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攝政 (琉球)

指数 攝政 (琉球)

攝政亦稱國相、王相、諸司代,是琉球國朝廷的最高位階的官職,位居三司官之上。相當於中國古代的宰相、日本古代的攝政和關白。 義本王時代,英祖被任命為攝政,這是琉球歷史上的第一位攝政。第一尚氏王朝時期,中國人程復、王茂、懷機曾先後出任攝政一職。第二尚氏王朝建立以來至尚永王代時期,攝政一職一直空缺,直到1589年,尚寧王才恢復攝政一職,任命弟弟尚宏為攝政。 攝政基本上從王子或按司選出。如果按司出任攝政,從就職那天起,他的位階將被陞為王子(「王子」也是琉球國位階名之一)。 在第二尚氏王朝時期,攝政通常只是一個閑職而已,管理王室的禮儀。攝政一般不會參與政治活動。歷史上只有兩人例外:一位是僧人菊隱,是尚寧王在薩摩藩的壓力下而被任命的;另一位是在1667年北谷惠祖事件後被薩摩藩扶植上臺的向象賢,任職期間曾進行大幅度地改革。.

30 关系: 向象賢宰相尚健尚宏尚寧王尚永王中國中國人三司官位階北谷惠祖事件皇子王茂琉球位階琉球国琉球攝政列表禮儀程復第一尚氏王朝第二尚氏義本菊隱宗意表十五人薩摩藩關白英祖 (琉球國王)按司日本攝政懷機

向象賢

向象賢(;)即羽地按司朝秀()、羽地王子朝秀(),琉球國政治家。字文英,號通外。他是琉球第二尚氏的王族,原姓「吳」(),名乘「重家」。直到他死後的1691年,琉球王府將王族的分支統一改姓為「向」,名乘改為「朝」字輩,象賢的名乘才被改為「朝秀」。『沖縄県姓氏家系大辞典』23頁初為按司,後陞王子。1666年至1673年任琉球國攝政。親薩派人物,是「日琉同祖論」的提出者。.

新!!: 攝政 (琉球)和向象賢 · 查看更多 »

宰相

宰相,是古代中国辅助君主(含諸侯、帝王等)的最高行政官员的非正式通稱而非法制上的名稱。宰原為「罪人在屋下執事者」,後引申為宰制的意思。「宰」有控制、掌握之意。「目接物曰相」、「省視約相」,故相又有「交接扶助」之意。中國建立中央集權後正式稱謂有丞相、相國等。今日時常稱君主立憲國家之內閣總理大臣為首相,即得自「宰相」之名。 商朝时为管理家务和奴隶之官;周朝有执掌国政的太宰,也有掌贵族家务的家宰、掌管一邑的邑宰,亦管烹殺祭祀,实已为官的通称。因古時祭祀為頭等大事,貴族當王後,變成王的首席副手。宰相联称,始见于《韩非子·显学》,但只有辽代以为正式官名,其它各代所指官名与职权广狭则不同,而且名目繁多。唐朝宰相人數與名目最多,有:中书令、侍中、尚书左仆射、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参与(议、豫)朝政、参知政事、同掌机密等等。漢代丞相以一人為相,唐代的宰相以多人共事為相。 有些朝代會設立左、右丞相(根據皇帝的方向),其地位根據不同朝代對「左尊」或「右尊」而不同。例如先秦時代文官尊左、武官尊右,在漢時期,以右丞相為主相、左丞相為副相,到隋唐兩宋隨周為「左尊右卑」。元朝依蒙古人習俗也以右丞相高於左丞相,到明初則恢復以左丞相為正職、右丞相為副職。.

新!!: 攝政 (琉球)和宰相 · 查看更多 »

尚健

尚健(伊江王子朝直,),琉球國攝政,童名思龜金。其名乘原為「朝忠」,後因避薩摩藩藩主島津忠義之諱,改為「朝直」。 尚健是尚灝王第五子,母為尚灝王的夫人小那霸阿護母志良禮。後因伊江御殿向世俊(伊江按司朝平)無嗣,被過繼給向世俊為嗣子。1835年向世俊死後,成為伊江御殿第十一世家督。 1859年,三司官馬克承(小祿親方良忠)、物奉行向汝霖(恩河親方朝恆)、異國通事牧志朝忠被人告發有不當行為(牧志恩河事件),由尚健為法官斷案,將他們革職流放或監禁。1868年作為明治維新的慶賀正使前往日本東京祝賀。1872年起出任琉球國攝政。1875年因受向有恆的牽連遭人彈劾,辭去攝政一職。 1879年琉球國被日本兼併後,隨尚泰王被遷往東京,被封為男爵。1896年病死于東京,享年79歲。 沖繩政治家伊江朝雄是他的後代。.

