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在努力恢复Google Play商店上的Unionpedia应用程序
传出传入
🌟我们简化了设计以优化导航!
Instagram Facebook X LinkedIn

德国君主列表

指数 德国君主列表

德国君主列表给出了从843年《凡尔登条约》(该条约三分了法兰克王国,从而导致了东法兰克王国的诞生)签订,到1910年德意志帝国帝制终结为止的统治德国地区的历代君主,也包括神圣罗马帝国崩溃后各种德国地区邦联的领导者。.

目录

  1. 133 关系: 加洛林王朝卡洛曼 (巴伐利亚)卡斯蒂利亚君主列表奥地利皇帝奥地利统治者列表奥托三世 (神圣罗马帝国)奥托一世 (神圣罗马帝国)奥托二世 (神圣罗马帝国)奥托四世 (神圣罗马帝国)奥托王朝威廉一世 (德国)威廉二世 (德国)威廉皇储 (德国)巴伐利亚亚琛亨利七世 (德意志)亨利七世 (神圣罗马帝国)亨利三世 (神圣罗马帝国)亨利一世 (德意志)亨利二世 (神圣罗马帝国)亨利五世 (神圣罗马帝国)亨利六世 (神圣罗马帝国)亨利四世 (神圣罗马帝国)康拉德三世 (德意志)康拉德一世 (德意志)康拉德二世 (神圣罗马帝国)康拉德四世弗兰肯统治者列表弗朗茨·约瑟夫一世弗朗茨一世 (神圣罗马帝国)弗朗茨二世 (神圣罗马帝国)德国十一月革命德国总统列表德意志帝國德意志皇帝德意志邦聯北德意志邦聯利奥波德一世 (神圣罗马帝国)利奥波德二世 (神圣罗马帝国)哈布斯堡-洛林皇朝哈布斯堡王朝凡尔登条约凡尔赛宫勃艮第王朝图林根玛丽娅·特蕾西娅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列表童子路易符腾堡统治者列表米蘭... 扩展索引 (83 更多) »

  2. 东法兰克王国
  3. 中世紀德國
  4. 德国君主制
  5. 德国政治职务人员列表
  6. 德意志国王

加洛林王朝

加洛林王朝(les Carolingiens,旧称Carlovingiens,中世纪Karolingi,又译卡洛林王朝)是自公元751年後統治法蘭克王國的王朝。在此之前,其王朝成員以“宮相”的身分涉理王國朝政。在公元751年,卡洛林家族取代墨洛溫家族,正式坐上法蘭克王國的王位。在王朝其後的鼎盛時期,卡洛林家族在名義上繼承了古典時期的羅馬帝國,也即是開創了後世所謂的神聖羅馬帝國,這使得卡洛林王朝成為最為後人所記得的法蘭克王朝。 卡洛林家族起源於今日法國中部的日耳曼民族之法蘭克人部落,在當時混亂不安的時代,只要有能力就極有可能出頭。丕平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本身有能力並得到軍隊的支持,於是推翻了部落中舊王,自行任命自己是新王。而就在此時羅馬帝國的邊境出現了外族倫巴底人的入侵,當時羅馬教會的教皇就想出了一個彼此互利的點子:就是請丕平與羅馬帝國的軍隊一同出兵攻打倫巴底人,若打勝仗則羅馬教皇就會公開為丕平王進行加冕儀式,立他作王。 不料丕平竟然打了勝仗,並且把所佔領的倫巴底人領土的一部份送給了羅馬教皇,當作是一份大禮,其作用是:使其羅馬城周圍有一個安全且緩衝的保護,使敵人不容易入侵,史稱「丕平獻土」。原來教皇只是屬於宗教上的領導,但因有這一大片土地要管理,故慢慢的有關部隊、百姓生活、政府機關運作等等這些俗世的事物,教皇都得耗費時間來管理。也就是說原本教皇只是教會的領袖,但曾幾何時教皇更是政治上的領袖。所以之後歐洲的一些蠻族國王因著丕平的例子,開始了一個新的認知:只要王能獲得羅馬教皇的加冕,則就算當初是自立為王,此時也具有合法性了,同時也讓百姓們可以信服、有實質的權柄來指揮所屬的百姓和領土。 一般認為,“卡洛林”的名稱,是源自其最著名的君主--查理大帝的祖父查理·馬特的拉丁语名字“Carolus”。最後一位卡洛林王朝的神聖羅馬皇帝死於首位皇帝登基後一百多年的公元899年。.

查看 德国君主列表和加洛林王朝

卡洛曼 (巴伐利亚)

#重定向 卡洛曼 (巴伐利亚国王).

查看 德国君主列表和卡洛曼 (巴伐利亚)

卡斯蒂利亚君主列表

卡斯提爾伯國(County of Castile)的起源最早是阿斯圖里亞斯王國設立來強化東邊邊防的邊疆防禦單位(March)。最早的伯爵不是世襲的,任務是作為阿斯圖里亞斯國王的代理人。最早在867年時,隨著阿拉瓦(County of Alava)伯國的創立,卡斯提爾被再分割成數個更小的伯國,直到931年才再度合併。10世紀晚期,在名義上隸屬於萊昂王國的這段期間,卡斯提爾的伯爵們開始增長自身的自主權,並且逐漸在伊比利半島的政局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但是1017年未成年的伯爵繼承及1029年該伯爵被暗殺,造成伯國落入潘普洛納王國與雷昂的控制之中,直到1037年潘普洛納王子斐迪南伯爵殺害雷昂的贝尔穆多三世並且主張他的王權,才將卡斯提爾抬升到王國的地位。1469年,卡斯蒂利亚的女继承人伊莎贝拉一世与阿拉贡王国的继承者斐迪南二世结婚,兩人即位後,两国从此合併。这两个国家形成了今天西班牙的主体。.

查看 德国君主列表和卡斯蒂利亚君主列表

奥地利皇帝

奥地利皇帝(德语:Kaiser von Österreich),中文简称奥皇,是奥地利的世袭皇帝头衔,于1804年由哈布斯堡家族的神圣罗马帝国末代皇帝、奥地利大公弗朗茨二世所创(称奥地利皇帝弗朗茨一世),为历代奥地利帝国和奥匈帝国的君主们所使用,直到1918年哈布斯堡-洛林皇朝被推翻,成立奥地利共和国。.

查看 德国君主列表和奥地利皇帝

奥地利统治者列表

这是一份奥地利自成为独立封地以来各代藩侯、公爵、大公以及皇帝的名单。.

查看 德国君主列表和奥地利统治者列表

奥托三世 (神圣罗马帝国)

奥托三世(Otto III,Kaiser,980年7月—1002年1月23日)东法兰克国王(983年—1002年在位),罗马帝国皇帝(996年-1002年)。奥托二世之子。995年亲政以前,由他的母亲狄奧凡諾和祖母阿德莱德摄政。 奥托三世996年进入意大利,册立自己的堂弟格列高利五世为教皇,后者成为历史上第一位德国籍教皇。格列高利五世随即为奥托三世加冕(5月21日)。 奥托三世醉心于恢复罗马帝国,长期驻扎在意大利。1001年,奥托三世因罗马市民发动暴乱才从意大利撤离。他在第二年于意大利去世。 O O O O.

查看 德国君主列表和奥托三世 (神圣罗马帝国)

奥托一世 (神圣罗马帝国)

奥托一世(Otto I,),又译鄂图一世,东法兰克国王(936年—973年在位),神圣罗马帝国皇帝(962年加冕)。史称奥托大帝(Otto der Große)。东法兰克国王亨利一世之子,母为Ringlheim的玛蒂尔达。先当选为萨克森公爵,936年由东法兰克部落公爵选为国王。936年7月31日,美因茨大主教希尔德贝特在亚琛为奥托一世加冕。 奥托一世坚持他对各部落公国均拥有最高权力,公爵们为此常常造反。938年奥托一世镇压了由法兰克尼亚公爵埃贝哈德和洛林公爵吉塞尔伯特联合发动的叛乱。929年—941年镇压其弟巴伐利亚公爵亨利一世的叛乱。944年奥托一世封自己的女婿康拉德(“红色”)为洛林公爵,此人后来与他反目。946年奥托一世率军干涉法国内战,先支持反对国王的法兰西公爵(卡佩家族的成员),后转为支持西法兰克国王路易四世。949年封长子鲁道夫为士瓦本公爵。 奥托一世是最早侵略斯拉夫人的条顿君主之一。950年,他迫使波希米亚公爵波列斯拉夫一世称臣。 951年奥托首次入侵意大利,征服伦巴第,自称意大利国王,并与意大利统治者洛泰尔的遗孀阿德莱德结婚。953年洛林公爵与士瓦本公爵发动叛乱,被奥托一世迅速镇压。955年,马扎尔人入侵巴伐利亚和士瓦本。奥托一世在奥格斯堡战役中击败长期侵扰德意志的马扎尔人,使之转向定居生活,建立起匈牙利国家。961年,地位虚弱的教皇约翰十二世请求奥托一世进入意大利称王。962年2月2日,约翰十二世为奥托加冕,称颂他为“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是为神圣罗马帝国之始。奥托此后因意大利问题长期与拜占廷帝国冲突。奥托一世巧妙地利用教会力量来扼制德国诸侯,他授予教会著名的奥托特权(962年),确定了教皇的世俗权力。963年奥托废黜约翰十二世,立利奥八世为教皇。这也开了由皇帝决定教皇人选的先例,成为历史上皇帝与教皇长期斗争的序幕。965年利奥八世去世后,奥托一世又指定约翰十三世当教皇,不过终于受到了罗马人的反对。奥托一世于是进军意大利,以武力扶约翰十三世上台。966年至972年,奥托一世一直为意大利问题与拜占庭帝国处于战争状态。972年,拜占庭帝国皇帝约翰一世最终承认了奥托的西帝国皇帝头衔。奥托一世在王权无比强大的气氛中去世。.

查看 德国君主列表和奥托一世 (神圣罗马帝国)

奥托二世 (神圣罗马帝国)

奥托二世(Otto II,955年—983年12月7日),东法兰克国王(961年—983年在位),罗马帝国皇帝(967年起与父亲共治)。皇帝奥托一世与伦巴第的阿德莱德之子。 奥托二世在961年父皇尚在世时即已加冕为国王。972年,他在父亲安排下与拜占庭帝国皇帝罗曼努斯二世之女狄奥凡诺结婚(狄奥凡诺的身份一直有争议。也有历史学家认为她是约翰一世皇帝之女)。 奥托二世基本延续其父的政策,抑制德意志各部落公爵的势力。973年奥托二世迫使波兰大公梅什科一世臣服。977年,他因为洛林与西法兰克国王洛泰尔一世发生战争。980年双方缔结协约,规定奥托二世仍保有洛林。981年奥托二世侵入意大利。982年,他在卡拉布里亚战役中败于拜占庭—阿拉伯联军。983年,奥托二世选定约翰十四世当教皇。.

查看 德国君主列表和奥托二世 (神圣罗马帝国)

奥托四世 (神圣罗马帝国)

(不伦瑞克的)奥托四世(Otto IV von Braunschweig,1175年或1176年—1218年5月19日)罗马人民的国王(1198年—1218年在位),神圣罗马帝国皇帝(1209年加冕)。他是德国传统豪族韦尔夫家族中唯一成为皇帝的人。 奥托四世是萨克森公爵同時也身兼巴伐利亞公爵的狮子亨利之子。他的母亲是英格兰国王亨利二世的女儿玛蒂尔达,因而他是理查一世(狮心王)的外甥。生于法国的阿基坦,而在英国接受教育。在即位前,他是法国的普瓦图伯爵。 霍亨斯陶芬王朝的皇帝亨利六世死后,韦尔夫家族在科隆大主教和英王约翰的支持下把奥托四世选为国王,与亨利六世的弟弟士瓦本的菲利普相对抗。教皇英诺森三世先是为奥托四世加冕,后来又转为支持菲利普。1209年10月士瓦本的菲利普遇刺身亡后,奥托四世的王位才得到教皇和大部分德国诸侯的承认。 奥托四世起先对英诺森三世作出让步,因而英诺森三世在1209年为他进行了第二次加冕。但当奥托四世企图染指教皇势力之下的西西里王国之后,英诺森三世便彻底与他决裂,并于1211年的纽伦堡会议上开除了他的教籍。英诺森三世把被他监护着的,霍亨斯陶芬王朝的继承人腓特烈立为罗马人民的国王。奥托四世并未屈服,但在1214年7月27日的布汶战役中,他与英格兰国王约翰的联军被法兰西国王腓力.奥古斯都击败。这一战不但结束了奥托四世的政权,并具有另一重大意义:神圣罗马帝国主宰欧洲的时代已经结束,法兰西王国成为最强大的基督教政权。 1215年,奥托四世派出代表参加教皇主持的拉特兰公会议,试图与英诺森三世妥协,作重获或政权的最后努力。无奈他已被英诺森三世彻底抛弃。从此他就放弃了对王位的争夺,退居韦尔夫家族的不伦瑞克领地。 O O O Category:韦尔夫王朝.

查看 德国君主列表和奥托四世 (神圣罗马帝国)

奥托王朝

奥托王朝,亦称萨克森王朝(919年-1024年),是神圣罗马帝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因第一位帝王奥托一世而得名。 其實奥托王朝家族名是魯道夫家族,只是由於奧托大帝與另外兩個奧托令人印象深刻,家族統治的核心地區就在薩克森地區因而被稱作奧托或薩克森王朝。 其帝王包括:.

查看 德国君主列表和奥托王朝

威廉一世 (德国)

威廉一世(Wilhelm I,),全名威廉·腓特烈·路德维希(Wilhelm Friedrich Ludwig),普鲁士国王(1861年1月2日—1888年3月9日),1871年1月18日就任德意志帝国第一任皇帝。他死後,因為德意志統一的偉大成就,被其孫威廉二世尊為大帝,號稱「威廉大帝」。.

查看 德国君主列表和威廉一世 (德国)

威廉二世 (德国)

弗里德里希·威廉·维克托·艾伯特·冯·普鲁士(Friedrich Wilhelm Viktor Albert von Preußen,),史称威廉二世(Wilhelm II),末代德意志皇帝和普鲁士国王,1888年-1918年在位。.

查看 德国君主列表和威廉二世 (德国)

威廉皇储 (德国)

普鲁士的威廉(Wilhelm von Preußen ),全名弗里德里希·威廉·维克多·奥古斯特·恩斯特(Friedrich Wilhelm Victor August Ernst),德意志帝国和普鲁士王国的末代皇储,1941年成为霍亨索伦家族首领。.

查看 德国君主列表和威廉皇储 (德国)

巴伐利亚

巴伐利亞自由邦(Freistaat Bayern),簡稱巴伐利亞(Bavaria),是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东南部的一个联邦州,其面積位居德国第一(占全国面积1/5)、人口第二(次于北莱茵-威斯特法伦),首府位於慕尼黑。 巴伐利亚州的西北部与巴登-符腾堡、图林根、萨克森、黑森诸州接壤,东部与捷克,南部与奥地利接壤。州府慕尼黑为其最大城市;北部中弗兰肯行政区纽伦堡为该州第二大城市,北拜仁的最大城市;第三大城市是西南部的奥格斯堡,一座古罗马时代就已存在的当时的古罗马国家的边境城市。 巴伐利亚的文化与德国其他州,尤其与北方不同,主要为宗教信仰(天主教为主)和语言(三大方言)差异。巴伐利亚为德国乃至欧洲的一强劲经济体,许多德国企业总部均位于巴伐利亚境内,诸如宝马、奥迪、西门子、英飞凌、彪马、阿迪达斯等。.

查看 德国君主列表和巴伐利亚

亚琛

本文為亞琛市。關於本條目名稱之其它概念,請參見「亞琛 (消歧義)」。 亞琛(Aachen,Aken,Aix-la-Chapelle)是位於德國北萊茵-威斯特法倫州的一個城市,靠近比利時與荷蘭邊境,是德國最西部的城市。 亞琛以溫泉(歐洲中部最熱的溫泉)著名,從西元1世紀起这里就是療養地。這個城市是一個重要的鐵路匯集點,也是工業與集會中心。經濟以食品工業為主,主要生產杏仁糖、巧克力、Printen餅。 此外亦有機械、鐵路設備及紡織業。此外,德國約20%的毛織品在亚琛生產。.

