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香港聖公會

指数 香港聖公會

香港聖公會(Hong Kong Sheng Kung Hui)是普世聖公宗的第38個教省,管轄範圍包括香港和澳門。 聖公會於香港擁有悠久的歷史,於香港基督教歷史上佔有重要的席位。除了作為一個宗教團體,香港聖公會還積極參與香港社會各大小事務,也是香港主要的辦學團體之一。香港聖公會也是基督新教在香港的一個主要宗派。 現任主教長是鄺保羅大主教,教省秘書長是管浩鳴法政牧師,設有教省辦事處處理教務。.

105 关系: 基督教历史坎特伯雷大主教天主教天主教香港教區宗派宗教經典尤德中國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中華聖公會主教主教長九龍西選區九龍東選區彭定康何明華徐贊生告士打道和宜合道公禱書倫義華石水渠街灣仔灣仔北帝廟社會福利署秘書長維多利亞教區總主教牧师韩素音莫壽增聖三一座堂聖保羅堂聖保羅書院聖公宗聖公會東亞議會聖公會港澳教區聖公會明華神學院聖約翰座堂聖經聖餐崇拜禮文 (第二式)香港香港大主教香港島香港主權移交香港公益金香港立法會香港總督香港聖公會主日一覽表...香港聖公會總議會香港聖公會聖日一覽表香港聖公會西九龍教區香港聖公會香港島教區香港聖公會院校香港聖公會東九龍教區香港聖公會澳門傳道地區香港華人基督教聯會香港開埠初期歷史香港重光香港電台香港日治時期諸聖座堂黑皮公禱書霍約瑟郭志丕蘭柏會議蘇以葆葵涌鄺廣傑鄺保羅臺灣聖公會英屬香港英國殖民地英国英格蘭教會英文虎報陳謳明柯爾福杜培義校本條例正教會正教會普世宗主教聖統香港及東南亞都主教教區港中醫院港澳教區澳門朱友漁會吏會督府星島日報明報新界西選區新界東選區新教施美夫日本救贖教區教廷教省教育局 (香港)教政體制慈善组织普世聖公宗普世聖公宗主教長會議 扩展索引 (55 更多) »

基督教历史

基督宗教历史,指基督宗教、基督教世界及各宗派教会的历史,從公元一世紀耶稣及其门徒的时代开始,直到现代。 基督宗教于公元一世纪中葉发源于罗马帝国统治的黎凡特地區。起先是被压迫的宗教,但很快從耶路撒冷傳播到整個近東,包括亞蘭,亞述,美索不達米亞,腓尼基,小亞細亞,約旦和埃及等地。在301年成為亞美尼亞國教,319年成為喬治亞國教,325年成為阿克蘇姆帝國國教,380年成為羅馬帝國國教。公元431年以弗所公會議後,聶斯脫利派分離,形成東方亞述教會。之後451年迦克墩公會議,教會又分裂為東方正統教會和迦克敦教會。1054年東西教會大分裂使得迦克墩教會再分裂為羅馬天主教會和希臘東正教會。十六世紀的宗教改革運動又從天主教會分離、創造出新的基督教社群-新教,並演變出許多教派。 羅馬天主教與希臘東正教在中世紀散佈到全歐洲,文藝復興時代又進一步散布到全世界,成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宗教,擁有約20億信徒。現今最具規模的三大教派為罗马天主教、东正教、基督新教(如路德宗等)。.

新!!: 香港聖公會和基督教历史 · 查看更多 »

坎特伯雷大主教

坎特伯里大主教(Archbishop of Canterbury),又称为坎特伯里圣座(the holy See of Canterbury),繼承了聖奧古斯丁的使徒統系,為全英格蘭主教長(The Primate of All England)。他是英格蘭聖公會的領袖,坎特伯里教省的都主教,也是坎特伯里教區的教區主教。他作为使徒聖奧古斯丁的继承人的事實,令其成为普世圣公宗中的精神领袖。 坎特伯里大主教的兩個主教座位坐落於英國肯特郡的坎特伯里座堂。.

新!!: 香港聖公會和坎特伯雷大主教 · 查看更多 »

天主教

天主教(Catholicismus)是對罗马公教會(天主教會)發展而來的一系列基督教之神学、哲學理論、禮儀傳統、倫理纲常等信仰體系之總括,為基督教最大宗派。其拉丁文本意為「普世的」,因此又譯為公教會。另一個經常並用的名稱是「大公教會」,通常用來概括基督教會的普遍特徵,以用來區別狹義的、與聖座共融的公教會,即天主教會。在大多數情況中,天主教是天主教會的代稱。 天主教的中文名稱源自明朝萬曆年間耶稣会將基督信仰传入中国,經当朝礼部尚书之徐光启与利瑪竇等耶稣会士讨论,取儒家古话「至高莫若天,至尊莫若主」,称其信仰之獨一神灵为「天主」,故稱之。天主教在與新教並提時亦被稱為「舊教」,全國宗教資訊網,兩者分別代表著第一個千禧年開始的「傳承式信仰」、以及16世紀宗教改革開始的「書面式信仰」。這一概念曾在恢復公教傳統的牛津運動提出。.

新!!: 香港聖公會和天主教 · 查看更多 »

天主教香港教區

天主教香港教區(Dioecesis Sciiamchiamensis;Catholic Diocese of Hong Kong)是天主教會在香港設立的教區,現今管轄範圍為香港特別行政區全境,由羅馬教廷直接牧養。現任教區主教為楊鳴章主教,為教區第6位華人主教。 現有298位神父和23位執事,64名修士和481名修女,共有34個修會在教區內服務。全港共有52個堂區,包括40所教堂,31所小教堂和27所禮堂。教區中樞座落於中環堅道之聖母無原罪主教座堂,並於座堂毗鄰設有教區中心處理教務、以及香港明愛總部和明愛轄下社會服務中心提供社區服務。.

新!!: 香港聖公會和天主教香港教區 · 查看更多 »

宗派

#重定向 派别.

新!!: 香港聖公會和宗派 · 查看更多 »

宗教經典

宗教经典(religious texts或scripture)是被各个宗教分别视为具有神圣性,一般在宗教教义和实践中具有中心地位的文献,佔了世界文獻的一大部分。很多宗教和新紀元運動相信他們的神聖文獻是由神或超自然力量所啟示。 多數古代的宗教文獻起初是口傳,通過背誦而流傳,其後才輯錄成書。這些宗教文獻最初全都是人手編寫的,再通過傳抄方式流傳。直到公元868年,佛教的《金剛經》成為第一本可以廣為分發的印刷版本經籍。至於全世界印刷出版數量最多和譯本最多的經書是《聖經》。.

新!!: 香港聖公會和宗教經典 · 查看更多 »

尤德

尤德爵士,GCMG,GCVO,MBE(Sir Edward Youde,),英國資深外交官員,熟知中國事務,曾任英國駐華大使。國共內戰期間,尤德曾在「紫水晶號事件」立功,事後在1949年獲英廷授勳。1982年,尤德獲委任接替麥理浩爵士,出任第26任香港總督。任內見證了中、英兩國於1984年簽訂《中英聯合聲明》,確認中方將於1997年7月1日起對香港行使主權。尤德在1986年12月5日訪問北京期間心臟病發猝死,成為唯一一位於任內逝世的港督。.

新!!: 香港聖公會和尤德 · 查看更多 »

中國

中國是位於東亞的國家或地理區域,此名稱最早见于西周,用來指以洛陽盆地為中心的中原地區,與四夷相對,之後逐漸用來指稱從夏朝起延續傳承至今的各政權。其疆域隨著歷史演變而有所增減,但大多不脫以中原王朝根基所在的汉地九州為中心。民族構成上以漢族為主體,文化上透過歷代王朝政權與周邊各民族政權的交流與征戰,而融入不少周邊民族的文化。現今國際上廣泛承認代表中國的政權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國文明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之一。 新石器时期,中原地区开始出现聚落组织;公元前27世纪左右出现方国,以共主為首的制度;前20世纪开始,古代中国进入世袭的封建皇朝阶段;公元前2世紀,秦滅六國,完成中國第一次大一統。此後幾千年來,中國的政治制度以半傳統的夏代為基礎的世襲君主制以朝代更換政權運作。此後经多次擴大,破裂,重組,朝代更迭,經過數次统一与分裂交替进行。直到1911年辛亥革命後,中國废除君主制,实行共和制,清朝被1912年成立的中华民国取代。1945年第二次國共內戰爆發後,中國共產黨逐漸控制中國的大部分領土,最終於1949年10月1日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形成了中华民国與中华人民共和国双方相隔台灣海峽对峙的局面;惟做為國際關係核心場域的聯合國系統內,中華民國政府仍持擁有中國代表權,直到1971年聯合國大會2758號決議通過後,才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完全取代。 中國經濟曾经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在世界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其周期通常与王朝的兴衰与更替相對應。中國經濟史可分为几个階段:第一階段為遠古至西晉末年,其中以三國孫吳時轉變較大;第二階段為東晉至北宋末年,其中以唐安史之亂劃分為前後;第三階段為南宋建立至鴉片戰爭張家駒,《兩宋經濟重心的南移》,湖北人民出版社,1957年。工业革命後,西方國家的工業成品,無論在數量和質量上,相較於當時中国純手工業經濟出産的商品,佔有壓倒性的優勢。而且,由于明清兩代以來,中國對外政策趨於保守,並對外實行海禁,使得西方工業化的影响步伐在中国国門前站住了腳,中国在19世紀末以前,一直沒有很好地進行工業化,經濟遂落後於西方。1978年改革開放施行後,中国经济發展迅速,對世界經濟的影響也日漸顯著。 中国文化歷經上千年的歷史演變,是各區域、各民族古代文化長期相互交流、借鉴、融合的結果。其中汉文化对日本、朝鮮半島和东南亚有深远影响,形成漢字文化圈。中国的传统艺术形式有国乐、相声、戏曲、书法、国画、文學、陶瓷藝術、雕刻等,传统娱乐活动有象棋、围棋、麻将、中国武术等。茶、酒、菜和筷子等为中国的特色饮食文化,春节(舊曆新年)、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冬至等为传统节日。中国传统上是一个儒学国家,以夏历为历法,以五伦为道德准则。春秋时期孔子「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开始办私塾培养人才,汉朝时采用察举推选政府官员,隋朝起实行科举在平民中选拔人才。此外,中国歷朝歷代都设有史官,因此保存有十分详尽的历史资料,如《二十四史》、《资治通鉴》等。古代中國在科學領域上有豐厚的成就。.

