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安装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施派尔主教座堂

指数 施派尔主教座堂

施派尔主教座堂(Speyerer Dom),正式名称为圣母升天圣斯蒂芬圣殿皇帝主教座堂(Imperial Cathedral Basilica of the Assumption and St Stephen)(拉丁文:Domus sanctae Mariae Spirae。德文:Dom zu Unserer lieben Frau in Speyer)即“施派尔皇帝教堂”(Kaiserdom zu Speyer),位于德國莱茵兰-普法尔茨州莱茵河畔的城市施派尔,是天主教施派尔教区的主教座堂,罗马天主教会宗座圣殿,用红色砂岩建造,是施派尔市的著名标志。在法國的克吕尼隐修院損毀之後,施派尔主教座堂成为目前世界上存留最大的羅馬式教堂建築,在1981年入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文化遺產。.

44 关系: 加洛林王朝叙任权斗争大同盟戰爭天主教會天主教施派尔教区奥托四世 (神圣罗马帝国)奥托王朝巴洛克艺术主教座堂世界遗产亨利三世 (神圣罗马帝国)亨利五世 (神圣罗马帝国)亨利六世 (神圣罗马帝国)亨利四世 (神圣罗马帝国)康拉德二世 (神圣罗马帝国)德国德国君主列表德语哥特式建筑哈布斯堡王朝罗曼式建筑美因茨主教座堂莱茵兰-普法尔茨州莱茵河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額我略七世鲁道夫一世 (德意志)路德维希一世 (巴伐利亚)运河阿尔布雷希特一世 (德意志)阿道夫一世 (德意志)腓特烈一世 (神圣罗马帝国)柱廊欧洲水泥沃尔姆斯主教座堂法兰克尼亚王朝法国法国大革命施派尔教宗拿破仑一世拿骚统治者列表拉丁语

加洛林王朝

加洛林王朝(les Carolingiens,旧称Carlovingiens,中世纪Karolingi,又译卡洛林王朝)是自公元751年後統治法蘭克王國的王朝。在此之前,其王朝成員以“宮相”的身分涉理王國朝政。在公元751年,卡洛林家族取代墨洛溫家族,正式坐上法蘭克王國的王位。在王朝其後的鼎盛時期,卡洛林家族在名義上繼承了古典時期的羅馬帝國,也即是開創了後世所謂的神聖羅馬帝國,這使得卡洛林王朝成為最為後人所記得的法蘭克王朝。 卡洛林家族起源於今日法國中部的日耳曼民族之法蘭克人部落,在當時混亂不安的時代,只要有能力就極有可能出頭。丕平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本身有能力並得到軍隊的支持,於是推翻了部落中舊王,自行任命自己是新王。而就在此時羅馬帝國的邊境出現了外族倫巴底人的入侵,當時羅馬教會的教皇就想出了一個彼此互利的點子:就是請丕平與羅馬帝國的軍隊一同出兵攻打倫巴底人,若打勝仗則羅馬教皇就會公開為丕平王進行加冕儀式,立他作王。 不料丕平竟然打了勝仗,並且把所佔領的倫巴底人領土的一部份送給了羅馬教皇,當作是一份大禮,其作用是:使其羅馬城周圍有一個安全且緩衝的保護,使敵人不容易入侵,史稱「丕平獻土」。原來教皇只是屬於宗教上的領導,但因有這一大片土地要管理,故慢慢的有關部隊、百姓生活、政府機關運作等等這些俗世的事物,教皇都得耗費時間來管理。也就是說原本教皇只是教會的領袖,但曾幾何時教皇更是政治上的領袖。所以之後歐洲的一些蠻族國王因著丕平的例子,開始了一個新的認知:只要王能獲得羅馬教皇的加冕,則就算當初是自立為王,此時也具有合法性了,同時也讓百姓們可以信服、有實質的權柄來指揮所屬的百姓和領土。 一般認為,“卡洛林”的名稱,是源自其最著名的君主--查理大帝的祖父查理·馬特的拉丁语名字“Carolus”。最後一位卡洛林王朝的神聖羅馬皇帝死於首位皇帝登基後一百多年的公元899年。.

新!!: 施派尔主教座堂和加洛林王朝 · 查看更多 »

叙任权斗争

叙任权斗争()或叙任权争夺(),是中世纪欧洲最著名的重大冲突事件,矛盾的双方是教会和世俗君主。在11和12世纪之际,数位教宗挑战和指责西欧君主所握有对圣职的任命和授予权。虽然在此期间,最著名的事件是发生在1075年亨利四世与教宗格里高利七世之间争夺任命教会圣职()而发生的斗争,但是短暂而重要的斗争却是英格兰国王亨利一世与教宗帕斯卡尔二世在1103年至1107年之间发生的教俗之争,最终以伦敦条约结束双方的争执。同一时期的法兰西国王也与教宗也因圣职任命和授予发生冲突,教宗与英格兰和法兰西国王的教俗冲突在整个主教叙任权事件中属于次要事件。上述所有教俗冲突在1122年的沃尔姆斯宗教协定中全都得到解决。 伴随着萨利安王朝的衰落,这场冲突导致了近50年的神圣罗马帝国内战,诸侯和教会联手压倒了皇帝并获得了胜利,而王权的复兴则要等到霍亨斯陶芬王朝登基以后才得以实现。.

新!!: 施派尔主教座堂和叙任权斗争 · 查看更多 »

大同盟戰爭

大同盟戰爭(又称九年战争)是一场发生于1688年至1697年法王路易十四在位時的第三場重要戰爭(前兩場分別為權力轉移戰爭與法荷戰爭),這場戰爭是因為路易十四欲在歐洲作出大規模的擴張,因此遭到荷蘭、神聖羅馬帝國哈布斯堡王朝和英國、西班牙等組成大同盟聯合對抗。戰爭的結果是各國被逼言和,但法國仍是歐洲最強的霸權,路易十四對西班牙帝國的野心,促成了數年後更大規模的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法國為討好西班牙而歸還土地,促成最後對西班牙王位的佔領,只保留了西班牙國土的名義但實質已被法國佔有。.

新!!: 施派尔主教座堂和大同盟戰爭 · 查看更多 »

天主教會

天主教會(Ecclesia Catholica;καθολικην εκκλησίαν;意為“大公教会”)是基督教各教派中人數最多的教會,其以羅馬主教(即教宗)為領袖,故又称羅馬天主教、羅馬天主教會、羅馬公教會或羅馬大公教會,對西方文明有重大的影響。在沒有歧義的情況下,天主教會可等同於天主教,後者為基督教三大宗派之一。 根據《宗座年鑑》的統計,全球天主教會約有12.54億信徒,約佔世界人口的六分之一。.

