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教宗辭職

指数 教宗辭職

教宗辭職(Renuntiatio),即現今在位的天主教教宗自願結束職務,而教宗就會以「辭職」的方式解除教宗職位。在天主教歷史之中,教宗辭職是非常罕見而且不尋常的決定,絕大部份的教宗都會履行職務直至離世為止。目前已知有五位教宗選擇辭職,而根據11世紀至15世紀之間有爭議的文獻表明,另外有四位教宗在3世紀至11世紀之間辭任。最近一位宣布辭職的教宗為2013年2月28日辭職的本篤十六世,對上一位辭職教宗是1415年辭職的額我略十二世。 教宗自願結束職務,通常用「辭職」來發表,而「退位」這個字眼,不常被教會官方採用來形容自願結束職務的教宗。不過古代一些辭職例子說明,若干教宗曾因受壓而辭職。 此外,一些教宗在娼婦專政時期遭「罷黜」,意味被外部權力所遂,在歷史和法典之中教宗的去職始終是複雜問題。梵蒂岡官方的教宗名單似乎認為教宗「默許」之下被去職是有效辭職,但是卻無法證實這些「默許」是由他們心中所願。.

62 关系: 君士坦提烏斯二世天主教天主教百科全書天主教法典天主教會大分裂奥托一世宗座從缺巴黎中立國主教亞維農教廷庇護十二世庇護七世但丁·阿利吉耶里保祿六世修士圣人克萊孟二世神圣罗马帝国神曲第二次世界大战约翰二十三世 (对立教皇)罷黜羅馬皇帝監獄隱士靈薄獄額我略十二世額我略六世馬丁五世馬克西米努斯·色雷克斯買賣聖職辭職葡萄牙良八世良六世若望十世若望十二世若望十八世若望·保祿二世雷定五世逊位梵蒂冈樞機團樞機團團長每日电讯报比萨汉堡波尼法爵八世法国...本篤十三世 (對立教宗)本篤十六世本篤九世本篤五世戴克里先迫害撒丁岛教士教宗教宗利伯略教宗选举拿破仑一世思維三世 扩展索引 (12 更多) »

君士坦提烏斯二世

君士坦提烏斯二世(Flavius Iulius Constantius,)是羅馬帝國君士坦丁王朝皇帝(337年至361年),也是君士坦丁一世之子。 君士坦丁一世在世时,于326年处死了自己的长子克里斯帕斯,从此直至他去世,都没有指定帝国的继承人。但是生前,他任命他的三个儿子和两个侄子为“凯撒”並分别统治帝国的不同区域。 337年,君士坦丁一世过世,他的三个儿子,也即君士坦丁二世,君士坦提烏斯二世和君士坦斯一世同时继位,并且瓜分帝国,而两位侄子和其他多位亲属,都被君士坦提烏斯二世所杀。 君士坦提烏斯二世當時統治羅馬帝國的東方。 340年,君士坦丁二世和君士坦斯一世之间发生冲突,君士坦丁二世入侵意大利(当时属于君士坦斯一世统治范围),结果兵败被杀。 到350年,君士坦斯一世被部下馬格嫩提烏斯所杀,此后君士坦提烏斯擊敗馬格嫩提烏斯,成為羅馬帝國唯一的奧古斯都,罗马帝国恢复暂时的统一。 到355年,君士坦提乌斯二世任命自己的堂弟尤利安为西部的凯撒,后来(360年),他又试图夺取尤利安的兵权,导致军队哗变,拥立尤利安为帝,内战一觸即發。君士坦提乌斯二世从东方赶回,准备与尤利安决战,但未开始战斗,自己就因疾而去世(361年),尤利安继承了帝位。 Category:羅馬皇帝 Category:君士坦丁王朝 Category:死于传染病的人.

新!!: 教宗辭職和君士坦提烏斯二世 · 查看更多 »

天主教

天主教(Catholicismus)是對罗马公教會(天主教會)發展而來的一系列基督教之神学、哲學理論、禮儀傳統、倫理纲常等信仰體系之總括,為基督教最大宗派。其拉丁文本意為「普世的」,因此又譯為公教會。另一個經常並用的名稱是「大公教會」,通常用來概括基督教會的普遍特徵,以用來區別狹義的、與聖座共融的公教會,即天主教會。在大多數情況中,天主教是天主教會的代稱。 天主教的中文名稱源自明朝萬曆年間耶稣会將基督信仰传入中国,經当朝礼部尚书之徐光启与利瑪竇等耶稣会士讨论,取儒家古话「至高莫若天,至尊莫若主」,称其信仰之獨一神灵为「天主」,故稱之。天主教在與新教並提時亦被稱為「舊教」,全國宗教資訊網,兩者分別代表著第一個千禧年開始的「傳承式信仰」、以及16世紀宗教改革開始的「書面式信仰」。這一概念曾在恢復公教傳統的牛津運動提出。.

新!!: 教宗辭職和天主教 · 查看更多 »

天主教百科全書

《天主教百科全書》(The Catholic Encyclopedia: An International Work of Reference on the Constitution, Doctrine, Discipline, and History of the Catholic Church)或稱舊天主教百科全書(Old Catholic Encyclopedia)或原天主教百科全書(Original Catholic Encyclopedia)是在美國出版的英語百科全書。第一卷完成于1907年3月,其餘三卷完成于1912年,1914年初版圖書總目。其目的是“給予讀者完整的、權威的關於天主教的相關內容、活動和教條的信息”。 該百科全書的出版公司是1905年2月成立於紐約的專為出版此百科全書而設立的羅伯特·阿普頓公司(Robert Appleton Company),編輯部的五位成員也是董事會成員。1912年公司改名為百科全書出版公司(The Encyclopedia Press)。.

新!!: 教宗辭職和天主教百科全書 · 查看更多 »

天主教法典

#重定向 教会法 (天主教会).

新!!: 教宗辭職和天主教法典 · 查看更多 »

天主教會大分裂

天主教會大分裂(1378年-1417年),即亞維儂分裂,是罗马天主教会中数位教宗同时要求其合法性导致的一次分裂。和“异端”不同,“分裂”这个称谓是被天主教会官方统一认可的。 1309年,教宗克雷芒五世被法蘭西國王菲利浦四世擄到法蘭西王國的亞維儂,是為亞維儂教廷。1377年,格列高利十一世把教廷由法國亞維儂遷回義大利羅馬。格列高利十一世去世后,枢机团于1378年一致选出一名意大利人为继任教宗烏爾巴諾六世。但后来其中的13位枢机(大多数是法国人)宣布该选举无效,并另选出一名法国人克雷芒七世为教宗。烏爾巴諾六世将克雷孟七世及其追随者處以破門律,并成立了自己的枢机团。 兩個教宗分別在羅馬和亞維儂聚集了自己的势力,造成天主教分裂。于是,服从哪个教宗由教會的內部事務變成國際危機。在百年战争中所支持的联盟:.