新!!: 香港聖公會和中國 · 查看更多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简称全国政协或政协全国委员会,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全国性组织。第一届全国政协于1949年召开,现任的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于2018年3月就职。 目前,全国政协会议一般在每年3月召开。全国政协会议闭会时,则由其产生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代为行使其大部分职权。全国政协及其常务委员会在中国国内是地位仅次于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的机构,在對外交往上也承担与各国政党领袖和各界人士交流沟通的角色。同时,每年基本在同期召开的全国政协会议还与全国人大会议并称为“全国两会”。 全国政协采取协商民主制和民主集中制。全国政协委员由各省级政协产生,但也可由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和全国工商联、各人民团体以协商推荐的方式产生。全国政协常委会则由全国政协全会选举产生,任期均为五年。全国政协及其常委会在人民大会堂和全国政协办公楼、全国政协礼堂等处召开会议。.

新!!: 香港聖公會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 · 查看更多 »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為代表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和地方國家機關的總稱。 1949年10月1日,毛澤東在北京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成立。並於1954年9月27日頒布首部憲法。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為中國最高国家權力機關,設有常務委員會;主要行使立法權,並選出國家元首(國家主席)、行政机关(國務院)、軍事機關(中央軍事委員會)、监察机关(国家监察委员会)、审判机关(最高人民法院)、檢察機關(最高人民檢察院)等机构。國家主席為禮儀性和象徵性虛位國家元首,與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共同行使國家元首的職權。中國現任國家主席為習近平,並因同時擔任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總書記和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而為最高領導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首腦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暨國務院總理的李克強,他和4名國務院副總理、國務委員、各部門及委員會負責人主持國家最高行政機關國務院(中央人民政府)。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結構採分權制,依照憲法分別在各省(自治区、直轄市)、地级市(自治州)、縣(县级市、市轄區、旗)、鄉(民族鄉、鎮)設立人民代表大會,产生本级人民政府、监察委员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各級人民代表大會由民主選舉產生,並對人民負責與受人民監督。選舉採分階段進行,在鄉鎮級、區縣級舉辦直接選舉.

新!!: 香港聖公會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 · 查看更多 »

中華聖公會

中華聖公會是由英格蘭國教會、美国圣公会、加拿大圣公会等教派在中國建立的圣公宗教會联合而成,1912年4月26日在上海统一改名为中华圣公会,其英文名稱直譯即:聖公會中華教省。1958年,中华圣公会停止活动。中国大陆境内代表基督教(新教)、中国大陆原新教各主流宗派的正式组织为中国基督教协会与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随着三自运动,大陆各主流宗派组织机构消失,但在中国基督教协会下,原属主流宗派的一些圣堂依旧些许保留了其所属的原宗派传统和礼仪,例如原属中华循道公会、中华圣公会、监理会、中华信义会、中华基督教浸信会以及中华基督教会全国总会(伦敦会、长老会、公理会)的圣堂等。.

新!!: 香港聖公會和中華聖公會 · 查看更多 »

主教

主教是基督宗教的高級聖職人員職稱,為天主教、東正教與圣公会採用,詞源自希臘文「episkopos」(επίσκοπος),即「epi」(由上往下)及「skopos」(觀察者),意為監督(overseer)。依據初期教會的傳統,祝聖主教代表授予聖職聖事的圓滿性。主教即是藉著聖靈/聖神被祝聖為教會中的牧人及管理者,也是教義的導師及聖職敬禮的司祭。在一般基督宗教主流教會,指耶穌基督派遣使徒/宗徒繼續實行祂的使命,到了第一世紀末至第二世紀初就形成了主教的制度。.

新!!: 香港聖公會和主教 · 查看更多 »

主教長

主教長(Primus,意譯「第一」)是某些教會給予主教的頭銜。視乎各教會教傳統和習俗,主教長可以享司法權或只是虛位的榮譽。.

新!!: 香港聖公會和主教長 · 查看更多 »

九龍西選區

九龍西選區是香港立法會選舉地區直選的選區之一,範圍包括整個九龍半島和新九龍西部以及地理上處於九龍東的啟德,即包括九龍城區、深水埗區及油尖旺區。.

新!!: 香港聖公會和九龍西選區 · 查看更多 »

九龍東選區

九龍東選區是香港立法會選舉地區直選的選區之一,範圍為九龍半島東半部地域,包括黃大仙區及觀塘區。.

新!!: 香港聖公會和九龍東選區 · 查看更多 »

彭定康

巴恩斯的彭定康男爵,CH,PC(Christopher Francis Patten, Baron Patten of Barnes,),出任香港總督前音譯為柏藤,英國保守黨政治人物,早年出任環境大臣和保守黨主席(非黨首,時任黨魁為馬卓安),於1992年獲委任為末任香港總督,於1997年見證香港主权移交。彭定康自2000年至2004年出任歐洲聯盟外交事務專員,卸任後被冊封為終身貴族,2011年獲委英國廣播公司信托基金主席(2014年因心臟健康問題提早卸任),現任牛津大學校監。.

新!!: 香港聖公會和彭定康 · 查看更多 »

何明華

何明華會督,CMG,MC(Ronald Owen Hall,)是香港聖公會的前任主教。他於1932年十月二十五日被祝聖為主教,當年聖誕節後一週在港舉行陞座禮,於1932年至1951年任維多利亞教區主教及中華聖公會港粵教區(後稱華南教區)會督(即主教),1951年至1967年任聖公會港澳教區會督。 何明華曾於1944年按立李添嬡,後者成為了普世聖公宗史上首位女牧師。 1965年,香港大學授予他名譽神學博士學位。.

新!!: 香港聖公會和何明華 · 查看更多 »

徐贊生

徐贊生榮休主教(The Right Revd.

新!!: 香港聖公會和徐贊生 · 查看更多 »

告士打道

告士打道(Gloucester Road)是香港4號幹線的一部份,位於香港島灣仔沿岸,連接維園道及中環金鐘一帶。全線為四線至五線雙程分隔道路。.

新!!: 香港聖公會和告士打道 · 查看更多 »

和宜合道

和宜合道(Wo Yi Hop Road)是香港新界葵青區和荃灣區的一条主要道路,北至和宜合交匯處,南至青山公路。.

新!!: 香港聖公會和和宜合道 · 查看更多 »

公禱書

公禱書(The Book of Common Prayer)是聖公會的礼文書,同时也是普世圣公宗和各成员教会的法典。自1534年脫離羅馬教會至第一本《公禱書》出現之前,聖公會所有的儀式都沿用中古時代的彌撒模式以拉丁文進行。聖公會第一本《公禱書》於1549年寫成,不但用英文編寫,還有系統地編排經課表,從此成為崇拜時信徒認識信仰、一同敬拜、頌揚上主的工具。之後在1552年、1559年、1662年和1928年亦有推出不同版本或修訂的《公禱書》。值得一提的是,1662年的版本是最後一本獲英國國會接納通過、具法律地位的《公禱書》。至於1928年的版本,雖然不獲英國國會接納通過,卻獲主教院授權在教區及牧區使用。直到近代,英國國會已授權英格蘭聖公會,自行決定教堂使用的崇拜禮文,無須再經國會通過。 圣公会经过与罗马天主教的分裂,在神学、崇拜礼仪等方面有重大的改变。16世纪改革初期陆续推出了一些信纲,如《三十九条信纲》, 但是因为圣公会受到英美法系的影响,并不使用成条文的信纲作为依据,因此这些信纲很快就不被使用,而是通过统一的《公祷书》规范教会的活动和组织,进而作为评判信仰的基本原则。公禱書也是指导解读《聖經》的基本原则,在神学上类似信义宗的《协和信纲》。.