查看 德国君主列表和亚琛

亨利七世 (德意志)

亨利(七世)(),从未被公认过的罗马人民的国王(1220年-1235年在位)、以及西西里国王(1212年-1235年)、士瓦本公爵(1217年-1235年)。亨利是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腓特烈二世和其第一个夫人阿拉贡的康斯坦丝的独生子,西西里国王恩里科一世和西西里女王康斯坦丝一世之孙。由于参与叛乱而被腓特烈二世剥夺继承权。 Category:德意志国王 Category:西西里君主 Category:士瓦本公爵 霍.

查看 德国君主列表和亨利七世 (德意志)

亨利七世 (神圣罗马帝国)

海因里希七世(Heinrich VII,)卢森堡王朝的第一位罗马人民的国王(1308年—1313年在位)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1312年加冕)。他也是德意志的卢森堡伯爵。 海因里希七世利用国王名义授予波希米亚诸侯和教会各种特权,并在1310年将卢森堡伯爵爵位和波希米亚王位都转给其子卢森堡的约翰,从而把波希米亚变成了其家族的世袭领地。 当意大利内部正因分裂为皇帝党和教皇党两派而打得不可开交时,海因里希七世于1310年进入意大利。海因里希七世决定周旋於皇帝党和教皇党之间,而实际扩张自己的势力。不过,包括但丁在内的许多意大利志士都希望海因里希七世能领导四分五裂的意大利实现统一。海因里希七世的行动一开始相当顺利:1310年,他在米兰头顶伦巴第铁王冠,加冕为意大利国王;1312年6月29日他在罗马由教皇正式加冕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在腓特烈二世去世后第一位加冕的皇帝)。他随即进攻佛罗伦萨。 海因里希七世侵入意大利的行动遭到那不勒斯国王罗贝托和教皇克莱孟五世当然的反对,由于他实际上是要恢复封建领主在意大利的权力,许多商业城市也反对他。海因里希七世破坏了布雷西亚,又长期围困佛罗伦萨,但他没能取得任何重要战果。他在准备发动新一轮征服时,突然在锡耶纳去世。 H H category:卢森堡伯爵 H.

查看 德国君主列表和亨利七世 (神圣罗马帝国)

亨利三世 (神圣罗马帝国)

海因里希三世 Heinrich III(1017年10月28日~1056年10月5日),巴伐利亚公爵(称海因里希六世,1026年~1041年在位),士瓦本公爵(称亨利一世,1038年~1045年在位),罗马人民的国王(1039年~1056年在位),罗马帝国皇帝(1046年加冕)。罗马帝国皇帝康拉德二世之子,1028年即已加冕为其父的共同执政者。 海因里希三世是萨利安王朝最强大的君主。他于1041年臣服波希米亚人。1046年,海因里希三世解决了波希米亚公爵布熱季斯拉夫一世与波兰公爵卡齊米日一世之间的争端。 皇帝对教宗的控制在海因里希三世统治时期达到登峰造极的程度。海因里希三世于1046年赴意大利,废黜了反对他的教宗格里高利六世。德国人克莱蒙特二世被选为新教宗,并为海因里希三世加冕。此后他又多次废立教皇。海因里希三世一直掌握了对德意志境内各主教的任免权。然而海因里希三世却支持教会的克吕尼改革,正是这一运动奠定了日后教宗权利扩大的基础。 海因里希三世使长期侵扰德国的匈牙利人定居下来,并臣服桀骜不驯的下洛林公爵。.

查看 德国君主列表和亨利三世 (神圣罗马帝国)

亨利一世 (德意志)

亨利一世(捕鸟者)(Heinrich I der Vogler,约876年-936年7月2日),东法兰克国王(919年—936年在位),萨克森王朝创立者。原为萨克森公爵(912年起),传其得知当选公爵时正在捕鸟,故得外号捕鸟者。亨利在法兰克尼亚公爵康拉德一世做东法兰克国王时经常发动叛乱。915年,亨利曾击败康拉德一世。然而康拉德一世却宽容地推荐亨利为王位继承者。作为妥协,亨利一世在成为国王後允许康拉德的弟弟、法兰克尼亚公爵埃贝哈德完全自治,以换取他不对王位做任何要求。 亨利一世在加冕时拒绝举行涂油礼或诸如此类的任何宗教仪式。因而在宗教意义上,亨利不是一位合法的国王。所以亨利一世的另一个外号叫“无柄之剑”。 亨利一世当政时期的特点是,一些部落公国的势力上升,它们以承认亨利一世为条件获得了种种特权,尤其是巴伐利亚和士瓦本公国。亨利一世主要依靠自己的领地进行统治。为抵御马扎尔人的入侵,亨利在萨克森东部兴建了许多城堡,组建骑兵。但亨利一世与匈牙利人的战斗并非总能取得胜利,就在924年他还不得不向匈牙利人求和并缴纳贡金。925年,亨利把洛林并入东法兰克王国。 亨利一世为最早侵袭斯拉夫人的日耳曼君主。他于928年渡过易北河,攻占了斯拉夫人的要塞勃兰尼贝尔。此地后来发展为勃兰登堡。 933年,亨利一世在图林根的里阿德附近击败了匈牙利人,打破了匈牙利人不可战胜的神话,并暂时阻止了他们对德意志的侵袭。.

查看 德国君主列表和亨利一世 (德意志)

亨利二世 (神圣罗马帝国)

聖亨利二世(Heinrich II;972年5月6日-1024年7月13日),奧托王朝的最后一位神聖罗马帝国皇帝(1014年-1024年)。他也是德意志国王(1002年-1024年)、意大利國王(1004年-1024年)和巴伐利亚公爵(995年-1005年)。由於他致力革新教會和協助傳教工作,並創立許多教區及建築多座隱修院,於1146年被教宗尤金三世冊封为圣人。.

查看 德国君主列表和亨利二世 (神圣罗马帝国)

亨利五世 (神圣罗马帝国)

海因里希五世(德语:Heinrich V,1081年—1125年5月23日)是萨利安王朝的第四位也是最后一位罗马人民的国王(1105年—1125年在位)和罗马帝国皇帝(1111年加冕)。海因里希統治時期正值主教敘任權之爭的末期,皇帝在與教宗長期的對峙中逐漸落於下風,隨著沃爾姆斯宗教協定的簽署,教會勢力完全壓倒了世俗王權。.

查看 德国君主列表和亨利五世 (神圣罗马帝国)

亨利六世 (神圣罗马帝国)

海因里希六世 Heinrich VI (),霍亨斯陶芬王朝的羅馬人的国王(King of Romans, 1167年—1197年在位)和神聖帝國皇帝(1190年—1197年在位)。他自1194年起也是西西里(King of Sicily)国王。 他的父亲是“巴巴罗萨”腓特烈一世,母为勃艮第的比阿特丽克丝。海因里希六世出生于荷兰的尼美根(Nymwegen)。海因里希六世大约是皇帝夫妇的第五个孩子,由于兄长的夭折成为王储,1169年8月15日,4岁的海因里希在其父的意志下在阿亨主教座堂被加冕为罗马人民的国王。1184年在美茵茨(Mainz)和其弟士瓦本公爵腓特烈六世在隆重的仪式后被封为骑士;但庆典期间地震和大风毁坏了帐篷,成为王朝衰落的预兆。 海因里希的外表忧郁,苍白,严肃。他个子不高,身体瘦弱,和父亲的高大英俊完全不同。在他年轻的时候他是个伟大的情人,同时又为爱情写下了诗篇,是当时宫廷抒情诗鼎盛时期的代表人物。他大约留下了三首诗,其中“Rîtest du nu hinnen”,以一女子的口吻述说对情人离别的忧愁和伤感,成为德语文学上的佳作。在他的情诗里海因里希是个感情深沉细腻的骑士情人,而做为统治者他却显现的却是面对敌人冷酷无情的态度。日后的教皇英诺森三世形容他“海因里希六世如北风怒吼,肆虐在玫瑰园般的西西里”。.

查看 德国君主列表和亨利六世 (神圣罗马帝国)

亨利四世 (神圣罗马帝国)

海因里希四世(德语:Heinrich IV,1050年11月11日—1106年8月7日)或譯亨利四世,萨利安王朝的第三位罗马人民的国王(1056年—1105年在位)和罗马帝国皇帝(1084年加冕)。他也是德意志的巴伐利亚公爵(称海因里希八世,1055年起)。亨利四世在他的統治末期(1103年)曾首次頒佈“上帝和平”,禁止諸侯私戰。 他不是这个王朝最强大的君主,但却可能是最著名的一位。他与教宗格里高利七世之间围绕主教叙任权展开的激烈的叙任权斗争,一直是历史学家们最感兴趣的话题。.

查看 德国君主列表和亨利四世 (神圣罗马帝国)

康拉德三世 (德意志)

康拉德三世(Konrad III.,)罗马人民的国王(1138年—1152年在位)。他是德意志的霍亨斯陶芬王朝的第一位罗马人民的国王。 K K Category:葬于班贝格主教座堂.

查看 德国君主列表和康拉德三世 (德意志)

康拉德一世 (德意志)

康拉德一世(;),也称为年幼者,自906年为法蘭克尼亞公爵,911年至918年为東法蘭克国王。他是康拉丁王朝的唯一一名国王。尽管康拉德从未使用「日耳曼国王」或者「罗马国王」的称号,他被认为是第一个由日耳曼各公国統治者选举出來的东法兰克王国国王,以继承最后一任加洛林王朝统治者童子路易。他的德意志王国之后在奥托一世于962年加冕時演變成神圣罗马帝国。.

查看 德国君主列表和康拉德一世 (德意志)

康拉德二世 (神圣罗马帝国)

康拉德二世 Konrad II (约990年—1039年6月4日)罗马人民的国王(1024年—1039年在位)和罗马帝国皇帝(1027年加冕)。当萨克森王朝绝嗣后,他于1024年当选为国王,开始了萨利安王朝在德国的统治。 康拉德二世是施派尔伯爵亨利的儿子。按母系来看他与萨克森王朝有亲属关系。他由沃尔姆斯主教抚养长大。当罗马帝国皇帝亨利二世于1024年无嗣而终后,他当选为国王,并于当年9月8日在美因茨加冕。 康拉德二世继续萨克森王朝抑制德意志诸侯的政策。他在与诸侯的斗争中争取小封侯的支持,帮助他们不被大封建主所欺凌。1037年康拉德二世在意大利颁布所谓“封地法”,规定贵族的采邑为世袭,以免大领主肆意兼并小领主的领地。这些积极的措施保证了王权的加强。康拉德二世并利用由皇帝任命主教和修道院院长的传统做法(所谓主教叙任权),巩固王室对教会的有效控制。 1028年,康拉德二世趁波兰国内发生动乱之机,从波兰国王梅什科二世手中夺取了上卢日策。 1032年,阿尔勒国王鲁道夫三世死后无嗣,他把自己的王国(包括早先形成的两个独立的勃艮第王国,由于上勃艮第国王鲁道夫二世933年与普罗旺斯统治者于格的政治交易,后来都归鲁道夫二世统治)遗赠给了康拉德二世。到1034年,康拉德二世已经压服所有反对者,成为这片土地的主人。这个王国的面积相当大,它几乎包括了今天法国东南部的大部分领土,以及瑞士西部,弗朗什孔泰和多菲内两块法国主要封建领地。不过它并不包括较小的勃艮第公国(由法国卡佩王室的一个分支统治)。康拉德二世把它转给了自己的儿子亨利(即后来的亨利三世)作为采邑。 1039年,康拉德二世病逝于乌德勒支(在今天的荷兰)。.

查看 德国君主列表和康拉德二世 (神圣罗马帝国)

康拉德四世

康拉德四世(Konrad IV)()是霍亨斯陶芬王朝的罗马人民的国王(1237年—1254年在位)和西西里国王(1250年—1254年在位),耶路撒冷国王(1228年—1254年),以及士瓦本公爵(1235年—1254年)。.

查看 德国君主列表和康拉德四世

弗兰肯统治者列表

#重定向 弗兰肯公国.

查看 德国君主列表和弗兰肯统治者列表

弗朗茨·约瑟夫一世

弗朗茨·約瑟夫一世(Franz Josef I;),奧地利皇帝兼匈牙利國王(1848年-1867年),奧匈帝國締造者和第一位皇帝(1867年-1916年在位)。弗朗茨·约瑟夫一世從1850年至1864年間擔任德意志邦聯主席。 在他長達68年的統治中,獲得大多數國民的敬愛,因此在晚年被尊稱為(奧匈)帝國的「國父」,也成為奧地利的標誌性存在。.

查看 德国君主列表和弗朗茨·约瑟夫一世

弗朗茨一世 (神圣罗马帝国)

弗朗茨一世(Franz I;),哈布斯堡-洛林王朝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1745年-1765年在位)。称帝前是洛林公爵(弗朗索瓦三世,1729年-1736年)。他也是1737年-1765年的托斯卡纳大公(称弗朗切斯科二世)。.

查看 德国君主列表和弗朗茨一世 (神圣罗马帝国)

弗朗茨二世 (神圣罗马帝国)

弗朗茨二世(德语:Franz II,),神圣罗马帝国的末代皇帝(1792年—1806年在位),奥地利帝国的第一位皇帝(1804年—1835年在位,称弗朗茨一世,德语:Franz I)。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利奧波德二世与皇后西班牙的玛利亚·路易莎之子。 弗郎茨二世就任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時,德意志城邦割據的情況已經十分嚴重,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早已失去實權。法國大革命和拿破崙的崛起加劇了德意志諸城邦的分化,帝國的前景並不樂觀。第二次反法同盟結束後,神聖羅馬帝國喪失了全部意大利領地,瑞士更成立赫爾維蒂共和國,掠奪了奧地利大公國在阿爾卑斯山中部的領地。第三次反法同盟後,弗郎茨二世在奧斯特里茲戰役慘敗,神聖羅馬帝國首都維也納被法軍三次攻陷,奧地利軍被全殲,雙方簽訂普雷斯堡和約,萊茵邦聯創立,弗郎茨二世保留皇帝頭銜。在拿破崙稱“法国人的皇帝”三個月後,弗朗茨亦自稱奧地利皇帝以回應拿破崙,成立奧地利帝國。但再度被迫臣從於拿破崙和沙皇亞歷山大一世的提爾西特同盟中。不可干涉第七次俄土戰爭。 弗郎茨二世發起了四次反拿破仑的神聖同盟,都被拿破崙打敗,而且大大削弱了奧地利的國力,間接導致日後普魯士的崛起。1806年,拿破仑強行解散了神圣罗马帝国,歷八百年的神圣罗马帝国滅亡,奧地利成為萊茵邦聯的一部分。弗郎茨二世被迫以和亲的方式,把女儿瑪麗·路易莎嫁给拿破仑。從此哈布斯堡王朝的勢力大幅度衰落,無法恢復對全歐洲的影響力。 弗郎茨二世在1814年拿破崙倒台後,立即主持召開了維也納會議,在首相梅特涅領導下成立維也納體系和神聖同盟,企圖恢復歐洲的舊「秩序」,以抵消自由主義的影響,但被迫制定憲法,承認部分改革。在1848年革命後,維也納體系被推翻,弗郎茨二世用盡一生精力維繫的奧地利帝國崩潰,匈牙利、波希米亞、巴爾幹各國民族主義紛起。 法国大革命中被断头的玛丽·安托瓦内特王后是弗郎茨二世的姑姑。.