新!!: 教宗辭職和天主教會大分裂 · 查看更多 »

奥托一世

奥托一世可以指:.

新!!: 教宗辭職和奥托一世 · 查看更多 »

宗座從缺

#重定向 教座出缺.

新!!: 教宗辭職和宗座從缺 · 查看更多 »

巴黎

巴黎(Paris)是法國的首都及最大都市,同時是法蘭西島大區首府,為法國的政治與文化中心,隸屬法蘭西島大區之下的巴黎省(編號第75省;僅轄有1個同名市鎮)。目前的巴黎市轄區範圍大致為舊巴黎城牆內(環城大道內側),依照發展歷史共分成20個區,自從1860年代開始就沒有重大變化。截至2011年為止,巴黎市内人口超過225萬,的人口則逾1,229萬,是歐洲最大的都會區之一。 巴黎在近1,000年的時間内是西方最大的城市,也曾經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16世紀至19世紀期间)。目前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政治和文化中心之一,在教育、娛樂、時尚、科學、媒體、藝術、金融、政治等方面皆有重大影響力,被認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国际大都会之一.

新!!: 教宗辭職和巴黎 · 查看更多 »

中立國

中立國指在发生武装冲突时,对交战的任何一方都不采取敌对行动的国家,分为战时中立国和永久中立国两种。中立国的权利和义务在海牙第五公约《中立国和人民在陆战中的权利和义务公约》和第十三公约《关于中立国在海战中的权利和义务公约》中作出了规定。 在衝突裡中立属于一种主权受限,和不結盟是有區別的。 許多國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宣佈中立。但二战中大部分中立國都被佔領,二战末期全歐洲只剩葡萄牙、愛爾蘭、瑞典、瑞士、列支敦斯登、土耳其仍維持中立。后来有人質疑这几个国家当时的中立性,认为愛爾蘭秘密參與同盟國,瑞典、瑞士和土耳其與納粹德國有微妙的關係。.

新!!: 教宗辭職和中立國 · 查看更多 »

主教

主教是基督宗教的高級聖職人員職稱,為天主教、東正教與圣公会採用,詞源自希臘文「episkopos」(επίσκοπος),即「epi」(由上往下)及「skopos」(觀察者),意為監督(overseer)。依據初期教會的傳統,祝聖主教代表授予聖職聖事的圓滿性。主教即是藉著聖靈/聖神被祝聖為教會中的牧人及管理者,也是教義的導師及聖職敬禮的司祭。在一般基督宗教主流教會,指耶穌基督派遣使徒/宗徒繼續實行祂的使命,到了第一世紀末至第二世紀初就形成了主教的制度。.

新!!: 教宗辭職和主教 · 查看更多 »

亞維農教廷

亞維農教廷時期(Papae Avenionenses;Cattività avignonese;Avignon Papacy;1309年-1378年),又稱亞維農之囚,是指天主教教廷遷移到法國亞維農(當時亞維農是教宗領地)的一段時期,期間七任教皇和大部份紅衣主教均為法國人。它又被稱為巴比倫的被擄期(Babylonian Captivity),引用以色列人公元前598年及公元前587年被巴比倫人征服的典故。這個時期從克勉五世開始,歷時69年,最後由額我略十一世主動將教廷遷回意大利的羅馬梵蒂岡,結束了亞維儂教廷時代,但他一年後的逝去卻發生了天主教教會的亞維儂分裂事件。.

新!!: 教宗辭職和亞維農教廷 · 查看更多 »

庇護十二世

可敬的教宗庇護十二世(Venerabilis Pius PP.,),原名尤金·派契利(Eugenio Maria Giuseppe Giovanni Pacelli),天主教會第260任教宗(1939年3月2日—1958年10月9日)。2009年12月19日獲列為可敬者。 任內經歷了第二次世界大戰。.

新!!: 教宗辭職和庇護十二世 · 查看更多 »

庇護七世

教宗神僕庇護七世(Servus Dei, Pius PP.,),原名Giorgio Barnaba Luigi Chiaramonti,1800年-1823年在位,在位23年。.

新!!: 教宗辭職和庇護七世 · 查看更多 »

但丁·阿利吉耶里

但丁·阿利吉耶里(Dante Alighieri,,)全名杜蘭提·第·阿利吉耶羅·戴爾·阿利吉耶里,也就是著名的意大利中世纪诗人但丁。他是現代意大利語的奠基者,也是欧洲文艺复兴时代的开拓人物,他的史诗《神曲》留名後世。他在意大利被称为至高诗人以及詩人,是意大利语之父。但丁是欧洲最伟大的诗人,也是全世界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但丁、-zh-hans:彼特拉克; zh-hant:佩脫拉克;-、薄伽丘是文艺复兴的先驱,被称为「文艺复兴三巨星」,也称为「文坛三杰」。.

新!!: 教宗辭職和但丁·阿利吉耶里 · 查看更多 »

保祿六世

真福教宗--(Beatus Paulus PP.,),本名若翰·蒙蒂尼(Giovanni Battista Enrica Antonia Maria Montini;於1963年6月21日到1978年8月6日担任教宗。.

新!!: 教宗辭職和保祿六世 · 查看更多 »

修士

修士(friar,或fray),也稱修道士,是天主教以及東正教對於男性修行者的稱呼,但並不屬於神職人員。除了以擔任神職人員為目標的一般修士之外,另有終身不做神父、專事修道的終身修士。.

新!!: 教宗辭職和修士 · 查看更多 »

圣人

聖人,指被大众认为具有特别美德和神圣的人。在中国,古代聖明的君主帝王,及後世道德高尚儒学造詣高深者,稱聖人。圣人的介定經常出現在诸子百家书籍。 有的宗教专门通过一定的仪式加封聖人,但也有聖人直接被大众尊奉为聖人,比方一些宗教創始人或神職人員。基督宗教(包括羅馬天主教會、聖公宗、東正教會)、印度教、佛教(猶如藏傳佛教活佛和南傳佛教的羅漢)、伊斯兰教、古巴的桑特里亚教中都有聖人。一些新纪元运动的人也将聖人的概念结合入他们的信仰。 如果沒有被宗教封聖的被公眾認可的人物,或者從當事人所不信仰的其他宗教的角度界定,可能會被稱為偉人或英雄。.

