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在努力恢复Google Play商店上的Unionpedia应用程序
传出传入
🌟我们简化了设计以优化导航!
Instagram Facebook X LinkedIn

1924年臺灣

指数 1924年臺灣

没有描述。

目录

  1. 45 关系: 基隆市 (州轄市)台北市工作委員會台灣獨立運動台灣青年社吳新亨吳思漢宋文薰中央研究院院士張我軍作家國立臺灣大學國泰人壽嘉義農林棒球隊王育德神户市福建省直木奖許地山許雲基許陳蓮花高雄市 (州轄市)高雄街高雄醫學大學謝獻臣辜顯榮范本梁霖園集團邱永漢邵恩新蔡萬霖鄭日清臺灣話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臺灣民報臺灣文化協會陈舜臣林亨泰林良 (臺灣作家)李春生治警事件新北市新北市市長日本慰安婦1950年臺灣

基隆市 (州轄市)

基隆市()是臺灣日治時期中期(1924年至1945年間)存在之行政區,隸屬臺北州,由基隆街升格而來。管轄範圍包含今基隆市的中山、中正、仁愛、信義區,及安樂區部分地區。.

查看 1924年臺灣和基隆市 (州轄市)

台北市工作委員會

中國共產黨台灣省台北市工作委員會,簡稱台北市工作委員會、中共台北市委,是中国共产党在台湾省台北市的地方组织,是中共台湾省委的派出机构。 中共台北市委為中國共產黨設置於台灣台北市之外圍組織,成立於1947年10月,以讀書會形式進行活動,由郭琇琮負責。台北市工作委員會轄下設有台灣大學附屬醫院支部、草山支部、菸酒公賣局支部、台北電信局支部、士林熱帶醫學研究所支部、雙園支部、和尚州支部及第一至第五之台北街頭支部等等。1950年,毛人鳳主導之保密局破獲該委員會,並立即逮捕委員會所有成員達51人。其中包含擔任委員會書記一職的郭琇琮在內,此「匪諜案」共有15人遭槍斃,36人被判1至15年有期徒刑。 台北市工作委員會為台灣省工作委員會最大直屬機構,株連政治犯甚多。而1950年代此「北工委案」的爆發,開啟以台北市為主的台灣白色恐怖時期,此時期甚至可延伸到1970年代,甚至到1990年代該案才藉由口述歷史等活動得以部分平反。.

查看 1924年臺灣和台北市工作委員會

台灣獨立運動

台灣獨立運動,簡稱台獨,是台灣的政治思想之一,其主要目標是透過制定新憲法等方式,建立一個屬於台灣住民的獨立主權國家,與謀求兩岸統一的「統派」相對。實際上依照理論與目標的不同,還可細分為傳統台獨、華獨、台獨左派等流派。 台灣獨立運動面臨著種種的政治現實與國際角力,外部除須與美日兩大盟邦建立互信的軍事同盟關係,還須克服來自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武力干涉與經濟施壓,而如何解決台灣內部在國家認同與意識形態上的多元與矛盾(統派)也是另一項難題。台灣獨立運動也透過台灣民族主義、台灣本土化運動、台灣正名運動、去中国化、強調台灣主體性等方式表現。.

查看 1924年臺灣和台灣獨立運動

台灣青年社

台灣青年社(1960年2月28日-1970年1月1日)是明治大學講師兼作家王育德成立於日本的政治團體。 1959年,明治大學講師王育德擔任《台灣》雜誌主筆後,與吳枝鐘、張春興、林啓旭、李元琳等人成立台灣社(與2006年成立之台灣社並無關聯),開始進行對留學日本之台灣學生的啟蒙工作以及對日本人的國際宣傳工作。並展開二次大戰後的台灣獨立運動,發行日文雙月刊《台灣青年》來從事宣傳。不久,許世楷、張國興、周英明、金美齡、林啟旭、侯榮邦等台灣留日學生相繼加入。1960年2月28日,台灣社改名為台灣青年社。 1962年,台灣青年社發行官方刊物《獨立通訊》,展開台灣內部啟蒙宣傳。1963年5月,台灣青年社改名為台灣青年會,展開組織留學生運動。1965年9月23日,王育德、黃昭堂、許世楷、周英明、金美齡、廖春榮等人將台灣青年會發展為台灣青年獨立聯盟,並發表綱領。1965年9月24日,台灣青年獨立聯盟在東京都銀座發動示威,要求聯合國支持台灣自決。邱永漢、辜寬敏加入後,台灣青年獨立聯盟更擴大組織。1970年1月1日,台灣青年獨立聯盟併入台獨聯盟。.