新!!: 香港聖公會和公禱書 · 查看更多 »

倫義華

倫義華牧師(英文:The Right Revdevernd Gerald Heath Lander,),是一位在20世紀初的英國聖公會牧師。 他出生於1861年8月14日和在劍橋大學三一學院畢業。他在1885年被任命聖公會牧師,最初擔任利物浦 的牧師。他曾在聖本篤,埃弗頓,聖菲,利特蘭 和聖塞浦路斯當牧師,他在1907年被任命第五任香港維多利亞主教(Bishop of Victoria),他在香港擔任了主教13年。1920年他返回英國,他任聖三一(Holy Trinity)的牧師,直到他在1933年退休。1934年11月14日,他退休後大約一年死於英國。.

新!!: 香港聖公會和倫義華 · 查看更多 »

石水渠街

石水渠街(Stone Nullah Lane)是位於香港港島灣仔區的街道,與灣仔道和太原街平行,與皇后大道東及莊士敦道垂直接通。街道南端盡頭為石水渠街花園及在隆安街的灣仔北帝廟,經花園之上的樓梯可步行至堅尼地道。由於街的北段沿道小販眾多,不能行車,尤其是救火用的消防車。 街上其中一幢最有名的歷史建築是建於1920年代的藍屋。.

新!!: 香港聖公會和石水渠街 · 查看更多 »

灣仔

灣仔(Wan Chai,坊間亦作Wanchai,舊作Wan Tsai),舊稱下環(Ha Wan),位於香港島灣仔區的西部,是灣仔區的主要組成部分,東起堅拿道,西至軍器廠街,南至寶雲道。 在英國於1841年佔領香港島前,灣仔一帶已有人居住,當中主要為漁民。英國建立殖民地後,灣仔是華人主要的聚居地,也是香港最早發展的地區之一,亦曾為英國殖民政府的軍事基地,現時是香港其中一個主要商業區,區內亦有很多舊式住宅大廈,因此也面對著市區老化的問題。 灣仔是一個人口流動相當大的區域,雖然區內居住人口只有十多萬,但卻有達六十萬的通勤人口每日上班和上學。作為住宅、商業、購物及娛樂一應俱存的區域,加上毗鄰中心商業區中環及大型購物區銅鑼灣,灣仔的交通需求相當大。港鐵、巴士、小巴、電車及渡輪等都服務著該區。此外,該區也有一些摩天大廈和地標建築,如中環廣場及香港會議展覽中心等,所以也成為訪港旅客的一個主要景點。.

新!!: 香港聖公會和灣仔 · 查看更多 »

灣仔北帝廟

灣仔北帝廟(Wan Chai Pak Tai Temple),又稱灣仔北帝古廟或者灣仔玉虛宮,是位於香港港島灣仔隆安街的一所北帝廟,由華人廟宇委員會負責管理。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是灣仔北帝廟的全盛時期,每年農曆三月初三的「北帝誕」,坊眾演劇誌慶,堪稱萬人空巷。.

新!!: 香港聖公會和灣仔北帝廟 · 查看更多 »

社會福利署

會福利署(簡稱社署;英文:Social Welfare Department,縮寫:SWD),是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勞工及福利局轄下的部門,專責管理社會福利等事務。現任社會福利署署長為葉文娟。.

新!!: 香港聖公會和社會福利署 · 查看更多 »

秘書長

書長(Secretary-general)為政府機關、政黨或非營利社團法人(NPO)中經常設置的高階職位之一,通常為機關團體中的幕僚長,承組織首長(委員長、理事長、會長、政黨領袖等)之命總管行政業務,並指揮監督所屬職員,並可依狀況設置副秘書長以輔佐秘書長職務。類似古代的長史這一官職。若組織有秘書處、室則另有該處首長或秘書長兼任。 秘書長一職的名稱,可能隨著各地的民情而有不同的稱呼。立法院等民意機關內的黨團則稱為書記長,各級法院則稱為書記官長,民營組織亦可能稱總幹事。在日本和韓國,則將秘書長稱為「幹事長」,總書記稱為「書記長」,多設於政黨和政府機構之中。 另有一些例外,例:聯合國秘書長,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務院秘書長領導國務院辦公廳工作,以及中華民國的總統府秘書長、國家安全會議秘書長、各國的州、省政府秘書長,實際上均為該組織的「行政首長」,並非幕僚職務。 至於在中華民國的部會、局署等單位、鄉鎮等行政區,及各級學校常有主任秘書一職,乍看有點類似秘書長,但其實更類似古代的主簿之類的官職,是為首席的秘書,偏重管理幕僚人員,不見得具有「秘書長」般的權力。.

新!!: 香港聖公會和秘書長 · 查看更多 »

維多利亞教區

#重定向 聖公會維多利亞教區.

新!!: 香港聖公會和維多利亞教區 · 查看更多 »

總主教

总主教,也翻譯為大主教,是基督教传统教会的一种高階聖職人員,根据天主教及聖公會的制度,数个教区组成一个教省,其中會設有一個總教區,總教區的正權主教則稱為總主教;而教省總主教在省属教区中有某些权限。通常兼任省屬教區主教組成的主教團團長。不過這一職銜在聖秩聖事三階級的分類上和一般的主教是同等的。頭銜簡稱為『abp.』.

新!!: 香港聖公會和總主教 · 查看更多 »

牧师

牧師是指基督教的團體中,專職負責帶領及照顧其他基督徒的神职人员。聖經原文的用字就是牧羊人之意。雖然天主教會也有類似的職位,但「牧師」一词在中文语境中特指新教的基層神職人員。.

新!!: 香港聖公會和牧师 · 查看更多 »

韩素音

韩素音(Han Suyin,本名周光瑚,Rosalie Matilda Chou,後改名為Rosalie Elisabeth Kuanghu Chow,,英國籍亞歐混血女作家,客家人,祖籍广东省梅州市五華縣水寨鎮,生于河南信阳。她的主要作品取材于20世纪中国生活和历史,体裁有小说和自传。用英语和法语写作 。.

新!!: 香港聖公會和韩素音 · 查看更多 »

莫壽增

莫壽增(Mok Sau Tseng,1866-1943年),聖保羅書院校友,中華聖公會港粵教區主教、首任副會督。.

新!!: 香港聖公會和莫壽增 · 查看更多 »

聖三一座堂

聖三一座堂可以指:.

新!!: 香港聖公會和聖三一座堂 · 查看更多 »

聖保羅堂

聖保羅堂(St.

新!!: 香港聖公會和聖保羅堂 · 查看更多 »

聖保羅書院

聖保羅書院(St.)是基督教香港聖公會創辦的一間著名傳統名校,屬香港補助學校議會22所成員學校之一,設有小學部和中學部,俱只收男生。該校中學部校舍位於中西區半山般咸道69號,小學部則已遷離西區,於2013年落戶於港島南區薄扶林域多利道777號的全新校舍。 據正式記載,該校於1851年正式成立;但文獻顯示,早於1841年,創辦人史丹頓牧師已開始在英國籌集款項,並於1851年創立聖保羅書院。起始之時,該校只有一位導師及九位學生。聖保羅書院創校規模雖小,由於秉持辦學理念,不怕與殖民政府意見相左而堅持其治學風格,該校得以於1840至1880年間成為現代中國思想的搖籃,眾多著名中外知識分子曾任教、就讀及寓居於書院,包括王韜、、傅蘭雅、伍廷芳。現時,這間全日制學校大約有1,200名學生就讀,學生成績優異。現任校長是源迪恩先生。.

新!!: 香港聖公會和聖保羅書院 · 查看更多 »

聖公宗

聖公宗(Anglicanism,音譯安立甘宗),是源自英國(英格蘭)的英格蘭國教會和愛爾蘭教會及其於世界各地衍伸出來的教會之總稱。目前世界上的聖公宗教徒約有7300萬人(2008年)。 聖公宗,英文原名「Anglican」,意譯是英式教會,形容制度、教會、禮儀傳統和神學思想,是從英格蘭的國教——英格蘭教會所衍生而来的教会,成為普世聖公宗。這個詞語亦可形容其他採用聖公宗的其他教會,他們因為與坎特伯里大主教共融而成為普世聖公宗的一員。由於「Anglican」一詞與盎格鲁人一詞詞型較為相近,有時會被誤認為是民族名稱而非宗派名稱,因此在美國及蘇格蘭等的強調聖公會非英格蘭人特性的地區,改以「The Episcopal Church」自稱,用「Episcopalian」稱呼其成員。「Episcopal」意思為主教制的。普世華人、台灣、韓國及日本基督徒都使用「聖公會」為公用名稱。 普世聖公宗團契是神聖、大公及使徒所傳的教會的一部分,是與坎特伯里大主教共融的成員教會構成的一个教會,是既大公又經過改革的教會。托馬斯·克蘭麥、理查德·霍克和奧卡姆的威廉等是聖公宗的代表人物,一如其他教派的馬丁·路德、克爾文、諾克斯、慈運理和約翰衛斯理等神學家。.

新!!: 香港聖公會和聖公宗 · 查看更多 »

聖公會東亞議會

聖公會東亞地區議會(The Council of the Church in East Asia, CCEA, 前稱「聖公會東南亞教區議會」)始創於1962年,是一個在東亞、東南亞聖公會的團契組識,目的在聯繫及加強在東南亞地區的聖公會教省及教區的關係,透過互相分享及分擔,強化彼此在東南亞地區的使命。.

