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下载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天鹤座

指数 天鹤座

天鶴座 (, or colloquially )是在南天的一個星座。它的名稱來自拉丁語的鶴,是一種鳥類。它是由彼得勒斯·普朗修斯、和觀察和構思的12個星座之一。天鶴座最先出現在普朗修斯和約道庫斯·洪第烏斯於1598年在阿姆斯特丹製作的35公分(14英寸)直徑的天球上,並被繪製在約翰·拜耳於1603年出版的星圖測天圖上。法國天文學家兼探險家拉卡伊在1756年依據拜耳命名法為座內的恆星命名,有些以前是鄰近星座,像是南魚座的恆星也被納入。天鶴座與孔雀座、杜鵑座、鳳凰座統稱為"南方鳥類"。 星座內最亮的恆星是鶴一(天鶴座α),視星等1.7等,是顆藍白色的恆星。鶴二 (天鶴座β)是顆紅巨星變星,最大亮度2.0等,最暗2.3等。有六顆恆星被發現有系外行星環繞:紅矮星葛利斯832是最靠近地球的行星系統之一。其他還有 —WASP-95— 有一顆每2天繞行一周的行星。在天鶴座發現的深空天體包括被稱為"備胎星雲"的行星狀星雲IC 5148,和被稱為"天鶴四重奏",由4個星系聚集成的集團。.

72 关系: 半規則變星印第安座南天 (天球)南魚座天鶴座λ天鶴座τ天鶴座RZ天文与天体物理学报天文單位天文物理期刊太陽太陽系外行星好望角孔雀十一孔雀座尼可拉·路易·拉卡伊巨星彼得勒斯·普朗修斯地球凤凰座光年光度皇家天文學會月報玉夫座班傑明·阿普索普·古爾德約翰·赫歇爾約翰·拜耳紅巨星紅矮星熱木星螺旋星系聯星萊頓大學行星状星云飞马座西佛星系视星等高偏振星變星超新星鹤科阿姆斯特丹葛利斯832银河系苍蝇座雙星HD 213240HD 215456IC 5148NGC 7424...NGC 7552NGC 7582WASP-95東印度杜鵑座棒旋星系棕矮星椭圆星系橙矮星次巨星沃爾夫–拉葉星深空天體測天圖潮汐鎖定激變變星木星星座星暴星系显微镜座敗臼一拜耳命名法拉丁语 扩展索引 (22 更多) »

半規則變星

半規則變星是光譜類型為中期和晚期的紅巨星或超巨星,顯示出可以觀察到的週期性和光度變化,但有著各種各樣的不規則性或中斷的變化。變光週期從20天至超過2000天不等,同時光度曲線在每個週期內或多或少的都有一些變化。光度的變化範圍從數百至數星等 (通常在可見光的範圍是1-2星等)。 半規則變星可以分為幾種類型:.

新!!: 天鹤座和半規則變星 · 查看更多 »

印第安座

印第安座是南天的一个星座,其代表物是美洲的印第安人。为Pieter Dirkszoon Keyser和Frederick de Houtman在1595-1597年巡航南半球,观测和创立的12星座之一,1603年首次出现在拜耳的《测天图》中。.

新!!: 天鹤座和印第安座 · 查看更多 »

南天 (天球)

南天球或南天是天空中旋轉着的天文區域的一部份。它是天球的南半球。.

新!!: 天鹤座和南天 (天球) · 查看更多 »

南魚座

南鱼座是88个现代星座中的一员。拉丁名Piscis Austrinus或者Piscis Australis(拉丁语南方的鱼)。它是48个托勒密星座中的一员。首要并且是唯一的亮星是南鱼座α星(北落师门)是颗蓝白色的巨星,距离地球25光年,全天第17亮星(不包括太阳)。在地球上的视星等为1.16。.

新!!: 天鹤座和南魚座 · 查看更多 »

天鶴座λ

天鶴座λ,又名CD-4014639,HD 209688、SAO 213543、HR 8411,是天鶴座的一颗恒星,视星等为4.46,位于銀經2.22,銀緯-53.67,其B1900.0坐标为赤經,赤緯。.

新!!: 天鹤座和天鶴座λ · 查看更多 »

天鶴座τ

天鶴座τ,又名CD-4913988,HD 216435、SAO 231343、HR 8700,是天鶴座的一颗恒星,视星等为6.04,位于銀經341.7,銀緯-58.71,其B1900.0坐标为赤經,赤緯。.

新!!: 天鹤座和天鶴座τ · 查看更多 »

天鶴座RZ

天鶴座RZ是位於天鶴座的類新星聯星系統,其成員是一顆白矮星和F-型主序星。它的視星等通常是12.3等,偶爾會暗至13.4等。它的互繞軌道週期被認為大約在8.5至10小時(比多數的類新星都長,一般的週期大約3到4小時)。它屬於激變變星次集團的大熊座UX型變星,施主星的物質被吸引到白矮星,在周圍形成吸積盤,維持著在兩顆恆星之外閃耀的亮度。這個系統距離地球大約1,434光年。 最初是在1949年發現為變星並命名為天鶴座RZ,在1980年經由光譜調查發現是一顆激變變星。最初發現它的光譜有氫原子的巴爾末線,認為是一顆炙熱的藍色B型星。如果它真的是一顆B型主序星(距離將遠達35,000光年),它將落在銀河平面之外。研究人員指出,這條發射線出自白矮星周圍的吸積盤,而不是恆星本身。對這個系統所知有限,然而施主星的光譜已被計算出為F5V 。這顆恆星的光譜與新星相似,在爆發後後會恢復平靜,但未曾觀察到其爆發過。美國變星觀測者協會建議觀測它未來的事件,像是可能的新星爆發。.

新!!: 天鹤座和天鶴座RZ · 查看更多 »

天文与天体物理学报

天文与天体物理学报(英文:Astronomy and Astrophysics)是一家欧洲的纸质学术期刊,领域为理论、观测以及仪器方面的天文学和天体物理学研究。.

新!!: 天鹤座和天文与天体物理学报 · 查看更多 »

天文單位

天文單位(縮寫的標準符號為AU,也寫成au、a.u.或ua)是天文學上的長度單位,曾以地球與太陽的平均距離定義。2012年8月,在中国北京举行的国际天文学大会(IAU)第28届全体会议上,天文学家以无记名投票的方式,把天文单位固定为149,597,870,700米。新的天文单位以公尺来定义,而公尺的定义来源于真空中的光速,也就是说,天文单位现在不再与地球與太阳的實際距离挂钩,而且也不再受时间变化的影响(虽然天文单位最初的来源就是日地平均距离)。 國際度量衡局建議的縮寫符號是ua,但英語系的國家最常用的仍是AU,國際天文聯合會則推薦au,同時國際標準ISO 31-1也使用AU,后来的國際標準ISO 80000-3:2006又改成了ua。通常,大寫字母僅用於使用科學家的名字命名的單位符號,而au或a.u.也可以是原子單位或是任意單位;但是AU被廣泛的地區使用作為天文單位的符號。以1天文單位距離的值為單位的天文常數的值會以符號A標示。.

新!!: 天鹤座和天文單位 · 查看更多 »

天文物理期刊

天文物理期刊(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是在天文学及天体物理学領域重要的研究期刊,于1895年創刊,至2008年底都由美國芝加哥大學出版社發行;2009年1月起改由英國物理學會出版社發行。編輯部附屬美國天文學會之下,每月出版三冊,刊載的內容主要為最新的天文物理發展、發現、及学说。.