新!!: 施派尔主教座堂和天主教會 · 查看更多 »

天主教施派尔教区

天主教施派爾教區(拉丁語:Dioecesis Spirensis、德語:Bistum Speyer)是羅馬天主教在德國施派爾設立的一個教區,該教區包括萊茵蘭南部以及薩爾州東部。主教座堂設在施派爾,是一座巨大的羅馬式古建築,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之一。 2007年,有教友589,454人,佔轄區總人口44.5%、346個堂區、407名司鐸、56名執事、49名修士、753名修女。現任主教為卡爾-海因茨·威瑟曼(Karl-Heinz Wiesemann)。 S.

新!!: 施派尔主教座堂和天主教施派尔教区 · 查看更多 »

奥托四世 (神圣罗马帝国)

(不伦瑞克的)奥托四世(Otto IV von Braunschweig,1175年或1176年—1218年5月19日)罗马人民的国王(1198年—1218年在位),神圣罗马帝国皇帝(1209年加冕)。他是德国传统豪族韦尔夫家族中唯一成为皇帝的人。 奥托四世是萨克森公爵同時也身兼巴伐利亞公爵的狮子亨利之子。他的母亲是英格兰国王亨利二世的女儿玛蒂尔达,因而他是理查一世(狮心王)的外甥。生于法国的阿基坦,而在英国接受教育。在即位前,他是法国的普瓦图伯爵。 霍亨斯陶芬王朝的皇帝亨利六世死后,韦尔夫家族在科隆大主教和英王约翰的支持下把奥托四世选为国王,与亨利六世的弟弟士瓦本的菲利普相对抗。教皇英诺森三世先是为奥托四世加冕,后来又转为支持菲利普。1209年10月士瓦本的菲利普遇刺身亡后,奥托四世的王位才得到教皇和大部分德国诸侯的承认。 奥托四世起先对英诺森三世作出让步,因而英诺森三世在1209年为他进行了第二次加冕。但当奥托四世企图染指教皇势力之下的西西里王国之后,英诺森三世便彻底与他决裂,并于1211年的纽伦堡会议上开除了他的教籍。英诺森三世把被他监护着的,霍亨斯陶芬王朝的继承人腓特烈立为罗马人民的国王。奥托四世并未屈服,但在1214年7月27日的布汶战役中,他与英格兰国王约翰的联军被法兰西国王腓力.奥古斯都击败。这一战不但结束了奥托四世的政权,并具有另一重大意义:神圣罗马帝国主宰欧洲的时代已经结束,法兰西王国成为最强大的基督教政权。 1215年,奥托四世派出代表参加教皇主持的拉特兰公会议,试图与英诺森三世妥协,作重获或政权的最后努力。无奈他已被英诺森三世彻底抛弃。从此他就放弃了对王位的争夺,退居韦尔夫家族的不伦瑞克领地。 O O O Category:韦尔夫王朝.

新!!: 施派尔主教座堂和奥托四世 (神圣罗马帝国) · 查看更多 »

奥托王朝

奥托王朝,亦称萨克森王朝(919年-1024年),是神圣罗马帝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因第一位帝王奥托一世而得名。 其實奥托王朝家族名是魯道夫家族,只是由於奧托大帝與另外兩個奧托令人印象深刻,家族統治的核心地區就在薩克森地區因而被稱作奧托或薩克森王朝。 其帝王包括:.

新!!: 施派尔主教座堂和奥托王朝 · 查看更多 »

巴洛克艺术

巴洛克艺术(Barocco,Baroque,Baroque)是欧洲17世纪时的一种艺术风格,运用夸张的运动性和清晰可辨的细节在雕塑、绘画、建筑、文学、舞蹈和音乐等领域来营造戏剧、紧张、繁琐、恢宏的效果。这种风格于1600年左右起源于意大利的罗马,随后便散布到欧洲的大部分地区。 巴洛克风格的流行与成功与罗马天主教会的鼓励有关。为了回应当时兴起的宗教改革,教会在特伦托会议上决定艺术应当直接地充满感情地表达宗教主题。当时的贵族认为具有戏剧性的巴洛克建筑和艺术是一种倾倒其宾客并表达胜利、权利和控制的一种手段。带有前庭、大楼梯和豪华的会客室的巴洛克宫殿为之兴建起来。.

新!!: 施派尔主教座堂和巴洛克艺术 · 查看更多 »

主教座堂

主教座堂(cathédrale;cathedra;καθέδρα kathedra),或稱座堂,是指在主教制的基督教会(正教會、天主教、聖公宗,以及信義宗部份团体等)中,設有主教座位的教堂,為教區主教的正式駐地,因而被視為教區的中心。 由於是教區擁有首席地位的教堂,主教座堂的建築大多較堂區的教堂宏美。在蘇格蘭,有一些蘇格蘭國教會的教堂,在宗教改革後仍然被叫作座堂,儘管身為長老宗一員的蘇格蘭國教會並不採用主教制。由於主教座堂通常是所在地的重要地標,在中文環境中常譯為「大教堂」,例如著名的「科隆大教堂」,正確全名應是「科隆教區聖伯多祿暨聖母主教座堂」。.

新!!: 施派尔主教座堂和主教座堂 · 查看更多 »

世界遗产

世界遗产(World Heritage;Patrimoine mondial),是一项由联合国支持、联合国教育科學文化组织負責執行的國際公約建制,以保存对全世界人類都具有傑出普遍性價值的自然或文化處所为目的。世界遗产分为自然遗产、文化遗产和複合遺產三大類。国际文化纪念物与历史场所委员会等非政府组织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協力組織,参与世界遗产的甄选、管理與保護工作。.

新!!: 施派尔主教座堂和世界遗产 · 查看更多 »

亨利三世 (神圣罗马帝国)

海因里希三世 Heinrich III(1017年10月28日~1056年10月5日),巴伐利亚公爵(称海因里希六世,1026年~1041年在位),士瓦本公爵(称亨利一世,1038年~1045年在位),罗马人民的国王(1039年~1056年在位),罗马帝国皇帝(1046年加冕)。罗马帝国皇帝康拉德二世之子,1028年即已加冕为其父的共同执政者。 海因里希三世是萨利安王朝最强大的君主。他于1041年臣服波希米亚人。1046年,海因里希三世解决了波希米亚公爵布熱季斯拉夫一世与波兰公爵卡齊米日一世之间的争端。 皇帝对教宗的控制在海因里希三世统治时期达到登峰造极的程度。海因里希三世于1046年赴意大利,废黜了反对他的教宗格里高利六世。德国人克莱蒙特二世被选为新教宗,并为海因里希三世加冕。此后他又多次废立教皇。海因里希三世一直掌握了对德意志境内各主教的任免权。然而海因里希三世却支持教会的克吕尼改革,正是这一运动奠定了日后教宗权利扩大的基础。 海因里希三世使长期侵扰德国的匈牙利人定居下来,并臣服桀骜不驯的下洛林公爵。.

新!!: 施派尔主教座堂和亨利三世 (神圣罗马帝国) · 查看更多 »

亨利五世 (神圣罗马帝国)

海因里希五世(德语:Heinrich V,1081年—1125年5月23日)是萨利安王朝的第四位也是最后一位罗马人民的国王(1105年—1125年在位)和罗马帝国皇帝(1111年加冕)。海因里希統治時期正值主教敘任權之爭的末期,皇帝在與教宗長期的對峙中逐漸落於下風,隨著沃爾姆斯宗教協定的簽署,教會勢力完全壓倒了世俗王權。.

