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安装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食肉牛龙属

指数 食肉牛龙属

食肉牛龙(屬名:Carnotaurus)又名牛龍,屬於獸腳亞目阿貝力龍科,是一類中型的肉食性恐龍。食肉牛龍生活於上白堊紀(麥斯特里希特階)的阿根廷巴塔哥尼亞,由在南美洲發現很多恐龍的阿根廷古生物學家何塞·波拿巴(José Fernando Bonaparte)所描述及命名。 食肉牛龍的模式種是薩氏食肉牛龍(C.

138 关系: 加斯帕里尼龍屬动物原角鼻龍側頸龜亞目博納巨龍卡內基自然史博物館印度印度鱷龍屬南美洲南角龍屬南極龍屬古生物学双壳纲合踝龍奥卡龍屬始祖鸟宾夕法尼亚大学小頭龍小貴族龍屬尼日尔巴塔哥尼亞上白堊紀上颌骨布里斯托大學丘布特省丘布特龍屬帕斯卡平行演化似鴕龍屬形變何塞·波拿巴佛罗里达州侏罗纪化石北半球北美洲哺乳动物冰脊龍屬冈瓦那大陆內烏肯龍屬勝王龍動畫電影皮膚皺褶龍屬獸腳亞目禽龍屬禽龍類章鱼羽毛...爆誕龍瑪君龍異特龍異特龍超科物种特暴龍牛顿白垩纪芝加哥大学蚺科莲属草食性蠍獵龍顶骨额骨颧骨風神龍屬被子植物颈椎颅骨食肉牛龍食肉牛龍亞科裸子植物角鼻龍屬角龍類马达加斯加變色龍鯊齒龍科鳄目鴨嘴龍科趋同演化软体动物齒河盜龍迪士尼迪士尼世界迈克尔·克莱顿蜥形纲蜥臀目阿爾比階阿貝力龍屬阿貝力龍科阿根廷薩爾塔龍屬股骨肱骨肌肉龍屬肉食性脊索动物脊椎脊椎动物蕨类植物酋爾龍艾伯塔龍屬蛇頸龍目蛇頸龜科雙脊龍雙臼椎龍科虛骨龍類X射线计算机断层成像暴龍暴龍科柏利連尼龍屬掌骨枕骨恐龍 (電影)恐龙植物模式種正模標本沉重龍泰坦巨龍泰坦巨龍類洛卡龍屬演化支有限元分析懼龍屬應力拉丁语拉布拉達龍曲颈龟亚目普爾塔龍 扩展索引 (88 更多) »

加斯帕里尼龍屬

加斯帕里尼龍屬(學名:Gasparinasaura)是鳥腳下目恐龍的一屬,是種小型二足草食性恐龍,生存於白堊紀晚期的南美洲。在發現南方稜齒龍之前,加斯帕里尼龍是唯一發現於南美洲的稜齒龍類恐龍。.

新!!: 食肉牛龙属和加斯帕里尼龍屬 · 查看更多 »

动物

動物是多細胞真核生命體中的一大類群,統稱為動物界。動物身體的基本形態會隨著其發育而變得固定,通常是在其胚胎發育時,但也有些動物會在其生命中有變態的過程。 大多數動物能自發且獨立地移動探索,只有極少數的動物(如珊瑚)是固定在一點無法移動。動物行為學是研究動物行為的科學,較著名的行為理論為康納德·洛倫茨提出的本能理論。 已發現的動物化石,多是在五億四千萬年前的寒武紀大爆發時的海洋物種。.

新!!: 食肉牛龙属和动物 · 查看更多 »

原角鼻龍

#重定向 原角鼻龍屬.

新!!: 食肉牛龙属和原角鼻龍 · 查看更多 »

側頸龜亞目

#重定向 側頸亞目.

新!!: 食肉牛龙属和側頸龜亞目 · 查看更多 »

博納巨龍

#重定向 博納巨龍屬.

新!!: 食肉牛龙属和博納巨龍 · 查看更多 »

卡內基自然史博物館

卡內基自然史博物館(Carnegie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是位於美國賓西法尼亞州匹茲堡的一座自然史博物館,成立於1896年。卡內基自然史博物館的研究活動享有盛譽,被評為美國五大自然史博物館之一。.

新!!: 食肉牛龙属和卡內基自然史博物館 · 查看更多 »

印度

印度共和国(भारत गणराज्य,;Republic of India),通称印度(भारत;India),是位于南亚印度次大陆上的国家,印度面积位列世界第七,印度人口众多,位列世界第二,截至2018年1月印度拥有人口13.4亿,仅次于中国人口的13.8亿,人口成長速度比中國還快,预计近年将交叉。是亚洲第二大也是南亚最大的国家,面积328万平方公里(实际管辖),同时也是世界第三大(购买力平价/PPP)经济体。 印度并非单一民族及文化的国家。印度的民族和种族非常之多,有“民族大熔炉”之称,其中印度斯坦族占印度总人口的大约一半,是印度最大的民族。印度各个民族都拥有各自的语言,仅宪法承认的官方语言就有22种之多,其中印地语和英语被定为印度共和国的联邦官方语言,并且法院裁定印度没有国语。英语在印度非常流行,尤其在南印地位甚至高于印地语,但受限于教育水平,普通民众普遍不精通英语。另外,印度也是一个多宗教的国家,世界4大宗教其中的佛教和印度教都源自印度。大部分印度人信仰印度教。伊斯兰教在印度也有大量信徒,是印度的第二大宗教,信教者约占印度的14.6%(截至2011年,共有约1亿7千7百万人)。伊斯兰教是在公元8世纪随着阿拉伯帝国的扩张而传播到印度的。公元10世纪后,北印的大多数王朝统治者都是信奉伊斯兰教的,特别是莫卧儿王朝。印度也是众多正式和非正式的多边国际组织的成员,包括世界贸易组织、英联邦、金砖五国、南亚区域合作联盟和不结盟运动等。 以耕种农业、城市手工业、服务业以及其支撑产业为主的部分行业已经相对取得了进展。除了民族文化与北方地形的丰富使印度旅游业颇受欢迎之外,由于时差,大批能说英语的人才也投入外包行业(即是外国企业把客户咨询,电话答录等等服务转移到印度)。另一方面,宝莱坞电影的文化输出在英语圈乃至全球的影响力不亚于世界主流。同时印度还是很多专利过期药物的生产地,以低价格提供可靠的医疗。近年来,印度政府还大力投资本国高等教育,以利于在科学上与国际接轨,例如自主太空研究、南亚半岛生态研究等等。印度最重要的贸易伙伴是美国、欧盟、日本、中国和阿拉伯联合酋长国。.

新!!: 食肉牛龙属和印度 · 查看更多 »

印度鱷龍屬

印度鱷龍屬(學名:Indosuchus)是阿貝力龍科下的一屬恐龍,生存於上白堊紀麥斯特裡希特階(約7,000萬到6,500萬年前)。牠是原始的獸腳亞目,是阿貝力龍的近親。印度鱷龍是雙足的肉食性恐龍。牠約有6米長,頭顱骨上有平冠。 模式種是盜印度鱷龍(I raptorius),是由弗雷德里克·馮·休尼(Friedrich von Huene)及查爾斯·馬特里(Charles Alfred Matley)於1933年根據從印度發現的化石而描述、命名的。化石是三個部分頭顱骨,是由查爾斯·馬特里發現於中央邦的賈巴爾普爾,屬於拉米塔組(Lameta Formation)。選模標本是編號GSI K27/685標本。屬名的意思是「印度鱷魚」,因最初牠被認為是鱷魚的一類而非恐龍;種名則意為「猛禽的」。.

新!!: 食肉牛龙属和印度鱷龍屬 · 查看更多 »

南美洲

南亚美利加洲(西班牙语: 或 ;葡萄牙语:;法语:;英语:;荷兰语:;字源:阿美利哥·维斯普西),简称南美洲,为七大洲之一,位於西半球南部(或南半球),西臨南太平洋,西面為太平洋板塊及納斯卡板塊。太平洋板塊及納斯卡板塊之間的內營力為張力,衍生了東太平洋海嶺;而納斯卡板塊與南美洲板塊的內營力為擠壓力,衍生了秘魯智利海溝的俯衝帶,並於南美洲板塊之下。與東面則是大西洋,北面則是加勒比海。南美洲是美洲大陸南面的一部分,西面有海拔數千--的安第斯山脈,東向則主要是平原,包括亞馬遜河森林。 南美洲面積達1,784萬平方公里,佔地球表面的3.5%。直到2011年,南美洲人口已有3億8千萬,世界排名第五。其中巴西是南美洲面積最大的國家,佔有一半左右。.

新!!: 食肉牛龙属和南美洲 · 查看更多 »

南角龍屬

南角龍屬(属名:Notoceratops)是種發現於巴塔哥尼亞地區的恐龍,生存年代約7700萬年前,相當於白堊紀晚期的坎潘階。目前只有發現一個沒有牙齒的齒骨,但已遺失。.

新!!: 食肉牛龙属和南角龍屬 · 查看更多 »

南極龍屬

南極龍(學名:Antarctosaurus),是泰坦巨龍類下的一個屬,生活於上白堊紀的南美洲。牠是一類大型的四足草食性恐龍,有著長頸及長尾巴,有可能是有鱗甲的。由於南極龍的化石並沒有一個完整的骨骼,而蜥腳下目的尾巴大小差異十分大,牠的大小因而很難去推斷"Antarctosaurus." In: Dodson, Peter & Britt, Brooks & Carpenter, Kenneth & Forster, Catherine A. & Gillette, David D. & Norell, Mark A. & Olshevsky, George & Parrish, J. Michael & Weishampel, David B. The Age of Dinosaurs.

新!!: 食肉牛龙属和南極龍屬 · 查看更多 »

古生物学

古生物学是研究古地质时代中的生物及其发展的科学。地质学分支学科,是生命科学和地球科学的交叉科学。既是生命科学中唯一具有历史科学性质的时间尺度的一个独特分支,研究生命起源、发展历史、生物宏观进化模型、节奏与作用机制等历史生物学的重要基础和组成部分;又是地球科学的一个分支,研究保存在地层中的生物遗体、遗迹、化石,用以确定地层的顺序、时代,了解地壳发展的历史,推断地质史上水陆分布、气候变迁和沉积矿产形成与分布的规律。.

新!!: 食肉牛龙属和古生物学 · 查看更多 »

双壳纲

双壳纲(學名:Bivalvia),又名斧足綱或瓣鰓綱,是软体动物门的一个纲,生于海洋及淡水地区因有两片贝壳而得名。有7500种左右,体长达135公分。本纲动物的头部已经退化,足部呈斧状,体躯两侧各有1对瓣状的鳃。壳侧生,开的过程是被动的,其关闭则需要相关肌肉的收缩完成。纤毛抖动在腮部扬起漩涡,使得水及其中的颗粒进入鰓部。口通过一条粘膜道以及触须吸取营养颗粒, 双壳类软体动物的许多种是重要的养殖和捕捞对象,如珍珠贝等。.

新!!: 食肉牛龙属和双壳纲 · 查看更多 »

合踝龍

#重定向 合踝龍屬.

新!!: 食肉牛龙属和合踝龍 · 查看更多 »

奥卡龍屬

奥卡龍屬(屬名:Aucasaurus,意為「來自Auca Mahuevo地區的蜥蜴」)是中型體型的獸腳亞目恐龍,是阿貝力龍科食肉牛龍亞科的一屬,化石發現於阿根廷的Anacleto地層,地質年代為上白堊紀的桑托階。牠們約有4米長,臀部約有1米高,體重約700公斤。體型較近親食肉牛龍小型,但手臂較長、較為衍化。牠是食肉牛龍族中最小型的。 模式種是加里多氏奧卡龍(A.

新!!: 食肉牛龙属和奥卡龍屬 · 查看更多 »

始祖鸟

始祖鳥屬(屬名:Archaeopteryx)是鳥翼類的一個屬,是介於有羽毛恐龍和鳥類之間的過渡化石。曾经被认为是最早及最原始的鳥類,屬名來自古希臘文的ἀρχαῖος(古代)和πτέρυξ(翼),故又名古翼鳥。 後來發現了比其更古老的鳥綱生物近鳥龍屬、曉廷龍屬和曙光鳥屬等。.