新!!: 天鹤座和天文物理期刊 · 查看更多 »

太陽

#重定向 太阳.

新!!: 天鹤座和太陽 · 查看更多 »

太陽系外行星

太陽系外行星或系外行星,指在太陽系之外的行星。截至2018年5月5日,已經被確認的系外行星總共有3767顆(另有超過2300顆尚未被確認),當中至少有77%是透過凌日現象發現的;這些行星分屬2816個行星系,其中有628個多行星系。克卜勒任務已經檢測到18,000顆行星候選者,包括262顆位於潛在適居帶的候選者。 在銀河系,估計有數十億顆恆星(若每顆恆星都至少有一顆行星,將導致有1,000億至4,000億顆行星),不只在恆星周圍有行星,也有自由移動的行星質量天體,而已知最靠近的系外行星是比鄰星b。 幾乎所有已經發現的系外行星都在我們自己的銀河系內,但是有少量的銀河系外行星可能可以被檢測出來。哈佛-史密松天體物理中心在2013年1月提出的一份報告中提到:估計在銀河系內「至少有170億顆」地球尺度的系外行星。 數百年來,許多哲學家和科學家都認為在太陽系以外應該也有行星的存在,但是沒有辦法知道行星有多普遍,或是與太陽系行星的相似度又是如何。在19世紀,許多的偵測方法被提出來,但最終所有的天文學家得到的結果都是否定的。第一個被確認的檢測出現在1992年,發現有幾顆質量類似地球的天體環繞著脈衝星PSR B1257+12。在主序帶恆星發現行星的第一個偵測結果出現在1995年,在鄰近的飛馬座51發現了以4天週期公轉一週的巨大行星。由於觀測技術的進步,自此之後偵測到的數量與效率迅速的增加。有些系外行星被大望遠鏡直接拍攝到影像,但絕大多數的系外行星都是經由徑向速度測量檢出的。除了系外行星,「系外彗星」(在太陽系之外的彗星)也被發現,也許在銀河系內也是很普遍的。 最常見的系外行星是巨大的行星,相信是類似於木星或海王星,但這也反應了取樣偏差,因為大質量的行星比較容易被觀察到。一些相對比較輕的系外行星,質量只有地球的幾倍(現在所謂的超級地球);如眾所周知,在統計上的研究表明它們的數量應該超過巨大的行星。雖然現在已經發現一小撮包括地球大小和更小的行星,似乎表現出其它的地球類似體屬性。也存在著有這行星質量的天體環繞著棕矮星和不受到恆星拘束在太空中自由移動的行星;然而,「行星」這個名詞尚未應用在這些天體上。 發現的太陽系外行星,特別是軌道位於適居帶,極有可能有液態水存在表面的那些行星(還因此可能有生命),提高了搜尋外星生命的興趣。因此,尋找太陽系外的行星還包括適居行星,在太陽系外的行星適合承載生命的研究中,被考慮的因素相當廣泛。 在2013年1月7日,來自克卜勒任務太空天文台的天文學家宣布發現了KOI-172.02,一顆像地球的系外行星候選者,在一顆類似太陽的恆星的適居帶中環繞著,可能是「存在著外星生命的主要候選者」。.

新!!: 天鹤座和太陽系外行星 · 查看更多 »

好望角

好望角(Cabo da Boa Esperança;Kaap die Goeie Hoop;Cape of Good Hope)在非洲南非共和國的西南端,北距開普敦48km,瀕大西洋,在開普半島的盡頭處,是南非最著名的旅游勝地之一。在蘇伊士運河未開通以前,好望角是歐洲通往東方的海路必經之地;至今,特大油輪若無法進入蘇伊士運河,仍需繞行好望角。好望角常被誤認是非洲大陸最南端,而距離其東南偏東方向約150km、隔佛爾斯灣而望的厄加勒斯角才是實至名歸的非洲最南端。.

新!!: 天鹤座和好望角 · 查看更多 »

孔雀十一

孔雀十一(α Pav / 孔雀座α)是孔雀座的最亮星,又称为孔雀星,亮度1.9等。孔雀十一是一颗分光雙星。 它在20世纪30年代后期由英國航海星曆局(HM Nautical Almanac Office)为皇家空军发行的航空星曆中被命名。在这本包含57个恒星的新航空星曆中,有2颗恒星没有经典的命名:海石一(船底座ε)和孔雀十一(孔雀座α)。但皇家空军坚持所有的恒星必须有专名,因此创造了两个新名称:孔雀座α被命名为孔雀,同时船底座ε被命名为Avior。.

新!!: 天鹤座和孔雀十一 · 查看更多 »

孔雀座

孔雀座是位於南半天球的一個星座,人們用拉丁語的“孔雀”(Pavo)為這個星座命名。 它是由彼得勒斯·普朗修斯 (Petrus Plancius) 从荷兰人 Pieter Dirkszoon Keyser 和 Frederick de Houtman 的1595-1597年的观测资料中构想出来的12个星座之一。孔雀座最早出现在一个1598年出版的浑天仪中,这个浑天仪于1598年由彼得勒斯与约道库斯·洪第乌斯 (Jodocus Hondius) 在阿姆斯特丹出版。后来约翰·拜耳把孔雀座绘制在1603年出版的星图集——“测天图”中。1756年,1756年探险家、天文学家尼可拉·路易·拉卡伊 (Nicolas-Louis de Lacaille) 用拜耳命名法为孔雀座内的星星命名。 孔雀座与天鹤座,凤凰座和杜鹃座被合称为“南方的小鸟”。 孔雀座最亮的星星,孔雀十一,又被称为孔雀星。它出现在天空上的样子是一颗蓝白的星星,亮度有1.91视星等。但实际上孔雀星是两颗恒星围绕彼此公转的分光雙星系統。孔雀六是距离太阳不远的一个类太阳恒星,距离大约有1.91光年。在孔雀座中有六个星系已经找到了主行星,例如 HD 181433 内有超级地球和有证据表明 HD 172555 在过去几千年内曾经发生过一个重大的星际碰撞。孔雀座还包含 NGC 6752,这是天空中第三亮的球状星云,还有与银河系十分相似的一个螺旋星云 NGC 6744,不过它比银河系大两倍。 孔雀座是一个每年都会出现流星雨的星座。.

新!!: 天鹤座和孔雀座 · 查看更多 »

尼可拉·路易·拉卡伊

尼可拉·路易·德·拉凱葉.

新!!: 天鹤座和尼可拉·路易·拉卡伊 · 查看更多 »

巨星

巨星在本質上是一顆半徑和亮度都比主序星大,但卻有相同的表面溫度的恆星Giant star, entry in Astronomy Encyclopedia, ed.

新!!: 天鹤座和巨星 · 查看更多 »

彼得勒斯·普朗修斯

彼得勒斯·普朗修斯(Petrus Plancius,)是荷蘭天文學家、製圖員、聖職者。創製獨角獸座、鹿豹座、天鴿座。.