新!!: 攝政 (琉球)和尚健 · 查看更多 »

尚宏

尚宏(;),和名具志頭王子朝盛(),又稱大具志頭王子朝盛()。琉球國第二尚氏王朝攝政,向氏小祿御殿四世。他是尚懿之子,琉球國第七代國王尚寧王之弟。 1588年尚永王病逝無子,次年尚寧王以女婿身份繼位,王弟尚宏被任命為攝政。 1609年薩摩藩島津氏侵略琉球國,尚寧王戰敗投降。同年陰曆五月十四日,尚宏也同尚寧王等一百餘人一起被俘至薩摩藩。九月十二日,薩摩藩藩主島津家久不想讓琉球與明朝的貿易終止,派伊勢兵部少輔、鎌田左京亮送尚宏、毛鳳儀(池城親方安賴)回琉球,遣使同明朝交涉。萬曆三十八年(1610年)三月二十日,再次前往薩摩藩。四月十一日,島津家久與尚寧王前往日本江戶謁見德川秀忠時,尚宏也隨同前往,但是在途中的駿河國駿府謁見德川家康後,在駿府病逝。德川家康哀悼其死,命葬於駿河國清見寺內,並在寺內安置其靈位。 因死後被葬於日本駿河國的清見寺,因此尚宏也被日本人稱作「駿河王子」。以後,每當琉球國的謝恩使、慶賀使前往江戶朝見幕府將軍時,必然要前往尚宏之墓弔唁。琉球處分後,尚宏的遺骨被其後代帶回沖繩,遷葬於小祿御殿家的墳地。.

新!!: 攝政 (琉球)和尚宏 · 查看更多 »

尚寧王

尚寧(;)是琉球國第二尚氏王朝第七代國王,1589年至1620年在位。神號日賀末按司添()。他是第三代國王尚真王的曾孫尚懿的长子,同时也是第六代国王尚永王的女婿。 前國王尚永王没有儿子,于是尚宁以女婿身份袭位,尚寧任命弟弟尚宏為攝政。此時日本關白豐臣秀吉欲征朝鮮,令薩摩琉球共出兵一萬五千相助,尚寧婉拒,改為提供軍費和七千人的後勤支援。1598年,琉球赴明朝的進貢船因遇颱風漂至日本境內。初執政權的德川家康將船隻送還琉球,並要求尚寧派遣謝恩使前來致謝。琉球大臣就是否遣使一事發生很大分歧,最終尚寧接受鄭迵的建議,拒絕了這一要求。萬曆三十四年(1606年),明神宗以夏子陽、王士楨為正副冊封使至琉球國,冊封尚寧為王。 1609年(明万历三十七年,日本庆长十四年),日本一支為數3000多人的薩摩藩軍隊在桦山久高的率领下,自九州岛山川港出发,入侵並攻佔琉球,而尚寧王等君臣百餘人也被擄到鹿兒島城。尚宁王被薩摩藩帶到江戶城,於1611年8月28日與征夷大將軍德川秀忠(德川家康次子)會面後被帶回鹿兒島。尚寧王被迫與薩摩簽訂《掟十五條》(掟十五ヶ条),承認琉球是薩摩的藩屬國,君臣發誓永遠忠於島津氏。隨後,尚寧王等人被釋返回琉球,任命天王寺長老菊隱為攝政。從此,琉球處於「中日(薩摩藩)兩屬」狀態。1613年,尚寧王被迫將奄美諸島割讓給薩摩藩。 尚寧王死後沒有按照慣例葬於第二尚氏的歷代王陵玉陵,而是葬於浦添極樂陵。其原因,一說是尚寧王因戰敗被俘自感愧見列代先王的緣故;另一說是希望歸宗於其出生的小祿御殿的緣故。.

新!!: 攝政 (琉球)和尚寧王 · 查看更多 »

尚永王

尚永(;)是琉球國第二尚氏王朝第六代國王。他是尚元王的第二王子。1573年至1588年在位。神號英祖仁耶添按司添(),又作日豐操王()。 原為阿應理屋惠王子。1572年,其父尚元王薨。因為尚元的長子尚康伯(久米具志川王子朝通)不是正妃所生,群臣遂擁立次子尚永繼位。1579年(萬曆七年),明朝遣使封尚永為王。 1588年11月25日,30歲的尚永王逝世。由於他沒有兒子,群臣擁立他的長女婿、小祿御殿的尚寧(第三代國王尚真王長子:尚維衡(浦添王子朝滿)的曾孫、尚懿(与那城王子朝賢)之子。母為尚永之妹)為王。.

