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71 关系: 原恆星,卡普坦星,史匹哲太空望遠鏡,向日葵星系,天文物理期刊,宏觀螺旋星系,宇宙,不规则星系,中間螺旋星系,希伯·柯蒂斯,三角座星系,人馬座矮橢球星系,仙女座星系,徐遐生,圓盤星系,利克天文台,分子雲,哈伯序列,BX442,皇家天文學會月報,矮橢圓星系,矮橢球星系,矮星系,球狀星團,科学美国人,紅矮星,翻轉角,環星系,無棒螺旋星系,銀心,銀冕,銀河平面,順行和逆行,類球面,行星際塵雲,風車星系,西佛星系,贝蒂尔·林德布拉德,超大質量黑洞,軌道,葛羅姆布里吉1830,银道坐标系,银河系,自行,金屬量,金斯不稳定性,透鏡狀星系,造父变星,OB星,University of Nottingham,... 扩展索引 (21 更多) »
- 埃德温·哈勃
- 星系形态类型
- 螺线
原恆星
原恆星是在星際介質中的巨分子雲收縮下出現的天體,是恆星形成過程中的早期階段。對一個太陽質量的恆星而言,這個階段至少持續大約100,000年。它開始於分子雲核心的密度增加,結束於金牛T星的形成,然後就發展進入主序帶。這個階段由金牛T風-一種恆星風的開始宣告結束,標誌著恆星從質量的吸積進入能量的輻射。 觀測顯示巨型分子雲總體上近似在維里平衡的狀態,星雲中的重力束縛能被星雲中構成分子的動能平衡。任何對雲氣的干擾都可能擾亂它的平衡狀態,干擾的例子可以是來自超新星的震波;星系內旋臂的密度波,或是與其他雲氣的接近或碰撞。無論擾動的來源是何種,只要夠大就可能在雲氣內特定的地區造成重力大於熱動能的重力變化。 英國的物理學家詹姆士·金斯曾詳細的討論過上述的现象。他能顯示,在適當的情況下,一團雲氣或其中的一部分,將開始如上所述的收縮。他導出了一條公式可以計算雲氣所需要的大小和質量,以及在重力收縮開始前的溫度和密度。這個臨界質量就是所知的金斯質量,可以由下式得到: 此處 n是特定區域的密度,m是在雲氣內氣體平均的質量,而T是氣體的溫度。.
查看 螺旋星系和原恆星
卡普坦星
卡普坦星(Kapteyn's Star)也稱為GJ 191、HD 33793或CD -45 1841,位於繪架座,是一顆光譜型 M1 的次矮星,由雅各布斯·卡普坦於1898年所發現,距離太陽僅12.79光年。該恆星視星等9等,必須以望遠鏡觀測。.
查看 螺旋星系和卡普坦星
史匹哲太空望遠鏡
斯皮策空间望远镜(Spitzer Space Telescope,缩写为SST),是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2003年发射的一颗红外天文卫星,是大型轨道天文台计划的最后一台空间望远镜。.
向日葵星系
向日葵星系(也稱為M63、NGC 5055)是在獵犬座的一個螺旋星系,由中央的圓盤和周圍許多螺旋臂部分組成。M63是包括M51(渦狀星系)在內的M51星系群的成員之一。M63是有低電離星系核的一個活躍星系 。.
查看 螺旋星系和向日葵星系
天文物理期刊
天文物理期刊(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是在天文学及天体物理学領域重要的研究期刊,于1895年創刊,至2008年底都由美國芝加哥大學出版社發行;2009年1月起改由英國物理學會出版社發行。編輯部附屬美國天文學會之下,每月出版三冊,刊載的內容主要為最新的天文物理發展、發現、及学说。.
查看 螺旋星系和天文物理期刊
宏觀螺旋星系
宏觀螺旋星系是螺旋星系的一種,相對於多旋臂和絮結螺旋星系,有著突出和定義明確的螺旋臂。宏觀螺旋星系的螺旋臂在星系附近很明顯的延伸許多的弧度,並且在可觀測到的星系半徑上占有很大的比率。螺旋星系中大約有10%被歸類為宏觀螺旋星系,包括M81、M51、M74、M100、和M101。.
查看 螺旋星系和宏觀螺旋星系
宇宙
宇宙(Universe)是所有時間、空間與其包含的內容物所構成的統一體;它包含了行星、恆星、星系、星系際空間、次原子粒子以及所有的物質與能量,宇指空間,宙指時間。目前人類可觀測到的宇宙,其距離大約為;而整個宇宙的大小可能為無限大,但未有定論。物理理論的發展與對宇宙的觀察,引領著人類進行宇宙構成與演化的推論。 根據歷史記載,人類曾經提出宇宙學、天體演化學與,解釋人們對於宇宙的觀察。最早的理論為地心說,由古希臘哲學家與印度哲學家所提出。數世紀以來,逐漸精確的天文觀察,引領尼古拉斯·哥白尼提出以太陽系為主的日心說,以及經約翰內斯·克卜勒改良的橢圓軌道模型;最終艾薩克·牛頓的重力定律解釋了前述的理論。後來觀察方法逐漸改良,引領人類意識到太陽系位於數十億恆星所形成的星系,稱為銀河系;隨後更發現,銀河系只是眾多星系之一。在最大尺度範圍上,人們假定星系的分布,且各星系在各個方向之間的距離皆相同,這代表著宇宙既沒有邊緣,也沒有所謂的中心。透過星系分布與譜線的觀察,產生了許多現代物理宇宙學的理論。20世紀前期,人們發現到星系具有系統性的紅移現象,表明宇宙正在;藉由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的觀察,表明宇宙具有起源。最後,1990年代後期的觀察,發現宇宙的膨脹速率正在加快,顯示有可能存在一股未知的巨大能量促使宇宙加速膨脹,稱做暗能量。而宇宙的大多數質量則以一種未知的形式存在著,稱做暗物質。 大爆炸理論是當前描述宇宙發展的宇宙學模型。目前主流模型,推測宇宙年齡為。大爆炸產生了空間與時間,充滿了定量的物質與能量;當宇宙開始膨脹時,物質與能量的密度也開始降低。在初期膨脹過後,宇宙開始大幅冷卻,引發第一波次原子粒子的組成,稍後則合成為簡單的原子。這些原始元素所組成的巨大星雲,藉由重力結合起來形成恆星。 目前有各種假說正競相描述著宇宙的終極命運。物理學家與哲學家仍不確定在大爆炸前是否存在任何事物;許多人拒絕推測與懷疑大爆炸之前的狀態是否可偵測。目前也存在各種多重宇宙的說法,其中部分科學家認為可能存在著與現今宇宙相似的眾多宇宙,而現今的宇宙只是其中之一。.
