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27 关系: 博學宏辭科,大清一统志,宁波籍书画篆刻家列表,宁波籍文史哲人物列表,严虞惇,中國歷代文人並稱,二程,張郃,張雲章,何焯,徐乾學,儲大文,王又旦,王澤弘,笪重光,鹿祐,黄任,赵云,葉奕苞,鄭虔,陳維崧,李蟠,汪士鋐,清史稿,清代學者象傳,明史,曹寅。
博學宏辭科
博學宏辭科(或作宏詞、鴻詞、弘辭等),又稱博學鴻儒科。為中國古代科舉制科的一種,其榜首稱為敕頭。.
查看 姜宸英和博學宏辭科
大清一统志
《大清一统志》,是清朝官修的地理总志,是繼隋《区域图志》,唐《元和郡县图志》,宋《太平寰宇记》、《元丰九域志》,《大元一统志》,《大明一统志》以來的集大成之作。.
查看 姜宸英和大清一统志
宁波籍书画篆刻家列表
宁波籍书法家、画家、篆刻家一览:.
宁波籍文史哲人物列表
宁波籍文史哲人物一览:.
严虞惇
嚴虞惇(),字宝成,号思庵,江南常熟縣(今常熟市)人。清初政治人物,榜眼及第。官至太僕寺少卿。.
查看 姜宸英和严虞惇
中國歷代文人並稱
中國歷代文人好品題,樹立門戶,明朝品題尤多,為歷朝之冠。明朝文士好名,吳偉業與錢謙益常有意氣之爭,吳偉業稱:“吾郡自西铭先生以教化兴起,云间夏彝仲、陈卧子从而和之,两郡之文遂称述于天下。”.
查看 姜宸英和中國歷代文人並稱
二程
二程,即指中国北宋理学家程颢、程颐。程颢字伯淳,世称“明道先生”;程颐字正叔,世称“伊川先生”。二程祖籍安徽歙县篁墩(今属黄山市屯溪区),因其曾祖父程希振死后葬于伊川,始迁居洛阳。生於湖北黃陂,有《二程集》。他们早年一同求学于周敦颐。.
查看 姜宸英和二程
張郃
張郃(),字--乂,冀州河間國鄚(今中國河北省任丘市)人,三國時期曹魏名將,五子良將中唯一望族出身的將領。官至征西車騎將軍,封鄚侯;死後,追封諡曰壯侯。以“臨場巧變”見稱,先隨韓馥,後隨袁绍。在跟隨袁绍時遭到謀士郭圖的誣陷,所以轉投曹操。在曹魏帳下常立功勛,後期抵禦蜀國的表現出色,多次抵禦諸葛亮北伐;蜀國上至劉備、諸葛亮,下至諸將都對其忌憚三分。.
查看 姜宸英和張郃
張雲章
张云章(),字汉瞻,号倬庵,又号朴村。清朝江南嘉定(今属上海)人。 顺治五年戊子九月十四日生,早年為诸生。康熙二十三年在北京师事王士祯,与姜宸英、查慎行等同学。但未考取功名,以布衣终生。曾客居徐-乾-学家,助其考订《宋元经解》。後都察院左都御史李柟邀請他校補其父李清所著《南北史合注》,由是聲名鵲起,“其后诸公贵人考订文史,必以相属”,更得嘉定知县陆陇其、苏州知府陈鹏年和江苏巡抚宋荦的赏识。曾随从李煦。张伯行总督仓场,延聘至潞河书院,逾年,辭歸。康熙五十年成為曹寅座上宾。吏部尚书汤右曾以孝廉方正荐於朝,後赴北京与修《尚书汇纂》。雍正四年七月朔后三日卒,享年七十九。有《樸村詩集》。.
查看 姜宸英和張雲章
何焯
何焯(),字屺瞻,號茶仙,江蘇長洲人。與笪重光、姜宸英、汪士鋐並稱為康熙年間的“帖學四大家”。.
查看 姜宸英和何焯
徐乾學
徐乾學(),字原一,號健庵,江南崑山縣人。清初政治人物、学者,官至刑部尚書。著名學者顧炎武的外甥。.
查看 姜宸英和徐乾學
儲大文
儲大文(),字六雅,號畫山,江南宜興人。清朝翰林。.
