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下载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庇護十二世

指数 庇護十二世

可敬的教宗庇護十二世(Venerabilis Pius PP.,),原名尤金·派契利(Eugenio Maria Giuseppe Giovanni Pacelli),天主教會第260任教宗(1939年3月2日—1958年10月9日)。2009年12月19日獲列為可敬者。 任內經歷了第二次世界大戰。.

28 关系: 可敬者天主教香港教區天主教會岡道爾夫堡教宗別墅世界人名翻譯大辭典九龍庇護十一世庇護十二學校庇护十二世与中国復華村玛利诺外方传教会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梵蒂岡第二次世界大战罗马罗马天主教牛頭角牛頭角天主教小學牛頭角上邨白英奇香港龙山若望二十三世柴灣角天主教小學梵蒂冈樂華天主教小學樂華村深井天主教小學教宗

可敬者

在基督教信仰中,可敬者(The Venerable),又譯為尊者,是一個特別的頭銜。在羅馬天主教會中,它是封聖的過程之一,用來表揚在教會中,具備英雄般美德的信仰者。可敬者是神僕(Servant of God)的上一階,經過詳實考察證人及相關資料確認被查證者生前是否有英雄般的操守美德或成就,而賦予亡者此稱號,其位階低於真福者與聖人。 再進一步確認有因請亡者轉禱而成效的奇蹟後,可敬者可經由宣福禮,成為真福者。 在英語世界中,也將佛教的稱號,尊者,譯為The Venerable。.

新!!: 庇護十二世和可敬者 · 查看更多 »

天主教香港教區

天主教香港教區(Dioecesis Sciiamchiamensis;Catholic Diocese of Hong Kong)是天主教會在香港設立的教區,現今管轄範圍為香港特別行政區全境,由羅馬教廷直接牧養。現任教區主教為楊鳴章主教,為教區第6位華人主教。 現有298位神父和23位執事,64名修士和481名修女,共有34個修會在教區內服務。全港共有52個堂區,包括40所教堂,31所小教堂和27所禮堂。教區中樞座落於中環堅道之聖母無原罪主教座堂,並於座堂毗鄰設有教區中心處理教務、以及香港明愛總部和明愛轄下社會服務中心提供社區服務。.

新!!: 庇護十二世和天主教香港教區 · 查看更多 »

天主教會

天主教會(Ecclesia Catholica;καθολικην εκκλησίαν;意為“大公教会”)是基督教各教派中人數最多的教會,其以羅馬主教(即教宗)為領袖,故又称羅馬天主教、羅馬天主教會、羅馬公教會或羅馬大公教會,對西方文明有重大的影響。在沒有歧義的情況下,天主教會可等同於天主教,後者為基督教三大宗派之一。 根據《宗座年鑑》的統計,全球天主教會約有12.54億信徒,約佔世界人口的六分之一。.

新!!: 庇護十二世和天主教會 · 查看更多 »

岡道爾夫堡教宗別墅

岡道爾夫堡教宗別墅,又稱為岡道爾夫堡宗座宫(Palazzo Apostolico di Castel Gandolfo),是位于意大利冈多菲堡(即岡道爾夫堡)的教宗官邸,建於17世紀。除了「梵蒂岡之囚」時期,此處一直為教宗的夏日別墅、以及教宗進行假日避靜的場所;教宗一般會在6月至10月間的夏季時節,從梵蒂岡轉移至此居住。該處為聖座房地產之一,因此享有治外法权,不歸義大利國家或岡多菲堡政府管理。 榮休教宗本篤十六世在2013年辭職後曾暫居於此,之後遷往梵蒂岡花園內的教會之母修道院定居。.

新!!: 庇護十二世和岡道爾夫堡教宗別墅 · 查看更多 »

世界人名翻譯大辭典

《世界人名翻譯大辭典》由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出版,新華通訊社譯名室編輯,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本提供規範化人名翻譯的工具書。本书有姊妹篇《世界地名翻译大辞典》。.