查看 1924年臺灣和台灣青年社

吳新亨

吳新亨(),原名:吳元敝,日本名:萩原寬,嘉義朴子人,為日本職棒的台灣球員,早期是嘉義農林棒球隊第三代的球員,後來加入日本職棒。.

查看 1924年臺灣和吳新亨

吳思漢

吳思漢(),本名吳調和,中國共產黨黨員,父吳勻為小學教師,後勤學成為漢醫並從事藥材買賣,日治台南州新營郡白河庄人,台灣台南白河公學校,台南二中畢(今台南一中),京都大學醫學部肄業,因對祖國的嚮往而投身抗戰,從京都一路從淪陷區進入中國重慶,1945年光復後擔任台灣新生報日文編譯,194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開設啟蒙書店發展組織,1949年7月加入台北市工作委員會擔任工委,後因《光明報》曝光遭到逮捕,1950年11月28日槍決於馬場町刑場。.

查看 1924年臺灣和吳思漢

宋文薰

宋文薰(),台灣考古學家,新竹縣竹東鎮人,為中央研究院院士,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名譽教授。.

查看 1924年臺灣和宋文薰

中央研究院院士

中央研究院院士為中華民國中央研究院之榮譽頭銜,也是中華民國的最高學術榮譽,但並非職務。.

查看 1924年臺灣和中央研究院院士

張我軍

張我軍(),作家,臺灣臺北板橋人,祖籍福建省漳州府南靖縣,原名張清榮。筆名一郎、劍華、以齋、四光、大勝、廢兵、野馬、M.S.、老童生等。 他是台灣日治時期新舊文學論戰的導火線引燃者。張我軍與當時旅居燕京的臺籍菁英連震東、洪炎秋、蘇薌雨等並稱「四劍客」,作家龍瑛宗讚譽張我軍為「高舉五四火把回臺的先覺者」。張我軍始終反對運用方言於白話文寫作,曾指出:「我們日常所用的話,十分差不多佔九分沒有相當的文字。那是因為我們的話是土話,是沒有文字的下級話,是大多數佔了不合理的話啦。所以沒有文學的價值,已是無可疑的了。」 張我軍育有4子:張光正、張光直(已去世)、張光誠(已去世)、張光樸。大兒子張光正參加中國共產革命未回臺灣,其他3個兒子在臺灣完成學業後,都留學美國,次子張光直教授為世界知名考古學家,曾任中央研究院副院長及曾任教於美國耶魯大學與哈佛大學。四子張光樸教授任教於美國芝加哥醫學院,已退休,留居美國。.

查看 1924年臺灣和張我軍

作家

作家特指文學創作上有盛名或成就的人,近代已泛指以写作為職業的人。相對於「作者」一詞而言,「作家」一詞比較廣義,包括網上寫手、自由撰稿人、任何種類出書的作者都可以被稱為或自稱為作家。 傅柯在其著名的論文《作者是什麼?》(What is an author?, 1969)提到:“所有的作者都是作家,但並非所有的作家都是(某作品的)作者。”(all authors are writers,but not all writers are authors.).

查看 1924年臺灣和作家

國立臺灣大學

國立臺灣大學,簡稱臺大,該校是教育部高教深耕計畫中參與全球鏈結全校型計畫的4所學校之一,為臺灣第一所綜合大學、以及臺灣學生人數最多的高等教育機構 。大學建制始於1928年日治時代中期創校的「臺北帝國大學」,因為今日建制歷經戰後整併,故若拆開檢示,最早可追溯的部分為醫學院前身-1899年建立的「臺灣總督府醫學校」。由於帝大時期,日本人在行政、招生都佔有優勢地位(類似朝鮮日治時期的京城帝國大學),因此臺大校方在2007年以前不認同帝大的建校時間,以1945年戴運軌等人主持改制的國立臺灣大學為校史起點。,1945年中華民國接收臺灣後經改制與兩次易名始用現名。現設有11個學院、3個專業學院,下分54個學系、109個研究所;另設有30餘個各學術領域之國家級或校級研究中心,以及進修推廣部、臺大醫院等附屬機構。是全臺唯一學生人數超過三萬的高等教育學校。2018年QS世界大學排名:第76名,2018年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排名:第198名。 此外,臺大擁有臺北市境內的3大校區、以及多處散布於全臺的分支校區與校地,總面積約3萬4千公頃,佔臺灣土地總面積的百分之一。 臺大以自由主義學風著稱,並在臺灣具有重要學術地位。校友涵蓋諾貝爾獎、圖靈獎得主、4名中華民國總統(公民直選後的所有總統)與近百名的中央研究院院士;教職員則有多位各國科學或工程學院的院士。除了學術榮譽得主之外,臺大師生校友亦包括數百位行政院院長、縣市首長、部會首長、立法委員、縣市議員等政界人士,對臺灣社會具高度影響力。 2015年1月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立臺灣科技大學三校結盟合組國立臺灣大學聯盟,並於2016年3月31日正式核定成為國立臺灣大學系統。.

