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在努力恢复Google Play商店上的Unionpedia应用程序
传出传入
🌟我们简化了设计以优化导航!
Instagram Facebook X LinkedIn

克里特战争

指数 克里特战争

克里特战争(公元前205年–公元前200年),是马其顿的国王腓力五世、埃托利亚同盟,一些克里特岛城邦如俄勞斯(Olous)和耶拉派特拉,以及斯巴达海盗組成同盟,對抗罗得岛军队、稍后帕加马的阿塔罗斯一世、拜占庭、基濟科斯、雅典和克诺索斯之間的戰爭。 马其顿人刚刚结束了第一次马其顿战争,而腓力看到了打败罗得岛人的机会,他与埃托利亚同盟和斯巴达海盗结盟,开始袭击罗得岛船只。腓力同时也与几个罗得岛城邦结盟,比方耶拉派特拉和俄勞斯。Detorakis, A History of Crete由于罗得岛的海上貿易遭到海盗掠夺,造成经济沉重損害,腓力相信他最終压垮罗得岛的機會即將到来。为了达成他的目标,他与塞琉古帝国国王安条克三世缔结了同盟,共同反对埃及的托勒密五世(塞琉古帝国和埃及是另外两个继业者国家)。腓力开始襲擊色雷斯和馬摩拉海的托勒密领土和罗得岛的同盟。 公元前202年,罗得岛和他们的盟国帕加马、基濟科斯和拜占庭組成他们的聯合舰队,并在基俄斯岛海战中打败了腓力。仅仅数月之后,腓力的舰队在莱德岛海战打败了罗得岛人。当腓力劫掠帕加马的领土并袭击卡里亞的城市时,阿塔罗斯一世前往雅典以图與雅典聯合,企圖在那裏建立一個新戰線來牽制馬其頓軍。他成功与雅典人缔结了联盟,雅典人立即向马其顿宣战。腓力五世無法對此保持沉默,他率領海军和一些步兵袭击了雅典。這結果導致罗马人向馬其頓發出警告,要么腓力撤军,要么面对与罗马的战争。在被罗得岛和帕加马舰队打败后,腓力撤離雅典,然而不久後腓力袭击了赫勒斯滂沿岸城市阿彼多斯(Abydos)。阿彼多斯經獲长时间的围城戰后陷落了,它的大部分居民自杀。罗马再度向馬其頓發出最後通牒,要腓力停止袭击希腊城市,但這次腓力拒絕了,罗马便向马其顿宣战。第二次馬其頓戰爭爆發導致馬其頓無法再有效支援克里特的同盟,这使得那些城邦陷于孤立無援,就連克里特最大的城邦克诺索斯也加入了罗得岛人一方。面对这个联盟耶拉派特拉(Hierapynta)和俄勞斯(Olous)被迫投降,並且被迫签订了一个对罗得岛和克诺索斯有利的条约。.

目录

  1. 57 关系: 埃莱夫西纳埃托利亚同盟卡里亚古埃及塞琉古帝国安德罗斯岛安那托利亞安条克三世宙克西斯 (將軍)射手希俄斯島戰役希腊帕加马帕罗斯岛亚得里亚海亚该亚同盟伊利里亚优卑亚岛僱傭兵利西馬其亞克隆那烏斯克诺索斯克里特第一次马其顿战争第二次布匿战争第二次马其顿战争米利都罗得岛罗马罗马共和国爱琴海特俄菲利克斯盖乌斯·克劳狄乌斯·尼禄達達尼爾海峽萊德島戰役 (前201年)萨索斯岛萨摩斯岛马尔马拉海迦太基迦克墩阿塔罗斯一世阿佛洛狄忒腓力五世 (马其顿)腓尼基和約色雷斯雅典雅典娜雅典學院耶拉派特拉投射機... 扩展索引 (7 更多) »

  2. 古希腊战争
  3. 帕加馬戰爭
  4. 斯巴达战争

埃莱夫西纳

埃莱夫西纳(Ελευσίνα;现代希腊语:;Eleusis)是希腊的一个州府,位于雅典西北部约20千米。埃莱夫西纳是被誉为古希腊最伟大的悲剧作家之一的埃斯库罗斯的故乡。.

查看 克里特战争和埃莱夫西纳

埃托利亚同盟

埃托利亚同盟是古希腊的一个联邦国家,以希腊中部的埃托利亚为中心。同盟创立于前370年以反对马其顿和亚该亚同盟。前290年,它在第一次馬其頓戰爭與羅馬結盟占领了德尔斐,版图持续扩张。前3世纪末,它控制了阿提卡外的整个中希腊。公元前189年,同盟被打败,被迫与罗马签订了合约。这时埃托利亚同盟已名存实亡了。 Category:古希腊.

查看 克里特战争和埃托利亚同盟

卡里亚

卡里亚(古希腊语:Καρία)安纳托利亚历史上的一个地区,在今土耳其境内。 卡里亚位于伊奥尼亚以南,弗里吉亚和吕基亚以西。希腊人把当地的原住民称为“卡里亚人”。远在希腊人到达之前,与“卡里亚”这个名字相当的地名可能就已经出现在许多中东古国的记载中了,如赫梯人所说的“卡尔基亚”,巴比伦人所说的“卡尔萨”和波斯人所说的“库尔卡”。另一些文献则称,该地区原来被叫作“腓尼基亚”,因为当地在很早的时候曾有一个腓尼基人的殖民地。至于“卡里亚”这个名字的由来,据说与神话传说中的腓尼基国王卡耳有关。荷马在《伊利亚特》中写到,在特洛伊战争时米利都城属于卡里亚人,并且是特洛伊一方的盟友。 在赫梯帝国崩溃后,卡里亚是安纳托利亚地区众多的独立小国之一。阿契美尼德王朝的崛起使卡里亚被并入波斯帝国,并成为帝国的一个省(约在前545年)。该地区最主要的城市是哈利卡尔纳苏斯,为总督的驻节地。其他的大城市包括赫拉克利亚,迈安德河畔安条克,密都斯,劳迪基亚,阿林达和阿拉班达。 卡里亚省的首府哈利卡尔纳苏斯是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摩索拉斯王陵墓的所在地。摩索拉斯是波斯帝国驻卡里亚的总督,该陵墓係由其妻子阿耳忒弥西亚所建。 前334年,亚历山大大帝征服了卡里亚。亚历山大死后,该地区先后属于利西马古、塞琉古帝国和罗马。罗马帝国后期,卡里亚成为一个独立的行省。.

