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48 关系: 加拿大,劉易斯頓-昆士頓橋,华人,南安大略,多伦多,多倫多皮爾遜國際機場,天主教,威蘭,威蘭運河,安大略405號省道,安大略406號省道,安大略420號省道,安大略省,安大略湖,尼亚加拉瀑布,尼亚加拉河,尼亞加拉半島,尼亞加拉縣 (紐約州),上加拿大,伊利堡,伊利縣 (紐約州),伊利沙伯皇后道,伊利湖,彩虹橋 (尼亞加拉),和平橋 (尼亞加拉河),哈爾迪曼德縣,国家,維亞鐵路,緬街隧道,纽约,纽约州,美加邊境,美國,美鐵,省,白人,花園城市高架橋,鎮線隧道,聖羅倫斯海道,西林肯,高速公路,黑人,葡萄酒,GO運輸,林肯 (安大略省),格里姆斯比 (安大略省),新教,400系列公路。
加拿大
加拿大(英语、法语:Canada,IPA读音:(英)(法))为北美洲国家,西抵太平洋,东至大西洋,北滨北冰洋,东北方与丹麦领地格陵兰相望,东部与圣皮埃尔和密克隆相望,南方及西北方与美国接壤。加拿大的领土面积达998万平方公里,为全球面积第二大国家。加拿大素有「枫叶之国」的美誉,渥太华为该国首都。 加拿大在1400年前即有原住民在此生活。15世纪末,英国和法国殖民者开始探索北美洲的东岸,并在此建立殖民地。1763年,当七年战争结束后,法国被迫将其几乎所有的北美殖民地割让予英国。在随后的几十年中,英国殖民者向西探索至太平洋地区,并建立了数个新的殖民地。1867年7月1日,1867年宪法法案通过,加拿大省、新不伦瑞克、新斯科舍三个英属北美殖民地组成加拿大联邦,其中加拿大省分裂为安大略和魁北克。在随后100多年里,其它英属北美殖民地陆续加入联邦,组成现代加拿大。 加拿大是实行聯邦制、君主立憲制及議會制的國家,由十个省和三个地区组成,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為國家元首及加拿大君主,而加拿大總督為其及政府的代表。加拿大是双语国家,英语和法语为官方语言,原住民的語言被認定為第一語言。由於位於高緯度地廣人稀,该国是世界上擁有多元化種族及文化的國家,也是移民為主的国家,约五分之一的国民出生于境外,近年來移民大部分來自亞洲。 得益於豐富的自然資源和高度發達的科技,加拿大是富裕、经济发达的国家。以国际汇率计算,加拿大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全世界排名第十六,人类发展指数排名第十。它在教育、政府的透明度、自由度、生活品质及经济自由的都名列前茅。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是联合国、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北美空防司令部、七大工業國組織、二十国集团、英联邦、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及太平洋岛国论坛的成员。.
查看 尼亞加拉區和加拿大
劉易斯頓-昆士頓橋
劉易斯頓-昆士頓橋(Lewiston–Queenston Bridge)是美加邊境上的拱橋,跨越尼亞加拉河連接美國紐約州劉易斯頓和加拿大安大略省濱湖尼亞加拉鎮昆士頓,西端駁上安大略405號省道,東端則駁上190號州際公路。大橋的設計仿效位於上游尼亞加拉瀑布的彩虹橋,於1962年11月1日正式通車。大橋設有五條可轉換方向的行車線,但不設行人路。此外,大橋兩端各設美加邊檢關卡;美方關卡不設NEXUS卡或持卡人快線,而加方關卡則設NEXUS卡持卡人快線。 從美國前往加拿大(即西行方向)的汽車需要繳付3.25美元/加元的過橋費,裝有ExpressPass電子繳費系統汽車的過橋費則為2.75美元/加元;反方向交通則無需繳費。.
华人
華人(Ethnic Chinese),是對原居於東亞中國地區族裔群體及其後代的泛稱,其概念源自於華夏、中華或中華民族。華人是一個約定俗成的名稱,並非一個有嚴格定義的學術名稱,類似於華人名称还包括唐人、中國人等稱呼,這些名稱隨著政治與歷史變遷,其內涵也隨之改變。在化約主義及種族主義的影响下,時常產生混淆不清,難以清楚定義的情況。也由於中國民族主義將中國視為是一個由中華民族構成的民族國家,主張中華民族是由多民族融合而成。因此在「中華民族」概念出現後,華人並不特定指具有漢族血统的後裔,一些中國大陸少数民族如满族、回族等在中國以外地區也被稱或自稱為華人,但「華人」的概念一般不以政治或行政區劃甚至國籍做劃分,例如香港人、澳門人以及馬來西亞、新加坡和汶萊的華裔也被稱為華人。.
查看 尼亞加拉區和华人
南安大略
南安大略(Southern Ontario),又稱南安省,是加拿大安大略省的一區,位於法國河和阿爾岡金省立公園以南。連同帕里灣區和穆斯科卡區在内,本區約占安大略省總面積的14-15%。本區也是加拿大最南端的地區。 南安大略與北安大略有著極大的差異。與北安大略相比,南安省人口較多,而兩者的氣候和文化亦有所不同。南安大略也可再細分為中安大略、東安大略、西南安大略和金馬蹄地區(包括大多倫多地區)。.