新!!: 施派尔主教座堂和亨利五世 (神圣罗马帝国) · 查看更多 »

亨利六世 (神圣罗马帝国)

海因里希六世 Heinrich VI (),霍亨斯陶芬王朝的羅馬人的国王(King of Romans, 1167年—1197年在位)和神聖帝國皇帝(1190年—1197年在位)。他自1194年起也是西西里(King of Sicily)国王。 他的父亲是“巴巴罗萨”腓特烈一世,母为勃艮第的比阿特丽克丝。海因里希六世出生于荷兰的尼美根(Nymwegen)。海因里希六世大约是皇帝夫妇的第五个孩子,由于兄长的夭折成为王储,1169年8月15日,4岁的海因里希在其父的意志下在阿亨主教座堂被加冕为罗马人民的国王。1184年在美茵茨(Mainz)和其弟士瓦本公爵腓特烈六世在隆重的仪式后被封为骑士;但庆典期间地震和大风毁坏了帐篷,成为王朝衰落的预兆。 海因里希的外表忧郁,苍白,严肃。他个子不高,身体瘦弱,和父亲的高大英俊完全不同。在他年轻的时候他是个伟大的情人,同时又为爱情写下了诗篇,是当时宫廷抒情诗鼎盛时期的代表人物。他大约留下了三首诗,其中“Rîtest du nu hinnen”,以一女子的口吻述说对情人离别的忧愁和伤感,成为德语文学上的佳作。在他的情诗里海因里希是个感情深沉细腻的骑士情人,而做为统治者他却显现的却是面对敌人冷酷无情的态度。日后的教皇英诺森三世形容他“海因里希六世如北风怒吼,肆虐在玫瑰园般的西西里”。.

新!!: 施派尔主教座堂和亨利六世 (神圣罗马帝国) · 查看更多 »

亨利四世 (神圣罗马帝国)

海因里希四世(德语:Heinrich IV,1050年11月11日—1106年8月7日)或譯亨利四世,萨利安王朝的第三位罗马人民的国王(1056年—1105年在位)和罗马帝国皇帝(1084年加冕)。他也是德意志的巴伐利亚公爵(称海因里希八世,1055年起)。亨利四世在他的統治末期(1103年)曾首次頒佈“上帝和平”,禁止諸侯私戰。 他不是这个王朝最强大的君主,但却可能是最著名的一位。他与教宗格里高利七世之间围绕主教叙任权展开的激烈的叙任权斗争,一直是历史学家们最感兴趣的话题。.

新!!: 施派尔主教座堂和亨利四世 (神圣罗马帝国) · 查看更多 »

康拉德二世 (神圣罗马帝国)

康拉德二世 Konrad II (约990年—1039年6月4日)罗马人民的国王(1024年—1039年在位)和罗马帝国皇帝(1027年加冕)。当萨克森王朝绝嗣后,他于1024年当选为国王,开始了萨利安王朝在德国的统治。 康拉德二世是施派尔伯爵亨利的儿子。按母系来看他与萨克森王朝有亲属关系。他由沃尔姆斯主教抚养长大。当罗马帝国皇帝亨利二世于1024年无嗣而终后,他当选为国王,并于当年9月8日在美因茨加冕。 康拉德二世继续萨克森王朝抑制德意志诸侯的政策。他在与诸侯的斗争中争取小封侯的支持,帮助他们不被大封建主所欺凌。1037年康拉德二世在意大利颁布所谓“封地法”,规定贵族的采邑为世袭,以免大领主肆意兼并小领主的领地。这些积极的措施保证了王权的加强。康拉德二世并利用由皇帝任命主教和修道院院长的传统做法(所谓主教叙任权),巩固王室对教会的有效控制。 1028年,康拉德二世趁波兰国内发生动乱之机,从波兰国王梅什科二世手中夺取了上卢日策。 1032年,阿尔勒国王鲁道夫三世死后无嗣,他把自己的王国(包括早先形成的两个独立的勃艮第王国,由于上勃艮第国王鲁道夫二世933年与普罗旺斯统治者于格的政治交易,后来都归鲁道夫二世统治)遗赠给了康拉德二世。到1034年,康拉德二世已经压服所有反对者,成为这片土地的主人。这个王国的面积相当大,它几乎包括了今天法国东南部的大部分领土,以及瑞士西部,弗朗什孔泰和多菲内两块法国主要封建领地。不过它并不包括较小的勃艮第公国(由法国卡佩王室的一个分支统治)。康拉德二世把它转给了自己的儿子亨利(即后来的亨利三世)作为采邑。 1039年,康拉德二世病逝于乌德勒支(在今天的荷兰)。.

新!!: 施派尔主教座堂和康拉德二世 (神圣罗马帝国) · 查看更多 »

德国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简称德国(Deutschland),是位於中西歐的联邦议会共和制国家,由16个-zh-hans:联邦州; zh-hant:邦;-组成,首都与最大城市为柏林。其国土面积约35.7万平方公里,南北距离为876公里,东西相距640公里,从北部的北海与波罗的海延伸至南部的阿尔卑斯山。气候温和,季节分明。德国人口约8,180万,为欧洲联盟中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世界第二大移民目的地,仅次于美国。 在50万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晚期,海德堡人及其後代尼安德特人生活在今德國中部。自古典時代以來各日耳曼部族開始定居於今日德國的北部地區。公元1世紀時,有羅馬人著作的關於“日耳曼尼亞”的歷史記載。在公元4到7世紀的民族遷徙期,日耳曼部族逐漸向歐洲南部擴張。自公元10世紀起,德意志領土組成神聖羅馬帝國的核心部分。16世紀時,德意志北部地區成為宗教改革中心。在神聖羅馬帝國滅亡後,萊茵邦聯和日耳曼邦聯先後建立,1871年,在普魯士王國主導之下,多數德意志邦國統一成為德意志帝國,「德意志」開始做為國名使用。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和1918-1919年德國革命後,德意志帝國解體,議會制的威瑪共和國取而代之。1933年納粹黨獲取政權並建立獨裁統治,最終導致第二次世界大戰及系統性種族滅絕的發生。在戰敗並經歷同盟國軍事佔領後,德國分裂为德意志聯邦共和國(西德)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東德)。在1990年10月3日重新統一成為現在的德國。国家元首为联邦总统,政府首脑則为联邦总理。 德國是世界大國之一,其國内生產總值以國際匯率計居世界第四,以購買力評價計居世界第五。其諸多工業工程和科技部門位居世界前列,例如全球馳名的德國車廠、精密部件等,為世界第三大出口國。德國為發達國家,生活水平居世界前列。德國人也以熱愛大自然聞名,都市綠化率極高,也是歐洲再生能源大國,是可持續發展經濟的樣板,除了強調環境保護與自然生態保育,在人為飼養活體的態度十分嚴謹,不但獲得大量外匯和資訊優勢,其動物保護法律管束、生命教育水準也是首屈一指的,在高等教育方面並提供免費大學教育,並具備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和醫療體系,催生出拜爾等大藥廠。 德国为1993年欧洲联盟的创始成员国之一,为申根区一部分,并于1999年推动欧元区的建立。德国亦为联合国、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八国集团、20国集团及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成员。其军事开支总额居世界第九。 德語是歐盟境内使用人數最多的母語。德國文化的豐富層次和對世界的影響表現在其建築和美術、音樂、哲學以及電影等等。德國的文化遺產主要以老城為代表。另外國家公園和自然公園共計有上百處。.