查看 德国君主列表和弗朗茨二世 (神圣罗马帝国)

德国十一月革命

德國十一月革命(),又称“德国1918年-1919年革命”,是德国在1918年与1919年发生的一连串事件,致使德意志帝國威廉二世政权被推翻以及魏玛共和国的建立。与俄罗斯的二月革命类似,德国革命并非由一个政党领导。同时,类似苏维埃的工人团体亦希望夺权,然而此类事件使得左派分子更分裂,如社会民主党领导的共和政府曾利用右翼的自由军团来镇压同为左翼的斯巴達克同盟。 正如俄罗斯的大革命一般,第一次世界大战导致的灾难引發了德国革命。德军统帅埃里希·魯登道夫想领导军队在1918年向盟军投降,結果引起政治危机。威廉二世退位後,虽然巴登親王任命社会民主党代表领导临时政府,但仍未能阻止叛乱继续。 1918年10月29日至11月3日,基尔港首先发生起义:四万名海员及船只认为德国在战争中大势已去,出战只是自取灭亡,於是抗拒海军的出兵命令。11月8日时,工人与士兵的议会已占领了德国西部的大部分,为“议会共和”作准备。11月9日,威廉二世被迫退位,德意志帝国灭亡。纵然如此,仍有不少上層或中产的分子支持帝制。11月11日,德国宣布无条件投降,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社会民主党跃升成为领导德国的政党,与激进的德國独立社會民主黨共同执政。不过,独立社民黨认为社民黨想保持资本主义在德国的现状,便在1918年12月脱离联合政府。其后,1919年1月,斯巴達克同盟发动第二股革命浪潮,让它横扫德国。社民党主席弗里德里希·艾伯特聘用自由军团镇压起义。1月15日,斯巴達克團两位领导人卡爾·李卜克內西与羅莎·盧森堡惨遭杀害。4月,巴伐利亚苏维埃共和国成立,形成革命高潮。5月,巴伐利亚苏维埃共和国遭社民党政府血腥镇压。 德国革命促成了魏玛共和国的成立,同时又促使民族主义的纳粹党崛起。.

查看 德国君主列表和德国十一月革命

德国总统列表

#重定向 德國國家元首列表.

查看 德国君主列表和德国总统列表

德意志帝國

德意志帝國(Deutsches Kaiserreich),亦稱德意志第二帝國,是指從1871年1月18日普魯士王國統一日耳曼地區到1918年11月霍亨索倫王朝末任皇帝威廉二世退位為止的德國。其正式国号「德意志国」(Deutsches Reich),也是後來魏玛共和國和納粹德國的正式国号。 德意志帝国由27个领地构成,其中普鲁士王国佔帝国大部分地区并拥有最多人口。帝国成立后,普魯士國王和首相兼任德國皇帝和首相,實行君主立憲制,設立上議院和下議院。帝國共經歷了三個皇帝,分別為威廉一世、腓特烈三世和威廉二世。威廉一世在任期間十分信任俾斯麥,幾乎所有政務都由首相俾斯麥處理,因此又稱為「俾斯麥時代」。俾斯麥時代在位期間,最大的目的是防止法國一報普法戰爭之仇,他建立了同盟體系,與俄奧兩國結盟,孤立法國。他的對外政策十分成功,避免與列國發生衝突,但內政卻一敗塗地,文化鬥爭與反社會主義未能達到預期目的。威廉一世逝世後,由腓特烈三世繼任,但他僅在任99天,因此又稱為「百日皇朝」。威廉二世在任期間,一手摧毀了俾斯麥體系,積極向外拓展殖民地,大幅修建海軍船艦,並帶領德國參與第一次世界大戰。大戰期間德國腹背受敵,加上齐默尔曼电报事件導致美國參戰,最終導致帝國覆亡。戰敗後的德國建立了共和政體,稱為威瑪共和國。.

查看 德国君主列表和德意志帝國

德意志皇帝

德意志皇帝(Deutscher Kaiser)是德意志帝国的国家元首及最高领导人的官方头衔,始于普法战争时期威廉一世在凡尔赛宫的公告,终于威廉二世在1918年被官方废黜。.

查看 德国君主列表和德意志皇帝

德意志邦聯

德意志邦联(;1815年6月8日—1866年8月23日)是在1815年根据维也纳会议而成立的一个松散组织,目的是团结在1806年神圣罗马帝国被废除后余下的德意志邦国。.

查看 德国君主列表和德意志邦聯

北德意志邦聯

北德意志邦聯()于德意志邦联解散后,在1867年成立,由德国北方二十二个邦国组成。它其实只是一个过渡组织,在1871年德意志帝国成立后便被废除。但是,它帮助普鲁士控制德国北部,加强她对南德邦国的影响力,犹如关税同盟一样。聯邦明显地排除了奥地利帝國与巴伐利亚王國。 聯邦在普奥战争后成立。普鲁士击败奥地利后,奧托·馮·俾斯麥创立北德宪法。宪法在1867年7月1日生效。普王威廉一世出任聯邦主席,首相俾斯麦兼任聯邦首相。所有德意志邦国在联邦议会(Bundesrat)都有议席,普鲁士独占十七席。北德议会(Norddeutscher Reichstag)由有條件前提的民选制度产生。 普法战争后,巴伐利亚、符腾堡与巴登(连同黑森公国的剩余部分)与聯邦合并,组成德意志帝国。威廉一世成为德意志皇帝。.

查看 德国君主列表和北德意志邦聯

利奥波德一世 (神圣罗马帝国)

利奥波德一世(Leopold I,),全名利奥波德·依格纳茨·约瑟夫·巴尔塔萨·费利西安(Leopold Ignaz Joseph Balthasar Felician),哈布斯堡王朝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1658年—1705年在位)及匈牙利和波希米亚国王(1657年-1705年)。他是皇帝斐迪南三世的次子,母为西班牙公主(奥地利的)玛丽亚·安娜,出生于维也纳。 利奧波德在位時最著名的事蹟,就是他在在東部抵擋奧斯曼帝國並反擊成功;在西部與法王路易十四競爭,在他死後,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雖然未能繼承西班牙王位,但靠著盟友英國、荷蘭的幫助,依然瓜分了龐大的西班牙帝國,獲得大量領土並擊潰路易大帝的霸權和野心。 經過十多年與鄂圖曼土耳其的戰爭之後,因為獲得天才將領歐根親王的效力,利奧波德終於打贏大土耳其戰爭(1683-1699年),在1687、1699年獲得輝煌的勝利。在1699年終結大土耳其戰爭的卡爾洛夫奇條約,奧斯曼帝國必須割讓特蘭西瓦尼亞、摩里亞、波多利亞及幾乎整個匈牙利中部予奧地利。奧斯曼帝國在歷史上首次承認神聖羅馬帝國與奧斯曼帝國的地位相等。利奧波德等於是把匈牙利王國從1526年第一次摩哈赤戰役後所強加的土耳其枷鎖給除去,並徹底統一了匈牙利。 利奧波德對法國打了三場戰爭:法荷戰爭、大同盟戰爭和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最後一戰爭中,利奧波德試圖讓他的小兒子查理六世繼承整個西班牙帝國,而不理會已故西班牙國王查理二世的遺囑(傳位給法國王室腓力五世)。為此,他發動了席捲歐洲大部分國家的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 戰爭前期奧地利獲得相當亮眼的成績,特別是1704年布倫海姆戰役等一連串勝利。但是,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的固執讓戰爭遇到瓶頸(1711年查理六世繼承奧地利大公兼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成為轉捩點,英、荷失去讓查理六世繼承西班牙王位的作戰意願)。1705年利奧波德去世,戰爭在無止盡的拉鋸中被奧地利硬是拖到1714年才結束,這時奧地利已失去最佳的談判時機。當1714年和平來臨時,奧地利雖然獲得大量的領土與人口,但戰果卻充滿遺憾(失去西班牙王位),不如大土耳其戰爭結局那樣的巨大勝利。.

查看 德国君主列表和利奥波德一世 (神圣罗马帝国)

利奥波德二世 (神圣罗马帝国)

利奥波德二世(Leopold II,)哈布斯堡-洛林王朝的神圣罗马帝国倒數第二任皇帝(1790年—1792年在位),匈牙利和波希米亚国王。他也是奥地利统治下的意大利的托斯卡纳大公(称利奥波多一世,1765年起)。.

查看 德国君主列表和利奥波德二世 (神圣罗马帝国)

哈布斯堡-洛林皇朝

哈布斯堡-洛林皇朝是统治奥地利大公国,匈牙利,波希米亚和意大利部分公国和1804年至1918年间统治奥地利帝国和后期奥匈帝国的家族。 他的前身是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1918年后帝国被肢解,奥地利成为共和国,王室被迫举家流亡海外。.

查看 德国君主列表和哈布斯堡-洛林皇朝

哈布斯堡王朝

哈布斯堡王朝(),也称哈普斯堡家族(),是歐洲歷史上最為顯赫、統治地域最廣的王室之一。 其家族成員曾出任罗马人民的国王和神聖羅馬帝國皇帝(1273年—1291年,1298年—1308年,1438年—1742年,1745年—1806年),奧地利公爵(1282年—1453年)、大公(1453年—1804年)、奧地利帝國皇帝(1804年—1918年),匈牙利國王(1526年—1918年),波希米亞國王(1526年—1918年),西班牙國王(1516年—1700年),葡萄牙國王(1580年—1640年),墨西哥皇帝(1864年—1867年)和今法國、意大利、荷蘭、比利時境内及南部斯拉夫地區若干王國、公國的國王、大公與公爵。 16世纪中叶查理五世退位後,哈布斯堡家族分为奥地利与西班牙两个分支,前者占据神圣罗马帝国的帝位,称奧地利哈布斯堡皇朝,后者则为西班牙国王,统治西班牙、西属尼德兰、意大利南部的那不勒斯王国、撒丁王国以及美洲新世界的广袤领土,称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但由于多代近支联姻,西班牙分支在1700年,奥地利分支在1740年相继男嗣断绝。西班牙王位落入法國皇室波旁家族之手;而奥地利分支与洛林家族联姻,帝国皇帝查理六世之女玛丽亚·特蕾西亚嫁于洛林公爵、托斯卡纳大公弗兰茨·斯蒂芬,并依据《国本诏书》继承了奥地利、匈牙利与波希米亚等家族领地,由此创建了哈布斯堡-洛林皇朝,1745年弗兰茨·斯蒂芬当选为帝国皇帝。.

查看 德国君主列表和哈布斯堡王朝

凡尔登条约

《凡爾登條約》是843年8月,法兰克王国皇帝路易一世(虔诚者)的3个儿子在凡尔登(位于今法国东北部)签订的分割法蘭克帝國的条约,該條約結束了持續三年的卡洛林內戰。.

查看 德国君主列表和凡尔登条约

凡尔赛宫

凡尔赛宫(Château de Versailles)位于法国巴黎西南郊外伊夫林省省会凡尔赛镇。1682年至1789年是法国的王宫及政治中心。1979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查看 德国君主列表和凡尔赛宫

勃艮第王朝

勃艮第王朝(Casa de Borgonha, )是卡佩王朝的一個支系,先祖是勃艮第的罗贝尔一世,而他是法蘭西國王罗贝尔二世的小儿子。 勃艮第王朝从1032年至1361年統治勃艮第公國。王朝直系在1361勃艮第的菲利普一世的死亡而滅絕。他的公囯由约翰二世继承,因爲他的母亲是勃艮第王朝的成员,所以公国由瓦盧瓦王朝,當時統治法国的王朝繼承。 勃艮第王朝的主要成员包括:.

查看 德国君主列表和勃艮第王朝

图林根

圖林根自由邦(Freistaat Thüringen)是德国十六个联邦州之一,面积16,200平方公里,在联邦中列第十一位;人口245万,列第十二位。首府为埃尔福特。图林根绿色植被覆盖良好,加之位于德国中部,被称作“德国的绿色心脏”。.

查看 德国君主列表和图林根

玛丽娅·特蕾西娅

#重定向 玛丽亚·特蕾西亚.

查看 德国君主列表和玛丽娅·特蕾西娅

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列表

#重定向 神聖羅馬皇帝#皇帝列表.

查看 德国君主列表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列表

童子路易

路易(法語:Louis IV de Germanie,),綽號孩童路易或幼子路易,有時被稱作路易三世或路易四世。東法蘭克國王兼罗马帝国皇帝阿努爾夫之子。 899年,父親阿爾努夫逝世,年僅六歲的路易繼位為東法蘭克王國國王,由於他年紀尚少,因此權力落入的手上。翌年當他的兄長洛泰林吉亞國王茲溫蒂博爾德逝世後,路易繼承他的洛泰林吉亞王位。 900年,馬扎爾人(the Magyars)入侵歐州,馬扎爾軍隊蹂躪巴伐利亞。另一隊馬扎爾人被和帕紹的利克爾主教所擊敗。901年,馬扎爾人摧毀了克恩頓公國。 911年,路易病死,他與其父親同被葬雷根斯堡的聖埃梅拉姆修道院。日耳曼諸公爵國為抵禦馬札兒人入侵而選出法蘭克尼亞公爵康拉德一世為東法蘭克王國國王,至此统治東法蘭克王國的加洛林王朝正式絕滅。 H Category:德意志国王 Category:末代帝王 Category:幼君.

查看 德国君主列表和童子路易

符腾堡统治者列表

本条目是符腾堡历代统治者的名单。符腾堡从最初的伯国发展为公国、王国,最后在1918年王室被颠覆。.

查看 德国君主列表和符腾堡统治者列表

米蘭

米蘭(Milano)是歐洲國家義大利的西北方大城,也是米蘭省的省會和倫巴第大區的首府,位於義大利人口最密集和發展程度最高的倫巴第平原上。它是歐洲南方的重要交通要點,歷史相當悠久,以觀光、時尚與建築景觀聞名於世。米蘭市区目前有182萬居民,其都会区超过800万人是歐洲三大都會區之一。總面積約有1,982平方公里,每平方公里超過2,000人居住。目前米蘭市長為Giuseppe Sala。 市区生產總值占義大利國內生產總值的4.8%,這個地區也被稱為藍香蕉(Blue Banana),是歐洲人口最密集與工業最發達的地區之一。 米蘭最初被凱爾特人當中的因蘇布雷人(Insubres)稱為Medhlan。後來羅馬人在西元前222年征服該地後,稱它為Mediolanum。米蘭因此成為羅馬帝國最繁榮的地區之一,並在286年至402年成為西羅馬帝國的首都。米蘭在中世紀時期則被稱為Mailand,德語目前依然使用這個名字,它來自於凱爾特語的Mid-lan,意為“平原中心”。拿破崙於1796年佔領米蘭,並於1805年將米蘭當作義大利王國的首都。米蘭隨後成為受到奧地利帝國所控制的倫巴第-威尼西亞王國首都,並於1859年成為薩丁尼亞王國的一部份,逐漸隸屬於義大利王國。 米蘭是一個國際性及國際化的城市,有15.2%的人口出生於國外。這個城市依然是歐洲主要的運輸和工業中心,米蘭是歐洲聯盟當中第10重要的商業和金融中心(2009年).

查看 德国君主列表和米蘭

約瑟夫一世 (神聖羅馬帝國)

约瑟夫一世(Josef I,),哈布斯堡王朝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1705年—1711年在位)。他也是奥地利首席大公,匈牙利和波希米亚国王。他是皇帝利奥波德一世的第三子,母为普法尔茨选侯小姐埃利诺·冯·诺伊堡。生于维也纳。1687年,登位成為匈牙利國王。1690年1月6日,再繼承羅馬人皇帝的稱號。 1705年,他繼承父親利奧波德一世成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 他繼續進行其父與法国在1702年爆發的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他的將軍歐根親王及馬爾博羅公爵分別在意大利及德國與尼德蘭打敗法皇路易十四的軍隊。 在他统治期间,匈牙利在特兰西瓦尼亚亲王拉科齐·费伦茨二世领导下发动了最大规模的争取民族独立的运动。1707年,费伦茨二世在法国支持下一度推翻了哈布斯堡王朝对匈牙利的统治。约瑟夫一世对此坚决反对。帝国进行了无情的镇压,到1711年匈牙利人的武装斗争已完全停止。费伦茨二世逃亡国外,匈牙利再次完全屈服于奥地利的统治。 1711年,约瑟夫一世在维也纳死于天花。.