新!!: 教宗辭職和圣人 · 查看更多 »

克萊孟二世

#重定向 克雷芒二世.

新!!: 教宗辭職和克萊孟二世 · 查看更多 »

神圣罗马帝国

圣罗马帝国,亦被稱為德意志第一帝國,1512年以后的全称为德意志民族神圣罗马帝国或日耳曼民族神圣罗马帝国(Heiliges Römisches Reich deutscher Nation;Sacrum Romanorum Imperium nationis Germanicae),是962年至1806年在西欧和中欧的一个封建君主制帝国。帝国的版图以德意志地区为核心,包括一些周边地区,在巅峰时期包括了意大利王国和勃艮第王国。在帝国历史的大部分时间里,它由数百个更小的附属单位组成,其中有侯国、公国、郡县,帝国自由城市和其他区域。神圣罗马帝国早期是由擁有實際權力的皇帝統治的封建君主制国,中世纪時演变成承认皇帝為最高权威的公国、侯国、宗教贵族领地和帝国自由城市的政治联合体。.

新!!: 教宗辭職和神圣罗马帝国 · 查看更多 »

神曲

曲(意大利语:Divina Commedia,英语:Divine Comedy),是意大利诗人但丁·阿利吉耶里创作的长诗。.

新!!: 教宗辭職和神曲 · 查看更多 »

第二次世界大战

二次世界大戰(又常簡稱二次大戰、二戰、WWII等;World War II;Seconde Guerre mondiale;Zweiter Weltkrieg;Вторая мировая война;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一次自1939年至1945年所爆發的全球性軍事衝突,整場戰爭涉及到全球絕大多數的國家,包括所有的大國,并最終分成了兩個彼此對立的軍事同盟─同盟國和軸心國。這次戰爭是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戰爭,動員了1億多名軍人參與這次軍事衝突。主要的參戰國紛紛宣布進入總體戰狀態,幾乎將自身國家的全部經濟、工業和科學技術應用於戰爭之上,同時也將民用與軍用的資源合併以方便統籌規劃。包括有猶太人大屠殺、南京大屠殺、戰爭中日軍對中國軍民進行細菌戰、以及最终美國對日本首次使用原子彈等事件,使得第二次世界大戰也是自有紀錄以來涉及最多大規模民眾死亡案例的軍事衝突,全部總計便將近有5,000萬至7,000萬人因而死亡,這也讓第二次世界大戰成了人類歷史上死亡人數最多的戰爭。 儘管早在1931年9月,日本便侵佔了中國的滿洲,而後建立了傀儡國家滿洲國。至1937年7月盧溝橋事變後中日更爆發了全面戰爭。不過大多數人仍多把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定為1939年9月1日德國入侵波蘭開始,這次入侵行動隨即導致英國與法國向德國宣戰。然而德國在入侵波蘭後開始著手嘗試在歐洲建立一個大帝國,自1939年末期到1941年初期為止,發動一連串戰爭並藉由條約的簽署使得德國幾乎佔領了歐洲絕大部分的地區,而名義上保持中立的蘇聯在和德國簽訂《德蘇互不侵犯條約》後,也跟進侵略潮流,陸續佔領或者吞併了其在歐洲邊界的鄰近6個國家,在這之中也包括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時所佔領的波蘭領土。英國以及大英國協的成員國則堅持持續與軸心國繼續作戰,並分別在北非和大西洋海上發生多次軍事衝突,而這也使得英國成了歐洲地區少數仍能繼續反抗德軍入侵的主要武力之一。1941年6月,歐洲的軸心國集團決定撕毀與蘇聯的合作約定,聯合入侵蘇聯領土,這次攻勢也開始了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地面戰爭爆發,但也在之後讓原本幾乎統轄整個歐洲地區的軸心國被迫投入大量軍力來維持作戰優勢。到了1941年12月,已經加入軸心國的大日本帝國為了能夠在亞洲及太平洋地區獲得領導地位,陸續襲擊位于太平洋的美國統轄地區和座落於與中南半島的歐洲殖民地,很快地於西太平洋和東亞戰區獲得了主導權。 到了1942年時日本開始在一系列的海戰中戰敗,位於歐洲的軸心國也陸續於北非戰役以及斯大林格勒戰役中節節敗退,這些都迫使軸心國停下進攻的腳步。1943年時,義大利法西斯政權在西西里島戰役中面對同盟國部隊嚴重失利,另一方面德軍在库尔斯克会战戰敗後失去對於東歐的領導地位,同時美國也在太平洋戰區中獲得了一連串的勝利,自此軸心國集團逐漸失去主導權並開始嘗試將佈署於各地的前線部隊進行戰略性的撤退。到了1944年時,盟軍決定登陸法國以開闢第二戰場,而蘇聯除了成功收復過去被佔領的領土外,也開始轉往進攻德國與其同盟國家的土地。在蘇聯和波蘭部隊共同攻入柏林後,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區最終在1945年5月8日德國投降的情況下宣告結束。而另一方面美國在1944年和1945年成功擊敗了日本海軍部隊並陸續佔領了數個重要的西太平洋島嶼,這使得日本列島隨時面臨同盟國部隊入侵的危機。最後在美軍分別於廣島市和長崎市投下原子彈並造成大量日本平民死亡。1945年8月8日蘇聯進攻日本控制下的中國東北地區,8月14日日本跟進宣佈願意接受無條件投降的條件,而隨著亞洲戰事的停息也意味著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式結束。 1945年時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同盟國勝利宣告結束,然而二次大戰對世界影響極為深遠,改變了往後世界的政治版圖和社會結構,特別是戰敗的軸心國集團被迫接受同盟國的安排。1945年10月24日聯合國亦宣告成立,期望能夠促進各國合作並防止未來的軍事衝突;同時戰勝的盟軍各國,也紛紛在聯合國各個機構中擔任重要職位,特別是以美國、蘇聯、中國、英國和法國5個國家為首成立聯合國聯合國安全理事會的常任理事國,主導著世界的秩序.