新!!: 庇護十二世和世界人名翻譯大辭典 · 查看更多 »

九龍

九龍(Kowloon),與香港島及新界同為香港三大地域之一。九龍位於香港境內的地理中心,與南面的香港島隔維多利亞港相望。香港十八區中的五區屬於九龍,分別是油尖旺區、深水埗區、九龍城區、黃大仙區、觀塘區。九龍東、南和西面則被維多利亞港包圍,三面環海,因此地理上九龍亦稱為九龍半島。 1937年,九龍群山以南成為「新九龍」,但一般香港市民在生活中都不會刻意區分,統一稱為九龍;1968年5月起,兩者並與香港島一起重新分為十區。歷年來的填海工程,使九龍的面積不斷擴展,但仍是香港城市規劃之三大主要部份中最小的,截至2010年,九龍的面積約47平方公里,2011年人口普查結果顯示,全港約有30%人口居於九龍。.

新!!: 庇護十二世和九龍 · 查看更多 »

庇護十一世

教宗庇護十一世(Pius PP. ,),原名安布羅吉奧·達米亞諾·阿契爾‧拉蒂(Ambrogio Damiano Achille Ratti)。.

新!!: 庇護十二世和庇護十一世 · 查看更多 »

庇護十二學校

庇護十二學校(Pope Pius XII Primary School)是一所位於香港但已關閉的男女子天主教小學,由瑪利諾會神父於1953年創立,從前校舍位於牛頭角龍山復華村(又稱“福華村”),1979年香港政府清拆復華村時被一併清拆,庇護十二學校原址現已變成樂華天主教小學。荃灣柴灣角天主教小學和新界深井天主教小學前身都可追溯為庇護十二學校。.

新!!: 庇護十二世和庇護十二學校 · 查看更多 »

庇护十二世与中国

庇护十二世与中国包括从1939年到1958年,罗马教廷与中国的关系。它开始于梵蒂冈在1939年承认中国礼仪,在1946年提拔了第一位中国枢机,在中国建立圣统制,在五十年代初期对天主教会的迫害,以及在1957年成立独立于罗马教廷的中国天主教爱国会。.

新!!: 庇護十二世和庇护十二世与中国 · 查看更多 »

復華村

復華村,又名福華村是一處已拆卸的平房區,沿著香港九龍牛頭角佐敦谷(即九龍灣東面)山谷依山而建,屬於牛頭角徒置區的主要部份,而連接復華村的唯一道路取名為振華道。早年東九龍地區與牛頭角一帶盡是荒涼山頭,在山谷中偶有幾戶農家。該地帶於1950年代初期已為當局規劃為徒置區,唯待開闢道路及水利設施供居民使用,復華村平房區於1951年11月設立,由瑪利諾女修會負責籌建,初期主要用作遷徒於1951年11月21日發生的東頭村火災災民,以解決迫切的住房需要,首批安置的居民163戶,共計600餘人,遷徒所需費用共計72,000港元,同時亦暫時收容不少因政治局勢影響而從中國大陸投奔到香港的「政治難民」。政府在開村初期辦理施飯,使災民不會因為飲食問題而阻礙建屋工作。隨著平房區的開發,不少市民向當局申請到該平房區建屋,亦吸引商家到該處開設工廠,帶動附近一帶居民的就業機會,而居民亦為當時觀塘工業區的發展提供大量廉價勞動力。復華村亦成為一批國民黨舊部在香港的聚居地,每年雙十節皆會籌辦慶祝活動。作為區內重要志願團體,瑪利諾女修會在村內興辦福利中心、小學、英文夜班、商科專修班、手藝訓練學校和健康中心等。 復華村內劃分為十區,沿振華道入村內見四條分路,其中一條可右轉到鱷魚山,再上是另一條路,可右轉出功樂道,再上就可見到左右分岔,左轉可到村內唯一小學庇護十二學校,右轉則為七區,而九區和十區則較接近佐敦谷水塘。1970年代中期當局為配合「鱷魚山/振華道公共房屋計劃」,分三期將村內平房全部清拆,第一、二期拆遷第一至六區居民,房屋署於1979年9月去信七至十區居民通知第三期清拆行動,並進行賠償及安排入住公共房屋,大部份居民獲安排搬遷到公共屋邨如彩雲邨,順利邨及順安邨等,而原址闢建為公共屋邨樂華邨(原計劃稱為「牛頭角東邨」)及居屋樂雅苑,約於1982年至1985年間陸續落成。.