查看 尼亞加拉區和南安大略
多伦多
多伦多(英语/法语:Toronto),是北美洲国家加拿大安大略省首府,加拿大的最大城市。 多伦多坐落在安大略湖西北岸的南安大略地区。根据2012年七月的加拿大人口普查,多伦市人口达2,790,060,为加拿大最大城市。多伦多市是大多伦多地区的心脏地区,也是安大略省南部人口稠密区(称作“金馬蹄地區”)的一部分。这些大多伦多地区自治区的数据表格被列在了城市区有5,132,794名居民。在2011年人口普查中,多倫多人口普查區有5,583,064名居民,而覆蓋範圍較廣的大多倫多地區則有6,054,191名居民。 作為加拿大的经济中心,多伦多是一個世界级城市,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金融中心之一。 多伦多在经济上的领先地位在于金融、商业服务、电信、航太、交通运输、媒体、艺术、电影、电视製作、出版、软件、医药研究、教育、旅游、体育等产业。 (2007) - 、 和 。于2007年3月1日查阅多伦多证券交易所是世界第七大交易所,总部设于市内,有多数加拿大公司在这里上市。 多伦多的国际性人口 体现出它是前往加拿大移民的重要落腳點。而市内49%的人口是在加拿大以外誕生,也造就多倫多成為世上種族最多樣化的城市之一。目前多伦多的低犯罪率、潔淨的環境、高生活水准、以及对多樣文化的包容性,令該市被多個经济学智囊团列为世界上最宜居的城市之一。另一方面,多伦多於2006年被列為加拿大生活成本最高的城市。 大约1/3的加拿大人居住在距多伦多两小时车程的郊区。加拿大大约1/6的就业机会在该市。 多伦多当地的華僑及華裔人口多达四十萬,相當於加拿大全國約百分之一的人口。.
查看 尼亞加拉區和多伦多
多倫多皮爾遜國際機場
多倫多皮爾遜國際機場(Toronto Pearson International Airport,),簡稱皮爾遜機場,是加拿大安大略省多倫多市以至其都會區(大多倫多地區)及廣域都市帶(金馬蹄地區)的主要機場。皮爾遜機場離多倫多市中心西北約,其大部分土地實際坐落密西沙加市東北角的馬爾頓區(Malton),东部的一小部分土地则延展至多伦多市的怡陶碧谷区。。皮爾遜國際機場是加拿大最繁忙的機場,2017年客流量達 47,054,696人次,航班升降量則達465,555架次。以總客流量計算,皮爾遜機場在世界最繁忙機場中排第30位;以國際航班客流量計算排第22位;以航班升降量計算則排第10位。 皮爾遜機場是加拿大航空和加拿大航空快運的最大樞紐,亦令其成為星空聯盟的主要樞紐之一。此外,皮爾遜機場亦是西捷航空以及聯邦快遞的樞紐機場,和加拿大越洋航空与阳翼航空的重点机场。 機場的運作曾由加拿大交通部負責,現時則由非牟利的大多倫多機場管理局負責,但仍隸屬於加拿大國家機場系統。皮爾遜機場是全加拿大八座设有美國境外入境審查的机场之一。.
天主教
天主教(Catholicismus)是對罗马公教會(天主教會)發展而來的一系列基督教之神学、哲學理論、禮儀傳統、倫理纲常等信仰體系之總括,為基督教最大宗派。其拉丁文本意為「普世的」,因此又譯為公教會。另一個經常並用的名稱是「大公教會」,通常用來概括基督教會的普遍特徵,以用來區別狹義的、與聖座共融的公教會,即天主教會。在大多數情況中,天主教是天主教會的代稱。 天主教的中文名稱源自明朝萬曆年間耶稣会將基督信仰传入中国,經当朝礼部尚书之徐光启与利瑪竇等耶稣会士讨论,取儒家古话「至高莫若天,至尊莫若主」,称其信仰之獨一神灵为「天主」,故稱之。天主教在與新教並提時亦被稱為「舊教」,全國宗教資訊網,兩者分別代表著第一個千禧年開始的「傳承式信仰」、以及16世紀宗教改革開始的「書面式信仰」。這一概念曾在恢復公教傳統的牛津運動提出。.
查看 尼亞加拉區和天主教
威蘭
威蘭(Welland)是加拿大安大略省南部尼亞加拉半島上的一座城市,坐落尼亞加拉區的中部。貫穿市内的威蘭河和威蘭運河皆在該市發展史中擔當重要角色,而該市亦有鐵路通往多倫多和水牛城等地,因此素有“鐵路與水道的交匯處”(where rails and water meet)的稱號。據2011年加拿大人口普查所示,威蘭市有50,631名居民。.
查看 尼亞加拉區和威蘭
威蘭運河
威蘭運河(Welland Canal)是加拿大安大略省一條運河,全長,南起伊利湖畔的科爾伯恩港(Port Colborne),北至安大略湖畔聖凱瑟琳斯的威勒港(Port Weller),貫穿尼亞加拉半島並以中途與其交匯的威蘭河為名。此運河容許船隻避開尼亞加拉瀑布來往伊利湖和安大略湖,並構成聖羅倫斯海道的一部分。每年約有3000艘船隻使用威蘭運河,合共運載的年度貨物流量達4千萬公噸。運河現時由聖羅倫斯海道管理公司營運。 運河南北兩端的高度相差約,途中共有八個濶的船閘。當中七個船閘長,各自容許船隻升降至;位於南端的8號船閘則長。使用運河船隻的長度限制為,高度限制則為,以容許船隻在運河北端的聖凱瑟琳斯通過花園城市高架橋的底部;運河沿線其他橋隧則為開啟橋或河下隧道。船隻航行威蘭運河全線平均需時約11小時。 現有的威蘭運河為第四代運河,於1932年落成,而繞過威蘭市中心的新水道則於1973年完成。各代運河令底特律、溫莎和克里夫蘭等五大湖區沿岸工業城市出產的製成品得以經蒙特婁或魁北克城的港口對外輸出,構成五大湖區經濟的重要一環。此外,運河每年為尼亞加拉區帶來的經濟收益達2億2千2百萬元,並是區内的最大僱主之一。.
查看 尼亞加拉區和威蘭運河
安大略405號省道
安大略405號省道(Ontario Highway 405),正式名稱為國王405號公路(King's Highway 405),又稱布洛克將軍園林公路(General Brock Parkway),是加拿大安大略省一條東西向400系列高速公路,西端在尼亞加拉區濱湖尼亞加拉鎮西南部與伊利沙伯皇后道(QEW)交匯,東端則在該鎮東南部的昆士頓村駁上劉易斯頓-昆士頓橋跨越尼亞加拉河(即美加邊境),在紐約州劉易斯頓與190號州際公路接駁。.