查看 姜宸英和儲大文
王又旦
王又旦(1636年-1686年),字幼华,陕西合阳(今陕西省合阳)人。清朝初年官員。 崇祯九年(1636年)出生。顺治十五年(1658年)戊戌科进士,任潛江縣知县,有政聲,“其为政综密而不苛,慈惠而善断,凡施行必期永利。”。历官户科给事中、户部都给事。與孙枝蔚友好,常有唱和,“京中十子”之一,王士禛稱其:“幼华诗一变而清真古淡,再变而为奇恣雄放。”康熙二十五年(1686)卒,得年五十一歲。有《黄湄诗选》。.
查看 姜宸英和王又旦
王澤弘
王泽宏(),又作王泽弘,字涓来,湖广黄冈人,清朝政治人物、进士出身。 王用予之子。天啟六年(1626年)出生。顺治十二年(1655年)登进士,授翰林院侍读,拜礼部左侍郎,助修栖霞寺。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担任左都御史。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官至礼部尚书。有御史犯罪被建議謫徙乌喇(今吉林市),泽宏以為烏喇死地,“流不可烏喇”,力諫不可。聖祖出巡烏喇時,深歎曰:“此非人所居,王澤宏其引朕於仁乎!” 泽宏喜与诸名士游,王士正、姜宸英、洪异等“皆尝点定其诗”。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以年老辞歸,回南京养老,晚年居大功坊,“角巾散服,徜徉山水,若忘其為國老者”。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卒,享年八十三歲。有《昊庐集》。有子王材升、王材任、王材成、王材獻、王材信、王材振。其孙王廷泰曾邀袁枚为其撰写墓碑。.
查看 姜宸英和王澤弘
笪重光
重光(),字在辛,号君宜,又号江上外史、郁冈扫雪道人等。晚年自署蟾光。清初政治人物,书画家。江南句容东荆(今白兔镇)人。.
查看 姜宸英和笪重光
鹿祐
鹿祐(),字有上,號蘭皋。江南潁州城內南關人(今阜陽潁州區)。清朝政治人物,同進士出身。 康熙二十一年(1692年)壬戌科進士,初授浙江西安縣知縣,廣設學校。歷官江南道监察御史,遇事敢言,不畏強暴,彈劾山西富紳李蟋龙,時稱“一本参三相”。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李蟠、姜宸英任順天鄉試主副考官,事後傳聞作弊,落第士子憤怒,文揭貼遍京城,鹿佑彈劾之。康熙四十七年(1709年)河南大水,奉命救撫災民,鹿佑亲临现场,督促检查。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河南大旱,两次奏请朝廷,减免河南田赋。官至大理寺少卿,太仆太常正卿。著有《天方礼经》。.
查看 姜宸英和鹿祐
黄任
任,许友外孙,字于莘,又字莘田,号端溪长吏,晚号十砚老人。生于永福(今永泰)白云乡,少年随父黄湛至省城赴任而迁居福州城内光禄坊早题巷(即许友之墨庵)。黄任幼时向许遇学诗,又学书于林佶,后得汪士鋐笔法而书益工。 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中举。后七次进京会试,均不第。往返京闽,流寓吴、越,学诗于王士禛,与名士顾侠君、汤西涯、姜宸英交游唱和,博采众长,诗益精进。后得病回乡。雍正二年(1724)往北京参加知县考选,成绩优等,授广东四会县令。 然为官清正,秉性耿直,在任期间不善逢迎权贵,无俗吏态,为上官所不喜。终于触怒上司,劾其纵情诗酒不治事。遂拂袖罢官,归居福州光禄坊早题巷许友墨庵旧址,改名“香草斋”。斋中藏书甚多,更有名砚十方,故名斋为“十砚斋”,自号“十砚老人”“十砚叟”。 黄任寿高,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一生作诗以千首计,现存900多首,其中七绝就有600多首,而且成就颇高。著有《秋江集》、《香草斋诗钞》、《消夏录》等,其诗名闻八闽,流誉全国,《香草笺》流布台湾,家弦户诵,对台湾诗坛影响颇大。 乾隆二十二年(1757),黄任受聘助修《福州府志》。又受鼓山涌泉寺僧委托,主修《鼓山志》。乾隆二十六年(1761),应泉州知府怀荫布邀请纂修《泉州府志》,未成因丁内艰归里,由曾任贵州知府的郭赓武续成。.