新!!: 食肉牛龙属和始祖鸟 · 查看更多 »

宾夕法尼亚大学

宾夕法尼亚大学(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简称宾大(UPenn)。位于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的費城,是一所著名的私立研究型大學,八所常春藤盟校之一。学校创建于1740年,是美國第四古老的高等教育機構,也是美国第一所从事科学技术和人文教育的现代高等学校。美国《独立宣言》的9位签字者和《美国宪法》的11位签字者和该校有关。本杰明·富兰克林是学校的创建人。 宾夕法尼亚大学在艺术、人文、社会科学、商学、建筑与工程教育上处于领先地位,其中尤为知名的学科是商業学、法学与医学。学校拥有约4,500名教授,近10,000名全日制大學生与10,000多名研究生。2006年学校获得的科研经费达到6千6百多万美元,从事研究的人员包括约4,200名教职工,870名博士后,3,800名研究生与5,400多名技术人员。同时,学校每年的建设投入达到4亿美元以上,在常春藤盟校中名列前茅。 宾夕法尼亚大学还是美国大学联合会的14所创始校之一。.

新!!: 食肉牛龙属和宾夕法尼亚大学 · 查看更多 »

小頭龍

#重定向 小頭龍屬.

新!!: 食肉牛龙属和小頭龍 · 查看更多 »

小貴族龍屬

小貴族龍屬(學名:Kritosaurus),又名克里托龍,是鴨嘴龍科恐龍的一屬,生存於上白堊紀的北美洲,約7300萬年前。小貴族龍身長10公尺,體重2到3公噸,牠的化石並不齊全,但在分類歷史上卻很重要。牠的學名意思是「分離的蜥蜴」,但卻有時因牠的鷹鈎鼻而誤譯為「貴族蜥蜴」,最初標本被發現時,鼻部是關節脫落的碎片,因此原先被重建成扁平的。牠的分類歷史很曲折,涉及了格里芬龍、阿納薩齊龍及納秀畢吐龍,這個分類的混亂狀況需要發現更多小貴族龍的化石才能解決。除了缺乏化石外,牠亦一直被認為是格里芬龍的異名,故牠要到1990年代才出現在書本之上。.

新!!: 食肉牛龙属和小貴族龍屬 · 查看更多 »

尼日尔

尼日尔共和国(République du Niger),是西非内陆国家之一,因尼日尔河得名,首都尼亚美。东临乍得,南界尼日利亚、贝宁,西部与布基纳法索和马里毗邻,北部与阿尔及利亚接壤,东北与利比亚交界。边境总长5500公里。面积126.76万平方公里,是世界上-zh-cn:最不发达国家; zh-hant:最低度開發國家-。.

新!!: 食肉牛龙属和尼日尔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 属.

新!!: 食肉牛龙属和屬 · 查看更多 »

巴塔哥尼亞

巴塔哥尼亞(西班牙語:Patagonia)一般是指南美洲安第斯山脈以東,科羅拉多河以南(或以南緯40度為界)的地區;主要位在阿根廷境內,小部分則屬於智利。 該地區的地形主要是一千公尺上下的高原以及窄小的海岸平原為主,各河流發源於安地斯山,向東流入大西洋,切割成河谷,但因當地雨量不多,河流大多屬於間歇河,南部有許多冰河地形如峽灣等。 該地區屬於溫帶乾旱半乾旱氣候,一方面位處於西風帶的背風面,一方面受沿岸的福克蘭寒流的影響,因此氣候寒冷乾燥,全年雨量在90-450毫米之間,年均溫在6-20℃,愈往南部更寒冷且雨量愈少,大多地區形成荒漠,被稱作巴塔哥尼亞沙漠。 該地區氣候的影響,農業不發達,北部有河水灌溉處可生產水果、苜蓿、橄欖等;南部則植物稀少;西北部高原有石油、鐵、錳等礦產。該地居民主要有雅馬納人、阿拉卡盧夫人,此外也有少數巴塔哥尼亞土著。巴塔哥尼亞有威爾斯以外最大的威爾斯人社群。.

新!!: 食肉牛龙属和巴塔哥尼亞 · 查看更多 »

上白堊紀

#重定向 白垩纪.

新!!: 食肉牛龙属和上白堊紀 · 查看更多 »

上颌骨

上頜骨(maxilla),又稱車頷骨,是成對的聯合形成口上部的骨。除了下頜骨外,臉部的所有骨都與它形成關節。上頜骨可以分為體部、齒槽突、腭突、額突和顴突。.

新!!: 食肉牛龙属和上颌骨 · 查看更多 »

布里斯托大學

#重定向 布里斯托尔大学.

新!!: 食肉牛龙属和布里斯托大學 · 查看更多 »

丘布特省

丘布特省(Chubut)為南美國家阿根廷二十三省之一,位於阿根廷中部(如右圖之5位置),該省首府為罗森(Rawson)。 *.

新!!: 食肉牛龙属和丘布特省 · 查看更多 »

丘布特龍屬

丘布特龍屬(學名:Chubutisaurus)是泰坦巨龍類恐龍的一屬,生活於下白堊紀的南美洲。模式種是C.

新!!: 食肉牛龙属和丘布特龍屬 · 查看更多 »

帕斯卡

帕斯卡(符號Pa或Pascal)是國際單位制(SI)的壓強單位。在不致混淆的情況下也可簡稱為「帕」。它等於每平方米一牛頓。以法國學者(同時身兼數學家、物理學家、化學家、音樂家、宗教家、教育家、氣象學家、哲學家)布莱茲·帕斯卡之名而命名。百帕(hPa)和千帕(kPa)也是自Pa衍生出來的氣象常用單位,正常海平面約101kPa、或1013百帕。.

新!!: 食肉牛龙属和帕斯卡 · 查看更多 »

平行演化

定义:两个或多个相关但不同种系的生物,因生活在相似环境而发育了相似的形状。.

新!!: 食肉牛龙属和平行演化 · 查看更多 »

似鴕龍屬

似鴕龍屬(屬名:Struthiomimus)是種類似鴕鳥的長腿恐龍,屬於獸腳亞目似鳥龍下目,牠們生存於晚白堊紀的加拿大亞伯達省,約7600萬到7000萬年前。似鴕龍的屬名衍化自希臘文,strouthion(στρουθιον)意為「鴕鳥」,mimos(μιμος)意為「模仿」或「模仿者」;而種名altus在拉丁語意為「高聳的」或「高尚的」。 似鴕龍是種二足動物,身長約4.3公尺,臀部高度為1.4公尺,重量約150公斤。似鴕龍是省立恐龍公園中最常見的小型恐龍之一;似鴕龍的繁盛顯示牠們應為草食性或雜食性,而非肉食性Barrett, Paul M. (2005).

新!!: 食肉牛龙属和似鴕龍屬 · 查看更多 »

形變

在機械工程學裏,形變定義為由於外力作用而造成的形狀改變,這外力可能是拉力、推力、剪力、彎力或扭力等。形變時常是用應變來描述。 如右圖可見,壓縮負載造成了圓筒的形變,原本的形狀(虛線)已經改變(形變),圓筒的側面凸出。圓筒雖然沒有裂開或敗壞,但其強度並不足以在負載下保持形狀不變,因此側面凸漲出來。 形變可能是暫時性的,就像放鬆的彈簧會回到原來的長度;形變也可能是永久性的,當物體不可逆地彎曲時便為永久形變。若过了一定的限度则不能恢复原状,这样的形变叫做塑性形变,此限度称作弹性限度。.

新!!: 食肉牛龙属和形變 · 查看更多 »

何塞·波拿巴

何塞·费尔南多·波拿巴(西班牙语:José Fernando Bonaparte,1928年6月14日罗萨里奥),阿根廷古生物学家,因发现了大量南美恐龙而闻名。 B B.

新!!: 食肉牛龙属和何塞·波拿巴 · 查看更多 »

佛罗里达州

佛羅里达州(State of Florida)是美国最南端的一个州(夏威夷除外),亦属于墨西哥湾沿岸地区,是美国人口第四多的州,为著名的避寒圣地。中文俗称为佛州,佛罗里达。州府位于塔拉赫西,最大的城市为杰克森维尔,最大的都会区为迈阿密都会区。佛羅里达吸引了不少名人和运动员来这里度假,以高尔夫球、网球、、赛车著称。.

新!!: 食肉牛龙属和佛罗里达州 · 查看更多 »

侏罗纪

侏罗纪(Jurassic)是一个地质年代,界于三叠纪和白垩纪之间,約1億9960萬年前(誤差值為60萬年)到1億4550萬年前(誤差值為400萬年)。侏羅紀是中生代的第二个纪,開始於三疊紀-侏羅紀滅絕事件。虽然这段时间的岩石标志非常明显和清晰,其开始和结束的准确时间却如同其它古远的地质时代,无法非常精确地被确定。 侏羅紀前期,因為經歷大滅絕,所以各種動植物都非常稀少(屬於休養生息的階段),但其中恐龍總目一枝獨秀,伺機稱霸陸地。侏羅紀中晚期以後,恐龍成為地球上最繁榮昌盛的優勢物種,此後會統治地球1.5億年,直到白堊紀-第三紀滅絕事件為止。 现已发现的化石,记载了侏罗纪气候环境和构造活动十分独特。盘古联合大陆Pangea,自泥盆纪形成(4亿年前)以来,三叠纪持续维持,但在晚三叠世开始分裂。中晚侏罗世时,十足的板块运动,导致了南美洲的南部从非洲分开。劳亚古陆Laurasia(其中包括北美和欧亚大陆)也逐渐地从非洲和南美洲分离开,造就了大西洋和墨西哥湾。沿着这些裂谷大陆的边缘,火山活动频繁。与此同时,欧亚大陆(欧亚)南下,缩小了特提斯洋。侏罗纪海平面的不断上升,北美和欧洲间形成了大陆边缘的海道。侏罗纪时期,地球上要比三叠纪时拥有更多的独立陆块,导致海岸带增多。 整个侏罗纪世界,大多数时期处于温暖和潮湿,酷似温室气候。当时繁盛的森林植被,形成了如今澳大利亚和南极洲丰富的煤炭资源。尽管那时有局部的干旱地区,但绝大多数盘古大陆,均处于郁郁葱葱的绿洲。劳亚大陆Laurasia和南部的冈瓦纳大陆生物群,在许多方面,仍然十分独特。不过侏罗纪时,动物群具备了较多的洲际色彩。现已发现,一些动物和植物物种,几乎遍及全世界,而不是只被限制在特定区域。.

新!!: 食肉牛龙属和侏罗纪 · 查看更多 »

化石

化石是存留在岩石中的古生物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跡,最常見的是骸骨和貝殼等。 化石,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遗迹埋藏在地下变成的跟石头一样的东西。研究化石可以了解生物的演化并能帮助确定地层的年代。保存在地壳的岩石中的古动物或古植物的遗体或表明有遗体存在的证据都谓之化石。從太古宙(34億年前)至全新世(1萬年前)之間都有化石出現。 简单地说,化石就是生活在遥远的过去的生物的遗体或遗迹变成的石头。在漫长的地质年代里,地球上曾经生活过无数的生物,这些生物死亡后的遗体或是生活时遗留下来的痕跡,许多都被当时的泥沙掩埋起来。在随后的岁月中,这些生物遗体中的有机质分解殆尽,坚硬的部分如外壳、骨骼、枝叶等与包围在周围的沉积物一起经过石化变成了石头,但是它们原来的形态、结构(甚至一些细微的内部构造)依然保留着;同样,那些生物生活时留下的痕跡也可以这样保留下来。我们把这些石化了的生物遗体、遗迹就称为化石。从化石中可以看到古代动物、植物的样子,从而可以推断出古代动物、植物的生活情况和生活环境,可以推断出埋藏化石的地层形成的年代和经历的变化,可以看到生物从古到今的变化等等。 其實有很長一段時間,化石作用被認定是單純的「石化」,後來人類才逐漸瞭解化石形成的原理。這是一種非常複雜的過程,是生物、物理、化學三種現象的結合。而化石的形成,需要一些特殊條件:第一,死去的有機體被迅速埋在沙土、淤泥或河泥中而沒有分解。海底和湖底是非常有利的環境,草原和沙漠也不錯。其次,此生物不曾腐壞,而由礦物逐漸取代該生物體的有機物質。最後,化石若要保存幾百萬年不變,必須在石化後,不再經歷任何地質變動。.

新!!: 食肉牛龙属和化石 · 查看更多 »

北半球

北半球(Northern Hemisphere),是指地球赤道以北的半球。 地球上大部份的陸地(亞洲大部份、歐洲全部、非洲北半部、北美洲全部、南美洲極北部)及人口都在北半球。在北半球,冬季通常是1月至3月,夏季通常是7月至9月,與南半球四季相反。 北半球的海洋有北太平洋、北大西洋及北冰洋。 在北半球,朝南向陽。.