查看 德国君主列表和約瑟夫一世 (神聖羅馬帝國)

约瑟夫二世 (神圣罗马帝国)

約瑟夫二世(Josef II,)是哈布斯堡—洛林王朝的奧地利大公,1764年成为羅馬人民的國王(1764年-1790年在位),1765年加冕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1765年-1790年在位),1780年起也是匈牙利國王和波希米亞國王。.

查看 德国君主列表和约瑟夫二世 (神圣罗马帝国)

维基共享资源

維基共享資源(Wikimedia Commons,又称Commons)是存放自由開放的圖片、聲音、及其他多媒體檔案的地方,是维基媒体基金會的計劃。上載的檔案可在其他維基計劃中使用,包括維基百科、維基教科書、維基新聞等。截至2018年,維基共享資源目前擁有超過4400万個多媒體檔案。.

查看 德国君主列表和维基共享资源

维特尔斯巴赫王朝

维特尔斯巴赫家族(德语:Wittelsbacher)是一个德意志的王公世家,曾经在德意志境内的数个公国和其它一些欧洲国家建立过长期的、连续的统治。自1996年开始,该家族首脑是巴伐利亚的弗朗茨。.

查看 德国君主列表和维特尔斯巴赫王朝

罗马

羅馬(Roma)是意大利首都及全国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是世界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古羅馬文明的發祥地,因建城歷史悠久並保存大量古蹟而被暱稱為「永恆之城」。其位於意大利半島中西部,台伯河下游平原地的七座小山丘上,市中心面積有1200多平方公里。羅馬同時是全世界天主教會的中樞,擁有700多座教堂與修道院、7所天主教大學,市內的梵蒂岡城是罗马主教即天主教会教宗及聖座的駐地。羅馬與佛羅倫斯同為義大利文藝復興中心,現今仍保存有相當豐富的文藝復興與巴洛克風貌;1980年,羅馬的歷史城區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查看 德国君主列表和罗马

美茵河畔法兰克福

#重定向 美因河畔法兰克福.

查看 德国君主列表和美茵河畔法兰克福

瓦茨拉夫四世

茨拉夫四世(Václav IV.,1361年2月26日—1419年8月16日)波希米亚国王(1378年—1419年在位),神圣罗马帝国的君主(1378年—1400年在位,称文策尔一世,Wenzel I.)。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四世(波希米亚的“卡莱尔一世”,Karel I.)之子。 瓦茨拉夫四世在父亲去世后继承了在波希米亚和德意志的头衔。尽管他事实上已经当选为神圣罗马帝国的君主,但他从未加冕为皇帝。直到他被诸侯废黜为止,瓦茨拉夫的头衔一直是“罗马人民的国王”。 瓦茨拉夫四世在位时,波希米亚的王权大大衰落,贵族们企图割据。1384年至1395年,瓦茨拉夫四世同布拉格大主教扬进行斗争,甚至在1393年淹死無辜的副主教臬玻穆的若望(死後被尊為殉教的「聖人」)。因為大環境的不利,以及國王嗜酒殘暴的作風,14世纪90年代形成了一个反对瓦茨拉夫四世的贵族联盟,聯盟領袖是強橫的羅森堡家族(House of Rosenberg),而未來波希米亞的民族英雄揚·傑式卡,以及瓦茨拉夫的兄弟匈牙利国王西吉斯蒙德等,都参加了这一联盟。在与贵族的战争中,瓦茨拉夫四世两次被俘(1394年、1402年)。他被迫向贵族们作出一系列让步。1396年波希米亚创设由大领主组成的常设委员会以限制国王权力。 因為瓦茨拉夫四世忙著在波西米亞與反對派貴族鬥爭,他既未尋求加冕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更長期未踏足德意志土地去履行其羅馬人國王的職責。對國王長年的怠工與失職造成了廣大的憤怒,1400年德意志的选侯们废黜了他的羅馬人王位,改立普法爾茨選侯魯普雷希特三世為國王。但是瓦茨拉夫四世拒絕退位,也拒不承認魯普雷希特的王位,因此魯普雷希特在他的十年任期(1400-1410年)中,從未能加冕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兩個羅馬人國王並存的爭議,一直延續到1411年,瓦茨拉夫之弟西吉斯蒙德接替魯普雷希特被選為國王,瓦茨拉夫才終於放棄了自己的羅馬人王位,承認弟弟的王位繼承。 在瓦茨拉夫四世执政晚期,波希米亞王國出现了胡斯运动。瓦茨拉夫四世曾是扬·胡斯宗教改革计划的支持者。 他死後因為沒有子女,波希米亞王位傳給其弟西吉斯蒙德,造成揚·傑式卡領導的胡斯戰爭(1420-1434年)爆發,波希米亞的王權徹底衰弱,一直到1620年代的三十年戰爭才大幅上升。.

查看 德国君主列表和瓦茨拉夫四世

韦尔夫家族

韦尔夫家族或韦尔夫王朝(英文名:Welfen),德国的传统贵族世家,在意大利被称为圭尔夫家族(guelfo)。在历史上的不同时期,该家族的成员曾先后是士瓦本、勃艮第、意大利、巴伐利亚(拜恩)、萨克森、布倫瑞克-吕讷堡公国(汉诺威)的统治王朝;家族成员布倫瑞克的奥托曾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1209年加冕)。来自此家族的乔治一世在1714年加冕成为英国国王,开创汉诺威王朝在英国的统治,今英国王室仍是乔治一世的后裔。.

查看 德国君主列表和韦尔夫家族

莱昂君主列表

莱昂是中世纪伊比利亚半岛上四个主要基督教国家之一。它是从阿斯图里亚斯分离出来的王国,后来又从它分离出卡斯蒂利亚王国。莱昂与卡斯蒂利亚最终合并,成为统一的西班牙的一部分。 在阿斯圖里亞斯的奧多尼奧一世統治期間(850年–866年),王國逐漸轉變為後來的萊昂。910年,一個獨立的萊昂王國在阿斯圖里亞斯國王分割領土給他三個兒子之時被建立了。.

查看 德国君主列表和莱昂君主列表

萊茵邦聯

萊茵邦聯又稱萊茵聯盟(德语:Rheinbund;法语:Confédération du Rhin),是俄國亞歷山大一世及奧地利弗朗茨一世於奧斯特里茨戰役敗於拿破崙後拿破侖所建立的國家,是1806年至1813年間於德意志地區的政治實體,最初成員有16個前神聖羅馬帝國的邦國。後來邦聯再加入了19個邦國,邦聯總共統治超過了一千五百萬人,對法國在東線的戰事有著戰略性的優勢。.

查看 德国君主列表和萊茵邦聯

萨克森公爵列表

#重定向 萨克森统治者列表#萨克森公爵.

查看 德国君主列表和萨克森公爵列表

萨克森自由州

萨克森自由州(Freistaat Sachsen,上索布語:Swobodny stat Sakska)是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的一个联邦州,位于德国东部。它是1990年新成立的。从1919年到1933年在该领域上曾经有过一个名为“自由州”的魏玛共和国的联邦州(Freistaat,是德语中共和国的一个旧称)。 其北部是勃兰登堡州,西北是萨克森-安哈尔特州,西部是图林根州和巴伐利亚州。南方有捷克共和国,东方是波兰。首府为德累斯顿。目前州长是斯塔尼斯拉夫·提里希(Stanislaw Tillich)。萨克森州在德国统一后于1990年恢复联邦州建制。.

查看 德国君主列表和萨克森自由州

萨克森选侯与国王列表

#重定向 萨克森统治者列表.

查看 德国君主列表和萨克森选侯与国王列表

青年路易

青年路易(),又称路德维希三世,是日耳曼人路易和的三个儿子當中第二年长的。880年,他在哥哥卡洛曼死后继承了巴伐利亚。他继承了他父亲的萨克森王国和他的哥哥卡洛曼的巴伐利亚王国。而882年,他死后的领土则被弟弟胖子查理所继承。.

查看 德国君主列表和青年路易

青年查理

德國的査理二世 又名青年查理或小査理(Charle II,Karl II,Karl the Younger,771年–811年12月4日),查理大帝的次子及東法兰克國的査理二世。加洛林王朝的法兰克人的君主(790年—811年在位),東部法兰克查理大帝紐斯特里亞和法蘭克尼亞的分封王。 789年,曾有建議小查理與麥西亞王國奧法的女兒結婚,但是奧法同時要求查理大帝的女兒伯莎嫁給他的兒子。查理大帝不允許並封鎖港口,不准英格蘭商人在他的港口交易。最後,雙方重修舊好,港口重開,並於796年,與奧法簽訂英格蘭史上第一條商業條約。 790年,查理大帝讓小査理参與法蘭克王國及薩克森的政務,800年12月25日,小査理被封為法蘭克人的君主,同日其父受封皇帝。 最初,小査理本來是專注於應付邊境的布列塔尼人,布列塔尼人叛亂了至少兩次,並很容易被鎮壓下來。小査理其後再被派遣在多個場合對付薩克森人。小査理於806年的一場法蘭克王國的軍事任務中,在現代魏森費爾斯附近殺死了索布公爵和斯拉夫的領袖。 811年12月4日,小査理因為中風在巴伐利亞逝世,死後並沒有子嗣。 Category:德意志國王 Category:法国君主 C C.

查看 德国君主列表和青年查理

西吉斯蒙德 (神圣罗马帝国)

西吉斯蒙德(德语:Sigismund von Luxemburg,捷克语:Zikmund,克罗地亚语:Žigmund,匈牙利语:Zsigmond,)是卢森堡王朝的神聖羅馬帝國皇帝(1433年—1437年在位)。生于纽伦堡,是查理四世的儿子。他是勃兰登堡选帝侯(1378年—1388年,1411年—1415年),1411年被选举为罗马人民的国王,1433年加冕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他同时还是匈牙利和克罗地亚國王(1387年—1437年在位)和波希米亚国王(1420年—1437年在位)。他被認為受過高等教育,會講多國語言(包括匈牙利語、德語、拉丁語、法語和義大利語),並熱衷於參加馬上比武在內的騎士比賽。 他致力於終結教會大分裂,終於在1414年至1418年在德國康士坦茲(Konstanz)召開大公會議,選出新任教宗馬丁五世(Martin V),結束大分裂;但是在康斯坦茨會議期間,因為捷克(當時為波希米亞王國)神學家胡斯被處死,導致了波希米亞長達十四年的胡斯戰爭,嚴重困擾著西吉斯蒙德晚年的生命。.

查看 德国君主列表和西吉斯蒙德 (神圣罗马帝国)

馬克西米利安一世 (神聖羅馬帝國)

(偉大者)马克西米利安一世(德文:Maximilian I,或譯馬克西米連一世,),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罗马人民的国王,奥地利大公(1493年-1519年),也被稱作「马克西米利安大帝」。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及奧地利大公腓特烈三世的長子,是神圣罗马皇帝查理五世(罗马人民的国王卡尔五世,西班牙王卡洛斯一世)的祖父,亦是哈布斯堡王朝鼎盛时期的奠基者。马克西米利安通过自己和子女的婚姻,使得孙子成功地取得西班牙这个殖民帝国的王位,再加上自己的神圣罗马帝位,使查理五世成为欧洲的盟主,更令哈布斯堡王朝成为一「日不落帝国」。.

查看 德国君主列表和馬克西米利安一世 (神聖羅馬帝國)

马克西米利安二世 (神圣罗马帝国)

克西米利安二世(Maximilian II.,)是哈布斯堡王朝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1564年—1576年在位)。 马克西米利安1527年出生在维也纳,父亲斐迪南一世是神圣罗马帝国皇帝(1556年—1564年在位),母亲安娜是波希米亚和匈牙利国王弗拉迪斯拉夫四世的女儿。1548年马克西米利安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1530年—1556年在位)的女儿玛丽亚结婚,查理五世同时也是马克西米利安父亲斐迪南一世的哥哥,即马克西米利安的伯父。 1548年至1550年马克西米利安摄政西班牙,1562年被选为波希米亚国王(1564年—1576年在位)和罗马人民的国王(1562年—1576年在位),1563年又被选为匈牙利国王(1564年—1576年在位),1564年加冕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他也曾试图成为波兰国王,但没有成功。 马克西米利安童年接受了良好的人文主义教育,对新教显示出特别的好感,但最终出于政治前途的考虑放弃了自己的信仰,公开宣布信仰天主教。但他因为反对查理五世,赢得了新教派诸侯(Reichsfürsten)的好感。.

查看 德国君主列表和马克西米利安二世 (神圣罗马帝国)

马蒂亚斯 (神圣罗马帝国)

#重定向 马蒂亚斯 (神圣罗马帝国皇帝).

查看 德国君主列表和马蒂亚斯 (神圣罗马帝国)

鲁道夫一世 (德意志)

鲁道夫.冯.哈布斯堡 (Rudolf von Hapsburg,)罗马人民的国王。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的奠基人,1273年10月24日于安亨教堂登基。 鲁道夫一世是阿尔萨斯南部和瑞士北部的领主,哈布斯堡伯爵的儿子。.

查看 德国君主列表和鲁道夫一世 (德意志)

鲁道夫二世 (神圣罗马帝国)

鲁道夫二世(Rudolf II.,,生于维也纳,卒于布拉格)是哈布斯堡王朝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1576年—1612年在位)。他也是匈牙利国王(称“鲁道夫”,1576年—1608年在位)、波希米亚国王(称“鲁道夫二世”,1576年—1611年在位)和奥地利大公(称“鲁道夫五世”,1576年—1608年)。 传统历史观点认为,鲁道夫是一个碌碌无为的统治者,他的政治失误直接导致了三十年战争的爆发;他同时又是文艺复兴艺术的忠实爱好者,还热衷神秘艺术和知识,促进了科学革命的发展。.

查看 德国君主列表和鲁道夫二世 (神圣罗马帝国)

鲁普雷希特 (德意志)

鲁普雷希特(Ruprecht,1352年5月5日—1410年5月18日)維特爾斯巴赫王朝的羅馬人民的國王(1400年—1410年在位)和普法尔茨選侯(1398年起,稱鲁普雷希特三世)。 鲁普雷希特是普法尔茨选侯鲁普雷希特二世之子,生于安贝格。1398年父亲去世后他继承了选帝侯的职位。 1400年,鲁普雷希特在选侯们废黜了国王文策爾后当选為“罗马人民的國王”。由于文策尔拒绝放弃自己的德意志王位,鲁普雷希特从未能加冕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 鲁普雷希特意大利期間聯合佛罗伦萨攻擊米蘭公爵。1401年戰敗,返回德意志。他在位短短的十年中,將太多的精力和資源浪費在意大利的冒險上。 R R Category:维特尔斯巴赫王朝 R R.

查看 德国君主列表和鲁普雷希特 (德意志)

路德维希堡宫

路德维希堡宫是一座历史建筑位于德国斯图加特市中心以北12公里的路德维希堡。它是德国最大的巴洛克宫殿之一。 从18世纪到1918年,它是符腾堡公国和符腾堡王国(1806年起)的主要宫殿。.

查看 德国君主列表和路德维希堡宫

路易·斐迪南 (普鲁士)

路易·斐迪南(Louis Ferdinand,),全名路易·斐迪南·维克多·爱德华·阿尔贝特·米夏埃尔·胡贝图斯(Louis Ferdinand Viktor Eduard Albert Michael Hubertus)。普鲁士王位继承人、霍亨索伦皇室家族首领。 路易·斐迪南是德国皇储、霍亨索伦家族首领威廉与夫人梅克伦堡-什未林公主塞西莉娅的次子。1907年生于波茨坦。他诞生时是德国皇位的第三位继承人。他的童年几乎在但泽度过。后来在柏林学习经济学,而不像其他家族成员在军队服役。德国君主制被推翻后曾周游列国并在美国底特律定居过一段时间。在这里他与亨利·福特成为朋友,并认识了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他对工程学产生了很大的兴趣。 1933年,路易·斐迪南的长兄威廉因与平民结婚放弃王位继承权,他成为父亲威廉皇储的第一继承人并返回德国。回国后他专注于航空工业。1940年长兄威廉在法国战死,希特拉下令禁止霍亨索伦家族成员加入德军的任何军事行动。从此他与纳粹断绝关系。从1940年到1945年,路易·斐迪南生活在西普鲁士。他与流亡荷兰多伦的祖父威廉二世一直保持联系。路易·斐迪南卷入了7月20日密谋案,并希望可以推翻希特拉,恢复德国的君主制。失败后路易·斐迪南受到盖世太保的盘问,但最终未能证明他参与了7月20日密谋。 1951年,他的父亲威廉皇储去世,他成为普鲁士王位继承人和霍亨索伦家族的首领。1954年,他与汉诺威王子恩斯特·奧古斯特四世一起参加了当年的联邦德国总统竞选。二人都以失败告终,各只得一票。特奥多尔·豪斯继任德国联邦总统。 1988年,路易·斐迪南的祖父威廉二世登基100周年,他为威廉二世的传记《德国显得强大:威廉二世的时代》(Als Deutschland machtig schien.)的再版撰写了序言。 兩德統一后,路易·斐迪南将部分霍亨索伦家族成员的遗体重新安葬在波茨坦的皇家墓穴。 1994年9月25日,路易·斐迪南在不来梅去世,安葬在霍亨索伦城堡的地下墓室。他的孙子格奥尔格·弗里德里希继承了他的所有头衔。 路易·斐迪南还是一位作曲家和艺术赞助者。.