新!!: 香港聖公會和聖公會東亞議會 · 查看更多 »

聖公會港澳教區

聖公會港澳教區是1951年至1998年間,香港和澳門的聖公宗教會。是香港的其中一個主要的基督教會。港澳教區前身是中華聖公會華南(前稱港粵)教區,1998年解散,由香港聖公會教省取代。.

新!!: 香港聖公會和聖公會港澳教區 · 查看更多 »

聖公會明華神學院

聖公會明華神學院(Sheng Kung Hui Ming Hua Theological College)由聖公會港澳教區的前任主教何明華會督於1947年設立,前身為聖公會明華學院,為當時港澳教區的平信徒提供培育課程。1996年,香港聖公會教省準備成立,明華學院為配合訓練教省的聖品人,變成今日的明華神學院,協助栽培牧者和平信徒。學院提供神學學士課程,修讀科目包括聖經研究、教會歷史、基督教教義、基督教倫理、牧養神學、及哲學等。學院亦提供其他學習機會如各類不同之課程。 神道學(榮譽)學士課程,是「明華神學院」為平信徒及牧職人員所設的核心神學課程。 宗教教育文學碩士課程,是與「香港教育學院」合作開辦。本課程面向宗教教育專業人士、在信仰部門工作之人士,及對宗教與教育關係有興趣者。本課程現正招生,並於2014年1月開始。 臨床牧關教育課程 (CPE),是一專業的培訓課程,主要是針對那些有興趣牧養關顧之人士。在訓練過程中幫助開發和肯定學員的使命和身份。 信徒神學研習課程,每年從9月至7月提供廣泛的課程及講座,包括聖經研究、當代宗教與社會等方向。這些科目較學士課程稍簡淺,並為更高層次的研究作準備。它們皆從不同的角度提供一個良好的知識與理解維度。更多詳情請參: http://learnatminghua.org 聖公會明華神學院的圖書館在1997年9月27日神學院的奉獻禮後正式啟用,命名為「黎黃恩憐圖書館」,主要收藏基督教、神學、哲學、教會歷史及人文科學等範疇的書刊。館共兩層,包括研讀區和五個館藏部:流通部、視聽資料、期刊、參考書部及特別館藏;流通部和大部份視聽資料均可外借。讀者可利用圖書館的電腦設施或個人手提電腦,連接館內的無線網絡(Wi-Fi) ,使用各種電子資源。圖書館會定期舉辦工作坊,協助讀者建立數位素養 (digital literacy)的認知和能力,以便他們更有效地使用圖書館的各項設施和資源。 2013年9月,新的圖書館網上目錄系統啓用,讀者可直接透過系統搜尋印刷和電子資源或辦理續借、預約服務等。 圖書館會繼續開拓、豐富館藏,提供更多元的服務。.

新!!: 香港聖公會和聖公會明華神學院 · 查看更多 »

聖約翰座堂

#重定向 聖若望主教座堂.

新!!: 香港聖公會和聖約翰座堂 · 查看更多 »

聖經

《聖經》(ביבליה;Βίβλος;Biblia; Bible,原意「書」)是猶太教與基督宗教(包括新教、天主教、東正教)的經典。猶太教的圣经是《塔納赫》(被基督宗教称为旧约)。基督宗教的圣经是舊約與新約。.

新!!: 香港聖公會和聖經 · 查看更多 »

聖餐崇拜禮文 (第二式)

没有描述。

新!!: 香港聖公會和聖餐崇拜禮文 (第二式) · 查看更多 »

香港

香港(簡稱港,雅稱香江;Hong Kong,縮寫作 HK、HKG)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兩個特別行政區之一,位於南海北岸、珠江口東側,北接廣東省深圳市,西面與鄰近的澳門特別行政區相距63公里,其餘兩面與南海鄰接。 全境由香港島、九龍和新界組成,其中香港島北為最發達地區;地理環境上則由九龍半島等大陸土地、以及263個島嶼構成「島嶼」以超過500平方米面积為標準,根據地政總署測繪處:,人口約741萬人(2017年底)。 1842年,大清國與英國簽訂《南京條約》,永久割讓香港島;後再簽訂《北京條約》和《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分別割讓九龍和租借新界,這些由英國統治的地區構成現今香港的治理範圍。二戰期間,香港曾被日本佔領約三年零八個月。1997年7月1日,香港移交中华人民共和國,並成立香港特別行政區,實行港人治港、高度自治,僅有國防、外交事务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轄。 香港開埠前,未計九龍和新界,香港島已經是一個有數千人口的小島。英國人看中維多利亞港是一個水深港闊、四季不結冰,而且不在地震帶的天然良港。1842年,大清國在鴉片戰爭中戰敗後,分階段割讓和租借香港土地予英國,英國人開始統治及發展香港,使香港從一個荒蕪、地瘠山多且天然資源缺乏的小漁村,逐漸發展成一個轉口港,成為歐洲各國商船向中國進行鴉片及其他商品貿易的樞紐,而且不受清朝末年的亂局影響。同時,孫中山在香港先後成立興中會和同盟會,為後來推翻大清打下基礎。 太平洋戰爭期間,日本攻佔香港,佔領持續三年零八個月。1945年,日本投降,香港重光,英國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香港基於殖民地身份和地理環境下,又一次避免受到中國長期戰亂影響;太平天國、軍閥割據、國共內戰、阶级鬥争、大跃进运动和文化大革命期間,大量中國難民逃港。香港在1970年代经济起飞,逐步發展成亞太地區之國際大都會及國際金融中心,獲譽為亞洲四小龍和紐倫港之一。根據《中英聯合聲明》,中华人民共和国從1997年7月1日起在香港實行「一國兩制」的基本國策,《香港基本法》說明香港不實行社會主義,保持原有資本主義制度和生活方式五十年不變。除國防和外交由中國中央政府管理,香港實行高度自治,香港享有行政管理權、立法權、獨立的司法權、終審權以及參與國際事務的權利。然而,近年香港人對特區政府及中國政府的信任度每況愈下,其高壓權威亦令「港人治港、高度自治」及「一國兩制」遭到部份人士質疑。 香港是全球具有重要地位、以工商業為主的現代化國際金融、服務業及航運中心,連續24年蟬聯全球最自由經濟體,並以優良治安、廉潔社會、簡單稅制和健全的普通法制度而聞名於世,香港廉政公署,2016年12月1日,香港政府新聞網,2017年2月16日,因此有「東方之珠」的美譽。「亞洲國際都會」則為官方定位的香港品牌。香港同時為全球其中一個最安全、經濟最發達、生活水平最高、競爭力最高、最適宜居住Gulliver.

新!!: 香港聖公會和香港 · 查看更多 »

香港大主教

香港聖公會大主教(Archbishop of Hong Kong,即「香港大主教」)是資深主教、香港聖公會教省精神及道德領袖。大主教也是香港教省主教長(或稱「香港聖公會主教長」),由香港島教區、東九龍教區和西九龍教區三個教區的主教中選出。教省大主教要由主教經總議會全院聯合會議選出香港聖公會憲章及規例。值得注意的是香港主教在1997年7月1日前的香港排名表中排名第5,在回歸後(香港特別行政區排名表)大主教為宗教領袖行列,排名降至第11。 目前香港大主教是鄺保羅和他的主教座位於聖約翰座堂。會督府是大主教的辦事處和住宅。.

新!!: 香港聖公會和香港大主教 · 查看更多 »

香港島

香港島(Hong Kong Island),簡稱港島或香港,與九龍和新界同為香港三大地域之一。面積約78.59平方公里,最高峰是太平山,海拔554米,為境內第二大島嶼。中國大陸方面並認為香港島屬萬山群島的一部份。香港島是香港開埠時最早發展的地區,當1842年香港成為英國殖民地而維多利亞城又未落成時,位於港島南區的赤柱是當時的行政中心。在英國殖民地初期,香港島北部人口密集,並劃為維多利亞城。香港島與九龍半島由維多利亞港分隔,海岸是昔日貿易船隻停泊的地方。 香港島是香港的政治和經濟中心,立法會綜合大樓、政府總部和終審法院皆位於香港島;中環、金鐘和銅鑼灣等主要商業區也位於香港島。而地區劃分(例如作為立法會選區)上的香港島,還包括鴨脷洲、大小青洲、熨波洲、銀洲等附屬島嶼,即中西區、灣仔區、東區和南區四區的總和。.

新!!: 香港聖公會和香港島 · 查看更多 »

香港主權移交

#重定向 香港回歸.

新!!: 香港聖公會和香港主權移交 · 查看更多 »

香港公益金

香港公益金(The Community Chest)成立於1968年11月8日,為香港非牟利及非政府資助之慈善機構,負責為所資助的社會福利機構籌募捐款,而行政費用由香港賽馬會贊助,因此公益金可在不扣除行政費用下,將市民捐款全數撥超過140間會員社會福利機構。公益金辦事處位於香港灣仔告士打道39號夏愨大廈18樓1805室。.