安大略406號省道
安大略406號省道(Ontario Highway 406),正式名稱為國王406號公路(King's Highway 406),是加拿大安大略省南部一條南北向400系列高速公路,貫穿尼亞加拉半島中部,全程位於尼亞加拉區之內,南起威蘭,北端在聖凱瑟琳斯與伊利沙伯皇后道(QEW)交匯。406號公路曾是400系列公路系統中唯一設有平交路口的公路,直至改建工程於2015年完成為止。.
安大略420號省道
安大略420號省道(Ontario Highway 420),正式名稱為國王420號公路(King's Highway 420),又稱尼亞加拉退伍軍人紀念公路(Niagara Veterans Memorial Highway),是加拿大安大略省一條東西向400系列高速公路,全程位於尼亞加拉區尼亞加拉瀑布城市界之内,西起尼亞加拉區98號區道,與伊利沙伯皇后道(QEW)交匯後往東延至尼亞加拉區102號區道。420號公路過去曾一直往東伸延至尼亞加拉河畔,並經彩虹橋橫越美加邊境通往美國紐約州尼亞加拉瀑布城,但此路段的省道資格於1998年取消,並下放予尼亞加拉區政府管轄,現時編號為尼亞加拉區420號區道。.
安大略省
安大略省(英语、法语:Ontario),簡稱安省,位于加拿大的東部,面積約100萬平方公里,加拿大的首都渥太华也在安大略省。安大略是加拿大人口最多的省份,根據2015年7月統計数据显示,安大略人口大約有1379萬。.
查看 尼亞加拉區和安大略省
安大略湖
安大略湖(Lake Ontario)北邻加拿大安大略省,南毗尼亚加拉半岛和美国纽约州,是北美洲五大湖之一。.
查看 尼亞加拉區和安大略湖
尼亚加拉瀑布
尼亚加拉瀑布(Niagara Falls,les Chutes du Niagara,源自印第安语,意為「雷神之水」。加拿大的華人也稱之為「拉格科」)是由三座位於北美洲五大湖区尼加拉河上瀑布的總稱,平均流量為2,407立方米/秒,与伊瓜苏瀑布、维多利亚瀑布并称为世界三大跨国瀑布。尼亚加拉瀑布以美丽的景色,巨大的水力发电能力和极具挑战性的环境保护工程而闻名于世,是非常受遊客欢迎的旅游景点。 整个瀑布跨越加拿大的安大略省和美国的纽约州构成南部的尼亚加拉峡谷。三座瀑布按规模从小到大分别为马蹄瀑布,美国瀑布,布里达尔维尔瀑布。其中,马蹄瀑布卫于美国和加拿大的边境,美国瀑布全部位于美国境内并由山羊岛分隔开。小些的布里达尔维尔瀑布也在美国境内,由月神岛从美国瀑布隔开。.
查看 尼亞加拉區和尼亚加拉瀑布
尼亚加拉河
尼亚加拉河(Niagara River)位于北美洲五大湖区,自伊利湖流向安大略湖,是连接两大湖的通道。尼亚加拉河全长56千米,上游海拔174米,下游海拔75米,水量非常丰富,在山羊岛(Goat Island)形成著名的尼亚加拉瀑布。 尼亚加拉河是美国纽约州与加拿大安大略省的边界。 Category:尼亚加拉河 Category:加拿大河流 Category:紐約州河流 Category:美加邊界 Category:北美洲跨國河流 Category:安大略湖流域.
查看 尼亞加拉區和尼亚加拉河
尼亞加拉半島
尼亞加拉半島(Niagara Peninsula)位於加拿大安大略省南部,南北分別瀕臨伊利湖北岸和安大略湖南岸,東面隔尼亞加拉河與美國紐約州對望。半島上大部分地域隸屬尼亞加拉區,轄下城鎮包括聖凱瑟琳斯、尼亞加拉瀑布城、威蘭、濱湖尼亞加拉、格里姆斯比、林肯和伊利堡等;餘下地域則劃歸咸美頓市和哈爾迪曼德縣。 尼亞加拉懸崖由西至東貫穿半島的北部,於奧陶紀末期至志留紀之間形成。懸崖底部的土地肥沃,連同氣候受伊利湖和安大略湖的緩和效應影響,令該處成為安省的主要水果和葡萄酒生産地。春季陸地上的暖空氣往上升,令安大略湖上的冷空氣往内陸移動;冷空氣從懸崖頂部往下移,懸崖底部植物因此較遲才開花結果,減低春季晚上結霜對水果的破壞。秋季氣流方向逆轉,暖空氣從安大略湖移往内陸,在和暖氣溫影響下水果發展出相宜的糖分比例。尼亞加拉半島的氣候在葡萄生長季節期間與法國波爾多和勃艮第相若。 伊利沙伯皇后道(QEW)由西至東貫穿尼亞加拉半島,為該帶的主要高速公路,向西通往咸美頓再繞過安大略湖的西端前往多倫多,向東則在伊利堡駁上和平橋通往紐約州水牛城。區内另外三條高速公路則從QEW分支,分別為405號公路、406號公路和420號公路,當中405號和420號公路分別駁上劉易斯頓-昆士頓橋和彩虹橋通往美國。水路交通方面,威蘭運河從南至北貫穿尼亞加拉半島,讓船隻繞過尼亞加拉瀑布來往伊利湖和安大略湖。.
查看 尼亞加拉區和尼亞加拉半島
尼亞加拉縣 (紐約州)
尼亞加拉縣(Niagara County, New York)是美國紐約州西部的一個縣,成立於1808年。北傍安大略湖,西鄰加拿大。面積2,952平方公里。根據美國2000年人口普查,共有人口219,846。縣治洛克波特市。 縣名來自中立印第安語的onghiar,意思是「水的雷鳴」,指的就是著名的尼亞加拉瀑布。 N.