查看 螺旋星系和宇宙
不规则星系
不規則星系起初並未被列入哈伯序列中,它們雖然也是星系,但既沒有旋渦的結構,也沒有橢圓的形態。她們的外觀通常是混亂的,沒有球狀突起的核心,也沒有任何類似旋渦結構的蹤影。她們被認為佔星系總數的四分之一。多數的不規則星系可能曾經是旋渦星系或橢圓星系,但是因為重力的作用受到破壞而變形。 不規則星系有兩種主要的類型:.
查看 螺旋星系和不规则星系
中間螺旋星系
中間螺旋星系是分類介於無棒螺旋星系和棒旋星系之間的星系"Building Galaxies", Leslie Kipp Hunt, 15 October 2004"Galaxy Formation", Malcolm S. Longair, 1998, Springer, ,在星系型態分類法中,它的標示為SAB。.
查看 螺旋星系和中間螺旋星系
希伯·柯蒂斯
希伯·道斯特·柯蒂斯(Heber Doust Curtis,),美国天文学家。 柯蒂斯1872年出生于美国密执安州的马斯基根,1893年在密执安大学获得硕士学位,后在加利福尼亚州教授拉丁语和希腊语。1896年他成为天文学教授,于1898年进入利克天文台工作,1902年获得弗吉尼亚大学天文学的博士学位。 根据范·马南(Adriaan van Maanen,1884—1946)的观测结果,柯蒂斯认为观测到的旋涡星云是远在银河系以外,与银河系相似的恒星系统,这一点与美国天文学家哈罗·沙普利坚持的银河系是宇宙中的主要天体的观点不同。1920年4月26日,美国国家科学院在华盛顿举办了一场著名的辩论,史称“沙普利-柯蒂斯之争”。双方分别就各自的观点进行了时间为半个小时的报告。由于柯蒂斯具有良好的口才,多数人认为他在这场争论中略微占了上风。后来的观测表明柯蒂斯的观点是基本正确的。 柯蒂斯发现,在M31的附近观测到大量的新星,显示它们与M31有物理上的联系,并且这些新星的亮度比其他新星暗很多。柯蒂斯由此计算出M31的距离约为100k秒差距,并从角大小估算出M31的尺度约为3k秒差距,与当时认为银河系的大小相近。后来的研究表明,柯蒂斯错误地将新星与M31中的超新星相混淆,使得M31的距离被低估了5倍。.
查看 螺旋星系和希伯·柯蒂斯
三角座星系
三角座星系是位於三角座,距離地球大約300萬光年的一個螺旋星系。它被編入梅西爾 33或NGC 598。三角座星系繼仙女座星系和銀河系之後,是本星系群第三大的星系。它是長久以來以肉眼可以看見的最遙遠天體。 這個星系是本星系群中最小的螺旋星系,並且因為與仙女座星系的有交互作用、速度,與在夜空中互相靠近而被認為是仙女座星系的一個衛星星系。.
查看 螺旋星系和三角座星系
人馬座矮橢球星系
人馬座矮橢球星系(SagDEG)是以橢圓形環圈環繞銀河系的一個衛星星系,主要的核心部份是在1994年發現的,直徑大約10,000光年,距離地球大約70,000光年,以距離銀河核心50,000光年(大約是大麥哲倫星系三分之一的距離),穿越銀河極區的軌道繞行銀河系。不要將Sag DEG和Sag DIG搞混了,後者是人馬座矮不規則星系,距離340萬光年遠的一個小星系。.
仙女座星系
仙女座星系(Andromeda Galaxy,國際音標為:,也稱為梅西爾31、星表编号为M31和NGC 224,在舊文獻中曾經稱為仙女座星雲)是一個螺旋星系,距離地球大約250萬光年,是除麦哲伦云(地球所在的银河系的伴星系)以外最近的星系。位於仙女座的方向上,是人類肉眼可見(3.4等星)最遠的深空天體。 仙女座星系被相信是本星系群中最大的星系,直径约20万光年,外表颇似银河系。本星系群的成員有仙女星系、銀河系、三角座星系,還有大約50個小星系。但根據改進的測量技術和最近研究的數據結果,科學家現在相信銀河系有許多的暗物質,並且可能是在這個集團中質量最大的。 然而,史匹哲太空望遠鏡最近的觀測顯示仙女座星系有將近一兆(1012)顆恆星,數量遠比我們的銀河系為多。在2006年重新估計銀河系的質量大約是仙女座星系的50%,大約是7.1M☉.
查看 螺旋星系和仙女座星系
徐遐生
徐遐生(Frank Hsia-San Shu,),籍貫浙江省溫州市永嘉縣,出生于云南省昆明市,美籍華人天文學家,中央研究院院士。 其父親為徐賢修,父子皆曾任國立清華大學校長。.
查看 螺旋星系和徐遐生
圓盤星系
圓盤星系是有著圓盤的星系,恆星被平鋪在有著圓形的體積內。這些星系的中心可以有也可以沒有像核球的圓盤。 圓盤星系包括:.
查看 螺旋星系和圓盤星系
利克天文台
利克天文台(Lick Observatory)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圣荷西市的东部,汉密尔顿山的山顶上,海拔4209英呎,由聖塔克魯茲加利福尼亞大學管理。 利克天文台是世界上首个建于山顶的永久性台址,使用美国富豪詹姆斯·利克的遗产,建造于1876年至1887年间。1887年,利克的遗体安葬在口径36英寸(91厘米)的折射望远镜的基座下面,这台望远镜被命名为詹姆斯·利克望远镜。1888年1月3日,利克望远镜开光,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折射望远镜。直到1897年这一纪录才被叶凯士天文台打破。1888年4月,利克天文台移交给加利福尼亚大学董事会管辖,成为世界上首个建于山顶的永久天文台。首任台长是爱德华·霍顿。1898年,詹姆斯·基勒担任天文台的第二任台长。 随着圣荷西的日益繁华,光污染逐渐开始对天文台的观测工作造成影响。1980年代,圣荷西的路灯全部改用低压钠灯,这种灯的灯光容易用望远镜上的滤光片去除。为了感谢圣荷西在降低光害方面所做的努力,利克天文台发现的第6216号小行星命名为“圣荷西”。 利克天文台的主要观测设备有:.