查看 1924年臺灣和國立臺灣大學

國泰人壽

國泰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簡稱國泰人壽、國壽)(Cathay Life Insurance Company, Ltd.),是一家總部設於中華民國臺北市大安區的人壽保險公司,為國泰金融控股公司(國泰金控)旗下子公司之一,在2016年美國《財富》雜誌全球500大公司的排行榜中名列第468名。.

查看 1924年臺灣和國泰人壽

嘉義農林棒球隊

嘉義農林棒球隊,簡稱嘉農棒球隊,是日本時代台灣嘉義農林學校(今國立嘉義大學)的棒球代表隊。1931年,首次到台北參賽的嘉農棒球隊便奪得全台高校棒球冠軍,打破過去十二年由北部地區球隊壟斷,所謂「冠軍錦旗不過濁水溪」的傳統。隨後代表台灣赴日本參加第十七回夏季甲子園大會,以三勝一負的佳績獲得「準優勝」(亞軍),震驚日本棒壇,博得「英雄戰場 天下嘉農」的美譽。 其傳奇故事獲得台灣電影工作者魏德聖的青睞,由馬志翔執導以其為背景的電影《KANO》於2012年開拍,而在2014年2月27日上映。.

查看 1924年臺灣和嘉義農林棒球隊

王育德

王育德(),國際台灣語研究權威、台灣獨立運動重要領導人之一,亦為日本「台灣青年社」及其機關刊物《台灣青年》之創辦者。.

查看 1924年臺灣和王育德

神户市

户市()是位於日本西部近畿地方兵庫縣的都市,為兵庫縣縣廳所在地,也是政令指定都市之一,下轄有9個區。神戶市的面積為552.83平方公里。2016年6月,神戶市有人口1,538,053人,是日本人口第七多的都市。神戶市與大阪市、京都市並為京阪神都會區的核心都市,同時也和其附近的衛星都市組成神戶都市圈。 「神戶」這一地名是起源於現在神戶市中心的三宮、元町地區在古代曾是生田神社的領地,並居住有生田神社的。神戶地處大阪灣沿岸,風浪平緩且沿岸水深較深,地形極為適宜建設港口。在古代時期,神戶就是京都及大阪的外港之一。1868年,神戶成為日本最早開放對外國通商的五個港口之一,之後神戶迅速發展為日本最重要的港灣都市之一。也正因其是日本最早的通商港口,神戶以開放和國際化的氣氛而聞名。1995年的阪神淡路大地震雖然給神戶帶來巨大的打擊,然而經過多年的重建,神戶的都市建設和人口都已超過地震之前的水準。神戶也是一座宜居都市,並曾在2007年入選福布斯雜誌評出的「世界最清潔的25座城市」,其後也於2012年在瑞士的諮詢公司ECA國際評選出的世界宜居都市排名中排名第五位,是唯一入選前10位的日本都市。.

查看 1924年臺灣和神户市

福建省

福建省(Hók-gióng;Hok-kiàn;Fuk-kien),簡稱閩,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東南沿海的一个省,省会福州。东西最寬約為480公里,南北最長約為530公里,陆域面积12.4万平方公里。東北與浙江省毗邻,西、西北與江西省接界,西南與廣東省相連,东隔臺灣海峽與臺灣相望。福建省下辖1个副省级城市和8个地级市及平潭综合实验区。 福建地理特点是“依山傍海”。福建多山,全省山地丘陵面积约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90%;这些山地多为森林所覆盖,使得福建的森林覆盖率达62.96%,居全国第一。福建的大陆海岸线长度居全国第二位,海岸曲折,岛屿众多。而且由于福建位于东海与南海的交通要冲,是历史上海上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的起点,也是海上商贸集散地,和中国其他地方不同,福建沿海的文明是海洋文明而内地客家地区是农业文明。《福建统计年鉴2007》,中国统计出版社,第一章《综合》:基本省情 福建经济总量位居全国第10位,是中國经济发展最快的省份之一。2014年12月12日,国务院决定设立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福州片区共31.26平方公里、平潭片区共43平方公里,厦门片区共43.78平方公里),继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后,中国第二批三个自由贸易试验区之一。福建旅游资源丰富,有武夷山、鼓浪屿、清源山、太姥山等自然风光和土楼、安平桥、三坊七巷等人文景观。 福建的民族组成比较单一,汉族占总人口的97.84%,畲族为最主要的少数民族,占总人口1%,还有少量回族、满族等,其它民族人口多为近现代迁居而来,比重极小。福建汉族内部语言文化高度多元,分化成多个族群。.

