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间克里特战争和腓力五世 (马其顿)相似
克里特战争和腓力五世 (马其顿)有(在联盟百科)11共同点: 希俄斯島戰役,亚得里亚海,克里特,第二次布匿战争,罗马共和国,達達尼爾海峽,迦太基,腓尼基和約,歐邁尼斯二世,斯巴达,普魯西阿斯一世。
希俄斯島戰役
希俄斯島戰役(Battle of Chios),可能發生在公元前201年,是馬其頓王國艦隊與羅德島、帕加馬、基濟科斯和拜占庭的聯合艦隊在克里特戰爭中的一場海戰。.
克里特战争和希俄斯島戰役 · 希俄斯島戰役和腓力五世 (马其顿) ·
亚得里亚海
亚得里亚海地圖 亚得里亚海(Mar Adriatico,Jadransko morje,Jadransko more,Deti Adriatik),是地中海的一部份水域,分隔了義大利半島 (亞平寧半島)和巴爾幹半島,也分隔了亞平寧山脈與狄那里克阿尔卑斯山脉及其臨近地區。亚得里亚海西岸屬於意大利,東岸則分別屬於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蒙特內哥羅和阿尔巴尼亚。亚得里亚海透过位於其南部的奥特朗托海峡与愛奥尼亚海相连。波河、阿迪傑河、奧凡托河等河流流入亚得里亚海;海中有近1200個島嶼,其中只有69個有人居住。.
亚得里亚海和克里特战争 · 亚得里亚海和腓力五世 (马其顿) ·
克里特
克里特岛(Kriti;)就是聖經中所記載的革哩底,位于地中海北部,是希臘的第一大岛,总面积8,300平方公里。行政上属于克里特大区,是地中海第五大島,東西長約 244 公里,最寬處約 56 公里,中部為高山,最高峰海拔為 2740 公尺,南部山勢陡峻,特別是西南部,全為峭壁,難以開闢公路,北部較平緩,居民多集中北岸。島上氣候宜人,古時林木茂盛,農產豐富,人民善於航海和貿易,據荷馬的史詩所記說,「在深紅葡萄酒色的海中,是一片美麗,富庶的土地,四面環水,島上的人多得數不清,城市有九十個」。地處於埃及、希臘、意大利及腓尼基之間,就成為戰略要衝和貿易重鎮。.
第二次布匿战争
二次布匿戰爭是古羅馬和古迦太基之間三次布匿戰爭中最長也最有名的一場戰爭,前后共作戰16年(前218年-前202年)。这次战争以后罗马开始称霸西地中海,迦太基实力大大减退,被迫接受苛刻的条约。直到第三次布匿战争为罗马所灭。战争的结果是罗马占领了伊比利亚半岛和巴利阿里群岛,迦太基成为罗马的附庸,努米底亚获得统一。这场战斗牵涉到地中海沿岸的多方势力,战争对各个国家的历史进程均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同时也是罗马共和国所经历的几次最惨烈的战争之一,迦太基军队曾多次有机会兵临罗马城下。这场战争中迦太基名将汉尼拔的出色表现奠定了他在西方军事史上的地位。同时,汉尼拔在扎马之战中的失败也成就了大西庇阿的威名。.
克里特战争和第二次布匿战争 · 第二次布匿战争和腓力五世 (马其顿) ·
罗马共和国
罗马共和国是古罗马在前509年到前27年之间的政体,其正式名称是「元老院与罗马人民」。也有观点主张尤利乌斯·恺撒担任终身独裁官的前44年作为共和国的结束时间。.
克里特战争和罗马共和国 · 罗马共和国和腓力五世 (马其顿) ·
達達尼爾海峽
達達尼爾海峽(Dardanelles Strait),土耳其称恰纳卡莱海峡(Çanakkale Boğazı),Δαρδανελλια,古称赫勒斯滂(Hellespont),是连接马尔马拉海和愛琴海的海峡,属土耳其内海,也是亚洲和欧洲的分界线之一,常与马尔马拉海和博斯普鲁斯海峡并称土耳其海峡,並且是連接黑海以及地中海的唯一航道。.
克里特战争和達達尼爾海峽 · 腓力五世 (马其顿)和達達尼爾海峽 ·
迦太基
迦太基(腓尼基語:;;Καρχηδών,Karthago,قرطاج),是一個坐落於非洲北海岸(今突尼西亞)的城市,與羅馬隔海相望。 迦太基一词在腓尼基语中读作“” ,意思是「新的城市」,其早期居民为迦南城市泰尔(Tyre或譯為推羅)的移民。在古羅馬文獻中,迦太基也被稱為「布匿」(Punici)。 前8世紀,腓尼基人在北非建立迦太基城,當時迦太基城還只是腓尼基城邦泰爾的海外殖民地。前650年,脫離泰爾獨立,建立城市國家古迦太基。古迦太基强势时疆土遼闊,勢力最大曾囊括今天北非沿岸、今西班牙中部、科西嘉島、薩丁尼亞島、西西里島和馬爾他島,首都迦太基富極一時,其基礎是農業与商業,在外貿易居民善航海与貿易,在國內居民又是出色的農民,很早就出現了奴隸佔有制莊園,因此在當時地中海地區成為最有活力的經濟強國。 古迦太基曾與古希臘爭奪地中海霸權,後又與古羅馬爭奪霸權。最後因為在三次布匿戰爭中均被羅馬共和國打敗,並於前146年滅亡。 古迦太基滅亡之後,羅馬軍隊摧毀了迦太基城。後來在迦太基城原址附近建立新城,並成為羅馬的阿非利加省首府。439年汪達爾人佔領迦太基,成為汪达尔-阿兰王国的首都。533年成為东罗马帝國的屬地,並成為東羅馬帝國重要文化中心。7世紀因阿拉伯帝國的崛起引發的戰亂而被徹底廢棄。.
