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在努力恢复Google Play商店上的Unionpedia应用程序
传出传入
🌟我们简化了设计以优化导航!
Instagram Facebook X LinkedIn

麥健時報告書

指数 麥健時報告書

《麥健時報告書》,是麥健時公司針對香港政府體制進行研究後,於1973年提出的改革建議文件。 任內作出不少重大決策的港督麥理浩,認為要有效推動政策,就有必要提升政府的施政效率。鄧惠鈞監製,《麥理浩十年》,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1982年。有見及此,他甫上任不久便在1972年聘請國際顧問公司麥健時公司,研究港府內部的管治體制。麥健時公司於1973年完成研究,發表《麥健時報告書》後,麥理浩遂按建議重整港府的核心架構。Tsang, Steve, Governing Hong Kong: Administrative Officers from the Nineteenth Century to the Handover to China, 1862-1997, Hong Kong: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2007.

目录

  1. 28 关系: 工務局布政司布政司署律政司保安局內閣公務員事務局管理学經濟科環境局運輸局衛生福利及食物局首席执行官香港總督香港特別行政區財政司司長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香港政府決策科局演變財經事務及庫務局麥健時公司麥理浩輔政司署股东民政事務局房屋局新界民政署新界政務司教育局 (香港)拓展署

工務局

工務局是香港政府過去決策局之一(1997年7月1日-2002年6月30日),專責土地、城市規劃、等工作。.

查看 麥健時報告書和工務局

布政司

布政司(Chief Secretary),舊稱輔政司(Colonial Secretary),是英聯邦國家和大英帝國殖民地內不少政府的一個重要官職,位次於總督,例子有香港布政司和新加坡布政司等。 最早的輔政司是总督的主要辅佐,职能类似专制君主制国家的宰相。在实施责任政府后,多数輔政司转为政府部长或厅长之一(较常见的是大致掌管相当于内政大臣的责任),但同时仍旧负责总督与政府之间的协调,在一些地方继续掌管政府大印(即相当于掌玺大臣的职能)。 20世纪中叶以后,随着“殖民地”概念逐渐淡出英联邦宪政结构,许多地方的“輔政司”(Colonial Secretary,“殖民地司”或「殖民地大臣」)改名为“布政司”(Chief Secretary,“领班大臣”)。例如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的輔政司于1959年改称“布政司”。 此后,随着众多前殖民地独立或废除君主制,“布政司”职位也纷纷被其他现代官职取代。另一個殖民地香港的布政司在1997年主权移交后改为“政務司司長”(Chief Secretary for Administration)。 布政司的譯名,源於中國古代承宣布政使司之簡稱,明初設置,為掌理一省民政的機構,主官為布政使。.

查看 麥健時報告書和布政司

布政司署

#重定向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總部.

查看 麥健時報告書和布政司署

律政司

律政司(Department of Justice,縮寫DOJ)是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轄下的司法部門,由律政司司長主管,專門負責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的法律事務,包括提出絕大部分刑事檢控、草擬香港政府提出的所有法律草案、以及為香港政府提供法律意見。.

查看 麥健時報告書和律政司

保安局

保安局(Security Bureau,縮寫为SB)是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的決策局之一,主要任務是維持香港公共秩序,內容包括治安、出入境、海關、監獄、消防及救護等等。現任局長為李家超。.

查看 麥健時報告書和保安局

內閣

內閣是政府高級官員代表政府各部門商議政策的行政机构。.

查看 麥健時報告書和內閣

公務員事務局

公務員事務局(Civil Service Bureau,CSB)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的決策局之一,專責香港公務員事務。現任公務員事務局局長為羅智光。.

