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姜宸英

指数 姜宸英

姜宸英(),字西溟,號淇園,又號韋間,明末清初書法家、史学家。浙江慈谿縣(今慈溪市)人。.

29 关系: 姚观崇祯京城康熙康熙帝张英何焯福格笪重光米芾田雯熊賜履韓菼聽雨叢談顺天鹿祐黃虞稷董其昌探花李蟠汪士鋐清朝朱彝尊明史浙江省慈谿縣慈溪市

姚观

姚观,号盥斋,江西建昌府南城县人,清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 嘉慶六年,登進士,授福建宁德县知县。署惠安,复回宁德縣知縣。因政績升任永春直隶州知州,署兴化府知府。道光七年,署泉州府知府,十一月卸事。.

新!!: 姜宸英和姚观 · 查看更多 »

字可以指:.

新!!: 姜宸英和字 · 查看更多 »

崇祯

崇祯(1628年—1644年)是明朝皇帝明思宗朱由檢的年號。崇祯是明朝的最后一个年号。 朱由檢於天启二年(1622年)九月被册封为信王。天启七年(1627年)即皇帝位。 内阁拟定的年号为“--圣”、“兴福”、“咸嘉”、“崇贞”,朱由检圈定“崇贞”,并改为“贞”为“祯”。一说呈上的四个年号为“永昌”、“绍庆”、“咸宁”、“崇贞”。次年(1628年)改元。 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破京师,思宗自缢。李自成建立確立大順,改年號為永昌;吳三桂則擁立朱慈烺為帝,改元義興。 明朝滅亡之後,李氏朝鲜的士族出於反清情緒及小中華思想,在國中仍然使用崇禎年號,如崇禎紀元後八十三年(1710年)、崇禎後再癸丑(1733年)、崇禎紀元後四乙丑(1865年)等等,這被稱作「崇禎紀元」。.

新!!: 姜宸英和崇祯 · 查看更多 »

京城

京城,又稱為京師,是漢字文化圈(中国大陆、臺灣、日本、朝鲜、越南等国家或地區)中,对于首都的称呼,多见于近古以前。陪都(具有与首都相似地位的城市)不稱京師。 京城可以指:.

新!!: 姜宸英和京城 · 查看更多 »

康熙

康熙(a;,公元1662年至1722年)为中国清朝入關後第二位皇帝——清圣祖玄烨的年号,前后共61年。 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清世宗即位沿用。.

新!!: 姜宸英和康熙 · 查看更多 »

康熙帝

清圣祖仁皇帝爱新觉罗·玄烨(a),又稱康熙帝,汗號「恩赫阿木古朗汗」(Энх Амгалан хаан)(),爱新觉罗氏,諱玄燁,西藏方面尊為「文殊皇帝」,年號「康熙」。 康熙帝乃顺治帝第三子,順治十一年農曆甲午年三月十八巳時生於北京紫禁城景仁宫,母親為孝康章皇后佟佳氏。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崩于北京畅春园清溪书屋,终年68岁。死后,得圣祖庙号、「合天弘運文武睿哲恭儉寬裕孝敬誠信功德大成仁皇帝」谥号,通称「聖祖仁皇帝」(a),葬于景陵。康熙帝在位於1661年2月5日至1722年12月20日,在位六十一年零十个月,是清朝自入关以来的第二位皇帝,也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 中国大陆及台湾等地的史学界及教科书中,一般将康熙、雍正及--时期合共称为康雍乾盛世或康乾盛世。.

新!!: 姜宸英和康熙帝 · 查看更多 »

张英

张英可以指:.

新!!: 姜宸英和张英 · 查看更多 »

何焯

何焯(),字屺瞻,號茶仙,江蘇長洲人。與笪重光、姜宸英、汪士鋐並稱為康熙年間的“帖學四大家”。.

新!!: 姜宸英和何焯 · 查看更多 »

福格

福格,冯姓,字申之,内务府汉军镶黄旗人,清朝官員,乾隆年间大学士英廉曾孙。 咸丰五年(1855年)春,福格以惠州通判在僧格林沁山东军中效力,司理营务,兼总行营发審案牍。后升山东莒州知州。 撰有《听雨丛谈》,共12卷,多記清代掌故,其中关於内务府旗鼓汉军等內容尤为翔实,对清史研究有一定裨益。.