查看 螺旋星系和利克天文台
分子雲
分子雲(Molecular cloud 或 Stellar nursery)是星際雲的一種,主要是由氣體和固態微塵所組成。其規模沒有一定的範圍,直徑最大可超過100光年,總質量可達太陽的 106 倍。 氫分子(H2)是分子雲中最普遍的組成物質之一。根據估計,每 1cm3 的分子雲內大約有 104 個氫分子;而在物質較密集的區域(如分子雲的核心),1cm3 內的氫分子則約有 105 個。除了氫以外,分子雲內亦有不少經由核融合合成出的元素。這些元素是多數恆星的主要組成物質,因此分子雲同時也是恆星——甚至是行星系的誕生場所,如太陽系就是其一。 氫分子很難被直接偵測到。通常是利用一氧化碳(CO)偵測氫分子。一氧化碳輻射的光度與分子氫質量的比例幾乎是常數。不過在對其他星系的觀測中有理由懷疑這樣的假設。.
查看 螺旋星系和分子雲
哈伯序列
哈伯序列是哈伯在1926年提出的星系型態分類法,由於它的圖形表示法很像音叉的形狀,所以也稱為哈伯音叉圖。 哈伯的系統建立在目視觀測(原始的攝影乾片)的基礎上,將大部分的星系分為三類- 橢圓星系、透鏡星系和螺旋星系,第四類則是看起來形狀不規則的不規則星系。直至今日,無論是專業的天文研究還是業餘天文學的觀測,哈伯序列仍是最常用的星系分類法。.
查看 螺旋星系和哈伯序列
BX442
BX442(Q2343-BX442)是一個Sc型的宏觀螺旋星系,並有一個伴隨的矮星系。它是已知宇宙中距離最遙遠的宏觀螺旋星系,紅移z.
查看 螺旋星系和BX442
皇家天文學會月報
皇家天文學會月報(Monthly Notices of the Royal Astronomical Society,MNRAS)是世界上最主要的天文學和天文物理學領域同行評審的學術期刊之一。出刊於1827年,發表作為天文等相關領域原創研究的論文或事件通報。另外,該期刊實際上並非每月出刊,所發表的文章也不僅限於英國皇家天文學會的訊息 。.
矮橢圓星系
橢圓星系可以看成是小型的橢圓星系,標示的符號為dE。它們是相當普通的星系,並且通常是其他星系的衛星星系。仙女座星系至少就有兩個被分類為dE的矮橢圓星系環繞著。 下面是一些矮橢圓星系的例子:.
查看 螺旋星系和矮橢圓星系
矮橢球星系
橢球星系(dSph)是天文學的術語,原本是用在9個屬於銀河系和仙女座星系的衛星星系的低光度矮橢圓星系。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證據顯示大多數矮橢球星系的特性不同於橢圓星系,反而和不規則星系和晚期的螺旋星系較為相似,這個名詞已經用於有這些性質的所有星系。 根據最佳的證據,這一類型的星系在宇宙中是最普遍的。(雖然它們的光度不足以佔有優勢。).
查看 螺旋星系和矮橢球星系
矮星系
星系是由數十億顆恆星組成,一種比較小的星系,比我們銀河系有二千至四千億顆恆星少了許多。大麥哲倫星系,大約有300億顆恆星,當在討論在銀河系周圍的星系時,有時也會被歸類為矮星系。 在本星系群有許多的矮星系:這些小星系多數都以軌道環繞著大星系,像是銀河系、仙女座星系、和三角座星系。 銀河系有14個已知的矮星系環繞著,參考銀河系有更多的資料。 矮星系有許多不同的分類法:.
查看 螺旋星系和矮星系
球狀星團
球狀星團是外觀呈球形,在軌道上繞著星系核心運行,很像衛星的恆星集團。球狀星團因為被重力緊緊束縛,使得恆星高度的向中心集中,因此外觀呈球形。 球狀星團被發現多在星系的暈之中,遠比在星系盤中被發現的疏散星團擁有更多的恆星,但球狀星團的數量相較疏散星團相對的稀少,在銀河系內迄今只發現大約150個至158個。在銀河系內也許還有10- 20個或更多個尚未被發現。這些球狀星團環繞星系公轉的半徑可以達到40,000秒差距(大約130,000光年)或更遠的距離。越大的星系擁有越多:以仙女座星系為例,可能有500個球狀星團。有些巨大的橢圓星系,特別是位於星系團中心的,像是M87,有多達13,000個球狀星團。 在本星系群擁有足夠質量的星系,都有關聯性的球狀星團,並且幾乎每個曾經探測過的大質量星系都被發現擁有球狀星團的系統。人馬座矮橢球星系和有 爭議的大犬座矮星系似乎正在將它們的球狀星團(像是帕羅馬12)捐贈給銀河系。這表明這個星系的許多球狀星團在之前是如何取得的。 雖然這些球狀團看起來包含一些最初在銀河系產生的恆星,但它們的起源和在銀河系演化中扮演的角色仍不清楚。球狀星團看起來和矮橢圓星系有著顯著的不同,它是母星系形成恆星時的一部分,而不是一個獨立的星系。然而,由天文學家最近的推測顯示,球狀星團和矮橢球可能不能很明確的區分為兩種不同類型的天體。.
查看 螺旋星系和球狀星團
科学美国人
《科学美国人》(英文原名:Scientific American,缩写:SciAm)是一本美国的科普杂志。 自1845年創刊以來,許多具聲譽的科學家都曾投稿發表於該刊物。該刊物亦是美國境內最古老的連續出版月刊雜誌。 《科学美国人》在2005年12月時每個月約有555,000份美國國內發行量,以及90,000份的國際發行量。雖然被認為是高水準的期刊,但這本雜誌並不採用類似《自然》杂志同行評審的方式審查稿件,而是提供一個論壇来呈现科學理論和科学新發現,並以更大的讀者群為其目標。.