新!!: 食肉牛龙属和北半球 · 查看更多 »

北美洲

北亞美利加洲(North America;字源:亞美利哥·維斯普西),簡稱北美洲,位於西半球北部(或北半球)。東臨大西洋,西臨太平洋,北瀕北冰洋,南以巴拿馬運河為界與南美洲劃分。北美洲還包括加勒比海中眾多島嶼(主要為西印度群島)。北美洲面積2422.8萬平方公里(包括附近島嶼),約佔当今地球陸地總面積的16.2%,是世界第3大洲。人口5億2872萬(2008年七月),居世界第4位。.

新!!: 食肉牛龙属和北美洲 · 查看更多 »

哺乳动物

哺乳动物是指脊椎动物亚门下哺乳綱(学名:Mammalia)的一类用肺呼吸空气的温血脊椎动物,因能通过乳腺分泌乳汁来给幼体哺乳而得名。 按照《世界哺乳动物物种》(Mammal Species of the World)一书在2005年的资料,哺乳纲目前有约5676个(2008版的IUCN红皮书为5488个)不同物种,分布在1229个属,153个科和29个目中,约占脊索动物门的10%,地球所有物种的0.4%。啮齿目(老鼠、豪猪、海狸、水豚等)、翼手目(蝙蝠等)和鼩形目(鼩鼱等)是哺乳动物中物种最多的目。 哺乳动物的身体结构复杂,有区别于其他类群的大脑结构、恒温系统和循环系统,具有为后代哺乳、大多数属于胎生、具有毛囊和汗腺等共通的外在特征。 它们外型多样,小至体长30毫米长有翅膀的凹脸蝠,大至体长33米形同鱼类的蓝鲸。它们有很好的环境适应能力,分布在从海洋到高山,从热带到极地的广泛区域。人类也是哺乳动物的一员。.

新!!: 食肉牛龙属和哺乳动物 · 查看更多 »

冰脊龍屬

冰脊龍屬(屬名:Cryolophosaurus,意為「冰凍的冠飾」)又名冰棘龍、冰冠龍或凍角龍,是一類大型的雙足獸腳亞目恐龍,在其頭部有一個像西班牙梳的奇異冠狀物。由於牠的頭冠像1950年代埃爾維斯·皮禮士利(Elvis Presley)的高聳髮型,所以亦有非正式的暱稱「Elvisaurus」。 在1991年,William Hammer博士在南極洲的早侏羅紀地層發現冰脊龍的化石。牠是首頭在南極洲發現的肉食性恐龍,且是首頭被正式命名的南極洲恐龍Hammer, W.R., and W. J. Hickerson (1994).

新!!: 食肉牛龙属和冰脊龍屬 · 查看更多 »

冈瓦那大陆

在地質學中,冈瓦那大陆(Gondwana,,或Gondwanaland),也称冈瓦纳古陆、南方大陆,是5.73亿-5.10亿年前的超大陸,它是從罗迪尼亚大陸分裂出來的兩塊超大陸之一(另一個超大陸為劳亚大陆),存在于南半球。.

新!!: 食肉牛龙属和冈瓦那大陆 · 查看更多 »

內烏肯龍屬

內烏肯龍屬(屬名:Neuquensaurus)意為「內烏肯蜥蜴」,是種蜥腳下目泰坦巨龍類恐龍,生存於晚白堊紀的阿根廷與烏拉圭,約7100萬年前。 如同其他晚期的蜥腳類恐龍,內烏肯龍擁有鱗甲。內烏肯龍與薩爾塔龍有接近親緣關係。內烏肯龍是種小型蜥腳類恐龍,身長被估計為10到15公尺。 模式種是南方內烏肯龍( N. australis),是由J.E. Powell在1992年命名。正模標本是在1893年由理查德·莱德克(Richard Lydekker)發現於內烏肯河流域的Anacleto組地層,是巴塔戈尼亞地區所發現的最完整蜥腳類恐龍之一。除此之外,在2005年也發現一個保存良好、部分關節仍連接的化石,包含兩個皮內成骨,還有一些未經敘述的化石材料。 拉布拉達博物館內展出一個內烏肯龍的骨架模型。.

新!!: 食肉牛龙属和內烏肯龍屬 · 查看更多 »

勝王龍

#重定向 勝王龍屬.

新!!: 食肉牛龙属和勝王龍 · 查看更多 »

動畫電影

動畫電影,泛指以動畫方式呈現的電影,用來與真人電影做出區隔。與其類似的概念是動畫長片,且有著更嚴謹的定義,即使在電影院播出的動畫作品也不見得符合動畫長片的定義。 在日本動畫範疇中,劇場版動畫或電影版動畫則更明確指出主要播放媒介為電影院,用來與電視播映的電視動畫或是錄影帶首映的原創動畫錄影帶做出區隔。.

新!!: 食肉牛龙属和動畫電影 · 查看更多 »

皮膚

膚,包住脊椎動物的軟層,是組織之一,在人體是最大的組織。皮膚擋住外來侵入,亦保住水分。有保暖、阻隔、感覺之用。 皮膚的作用因物種而異,有保暖、保護色、吸引異性等作用。各物種的皮有厚有薄,厚皮叫革。皮膚是表皮系統的一部份,是動物最大的器官系統,由多層外胚層的组织構成,可保護內部的肌肉、骨骼、韌帶及其他內部的器官。有的物種,例如魚類和爬蟲類,會生鱗保護。鳥類會生羽毛保護。兩棲動物的皮膚是交換氣體的器官。所有哺乳動物的皮膚都有毛,即使看似無毛的海洋哺乳動物其實也有毛。 皮膚的重要性在於其為身體和外界環境的介面,而且是防禦外來影響的第一道防線。例如皮膚在保護身體免受病原影響。Proksch E, Brandner JM, Jensen JM.

新!!: 食肉牛龙属和皮膚 · 查看更多 »

皺褶龍屬

褶龍屬(屬名:Rugops)意為「有皺紋的面孔」,是種獸腳亞目恐龍,生存於白堊紀晚期森諾曼階的非洲,接近9500萬年前。在2000年,非洲尼日發現了一個皺摺龍的頭顱骨,有助於了解該地區獸腳類恐龍的演化,並證實非洲在該時期仍為岡瓦納大陸的一部分。.

新!!: 食肉牛龙属和皺褶龍屬 · 查看更多 »

獸腳亞目

腳亞目(学名:Theropoda)屬於蜥臀目,是群雙足恐龍。雖然牠們主要是肉食性動物,但是在白堊紀時期,一部份的獸腳類恐龍演變成為草食性、雜食性、甚至食蟲動物。獸腳類最早出現在三疊紀晚期的卡尼階,大約是2億3000萬年前。牠們從侏儸紀早期開始成為獨占廣大陸地的肉食動物,直到6500萬年前的白堊紀結束為止。獸腳亞目也是恐龍總目中唯一的肉食族群,其餘的鳥臀目所有恐龍、以及和獸腳亞目同為蜥臀目的蜥腳亞目都已經改為素食,但他們的祖先卻肉食素食都有。 獸腳亞目後來演變出一類特殊的小型恐龍,稱為虛骨龍類,虛骨龍經過幾千萬年的演化可能演變成了9,300個物種的鳥類的共同祖先。而目前已知最早的鳥類在侏儸紀晚期已經出現,例如始祖鳥,並且在恐龍還存活的白堊紀就已經有例如黃昏鳥和孔子鳥之類的現代鳥類生存了。獸腳亞目與鳥類之間的共同點包括:腳掌有三趾(牠們的第一趾其實萎縮在腳部後方)、胸部上的「叉骨」、與充滿空氣的骨頭。此外,某些獸腳類恐龍的手臂擁有羽毛(但不應具備飛行能力,例如恐爪龍和盜伶龍)和孵卵行為。.

新!!: 食肉牛龙属和獸腳亞目 · 查看更多 »

禽龍屬

禽龍屬(学名:Iguanodon,意為“鬣蜥的牙齒”),屬於蜥形綱鳥臀目鳥腳下目的禽龍類,是大型草食性動物,身長約10公尺,高3到4公尺,前手拇指有一尖爪,可能用來抵抗掠食動物,或是協助進食。 禽龍的化石多數發現於歐洲的比利時、英國、德國。牠們主要生存於白堊紀早期的巴列姆階到早阿普第階,約1億2600萬年前到1億2500萬年前。禽龍的演化位置大約位於行動敏捷的稜齒龍類首次出現,演化至鳥腳下目中最繁盛的鴨嘴龍類,這段演化過程的中間位置。禽龍與年代更晚的鴨嘴龍類,共同屬於禽龍類演化支。 禽龍的化石在1822年首次發現,並在1825年由英國地理學家吉迪恩·曼特爾進行描述與命名。在過去的研究歷史中,有許多化石被歸類於禽龍,年代橫跨侏儸紀啟莫里階到白堊紀森諾曼階,範圍廣達歐洲、北美洲、亞洲、以及北非。但根據近年研究,這些化石多被歸類於其他屬,或是建立為新屬。目前的唯一有效種是貝尼薩爾禽龍(I.

新!!: 食肉牛龙属和禽龍屬 · 查看更多 »

禽龍類

禽龍類(Iguanodontia)是群草食性恐龍,生存於中侏儸紀到晚白堊紀,著名屬包括:彎龍、卡洛夫龍、禽龍、豪勇龍、以及鴨嘴龍科...等。禽龍類是第一批發現的恐龍之一。牠們是最著名的恐龍之一,在白堊紀晚期成為多樣性、分佈廣泛的恐龍。不同於早期的鳥腳類恐龍,禽龍類的上頜末端沒有牙齒。原始的禽龍類(例如橡樹龍)體型小而輕型,可用高速奔跑來逃離掠食動物。禽龍類是相當大的恐龍,有些(例如山東龍身長可達15公尺,重可達10噸以上)體型上接近最大的獸腳類恐龍。.

新!!: 食肉牛龙属和禽龍類 · 查看更多 »

章鱼

,粵語稱八爪魚、臺灣又稱thá-khò(源於日語),其他亦有八带蛸、坐蛸、死牛、石居、石吸、望潮等稱呼,屬於软体动物门头足纲八腕目(Octopoda)。.

新!!: 食肉牛龙属和章鱼 · 查看更多 »

羽毛

羽毛是鸟类及一些獸腳亞目恐龍特有的结构,是表皮的角质化衍生物。曾经被认为其与爬行类的鳞片同源,但自从大量羽毛恐龙化石在中国辽宁热河生物群以及侏罗猎龙在德国巴伐利亚被发掘和研究以来,这一观点被主流古生物学界所推翻。羽毛的真正起源至今仍没有定论。.

新!!: 食肉牛龙属和羽毛 · 查看更多 »

(亦称眼睛、目、)是視覺的器官,可以感知光线,轉換為神經中電化學的脈衝。比較复杂的眼睛是一個光學系統,可以收集周遭環境的光線,藉由虹膜調整進入眼睛的強度,利用可調整的晶状体來聚焦,投射到对光敏感的视网膜產生影像,將影像轉換為電的訊號,透過视神经傳遞到大腦的视觉系统及其他部份。眼睛依其辨色能力可以分為十種不同的種類,有96%的動物其眼睛都是複雜的光學系統。其中软体动物、脊索動物及節肢動物的眼睛有成像的功能。 微生物的「眼睛」構造最簡單,只偵測環境的暗或是亮,這對於昼夜节律的有關。若是更複雜的眼睛,視網膜上的感光神经节细胞沿著傳送信號到來影響影响生理调节,也送到控制。.

新!!: 食肉牛龙属和眼 · 查看更多 »

爆誕龍

#重定向 爆誕龍屬.

新!!: 食肉牛龙属和爆誕龍 · 查看更多 »

瑪君龍

#重定向 瑪君龍屬.

新!!: 食肉牛龙属和瑪君龍 · 查看更多 »

異特龍

#重定向 異特龍屬.

新!!: 食肉牛龙属和異特龍 · 查看更多 »

異特龍超科

特龍超科(Allosauroidea)又譯躍龍超科,是獸腳亞目恐龍的一個超科或是演化支,包含以下四科:中棘龍科、鯊齒龍科、新獵龍科、以及異特龍科。目前已知年代最古老的物種為時代龍,出現於中侏儸紀巴柔階的中國;而其中存活到最晚的物種為晚白堊紀馬斯垂克階的齒河盜龍,屬於新獵龍科。異特龍超科擁有長而狹窄的口鼻部、大型眼眶、手部擁有三個手指、以及頭部上的角狀物與隆起物。異特龍超科之中,最著名也最為大眾所知的物種為北美洲的異特龍。.