新!!: 姜宸英和福格 · 查看更多 »

笪重光

重光(),字在辛,号君宜,又号江上外史、郁冈扫雪道人等。晚年自署蟾光。清初政治人物,书画家。江南句容东荆(今白兔镇)人。.

新!!: 姜宸英和笪重光 · 查看更多 »

米芾

米芾(),北宋书画家。初名黻,字元章,號襄阳漫士、海岳外史、鹿门居士。北宋著名书法家、书画理论家、画家、鉴定家、收藏家。.

新!!: 姜宸英和米芾 · 查看更多 »

田雯

雯(),字子纶,一作紫纶,一字纶霞,号山疆子,山東德州人。清朝官員。.

新!!: 姜宸英和田雯 · 查看更多 »

熊賜履

賜履(),字敬修,一字青岳,號素九,別號愚齋,湖北孝感人,祖籍江西南昌,明末清初理學名家、政治人物,官至東閣大學士兼吏部尚書。以康熙皇帝老師的名義,曾經拉攏過顧炎武,有書簡往來。.

新!!: 姜宸英和熊賜履 · 查看更多 »

韓菼

韓菼(,),字元少,一字慕廬,長洲(今蘇州)人。清朝狀元、政治人物。官至禮部尚書。.

新!!: 姜宸英和韓菼 · 查看更多 »

聽雨叢談

《聽雨叢談》,凡十二卷,清福格撰。.

新!!: 姜宸英和聽雨叢談 · 查看更多 »

顺天

顺天可以指:.

新!!: 姜宸英和顺天 · 查看更多 »

鹿祐

鹿祐(),字有上,號蘭皋。江南潁州城內南關人(今阜陽潁州區)。清朝政治人物,同進士出身。 康熙二十一年(1692年)壬戌科進士,初授浙江西安縣知縣,廣設學校。歷官江南道监察御史,遇事敢言,不畏強暴,彈劾山西富紳李蟋龙,時稱“一本参三相”。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李蟠、姜宸英任順天鄉試主副考官,事後傳聞作弊,落第士子憤怒,文揭貼遍京城,鹿佑彈劾之。康熙四十七年(1709年)河南大水,奉命救撫災民,鹿佑亲临现场,督促检查。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河南大旱,两次奏请朝廷,减免河南田赋。官至大理寺少卿,太仆太常正卿。著有《天方礼经》。.

新!!: 姜宸英和鹿祐 · 查看更多 »

黃虞稷

黃虞稷(),字俞邰,號楮園,福建泉州府晉江縣安平(今晉江市安海鎮)人。明末清初藏書家。 生於明崇禎二年(1629年),受父親黃居中影響,嗜書成癖,16岁进县学,與丁雄飛有往來。1667年撰寫〈賴古堂印譜序〉一文,康熙十八年(1684年)參與編修《明史》,康熙二十九年又随徐乾学往太湖包山书局编纂《大清一统志》。 黃虞稷及其父兩代共藏書八萬卷,書房名「千顷斋」,“常与江左诸名士约为经史会,以资浏览,借阅者无虚日”,钱谦益编纂《列朝诗集》,曾向黃氏借书。其書籍多用“黃虞稷印”、“俞邰”。康熙三十年(1691年)七月,归江宁,五日後卒,享壽六十三歲。著有《千頃堂書目》32卷,《我贵轩集》、《建初集》、《朝爽阁集》、《蝉巢集》、《史传纪年》等。 虞稷的故居在安海镇朝天境。.

新!!: 姜宸英和黃虞稷 · 查看更多 »

董其昌

董其昌(),字玄宰,號思白、思翁,別號香光居士,直隶華亭县(今上海松江區)人。明朝政治人物,書畫藝術家。萬曆己丑進士,官至南京禮部尚書。與邢侗、張瑞圖、米萬鍾合稱晚明四家。.