新!!: 香港聖公會和香港公益金 · 查看更多 »

香港立法會

香港特別行政區立法會(Legislative Council of the Hong Kong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简稱立法會(Legislative Council,縮寫为 LegCo 或 Legco),是香港特別行政區的立法機關,亦有对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施政情况的監察權。 第一屆立法會成立于1998年7月1日,應屆議員任期為兩年。自第二屆立法會(2000年)開始,每屆議員任期改為四年。2012年起,立法會議席增加至70個。現時的立法會屆別為第六屆,任期為2016年10月1日至2020年9月30日,地區直選及功能組別議員各佔35席。.

新!!: 香港聖公會和香港立法會 · 查看更多 »

香港總督

香港總督(簡稱港督,民間俗稱“督爺”,尊稱督憲或督憲閣下),前身職位是香港行政官(共有3任),是香港殖民地時期(1841-1997),由英國派駐香港的英国君主代表,共歷28任。 早期港督都是由英國殖民地部(後稱「外交及聯邦事務部」)的官員出任,1971年以後港督大多是外交官出身,麥理浩勳爵是第一位;而最後一任港督彭定康則是國會議員出身,曾任保守黨主席。 香港在英治時期共28位總督中,除第1至2、3至4任以外,其餘每個正任總督的交接時間皆不是完美交接,而是中間隔著一至兩位署理總督。署理總督早期則由香港副總督暫代,該職位是由香港駐軍司令擔任;1870年代香港戰略地位減退,故此於1870年至1902年該職位為非常設職位,1902年後香港副總督的職位正式被撤銷。自此,署理總督多由輔政司(1976年改名為布政司)擔任。.

新!!: 香港聖公會和香港總督 · 查看更多 »

香港聖公會主日一覽表

以下為香港聖公會主日一覽表,主日名稱及禮儀顏色均由香港聖公會禮儀專責委員會提供。.

新!!: 香港聖公會和香港聖公會主日一覽表 · 查看更多 »

香港聖公會總議會

香港聖公會教省總議會是香港聖公會教省最高決策組織,由主教院、聖品院及平信徒院組成。主教院由所有主教組成,聖品院及平信徒院,分別由各教區議會內的聖品及平信徒代表選出。總議會通過的提案可影響教省未來的發展,故總議會的舉行是教省大事。主席由香港聖公會大主教香港聖公會憲章及規例主理。教省總議會通常每三年舉行一次。.

新!!: 香港聖公會和香港聖公會總議會 · 查看更多 »

香港聖公會聖日一覽表

以下為香港聖公會聖日一覽表,聖日名稱、日期及禮儀顏色均由香港聖公會禮儀專責委員會提供。.

新!!: 香港聖公會和香港聖公會聖日一覽表 · 查看更多 »

香港聖公會西九龍教區

西九龍教區是1998年成立的香港聖公會教省轄下的一個教區,管轄地區包括九龍西及新界西(大嶼山北、馬灣及離島區除外,它們屬於香港島教區)。.

新!!: 香港聖公會和香港聖公會西九龍教區 · 查看更多 »

香港聖公會香港島教區

香港聖公會香港島教區是1998年成立的香港聖公會教省轄下的一個教區,管轄地區包括香港島、離島區、大嶼山北及馬灣。首任教區主教及教區榮休主教是鄺廣傑榮休大主教(即港澳教區最後一任主教及前教省大主教暨主教長)。.

新!!: 香港聖公會和香港聖公會香港島教區 · 查看更多 »

香港聖公會院校

香港聖公會是香港及澳門的辦學團體之一,其中聖公宗(香港)小學監理委員會主要管理香港的小學;聖公宗(香港)中學委員會管理香港的中學。現任聖公會教育幹事是陳謳明主教,現任香港聖公會大主教教育顧問是前聖保羅書院校長夏永豪。.

新!!: 香港聖公會和香港聖公會院校 · 查看更多 »

香港聖公會東九龍教區

東九龍教區是1998年成立的香港聖公會教省轄下的一個教區,管轄地區包括九龍東及新界東。 九龍,地理上稱為九龍半島,為香港的三大區域之一,是除了香港島以外市區的主要組成部份。傳統上九龍的東、西以「火車路」(即前九廣鐵路英段,及後稱為九廣東鐵,即現今東鐵綫)為界,故九龍城區(即紅磡、土瓜灣、九龍塘等地)也實屬九龍東的一部份。因此,東九龍教區的範圍包括前九廣鐵路英段以東之九龍半島地域,即九龍東及新界東,亦即現在香港特區政府行政區域之:九龍城區、黃大仙區、觀塘區、西貢區、沙田區、大埔區及北區。.

新!!: 香港聖公會和香港聖公會東九龍教區 · 查看更多 »

香港聖公會澳門傳道地區

聖公會澳門傳道地區是1998年4月26日成立的香港聖公會教省轄下的一個傳道地區,所轄地區為澳門。.

新!!: 香港聖公會和香港聖公會澳門傳道地區 · 查看更多 »

香港華人基督教聯會

香港華人基督教聯會( The Hong Kong Chinese Christian Churches Union, 簡稱HKCCCU ),於1915年成立,是香港一個以基督教華人教會堂會為會員基礎的跨宗派聯合組織。.

新!!: 香港聖公會和香港華人基督教聯會 · 查看更多 »

香港開埠初期歷史

香港開埠初期,從英國殖民統治的初期至展拓香港界址專條生效前之間,香港從一個地瘠山多、水源缺乏的小漁村,逐漸發展成一個轉口港。現在香港已成為國際金融中心及多元文化的亞洲國際都會。.

新!!: 香港聖公會和香港開埠初期歷史 · 查看更多 »

香港重光

香港重光是指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英國恢復對香港的主權統治。日佔時期正式宣告結束。.

新!!: 香港聖公會和香港重光 · 查看更多 »

香港電台

香港電--(簡稱港--;Radio Television Hong Kong,縮寫RTHK),現為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商務及經濟發展局轄下的部門,是香港廣播史上首家廣播機構,同時是香港唯一的公共廣播機構及最具公信力的電子傳媒。現時香港電台擁有7條電台頻道、3條數碼地面電視頻道,以及2條模擬電視頻道。截至目前,港台共有862名員工。香港電台製作的電視節目,包括教育電視,會通過旗下電視頻道港台電視31和其他本地電視台播放。港台負責製作多媒體節目,提供資訊、教育及娛樂,報道本地及國際時事,協力推動香港文化發展及提供自由表達意見的渠道。 香港電台於1970年代曾經製作經典電視劇集《獅子山下》,以戲劇反映現實的社會狀況,當時以這種方式去談社會民生議題可謂一次大膽嘗試,雖然惹來部分政府部門不滿,但真正奠定了多年來港台獨立自主的編採方針。.

新!!: 香港聖公會和香港電台 · 查看更多 »

香港日治時期

#重定向 香港日佔時期.

新!!: 香港聖公會和香港日治時期 · 查看更多 »

諸聖座堂

諸聖座堂可以指:.

新!!: 香港聖公會和諸聖座堂 · 查看更多 »

黑皮公禱書

黑皮公禱書是香港聖公會教省及前聖公會港澳教區一直採用由中華聖公會於1938年在上海所編訂,即現仍沿用黑皮版《公禱書》。因黑色封面,因此常被叫作「黑皮公禱書」或「黑公禱書」。這本公禱書還是用文言文《聖經》以民國初期北京官話和文言文為基礎的語體文編訂,因而也充斥著若干文言文用語或虛字如爾、爾等、而已、歟等等,以及一些舊式音譯如基路冰等。從黑皮公禱書的白話文中可以發現,文體仍有古典漢語的特質和優點:文辭精煉和有韻律美,方便閱讀,易於記憶。.

新!!: 香港聖公會和黑皮公禱書 · 查看更多 »

霍約瑟

霍約瑟主教(英文:The Right Reverend Joseph Charles Hoare, D.D.,),霍約瑟在100多年前就任聖保羅書院校長,同時亦積極傳道,尤其重視新界各區的傳道工作。 霍約瑟出生於一個教會的家庭,他的父親是霍爾牧師(Revd. E. Hoare),坎特伯雷大教堂的名譽牧師。他曾就讀於湯布里奇學校(Tonbridge School)和劍橋大學聖三一書院。1875年,他在湯布里奇聖三一教堂任牧師。在1878年至1898年,他在寧波CMS培訓學院任校長。他的最後職位是作香港維多利亞教區主教、聖保羅書院校長。 1906年9月18日,他與4位神學生賀道培、鄭容枝、梁芹波、王挺生在乘船往屯門佈道途中遇上颱風(丙午風災)。颶風時間雖然不長,但十分猛烈,天文台當時又無警號或預告,結果佈道船被打沉,霍約瑟主教嘗試拯救船上各人,結果葬身大海,而最後全船僅餘兩位船員生還,四位神學生悉數罹難。此事件之紀念碑石至今仍置於會督府內。.

新!!: 香港聖公會和霍約瑟 · 查看更多 »

郭志丕

郭志丕主教(The Right Reverend Dr Timothy Chi-pei Kwok,),已婚,育有二子。1968年在聖多馬堂領洗,1974年於慈光堂領受堅振。聖公會東九龍教區於2014年3月30日在聖三一座堂當選東九龍教區次任主教。 於2014年11月23日被祝聖為主教,及翌晚在聖三一座堂舉行東九龍教區主教陞座禮。.