新!!: 教宗辭職和第二次世界大战 · 查看更多 »

约翰二十三世 (对立教皇)

對立教宗约翰二十三世(拉丁文:Antipapa Ioannes XXIII,),一译若望二十三世,原名巴尔达萨雷·科萨(Baldassarre Cossa),意大利人,是天主教会大分裂时期,由选出的一位教皇(1410-1415年在位)。.

新!!: 教宗辭職和约翰二十三世 (对立教皇) · 查看更多 »

罷黜

#重定向 罢免选举.

新!!: 教宗辭職和罷黜 · 查看更多 »

羅馬皇帝

羅馬皇帝是羅馬帝國時期的最高頭銜,是身兼國家元首和-zh:政府首腦;zh-hans:政府首脑;zh-hk:政府首腦;zh-sg:政府首脑;zh-tw:行政首長;-的最高領導人。在歐洲歷史中,皇帝(Imperator;emperor)源自于古罗马时期,音譯為“英白拉多”,原意是统帅,源自Imperium(意為權威、權力、統治)。 羅馬帝政時期(公元前27年~公元476年)是在羅馬共和國時期之後,由於羅馬內戰將本來由羅馬元老院實行的權利集於屋大維一身,而由屋大維創立的政府體制。作為共和國獨裁官、大征服者凱撒的養子,屋大維以凱撒之名行世,而後又令名存實亡的元老院封他為「奧古斯都」,意為聖上、至尊、神聖。屋大維死後,被羅馬帝國神格化而列入神的行列。凱撒(他借用的名字)和奧古斯都(他的稱號)兩者,遂成為未來400多年羅馬統治者的永久性稱號。此外君主的稱號还有首席元老(princeps senatus,中文又譯為“元首”、“第一公民”),直到三世紀末,皇帝戴克里先才拋棄「第一公民」的稱號,史學家通常將從屋大維至戴克里先的羅馬帝國政體稱為元首制的封号。.

新!!: 教宗辭職和羅馬皇帝 · 查看更多 »

監獄

監獄,中國歷史古代稱囹圄,是拘禁囚犯的場所。 在美国,有部分监狱是私营的。如美国感化公司。.

新!!: 教宗辭職和監獄 · 查看更多 »

隱士

隱士,又稱隱者,是指隱居不參與公共事務的人,這種狀態又稱隱遁、蟄居。《易經》曰:「天地閉,賢人隱。」又曰:「遁世無悶。」又曰:「高尚其事。」……是「賢人隱」而不是一般人隱。不仕,不出名,終身在鄉村為農民,或遁跡江湖經商,或居於岩穴砍柴。.

新!!: 教宗辭職和隱士 · 查看更多 »

靈薄獄

薄獄(limbus;limbo),解作「地獄的邊緣」。根據一些羅馬天主教神學家解釋,靈薄獄是用來安置耶穌基督出生前逝去的好人和耶穌基督出生後從未接觸過福音之逝者。另外,靈薄獄安置了未受洗禮而夭折的嬰兒靈魂(包括未成形的胚胎,他們本身不可能犯罪,但卻有與生俱來的原罪)。 靈薄獄之詞源來自拉丁語单词limbus,意思為邊緣或界限。靈薄獄普遍地認為是靈魂將要去的地方,反映神學的不確定性。靈薄獄不為天主教和東正教的正式教條部分(比較起煉獄,它是天主教教條的一部份)。正式教會教學依然是,這些靈魂(不論他們生前為善為惡)都是在靈薄獄中。換句話說,他們的命運無法確定,只有上帝才能定斷。 天主教神學中,此學說仍在爭論。由於《聖經》沒有直接論述和沒有充分根據,基督新教不接受靈薄獄的概念。.

新!!: 教宗辭職和靈薄獄 · 查看更多 »

額我略十二世

教宗額我略十二世(Gregorius PP.,),原名Angelo Correr或Corraro,1406年11月30日—1415年7月4日岀任教宗。.

新!!: 教宗辭職和額我略十二世 · 查看更多 »

額我略六世

教宗額我略六世(Gregorius PP.,),本名Johannes Gratianus,於1045年5月5日至1046年12月20日岀任教宗。 擔任教宗前他原先是拉丁門建立前的聖若望教堂的首席司鐸,在品格上擁有極高的聲望。同時他也是本篤九世的代父。因此可見他上任前就擁有極高的影響力。而當本篤九世試圖結婚而打算放棄教宗職務時,額我略六世以一筆龐大的資金為代價獲得了教宗職位的繼承權。 然而當時的羅馬教會正陷入大型的權爭中,在賣出職務前本篤九世就曾經被西爾維斯特三世趕下台過,後來才成功復辟為教宗。然而西爾維斯特三世雖然在權爭中落敗了,但是其勢力卻依然保留著。因此接掌宗座的額我略六世首先面對到的就是意圖復位的西爾維斯特三世及其人馬。 然而似乎是嫌局勢不夠亂,本篤九世才離開教座沒多久,又對自己出賣職位的行為反悔。回到羅馬想爭回權位。 這時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亨利三世為了穩固對教會的掌控並解決當時的教會權爭,以涉及買賣聖職為由要求他下台。並拱克勉三世接任此職。 爾後額我略六世則接受德皇的庇護,直到他死亡。.

新!!: 教宗辭職和額我略六世 · 查看更多 »

馬丁五世

教宗馬丁五世(Martinus PP.,),原名奧托內·科隆納(Otto di Colonna),属于著名的科隆納家族,于1417年的聖馬蒂諾日被選為教宗,並曾在任內的1425年舉行過禧年慶典。 馬丁五世为'''教会大分裂'''后,由康士坦斯大公會議选出的第一任教宗,他的当选标志着持续了72年的教会大分裂的结束。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此次会议很快被秉政的教宗,即馬丁五世所否決,并表示康斯坦茨会议所宣布的“公会议高于教宗,且应当定期召开”为异端。.

新!!: 教宗辭職和馬丁五世 · 查看更多 »

馬克西米努斯·色雷克斯

克西米努斯·色雷克斯,全名蓋烏斯·朱利斯·威勒斯·馬克西米努斯(Gaius Iulius Verus Maximinus,),俗稱色雷斯的馬克西米努斯(Maximinus Thrax),罗马帝国皇帝,於235年至238年在位。.