新!!: 庇護十二世和復華村 · 查看更多 »

玛利诺外方传教会

玛利诺外方传教会又名美国天主教传教会(拉丁语:Societas de Maryknoll pro missionibus exteris,简称M.M.;英语:Maryknoll Fathers或Catholic Foreign Mission Society of America),是美国第一个天主教传教修会。玛利诺(Maryknoll)是其在纽约总部地名的音譯;knoll是小山的意思,Mary是聖母瑪利亞的英文名稱,所以Maryknoll原意为圣母山。相比「美國天主教外方傳教會」,「瑪利諾」這名稱簡單易記、發音容易,兼且美國天主教外方傳教會所開辦學校多採用瑪利諾這名字,學生及社會人士熟識瑪利諾者為數不少,所以該會漸漸地也自稱「瑪利諾會」。 玛利诺外方传教会于1911年成立于美国纽约。发起人是华尔实(James Anthony Walsh,1867-1936)和波拉斯(香港及台灣譯為「普瑞斯」神父 ,Thomas Frederick Price,1860-1919)2位神父。1918年,玛利诺外方传教会派出的第一批传教士到达中国广东省。目前,玛利诺外方传教会拥有超过550名传教士,分布于拉丁美洲、非洲以及亚洲的台湾、香港、日本、韩国、菲律宾等地。.

新!!: 庇護十二世和玛利诺外方传教会 · 查看更多 »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梵蒂岡

梵蒂岡在庇護十二世治理下,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嚴守中立,儘管羅馬於1943年至1944年間被德國所佔領,梵蒂岡城本身未被佔據。并且在战争期间,梵蒂冈组织了广泛的人道主义援助。.

新!!: 庇護十二世和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梵蒂岡 · 查看更多 »

第二次世界大战

二次世界大戰(又常簡稱二次大戰、二戰、WWII等;World War II;Seconde Guerre mondiale;Zweiter Weltkrieg;Вторая мировая война;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一次自1939年至1945年所爆發的全球性軍事衝突,整場戰爭涉及到全球絕大多數的國家,包括所有的大國,并最終分成了兩個彼此對立的軍事同盟─同盟國和軸心國。這次戰爭是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戰爭,動員了1億多名軍人參與這次軍事衝突。主要的參戰國紛紛宣布進入總體戰狀態,幾乎將自身國家的全部經濟、工業和科學技術應用於戰爭之上,同時也將民用與軍用的資源合併以方便統籌規劃。包括有猶太人大屠殺、南京大屠殺、戰爭中日軍對中國軍民進行細菌戰、以及最终美國對日本首次使用原子彈等事件,使得第二次世界大戰也是自有紀錄以來涉及最多大規模民眾死亡案例的軍事衝突,全部總計便將近有5,000萬至7,000萬人因而死亡,這也讓第二次世界大戰成了人類歷史上死亡人數最多的戰爭。 儘管早在1931年9月,日本便侵佔了中國的滿洲,而後建立了傀儡國家滿洲國。至1937年7月盧溝橋事變後中日更爆發了全面戰爭。不過大多數人仍多把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定為1939年9月1日德國入侵波蘭開始,這次入侵行動隨即導致英國與法國向德國宣戰。然而德國在入侵波蘭後開始著手嘗試在歐洲建立一個大帝國,自1939年末期到1941年初期為止,發動一連串戰爭並藉由條約的簽署使得德國幾乎佔領了歐洲絕大部分的地區,而名義上保持中立的蘇聯在和德國簽訂《德蘇互不侵犯條約》後,也跟進侵略潮流,陸續佔領或者吞併了其在歐洲邊界的鄰近6個國家,在這之中也包括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時所佔領的波蘭領土。英國以及大英國協的成員國則堅持持續與軸心國繼續作戰,並分別在北非和大西洋海上發生多次軍事衝突,而這也使得英國成了歐洲地區少數仍能繼續反抗德軍入侵的主要武力之一。1941年6月,歐洲的軸心國集團決定撕毀與蘇聯的合作約定,聯合入侵蘇聯領土,這次攻勢也開始了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地面戰爭爆發,但也在之後讓原本幾乎統轄整個歐洲地區的軸心國被迫投入大量軍力來維持作戰優勢。到了1941年12月,已經加入軸心國的大日本帝國為了能夠在亞洲及太平洋地區獲得領導地位,陸續襲擊位于太平洋的美國統轄地區和座落於與中南半島的歐洲殖民地,很快地於西太平洋和東亞戰區獲得了主導權。 到了1942年時日本開始在一系列的海戰中戰敗,位於歐洲的軸心國也陸續於北非戰役以及斯大林格勒戰役中節節敗退,這些都迫使軸心國停下進攻的腳步。1943年時,義大利法西斯政權在西西里島戰役中面對同盟國部隊嚴重失利,另一方面德軍在库尔斯克会战戰敗後失去對於東歐的領導地位,同時美國也在太平洋戰區中獲得了一連串的勝利,自此軸心國集團逐漸失去主導權並開始嘗試將佈署於各地的前線部隊進行戰略性的撤退。到了1944年時,盟軍決定登陸法國以開闢第二戰場,而蘇聯除了成功收復過去被佔領的領土外,也開始轉往進攻德國與其同盟國家的土地。在蘇聯和波蘭部隊共同攻入柏林後,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區最終在1945年5月8日德國投降的情況下宣告結束。而另一方面美國在1944年和1945年成功擊敗了日本海軍部隊並陸續佔領了數個重要的西太平洋島嶼,這使得日本列島隨時面臨同盟國部隊入侵的危機。最後在美軍分別於廣島市和長崎市投下原子彈並造成大量日本平民死亡。1945年8月8日蘇聯進攻日本控制下的中國東北地區,8月14日日本跟進宣佈願意接受無條件投降的條件,而隨著亞洲戰事的停息也意味著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式結束。 1945年時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同盟國勝利宣告結束,然而二次大戰對世界影響極為深遠,改變了往後世界的政治版圖和社會結構,特別是戰敗的軸心國集團被迫接受同盟國的安排。1945年10月24日聯合國亦宣告成立,期望能夠促進各國合作並防止未來的軍事衝突;同時戰勝的盟軍各國,也紛紛在聯合國各個機構中擔任重要職位,特別是以美國、蘇聯、中國、英國和法國5個國家為首成立聯合國聯合國安全理事會的常任理事國,主導著世界的秩序.