腓尼基和約
腓尼基和約,或稱作腓尼基條約,為第一次馬其頓戰爭結束時,雙方所簽下的和約,於前205年伊庇魯斯附近的腓尼基簽訂。 當第二次布匿戰爭爆發,馬其頓國王腓力五世為了擴大自身實力,與漢尼拔結盟對抗羅馬而開始第一次馬其頓戰爭,並準備建造艦隊來登陸義大利半島。羅馬為了使漢尼拔斷絕其他援助,意圖使馬其頓戰爭侷限在伊利里亞地區,在前214年和前215年間,腓力五世兩次企圖入侵伊利里亞都遭到失敗,使得陸上的征服行動進展緩慢,但最終占領了伊利里亞南部和利蘇斯這個海港。 在這時侯,羅馬策動埃托利亞同盟攻擊馬其頓,並與埃托利亞結盟,在前兩年聯軍獲得小規模的勝利,獲得更多希臘城邦結盟。然而當羅馬從希臘撤軍後,埃托利亞同盟無力對抗腓力五世的優勢兵力,整個局勢因而改變,馬其頓最後重新攻下先前大部分的占領地,使雙方回到埃托利亞同盟介入前的局面,而羅馬與埃托利亞同盟準備與馬其頓談和。 前205年於伊庇魯斯北方的腓尼基簽訂此條約,和約中馬其頓獲得伊利里亞南部,但與漢尼拔盟約因此失效。同時兩方陣營的其他盟國如馬其頓方的色薩利人、亞該亞人、比奧西亞人、伊庇魯斯人、阿卡納尼亞人和比提尼亞國王普魯西阿斯一世,羅馬方的伊利里亞人、普勒尤拉圖斯二世、厄利斯人、雅典、麥西尼人、斯巴達攝政納比斯和帕加馬國王阿塔羅斯一世等勢力包括在和約內。.
克里特战争和腓尼基和約 · 腓力五世 (马其顿)和腓尼基和約 ·
歐邁尼斯二世
歐邁尼斯二世(Εὐμένης Β' τῆς Περγάμου),(约)是小亞細亞的帕加馬王國阿塔羅斯王朝統治者(前197年—前159年在位)。阿塔羅斯一世和王后阿波羅妮亞之子。.
克里特战争和歐邁尼斯二世 · 歐邁尼斯二世和腓力五世 (马其顿) ·
斯巴达
斯巴达(希腊语:Σπάρτη),又称拉刻代蒙,拉栖代梦(Λακεδαίμων, Lakedaímōn)是古代希腊城邦之一,斯巴达城位于中拉哥尼亚平原的南部,埃夫罗塔斯河的西岸。斯巴达城是个战略要冲,三面环山,扼守着塔伊耶托斯山脉,塔伊耶托斯山脉上的隘口是进入拉科尼亚和南部伯罗奔尼撒半岛的必经之路,斯巴达城并不靠海,离她的海港吉雄有27英里的距离。 斯巴达以其名。斯巴达是寡头政治,和当时雅典的民主制度形成鲜明对比。斯巴达规定所有男人必须从军。斯巴达拥有众多国有奴隶,称为黑劳士,因此「斯巴達式」也成為艱苦地進行的代名詞。在伯罗奔尼撒战争中,斯巴达及其同盟者战胜雅典军队并霸权整个希腊。但斯巴達在稱霸希臘不久後便被新興的底比斯打败,在北方的馬其頓崛起後,斯巴達失去了在希臘的影響力。.
普魯西阿斯一世
普魯西阿斯一世(跛腳)(希臘語 Προυσίας Α' ὁ Χωλός,),是比提尼亞王國國王,基阿埃拉斯的兒子。統治期間約在前228年-約前182年。 普魯西阿斯一世與馬其頓王國國王德米特里二世聯姻,娶德米特里二世的女兒阿帕瑪,並與馬其頓同盟。前220年,普魯西阿斯與拜占庭交戰,然後擊敗之前尼科美德一世引進小亞細亞的高盧人,並在一連串戰爭中,從帕加馬國王阿塔羅斯一世和黑海的赫拉克利亞·潘提卡手中奪得許多領土。馬其頓國王腓力五世在前202年贈與他基俄斯和邁爾里兩個港口,分別命名為普魯西亞斯和阿帕米亞。 當羅馬共和國與塞琉古國王安條克三世爆發羅馬-敘利亞戰爭時,普魯西阿斯一世抱持中立,但之後願對迦太基將軍漢尼拔提供庇護,讓漢尼拔幫他與帕加馬對抗。 普魯西阿斯一世逝世後,王位由其子普魯西阿斯二世繼承。 Category:比提尼亞君主.
上面的列表回答下列问题
- 什么克里特战争和腓力五世 (马其顿)的共同点。
- 什么是克里特战争和腓力五世 (马其顿)之间的相似性
克里特战争和腓力五世 (马其顿)之间的比较
克里特战争有57个关系,而腓力五世 (马其顿)有42个。由于它们的共同之处11,杰卡德指数为11.11% = 11 / (57 + 42)。
参考
本文介绍克里特战争和腓力五世 (马其顿)之间的关系。要访问该信息提取每篇文章,请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