新!!: 姜宸英和董其昌 · 查看更多 »

探花

探花是中国、朝鮮、越南科举制度中在殿试中,取得進士第三名的名稱,與第一名狀元,第二名榜眼合稱“三鼎甲”。 「探花」一名在唐代的科舉經已出現。當時中進士者會園遊慶祝,稱「探花宴」。以進士中的年少貌美者為「探花使」,到各名園採摘鮮花,迎接狀元。北宋開始,進士必須經過皇帝殿試,並且定立進士一甲只有三人。初時第一名稱狀元,第二、三名俱稱為榜眼;意思是第二、三名分立狀元左右,如其兩眼。至北宋末年,只以第二名為榜眼,第三名則稱探花。 探花這名稱跟狀元、榜眼一樣,其實都是社會上習慣使用。在正式發放的金榜之上,只會稱進士一甲第一名,一甲第二名,一甲第三名。.

新!!: 姜宸英和探花 · 查看更多 »

李蟠

李蟠(),字仙李,号根菴。江蘇徐州府丰县(今江苏徐州市丰县)人。 祖籍河北真定(今正定),缺世自至正年问迁来徐州。祖父李向陽,是明代天啟年間的舉人,父亲李弇,是南明的拔贡。李蟠身材高大,食量驚人,早年喜玩鷂鷹,後摔死鷂鷹,從此發憤苦讀,读书可一目十行。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中举人。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殿试,應考時深夜四更时交卷,一口氣吃了三十六個饽饽(饅頭)。同榜探花姜宸英做詩調侃他:“望重彭城郡,名高進土科。儀容好絳勃,刀筆似蕭何。木下還生子,蟲邊還出番。一般難學處,三十六餑餑”。殿試一甲第一名(狀元),授职翰林院修撰,纂修《大清一統志》,并为侍讀。 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任顺天乡试主考官,姜宸英任副考官,事後傳聞作弊,士子愤怒,文揭贴遍京城,士子编造歌谣“老姜全无辣味,小李大有甜头”,御史鹿祐彈劾之。康熙帝令将李蟠、姜宸英入狱,姜宸英死獄中,李蟠被流放沈阳,永不叙用。三年后,李蟠被赦返里。康熙帝在南巡时,还欲起用李蟠,但李蟠無意再仕,作罷。雍正六年(1728年)四月初一逝世,终年七十四岁,埋葬于徐州城南焦山东麓。著有《偶然集》和《根菴文集》,大多失佚。今人有《李蟠诗文集》印行。.

新!!: 姜宸英和李蟠 · 查看更多 »

汪士鋐

汪士鋐(),字文升,號退谷,又號秋泉,江南長洲(今江蘇蘇州)人。.

新!!: 姜宸英和汪士鋐 · 查看更多 »

