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在努力恢复Google Play商店上的Unionpedia应用程序
传出传入
🌟我们简化了设计以优化导航!
Instagram Facebook X LinkedIn

何弘敬

指数 何弘敬

何弘敬(),字子肃。唐代靈州灵武(今寧夏灵武)人,父何進滔。唐朝后期的魏博節度使,死後,子何全皞繼位。.

目录

  1. 34 关系: 劉稹劉沔司徒司空太尉宁夏回族自治区尚书仆射中书令中郎将东宫三师何妥何全皞何進滔侍中御史大夫御史中丞唐宣宗唐平劉稹之戰唐武宗唐朝唐懿宗光祿大夫国子监国公王元逵王茂元灵武市碑林隋朝魏博节度使薛延陀邯郸市昭義执失思力

  2. 800年代出生
  3. 860年代逝世
  4. 邯郸政治人物

劉稹

劉稹(),唐代昭義節度使劉從諫之侄。因發兵抵抗朝廷,引發了澤潞之戰,事敗,被部下所害。.

查看 何弘敬和劉稹

劉沔

劉沔(),字子汪,徐州彭城人。 父劉廷珍,以戰功官左驍衛大將軍、東陽郡王。劉沔最早是許州牙將,少事李光顏為帳中親將。元和末,光顏討吳元濟,常用劉沔為前鋒。後隨振武節度使范希朝回朝,授勳神策軍將軍。授振武節度使。 會昌二年(842年)三月,代苻澈為河東節度使(今山西太原西南)。會昌三年(843年),回鶻大饑荒,烏介可汗入寇雲朔(今山西北部及內蒙古境),劉沔與幽州節度使張仲武招撫,時兩人不協。劉沔與天德行營副司石雄在殺胡山擊敗烏介,烏介可汗夜遁,迎得太和公主至雲州,回鶻從此衰敗。 會昌三年(843年),昭义军节度使刘稹叛唐,刘沔领兵與之恶战,史称昂车关之战。但因刘沔和张仲武有隙,武宗担心误事,于會昌四年(844年)二月二十五日调刘沔以義成節度使鎮河陽。刘沔带走了河东所有的财物,致使河东府库一空,间接造成了后来的杨弁兵变。會昌五年(845年)李德裕出鎮,罷為太子太保,十二月石雄代任。會昌六年(846年)卒。柳公權書《劉沔碑》。.

查看 何弘敬和劉沔

司徒

司徒,中国、朝鮮、越南古代职官。西周始置,位次三公,与六卿相当,与司马、司空、司士、司寇并称“五官”,金文多作“司土”,与司马、司工(即司空)合称“三有司”。是管理土地、人民的官,与后世的户部尚书相当。春秋时沿置。 汉哀帝时丞相改称大司徒,东汉时改称司徒,成为三公之一。.

查看 何弘敬和司徒

司空

司空,空是工的通假字,是中国、朝鮮古代官名。 西周始置,位次三公,与六卿相当,与司马、司寇、司士、司徒并称五官,掌水利、营建之事,金文皆作司工。 春秋、战国时沿置。宋国因宋武公名叫司空,所以将司空改为司城。孔子曾任鲁国的司空。 汉朝本无此官,成帝时改御史大夫为大司空,但职掌与周代的司空不同。东汉将大司空改为司空,与太尉、司徒(丞相、大司徒改任)并称三公,一直延续到宋徽宗时,仿周制,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辽朝、金朝三公还是太尉、司徒、司空,元朝时设时废。明朝、清朝还是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 明清时期也是工部尚书的别称。.

查看 何弘敬和司空

太尉

太尉為中国、朝鮮半島和越南的古代职官。.

查看 何弘敬和太尉

宁夏回族自治区

宁夏回族自治区,简称宁,是中国西北的民族自治区,位于黄河中游、蒙古高原南部。大部分地区因黄河缓慢穿流而为河套的一部分。宁夏下辖五个地级市,首府银川。.