查看 1924年臺灣和福建省

直木奖

木三十五賞,簡稱直木賞或直木獎,由文藝春秋的創辦人菊池寬為紀念友人直木三十五,於1935年(昭和10年)與芥川獎同時設立的文學獎項,是日本文學界最重要獎項之一。每年頒發兩次。直木賞以已出版作品的通俗文學為對象,芥川賞則以高雅文學的新人作家為對象。 授獎作品由評審委員會商議決定,得獎作品會刊載於《全部讀物》(オール讀物)。該獎原本由文藝春秋社辦理及負責經費,從第六回開始,改由菊池寬另外創立的財團法人日本文學振興會負責審查頒發。曾於二戰末期1945年停辦,直到1949年才重新舉辦。 其審查會與芥川獎一樣都在位於東京築地的著名料亭「新喜樂」中舉辦。直木獎審查會在該店二樓舉辦,芥川獎審查會則在該店一樓舉辦。2014年上半期起,評審委員為淺田次郎、高村薰、伊集院靜、北方謙三、桐野夏生、林真理子、宮城谷昌光、東野圭吾、宮部美幸。審查會後一個月左右,在東京會館舉行頒獎典禮,得獎者可獲懷表一只及一百萬日元獎金。 著名作家司馬遼太郎、野坂昭如、宮部美幸、京極夏彥等皆是此獎得主。.

查看 1924年臺灣和直木奖

許地山

许地山(),台灣台南人,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作家、学者。名赞堃,字地山,笔名落花生(落華生),以字行。許地山是二十世紀中国在大學開梵文課的華人第一人和當代華人研究印度學的先行者,先前只有陳寅恪的梵文老師,西方漢學家鋼和泰教授在北大教過梵文,學生有羅世方等人,編有北京商務印書館版《梵語課本》和《梵語詩文圖解》等書籍。.

查看 1924年臺灣和許地山

許雲基

許雲基(),臺灣臺中人,為原子核物理學家。在從臺中一中畢業後,許雲基曾赴日本內地的京都帝國大學工學部就讀,並於戰後轉回國立臺灣大學電機系並自該系畢業。 1947年,許雲基成為國立臺灣大學物理學系的助教,與戴運軌和太田賴常等人一同於臺大重建荒勝文策團隊當年在臺大製作、曾完成世界第二次人工撞擊原子核實驗的,並成功於1948年完成了中華民國暨戰後全亞洲首次人工撞擊原子核實驗。爾後,許雲基接手了太田賴常主持的原子核物理實驗室,並領導臺籍技師們屢次改良該實驗室之設備,使其成為1960年代亞洲最先進的原子核實驗室。爾後,許雲基由助教漸次升為講師、副教授、教授,進而在1962年成為臺大物理系的系主任。1985年,許雲基從臺大物理系退休,於1989年成為該系的名譽教授,並在2005年起率領重建原子核實驗室成為臺大物理文物廳。.

查看 1924年臺灣和許雲基

許陳蓮花

蓮花阿嬤,本名許陳蓮花,冠夫姓,臺籍慰安妇。.

查看 1924年臺灣和許陳蓮花

高雄市 (州轄市)

市(たかおし),存在於1924年至1945年的臺灣日治時期行政區劃,隸屬高雄州,由高雄郡高雄街升格而來,二次大戰後改為臺灣省高雄市。.

查看 1924年臺灣和高雄市 (州轄市)

高雄街

街,為1920年-1924年間存在之行政區,轄屬高雄州高雄郡,範圍包括今高雄市旗津區、鹽埕區、前金區、新興區之全部,以及鼓山區大部分、苓雅區中西部、三民區西部、前鎮區西北部。.