上加拿大
上加拿大(英文:Upper Canada)是一個在1791年至1841年間以五大湖北岸為管轄區域的英國殖民地,是安大略省的前身。与下加拿大相比「上加拿大」地理位置在聖勞倫斯河上游,故以此命名,情況跟上埃及和下埃及一般。 上加拿大的領土包括現今加拿大安大略省南部和以前新法蘭西在北部被稱為「上游地方」(法文:pays d'en haut)的所有領土;總括而言就是蘇必略湖、休倫湖和渥太華河流域,而並不包括哈德遜灣流域的土地。 英國籍著《巴黎和約》的簽訂從法國手上接收這片土地的控制權,自1774年到1791年間這個地方被納入魁北克省的管轄範圍之內。魁北克省在美國獨立戰爭後接收了大量的效忠派難民。這些操英語的難民和說法語的原居民在社會階層、文化、觀念與需求都有衝突,而原有的憲法《魁北克法》(Quebec Act)漸漸變得難以執行,故此英國政府在1790年通過《1791年憲法法案》(Constitutional Act of 1791),將魁北克省一分為二,分別為效忠派定居、使用英國法律與制度的上加拿大;和以法裔加拿大人為主、保留法國民事法與制度的下加拿大。 殖民地由省督、立法會和下議院組成政府管理。閃高(John Graves Simcoe)是首任省督。在1796年2月1日,殖民地首府由紐瓦克鎮(現今的濱湖尼亞加拉鎮)遷往約克(現今的多倫多),遠離美國的威脅。 上加拿大最初以區為單位,由地方政府所管理。在1788年,在上加拿大首次劃分成四個區;而隨著人口陸續增加,這些區也陸續被細分,當上加拿大在1849年改為以郡為地方單位時,上加拿大一共有20個區。到1841年為止,每個區的官員都由省督委任,儘管通常地方上對這些官員的人選有相當的影響力。而這些區每年都會召開四次季審法院,以審理法庭訴訟與監管區內的施政。.
查看 尼亞加拉區和上加拿大
伊利堡
伊利堡(Fort Erie)為位於加拿大安大略省南部尼亞加拉區的一個鎮,坐落尼亞加拉半島東南角,位處伊利湖注入尼亞加拉河的所在,隔河與美國紐約州水牛城對望。據2011年加拿大人口普查所示,伊利堡有29,960名居民。.
查看 尼亞加拉區和伊利堡
伊利縣 (紐約州)
伊利縣(Erie County, New York)是美國紐約州西部的一個縣,成立於1821年。西傍伊利湖,北鄰加拿大。面積3,178平方公里。根據美國2000年人口普查,共有人口950,265。縣治水牛城。 縣名來自同名的印第安部落。 E.
伊利沙伯皇后道
伊利沙伯皇后道(Queen Elizabeth Way,簡稱QEW、Q、QE或Queen-E,官方年報稱為451號省道)是加拿大安大略省南部一條400系列高速公路,連接該省首府多倫多和位於尼亞加拉半島東南角的伊利堡,並在該處駁上和平橋橫跨尼亞加拉河,與對岸美國水牛城的190號州際公路相連。公路全長139公里,從伊利堡起途經尼亞加拉瀑布城、聖嘉芙蓮斯、咸美頓、伯靈頓、奧克維爾和密西沙加等城鎮,在多倫多的終點處與427號公路和嘉甸拿高速公路交匯,當中在荷頓區内約長的路段則與403號公路共構。 此公路是以王后伊利沙伯·鮑斯-萊昂(即伊利沙伯二世的母親)命名。有別於其他安省省道的白底黑字路標,QEW的路標是採用黃底藍字設計。路標起初以較大的字體顯示「ER」兩個字母(代表「Elizabeth Regina」;拉丁語中解作「伊利沙伯皇后」),而公路的全名則以較小的字體顯示。這些路標於1955年起被替換,新的路標顯示「QEW」三個字母,而這個款式的路標則沿用至今。.
伊利湖
伊利湖(Lake Erie)是北美洲五大湖之一,也是世界第十三大湖。伊利湖的名字来源于原在南岸定居的印地安伊利部落。.
查看 尼亞加拉區和伊利湖
彩虹橋 (尼亞加拉)
尼亞加拉瀑布的彩虹橋(Rainbow Bridge)是一座以鋼建成的拱橋結構,橫跨尼亞加拉河(即美加邊境)連接美國紐約州尼亞加拉瀑布城及加拿大安大略省的尼亞加拉瀑布城。大橋共有4條行車線(每方向两條)及行人通道,橋跨為289.5米。在彩虹橋以北約16公里,另建有一座與彩虹橋設計接近的劉易斯頓-昆士頓橋。 彩虹橋建於較早期的蜜月橋舊址附近,蜜月橋又名瀑布景觀橋(Fallsview Bridge),官方名稱則為上鋼拱橋(Upper Steel Arch Bridge),於1938年1月27日因河上冰暴而倒塌。 由美國及加拿大聯合的組織,早已考慮重建一條新橋樑代替,倒塌事件加速了興建工程。國王喬治六世及王后伊利沙伯·鮑斯-萊昂(即伊利沙伯二世的母親)在1939年到訪加拿大時,曾到尼亞加拉瀑布參觀,並為橋樑進行奠基儀式,豎立了紀念牌匾。彩虹橋興建工程在1940年5月開始,大橋在1941年11月1日進行啟用儀式。 從美國前往加拿大(即西行方向)的汽車需要繳付3.25美元/加元的過橋費,行人和騎單車人士則需每人繳付0.50美元/加元;反方向交通則無需繳費。商用重型貨車禁止使用彩虹橋;重型貨車需經劉易斯頓-昆士頓橋或和平橋跨越尼亞加拉河。.