查看 麥健時報告書和公務員事務局

管理学

管理学(又稱管理科學,Management Science)是一门研究人类管理活动规律及其应用的科学。它偏重于用一些工具和方法来解决管理上的问题,如用运筹学、统计学等来定量定性分析。管理的定義為管理者和他人及透過他人有效率且有效能地完成活動的程序。 以前管理科学主要用运筹学来解决管理中碰到的问题。近十几年管理科学发展很快,它已经不单单是用运筹学来分析一些具体问题,而是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两大领域的综合性交叉科学来分析如运作管理、人力资源管理、风险管理与不确定性决策,复杂系统的演化、涌现、自适应、自组织、自相似的机理等。已经不是一个运筹学所能涵盖的。由于所有组织都可以被视为一定的系统,管理也可以被视为一种人类行为现象,包括设计、促进系统更好地生产。这种观点为“管理”自身创造了发展机会,是管理他人之前,先管好自己的先决条件。 一些人认为管理学应该归入自然科学,而另外一些人则认为应该归入社会科学。.

查看 麥健時報告書和管理学

經濟科

經濟科可指:.

查看 麥健時報告書和經濟科

環境局

境局(英文:Environment Bureau,縮寫:ENB)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的一個決策局,是由前環境運輸及工務局分拆出來的;於2007年7月1日成立,負責環境保護、可持續發展及能源等相關的政策。.

查看 麥健時報告書和環境局

運輸局

運輸局()曾是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主管運輸政策的部門。前身是香港回歸前的為布政司署運輸科。2002年時任行政長官董建華推行主要官員問責制,運輸局合併至環境運輸及工務局。2007年7月1日決策局再度重組後,被劃入新成立的運輸及房屋局。.

查看 麥健時報告書和運輸局

衛生福利及食物局

衞生福利及食物局(簡稱衞福局;英文:Health, Welfare and Food Bureau,縮寫:HWFB)是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的決策局,專責香港的環境衛生、醫療、社會福利及食物安全。該部門成立於2002年7月1日,首長為衞生福利及食物局局長(英語:Secretary for Health, Welfare and Food)。2007年7月1日決策局改組後,食物衛生及社會福利事務分別改由食物及衞生局與勞工及福利局負責。.

查看 麥健時報告書和衛生福利及食物局

首席执行官

執行長(Chief Executive Officer,縮寫為CEO;香港稱行政--總裁;臺灣稱執--行長;中國大陸稱首席--執行官),是許多企業,尤其是美國企業的頭銜,是公司三長之一(另二為董事長、財務長),是在一个企業集團、財閥或行政單位中的最高行政負責人。.

查看 麥健時報告書和首席执行官

香港總督

香港總督(簡稱港督,民間俗稱“督爺”,尊稱督憲或督憲閣下),前身職位是香港行政官(共有3任),是香港殖民地時期(1841-1997),由英國派駐香港的英国君主代表,共歷28任。 早期港督都是由英國殖民地部(後稱「外交及聯邦事務部」)的官員出任,1971年以後港督大多是外交官出身,麥理浩勳爵是第一位;而最後一任港督彭定康則是國會議員出身,曾任保守黨主席。 香港在英治時期共28位總督中,除第1至2、3至4任以外,其餘每個正任總督的交接時間皆不是完美交接,而是中間隔著一至兩位署理總督。署理總督早期則由香港副總督暫代,該職位是由香港駐軍司令擔任;1870年代香港戰略地位減退,故此於1870年至1902年該職位為非常設職位,1902年後香港副總督的職位正式被撤銷。自此,署理總督多由輔政司(1976年改名為布政司)擔任。.

查看 麥健時報告書和香港總督

香港特別行政區財政司司長

財政司司長(Financial Secretary,簡稱FS;香港人俗稱「財神爺 / 財爺」)是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專責總覽財金政策的官員,直接向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負責;其支援部門為財政司司長辦公室。司長由行政長官提名,國務院任命。 財政司司長的職責主要是與有關的決策局局長合作,督導商務及經濟發展局、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創新及科技局和發展局的政策範疇的政策制定和實施。財政司司長是外匯基金諮詢委員會主席,與其他同監督香港金融管理局的工作。 財政司司長也是三位可於行政長官休假或出缺時署理其職務的官員之一,位列政務司司長之後;至於財政司司長休假時,通常由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署任。.