查看 1924年臺灣和高雄街

高雄醫學大學

醫學大學(英語:Kaohsiung Medical University,KMU),簡稱高醫、高雄醫大,是一所位於中華民國高雄市的私立醫學專門大學,前身為1954年創立的高雄醫學院,由臺灣第一位醫學博士杜聰明教授創建,醫界及臺灣各地士紳,踴躍捐獻,是第一所臺灣人創建的醫學院與私立學院,創院四系有醫學、牙醫、藥學、護理等四系。1999年改名為高雄醫學大學,成為臺灣第一所以「醫學大學」命名的高等教育學校。 高醫醫療體系包含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醫學中心)、高雄市立小港醫院(區域教學醫院)、高雄市立大同醫院(區域醫院)、高雄市立旗津醫院以及牙醫部院外第一門診(原苓雅門診),四院總和醫療服務量在南臺灣首屈一指,另位於捷運南岡山站旁的高醫岡山醫院已動土,預計2020加入高醫醫療體系營運。 2012年,高醫與國立中山大學組成「攻頂大學聯盟」。.

查看 1924年臺灣和高雄醫學大學

謝獻臣

謝獻臣(),臺灣彰化縣花壇鄉人,台灣寄生蟲醫學之父,高雄醫學院第四任院長。台大醫學院畢業,日本鹿兒島醫科大學博士,終身投入寄生蟲學研究與瘧疾防治。1949年至1957年間參與台灣瘧疾撲滅工作,1960年代多次應邀前往非洲協助寄生蟲疾病防治工作,其防疫經驗遍及全球六十多國,曾受聘聯合國衛生組織顧問。1973年出任高雄醫學院長,於1977年成立熱帶醫學研究所,為台灣第一個本土性的熱帶醫學研究所。1989年受邀擔任私立台北醫學院董事會董事長,與時任醫學院院長胡俊弘先生(創辦人胡水旺之子),共同努力合作,為往後台北醫學院改制為台北醫學大學奠定良好基礎。.

查看 1924年臺灣和謝獻臣

辜顯榮

辜顯榮(),字耀星,彰化鹿港人。自台灣日治時期經商漸露頭角,以甲午戰爭後代表艋舺士紳迎接日本軍進入臺北城而聞名;受日方賜予敘勳六等、授「單光旭日章」。後任台灣公益會會長、日本貴族院議員,贈從五位。.

查看 1924年臺灣和辜顯榮

范本梁

范本梁(),是台灣的無政府主義提倡者與社會運動家。嘉義市人。字牛,又號鐵牛,並且使用筆名如一洗、能鳴者等。 范本梁早年留學日本,1919年進入東京的青山學院就讀,之後轉入茨城縣的土浦中學,最後畢業於上智大學。范本梁在就讀上智大學期間受到日本無政府主義者大杉榮的影響,而對無政府主義產生興趣;1922年8月范本梁前赴北京大學哲學系旁聽,並且組織北京安社;1924年與廈門人許地山成立新台灣安社,創辦《新臺灣》雜誌,范本梁並出任主編,鼓吹台灣人應以暴力革命手段暗殺台灣總督、官吏、爪牙、資本家,成為往後台灣無政府主義者的先驅。 1926年范本梁由於觸犯治安維持法被逮捕,而被判刑五年;1931年滿洲事變時再度以觸犯治安維持法被捕判刑十五年,於1945年病死獄中。 Category:臺灣日治時期社會運動者 Category:台灣革命家 Category:上智大學校友 Category:嘉義市人 B.

查看 1924年臺灣和范本梁

霖園集團

霖園集團(官方英文譯名:LinYuan Group)是台灣第一大民營企業集團,由企業家蔡萬霖和二兄弟共同創立,其核心企業為國泰人壽,而霖園集團現任董事長是蔡萬霖之子蔡宏圖。 蔡氏兄弟的企業王朝最早始於1957年,由蔡家二男蔡萬春擔任台北市第十信用合作社(台北十信)理事長。1962年時蔡萬春與蔡萬霖兄弟創立國泰人壽,並於1979年時分家。蔡辰男(蔡萬春之長子)早在1977年開始就代替當時因中風臥病的蔡萬春掌管國泰信託與國泰人壽,蔡萬才(蔡萬春與蔡萬霖的四弟)掌管國泰產物保險;原本負責台北十信業務的蔡萬霖在分家時獲得台北十信與國泰建設的股權,但他卻以獨到的眼光看好當時才剛起步的人壽保險業務,以台北十信的經營權與姪子蔡辰洲(蔡萬春二子)交換,得到國泰人壽的經營權。1995年,國泰產險和物險分部經營,蔡萬霖再於集團下成立東泰產物保險。 之後,蔡萬霖以國泰人壽與國泰建設為骨幹成立國泰人壽集團,稍後正式改名為霖園集團。根據霖園集團旗下主要企業國泰金控(,)在2004年7月公佈的財務報表,光是國泰金控與旗下子公司的總資產就已達新台幣2兆4885.12億元,上半年總收入新台幣2779.01億元。 霖園集團創辦人蔡萬霖在2004年9月27日辭世,根據富比士雜誌(Forbes)在2004年進行的最新統計,蔡萬霖與其家人以46億美元總資產的數字,名列世界首富排行第94名。霖園集團目前則是由蔡萬霖之子蔡宏圖掌理。 包括國泰世華銀行1家上市公司。.