新!!: 庇護十二世和第二次世界大战 · 查看更多 »

罗马

羅馬(Roma)是意大利首都及全国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是世界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古羅馬文明的發祥地,因建城歷史悠久並保存大量古蹟而被暱稱為「永恆之城」。其位於意大利半島中西部,台伯河下游平原地的七座小山丘上,市中心面積有1200多平方公里。羅馬同時是全世界天主教會的中樞,擁有700多座教堂與修道院、7所天主教大學,市內的梵蒂岡城是罗马主教即天主教会教宗及聖座的駐地。羅馬與佛羅倫斯同為義大利文藝復興中心,現今仍保存有相當豐富的文藝復興與巴洛克風貌;1980年,羅馬的歷史城區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新!!: 庇護十二世和罗马 · 查看更多 »

罗马天主教

#重定向 天主教會.

新!!: 庇護十二世和罗马天主教 · 查看更多 »

牛頭角

牛頭角(Ngau Tau Kok)位於香港觀塘區的西北部,位置為佐敦谷以南,九龍灣以東,秀茂坪以西,觀塘市中心之西北,主要為住宅區和工業區。.

新!!: 庇護十二世和牛頭角 · 查看更多 »

牛頭角天主教小學

牛頭角天主教小學乃一所位於香港九龍牛頭角上邨已關閉之天主教男女子小學,由瑪利諾會神父於1968年創立,1982年轉交天主教香港教區管理。前校舍位於牛頭角上邨三座旁,2003年香港政府清拆牛頭角上邨一至五座時被一併清拆。此校被清拆前早已部署搬遷,向政府申請新校舍,並於2000年成功遷往樂華邨繼續辦學並改名樂華天主教小學。牛頭角天主教小學上午校先於2000年遷往樂華天主教小學兼改為全日制,下午校則留於牛頭角續辦亦改為全日制。牛頭角上村一至五座被香港政府於2002年全部收回準備清拆,牛頭角天主教小學亦於2002年正式停辦。由是之故,牛頭角天主教小學及樂華天主教小學歷史皆可上溯至瑪利諾會也。.

新!!: 庇護十二世和牛頭角天主教小學 · 查看更多 »

牛頭角上邨

牛頭角上邨(Upper Ngau Tau Kok Estate)是香港的公共屋邨之一,位於牛頭角中部,由房屋署總建築師(3)設計,保華建築有限公司承建,並由香港房屋委員會負責屋邨管理。牛頭角上邨第二期和第三期獲得2007年香港環保建築協會 及2010年優質建築大獎。.