和平橋 (尼亞加拉河)
和平橋(Peace Bridge)是一條連接加拿大安大略省與美國紐約州的國際大橋,離尼亞加拉瀑布上游約,跨越尼亞加拉河連接東端美國的水牛城和西端加拿大的伊利堡,由水牛城與伊利堡公共橋樑委員會(Buffalo and Fort Erie Public Bridge Authority)營運。大橋由五座拱橋和一座帕克桁架橋連貫而成,全長。這橋命名作「和平」,以紀念加拿大與美國停戰一百年。.
哈爾迪曼德縣
哈爾迪曼德縣(Haldimand County)是加拿大安大略省南部一個地方行政區,坐落尼亞加拉半島西南部,南面瀕臨伊利湖,西臨諾福克縣,西北鄰布蘭特縣,北接哈密爾頓市,東北面和東面則與尼亞加拉區為鄰。 哈爾迪曼德於1800年脫離諾福克縣建制為縣,1974年則與諾福克縣重新合併成哈爾迪曼德-諾福克地區自治體(Regional Municipality of Haldimand-Norfolk)。1990年代末,安省政府改革其轄下的地方行政區,哈爾迪曼德和諾福克於2001年再度分置,當中楠蒂科克市的東半部分、哈爾迪曼德鎮和鄧維爾鎮取消地方建制並構成新的哈爾迪曼德縣。新設的哈爾迪曼德縣為一個單層次自治區,對下不設地方政府,但其名稱因歷史因素而保留「縣」的字樣。.
查看 尼亞加拉區和哈爾迪曼德縣
国家
国或国家,有時又作邦。从广义的角度,国家是指拥有共同的语言、文化、种族、血统、领土、政权或者历史的社会群体;从狭义的角度,国家是一定范围内的人群所形成的共同体形式。參見主權國家。 一般国家行政管理当局是国家的象徵,它是一種擁有治理一個社會的權力的国家机构,在一定的领土內擁有外部和內部的主權。.
查看 尼亞加拉區和国家
維亞鐵路
維亞鐵路(英語、法語:Via Rail Canada;簡稱:Via,發音)是加拿大一家提供長途和城際客運鐵路服務的國有企業。2011年,維亞鐵路提供的客運鐵路服務達每週497班,全年運載的乘客量達410萬人次。 加拿大國内的客運鐵路服務過去一直主力由加拿大太平洋鐵路(Canadian Pacific Railway,CP)和加拿大國家鐵路(Canadian National Railway,CN)提供。然而,踏入1950年代,航空業在長途客運市場所佔的比率逐步上升,而隨著各地公路網逐步發展以及私家車漸趨普及,中短途鐵路的乘客當中也有不少改為自行開車,客運鐵路業兩面受敵的局面亦告展開。到了1960和70年代,CP和CN更打算放棄客運業務,改為專注發展貨運業務。 1976年,CN將旗下的客運鐵路服務分拆成子公司「Via CN」;名稱裏的拉丁字「Via」在英語和法語(即加拿大的兩種官方語言)中皆可應用,因此被CN的公關部門接納。1978年4月1日,維亞正式脫離CN,成為一家獨立的國有企業,再於同年10月29日接管CP的客運鐵路服務。.
查看 尼亞加拉區和維亞鐵路
緬街隧道
緬街隧道(Main Street Tunnel),又稱東緬街隧道(East Main Tunnel),是加拿大安大略省尼亞加拉區威蘭市内一條隧道,穿過威蘭運河底部連接兩岸的東緬街而得名。隧道分為兩條管道,合共四條行車線,來回方向各兩線行車,而西行線旁亦設有行人路。隧道在西端與安大略406號省道的南端接駁,自此可向北通往聖凱瑟琳斯;隧道東端則與140號省道的北端接駁,自此可向南通往科爾伯恩港。隧道載有尼亞加拉區27號區道和安大略7146號省道兩個編號,但後者僅在安大略省運輸廳公路名冊中列出而不對外掛牌。 政府於1966年5月批准在威蘭市外圍為威蘭運河興建一條新水道,以取代長,途經威蘭市中心的原有運河路段。緬街隧道連同其上游的鎮線隧道於1970年代初與運河新水道項目同步施工,大為減低工程的難度和建造成本。緬街隧道耗資1100萬元興建,由安大略省運輸廳和聖羅倫斯海道管理局各支付一半,於1972年5月20日正式通車。隧道從1999年4月至11月之間進行復修:一條管道關閉期間,另一條管道維持開放並採雙線雙程行車安排。.
查看 尼亞加拉區和緬街隧道
纽约
纽约(New York)是位於美國紐約州的城市,為美国人口最多的城市、紐約都會區的核心、以及世界最大的城市之一,是对全球的经济、商业、金融、媒体、政治、教育和娱乐具有极大影响力的国际大都会。纽约还是聯合國總部所在地,因此紐約也被认为是世界外交的中心。纽约还被称为「世界文化之都.
查看 尼亞加拉區和纽约
纽约州
纽约州(State of New York),暱稱帝國州(Empire State),是美国东北部的一个州,首府是奧爾巴尼,由上州、紐約市及郊縣(下州)所組成。 纽约州西部及北部与加拿大接壤,东邻马萨诸塞州、康涅狄格州、佛蒙特州(即“新英格兰三州”)和大西洋,南接宾夕法尼亚州和新泽西州,西北部連接五大湖之一的安大略湖。通常人们说起纽约州时不能像称呼美国绝大多数州那样省略最后的“州”(State)字,因为简单地说纽约多指纽约市。.
查看 尼亞加拉區和纽约州
美加邊境
#重定向 美加邊界.
查看 尼亞加拉區和美加邊境
美國
#重定向 美国.