查看 克里特战争和卡里亚

古埃及

古埃及(مصر القديمة)是位於非洲东北部尼罗河中下游地区的一段时间跨度近3000年的古代文明,开始于公元前32世纪左右时美尼斯统一上下埃及建立第一王朝,终止于公元前343年波斯再次征服埃及,雖然之後古埃及文化還有少量延續,但到公元以後的時代,古埃及已經徹底被異族文明所取代,在連象形文字也被人們遺忘後,古代史前社會留給後人的是宏偉的建築與無數謎團,1798年,拿破仑远征埃及,发现罗塞塔石碑,1822年法国学者商博良解读象形文字成功,埃及学才诞生,古埃及文明才重见天日。直到今日都還不斷被挖掘出來。 古埃及的居民是由北非的土著居民和来自西亚的遊牧民族塞姆人融合形成的多文化圈。約西元前6000年,因為地球軌道的運轉規律性變化、間冰期的高峰過去等客觀氣候因素,北非茂密的草原開始退縮,人們放棄游牧而開始尋求固定的水源以耕作,即尼羅河河谷一帶,公元前4千年后半期,此地逐渐形成国家,至公元前343年为止,共经历前王朝、早王朝、古王国、第一中间期、中王国、第二中间期、新王国、第三中间期、后王朝9个时期31个王朝的统治(参见“古埃及歷史”一节)。其中古埃及在十八王朝时(公元前15世纪)达到鼎盛,南部尼罗河河谷地带的上埃及的領域由現在的蘇丹到埃塞俄比亞,而北部三角洲地区的下埃及除了現在的埃及和部份利比亚以外,其東部邊界越過西奈半島直達迦南平原。杨洪强编著,《古埃及文明-全球史之四》,2005年 在社會制度方面,古埃及有自己的文字系统,完善的行政体系和多神信仰的宗教系统,其统治者称为法老,因此古埃及又称为法老时代或法老埃及江晓原,12宫与28宿:世界历史上的星占学,辽宁教育出版社,2005年5月,45-64 ISBN 7-5382-7184-8。古埃及的国土紧密分布在尼罗河周围的狭长地带,是典型的水力帝国。古埃及跟很多文明一樣,具有保存遺體的喪葬習俗,透過這些木乃伊的研究能一窺當時人們的日常生活,对古埃及的研究在学术界已经形成一门专门的学科,称为“埃及学”。 古埃及文明的产生和发展同尼罗河密不可分,如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所言:“埃及是尼罗河的赠礼。”古埃及时,尼罗河几乎每年都泛滥,淹没农田,但同时也使被淹没的土地成为肥沃的耕地。尼罗河还为古埃及人提供交通的便利,使人们比较容易的来往于河畔的各个城市之间。古埃及文明之所以可以绵延数千年而不间断,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其相对与外部世界隔绝的地理环境,古埃及北面和东面分别是地中海和红海,而西面则是沙漠,南面是一系列大瀑布,只有东北部有一个通道通过西奈半岛通往西亚。这样的地理位置,使外族不容易进入埃及,从而保证古埃及文明的穩定延续。相比较起来,周围相对开放的同时代的两河流域文明则经常被不同民族所主宰,兩者對後世所帶來的價值觀也完全不同。.

查看 克里特战争和古埃及

塞琉古帝国

塞琉古帝國(Αυτοκρατορία των Σελευκιδών),又稱塞琉古王朝或塞流卡斯王朝,古代中國又稱之為條支。它由亞歷山大大帝部將塞琉古一世所創建,是以叙利亞为中心,包括伊朗和美索不達米亞在内(初期还包括印度的一部分)的希臘化國家。塞琉古帝國是希臘化时期最主要的國家之一。.

查看 克里特战争和塞琉古帝国

安德罗斯岛

安德罗斯岛(Andros Island)是巴哈马的一个群岛,虽然巴哈马国内在政治上把它视为一个岛屿。当地人经常称其为大围场(Big Yard)或“沉睡的巨人” (The Sleeping Giant)。该岛总面积5,957 km2 (2,300 sq mi),长约167 km (104 mi),宽约64 km (40 mi)。 该岛为巴哈马的第一大岛,面积超过了巴哈马其他700多个岛屿面积总和。安德罗斯全岛是西印度群岛第5大岛。如果仅考虑“北安德罗斯岛”,仍然是西印度群岛的第6大岛。不过地理上,西印度群岛的北界是海地岛与古巴岛之间的向风海峡,巴哈马不属于西印度群岛。该岛总人口约7,800。该岛上有安德罗斯镇国际机场。 安德罗斯岛由3个大岛:北安德罗斯岛、红树林珊瑚岛(Mangrove Cay)、南安德罗斯岛,以及数百个小岛、礁组成,其间是红树林河口与潮汐带滩涂。 安德罗斯岛东侧是“大洋的舌头”( Tongue of the Ocean),一个U型深海峡谷,东、中、西三面被“大巴哈马浅滩”(Great Bahama Bank )包围,北面开口与北大西洋深海平原相接,南侧深度1000米以上,北侧深度2000-3000米。安德罗斯岛属于大巴哈马浅滩一部分,在安德罗斯岛的西北、西侧、西南侧,是极浅(在2米以内)、宽度超过100千米的海域。大巴哈马浅滩在地质上是厚度超过4500米的石灰岩沉积,形成于白垩纪到早侏罗纪,作为浅水石灰岩沉积,如此惊人厚度的唯一解释是当地石灰岩地层在自身厚度下不断下沉,3.6厘米/1000年。在侏罗纪以来的冰河时期,海平面下降了120米以上,大巴哈马浅滩成为陆地暴露与大气中,形成了喀斯特地貌的溶洞与沉洞。间冰期海平面上升以后,安德罗斯岛因而出现了大量的蓝洞.

查看 克里特战争和安德罗斯岛

安那托利亞

安那托利亞(Anadolu;希腊语:ανατολή;阿拉米语:ܐܢܛܘܠܝܐ;亚美尼亚语:Անատոլիա),又名小亞細亞(Küçük Asya;Asia Minor),是亞洲西南部的一個半島,位於黑海和地中海之間。 現時安那托利亞的全境屬於土耳其的控制下,也是土耳其大部分的領土疆域。但爭取獨立的庫爾德斯坦宣稱擁有該半島的部份主權。.

查看 克里特战争和安那托利亞

安条克三世

安條克三世(大帝), (希臘語:; 前241年-前187年, 統治期間 前223年-前187年),塞琉古二世的小兒子。前223年時,安條克三世以18歲年齡即位為塞琉古帝國第六位國王,雖然年紀輕輕就即位,但安條克三世充滿雄心壯志。雖然在與托勒密王國的戰爭失利,但隨後的爭戰中,安條克三世証明自己是從開國的塞琉古一世之後,歷屆塞琉古國王中最優秀的君主,他傳統稱號大帝可能是在東部征服行動結束後獲得綽號,安條克三世似乎還有一個頭銜Βασιλεύς Μέγας(英:Basileus),即波斯傳統稱號大王的意思,可能在征服柯里敘利亞之後採用。.