新!!: 食肉牛龙属和異特龍超科 · 查看更多 »

物种

种(Species)或稱物种,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位于生物分类法中最後一级,在属之下。較為籠統的概念,是指一群或多或少与其它这样的群体形态相同,並能够交配繁殖出具生殖能力後代的相关生物群体。以演化生物學家恩斯特·麥爾的定义来说,物种是:「能够(或可能)相互配育的自然种群的类群,这些类群与其它这样的类群在生殖上相互隔离着。」昆虫学家陈世骧(1978)对物种所下定义为:「物种是繁殖单元,由又连续又间断的居群所组成;物种是进化单元,是生物系统线上的基本环节,是分类的基本单元。」。 在分类学中,一个物种被赋予一个拉丁化的雙名法名称。该名称使用斜体印刷,手写时则加上底線;属名首字母大写,屬名之後紧跟一个唯一的形容词,這個詞稱為種小名或種加詞,其首字母不可大寫。只有完整的双名制名称才称为「种名」,而非仅仅是双名制名称的第二个部分。例如人的种名叫Homo sapiens(智人),而不是sapiens。 物种也是演化和生物多样性的基本单元。.

新!!: 食肉牛龙属和物种 · 查看更多 »

特暴龍

#重定向 特暴龍屬.

新!!: 食肉牛龙属和特暴龍 · 查看更多 »

牛(学名:Bovini),即是牛族,為牛亞科下的一個族,牛族的成员都是大到极大的草食性动物,其中包括对人类非常重要的黄牛、水牛和牦牛。最大的野生牛族成员是非洲水牛和美洲野牛。这一族一般统称为牛。有一部份的牛被人類做為家畜。.

新!!: 食肉牛龙属和牛 · 查看更多 »

牛顿

牛顿(Newton)是一个欧洲人的姓氏,字源于地名。地名在古英语裡的意思是“新镇”。牛顿或Newton可以指:.

新!!: 食肉牛龙属和牛顿 · 查看更多 »

白垩纪

白纪(Cretaceous)是地质年代中中生代的最后一个纪,長達8000萬年,是顯生宙的最長一個階段。白垩纪因欧洲西部该年代的地层主要为白垩沉积而得名。白垩纪位于侏罗纪和古近纪之间,約1亿4550萬年(誤差值為400萬年)前至6550萬年前(誤差值為30萬年)。發生在白堊紀末的滅絕事件,是中生代與新生代的分界。 白堊紀的氣候相當暖和,海平面的變化大。陸地生存著恐龍,海洋生存著海生爬行動物、菊石、以及厚殼蛤。新的哺乳類、鳥類出現,開花植物也首次出現。白堊紀-第三紀滅絕事件是地質年代中最嚴重的大規模滅絕事件之一,包含非鳥類恐龍在內的大部分物種滅亡。 白堊紀这一时期形成的地层叫“白堊系”,縮寫記為K,是德文的白堊紀(Kreidezeit)縮寫。 白堊紀時期的大氣層氧氣含量是現今的150%,二氧化碳含量是工業時代前的6倍,氣溫則是高於今日約攝氏4°C。.

新!!: 食肉牛龙属和白垩纪 · 查看更多 »

芝加哥大学

芝加哥大学(University of Chicago),简称芝大(UChicago),位于美国伊利诺伊州芝加哥,是世界著名私立研究型大学,常年位列各大学排行榜世界前十。 芝加哥大学1890年由石油大王约翰·洛克菲勒创办,是美国大学协会的创始会员之一。芝加哥大学包括本科学院以及由4个系、6所职业学院和1所继续教育学院组成的各种研究生项目和跨学科委员会,并拥有约5000名本科生和10,000名研究生。 芝加哥大学的学者和研究人员在众多人文社科领域均开创了“芝加哥学派”,其中包括著名的“芝加哥经济学派”和“芝加哥社会学派” ;芝加哥大学还是法律经济学的诞生地,是经济学、社会学、法学、人类学等学科全球最重要的研究教学中心之一。 而从曼哈顿计划开始,大批科学家汇集于芝大,在“原子能之父”恩里科·费米的领导下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台可控核反应堆(”芝加哥一号堆”)、成功开启了人类的原子能时代,并创立了美国第一所国家实验室阿贡国家实验室和之后著名的费米实验室,进而奠定了芝大在自然科学界的重要地位。 截止至2017年,芝加哥大学有97位教师和校友曾获得诺贝尔奖,位列世界第四。另有9位菲尔兹奖得主 、4位图灵奖得主、22位普利策奖得主在芝大工作或学习过,还有15位教授荣获过美国国家科学奖章,现任教授中有近70位美国国家科学院(44位)、美国国家工程院(9位)和美国国家医学院院士(14位)。美国第44任总统奥巴马曾长期在芝大法学院任教(1992-2004年)。 芝加哥大学是培养华人精英的两个摇篮和聚集地之一(另一个是柏克萊加州大學)。芝加哥大学培养了李政道、杨振宁和崔琦三个华人诺贝尔奖得主(其中,李政道和杨振宁实现华人诺奖零的突破),著名华裔政治家、中华民国前副总统、中國國民黨前主席连战,著名法学家梅汝璈,著名医学家吴阶平,著名物理学家叶企孙,著名气象学家郭晓岚,保釣運動健將林孝信教授,世界银行前高级副总裁林毅夫等等亦毕业于芝加哥大学或曾在芝大学习。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李远哲、数学家陈省身等也曾长期在芝加哥大学任教。.

新!!: 食肉牛龙属和芝加哥大学 · 查看更多 »

蚺科

科(学名:Boidae)是爬行纲有鳞目下的一科,屬於蛇類中保留較多原始特征的一支。其中包含沙蟒亞科(Erycinae)與蚺亞科(Boinae),共有19屬约75个种。这个科中的蛇是世界上最大的蛇,它们全部无毒,使用缠绕窒息的方法来杀死它们的猎物。.

新!!: 食肉牛龙属和蚺科 · 查看更多 »

莲属

蓮屬(学名:Nelumbo)是山龙眼目蓮科的一属,也是莲科唯一一個现存屬,有兩個種,分別是亞洲的荷花(N.

新!!: 食肉牛龙属和莲属 · 查看更多 »

草食性

#重定向 食草动物.

新!!: 食肉牛龙属和草食性 · 查看更多 »

蠍獵龍

#重定向 蠍獵龍屬.

新!!: 食肉牛龙属和蠍獵龍 · 查看更多 »

顶骨

顶骨(parietal bone)组成颅骨的29块骨骼之一。位于头顶,左右各一块。两块顶骨间以矢状缝相连。前方通过冠状缝同额骨相连,后方通过人字缝与枕骨相连。.

新!!: 食肉牛龙属和顶骨 · 查看更多 »

额骨

额骨(Frontal bone),组成颅骨的29块骨头之一。位于前额处。它由可分为三部分: 额鳞:大而垂直,在前额。 眶部:环状或水平,对眼眶顶部和鼻腔的形成至关重要。 鼻部:与鼻骨和颌骨的额突在鼻根部形成关节。 它前与筛骨和鼻骨相连,后通过冠状缝与顶骨相连。额骨内前下方有称为额窦的空腔。.

新!!: 食肉牛龙属和额骨 · 查看更多 »

颧骨

(zygomatic bone)是人体头颅骨的一部份,指位於眼眶外下方,为面部之間最寬闊部份之骨骼。骨呈菱形狀。向后延伸与颞骨颧突结合共同组成颧弓,对人体面部侧方起到保护作用,同时也是面部轮廓线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正面45度斜位观察面部时,该骨位于面部轮廓线上最突出的部位。汉语中形容颧骨的高低是指颧骨在两颊的凸出情况。.

新!!: 食肉牛龙属和颧骨 · 查看更多 »

風神龍屬

龍屬(學名:Aeolosaurus)意為「埃俄羅斯的蜥蜴」是蜥腳下目泰坦巨龍類的一個屬,生存於上白堊紀的南美洲。如同其他蜥腳下目恐龍,牠是四足的草食性恐龍,有著長頸及長尾巴。風神龍的化石不完整,所以目前只能對其體型作出估計值,體長約為14米。.

新!!: 食肉牛龙属和風神龍屬 · 查看更多 »

被子植物

被子植物又名開花植物或有花植物,生物學分類稱被--子植--物門,是有胚植物中為數最多且最為人所知的一種,是植物界最多樣化的種類,约有304000種。同時開花植物是現時地球上演化最先進及優勢的植物種類。開花植物和裸子植物一起合稱為種子植物。開花植物可以由一系列的衍徵將其與其他的種子植物相區隔開來。.

新!!: 食肉牛龙属和被子植物 · 查看更多 »

颈椎

椎(cervical vertebrae)是脊椎的第一節。人類的頸椎位於頸部區域,一共有7塊頸椎骨。 第一節頸椎有一個特別的名稱:寰椎(Atlas),取自希臘神話中背負着地球的泰坦巨神阿特拉斯。 馬的第一個頸椎與頭骨的交界是御馬者控制馬匹時施壓的地方。.

新!!: 食肉牛龙属和颈椎 · 查看更多 »

颅骨

顱骨或者頭骨、骷髏頭是指人類或者許多脊椎動物的頭部骨性結構。頭骨之功能為支撐臉部,並保護腦部。 頭骨分為兩部分:顱骨和下頜骨。一般所稱之‘頭顱’通常僅指顱骨,並未包含下頜骨。 擁有頭骨的動物稱為有頭動物。.

新!!: 食肉牛龙属和颅骨 · 查看更多 »

食肉牛龍

#重定向 食肉牛龙属.

新!!: 食肉牛龙属和食肉牛龍 · 查看更多 »

食肉牛龍亞科

食肉牛龍亞科(Carnotaurinae)是獸腳亞目阿貝力龍科的一個亞科。食肉牛龍亞科是由美國古生物學家保羅·塞里諾(Paul Sereno)在1998年提出,範圍是:阿貝力龍科中,接近食肉牛龍,離阿貝力龍較遠的物種。這個範圍包含奧卡龍(阿根廷)、食肉牛龍(阿根廷)、瑪君龍(馬達加斯加)、勝王龍(印度)Sereno, P.C. (1998).

新!!: 食肉牛龙属和食肉牛龍亞科 · 查看更多 »

裸子植物

裸子植物是指種子植物中,胚珠在一開放的孢子葉上邊緣或葉面的植物,孢子葉通常會排列成圓椎的形狀。裸子植物共有6個門約14科88屬超過一千種 ,種子植物的另一主要類群為被子植物,而胚珠則是在心皮(一個邊緣相接的胞子葉)內。裸子植物这个名称源自希臘語「gymnospermos」,意指「裸露的種子」,因為裸子植物的胚珠外圍沒有子房壁保護,故稱做裸子植物。 裸子植物會產生孢子,有發展成花粉的「小孢子」和留在胚珠裡的「大孢子」兩種。當受精(大孢子和小孢子結合)之後,形成的胚芽便會和其他細胞組成胚珠,並發展成種子。 在早期的分類裡,裸子植物被認為是一個「自然」的群體。但是,一些化石的發現猜測被子植物可能演化自一裸子植物的祖先,這將使得裸子植物形成一個併系群,若將所有滅絕的物種都考慮進來的話。現代的親緣分支分類法只接受單系群的分類,可追溯至一共同的祖先,且包含著此一共同祖先的所有後代。因此,雖然「裸子植物」一詞依然廣泛地被使用來指非被子植物的其他種子植物,但之前一度被視為裸子植物的植物物種一般都被分至五個類群中,以讓植物界內的門都有著相同的階層。 考慮其他已滅絕的裸子植物,現存物種的分子種系發生學已和其對於開花植物是組成一單系群或併系群的形態類別相衝突。而還在爭議上的還有,買麻藤門會是被子植物的旁支,亦或是其他已滅絕的裸子植物之旁支,或同源。.

新!!: 食肉牛龙属和裸子植物 · 查看更多 »

角鼻龍屬

角鼻龍屬(學名:Ceratosaurus)又名刺龍或角冠龍,是晚侏羅紀的中大型掠食性恐龍,化石在北美洲的莫里遜組、坦桑尼亞、葡萄牙的勞爾哈組(Lourinhã Formation)被發現。牠的特徵是大型的嘴部、像短刃的牙齒、鼻端的一個尖角、及眼睛上的一對小角。牠的前肢短而強壯,前肢有4指。薦骨及骨盆均固定在一起,就像現今鳥類的綜薦骨。在牠的背部中間有一列小型的皮內成骨(Osteoderms)。.

新!!: 食肉牛龙属和角鼻龍屬 · 查看更多 »

角龍類

#重定向 角龍亞目.