查看 1924年臺灣和霖園集團

邱永漢

邱永漢()是臺灣裔日本作家、實業家與經濟評論家,本名邱炳南,出身臺南,歸化日本後改名為永漢,之後長居於日本,被譽為「日本股神」、「賺錢之神」蕭榕,,蘋果日報,2012年05月18日, 聯合報, 2012/05/19。其亦在台創辦永漢日語、永漢國際書局及《財訊》雜誌等。.

查看 1924年臺灣和邱永漢

邵恩新

邵恩新(),台灣政治人物,新北市三重區人,曾為台北縣縣長、台北縣政府民政局局長及台北市市長。 年輕時在三重重新長老教會受洗成為基督徒,曾擔任教會青年團契會長。擔任台北縣長時,轉會籍到板橋長老教會聚會。 邵為臺北市任期最短的市長,僅4個月餘,後因心臟病請辭,受聘為行政院顧問,原職由高雄市長楊金欉接任。2014年逝世。.

查看 1924年臺灣和邵恩新

蔡萬霖

蔡萬霖(),台灣知名企業家,台灣-苗栗-縣竹南鎮人,與兄弟蔡萬春及蔡萬才為國泰人壽創辦人。霖園集團創辦人與首任董事長。曾任台北市議員與中華民國總統府資政,台灣首富與全球百大富豪之一。.

查看 1924年臺灣和蔡萬霖

鄭日清

鄭日清(),是一位台語歌手,在歌壇曾有「鐵馬歌王」、「公務員歌手」等稱號,晚年被尊稱為鄭老師、先輩,直到近90歲時仍參與綜藝節目演唱,他首創在演唱台語歌曲時同時跳舞的「跳動唱」。 鄭日清是台語流行音樂的代表性男歌手之一,也曾創作四十餘首歌詞,擔任過歌唱比賽評審,1995年在台北靈糧堂受洗成為基督徒。2012年前後因跌倒而臥病在床,2014年1月10日清晨六時半於睡夢中病逝,1月16日在永和靈糧福音中心地下室舉行告別追思禮拜,藝人有康康與洪敬堯、洪榮良兄弟(洪一峰子,洪榮宏弟)、魏少朋到場致意。 他火化後的骨灰,與2010年先他過世的妻子同被安放在三芝。 歌手江蕙評價鄭日清一生有四不:不爭排名、不計較、不生氣、不八卦。他是洪一峰與文夏的共同好友,至交是紀露霞。.

查看 1924年臺灣和鄭日清

臺灣話

臺灣話(方音),又稱為臺灣閩南語,是指在臺灣通行的閩南語,為閩南語泉漳片之變體,主流腔調與福建省之廈門話和漳州話相近。近代以來常以臺語(方音)稱之,日治時期稱為臺灣語(),並出版了許多與日語對譯之作品。一般英語稱之為Taiwanese或Taiwanese Hokkien。以其為母語的閩南裔臺灣人是臺灣第一大族群。 自明鄭與清治時期起,特别是渡臺禁令開放後,大量中國大陸移民進入臺灣,其中以福建南部(閩南)的泉州府和漳州府的居民佔多數;其所帶來的閩南語逐漸在各地演變分化,並融入荷蘭語、日語及原住民語言等語言於其中,使得臺灣話與福建的閩南語在詞彙使用及腔調上存在有不少差異。隨著漳泉移民(閩南裔台灣人)的居住範圍擴及臺灣各地,其語言逐漸成為臺灣本島最主要的通行語言之一;雖然日治時期、戰後時期時,官方先後推行日語與國語(華語),臺灣話現今依然於臺灣普遍可聞。根據2009年所發表的《臺灣年鑑》,臺灣民眾約有73%能夠說臺灣話。戰後初期,小學是可以臺灣話來教漢文的,但在歷經數十年的講國語政策後,目前的教育體制,用臺灣話教學授課遠不及華語的使用量,且對於臺灣話書寫的規定也未盡完善,使得臺灣話人口後代的年輕族群已無法流暢使用該語言。若無出現新的強力政策轉捩點,三十年內臺灣話因政策和教育不彰將可能在年輕世代上斷送。 總體上說,臺灣話在北部為偏泉混合腔,中南部平原偏內埔腔,西部沿海偏海口腔。漳州移民主要居住在中部平原地帶、北部沿海地區及蘭陽平原,被稱為內埔腔;泉州移民主要居住在中部沿海地區、臺北盆地,被稱為海口腔,南部則為泉漳混合區。而「泉州人居住在海濱,漳州人居住在內陸平原」的說法,僅在中部符合此一分布。.