查看 克里特战争和安条克三世

宙克西斯 (將軍)

宙克西斯 (希臘語: Zευξις),為一位塞琉古帝國安條克三世的將軍。 原先宙克西斯擔任塞琉西亞的守將,前221年帝國東部的米底亞總督莫倫叛變,帝國派遣將軍塞諾塔斯率均阻止莫倫渡過底格里斯河,而宙克西斯也前去會合。到了那裡,宙克西斯被命負責守衛營地,但塞諾塔斯的大軍遭到莫倫軍的伏擊而大敗,宙克西斯手上的兵力也無法對抗莫倫,在莫倫軍逼近之時他被迫撤離,讓莫倫在無阻礙下渡過底格里斯河。當年輕的安條克三世決定親征叛軍,宙克西斯力勸國王渡過底格里斯河與敵軍決戰,並在阿波羅尼亞戰役率領一部分的左翼部隊,接著宙克西斯參與塞琉西亞圍城戰。 他很有可能跟另一位同名的塞琉古小亞細亞統帥是同一人。在克里特戰爭期間,馬其頓腓力五世與帕加馬阿塔羅斯一世交戰,當時宙克西斯提供穀物給腓力五世的軍隊補給。之後,羅馬-塞琉古戰爭中的決定性的馬格尼西亞戰役發生時,宙克西斯也參與其中,並率領一支部隊。在安條克三世戰敗後,他是其中一位被派去與羅馬大西庇阿、西庇阿·亞細亞提庫斯協談和約的大使之一,接著他繼續前往羅馬城進行協商。.

查看 克里特战争和宙克西斯 (將軍)

射手

射手是進行投射、射擊動作的人、生物或機器。 技術良好的射手被稱作善射者或神射手。.

查看 克里特战争和射手

希俄斯島戰役

希俄斯島戰役(Battle of Chios),可能發生在公元前201年,是馬其頓王國艦隊與羅德島、帕加馬、基濟科斯和拜占庭的聯合艦隊在克里特戰爭中的一場海戰。.

查看 克里特战争和希俄斯島戰役

希腊

希腊(Ελλάδα,),官方名称为希腊共和国(希腊语:Ελληνική Δημοκρατία,),位于欧洲东南部的跨大洲国家。2015年其人口约为1,090万。雅典为希腊首都及最大城市,塞萨洛尼基为第二大城市。 希腊位于欧洲、亚洲和非洲的十字路口,战略地位重要。其位于巴尔干半岛南端,西北邻阿尔巴尼亚,北部邻马其顿共和国和保加利亚,东北邻土耳其。希腊分为九个地区:马其顿、中希腊、伯罗奔尼撒、色萨利、伊庇鲁斯、爱琴海诸岛(包括十二群岛及基克拉泽斯)、色雷斯、克里特和伊奥尼亚群岛。爱琴海位于希腊本土东侧,爱奥尼亚海位于西侧,克里特海和地中海位于南侧。希腊海岸线长达,为地中海盆地国家中最长,世界第11长。希腊拥有大量岛屿,其中227个岛屿有人居住。其百分之八十区域为山地,奥林波斯山为全境最高峰,海拔。 希腊为世界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自公元前270,000年起即有人居住。其被称作西方文明的摇篮,为民主制度、西方哲学、奥林匹克运动会、西方文学、史学、政治学、重要科学及数学原理、西方戏剧(悲剧及喜剧)的发源地。公元前4世纪马其顿腓力二世首先统一了希腊。其子亚历山大大帝迅速征服了古代世界的大片地区,将希腊文化和科学自东地中海地区传播至印度河流域。公元前2世纪希腊为罗马所吞并,成为罗马帝国及其继承国拜占庭帝国的核心组成部分,其中后者为希腊语言及文化所主导。公元1世纪希腊正教会建立起来,塑造了现代希腊的文化认同,并将希腊传统传播至正教世界。15世纪中叶,奥斯曼帝国夺取了希腊地区。1830年,在经历独立战争后,希腊作为现代民族国家建立起来。希腊的文化遗产由其18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数可见一斑,这一数目在欧洲及世界均居前列。 希腊为民主制国家,发达国家及高收入经济体,其生活质量较高,及人类发展指数为极高。希腊为联合国创始国之一,为欧洲共同体(欧洲联盟前身)第十个成员国,并自2001年以来为欧元区成员国。其亦为诸多国际组织的成员国,包括欧洲委员会、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世界贸易组织、欧洲安全与合作组织及法语圈国际组织。希腊的独特文化地位、旅游业、船运业及战略地位使其被归为一中等强国。其为巴尔干地区最大规模经济体,并为这一区域重要的投资者之一。.

查看 克里特战争和希腊

帕加马

别迦摩(希腊语:Πέργαμος;现代土耳其语:Bergama)是安纳托利亚古国,现在是土耳其境内貝爾加馬的一处历史遗迹。 别迦摩原是密细亚(安纳托利亚西北部)的一座古希腊殖民城邦,距爱琴海约26公里。城市本身坐落在巴克尔河北岸的一个海角上。在亚历山大大帝的东征之后,地中海地区进入了所谓希腊化时代,别迦摩则在继业者战争之后变成了一个由独立王公统治的王国。在阿塔罗斯王朝(前282年~前129年)统治下,别迦摩一度成为一个相當强盛的国家。.

查看 克里特战争和帕加马

帕罗斯岛

帕罗斯岛(Paros),如按《罗氏希腊拉丁文译音表》应译为“帕洛斯”,是在爱琴海中部基克拉迪群岛的一个希腊岛屿。它位于纳克索斯岛的西部,两岛只相隔八公里宽的海峡。帕罗斯岛离比雷埃夫斯港东南部约185公里(100海里)。现今帕罗斯岛是欧洲最受欢迎的旅游热点之一,也以其众所周知的精美白色大理石闻名中外。帕罗斯岛的首府,是帕利基亚市(Parikia)市政当局管辖有总计一百九十六平方公里的土地,包括了许多无人居住岛屿在内。市内清静而狭窄的街道围绕着一座十三世纪威尼斯人的城堡。帕利基亚的主要广场有座”百门教堂”(Ekatontapiliani),据说是康斯坦丁大帝的母亲聖海倫納(Saint Helen),在她去圣地朝圣时建造的。它由两个毗邻的小礼拜堂组成,是很早的拜占庭建筑形式。游船码头附近有一座风车环岛,市内还有免费公共汽车环城浏览市容。在岛北面的纳欧萨海湾(Naoussa),有个只有2870人的安宁渔村,留存着古老的城堡遗址。在古代这个海港是由铁链封锁起来才得以和平而发展繁荣。离帕罗斯岛最近的岛屿是在其西南部的安提帕罗斯岛(Antiparos)。.

查看 克里特战争和帕罗斯岛

亚得里亚海

亚得里亚海地圖 亚得里亚海(Mar Adriatico,Jadransko morje,Jadransko more,Deti Adriatik),是地中海的一部份水域,分隔了義大利半島 (亞平寧半島)和巴爾幹半島,也分隔了亞平寧山脈與狄那里克阿尔卑斯山脉及其臨近地區。亚得里亚海西岸屬於意大利,東岸則分別屬於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蒙特內哥羅和阿尔巴尼亚。亚得里亚海透过位於其南部的奥特朗托海峡与愛奥尼亚海相连。波河、阿迪傑河、奧凡托河等河流流入亚得里亚海;海中有近1200個島嶼,其中只有69個有人居住。.

查看 克里特战争和亚得里亚海

亚该亚同盟

亚该亚同盟(希腊语:Ἀχαϊκόν)是希腊古典时代后期最重要的城邦联盟。在不同历史时期,该联盟拥有10~12个成员。.