清朝

清朝(1616年2月17日、1636年5月15日或1644年6月5日-1912年2月12日),正式國号為大清(a),對外使用大清国、大清帝國、中國、中華大清國等名稱,是中国历史上由滿人建立的一個朝代、也是最后一个專制王朝,统治者为建州女真的爱新觉罗氏。 满人源自建州女真,在今中国东北地区為建州卫。建州卫是明朝在东北设立的一个卫所,一个邊防的行政单位,曾隶属于奴儿干都司管辖。1616年,女真族人努尔哈赤在今中国东北地区建国称汗,建立後金,定都赫图阿拉,又稱為兴京(今辽宁新宾)。1636年,努尔哈赤的繼承者皇太极在盛京(今瀋陽)称帝,定国号为「大清」,當時其領土僅止於滿洲地區,但已對退守長城以南的明朝造成重大威脅。1644年,大顺国李自成率军攻陷北京,明朝灭亡。同年,清军藉口協助吳三桂部等原明朝軍隊對抗李自成而進入山海关内,隨後違反約定攻佔北京盤據不走,全面展開對中原的入侵行動,同時遷都北京。从清军入关到其后的数十年时间内,清朝陆续消灭華北殘餘明朝勢力、李自成的大順军、張獻忠的大西國、南明和明鄭等势力,统一中国全境。歷經康熙、雍正及乾隆三帝,清朝的綜合國力及經濟文化逐步得到恢復和發展,统治着辽阔的領土及藩屬國,史稱康雍乾盛世,是清朝發展的高峰時期,有歷史學者認為該时期也是中國歷史上最輝煌的時期之一。有學者認為,因為清廷推行文字獄與“首崇满洲”政策故康乾盛世不屬於文化意義上的盛世,而梁啟超認為清代學術在中國學術史上價值極大,清代輯佚學的發展亦修復不少在古代已失傳的文獻著作。清代文人崇實學、重證據以及注重考辨和考據精神亦在推動漢學的發展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鴉片戰爭開啟中國近代歷史,使中國由東亞的中心變成列強環伺的國家。西方列強迫使清廷簽訂不平等條約,以武力獲得在華利益。清朝在抵抗外侮與內憂的同時,也一直處於改革派與守舊派拉鋸的局面。在列强入侵的同时西方科學與文化亦引入中國,讓清朝發起一連串的改革與革命,如自強運動,促使中國文化的成長與革新。然而甲午戰爭的失敗使改革的努力受到沉重打击,并使列強劃分勢力範圍。而維新運動隨守舊派抵制而告終。在義和團排外失敗、引來八國聯軍後,清廷也推動清末新政,虽取得一些成效,但部分內容讓许多立憲派知識分子失望,轉而支持革命。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在南京正式成立,同年宣統帝(溥儀)於2月12日宣布退位,清朝正式滅亡。清朝從後金時期算起,共經歷12位皇帝,13个年号(包含太祖的天命和太宗的天聰),國祚長296年,又有滿清十三皇朝之稱;自1644年入主中原,建立清朝以來則有10帝,歷時268年。 清朝政治制度基本上沿襲明朝,但是比明朝独裁,其最高決策單位隨皇帝的授權而變動,例如軍機處、總理衙門等,除提升行政效率外,也使皇帝能充分掌權,認為清朝在专制主义集权上达到了中国历史上的顶峰,政权上始终要袒护满人,政治上制度的意义很少,而法术的意义很多。認历代中國王朝包括明朝社會特别鼓励大眾公开发言,只有清朝才不允许民间有公开发言权,沒有“言论自由”、“结社自由”和“出版自由”。然而徐復觀批評錢穆對歷代專制下的暴行視而不見,以及把中國「歷史中成千上萬的殘酷地帝王專制的實例置之不顧」。學者孟昭信指出,康熙二十年內閣新成員當中有兩名滿人和四名漢人,清延亦重點選拔升遷較快的漢族士大夫,這些士大夫同時是內閣的候補成員。另外,學者孔定芳也指出,清政府也容許有「反清」思想的學者嚴繩孫任命擔任官職,在任職一段時間後,嚴繩孫放棄「反清」思想,後來從原本「不享無妄之福」到「九死從今總負恩」,甚至把康熙帝視為恩人。清朝中期文字獄興盛,若有疑似反清復明的運動與散播被認為不利皇帝的消息,往往會引來冤獄,牽連多人受害。軍事方面原先以旗人的八旗軍為精銳,龐大的綠營為輔,後來以綠營和地方團練如湘軍、淮軍為支柱。清朝領土极盛时可達1310万平方公里,清末時期也維持1130萬平方公里。政治穩定、廣泛種植新作物與賦稅制度的改變,使得中國人口最後突破以往的平均值,達到四億左右。國內與國外的貿易提升,帶動經濟農業與手工業的發展。.

新!!: 姜宸英和清朝 · 查看更多 »

朱彝尊

朱彝尊(),字锡鬯,号竹垞,浙江嘉兴人,祖籍江蘇吳江,明末清初政治人物,诗人、词人、经学家。.

新!!: 姜宸英和朱彝尊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 明朝.

新!!: 姜宸英和明 · 查看更多 »

明史

《明史》是二十四史中的最後一部,是一部纪传体的史书。清朝明史馆官修,张廷玉等主撰,全書共三百三十二卷,計本紀二十四卷、志七十五卷、表十三卷、列傳二百二十卷;记明代史事,起自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年),迄於明思宗崇祯十七年(1644年),共277年的明朝历史。.