新!!: 庇護十二世和牛頭角上邨 · 查看更多 »

白英奇

白英奇主教(Bishop Lorenzo Bianchi P.I.M.E,1899年4月1日 - 1983年2月13日)是天主教香港教區主教(1952年-1969年)。 1899年4月1日,白英奇出生在意大利布雷西亚的歌丹諾高奇Corteno。他在年轻时加入了宗座外方传教会(PIME),1922年9月23日在米兰晋升神父,1923年9月13日抵达香港。 1924年,他被派往新界的西贡传教;从1925年到1929年在海丰县传教;从1930年到1941年,以及从1948年到1949年,他曾两度任海丰县。1949年4月21日,他被任命为香港教区辅理主教,10月9日祝圣,随后回到海丰,1950年3月22日在当地被拘禁。1951年9月3日,恩理觉主教去世,白英奇继任为香港教区主教,但他仍在被囚中,无法回到香港管理教务。直到1952年10月17日才获释返回香港,10月26日接任香港教區主教职务。1968年11月30日,白英奇主教宣布退休,由輔理主教徐诚斌繼任主教。1969年4月19日,白英奇返回意大利,1983年2月13日去世,終年83歲。 香港明爱白英奇专业学校就是以白英奇主教命名。.

新!!: 庇護十二世和白英奇 · 查看更多 »

香港

香港(簡稱港,雅稱香江;Hong Kong,縮寫作 HK、HKG)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兩個特別行政區之一,位於南海北岸、珠江口東側,北接廣東省深圳市,西面與鄰近的澳門特別行政區相距63公里,其餘兩面與南海鄰接。 全境由香港島、九龍和新界組成,其中香港島北為最發達地區;地理環境上則由九龍半島等大陸土地、以及263個島嶼構成「島嶼」以超過500平方米面积為標準,根據地政總署測繪處:,人口約741萬人(2017年底)。 1842年,大清國與英國簽訂《南京條約》,永久割讓香港島;後再簽訂《北京條約》和《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分別割讓九龍和租借新界,這些由英國統治的地區構成現今香港的治理範圍。二戰期間,香港曾被日本佔領約三年零八個月。1997年7月1日,香港移交中华人民共和國,並成立香港特別行政區,實行港人治港、高度自治,僅有國防、外交事务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轄。 香港開埠前,未計九龍和新界,香港島已經是一個有數千人口的小島。英國人看中維多利亞港是一個水深港闊、四季不結冰,而且不在地震帶的天然良港。1842年,大清國在鴉片戰爭中戰敗後,分階段割讓和租借香港土地予英國,英國人開始統治及發展香港,使香港從一個荒蕪、地瘠山多且天然資源缺乏的小漁村,逐漸發展成一個轉口港,成為歐洲各國商船向中國進行鴉片及其他商品貿易的樞紐,而且不受清朝末年的亂局影響。同時,孫中山在香港先後成立興中會和同盟會,為後來推翻大清打下基礎。 太平洋戰爭期間,日本攻佔香港,佔領持續三年零八個月。1945年,日本投降,香港重光,英國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香港基於殖民地身份和地理環境下,又一次避免受到中國長期戰亂影響;太平天國、軍閥割據、國共內戰、阶级鬥争、大跃进运动和文化大革命期間,大量中國難民逃港。香港在1970年代经济起飞,逐步發展成亞太地區之國際大都會及國際金融中心,獲譽為亞洲四小龍和紐倫港之一。根據《中英聯合聲明》,中华人民共和国從1997年7月1日起在香港實行「一國兩制」的基本國策,《香港基本法》說明香港不實行社會主義,保持原有資本主義制度和生活方式五十年不變。除國防和外交由中國中央政府管理,香港實行高度自治,香港享有行政管理權、立法權、獨立的司法權、終審權以及參與國際事務的權利。然而,近年香港人對特區政府及中國政府的信任度每況愈下,其高壓權威亦令「港人治港、高度自治」及「一國兩制」遭到部份人士質疑。 香港是全球具有重要地位、以工商業為主的現代化國際金融、服務業及航運中心,連續24年蟬聯全球最自由經濟體,並以優良治安、廉潔社會、簡單稅制和健全的普通法制度而聞名於世,香港廉政公署,2016年12月1日,香港政府新聞網,2017年2月16日,因此有「東方之珠」的美譽。「亞洲國際都會」則為官方定位的香港品牌。香港同時為全球其中一個最安全、經濟最發達、生活水平最高、競爭力最高、最適宜居住Gulliver.

新!!: 庇護十二世和香港 · 查看更多 »

龙山

龙山可以指:.