查看 克里特战争和亚该亚同盟

伊利里亚

伊利里亚(古希腊语:,拉丁语:Illyria)欧洲历史上的一个地区,位于今巴尔干半岛西部,亚德里亚海东岸。大约为今克罗地亚、塞尔维亚、波黑、黑山和阿尔巴尼亚地区。.

查看 克里特战争和伊利里亚

优卑亚岛

埃维亚岛(Εύβοια),又译优卑亚岛,是仅次于克里特岛的希腊第二大岛,与東北方的斯基罗斯岛(Σκύρος)组成埃维亚州。此形状狭长的岛位于色萨利以东的爱琴海中,呈海馬狀,約長150公里(93英里),寬度由50公里(31英里)至6公里(3.7英里)不等。其東南方延伸至一系列島嶼如安德羅斯島、蒂諾斯島和米科諾斯島。隔尤里普斯海峽與希臘大陸相望。該島面积4167.449平方公里,首府为哈尔基斯(Χαλκίδα)。 根據2001年的人口普查,島上的居民數量為198,130人,使埃维亚岛成為希臘人口第二多的島嶼。埃维亚岛被認為原本是希臘大陸的一部分,後因一場地震而分開。.

查看 克里特战争和优卑亚岛

僱傭兵

僱傭兵是一種為了利益而参加戰爭的戰士,参战的目的只是为了金錢奖励,無任何政治與種族宗教等立場,只要出价够高可以受僱於任何人。.

查看 克里特战争和僱傭兵

利西馬其亞

利西馬其亞 (Λυσιμάχια 或 Λυσιμάχεια) 在希臘化時代是一座重要城鎮,坐落在色雷斯切索尼斯(今日的蓋利博盧半島)西北方,靠近沙羅斯灣,為今土耳其在歐洲的部分。.

查看 克里特战争和利西馬其亞

克隆那烏斯

克隆那烏斯,是羅德島的海軍將領。在希俄斯島戰役中,他擔任特俄菲利克斯的副手,在特俄菲利克斯因傷身亡後,他成為艦隊司令。前201年,當克隆那烏斯率領艦隊準備回羅德島,但在萊德島戰役中遭到馬其頓腓力五世的艦隊擊敗。.

查看 克里特战争和克隆那烏斯

克诺索斯

克诺索斯(Κνωσός)是克里特岛上的一座米诺斯文明遗迹,被认为是传说中米诺斯王的王宫。它位于克里特岛的北面,海岸线的中点,是米诺斯时代最为宏伟壮观的遗址,可能是整个文明的政治和文化中心。克诺索斯遗址是由英国考古学家阿瑟·伊文思于1878年进行了最早的完整发掘,发现了大批米诺斯遺跡,和许多刻有使用线形文字A的文本的泥板,揭示了米诺斯文明的存在。其中最为辉煌的米诺斯王宫始建于约前2100年至前1800年,后几经扩建,占地约一万三千平方公尺,围绕着一个1200平方公尺的中心院落展开成四个翼,上下五层楼,共有一千多间房间。 克里特島(Crete)位於希臘半島南邊,地理位置與埃及相近,以宮殿為中心發展。荷馬記錄說克里特島有90個城市,米諾斯原址是最重要的一個。幾千年來,如果克诺索斯沒有那個神話傳說,它基本上就是一個默默無聞的邊緣地帶。伊文斯發現的不僅僅是一座廢墟,而是古老的克里特文明。這一發現將使古希臘的文明史向前推進了將近一千年。雖然創造的文明已成為遺跡,但是希臘伯羅奔尼撒半島的邁錫尼繼承了米諾斯的文明,成為新的愛琴文明中心,歐洲文明於是得以此基礎進步發展。.

查看 克里特战争和克诺索斯

克里特

克里特岛(Kriti;)就是聖經中所記載的革哩底,位于地中海北部,是希臘的第一大岛,总面积8,300平方公里。行政上属于克里特大区,是地中海第五大島,東西長約 244 公里,最寬處約 56 公里,中部為高山,最高峰海拔為 2740 公尺,南部山勢陡峻,特別是西南部,全為峭壁,難以開闢公路,北部較平緩,居民多集中北岸。島上氣候宜人,古時林木茂盛,農產豐富,人民善於航海和貿易,據荷馬的史詩所記說,「在深紅葡萄酒色的海中,是一片美麗,富庶的土地,四面環水,島上的人多得數不清,城市有九十個」。地處於埃及、希臘、意大利及腓尼基之間,就成為戰略要衝和貿易重鎮。.

查看 克里特战争和克里特

第一次马其顿战争

一次馬其頓戰爭(First Macedonian War,前214年─前205年)是羅馬共和國和其希臘盟友與馬其頓王國腓力五世之間的一場戰爭。 第一次馬其頓戰爭爆發前,羅馬正與迦太基共和國進行第二次布匿戰爭。入侵至義大利半島的迦太基將軍漢尼拔向馬其頓腓力五世同盟,準備一同對付羅馬,加上腓力五世早就對羅馬勢力範圍中的伊利里亞虎視眈眈,馬其頓和羅馬間因此爆發戰爭。 在前211年之後,原先反馬其頓霸權的埃托利亞同盟與帕加馬阿塔羅斯一世等希臘諸勢力擔心馬其頓勢力會過於擴大,因此加入羅馬一側。在此戰爭中,腓力五世企圖得到伊利里亞與全希臘的控制權,但是沒有成功。通常認為這些在希臘戰線上的小交戰使得馬其頓軍隊無法援助迦太基漢尼拔軍。這場戰爭沒有決定性的戰役,敵對雙方在僵持中決定和談,在前205年於伊庇魯斯附近的腓尼基簽訂《腓尼基和約》規定雙方大致上恢復戰前狀態,而馬其頓獲得伊利里亞南部一小部分,正式地結束這場戰爭。.

查看 克里特战争和第一次马其顿战争

第二次布匿战争

二次布匿戰爭是古羅馬和古迦太基之間三次布匿戰爭中最長也最有名的一場戰爭,前后共作戰16年(前218年-前202年)。这次战争以后罗马开始称霸西地中海,迦太基实力大大减退,被迫接受苛刻的条约。直到第三次布匿战争为罗马所灭。战争的结果是罗马占领了伊比利亚半岛和巴利阿里群岛,迦太基成为罗马的附庸,努米底亚获得统一。这场战斗牵涉到地中海沿岸的多方势力,战争对各个国家的历史进程均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同时也是罗马共和国所经历的几次最惨烈的战争之一,迦太基军队曾多次有机会兵临罗马城下。这场战争中迦太基名将汉尼拔的出色表现奠定了他在西方军事史上的地位。同时,汉尼拔在扎马之战中的失败也成就了大西庇阿的威名。.