新!!: 教宗辭職和馬克西米努斯·色雷克斯 · 查看更多 »

買賣聖職

買賣聖職(),又稱販賣聖事、販賣聖職,是指用金錢買賣教會職位的罪行。Simony來自行邪術的西满(Simon),據《宗徒大事录8:18-24》記載,西满企圖向聖伯多祿購買恩賜聖靈的權力,被聖伯多祿拒絕。 中世紀時,世俗的權力鬥爭介入教會,皇帝任命受過高深教育的教士為高級官員,世俗權力加速神職人員的腐化。買賣聖職動搖教會的道德水平,情勢每況愈下。教會內的改革派呼籲恢復傳統的修道生活。克吕尼改革中,教宗額我略七世打擊買賣聖職,引起與亨利四世的敘任權鬥爭。 天主教会认为買賣聖職属于一种反宗教的罪行。.

新!!: 教宗辭職和買賣聖職 · 查看更多 »

辭職

辭職是在職業上一個員工辭別自己原先的工作崗位及組織,讓出其職位予新接任人。与之词意相近的是离职、退职,但包含退休。 員工離職時,要先與下一位接手之人指導其崗位職務上需要被交接之事,之後向人事部門歸還公司所屬物品,比如職員證、門禁卡、公司鎖匙、公務車等。一旦完成離職手續,員工福利會立即停止,薪水則發還最後一次(通常是下個月),便不再給付,換來則是收取代通知金、長俸、強積金等。由于员工自动辞职或被开除,相比解雇,公司可节省支出。有些公司会突然改变工作地点,以达到强迫员工辞职或开除的目的。.

新!!: 教宗辭職和辭職 · 查看更多 »

葡萄牙

葡萄牙共和国(República Portuguesa),简稱葡萄牙(Portugal)、葡國。明朝《坤輿萬國全圖》称之爲波爾杜瓦爾(或波爾杜曷爾)、拂朗機(或拂朗幾、佛朗機);亦有蒲都麗家等稱謂,清朝時稱博都雅,或者澳門也有譯作葡萄牙民國。 葡萄牙是欧洲伊比利亚半岛上的一个国家,西部和南部瀕臨大西洋,北部和东部則與西班牙相接;首都-里-斯本以西的罗卡角是歐洲大陸的最西端。除了欧洲大陆的本土之外,大西洋的亚速尔群岛和马德拉群岛也是葡萄牙的领土。 現今葡萄牙邊界內的疆土,自古代開始就屢屢易主。葡萄牙曾是羅馬帝國版圖下的一員,期間曾被西哥特人和苏维汇人入侵,多方勢力相互角鬥;八世紀時,摩尔人征服了大部分的伊比利亚半岛,出現了較為一統的政權,也因而開啟了葡萄牙和西班牙的收復失地運動。長達數世紀的戰爭當中,葡萄牙以今天西班牙的加里西亞地區為基地,於1139年成立葡萄牙王國,由北而南逐步完成征服。 16世纪起,葡萄牙在大航海时代中扮演活躍角色,成為重要的海上強國。全盛時期的葡萄牙和西班牙共同簽署了托爾德西里亞斯條約,旨在將世界瓜分為兩半。現存歐洲國家當中,葡萄牙是為殖民歷史最悠久的一國,自從1415年攻占北非休达到1999年澳門政權移交(亦有一種算法為到2002年的東帝汶獨立為止),殖民活動長達幾近六百年。昔日龐大的殖民帝國,曾包括世界五十三個國家的部分領土,也使其官方語言葡萄牙語成為兩億四千萬人的共同母語,和世界第六大語言。但十九世紀開始,隨著最大殖民地巴西的獨立,葡萄牙的國勢快速地衰落。1910年10月5日革命推翻了葡萄牙王室,而成立不穩定的民主政權——葡萄牙第一共和国;卻在不久後又被保守派軍官領導的軍事政變推翻,是為新政時期,即葡萄牙第二共和国。直到1974年葡萄牙殖民地戰爭結束,反戰的康乃馨革命爆發,葡萄牙才重新成為自由民主國家。.

新!!: 教宗辭職和葡萄牙 · 查看更多 »

良八世

#重定向 利奥八世.

新!!: 教宗辭職和良八世 · 查看更多 »

良六世

良六世可以指:.

新!!: 教宗辭職和良六世 · 查看更多 »

若望十世

教宗若望十世(Ioannes PP.,),於914年3月—928年5月岀任教宗。.

新!!: 教宗辭職和若望十世 · 查看更多 »

若望十二世

教宗若望十二世(Ioannes PP.,),本名Octavian,於955年12月16日至964年5月14日岀任教宗。他十八歲便即位,至今为止仍是有史以來最年輕的教宗。 为了抵御当时的意大利国王对教宗国的染指,若望十二世向当时的东法兰克国王求助。为了得到援助,他向当时的东法兰克国王奥托一世许愿,只要能帮助他抵抗意大利国王,他可以将罗马帝国皇帝的头衔授予给奥托。 962年2月2日,若望十二世加冕奥托一世为罗马帝国皇帝。 可使双方的蜜月期并不长。不久若望十二世觉得奥托给他的威胁更大。于是若望十二世乘着奥托离开教廷攻打意大利的时候派出使者拜访拜占庭帝国以期建立关系对抗奥托。但是这一行为被奥托一世发现。 若望十二世作为教宗并没有遵守守贞这一戒律。相反,他的性生活非常丰富。不但和寡妇有染,甚至和自己父亲的情妇以及自己的侄女都有关系。.

新!!: 教宗辭職和若望十二世 · 查看更多 »

若望十八世

教宗若望十八世(Ioannes PP.,),本名Fasanius,於1004年1月至1009年7月18日岀任教宗。.

新!!: 教宗辭職和若望十八世 · 查看更多 »

若望·保祿二世

教宗聖若望·保祿二世(Sanctus Ioannes Paulus PP.,)是第264任天主教教宗,本名卡罗尔·若瑟·沃伊蒂瓦(Karol Józef Wojtyła,国际音标:,),出生於波蘭,于1978年10月16日被选为教宗,是第一位波蘭裔及斯拉夫裔教宗,也是自1522年亞德六世離世後456年來第一位非意大利人出身的教宗,在位時間則是史上第二長,僅次於庇护九世。 從事聖職前曾擔任過運動員、戲劇演員、礦工、化學工廠員工。擔任教宗後總共進行過102次國際訪問,是历史上出行最多的教宗。逝世被尊稱為大教宗若望·保祿二世(Pope John Paul II the Great),是史上第四位及1138年來首位被冠上「大教宗」(The Great Pope)頭銜的教宗,其他三位分別是教宗良一世、教宗額我略一世和教宗尼各老一世。教宗方濟各於2014年4月27日,將其和教宗若望二十三世同時冊封為聖人。其紀念日定於10月22日。.