新!!: 施派尔主教座堂和德国 · 查看更多 »

德国君主列表

德国君主列表给出了从843年《凡尔登条约》(该条约三分了法兰克王国,从而导致了东法兰克王国的诞生)签订,到1910年德意志帝国帝制终结为止的统治德国地区的历代君主,也包括神圣罗马帝国崩溃后各种德国地区邦联的领导者。.

新!!: 施派尔主教座堂和德国君主列表 · 查看更多 »

德语

德语(德语:Deutsch,)是印欧语系西日耳曼語支的一门语言。以使用國家數量來算是世界排名第六的語言,也是世界大國語言之一以及欧盟内使用最广的母语,德语拥有9000万到9800万使用者。德语标准共同语的形成可以追溯到马丁·路德对拉丁文《圣经》的翻译工作。大多数德语词汇源于印欧语系日耳曼语族的语言,一些词汇来自拉丁语和希腊语,还有部分来自法语和英语。 德语母语使用者的主要分布在德国、奥地利、瑞士北部、列支敦士登和卢森堡。欧洲许多地区(如意大利北部、比利时东部以及波兰等地)和作为原德国殖民地的纳米比亚也有大量的德语使用者,主要为作为当地少数民族的日耳曼人。 德语书写使用拉丁字母。德文字母除去标准的26个拉丁字母外,另有三个带分音符的元音Ä/ä、Ö/ö、Ü/ü以及一个特殊字母ß。.

新!!: 施派尔主教座堂和德语 · 查看更多 »

哥特式建筑

哥德式建築(Gothic architecture),或譯作--,是一種興盛於歐洲中世紀高峰與末期的建築風格。它是由羅馬式建築發展而來,為文藝復興建築所繼承。 它發源於十二世紀的法國,持續至十六世紀,哥德式建築在當代普遍被稱作「法國式」(Opus Francigenum),「哥德式」一詞則於文藝復興後期出現,帶有貶意。哥德式建築的特色包括、(從羅馬式建築的接合拱頂演變而來)與飛扶璧。哥德式建築最常見於歐洲的主教座堂、修道院與教堂。它也出現在許多城堡、宮殿、大會堂、會館、大學,甚至私人住宅也可見其蹤影。 哥德式建築的整體風格為高聳削瘦,以卓越的建築技藝表現了神秘、哀婉、崇高的強烈情感,對後世其他藝術均有重大影響。哥德式大教堂等無價建築藝術已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遺產,哥德式建築的研究也是主教座堂、教堂的研究裡很重要的一部份。 十八世紀,英格蘭開始了一連串的哥德復興,蔓延至十九世紀的歐洲,並持續至二十世紀,主要影響教會與大學建築。.

新!!: 施派尔主教座堂和哥特式建筑 · 查看更多 »

哈布斯堡王朝

哈布斯堡王朝(),也称哈普斯堡家族(),是歐洲歷史上最為顯赫、統治地域最廣的王室之一。 其家族成員曾出任罗马人民的国王和神聖羅馬帝國皇帝(1273年—1291年,1298年—1308年,1438年—1742年,1745年—1806年),奧地利公爵(1282年—1453年)、大公(1453年—1804年)、奧地利帝國皇帝(1804年—1918年),匈牙利國王(1526年—1918年),波希米亞國王(1526年—1918年),西班牙國王(1516年—1700年),葡萄牙國王(1580年—1640年),墨西哥皇帝(1864年—1867年)和今法國、意大利、荷蘭、比利時境内及南部斯拉夫地區若干王國、公國的國王、大公與公爵。 16世纪中叶查理五世退位後,哈布斯堡家族分为奥地利与西班牙两个分支,前者占据神圣罗马帝国的帝位,称奧地利哈布斯堡皇朝,后者则为西班牙国王,统治西班牙、西属尼德兰、意大利南部的那不勒斯王国、撒丁王国以及美洲新世界的广袤领土,称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但由于多代近支联姻,西班牙分支在1700年,奥地利分支在1740年相继男嗣断绝。西班牙王位落入法國皇室波旁家族之手;而奥地利分支与洛林家族联姻,帝国皇帝查理六世之女玛丽亚·特蕾西亚嫁于洛林公爵、托斯卡纳大公弗兰茨·斯蒂芬,并依据《国本诏书》继承了奥地利、匈牙利与波希米亚等家族领地,由此创建了哈布斯堡-洛林皇朝,1745年弗兰茨·斯蒂芬当选为帝国皇帝。.

新!!: 施派尔主教座堂和哈布斯堡王朝 · 查看更多 »

罗曼式建筑

罗曼式建筑(Romanesque architecture,又译罗马式建筑、罗马风建筑、似罗马建筑)为欧洲中世纪一种以半圆拱为特征的建筑风格,并从12世纪开始逐渐过渡到以尖拱为特征的哥特式建筑。虽然对于这一风格的起源时间有从6世纪到10世纪等不同的提议,尚未达成共识,但其建筑实例遍及欧洲大陆,使其成为自古罗马建筑之后第一种风靡欧洲的建筑形式。在英格兰,这一风格在传统意义上更倾向于指诺曼式建筑。 罗曼式建筑兼有西罗马和拜占庭建筑的特色,并因其结实的质量、厚重的墙体、半圆形的拱券、坚固的墩柱、拱形的穹顶、巨大的塔楼以及富于装饰的连拱饰而知名,显得雄浑而庄重。每座建筑有明确、清晰的形式,并且常常采用规则对称的平面,所以在与随后的哥特式建筑比较时,总体上会有一种质朴的形象。尽管有地域特征和材料差异,这一形式仍可以在欧洲各处被识别。 很多城堡建设在这一时期,但是这一数目被教堂远远超过。最为显著的是那些修道院教堂,它们中很大一部分依旧挺立而且近乎完整,常常使用Bannister Fletcher, A History of Architecture on the Comparative Method’’.

新!!: 施派尔主教座堂和罗曼式建筑 · 查看更多 »

美因茨主教座堂

#重定向 美茵茨主教座堂.

新!!: 施派尔主教座堂和美因茨主教座堂 · 查看更多 »

莱茵兰-普法尔茨州

#重定向 莱茵兰-普法尔茨.