查看 何弘敬和宁夏回族自治区

尚书仆射

尚书仆射,尚书省的副官,尚书令为虚职后,尚书仆射成为尚书省的长官,唐朝初年和北宋后期成为名副其实的首席宰相。.

查看 何弘敬和尚书仆射

中书令

中书令是中國古代官職名。 西漢年間置中書,乃歸屬於內廷宦官机构,負責在皇帝書房整理宮內文庫档案,與皇帝有頻繁接觸的機會,其主官称中書令。史家司馬遷因曾身受腐刑,並學識過人等原因任此要職。 曹魏後,逐漸不拘於宦官,也起用士人,從而演化成可以討論政策的研究机构,其主官阶高者稱中書監,次者稱中書令。 隋唐早期,任中書令為中書省之長官,屬於宰相職。隋朝因为隋文帝的父亲名叫杨忠,为忠避讳,改中书令为內史令,中书省為内史省。自唐太宗始,用其他官员以参议朝政等名義担任实际的相职。到了武周时期,改中书令为「內史」,中书省为「凤阁」。唐初中书令与侍中同为正三品,至唐代宗大历二年时同升为正二品,自此之后成为定例。 其後演化至未授同中書門下三品或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衔者不是真宰相。由此,中書令與侍中、尚書令、尚書僕射等三省官職轉變成虛位,其功能大用於給重臣加官階。五代十國、宋與之同。 元朝世祖忽必烈統制中國之後,恢復了中書令宰相的職權,但權限則大為擴充至地方行省。明洪武年間,中書令即當朝宰相。後由於胡惟庸案,原負責草擬和頒發詔令的機構中書省及中書令一職皆遭撤銷,權歸皇帝。 明成祖以後,明、清朝內雖無相職,但有所謂「首輔」或內閣大學士等職接連替代中書令原有的角色,清朝中堂一詞即由此衍生而來。惟與前期相較,內閣大學士等要職皆不復宰相威信。.

查看 何弘敬和中书令

中郎将

中郎将,是中国古代武官的官职之一。.

查看 何弘敬和中郎将

东宫三师

东宫三师,或稱太子三師,是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的合称。从一品官。辅导皇太子的官员,一般以位高望重的大臣兼任,亦有专任者。 为了培养皇太子尊师重道的品格,在礼仪上对东宫三师十分推崇。《百官志四上》:“太子太师、太傅、太保,各一人,从一品。掌辅导皇太子。每见,迎拜殿门,三师答拜,每门必让,三师坐,太子乃坐。与三师书,前名惶恐,后名惶恐再拜。太子出,则乘路备卤簿以从。” 东宫三师的辅官为「东宫三少」,即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 东宫三师与三少后世渐为榮譽職,單純成為高級虛銜,並不負責教導太子。 朝鮮半島高麗王朝亦設有東宮三師,負責教導王世子。.

查看 何弘敬和东宫三师

何妥

何妥,字棲鳳,生卒年不詳。何国粟特(今乌兹别克斯坦)人。隋代音乐家与哲学家。 父何细胡是西域粟特人,在梁朝經商致富,遂家居郫县(今四川成都平原中部)。何妥机敏聪慧,八歲入國子學。開皇十二年(592年)以國子博士受命考定鐘律。又曾獻上何妥車。以国子祭酒卒于官。著有《乐要》一卷、《周易讲疏》十三卷等。 曾孙何令思,破薛延陀于石堡城。何令思五世孙唐朝魏博节度使何进滔。.

查看 何弘敬和何妥

何全皞

何全皞(),唐朝将领,在865年-870年间任魏博节度使,实质独立于朝廷,尽管他协助朝廷平定了庞勋叛乱。870年,全皞被兵變所殺,将领韓君雄自封為留後。.

查看 何弘敬和何全皞

何進滔

何進滔(),唐朝靈州(今寧夏永寧西南)粟特族人,曾為魏博节度使。子何弘敬續領魏博軍。.

查看 何弘敬和何進滔

侍中

侍中是中國的官職名稱,秦始置,之后很多朝代都有设立,但是其地位与职能有过很大的变化。.