查看 姜宸英和黄任
赵云
趙雲,字子龍,是中國三國時期的蜀漢千古名將,常山真定(今河北省正定县)人,身高八尺,姿顏雄偉。初從公孫瓚,後歸劉備、劉禪。歷任牙門將軍,偏將軍、領桂陽太守,翊軍將軍,領中護軍、征南將軍,封永昌亭侯,鎮東將軍。箕谷失利後自請貶為鎮軍將軍。故后追諡曰順平侯,是为永昌亭顺平侯。 陈寿在撰写《三国志》的时候,将赵云与关羽、张飞、马超、黄忠的事迹合记成《三国志·蜀书·关张马黄赵传》,罗贯中的長篇小說《三国演义》中又将該五人并称“五虎上将”,广为世人所知。.
查看 姜宸英和赵云
葉奕苞
葉奕苞(1629年-1686年),一名弈包,字九來,江蘇崑山人。生卒年不詳。 崇祯二年(1629年)出生,葉方藹之從弟。早年為諸生。少負異才,“博雅,擅詩歌,能畫”。康熙十八年(1679年)舉試“博学鸿儒”科,為忌者所匿不報,未就。後隱居不仕,建有“半繭園”,室名鋤經堂。康熙二十五年(1686)正月卒。著有《金石錄補》27 卷、《金石小箋》1卷。.
查看 姜宸英和葉奕苞
鄭虔
鄭虔,字趋庭,一說字若齊、弱齊王伯敏,1982,《中國繪畫史》,人民美術出版社,荥阳郡荥泽县(今河南省郑州市)人,唐朝著名詩人、畫家、書法家,与李白、杜甫交游。曾任「廣文館博士」,「台州司戶參軍」,人稱鄭廣文、鄭台州,是台州教育啟蒙人。.
查看 姜宸英和鄭虔
陳維崧
陳維崧(),字其年,號迦陵,江蘇宜興人。明末清初詞壇第一人,“陽羡詞派”領袖。.
查看 姜宸英和陳維崧
李蟠
李蟠(),字仙李,号根菴。江蘇徐州府丰县(今江苏徐州市丰县)人。 祖籍河北真定(今正定),缺世自至正年问迁来徐州。祖父李向陽,是明代天啟年間的舉人,父亲李弇,是南明的拔贡。李蟠身材高大,食量驚人,早年喜玩鷂鷹,後摔死鷂鷹,從此發憤苦讀,读书可一目十行。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中举人。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殿试,應考時深夜四更时交卷,一口氣吃了三十六個饽饽(饅頭)。同榜探花姜宸英做詩調侃他:“望重彭城郡,名高進土科。儀容好絳勃,刀筆似蕭何。木下還生子,蟲邊還出番。一般難學處,三十六餑餑”。殿試一甲第一名(狀元),授职翰林院修撰,纂修《大清一統志》,并为侍讀。 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任顺天乡试主考官,姜宸英任副考官,事後傳聞作弊,士子愤怒,文揭贴遍京城,士子编造歌谣“老姜全无辣味,小李大有甜头”,御史鹿祐彈劾之。康熙帝令将李蟠、姜宸英入狱,姜宸英死獄中,李蟠被流放沈阳,永不叙用。三年后,李蟠被赦返里。康熙帝在南巡时,还欲起用李蟠,但李蟠無意再仕,作罷。雍正六年(1728年)四月初一逝世,终年七十四岁,埋葬于徐州城南焦山东麓。著有《偶然集》和《根菴文集》,大多失佚。今人有《李蟠诗文集》印行。.
查看 姜宸英和李蟠
汪士鋐
汪士鋐(),字文升,號退谷,又號秋泉,江南長洲(今江蘇蘇州)人。.