查看 螺旋星系和科学美国人
紅矮星
紅矮星,也就是M型主序星(MV),根據赫羅圖,「紅矮星」在眾多處於主序階段的恆星當中,其大小及溫度均相對較小和低,在光譜分類方面屬於M型。它們在恆星中的數量較多,大多數紅矮星的直徑及質量均低於太陽的三分一,表面溫度也低於3,500 K。釋出的光也比太陽弱得多,有時更可低於太陽光度的萬分之一。又由於內部的氫元素核聚變的速度緩慢,因此它們也擁有較長的壽命。质量低于0.35太阳质量的红矮星会有充分的对流,氦元素会在恒星内部均匀分布,而不会在核心累积,紅矮星不會膨脹成紅巨星,而逐步收縮,直至氫氣耗盡。 它们会保持稳定的光度和光谱持续数千亿年,由于现在宇宙的年龄有限,还没有红矮星发展到之后的阶段。 此外人們又發現,不含「金屬」的紅矮星只佔很少(在天文學裡,「金屬」是指氫和氦以外的重元素),而根據「大爆炸」理論的預測,第一代恆星應只擁有氫、氦及鋰元素,如果這些早期恆星包括紅矮星,這些「純正」的紅矮星至今天定能繼續觀測得到,而事實卻不然,含有「金屬」的恆星佔了紅矮星的大多數。因此在宇宙形成時,能發光的第一代恆星定擁有超高質量,它們擁有極短壽命,在經過超新星爆發後,重元素得以產生,成為形成低質量恆星的所需物質。 宇宙眾多恆星中,紅矮星佔了大多數,大約73%左右。, 科学网, 2014-03-06 09:39:11 离太阳最近的65颗恒星中有50颗是红矮星。例如離太陽最近的恆星,半人馬座的南門二比鄰星,便是一顆紅矮星,其光譜分類為M5,視星等11.0。 至2005年,人們首度在紅矮星身上,發現有太陽系外行星圍繞旋轉,第一顆行星的質量與海王星差不多,日距約為600萬公里(0.04天文單位),其表面度約為攝氏150°C。2006年,人們又發現一顆與土星差不多的行星繞著另一顆紅矮星旋轉,這顆行星的日距為3.9億公里(2.6天文單位),表面溫度為攝氏零下220°C。.
查看 螺旋星系和紅矮星
翻轉角
翻轉角(flip angle, tip angle),也可稱作偏折角、傾角,代表了射頻對自旋組成的磁化向量能夠翻轉多少角度;因為是改變進動中之自旋的進動軸,實際上作用等同於章動,故也稱章動角(nutation angle)。 一個射頻脈衝的翻轉角可以透過如下公式計算: 其中,α代表翻轉角,γ是旋磁比,B1是射頻脈衝波包外形強度;整個式子可以看出此角度是射頻強度對時間的積分,再做一些單位變換。 對一個矩形的脈衝而言,式子相當簡單:.
查看 螺旋星系和翻轉角
環星系
星系是外觀上有環狀結構的星系,環中包含了質量大、相對較年輕且極端明亮的藍色恆星,中央區域則僅有少量且相对昏暗的物質。因為大部分的環星系中心都是很空洞的,因此天文學家相信環星系是較小的星系穿越大星系的中心之後形成的,而且這種碰撞很少會發生恆星之間實際的碰撞。然而,穿越過大星系時造成的引力的擾動可能導致波動促成恆星的形成。.
查看 螺旋星系和環星系
無棒螺旋星系
無棒螺旋星系是螺旋星系中的一種,在中心沒有棒狀結構,或者不是棒旋星系。它在星系型態分類的標示是SA。 寬帽星系是一個無棒螺旋星系。 無棒螺旋星系是de Vaucouleurs system分類法中三種螺旋星系中的一種,其他兩種分別是中間螺旋星系和棒旋星系。在哈伯音叉中,它是最常見的兩種螺旋星系之一,另一種就是棒旋星系。.
查看 螺旋星系和無棒螺旋星系
銀心
銀心,即銀河系中心(Galactic Center),是銀河系環繞的中心區域,同時也是整個銀河系中最明亮的區域。銀心位於人馬座、蛇夫座與天蠍座三個星座中,距離地球約 8,000 秒差距(24,000 至 28,400 光年)。.
查看 螺旋星系和銀心
銀冕
銀冕(galactic corona)是21世紀初期才有的新名詞,用來描述在銀河系的銀暈內高熱、游離的氣體成分。在其它螺旋星系的星系暈中,相似的高熱且稀薄的氣體也可以用這個名詞來描述。 這些冕中的氣體可能來自星系噴泉,在那些超級氣泡中被游離的氣體來自超新星殘骸經由垂直的星系煙囪擴展開來進入星系暈中。當這些氣體冷卻,它們會因為引力的作用進入星系盤內。.
查看 螺旋星系和銀冕
銀河平面
銀河平面是銀河系主要的質量形成的盤狀平面,垂直於銀河平面的方向指向銀極。通常的使用,在實際的情況下,"星系平面"和"星系極"這兩個項目就是特指地球所在銀河系的平面和極點。 有些星系是不規則的,無法明確的定義盤面,即使是像銀河系一樣的螺旋星系,也會因為星星沒有完全共平面,也難以明確的定義出星系平面。在1959年,IAU使用1950年分點的曆元定義銀河系的北銀極的精確位置是RA.
查看 螺旋星系和銀河平面
順行和逆行
順行是行星這種天體與系統內其他相似的天體共同一致運動的方向;逆行是在相反方向上的運行。在天體的狀況下,這些運動都是真實的,由固有的自轉或軌道來定義;或是視覺上的,好比從地球上來觀看天空。 在英文中「direct」和「prograde」是同義詞,前者是在天文學上傳統的名詞,後者在1963年才在一篇與天文相關的專業文章(J.
查看 螺旋星系和順行和逆行
類球面
類球面是一種二次曲面。二維的橢圓有兩個主軸,稱為長軸與短軸。在三維空間裏,將一個橢圓繞著其任何一主軸旋轉,則可得到一個類球面。.
查看 螺旋星系和類球面
行星際塵雲
行星際塵雲(Interplanetary dust cloud)是瀰漫在太陽系的行星空間與其它行星系空間的宇宙塵(漂浮在太空中的小顆粒)。它已經被研究了許多年,以了解其本質、起源和大天體之間的關係。 在我們的太陽系,行星際塵埃粒子不僅散射陽光(稱為"黃道光",因為它們被侷限在黃道平面),也產生熱輻射,這是夜晚的天空中5至50微米波長的主要來源(Levasseur-Regourd, A.C.