查看 何弘敬和侍中

御史大夫

御史大夫為中國歷史的官職,三公之一,御史的首領,负责监察百官,大约相当于副丞相。 類似於近代:監察院、督察處、政風廉潔處、廉政公署。防範朝廷主官於侵害人民權益、貪官污吏、貪贓枉法。.

查看 何弘敬和御史大夫

御史中丞

御史中丞,中国古代官名,為一種御史。秦始置。類似於近代:督察處、政風廉潔處、最高人民检察院、廉政公署。防範朝廷主官侵害人民權益、貪官污吏、貪贓枉法。.

查看 何弘敬和御史中丞

唐宣宗

唐宣宗李忱(),唐朝第19代皇帝(846年—859年在位,未算武周政权),初名怡,登基之前封為光王,在位13年。唐宪宗李纯十三子,母鄭宮人,元和五年(810年)六月廿二日生於大明宫,是唐穆宗李恒的弟弟,唐敬宗李湛、唐文宗李昂、唐武宗李炎的叔叔。.

查看 何弘敬和唐宣宗

唐平劉稹之戰

劉稹之叛,因其发生于唐武宗会昌年间,史稱会昌伐叛,是指唐朝會昌三年(843年)至四年(844年),唐廷平定昭義節度使劉稹叛乱之戰。 會昌三年(843年)四月,昭義節度使劉從諫病卒,其侄也是养子劉稹用昭義(山西長治)兵馬使郭誼的建議,秘不發喪,自領軍務。监军崔士康奏称刘从谏病重,请求朝廷任命劉稹为留后。 劉稹因其父刘从谏上書言宦官仇士良等之惡,与朝廷交恶,不敢歸朝。宰相李德裕認為昭义邻近帝都,不可割据一方,故朝廷不准,五月十三日,唐朝廷下诏令削夺刘从谏及刘稹官爵。武宗會昌四年(844年),李德裕用成德、魏博、河中等鎮兵力進攻昭義,命王元逵为泽潞北面招讨使,何弘敬为南面诏讨使,与河中节度使陈夷行、河东节度使刘沔、河阳节度使王茂元合力出擊。劉稹命薛茂卿抵抗。 期间,因刘沔与卢龙节度使张仲武不合,武宗调任前宰相李石为河东节度使。刘稹遣军将贾群来见李石,呈上李石堂兄洺州刺史李恬的信说:“刘稹愿举族归命于相公,奉刘从谏的丧事归葬东都。”李石囚禁贾群,上报书信。李德裕以李石名义回信要刘稹面缚来降。不久河东都将杨弁趁府库空虚之机煽动士兵兵变驱逐李石,与刘稹结盟。朝臣们与忠武节度使王宰建议停止讨伐刘稹,接受其投降,但李德裕仍坚持原立场。刘稹为了表明自己并非叛者,反而攻打杨弁。杨弁被平定后,朝廷仍然讨伐刘稹。 是年七月十八日,天德防御使石雄入潞州,有七千人隨行,過烏嶺(在山西翼城縣境),破昭義軍五寨。王元逵攻宣务栅(今河北隆尧西北),在尧山(今河北完县西北)擊敗劉軍。八月十八日,薛茂卿攻陷科斗店。劉稹軍心漸怠,权实握在王协、李士贵手中,將士愈覺離心,大將高文端向唐軍投降,邢州(今河北邢台)刺史崔嘏归降,洺州(今河北永年东南)、磁州(今河北磁县)相繼倒戈。 劉稹部下董可武、郭誼、王協等人,把劉稹騙入別院殺害,事後族滅其家,郭谊、王协等人出降。石雄宣佈澤潞平定,将郭谊、王协等人連同劉稹的首級傳送長安。 Category:唐朝戰爭 澤潞 Category:山西历次战争与战役 Category:843年 Category:844年.

查看 何弘敬和唐平劉稹之戰

唐武宗

唐武宗李瀍()(),临死前12天改名“炎”,唐穆宗的第五子和事实上的第九子,母韦贵妃。他是唐朝的第18代皇帝(除去武则天以外),在位时间是840年至846年,在位6年,享年31岁。.