新!!: 攝政 (琉球)和尚永王 · 查看更多 »

中國

中國是位於東亞的國家或地理區域,此名稱最早见于西周,用來指以洛陽盆地為中心的中原地區,與四夷相對,之後逐漸用來指稱從夏朝起延續傳承至今的各政權。其疆域隨著歷史演變而有所增減,但大多不脫以中原王朝根基所在的汉地九州為中心。民族構成上以漢族為主體,文化上透過歷代王朝政權與周邊各民族政權的交流與征戰,而融入不少周邊民族的文化。現今國際上廣泛承認代表中國的政權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國文明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之一。 新石器时期,中原地区开始出现聚落组织;公元前27世纪左右出现方国,以共主為首的制度;前20世纪开始,古代中国进入世袭的封建皇朝阶段;公元前2世紀,秦滅六國,完成中國第一次大一統。此後幾千年來,中國的政治制度以半傳統的夏代為基礎的世襲君主制以朝代更換政權運作。此後经多次擴大,破裂,重組,朝代更迭,經過數次统一与分裂交替进行。直到1911年辛亥革命後,中國废除君主制,实行共和制,清朝被1912年成立的中华民国取代。1945年第二次國共內戰爆發後,中國共產黨逐漸控制中國的大部分領土,最終於1949年10月1日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形成了中华民国與中华人民共和国双方相隔台灣海峽对峙的局面;惟做為國際關係核心場域的聯合國系統內,中華民國政府仍持擁有中國代表權,直到1971年聯合國大會2758號決議通過後,才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完全取代。 中國經濟曾经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在世界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其周期通常与王朝的兴衰与更替相對應。中國經濟史可分为几个階段:第一階段為遠古至西晉末年,其中以三國孫吳時轉變較大;第二階段為東晉至北宋末年,其中以唐安史之亂劃分為前後;第三階段為南宋建立至鴉片戰爭張家駒,《兩宋經濟重心的南移》,湖北人民出版社,1957年。工业革命後,西方國家的工業成品,無論在數量和質量上,相較於當時中国純手工業經濟出産的商品,佔有壓倒性的優勢。而且,由于明清兩代以來,中國對外政策趨於保守,並對外實行海禁,使得西方工業化的影响步伐在中国国門前站住了腳,中国在19世紀末以前,一直沒有很好地進行工業化,經濟遂落後於西方。1978年改革開放施行後,中国经济發展迅速,對世界經濟的影響也日漸顯著。 中国文化歷經上千年的歷史演變,是各區域、各民族古代文化長期相互交流、借鉴、融合的結果。其中汉文化对日本、朝鮮半島和东南亚有深远影响,形成漢字文化圈。中国的传统艺术形式有国乐、相声、戏曲、书法、国画、文學、陶瓷藝術、雕刻等,传统娱乐活动有象棋、围棋、麻将、中国武术等。茶、酒、菜和筷子等为中国的特色饮食文化,春节(舊曆新年)、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冬至等为传统节日。中国传统上是一个儒学国家,以夏历为历法,以五伦为道德准则。春秋时期孔子「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开始办私塾培养人才,汉朝时采用察举推选政府官员,隋朝起实行科举在平民中选拔人才。此外,中国歷朝歷代都设有史官,因此保存有十分详尽的历史资料,如《二十四史》、《资治通鉴》等。古代中國在科學領域上有豐厚的成就。.

新!!: 攝政 (琉球)和中國 · 查看更多 »

中國人

中國人具有多重含意:以「地理」概念界定是指出生或居住在「中國地區」的人;以「國籍」概念界定是指具有中國國籍的人;以「国族」概念来界定是指属于中华民族的人。孙中山:三民主義。 「中國」一詞,在過去是指「中央之國」的意思,有職掌中心等多重複合含義,因此過去中國王朝都會稱自己國家為「中國」,治下子民亦有稱自己為「中國人」《隋書/ 卷八十四列傳第四十九》隋末亂離,中國人歸之者無數,遂大強盛,勢陵中夏。。自清朝中葉起自稱中國人的比例大幅提升,至晚清制定國籍法,以現代國籍法定義中國人。晚清時期產生「中華民族」的概念,涵蓋漢族及其他少數民族,而中華民國也是以「中華民族」的概念而命名的。如孫文于三民主義的民族主義中說明仿西方民族國家,把多民族擬成一個民族國家。梁啟超提出中國民族主義,主張由各民族融合成單一中華民族,以中國作為民族國家,各民族共同成為中國人。。另有,章太炎提出,是漢民族主義的一部份,希望由漢族建立單一民族國家,稱中國。 因而現今在國際認定上,「中國」是指「中華人民共和國」。而「中華民族」並不相等於「中國人」,因其是個政治及國族概念,也包含散居其他國家國籍的華人。.