查看 克里特战争和第二次布匿战争

第二次马其顿战争

二次馬其頓戰爭發生於公元前200年–前196年,羅馬和帕加馬王國和羅德島聯合起來與馬其頓腓力五世交戰。戰爭結果腓力五世遭受到大敗,馬其頓失去在希臘半島、小亞細亞和色雷斯所有領土,而羅馬宣布所有的希臘城邦將獲得自由。這場戰爭標誌著羅馬開始大幅干涉東地中海事務,甚至最終征服整個區域。.

查看 克里特战争和第二次马其顿战争

米利都

米利都(Μίλητος)是位于安纳托利亚西海岸线上的一座古希腊城邦,靠近米安得尔河口。它在赫梯文献中被称为Millawanda或者Milawata,在荷马的《伊利亚特》中也有出现。公元前1500年左右,一些从克里特岛来的移民定居于此,随后,这个城市就成为了爱奥尼亚十二城邦之一。在公元前6世纪它建立起了强大的海上力量,并建立了许多殖民地。在希波战争前它处于波斯统治下。米利都拥有一批著名的思想家,如泰勒斯、阿那克西曼德、阿那克西美尼等,世称米利都学派。 米利都曾先後被赫梯帝國、弗里吉亚人、吕底亚、马其顿帝国、羅馬帝國、拜占庭帝國和鄂圖曼帝國所統治。在鄂圖曼帝國統治時期,米利都被用作一個與威尼斯進行貿易的港口,後來港口淤塞,城市被廢棄。今日米利都的廢墟距離海面數十公里,在衛星地圖上 37°31.8'N 27°16.7'E 的位置,於土耳其艾登省內。.

查看 克里特战争和米利都

罗得岛

罗得岛(Ρόδος Ródos )是爱琴海上的一个岛屿,位于佐则卡尼萨群岛的最东端,它也是该群岛的主岛和希腊所辖最东的岛屿,距离土耳其仅18公里。其名来自于古希腊语中的「Ρόδον」(玫瑰),当时指的是今天的朱槿;島徽則是一隻跳躍的鹿。全岛面积为1,398平方公里,居民约为125,000人,其中约一半住在岛北部的羅得市,該市也是全島的首府和旅游中心。 罗得岛是爱琴地区文明的起源地之一,有相当古老的关于忒尔喀涅斯的神话。品达的诗中称罗得岛是太阳神赫利俄斯和女神罗得结合的产物。在希腊化时期,这个岛屿的鼎盛时期,人们竖立起一个巨大的太阳神銅像,成为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在十字軍東征期间,医院骑士团占领了该岛,并改名为“罗得岛骑士团”,成为了岛屿历史上重要的存在,他们在岛上留下了许多中世纪的建筑。罗得岛以它的文学气质和独特的历史内涵无愧为爱琴诸岛中的一颗明珠。.

查看 克里特战争和罗得岛

罗马

羅馬(Roma)是意大利首都及全国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是世界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古羅馬文明的發祥地,因建城歷史悠久並保存大量古蹟而被暱稱為「永恆之城」。其位於意大利半島中西部,台伯河下游平原地的七座小山丘上,市中心面積有1200多平方公里。羅馬同時是全世界天主教會的中樞,擁有700多座教堂與修道院、7所天主教大學,市內的梵蒂岡城是罗马主教即天主教会教宗及聖座的駐地。羅馬與佛羅倫斯同為義大利文藝復興中心,現今仍保存有相當豐富的文藝復興與巴洛克風貌;1980年,羅馬的歷史城區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查看 克里特战争和罗马

罗马共和国

罗马共和国是古罗马在前509年到前27年之间的政体,其正式名称是「元老院与罗马人民」。也有观点主张尤利乌斯·恺撒担任终身独裁官的前44年作为共和国的结束时间。.

查看 克里特战争和罗马共和国

爱琴海

爱琴海(Αιγαίο Πέλαγος,Ege Denizi)是地中海的一部分,位于巴爾幹半岛南部和小亚细亚半岛之间,南北长610公里,东西宽300公里。爱琴海的东北部经达达尼尔海峡与马尔马拉海相连,並且是連接黑海以及地中海的唯一航道。除了土耳其沿岸海域,整个爱琴海都是希腊的领海。.

查看 克里特战争和爱琴海

特俄菲利克斯

特俄菲利克斯( ? — 前205年),羅德島的艦隊司令,在希俄斯島戰役中率領羅德島艦隊與馬其頓王國艦隊作戰,在戰鬥中他身上三處負傷,依舊在旗艦上繼續戰鬥,並設法激勵他的部下,打败了來犯的馬其顿水兵。戰役勝利後,特俄菲利克斯因傷重而死去。.

查看 克里特战争和特俄菲利克斯

盖乌斯·克劳狄乌斯·尼禄

盖乌斯·克劳狄乌斯·尼禄(Gaius Claudius Nero)是一名罗马共和国的执政官,他曾参与公元前207年的梅陶罗河战役。他来自于克劳狄家族。公元前207年,也是第二次布匿战争的第十三年,他与马可士·尤利乌斯·萨利纳托尔被选举为当届的执政官,并且随后在梅陶罗大败迦太基军队,并杀死了其统帅,哈斯德鲁巴(汉尼拔的弟弟)。 当时的局势是这样的,因为罗马人事先得知哈斯德鲁巴打算翻越阿尔卑斯山南袭意大利,所以就派了两个军团的兵力前去守株待兔。另外,还从西班牙和西西里搬来了15000人,如此说来,此战之所以得胜,很大程度跟盖乌斯·克劳狄乌斯·尼禄的调度指挥能力有关系。 根据历史的记载,哈斯德鲁巴是一个优秀的将领。他曾经在西班牙击败过普布利乌斯·科尔内利乌斯·西庇阿的军队,然后就没离开过西班牙。之所以此人悲剧收场,主要是他太迟进攻意大利,翻越阿尔卑斯山途中,军队太过劳累,被迫在阿尔卑斯山西部休整,给了罗马人很多准备的时间。 盖乌斯·克劳狄乌斯·尼禄与马库斯·尤利乌斯·萨利纳托尔又在公元前204年升为监察官,两人虽共事多年,但却经常争吵。 K la:Claudius Nero et Marcus Livius Salinator.

查看 克里特战争和盖乌斯·克劳狄乌斯·尼禄

達達尼爾海峽

達達尼爾海峽(Dardanelles Strait),土耳其称恰纳卡莱海峡(Çanakkale Boğazı),Δαρδανελλια,古称赫勒斯滂(Hellespont),是连接马尔马拉海和愛琴海的海峡,属土耳其内海,也是亚洲和欧洲的分界线之一,常与马尔马拉海和博斯普鲁斯海峡并称土耳其海峡,並且是連接黑海以及地中海的唯一航道。.

