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下载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阿斯托尔·皮亚佐拉

指数 阿斯托尔·皮亚佐拉

阿斯托尔·潘塔莱昂·皮亚佐拉(西班牙文:Ástor Pantaleón Piazzolla,),阿根廷作曲家以及班多纽手风琴(Bandoneon)演奏家。作为作曲家的皮亚佐拉,以全方位系统的古典音乐训练为基础,创造性地融合传统古典音乐与爵士乐的作曲风格,将探戈音乐从通俗流行的舞蹈伴奏音乐提升为可以单独在舞台上展示的具有高度艺术性,并能表达深刻哲理的纯音乐形式,并由此创立了“新探戈音乐”(Tango Nuevo)乐派,成为阿根廷文化的代表人物之一,以及南美音乐史上的重要人物。在阿根廷,皮亚佐拉被尊称为“了不起的皮亚佐拉”(el gran Piazzolla)“探戈之父”。.

82 关系: 基東·克雷默十二音技法协奏曲南美洲古典音乐古典音樂作曲家列表叙事曲吉他大号大提琴奏鸣曲娜迪亚·布朗热室内乐小节小提琴巴伦波伊姆巴西巴洛克艺术巴托克·贝拉中風丹尼尔·巴伦波伊姆布宜諾斯艾利斯世界音乐伊戈尔·费奥多罗维奇·斯特拉文斯基弥撒曲弦乐四重奏弦樂器低音提琴低音提琴家作曲家德国俄罗斯圓舞曲和声哲学剪輯米隆加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纽约组曲罗斯特洛波维奇美国爵士乐电吉他节奏音樂學系音樂形式莫里斯·拉威爾複音音樂西班牙语...馬友友首席詠嘆調马德普拉塔谢尔盖·瓦西里耶维奇·拉赫玛尼诺夫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足球迭戈·马拉多纳阿尔伯托·希纳斯特拉阿希尔-克洛德·德彪西阿图尔·鲁宾斯坦阿根廷赋格钢琴钢琴家配器法艾克斯柏林爱乐乐团探戈欧洲歌剧木吉他挪威指挥家流行音乐浪漫曲文學旋律意大利打击乐器手风琴 扩展索引 (32 更多) »

基東·克雷默

基東·克雷默(Gidon Kremer,),出生於拉脫維亞首都里加,小提琴家及指揮家。.

新!!: 阿斯托尔·皮亚佐拉和基東·克雷默 · 查看更多 »

十二音技法

十二音技法(Zwölftontechnik)是20世紀古典音樂的一種創作手法。最先由奧地利作曲家約瑟夫·馬蒂亞斯·豪爾和阿諾·荀白克分別提出。兩者部份的概念類近,但並不互相從屬,其中勛伯格的理論得到較多人認同,並在他所屬的新維也納樂派間廣泛流傳。時至今日,十二音技法大都以勛伯格的理論為基礎。 十二音技法可以說是由浪漫樂派後期至新古典主義音樂期間的無調音樂所發展而來,其理念在於一個完整的半音音階內的12個半音,每個音的重要性都是相等,而非傳統樂理所提倡,音階內以個別音主導其他音的概念。.

新!!: 阿斯托尔·皮亚佐拉和十二音技法 · 查看更多 »

协奏曲

协奏曲(concerto),指一件或数件独奏乐器和乐队协同演奏,既有对比又相互交融的作品。用一件乐器者又称“独奏协奏曲”,用几件乐器者又称“大协奏曲”。通常为三个乐章,但也有仅一个乐章的,而舒曼将自己这样只有一个乐章的协奏曲作品称为“小协奏曲”。.

新!!: 阿斯托尔·皮亚佐拉和协奏曲 · 查看更多 »

南美洲

南亚美利加洲(西班牙语: 或 ;葡萄牙语:;法语:;英语:;荷兰语:;字源:阿美利哥·维斯普西),简称南美洲,为七大洲之一,位於西半球南部(或南半球),西臨南太平洋,西面為太平洋板塊及納斯卡板塊。太平洋板塊及納斯卡板塊之間的內營力為張力,衍生了東太平洋海嶺;而納斯卡板塊與南美洲板塊的內營力為擠壓力,衍生了秘魯智利海溝的俯衝帶,並於南美洲板塊之下。與東面則是大西洋,北面則是加勒比海。南美洲是美洲大陸南面的一部分,西面有海拔數千--的安第斯山脈,東向則主要是平原,包括亞馬遜河森林。 南美洲面積達1,784萬平方公里,佔地球表面的3.5%。直到2011年,南美洲人口已有3億8千萬,世界排名第五。其中巴西是南美洲面積最大的國家,佔有一半左右。.

