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下载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民政事務總署

指数 民政事務總署

民政事務總署(簡稱民政總署或民政署;英語:Home Affairs Department,HAD)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民政事務局轄下的部門,專責促進政府與市民間的溝通,並協助發展地方行政,包括新界村代表選舉。現任民政事務總署署長為謝小華女士。 民政事務總署在全港十八區均設置了民政事務處,由民政事務專員主管;民政事務總署並負責管理各區的社區會堂/社區中心。.

37 关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平等機會委員會強制性公積金計劃管理局伙伴倡自強影視及娛樂事務管理處修頓中心地方行政計劃 (香港)六七暴動王永平 (香港)灣仔獨立監察警方處理投訴委員會理民府社区申訴專員公署香港香港區議會香港存款保障委員會香港市區香港個人資料私隱專員公署香港社區會堂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部門香港行政區劃軒尼詩道英語陳積志陳甘美華李麗娟村代表民政事務專員民政事務局民政事務處港九政務署新界新界政務署效率促進組

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通称「中国」,是位於东亚的社会主义国家,首都位于北京。中国領土面積約960萬平方公里,是世界上纯陸地面積第二大、陸地面積第三大、總面積第三大或第四大的國家,當中劃分為23個省份、5個自治區、4個直轄市和2個特別行政區。 中國地势西高东低而呈現三级阶梯分布,大部分地区属于溫帶、副熱帶季风气候,地理景致與氣候型態丰富多樣,有冰川、丹霞、黃土、沙漠、喀斯特等多种地貌杜蕙.

新!!: 民政事務總署和中华人民共和国 · 查看更多 »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负责社会行政事务的组成部门,成立于1978年5月,现任部长是黃樹賢。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的前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务部。.

新!!: 民政事務總署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 · 查看更多 »

平等機會委員會

平等機會委員會(簡稱平機會;英文:Equal Opportunities Commission,縮寫:EOC)是香港的獨立法定機構,於1996年(即:國際婦女年完結後)成立,負責執行《性別歧視條例》、《殘疾歧視條例》、《家庭崗位歧視條例》及《種族歧視條例》,消除基於性別、婚姻狀況、懷孕、殘疾、情緒病、家庭崗位及種族而產生的歧視,以及性騷擾及基於殘疾與種族的騷擾及中傷行為,促進男女之間、傷健之間、不同種族人士、以及有否家庭崗位人士之間的平等機會。此外,平等機會委員會亦負責調查及調解投訴個案、推行教育及推廣工作、檢討法例和發出實務守則及指引。.

新!!: 民政事務總署和平等機會委員會 · 查看更多 »

強制性公積金計劃管理局

強制性公積金計劃管理局(簡稱強積金管理局或積金局,英文:Mandatory Provident Fund Schemes Authority,縮寫MPFA)是香港法定機構之一,根據《香港法例》《強制性公積金計劃條例》於1998年9月成立,專門負責規管及監督強制性公積金計劃的運作。.

新!!: 民政事務總署和強制性公積金計劃管理局 · 查看更多 »

伙伴倡自強

--伴倡自強是香港民政事務總署於2006年起推行的社區協作計劃,目的是配合扶貧委員會有關地區為本的扶貧紓困工作。.

新!!: 民政事務總署和伙伴倡自強 · 查看更多 »

影視及娛樂事務管理處

影視及娛樂事務管理處(簡稱影視處;英文:Television and Entertainment Licensing Authority,縮寫:TELA)為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商務及經濟發展局轄下的部門,專門負責管理電影、電視及其他娛樂事業。 因應通訊事務管理局成立,影視及娛樂事務管理處於2012年4月1日解散,其廣播事務、電影評級、管制淫褻及不雅物品和報刊註冊交由通訊事務管理局辦公室負責,而簽發娛樂牌照的職能則交由民政事務總署負責。.