查看 何弘敬和唐武宗

唐朝

唐朝(),中國朝代,國祚共历289年,21位皇帝。由唐高祖李淵所建立,與隋朝合稱隋唐。唐室出身自關隴世族,先祖李虎在南北朝的西魏是八柱国之一,封为唐国公。其後代李淵為隋朝晋阳(在今山西太原西南)留守,在隋末民變時出兵入關中以爭奪天下,於618年受隋恭帝楊侑禪位,在唐朝統一戰爭中統一天下。唐朝定都長安(今陕西省西安市)。并设东都洛陽、北都晋阳等陪都。 唐朝歷史可以概略分成數個時期,大致上以安史之亂為界。初唐時國力強盛,李淵建立唐朝,是為唐高祖,王子李世民以玄武門之變,殺死兄李建成、弟李元吉,逼迫高祖內禪帝位,即為唐太宗,是唐朝多次首都兵變的開端。太宗一手將唐朝帶向盛世,擊敗強敵东突厥,受尊為「天可汗」,成就貞觀之治。唐高宗時期击败西突厥、高句麗等強敵,建立永徽之治,把唐朝版圖擴到最大。高宗去世後,其皇后武后先後擁立兒子中宗和睿宗當傀儡,最後於690年廢睿宗自立為皇帝,改國號曰「周」,即武周,人稱「武則天」,而此時女主政治也達到高峰。直到705年中宗因神龍革命而復辟,唐朝國號得以恢復。但接著還有韋后專權,之後宗室李隆基與其姑姑太平公主共同發起唐隆之變,才掃蕩韋氏勢力,結束自從中宗復辟後朝政紊亂的情況。李隆基也實際掌權,成為日後的唐玄宗。玄宗即位後便發動先天之變,賜死太平公主,結束數十年來的女主政治與百年來的政變時代,進入盛唐時期,是唐朝的第二高峰與轉折,開元時期唐玄宗革除前朝弊端,政治開明,威服四周國家,史稱開元盛世。到天寶時期,政治逐漸混亂,於755年爆發安史之亂,唐朝極盛而衰。中唐時,唐朝受到河朔三鎮、吐蕃的侵擾、宦官專權與牛李黨爭等內憂外患的影響而衰退。其間雖然有唐憲宗的元和中興、唐武宗的會昌中興與唐宣宗的大中之治,但是都未能根治唐朝的內憂外患。在晚唐時因為政治腐敗,爆發唐末民變,其中黃巢之亂破壞江南經濟,使唐朝經濟完全瓦解,导致全国性的藩鎮割據,唐室最後被藩鎮朱全忠控制。他迫使唐昭宗迁都洛阳,並於907年逼唐哀帝禅位,唐亡,共289年。朱全忠建國梁,史称后梁,进入五代十国时期。 唐朝的疆域廣大,但時常變動,630年就超过隋朝极盛时的版图。唐朝也是自秦汉以来,第一个不使用前朝所筑长城及不筑长城的统一王朝。其鼎盛时期為7世纪,當時中亚的綠洲地帶受唐朝支配。其最大範圍南至罗伏州(今越南河静)、北括玄阙州(今俄罗斯安加拉河流域)、西及安息州(今乌兹别克斯坦布哈拉)、东临哥勿州(今吉林通化)的辽阔疆域,国土面积达1076万平方公里。中唐後漠北、西域的領地相繼失去,到晚唐時衰退到等同中國本部的大小,但仍然保有河套地區及河西走廊。天宝十三年(754年)户口统计为五千二百八十八万四百八十八人,不过许多学者考虑到当时统计不严,存在大量没有计入统计的瞒报户口,此外还有隐户、佃农、奴婢、士兵、僧道等人群不纳入户口统计,故大多数学者认为唐朝人口峰值在八千万左右。此时,长安辖区人口估算在200万人左右,而市区则是100万人。 唐朝全盛时在文化、科技、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都达到很高的成就。在中国历史上有大量的科技发明,四大发明之中有两个即火药和印刷术都诞生于唐朝。其政治為三省六部制,前期中央權力在皇帝與宰相,到後期變成皇帝與宦官。同隋朝推行科舉制度,使得晉朝南朝的世族制度不再興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状元、三元及第,都诞生于唐朝,即622年状元孙伏伽(一说651年的颜康成)。軍事制度前期採用府兵制,軍力強盛,多次擊敗外族。後期則出現節度使(藩鎮)的軍政制度,割據一方,到唐朝後期還出現四十八個藩鎮。唐朝是当时世界的强国之首,與突厥、高句丽、吐蕃、大食爭奪四方霸權。藉由羈縻制度控制回紇、契丹等等北方各族,还调度漠北地区的突厥诸部军队攻打西突厥、高句丽,並且讓南诏、高昌、龟兹、粟特、吐蕃、新罗、渤海国和日本等國家吸收唐朝的文化與政治體制。唐朝的經濟富盛,結合華北、關中與江南的經濟,到後期更加依重江南赋税。土地、盐铁與赋税制度隨著社会改變而改革,由均田制與租庸調制轉向兩稅制,並且增加許多雜稅。其中兩稅制影響中國後半期的賦稅制度。唐朝文化兼容並蓄,接納各個民族與宗教,進行交流融合,成為開放的國際文化。其文學發展達到高峰,以詩最為興盛。當時有詩仙李白、詩聖杜甫等人,以及推行古文運動的韓愈,其史書與傳奇(小說的前身)也十分發達。由於吸收西域特徵與宗教色彩,唐朝藝術與前後朝代都迥然不同,其壁畫、雕刻、書法與音樂都很發達。唐朝声誉远及海外,其歷史地位深重,到明清時期海外多称中国人为“唐人”。.