查看 姜宸英和汪士鋐
清史稿
《清史稿》是中華民國北京政府所設清史館纂修的清史未定稿,體例依照之前的正史,分「紀、志、表、傳」四部分。 民国三年(1914年),清史馆设立,此後編修工作歷時十餘年。到1927年,主持纂修工作的清史館馆长趙爾巽見全稿已經初步成形,擔心時局多變及自己時日無多,遂決定将各--以《清史稿》的名稱刊行,以示其為未定本。因匆忙付梓,致使體例不一、繁簡失當。「然此書成稿於遺老之手,刊行於匆促之中,謬誤屢見,用時不免戒慎,唯恐誤入歧途。」由於編修者多為清朝遺老,《清史稿》書中對清朝歌功頌德,貶低辛亥革命。國民政府北伐後,将《清史稿》定為禁書,禁止刊印及發售;後来解禁。 到目前為止,因尚無依中國傳統正史體例編寫的清史,加上《清史稿》本身史料豐富,其價值仍不可忽視。有的將其列入「二十五史」或「二十六史」。.
查看 姜宸英和清史稿
清代學者象傳
《清代學者象傳》是一部清代名賢畫像的集成書冊,共兩集,由葉衍蘭、葉恭綽祖孫完成。第一集爲1928年上海商務印書館影印出版,第二集於1953年安定珂罗版社影印刊行。1989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將一、二集合并重版,由于印刷條件限制,畫像清晰度反不及原本。上海書店出版社鑒此,又於2001年將一、二兩集再次重印,并爲書中收錄人物編制了索引。 中國為名人學者繪製圖像之風,由來已久。晋傅咸《卞和画像赋》稱:「既銘勒于鐘鼎,又图像于丹青。」凡写像者,須通曉相法,詳描樣貌。有清一代,學者眾多,畫像尤富,葉衍蘭多年網羅薈萃,精選慎擇,方有此篳路藍縷之作,使大部份清代名賢風采,得以流傳至今。 葉衍蘭,字蘭臺,广东番禺人,祖籍浙江餘姚,曾祖謙亨始遷粤。咸丰六年(1856年)進士,入翰苑,“文采风流,照映一时”,光緒初年告老還鄉,主越華書院講席,有《海嶽樓詩集》、《秋夢龕詞集》等。早在其入仕之前,就因喜好书画之故,留意搜集歷代名賢畫像。入京為官之後,更“多见真本”,精選169人的171幅畫像(其中四人各有图两幅,两人合於一圖者两幅),請順天大興人黃小泉摹繪,葉衍蘭親爲每位像主撰寫小傳。 衍蘭生前,並未將《象傳》付梓。子仲鸾多年筹印,亦不能就。孫恭綽秉承先志,終於在1928年交由上海商務印書館,影印出版面世,當時分兩種版本,一為夾貢紙印本,一為彩圖紙印本。正如葉恭綽在序中所說:「為此計徵集資料逮參稽定稿,所靡時日精力不可勝數,歿時猶殷殷以流傳繼續為念。」所收人物,“断自同治以前,同、光、宣三朝未及列入,又同治前诸学者象缺者尚多。”此後,經過葉恭綽二十年搜羅,請江西画师杨鹏秋摹绘,又得畫像二百幅(每人一幅),于1953年交予安定珂罗版社,自费影印出版,是为第二集。然像主小传,因“不易著笔”,特留待来日,故第二集只有圖像而無小傳。 通計《象傳》两集,總共收入368人的畫像(一、二集重复收入侯方域),清代比较知名的学者基本上能在书中找到。叶恭绰在第二集例言中指出,書中畫像“取诸家传神象暨行乐图绘或遗集附刊及流传摄影,皆确然有所据”,在保存文献方面功绩尤著。《象傳》圖像皆悉心臨摹,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大小一式,又各有千秋。清代前賢音容笑貌,一覽無餘。.
查看 姜宸英和清代學者象傳
明史
《明史》是二十四史中的最後一部,是一部纪传体的史书。清朝明史馆官修,张廷玉等主撰,全書共三百三十二卷,計本紀二十四卷、志七十五卷、表十三卷、列傳二百二十卷;记明代史事,起自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年),迄於明思宗崇祯十七年(1644年),共277年的明朝历史。.
查看 姜宸英和明史
曹寅
曹寅(1658 - 1712),康熙名臣、文学家、藏书家,字子清,号荔轩,又号楝亭,顺治十五年(1658)生于北京,祖籍辽阳(今辽宁省辽阳市),满洲正白旗内务府包衣世家出身,官至通政使司通政使、管理江宁织造、巡视两淮盐漕监察御史。善骑射,能诗及词曲。.
查看 姜宸英和曹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