新!!: 教宗辭職和若望·保祿二世 · 查看更多 »

雷定五世

教宗聖雷定五世(Sanctus Caelestinus PP.,),是第192任天主教教宗。原名彼得羅·安吉納列奧(Pietro Angeleri,一些來源之中他的名字有如此變體:Angelario、Angelieri、Angelliero、Angeleri),也被稱為摩羅尼的彼得羅(Pietro da Morrone),原是一名修士和隱修者,創立了本篤會的支會雷定會。在他當選教宗之前的教宗選舉已經陷入僵局達兩年之久,他在不知情下作為一個妥協人選而成為教宗。 他於1294年7月7日至12月13日為羅馬教宗,因受不住教宗生活,而且完全沒有行政經驗,被政治家把持,於是頒佈教宗辭職教令,然後同時辭職。雖然他不是唯一的辭職教宗,但是他卻是第一位在沒有外部政治壓力下自發自願地辭職的教宗,下一位同樣自發自願地辭職的教宗是八百年之後之本篤十六世。僅教宗辭職教令之外,雷定五世的其他教令和任命人選幾乎全被繼任者博義八世推翻,博義八世將他軟禁在坎帕尼亞地區費倫蒂諾內的城堡,雷定五世不久去世。 1313年他被克勉五世封為聖人,與他去世時僅僅相隔19年。在他以後,再沒有教宗以「雷定」為名。.

新!!: 教宗辭職和雷定五世 · 查看更多 »

逊位

逊位,或称退位,是指君主或其他统治者(通常特指世袭产生的统治者)放弃自己的职务和地位的行为,但並不等同於交出權力。.

新!!: 教宗辭職和逊位 · 查看更多 »

梵蒂冈

梵蒂岡城國(Status Civitatis Vaticanae;Stato della Città del Vaticano),通稱梵蒂岡,是位於義大利首都羅馬西北角高地的內陸城邦國家(國中國),為天主教會最高權力機構聖座的所在地、天主教會最高領袖教宗的駐地、世界六分之一人口的信仰中心,亦為世界領土面積最小的國家。其前身為教宗國,自1929年起以《拉特蘭條約》確定為主權國家,接受聖座(也是一个国际公认主权实体)的直接統治,實施政教合一的政治體制。城內建物於1984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為世界文化遺產。 由於聖座的行政機構——羅馬教廷大部分機關、以及教宗的主要居所均座落於梵蒂岡城內,故人們在使用「梵蒂岡」一詞時,可能指梵蒂岡城國、「梵蒂岡」地區、聖座、或教宗的居所,视其使用的場合而定。雖然梵蒂岡並未制定任何有關官方語言的法律,但以義大利語最為常用。在2002年以前,梵蒂岡常以義大利里拉及梵蒂岡里拉作為其境內的通用貨幣。義大利加入歐元區後,梵蒂岡與歐盟簽訂特別協議,發行小量鑄造的屬於梵蒂岡的硬幣,作流通和收藏之用。雖然梵蒂岡在地理上是一個小國,但因天主教會在全球信仰人口眾多,现有十多亿天主教教徒,使其在政治和文化等領域對世界擁有重大的影響力。.

新!!: 教宗辭職和梵蒂冈 · 查看更多 »

樞機團

枢机团是天主教会(罗马公教会)全体枢机的总称。枢机团的作用是在御前会议上辅佐教宗处理教会事务,以及在教宗薨逝或退位后集结教宗选举秘密会议以选出继任教宗John Paul II, Ap.

新!!: 教宗辭職和樞機團 · 查看更多 »

樞機團團長

樞機團團長(Decanus Sacri Collegii)是羅馬天主教的神職人員頭銜之一。指的是天主教樞機中的首席者,此職往例上都由一名主教級樞機擔任。依現行的天主教教會法規定樞機團團長若是出缺,則由領羅馬城郊教區銜的主教級樞機們自他們其中選出一位接任。 樞機團團長對其他樞機沒有管轄權,不過在樞機會議上可擔任主席。 此外,作為樞機團團長他會保留自己在擔任樞機團團長前所領的羅馬城郊教區頭銜外,又加上給予樞機團團長領銜用的奧斯底亞教區主教頭銜。.

新!!: 教宗辭職和樞機團團長 · 查看更多 »

每日电讯报

《每日电讯报》(The Daily Telegraph),英国大開型報章,成立于1855年6月29日,是英国销量最高的报纸之一。《星期日电讯报》是其姊妹刊物。每日電訊報早期政治立場親英國自由黨,近代政治立場則親英國保守黨。.

新!!: 教宗辭職和每日电讯报 · 查看更多 »

比萨

比萨(Pisa)是意大利中部名城,位于阿尔诺河三角洲,人口10餘万,面积190平方公里,纺织、制革业和商业较发达。同时也是著名的文教中心,有1813年由拿破仑创建的比萨高等师范大学,比萨大学是欧洲最古老的大学之一。.

新!!: 教宗辭職和比萨 · 查看更多 »

汉堡

漢堡(;, 当地发音:; 低地德语/低地撒克逊语:Hamborg)),全称为汉堡汉萨自由市(Freie und Hansestadt Hamburg)汉堡宪法 ,位于德国北部的一个港口城市。汉堡拥有近180万人口,是仅次于柏林的德国第二大城市,欧盟第八大城市。作为一個城邦,其行政级别有其联邦州议会和州立法委员会。汉堡及其周围城镇共有274万人口,而汉堡大城市群则有500万人口。 汉堡港位于易北河出海口,是德国最大的港口,也是世界上第20大港口。同时因为包括汉堡机场和众多轨道交通,汉堡是欧洲物流的最重要的枢纽之一。汉堡经济主要为高科技经济,包括航空航天工程企业(空中客车)、生命科学企业、信息技术企业、制成品企业(拜尔斯道夫和联合利华),同时作为一个媒体中心其拥有发达的文化产业。.

新!!: 教宗辭職和汉堡 · 查看更多 »

波尼法爵八世

#重定向 教宗博義八世.