新!!: 天鹤座和彼得勒斯·普朗修斯 · 查看更多 »

地球

地球是太阳系中由內及外的第三顆行星,距离太阳约1.5亿公里。地球是人類已知宇宙中唯一存在生命的天体,也是人類居住的星球,共有74.9億人口。地球质量约为5.97×1024公斤,半径约6,371公里,密度是太阳系中最高。地球同时进行自转和公转运动,分别产生了昼夜及四季的变化更替,一太陽日自转一周,一太陽年公转一周。自转轨道面称为赤道面,公转轨道面称为黄道面,两者之间的夹角称为黄赤交角。地球仅擁有一顆自然卫星,即月球。 地球表面有71%的面积被水覆盖,称为海洋或可以成为湖或河流,其余是陆地板块組成的大洲和岛屿,表面分布河流和湖泊等水源。南极的冰盖及北极存有冰。主體包括岩石圈、地幔、熔融态金属的外地核以及固态金属的內地核。擁有由外地核產生的地磁场。外部被氣體包圍,称为大氣層,主要成分為氮、氧、氬。 地球诞生于约45.4亿年前,42億年前開始形成海洋。并在35亿年前的海洋中出现生命,之后逐步涉足地表和大气,并分化为好氧生物和厌氧生物。早期生命迹象产生的具體证据包括格陵兰岛西南部中拥有约37亿年的历史的石墨,以及澳大利亚大陆西部岩石中约41亿年前的 Early edition, published online before print.。此后除去数次生物集群灭绝事件,生物种类不断增多。根据学界测定,地球曾存在过的50亿种物种中,已经绝灭者占约99%,据统计,现今存活的物种大约有1,200至1,400万个,其中有记录证实存活的物种120万个,而余下的86%尚未被正式发现。2016年5月,有科学家认为现今地球上大概共出现过1--种物种,其中人类正式发现的仅占十万分之一。2016年7月,科学家称现存的生物共祖中共存在有355种基因。地球上有约74亿人口,分成了约200个国家和地区,藉由外交、旅游、贸易、传媒或战争相互联系。.

新!!: 天鹤座和地球 · 查看更多 »

凤凰座

鳳凰座是南部較小的星座, 被荷蘭導航員Pieter Dirkszoon Keyser 和Frederick de Houtman所發現,在1603年由Johann貝爾的Uranometria所流傳。 Feng4.

新!!: 天鹤座和凤凰座 · 查看更多 »

光年

光年(light-year)是長度單位之一,指光在真空中一年時間內傳播的距離,大約9.46兆千米(9.46千米或英里。 光年一般用於天文學中,是用來量長度很長的距離,如太陽系跟另一恆星的距離。光年不是時間的單位。 天文學中另三個常用的單位是秒差距、天文單位與光秒,一秒差距等於3.26光年,一天文單位為149,597,870,700公尺,一光秒是光一秒所走的距離為299,792,458公尺。 例如,世界上最快的飛機可以達到每小時1萬1260千米的時速(2004年11月16日,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的飛機最高速度紀錄是1萬1260千米/小時),依照這樣的速度,飛越一光年的距離需要用9萬5848年。而常見的客機大約是885千米/小時,這樣飛行1光年則需要122萬0330年。目前人造的最快物體是2016年7月5日抵達木星極軌道的朱諾號(2011年8月5日發射升空),最高速度為73.61千米/秒(即約26萬5000千米/小時),這樣的速度飛越1光年的距離約需要4075年的時間。.

新!!: 天鹤座和光年 · 查看更多 »

光度

光度在科學的不同領域中有不同的意義。.

新!!: 天鹤座和光度 · 查看更多 »

皇家天文學會月報

皇家天文學會月報(Monthly Notices of the Royal Astronomical Society,MNRAS)是世界上最主要的天文學和天文物理學領域同行評審的學術期刊之一。出刊於1827年,發表作為天文等相關領域原創研究的論文或事件通報。另外,該期刊實際上並非每月出刊,所發表的文章也不僅限於英國皇家天文學會的訊息 。.

新!!: 天鹤座和皇家天文學會月報 · 查看更多 »

玉夫座

玉夫座是由法國天文學家拉卡伊在南天創建的一個小星座,原來的名字是雕刻家的工作室,在拉丁化時被縮減成現在的名稱。 由於是在17世紀才新創的星座,因此沒有相關的神話故事。.

新!!: 天鹤座和玉夫座 · 查看更多 »

班傑明·阿普索普·古爾德

#重定向 本杰明·阿普索普·古尔德.

新!!: 天鹤座和班傑明·阿普索普·古爾德 · 查看更多 »

約翰·赫歇爾

約翰·弗雷德里克·威廉·赫歇爾爵士,第一代從男爵,FRS,KH(Sir John Frederick William Herschel, 1st Baronet,)出生於英國白金漢郡的斯勞,英国天文學家、數學家、化學家及攝影師,天文學家威廉·赫歇爾的兒子。 約翰·赫歇爾首創以儒略紀日法來紀錄天象日期,他亦在攝影的發展方面作出過重大貢獻。他發現硫代硫酸鈉能作為溴化銀的定影劑。又創造了"photography"(攝影)、"negative"(負片)及"positive"(正片)等名詞。古典攝影工藝是另一項重要發明。.

新!!: 天鹤座和約翰·赫歇爾 · 查看更多 »

約翰·拜耳

約翰·拜耳(Johann Bayer,)德國天文學家和律師,生於巴伐利亞的雷(地名)。他於1592年開始在印格爾斯塔學習哲學,不久後移居至奧格斯堡從事律師的工作。他在奧格斯堡時對天文產生了興趣,最大的成就是在1612年成為奧格斯堡市議會的法律顧問,於1625年逝世。 他最著名的是編制星圖:測天圖(Uranometria),於1603年出版,是第一本涵蓋了整個天球的星圖。他介紹了新的恆星命名系統,成為現今所知的拜耳命名法,他也命名了一些現代仍在使用的星座。 在月球,有一個坑穴以他為名,稱為拜耳坑。 Category:德国天文学家 Category:巴伐利亞人.

新!!: 天鹤座和約翰·拜耳 · 查看更多 »

紅巨星

红巨星是巨星的一种,是恆星的一種衰變狀態,根据恒星质量的不同,存在期只有数百万年不等。质量通常约为0.5至8个太阳质量,质量更大的称为红超巨星,質量再大的為紅特超巨星。.

新!!: 天鹤座和紅巨星 · 查看更多 »

紅矮星

紅矮星,也就是M型主序星(MV),根據赫羅圖,「紅矮星」在眾多處於主序階段的恆星當中,其大小及溫度均相對較小和低,在光譜分類方面屬於M型。它們在恆星中的數量較多,大多數紅矮星的直徑及質量均低於太陽的三分一,表面溫度也低於3,500 K。釋出的光也比太陽弱得多,有時更可低於太陽光度的萬分之一。又由於內部的氫元素核聚變的速度緩慢,因此它們也擁有較長的壽命。质量低于0.35太阳质量的红矮星会有充分的对流,氦元素会在恒星内部均匀分布,而不会在核心累积,紅矮星不會膨脹成紅巨星,而逐步收縮,直至氫氣耗盡。 它们会保持稳定的光度和光谱持续数千亿年,由于现在宇宙的年龄有限,还没有红矮星发展到之后的阶段。 此外人們又發現,不含「金屬」的紅矮星只佔很少(在天文學裡,「金屬」是指氫和氦以外的重元素),而根據「大爆炸」理論的預測,第一代恆星應只擁有氫、氦及鋰元素,如果這些早期恆星包括紅矮星,這些「純正」的紅矮星至今天定能繼續觀測得到,而事實卻不然,含有「金屬」的恆星佔了紅矮星的大多數。因此在宇宙形成時,能發光的第一代恆星定擁有超高質量,它們擁有極短壽命,在經過超新星爆發後,重元素得以產生,成為形成低質量恆星的所需物質。 宇宙眾多恆星中,紅矮星佔了大多數,大約73%左右。, 科学网, 2014-03-06 09:39:11 离太阳最近的65颗恒星中有50颗是红矮星。例如離太陽最近的恆星,半人馬座的南門二比鄰星,便是一顆紅矮星,其光譜分類為M5,視星等11.0。 至2005年,人們首度在紅矮星身上,發現有太陽系外行星圍繞旋轉,第一顆行星的質量與海王星差不多,日距約為600萬公里(0.04天文單位),其表面度約為攝氏150°C。2006年,人們又發現一顆與土星差不多的行星繞著另一顆紅矮星旋轉,這顆行星的日距為3.9億公里(2.6天文單位),表面溫度為攝氏零下220°C。.