查看 螺旋星系和行星際塵雲
風車星系
車星系(也稱為M101或NGC 5457)是正面朝向地球的螺旋星系,位於大熊座,距離地球大約2,100萬光年(600萬秒差距)。 風車星系由皮埃爾·梅香在1781年3月27日發現,隨後他將此一發現轉達給梅西爾,梅西爾在核對了位置之後將之登錄於梅西爾目錄中,並作為最后一个記錄。 在2006年2月28日NASA和ESA發放一張風車星系非常詳細的照片,在當時,那張照片是哈伯太空望遠鏡所拍最大和最詳細的星系照片。這張照片是經由51次獨立的曝光,再加上一些在地面上拍攝的照片合成的。.
查看 螺旋星系和風車星系
西佛星系
西佛星系(Seyfert galaxies)是一类旋渦星系或者不規則星系,擁有非常亮的星系核。名字来自20世纪40年代深入研究这类星系的天文学家卡爾·基南·西佛(Carl Keenan Seyfert)。西佛星系属于活躍星系核的一类。.
查看 螺旋星系和西佛星系
贝蒂尔·林德布拉德
贝蒂尔·林德布拉德(Bertil Lindblad,),瑞典天文学家,银河系结构和星系动力学方面的先驱。.
超大質量黑洞
超大質量黑洞是黑洞的一種,其質量是10^5至10^9倍的太陽質量。現時一般相信,在所有的星系的中心,包括銀河系在內,都會有超大質量黑洞。.
查看 螺旋星系和超大質量黑洞
軌道
軌道可以指:.
查看 螺旋星系和軌道
葛羅姆布里吉1830
葛羅姆布里吉1830是在大熊座內的一顆恆星。.
银道坐标系
銀道座標系,是以太陽為中心,並且以銀河系明顯排列群星的平面為基準的天球坐標系統,它的「赤道」是銀河平面。相似於地理坐標,銀道坐標系的位置也有經度和緯度。 許多的星系,包括我們太陽和地球所在的銀河系皆為盤狀結構:我們能看到的多數銀河系物質(除了暗物質)都緊挨著這個銀道面。銀河系本身也像地球一樣有著自轉軸,銀道坐標系利用本身特性來定義坐標系統,也就是以太陽相對於銀心(銀河系中心)轉動來決定銀河系自轉。 在任何天球坐標系都需要定義赤道和極點。銀道坐標系也一樣,需要一條垂直於赤道的子午線作為銀經的起點。經由國際會議決定銀道坐標系的銀緯和銀經分別以「b」和「l」標示,銀極的銀緯(b)是90°(b.
查看 螺旋星系和银道坐标系
银河系
銀河星系(古稱银河、天河、星河、天汉、銀漢等),是一個包含太陽系 的棒旋星系。直徑介於100,000光年至180,000光年。估計擁有1,000億至4,000億顆恆星,並可能有1,000億顆行星。太陽系距離銀河中心約26,000光年,在有著濃密氣體和塵埃,被稱為獵戶臂的螺旋臂的內側邊緣。在太陽的位置,公轉週期大約是2億4,000萬年。從地球看,因為是從盤狀結構的內部向外觀看,因此銀河系呈現在天球上環繞一圈的帶狀。 銀河系中最古老的恆星幾乎和宇宙本身一樣古老,因此可能是在大爆炸之後不久的黑暗時期形成的。在10,000光年內的恆星形成核球,並有著一或多根棒從核球向外輻射。最中心處被標示為強烈的電波源,可能是個超大質量黑洞,被命名為人馬座A*。在很大距離範圍內的恆星和氣體都以每秒大約220公里的速度在軌道上繞著銀河中心運行。這種恆定的速度違反了开普勒動力學,因而認為銀河系中有大量不會輻射或吸收電磁輻射的質量。這些質量被稱為暗物質。 銀河系有幾個衛星星系,它們都是本星系群的成員,並且是室女超星系團的一部分;而它又是組成拉尼亞凱亞超星系團的一部分。整個銀河系對銀河系外的參考坐標系以大約每秒600公里的速度在移動。.
查看 螺旋星系和银河系
自行
自行是恆星相對於太陽系的質量中心,隨著時間變化的推移所顯示出在位置在角度上的改變,它的測量是以角秒/年為單位(3600角秒才等同於角度的1度)。反之,徑向速度是在視線方向上天體接近或遠離的速度,隨著時間推展的變化率,通常是測量輻射中的都卜勒頻移。自行不是恆星的本質(即恆星的內稟性質),因為它包含了太陽系本身運動的元素在內。由於光速是有限的,遙遠恆星的真實速度很難觀測得到,觀測自行反映的是恆星當時輻射光的運動。 自行的測量需要排除下列會影響觀測天體位置座標值的因素,這些因素主要有:.
查看 螺旋星系和自行
金屬量
金屬量是天文學和物理宇宙學中的一個術語,它是指恒星之內除了氫和氦元素之外,其他的化學元素所占的比例(這個術語不同於一般所認知的“金屬”,因為在宇宙中氫和氦的組成量占了壓倒性的大數量,天文學家將所有更重的元素都視為金屬。) 。例如,碳化合物含量較多的星雲被稱為“富金屬”,但在其他的場合都不會將碳當成金屬。 一個天體的金屬量也許可以提供年齡的訊息。當宇宙剛形成時,依據大霹靂的理論,它幾乎完全都是氫原子,經由太初核合成,創造出相當大比例的氦和微量跡證的鋰。最初的恒星,被認為是第三星族星,完全不含任何金屬。這些恒星的質量是難以置信的巨大,因此在短促的恒星演化中經由核融合創造出週期表內比鐵輕的元素,然後經由壯觀的超新星將元素散佈在宇宙中。雖然,它們存在於主流的宇宙起源模型,但直至2007年,仍未發現第三星族星。下一代的恒星於第一代恒星死亡釋出的物質中创造出来,被觀測到最老的恒星,被認為是第二星族星,有非常少量的金屬;後續世代出生的恒星,因由先前世代的富含金屬的塵埃中创生出来,金屬含量越來越豐富。而當這些恒星死亡時,它們會將更豐富的金屬,經由行星狀星雲或超新星散佈到外面的雲氣中,讓新誕生的恒星有更豐富的金屬。最年輕的恒星,包括我們的太陽,含有的金屬最豐富的恒星,被認為是第一星族星。 橫跨銀河系,金屬量在銀心是最高的,並向外逐漸遞減。在群星之間的金屬量梯度隨恒星的密度變化:在星系的中心有最多的恒星,隨著時間的過去,有越來越多的金屬回到星際物質內,並且成為新恒星的原料。由相似的機制,較大的星系相較於較小的星系,也會有較高的金屬量。在兩個環繞著銀河系的小不規則星系,麥哲倫雲的例子中,大麥哲倫星系的金屬量是銀河系的40%,小麥哲倫星系的金屬量是銀河系的10%。.