查看 克里特战争和達達尼爾海峽

萊德島戰役 (前201年)

萊德島戰役(Battle of Lade),可能發生在公元前201年,是馬其頓王國艦隊與羅德島艦隊在克里特戰爭中的一場海戰。 當馬其頓國王腓力五世與罗马爆發第一次馬其頓戰爭時,準備建造新的艦隊,但直到戰爭結束都尚未完成。隨後,腓力五世把注意力轉到愛琴海沿岸的希臘城邦,因而爆發了克里特戰爭。在希俄斯島戰役中,馬其頓艦隊遭到帕加馬、羅德島、基濟科斯和拜占庭的聯合艦隊擊敗,戰後羅德島艦隊離開希俄斯島並航向南方的萊德島。使腓力五世占領整個希俄斯島,隨後羅德島艦隊遭到馬其頓艦隊襲擊,大約在萊德島和小亞細亞海域附近,但因馬其頓艦隊先前在希俄斯戰役損耗許多戰力,儘管擊敗了羅德島艦隊,卻無法給予毀滅打擊,羅德島艦隊因此逃往南方的羅得島,而使腓力五世開始入侵小亞細亞和帕加馬王國。.

查看 克里特战争和萊德島戰役 (前201年)

萨索斯岛

萨索斯岛是希腊卡瓦拉州的岛屿,面积378.8km²,是希臘第十二大島嶼。 島上最大的城鎮萨索斯,與島同名,人口约3,130(2001年調查),位於島的北部,與希臘大陸相對。2001年全島人口13,765。.

查看 克里特战争和萨索斯岛

萨摩斯岛

萨摩斯岛(),是希腊第9大岛屿,位於北爱琴、希俄斯岛以南,帕特莫斯岛和多德卡尼斯以北,东临安納托利亞海岸。该岛面积478平方--,島上人口33,814人,是第9多人居住的島嶼,首府瓦西(Vathy),为主要港口城市。该岛大部分覆盖着葡萄园,葡萄酒曾多次获得国际和国内大奖,享有特别高的声誉。 在古希臘時代,萨摩斯岛是一富有和強大的城市,为爱奥尼亚文化的中心。奢侈品为著名的葡萄酒和萨摩斯红色陶器(罗马称之为“萨摩斯瓷器”)。最著名的建筑是为女神赫拉而建的赫拉古庙(The Heraion),赫拉神廟和島上的畢達哥利翁遺址在1992年被指定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 中世紀至近代,薩摩斯島曾由东罗马帝國和鄂圖曼帝國統治。1912年,薩摩斯島隨著巴爾幹戰爭爆發而脫離鄂圖曼帝国統治,成為希臘王国的一部分。.

查看 克里特战争和萨摩斯岛

马尔马拉海

尔马拉海(Marmara Denizi,Θάλασσα του Μαρμαρά),又譯--,是亚洲小亚细亚半岛同欧洲巴尔干半岛之间的内海,具有重要的政治及軍事戰略地位。.

查看 克里特战争和马尔马拉海

迦太基

迦太基(腓尼基語:;;Καρχηδών,Karthago,قرطاج),是一個坐落於非洲北海岸(今突尼西亞)的城市,與羅馬隔海相望。 迦太基一词在腓尼基语中读作“” ,意思是「新的城市」,其早期居民为迦南城市泰尔(Tyre或譯為推羅)的移民。在古羅馬文獻中,迦太基也被稱為「布匿」(Punici)。 前8世紀,腓尼基人在北非建立迦太基城,當時迦太基城還只是腓尼基城邦泰爾的海外殖民地。前650年,脫離泰爾獨立,建立城市國家古迦太基。古迦太基强势时疆土遼闊,勢力最大曾囊括今天北非沿岸、今西班牙中部、科西嘉島、薩丁尼亞島、西西里島和馬爾他島,首都迦太基富極一時,其基礎是農業与商業,在外貿易居民善航海与貿易,在國內居民又是出色的農民,很早就出現了奴隸佔有制莊園,因此在當時地中海地區成為最有活力的經濟強國。 古迦太基曾與古希臘爭奪地中海霸權,後又與古羅馬爭奪霸權。最後因為在三次布匿戰爭中均被羅馬共和國打敗,並於前146年滅亡。 古迦太基滅亡之後,羅馬軍隊摧毀了迦太基城。後來在迦太基城原址附近建立新城,並成為羅馬的阿非利加省首府。439年汪達爾人佔領迦太基,成為汪达尔-阿兰王国的首都。533年成為东罗马帝國的屬地,並成為東羅馬帝國重要文化中心。7世紀因阿拉伯帝國的崛起引發的戰亂而被徹底廢棄。.

查看 克里特战争和迦太基

迦克墩

迦克墩 (或; ,,又作卡尔西顿)是一座位于小亚细亚比提尼亚的古代城市,几乎正对拜占庭。现今它是伊斯坦布尔卡德柯伊的一个街区。在卡德柯伊几乎没有留下任何古城的遗迹,而发掘的文物均保存于伊斯坦布尔考古博物馆。 迦克墩的遗址坐落于马尔马拉海北岸的一个半岛上,靠近博斯普鲁斯海峡的海口。 该城的希腊语名字来源于腓尼基语,意为“新城”,与迦太基相似。.

查看 克里特战争和迦克墩

阿塔罗斯一世

阿塔羅斯一世(救主)(希腊語:,約)帕加馬王國國王,統治時間前241年-前197年,他統治的帕加馬城是愛奧尼亞的一座希臘城邦。阿塔羅斯的生父也名為阿塔羅斯,母親是安條尼絲,阿塔羅斯之後過繼給堂叔歐邁尼斯一世,成為他的養子,繼承歐邁尼斯一世之位,他起初一開始只是世襲的統治者,在前238年阿塔羅斯一世正式採用國王頭銜,阿塔羅斯王朝的名字就是以其得名。 當時塞爾特人部落從色雷斯遷移到加拉太,稱為加拉太人,加拉太人將近一個世代的時間肆無忌憚般掠奪小亞細亞鄰近的城市和地區,並向他們收取沉重的貢金。但在阿塔羅斯一世在位時,阿塔羅斯從加拉太人手中贏得一場重要勝利,因此在帕加馬舉行慶祝這場勝利的活動,並立了一些紀念物,其中最令後世知名的就是《垂死的高盧人》雕像。這次勝利也代表著小亞細亞的居民脫離加拉太人的恐懼,使阿塔羅斯贏得「救主」以及巴西列斯(國王)的稱號。 在軍事上,他是一位具備勇氣和軍事才能,任內王國成為羅馬共和國堅貞的盟友,他參予第一次馬其頓戰爭和第二次馬其頓戰爭對抗馬其頓的腓力五世並佔有重要的地位。與馬其頓戰爭中,他指揮多場海上行動,成功阻止馬其頓朝愛琴海周圍進犯,並贏得許多榮譽和戰利品,他也為王國取得一些愛琴海的島嶼,如第一次馬其頓戰爭中獲得埃伊納島(Aegina),第二次獲得安德羅斯島(Andros)。另外阿塔羅斯一世也從腓力五世手中幸運地死裡逃生兩次。 阿塔羅斯一世在位期間是小亞細亞希臘城邦的保護者,還視自己對抗蠻族的捍衞者。在東方希臘人勢力中,他治下的帕加馬國力強盛。前197年,差不多第二次馬其頓戰爭要結束之時,阿塔羅斯逝世,享年72歲,先前阿塔羅斯曾在波奧蒂亞(Boeotia)議會中發表演說時明顯有中風的徵狀。王位傳給其子歐邁尼斯二世繼任。.