新!!: 天鹤座和紅矮星 · 查看更多 »

熱木星

熱木星(Hot Jupiters),亦稱為焙燒爐行星(roaster planets)、超級木星(epistellar jovians)和pegasids是一種系外氣體巨行星。它們的質量接近或超過木星(1.9 × 1027 kg),但与太陽系中的情况不同:木星的軌道半徑是5天文單位,成為熱木星的行星軌道與母恆星距离在0.5至0.015天文單位以內,大約只是太陽系內水星到太阳距離的八分之一至金星到太阳距離。.

新!!: 天鹤座和熱木星 · 查看更多 »

螺旋星系

螺旋星系是星系的類型之一,但哈伯在1936年最初的描述是星雲的領域(pp. 124–151),並且列在哈伯序列,成為其中的一部分。多數的螺旋星系包含恆星的平坦、旋轉盤面,氣體和塵埃,和中央聚集高濃度恆星,稱為核球的核心。這些通常被許多恆星構成的黯淡暈包圍著,其中許多恆星聚集在球狀星團內。 螺旋星系是以它們從核心延伸到星盤的螺旋結構命名。螺旋臂是恆星正在形成的區域,並且因為是年輕、炙熱的OB星居住的區域,所以比周圍明亮。 大約三分之二的螺旋星系都有附加的,形狀像是棒子的結構,從中心的核球突出,並且螺旋臂從棒的末端開始延伸。棒旋星系相較於無棒的表兄弟的比率可能在宇宙的歷史中改變,80億年前大約只有10%有棒狀構造,25億年前大約是四分之一,直到目前在可觀測宇宙(哈伯體積)已經超過三分之二有棒狀構造。 在1970年代,雖然很難從地球在銀河系中的位置很難觀察到棒狀結構,但我們的銀河系已經被證實為棒旋星系 。在銀河中心的恆星形成棒狀結構,最令人信服的證據來自最近的幾個調查,包括史匹哲太空望遠鏡。 包含不規則星系在內,現今宇宙中的星系有大約60%是螺旋星系。 它們大多是在低密度區域被發現,在星系團的中心則很罕見。.

新!!: 天鹤座和螺旋星系 · 查看更多 »

聯星

聯星是兩顆恆星組成,在各自的軌道上圍繞著它們共同質量中心運轉的恆星系統。有著兩顆或更多恆星的系統稱為多星系統。這種系統,尤其是在距離遙遠時,肉眼看見的經常是單一的點光源,要過其它的觀測方法,才能揭示其本質。過去兩個世紀的研究顯示,一半以上可見的恆星都是多星系統。 雙星(double star)通常被視為聯星的同義詞;然而,雙星應該只是光學雙星。之所以稱為光學雙星,只是因為從地球上觀察它們在天球上的位置,在視線上幾乎是相同的位置。然而,它們的"雙重性"只取決於這光學效應;恆星本身之間的距離是遙遠的,沒有任何共用的物理連結。通過測量視差、自行或徑向速度的差異,可以揭示它們只是光學雙星。 許多著名的光學雙星尚未進行充分與嚴謹的觀測,來確認它們是光學雙星還是有引力束縛在一起的多星系統。 聯星系統在天文物理上非常重要,因為它們的軌道計算允許直接得出系統的質量,而更進一步還能間接估計出半徑和密度。也可以從質光關係(mass-luminosity relationship,MLR)估計出單獨一顆恆星的質量。 有些聯星經常是在以可見光檢測到的,在這種情況下,它們被稱為視覺聯星。許多視覺聯星有長達數百年或數千年的軌道週期,因此還不是很了解它們的軌道。它們也可能通過其他的技術,例如光譜學(聯星光譜)或天體測量學來檢測。如果聯星的軌道平面正巧在我們的視線方向上,它與伴星會發生互相食與凌的現象;這樣的一對聯星會被稱為食聯星,或因為它們是經由光度變化被檢測出來的,而被稱為光度計聯星。 如果聯星系統中的成員非常接近,將會因為引力而相互扭曲它們的大氣層。在這樣的情況下,這些接近的聯星系統可以交換質量,可能會帶來它們在恆星演化時,單獨的恆星不能達到的階段。這些聯星的例子有大陵五、天狼星、天鵝座X-1(這是眾所皆知的黑洞)。也有許多聯星是行星狀星雲的中心恆星,和新星與Ia型超新星的祖恆星。.

新!!: 天鹤座和聯星 · 查看更多 »

萊頓大學

萊頓大學(Universiteit Leiden)座落在荷蘭的萊頓市,是目前荷蘭持續運作中最古老的大學。萊頓大學是科英布拉集團、Europaeum以及歐洲研究型大學聯盟等大學聯盟的一員,享有極高的國際聲譽。該校建立於1575年,由八十年戰爭中的荷蘭革命領袖威廉王子所建,迄今仍與奧蘭治王室有密切關係。荷蘭君主威廉明娜女王、朱丽安娜女王、贝娅特丽克丝女王以及威廉-亚历山大國王也曾在萊頓大學學習。2005年,贝娅特丽克丝女王從萊頓大學獲得罕有的榮譽學位。 現今萊頓大學擁有6個學院、超過50個系及提供150個以上的課程。有超過40個國家級或國際級研究機構在該校設立。.

新!!: 天鹤座和萊頓大學 · 查看更多 »

行星状星云

行星狀星雲是恆星演化至老年的紅巨星末期,氣體殼層向外膨脹並被電離,形成擴大中的發射星雲,經常以英文的縮寫"PN"或複數的"PNe"來表示。"行星狀星雲"這個名稱源自1780年代的天文學家威廉·赫歇爾,但並不是個適當的名字,只因為當他通過望遠鏡觀察時,這些天體呈現類似於行星的圓盤狀,但又是霧濛濛的雲氣。因此,他結合"行星"與"星雲",創造了這個新名詞。赫歇爾的命名雖然不適當,但仍被普遍的採用,並未被替換。相較於恆星長達數十億年歲月的一生,行星狀星雲只能存在數萬年,只是很短暫的現象。 大多數行星狀星雲形成的機制被認為是這樣:在恆星結束生命的末期,也就是紅巨星的階段,恆星外層的氣體殼被強勁的恆星風吹送進太空。紅巨星在大部分的氣體被驅散後,來自高溫的行星狀星雲核心(PNN,planetary nebula nucleus)輻射的紫外線會將被驅散的恆星外層氣體電離。吸收紫外線的高能氣體殼層圍繞著中央的恆星發出朦朧的螢光,使其成為一個色彩鮮豔的行星狀星雲。 行星狀星雲在銀河系演化的化學上扮演關鍵性的角色,將恆星創造的元素擴散成為銀河系星際物質中的元素。在遙遠的星系內也觀察到行星狀星雲,收集它們的資訊有助於了解化學元素的豐度。 近年來,哈伯太空望遠鏡的影像顯示許多行星狀星雲有著極其複雜和各種各樣的形狀。大約只有五分之一呈現球形,而且其中大多數都不是球對稱。產生各種各樣形狀的功能和機制仍都不十分清楚,但是中央的聯星、恆星風和磁場都可能發揮作用。.