新!!: 攝政 (琉球)和中國人 · 查看更多 »

三司官

三司官,亦稱法司,是琉球國朝廷的最高執政機構,也是這個機構所有官員的官職名稱。琉球共設三司官三人,稱號為「某某親方」。三位三司官分別監督「用意方」(管理國家財產和山川的治理)、「給地方」(管理給與役人俸祿和旅費)、「所帶方」(管理租稅和國庫的出納)三個物奉行所。 三司官的官階由正一品至從二品,這是琉球士族中最高的官階,相當於中國和日本的三公或三師。雖然在三司官之上還有攝政,但攝政一般不參與政治活動,因此三司官是琉球國實質上的最高級別官員。.

新!!: 攝政 (琉球)和三司官 · 查看更多 »

位階

#重定向 品秩.

新!!: 攝政 (琉球)和位階 · 查看更多 »

北谷惠祖事件

北谷惠祖事件是1667年琉球發生的一次政治事件。 1662年,清朝遣使冊封尚質為琉球國王。翌年冬,尚質遣三司官向國用(北谷親方朝暢)為王舅,與紫金大夫金正春一起出使清朝謝恩。1664年,又遣王舅英常春(惠祖親方重孝)、正議大夫林有才出使清朝,慶祝康熙帝登基。慶賀使的船隻在閩江口擱淺,並遭到海盜的襲擊。英常春等人逃往福州,船員被殺害,貢品金壺也被海盜劫走。 1665年,謝恩使團與慶賀使團一起歸國,並向薩摩藩報告了此事。1666年6月與10月,薩摩藩將相關人員帶往鹿兒島城審訊,得知了琉球人假冒中國海盜劫掠貢船的真相。盜取金壺之人是向國用的家來(守衛者)與那城仁屋等人,此後又被仲村渠仁屋盜去。宮里子、仲村渠仁屋以及醫師休齋一起將與那城毒死,在福州賣掉了金壺。為避免其他船員說出實情,宮里子用金錢堵住了他們的嘴。 在歸國途中,向國用知道了事情的真相。為了避免惹事,在途經伊平屋島洋面時,向國用將所有參與者投入海中滅口。 薩摩藩做出判決,向國用縱容下屬盜竊金壺,英常春膽怯逃亡,皆斬首,兩人子弟8人皆流放外島;殺人、盜竊相關的12人,依罪狀進行處罰或處決。薩摩藩又下令琉球王府不得不得違抗。於是向國用、英常春二人於1667年5月21日被處決。.

新!!: 攝政 (琉球)和北谷惠祖事件 · 查看更多 »

皇子

皇子或王子是对拥有皇帝、王、國王等头衔君主的兒子的稱謂。作为皇族或王室成员,通常会授予他们國內的最高爵位。此外,拥有王爵皇族的儿子亦可称为王子。皇孫、王孫則泛指君主的後代。.

新!!: 攝政 (琉球)和皇子 · 查看更多 »

王茂

王茂可以指:.

新!!: 攝政 (琉球)和王茂 · 查看更多 »

琉球位階

琉球位階是琉球國的身分序列。第二尚氏王朝第三代尚真王(在位1476年—1526年)時位階制度基本確立。先於1509年,確定根據金銀簪區分貴賤,隨後於1524年,確定根據六色冠區分等級。 之後,18世紀初程順則制定的《琉球國中山王府官制》(1706年),九品十八階的位階制度確立。1732年,蔡温制定《位階定》。國王、王子、按司等王族、位於九品十八階之上,平民位於之下。.

新!!: 攝政 (琉球)和琉球位階 · 查看更多 »

琉球国

琉球国(),又稱琉球王國,是琉球历史上第一尚氏王朝和第二尚氏王朝两个朝代的统称和共有国号,也包括早期三山时代的山南、中山、山北三个王国(作为其共同的对外自称)。 琉球国的地理位置在臺灣和九州之间,曾经向中国的明、清两代朝贡,遭日本薩摩藩入侵後也向萨摩藩、江户幕府朝贡。琉球国多次遭受諸島外部勢力的入侵,特別是1609年(明万历三十七年,日本庆长十四年)萨摩藩的入侵以後,萨摩藩控制并干涉了琉球国的內政。琉球国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以东北亚和东南亚贸易的中转站著称,贸易发达,号称“万国津梁”。 1871年,日本在全國實施廢藩置縣,琉球國被當作令制國編入鹿兒島縣。1872年,琉球國被改設為琉球藩。1879年3月11日,日本兼併琉球,廢除琉球藩,編入鹿兒島縣;同年,以琉球之地設置沖繩縣。.

新!!: 攝政 (琉球)和琉球国 · 查看更多 »

琉球攝政列表

以下是琉球國1253年至1875年間攝政的名單。 這張列表是依據《中山世譜》、《沖繩一千年史》、《中山王府相卿傳職年譜》、《尚泰侯實錄》三部文獻列出的。.