查看 克里特战争和阿塔罗斯一世

阿佛洛狄忒

阿佛洛狄忒(Αφροδίτη、Aphrodite)是希臘神話中是代表爱情、美丽与性欲的女神。拉丁语族的“金星”和“星期五”等字符都來源於她的罗马名字:在罗马神话中與阿佛洛狄忒相對應是维纳斯(拉丁语:Venus),但她與維納斯不同的是,阿佛洛狄忒不只是性愛女神,她也是司管人間一切情誼的女神。在希臘神話中,阿佛洛狄忒是奧林匹斯十二主神的一柱。 阿佛洛狄忒有著古希臘最完美的身段和樣貌,象徵愛情與女性的美麗,被認為是女性體格美的最高象徵。在帕里斯的评判中,阿佛洛狄忒被选定为最高位的美神,并获得象征最美女神的金苹果。 由于阿佛洛狄忒的天生丽质,使眾天神都爱慕她追求她。宙斯也追求過她但却遭到拒絕,因此宙斯一气之下把她许配給既醜陋又瘸腿的火神铁匠赫淮斯托斯作他的妻子,对此不满的阿佛洛狄忒为了报复宙斯,使他变得风流成性,让被他所冷落的妻子赫拉去惩罚他的情人和后代。阿佛洛狄忒所爱慕的是戰神阿瑞斯,并和阿瑞斯生下愛情之神厄洛斯、情欲之神安忒洛斯、协调女神哈耳摩尼亚和一對雙胞胎,分別是恐怖之神福波斯和恐懼之神得摩斯等几个儿女。除此之外,阿佛洛狄忒还和一些神祇和凡人育有儿女。司管美丽和优雅的美惠三女神卡里忒斯则是阿佛洛狄忒的随身侍女,也有的神话说美惠三女神是狄俄倪索斯和阿佛洛狄忒的女儿。.

查看 克里特战争和阿佛洛狄忒

腓力五世 (马其顿)

腓力五世(Φίλιππος Ε,),是馬其頓安提柯王朝國王,前220年—前179年在位。他因與新興的羅馬共和國對抗而知名,當他是青年時就很有領袖魅力和吸引力,也是充滿幹勁和勇氣的戰士,他也設法與亞歷山大大帝看齊。無論如何,他是最後一個雄心壯志的馬其頓國王,希望能藉著馬其頓有限的國力實現偉業。綽號「全希臘人的達令」(ἐρώμενος ἐγένετο τῶν Ἑλλήνων)。.

查看 克里特战争和腓力五世 (马其顿)

腓尼基和約

腓尼基和約,或稱作腓尼基條約,為第一次馬其頓戰爭結束時,雙方所簽下的和約,於前205年伊庇魯斯附近的腓尼基簽訂。 當第二次布匿戰爭爆發,馬其頓國王腓力五世為了擴大自身實力,與漢尼拔結盟對抗羅馬而開始第一次馬其頓戰爭,並準備建造艦隊來登陸義大利半島。羅馬為了使漢尼拔斷絕其他援助,意圖使馬其頓戰爭侷限在伊利里亞地區,在前214年和前215年間,腓力五世兩次企圖入侵伊利里亞都遭到失敗,使得陸上的征服行動進展緩慢,但最終占領了伊利里亞南部和利蘇斯這個海港。 在這時侯,羅馬策動埃托利亞同盟攻擊馬其頓,並與埃托利亞結盟,在前兩年聯軍獲得小規模的勝利,獲得更多希臘城邦結盟。然而當羅馬從希臘撤軍後,埃托利亞同盟無力對抗腓力五世的優勢兵力,整個局勢因而改變,馬其頓最後重新攻下先前大部分的占領地,使雙方回到埃托利亞同盟介入前的局面,而羅馬與埃托利亞同盟準備與馬其頓談和。 前205年於伊庇魯斯北方的腓尼基簽訂此條約,和約中馬其頓獲得伊利里亞南部,但與漢尼拔盟約因此失效。同時兩方陣營的其他盟國如馬其頓方的色薩利人、亞該亞人、比奧西亞人、伊庇魯斯人、阿卡納尼亞人和比提尼亞國王普魯西阿斯一世,羅馬方的伊利里亞人、普勒尤拉圖斯二世、厄利斯人、雅典、麥西尼人、斯巴達攝政納比斯和帕加馬國王阿塔羅斯一世等勢力包括在和約內。.

查看 克里特战争和腓尼基和約

色雷斯

色雷斯(希腊语:Θρκη,保加利亚语:Тракия,土耳其語:Trakya)是东欧的历史学和地理学上的概念。今天的色雷斯包括了保加利亚南部(北色雷斯)、希腊北部(西色雷斯)和土耳其的欧洲部分(东色雷斯)。色雷斯濒临三个海,分别是黑海、爱琴海和马尔马拉海。在土耳其,它也被称为鲁米利亞(Rumeli)。 希腊北部西色雷斯为希腊东马其顿和色雷斯大区的一部分,称色雷斯地区,辖埃夫罗斯州、克桑西州、罗多彼州。 东色雷斯面积24,476km²,西色雷斯面积8,578km²,北色雷斯面积42,155km²。 历史上色雷斯的边界经常发生变化。古色雷斯(即古色雷斯人居住的地域)包括了现在的保加利亚、土耳其的欧洲部分、希腊东北部、塞尔维亚东北部的一部分以及马其顿共和国的东部,北至多瑙河,南濒爱琴海,东至黑海与马尔马拉海,西达瓦达河和大摩拉瓦河。而作为罗马行省的色雷斯面积则相对较小,北部边界退至了巴尔干山脉,西部边界则位于美斯塔河。.

查看 克里特战争和色雷斯

雅典

雅典(Αθήνα,,;Άθῆναι|Athēnai)是希腊首都,也是希腊最大的城市。雅典位于巴尔干半岛南端,三面环山,一面傍海,西南距爱琴海法利龙湾8公里,属亚热带地中海气候。基菲索斯河和伊利索斯河穿城而过。市内多小山。 雅典是世界上最老的城市之一,有记载的历史就长达3000多年。现在雅典是欧洲第八大城市。雅典是希腊经济、财政、工业、政治和文化中心。雅典也是欧盟商业中心之一。市区人口330万,加上郊区人口共有380万人口。城市的面积为39平方公里,加上郊区为412平方公里。 古雅典是一个强大的城邦,是驰名世界的文化古城。希腊是西方哲学的搖籃,是柏拉图学院和亚里士多德的讲学场所的所在地。苏格拉底、希罗多德、伯里克利、索福克勒斯、阿里斯托芬、欧里庇得斯、埃斯库罗斯和其他著名的哲学家、政治家和文学家都在雅典诞生或居住过南方网, - 于2007年7月2日查阅,雅典也因此被称作“西方文明的摇篮”和民主的起源地。公元前5世纪和4世纪在文化和政治上的成就对欧洲及世界文化产生重大影响。 雅典至今仍保留了很多历史遗迹和大量的艺术作品,其中最著名的是雅典卫城的帕提农神庙,是西方文化的象征。 雅典是現代奥运会起源的地方。1896年曾举办过第一届夏季奥运会。2004年,第二十八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在雅典举行。CNN,,发表日期1997年9月5日,于2007年7月3日查阅.