查看 1924年臺灣和臺灣話

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

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发生于20世纪上半叶,是由新民會發起,向日本帝國議會爭取在臺灣設置自治議會的運動;這場運動是臺灣對日本統治從武力反抗轉為近代式政治運動的轉捩點,也是日治時期歷時最久、規模最大的政治運動。其起源可追溯1918年的《六三法》撤廢運動。林呈祿認為撤廢《六三法》無異於接受當局的內地延長主義政策,有損臺灣的特殊性和獨立性。受其主張影響,運動的方向遂由撤廢《六三法》轉為設置臺灣議會的訴求;基於日本立憲政治的精神,應設置臺灣議會,將臺灣總督府的立法權交還給人民。 從1921年1月30日第一次向帝國議會提出《臺灣議會設置請願書》、由林獻堂領銜、旅日與在臺民眾178人聯名簽署起,到1934年9月2日決議停止為止,運動共歷時14年,期間提出請願15次。最初的參與者以東京的臺灣留學生為主。至第三次請願運動籌備時,成立了臺灣議會期成同盟會,從而被臺灣總督田健治郎以妨礙安寧社會秩序為由禁止,釀成治警事件。其後,運動得到了日本輿論的支持與臺灣民眾的同情,參與人數邁向高峰。不過在1931年臺灣民眾黨被迫解散後,由於失去支持團體,加上法西斯主義的壓制,運動在1934年正式宣布中止。 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除了對臺灣民眾建立法治的觀念和確立對憲政精神的追求,也影響了日本政府在1935年讓州、市、街、--議員半數改由民選,成為臺灣地方自治的肇始。.

查看 1924年臺灣和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

臺灣民報

《臺灣民報》,是臺灣日治時期中臺灣人所創辦影響力最大的報紙。前身為《臺灣青年》月刊(1920年創辦)、《臺灣》月刊。.

查看 1924年臺灣和臺灣民報

臺灣文化協會

臺灣文化協會,是台灣日治時期影響台灣甚鉅的一個團體。承接自同化會、新民會。.

查看 1924年臺灣和臺灣文化協會

陈舜臣

舜臣(),亞洲知名作家,臺灣臺北新莊人,祖籍福建省泉州府,生于日本神户市元町,歷史小說作家。1990年取得日本國籍,擁有中華民國與日本雙國籍。1998年受章勳三等瑞宝章。日本艺术院会员。日本中国歷史小说的先行者。代表著作鸦片战争、太平天国、秘本三国志、小说十八史略等。琉球史小說琉球之風及憤怒的菩薩還被改編成電視劇。翻译了鲁拜集。死後日本政府追贈從四位品秩。.

查看 1924年臺灣和陈舜臣

林亨泰

林亨泰(),彰化縣北斗鎮人。曾為台灣詩壇「現代派」成員之一。後來成為笠诗社发起人之一,也是笠詩社首任主编。为「跨越语言的一代」诗人、诗评论家。.

查看 1924年臺灣和林亨泰

林良 (臺灣作家)

林良(),台灣著名兒童文學作家,福建省廈門市同安人,筆名子敏(用於國語日報小亨利與淘氣的阿丹)、子安、路恆、克山(用於國語日報社小作家月刊上)等,暱稱為小太陽、林爺爺、林良爺爺。淡江大學英國文學系、台灣師範學院(今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系國語專修科畢業。曾任《國語日報》社長、董事長。.

查看 1924年臺灣和林良 (臺灣作家)

李春生

李春生(1838年1月12日—1924年10月5日),臺北大稻埕仕商,福建泉州府同安縣廈門人。外文拼音 Li Chun sheng,臺羅拼音 Lí Tshun-sing。是清末日治時期以茶貿易致富的豪商,也是臺灣基督長老教會的奠基者,著有《天演論書後》、《東西哲衡》、《哲衡續集》、《宗教五德備考》、《耶穌教聖讖闡釋備考》、《聖經闡要講義》等,闡揚基督新教長老宗教義,力圖駁斥天演說,被譽為「臺灣茶葉之父」、「臺灣第一位思想家」。.

查看 1924年臺灣和李春生

治警事件

治警事件是台灣日治時期的一起政治運動事件,發生於大正12年(1923年)12月16日,歷史上稱為治安警察法違反檢舉事件,或稱治警事件或治警法違反事件。.