查看 德国君主列表和路易·斐迪南 (普鲁士)

路易·斐迪南·奥斯卡 (普鲁士)

普鲁士的路易·斐迪南·奥斯卡(Louis Ferdinand Oskar von Preußen;),全名路易·斐迪南·奥斯卡·克里斯蒂安(Louis Ferdinand Oskar Christian)。普鲁士王位继承人;现任霍亨索伦皇室家族首领格奥尔格·弗里德里希的父亲。也被称为路易·斐迪南二世,或小路易斯·费迪南德,绰号“路路”。 路易·斐迪南是德国皇室首领、霍亨索伦家族首领路易·斐迪南与夫人基拉·基里洛芙娜女大公的第三子。1967年,他主动请缨担任西德军队(国防军)与成为一名预备役军官的目标。1972年,他开始在一家银行工作,并继续定期担任他的军职。1977年,在一场军事演习中因为严重事故,他的腿被截肢。几个星期后7月11日,创伤感染不幸死于不来梅。.

查看 德国君主列表和路易·斐迪南·奥斯卡 (普鲁士)

路易四世 (神圣罗马帝国)

(巴伐利亚的)路易四世(Ludwig IV der Bayern,),上巴伐利亚公爵(1302年起),罗马人民的国王(1314年当选),神圣罗马帝国皇帝(1328年加冕)。上巴伐利亚公爵路易二世之子。他是统治巴伐利亚公国的维特尔斯巴赫家族成员,这个家族统治巴伐利亚至1918年。.

查看 德国君主列表和路易四世 (神圣罗马帝国)

霍亨索伦王朝

霍亨索伦王朝(Hohenzollerns),為勃蘭登堡-普魯士(1415年-1918年)及德意志帝國(1871年-1918年)的主要統治家族。霍亨索伦家族起源于士瓦本公国境内的黑欣根附近,其始祖布尔夏德一世在11世纪初叶受封為索倫伯爵。領地在今上內卡河、施瓦本山和上多瑙河之間。 索倫伯爵弗里德里希三世是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腓特烈一世和亨利六世的忠实支持者。1185年弗里德里希三世與聯姻,前者娶了后者的女儿索菲亚,因康拉德二世没有男性继承人。1192年,康拉德二世去世后,弗里德里希三世成為紐倫堡伯爵弗里德里希一世,此后該家族在索倫前冠以“霍亨”(意為“高貴的”)字樣,稱為霍亨索倫家族。他的兩個兒子先后继承爵位,弗里德里希四世继承索倫伯爵及紐倫堡伯爵領地,其後他於1218年將紐倫堡伯爵領地傳給他的弟弟康拉德三世。索倫伯爵是弗里德里希四世的子嗣信奉天主教的士瓦本系,而紐倫堡伯爵皆是康拉德三世的子嗣其後改為信奉新教的法蘭克尼亞系。.

查看 德国君主列表和霍亨索伦王朝

霍亨斯陶芬王朝

霍亨斯陶芬家族(Hohenstaufen,Staufer)是歐洲歷史上的一個王室,又稱為士瓦本王朝或斯陶芬家族。最初霍亨斯陶芬家族為現時德国南部士瓦本(又译為斯韋比亞)的世袭伯爵與統治家族。由腓特烈一世在1079年迎娶了皇帝亨利四世的女儿阿格尼丝公主并繼任士瓦本公爵起,是為霍亨斯陶芬王朝之始。 和皇室联姻使霍亨斯陶芬家族挤身于最高的统治阶层,而且由于阿格尼丝公主的弟弟亨利五世没有子嗣,法兰克尼亚王朝告终。霍亨斯陶芬家族即成为理所当然的皇位继承人。其後霍亨斯陶芬家族又成為法蘭克尼亞和萊因的統治家族。在12世紀,此家族在德意志政治上扮演重要角色,成為德意志「皇帝黨」勢力的首領。1138年此家族更取得德意志王位。在红胡子腓特烈一世和腓特烈二世統治時期,霍亨斯陶芬家族權勢最盛,與羅馬教廷展開權力鬥爭,並入侵意大利,取得意大利南方西西里王国的統治權。但在腓特烈二世死後,此家族日漸衰落。1254年德意志之霍亨斯陶芬王朝終結,1268年霍亨斯陶芬家族最后的男性后裔康拉丁在那不勒斯被斩首示众,该家族便滅絕了。.

查看 德国君主列表和霍亨斯陶芬王朝

胖子查理

查理三世(Karl III der Dicke)或称胖子查理(Charles le Gros;)是加洛林王朝的东法兰克国王(876年起),西法兰克国王(884年起)和神圣罗马皇帝(称查理三世,881年起)。.

查看 德国君主列表和胖子查理

阿努尔夫 (东法兰克)

阿努爾夫(Arnulf of Carinthia,850年—899年12月8日),日耳曼人路易之孫,巴伐利亞國王卡洛曼的兒子,(843年—876年),神聖羅馬皇帝(896年—899年),也是東法蘭克國王(887年—899年)。 887年廢黜查理三世,成為東法蘭克國國王。在891年擊敗來犯的维京人,並與摩拉维亚人(the Moravians)締和。896年為教宗福爾塞摩加冕為羅馬帝國皇帝。 雖然阿努爾夫在位時對外四處擴張,卻未好好處理日耳曼內部的問題,包括繼承人。他死後,由年僅六歲的兒子路易,(899年—911年)繼位,路易在911年病死,東法蘭克人的加洛林王朝至此斷絕。 阿努爾夫另外還有兩個私生子,分別是洛泰林吉亞國王茲溫蒂博爾德和義大利國王意大利的拉託德,他們二人是同一位母親所生。拉託德曾在896年成為義大利國王,但只是有名無實的君主,真正統治權仍在阿努爾夫手上。 H H H H.

查看 德国君主列表和阿努尔夫 (东法兰克)

阿尔布雷希特一世 (德意志)

阿尔布雷希特一世(Albrecht I,),哈布斯堡王朝的罗马人民的国王(1298年-1308年在位)。 1282年,阿尔布雷希特从父亲(鲁道夫一世)处获得奥地利和施蒂里亚领地。但是於1283年6月簽訂的萊茵費爾登條約訂下魯道夫二世需要放棄奧地利及施蒂里亞公國,由阿爾布雷希特一世單獨管理,魯道夫二世沒有王位繼承權。根據條約內容,魯道夫二世將得到委任為士瓦本公爵(只是一個虛銜,1268年康拉丁被處決後,士瓦本已沒有實際君主)管理外奧地利的零散領地以作補償,但是魯道夫二世實際是從未得到這些領地。 魯道夫一世不能為阿爾布雷希特一世爭取繼承羅馬人民的國王。鲁道夫一世于1291年去世后,德意志诸侯拒绝接受阿尔布雷希特继承王位,他们选出拿骚的阿道夫为罗马人民的国王。在此之前,魯道夫一世於1290年密謀由阿爾布雷希特一世繼承被謀殺的拉斯洛四世的匈牙利王位,亦遭受挫敗。 阿爾布雷希特一世並未放棄王位。終於在1298年,由一些德意志諸侯支持下,推翻了阿道夫並取而代之成為羅馬人民的國王。虽然教皇卜尼法斯八世已于1303年承认阿尔布雷希特一世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但他从未加冕。 阿尔布雷希特一世实行了一些对农奴、犹太人和商人有利的政策。他为自己的儿子鲁道夫三世争取到了波希米亚的王位(神圣罗马帝国最大的王公爵位)。1307年,阿尔布雷希特一世企图吞并图林根,结果遭到败北。 1308年5月1日,阿尔布雷希特一世在鎮壓士瓦本暴亂途中,於羅伊斯河附近的溫迪施,被魯道夫二世的兒子約翰行刺被殺,因为阿尔布雷希特一世剥夺了約翰的继承权。因長子魯道夫三世早於1307年逝世,由次子腓特烈三世繼承奥地利公爵之位。 A A A.

查看 德国君主列表和阿尔布雷希特一世 (德意志)

阿尔布雷希特二世 (德意志)

阿尔布雷希特二世(德语:Albrecht II,)哈布斯堡王朝的奥地利大公(称阿尔布雷希特五世,1404年~1439年在位),匈牙利国王(1437年起)和波希米亚国王(1437年起)。1438年他被选为“罗马人民的国王”,但未能加冕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 阿尔布雷希特二世是奥地利大公阿尔布雷希特四世之子,生于维也纳。他在1404年继承父亲的领地奥地利大公国(哈布斯堡家族的另一支统治着内奥地利)。在长大成人--,阿尔布雷希特积极支持卢森堡王朝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西吉斯蒙德(也是匈牙利和波希米亚的国王)镇压胡斯运动。1422年,他与西吉斯蒙德的女儿和继承人卢森堡的伊丽莎白结婚。由于西吉斯蒙德没有男性子嗣,阿尔布雷希特因婚姻关系成为他在匈牙利和波希米亚的王位继承人。除了他妻子与匈牙利古老的阿尔帕德王朝和波希米亚的古代王朝有血缘关系以外,阿尔布雷希特自己也是匈牙利国王贝拉四世的远房--裔,这就给他继承这两国的王位增添了依据。 在西吉斯蒙德于1437年去世--,阿尔布雷希特在次年1月1日加冕为匈牙利国王,6个月--又加冕为波希米亚国王。1438年3月18日,德意志选侯在法兰克福选举他为罗马人民的国王(称阿尔布雷希特二世),这意味着他有机会成为皇帝。 阿尔布雷希特二世的权力局限于奥地利和匈牙利。他企图在波希米亚进一步扑灭胡斯运动,但那里的胡斯派仍拥有强大力量。阿尔布雷希特二世被圣杯派的领袖波杰布拉德的伊日打败,此--他不再试图控制波希米亚。 1439年,阿尔布雷希特二世颁布了著名的美因茨国事诏书。这份诏书是皇帝与教皇之间的一个初步协定,旨在使德国基督教会受皇帝影响,并推迟对教会的进一步改革。 1439年奥斯曼帝国苏丹穆拉德二世派军队入侵匈牙利,阿尔布雷希特二世在抵抗入侵的战争中死于匈牙利境内的内斯梅里。他留下一名遺腹子拉迪斯勞斯。拉迪斯勞斯出生--繼承了奧地利和波希米亞,匈牙利贵族则选举波兰国王瓦迪斯瓦夫三世为国王。.

查看 德国君主列表和阿尔布雷希特二世 (德意志)

阿爾勒

阿尔勒(法语:Arles; 加斯科:Arle)是法國南部的一個城市,位於羅訥河口省境內,人口約5萬人。.

查看 德国君主列表和阿爾勒

阿道夫一世 (德意志)

阿道夫一世(Adolf I,约1250年—1298年7月2日),1292年至1298年间任罗马人民的国王,登基之前为拿骚伯爵,1276年起在任。 阿道夫是拿骚伯爵瓦尔拉姆二世与卡岑奈伦博根的阿德莱德(Adelheid of Katzenelnbogen)的次子。特里尔大主教狄特尔·冯·拿骚的弟弟。 神圣罗马帝国七选侯于1292年5月5日在法兰克福选阿道夫为罗马人民的國王,他们认为阿道夫比鲁道夫一世的长子奥地利公爵阿尔布雷希特一世更适合做国王。因为德国贵族们对迅速崛起的哈布斯堡王朝心怀疑虑,不愿看到一个过于强大的王室加于他们头上。既无号召力又无军事势力的阿道夫成了国王的最好人选。阿道夫于7月1日在亚琛举行了加冕礼。他即位后忙于应付选民的要求和阿尔布雷希特的争斗。1294年,阿道夫与英王爱德华一世结盟对付法国,因此得到英国的津贴。在英国的资助下,他多次击败国内的反对势力。选侯对其日益增长的势力感到不安,又将他废黜,选举阿尔布雷希特为对立国王。1298年7月2日,两军在格尔海姆附近的哈森比尔展开了一场骑士会战。阿道夫被打败,在战斗中阵亡。 阿道夫1271年与伊森堡-林堡的伊玛吉娜结婚,有五子三女:.

查看 德国君主列表和阿道夫一世 (德意志)

阿方索十世 (卡斯蒂利亞)