新!!: 民政事務總署和影視及娛樂事務管理處 · 查看更多 »

修頓中心

修頓中心(Southorn Centre)位於香港灣仔軒尼詩道130號,貼鄰港鐵灣仔站,西面毗鄰修頓球場,東面毗鄰修頓花園。修頓中心是政府及社區之綜合辦公大樓,1988年落成,樓高30層,大樓以前輔政司修頓命名。 修頓中心是恒隆地產、新世界地產及前香港地下鐵路公司所發展的灣仔站上蓋物業發展的一部分,另一部分是修頓花園,基座為香港遊樂場協會的修頓室內場館及商業部分,商業部分前身為運通泰大酒樓,現時為華人置業的灣仔電腦城,除1樓及2樓有140間商舖售賣電腦產品及配件,地下商舖亦包括香港中國旅行社、麥當勞、南洋商業銀行等及貝夫人美沙酮診所和灣仔民政事務處諮詢中心。 修頓中心曾經於2004年間進行外牆粉飾工程。.

新!!: 民政事務總署和修頓中心 · 查看更多 »

地方行政計劃 (香港)

地方行政計劃是香港1970年代香港政府在市區開始發展的計劃。此計劃的目的是透過民政處組成一個類似本來只在新界才有的溝通聯繫網絡。初時是協助推行清潔香港運動和撲滅暴力罪行運動而成立的撲滅罪行委員會。以樓宇為基礎並自行任命成員的組織有居民組成的互助委員會,以及由業主組成的業主立案法團,這些組織的主席共同參與分區委員會。分區委員會的主席又成為民政區委員會的成員。 1980年6月公布之地方行政模式綠皮書,政府建議香港劃分18區,每區設立區議會、政務處和地區管理委員會,代表每區有地方議會和地方行政機構,反映當時在各區擔任日趨發展的角色和推動市民參與區內事務。由1981年4月1日起,地區諮詢委員會依照政府所公佈地方行政白皮書的決定,改稱「區議會」。市區成立地區管理委員會及政務處,新界地區的理民府改為政務處和成立地區管理委員會。.

新!!: 民政事務總署和地方行政計劃 (香港) · 查看更多 »

六七暴動

六七暴動,亦稱1967年香港左派暴亂(Hong Kong 1967 Leftist riots)、六七左派工會暴動、香港五月風暴。现在一般公认其於1967年5月6日起開始,於同年12月基本結束,是一場由香港親共人士受到大陸文化大革命極端思潮的影響而對抗香港政府的暴動。其由最初的工人运动、反港英政府示威,演變成後來的恐怖主義及炸彈襲擊平民等行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权在大陆取代中華民國政权后香港唯一左派暴动。 六七暴動由罷工及示威開始,到后来有罷工工人被警方打伤打死,示威者其後使用暗殺、炸彈放置(涉及1,167個炸彈)和槍戰作為報復。在事件中,全體香港警察取消休假候命,多次與左派示威者冲突,作出驅散、鎮壓及拘捕行動。期間,1,936人被檢控,约212名警務人員在內的832人受傷,51人死亡(5名警察在事件中死亡;5名香港边境警察和1名来自中華人民共和国的共產黨民兵在边境冲突中死亡;参加反英示威的示威者约20多人因为镇压死亡;7名市民遭炸死;電台主持林彬被燒死),死亡人數僅次於1956年雙十暴動。 其时正值“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高潮,中華人民共和国不少城市都爆发支援“香港抗暴”的游行示威,英国驻华代办处亦被红卫兵捣毁,英国驻沪处理侨务专员办事处一同受到冲击并被关闭。香港商業電台節目主持林彬在節目中批評左派的暴力行徑,數日後,其本人與堂弟被人投擲汽油彈燒死,被認為是這次暴動的標誌性事件。六七事件可算是香港歷史的分水嶺。.