新!!: 天鹤座和行星状星云 · 查看更多 »

飞马座

飞马座(別名天馬座)的大四边形是秋季星空中北天区中最耀眼的星象,整个这片天区远离银河系的银盘。所以布满了明暗各异的星系。这里有一个梅西耶天体,即球状星团M15。.

新!!: 天鹤座和飞马座 · 查看更多 »

西佛星系

西佛星系(Seyfert galaxies)是一类旋渦星系或者不規則星系,擁有非常亮的星系核。名字来自20世纪40年代深入研究这类星系的天文学家卡爾·基南·西佛(Carl Keenan Seyfert)。西佛星系属于活躍星系核的一类。.

新!!: 天鹤座和西佛星系 · 查看更多 »

视星等

视星等(apparent magnitude,符號:m)最早是由古希腊天文学家喜帕恰斯制定的,他把自己编制的星表中的1022颗恒星按照亮度划分为6个等级,即1等星到6等星。1850年英国天文学家普森发现1等星要比6等星亮100倍。根据这个关系,星等被量化。重新定义后的星等,每级之间亮度则相差2.512倍,1勒克司(亮度单位)的视星等为-13.98。 但1到6的星等并不能描述当时发现的所有天体的亮度,天文学家延展本來的等級──引入「负星等」概念。这样整个视星等体系一直沿用至今。如牛郎星为0.77,织女星为0.03,除了太陽之外最亮的恒星天狼星为−1.45,太阳为−26.7,满月为−12.8,金星最亮时为−4.89。现在地面上最大的望远镜可看到24等星,而哈勃望远镜则可以看到30等星。 因为视星等是人们从地球上观察星体亮度的度量,它实际上只相当于光学中的照度;因为不同恒星与地球的距离不同,所以视星等并不能指示出恒星本身的发光强度。 由于视星等需要同时考虑星体本身光度与到地球的距离等多重因素,会出现距离地球近的星体视星等不如距离远的星体的情况。例如巴纳德星距离地球仅6光年,却无法被肉眼所见(9.54等)。 如果人们在理想環境下(清澈、晴朗且没有月亮的夜晚),肉眼能观察到的半個天空平均约3000颗星星(至6.5等計算),整个天球能被肉眼看到的星星則约有6000颗。大多数能为肉眼所见的星星都在数百光年内。现在人类用肉眼可以看见的最远天体是三角座星系,其星等约为6.3,距离地球约290万光年。历史上肉眼能看见的最远天体是GRB 080319B在2008年3月19日的一次伽玛射线暴,距离地球达到75亿光年,视星等达到5.8,相当于用肉眼看见那里75亿年前发出的光。 另外,宇宙中大量的星际尘埃也会影响到星星的视星等。由于尘埃的遮蔽,一些明亮的星星在可见光上将变得十分暗淡。有一些原本能为肉眼所见的恒星变得再也无法用肉眼看见,例如银河系中心附近的手枪星。 星星的视星等也随着星星本身的演化、和它们与地球的距离变化而变化当中。例如,当超新星爆发时,星体的视星等有机会骤增好几个等级。在未来的几万年内,一些逐渐接近地球的恒星将会显著变亮,例如葛利斯710在约一百万年后将从9.65等增亮到肉眼可见的1等。.

新!!: 天鹤座和视星等 · 查看更多 »

高偏振星

偏振星(Polar)或武仙座AM型變星(AM Herculis Star)是有強磁場的雙星系統形成的激變變星。 大部分的激變變星,都有一顆被白矮星的引力剝離外殼的主序星做為伴星,並因而形成吸積盤。在偏極化的系統中,白矮星的磁場對吸積盤的形成是太強了,因此落向白矮星的氣體只能跟隨著白矮星的偶極子磁場線形成吸積流。 典型的磁場強度在1,000萬至8,000萬高斯(1,000至8,000T)。大熊座AN是已知磁場最強的激變變星,磁場強度高達2億3,000萬高斯(23KT)。 高偏振的名稱來自於磁場造成光線的線性偏極和圓偏極。極化現象對偏極的研究是很重要的,可以透過對極化的研究了解雙星的幾何結構。.

新!!: 天鹤座和高偏振星 · 查看更多 »

變星

變星是指亮度與電磁輻射不穩定的,經常變化並且伴隨著其他物理變化的恆星。 多數恆星在亮度上幾乎都是固定的。以我們的太陽來說,太陽亮度在11年的太陽週期中,只有0.1%變化。然而有許多恆星的亮度確有顯著的變化。這就是我們所說的變星。 變星可以大致分成以下兩種形態:.

新!!: 天鹤座和變星 · 查看更多 »

超新星

超新星是某些恒星在演化接近末期时经历的一种剧烈爆炸。这种爆炸都极其明亮,过程中所突发的电磁辐射经常能够照亮其所在的整个星系,并可持续几周至几个月才会逐渐衰减变为不可见,而期间内一颗超新星所辐射的能量可以与太阳在其一生中辐射能量的总和相當。恒星通过爆炸会将其大部分甚至几乎所有物质以可高至十分之一光速的速度向外抛散,并向周围的星际物质辐射激波。这种激波会导致形成一个膨胀的气体和尘埃构成的壳状结构,这被称作超新星遗迹。超新星是星系引力波潛在的強大來源。初級宇宙射線有很大的比例來自超新星 。 超新星比新星更有活力。超新星的英文名稱為 supernova,nova在拉丁語中是“新”的意思,這表示它在天球上看上去是一顆新出現的亮星(其實原本即已存在,因亮度增加而被認為是新出現的);字首的super-是為了將超新星和一般的新星有所區分,也表示超新星具有更高的亮度。超新星這個名詞是沃爾特·巴德和弗裡茨·茲威基在1931年創造的。 超新星可以用兩種方式之一觸發:突然重新點燃核融合之火的簡併恆星,或是大質量恆星核心的重力塌陷。在第一種情況,一顆簡併的白矮星可以透過吸積從伴星那兒累積到足夠的質量,或是吸積或是合併,提高核心的溫度,點燃碳融合,並觸發失控的核融合,將恆星完全摧毀。在第二種情況,大質量恆星的核心可能遭受突然的引力坍縮,釋放重力位能,可以創建一次超新星爆炸。 最近一次觀測到銀河系的超新星是1604年的克卜勒之星(SN 1604);回顧性的分析已經發現兩個更新的殘骸 。對其它星系的觀測表明,在銀河系平均每世紀會出現三顆超新星,而且以現在的天文觀測設備,這些銀河超新星幾乎肯定會被觀測到 。它們作用的角色豐富了星際物質與高質量的化學元素。此外,來自超新星向外膨脹的激波可以觸發新恆星的形成。.

新!!: 天鹤座和超新星 · 查看更多 »

鹤科

科(學名:Gruidae)在动物分类学上是鸟纲鹤形目的一个科,包括四個属及十五個物種。鶴是鳥類中體型較大(全長 80 至 175 公分)也較著名的家族,大多分布於歐亞大陸與非洲大陸,少數幾種則分布於澳洲及北美洲。.