新!!: 攝政 (琉球)和琉球攝政列表 · 查看更多 »

禮儀

儀、禮節、禮貌是根據在社會、社會價值或者小組之間的當代常規準則影響社會行為的期望的代稱。禮儀通常是不會有人刻意去規定和記載的,但是禮節的方面常被記錄了。禮節包括社會相互作用的大多數社會層次方面,是沒有有效期限的。禮節規則也許反映了社會的倫理規則,或者它也許反映了這個社會現在的狀態。 像文化它是逐年增長的一個詞彙,特別是多種種族衝突下文化上的差異造成不同社會的產生。.

新!!: 攝政 (琉球)和禮儀 · 查看更多 »

程復

程復()是活躍於琉球察度王朝和第一尚氏王朝期間的一位華僑。 程復是江西饒州府人,祖籍河南洛陽,是河南伯程顥的後裔。 程復何時來到琉球,至今仍是個謎;他可能是一位商人,精通琉球語;他可能於1372年(洪武五年)隨詔諭使楊載來到琉球,並被中山王察度委以重任。《中山世譜·卷三》:(洪武)二十五年壬申,……時附疏言:通事程復、葉希尹二人,以寨官兼通事,往來進貢,服勞居多,乞賜職加冠,使本國臣民有所仰止,以變番俗。太祖從之。更賜閩人三十六姓,始節音樂,制禮法,改變番俗,而致文教同風之盛。太祖稱為禮義之邦。【程復、葉希尹,不知何時至國受仕也。以今考之,疑是入貢之初太祖遣之。故程復告老致仕,王具疏言之。又曰:三十六姓,或老而返國,或留而無嗣。今僅存者,惟有蔡、鄙、林、梁、金五家耳。且毎年五月龍舟兢渡,是亦閩人至國,然後始造。但年紀難考,故合紀焉。】 在察度王朝時期,程復、葉希尹二人以寨官(按司)兼任通事,負責對中國的朝貢事務。1392年,與葉希尹一起,獲明廷賜予官職冠服。1394年,與葉希尹一起被明廷封為千戶。 第一尚氏王朝建立之後,程復被尚思紹王封為國相兼左長史。1411年(永樂九年),八十一歲的程復向明廷請求退隱,獲得明成祖的准許。於是程復辭職回到中國的故鄉,其國相之位由右長史王茂接替。 程復的子孫都在琉球擔任外交官員,例如程安、程均、程鵬、程璉、程璋、程禧、程祿、程儀等人,擔任通事或夥長之職。後來程復的子孫凋零,虞秉憲(外間--實房)奉命改姓程,入嗣為程復之後。琉球儒學學者程順則便是程秉憲之孫。.

新!!: 攝政 (琉球)和程復 · 查看更多 »

第一尚氏王朝

#重定向 第一尚氏.

新!!: 攝政 (琉球)和第一尚氏王朝 · 查看更多 »

第二尚氏

二尚氏是對從始祖尚圓王即位的1469年(成化六年)到琉球廢藩置縣的1879年的410年間統治琉球國的王室及其姓氏的通称。是琉球最後的王朝。正式名稱為尚氏,為了與第一尚氏做區別,一般稱其為第二尚氏,又稱伊是名王統。第二尚氏從初代尚圓王到末代尚泰王,共傳位十九代。其王室家紋為「左三巴」,又稱「左御紋」().

新!!: 攝政 (琉球)和第二尚氏 · 查看更多 »

義本

義本(;)據《中山世譜》中記載,是琉球國舜天王朝第三代王,也是該王朝的末代國王。1249年至1259年在位。先代國王舜馬順熙之子。 義本王在位期間,琉球天災、疫病頻繁發生。義本王認為自己作為國王應該為此負責。於是對攝政英祖說:「予為天所棄,民半失。令汝秉政,年豐民添,乃天之所眷也,宜承大統,為民父母。」英祖固辭,群臣皆勸之。義本遂讓位於英祖而隱。 義本王此後的事跡不詳。.

新!!: 攝政 (琉球)和義本 · 查看更多 »