新!!: 阿斯托尔·皮亚佐拉和南美洲 · 查看更多 »

古典音乐

古典音乐是指根植于西方音乐传统(包括宗教音乐和世俗音乐)的艺术音乐,包含了从大约11世纪直至当代的广大时间范围。这一艺术传统的中坚时期通常被划定为从1550年到1900年的这段时间,又称共晓时期。 西方音乐记谱法除了为演奏者预设了一段音乐的音高、速度、拍子、节奏,其特別之處在於對細節的處理也進行了描述,例如裝飾音與力度變化,然而這些裝飾音通常是為了尚未精通即興演奏藝術的初學者而寫的,另一方面,力度變化在很多情況下沒有標示,需要仰賴演奏者對音樂的內在了解去做詮釋。與其他樂種一樣,古典音乐在器乐方面有相當高度的發展,这与以歌曲为主的流行音乐形頗為不同。 “古典音乐(classical music)”一词最早见于19早期初期,最初是用于凸显从巴赫到贝多芬的这一段黄金时期。牛津英语词典中“古典音乐(classical music)”一词最早出现在1836年。.

新!!: 阿斯托尔·皮亚佐拉和古典音乐 · 查看更多 »

古典音樂作曲家列表

这是一个古典音乐作曲家的列表,按照作曲家出生的年份先后顺序,划分为六个部分.

新!!: 阿斯托尔·皮亚佐拉和古典音樂作曲家列表 · 查看更多 »

叙事曲

叙事曲(法語:ballade,英語:ballade、ballad)在法文中原来是指一种文学作品或民间歌曲,通常为抒情、叙事、民间传奇风格的作品,也包括戏剧性和幻想的片段,从19世纪开始,乐曲也采用同样的题材,叙事曲也就成为一种乐曲的名称,当时主要是声乐,后来器乐也出现叙事曲,肖邦首创钢琴叙事曲,后来勃拉姆斯、李斯特和格里格等也都创作过钢琴叙事曲。.

新!!: 阿斯托尔·皮亚佐拉和叙事曲 · 查看更多 »

吉他

--,屬於弹拨乐器。通常有六條弦,形状与提琴相似。吉他在流行音樂、搖滾音樂、藍調、民歌、佛朗明哥中,常被視為主要樂器。而在古典音樂的領域裡,結他常以独奏或二重奏的型式演出;在室内乐和管弦乐中,吉他亦扮演著相當程度的陪襯角色。.

新!!: 阿斯托尔·皮亚佐拉和吉他 · 查看更多 »

大号

低--音號(Tuba)(亦称“低音大喇叭”或“土巴号”,在大陸地區多稱之為“大--号”),是一种低音铜管乐器。在管弦乐队、管乐队中经常使用,是音域最低,体积最大的铜管乐器。.

新!!: 阿斯托尔·皮亚佐拉和大号 · 查看更多 »

大提琴

大提琴(;)是一種弓弦樂器,為維奧爾家族(包括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及低音提琴)樂器之一,除可擔當獨奏外,在室內樂、弦樂團和管弦樂團中也負責低音弦樂的部份。 大提琴演奏者最初是坐著且兩腳夾琴演奏,後來改良增加尾針支撐琴體。但仍有少部分國家的演奏家是夾琴呈幾乎水平的姿態演奏。其最常見的演奏方式是持弓擦過琴上的弦(拉弦),但有時也會撥弦或敲弦。 大提琴每條弦之間的音程相差完全五度。4根琴弦由高音至低音稱為1弦至4弦,音高分別為A3、D3、G2和C2。大提琴譜通常使用低音譜號記譜;而演奏較高音域時會使用次中音譜號或高音譜號。 大提琴有時候會在國樂團作為低音樂器以取代低胡,後有人發明琶琴、拉阮、革胡等低音乐器,但效果未如大提琴。.

新!!: 阿斯托尔·皮亚佐拉和大提琴 · 查看更多 »

奏鸣曲

奏鸣曲(Sonata)是种樂器音乐的写作方式,此字彙源自拉丁文的sonare,即發出聲響。在古典音樂史上,此種曲式隨著各個樂派的風格不同也有著不同的發展。奏鳴曲的曲式从古典樂派时期開始逐步發展完善。19世紀初,給各類樂器演奏的奏鳴曲大量出現,奏鳴曲儼然成為了西方古典音乐的主要表现方式。到了20世紀,作曲家依然創作著給樂器演奏的奏鳴曲,但相較於古典樂派以及浪漫樂派的奏鳴曲,20世紀的奏鳴曲在曲式方面已有了不同的面貌。.

新!!: 阿斯托尔·皮亚佐拉和奏鸣曲 · 查看更多 »

娜迪亚·布朗热

娜迪亚·茱丽叶·布朗热(Nadia Juliette Boulanger,),法国女音乐教育家、作曲家、指挥家。她出生于巴黎的一个音乐世家,奶奶瑪麗·茱莉是音樂家,爺爺弗雷德里克是大提琴演奏者,而其父親恩斯特·布朗熱是罗马大奖得主,其母親萊莎·穆歇茲卡亞是俄国公主,其妹妹莉莉·布朗热也是著名作曲家。她本人曾从事过作曲,其康塔塔《美人鱼》曾获罗马大奖第二名。但她主要作为一位杰出的音乐教师著称,她从1907年开始执教,许多20世纪著名的音乐家都出自她的门下,其中包括了从辟斯顿到菲利普·格拉斯的几代美国作曲家,为美国20世纪的古典音乐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她的学生中除了大量正统的古典音乐作曲家外,还有跨界的阿根廷探戈音乐大师皮亚佐拉。此外她还致力于对蒙特威尔第、许茨等早期音乐作曲家的研究。.