新!!: 民政事務總署和六七暴動 · 查看更多 »

王永平 (香港)

王永平(英語:Joseph Wong,), 1991-94年任香港駐關稅暨貿易協定常任代表(即世界貿易組織前身),1995-2000年任教育局長,2000-2006年任公務員事務局長,2006-07年任工商科技局長《平心直說 — 一名香港特區政府局長為官十二年的反思集》, 經濟日報出版社,經濟日報出版社網上書店。退休後任香港大學政治與公共行政學系名譽教授。商業電台《不平平則鳴 平上去入立法會》前節目主持,am730和信報均有報紙專欄。.

新!!: 民政事務總署和王永平 (香港) · 查看更多 »

灣仔

灣仔(Wan Chai,坊間亦作Wanchai,舊作Wan Tsai),舊稱下環(Ha Wan),位於香港島灣仔區的西部,是灣仔區的主要組成部分,東起堅拿道,西至軍器廠街,南至寶雲道。 在英國於1841年佔領香港島前,灣仔一帶已有人居住,當中主要為漁民。英國建立殖民地後,灣仔是華人主要的聚居地,也是香港最早發展的地區之一,亦曾為英國殖民政府的軍事基地,現時是香港其中一個主要商業區,區內亦有很多舊式住宅大廈,因此也面對著市區老化的問題。 灣仔是一個人口流動相當大的區域,雖然區內居住人口只有十多萬,但卻有達六十萬的通勤人口每日上班和上學。作為住宅、商業、購物及娛樂一應俱存的區域,加上毗鄰中心商業區中環及大型購物區銅鑼灣,灣仔的交通需求相當大。港鐵、巴士、小巴、電車及渡輪等都服務著該區。此外,該區也有一些摩天大廈和地標建築,如中環廣場及香港會議展覽中心等,所以也成為訪港旅客的一個主要景點。.

新!!: 民政事務總署和灣仔 · 查看更多 »

獨立監察警方處理投訴委員會

立監察警方處理投訴委員會(簡稱監警會,Independent Police Complaints Council,縮寫:IPCC)是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委任的法定機構,職責是監察和覆檢香港警務處投訴及內部調查科所調查的個案,前稱投訴警方獨立監察委員會。.

新!!: 民政事務總署和獨立監察警方處理投訴委員會 · 查看更多 »

理民府

民府(District Office)是英國接收香港新界租借地後,最早設立的新界管治中心。.

新!!: 民政事務總署和理民府 · 查看更多 »

社区

区是指有共同文化的人群,居住於同一区域,以及從而衍生的互動影響。在具体指称某一人群的时候,其“共同文化”和“共同地域”两个基本属性有时会侧重于其中一点。如“和平里社区”、“四方社区”是侧重其共同地域属性,而“华人社区”、“穆斯林社区”、“客家社区”等则侧重其共同文化的属性。不过无论所指侧重哪边,社区一词都是强调人群内部成员之间的文化维系力和内部归属感。20世纪后期,无论台湾,还是中国大陸,有感于过去过度重视宏观经济发展忽略社区需求的情势,都分别将“社区建设”或“社区营造”提升到国家政策的层面。在地方组织方面,都开始在小型地缘组织中引入“社区”两字。如台湾的“社区理事会”,大陆则有意将原来的“居民委员会”改称为“社区居民委员会”,不过此举尚有很多法律问题没有厘清。.

新!!: 民政事務總署和社区 · 查看更多 »

申訴專員公署

申訴專員公署(Office of the Ombudsman),前稱行政事務申訴專員公署,於1989年成立,是直接向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負責的獨立法定機構,監察香港政府運作,處理及解決因為政府部門及公營機構行政失當引起的不滿和問題,申訴專員由行政長官委任。 預防投訴是申訴專員公署職責,關乎政府執行公權力時的尊嚴,這個職責對政府執行政策尤其重要。為防止市民濫用投訴機制,在特別情況下,申訴專員公署更會在拒絕受理市民投訴的同時,警告投訴人切勿作出無理投訴。.