阿方索十世(Alfonso X de Castilla,又名el Sabio(智者),),卡斯蒂利亚王国国王,在位时间为1252年-1284年。阿方索十世为斐迪南三世與霍亨斯陶芬家族出身的妻子的長子,在托萊多出生。他在位期间,同时担任卡斯蒂利亚王国国王、莱昂王国国王、加利西亚王国国王。因為他的外祖父士瓦本公爵菲利普曾是神聖羅馬皇帝的對立國王,所以阿方索十世曾经试圖競選神聖羅馬皇帝,但1257年和1272年两次竞选均告失败。 由西奧博爾德一世作為納瓦拉國王的選舉結束後,阿方索十世的父親斐迪南三世試圖安排他與西奧博爾德一世的女兒納瓦拉的布蘭奇結婚,但此舉並不成功。因此,在1240年,他娶了吉蘭代古斯曼,但後來他們被宣布婚姻無效,又宣布其子女皆為私生子。在同一時期(1240年至1250年),他和他的父親一起征服了幾個穆斯林在安達盧斯的據點,如穆爾西亞、阿利坎特和加迪斯。 1249年,阿方索十世迎娶阿拉貢國王詹姆斯一世與匈牙利的約蘭德所生的女兒維奧蘭特,他們在三年前(1246年)訂婚。1252年,斐迪南三世逝世,阿方索十世繼承了他父親卡斯蒂利亞和萊昂的王位。次年(1253年),他入侵及佔領葡萄牙阿爾加維地區。葡萄牙國王阿方索三世被迫割地,但他獲得阿方索十世提出的一項協議,條件是他同意娶阿方索十世的私生女比阿特麗斯;結婚後,被佔領的土地將被送回給他倆的繼承人。1263年,阿方索十世兌現承諾退回阿爾加維與葡萄牙。 1254年,阿方索十世簽署了與英國國王和阿基坦公爵亨利三世的聯盟條約,在戰爭中支持亨利三世對抗法國國王路易九世。在同一年,阿方索的妹妹,卡斯蒂利亞的埃莉諾與亨利三世的王位繼承人愛德華一世結婚。阿方索十世永遠放棄自稱擁有加斯科尼公國,由卡斯蒂利亞國王阿方索八世與英格蘭和加斯科尼的埃莉諾的結婚開始,卡斯蒂利亞一直聲稱擁有此地。 1256年,在荷蘭的威廉二世去世後,阿方索通過他的母親是皇帝紅鬍子腓特烈的兒子士瓦本的菲利普的女兒而擁有霍亨斯陶芬家族後裔的身份,聲稱代表士瓦本主線去繼承羅馬人民國王的王位。阿方索其實是受到選帝侯的誤導,將選舉變成了複雜的計劃,浪費了大量金錢作為選舉費用,但從未真正擁有羅馬人民國王的地位。他的對手康沃爾的理查卻於1257年前往德國的亞琛加冕為羅馬人民國王。阿方索卻從來未有到德國。他最初的支持者教皇亞歷山大四世亦因阿方索的盟友而轉為不支持他。最後在理查去世後,哈布斯堡王朝的魯道夫王子於1272年當選,由羅馬教皇格雷戈里十世宣布廢黜阿方索十世,1275年阿方索經過和教皇漫長的談判,終於放棄羅馬人民國王的頭銜。 為了獲得金錢去選舉,他將貨幣貶值,然後努力以關稅壓抑通漲。這樣他毀了領地內的小商家,亦冒犯了農民。他試圖通過零星的暴力行為嚇住貴族,但是他們終於在1272年背叛了阿方索十世。這次叛亂最終在1273年由阿方索十世的兒子斐迪南解決。 1273年,阿方索十世創建了梅斯塔,協會約有3000名的在卡斯蒂利亞牧羊人參與,這是作為對傳統羊毛出口國英格蘭減少羊毛出口所作出的反應。該組織後來成為國家中非常強大的勢力(因羊毛成為卡斯蒂利亞第一大出口商品),並最終被因為其特權而成為卡斯蒂利亞經濟的致命傷。再者,其中一個副作用是迅速擴大羊群被抽出送到卡斯蒂利亞的農田中放牧。 阿方索十世的長子斐迪南王子,在1275年死於抵抗摩洛哥和格拉納達入侵的戰鬥中,留下兩個仍是嬰兒的兒子。阿方索的第二個兒子桑喬王子,自稱是新的繼任者,基於他要求以卡斯蒂利亞傳統習俗,認為以血脈接近及父系資歷等都應優先於斐迪南王子的兒子。阿方索十世卻傾向於將王位傳給他的孫子,但是桑喬得到貴族的支持。一場慘烈的內戰爆發導致阿方索十世在1282年被迫接受桑喬作為他的繼承人,而不是他年輕的孫子,當時只有城市塞維利亞,穆爾西亞和巴達霍斯仍然對他效忠。阿方索十世當時試圖推動民族團結運動,卻使摩爾人支持了他的兒子和貴族,而當他自己與摩洛哥馬林王朝蘇丹阿布優素福結盟時,阿方索十世被譴責為宗教敵人。1284年,他在被打敗和被遺棄在塞維利亞而逝世,只留下一份排除桑喬繼承的遺囑,因而再引發內戰。 阿方索十世對文化貢獻很大,他的作品由拉丁文、希伯來文以及阿拉伯文的作品翻譯或改寫而成的。他也是當時歐洲最有學問的國王之一,所以被稱爲“智者”。他的國家成爲歐洲文化最發達的地區。阿方索十世建立托萊多翻譯學校,把許多東方作品翻譯成拉丁文。這所翻譯學校爲西班牙帶來文化的繁榮。他的主要作品有歷史著作《世界歷史》和《西班牙編年通史》。法學的巨著包括《法典七章》,阿方索十世將從羅馬法律條文中得到啓迪的東西進行整理收集並加以系統化。這部作品使人們瞭解到當時的生活習俗,它也是西班牙散文作品中的瑰寶。科學著作則有《阿方索星表》而娛樂方面的著作有《對弈集》。 Category:卡斯蒂利亞君主 Category:天文學相關人物.

查看 德国君主列表和阿方索十世 (卡斯蒂利亞)

阿拉贡君主列表

阿拉贡统治者的列表。关于阿拉贡的历史,请参考阿拉贡王国条目。.

查看 德国君主列表和阿拉贡君主列表

金玺诏书

金璽詔書(拉丁语:Bulla aurea),或著稱作「金色詔書」、「金皮詔書」或「黃金詔書」,是指中世紀至文藝復興時期,由東羅馬帝國皇帝或是歐洲君主所頒發的詔書,以繫上金質裝飾來代表印信,或王璽以金印而非傳統的蠟印,稱做金璽詔書。這個專有名詞本來專指被鑄造的金質印信本身,後來用來泛稱整張詔書。這樣的詔書就是在西歐所稱的金璽詔書,在東羅馬帝國亦稱為黃金詔書標識、黃金詔書等。日文翻譯為「金印敕書」,或是「黃金文書」,均不遠於原意,這裡一並提出以供參考。.

查看 德国君主列表和金玺诏书

金雀花王朝

金雀花王朝(House of Plantagenet),在法国又名安茹王朝(House of Anjou)。王室家族是一个源於法国安茹的貴族,从12世纪起统治英格兰,首任英格兰国王是亨利二世。除家族原有世袭领地安茹伯国(1060年–1203年),该朝曾統治過诺曼底公国(1144年–1204年及1415年–1450年)、英格兰王国(1154年–1485年)、阿基坦公国(1153年–1453年),一度拥有从比利牛斯山到苏格兰边境的广大统治版图,后世称此时期的英格兰王国为“安茹帝国”。金雀花王朝的正式君王有八位,统治着1154年–1399年的英格兰。1399年理查二世逝世后的英格兰由该朝的两分支系——兰开斯特王朝和约克王朝先后统治,而这两家族因为王位争夺而爆发了15世纪后半叶的玫瑰战争。 金雀花王朝期间,英国文化艺术逐渐成形,最能表现中世纪文学精神的诗人杰弗里·乔叟便处于这个时代。哥特式建筑在这时期盛行,著名的威斯敏斯特大教堂和约克大教堂正是根据该建筑形式重修的。政治、社会形态也在发展,如宪法史上极具影响力的《大宪章》便是约翰王签署的,英格兰议会、模范议会源于该朝。而较专门的教育机构也建立起来了,包括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而金雀花王朝时期政治气候多变,此间的“百年战争”便是一次代表性历史事件。.

查看 德国君主列表和金雀花王朝

腓力一世 (卡斯蒂利亚)

#重定向 費利佩一世 (卡斯蒂利亞).

查看 德国君主列表和腓力一世 (卡斯蒂利亚)

腓特烈·威廉四世

腓特烈·威廉四世(Friedrich Wilhelm IV von Preußen,),霍亨索伦王朝的普鲁士国王,1840年至1861年在位。.

查看 德国君主列表和腓特烈·威廉四世

腓特烈三世 (奥地利)

美男子腓特烈(Friedrich III der Schöne,),奥地利公爵(1308年~1330年在位)和未被公认的罗马人民的国王(1314年~1326年)。 腓特烈三世是哈布斯堡王朝的罗马人民的国王阿尔布雷希特一世的次子。阿尔布雷希特于1308年被其侄谋杀后,腓特烈继承了哈布斯堡王朝在奥地利的领地,但未能说服选侯让他继承德意志的王位。 腓特烈三世与其表兄上巴伐利亚公爵路易四世发生争执。1313年,他在加迈尔斯多夫战役中被路易击败。 在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亨利七世(他是阿尔布雷希特一世的德意志王位继承者)于1314年去世后,4个选侯选举腓特烈三世为新的罗马人民的国王。腓特烈在科隆大主教的主持下进行了加冕仪式。然而,另外5个选侯选择了他的对手上巴伐利亚公爵路易,即皇帝路易四世。战争再次在两人之间爆发。1322年,腓特烈三世在米尔多夫战役中被路易四世决定性地击败并被俘。 1325年腓特烈三世在承认路易四世的皇帝地位之后被释放。同年9月,路易四世宣布接受腓特烈三世为共同统治者;但在1326年后腓特烈的权力仅限于奥地利。 F F.

查看 德国君主列表和腓特烈三世 (奥地利)

腓特烈三世 (德国)

腓特烈三世(Friedrich III.,),德意志皇帝及普鲁士国王,1888年在位九十九日,是年亦称“三帝之年”。腓特烈原名腓特烈·威廉·尼克劳斯·卡尔(Friedrich Wilhelm Nikolaus Karl),亦称“弗里茨”(Fritz)MacDonogh, p.

查看 德国君主列表和腓特烈三世 (德国)

腓特烈三世 (神圣罗马帝国)

腓特烈三世(1415年9月21日生於因斯布鲁克—1493年8月19日卒於林茨)哈布斯堡王朝的罗马人民的国王(1440年—1493年在位)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1452年加冕)。他是最后一位在罗马由教皇加冕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他也是德意志的施蒂里亚公爵(1424年起)和奥地利大公(以腓特烈五世的名义,1453年起)。 腓特烈三世在1452年在罗马由教皇尼古拉五世加冕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由于德国的一切都取决于那些各自为政的诸侯,腓特烈三世实际上不能在德意志内政方面做出任何决定。所以他把精力集中在扩大哈布斯堡王朝自身的领地上。到1464年,除蒂罗尔以外的全部奥地利领地已集中于皇帝一人之手。 1480年代,腓特烈三世在与匈牙利国王匈雅提·马加什的战争中,几乎失去了全部的奥地利领地(包括维也纳)。 腓特烈三世晚年过着离群索居的生活,研究星象学和炼金术。 |- |- F F F F F.

查看 德国君主列表和腓特烈三世 (神圣罗马帝国)

腓特烈一世 (神圣罗马帝国)

腓特烈一世(德语:Friedrich I,1122年-1190年6月10日),也被称为红胡子腓特烈(),或者巴巴罗萨(,音译自意大利语的“红胡子”),霍亨斯陶芬王朝,罗马人民的国王(1152年-1190年在位)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1155年加冕)。他也是德意志的士瓦本公爵(称腓特烈三世,1147年起)和意大利的国王(1154年-1186年)。他的父亲是士瓦本公爵腓特烈二世,母亲是巴伐利亚的朱迪丝(属韦尔夫家族)。按亲属关系,他是國王康拉德三世的侄子。.

查看 德国君主列表和腓特烈一世 (神圣罗马帝国)

腓特烈二世 (神圣罗马帝国)

腓特烈二世(Friedrich II,),霍亨斯陶芬王朝的罗马人民的国王(1211年—1250年在位)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1220年加冕)。他也是西西里国王(称腓特烈一世,1198年起),耶路撒冷国王(1225年—1228年),意大利国王和勃艮第领主。 腓特烈二世的父亲是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亨利六世,母为西西里的康斯坦萨(由诺曼人统治的西西里王国唯一的女继承人)。出生于意大利安科纳边防区(马克)的耶西(Jesi Mark Ancona),独生子。 腓特烈二世极其注重君威,留下了大量雕塑,使今人得以猜测他的容貌。青年时,其容貌相当地俊美清秀,显得很沉静。但随着岁月增长,而越来越清瘦,表情越来越严厉,在他老年的雕塑中,人们看到的是一位皱着双眉、似乎相当严厉的君主。 雖是被開除教籍的皇帝,但利用外交手段指導第六次十字軍,毫無死傷地進入聖地耶路撒冷,被稱為「王座上第一個近代人」(The First modern ruler)的知識份子。.

查看 德国君主列表和腓特烈二世 (神圣罗马帝国)

苏普林堡王朝

#重定向 洛泰尔二世 (神圣罗马帝国).

查看 德国君主列表和苏普林堡王朝

选帝侯

选帝侯(德语:Kurfürst,复数为Kurfürsten,"kur"意为“选择”,"Fürst"意为“诸侯”。)指七个有选举罗马人民的国王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权利的诸侯。包括科隆大主教、美因茨大主教、特里爾大主教、萊茵-普法爾茨伯爵、薩克森-維騰堡公爵、勃蘭登堡藩侯與波希米亞國王。神聖羅馬帝國滅亡後,此一封號仍為德意志帝國所使用。.

查看 德国君主列表和选帝侯

虔誠者路易

虔誠者路易,即路易一世(Louis Ier,),法蘭克王國的國王和皇帝(814年1月28日—840年6月20日在位),查理大帝的兒子與繼位者。.

查看 德国君主列表和虔誠者路易

查理大帝

#重定向 查理曼.

查看 德国君主列表和查理大帝

查理七世 (神圣罗马帝国)

查理七世(Karl VII,原名为卡尔·阿尔布雷希特或查理·阿尔伯特,Karl Albrecht,)维特尔斯巴赫王朝的巴伐利亚选侯(1726年-1745年在位)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1742年-1745年在位)。他是维特尔斯巴赫家族仅有的两位皇帝之一(另一位是路易四世)。 卡尔·阿尔布雷希特是巴伐利亚选侯马克西米利安二世之子,生于布鲁塞尔。在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中,维特尔斯巴赫家族分成两派,卡尔·阿尔布雷希特的父亲属于支持西班牙与法国的一派,其家族在战争中被奥地利俘虏。卡尔·阿尔布雷希特被带到维也纳,在那里由耶稣会会士教育。1715年,由于两支都臣服于奥地利的哈布斯堡王室,维特尔斯巴赫家族得以恢复统一。1717年,卡尔·阿尔布雷希特参加皇帝查理六世反对奥斯曼帝国的战争,在战斗中指挥一支巴伐利亚军队。1726年,他继承了父亲的选侯爵位。 尽管卡尔·阿尔布雷希特在查理六世为确保其女儿玛丽亚·特蕾西亚继承奥地利的《1713年国事诏书》上签字,但在查理六世去世后,他是立即否认玛丽亚·特蕾西亚的继承权的王公之一。玛丽亚·特蕾西亚在诸侯的一片反对声中登上了奥地利王位,结果引发了包括西班牙、法国、波兰在内的欧洲大国介入的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卡尔·阿尔布雷希特在1741年被承认为波希米亚国王(通常由奥地利首席大公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兼任的头衔)。1742年,德意志诸侯全体一致选举他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七世。 查理七世缺乏争夺哈布斯堡领地的真正实力。他既没有大量的军队也没有钱;看来他是诸侯们利用来反对玛丽亚·特蕾西亚的旗帜。甚至就在查理七世的加冕礼进行之时,玛丽亚·特蕾西亚的军队正在进攻他的世袭领地巴伐利亚。有一段时间查理七世几乎陷入绝境,但是得到了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世(他是玛丽亚·特蕾西亚最凶恶的敌人)的援助。不久,他的波希米亚国王头衔被波希米亚议会废黜。 1745年,四面楚歌的查理七世去世。他的儿子马克西米利安三世被迫放弃对神圣罗马帝国皇位的要求。皇帝的称号被玛丽亚·特蕾西亚巧妙地交给了自己的丈夫弗兰茨一世。.

查看 德国君主列表和查理七世 (神圣罗马帝国)

查理五世 (神圣罗马帝国)

圣罗马帝国皇帝称号:查理五世(西班牙语:Carlos I,读音:卡洛斯;荷兰语:Karel V,读音:卡瑞尔;德语:Karl V,读音:卡尔;意大利语:Carlo V,读音:卡洛;法语:Charles Quint,读音:夏尔);即位前通称奥地利的查理(),是西班牙国王卡洛斯一世(1516年-1556年在位),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1519年-1556年在位),罗马人民的国王卡尔五世(1519年 - 1530年)卡斯蒂利亚-莱昂国王卡洛斯一世(1516年 - 1556年),阿拉贡国王卡洛斯一世(1516年 - 1556年),西西里国王卡洛二世(1516年-1556年),那不勒斯国王卡洛四世(1516年-1556年),低地国家至高无上的君主。在欧洲人心目中,他是“哈布斯堡王朝争霸时代”的主角,也開啟西班牙日不落帝国的時代。.

查看 德国君主列表和查理五世 (神圣罗马帝国)

查理六世 (神圣罗马帝国)

查理六世(Karl VI,),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称查理六世,Charles VI)、罗马人民的国王(称卡尔六世,Karl VI)(1711年-1740年在位),匈牙利国王(称卡罗伊三世,III.

查看 德国君主列表和查理六世 (神圣罗马帝国)

查理四世 (神圣罗马帝国)

查理四世(捷克语:Karel IV.