查看 尼亞加拉區和美國
美鐵
國家鐵路客運公司(National Railroad Passenger Corporation),商標和常用稱呼Amtrak,中文簡稱美國國鐵或美鐵,是美國經營長途和城際鐵路客運的營利性公司,創立於1971年5月1日。其商標「Amtrak」是由英文「美國」(America)和「鐵軌」(track)組成的混成詞。總部位於華盛頓聯合車站。 美鐵依據《1970年美國鐵路客運服務法案》(Rail Passenger Service Act of 1970)建立。其所有的優先權股份都由美國聯邦政府所有,並接受政府投資以維持公司運轉。公司的運作模式為準政府機構,董事會成員皆由總統提名經參議院同意而任命。部份普通股份由美國其他私營鐵路公司在1971年美國國鐵創立時,以經營鐵路客運權力交換而來。雖然美鐵並不給予股息,有少數投資人向擁有原先股份的鐵路公司購買美鐵股份。2004年,部分普通股股份由美鐵購回。2011財政年度,美國國會共向美鐵投資5.63億美元補助鐵路運營,並追加9.22億美元用於資本流通。美鐵2010年票箱回報率(售票收入佔運營成本的比率)為79%,為現有美國各客運鐵路公司中最高。 美鐵有僱員超過20000人;全國總路線長35000公里,服務覆蓋美國46州及加拿大三個省份,總共約500個車站。2012年度共運送3120萬人次旅客,累計收入20億美元。目前每天美鐵經營1250班列車,出軌事故率1.0%。.
查看 尼亞加拉區和美鐵
省
省,可以指:.
查看 尼亞加拉區和省
白人
白人(White people),或称白色人种,指狹義的高加索人種(一般亦作西洋人、西方人或西人、洋人),是以人类肤色命名的人种名称,一般指擁有淡色皮膚的種族或群體成員;或是一類擁有淡色皮膚,尤其是源自歐洲的人類群體, from the Compact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查看 尼亞加拉區和白人
花園城市高架橋
花園城市高架橋(Garden City Skyway)是加拿大安大略省尼亞加拉區一座橋樑,跨越威蘭運河連接聖凱瑟琳斯和濱湖尼亞加拉。大橋載有伊利沙伯皇后道(QEW)的六條行車線,來回方向各三線行車。大橋由48座主樑連貫而成,全長,離威蘭運河水平面約40米高。在各條跨越威蘭運河的橋樑當中,花園城市高架橋編號為4A(4號橋為荷默開啓橋)。 此橋於1960年1月動工,橫跨威蘭運河的主橋跨段則於同年7月安裝,橋樑全線於1963年10月18日通車。大橋在施工期間以鄰近的荷默開啓橋為名,稱為荷默高架橋(Homer Skyway);通車後大橋則改以聖凱瑟琳斯市的暱稱“花園城市”為名。大橋通車初期曾收取過路費,到1973年則取消收費。安大略省政府於2000年代初斥資1780萬元,分三階段復修花園城市高架橋的橋面和橋墩;工程完成後橋面壽命延長至大概2025年,橋墩壽命則延至2025年之後。 大橋通車時,兩岸的QEW來回方向各得兩線行車,而大橋各方向三條行車線中的慢線則用作貨車爬坡車道。該段QEW後於2010年代擴濶至來回各三線行車,令大橋的慢線失去其原有的爬坡車道功能,而日增的車流令大橋極有可能成為該段QEW的瓶頸McCormick Rankin、安大略省運輸廳: p.7。另一方面,大橋來回方向的外側路肩各只得約1米濶,遠較現有公路設計標準為窄。綜合各種因素,省府於2011年委託顧問公司就QEW跨越威蘭運河路段的長遠發展策略展開環境評估,為該走廊的發展提供選項。環評過程首輪公眾諮詢於2011年春季進行,顧問公司其後權衡各選項,預料於2013年末公佈首選方案後再進行第二輪公眾諮詢。.
鎮線隧道
鎮線隧道(Townline Tunnel)是加拿大安大略省尼亞加拉區威蘭市内一條隧道,穿過威蘭運河底部連接威蘭市的兩岸,因其走線與過去威蘭鎮和科爾伯恩港鎮之間的界線相近而得名。隧道全長約,離威蘭運河水平面約,分為行車和鐵路兩條管道:前者共有兩條行車線,來回方向各單線行車;後者則載有加拿大太平洋鐵路的兩條路軌。 政府於1966年5月批准在威蘭市外圍為威蘭運河興建一條新水道,以取代長,途經威蘭市中心的原有運河路段。鎮線隧道連同其下游的緬街隧道於1960年代末與運河新水道項目同步施工,大為減低工程的難度和建造成本。在聖羅倫斯海道管理局原來的計劃中,鎮線隧道只供鐵路行駛,但在威蘭市議會爭取和當地的國會下議院和省議會議員協助下,當局同意增設兩條行車線。鎮線隧道耗資約3200萬元興建,當中行車管道佔1100萬元。行車管道率先於1972年7月13日正式通車,而鐵路管道則於1973年1月31日啓用。鐵路管道本有三條鐵路軌,但中央鐵路軌於1990年代移除。 1985年2月尾,威蘭一帶的氣溫回暖,導致大批積雪融化並淹浸鎮線隧道;隧道的行車和鐵路管道皆需封閉數天以進行清理。到了2010年3月尾,聖羅倫斯海道管理公司人員在隧道進行例行檢查時,發現隧道連接路下的水管出現銹蝕,其上的道路有可能出現大型路坑,因此封閉隧道及其連接路以進行修補;隧道於同年4月22日重開。 隧道的行車管道載有安大略58A省道。該公路又稱鎮線隧道路(Townline Tunnel Road),在東西兩端分別與安大略140號和58號省道接駁,兩者皆向南通往科爾伯恩港。鎮線隧道路在140號省道以東則編為尼亞加拉區525號區道,並於84號區道以東駁上25號區道,約莫與尼亞加拉瀑布城的南界平行向東通往尼亞加拉河畔。.