新!!: 民政事務總署和申訴專員公署 · 查看更多 »

香港

香港(簡稱港,雅稱香江;Hong Kong,縮寫作 HK、HKG)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兩個特別行政區之一,位於南海北岸、珠江口東側,北接廣東省深圳市,西面與鄰近的澳門特別行政區相距63公里,其餘兩面與南海鄰接。 全境由香港島、九龍和新界組成,其中香港島北為最發達地區;地理環境上則由九龍半島等大陸土地、以及263個島嶼構成「島嶼」以超過500平方米面积為標準,根據地政總署測繪處:,人口約741萬人(2017年底)。 1842年,大清國與英國簽訂《南京條約》,永久割讓香港島;後再簽訂《北京條約》和《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分別割讓九龍和租借新界,這些由英國統治的地區構成現今香港的治理範圍。二戰期間,香港曾被日本佔領約三年零八個月。1997年7月1日,香港移交中华人民共和國,並成立香港特別行政區,實行港人治港、高度自治,僅有國防、外交事务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轄。 香港開埠前,未計九龍和新界,香港島已經是一個有數千人口的小島。英國人看中維多利亞港是一個水深港闊、四季不結冰,而且不在地震帶的天然良港。1842年,大清國在鴉片戰爭中戰敗後,分階段割讓和租借香港土地予英國,英國人開始統治及發展香港,使香港從一個荒蕪、地瘠山多且天然資源缺乏的小漁村,逐漸發展成一個轉口港,成為歐洲各國商船向中國進行鴉片及其他商品貿易的樞紐,而且不受清朝末年的亂局影響。同時,孫中山在香港先後成立興中會和同盟會,為後來推翻大清打下基礎。 太平洋戰爭期間,日本攻佔香港,佔領持續三年零八個月。1945年,日本投降,香港重光,英國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香港基於殖民地身份和地理環境下,又一次避免受到中國長期戰亂影響;太平天國、軍閥割據、國共內戰、阶级鬥争、大跃进运动和文化大革命期間,大量中國難民逃港。香港在1970年代经济起飞,逐步發展成亞太地區之國際大都會及國際金融中心,獲譽為亞洲四小龍和紐倫港之一。根據《中英聯合聲明》,中华人民共和国從1997年7月1日起在香港實行「一國兩制」的基本國策,《香港基本法》說明香港不實行社會主義,保持原有資本主義制度和生活方式五十年不變。除國防和外交由中國中央政府管理,香港實行高度自治,香港享有行政管理權、立法權、獨立的司法權、終審權以及參與國際事務的權利。然而,近年香港人對特區政府及中國政府的信任度每況愈下,其高壓權威亦令「港人治港、高度自治」及「一國兩制」遭到部份人士質疑。 香港是全球具有重要地位、以工商業為主的現代化國際金融、服務業及航運中心,連續24年蟬聯全球最自由經濟體,並以優良治安、廉潔社會、簡單稅制和健全的普通法制度而聞名於世,香港廉政公署,2016年12月1日,香港政府新聞網,2017年2月16日,因此有「東方之珠」的美譽。「亞洲國際都會」則為官方定位的香港品牌。香港同時為全球其中一個最安全、經濟最發達、生活水平最高、競爭力最高、最適宜居住Gulliver.

新!!: 民政事務總署和香港 · 查看更多 »

香港區議會

香港區議會(District Council,簡稱區會)是香港地區層次的地方議會和區域組織,就市民日常生活事務向政府提供意見。現時香港18區各有其所屬的區議會,合共458名區議員,每屆區議會任期4年。 區議會在香港政治架構中只是區域諮詢組織,並無法定權力,尤其不具有現代議會最重要的兩項權力:立法和審批政府公共開支的權力,相關權力由立法會行使。香港並沒有區域性的法律及稅收,只有在立法會個別授權下才有部分立法權。現時建制派於全港十八區區議會佔有優勢,並佔有全部十八個區議會主席席位及十七個副主席席位。 香港的地區政策為第一層全港整體規劃,第二層市區城區規劃,然後第三層分區規劃大綱,香港政府只下放少量監察權力和責任給區議會,一個區議員的月薪有約三萬一千港元,連同實報實銷營運開支津貼標準,每月可動用的資金約七萬港元(以上兩個金額皆為2018年的數字)。.