新!!: 食肉牛龙属和角龍類 · 查看更多 »

马达加斯加

达加斯加共和国(Repoblikan'i Madagasikara ;République de Madagascar),简称马达加斯加,前称,是一个位于非洲东南部近海的印度洋岛屿国家,该国包括马达加斯加岛(世界第四大岛)及其周边多个比较小的岛屿。冈瓦那超大陆在早侏罗纪解体后,马达加斯加岛在约8800万年前从印度板块分裂,当地的原生动植物因此得以在相对隔离的自然条件下演化。马达加斯加也因此成为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90%的野生动植物都是该国独有。但是,岛上多样化的生态系统和独特的野生动植物种类也日益受到迅速增长人口侵占的威胁。 公元前350年到公元550年间,南岛民族从婆罗洲乘浮架独木舟前来,马达加斯加开始有人类定居。公元1000年左右,班图人穿越莫桑比克海峡移居此地。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他多个族群陆续前来当地定居,每个族群都在地方文化中留下持久的风景线。马达加斯加族群通常可以划分成18或更多个较小的族裔团体,其中又以中部高地的梅里纳人所占规模最大。 马达加斯加岛曾长期由零散的社会政治联盟统治。从19世纪开始,岛上大部分地区都由一系列的伊默里纳贵族统一成马达加斯加王国加以统治。1897年,该岛成为法兰西殖民帝国的一部分,君主政体随之土崩瓦解,之后一直到1960年才获得独立。独立后的马达加斯加称为共和国,先后经历四大宪政时期。1992年起,该国开始正式由以首都塔那那利佛为中心的宪政民主政体统领。但是,经选举上台的总统马克·拉瓦卢马纳纳在2009年的民众起义中被迫辞职,总统权力于2009年3月移交安德里·拉乔利纳,国际社会普遍认为此举乃是一场政变。 截至2014年4月,马达加斯加人口刚超过2300万,其中90%日均收入不到2美元。该国有两种官方语言,分别是马达加斯加语和法语。生态旅游和农业是该国的支柱产业,对教育、卫生和民营企业提供更多投资则都是马达加斯加发展战略的关键要素。在拉瓦卢马纳纳的统治下,这些投资使该国经济大幅增长,但利益的分配存在失衡,导致贫困人口和中层阶级间因生活成本的逐渐提高和生活水平的不断下降而关系紧张。.

新!!: 食肉牛龙属和马达加斯加 · 查看更多 »

變色龍

避役科(學名:Chamaeleonidae,chameleon)俗稱變色龍,是屬於爬行綱的一種動物,與蜥蜴同屬於蜥蜴亞目。主要分佈於非洲東部與馬達加斯加。.

新!!: 食肉牛龙属和變色龍 · 查看更多 »

鯊齒龍科

鯊齒龍科(Carcharodontosauridae)是群大型肉食性獸腳亞目恐龍。恩斯特·斯特莫(Ernst Stromer)在1931年建立鯊齒龍科,在現代古生物學中是肉食龍下目的一個演化支。鯊齒龍科包含某些曾出現過的最大型陸地掠食動物:南方巨獸龍、馬普龍、鯊齒龍、以及魁紂龍,上述屬在體型上與暴龍相等或者超越。.

新!!: 食肉牛龙属和鯊齒龍科 · 查看更多 »

魚類屬於脊索動物門中的脊椎動物亞門。「魚」本身並非一個正式用作生物分類的名稱,但他們共通的特徵是有鰓的水生動物,缺乏四肢及肢末端的指。一般人把脊椎動物分為魚類(53%)、鳥類(18%)、爬行類(12%)、哺乳類(9%)、兩生類(8%)五大類。根據已故加拿大学者Nelson(1994年)統計,全球当时已知魚類約有28000種,占已命名脊椎動物一半以上,且新種魚類不斷被發現。目前全球已命名的魚種约在32100種。 魚類包括盲鰻、七鰓鰻、軟骨魚及硬骨魚等,也包括許多已經絕種的物種。魚絕大部份屬於冷血動物,其體溫會隨外在環境溫度而變化,極少數像大白鲨、及鮪魚及月魚等可以將體溫維持在較高的溫度 。在大部份的水體中都有魚。幾乎所有的水生環境中都有魚,從高山的溪流(如鱒魚)到深海帶甚至超深海渊带(像囊鰓鰻目及鮟鱇魚)。魚比其他的脊椎动物有更多的物種變異性。 人類也可能因為娛樂、想要進行水族饲养或是在水族館展示而捕魚或釣魚。魚在一些文化中曾經是神或是宗教的符號,同時也是許多藝術、書籍或電影的主題。 鱼這個詞是用負面表列的方式定義,排除了四足類(如兩棲類、爬蟲類、鳥類、哺乳類)等有相同祖先的物種。魚是並系群,是由脊索動物門的許多綱所組成,在系統分類學上沒有對應魚的分類類群。 最早可以歸類於為魚類的生物是软躯体的脊索动物,在寒武纪首次出現,雖然沒有真脊柱,但是有脊索,因此其動作較其他脊索动物更加靈活。魚在古生代繼續演化,產生很多不同的物種,其中許多都是盾皮魚綱,有骨甲防止成為其他動物的食物。第一個有下顎的魚出現在志留紀,而許多的魚已經變成強大的肉食動物,而不再成為节肢动物的食物。.

新!!: 食肉牛龙属和鱼 · 查看更多 »

鳄目

鱷目(学名:Crocodilia)通称为鳄鱼,屬於脊索动物门蜥形綱。分佈於熱帶到亞熱帶的河川、湖泊、海岸中,現存24種。亚洲一些地区則认为他们有着魔力,因此将他们的肉用作传统药材。.

新!!: 食肉牛龙属和鳄目 · 查看更多 »

鴨嘴龍科

嘴龍科(Hadrosauridae)是鳥腳下目恐龍的一科,是一群繁盛的草食性恐龍,包括著名的埃德蒙頓龍、副櫛龍,化石發現於亞洲、歐洲、以及北美洲的下白堊紀地層。牠們是上侏儸紀/下白堊紀禽龍類的後代,並擁有類似的體型。 鴨嘴龍科可分為兩個亞科。賴氏龍亞科(Lambeosaurinae)頭頂有大型冠飾或管狀物,體型較為輕型。鴨嘴龍亞科(Hadrosaurinae)頭頂缺乏冠飾或管狀物,少數物種有堅硬頭冠,身體較大。.

新!!: 食肉牛龙属和鴨嘴龍科 · 查看更多 »

趋同演化

在演化生物學中,趋同演化(Convergent evolution)指的是两种不具亲缘关系的动物长期生活在相同或相似的环境,或曰生态系统,它们因应需要而发展出相同功能的器官的现象,即同功器官。.

新!!: 食肉牛龙属和趋同演化 · 查看更多 »

鸟(通俗名:Bird)是两足、恒温、卵生、身披羽毛、前肢演化成翅膀、具有坚硬的喙、擁有色彩鮮艷的羽毛或者流線型的身軀,根據品種的不同可陸生、飛行或者潛水的一種有脊椎動物。鳥類的學名曾經作為獨立的鸟纲(Aves)、和哺乳綱等並列,但現在比較常用鳥翼類(學名:Avialae)代替ギル 『鳥類学』 (2009)、30頁。目前鳥類共有8600種,如果算入未被分類和不確定的有9000多種。用科學上最嚴謹的說法,鳥類被定義為鳥形恐龍(學名:Avian Dinosauria),是已經滅絕的恐龍總目在地球上一個僅存的分支ギル 『鳥類学』 (2009)、626頁山階鳥研 (2006)、16頁。鳥類從年前的侏羅紀、到年前白堊紀這一段時間內,所有的鳥類都由獸腳亞目虛骨龍類近鳥型恐龍進化而來。 鸟的体型大小不一,最大的鴕鳥體高可達2.5公尺,而最小的吸蜜蜂鳥體長最小僅5公分。目前全世界为人所知的現存鸟类一共有一萬多种,有鸚鵡,蜂鳥,相思,等雀鳥。僅中国就记录有1,300多种,其中特有种至少有70幾種。与其他陆生脊椎动物相比,鸟是一个拥有很多独特生理特点的种类。鸟的食物多种多样,包括花蜜、种子、昆虫、鱼、腐肉、其他的鸟甚至包括垃圾。大多数的鸟是在日间活动,也有一些鸟是夜间或者黄昏的时候活动(例如夜鷹、猫头鹰等)。许多鸟都会进行长距离迁徙以寻找最佳栖息地(例如北极燕鸥),也有一些鸟大部分时间都在海上度过(例如信天翁)。大多数鸟类都会飞行,少数平胸类鸟不会飞,特别是生活在岛上的鸟,基本上也失去了飞行的能力。不能飞的鸟包括鸵鸟、奇異鳥、以及被人類捕食而绝种的渡渡鸟等。 当人类或其他的哺乳动物侵入到他们的栖息地时,这些不能飞的鸟类将更容易遭受灭绝,例如大海雀和新西兰的恐鸟;也有一些鳥類隨著恐龍滅絕而一同滅亡例如始祖鳥、孔子鳥和黃昏鳥。.

新!!: 食肉牛龙属和鸟 · 查看更多 »

软体动物

软体动物门(学名:Mollusca)屬於無脊椎動物,就其物種多樣性而言,是动物界的第二大門,僅次於節肢動物門,其已確認的物種數量估算從8.5萬種到十萬多種 不等。软体动物能適應許多不同環境,分布广泛,从寒带、温带到热带,从海洋到河川、湖泊,从平原到高山,陆地、淡水和咸水多種棲息地中都有大量成员,例如蜗牛、河蚌、海螺、乌贼等物種。而在海洋生物當中,比重佔23%的軟體動物更在所有動物排第一位。 軟體動物型態、習性差異甚大,最大的软体动物大王乌贼的腕展开可达12公尺 ,最小的螺类卻僅有1厘米長。但是牠們有共同的基本特征,身体無內骨骼且軟,大多数不分节,身體結構可分為头、足、内脏团和外套膜4个部分。部分軟體動物的外套膜會分泌出钙质的硬壳保护身体。外套模的形狀因種類而不同。除了成年期的腹足动物之外,軟體動物的的壳体都是左右对称的。 软体动物大多有壳,如田螺、文蛤等貝類;少數在陸地上的則有蜗牛、蛞蝓;章鱼、烏賊、海蛞蝓的外殼已消失;软体动物多数靠一条肉脚向前滑动,以此移动自己的身体,很多都有一个盘绕的外壳来保护蜗在里面的柔软的身体。.

新!!: 食肉牛龙属和软体动物 · 查看更多 »

齒河盜龍

#重定向 齒河盜龍屬.

新!!: 食肉牛龙属和齒河盜龍 · 查看更多 »

鱉目(学名:Testudines)通称为龜、乌龟,是脊索动物门爬行纲的一目,現存14科共341種,它們的肋骨進化成特殊的骨製和軟骨護盾,稱為龜甲。 龜是通常可以在陸上及水中生活,亦有長時間在海中生活的海龜。龜亦是長壽的動物,自然環境中有超過百年壽命的。像很多爬行動物一般,龜是變溫動物。但是由於體內新陳代謝的作用,棱皮龜的體溫要高於周圍環境水溫。 龜鱉目下包括現存和已滅絕物種,最早的化石記錄可追溯到2億2000萬年前, 甚至早於蛇、蜥蜴和鱷魚,因此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爬行動物之一。其下很多生物都活到了現在,并包括一些極度瀕危物種。.

新!!: 食肉牛龙属和龜 · 查看更多 »

迪士尼

#重定向 华特迪士尼公司.

新!!: 食肉牛龙属和迪士尼 · 查看更多 »

迪士尼世界

迪士尼世界(World of Disney)是一間由華特迪士尼樂園及度假區持有並經營的連鎖專門零售店,母公司為華特迪士尼公司。迪士尼世界目前共有四间分店,其中兩間位於美國,一間位在法國,一间位于中国。商店中專門銷售迪士尼旗下各種作品、角色的周邊商品,同時也販售有華特迪士尼樂園及度假區旗下設施的相關商品。.

新!!: 食肉牛龙属和迪士尼世界 · 查看更多 »

迈克尔·克莱顿

約翰·麥可·克萊頓(John Michael Crichton,),美國暢銷書作家、医生、影視製片人、導演兼编剧。作品多為動作類型,科技成份濃厚,被冠以「科幻驚悚小說之父」的稱號。作品中大量的引用醫學科技新知,充份反應出他的醫學訓練與科學背景。他的書已被譯成36種語言,暢銷書幾乎本本被好萊塢搬上銀幕,在全世界擁有眾多的讀者和影迷。1994年,克莱顿成为了美国历史至今唯一同时有作品位于电影(《侏罗纪公园》)、电视剧(《急诊室的故事》)和畅销书(《桃色机密》)排行榜首位的艺术创作人。.