查看 螺旋星系和金屬量
金斯不稳定性
在恒星形成过程中,当分子云的热压力不足以抵抗引力时,会在引力的作用下发生塌缩,这一现象称为金斯不稳定性。在分子云的内部,存在引力和因分子热运动产生的热压力。如果热压力足够高,则微小的密度涨落能够被热压力所克服,如果热压力比起引力来是可以忽略的,那么微小的密度涨落能够被无限放大,最终导致整个分子云在引力的作用下塌缩。塌缩的临界尺度为 称为金斯长度。如果密度扰动区域的长度大于金斯长度时,会发生引力塌缩。对于给定尺度L的分子云,定义金斯密度 定义金斯质量 当分子云的密度大于金斯密度或质量大于金斯质量时,会发生引力塌缩。塌缩的过程中介质的黏性可以忽略,因此塌缩时标是自由落体时标.
查看 螺旋星系和金斯不稳定性
透鏡狀星系
透鏡星系在星系型態分類上是介於橢圓星系和螺旋星系之間的星系。透鏡星系是圓盤星系(像螺旋星系),已經用盡或丟失了大部分的星際物質,並且只有少量的恆星形成在進行中。結果是,它們以老化的恆星為主(像橢圓星系)。透鏡星系的塵埃多數都只在接近核心的區域,也就是在核球的外觀上只有微量的。因為它們沒有可以明確定義的螺旋臂,如果傾斜者以正面朝像我們,就很難將它們和橢圓星系區分。.
查看 螺旋星系和透鏡狀星系
造父变星
造父變星(Cepheid,或)的成員是一種非常明亮的變星,其變光的光度和脈動週期有著非常強的直接關聯性。造父變星是建立銀河和河外星系距離標尺的可靠且重要的標準燭光。 造父變星分成幾個子類,表現出截然不同的質量、年齡、和演化歷史:經典造父變星、第二型造父變星、異常造父變星、和矮造父變星。 造父變星的名稱源自在仙王座的仙王座δ星,在1784年被约翰·古德利克發現是一顆變星。由於是這種類型變星中被確認的第一顆,而它的中文名稱是造父一,因此得名。造父一也是驗證周光關係時特別重要的一顆造父變星,因為他的距離是造父變星中最精確的,這要歸功於它的成員都在星團之中de Zeeuw, P.
查看 螺旋星系和造父变星
OB星
OB星是熱的大質量恆星,在恆星分類上是O型或B型 ,它們形成於結構鬆散的OB星協中。它們的生命期很短,因此距離它們誕生的地區不會很遠。在它們的有生之年,會輻射出數量豐沛的紫外線。這些輻射會使巨大分子雲環繞在周圍的星際氣體快速被電離,形成電離氫區(H II區)或斯特龙根球。 在光譜的清單中OB光譜的範圍仍屬於未知的,但它們都屬於OB星協中的早期型恆星。.
查看 螺旋星系和OB星
University of Nottingham
#重定向 諾汀罕大學.
查看 螺旋星系和University of Nottingham
暗物质
在宇宙学中,暗物质(Dark matter),是指無法通過电磁波的觀測進行研究,也就是不與电磁力產生作用的物质。人们目前只能透过重力产生的效应得知,而且已經發现宇宙中有大量暗物质的存在。 现代天文学經由引力透镜、宇宙中大尺度结构的形成、微波背景辐射等方法和理论来探测暗物质。而根据ΛCDM模型,由普朗克卫星探测的数据得到:整个宇宙的构成中,常規物質(即重子物質)占4.9%,而暗物质則占26.8%,还有68.3%是暗能量(质能等价)。暗物质的存在可以解决大爆炸理论中的不自洽性(inconsistency),对结构形成也非常关键。暗物质很有可能是一种(或几种)粒子物理标准模型以外的新粒子所構成。对暗物质(和暗能量)的研究是现代宇宙学和粒子物理的重要课题。 2015年11月,NASA噴射推進實驗室的科學家蓋瑞‧普里茲奧(Gary Prézeau)以ΛCDM模型模擬銀河系內暗物質流過地球與木星等行星的情形,發現這會使該暗物質流的密度明顯上升(地球:10^7倍、木星:10^8倍),並呈現毛髮狀的向外輻射分佈結構。.
查看 螺旋星系和暗物质
林家翹
林家翹(),祖籍福建省福州市,生於北京市,數學家、天體物理學家。.
查看 螺旋星系和林家翹
恒星
恆星是一種天體,由引力凝聚在一起的一顆球型發光電漿體,太陽就是最接近地球的恆星。在地球的夜晚可以看見的其他恆星,幾乎全都在銀河系內,但由於距離非常遙遠,這些恆星看似只是固定的發光點。歷史上,那些比較顯著的恆星被組成一個個的星座和星群,而最亮的恆星都有專有的傳統名稱。天文學家組合成的恆星目錄,提供了許多不同恆星命名的標準。 至少在恆星生命的一段時期,恆星會在核心進行氫融合成氦的核融合反應,從恆星的內部將能量向外傳輸,經過漫長的路徑,然後從表面輻射到外太空。一旦核心的氫消耗殆盡,恆星的生命就即將結束。有一些恆星在生命結束之前,會經歷恆星核合成的過程;而有些恆星在爆炸前會經歷超新星核合成,會創建出幾乎所有比氦重的天然元素。在生命的盡頭,恆星也會包含簡併物質。天文學家經由觀測其在空間中的運動、亮度和光譜,確知一顆恆星的質量、年齡、金屬量(化學元素的豐度),和許多其它屬性。一顆恆星的總質量是恆星演化和決定最終命運的主要因素:恆星在其一生中,包括直徑、溫度和其它特徵,在生命的不同階段都會變化,而恆星周圍的環境會影響其自轉和運動。描繪眾多恆星的溫度相對於亮度的圖,即赫羅圖(H-R圖),可以讓我們測量一顆恆星的年齡和演化的狀態。 恆星的生命是由氣態星雲(主要由氫、氦,以及其它微量的較重元素所組成)引力坍縮開始的。一旦核心有了足夠的密度,氫融合成氦的核融合反應就可以穩定的持續進行,釋放過程中產生的能量。恆星內部的其它部分會進行組合,形成輻射層和對流層,將能量向外傳輸;恆星內部的壓力能防止其因自身的重力繼續向內坍縮。一旦耗盡了核心的氫燃料,質量大於0.4太陽質量的恆星,會膨脹成為一顆紅巨星,在某些情況下,在核心或核心周圍的殼層會融合成更重的元素。然後這顆恆星會演化出簡併型態,並將一些物質回歸至星際空間的環境中。這些釋放至間中的物質有助於形成新一代的恆星,它們會含有比例較高的重元素。與此同時,核心成為恆星殘骸:白矮星、中子星、或黑洞(如果它有足夠龐大的質量)。 聯星和多星系統包含兩顆或更多受到引力束縛的恆星,通常彼此都在穩定的軌道上各自運行著。當這樣的兩顆恆星在相對較近的軌道上時,其间的引力作用可以對它們的演化產生重大的影響。恆星可以構成更巨大的引力束縛結構,像是星團或是星系。.