查看 克里特战争和雅典

雅典娜

雅典娜(现代希腊语:Αθηνά;拉丁語:Athena;阿提卡方言:Ἀθηνᾶ或Ἀθηναία;伊俄尼亚方言:Ἀθήνη或Ἀθηναίη(多用于史詩);埃俄利亚方言:Ἀθήναα;多里斯方言:Ἀθαναία或Ἀσάνα)是希腊神话中的智慧女神和战争女神,奥林匹斯十二神之一。雅典娜是主司战争、手工艺、艺术、智慧以及公正的女神,同时也是农业、园艺、雕刻家、建筑家、城市和英雄的保护神。 在罗马神话中与雅典娜相对应是弥涅耳瓦(拉丁语:Minerva)。.

查看 克里特战争和雅典娜

雅典學院

雅典學院可以指:.

查看 克里特战争和雅典學院

耶拉派特拉

耶拉派特拉,为希腊克里特岛东部的一个城镇,总人口15,323 (2001)。 耶拉派特拉镇区包含耶拉派特拉镇及其周边几个村庄、Chrissi岛,属拉西锡州。总面积394.774平方公里,总人口23,707 (2001)。.

查看 克里特战争和耶拉派特拉

投射機

投射機(Ballista)或稱扭力弩砲,是以絞繩的扭力(而非「弓身」的彈力)來發射物體的大型冷兵器砲。此器與弩、牀弩依靠弓身的彈力來發射物體的運作模式不同。投射機最早可追溯至古希臘時代。古羅馬軍隊使用的投射機有分大型與小型,小型的投射器又稱作蠍砲(Scorpius)。另外也有單兵使用的手持投射機(扭力弩)。 File:ballista.gif|古羅馬投射機。 File:Roman Balista on trajan column.jpg|圖拉真柱上的一張古羅馬投射機(蠍砲)。 File:Ballista bolt heads.JPG|古羅馬投射機的箭頭。 File:Ballista.jpg|一張九英吋長的小型古羅馬投射機。注意: 圖上的扭力繩比歷史上的實物還短。 File:Balista Cluj Museaum.JPG|一個四世紀的古羅馬投射機的金屬原件。.

查看 克里特战争和投射機

推雅推喇

推雅推喇(Thyateira,Thyatira)是现代土耳其城市阿克希萨尔(“白色城堡”)的古代名称。它座落在土耳其的西部,伊斯坦布尔以南,差不多在雅典以东,距离地中海大约有50英里。.

查看 克里特战争和推雅推喇

歐邁尼斯二世

歐邁尼斯二世(Εὐμένης Β' τῆς Περγάμου),(约)是小亞細亞的帕加馬王國阿塔羅斯王朝統治者(前197年—前159年在位)。阿塔羅斯一世和王后阿波羅妮亞之子。.

查看 克里特战争和歐邁尼斯二世

比雷埃夫斯

比雷埃夫斯(希腊语:Πειραιάς)位于希腊雅典以南萨罗尼科斯湾畔,是阿提卡大区比雷埃夫斯州的首府。比雷埃夫斯自古就是雅典的港口,如今依然是主要的造船和工业中心,也是地中海沿岸重要的商业港口。 2016年8月10日中远集团正式宣布,接管希腊比雷埃夫斯港。.

查看 克里特战争和比雷埃夫斯

斯巴达

斯巴达(希腊语:Σπάρτη),又称拉刻代蒙,拉栖代梦(Λακεδαίμων, Lakedaímōn)是古代希腊城邦之一,斯巴达城位于中拉哥尼亚平原的南部,埃夫罗塔斯河的西岸。斯巴达城是个战略要冲,三面环山,扼守着塔伊耶托斯山脉,塔伊耶托斯山脉上的隘口是进入拉科尼亚和南部伯罗奔尼撒半岛的必经之路,斯巴达城并不靠海,离她的海港吉雄有27英里的距离。 斯巴达以其名。斯巴达是寡头政治,和当时雅典的民主制度形成鲜明对比。斯巴达规定所有男人必须从军。斯巴达拥有众多国有奴隶,称为黑劳士,因此「斯巴達式」也成為艱苦地進行的代名詞。在伯罗奔尼撒战争中,斯巴达及其同盟者战胜雅典军队并霸权整个希腊。但斯巴達在稱霸希臘不久後便被新興的底比斯打败,在北方的馬其頓崛起後,斯巴達失去了在希臘的影響力。.

查看 克里特战争和斯巴达

托勒密五世

托勒密五世(神顯者)(希腊语:Πτολεμαίος ο Επιφανής, ),是 托勒密埃及國王,於前204年—前181年在位。他是托勒密四世和王后阿爾西諾伊三世的兒子。年僅五歲就登上王位,在一連串政爭中,政局頻繁更替,加上塞琉古帝國入侵和埃及人反叛,王國逐漸衰退。.

查看 克里特战争和托勒密五世

拜占庭

拜占庭(Βυζάντιον,Byzantium)是一個古希臘城市,也為現今土耳其伊斯坦堡(君士坦丁堡)的舊名,相傳是從墨伽拉來的殖民於公元前667年建立的。拜占庭的名字據說出自他們的王「拜占斯(Βύζας或Βύζαντας)」,直至4世纪中期,該城發展成東羅馬帝國(即拜占庭帝國)的中心,更名為君士坦丁堡,直至1453年又更名為伊斯坦堡。.

查看 克里特战争和拜占庭

普魯西阿斯一世

普魯西阿斯一世(跛腳)(希臘語 Προυσίας Α' ὁ Χωλός,),是比提尼亞王國國王,基阿埃拉斯的兒子。統治期間約在前228年-約前182年。 普魯西阿斯一世與馬其頓王國國王德米特里二世聯姻,娶德米特里二世的女兒阿帕瑪,並與馬其頓同盟。前220年,普魯西阿斯與拜占庭交戰,然後擊敗之前尼科美德一世引進小亞細亞的高盧人,並在一連串戰爭中,從帕加馬國王阿塔羅斯一世和黑海的赫拉克利亞·潘提卡手中奪得許多領土。馬其頓國王腓力五世在前202年贈與他基俄斯和邁爾里兩個港口,分別命名為普魯西亞斯和阿帕米亞。 當羅馬共和國與塞琉古國王安條克三世爆發羅馬-敘利亞戰爭時,普魯西阿斯一世抱持中立,但之後願對迦太基將軍漢尼拔提供庇護,讓漢尼拔幫他與帕加馬對抗。 普魯西阿斯一世逝世後,王位由其子普魯西阿斯二世繼承。 Category:比提尼亞君主.

查看 克里特战争和普魯西阿斯一世

另见

古希腊战争

帕加馬戰爭

斯巴达战争

推雅推喇歐邁尼斯二世比雷埃夫斯斯巴达托勒密五世拜占庭普魯西阿斯一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