查看 德国君主列表和查理四世 (神圣罗马帝国)

查理曼

查理曼(Charles Ier le Grand、Charlemagne,Karl I der Große,Carolus Magnus,()或稱「查理大帝」,是歐洲中世紀早期法兰克王国的国王(768年—814年)。華語中流行的譯名「查理曼大帝」是法文的錯譯,因為法文查理曼的「曼」字(-magne)由拉丁语「伟大的」(magnus)演变而来,本身已含有「大帝」的意思。此一譯法是法文的錯譯,「曼」字本身便已含有「大帝」的意思。應譯作「查理大帝」,或把该詞音譯作「查理曼」。http://chowkafat.net/Term.html 查理曼是矮子丕平最年長的兒子,在768年丕平去世後繼承王位,起初,查理曼與他的弟弟卡洛曼一世共同管治王国。卡洛曼一世在771年突然無故去世,令查理曼成為法蘭克王国獨一無二的统治者。他繼續了父親的傾向教皇的外交政策及成为教皇的保護國,將倫巴底人的勢力驅逐出北意大利及領導入侵穆斯林的伊比利半島。他也攻擊東方的撒克逊人,強迫他們皈依天主教,否則處決,他也参與了的策划。查理曼在800年的聖诞節受教皇李奧三世於罗马老圣伯多禄大殿加冕為「羅馬人的皇帝」、「文明的啟導者」,權力逹到了顛峰。 自羅馬帝国以來,查理曼首度統一了西歐大部分地區,為後世的法国、德国以及低地諸國作為一個政治實體奠下了基石。他在768年登上法兰克王国王位及在774年取得意大利王国的国王頭銜。自800年起,為羅馬人的皇帝,是西欧自西羅馬帝國覆亡三個世纪後的首位受認可的皇帝。其所建立的大法蘭克被稱為加洛林帝國。自此被稱為「歐洲之父」(Pater Europae)。查理曼的统治帶動了卡洛林文藝復興,是西方教會一段文學、藝術、宗教典籍、建築、法律哲學的興盛時期,被稱為是「歐洲的第一次覺醒」。后世所有的神聖羅馬皇帝都認為其王国是承自查理曼的帝國,一直至到最後一位皇帝弗朗茨二世,以及最後的法国君主和德国君主。 但是,東方正教會視查理曼為一位具爭議性的人物,指他是不正統的君主,這是由于他對和子說的支持,以及只是受羅馬主教指定為合法的羅馬皇帝,而不是像伊琳娜女皇那樣的羅馬正统。诸如這種猜度導致了1054年羅馬與君士坦丁堡最终的大分裂(The Great Schism)。查理曼於814年去世,當了皇帝超过十三年。他被安葬於(帝国自由城市),该城現在處於德國境內。他在生時有四段婚姻及生有三位合法兒子,但只有幼子虔诚者路易存活下來繼承他的帝国。 查理曼是扑克牌与法国塔罗牌红心K上的人物。.

查看 德国君主列表和查理曼

捷克君主列表

这是一份捷克君主的列表。 波希米亚,摩拉维亚,西里西亚和卢萨蒂亚在历史上都是以捷克人为主的波希米亚王国(前身是波希米亚公国)的领地。.

查看 德国君主列表和捷克君主列表

条顿人

条顿人(德語:Teutonen)是古代日耳曼人中的一个分支,公元前4世纪时大致分布在易北河下游的沿海地带,后来逐步和日耳曼其他部落融合。后世常以条顿人泛指日耳曼人及其后裔,或是直接以此稱呼德國人。 根據古希臘地理學者梅拉(Pomponius Mela)與古羅馬地理學者(Marcus Velleius Paterculusa)的說法,條頓人與辛布里人較為相似,以民族上的分類來說,可劃為日耳曼人或者為高盧人。 約莫於西元前113年,條頓人與辛布理人展開了一場遷徙,從西側與南側搬移至自現今的多瑙河谷,並在此進入了罗马共和国的領土。根據記載,在西元前二世紀時,條頓人經過了高卢地區並進攻義大利。條頓人與辛布理人在(Battle of Noreia)與(Battle of Arausio)獲得了勝利,但最後辛布理人與條頓人分別在西元前102年與前101年敗於罗马执政官蓋烏斯·馬略所率之軍隊。.

查看 德国君主列表和条顿人

東法蘭克王國

東法蘭克王國(德語:Ostfrankenreich)為中歐的一個君主制國家,存在時間為843年至10世紀。.

查看 德国君主列表和東法蘭克王國

格奥尔格·弗里德里希 (普鲁士)

格奥尔格·弗里德里希·斐迪南亲王(George Friedrich Ferdinand Prinz von Preußen,),普鲁士王位继承人、霍亨索伦皇室家族首领,称普鲁士亲王。 格奥尔格·弗里德里希亲王是普鲁士王子小路易·斐迪南亲王与夫人卡斯特尔伯爵多娜塔·爱玛女亲王的独子,1976年生于不来梅。他一岁多时,父亲因病去世,在1994年祖父路易·斐迪南亲王過世後成为霍亨索伦家族的族長。 格奥尔格·弗里德里希亲王年幼时在不来梅和奥尔登堡学习,后来在苏格兰的格莱纳尔蒙学院(Glenalmond College)学习,成绩优秀。在军队服役两年后在萨克森州的弗赖贝格的弗萊貝格工業大學攻读商科。1994年,祖父老路易·斐迪南亲王去世,他于是成为普鲁士王位继承人、霍亨索伦皇室家族首领,称普鲁士亲王。 格奥尔格·弗里德里希亲王目前居住在柏林,并拥有约1500万欧元财产和霍亨索伦城堡的所有权。 2011年1月格奥尔格·弗里德里希亲王宣布与远房表妹即伊森堡-比尔施泰因亲王弗朗茨·亚历山大的第三个女儿索菲·约翰娜·玛利亚(Sophie Johanna Maria,生于1978年3月7日)订婚。同年8月25日兩人結婚,有二子一女,是雙胞胎兄弟:.

查看 德国君主列表和格奥尔格·弗里德里希 (普鲁士)

法兰克尼亚王朝

法兰克尼亚王朝亦称萨利安王朝是11世纪和12世纪一个统治德国和神圣罗马帝国的王朝,由来自法兰克尼亚的施派尔伯爵康拉德二世创建,故名。1024年罗马帝国奥托王朝的皇帝亨利二世去世后无嗣,康拉德二世当选为罗马人民的国王。1027年加冕为罗马帝国皇帝。王朝统治期间,与教皇之间发生了激烈的叙任权斗争。1125年末代君主亨利五世去世,没有子嗣,王朝终结。.

查看 德国君主列表和法兰克尼亚王朝

法兰克国王列表

法蘭克人最初是由公爵(軍事領導)及reguli(國王)所領導的。薩利昂法蘭克人的墨洛溫家族統一了法蘭克人,征服了大部分的羅馬高盧,并在507年打敗西哥特人。克洛維一世的兒子們征服了勃艮第人和阿勒曼尼人,佔領了普羅旺斯,并把巴伐利亞人和圖林根人置於他們的保護下。8世紀時,卡洛林王朝取代了墨洛溫王朝。至9世紀末,卡洛林家族在其眾多領地內的統治亦被其他王朝所取代。“法蘭克人的國王”這一稱呼到12、13世紀時就逐漸消失了。 製作法蘭克人統治者的時間表的困難是,根據日耳曼人的習俗,法蘭克王國的國土在統治者的兒子們之間頻繁地分割,又最終重新統一。.

查看 德国君主列表和法兰克国王列表

法兰克王国

法兰克王国(Regnum Francorum;royaume des Francs;意为“法兰克人的王国”)是5世纪至9世纪在西欧和中欧的一个王国,其疆域与罗马帝国在西欧的疆域基本相同。 法兰克王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其人民主要由民族大迁徙过程中从日耳曼尼亚迁入的民族组成。 罗马帝国灭亡后,法兰克王国在其存在的三个世纪中成为中欧最重要的国家,它当时是中欧的大国。在它瓦解后它的组成部分逐渐演变成今天的法国、德国和其它一些小国家。统治法兰克王国的國王出自墨洛温王朝和卡洛林王朝,查理大帝统治时期它达到了其顶峰。.

查看 德国君主列表和法兰克王国

法国君主列表

法国君主列表从第一位法兰克人之王法拉蒙德开始列起。法兰西君主(monarque de France)自中世纪开始统治法兰西,其正式头衔起先是“王”(Roi),拿破仑一世增加了“皇帝”(Empereur)的称号,一直到1870年法兰西的君主制被彻底推翻,法兰西歷代君主的统治才告终结。Sullivan, William.

查看 德国君主列表和法国君主列表

法蘭克福國民議會

法兰克福国民议会(德语:Frankfurter Nationalversammlung)是在德意志1848年革命期间成立的国民议会,用以计划以民主之方式统一德国。议会在法兰克福召开,有831名众议员出席。 议会成员于1848年5月18日在法兰克福圣保罗教堂(Frankfurter Paulskirche)召开会议。受到1848年革命的影响,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威廉四世為勢所迫,惟有答應革命黨人的要求,承諾制定憲法與成立議會,以期商討統一德國事宜,以自保權力。.

查看 德国君主列表和法蘭克福國民議會

洛林王朝

洛林王朝是梅茨王朝的一个分支。该家族分支在1473年洛林公爵尼古拉斯一世无嗣而终后继承了洛林公国。1736年,通过洛林公爵弗朗茨一世与玛丽亚·特蕾莎的联姻,哈布斯堡王朝取得了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的胜利,洛林王朝也与哈布斯堡王朝合并,称为哈布斯堡王朝-洛林王朝。自1745年到帝国解散的1806年,弗朗茨一世、他的儿子约瑟夫二世和利奥波德二世,以及孙子弗朗茨二世是最后四位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哈布斯堡-洛林王朝随后继续统治奥地利帝国和奥匈帝国,直至1918年。 尽管洛林王朝的长系应为霍恩贝格公爵一系,王朝目前的族长与正统继承人还是1961年出生的卡尔·冯·哈布斯堡-洛林,他是奥匈帝国末代皇帝卡尔一世的长孙。Gordon Brook-Shepherd.

查看 德国君主列表和洛林王朝

洛泰尔二世 (神圣罗马帝国)

洛泰尔二世 (Lothar II,1075年—1137年12月3日)罗马人民的国王(1125年—1137年在位)和罗马帝国皇帝(1133年加冕)。他也是德意志的苏普林堡伯爵和萨克森公爵(1106年起)。他的王朝有时被称做苏普林堡王朝。 他参与了帝國诸侯反对皇帝亨利四世的叛乱(1088年),后又领导诸侯反对皇帝亨利五世(1112年—1115年)。 洛泰尔二世在亨利五世死后为诸侯所拥立。后在教皇霍诺留斯二世支持下当选。他于1132年出兵意大利,支持教皇英诺森二世反对敌对教皇克雷二世。后者随即为之加冕。1136年再入意大利,以抵制诺曼人。 一些前苏联历史学家把这位皇帝列为洛泰尔三世。他们把洛林的洛泰尔二世也作为他的前任。 L L L L L.

查看 德国君主列表和洛泰尔二世 (神圣罗马帝国)

斐迪南三世 (神圣罗马帝国)

斐迪南三世(Ferdinand III,)哈布斯堡王朝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1637年—1657年在位),匈牙利国王(1625年起)和波希米亚国王1627年起)。他也是奥地利大公,称斐迪南四世。 斐迪南三世是斐迪南二世皇帝的长子,生于格拉茨。他的母亲是斐迪南二世的第一个妻子巴伐利亚的玛丽亚·安娜。作为皇帝,他的统治主要是与震撼欧洲的三十年战争联系在一起。 在1634年帝国统帅阿尔布雷赫特·冯·瓦伦斯坦被皇帝指使的军官们杀害后,当时是奥地利大公的斐迪南被任命为参加三十年战争的帝国军队名义上的首脑。但是斐迪南在当时的宫廷中是属于主和派,他在促成帝国政府与德意志新教诸侯(尤其是萨克森)达成和解方面发挥了一些作用。斐迪南参与了1635年的布拉格和约谈判。 1637年父皇去世后,斐迪南三世继承了神圣罗马帝国的皇位。由于整个德意志已经在战争中弄得民尽财穷,斐迪南三世急切希望能与最主要的参战国瑞典及其财政上的支持者法国实现和平,即使不得不在宗教问题上作出让步。但是他不遂所愿。战火继续蹂躏了德国11年,直到双方都筋疲力尽,在1648年终于签署了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斐迪南三世曾3次结婚。他的第一个妻子是他的堂姐西班牙公主(1606年 -1646年),他们生了两个儿子:长子斐迪南,先于斐迪南三世去世;次子利奥波德,最终继承了皇位。在玛丽亚·安娜于1646年去世后,斐迪南三世与他的堂妹(蒂罗尔大公利奧波德五世之女)(1632年 -1646年)结婚。玛丽亚·利奥波德去世于1649年。斐迪南三世的最后一个配偶是曼托瓦公爵的女儿(1630年 -1686年),兩人的女兒包括埃萊諾,是弗朗茨一世的祖母。.

查看 德国君主列表和斐迪南三世 (神圣罗马帝国)

斐迪南一世 (奧地利)

斐迪南一世(Ferdinand I,)曾为奧地利皇帝(1835年-1848年),德意志邦联首相,匈牙利和波希米亚以及他的父亲弗朗茨一世相关的领地(1835年3月2日,他父亲驾崩后)的国王(Ferdinand V)。直到1848年革命后他退位。.

查看 德国君主列表和斐迪南一世 (奧地利)

斐迪南一世 (神圣罗马帝国)

斐迪南一世(德语:Ferdinand I,)哈布斯堡王朝的奥地利大公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1556年起;1558年加冕)。他也是匈牙利和波希米亚的国王(1526年起)。.

查看 德国君主列表和斐迪南一世 (神圣罗马帝国)

斐迪南二世 (神圣罗马帝国)

斐迪南二世(Ferdinand II,)哈布斯堡王朝施蒂里亚支系的代表人物,曾任施蒂里亚大公(1590年—1637年在位)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1620年—1637年在位)。他也是匈牙利国王(1618年—1625年,1620年被叛乱打断)和波希米亚国王(1617年—1619年,1620年—1637年)。由于他的不明智的宗教政策(狂热支持天主教,压制新教),导致了神聖羅馬帝國诸侯的公开反抗,从而引发了对欧洲历史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三十年战争。.

查看 德国君主列表和斐迪南二世 (神圣罗马帝国)

斐迪南四世 (波希米亚)

斐迪南四世(德语:Ferdinand IV,)奥地利王储。他也是波希米亚国王(1646年起)和匈牙利国王(1647年起),1653年被选为罗马人民的国王(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继承人)。 斐迪南四世生于维也纳,是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斐迪南三世的长子,母亲为西班牙公主玛丽亚·安娜。他是利奥波德一世皇帝的哥哥。 1646年,斐迪南被其父指名为波希米亚的国王,1647年他又继承了父亲在匈牙利的王位。1653年5月31日斐迪南被选侯选举为“罗马人民的国王”,显然这时斐迪南三世已决心让他继承皇位。同年6月18日,斐迪南四世在雷根斯堡加冕。 但是,斐迪南四世在1654年先于父亲去世。这就使得他的弟弟,未来的皇帝利奥波德一世成为了哈布斯堡家族的第一继承人。 |- |- F F F.

查看 德国君主列表和斐迪南四世 (波希米亚)

施瓦茨堡王朝

#重定向 施瓦茨堡统治者列表.

查看 德国君主列表和施瓦茨堡王朝

施瓦茨堡统治者列表

施瓦茨堡(Schwarzburg)位于德国图林根州。12世纪形成了施瓦茨堡伯国,该伯国是克费尔恩堡(Käfernburg)伯国的一个分支,第一任伯爵西佐是克费尔恩堡伯爵京特尔三世的儿子。16世纪末,施瓦茨堡分为施瓦茨堡-松德爾斯豪森和施瓦茨堡-鲁多尔施塔特。两支于1697年升为帝国诸侯,并成为日后德意志帝国的邦国。 施瓦茨堡家族于1971年绝嗣。.

查看 德国君主列表和施瓦茨堡统治者列表

施瓦本公爵

#重定向 士瓦本公爵.