查看 螺旋星系和恒星
核球 (星系)
#重定向 核球.
查看 螺旋星系和核球 (星系)
棒旋星系
棒旋星系指的是中間具有由恆星聚集組成短棒形狀的螺旋星系。大約三分之二的螺旋星系是棒旋星系。短棒通常會影響在棒旋星系裏的恆星與星際氣體的運動,它也會影響旋臂。棒旋星系的旋臂則看似由短棒的末端湧現。而在普通的螺旋星系,恆星都是由核心直接湧出的;在星系分類法以符號SB表示。.
查看 螺旋星系和棒旋星系
椭圆星系
橢圓星系(Elliptical galaxy)是哈伯星系分類中的一種類型,具有下列的物理特徵:.
查看 螺旋星系和椭圆星系
渦狀星系
渦狀星系(Whirlpool Galaxy),又叫做M51或是NGC 5194,位在天空北方的獵犬座(Canes Venaciti),長度約有65000光年,距離地球2300萬光年。.
查看 螺旋星系和渦狀星系
激波
震波(Shock Wave),又譯衝擊波、駭波或激波,属于紊流的一种传播形式。如同其他通常形式下的波动,激波也可以通过介质传输能量。在某些不存在物理介质的特殊情况下,激波可以通过场,如电磁场来传输能量。激波的主要特点表现为介质特性(如压力、温度、或速度)在激波前后发生了一个像正的阶梯函数般的突然变化。与此相应的负的阶跃则为膨胀波。声学激波其速度一般高于通常波速(在空气中即音速)。 激波随距离的增加耗散很快,與孤波(另一种形式的非线性波)不同。而且,膨胀波总是伴随着激波,并最终与激波合并。这部分抵消了激波的影响。声爆,一种超音速飞机通过时产生的声学现象,即是由激波——膨胀波对的耗散和湮灭所产生的。.
查看 螺旋星系和激波
最近的星系列表
最近的星系是以地球為中心測量之列表,由上至下以距地球由近至遠排列。.
查看 螺旋星系和最近的星系列表
星云
星雲(源自拉丁文的:nebulae或nebulæ,與ligature或nebulas,意思就是“雲”)是塵埃、氫氣、氦氣、和其他電離氣體聚集的星際雲。原本是天文學上通用的名詞,泛指任何天文上的擴散天體,包括在銀河系之外的星系(一些過去的用法依然留存著,例如仙女座星系依然使用愛德溫·哈伯發現它是星系之前的名稱,被稱為仙女座星雲)。星雲通常也是恆星形成的區域,例如鷹星雲,這個星雲刻畫出NASA最著名的影像,即創生之柱。在這個區域形成的氣體、塵埃和其他材料擠在一起,聚集了巨大的質量,這吸引了更多的質量,最後大到足以形成恆星。據了解,剩餘的材料還可以形成行星和行星系的其它天體。.
查看 螺旋星系和星云
星系
星系(galaxy),或譯為銀河,源自於希臘语的「γαλαξίας」(galaxias)。廣義上星系指無數的恆星系(當然包括恆星的自體)、塵埃(如星雲)組成的運行系統。參考我們的銀河系,是一個包含恆星、星團、星雲、氣體的星際物質、宇宙塵和暗物質,並且受到重力束縛的大質量系統,通常距離都在幾百萬光年以上。星系平均有數百億顆恆星,是構成宇宙的基本單位。。典型的星系,從只有數千萬(107)顆恆星的矮星系到上兆(1012)顆恆星的橢圓星系都有,全都環繞著質量中心運轉。除了單獨的恆星和稀薄的星際物質之外,大部分的星系都有數量龐大的多星系統、星團以及各種不同的星雲。 歷史上,星系是依據它們的形状分類的(通常指它們視覺上的形狀)。最普通的是橢圓星系,有橢圓形狀的明亮外觀;螺旋星系是圓盤的形狀,加上彎曲的塵埃旋渦臂;形狀不規則或異常的,通常都是受到鄰近其他星系影響的結果。鄰近星系間的交互作用,也許會導致星系的合併,或是造成恆星大量的產生,成為所謂的星爆星系。缺乏有條理結構的小星系則會被稱為不規則星系。 在可以看見的可觀測宇宙中,星系的總數可能超過一千億(1011)個以上。大部分的星系直徑介於1,000至100,000秒差距,彼此間相距的距離則是百萬秒差距的數量級。星系際空間(存在於星系之間的空間)充滿了極稀薄的電漿,平均密度小於每立方公尺一個原子。多數的星系會組織成更大的集團,成為星系群或團,它們又會聚集成更大的超星系團。這些更大的集團通常被稱為薄片或纖維,圍繞在宇宙中巨大的空洞週圍。 雖然我們對暗物質的了解很少,但在大部分的星系中它都佔有大約90%的質量。觀測的資料顯示超大質量黑洞存在於星系的核心,即使不是全部,也佔了絕大多數,它們被認為是造成一些星系有著活躍的核心的主因。銀河系,我們的地球和太陽系所在的星系,看起來在核心中至少也隱藏著一個這樣的物體。.