新!!: 天鹤座和鹤科 · 查看更多 »

阿姆斯特丹

阿姆斯特丹(Amsterdam),有時也稱其為荷京,是荷兰首都及最大城市,位于该国西部省份北荷兰省。根据2008年1月的统计数据,这座城市人口达747,290人;而该城市所处的兰斯台德都市圈,大约有670万人口,是欧洲第6大都市圈。 其名称源于Amstel dam,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Eleventh Edition, Vol 1, p896-898.

新!!: 天鹤座和阿姆斯特丹 · 查看更多 »

葛利斯832

葛利斯832(Gliese 832,Gl 832,GJ 832)是一個位於天鶴座的紅矮星(光譜類型M1.5V)。該恆星是距離太陽相對近的恆星,僅16.1光年。其質量和半徑只有太陽的一半。.

新!!: 天鹤座和葛利斯832 · 查看更多 »

银河系

銀河星系(古稱银河、天河、星河、天汉、銀漢等),是一個包含太陽系 的棒旋星系。直徑介於100,000光年至180,000光年。估計擁有1,000億至4,000億顆恆星,並可能有1,000億顆行星。太陽系距離銀河中心約26,000光年,在有著濃密氣體和塵埃,被稱為獵戶臂的螺旋臂的內側邊緣。在太陽的位置,公轉週期大約是2億4,000萬年。從地球看,因為是從盤狀結構的內部向外觀看,因此銀河系呈現在天球上環繞一圈的帶狀。 銀河系中最古老的恆星幾乎和宇宙本身一樣古老,因此可能是在大爆炸之後不久的黑暗時期形成的。在10,000光年內的恆星形成核球,並有著一或多根棒從核球向外輻射。最中心處被標示為強烈的電波源,可能是個超大質量黑洞,被命名為人馬座A*。在很大距離範圍內的恆星和氣體都以每秒大約220公里的速度在軌道上繞著銀河中心運行。這種恆定的速度違反了开普勒動力學,因而認為銀河系中有大量不會輻射或吸收電磁輻射的質量。這些質量被稱為暗物質。 銀河系有幾個衛星星系,它們都是本星系群的成員,並且是室女超星系團的一部分;而它又是組成拉尼亞凱亞超星系團的一部分。整個銀河系對銀河系外的參考坐標系以大約每秒600公里的速度在移動。.

新!!: 天鹤座和银河系 · 查看更多 »

苍蝇座

苍蝇座(Musca)是位于南天深空的一个小星座,远离黄道的南天,是荷兰天文学家皮特鲁斯·普兰修斯根据荷兰航海家和的天文观测结果创立的星座,最早报道在由普兰修斯和约道库斯·洪第乌斯在1597年(或1598年间)制作的一架直径为35厘米的天球仪上,1603年,德国天文学家约翰·拜耳制作的测天图报道了这个星座,这是苍蝇座第一次出现在天图上。它原来叫做Apis(蜜蜂座),直到18世纪经过拉卡伊之手它才演化为苍蝇座。在北半球,这个星座位于地平线以下。 苍蝇座的许多亮星属于天蝎-半人马星协,包括蜜蜂三、蜜蜂一、苍蝇座γ、、苍蝇座η(有可能),以及HD 100546,这是一颗蓝-白赫比格Ae/Be星,周围环绕着含有行星、岩屑盘,岩屑盘里含有行星、褐矮星,可能含有原行星。苍蝇座含有两颗肉眼可见的造父变星,含有三星系统苍蝇座θ,其中最亮的恒星是一颗沃尔夫–拉叶星。.

新!!: 天鹤座和苍蝇座 · 查看更多 »

雙星

雙星可以指:.

新!!: 天鹤座和雙星 · 查看更多 »

HD 213240

HD 213240是一顆距離地球約133光年的黃矮星,位於天鶴座。它的視星等6.80,絕對星等3.75。它的金屬量較太陽高,且演化階段也比太陽晚。2005年發現該恆星友一顆紅矮星伴星,兩者投影距離3898天文單位.

新!!: 天鹤座和HD 213240 · 查看更多 »

HD 215456

HD 215456,又名CD-4913955,SAO 231285、HR 8658,是一颗恒星,视星等为6.62,位于銀經342.31,銀緯-57.46,其B1900.0坐标为赤經,赤緯。.

新!!: 天鹤座和HD 215456 · 查看更多 »

IC 5148

#重定向 備胎星雲.

新!!: 天鹤座和IC 5148 · 查看更多 »

NGC 7424

NGC 7424是一個位於南天星座天鹤座的棒旋星系,距離地球約3750萬光年。它的結構和直徑(約10萬光年)與銀河系相當類似 。該星系因為螺旋臂結構相當明顯,因此被稱為「宏觀螺旋星系」。在該星系中發現了一顆超新星和兩個X射線超量源。.

新!!: 天鹤座和NGC 7424 · 查看更多 »

NGC 7552

NGC 7552(也稱為IC 5294)是位於天鶴座的一個棒旋星系。它與地球的距離大約是6,000萬光年,它可見的尺度大約是75,000光年的跨度。它與其它的螺旋星系合稱為天鶴四重奏。.

新!!: 天鹤座和NGC 7552 · 查看更多 »

NGC 7582

NGC 7582是位於天鶴座的一個棒旋星系,在哈伯分類是SB(s)。它的視大小是5.0' × 2.1',視星等11.37等,距離地球大約7,000萬光年,實直徑大約100,000光年。這個星系是西佛2型的活躍星系,位於室女超星系團中心西部的位置。.

新!!: 天鹤座和NGC 7582 · 查看更多 »

WASP-95

WASP-95是位於天鶴座的一顆恆星,視星等10.1等,肉眼無法直接看見。它的光譜類型為G2,意味著是這是一顆與太陽相似的恆星。.

新!!: 天鹤座和WASP-95 · 查看更多 »

東印度

东印度是一個模糊、松散的地域概念,既适用于现在的印度尼西亚共和国(前荷属东印度),也可包括马来群岛(菲律宾属于本群岛)現在仍偶尔會這樣指稱。广义的「東印度」還包括中南半島(又稱印度支那)和印度次大陸,以至伸延至整个东南亚和印度。.

新!!: 天鹤座和東印度 · 查看更多 »

杜鵑座

杜鵑座是南方的細小星座。它的拉丁名字為Tucana,是大嘴鳥的意思。在1595年至1597年之間由凱澤(Pieter Dirkszoon Keyser)及霍特曼(Frederick de Houtman)所定的。 杜鹃座不是一个显眼的星座,因为所有的恒星都是三等或更暗淡;其中最明亮的恒星杜鵑座α的视星等是2.86。杜鵑座β是一个有六颗成员星的恒星系统,而杜鵑座κ是一个四恒星系统。至今,五个恒星周围已被发现有系外行星。杜鹃座还有全天最亮的球状星团之一杜鹃座47,还有包含大部分小麦哲伦星云。.

新!!: 天鹤座和杜鵑座 · 查看更多 »

棒旋星系

棒旋星系指的是中間具有由恆星聚集組成短棒形狀的螺旋星系。大約三分之二的螺旋星系是棒旋星系。短棒通常會影響在棒旋星系裏的恆星與星際氣體的運動,它也會影響旋臂。棒旋星系的旋臂則看似由短棒的末端湧現。而在普通的螺旋星系,恆星都是由核心直接湧出的;在星系分類法以符號SB表示。.