查看 何弘敬和唐朝

唐懿宗

唐懿宗李漼(),唐朝第20代皇帝(除去武则天以外),859年至873年在位,在位14年,终年41岁。 李漼初名温,唐宣宗李忱的長子。宣宗病死後,被宦官迎立為帝,是為唐懿宗,改元“咸通”。死後葬於簡陵,谥号昭聖恭惠孝皇帝。.

查看 何弘敬和唐懿宗

光祿大夫

光祿大夫,中國、朝鮮半島、越南、琉球古代職官名。為君主近臣,依君主詔命行事。.

查看 何弘敬和光祿大夫

国子监

国子监是中国隋代以后、朝鮮半島高麗王朝、越南的中央官学,為中國古代教育體系之最高學府;同時作為當時國家教育的主管機構,隸屬禮部。國子監具有一定程度的監國功能,可以彈劾官員和國政,儘管這功能自宋朝以後已不甚明顯,而國子監自創建以來最明顯的三個功能則是:協助國家舉行科舉考核;負責對國家最優秀學子的教育工作;規管士子的德行、操守。.

查看 何弘敬和国子监

国公

国公是中国、越南古代封爵名,位次郡王,为封爵的第三等,公爵的第一等。.

查看 何弘敬和国公

王元逵

王元逵(),字茂远,唐代回紇阿布思人,成德節度使王廷湊之子,後繼任。.

查看 何弘敬和王元逵

王茂元

王茂元(),濮州濮阳县人,唐朝武将。 出身将门,父亲王栖曜参加过“安史之乱”讨伐叛军的战斗。王茂元从小好学,在德宗时曾上书自荐,擢试校书郎,改官为太子赞善大夫。吕元膺留守东都时,署防禦判官,有军功。元和中,为右神策将军。文宗朝太和中,检校工部尚书、广州刺史、岭南节度使。在招安南方少数民族的工作上颇有成效。 家中积财,交结权贵,倚靠郑注升迁为泾原节度使。甘露之变后郑注势败,罄尽家财,犒饷两军,才免于株连。改封濮阳郡侯。又召为将作监,领陈许节度使。武宗朝会昌中,为河阳节度使。劉稹叛乱,王茂元在奉命讨伐时病故,追赠司徒。《新唐书 列传第九十五》:“(王茂元)討劉稹也,李德裕以茂元兵寡,詔王宰領陳許合義成兵援之,以河陰所貯兵械、內庫甲弓矢陌刀賜之。會病,以宰兼河陽行營攻討使。卒,贈司徒,謚曰威。” 為王栖曜的次子;其四弟王翊元(774年~818年)有墓誌出土。小弟王參元亦見於裡面。 第六女適韓瞻;生韓偓。幺女嫁李商隱。王茂元為李商隱的姨父。.