查看 尼亞加拉區和鎮線隧道
聖羅倫斯海道
聖羅倫斯海道(St.;la Voie Maritime du Saint-Laurent)是一系列連接大西洋至北美五大湖的運河、船閘和航道,以聖羅倫斯河為名。海道全長,東起加拿大魁北克省蒙特婁和朗基爾,西至威蘭運河在伊利湖的出口並包含該運河在内,船隻並可從此處一直航行至蘇必略湖的盡頭(即五大湖的極西端)。美加約四分之一人口居住在其流域以内Infrastructure Canada, p.1。 海道的聖羅倫斯河旁分段共設有七個船閘,當中兩個由美國方面營運,其餘五個則歸加拿大方面營運;而威蘭運河及其沿線的八個船閘則全坐落加拿大境内。海道在加拿大境内的設施由聖羅倫斯海道管理公司(Saint Lawrence Seaway Management Corporation)營運,而美國境内的設施則由聖羅倫斯海道發展公司(Saint Lawrence Seaway Development Corporation)管理。 海道於1959年通航,至今所處理過的貨物流達20億公噸Infrastructure Canada, p.2,構成五大湖區經濟的重要一環。與此同時,海道通航後亦為大湖區帶來多種入侵物種,影響區内的生態環境。.
查看 尼亞加拉區和聖羅倫斯海道
西林肯
西林肯(West Lincoln)是加拿大安大略省南部尼亞加拉區一鄉(township),坐落尼亞加拉半島中部,北接格里姆斯比鎮和林肯鎮,東鄰皮拉姆鎮,東南及韋恩費利特鄉,西南臨哈爾迪曼德縣,西北面則與哈密爾頓市為鄰。據2011年加拿大人口普查所示,西林肯鄉內有13837名居民。鄉內要道為尼亞加拉區20號區道(即前安大略20號省道),呈東西走向連接尼亞加拉瀑布城和哈密爾頓,而鄉內的主要聚落亦大多坐落此道路之上,包括其行政中心史密夫維爾(Smithville)。 1970年1月1日,安大略省政府改革尼亞加拉半島上的地方政府,此帶地域所在的林肯縣與隔鄰的威蘭縣合併成新的尼亞加拉區,而西林肯鄉則於同日成立,由南格里姆斯比鄉(South Grimsby)、開斯托鄉(Caistor)和蓋恩斯伯勒鄉(Gainsborough)合併而成。.
查看 尼亞加拉區和西林肯
高速公路
速公路一般是指双向2條车道以上、雙向分隔行驶、完全控制出入口、全部采用两旁封闭和立体交叉桥梁、地下隧道与匝道,时速限制比普通公路較高的行駛道路。特点是车速快、交通量大和有较高的运输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
查看 尼亞加拉區和高速公路
黑人
黑人,即黑色人种,又称尼格罗人种,尼格罗-澳大利亚人种、赤道人种、剛果人種,是人类分类学说裏的一种人种。 現今黑人大多聚居于非洲和美洲,另外,安达曼群岛、尼科巴群岛、美拉尼西亚與澳大利亞原住民的膚色雖然也是黑色,但是現今根據其他科學證據將他們歸類為棕色人種,而不是黑色人種。.
查看 尼亞加拉區和黑人
葡萄酒
葡萄酒是用新鲜葡萄果实或葡萄汁,经过发酵酿制而成的酒精饮料。在水果中,由於葡萄的葡萄糖及果糖含量较高,贮存一段时间就会发出酒味,因此常常以葡萄釀酒。葡萄酒是目前世界上产量最大、普及最广的单糖酿造酒。早在六千年以前,在盛产葡萄的地中海区域,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和尼罗河流域的古埃及人就会酿造葡萄酒。有趣的是,在舞蹈文化中,有一種葡萄酒舞是在釀酒用葡萄豐收時,慶祝的團體舞蹈。在古埃及文化中,葡萄酒(紅酒)和血相關聯,這種象徵關係也影響了附近地區產生的的宗教。在中國文化中,與葡萄酒有關的詩詞文學始自漢朝,多視葡萄酒為一種美酒。 葡萄酒有許多分類方式。以成品顏色來說,可分為紅葡萄酒、白葡萄酒及粉紅葡萄酒三類。按照糖度划分可分为干型葡萄酒半干葡萄酒半甜葡萄酒及甜型葡萄酒。以釀造方式來說,可以分為平静葡萄酒、氣泡葡萄酒、加烈葡萄酒和加味葡萄酒四類。其中一般葡萄酒的酒精含量約為百分之八到十五,然而加烈葡萄酒的酒精含量可能會更高。 葡萄酒的酒性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土壤、氣候以及釀酒技巧等因素的影響,但是酒的風味卻取決於釀酒葡萄的品種。根據目前的考古發現,葡萄酒的原料-葡萄,最早產於中國以及黑海與裡海之間的外高加索地區。外高加索葡萄亦在西汉时经张骞出使西域传到中国。目前葡萄已经被广泛引种到世界各地,主要是作为釀酒原料。但世界最有名的葡萄酒大多產自法国,法国葡萄酒的酿造历史可追溯到罗马帝国时期。由於法国气候温和,除了北部诺曼底一些區域以外,全國都能生产高品质的葡萄。在1996年時,全國共有超過818,000公頃的葡萄園,13個產酒區域,葡萄酒產量超過46億公升。至於其他歐洲國家,義大利與西班牙也是傳統的葡萄酒大國,以往多生產一般餐酒,但是從二十世紀七十年代起,開始有酒商走精緻路線,目前也有生產評價極高的葡萄酒。德國的白葡萄酒,產量雖然不多,但是幾百年的工藝傳承,也產出不少精緻的珍釀。歐洲國家生產的葡萄酒,通稱為舊世界葡萄酒,其他區域生產的葡萄酒,則稱為新世界葡萄酒,美國、澳洲、紐西蘭、智利、阿根廷、以及南非,是新世界葡萄酒的主要產區,但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一些非传统葡萄酒生产国比如英国也开始尝试生产起泡葡萄酒。.