新!!: 天鹤座和棒旋星系 · 查看更多 »

棕矮星

褐矮星又称--矮星,是質量太低,在核心不能維持大規模的氫融合反應,與主序恆星不同的次恆星。它們的質量據有最重的氣體巨星和最輕的恆星,質量上限大約在75至80 木星質量(MJ)。棕矮星的質量至少超過氘融合所需要的13 MJ,而超過〜65 MJ,鋰融合就可以進行。 在2013年3月,有一篇論文提出質量非常低的棕矮星和巨大行星的分界大約在〜13木星質量,引起了學界的討論。相似的研究涉及DENIS-P J082303.1-491201 b,在2014年3月發現的一個極低溫的聯星系統,質量較低的成員大約只有29木星質量,並且被列名為質量最大的系外行星。儘管如此,一個學派認為要基於形成;另一派認為要依據內部的物理。 棕矮星一樣可以依據光譜分類,主要的類型有M、L、T、和Y。不管它們的名稱,棕矮星有著不同的顏色。依據A.

新!!: 天鹤座和棕矮星 · 查看更多 »

椭圆星系

橢圓星系(Elliptical galaxy)是哈伯星系分類中的一種類型,具有下列的物理特徵:.

新!!: 天鹤座和椭圆星系 · 查看更多 »

橙矮星

橙矮星 ,也就是K型主序星(KV),是主序帶(以氫為燃料)上,光譜類型為K,亮度分類為V的恆星。這些恆星的大小介於M-型主序星、亮度分類為V,和G-型主序星、亮度分類為V的恆星之間,質量是太陽質量的0.5至0.8倍,表面溫度在3,900至5,200K。, G. M. H. J. Habets and J. R. W. Heintze, Astronomy and Astrophysics Supplement 46 (November 1981), pp.

新!!: 天鹤座和橙矮星 · 查看更多 »

次巨星

次巨星 次巨星是有著與正常主序星(矮星)相同的光譜類型,但比較明亮,卻又不如巨星明亮的恆星。次巨星這個名詞適用於恆星演化的一個階段,是一個光譜的特定光度分類。.

新!!: 天鹤座和次巨星 · 查看更多 »

沃爾夫–拉葉星

沃爾夫–拉葉星(Wolf-Rayet stars),是一種在正在演化的大质量恒星,质量通常为太陽質量的8-25倍,但直径并不大,一般是太阳的1.5-4倍。大多数WR星是经历了红超巨星阶段的后期恒星,已经损失了一半以上的质量。但也有一部分恒星是即将演化到超巨星阶段的早期恒星,例如R136a1,这类WR星一般谱型较晚,但是光度、质量、半径均远远超过演化后期的WR星,它们一般重达太阳的60倍以上,大20倍,更比太阳亮百万倍,属于宇宙中最亮的恒星。WR星因其自身強勁的恒星風(300~2000公里/每秒),导致恒星質量的高速流失。太陽每年流失自身質量的10-14倍,但沃爾夫–拉葉星每年可流失自身质量的10-5倍。沃爾夫–拉葉星非常熾熱,呈深蓝色,表面溫度範圍由50,000至200,000 KSander, A.; Hamann, W. -R.; Todt, H. (2012).

新!!: 天鹤座和沃爾夫–拉葉星 · 查看更多 »

深空天體

深空天體(Deep sky object, DSO)是一個常見於業餘天文學圈子的名詞。一般來說,深空天體指的是天上除太陽系天體(如行星、彗星、小行星)和恆星外的天體。這些天體大都不為肉眼所見。只有當中較明亮者(如著名的M31仙女座大星系和M42獵戶座大星雲)能為肉眼所見,但為數不多。超過一百個以上的深空天體能通過雙筒望遠鏡所看到,例如18世紀法國天文學家梅西耶所編的《星雲星團表》中的大部分天體。若有一支天文望遠鏡,能看到的深空天體數量會大幅上升。通過天文攝影能拍攝到為數可觀的該些天體。 深空天體的主要分類有:.

新!!: 天鹤座和深空天體 · 查看更多 »

測天圖

測天圖(Uranometria)是德國天文學家約翰·拜耳出版星圖的簡短標題。測天圖於1603年在今日德國的奧格斯堡出版,完整全名:「測天圖,包含以新的方式繪製並雕刻於銅版上的所有星座的圖表。」(Uranometria: omnium asterismorum continens schemata, nova methodo delineata, aereis laminis expressa.)。測天圖是第一個繪製範圍包含整個天球的星圖Asimov, Asimov's Biographical Encyclopedia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nd Revised edition。.

新!!: 天鹤座和測天圖 · 查看更多 »

潮汐鎖定

潮汐鎖定(或同步自轉、受俘自轉)發生在重力梯度使天體永遠以同一面對著另一個天體;例如,月球永遠以同一面朝向著地球。潮汐鎖定的天體繞自身的軸旋轉一圈要花上繞著同伴公轉一圈相同的時間。這種同步自轉導致一個半球固定不變的朝向夥伴。通常,在給定的任何時間裡,只有衛星會被所環繞的更大天體潮汐鎖定,但是如果兩個天體的物理性質和質量的差異都不大時,各自都會被對方潮汐鎖定,這種情況就像冥王星與凱倫。 這種效應被使用在一些人造衛星的穩定上。.

新!!: 天鹤座和潮汐鎖定 · 查看更多 »

激變變星

變變星(Cataclysmic variable star,CV),是擁有一顆白矮星和伴星的雙星系統(參考雙子座U),這顆伴星通常是紅矮星,但有些情況下它也可以是一顆白矮星或正在演化成次巨星。截止2006年2月1日,已經有超过1600颗激變變星被发现。 http://archive.stsci.edu/prepds/cvcat/index.html (此目录下的激变变星数据于2006.02.01日起冻结不再更新。) 以觀測的觀點來看,激變變星很容易被發現。它們通常是相當藍的天體,而大多數的天體都是偏紅的;這些系統的變化經常是相當強且快速的,強烈的紫外線甚至是X射線和一些特有的發射線是這類變星的典型產物。 這兩顆星非常靠近,以至於白矮星的引力可以扭曲伴星,並且白矮星可以從伴星吸積物質。因此,伴星經常會被稱為施主星,失去的物質會在白矮星的週圍形成吸積盤,強烈的紫外線和X射線經常從吸積盤發射出來。吸積盤也是不穩定的,當盤內的部分物質落至白矮星時,會導致 矮新星的爆發。 在吸積的過程中,物質在白矮星的表面累積。而因為施主星通常含有豐富的氫,在多數的情況下,吸積層最底部的密度和溫度終將上升達到足夠點燃核聚變的反應。反應在短時間內將數層體積內的氫燃燒成氦,外面的產物和數層的氫會被拋入星際空間內,這就被看成是新星的爆發。如果吸積的過程持續進行的足夠久,白矮星的質量將會達到錢德拉塞卡極限,內部增加的密度可能點燃已經死寂的碳,融合並觸發Ia超新星的爆炸,將白矮星完全的摧毀。 激變變星可以細分成幾個次級的群組,經常是以一顆明亮的原型特徵為典型為來命名。這些群組可能會有些重疊,包括天鵝座SS、雙子座U、鹿豹座Z、大熊座SU、武仙座AM、武仙座DQ、天蠍座VY、獵犬座AM和六分儀座SW。 在某些情況下白矮星的磁場會強到足以打亂、甚至完全阻礙了吸積盤的形成。在強烈磁場下的可見光會顯示出強烈和易變的極化,因此有時稱為中度極化(在吸積盤只有部分被摧毀的情況)或高度極化(在阻礙吸積盤形成的情況下)。如同在早先就提到的,變星類型習慣以知名的原型星命名,高度極化和中度級化的分別被以相關的武仙座AM和武仙座DQ來命名。.