新!!: 香港聖公會和郭志丕 · 查看更多 »

蘭柏會議

蘭柏會議(Lambeth Conference)是全球普世聖公宗主教的一個定期會議。出席的主教需要得到邀請才可出席。 蘭柏會議始於1867年。150年以來,蘭柏會議已經成為聖公宗內,四個象徵聖公宗團結個體中,最具影響力一個。.

新!!: 香港聖公會和蘭柏會議 · 查看更多 »

蘇以葆

蘇以葆主教,JP(The Most Reverend Thomas SOO Yee-Po, JP),香港聖公會西九龍教區榮休主教,曾任香港基督教協進會主席及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校牧。.

新!!: 香港聖公會和蘇以葆 · 查看更多 »

葵涌

葵涌(Kwai Chung)在香港新界西南,亦是荃灣新市鎮的一部份,位於規劃署定義的香港都會區範圍之內。在香港行政區劃中,曾經為荃灣區,葵涌後來與青衣島一同分拆,組成葵青區。葵涌可以再細分為--、--及--,住宅主要集中在上葵--及下葵--,較多大型的公共房屋及私人住宅,人口比較稠密,而工業區則主要集中在中葵--一帶。 葵涌一直是香港的工商業重鎮,有大量公司在此設立辦事處,同時亦有不少公共屋邨及居屋。其中葵涌貨櫃碼頭為全球吞吐量第六大的貨櫃碼頭。.

新!!: 香港聖公會和葵涌 · 查看更多 »

鄺廣傑

鄺廣傑榮休大主教(The Most Revd Dr Peter K.K. Kwong, Archbishop Emeritus,),廣東台山人,香港宗教界人士,香港聖公會教省榮休大主教。.

新!!: 香港聖公會和鄺廣傑 · 查看更多 »

鄺保羅

鄺保羅大主教 (英文:Paul Kwong; ) ,香港宗教界人士,香港聖公會教省主教長、香港聖公會香港島教區主教及香港聖公會澳門傳道地區主教。他亦擔任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委員。.

新!!: 香港聖公會和鄺保羅 · 查看更多 »

臺灣聖公會

臺灣聖公會(Episcopal Diocese of Taiwan),是美國聖公會於1954年建立的美國聖公會海外教區,屬於。臺灣聖公會在行政體系上雖屬美國聖公會所轄,但實為自立自養教區。.

新!!: 香港聖公會和臺灣聖公會 · 查看更多 »

英屬香港

英屬香港(British Hong Kong)是指於1841年1月26日至1997年6月30日期間,由大英帝國統治香港的時期,該時期又稱為英殖時期、英治香港時期或者港英時代(British Administration)。英屬香港政府簡稱為香港政府,但因為與香港主權移交後的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簡稱一樣,香港傳媒將殖民地時期的政府稱為殖民地政府或港英政府等,以區別兩者。1997年7月1日,香港主權移交中華人民共和國,英國統治香港的時期結束,取而代之的是香港特別行政區。 英屬香港時期曾在1941年12月25日至1945年8月15日被中斷,當時香港在二戰的局勢下被大日本帝國佔領,進入香港日佔時期,總計香港被英國統治近153年。.

新!!: 香港聖公會和英屬香港 · 查看更多 »

英國殖民地

#重定向 大英帝国.

新!!: 香港聖公會和英國殖民地 · 查看更多 »

英国

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简称联合王国(United Kingdom,缩写作 UK)或不列颠(Britain),中文通称英国(中文世界早期亦称英联王国),是本土位於西歐並具有海外領地的主權國家,英國為世界七大國之一,位于欧洲大陆西北面,由大不列颠岛、爱尔兰岛东北部分及一系列较小岛屿共同组成。英国和另一国家唯一的陆上国境线位于北爱尔兰,和爱尔兰共和国相邻。英国由大西洋所环绕,东为北海,南为英吉利海峡,西南偏南为凯尔特海,同爱尔兰隔爱尔兰海相望。该国总面积达,为世界面积第80大的主权国家及欧洲面积第11大的主权国家,人口6510万,为全球第21名及歐洲第3名。 英国为君主立宪国家,采用议会制进行管辖。其首都伦敦为全球城市A++级别和国际金融中心,大都会区人口达1380万,为欧洲第三大和欧盟第一大。现在位英国君主为女王伊丽莎白二世,1952年2月6日即位。英国由四个构成国组成,分别为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和北爱尔兰,其中后三者在权力下放体系之下各自拥有一定的权力。三地首府分别为爱丁堡、加的夫和贝尔法斯特。附近的马恩岛、根西行政区及泽西行政区并非联合王国的一部分,而为王冠属地,英国政府负责其国防及外交事务。 英国的构成国之间的关系在历史上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英格兰王国通过1535年和1542年的《联合法令》将威尔士纳入其领土范围。1707年的条约使英格兰和苏格兰王国联合成为大不列颠王国,而1801年后者则进一步同爱尔兰王国联合成为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1922年,爱尔兰的六分之五脱离联邦,由此便有了今日的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亦有14块海外领地,为往日帝国的遗留部分。大英帝国在1921年达到其巅峰,拥有全球22%的领土,是有史以来面积最大的帝国。英国在语言、文化和法律体系上对其前殖民地保留了一定的影响力,因而吸引許多以前英聯邦的移民前來居住。 英国为发达国家,以名义GDP为量度为世界第五大经济体,以购买力平价为量度为世界第九大经济体。英国同时还是世界首个工业化国家,在1815年-1914年为世界第一强国,现今仍是強國之一,在全球范围内的经济、文化、军事、科技和政治上有显著影响力。英国为国际公认的有核国家,其军事开支位列全球第五 (IISS)。自1946年以来,英国即为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而自1973年以来即为欧洲联盟(EU)及其前身欧洲经济共同体(EEC)的成员国,同时还为英联邦、欧洲委员会、七国财长峰会、七国集团、二十国集团、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和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国。2016年英國脫離歐盟公投中,英国民众决定脱离欧盟,但因間接影響全球經濟,所以並未得到多數國家支持。.

新!!: 香港聖公會和英国 · 查看更多 »

英格蘭教會

英格蘭教會(Church of England),或譯為英格蘭國教會、英国国教会、英格蘭聖公會,是聖公宗的教會之一,16世纪由英格兰君主亨利八世时期开始由托馬斯·克蘭麥、理查德·胡克等改革家们改革并作为英格兰的国教。教会的辖区是今天英国(联合王国)中的英格兰地區,不包括苏格兰、威尔士和北爱尔兰,後者分归苏格兰圣公会、威尔士教会与爱尔兰教会管理。 英格兰教会的最高主教为坎特伯雷大主教,副手是约克大主教。此外英國君王擁有英格蘭教會最高領袖(Supreme Governor of the Church of England)的頭銜。.

新!!: 香港聖公會和英格蘭教會 · 查看更多 »

英文虎報

《英文虎報》(The Standard)是香港發行量最高的英文報紙,亦是現時香港唯一免費的英文報章。2000年,互聯網熱潮興起,曾經改名為《香港郵報》 (Hong Kong iMail),並由對開 (Broadsheet) 改為小型報 (Tabloid) 的格式,直至2002年5月30日才改回原名,但維持以四開格式發行。《英文虎報》由星島新聞集團發行,主要競爭對手是《南華早報》,與南華早報不同的是,《英文虎報》只在星期一至星期五--出版,星期六及星期日休息。 原售港幣6元的《英文虎報》於2007年9月10日起改為免費報章,於星期一至五派發,成為香港首份免費英文日報,於中環、灣仔、鰂魚涌、九龍的港鐵荔枝角站出口附近等商業區的商廈首先派發。其後私人屋苑亦免費派發 。.

新!!: 香港聖公會和英文虎報 · 查看更多 »

陳謳明

陳謳明主教(The Right Revd Andrew Chan,1962年生)是香港聖公會西九龍教區主教。 陳謳明於1981年於聖多馬堂領受堅振禮。1987年獲紐卡素大學哲學學士(教育)學位,1991年獲疏士巴利威斯神學院神學證書,2004年獲倫敦大學哲學及神學專科學院文學碩士(牧養神學)。陳謳明於1991年10月18日獲當時的聖公會港澳教區按立為會吏,1992年9月29日按立為牧師,歷任靈風堂主理聖品、聖路加堂主任,2005年5月出任聖約翰座堂座堂主任,是香港首位華人擔任座堂主任牧師。2006年11月陳牧師獲派立為法政牧師。2011年6月26日當選西九龍教區第2任主教,接替榮休的蘇以葆。2012年3月25日領受祝聖晉牧,成為主教,翌日於西九龍教區諸聖座堂陞座就任該教區第2任主教。陳謳明是聖公宗(香港)小學監理委員會有限公司執行委員會主席,也是明華神學院校董。陳謳明是普世聖公宗網絡(外勞及難民)主席。.