新!!: 食肉牛龙属和迈克尔·克莱顿 · 查看更多 »

蜥形纲

蜥形纲(学名:Sauropsida)是羊膜动物(Amniota)的一大演化支。现在多用“蜥形纲”来替代“爬行纲”(Reptilia)。另一种表达是,蜥形类包含了所有现存爬行类与鸟类,而且還包括了一個現在已經滅絕的魚龍超目。 与蜥形类最亲近的类群就是合弓纲;合弓纲包括了部分似哺乳爬行动物与哺乳纲(Mammalia)的共同祖先。蜥形纲、合弓纲和鸟纲一起组成羊膜动物。.

新!!: 食肉牛龙属和蜥形纲 · 查看更多 »

蜥臀目

蜥臀目(學名Saurischia)也稱為龍盤目或蜥盤目。名稱源自希臘文中的σαυρος(sauros;「蜥蜴」之意)與ισχιον(ischion;「髖關節」之意)。是恐龍之下所屬兩目中的其中一目。哈利·絲萊(Harry Seeley)在1888年根據恐龍的骨盆結構,將恐龍分類成為兩大目,分別是蜥臀目與鳥臀目(Ornithischia)Seeley, H.G. (1888).

新!!: 食肉牛龙属和蜥臀目 · 查看更多 »

阿爾比階

#重定向 阿爾布期.

新!!: 食肉牛龙属和阿爾比階 · 查看更多 »

阿貝力龍屬

阿貝力龍屬(學名Abelisaurus)又名亞伯龍,是阿貝力龍科恐龍的一屬,生活在白堊紀末(馬斯垂克階)的南美洲。牠是兩足的肉食性恐龍,雖然只有一個部份頭顱骨標本,但身長被估計可達7-9米。 阿貝力龍屬的名字意思是「阿貝力的蜥蜴」,為了紀念發現該標本的羅伯特·阿貝力(Robeto Abel),他同時也是存放該標本的阿根廷的西波列蒂省立博物館的前館長。而阿貝力龍的學名則是以標本發現處的阿根廷科馬約地區為名。其屬名及種名都是由阿根廷古生物學家何塞·波拿巴和奧尼拉斯·諾瓦斯(Fernando Novas)於1985年所命名,並將牠分類在新建立的阿貝力龍科內。.

新!!: 食肉牛龙属和阿貝力龍屬 · 查看更多 »

阿貝力龍科

阿貝力龍科(Abelisauridae)又譯亞伯龍科,意為「阿貝爾的蜥蜴」,是獸腳亞目角鼻龍下目的一個科或演化支。阿貝力龍科恐龍生存於侏儸紀中期到白堊紀的岡瓦納大陸,目前牠們的化石發現於非洲與南美洲,以及印度、馬達加斯加等地。 如同大部分獸腳亞目恐龍,阿貝力龍科恐龍是肉食性二足恐龍。牠們的特徵是粗壯的後肢,與頭顱骨的表面凹凸不平。較晚期的阿貝力龍科恐龍,例如食肉牛龍,前肢開始退化縮小,頭顱骨較短,眼睛上方發展出骨質裝飾物。大部分的阿貝力龍科恐龍身長範圍是5到9公尺之間。在早期的相關研究中,阿貝力龍科的化石曾被歸類於南美洲的暴龍科"Abelisaurus." In: Dodson, Peter & Britt, Brooks & Carpenter, Kenneth & Forster, Catherine A. & Gillette, David D. & Norell, Mark A. & Olshevsky, George & Parrish, J. Michael & Weishampel, David B. The Age of Dinosaurs.

新!!: 食肉牛龙属和阿貝力龍科 · 查看更多 »

阿根廷

阿根廷共和国(República Argentina、),通称阿根廷,是由23个省和布宜诺斯艾利斯自治市组成的联邦共和国,位于南美洲南部,占有南锥体的大部分,北邻玻利维亚与巴拉圭,东北与巴西接壤,东临乌拉圭与南大西洋,西接智利,南濒德雷克海峡。领土面积达2,780,400平方公里,位居世界第八,拉丁美洲第二,西班牙语诸国之首,横跨多个气候带。阿根廷主张对南极洲的一部分、马尔维纳斯群岛(英国称福克兰群岛)、南乔治亚岛和南桑威奇群岛拥有主权。 與大多數拉美國家相當不同,永久住民数超过4,100万的阿根廷,其種族組成和智利相似,欧洲裔占人口比例超过90%,非洲裔較少,使文化上国家呈現深度欧化,例如首都文化幾乎是歐洲城市文化的延伸。而社會素質、教育文化、市場經濟與法規上的發達,使阿根廷今日在民主和人權上有很大發展,也是南美唯一掌握人造衛星操作技術的國家。长久以来,阿根廷是一个中等强国和拉丁美洲的地域大国,它也是联合国、世行集团、世贸组织、南共市、南美洲国家联盟、拉共体和的创始国。作为一个传统农业大国和新兴市场国家,阿根廷是20国集团成员和拉美第三大经济体。以购买力平价来计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处于中高水平,与智利和乌拉圭同属拉美第一集团,與東南歐相同,人类发展指数处于极高级。收入不平等程度虽高,但低于拉美国家平均水平。 这一地区已知最早的人类活动发生在旧石器时代。西班牙殖民始于1512年。在1810年至1825年的独立战争中,阿根廷以拉普拉塔联合省的国名于1816年发表《》,继承了原西班牙拉普拉塔总督辖区的大部分地区,在之后与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战争中,联合省政府继而失去乌拉圭、玻利维亚和秘鲁等地区。其后多年的最终在1861年,布宜诺斯艾利斯邦击败了邦联政府,与当时其它八个省重新统一为阿根廷共和国。至此,大规模的欧洲移民潮架起了阿根廷与欧洲之桥,无与伦比的发展使阿根廷于20世纪早期跻身世界第七富国。然而在1930年代軍事政變以后,政局不稳和周期性经济危机使其陷入衰退。.

新!!: 食肉牛龙属和阿根廷 · 查看更多 »

薩爾塔龍屬

薩爾塔龍屬(屬名:Saltasaurus)又名索他龍,意為「薩爾塔省的蜥蜴」,是種蜥腳下目恐龍,生存於晚白堊紀。薩爾塔龍在蜥腳類恐龍當中相當小,但對人類而言還是很巨大。牠們擁有類似梁龍科的頭部,牙齒僅位在嘴部的後方,而且牙齒是鈍的。薩爾塔龍是第一個被發現有鱗甲的蜥腳類恐龍,皮膚上嵌有小型骨版,這些骨板由皮內成骨(Osteoderms)構成,大型骨板四處散佈,如人的手掌大小,小型骨板緊湊排列,只有碗豆大小;其他泰坦巨龍類恐龍身上也發現了骨板,某些梁龍科化石的背上也曾發現一排鱗甲。當薩爾塔龍類的骨板首次被發現時,因為是獨立於骨骸被發現,所以被推論屬於甲龍類恐龍。 薩爾塔龍的屬名(Saltasaurus)取自於阿根廷西北部的薩爾塔省,也是首次發現牠們化石的地點。薩爾塔龍的化石也發現於烏拉圭。薩爾塔龍的屬名有時會與三疊紀的跳龍(Saltopus)產生混淆,然而這兩個屬非常地不相似。.

新!!: 食肉牛龙属和薩爾塔龍屬 · 查看更多 »

股骨

股骨(Os femoris或者简为Femur)是人体最长最粗壮的长骨。股骨位于四肢动物的下肢(或后肢)深面。 股骨上方弯曲,在此有股骨头(Caput femoris),近圆形,其关节面与骨盆形成髋关节。弯曲的部分被称作股骨颈(Collum femoris)。这种弯曲连接能有效降低外界对骨盆的冲击,股骨颈有如一缓冲器。 相对股骨头有一骨性突起,被称为大转子(Trochanter major)。它是臀大肌,臀中肌和臀小肌的附着点。在内侧有小转子(Trochanter minor),它是髂肌和腰大肌的附着点。一些哺乳类动物,(如马,兔)还有第三转子(Trochanter tertius)。 股骨体(Corpus ossis femoris)是众多收肌的附着点。 股骨的下端有两个关节隆起,分别称为内侧髁和外侧髁(Condylus medialis和Condylus lateralis),形成膝关节的一部分。胫骨髁Condyli tibiae和胫骨相连。.

新!!: 食肉牛龙属和股骨 · 查看更多 »

肱骨

肱骨(Humerus)是人類和一些脊椎動物的上肢骨骼之一。 肱骨上方为肱骨头(Caput humeri),它与肩胛骨共同构成肩关节。肱骨头有两骨性突起,被称为大小结节(Tuberculum majus und minus)。大结节(Tuberculum majus)上有棘上肌(Musculus supraspinatus),棘下肌(Musculus infraspinatus)和小圆肌(Musculus teres minor)依着。小結節(Tuberculum minus)则标示着胸大肌和肩胛下肌(Musculus subscapularis)。两个結節之间有一沟,结节间沟(Sulcus intertubercularis),有肱二头肌的长头肌腱通过。而在结节间沟中还有一突起,被称为中结节(Tuberculum intermedium)。 大结节下三角肌粗隆(Tuberositas deltoidea)是三角肌附着点。此外,肱骨上部是肱三头肌(Musculus triceps brachii)内侧头和外侧头和肱肌(Musculus brachialis)的起点。肱骨内侧从小結節起有一下行的嵴-小结节嵴(Crista tuberculi minoris),是大圆肌(Musculus teres major)的附着点。 肱骨体上有一肱骨嵴(Crista humeri),为肱肌所缠绕,它也被称为肱肌沟(Sulcus musculi brachialis)。肱骨嵴中也有桡神经通过,而这里也是该神经最容易受到伤害的地点。 肱骨的下部是一关节面,肱骨髁(Condylus humeri)。它与桡骨(Radius)和尺骨(Ulna)组成肘关节。肱骨髁可细分为中间与尺骨滑车切迹连接的肱骨滑车和侧边的肱骨小头(Capitulum humeri),后者与桡骨头(Caput radii)相连接。 在肘关节伸张时,尺骨的前突(Processus anconeus)会进入鹰嘴窝(Fossa olecrani),鹰嘴窝是肱骨后一窝形凹陷。肘关节运动不当会导致网球肘。.

新!!: 食肉牛龙属和肱骨 · 查看更多 »

肌肉龍屬

肌肉龍屬(学名:Ilokelesia)是種原始阿貝力龍科恐龍。化石是在1991年發現於阿根廷內烏肯省的內烏肯組利邁河組,接近Plaza Huincul,地質年代屬於白堊紀晚期(森諾曼階)。發現的標本包含了頭顱骨、脊柱及周邊骨骼的碎片,並由羅多爾夫·科里亞(Rodolfo Coria)等人於1998年描述、命名。屬名是從馬普切語的「肌肉」及「蜥蜴」而來。種小名是以發現化石的地點而來。 肌肉龍是中型獸腳亞目恐龍。頭顱骨的特徵是在方骨及眶後骨。脊椎與其他阿貝力龍科不同,例如尾椎及背椎缺乏側腔。模式種是I.

新!!: 食肉牛龙属和肌肉龍屬 · 查看更多 »

肉食性

#重定向 肉食動物.

新!!: 食肉牛龙属和肉食性 · 查看更多 »

脊索动物

脊索动物门(学名:Chordata)是指有脊索,或其在演化过程退化而被脊椎取代的动物。是动物界最高等的门。脊索动物的共同特征包括:在生活史中的某个阶段具有脊索、中空的背神经管、咽鳃裂以及肛后尾。 脊索动物门可以分为尾索动物亚门、头索动物亚门和脊椎动物亚门三个亚门。其中尾索动物亚门和头索动物亚门可以合称为“原索动物”,生活在海洋中。尾索动物幼虫期具有脊索和神经索,但在成体消失。头索动物终生保留脊索和神经索。在脊椎动物中,脊索作用由骨质脊柱代替。 少数学者提出将半索动物门也置于脊索动物门下,并命名为口索动物亚门。 通常说的脊椎动物学主要是指研究脊索动物的一个动物学分支,不單單是研究脊椎动物门。.