新!!: 教宗辭職和波尼法爵八世 · 查看更多 »

法国

法兰西共和国(République française ),簡稱法国(France ),是本土位於西歐並具有海外大區及領地的主權國家,自法蘭西第五共和國建立以來实行单一制與半总统制,首都為歐盟最大跟歐洲最大的文化與金融中心巴黎。該國本土由地中海一直延伸至英倫海峽及北海,並由萊茵河一直延伸至大西洋,整體呈六角狀。海外领土包括南美洲的法属圭亚那及分布于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的诸岛屿。全国共分为18个大区,其中5个位于海外。法国與西班牙及摩洛哥為同時擁有地中海及大西洋海岸線的三個國家。法國的国土面积全球第四十一位,但卻為歐盟及西歐國土面積最遼闊的國家,歐洲面積第三大國家。 今日之法国本土于铁器时代由高卢人(凯尔特人的一支)征服,前51年又由罗马帝国吞并。486年法兰克人(日耳曼人的一支)又征服此地,其于该地域建立的早期国家最终发展成为法兰西王国。法国至中世纪末期起成为欧洲大国,國力於19-20世紀時達致巔峰,建立了世界第二大殖民帝國,亦為20世紀人口最稠密的國家,現今則是众多前殖民地的首選移民国。在漫長的歷史中,法國培養了不少對人類發展影響深遠的著名哲學家、文學家與科學家,亦為文化大国,具有第四多的世界遺產。 法國在全球範圍內政治、外交、軍事與經濟上為舉足輕重的大國之一。法國自1958年建立第五共和国後經濟有了很大的發展,政局保持穩定,國家體制實行半總統制,國家經由普選產生的總統、由其委任的總理與相關內閣共同執政。1958年10月4日,由公投通過的國家憲法則保障了國民的民主權及宗教自由。法國的建國理念主要建基於在18世紀法國大革命中所制定的《人權和公民權宣言》,此乃人類史上較早的人權文檔,並對推動歐洲以至於全球的民主與自由產生莫大的影響;其藍白紅三色的國旗則有「革命」的含義。法國不僅為聯合國常任理事國,亦是歐盟始創國。該國國防預算金額為全球第5至6位,並擁有世界第三大核武貯備量。法國為发达国家,其GDP為全球第六大經濟體系,具備世界第十大購買力,並擁有全球第二大專屬經濟區;若以家庭總財富作計算,該國是歐洲最富有的國家,位列全球第四。法國國民享有高生活質素,在教育、預期壽命、民主自由、人類發展等各方面均有出色的表現,特別是醫療研發與應用水平長期盤據世界首位。其國內許多軍備外銷至世界各地。目前,法国是。.

新!!: 教宗辭職和法国 · 查看更多 »

本篤十三世 (對立教宗)

本篤十三世(),原名Pedro Martínez de Luna,亞威農教廷的克雷芒七世死後接任教宗,被羅馬天主教會視為「偽教宗」。在位期間:1394年9月28日—1423年5月23日。.

新!!: 教宗辭職和本篤十三世 (對立教宗) · 查看更多 »

本篤十六世

本笃十六世(Benedictus XVI;Benedetto XVI;Benedikt XVI;)是罗马天主教会第265任教宗,本名若瑟·类思·拉辛格(Joseph Aloisius Ratzinger;Iosephus Aloisius Ratzinger),2005年4月19日当选教宗,2005年4月24日正式就任,2013年2月28日辞职。通曉十種語言,就任教宗前为德國籍樞機,由保祿六世冊封,是第八位德國籍教宗。2005年選舉教宗時,有教宗選舉權的樞機中,連他在內有三位並非由若望·保祿二世冊封的樞機,故參與了前兩次相隔僅數月的教宗選舉,而這三位中他和另一位這次也參與了,因此參與這次教宗選舉的樞機中,僅他們兩位有經驗。2013年2月11日,聖座宣佈,本篤十六世因健康和年老等因素決定辭職,歐洲中部時間2月28日晚上8時生效,成為繼1415年額我略十二世退位後,近600年來首位請辭的教宗,而他的請辭引起德國及天主教国家各地民眾和領袖的廣大反響。2013年2月28日辭職後保留「本篤十六世」之稱號,職務名稱改為「榮休教宗」(Pope Emeritus)。.

新!!: 教宗辭職和本篤十六世 · 查看更多 »

本篤九世

教宗本篤九世(Benedictus PP.,約1012年-1055年),本名Theophylactus,是唯一一名非連續連任過三次的教宗。 一些來源指他12歲就當上教宗,有些更說是11歲。但根據《天主教百科全書》,則記載他是在約18或20歲當上教宗,原因是其出生日期不詳。無論如何,他都是有史以來最年輕的教宗之一。 本篤九世有個極度放蕩的一生。他在1036年被迫短暫離開羅馬,並尋求康拉德二世的協助使他回到羅馬。1044年1月他又再度被趕出羅馬,並在一段時間被認為是偽教宗,後來他在羅馬的勢力趕走了原來的教宗。1044年7月他又由於想結婚,而將他的教宗職務以650公斤黃金的代價賣給他的代父(也就是後來的額我略六世)。後來他又反悔想拿回他原來的職務。 本篤九世真正的逝世日期從來無法確定,有多種說法說他可能死於1055年、1065年或1085年。.

新!!: 教宗辭職和本篤九世 · 查看更多 »

本篤五世

教宗本篤五世(Benedictus PP.,?-965年7月4日),本名不可考,是天主教歷史上在位時間第十一短的教宗,於964年5月22日-964年6月23日在位,僅僅三十三日。他在若望十二世逝世後當選成為教宗,但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奧托一世並不同意樞機團的選擇,僅僅一個月便將教宗本篤五世廢除。奧托一世將前教宗送去漢堡市,命他為當地的执事,教宗本篤五世於965年7月4日逝世。這是教宗和君權的第一次對立。.

新!!: 教宗辭職和本篤五世 · 查看更多 »

戴克里先迫害

戴克里先迫害或稱作大迫害,是羅馬帝國最後一次和最嚴重的一次对基督徒的迫害。303年時,羅馬皇帝戴克里先、馬克西米安、伽列里烏斯和君士坦提烏斯一世頒布了一系列法令,廢除基督教的合法權益並要求他們遵守傳統的古羅馬宗教習俗。後來法令開始針對神職人員展開迫害,下令將這些民眾奉獻給羅馬神明。然而因為高盧和不列顛尼亞的起義使得羅馬帝國國力下降,相關的迫害行動強度因而有所變化,最終僅有勢力較強東部省份仍然繼續採行所有的禁令。這些迫害基督徒的法律隨著不同羅馬皇帝的上位而實施效力並不一致,但最終在313年君士坦丁大帝和李錫尼頒布《米蘭敕令》後,標誌著過去的迫害正式結束。.