新!!: 施派尔主教座堂和莱茵兰-普法尔茨州 · 查看更多 »

莱茵河

萊茵河(Rhein;瑞士德语:Rhy;Rhin;Rijn;Rein;Rhine)是一條歐洲国际河流,發源於瑞士格劳宾登州的阿尔卑斯山區,流经列支敦士登、奥地利、德國和法國,最終于荷蘭流入北海。萊茵河全長约1,232公里,通航區段為883公里,流域面积约18.5万平方公里。莱茵河是欧洲最長的河流之一,同时也是世界上最繁忙的流域之一。 莱茵河三角洲由于交通便利,形成了許多欧洲早期的商业城市,例如布鲁日、安特卫普與鹿特丹等。在歷史上,莱茵河与多瑙河共同构成罗马帝国北界,擔任贸易交通的用途。萊茵河沿岸有許多葡萄園,也有許多古堡和田園村鎮。從美因茨到科布倫茨的萊茵河段風景優美,沒有架設任何橋樑,全靠擺渡過河,目的是為了保存該河段的自然風貌。.

新!!: 施派尔主教座堂和莱茵河 · 查看更多 »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重定向 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

新!!: 施派尔主教座堂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 查看更多 »

額我略七世

教宗聖額我略七世(Sanctus Gregorius PP., 约1020年—1085年5月25日),原名希尔德布兰德(Ildebrando),于1073年4月22日被选为教宗并领此职到他逝世,而他是以一致欢呼的方式當選教宗。 額我略七世是在罗马天主教历史中的一个重要的改革者之一。在有关主教的叙任权斗争中他与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亨利四世成为对手。.

新!!: 施派尔主教座堂和額我略七世 · 查看更多 »

鲁道夫一世 (德意志)

鲁道夫.冯.哈布斯堡 (Rudolf von Hapsburg,)罗马人民的国王。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的奠基人,1273年10月24日于安亨教堂登基。 鲁道夫一世是阿尔萨斯南部和瑞士北部的领主,哈布斯堡伯爵的儿子。.

新!!: 施派尔主教座堂和鲁道夫一世 (德意志) · 查看更多 »

路德维希一世 (巴伐利亚)

路德维希一世(Ludwig I,1786年8月25日-1868年2月29日),全名路德维希·卡尔·奥古斯特(LUDWIG Karl August),巴伐利亚国王(1825年-1848年3月20日)。巴伐利亚第一任国王马克西米利安一世的长子,母为黑森-达姆施塔特公主奥古斯塔·威廉敏娜。1786年8月25日生于斯特拉斯堡。路德维希这个名字来源于他的教父法兰西国王路易十六。 1810年10月12日,当时还是王储的他与萨克森-希尔德伯格豪森公主特雷莎结婚,为这场婚姻在慕尼黑举行的庆祝活动演变成了一年一度的慕尼黑啤酒节(Oktoberfest)。1825年,路德维希的父亲马克西米利安一世去世,他继承了他父亲的巴伐利亚王位。为了加快新增加的国土与原巴伐利亚国土的一体化,他在巴伐利亚国王的头衔前又附加了法兰克尼亚和施瓦本公爵的称号。 路德维希一世是一位古典艺术的爱好者。在他的王储时代,就开始收购艺术品,尤其是古希腊、古罗马的艺术珍宝,并与当时许多艺术大家保持联系。婚后不久,他倡议兴建了格里陶德博物馆(Glyptothek)用于展览他收藏的古希腊、古罗马雕塑。登基后他将慕尼黑建设成一个艺术的城市:他将当时著名的艺术家和建筑家如利奥·冯·克棱茨(Leo von Klenze,格里陶德博物馆的设计者)、彼得·冯·柯内留斯(Peter von Cornelius)等招揽至慕尼黑;修建了路德维希大道和慕尼黑王宫;1853年又兴建了新美术馆(Neue Pinakothek);并于1826年将巴伐利亚国立大学从兰茨胡特迁到了慕尼黑。现今慕尼黑的许多建筑都是路德维希一世时代的产物。 路德维希一世也鼓励工业的发展。他下令建造了德国的第一条铁路(1835年,从纽伦堡至菲尔特),取名“巴伐利亚路德维希铁路”(Bayerische Ludwigsbahn);随后建立了第二条,从路德维希港到贝克斯巴赫的“普法尔茨路德维希铁路”(Pfälzische Ludwigsbahn)。他还发起了连接美因河和多瑙河的路德维希运河的修建,从而将北海和黑海连接了起来。 路德维希一世执政之初,他的政治倾向较为宽松。路德维希一世支持希腊的独立战争,1832年,他的次子奥托被选为希腊国王。1830年法国七月革命以及欧洲革命运动日益发展后,他的政治倾向日益反动。普法尔茨人民与巴伐利亚当局的矛盾日益加深,于1832年在普法尔茨爆发了汉巴赫节起义。路德维希一世加强了书刊、信件的检查机制,这遭到了人民的普遍反对。与情妇罗拉·蒙特斯的绯闻加深了人民的反抗情绪。最终路德维希一世在1848年革命中被迫退位,让位给长子马克西米利安二世。 路德维希一世于1868年2月29日在法国尼斯去世,终年81岁。 路德维希一世与王后特雷莎有四子五女:.

新!!: 施派尔主教座堂和路德维希一世 (巴伐利亚) · 查看更多 »

运河

运河是指人工开凿的规模比较大的,可以使水流流过的運輸通道。運河通常連接湖泊、河流和海洋,或橫貫半島、地峽而造。 相傳在四千年前美索不達米亞已有開運河,但具體難以考證。信史上中國的胥河是现有记载的最早的运河,开凿于公元前506年。中國的京杭大运河是歷史上最長的運河,長約1700公里,但今日只有少部份河段可供航運。目前世界上最長的運河是土庫曼南部的卡拉庫姆運河,全長約1375公里,大部份河段都可航行。運河的主要用途是行駛船隻運輸貨物。在工業革命之後,由於建造成本和運輸時間的緣故,內陸運河逐漸被鐵路取代。許多運河目前都只剩下觀光用途,如威尼斯的運河。 运河主要可以分為二種:有一種是和現有的河流平行,分擔河流的水流量,在維持河谷及流域的條件下,通過建設水壩和水閘來調整水量,維持夠高的緩流水位。另一種則會越過分水岭的山脊,這種方式多半會需要在海拔最高點上方有水源供應。許多的運河。會興建在在山谷及其他水路高很多的地方。城市需要很多的水源,而海拔較高的運河可以提供水源給海拔較低的缺水地區。像羅馬帝國的高架渠就有類似功能。.