新!!: 食肉牛龙属和脊索动物 · 查看更多 »

脊椎

脊柱(拉丁语:Columna vertebralis、vertebral column、backbone、spine)是人和脊椎动物位于背侧的支撑性中轴骨骼。 人类的脊柱由33-34块脊椎骨(拉丁语:Vertebrae)和中间起缓冲作用的椎间盘组成;这个结构通过韧带和小的脊柱关节固定;具有支持躯干、保护内脏器官的作用。 脊柱人为划分为7頸椎(cervical vertebrae)、12胸椎(Thoracic vertebrae)、5腰椎(lumbar vertebra)、骶骨和尾骨(这种分类对所有哺乳类动物有效,从老鼠到长颈鹿)。人类的5块骶骨和4块尾骨相互融合,它们被称之为“假脊椎”。有尾巴的脊椎动物有数目不等的尾骨。 椎骨有一个突向背侧的棘突,在背部的正中线上可以在皮下摸到,是经穴定位的重要标志之一;脊柱内部有纵行的椎管,容纳脊髓及其脊髓膜。 成人的脊柱在矢状面成双s形弯曲,脊柱侧面观,有颈、胸、腰、骶4个生理性弯曲。它为直立行走的人类提供了强大支持,而且具有弹性。颈部和腰部向前突出的脊柱弯曲被称之为脊柱前凸,相对的胸部和尾部向后突出则被称之为脊柱后凸。 在正常情况下,脊柱有向前、后方四个弯曲,这种弯曲往往因长期姿势不正或疾病影响而过度后凸,引起畸形,成为驼背。 脊髓由于重伤造成损害,会导致横贯性损害。 常见的会损伤脊柱的疾病: 椎间盘的损伤,影响到上下两块脊椎骨。脊椎脱位,风湿病和所属的非感染疾病(如关节强硬性脊椎柱炎)以及结核病和其他感染性疾病。.

新!!: 食肉牛龙属和脊椎 · 查看更多 »

脊椎动物

脊椎动物亚门是脊索动物门下的一个亚门。拉丁文学名是Vertebrata,词根是“vertebra”,意为脊椎骨。目前所知最早的脊椎動物是中國雲南省昆明發現的豐嬌昆明魚,距今約五億三千萬年前。 和節肢動物殼長在體外或軟體動物無骨骼不同,脊椎动物亚门的动物的脊椎都包在骨头里面,是脊索动物门中最大和最先进的亚门。这个亚门的成员拥有的肌肉大多数是一对一对的肌肉。神经系统有一部分在脊梁骨中间。循环系统较完善,有心脏可以促进血液循环。脂肪組織是絕大多數脊椎動物特有的構造,可以使之一段時間不進食,而不會能量耗竭而死。 脊椎动物亚门动物的脊椎是体内骨,有软骨也有硬骨。在动物成长时,这个骨架支持体型。因此脊椎动物可以比无脊动物长得大,而且平均体量也比较大。.

新!!: 食肉牛龙属和脊椎动物 · 查看更多 »

臀部俗稱屁股、尻、腚,是猿类和人類盆骨部分後方的渾圓部位。亦是人類用來承受坐力的部位。.

新!!: 食肉牛龙属和臀 · 查看更多 »

蕨类植物

蕨類植物門是植物界中的一門,約有兩萬個左右的物種,屬於維管束植物。 蕨類植物(羊齒類植物)比起較原始的石松門多了真正的葉子,但比起較進化的種子植物(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則缺少了種子。和所有的維管植物一樣,蕨類植物有著一個世代交替的生命週期,由雙套的孢子體和單套的配子體兩者循環著。和裸子植物與被子植物不同的,配子體是一游離的器官。蕨類植物典型的生命週期如下:.

新!!: 食肉牛龙属和蕨类植物 · 查看更多 »

酋爾龍

#重定向 酋爾龍屬.

新!!: 食肉牛龙属和酋爾龍 · 查看更多 »

艾伯塔龍屬

艾伯塔龍屬(学名:Albertosaurus),又名亞伯達龍、阿爾伯拖龍、阿爾伯它龍、亞伯拖龍,是暴龍科艾伯塔龍亞科恐龍的一屬,生活於上白堊紀的北美洲西部,距今超過7000萬年前。模式種是肉食艾伯塔龍(A.

新!!: 食肉牛龙属和艾伯塔龍屬 · 查看更多 »

蛇是一类無足的爬蟲類動物,是蛇亚目(学名:Serpentes)的通称,属于爬行纲,另有其它無足的爬虫類如蚓蜥、蛇蜥等并不属于蛇亚目。 又有虵、虺、螣、蚦、蜧、蜦、长虫等別稱,根據種類也會有蝮、蚺、蟒、蝰等近義稱呼。正如所有爬蟲類有鱗目一樣,蛇類全身佈滿鱗片。所有蛇類都是肉食性動物。目前全球共有3,000多種蛇類,包括體型最短小的細盲蛇科以至最長的蟒科及蚺科。為了配合蛇類窄長的身體,成對的內臟(如肺、腎)會在蛇體前後排列,而非左右互對。 部分蛇類擁有毒性,能使被其咬擊的生物受傷、疼痛以至死亡。蛇的另一個特徵是顎部能作出廣角度的開合,因此能吞食比自己身型龐大的獵物。生物研究指蛇類大概於白堊紀時代由蜥蜴類衍生而成。現代蛇類的分類研究,大概可追溯至古新世時代。目前紀錄中最巨型的蛇類是活於古新世的泰坦巨蟒,長度達13米長,其化石被發現的年份是2009年;目前體型最細小的蛇類是卡拉細盲蛇,長度約只有10公分。 亚洲一些地区則认为他们有着魔力,因此将他们的肉用作传统药材。.

新!!: 食肉牛龙属和蛇 · 查看更多 »

蛇頸龍目

蛇頸龍目(Plesiosauria),希臘文意思是“接近蜥蜴”,是中生代爬行動物的一目。牠們首次出現在三疊紀中期,在侏儸紀特別繁盛,直到白堊紀-第三紀滅絕事件。 蛇頸龍類有兩個不同的意思:蛇頸龍目、以及單指長頸的蛇頸龍亞目。後者成為大眾想像中的尼斯湖水怪。在本頁面,蛇頸龍類通常指的是蛇頸龍目。.

新!!: 食肉牛龙属和蛇頸龍目 · 查看更多 »

蛇頸龜科

蛇頸龜科(Chelidae),亦稱側頸龜科是龜鱉目下側頸龜亞目現存的三科之一。該科龜類分佈於澳大利亞、新幾內亞、印度尼西亞部份地區和南美洲大部分地區。該科是龜鱉目下的一個大科,化石歷史可以追溯到白堊紀。該科龜類全部(包括現存物種及化石)位於從前的岡瓦納大陸,此外的其他地區沒有發現任何蛇頸龜科動物。Georges, A., & Thomson, S. 2006.

新!!: 食肉牛龙属和蛇頸龜科 · 查看更多 »

雙脊龍

#重定向 雙脊龍屬.

新!!: 食肉牛龙属和雙脊龍 · 查看更多 »

雙臼椎龍科

雙臼椎龍科(屬名:Polycotylidae)是蛇頸龍目的其中一個科,是群大型蛇頸龍類,生存於白堊紀,並且是薄板龍科的姐妹分類。 雙臼椎龍科包含相當多的種類。雙臼椎龍科擁有較短的頸部與大且瘦長的頭部,乍看之下牠們類似上龍類;不過一些系統發生學研究顯示牠們與蛇頸龍科、薄板龍科擁有許多共同特徵。牠們的化石分布在世界各地,包括美國、加拿大、日本、摩洛哥、澳洲、紐西蘭、南美洲、以及前蘇聯等地區。.

新!!: 食肉牛龙属和雙臼椎龍科 · 查看更多 »

虛骨龍類

虛骨龍類(学名:Coelurosauria)又名空尾龍類,是群多樣性的獸腳亞目恐龍,包含許多次演化支,例如:暴龍超科、似鳥龍下目、以及手盜龍類(也包含鳥類)。虛骨龍類的範圍為:獸腳亞目中,所有親緣關係接近鳥類,而離肉食龍下目較遠的物種。目前的有羽毛恐龍幾乎都屬於虛骨龍類,使許多科學家認為大部分虛骨龍類擁有某種程度的羽毛。.

新!!: 食肉牛龙属和虛骨龍類 · 查看更多 »

X射线计算机断层成像

计算机断层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又称为“--”,简称CT),是一種影像診斷學的检查。這一技術曾被稱為--(Computed Axial Tomography)。 X射线计算机断层成像(X-Ray Computed Tomography,简称X-CT)是一種利用數位幾何處理後重建的三維放射線醫學影像。該技術主要通過單一軸面的X射线旋轉照射人体,由于不同的組織對X射线的吸收能力(或稱)不同,可以用電腦的三維技術重建出斷層面影像。經由處理,可以得到相應组織的斷層影像。將斷層影像層層堆疊,即可形成立體影像。.

新!!: 食肉牛龙属和X射线计算机断层成像 · 查看更多 »

暴龍

暴龙属(学名:Tyrannosaurus)是一種巨型的肉食性恐龍,身長約13公尺,臀部高度約4公尺,體重約6.8公噸。咬合力將近6公噸,相當於一隻大象的重量。暴龍生存於白堊紀末期的馬斯垂克階,距今約6700萬年到6500萬年Hicks, J.F., Johnson, K.R., Obradovich, J.D., Tauxe, L. and Clark, D. (2002).

新!!: 食肉牛龙属和暴龍 · 查看更多 »

暴龍科

暴龍科(学名:Tyrannosauridae,意指「暴君蜥蜴」)是獸腳亞目虛骨龍類暴龍超科的一科,包含艾伯塔龍亞科與暴龍亞科,共計六個屬,但某些科學家認為只有三個屬。暴龍科生活於白堊紀晚期。化石可見於北美以及東亞,各地物種不盡相同。 暴龍科演化自原始的暴龍超科,牠們通常是所處生態系統的頂級掠食動物,位於食物鏈的頂端。其中最大的物種是暴龍,是地表上出現過最大型的掠食者之一,身長可達13公尺Brochu, C.R. 2003.

新!!: 食肉牛龙属和暴龍科 · 查看更多 »

柏利連尼龍屬

柏利連尼龍屬(學名:Pellegrinisaurus)是泰坦巨龍類恐龍的一屬,牠是生存於上白堊紀的阿根廷。模式種鮑氏柏利連尼龍(P.

新!!: 食肉牛龙属和柏利連尼龍屬 · 查看更多 »

掌骨

掌骨是手部骨骼中間的部份,連接在近端手指及腕骨之間,而腕骨再與前臂連結。.

新!!: 食肉牛龙属和掌骨 · 查看更多 »

枕骨

枕骨(L'os occipital / occipital bone)中医上又称山骨、玉枕骨、乘枕骨、后枕骨。组成颅骨的29块骨骼之一。共一块。枕骨位通人字缝连接顶骨之后,一直延伸至颅底。枕骨下方中央为枕骨大孔,脑和脊髓在此连接。枕骨大孔也是颅腔最大的开孔,枕骨大孔前方为基底部,后为鳞部,两侧称为侧部。.

新!!: 食肉牛龙属和枕骨 · 查看更多 »

恐龍 (電影)

《恐龙》(Dinosaur)是一部2000年的美国实景/电脑动画冒险剧情片,由华特迪士尼动画工作室及秘密实验室出品、华特迪士尼影片发布。它是迪士尼经典动画长片的第39部;它最初是一部单独的影片,在2008年以前未被包含在迪士尼经典动画长片中。它的官方预算达1.275亿美元,是当年发行的剧场版电影中最昂贵的。该片在财务方面取得了成功,全球票房总共获利超过3.49亿美元,在2000年电影中盈利排名第五。该片发行时收到了从混合到正面的评价:批评家们称赞了其视觉效果,但批评了其写作、剧情及角色刻画。 《恐龙》的主要角色为电脑动画,但大部分的影片背景采用了现场拍摄。一些背景被发现拍摄于委内瑞拉的加奈马国家公园,多座平顶山和安赫尔瀑布也出现在影片中。.