新!!: 天鹤座和激變變星 · 查看更多 »

木星

|G1.

新!!: 天鹤座和木星 · 查看更多 »

星座

弗雷德里克·德·威特在1670年绘制的星座图 星座是指天上一群群的恒星组合。自从古代以来,人类便把三五成群的恒星与他们神话中的人物或器具联系起来,称之为“星座”。星座几乎是所有文明中确定天空方位的手段,在航海领域应用颇广。对星座的划分完全是人为的,不同的文明对于其划分和命名都不尽相同。星座一直没有统一规定的精确边界,直到1930年,國際天文學聯合會为了统一繁杂的星座划分,用精確的邊界把天空分為八十八個正式的星座,使天空多数恆星都屬於某一特定星座。這些正式的星座大多都以中世紀傳下來的古希臘傳統星座為基礎。与此相对地,有一些广泛流传但是沒有被认可为正式星座的星星的组合叫做星群,例如北斗七星(参见恒星统称列表)。 在三維的宇宙中,這些恆星其實相互間不一定有實際的關係,不過其在天球這一個球殼面上的位置相近,而其实它们之间可能相距很远。如果我们身处银河中另一太阳系,我们看到的星空将会完全不同。自古以來,人们对于恆星的排列和形狀很感興趣,並很自然地把一些位置相近的星聯繫起來組成星座。.

新!!: 天鹤座和星座 · 查看更多 »

星暴星系

星暴星系是在比較星系的恆星形成速率時,其形成速率比大多數的星系都要高出許多的一種星系。通常在兩個星系過度靠近或發生碰撞之際,會有爆發性的恆星形成。在這種星系中,恆星形成的速率是很驚人的,如果要持續這種速率,要供應恆星形成所儲存的氣體,在遠短於星系的動力生命期內就會耗盡。基於這個原因,星爆過程被假設為短暫時期的現象,最出名的星暴星系是M82、NGC 4038/NGC 4039和IC 10。.

新!!: 天鹤座和星暴星系 · 查看更多 »

显微镜座

显微镜座(Microscopium)是南天半球中的一个星座,由法国天文学家尼可拉·路易·拉卡伊于18世纪确立,是拉卡伊星座家族中以科学仪器命名的12个星座之一。显微镜座的英文名来自古希腊语中显微镜一词的拉丁化。它的恒星光芒黯淡,在北半球热带以外的大部分地区几乎不可见。 显微镜座中最亮的恒星是璃瑜增一(显微镜座\gamma),其视星等为4.68,是一颗黄色的巨星,和地球相距约381光年。显微镜座中有两个恒星系统拥有行星(WASP-7和),另有两个恒星系统拥有岩屑盘(年轻的红矮星显微镜座AU和类似太阳的)。二元红矮星系统显微镜座AU和可能组成了一个三合星系统,同时也是繪架座β移動星群的成员。恒星昵称为“飞快的显微镜”(Speedy Mic),其自转周期仅9小时7分钟。.

新!!: 天鹤座和显微镜座 · 查看更多 »

敗臼一

败臼一(γ Gru/天鹤座γ)是南天星座天鹤座的一颗恒星。视星等3.0,是天鹤座的第三亮星。 基于视差测量,该星距离地球大约211光年。恒星分类B8III,亮度分类III代表它是一个已经耗尽核心的氢并演化离主序带的巨星。败臼一的光度大约是太阳的470倍,很多的能量都以紫外线辐射出。表面温度12,520K,散发出蓝白色的光芒。败臼一的自转相对快速,恒星自转速度为57km/s。相比之下,太阳赤道的自转速度只有2km/s。 分析依巴谷卫星收集到的数据,该星可能有相同自行的伴星,对败臼一造成引力干扰。 Category:天鹤座 Category:拜耳天體 Category:B-型巨星 207971 108085 8353 Category:有固有名的恆星 Category:BD、CD和CP天体.

新!!: 天鹤座和敗臼一 · 查看更多 »

拜耳命名法

拜耳命名法(Bayer designation)是一種恆星命名法,它以一個希臘字母做前導,後面伴隨著拉丁文所有格的星座名稱。拜耳命名的原始清單載有的恆星共有1,564顆。 德國天文學家約翰·拜耳於1603年在他的星圖《測天圖》(Uranometria)中,首先有系統的為許多亮星命名。拜耳在他的星圖上,使用小寫的希臘字母,像是α、β、γ、等等為前導,分配給星座中的每一顆星,再與恆星所在星座的拉丁文所有格結合,組成恆星的名字(參見所有格的星座列表,在中文則是字母跟隨在星座名稱之後)。例如,畢宿五命名為金牛座α,它的意思就是在金牛座排序為第一顆的恆星。 單一個星座可能包含50顆甚至更多的恆星,但是希臘字母只有24個,當這些字母用完之後,拜耳開始使用小寫的拉丁字母:因此便會有船底座s和半人馬座d等名稱。在星星數量極多的星座內,拜耳最終使用到大寫的拉丁字母,像是天蝎座G和船帆座N。拜耳使用的最後一個大寫字母是Q。.

新!!: 天鹤座和拜耳命名法 · 查看更多 »

拉丁语

拉丁语(lingua latīna,),羅馬帝國的奧古斯都皇帝時期使用的書面語稱為「古典拉丁語」,屬於印欧语系意大利語族。是最早在拉提姆地区(今意大利的拉齐奥区)和罗马帝国使用。虽然现在拉丁语通常被认为是一种死语言,但仍有少数基督宗教神职人员及学者可以流利使用拉丁语。罗马天主教传统上用拉丁语作为正式會議的语言和礼拜仪式用的语言。此外,许多西方国家的大学仍然提供有关拉丁语的课程。 在英语和其他西方语言创造新词的过程中,拉丁语一直得以使用。拉丁语及其后代罗曼诸语是意大利语族中仅存的一支。通过对早期意大利遗留文献的研究,可以证实其他意大利语族分支的存在,之后这些分支在罗马共和国时期逐步被拉丁语同化。拉丁语的亲属语言包括法利斯克语、奥斯坎语和翁布里亚语。但是,威尼托语可能是一个例外。在罗马时代,作为威尼斯居民的语言,威尼托语得以和拉丁语并列使用。 拉丁语是一种高度屈折的语言。它有三种不同的性,名词有七格,动词有四种词性变化、六种时态、六种人称、三种语气、三种语态、两种体、两个数。七格当中有一格是方位格,通常只和方位名词一起使用。呼格与主格高度相似,因此拉丁语一般只有五个不同的格。不同的作者在行文中可能使用五到七种格。形容词与副词类似,按照格、性、数曲折变化。虽然拉丁语中有指示代词指代远近,它却没有冠词。后来拉丁语通过不同的方式简化词尾的曲折变化,形成了罗曼语族。 拉丁语與希腊语同為影響歐美學術與宗教最深的语言。在中世纪,拉丁语是当时欧洲不同国家交流的媒介语,也是研究科学、哲学和神學所必须的语言。直到近代,通晓拉丁语曾是研究任何人文学科教育的前提条件;直到20世纪,拉丁语的研究才逐渐衰落,重点转移到对當代语言的研究。.

新!!: 天鹤座和拉丁语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天鶴座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