查看 尼亞加拉區和葡萄酒
GO運輸
GO運輸公司(GO Transit)是加拿大安大略省一家區域性公共交通機構,主要服務南安省的大多倫多暨咸美頓地區,部分業務亦伸延至大金馬蹄地區的其它城鎮。“GO”即为“Government of Ontario”(安大略省政府)之缩写。GO為南安省的居民提供通勤鐵路和巴士服務,2012年的年度載客量達6500萬人次,並與多倫多公車局(TTC)和其他市立公共交通機構於多處銜接。 GO運輸於1967年5月23日投入服務,是全加拿大首個同類型公共交通機構,當時直屬。現時GO則是安大略省公營機構都市連通旗下的營運部門。.
查看 尼亞加拉區和GO運輸
林肯 (安大略省)
林肯(Lincoln)是加拿大安大略省東南部尼亞加拉區一鎮,坐落尼亞加拉半島北部,北面瀕臨安大略湖,東鄰聖凱瑟琳斯市,東南及皮拉姆鎮,西南臨西林肯鄉,西面則與格里姆斯比鎮為鄰。據2011年加拿大人口普查所示,林肯鎮內有22487名居民,而此鎮亦是聖嘉芙蓮斯-尼亞加拉瀑布城都會區的一部分。.
格里姆斯比 (安大略省)
格里姆斯比(Grimsby)是加拿大安大略省南部尼亞加拉區一鎮,坐落尼亞加拉半島北部,北面瀕臨安大略湖,東鄰林肯鎮,南及西林肯鄉,西面則與哈密爾頓市為鄰。此鎮的大部分民居和商戶皆集中在安大略湖湖岸和尼亞加拉懸崖底部之間的狹窄地段。據2011年加拿大人口普查所示,格里姆斯比鎮內有25325名居民,而此鎮亦是哈密爾頓都會區的一部分。.
新教
新教(Protestantism),又稱基督新教,是西方基督教中不屬於天主教體系的宗派之統稱,源於16世紀神學家馬丁·路德等人所領導的宗教改革運動,與天主教、東正教並列為基督宗教三大分支。一些既不屬於天主教,亦與歐洲宗教改革沒有歷史淵源的教會,例如無宗派教會,也被視為新教,Pew Research Center,2011。新教強調「因信稱義」,認為人要得到上帝拯救,唯獨憑藉信心曾祖漢,,全國宗教資訊網,「新教有別於天主教,可以從新教在某些教義和神學的前提上看得出來,馬丁·路德在公元1517年開始宗教改革的運動,他的神學思想起點源於個人的經歷,到底面對公義的神時,人要如何才能夠被接納呢?「因信稱義」(Justification through faith)是路德也是新教的關鍵教義,意思是因著信心的緣故,神把人當作義人(稱義),不是人本身有什麼值得討神喜悅的,而是公義的神在審判的時候不再看人的不完全,而只看到信心的對象,即耶穌基督,雖然世人都無法過一個完美的一生在神面前被稱為義,但是神的兒子耶穌基督過了完美的一生得著了「義」的地位,信徒只要藉著信靠耶穌基督,這個耶穌基督的義就被轉撥到我們身上,因此,神是因著耶穌基督的緣故,稱那些相信之人為義人。」而不是靠善行南亞路德會,《信仰立場》,頁7:「人藉著信心(相信和接受耶穌基督為救主)便可得著這救恩。『你們得救是本乎恩,也因著信;這並不是出於自己,乃是上帝所賜的;也不是出於行為,免得有人自誇。』(弗2:8-9)」WELS Topical Q&A: 。新教以《聖經》為信仰之唯一依據,反對天主教聖統制WELS Topical Q&A: Jenkins, Paul (2014), 約翰•加爾文:《基督教要義》(卷三),頁149,更相信所有信徒都具有祭司的職分。新教各宗派在聖餐觀等神學問題持不同看法,但普遍以「五個唯獨」為信仰核心思想。 對新教的稱呼,源自拉丁文「protestatio」,意為「抗議」,源於1529年神聖羅馬帝國宣布馬丁·路德為異端之後所引起的強烈抗議。其實在馬丁·路德之前已經有多位宗教改革家嘗試改革甚至脫離天主教會,但最後直至路德才獲得成功。16世紀路德宗信仰由德國傳入丹麥、挪威、瑞典、芬蘭、拉脫維亞、愛沙尼亞和冰島,另一位宗教改革家約翰·加爾文的思想亦傳入匈牙利,荷蘭,蘇格蘭,瑞士和法國。同時期,英格蘭國王亨利八世帶領當地教會脫離天主教會獨立,亦開展了英國宗教改革運動。 新教成功發展出其獨特文化,為人類在教育、人文 、科學、政治和社會秩序、經濟、藝術等領域帶來重大貢獻。Karl Heussi, Kompendium der Kirchengeschichte, 11.
查看 尼亞加拉區和新教
400系列公路
400系列公路(400-series highways)是加拿大安大略省南部一系列高速公路,構成該省省道網絡的一部分。此系列公路具有嚴謹的標準規格,部分設計特點更獲北美其他交通部門建設高速公路時所仿效,當中包括局部苜蓿葉型交匯處(parclo interchange)以及由紐澤西護欄設計演變而成的安大略高牆護欄(Ontario Tall Wall)。 安省政府在探討將某條交通走廊升格為400系列高速公路時,主要考慮該走廊的每日平均汽車流量是否達致10000架次,但偶然亦會考慮其他因素。某些交通走廊的車流低於上述門檻,但省府為了刺激該區經濟會考慮將之升格至400系列公路資格(例如安省北部的400號公路延伸計劃)。另一方面,某些交通走廊的車流高於上述門檻,但省府因環保、項目造價高昂或沿線居民反對等原因而放棄將之升格(例如於1970年代取消的多倫多市400號公路南延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