查看 何弘敬和王茂元

灵武市

灵武市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寧夏回族自治區中部、黄河东岸的一个縣級市,由自治区首府银川市管辖。以西南东北向的黄河与永宁县成界,北接兴庆区,距西南部的吴忠市15公里。灵武市在西汉建制,在北魏时期首设灵州,唐代时是朔方节度使的驻地,并在五代时期成为北方的一个东西贸易中心,西夏后期李继迁曾迁都于此,明朝时曾由陕西督司和宁夏卫交替管辖,清朝时划为隶属甘肃的宁夏卫,民国时期由甘肃省宁夏道管辖。 灵武市以其窑址所出的灵武窑闻名。.

查看 何弘敬和灵武市

碑林

碑林是大量碑碣與石刻,聚集林立展示的地方。清朝乾隆年間,畢沅曾派人把路邊的各代碑碣,蒐集起來,陳列在西安官辦學校前,叫做碑林或碑洞。.

查看 何弘敬和碑林

隋朝

隋朝(581年—619年)是中國歷史之中,上承南北朝、下啟唐朝的一個重要的朝代,史學家常把它和唐朝合稱隋唐高明士(2006年):《隋唐五代史》第一章〈導論-隋唐史的特質〉,第一節〈承先啟後的歷史地位〉,第3頁-第101頁。。隋朝源自581年隋文帝楊堅受禪建立隋朝,至619年王世充廢隋恭帝楊侗為止,國祚39年。楊堅屬於北周的胡漢關隴世家,於北周宣帝繼位後逐漸掌握周廷。幼年的北周靜帝即位後,身為外戚的楊堅控制朝政,先後平定尉遲迥、司馬消難等反楊叛軍。581年北周靜帝禪讓給楊堅,北周亡,楊堅定國號為「隋」《》、《》:楊堅的爵位是隨國公,依照慣例應將國號定為「隨」,但「隨」字的「辶」有忽走忽停不穩定的意思,於是他去掉「辶」,以「隋」這個新字作為王朝名。。依據五行相生的順序,北周的「木」德之後為「火」德,因此隋朝以火為德運並選取與火德對應的紅色為正色。隋文帝於587年廢除後梁,於589年隋滅陳之戰攻滅南朝陳,俘虜陳後主。隔年9月,控制嶺南地區的冼夫人歸附隋朝。至此,天下一統,隋朝結束了中國自魏晉南北朝以來的分裂局面,重新建立大一統的國家。 隋文帝總結歷朝興亡的原因,維護與農民的關係,調和統治集團內部的關係。這些使社會矛盾趨於緩和,經濟、文化得以迅速成長和繁華,開創出開皇之治。然而隋文帝晚年剛愎自用,提倡嚴苛重刑《隋書·刑法志》:「盜一錢以上棄市,三人共盜一瓜均死,事發即時行決」,因猜忌而大殺功臣《隋書·高祖紀》:「稽其亂亡之兆,起自高祖,成於煬帝,所由來遠矣」,國力開始衰退。隋文帝的次子楊廣爭奪長子楊勇的太子位獲勝。604年隋文帝去世,楊廣繼位,即隋煬帝。隋煬帝為了鞏固隋朝發展,興建許多大型建設,又東征西討,隋朝發展到極盛。然而隋煬帝好大喜功,嚴重耗費隋朝國力,其中又以三次東征高句麗為最甚,最後引發隋末民變。616年隋煬帝離開東都,前往江都(即今江蘇揚州)。618年宇文化及等人發動兵變,殺隋煬帝;隋恭帝楊侑禪讓李淵,李淵正式稱帝,建立唐朝;隔年,王世充擁立的隋恭帝楊侗也被廢,隋朝亡。隋末群雄割據的局面,最終也为唐朝所終結。 在政治制度方面,隋朝確立了影響後世深遠的三省六部制,以鞏固中央集權制度;制定出完整的科舉制度,以選拔優秀人才,弱化世族壟斷仕官的能力。另外還建立政事堂議事制度、監察制度、考績制度,這些都強化了政府機制,深刻影響到唐朝與後世的政治制度編輯部編輯(1992年):《中國文明史·隋唐五代史》第一章 〈多民族統一國家的重建與發展〉,1頁。在軍事上,繼續推行和改革府兵制;經濟上,一方面實行均田制和租庸調制減輕農民生產壓力,另一方面採取大索貌閱和輸籍制等清差戶口措施,以增加財政收入。這些政策成就了隋初的開皇之治。 為了鞏固隋朝發展,隋文帝與隋煬帝興建舉世聞名的隋唐大運河、隋長城、馳道以及大興城與東都洛陽。這些都提升了位於關中的隋廷對北方地區、關東地區與江南地區的掌控力,使隋朝各地的經濟、文化與人民能順利交流,還誕生出經濟重鎮江都(今揚州)。外交方面,隋朝的盛世也使得當時周邊國家和境內的少數民族如高昌、倭國、高句麗、新羅、百濟與內屬的東突厥等國都受隋朝文化與典章制度的影響,外交交流以日本的遣隋使最為著名。 隋朝結束自魏晉南北朝以來的分裂局面,奠定日後大唐盛世的基礎,對中國歷史的意義重大。隋朝的漢族已經不再是純漢族,很多胡漢混血改成漢姓。隋朝對於外族文化的接受度高,並與漢族文化融合,與唐朝合為中國歷史上較為開放的朝代。.