查看 麥健時報告書和香港特別行政區財政司司長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The Government of the Hong Kong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簡稱香港特區政府或港府)是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部門的總稱。在1997年7月1日前,英屬香港的行政機關稱為香港政府(Government of Hong Kong),而香港回歸後政府全名則改為上述名稱(「香港政府」一詞變成簡稱,英治時代政府就稱「港英政府」以作識別),並根據《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沿用大部分原有制度。香港政府首長為行政長官,轄下有多名局長負責管理各政府部門。.

查看 麥健時報告書和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

香港政府決策科局演變

本條目以編年體介紹香港政府各決策科(今決策局)於1973年設立至今的演變。.

查看 麥健時報告書和香港政府決策科局演變

財經事務及庫務局

財經事務及庫務局(英語:Financial Services and the Treasury Bureau,FSTB)是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的決策局,專責香港有關財經事務及政府庫房。成立於2002年7月1日,現任局長為劉怡翔,副局長陳浩濂。.

查看 麥健時報告書和財經事務及庫務局

麥健時公司

#重定向 麥肯錫.

查看 麥健時報告書和麥健時公司

麥理浩

伯克的麥理浩男爵,KT,GBE,KCMG,KCVO,(Crawford Murray MacLehose, Baron MacLehose of Beoch,),英國資深外交官及殖民地官員,1971年至1982年出任第25任香港總督,他的任期前後長達10年半,先後獲四度續任,是香港歷史上在任時間最長的港督。 外交官出身的麥理浩雖然缺少殖民地的行政管理經驗,但沒有殖民地包袱的他,反而被普遍認為是歷史上最傑出和最受市民愛戴的港督之一,輿論更以「麥理浩時代」(MacLehose Years)形容他在任港督的日子。麥理浩任內推動大刀闊斧的改革,使香港的社會面貌出現深刻的改變。他的改革涉及房屋、廉政、教育、醫療、福利、基礎建設、交通、經濟和社會各個範疇,十年建屋計劃、開發新市鎮、創立廉政公署、九年免費教育、設立郊野公園、興建地下鐵路和地方行政改革等重要的政策和建設,紛紛在他任內推出。這些政策不單直接改善市民的生活水平,還進一步為殖民地政府在市民心目中建立起正面形象,同時也增強了香港人對香港的歸屬感。 麥理浩見證了香港的經濟起飛,任內經濟增長之強勁為開埠以來所未有。在他的協助下,香港由原本以輕工業為主導,逐步轉型以電子工業、金融業和商業為重心,一躍而成「亞洲四小龍」之一,為香港的繁榮穩定和日後成為亞洲國際金融中心及國際大都會,奠定重要基石。此外,財政司夏鼎基爵士在麥理浩任內提出的「積極不干預主義」,也成為港府的理財哲學、以及麥理浩在施政上的依歸。 不過,外界也有意見批評麥理浩始終未能完全解決房屋不足、大學學位不足、教育質素參差、貧富不均和交通擠塞等核心問題,不少輿論也認為他未能快速應對任內接二連三的社會運動;至於在處理中國大陸非法入境者及越南難民來港的問題上,也引起不少爭論。 在中港關係方面,麥理浩改善了雙方自六七暴動以來的關係,他在1979年應邀訪問北京等地,成為二戰後首位官式訪問中國的港督。訪華期間,他會見了中共領導人鄧小平,席間得悉鄧小平堅決要在1997年或之前收回香港,結果這次會面為後來的香港前途談判揭開序幕。麥理浩返港後擔心引起恐慌,隻字不提鄧小平堅持收回香港的言論,只引述鄧小平「叫香港投資者放心」,但為免觸動中方神經,他放棄原擬推動民主政制改革的計劃。 麥理浩未及香港前途談判召開,便先行卸任港督,但他卸任返英後,繼續透過上議院議員的身份參與香港事務。他在晚年参与制定「居英權計劃」,又多次批評末任港督彭定康為立法局引入的民主改革。在1997年,年近80歲的麥理浩特意返回香港,在6月30日晚出席香港主權交接儀式;縱使英政府杯葛在7月1日舉行的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暨特別行政區政府宣誓就職儀式,但他仍堅持出席。 無論如何,麥理浩對香港的貢獻深受各方肯定,他除了多次獲英廷授勳外,更在1982年獲封為終身貴族,而香港的麥理浩徑和麥理浩夫人度假村,也是為了紀念他的貢獻而以他命名。.