新!!: 姜宸英和明史 · 查看更多 »

浙江省

浙江省,是一个地处中国东南沿海的省份。东临东海,北连长江三角洲,与江苏省接壤,太湖位于两省之间,东北一角邻上海市,西接江蘇省和江西省,南连福建省。境内最大的河流為钱塘江,因江流曲折,称之江,又称浙江,省以江名,简称“浙”。省会为杭州市。 浙江是吴越文化、江南文化的发源地,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早在5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就有原始人类“建德人”活动,境内有距今7000年的河姆渡文化、距今6000年的马家浜文化和距今5000年的良渚文化,是典型的山水江南、鱼米之乡,被称为“丝绸之府”、“鱼米之乡”。 浙江是中国经济最活跃的省份之一,尤以發達的民营经济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浙江经济”,至2013年人均居民可支配收入连续21年位居中国第一。浙江与江苏、安徽、上海共同构成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已成为国际6大世界级城市群之一。地區生產總值位居中國第四位。.

新!!: 姜宸英和浙江省 · 查看更多 »

慈谿縣

慈谿县,中国旧县名,曾称慈溪县,今慈溪市的前身,但辖区与今慈溪市不尽相同。 唐朝玄宗时,因人口繁盛,于开元十六年(728年),分鄮县置慈溪县、奉化县、翁山县、鄮县四县,属明州。县名得于溪名。《慈溪县志》转引《延祐四明志》的记载:“汉句章董黯,母尝婴疾,喜大隐溪水,不以时得。于是筑室溪旁,以便日汲。溪在今县南一舍。故以慈名溪,又以溪名县”。县治在今慈城镇,属宁波市江北区。 唐朝时,历属明州、余姚郡。乾元元年(758年),随明州隶属于浙江东道。五代后梁开平三年(909年),明州刺史黄晟逝世,地归钱镠。慈溪县属明州望海军,隶吴越国。北宋初,吴越国改明州望海军为明州奉国军。吴越国纳土归宋后,慈溪县属江南东道明州奉国军,后随明州归两浙路。南宋时,属两浙东路庆元府。元朝时,属庆元路。 元末民变中,随庆元路为方国珍所据,后归朱元璋。明朝时,慈溪县属宁波府。永乐十六年(1418年),改慈溪县为慈谿县。《慈溪县志》所述改名原因,“永乐十六年(1418),慈溪失县印,恐为歹徒所得,请于朝,诏更铸,改溪从谷,逐改慈溪为慈谿,仍属宁波府,隶浙江承宣布政使司”。清朝时,沿袭明制,仍属宁波府,归宁绍台道。 辛亥革命时,浙江光复。民国元年,宁波府废,直属浙江省军政府。民国三年至十五年,属会稽道。民国十六年,道废,直属浙江省政府。民国二十一年后,历属浙江省第五、第六、第三、第二行政督察区。 1949年5月3日,第三野战军麾下的22军在攻占杭州后,向浙东挺进。24日,第22军攻占县城孝中镇。在中共组织下,当地民众生活如常。6月,成立中共慈谿县委。刘春泉任副县长、代县长(不久任县长)。6月19日,中共慈谿县委、县政府开始运作。此前6月5日,在宁波成立浙江省第二区专员公署。10月改称宁波公署(即宁波专区),慈谿县隶之。 1954年,政府为建设商品棉生产基地,将产棉区的镇海县、余姚县、慈谿县的北境划入。县城迁至浒山镇(今浒山街道)。1956年,推行汉字简化方案,慈谿县由此改为慈溪县。1970年,属宁波地区。1979年,为完善水利条件,泗门区划入余姚县。余姚县龙南区划入。1988年,改为慈溪市。.

新!!: 姜宸英和慈谿縣 · 查看更多 »

慈溪市

慈溪市位于中国浙江省东北部,濒临杭州湾,为宁波市代管的一个经济发达的县级市,宁波第二大城市。慈溪市位于宁绍平原东北部,面积1,361平方公里,户籍人口104.19万。.

新!!: 姜宸英和慈溪市 · 查看更多 »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