新!!: 香港聖公會和陳謳明 · 查看更多 »

柯爾福

柯爾福主教(英文:The Right Reverend Charles Richard Alford,),是一位19世紀的聖公會牧師和作家。 柯爾福出生於薩默塞特(Somerset, UK)的一個教會家庭。 他的父親是西昆托斯黑德 (West Quantoxhead) 的牧師。他曾就讀於倫敦聖保羅學校和劍橋大學聖三一學院。他在1846年成為唐卡斯特教會牧師,他工作了8年。然後,他在海布里培訓學院(Highbury Training College)任了十年校長和伊斯靈頓牧師。 1867年,他到任香港維多利亞主教,1874年辭職。回國後,他曾到英國還在職的在基督的教會。他1881年退休,他是休倫教區(Diocese of Huron)传教士。他卒於1898年6月13日,享年81歲。.

新!!: 香港聖公會和柯爾福 · 查看更多 »

杜培義

杜培義(Charles Ridley Duppuy)會督,是一名神學博士及一位在20世紀的上半世紀著名的聖公會牧師。 他生於1881年9月22日,並就讀於牛津大學基布爾學院。他的第一個事奉位置是在阿斯頓(Aston)作助理牧師及後成為布拉福基督城的主任牧師。 於1920年任命為香港維多利亞會督,他在1932年辭任。後來成為伍斯特會吏長(Archdeacon of Worcester),他死於1944年9月26日。.

新!!: 香港聖公會和杜培義 · 查看更多 »

校本條例

校本條例是香港立法會於2004年7月通過的《2004年教育(修訂)條例》內的一項教育統籌局政策。政策規定全港中學及小學,必須在2010年前成立向政府註冊的法團校董會,並加入由選舉產生的家長、教師及校友代表。辦學團體代表,將減至佔校董會總人數的6成,學校亦必須列明法團校董會的權力和責任。 - 香港教育局.

新!!: 香港聖公會和校本條例 · 查看更多 »

正教會

正教會(Ορθόδοξη Εκκλησία,;pravoslavnaja tserkovʹ),也稱為東正教會,簡稱東正教,與天主教會及新教並列為基督教三大教派,信徒总人數少於天主教,但比新教最大的普世圣公宗要多出两倍,主要分佈在巴爾幹半島、東歐和西亞。.

新!!: 香港聖公會和正教會 · 查看更多 »

正教會普世宗主教聖統香港及東南亞都主教教區

没有描述。

新!!: 香港聖公會和正教會普世宗主教聖統香港及東南亞都主教教區 · 查看更多 »

港中醫院

港中醫院(Hong Kong Central Hospital)成立於1966年,是香港一家已結業的非牟利私家醫院,由一批醫生以基金形式運作,舊址位於中西區下亞厘畢道,近雪廠街以南山腰,醫院大樓屬聖公會物業,全盛時期跟養和醫院齊名。 港中醫院前身為聖保羅書院原址。按2012年法院判決,港中醫院須將租用的主教山地皮交還聖公會,由於找不到其他地方,已於同年9月3日結業,是香港首家結業的私營醫院。結業前港中醫院每年處理香港六成的合法墮胎個案。.

新!!: 香港聖公會和港中醫院 · 查看更多 »

港澳教區

#重定向 聖公會港澳教區.

新!!: 香港聖公會和港澳教區 · 查看更多 »

澳門

澳門(Macau;Macao),簡稱澳,古稱濠鏡澳,或稱濠江、海鏡、鏡海、媽港、梳打埠,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兩個特别行政区之一,位於南海北岸、以及珠江口西側,北接廣東省珠海市,東面與鄰近的香港相距63公里,其餘兩面與南海鄰接。 澳門全境由澳門半島、氹仔以及路環三個區域所組成,2000年後氹仔與路環之間開發出以賭業為主的路氹城區域:澳門半島是澳門發展的核心,其東北面一小部份陸地與中国大陸連接,氹仔和路環原本分別為兩座離島,後來連陸而成為了路氹城。 澳門是歐洲國家在東亞的第一塊、也是最後一塊屬地。澳門自秦始皇三征嶺南後屬中國版圖,從明朝中葉的1557年開始被葡萄牙人租借,但明朝设置官府管理。直至1887年,葡萄牙與清朝簽訂有效期為40年的《中葡和好通商條約》(至1928年期滿失效)後,澳門成為葡萄牙殖民地。1980年代,葡萄牙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共同探討澳門前途問題,其後於1987年簽署《中葡聯合聲明》,葡萄牙根据声明於1999年12月20日將澳門主權移交中國,實行一國兩制,享有「澳人治澳、高度自治」權利。 澳門為獨立之經濟體,其中旅遊業與博彩業為重要產業,尤其主權移交後開放賭權,現在發展為「世界上第一大賭城」。澳門為世界上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區,每平方公里人口超過2萬。2015年澳門的人均本地生產總值依國際匯率爲78,586美元,名列世界第三。澳門2015年人均国民总收入依购买力平价爲102,480美元,名列世界第三。.

新!!: 香港聖公會和澳門 · 查看更多 »

朱友漁

朱友渔(Andrew Yu-yue Tsu,),上海人,社会学家、基督教圣公会主教。.

新!!: 香港聖公會和朱友漁 · 查看更多 »

會吏

#重定向 執事 (基督教).

新!!: 香港聖公會和會吏 · 查看更多 »

會督府

會督府(Bishop's House),正式名稱為香港聖公會教省辦事處,又稱聖公會會督府,現在多稱主教府,是香港聖公會的一座歷史建築,位於香港島中環下亞厘畢道1號近鐵崗一帶,是「政府山」的一部分,現被列為香港一級歷史建築。.

新!!: 香港聖公會和會督府 · 查看更多 »

星島日報

《星島日報》是由華僑富商胡文虎於1938年在香港創辦的中文報章,同年還出版《星島晚報》及《星島晨報》,於日治時期期間《星島日報》改為《香島日報》,1945年8月底,日方投降後再度變回《星島日報》,另外在美國、加拿大、英國及澳洲等地均設有分部。1999年,胡文虎女兒胡仙把《星島日報》及星島集團股權賣給私募基金Lazard Asia。有「煙草大王」之稱的何英傑長孫何柱國於2001年透過泛華集團控股,向該基金購入星島集團。 星島日報母公司星島新聞集團有限公司(Sing Tao News Corporation Limited)於香港交易所上市(港交所:1105),行業分類為服務業-傳媒印刷。前身是泛華集團控股有限公司,是一間以出版與傳媒為業務的企業。集團的主要業務包括媒體出版與服務,出版多份報章及雜誌,,主席及大股東是何柱國。.

新!!: 香港聖公會和星島日報 · 查看更多 »

明報

《明報》是香港的中文報紙,由查良鏞(筆名金庸)和沈寶新在1959年5月20日創立。本為香港上市公司明報企業旗下刊物,於2008年4月23日,該企業更名為世界華文媒體。 《明報》內容以香港本地新聞為主,兩岸、國際新聞為輔。香港中文大學調查指香港市民及傳媒業界認為明報在香港報章中公信力良好,報道亦屢次獲獎。其副刊版「世紀」在香港報紙中較為突出,以文學、文化藝術創作等人文科學的探討與政治專欄為主。《明報》歷任總編輯為潘粵生、梁小中、王世瑜、董橋、張健波、劉進圖,之後總編輯一職一度由首席執行總編輯鍾天祥暫代,其後於2015年元旦正式被委任為總編輯,任職至2017年元旦離任,由梁享南接替。 《明報》在加拿大溫哥華(加西版)、多倫多(加東版)皆有發行報紙,在台灣亦有明報周刊,曾經在美國紐約(美東版)和三藩市(美西版)發行。2009年1月31日,明報美東版刊登啟事宣布改版,於2月2日起與免費報合併。2月14日,美西版亦宣佈停刊。.

新!!: 香港聖公會和明報 · 查看更多 »

新界西選區

新界西選區(英文 New Territories West Constituency)是香港立法會選舉地區直選的五個選區之一,範圍為新界西半部地域,包括荃灣區、葵青區、屯門區、元朗區及離島區。 新界西選區總面積480.43平方公里,總人口(2011年)2,023,206人,人口密度4,211人每平方公里,是人口最多的選區。.

新!!: 香港聖公會和新界西選區 · 查看更多 »

新界東選區

新界東選區是香港立法會選舉地區直選的選區之一,範圍為新界東半部地域,包括沙田區、大埔區、北區及西貢區。 新界東總面積470.97平方公里,總人口(2011年)1,667,887,人口密度3,541人每平方公里。.