菊隱宗意

菊隱宗意(;),17世紀琉球第二尚氏王朝僧侶,為琉球臨濟宗總本山圓覺寺的第18代住持。 菊隱幼年出家,師從於圓覺寺住僧洞觀學習佛法達十餘年,後雲遊日本,並參拜了鐮倉五山。其間成為日本大德寺笑嶺宗訢的前堂首座(座元)。笑嶺宗訢之後,古溪宗陳嗣位,授予其菊隱這個道號,以之為法嗣。 後來菊隱回到了琉球,將日本臨濟宗大德寺派傳到了琉球,擔任天王寺住持。1593年曾乘紋船訪問薩摩、江戶。此後擔任圓覺寺的住持。 1609年薩摩入侵琉球時,菊隱已隱居於山川村的千手院。尚寧王決定向薩摩藩求和時,群臣認為菊隱長期遊歷日本,精通日語,因此請菊隱前往和談。最初菊隱以老邁為由推辭,但事情緊急,最終菊隱前往今歸仁城談判。此時薩軍已經攻陷今歸仁,薩軍橫槍拔刀,向他開炮,但菊隱面不改色,徑直走向薩摩兵船談判。薩軍兵至那霸港時,菊隱再次負責談判事務。 尚寧王被俘虜到薩摩時,菊隱隨同前往,並隨之來到江戶。歸國後,因功授予大里間切800石,昇為攝政,破格授予「王子」這一只有王室成員才能擁有的位階,成為大里王子();賜五色浮織冠,稱球陽國師(),執掌朝政。同時獲准在上儀保村(今那霸市首里儀保町)的達磨峰上建立西來院,成為該寺的開山之祖。 後年老辭官退隱,授予知行高400斛。1620年圓寂於西來院。.

新!!: 攝政 (琉球)和菊隱宗意 · 查看更多 »

表十五人

表十五人,亦稱十五人眾或奉行眾,是琉球國王府評議機關的成員,位居三司官之下。琉球朝廷討論國政等重要議題時,三司官向表十五人諮詢,表十五人提出意見,並由三司官進行裁決。表十五人稱號為「某某親雲上」,官階由從二品至正四品。相當於中國古代六部官員和日本現代的國務大臣。 表十五人作為一個評議機關,於1643年由尚賢王設置。其成員共計15人。其中包括物奉行所的物奉行3人、其下次官級的吟味役3人;以及申口方的長官4人,其下屬次官級的吟味役3人、日帳主取2人。.

新!!: 攝政 (琉球)和表十五人 · 查看更多 »

薩摩藩

薩摩藩(),正式名稱為鹿兒島藩,为日本江戶時代的藩属地,位于九州西南部,在江戶時代,其領地控有薩摩國、大隅國和部分日向國属地,此外琉球王國也受他們控制,領土包括今日的鹿儿岛县全域(含琉球國的奄美群島)與宮崎縣的西南部。 在德川幕府之前,这里是薩摩國、大隅國和部分日向國属地。关原之战之后成立薩摩藩。江户时代,和幕府关系亲近的大名藩属在江户即现在的东京附近,而关系越疏远其属地就离江户越远。薩摩藩位于日本四岛的最西,与幕府的关系可想而知。是故其青年武士阶层推动革新,与其附近的长州藩的青年武士一起在和西方列强的接触中发展壮大,被称为强藩。幕末时期,薩摩藩等强藩组成倒幕联盟,主张废除幕府,还政於天皇。在明治天皇掌握政权之后,日本内阁的大多数阁员均出身于长州藩和薩摩藩。 于此之前,1609年,薩摩藩派大将桦山久高入侵当时的琉球国,开始了日本对琉球的征服,为两百多年之后日本正式将琉球改称冲绳并入日本打下基础。.

新!!: 攝政 (琉球)和薩摩藩 · 查看更多 »

關白

白為日本的古代職官。關白本為「陳述、稟告」之意,關白一詞由中國傳入日本,典故出自《漢書·霍光金日磾傳》「諸事皆先『關白』光,然後奏天子」,也就是說任何大事皆先陳述或稟報給霍光知道,然後上奏於皇帝。因霍光受封博陆侯,故又名博陸。中國亦有許多官位,原本只是個動作,即動詞變成名詞的事例,如總督、巡撫、提督、巡按。 關白作為實際職務的名稱始於日本的獨創,為攝政一职在天皇成年後的称呼。在古代日本,攝政並不常見,後至平安時代,藤原氏始開關白一例。而攝政與關白,合稱攝關。當時藤原氏掌控朝廷並且架空天皇,所以攝關一變為常設職位,幾乎每一代天皇皆有攝關執政。藤原氏的嫡派後裔繼承攝關之職,即稱為攝關家。 後來太上天皇的院政與武士興起,攝關家的權力衰落。藤原氏再分為五支,他們是近衛、九條、二條、一條和鷹司。自此五家輪替此職,稱五攝家。到室町時代後,攝關與朝廷一樣變成有名無實。關白退位後稱太閤,若太閤出家为僧,则称为“禪閤”,自豐臣秀吉後,有鷹司政通適合此稱。關白除豐臣秀吉(1585年-1591年)(因他買通近衛前久收他為猶子)及豐臣秀次(1591年-1595年)兩任外,概由藤原氏或五攝家所任。日本最後一任關白是二條齊敬,任職於孝明天皇文久三年(1863年)至慶應二年(1866年)。.