查看 何弘敬和隋朝

魏博节度使

#重定向 天雄军节度使.

查看 何弘敬和魏博节度使

薛延陀

薛延陀,是敕勒部落之一,他們是部落聯合體,由薛(Syr)與延陀(Tardouch)組成。是東部高車一部落。曾經於487年(齊永明五年),隨阿伏至羅到準噶爾盆地建高車國。其中族源有匈奴。 南北朝時遊牧於阿爾泰山西南,額爾齊斯河一帶,少數留在于都斤山。他們的軍力很大。曾經多次反叛。六世纪中叶,准噶尔盆地的敕勒人随突厥土门可汗东征柔然后,散居在漠北的敕勒人分成15部,薛延陀为其中一部。605年,他們的首領乙失缽驅逐突厥泥厥處羅可汗。直到618年才被射匱可汗重新征服。 628年,西突厥汗國大亂。薛延陀部長乙失夷男率7萬戶越阿爾泰山歸依東突厥汗國。後來,敕勒的拔野古、回紇、同羅相繼作亂。推乙失夷男為可汗,即真珠可汗,牙帳設在鬱督軍山,在630年立國。接受唐朝的可汗封号。徙庭于独逻河(今蒙古国土拉河)。後來一些室韋、靺鞨依附。同年与唐军一起消灭了东突厥,并占领漠北之地。 646年在唐灭薛延陀之战中被唐朝(李道宗等将领)在回纥的帮助下击败,随后亡國。唐太宗於故地設六府七州,隶属于燕然都护府,分别是: 六府:.