新!!: 庇護十二世和龙山 · 查看更多 »

若望二十三世

教宗聖若望二十三世(Sanctus Ioannes PP.,),原名安杰洛·朱塞佩·龙嘉利(Angelo Giuseppe Roncalli);于1958年10月8日至1963年6月3日岀任羅馬教宗,是歷代教宗中頗受敬重的一位。曾召開第二次梵蒂冈大公会议,提倡“清廉教會”,1963年4月发布著名教宗通谕《和平于世》。.

新!!: 庇護十二世和若望二十三世 · 查看更多 »

柴灣角天主教小學

柴灣角天主教小學(Chai Wan Kok Catholic Primary School)位於香港新界荃灣區荃景圍,隸屬香港教育局「小一入學」第六十二校網,於1979年成立,為一所設備完善之政府津貼男女小學。全校有24班,校訓為「勇、智、仁」。.

新!!: 庇護十二世和柴灣角天主教小學 · 查看更多 »

梵蒂冈

梵蒂岡城國(Status Civitatis Vaticanae;Stato della Città del Vaticano),通稱梵蒂岡,是位於義大利首都羅馬西北角高地的內陸城邦國家(國中國),為天主教會最高權力機構聖座的所在地、天主教會最高領袖教宗的駐地、世界六分之一人口的信仰中心,亦為世界領土面積最小的國家。其前身為教宗國,自1929年起以《拉特蘭條約》確定為主權國家,接受聖座(也是一个国际公认主权实体)的直接統治,實施政教合一的政治體制。城內建物於1984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為世界文化遺產。 由於聖座的行政機構——羅馬教廷大部分機關、以及教宗的主要居所均座落於梵蒂岡城內,故人們在使用「梵蒂岡」一詞時,可能指梵蒂岡城國、「梵蒂岡」地區、聖座、或教宗的居所,视其使用的場合而定。雖然梵蒂岡並未制定任何有關官方語言的法律,但以義大利語最為常用。在2002年以前,梵蒂岡常以義大利里拉及梵蒂岡里拉作為其境內的通用貨幣。義大利加入歐元區後,梵蒂岡與歐盟簽訂特別協議,發行小量鑄造的屬於梵蒂岡的硬幣,作流通和收藏之用。雖然梵蒂岡在地理上是一個小國,但因天主教會在全球信仰人口眾多,现有十多亿天主教教徒,使其在政治和文化等領域對世界擁有重大的影響力。.

新!!: 庇護十二世和梵蒂冈 · 查看更多 »

樂華天主教小學

樂華天主教小學(英語:Lok Wah Catholic Primary School)位處香港九龍牛頭角樂華邨,天主教男女子小學類,乃香港政府津貼小學,隸屬官塘區小一入學第四十八校網,由天主教香港教區於2000年成立。前身為牛頭角天主教小學上午校 。牛頭角天主教小學上午校先於2000年遷往樂華天主教小學兼改為全日制,下午校則留於牛頭角續辦亦改為全日制。牛頭角上村一至五座被香港政府於2002年全部收回準備清拆,牛頭角天主教小學亦於2002年正式停辦。牛頭角天主教小學原為瑪利諾神父會於1968年創辦,1982年轉交香港天主教教區管理,故樂華天主教小學歷史可上溯至瑪利諾會。.

新!!: 庇護十二世和樂華天主教小學 · 查看更多 »

樂華村

樂華村,可以指:.

新!!: 庇護十二世和樂華村 · 查看更多 »

深井天主教小學

深井天主教小學(Sham Tseng Catholic Primary School)是一所位於香港荃灣区深井的津贴小學,兼收男女學生。於2009年成立,前身為柴湾角天主教小学的上午校,該校於2009年分拆並遷往深井碧堤半岛对出的現址。学校位處香港教育局「小一入學」第62校網,由天主教香港教區开办。此校校訓為「身心靈兼善.

新!!: 庇護十二世和深井天主教小學 · 查看更多 »

教宗

教宗(Papa)是羅馬主教,同時為普世天主教會領袖與梵蒂岡城國国家元首,傳統上被認為是聖伯多祿宗徒之位的後繼者。天主教會使用「教--宗」为中文譯名,部分華語圈教外人士、日本、韓國、越南則譯為「教--皇」。現任(第266任)教宗為方濟各,於2013年3月13日當選。.

新!!: 庇護十二世和教宗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庇护十二世教宗庇護十二世碧岳十二世皮奧十二世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