新!!: 施派尔主教座堂和运河 · 查看更多 »

阿尔布雷希特一世 (德意志)

阿尔布雷希特一世(Albrecht I,),哈布斯堡王朝的罗马人民的国王(1298年-1308年在位)。 1282年,阿尔布雷希特从父亲(鲁道夫一世)处获得奥地利和施蒂里亚领地。但是於1283年6月簽訂的萊茵費爾登條約訂下魯道夫二世需要放棄奧地利及施蒂里亞公國,由阿爾布雷希特一世單獨管理,魯道夫二世沒有王位繼承權。根據條約內容,魯道夫二世將得到委任為士瓦本公爵(只是一個虛銜,1268年康拉丁被處決後,士瓦本已沒有實際君主)管理外奧地利的零散領地以作補償,但是魯道夫二世實際是從未得到這些領地。 魯道夫一世不能為阿爾布雷希特一世爭取繼承羅馬人民的國王。鲁道夫一世于1291年去世后,德意志诸侯拒绝接受阿尔布雷希特继承王位,他们选出拿骚的阿道夫为罗马人民的国王。在此之前,魯道夫一世於1290年密謀由阿爾布雷希特一世繼承被謀殺的拉斯洛四世的匈牙利王位,亦遭受挫敗。 阿爾布雷希特一世並未放棄王位。終於在1298年,由一些德意志諸侯支持下,推翻了阿道夫並取而代之成為羅馬人民的國王。虽然教皇卜尼法斯八世已于1303年承认阿尔布雷希特一世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但他从未加冕。 阿尔布雷希特一世实行了一些对农奴、犹太人和商人有利的政策。他为自己的儿子鲁道夫三世争取到了波希米亚的王位(神圣罗马帝国最大的王公爵位)。1307年,阿尔布雷希特一世企图吞并图林根,结果遭到败北。 1308年5月1日,阿尔布雷希特一世在鎮壓士瓦本暴亂途中,於羅伊斯河附近的溫迪施,被魯道夫二世的兒子約翰行刺被殺,因为阿尔布雷希特一世剥夺了約翰的继承权。因長子魯道夫三世早於1307年逝世,由次子腓特烈三世繼承奥地利公爵之位。 A A A.

新!!: 施派尔主教座堂和阿尔布雷希特一世 (德意志) · 查看更多 »

阿道夫一世 (德意志)

阿道夫一世(Adolf I,约1250年—1298年7月2日),1292年至1298年间任罗马人民的国王,登基之前为拿骚伯爵,1276年起在任。 阿道夫是拿骚伯爵瓦尔拉姆二世与卡岑奈伦博根的阿德莱德(Adelheid of Katzenelnbogen)的次子。特里尔大主教狄特尔·冯·拿骚的弟弟。 神圣罗马帝国七选侯于1292年5月5日在法兰克福选阿道夫为罗马人民的國王,他们认为阿道夫比鲁道夫一世的长子奥地利公爵阿尔布雷希特一世更适合做国王。因为德国贵族们对迅速崛起的哈布斯堡王朝心怀疑虑,不愿看到一个过于强大的王室加于他们头上。既无号召力又无军事势力的阿道夫成了国王的最好人选。阿道夫于7月1日在亚琛举行了加冕礼。他即位后忙于应付选民的要求和阿尔布雷希特的争斗。1294年,阿道夫与英王爱德华一世结盟对付法国,因此得到英国的津贴。在英国的资助下,他多次击败国内的反对势力。选侯对其日益增长的势力感到不安,又将他废黜,选举阿尔布雷希特为对立国王。1298年7月2日,两军在格尔海姆附近的哈森比尔展开了一场骑士会战。阿道夫被打败,在战斗中阵亡。 阿道夫1271年与伊森堡-林堡的伊玛吉娜结婚,有五子三女:.

新!!: 施派尔主教座堂和阿道夫一世 (德意志) · 查看更多 »

腓特烈一世 (神圣罗马帝国)

腓特烈一世(德语:Friedrich I,1122年-1190年6月10日),也被称为红胡子腓特烈(),或者巴巴罗萨(,音译自意大利语的“红胡子”),霍亨斯陶芬王朝,罗马人民的国王(1152年-1190年在位)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1155年加冕)。他也是德意志的士瓦本公爵(称腓特烈三世,1147年起)和意大利的国王(1154年-1186年)。他的父亲是士瓦本公爵腓特烈二世,母亲是巴伐利亚的朱迪丝(属韦尔夫家族)。按亲属关系,他是國王康拉德三世的侄子。.

新!!: 施派尔主教座堂和腓特烈一世 (神圣罗马帝国) · 查看更多 »

柱廊

柱廊(古希腊语 Στοά),是一个窄边封闭,通常情况下一侧长边也是封闭的长厅,长边另一侧通过有柱式的柱子支撑。在封闭的一侧可以分隔为更多的房间,开敞的外侧则可以通过设置柱子形成一个外廊,少数情况下有两个外廊。柱廊可以是多层的。 柱廊建造于公共场所比如集会,广场,市场,神庙,剧院等附近,少数情况建于道路旁。最早的功能是为参与公共活动的人提供一个没有气候边界的遮阳避雨之处,是一种很好地结合了爱琴海和地中海气候条件的建筑类型。 古希腊的思想流派斯多亚学派以及其创始人即以此建筑类型命名。.

新!!: 施派尔主教座堂和柱廊 · 查看更多 »

欧洲

欧罗巴洲(Ευρώπη),简称欧洲,字源於希臘神话的「欧罗巴」(Ευρώπης),是世界第六大洲,面积,人口742,452,000(2013年),是世界人口第三多的洲,僅次於亚洲和非洲,人口密度平均每平方公里70人,共有50個已獨立的主權國家。 欧洲东以烏拉山脈、烏拉河,东南以裏海、高加索山脉和黑海與亞洲為界,西、西北隔大西洋、格陵兰海、丹麦海峡与北美洲相望,北接北極海,南隔地中海与非洲相望。 歐陸最北端是挪威的北角,最南端是西班牙的马罗基角,欧洲是世界上第二小的洲、大陆,僅比大洋洲大一些,其與亞洲合稱為亚欧大陆,而與亞洲、非洲合稱為歐亞非大陸。 通常,根据政治、经济、文化或实际考虑,欧洲的边界线并不总是一样的。这就使得人们产生了几个不同“欧洲”的观念。.

新!!: 施派尔主教座堂和欧洲 · 查看更多 »

水泥

水泥是一種建築材料,與水混合後會凝固硬化。水泥不常單獨使用,而是用來與沙、礫(骨料)接合。水泥與細緻的骨料混合後形成砂漿(用來接合磚塊),水泥與沙礫混合後形成混凝土。 水泥通常是無機的,主原料為石灰或矽酸鈣。 水泥的種類繁多,按其礦物组成分為硅酸盐水泥、铝酸盐水泥、硫鋁酸盐水泥、氟铝酸盐水泥、铁铝酸盐水泥以及少熟料或无熟料水泥等。而按其用途和性能又分为通用水泥、专用水泥和特种水泥三大类。 在每一品种的水泥中,又根据其胶结强度的大小,而分为若干强度等级。不同的水泥品种及强度等级,其性能也有较大差异。.

新!!: 施派尔主教座堂和水泥 · 查看更多 »

沃尔姆斯主教座堂

沃尔姆斯大教堂,位于德国莱茵兰-普法尔茨州沃尔姆斯,是一座12世纪的罗马式建筑,建于1171年至1234年间,是一座砂石建筑,平面上呈多边形。是莱茵河流域著名的古迹。.