查看 螺旋星系和星系
星系年表
星系年表是星系、星系團、和宇宙大尺度結構的年代學。.
查看 螺旋星系和星系年表
星系列表
以下内容是比较著名的星系列表。 本星系群有大约51个星系(更详细的列表参见最近的星系列表),本星系群所在的本超星系团大约有10,000个星系,而可觀測宇宙可能有1000亿到2000亿颗星系。 在20世纪20年代,人们发现与星云(星際雲)的性质不一样的天体——星系。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尝试系统地分类星系的列表是星系和星系团表(这个列表列出了29,418个星系、星系群)以及星系形态目录(这个目录记录了亮度高于15星等的30,642个星系)。到了20世纪80年代,里昂星系群目录则记录了485个星系群(共3,993个星系) 星系動物園是一个旨在提供一个更加全面的列表的项目,于2007年7月推出。这个项目已经分类了上百万个来自史隆数位巡天、哈勃望远镜和的星系图像。 星系没有通用的命名规范,因为大多数星系在“星系”这个概念出现之前就已经被发现、命名。 大多数情况下,星系的名称由它们的天体坐标以及观测项目的名称来命名 (哈勃超深空,史隆數位巡天,3C星表,CFHQS,NGC天體表等).
查看 螺旋星系和星系列表
星系分類
在天文學中,星系的分類主要是根據星系的外觀在整體上呈現出的型態,分為橢圓星系、螺旋星系、或棒旋星系(閂狀星系),而且可以更進一步的的標示出各類星系的特性。例如,橢圓星系的外觀扁平度,旋渦星系的旋渦數目或棒閂的特性。這種星系分類稱為哈伯音叉圖或哈伯序列。.
查看 螺旋星系和星系分類
星系的形成和演化
在天文物理學中,有關星系形成和演化的問題有:.
星系盤
星系盤是圓盤星系,例如螺旋星系或透鏡星系的一部分。 星系盤是存在於包含螺旋、棒狀等圓盤星系盤狀物的平面部分。星系盤傾向於比核球和暈有著更多的氣體、塵埃和年輕的恆星。 星系盤的主要成分是氣體、塵埃和恆星。星系盤的氣體和塵埃元件稱為氣體盤,恆星為元件組成的星系盤稱為恆星盤。.
查看 螺旋星系和星系盤
星系顏色-星等圖
星系顏色-星等圖顯示星系的絕對星等(測量的亮度)和質量之間的關聯性。等人在2003年初部描述了此關係圖的三個領域。從COMBO-17的調查澄清了在分析史隆數位巡天資料的紅色和藍色星系所示的雙峰,並且甚至呈現在佛科留斯1961年分析的星系型態。注意到此途中有三個主要特點:紅色序列、綠色山谷、和藍雲。紅色序列包括大多數紅色的星系,通常是橢圓星系。藍雲包括大多數的藍色星系,通常是螺旋星系。在這兩者之間是數量稀少的空間,稱為綠色山谷,其中包括大量的紅色螺旋星系。不同於類似的恆星赫羅圖,星系的屬性不完全取決於它們在顏色-星等關係圖上的位置。該圖還顯示了通過時間有相當大的演變。紅色序列在宇宙演化的早期,在顏色對應於星等比較穩定,藍雲的分較不均勻,但仍呈現序列的級數。 新的研究顯示,綠色山谷實際上是綠色山谷實際上是種不同群的星系:一種是晚型星系,它們儲存氣體的場所早已枯竭了數十億年,因此恆星的行程受到抑制;另外一種是早型星系,無論是氣體的儲存和供應都很快在衰竭,可能是和/或存在著活動星系核。 銀河系和仙女座星系因為氣體耗盡而使恆星形成緩慢,因而被假設為躺在綠色山谷。.
星系自轉問題
星系自轉曲線(Galaxy rotation curve)可以繪製成以恆星或氣體的軌道速度為y軸,相對於至核心距離為x軸的圖表。 恆星圍繞星系核心公轉的速度在從星系核心開始的一個大範圍的距離內是均速。 星系自轉問題是被觀察到的轉動速度,和可觀測到的螺旋星系質量,以牛頓動力學預測的星系盤部分的速度之間所造成的矛盾。目前認為這一矛盾現象可以經由暗物質和暈的存在與延伸入星系中而予以解決。.
查看 螺旋星系和星系自轉問題
星系暈
星系暈是螺旋星系中,包括我們的星系 - 銀河的銀暈,遠遠的延伸在星系盤面之外的部分,也是螺旋星系最容易看見的部分。 星系暈 可以是:.
查看 螺旋星系和星系暈
星暴星系
星暴星系是在比較星系的恆星形成速率時,其形成速率比大多數的星系都要高出許多的一種星系。通常在兩個星系過度靠近或發生碰撞之際,會有爆發性的恆星形成。在這種星系中,恆星形成的速率是很驚人的,如果要持續這種速率,要供應恆星形成所儲存的氣體,在遠短於星系的動力生命期內就會耗盡。基於這個原因,星爆過程被假設為短暫時期的現象,最出名的星暴星系是M82、NGC 4038/NGC 4039和IC 10。.
查看 螺旋星系和星暴星系
愛德文·哈勃
愛德溫·鮑威爾·哈勃(Edwin Powell Hubble,),美國著名的天文學家。 哈勃證實了銀河系外其他星系的存在,並发现了大多数星系都存在紅移的現象,建立了哈勃定律,是宇宙膨脹的有力证据(参见大爆炸理论)。哈勃是公認的星系天文学创始人和观测宇宙学的开拓者。並被天文學界尊稱為星系天文學之父。 為紀念哈勃的貢獻,小行星2069、月球上的哈勃環形山以及哈勃太空望遠鏡均以他的名字來命名。.
查看 螺旋星系和愛德文·哈勃
另见
埃德温·哈勃
星系形态类型
- CD型星系
- 不规则星系
- 中間螺旋星系
- 哈伯序列
- 圓盤星系
- 宏觀螺旋星系
- 敏豆星系
- 最亮團星系
- 有棒不規則星系
- 棒旋星系
- 椭圆星系
- 極環星系
- 無棒螺旋星系
- 特殊星系
- 環星系
- 矮星系
- 矮橢圓星系
- 矮橢球星系
- 矮螺旋星系
- 絮結螺旋星系
- 螺旋星系
- 透鏡狀星系
- 麥哲倫螺旋星系
螺线
亦称为 旋臂,螺旋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