新!!: 食肉牛龙属和恐龍 (電影) · 查看更多 »

恐龙

恐龙(學名:Dinosauria)或者非鳥型恐龙(学名:Non-avian Dinosauria)、恐龍總目,是出現於中生代多樣化優勢陸棲脊椎動物,曾支配全球陸地生态系统超過1亿6千万年之久。恐龙最早出现在2亿3千万年前的三疊紀,大部份於约6千5百万年前的白垩纪晚期所发生的白垩纪末滅絕事件中絕滅,僅倖存“鸟型恐龙”即现的鳥类存活下来。 1861年,考古学家發現的身为鸟类的始祖鳥化石、却與身为恐龙的美頜龍化石極度相似,差別只在於始祖鳥化石有著羽毛痕跡,這顯示恐龍與鳥類可能是近親。1970年代以來,許多研究指出现代鸟类極可能是蜥臀目兽脚亚目虚骨龙类近鳥型恐龙的直系後代『鳥類学辞典』 (2004)、805-806頁。1990年代后,大部分科學家視鳥類為恐龙的直系后代,而甚至有少數科學家主張牠們應該分類於同一綱之內。2010年代后,因为孔子鸟等鸟类和恐龙的中间物种相继被发现、填补了原本的化石空白,更加确定了鸟类和恐龙之间的演化关系,导致鸟类从“恐龙的后代”改为“惟一幸存发展至今的恐龙”。 自从19世纪的工业革命早期,第一批恐龙化石被科學方法鑑定後,重建的恐龙骨架因为其体型极其巨大或小巧、构造奇妙,已成為全球各地博物馆的主要展覽品,這古代生物開始為世人所知。在20世紀前半期,随着电影工业在美国兴起,大眾媒體都視恐龍為行動緩慢、慵懶的冷血動物。但是1970年代開始的恐龍文藝復興,提出恐龍也許是群活躍的溫血動物,並可能有社會行為。近期發現的眾多恐龍與鳥類之間關係的證據,支持了恐龍溫血動物的假設。恐龙已是大眾文化的一部分,无论儿童或者成年人均对恐龙有很高的兴致。恐龙往往是热门书籍與电影的题材,如:《侏罗纪公园》系列电影,各类媒体也常報導恐龙的科学研究進展與新發現。 許多史前爬行動物常被一般大眾非正式地認定是恐龙,例如:翼龍、魚龍、蛇頸龍、滄龍、盤龍類(異齒龍與基龍)等,但从嚴謹的科学角度来看这些都不是恐龍,反倒是雞、鴨、孔雀才是真正的是恐龍。翼龍和恐龍是這幾個物種裡面關係最近的近親,都屬於鳥頸類;恐龍和翼龍是鱷魚、蛇頸龍的遠親,鱷魚所屬的鱷目、和蛇頸龍所屬的鰭龍超目,和恐龍翼龍所屬的鳥頸類同屬於主龍類;恐龍、翼龍、鱷魚、蛇頸龍所屬的主龍類和滄龍是關係較遠的物種,他們和滄龍所屬的有鱗目同屬蜥類;最後,恐龍、翼龍、鱷魚、蛇頸龍、滄龍他們和魚龍是關係很遠的物種,唯一的聯繫是都屬於蜥形綱的一分子。.

新!!: 食肉牛龙属和恐龙 · 查看更多 »

植物

植物(Plantae)是生命的主要形態之一,並包含了如乔木、灌木、藤類、青草、蕨類及綠藻等熟悉的生物。種子植物、苔蘚植物、蕨類植物和擬蕨類等植物,據估計現存大約有350000個物種。直至2004年,其中的287655個物種已被確認,有258650種開花植物15000種苔蘚植物(参见条目中表格)。綠色植物大部份的能源是經由光合作用從太陽光中得到的。.

新!!: 食肉牛龙属和植物 · 查看更多 »

模式種

模式種是生物分類學上的一個名詞,是用來代表一個屬或屬以下分類群的物種,又称典型种。模式種可以指示出該生物分類單元下的生物學特徵,它既是一個概念,也是一個生物分類法上實際存在的系統。.

新!!: 食肉牛龙属和模式種 · 查看更多 »

正模標本

正模標本是多个可能的生物型中的一个。一个生物型是把一个名称归为一个分類單元。正模標本是一个种被第一次描述的时候所使用的单一物种个体。它可以是一个单一的标本,也可以是多个标本中的一个,但是这个被专门列为正模標本。按照国际动物命名法规正模標本是多个中的一个。 比如蝴蝶Plebejus idas的正模標本位于哈佛大学比较动物学博物馆。 正模標本不一定是该分类单元的典型个体,但是在理想状态下它应该是。有时一个仅一个个体的部分是一正模標本,比如一副少见的化石。比如侏儸紀早期的草食性恐龙畸形龙的正模標本是一块在伦敦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储藏的肱骨。虽然此后发现了更好的化石,但是正模標本已经被占据了。 假如正模標本丢失了的话,另一个个体可以被选为正模標本,至于哪个被选则可以根据情况决定。值得注意的是國際植物命名法規与国际动物命名法规在定义生物型的时候类似,但是虽然它们的用词是一样的,但是其概念却是不同的。 比如國際植物命名法規和国际动物命名法规均定义没有原始正模標本且后来定义的型为新型。但是按照国际动物命名法规假如原来的正模標本缺乏能够用来把这个物种与相似物种区分开来的辨别特征的话委员会可以使用一新型来取代正模標本。比如类似鳄的主龍類爬行动物Parasuchus hislopi是使用一块前上颚骨来描写的,但是这块正模標本不足以用来区分这个种与其近亲。这样一来这个种的名称就不清晰了。因此古生物学家建议使用一个整个的化石作为新的正模標本。国际动物命名法委员会考虑了这个情况并同意使用新的正模標本。 近年来有过数次因为原来的正模標本还活着因此没有被捕捉而消失,因此需要确定新的正模標本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没有真正能够用来作为比较的标本,假如在辨别物种的时候发现有不清晰的地方作者可以使用不同的国际动物命名法规规定确定一个新的正模標本。法规规定要确定一个新物种的话需要基于“一个被认可的科学或者教育研究所所拥有”的物理原型,但是对正模標本却没有这个要求。 根据国际动物命名法规可以确定额外和解释用的标本。在这里法规的定义非常明确和非常严格。.

新!!: 食肉牛龙属和正模標本 · 查看更多 »

沉重龍

#重定向 沉重龍屬.

新!!: 食肉牛龙属和沉重龍 · 查看更多 »

泰坦巨龍

#重定向 泰坦巨龍屬.

新!!: 食肉牛龙属和泰坦巨龍 · 查看更多 »

泰坦巨龍類

泰坦巨龍類(Titanosauria),也稱為泰坦龍類、巨龍類、偉龍類,是蜥腳下目的一個多樣性演化支,包括薩爾塔龍與伊希斯龍,也包括一些地球上最重的陸行動物,例如阿根廷龍、潮汐龍;巨體龍被推測體重可達100公噸(雖然存在著許多質疑)。古生物學家以希臘神話中的巨人族泰坦命名這個超科,泰坦神族的地位高於奧林匹斯十二主神。 泰坦巨龍類與腕龍科等相近物種,屬於範圍較大的巨龍形類演化支。.

新!!: 食肉牛龙属和泰坦巨龍類 · 查看更多 »

洛卡龍屬

洛卡龍屬(學名:Rocasaurus)是泰坦巨龍類恐龍的一屬,生存於上白堊紀的南美洲,約8千萬年前。洛卡龍可以生長至8公尺長,是較為小型的蜥腳下目。化石是在2000年發現於阿根廷。模式種是穆氏洛卡龍(R.

新!!: 食肉牛龙属和洛卡龍屬 · 查看更多 »

演化支

演化支是一個分類學的類別,包含著單一的共同祖先及其所有後裔。任何一個演化支都可以說是一個單系群,並以種系發生學的樹狀圖或支序分類學的演化樹來表示。.

新!!: 食肉牛龙属和演化支 · 查看更多 »

有限元分析

有限元分析,即有限元方法(冯康首次发现时称为基于变分原理的差分方法),是一种用于求解微分方程组或积分方程组数值解的数值技术。这一解法基于完全消除微分方程,即将微分方程转化为代数方程组(稳定情形);或将偏微分方程(组)改写为常微分方程(组)的逼近,这样可以用标准的数值技术(例如欧拉法,龙格-库塔法等)求解。 在解偏微分方程的过程中,主要的难点是如何构造一个方程来逼近原本研究的方程,并且该过程还需要保持数值稳定性。目前有许多处理的方法,他们各有利弊。当区域改变时(就像一个边界可变的固体),当需要的精确度在整个区域上变化,或者当解缺少光滑性时,有限元方法是在复杂区域(像汽车、船体结构、输油管道)上解偏微分方程的一个很好的选择。例如,在正面碰撞仿真时,有可能在"重要"区域(例如汽车的前部)增加预先设定的精确度并在车辆的末尾减少精度(如此可以减少仿真所需消耗);另一个例子是模拟地球的气候模式,预先设定陆地部分的精确度高于广阔海洋部分的精确度是非常重要的。.

新!!: 食肉牛龙属和有限元分析 · 查看更多 »

懼龍屬

懼龍屬(學名:Daspletosaurus)又名惡霸龍,是暴龍科下的一屬恐龍,生活於上白堊紀的北美洲西部,距今7700萬-7400萬年前。目前有兩個有效物種:強健懼龍(D.

新!!: 食肉牛龙属和懼龍屬 · 查看更多 »

應力

在連續介質力學裏,應力定義為單位面積所承受的作用力。以公式標記為 其中,\sigma \,表示應力;\Delta F_j\,表示在j\,方向的施力;\Delta A_i \,表示在i\,方向的受力面積。 假設受力表面與施力方向正交,則稱此應力分量為正向應力(normal stress),如圖1所示的\sigma_\,、\sigma_\,、\sigma_\,,都是正向應力;假設受力表面與施力方向互相平行,則稱此應力分量為剪應力(shear stress),如圖1所示的\sigma_\,、\sigma_\,、\sigma_\,、\sigma_\,、\sigma_\,、\sigma_\,,都是剪應力。 「內應力」指組成單一構造的不同材質之間,因材質差異而導致變形方式的不同,繼而產生的各種應力。 採用國際單位制,应力的单位是帕斯卡(Pa),等於1牛頓/平方公尺。應力的單位與壓強的單位相同。兩種物理量都是單位面積的作用力的度量。通常,在工程學裏,使用的單位是megapascals(MPa)或gigapascals(GPa)。採用英制單位,應力的單位是磅力/平方英寸(psi)或千磅力/平方英寸(ksi)。.

新!!: 食肉牛龙属和應力 · 查看更多 »

拉丁语

拉丁语(lingua latīna,),羅馬帝國的奧古斯都皇帝時期使用的書面語稱為「古典拉丁語」,屬於印欧语系意大利語族。是最早在拉提姆地区(今意大利的拉齐奥区)和罗马帝国使用。虽然现在拉丁语通常被认为是一种死语言,但仍有少数基督宗教神职人员及学者可以流利使用拉丁语。罗马天主教传统上用拉丁语作为正式會議的语言和礼拜仪式用的语言。此外,许多西方国家的大学仍然提供有关拉丁语的课程。 在英语和其他西方语言创造新词的过程中,拉丁语一直得以使用。拉丁语及其后代罗曼诸语是意大利语族中仅存的一支。通过对早期意大利遗留文献的研究,可以证实其他意大利语族分支的存在,之后这些分支在罗马共和国时期逐步被拉丁语同化。拉丁语的亲属语言包括法利斯克语、奥斯坎语和翁布里亚语。但是,威尼托语可能是一个例外。在罗马时代,作为威尼斯居民的语言,威尼托语得以和拉丁语并列使用。 拉丁语是一种高度屈折的语言。它有三种不同的性,名词有七格,动词有四种词性变化、六种时态、六种人称、三种语气、三种语态、两种体、两个数。七格当中有一格是方位格,通常只和方位名词一起使用。呼格与主格高度相似,因此拉丁语一般只有五个不同的格。不同的作者在行文中可能使用五到七种格。形容词与副词类似,按照格、性、数曲折变化。虽然拉丁语中有指示代词指代远近,它却没有冠词。后来拉丁语通过不同的方式简化词尾的曲折变化,形成了罗曼语族。 拉丁语與希腊语同為影響歐美學術與宗教最深的语言。在中世纪,拉丁语是当时欧洲不同国家交流的媒介语,也是研究科学、哲学和神學所必须的语言。直到近代,通晓拉丁语曾是研究任何人文学科教育的前提条件;直到20世纪,拉丁语的研究才逐渐衰落,重点转移到对當代语言的研究。.

新!!: 食肉牛龙属和拉丁语 · 查看更多 »

拉布拉達龍

#重定向 拉布拉達龍屬.

新!!: 食肉牛龙属和拉布拉達龍 · 查看更多 »

曲颈龟亚目

曲頸龜亞目(学名:Cryptodira)是龟鳖目下的一个亚目,又称潜颈龟亞目、隐颈龟亞目,分布广泛,陆地、淡水和海洋均有分布,包含了大多数龟鳖类,其中现存的物种大都生活在淡水中。曲頸龜亞目与侧颈龟亚目的不同之处在于,曲頸龜亞目回缩头部时是S形弯折颈部後直接缩回壳内,而侧颈龟亚目则是将颈部侧向折回壳内。.

新!!: 食肉牛龙属和曲颈龟亚目 · 查看更多 »

普爾塔龍

#重定向 普爾塔龍屬.

新!!: 食肉牛龙属和普爾塔龍 · 查看更多 »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