查看 1924年臺灣和治警事件

新北市

新北市是中華民國的直轄市,2010年由原臺北縣改制以來,為中華民國人口最多的城市,約四百萬人。全境環繞臺北市,東北則三面環繞基隆市,東南鄰宜蘭縣,西南鄰桃園市;其所轄石門區富貴角地處臺灣本島最北端,貢寮區三貂角地處臺灣本島最東端。全市共劃分為29區,其中政府所在地位於板橋區。 新北市的人口高度集中於淡水河左岸的各個行政區,清治前與淡水河右岸各自發展,在臺北都會區擴大及升格直轄市的雙重效應下,現今的新北市已逐漸發展成以淡水河左岸各區為臺北都會區次中心的多核心都市。其人口眾多並匯集許多來自各地移民,是很多在臺北市工作的人口實際上的居住地區,因市區跟臺北市區重疊,因此雙北一般被視為台北都會區,儘管新北市本身有很多中小企業進駐。該市有高度都市化的區域,也有鄉間風情與自然山川風貌,樣貌多元,人口組成及經濟產業具多樣性。 新北市自臺北縣升格直轄市後,在各個市政領域推動都市轉型計畫,於2016年6月由英國金融時報及國際金融公司舉辦的城市轉型卓越獎中獲得全球首.

查看 1924年臺灣和新北市

新北市市長

新北市長是中華民國新北市的最高行政首長,其前身之職務為臺北縣縣長,2010年12月25日起因應臺北縣升格為直轄市而改制。現任市長為中國國民黨籍的朱立倫,也是首任市長。 下面除列出新北市歷任市長之外,亦溯及昔日的臺北縣縣長。.

查看 1924年臺灣和新北市市長

日本

日本國(),是位於東亞的島嶼國家,由日本列島、琉球群島和伊豆-小笠原群島等6,852個島嶼組成,面積約37.8万平方公里。國土全境被太平洋及其緣海環抱,西鄰朝鮮半島及俄罗斯,北面堪察加半島,西南為臺灣及中國東部。人口達1.26億,居於世界各國第11位,當中逾3,500萬以上的人口居住於東京都與周邊數縣構成的首都圈,為世界最大的都市圈。政體施行議會制君主立憲制,君主天皇為日本國家與國民的象徵,實際的政治權力則由國會(參眾兩院)、以及內閣總理大臣(首相)所領導的內閣掌理,最高法院為最高裁判所。 傳說日本於公元前660年2月11日,由天照大神之孫下凡所生之後代磐余彥尊所建,在公元4世紀出現首個統一政權,並於大化改新中確立了天皇的中央集权體制。至平安時代結束前,日本透過文字、宗教、藝術、政治制度等從漢文化引進的事物,開始衍生出今日為人所知的文化基礎。12世紀後的六百年間,日本由武家階級建立的幕府實際掌權。17世纪起江户幕府頒布锁国令,至1854年被迫開港才結束。此後,日本在西方列強進逼的時局下,首先天皇從幕府手中收回統治權,接著在19世紀中期的明治维新進行大規模政治與經濟改革,實現工業化及現代化;而自19世纪末起,日本首先兼併琉球,再拿下台灣、朝鮮、樺太等地為屬地。進入20世紀時,日本已成為當時世界的帝國主義強權之一,也是當時東方世界唯一的大國。日本後來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軸心國之一,對中國與南洋發動全面侵略,但最终於1945年戰敗投降。日本投降至1952年《旧金山和约》生效前,同盟国军事占领日本,並監督日本制定新憲法、建立今日所見的政治架構,日本轉型為以國會為中心的民主政體,天皇地位虛位化,並依照憲法第九條放棄維持武装以及宣戰權。而日本雖在法律上實施非武裝化,出於自我防衛上的需要,仍擁有功能等同於其他國家軍隊的自衛隊。 日本是世界第三大經濟體,亦為七大工業國組織成員,是世界先進國家之一,主要奠基於日本經濟在二戰後的巨幅增長。現時日本的科研能力、工業基礎和製造業技術均位居世界前茅,並是世界第四大出口國和進口國。2015年,日本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依國際匯率可兌換成為三萬二千,人均國民收入則在三萬七千美元左右,人類發展指數亦一直維持在極高水平。.

查看 1924年臺灣和日本

慰安婦

#重定向 慰安妇.

查看 1924年臺灣和慰安婦

1950年臺灣

1950年臺灣行政區劃大幅調整,由繼承日治時期「五州三廳制」的「八縣九直轄市」改成「十六縣五省轄市」。.

查看 1924年臺灣和1950年臺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