查看 麥健時報告書和麥理浩

輔政司署

#重定向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總部.

查看 麥健時報告書和輔政司署

股东

股东(Shareholder)是股份公司的出资人,又稱為投资人。股份公司中持有股份的人,其權利及責任會於公司之章程細則中列明。一般情況下,股東有权出席股东大会并有表决权,公司亦可發行沒有投票權之股份予股東,一般稱為優先股。也指其他合资经营的工商企业的投资者。而公司的實際經營者,則是由股東會所選出的董事組成董事會,由董事會聘選出經營團隊,亦有股東或董事任用自己親族經營的家族企業。.

查看 麥健時報告書和股东

民政事務局

民政事務局(簡稱民政局;Home Affairs Bureau,縮寫:HAB)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的決策局,專門負責康樂、文化、博彩、公民教育、青年政策以及地區行政等事務。該部門於1997年7月1日繼承主權移交前的布政司署政務科(政務司為該科的首長),現任民政事務局局長為劉江華,副局長為陳積志。.

查看 麥健時報告書和民政事務局

房屋局

房屋局是香港政府於1997年7月1日至2002年6月30日期間主管房屋政策的決策部門,前身為殖民地政府布政司署房屋科。前行政長官董建華於 2002年7月1日開始實行主要官員問責制及決策局重組,合併至房屋及規劃地政局(今再重組成運輸及房屋局)。 下轄部門有房屋署。.

查看 麥健時報告書和房屋局

新界民政署

新界民政署是香港殖民地政府設立的一個機構,管理新界政務,是新界政務署前身。 1948年,國共內戰爆發,大量移民來港,令香港人口增至一百八十萬,政府為了加強對新界、離島等偏遠地區管理。因此設立新界民政署,以管轄大埔、元朗、南約三理民府。1956年,南約理民府又分荃灣、南約兩理民府。1969年,撤銷南約理民府,改設西貢及離島兩理民府。到1974年,新界民政署共管轄七個新界理民府。.

查看 麥健時報告書和新界民政署

新界政務司

新界政務司(Secretary for the New Territories)是香港殖民地時期主管新界事務的最高級官員,負責管理理民府。1949年起至1981年,共有15位新界政務司,最後一位是鍾逸傑爵士,後政府設立政務司(Secretary for City and New Territories Administration)接替新界政務司。新界政務司的官邸在大埔元洲仔島(現在是世界自然(香港)基金會自然環境保護研究中心)。.

查看 麥健時報告書和新界政務司

教育局 (香港)

教育局(Education Bureau,简称EDB)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的13個決策局之一,專責香港教育的政策。 現任局長為楊潤雄,副局長蔡若蓮,政治助理施俊輝,常任秘書長楊何蓓茵。.

查看 麥健時報告書和教育局 (香港)

拓展署

拓展署(英文:Territory Development Department,縮寫:TDD)為一個已經被合併的香港政府部門,專門負責開拓及發展新界郊區、新市鎮及填海等。於2004年7月1日與土木工程署合併成為土木工程拓展署。.

查看 麥健時報告書和拓展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