新!!: 攝政 (琉球)和關白 · 查看更多 »

英祖 (琉球國王)

英祖(;)据《中山世鑑》、《中山世譜》等琉球國史書記載,為琉球國英祖王朝的建立者,神號英祖日子()。 據琉球國史書記載,英祖是伊祖城按司惠祖之子,惠祖則是傳說中的琉球最早王朝天孫王朝的后裔。1253年至1259年,英祖曾擔任舜天王朝義本王的攝政。義本「自稱不德」,禪位於英祖,英祖遂於1260年繼位,建立英祖王朝。 13世紀中葉,僧人禪鑑來到沖繩本島,英祖派人在浦添城之西建立極樂寺,以禪鑑為住持。佛教開始傳入琉球。 1264年(南宋景定五年),久米、慶良間、伊比屋等島第一次前來入貢。英祖王在泊村建立公館,以收貯諸島貢物。 1291年,元世祖遣副萬戶楊祥討伐琉球,未能到國。隨後,在元元貞二年(1296年),元成宗再次派遣福建省都鎭撫張浩,率水軍進攻琉球,國人合力拒戰,元兵搶一百二十餘人而返。 1299年,英祖逝世,葬於浦添極樂陵。其子大成繼位。 |-style.

新!!: 攝政 (琉球)和英祖 (琉球國王) · 查看更多 »

按司

按司(琉球語首里那霸方言:アジ或アンジ;先島方言:アズ)是琉球國歷史上的地方行政單位,後來成為琉球國貴族和地方豪族的一種稱號。自第二尚氏王朝起只有王族成員才可出任。按司家族是國王家族的分家,相當於日本的宮家、中國的藩王府,在貴族中,其地位僅次於王子。女性王嗣(翁主)亦可成為按司,女按司稱為按司加那志(アジカナシ或アンジカナシ)。 《中山世譜》等琉球史書稱,琉球人是天帝的子孫。天帝派遣女神阿摩美久(アマミキヨ)和男神志仁禮久(シネリキヨ)來到人間,生三男二女,為琉球人的祖先。其中長子是天孫,其後代世為國王;次子為按司(諸侯)的祖先;第三子為百姓(平民)的祖先。但事實上早期琉球沒有國王這個概念,各地區的首領自稱「按司」,有時也會被祝女授予「世之主」、「世主」之類的神號。根據沖繩學學者伊波普猷的說法,「按司」是琉球語中「主」(アルジ)的轉訛。 按司最早作為地方勢力的首領出現於12世紀,並在各地建立了一些御城,彼此互相爭戰。後來尚巴志王統一了琉球。但按司仍在地方擁有一定勢力,參與過琉球國內的政變。直到尚真王時期,琉球朝廷下令收繳各地兵器,召各按司赴首里城居住後,按司割據勢力才被消弱。此後按司從地方豪強轉型為都市貴族,派遣名叫「按司掟」(アジウッチ)的官員管理自己的領地。 此後,在第二尚氏王朝的位階制度確定之後,按司成為了琉球王族的一個位階。沒有即位的王子,其長子會被授予按司的位階。因此按司一般姓向氏,名乘頭世襲為「朝」字。只有國頭按司家(國頭御殿)例外:該家族姓馬氏,名乘頭世襲為「正」字。這是因為國頭按司家的祖先馬順德(國頭親方正格)對琉球王室有重大功績,曾救了尚元王一命。為了報恩,尚元王特別授予其子孫王族的待遇和按司的位階。 琉球王府征服奄美群島和宮古群島之後,這兩個地區的酋長並沒有被授予按司的稱號。奄美群島的酋長稱「大親」(ウフヌシ或ウフヤ),而宮古群島的酋長則稱「豐見親」(トゥユミャ)。 高級按司敬稱為御殿(ウドゥン);低級按司的敬稱為御前(ウメー),其子孫稱按司前(アジメー)。一般籠統的稱為御殿。 按司的采地稱按司地頭。原則上,按司同親方一樣,會被授予一個間切的地頭。受日本文化影響,有時也把領有一個間切的按司稱為「大名」(デーミョー)。.

新!!: 攝政 (琉球)和按司 · 查看更多 »