新!!: 教宗辭職和戴克里先迫害 · 查看更多 »

撒丁岛

撒丁岛(Sardegna ;Sardìgna, Sardìnnia)位於意大利半岛的西南方,是地中海的第二大岛,仅次于西西里。其地理位置在科西嘉島南面,西班牙、突尼斯、意大利之间的地中海西部。 撒丁岛附近海域曾盛产沙丁鱼,这可能是“沙丁”鱼一词的由来,是一个年代极为久远的古老岛屿。它的地势崎岖多变,环岛海岸线曲折复杂。 气候温和湿润,是典型的地中海式气候,但高山顶部的积雪可达半年之久。 撒丁岛可说是文化的大汇集,岛上现在还使用着薩丁尼亞語——一种由拉丁语衍生出来的语言。但是在岛的北部,却使用来自伊比利亚半岛的加泰罗尼亚语。到了岛的南部地区,使用的又是“利西亚”方言。因此,即使是意大利本土人,也可能完全不懂其意思而无法沟通。 还保留着其独特的传统节日赛马节(Sartiglia)。 岛上盛行饲养猪、羊等家畜,在内陆地区,还可以看到往日那些牧羊人的生活状况。在海拔大约1000公尺的山上小屋里,可看到居民以牛奶制成乳酪,加上自制的蜂蜜,涂在麵包上食用。 著名休闲胜地,要数东北方的翡翠海岸。在长达80公里的碧绿色海岸线上,排着一处处现代高级休闲场所,吸引了欧洲很多上流社会人士来此度假。 虽然该岛北部的海岸地带是豪华的休闲胜地,但在其内陆地区和一些小渔村却保持着以往的生活方式,并且继续守护着自己特有的语言、食物和风俗习惯。 撒丁岛东北的奧爾比亞镇是与意大利半岛通航的主要海港。.

新!!: 教宗辭職和撒丁岛 · 查看更多 »

教士

#重定向 圣职者.

新!!: 教宗辭職和教士 · 查看更多 »

教宗

教宗(Papa)是羅馬主教,同時為普世天主教會領袖與梵蒂岡城國国家元首,傳統上被認為是聖伯多祿宗徒之位的後繼者。天主教會使用「教--宗」为中文譯名,部分華語圈教外人士、日本、韓國、越南則譯為「教--皇」。現任(第266任)教宗為方濟各,於2013年3月13日當選。.

新!!: 教宗辭職和教宗 · 查看更多 »

教宗利伯略

教宗立柏(Liberius PP.,?―366年9月24日)是自352年5月17日- 366年9月24日在位的教宗。他并未列入罗马殉道圣人录(Roman Martyrology),但仍是東正教圣人,受到东方教会的普遍敬重。.

新!!: 教宗辭職和教宗利伯略 · 查看更多 »

教宗选举

教宗選舉(或教宗選舉秘密會議)是樞機團為了選出一名羅馬主教(即教宗)而召開的會議。天主教徒認為教宗是聖伯多祿的宗徒繼承人和天主教會在人間的最高領袖。 經過1268年至1271年的宗座從缺期後,教會為了防止選舉受到政治干預而作出改革。教宗額我略十世於1274年進行期間頒佈法令,當中規定樞機選舉人應在選舉期間被鎖在一個用鑰匙上鎖的房間。如果他們未能選出一名新的羅馬主教,他們都不可以離開該房間。現時的教宗選舉是在梵蒂岡宗座宮的西斯汀小堂舉行。John Paul II, 1996.

新!!: 教宗辭職和教宗选举 · 查看更多 »

拿破仑一世

拿破崙·波拿巴(Napoléon Bonaparte;Napoleone Buonaparte;),法國軍事家、政治家與法學家,在法国大革命末期和法国大革命战争中达到权力巅峰。 作为拿破崙一世(Napoléon Ier),他在1804至1815年间在位,称“法国人的皇帝”,也是历史上自胖子查理(881年-887年在位)后第二位享有此名号的法国皇帝。他推动司法改革,颁布《拿破仑法典》,而这一法典也对世界范围内的民法制订产生重要的影响。拿破仑最为人所知的功绩是带领法国对抗一系列的反法同盟,即所谓的拿破仑战争。他在欧洲大陆建立霸权,传播法国大革命的理念,同时创立法兰西第一帝国,在一定程度上恢复过去旧制度中的一些体制。拿破仑在他所参加的这些战争中屡获胜利,以少胜多的案例屡见不鲜,由此他也被认为是世界军事史上最優秀的军事家之一,他的战略也为全球的军事学院所研究和学习。 拿破仑生于科西嘉岛的阿雅克肖。他的家庭是意大利的贵族,自16世纪便定居于科西嘉岛。科西嘉岛割讓,他家族也變成法國國籍,他在法国本土接受炮兵训练,并在法兰西第一共和国时期成名,先后领军挫败第一次和第二次反法同盟,同时成功入侵意大利半岛。 1799年拿破仑策划并发动雾月政变,成为法兰西共和国第一执政。五年后经过,官方公佈的數據為99.93%的同意票,他被参议院拥戴,因而稱帝。在1800年代,拿破仑领导的法兰西第一帝国与欧洲反法同盟对抗,史称拿破仑战争,将所有欧洲列强都卷入其中。在取得一系列的胜利之后,法国在欧洲大陆取得主导地位,拿破仑也通过缔结联盟和安排亲友统治附庸来维持法国的势力范围。 半岛战争和1812年对俄国的入侵成为拿破仑运势的转折点,他的大军在與俄羅斯帝國的战争中损失惨重,并再也没能恢复元气。1813年,第六次反法同盟在莱比锡中击败拿破仑,并于次年攻入法国,迫使拿破仑退位并将他流放到地中海的厄尔巴岛。此后不满一年,拿破仑逃离地中海的厄尔巴岛后卷土重来,但在1815年6月的滑铁卢战役中再次兵败,被流放到位於西非沿岸的圣赫勒拿岛,在英国的软禁之下度过生命的最后六年。尸检报告表明他死于胃癌,但对他的真正死因存在一些质疑,其中一些学者认为他也許死于砷中毒(砒霜)。被懷疑為當時的英國政府所為。.

新!!: 教宗辭職和拿破仑一世 · 查看更多 »

思維三世

教宗思維三世(Silvester PP.,?—1062年或1063年),本名Giovanni dei Crescenzi,於1045年1月20日至1045年3月9日岀任教宗。.

新!!: 教宗辭職和思維三世 · 查看更多 »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