新!!: 香港聖公會和新界東選區 · 查看更多 »

新教

新教(Protestantism),又稱基督新教,是西方基督教中不屬於天主教體系的宗派之統稱,源於16世紀神學家馬丁·路德等人所領導的宗教改革運動,與天主教、東正教並列為基督宗教三大分支。一些既不屬於天主教,亦與歐洲宗教改革沒有歷史淵源的教會,例如無宗派教會,也被視為新教,Pew Research Center,2011。新教強調「因信稱義」,認為人要得到上帝拯救,唯獨憑藉信心曾祖漢,,全國宗教資訊網,「新教有別於天主教,可以從新教在某些教義和神學的前提上看得出來,馬丁·路德在公元1517年開始宗教改革的運動,他的神學思想起點源於個人的經歷,到底面對公義的神時,人要如何才能夠被接納呢?「因信稱義」(Justification through faith)是路德也是新教的關鍵教義,意思是因著信心的緣故,神把人當作義人(稱義),不是人本身有什麼值得討神喜悅的,而是公義的神在審判的時候不再看人的不完全,而只看到信心的對象,即耶穌基督,雖然世人都無法過一個完美的一生在神面前被稱為義,但是神的兒子耶穌基督過了完美的一生得著了「義」的地位,信徒只要藉著信靠耶穌基督,這個耶穌基督的義就被轉撥到我們身上,因此,神是因著耶穌基督的緣故,稱那些相信之人為義人。」而不是靠善行南亞路德會,《信仰立場》,頁7:「人藉著信心(相信和接受耶穌基督為救主)便可得著這救恩。『你們得救是本乎恩,也因著信;這並不是出於自己,乃是上帝所賜的;也不是出於行為,免得有人自誇。』(弗2:8-9)」WELS Topical Q&A: 。新教以《聖經》為信仰之唯一依據,反對天主教聖統制WELS Topical Q&A: Jenkins, Paul (2014), 約翰•加爾文:《基督教要義》(卷三),頁149,更相信所有信徒都具有祭司的職分。新教各宗派在聖餐觀等神學問題持不同看法,但普遍以「五個唯獨」為信仰核心思想。 對新教的稱呼,源自拉丁文「protestatio」,意為「抗議」,源於1529年神聖羅馬帝國宣布馬丁·路德為異端之後所引起的強烈抗議。其實在馬丁·路德之前已經有多位宗教改革家嘗試改革甚至脫離天主教會,但最後直至路德才獲得成功。16世紀路德宗信仰由德國傳入丹麥、挪威、瑞典、芬蘭、拉脫維亞、愛沙尼亞和冰島,另一位宗教改革家約翰·加爾文的思想亦傳入匈牙利,荷蘭,蘇格蘭,瑞士和法國。同時期,英格蘭國王亨利八世帶領當地教會脫離天主教會獨立,亦開展了英國宗教改革運動。 新教成功發展出其獨特文化,為人類在教育、人文 、科學、政治和社會秩序、經濟、藝術等領域帶來重大貢獻。Karl Heussi, Kompendium der Kirchengeschichte, 11.

新!!: 香港聖公會和新教 · 查看更多 »

施美夫

施美夫會督(George Smith,,或譯史密夫、四美、司蔑,因為當年的譯名欠缺統一。)是英国圣公会来华传教士,香港聖公會首任會督(主教,1849年—1865年),亦是香港的首任教育部門長官,及多家由教會開辦學校的校長。.

新!!: 香港聖公會和施美夫 · 查看更多 »

日本

日本國(),是位於東亞的島嶼國家,由日本列島、琉球群島和伊豆-小笠原群島等6,852個島嶼組成,面積約37.8万平方公里。國土全境被太平洋及其緣海環抱,西鄰朝鮮半島及俄罗斯,北面堪察加半島,西南為臺灣及中國東部。人口達1.26億,居於世界各國第11位,當中逾3,500萬以上的人口居住於東京都與周邊數縣構成的首都圈,為世界最大的都市圈。政體施行議會制君主立憲制,君主天皇為日本國家與國民的象徵,實際的政治權力則由國會(參眾兩院)、以及內閣總理大臣(首相)所領導的內閣掌理,最高法院為最高裁判所。 傳說日本於公元前660年2月11日,由天照大神之孫下凡所生之後代磐余彥尊所建,在公元4世紀出現首個統一政權,並於大化改新中確立了天皇的中央集权體制。至平安時代結束前,日本透過文字、宗教、藝術、政治制度等從漢文化引進的事物,開始衍生出今日為人所知的文化基礎。12世紀後的六百年間,日本由武家階級建立的幕府實際掌權。17世纪起江户幕府頒布锁国令,至1854年被迫開港才結束。此後,日本在西方列強進逼的時局下,首先天皇從幕府手中收回統治權,接著在19世紀中期的明治维新進行大規模政治與經濟改革,實現工業化及現代化;而自19世纪末起,日本首先兼併琉球,再拿下台灣、朝鮮、樺太等地為屬地。進入20世紀時,日本已成為當時世界的帝國主義強權之一,也是當時東方世界唯一的大國。日本後來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軸心國之一,對中國與南洋發動全面侵略,但最终於1945年戰敗投降。日本投降至1952年《旧金山和约》生效前,同盟国军事占领日本,並監督日本制定新憲法、建立今日所見的政治架構,日本轉型為以國會為中心的民主政體,天皇地位虛位化,並依照憲法第九條放棄維持武装以及宣戰權。而日本雖在法律上實施非武裝化,出於自我防衛上的需要,仍擁有功能等同於其他國家軍隊的自衛隊。 日本是世界第三大經濟體,亦為七大工業國組織成員,是世界先進國家之一,主要奠基於日本經濟在二戰後的巨幅增長。現時日本的科研能力、工業基礎和製造業技術均位居世界前茅,並是世界第四大出口國和進口國。2015年,日本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依國際匯率可兌換成為三萬二千,人均國民收入則在三萬七千美元左右,人類發展指數亦一直維持在極高水平。.

新!!: 香港聖公會和日本 · 查看更多 »

救贖

救贖,英文是atonement,原意是at-one-ment,意即「合一」。 另見.

新!!: 香港聖公會和救贖 · 查看更多 »

教區

教區是天主教、東正教、聖公會等基督宗教宗派使用的一種管理區域或機構,由數個堂區組成,並設有一位主教擔任最高領導者。其字源來自於希臘語「διοίκησις」(dioíkēsis),即管理、行政或政府之意。.

新!!: 香港聖公會和教區 · 查看更多 »

教廷

在天主教會,教廷(Curia;或稱為「廷」)是個別教會/地方教會的管理人員與機構組成之團體,主要功能為輔助主教等高級神職人員管理與領導教會。其狹義上指各教區的「教區廷」,廣義上則包含羅馬教廷等實施聖統制的基督教宗派之核心領導機構。 與其他天主教會的機構相同,「教廷」的組織雛形來自於古羅馬。「Curia」(英語對應字為「court」,與法院同字)是古羅馬的一種地方統治單位,在基督教成為羅馬帝國國教後,也負責管理各地方的教會事務。西羅馬帝國滅亡後,原有世俗政治的「Curia」消失,但教會的「Curia」仍延續下來,並演變為今日的功能。 值得注意的是,在中文的使用上,「教廷」一詞常等同於羅馬教廷,而天主教會本身也如此使用,如聖座在中華民國的外交代表機構,就被稱為「教廷駐華大使館」。.

新!!: 香港聖公會和教廷 · 查看更多 »

教省

教省(ecclesiastical province)基督教的教會管區制度中的一種行政區劃,位階在教區之上,通常由數個教區組成。目前有羅馬天主教會、東方正教會、聖公會等教派實行此制度。.

新!!: 香港聖公會和教省 · 查看更多 »

教育局 (香港)

教育局(Education Bureau,简称EDB)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的13個決策局之一,專責香港教育的政策。 現任局長為楊潤雄,副局長蔡若蓮,政治助理施俊輝,常任秘書長楊何蓓茵。.

新!!: 香港聖公會和教育局 (香港) · 查看更多 »

教政體制

教政體制(即教會體制),是指基督教在其教內實行的組織原則和管理制度。各基督教派根據其對《新約》中記載有關基督教會組織的解釋或其教會的性質和職能而製定。一般大體分三種制度:主教制、長老制和公理制,一些教派實行混合性的制度。.

新!!: 香港聖公會和教政體制 · 查看更多 »

慈善组织

慈善组织,或稱公益组织,是指以慈善服務為目的組織及機構,通常為非營利組織。任何人士捐款給法定認可的慈善组织,可以獲得有關的扣稅優惠;而任何人士捐款給沒有慈善组织資格的非營利組織,該筆捐款不能申請用作相對的扣稅。現時全球的慈善组织的籌款方式出現了一種有效的「月捐運動」(DDC - Direct Dialogue Campaign)。.

新!!: 香港聖公會和慈善组织 · 查看更多 »

普世聖公宗

普世聖公宗(Anglican Communion)的誕生是英國和爱尔兰的聖公會在世界各地传教的成果,所以這教會也可以稱為聖公會(Anglican Church)。從歷史的角度來說,普世聖公宗的發展有兩個階段。.

新!!: 香港聖公會和普世聖公宗 · 查看更多 »

普世聖公宗主教長會議

普世聖公宗主教長會議(英语:Anglican Communion Primates' Meeting)是普世聖公宗各個教省主教長参加的例行會議。现在在普世圣公宗中有来自全世界38個教省的成員。坎特伯雷大主教主持这个會議,而普世聖公宗咨議會的秘書則任會議的秘書。 普世聖公宗主教長會議是由1978年時任坎特伯雷大主教的唐纳德·科根(Donald Coggan)建立,作為给“從容的思考、祈禱以及深度的咨詢”的一個機會。第一次會議在1979年召開。.

新!!: 香港聖公會和普世聖公宗主教長會議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HKSKHHong Kong Anglican Church聖公會香港教區香港圣公会香港聖公會管業委員會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