新!!: 施派尔主教座堂和沃尔姆斯主教座堂 · 查看更多 »

法兰克尼亚王朝

法兰克尼亚王朝亦称萨利安王朝是11世纪和12世纪一个统治德国和神圣罗马帝国的王朝,由来自法兰克尼亚的施派尔伯爵康拉德二世创建,故名。1024年罗马帝国奥托王朝的皇帝亨利二世去世后无嗣,康拉德二世当选为罗马人民的国王。1027年加冕为罗马帝国皇帝。王朝统治期间,与教皇之间发生了激烈的叙任权斗争。1125年末代君主亨利五世去世,没有子嗣,王朝终结。.

新!!: 施派尔主教座堂和法兰克尼亚王朝 · 查看更多 »

法国

法兰西共和国(République française ),簡稱法国(France ),是本土位於西歐並具有海外大區及領地的主權國家,自法蘭西第五共和國建立以來实行单一制與半总统制,首都為歐盟最大跟歐洲最大的文化與金融中心巴黎。該國本土由地中海一直延伸至英倫海峽及北海,並由萊茵河一直延伸至大西洋,整體呈六角狀。海外领土包括南美洲的法属圭亚那及分布于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的诸岛屿。全国共分为18个大区,其中5个位于海外。法国與西班牙及摩洛哥為同時擁有地中海及大西洋海岸線的三個國家。法國的国土面积全球第四十一位,但卻為歐盟及西歐國土面積最遼闊的國家,歐洲面積第三大國家。 今日之法国本土于铁器时代由高卢人(凯尔特人的一支)征服,前51年又由罗马帝国吞并。486年法兰克人(日耳曼人的一支)又征服此地,其于该地域建立的早期国家最终发展成为法兰西王国。法国至中世纪末期起成为欧洲大国,國力於19-20世紀時達致巔峰,建立了世界第二大殖民帝國,亦為20世紀人口最稠密的國家,現今則是众多前殖民地的首選移民国。在漫長的歷史中,法國培養了不少對人類發展影響深遠的著名哲學家、文學家與科學家,亦為文化大国,具有第四多的世界遺產。 法國在全球範圍內政治、外交、軍事與經濟上為舉足輕重的大國之一。法國自1958年建立第五共和国後經濟有了很大的發展,政局保持穩定,國家體制實行半總統制,國家經由普選產生的總統、由其委任的總理與相關內閣共同執政。1958年10月4日,由公投通過的國家憲法則保障了國民的民主權及宗教自由。法國的建國理念主要建基於在18世紀法國大革命中所制定的《人權和公民權宣言》,此乃人類史上較早的人權文檔,並對推動歐洲以至於全球的民主與自由產生莫大的影響;其藍白紅三色的國旗則有「革命」的含義。法國不僅為聯合國常任理事國,亦是歐盟始創國。該國國防預算金額為全球第5至6位,並擁有世界第三大核武貯備量。法國為发达国家,其GDP為全球第六大經濟體系,具備世界第十大購買力,並擁有全球第二大專屬經濟區;若以家庭總財富作計算,該國是歐洲最富有的國家,位列全球第四。法國國民享有高生活質素,在教育、預期壽命、民主自由、人類發展等各方面均有出色的表現,特別是醫療研發與應用水平長期盤據世界首位。其國內許多軍備外銷至世界各地。目前,法国是。.

新!!: 施派尔主教座堂和法国 · 查看更多 »

法国大革命

法国大革命(Révolution française, 1789年-1799年)是法國的一段社會激進與政治動盪的時期,對於法國歷史以及全歐洲都留下深刻廣泛影響。法国政治体制在大革命期间发生了众多转变:统治法国多个世纪的绝对君主制與封建制度在三年内土崩瓦解,过去的封建、贵族和宗教特权不断受到左翼政治團體、平民和鄉村農民的冲击,传统君主制的階層觀念、貴族以及天主教會統治制度被自由、平等、博愛等新原則推翻。整個歐洲的皇室因而心生恐懼,因此在1814年發起反法討伐,並成功恢復君主制,但很多重大改革已成永久。革命導致各界對立,特別是共和派和保皇派在往後長達二百年的政治對立。 面對財政危機,越來越多的法國平民被國王路易十六強加稅賦,以及教士貴族之輩的壓榨激怒。這種不滿與蓬勃發展的啟蒙思想所結合,助長激進的情緒,終於使得法國大革命在1789年5月的三級會議中爆發。革命的第一年,第三等级的民眾在6月发表网球場宣言,7月14日發生攻佔巴士底監狱事件,於8月進行的凡尔赛妇女运动迫使法国王室在10月从凡尔赛返回巴黎。接下來的幾年則由不同的立法會議及跟右翼的君主制擁護者鬥爭主導。 1792年9月22日,法兰西第一共和国成立,路易十六在次年被推上斷頭台。不断出现的外部压力在法国革命中成為主导,法国大革命战争从1792年开始,这次战役為過去一个世纪以来法国首次胜利,并使法国间接控制意大利半岛和莱茵河以西的土地。在国内,派系斗争及民众情绪的日益高涨导致1793年至1794年恐怖统治的产生。罗伯斯庇尔和雅各宾派覆亡以後,热月党人建立督政府,于1795年掌权,直至1799年拿破仑執政後結束。 法国革命中拉开现代社会的帷幕,共和国的成长、自由民主思想的传播、现代思想的发展以及各国之间大规模战争都成為革命的标志。作为近代伟大民主革命而受到赞扬的同时,法国大革命也因期间一些暴力专政行为而为人诟病。革命随后导致拿破崙戰爭、两次君主制复辟以及两次法国革命。从法国大革命开始(1789年)直至1870年,法国在先后兩次共和国政府、君主立宪制及帝国政權下交替管治。 历史学家《旧制度与大革命》的作者托克维尔认为,1789年法国革命是迄今为止最伟大、最激烈的革命,代表法国的“青春、热情、自豪、慷慨、真诚的年代”。它是一场社会政治革命,符合当时欧洲的需要,其作用是废除若干世纪以来统治欧洲和法国的封建制度。它不仅要改变旧政權,更要废除旧的社会形式,因此需要同时改變所有既存的权力机构,毁灭所有公认的影响,祛除种种传统,更新风尚与习惯。和等西方学者认为,法国大革命受到激进主义思潮影响。.