查看 何弘敬和薛延陀

邯郸市

邯郸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河北省下辖的地级市,经国务院批准拥有地方立法权的较大的市,位于河北省最南端,因邯山至此尽而得名,有「河北南大门」之称。市境北接邢台市,东临山东省聊城市,南界河南省安阳市、濮阳市,西邻山西省晋中市、长治市。地处太行山脈东麓,华北平原中部,晋冀鲁豫四省交界之地,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地势西高东低。西部为山地丘陵带,东部为冲积平原区。滏阳河、漳河、洺河等自西向东流经市境。全市总面积1.21万平方公里,人口943.3万,主城区人口达367.42万人。 邯郸历史悠久,是中原文明重要的发祥地之一,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距今8000年前就有新石器早期的磁山文化;春秋战国时期,邯郸作为赵国都城达百余年,前后经历八代国君,是当时中国北方政治、文化、经济、交通中心;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邯郸遭到战乱破坏,由当时的赵国国都贬为一个郡;西汉时期和关中的长安、中原的洛阳、山东的临淄、西南的成都共享“五都盛名”;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邯郸南部的邺城(今邯郸临漳县)逐渐兴起,袁绍、曹魏等势力先后占据邺城而称霸天下;南北朝时,先后有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在此建都;隋朝隋炀帝下令火焚邺城,邺城遭到毁灭;到北宋时,邯郸东部地区的大名县成为北宋“陪都”为北京大名府。明清时期,邯郸隶属广平府、彰德府;民国初年,邯郸隶属直隶省冀南道,1993年国务院批准,实行地市合并,邯郸地区周围所辖各县划归到邯郸市,称邯郸市。 邯郸已探明矿物资源多达40多种,煤炭和铁矿石储藏量分别在40亿吨和4.8亿吨,被誉为现代“钢城”、“煤都”,邯郸不但是河北省重要的焦煤及钢铁生产基地,亦是中国大陆重要的电力、纺织、煤炭、建材等生产基地;粮食产量也居河北省前列,素有“北方粮仓”、“冀南棉海”之称;邯郸商业也十分发达,市政府在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同时,也加快了其他项目的发展。2015年邯郸经济开发区晋升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邯郸是中国成语之城,“邯郸学步”从某种意义上代表了赵国都城的风雅。.

查看 何弘敬和邯郸市

昭義

昭義,又名泽潞,唐朝地名,治所在今潞州(今山西長治),轄區大概是唐代的邢州(今河北邢臺)、洺州(今河北永年東南)、磁州(今河北磁縣)、澤州(今山西晉城)、潞州五州,約是今日山西省東南部與河北省西南部。.

查看 何弘敬和昭義

执失思力

執失思力(),中国唐朝軍人,突厥人,唐高祖驸马。 執失思力是突厥处羅可汗、頡利可汗属下執失部的酋长,官职为俟利发。626年,出使唐朝,出言不逊,被唐太宗囚在门下省,不久放还。貞观年間,護送隋朝蕭皇后归唐,唐太宗任命他为左領軍将軍。頡利可汗被唐击敗,太宗命執失思力说服渾、斛薩部落降伏。執失思力在太宗側近为官,在太宗狩猎兔子时进諫:“陛下为四海父母,乃自轻,臣窃殆之。”后来太宗又狩猎追鹿,思力固諫。 635年,参与平定吐谷渾。645年,太宗遠征高句麗,執失思力駐屯金山道,領知突厥来牵制薛延陀。薛延陀10万兵侵攻唐境,思力引薛延陀入夏州,撃破之。638年秋,松赞干布亲自指挥大约20万吐蕃军借口吐谷浑从中作梗,开始攻击唐朝的松州(今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但同时松赞干布又派遣使者到唐朝国都长安再次请求,并宣称他们打算欢迎公主。唐太宗派侯君集为当弥道行军大总管指挥5万军队,执失思力、牛进达、刘简协助,援救松州。与此同时,吐蕃军正在围困松州的首县——嘉诚(今四川松潘),但唐军先遣部队在牛进达指挥下,打败了吐蕃军。646年,又跟从江夏王李道宗破薛延陀残余,灭薛延陀汗国。 思力娶唐高祖李淵之女九江公主为妻,并赐铁劵,官駙馬都尉,封安国公。653年,房遺愛之乱起,思力因和遺愛交友、获罪連。唐高宗因思力的战功没有杀他,改流放巂州。公主请求削封邑,与夫同行。九江公主先于執失思力去世。龍朔年間,思力为归州刺史,不久去世。664年,恢复公主封邑,追贈思力勝州都督,谥号景。.

查看 何弘敬和执失思力

另见

800年代出生

860年代逝世

邯郸政治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