查看 德国君主列表和施瓦本公爵

日耳曼人路易

日耳曼人路易,又稱德意志人路德維希(Ludwig der Deutsche,), 巴伐利亞公爵 (818年—855年) 和東法蘭克國王 (840年—855年),是皇帝虔诚者路易和他的妻子——埃斯拜公爵的女兒——埃斯拜的埃芒加德的第三子。他與他的同母兄長洛泰爾一世和丕平一世一同參加反對他們父親的叛亂,以抗議他試圖讓他們的異母弟弟秃頭查理繼承法蘭克王國的一部分;此後兄弟們之間的鬥爭導致了整個帝國的分裂,並奠定了今天的法國和德國的基礎。 他的王國分給了他的三個兒子 — 長子卡洛曼接收了巴伐利亞,次子青年路易接受了薩克森;小兒子胖子查理接收了士瓦本。.

查看 德国君主列表和日耳曼人路易

意大利

意大利共和国(Repubblica Italiana),通稱意大利(Italia),是一個歐洲主权國家,主要由位於南歐的靴型亞平寧半岛及两个地中海岛嶼西西里岛和撒丁岛所组成,國際代碼為IT。意大利北方的阿尔卑斯山地区与法国、瑞士、奥地利以及斯洛文尼亚接壤,其领土包围着两个微型国家——圣马力诺和梵蒂冈,而在瑞士擁有座落於盧加諾湖湖畔的意大利坎波內這個境外領土。全国行政上划分为20个大区(其中5个為自治区)、110个省與8,100个城市。首都為罗马,意大利王国在1870年將首都設置在此,而都灵(1861年-1865年)及-zh-hans:佛罗伦萨;zh-tw:佛羅倫斯;-(1865年-1870年)也曾是意大利王國的首都。根据2014年统计,意大利人口大约为6,079.5萬,領土面積約為301,338平方公里,人口密度约每平方公里201.7人,屬於溫帶氣候。意大利是歐洲人口第5多的國家,人口在世界上排名第23位。意大利因其拥有美丽的自然风光和为数众多的人类文化遗产(世界遺產數目排名全球第一)而被称为美丽的国度(Belpaese)。 現今的意大利地區是以前歐洲民族及文化的搖籃,曾孕育出羅馬文化及伊特拉斯坎文明,而意大利的首都羅馬,幾個世紀以來都是西方世界的政治中心,也曾經是羅馬帝國的首都。當羅馬帝國殞落後,意大利遭受了多次外族入侵,包括倫巴底人、東哥德人等日耳曼民族,之後還有諾曼人等。东罗马帝国曾一度重新占领意大利地区。在14世紀後,意大利轉而成為文藝復興的發源地 ,而文藝復興對歐洲影響深遠,讓歐洲思想前進了一大步。義大利過去分裂為許多王國與城邦,但是最終在1861年完成統一。其巅峰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刚开始之前,義大利變成一個殖民帝國,把勢力範圍延伸到利比亞、厄利垂亞、-zh-hans:意属索马里兰;zh-hk:意屬索馬利蘭;zh-tw:義屬索馬利蘭;-、衣索比亞、阿爾巴尼亞、羅德島與十二群島,而且擁有中國天津的租界。 意大利也在政治、文化、科學、醫療衛生、教育、體育、藝術、時尚、宗教、料理、電影、建築、經濟及音樂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影響力。米蘭是意大利的經濟及工業中心,根據2009年全球語言監察組織(Global Language Monitor)的資料,它也是世界時尚之都。在2007年造訪意大利的遊客人數位居世界第5位,總共超過4,370萬人次的國際遊客造訪,而羅馬則是歐盟國家中第3多遊客造訪的城市,也被認為世界上最美麗的十大古城之一。威尼斯則被認為是世界上最美麗的城市,《紐約時報》形容它「無疑是世界上最美麗的人造城市」。 意大利共和国是一個議會制民主共和國,是一個已開發國家,世界七大工業國之一,生活質量指數則在世界排名第8名, Economist, 2005。意大利在2014年人類發展指數列表中則名列第26位,並擁有高度人均國內生產總額。根據國內生產總額與購買力平價國內生產總值的數據,意大利分別是世界第8大與第10大經濟體。意大利的政府預算金額則是位居世界第5位。意大利是北大西洋公約和歐盟的創始會員國,也是八大工業國集團、20國集團和歐洲四大經濟體成員之一。意大利也参与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世界貿易組織、歐洲議會、西歐聯盟及歐洲創新中心(Central European Initiative)。意大利也參加申根協議,也是世界世界國防預算金額第9高的國家且分享北約的核武器。 意大利在歐洲及全球的軍事、文化和外交事務扮演重要的角色,首都羅馬則是世界上對於政治及文化具有重要影響力的城市,世界上許多著名的機構,例如國際農業發展基金會(International Fund for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全球在地論壇(Glocal Forum)、世界糧食計劃署及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的總部都設在羅馬。意大利也擁有较高的教育指數、勞動力人口及慈善捐助金額。人均預期壽命排名世界第11位。醫療保健系統在2000年被世界衛生組織評比為世界第2。意大利也是一個全球化的國家。意大利的國家品牌價值在2009年名列世界第6位。意大利在藝術、科學和技術上擁有悠久的傳統,且至2017年共有53处世界遺產,是擁有最多世界遺產的西方國家。.

查看 德国君主列表和意大利

意大利统治者列表

本条目列出罗马帝国灭亡之后对大部分意大利领土尤其是伦巴底地区拥有统治权的各统治者名单。 关于罗马共和国时期的罗马统治者,请参考主题条目:.

查看 德国君主列表和意大利统治者列表

教宗

教宗(Papa)是羅馬主教,同時為普世天主教會領袖與梵蒂岡城國国家元首,傳統上被認為是聖伯多祿宗徒之位的後繼者。天主教會使用「教--宗」为中文譯名,部分華語圈教外人士、日本、韓國、越南則譯為「教--皇」。現任(第266任)教宗為方濟各,於2013年3月13日當選。.

查看 德国君主列表和教宗

拿破崙戰爭

拿破崙戰爭是指拿破崙稱帝統治法國期間(1803年—1815年)爆發的各場戰爭,這些戰事可說是自1789年法國大革命所引發的戰爭的延續。它促使了歐洲的軍隊和火炮發生重大變革,特別是軍事制度。因為實施全民徵兵制,使得戰爭規模龐大、史無前例。法國國勢迅速崛起,雄霸歐洲;但是在侵俄戰役慘敗後,國勢一落千丈。拿破崙建立的帝國最終戰敗,讓波旁王朝得於1814年和1815年兩度復辟。 拿破崙戰爭實是從何時開始,到了今天還沒有共識。主要的有以下三種說法:.

查看 德国君主列表和拿破崙戰爭

拿破仑一世

拿破崙·波拿巴(Napoléon Bonaparte;Napoleone Buonaparte;),法國軍事家、政治家與法學家,在法国大革命末期和法国大革命战争中达到权力巅峰。 作为拿破崙一世(Napoléon Ier),他在1804至1815年间在位,称“法国人的皇帝”,也是历史上自胖子查理(881年-887年在位)后第二位享有此名号的法国皇帝。他推动司法改革,颁布《拿破仑法典》,而这一法典也对世界范围内的民法制订产生重要的影响。拿破仑最为人所知的功绩是带领法国对抗一系列的反法同盟,即所谓的拿破仑战争。他在欧洲大陆建立霸权,传播法国大革命的理念,同时创立法兰西第一帝国,在一定程度上恢复过去旧制度中的一些体制。拿破仑在他所参加的这些战争中屡获胜利,以少胜多的案例屡见不鲜,由此他也被认为是世界军事史上最優秀的军事家之一,他的战略也为全球的军事学院所研究和学习。 拿破仑生于科西嘉岛的阿雅克肖。他的家庭是意大利的贵族,自16世纪便定居于科西嘉岛。科西嘉岛割讓,他家族也變成法國國籍,他在法国本土接受炮兵训练,并在法兰西第一共和国时期成名,先后领军挫败第一次和第二次反法同盟,同时成功入侵意大利半岛。 1799年拿破仑策划并发动雾月政变,成为法兰西共和国第一执政。五年后经过,官方公佈的數據為99.93%的同意票,他被参议院拥戴,因而稱帝。在1800年代,拿破仑领导的法兰西第一帝国与欧洲反法同盟对抗,史称拿破仑战争,将所有欧洲列强都卷入其中。在取得一系列的胜利之后,法国在欧洲大陆取得主导地位,拿破仑也通过缔结联盟和安排亲友统治附庸来维持法国的势力范围。 半岛战争和1812年对俄国的入侵成为拿破仑运势的转折点,他的大军在與俄羅斯帝國的战争中损失惨重,并再也没能恢复元气。1813年,第六次反法同盟在莱比锡中击败拿破仑,并于次年攻入法国,迫使拿破仑退位并将他流放到地中海的厄尔巴岛。此后不满一年,拿破仑逃离地中海的厄尔巴岛后卷土重来,但在1815年6月的滑铁卢战役中再次兵败,被流放到位於西非沿岸的圣赫勒拿岛,在英国的软禁之下度过生命的最后六年。尸检报告表明他死于胃癌,但对他的真正死因存在一些质疑,其中一些学者认为他也許死于砷中毒(砒霜)。被懷疑為當時的英國政府所為。.

查看 德国君主列表和拿破仑一世

拉埃提亚

雷蒂亚(Raetia,或作Rhaetia),是罗马帝国建于公元15年的行省,名字来源于拉埃提亚人(Raeti)。其土地相当于今瑞士东、中部(包括莱茵河上游和博登湖),巴伐利亚南部,上施瓦本,福拉尔贝格州,蒂罗尔大部及一部分伦巴第。前16年,罗马帝国出兵入侵阿尔卑斯山东部和多瑙河上游地区,建立了雷蒂亚和诺里库姆两个行省。南方即意大利本土,东南为诺里库姆,西为上日耳曼尼亚。 Category:羅馬帝國行省 Category:瑞士行政区划史 Category:德国行政区划史 Category:意大利行政区划史.

查看 德国君主列表和拉埃提亚

拉丁语

拉丁语(lingua latīna,),羅馬帝國的奧古斯都皇帝時期使用的書面語稱為「古典拉丁語」,屬於印欧语系意大利語族。是最早在拉提姆地区(今意大利的拉齐奥区)和罗马帝国使用。虽然现在拉丁语通常被认为是一种死语言,但仍有少数基督宗教神职人员及学者可以流利使用拉丁语。罗马天主教传统上用拉丁语作为正式會議的语言和礼拜仪式用的语言。此外,许多西方国家的大学仍然提供有关拉丁语的课程。 在英语和其他西方语言创造新词的过程中,拉丁语一直得以使用。拉丁语及其后代罗曼诸语是意大利语族中仅存的一支。通过对早期意大利遗留文献的研究,可以证实其他意大利语族分支的存在,之后这些分支在罗马共和国时期逐步被拉丁语同化。拉丁语的亲属语言包括法利斯克语、奥斯坎语和翁布里亚语。但是,威尼托语可能是一个例外。在罗马时代,作为威尼斯居民的语言,威尼托语得以和拉丁语并列使用。 拉丁语是一种高度屈折的语言。它有三种不同的性,名词有七格,动词有四种词性变化、六种时态、六种人称、三种语气、三种语态、两种体、两个数。七格当中有一格是方位格,通常只和方位名词一起使用。呼格与主格高度相似,因此拉丁语一般只有五个不同的格。不同的作者在行文中可能使用五到七种格。形容词与副词类似,按照格、性、数曲折变化。虽然拉丁语中有指示代词指代远近,它却没有冠词。后来拉丁语通过不同的方式简化词尾的曲折变化,形成了罗曼语族。 拉丁语與希腊语同為影響歐美學術與宗教最深的语言。在中世纪,拉丁语是当时欧洲不同国家交流的媒介语,也是研究科学、哲学和神學所必须的语言。直到近代,通晓拉丁语曾是研究任何人文学科教育的前提条件;直到20世纪,拉丁语的研究才逐渐衰落,重点转移到对當代语言的研究。.

查看 德国君主列表和拉丁语

普鲁士君主列表

普魯士君主是霍亨索倫家族成員,統治普魯士的君主,起源于1525年的普魯士公國。普魯士公國是由位于波羅的海東岸的十字軍國家條頓騎士團國演變而成。條頓騎士團在大團長阿爾布雷希特領導下改宗路德教和實行世俗化、建立普魯士公國。公國原先是波蘭王國的附庸,因此作為條款的一部分,普魯士公爵要向波蘭國王效忠。當統治普魯士公國的霍亨索倫家族--于1618年絕嗣後,公國由同一家族的勃蘭登堡選侯統治。虽然名义上仍是两个不同的地区,但普魯士公國的宗主權隸屬於波蘭王國,勃蘭登堡選侯國屬於神聖羅馬帝國,兩塊領地在歷史上一起被稱為勃蘭登堡-普魯士。第二次北方戰爭以後,一系列條約使得普魯士公國不再是波蘭的附庸,擁有完整的主權。錯綜複雜的局勢成為普魯士王國建立的基礎條件。由于外交的緣故,普魯士君主在1701年至1772年稱為普魯士里的國王,主要是在神聖羅馬帝國內,還是勃蘭登堡選侯,普魯士里的國王頭銜是爲了避免違反帝國法。隨著普魯士在十八世紀日益增長的軍事力量和外交行動,普魯士發展成為帝國各邦中實力最強大的邦國。普魯士的國王頭銜在1772年開始使用直至1871年,在普法戰爭后,國王威廉一世加冕為德意志帝國皇帝,之後普魯士王國成為德意志帝國的邦國,普魯士國王兼任德意志帝國皇帝。.

查看 德国君主列表和普鲁士君主列表

普鲁士国王列表

#重定向 普鲁士君主列表.

查看 德国君主列表和普鲁士国王列表

另见

东法兰克王国

中世紀德國

德国君主制

德国政治职务人员列表

德意志国王

亦称为 德国君主,德意志国王列表。

約瑟夫一世 (神聖羅馬帝國)约瑟夫二世 (神圣罗马帝国)维基共享资源维特尔斯巴赫王朝罗马美茵河畔法兰克福瓦茨拉夫四世韦尔夫家族莱昂君主列表萊茵邦聯萨克森公爵列表萨克森自由州萨克森选侯与国王列表青年路易青年查理西吉斯蒙德 (神圣罗马帝国)馬克西米利安一世 (神聖羅馬帝國)马克西米利安二世 (神圣罗马帝国)马蒂亚斯 (神圣罗马帝国)鲁道夫一世 (德意志)鲁道夫二世 (神圣罗马帝国)鲁普雷希特 (德意志)路德维希堡宫路易·斐迪南 (普鲁士)路易·斐迪南·奥斯卡 (普鲁士)路易四世 (神圣罗马帝国)霍亨索伦王朝霍亨斯陶芬王朝胖子查理阿努尔夫 (东法兰克)阿尔布雷希特一世 (德意志)阿尔布雷希特二世 (德意志)阿爾勒阿道夫一世 (德意志)阿方索十世 (卡斯蒂利亞)阿拉贡君主列表金玺诏书金雀花王朝腓力一世 (卡斯蒂利亚)腓特烈·威廉四世腓特烈三世 (奥地利)腓特烈三世 (德国)腓特烈三世 (神圣罗马帝国)腓特烈一世 (神圣罗马帝国)腓特烈二世 (神圣罗马帝国)苏普林堡王朝选帝侯虔誠者路易查理大帝查理七世 (神圣罗马帝国)查理五世 (神圣罗马帝国)查理六世 (神圣罗马帝国)查理四世 (神圣罗马帝国)查理曼捷克君主列表条顿人東法蘭克王國格奥尔格·弗里德里希 (普鲁士)法兰克尼亚王朝法兰克国王列表法兰克王国法国君主列表法蘭克福國民議會洛林王朝洛泰尔二世 (神圣罗马帝国)斐迪南三世 (神圣罗马帝国)斐迪南一世 (奧地利)斐迪南一世 (神圣罗马帝国)斐迪南二世 (神圣罗马帝国)斐迪南四世 (波希米亚)施瓦茨堡王朝施瓦茨堡统治者列表施瓦本公爵日耳曼人路易意大利意大利统治者列表教宗拿破崙戰爭拿破仑一世拉埃提亚拉丁语普鲁士君主列表普鲁士国王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