新!!: 民政事務總署和香港區議會 · 查看更多 »

香港存款保障委員會

香港存款保障委員會(簡稱存保會)(英文 Hong Kong Deposit Protection Board)香港的法定機構,專門管理香港存款保障計劃,於2004年7月根據《存款保障計劃條例》(第581章)第3條成立。該會的現任主席是陳黃穗女士,而總裁是香港金融管理局助理總裁李令翔。 存款保障計劃已於2006年9月25日正式實施。.

新!!: 民政事務總署和香港存款保障委員會 · 查看更多 »

香港市區

香港的市區是常見的區域總稱。在香港,香港人習慣以市區形容已經高度發展的市中心,及以郊區及新市鎮來分辨不同地方。.

新!!: 民政事務總署和香港市區 · 查看更多 »

香港個人資料私隱專員公署

香港個人資料私隱專員公署(簡稱私隱專員公署;Office of the Privacy Commissioner for Personal Data, Hong Kong,縮寫:PCPD),為於1996年8月1日成立的香港法定機構,目標是為確保香港各界遵從於1996年12月20日生效的《香港法例》第486章《個人資料(私隱)條例》 ,以保障個人資料私隱的恰當應用。 香港個人資料私隱專員公署總部位於香港島灣仔皇后大道東248號12樓及13樓1301室會議室,於2006年3月25日前位於港灣道1號會展廣場辦公大樓。.

新!!: 民政事務總署和香港個人資料私隱專員公署 · 查看更多 »

香港社區會堂

香港社區會堂(英語:Hong Kong Community Halls)是由建築署、房屋署、香港房屋協會、市區重建局或私人發展商按政府規格去興建,落成後交由民政事務總署負責運作及管理,提供禮堂及會議室等設施供地方團體租用,以舉辦社區關係建設活動的公共服務場地。部分同類場地也命名為「社區中心」(Community Centres)。截至2014年4月為止,全港共有61間社區會堂和39間社區中心,此外還包括位於堅尼地城社區綜合大樓的會議室及綜合用途室,共有101處。社區會堂內通常設有一個可以分間2至3個空間可容納共450座位的大禮堂,讓居民可以在此舉行大型活動,如各種表演、投票、居民大會等。部分社區會堂/社區中心更設會議室,供社區事務相關會議之用,社區會堂普遍位於市政大厦或政府合署、公共屋邨及私人發展内。另外現時還有社區會堂在沙田、元朗、北角及秀茂坪等地興建當中。.

新!!: 民政事務總署和香港社區會堂 · 查看更多 »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The Government of the Hong Kong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簡稱香港特區政府或港府)是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部門的總稱。在1997年7月1日前,英屬香港的行政機關稱為香港政府(Government of Hong Kong),而香港回歸後政府全名則改為上述名稱(「香港政府」一詞變成簡稱,英治時代政府就稱「港英政府」以作識別),並根據《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沿用大部分原有制度。香港政府首長為行政長官,轄下有多名局長負責管理各政府部門。.

新!!: 民政事務總署和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 · 查看更多 »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部門

#重定向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組織架構.

新!!: 民政事務總署和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部門 · 查看更多 »

香港行政區劃

早於香港開埠初期,香港地域已有相當的行政分區。1963年,港英政府為港九市區劃為四十多個法定分區,成為香港市區日後的基本行政分區。1980年代,香港政府亦為新界制定清晰的法定分區界線。而立法會、市政局及區議會在不同時代則有各自的選區,劃分方法各有不同。香港政府各部門亦會依據各自訂立的內部分區而分工。 香港規劃政策包括三層,當中第一層全港整體規劃,第二層市區城區規劃,然後第三層分區規劃大綱。解散市政局後,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只下放少量監察權力和責任給區議會。.