新!!: 施派尔主教座堂和法国大革命 · 查看更多 »

施派尔

施派尔(Speyer)是位于德国莱茵兰-普法尔茨州莱茵河畔的一座城市。 1529年4月19日神圣罗马帝国在此召开帝国会议,讨论解冻迫害新教徒的《沃木斯议会》议案,遭到部分与会的诸侯和自由城市代表的反对,史称“抗议者”(德语:Protestanten),即新教徒的代名词。 約在五千年前,施派尔即擁有著第一批原始住民在這塊土地上活動。接著自從凱撒爭奪下高盧地區以後,萊茵河成了迅速擴展的羅馬帝國一道保護疆界,而剛好位於萊茵河東方的施派尔,也成了羅馬士兵駐軍的一大據點。在主後一百五十年,施派尔以「NOVIOMAGUS」的名稱出現在希臘人托勒密(Ptolemaios)的世界地圖中。直到主後346年以後,才以施派尔這個名稱納入主教區中。 十六世紀中期,施派尔成為德國歷史的轉捩點,自從路德於主後1521年站上沃木斯帝國會議,和皇帝卡爾五世以及教廷答辯以降,就在歐洲大陸掀起了一股宗教改革的風潮,而主後1526年,帝國會議舉辦在施派尔主教座堂,也使施派尔瞬間湧進了大批的皇親貴族。歷經了1526年的帝國會議,在1529年帝國會議再一次於施派尔舉行,並且至此時奠定了抗議宗教會(Protestation)的基礎。 施派尔擁有許多保存良好的古老建築,例如被聯合國教育科學文化組織(ENESCO)評定為世界文化遺產的施派尔主教座堂(Der Dom Zu Speyer)、紀念抗議宗在議會中爭取改革的紀念教堂(Gedächtniskirche)、萊茵流域唯一後洛可可風格的三位一體教堂(Dreifaltigkeitkirche)、以及德國境內最高聳和最重要的護城門。.

新!!: 施派尔主教座堂和施派尔 · 查看更多 »

教宗

教宗(Papa)是羅馬主教,同時為普世天主教會領袖與梵蒂岡城國国家元首,傳統上被認為是聖伯多祿宗徒之位的後繼者。天主教會使用「教--宗」为中文譯名,部分華語圈教外人士、日本、韓國、越南則譯為「教--皇」。現任(第266任)教宗為方濟各,於2013年3月13日當選。.

新!!: 施派尔主教座堂和教宗 · 查看更多 »

拿破仑一世

拿破崙·波拿巴(Napoléon Bonaparte;Napoleone Buonaparte;),法國軍事家、政治家與法學家,在法国大革命末期和法国大革命战争中达到权力巅峰。 作为拿破崙一世(Napoléon Ier),他在1804至1815年间在位,称“法国人的皇帝”,也是历史上自胖子查理(881年-887年在位)后第二位享有此名号的法国皇帝。他推动司法改革,颁布《拿破仑法典》,而这一法典也对世界范围内的民法制订产生重要的影响。拿破仑最为人所知的功绩是带领法国对抗一系列的反法同盟,即所谓的拿破仑战争。他在欧洲大陆建立霸权,传播法国大革命的理念,同时创立法兰西第一帝国,在一定程度上恢复过去旧制度中的一些体制。拿破仑在他所参加的这些战争中屡获胜利,以少胜多的案例屡见不鲜,由此他也被认为是世界军事史上最優秀的军事家之一,他的战略也为全球的军事学院所研究和学习。 拿破仑生于科西嘉岛的阿雅克肖。他的家庭是意大利的贵族,自16世纪便定居于科西嘉岛。科西嘉岛割讓,他家族也變成法國國籍,他在法国本土接受炮兵训练,并在法兰西第一共和国时期成名,先后领军挫败第一次和第二次反法同盟,同时成功入侵意大利半岛。 1799年拿破仑策划并发动雾月政变,成为法兰西共和国第一执政。五年后经过,官方公佈的數據為99.93%的同意票,他被参议院拥戴,因而稱帝。在1800年代,拿破仑领导的法兰西第一帝国与欧洲反法同盟对抗,史称拿破仑战争,将所有欧洲列强都卷入其中。在取得一系列的胜利之后,法国在欧洲大陆取得主导地位,拿破仑也通过缔结联盟和安排亲友统治附庸来维持法国的势力范围。 半岛战争和1812年对俄国的入侵成为拿破仑运势的转折点,他的大军在與俄羅斯帝國的战争中损失惨重,并再也没能恢复元气。1813年,第六次反法同盟在莱比锡中击败拿破仑,并于次年攻入法国,迫使拿破仑退位并将他流放到地中海的厄尔巴岛。此后不满一年,拿破仑逃离地中海的厄尔巴岛后卷土重来,但在1815年6月的滑铁卢战役中再次兵败,被流放到位於西非沿岸的圣赫勒拿岛,在英国的软禁之下度过生命的最后六年。尸检报告表明他死于胃癌,但对他的真正死因存在一些质疑,其中一些学者认为他也許死于砷中毒(砒霜)。被懷疑為當時的英國政府所為。.

新!!: 施派尔主教座堂和拿破仑一世 · 查看更多 »

拿骚统治者列表

拿骚位于现今德国萊茵蘭-普法茲邦北部。拿骚家族的祖先是劳伦堡的杜多,他的长孙阿诺德成为第一任拿騷伯爵。.

新!!: 施派尔主教座堂和拿骚统治者列表 · 查看更多 »

拉丁语

拉丁语(lingua latīna,),羅馬帝國的奧古斯都皇帝時期使用的書面語稱為「古典拉丁語」,屬於印欧语系意大利語族。是最早在拉提姆地区(今意大利的拉齐奥区)和罗马帝国使用。虽然现在拉丁语通常被认为是一种死语言,但仍有少数基督宗教神职人员及学者可以流利使用拉丁语。罗马天主教传统上用拉丁语作为正式會議的语言和礼拜仪式用的语言。此外,许多西方国家的大学仍然提供有关拉丁语的课程。 在英语和其他西方语言创造新词的过程中,拉丁语一直得以使用。拉丁语及其后代罗曼诸语是意大利语族中仅存的一支。通过对早期意大利遗留文献的研究,可以证实其他意大利语族分支的存在,之后这些分支在罗马共和国时期逐步被拉丁语同化。拉丁语的亲属语言包括法利斯克语、奥斯坎语和翁布里亚语。但是,威尼托语可能是一个例外。在罗马时代,作为威尼斯居民的语言,威尼托语得以和拉丁语并列使用。 拉丁语是一种高度屈折的语言。它有三种不同的性,名词有七格,动词有四种词性变化、六种时态、六种人称、三种语气、三种语态、两种体、两个数。七格当中有一格是方位格,通常只和方位名词一起使用。呼格与主格高度相似,因此拉丁语一般只有五个不同的格。不同的作者在行文中可能使用五到七种格。形容词与副词类似,按照格、性、数曲折变化。虽然拉丁语中有指示代词指代远近,它却没有冠词。后来拉丁语通过不同的方式简化词尾的曲折变化,形成了罗曼语族。 拉丁语與希腊语同為影響歐美學術與宗教最深的语言。在中世纪,拉丁语是当时欧洲不同国家交流的媒介语,也是研究科学、哲学和神學所必须的语言。直到近代,通晓拉丁语曾是研究任何人文学科教育的前提条件;直到20世纪,拉丁语的研究才逐渐衰落,重点转移到对當代语言的研究。.

新!!: 施派尔主教座堂和拉丁语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施派尔大教堂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