日本

日本國(),是位於東亞的島嶼國家,由日本列島、琉球群島和伊豆-小笠原群島等6,852個島嶼組成,面積約37.8万平方公里。國土全境被太平洋及其緣海環抱,西鄰朝鮮半島及俄罗斯,北面堪察加半島,西南為臺灣及中國東部。人口達1.26億,居於世界各國第11位,當中逾3,500萬以上的人口居住於東京都與周邊數縣構成的首都圈,為世界最大的都市圈。政體施行議會制君主立憲制,君主天皇為日本國家與國民的象徵,實際的政治權力則由國會(參眾兩院)、以及內閣總理大臣(首相)所領導的內閣掌理,最高法院為最高裁判所。 傳說日本於公元前660年2月11日,由天照大神之孫下凡所生之後代磐余彥尊所建,在公元4世紀出現首個統一政權,並於大化改新中確立了天皇的中央集权體制。至平安時代結束前,日本透過文字、宗教、藝術、政治制度等從漢文化引進的事物,開始衍生出今日為人所知的文化基礎。12世紀後的六百年間,日本由武家階級建立的幕府實際掌權。17世纪起江户幕府頒布锁国令,至1854年被迫開港才結束。此後,日本在西方列強進逼的時局下,首先天皇從幕府手中收回統治權,接著在19世紀中期的明治维新進行大規模政治與經濟改革,實現工業化及現代化;而自19世纪末起,日本首先兼併琉球,再拿下台灣、朝鮮、樺太等地為屬地。進入20世紀時,日本已成為當時世界的帝國主義強權之一,也是當時東方世界唯一的大國。日本後來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軸心國之一,對中國與南洋發動全面侵略,但最终於1945年戰敗投降。日本投降至1952年《旧金山和约》生效前,同盟国军事占领日本,並監督日本制定新憲法、建立今日所見的政治架構,日本轉型為以國會為中心的民主政體,天皇地位虛位化,並依照憲法第九條放棄維持武装以及宣戰權。而日本雖在法律上實施非武裝化,出於自我防衛上的需要,仍擁有功能等同於其他國家軍隊的自衛隊。 日本是世界第三大經濟體,亦為七大工業國組織成員,是世界先進國家之一,主要奠基於日本經濟在二戰後的巨幅增長。現時日本的科研能力、工業基礎和製造業技術均位居世界前茅,並是世界第四大出口國和進口國。2015年,日本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依國際匯率可兌換成為三萬二千,人均國民收入則在三萬七千美元左右,人類發展指數亦一直維持在極高水平。.

新!!: 攝政 (琉球)和日本 · 查看更多 »

攝政

攝政是指在君主制下,一個國家的即位君主不能管理國家時,由他人代替君主處理國政。攝政最常见的情况即是君主仍然幼小而不能親自定奪裁批朝政。在君主患病或不在國內等情況下也会偶尔出现。攝政者多由在位君主的直系亲属担任职务,如儲君(多稱為監國)或母親(多稱為垂簾聽政),或是通常由称为摄政王的皇族所担任。除此之外,摄政者也有由君主的外祖父等外戚,或是德高望重、深具資歷經驗的大臣(多称为辅政大臣)所擔任的。 有些攝政者攝政時,國家並沒有君主在位,這種情況下的攝政者是國家的實際統治者,只是沒有君主身份。 在摄政期间,摄政者給予建議、並讓皇帝從各項建議與執行中進行學習,直至年歲更長,而能親自執政為止。然而,於很多情況,攝政者都會獨攬大權不放,甚至把皇帝當作傀儡。故皇帝長大後,亦往往與這些攝政者產生權力矛盾,而引發權力鬥爭。單以清朝為例,就有清初康熙帝除去鰲拜,清末光緒帝嘗試與慈禧太后爭權(但失敗)等例子。.

新!!: 攝政 (琉球)和攝政 · 查看更多 »

懷機

懷機(生卒年不詳)是琉球國第一尚氏王朝時期的國相。 懷機的早年事蹟和來歷不詳,唯一可知的是懷機是中國的渡來人。1418年,懷機奉中山王思紹的命令,以長史的身份出使明朝。懷機奉命建造首里城,挖掘龍潭、建立安國山,並將大量從中國帶回的花卉栽植在安國山上。 1428年,懷機繼承王茂的國相之位,成為久米士族的首領,全權負責對外貿易事務。琉球人尊稱懷機為「國公」或「道球國公」。懷機協助尚巴志統一了琉球。1428年至1440年期間,懷機使用「琉球國王相府王相懷機」的名義同東南亞諸國展開貿易。懷機曾致書舊港宣撫使,希望兩國華僑建立友好關係。1436年,懷機致書中國龍虎山天師道的教主,為尚巴志王求取符箓。尚巴志王死後,懷機為其修建了天山陵,並再度致書龍虎山天師,希望保佑尚巴志王之靈。 1451年(景泰二年),懷機奉命修建長虹堤,以便那霸各地之間的往來。懷機築壇向天照大神許願了二夜三日,最終堤壩建成。懷機便在長虹堤旁建立了供奉天照大神的神社,並建立長壽寺為其別當寺。此後,懷機便在史料中失去了記載。 由於懷機在尚巴志統一琉球的時候扮演了重要角色,現代學者將懷機比作琉球的諸葛亮。懷機從政壇上消失後不久,第一尚氏王朝就爆發了志魯布里之亂。.

新!!: 攝政 (琉球)和懷機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琉球攝政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