新!!: 民政事務總署和香港行政區劃 · 查看更多 »

軒尼詩道

軒尼詩道(Hennessy Road,又譯軒尼斯道)是香港的主要道路之一,連接香港島西面的灣仔與東面的銅鑼灣。路線大致為東西走向,大部份路段為四線雙程行車,西接金鐘道,由軍器廠街交界起;東至渣甸街交界為止,連接怡和街,並與駱克道、謝斐道和告士打道的方向大致平行。這條道路的名稱,是以前香港總督軒尼詩命名,長約1860米。 軒尼詩道東段位於銅鑼灣中心區,可算是全香港最高人流的道路之一。因此汽車、巴士、電車與行人爭路的情況時常發生。 軒尼詩道東段由英皇集團中心至崇光百貨、西段由電訊盈科駱克機樓至警察總部有來回雙向電車路。為改善香港仔隧道往銅鑼灣、北角和九龍(東)方向擠塞情況,政府從2000年到2003年4月推行軒尼詩道巴士線試驗計劃。 2009年由張學友,湯唯主演的香港電影《月滿軒尼詩》即是以軒尼詩道為主題的愛情電影。.

新!!: 民政事務總署和軒尼詩道 · 查看更多 »

英語

#重定向 英语.

新!!: 民政事務總署和英語 · 查看更多 »

陳積志

陳積志(Jack Chan Jick-chi,),現任民政事務局副局長,陳於1983年加入香港政府政務職系,2011年晉升首長級乙級政務官。他曾於多個政策局及部門工作,包括前文康市政科、警察總部、前民意匯集處、前政務總署、香港駐三藩市經濟貿易辦事處、前公務員事務科、前保安科、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前工務局、前環境運輸及工務局、發展局、民政事務局及民政事務總署。.

新!!: 民政事務總署和陳積志 · 查看更多 »

陳甘美華

陳甘美華(Tan Kam Mi wah, Pamela,),前香港政務官,曾任民政事務總署署長。.

新!!: 民政事務總署和陳甘美華 · 查看更多 »

李麗娟

李麗娟(Shelley Lee),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前女高官,1971年畢業於香港大學,同年加入香港政府任職行政主任(E.O.),後於1972年8月轉職政務主任職系(A.O.),並於2004年晉升為首長級甲一級政務官,為香港首位獲政府補送到外國進修的女公務員。前名劉李麗娟,離婚後除去夫姓。 在政府服務期間,李曾任職多個部門,她退休前曾擔任:行政立法兩局議員辦事處副秘書長,康樂文化事務專員,行政立法兩局議員辦事處秘書長,副衛生福利司,政務總署署長(1995年8月至1997年6月30日),民政事務總署署長(1997年7月1日至2002年6月)。2002年7月出任民政事務局常任秘書長並於於2005年10月18日開始退休前休假。2006年獲頒授金紫荊星章。.

新!!: 民政事務總署和李麗娟 · 查看更多 »

村代表

村代表,意指香港新界地區的村長。 歷史上,香港新界地區的原居民會選出自己村內的村長,而這些選舉往往是由男性原居民壟斷。但隨着香港社會的變遷,新界鄉村地區與市區的人口流動增加,新界鄉村的居民未必只是原居民。2000年12月22日,香港終審法院一致裁定石湖塘村及布袋澳的村選舉制度違反了《香港人權法案條例》和《性別歧視條例》,從而確認了非原居民可參與村代表選舉。但另一方面,香港政府也有義務按《香港基本法》第40條規定,保護「新界原居民的合法傳統權益」。終審法院認為權益只包括丁屋利益、某些物業豁免繳地稅及差餉等,但不等於政治權利。由此引申出鄉村村代表選舉辦法的改革,當時引起了香港社會的廣泛爭議以及部分新界原居民的反對。 判決經過政府長達3年多的討論後,2003年2月終於通過《村代表選舉條例》,改革村選舉制度。現時,村代表分為兩個組別,一為「原居民代表」,另一為「居民代表」;這俗稱「雙村長制」,兩個組別的選舉分開進行。兩名村代表分別代表居民反映村內事務意見,而原居民代表也額外負責處理一切與原居民合法傳統權益及傳統生活方式有關的事務。村代表的任期為四年,現屆村代表任期由2015年4月1日至2019年3月31日止。 香港村代表選舉由民政事務總署主辦。.

新!!: 民政事務總署和村代表 · 查看更多 »

民政事務專員

民政事務專員(District Officer)在香港地區的層面上,是各區民政事務處的主管,及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的代表;直接監督地方行政計劃在區內的運作;負責落實及統籌地區計劃的實施,確保當局適當地跟進區議會所作出的建議,及促進區內居民參與地區事務;與社區的各階層人士保持密切的聯絡,並且向政府反映他們所關注的事務及問題;確保透過部門之間的磋商及合作迅速解決地區問題;作為區議會及部門之間的橋樑。當工會、業主立案法團與居民之間有爭議時,擔當調停的角色;及在緊急的情況下,協調救援服務 。.

新!!: 民政事務總署和民政事務專員 · 查看更多 »

民政事務局

民政事務局(簡稱民政局;Home Affairs Bureau,縮寫:HAB)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的決策局,專門負責康樂、文化、博彩、公民教育、青年政策以及地區行政等事務。該部門於1997年7月1日繼承主權移交前的布政司署政務科(政務司為該科的首長),現任民政事務局局長為劉江華,副局長為陳積志。.

新!!: 民政事務總署和民政事務局 · 查看更多 »

民政事務處

民政事務處(District Office)是香港政府在十八區設立的辦事處;香港主權移交前稱為政務處,前身為新界理民府及市區民政處。香港政府由1982年起實施地方行政計劃,在香港島與九龍設立港九政務署,加上之前在新界設立的新界政務署,統合為政務總署(回歸後改稱民政事務總署)。其下在各區設有政務處,即民政事務處的前身。其主管是政務專員,香港主權移交以後,改稱民政事務專員。.

新!!: 民政事務總署和民政事務處 · 查看更多 »

港九政務署

港九政務署是香港殖民地政府設立管理香港島及九龍地區行政的部門。 1982年11月,香港政府實施地方行政計劃,成立政務總署,下有港九政務署和新界政務署,港九政務署在其下港九各區設有政務處。港九政務署統籌港九各區的事務,尤其是各項發展計劃、建立社區服務及土地管理等問題。到1994年,港九政務署和新界政務署因應政務總署改組而撤銷。.

新!!: 民政事務總署和港九政務署 · 查看更多 »

新界

新界(New Territories)是香港全境三大地域之一,與中國大陸接壤,也是香港境內除香港島及九龍外的其餘區域。新界可以分為兩大部份,分別是與九龍半島相連的新界內陸和以大嶼山為主的233個島嶼所組成的離島。新界內陸面積為747.18平方公里,連同233個離島計算,總面積則為975.23平方公里,佔香港陸地總面積接近90%,而52.2%香港人口居於新界。.

新!!: 民政事務總署和新界 · 查看更多 »

新界政務署

新界政務署前身是1948年設立的新界民政署,自1974年起,新界民政署由新界政務司負責,統籌香港政府在新界的事務,尤其是各項發展計劃、建立社區服務、土地管理及治安等問題。11月間,政府行政改組,成立政務總署,即民政事務總署的前身。新界事務方面,改由政務總署的新界政務署接替。1994年,新界政務署和港九政務署因應政務總署改組而一起取消。.

新!!: 民政事務總署和新界政務署 · 查看更多 »

效率促進組

#重定向 效率促進辦公室.

新!!: 民政事務總署和效率促進組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民政事務總處民政事務署民政署民政署署長民政署長政務總署香港民政事務總署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民政事務總署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