新!!: 阿斯托尔·皮亚佐拉和娜迪亚·布朗热 · 查看更多 »

室内乐

室内乐(Chamber music),又稱室樂,是一种古典音乐作品的体裁,为几件在室内演奏的乐器所作。室内乐由几人合奏,每人各演奏一个声部,通常不含独奏。“室内”指音乐可以在空间较小的室内演奏。.

新!!: 阿斯托尔·皮亚佐拉和室内乐 · 查看更多 »

小节

小节是音乐作品中最基本的有规律的节奏单位,表示乐曲强弱起伏的基本结构。每个小节内含有和拍号标明的拍子数相同的节拍。一个小节通常以强拍开始,称为完全小节。所有小节重复前面小节的节拍,如三拍子,一个小节内会有强-弱-弱三拍,四拍子一个小节内有强-弱-次强-弱四拍,其他小节反复进行。 以弱拍开头的小节,叫做“弱起小节”。弱起小节开头的乐曲有两种,一种是直接以完全小节结尾,一种是在最后一个小节中加上一个强拍,使其和弱起小节的拍子总数合在一起成为一个完整的小节。这种结尾的小节称为“不完全小节”。。 乐谱中以纵线分割各个小节,这个纵线叫“小节线”。依不同的指示用途,小节线分为单小节线,双小节线小節線是一條垂直線,通常畫在第一拍前。雙小節線則有兩種:用來分隔樂曲各部分時,會畫成兩條等粗的細線;作為樂曲的結束的称为终止线,是內細外粗的雙直線。当乐曲需要重复时,重复的部分也会用內細外粗的双直线表示,并且在细线旁加上垂直的兩個點。 大部分的作品都會使用小節線以清楚地標示節奏。但例如中國音樂在內的許多民族音樂並不使用類似小節線的符號。另外,法國作曲家薩提的許多作品都不使用小節線。.

新!!: 阿斯托尔·皮亚佐拉和小节 · 查看更多 »

小提琴

小提琴(Violin)属于四弦的弓弦乐器,是现代管弦樂團弦乐组中最重要的乐器之一,一般在管弦樂作品中會分成第一小提琴與第二小提琴兩個聲部。作为现代弦乐器中最具份量的乐器,小提琴主要的特点在于其辉煌的声音、高度的演奏技巧和丰富、广泛的表现力。又被稱作為樂器中的女王。 小提琴是提琴家族中最小、音高最高的一種,比它體型大的提琴有中提琴、大提琴和低音提琴。.

新!!: 阿斯托尔·皮亚佐拉和小提琴 · 查看更多 »

巴伦波伊姆

#重定向 丹尼尔·巴伦博伊姆.

新!!: 阿斯托尔·皮亚佐拉和巴伦波伊姆 · 查看更多 »

巴西

巴西联邦共和国(República Federativa do Brasil),通稱巴西,是拉丁美洲最大的国家,人口数略多於2億,居世界第五。其國土位於南美洲東部,毗鄰大西洋,面積8,515,767平方公里,世界第五大,僅次於俄羅斯、中國、加拿大及美國。巴西和乌拉圭、阿根廷、巴拉圭、玻利维亚、秘鲁、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圭亚那、苏里南及法属圭亚那接壤。巴西拥有辽阔的农田和广袤的雨林,国名源于巴西红木。其國旗之含義為:綠色-廣大的叢林;黃色-豐富的礦產;藍色-南半球的星空,其中27顆星分別代表26個州與1個聯邦特區,一道國家格言「紀律與進步」橫跨其中。得益于丰厚的自然资源和充足的劳动力,巴西的国内生产总值位居南美洲第一,世界第六,西半球第三,南半球第一,為南美洲國家聯盟的成員國。由于历史上曾为葡萄牙的殖民地,巴西的官方语言为葡萄牙语。.

新!!: 阿斯托尔·皮亚佐拉和巴西 · 查看更多 »

巴洛克艺术

巴洛克艺术(Barocco,Baroque,Baroque)是欧洲17世纪时的一种艺术风格,运用夸张的运动性和清晰可辨的细节在雕塑、绘画、建筑、文学、舞蹈和音乐等领域来营造戏剧、紧张、繁琐、恢宏的效果。这种风格于1600年左右起源于意大利的罗马,随后便散布到欧洲的大部分地区。 巴洛克风格的流行与成功与罗马天主教会的鼓励有关。为了回应当时兴起的宗教改革,教会在特伦托会议上决定艺术应当直接地充满感情地表达宗教主题。当时的贵族认为具有戏剧性的巴洛克建筑和艺术是一种倾倒其宾客并表达胜利、权利和控制的一种手段。带有前庭、大楼梯和豪华的会客室的巴洛克宫殿为之兴建起来。.

新!!: 阿斯托尔·皮亚佐拉和巴洛克艺术 · 查看更多 »

巴托克·贝拉

巴托克·贝拉·维克托·亚诺什(Bartók Béla Viktor János,),匈牙利作曲家,是二十世紀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匈牙利现代音乐的领袖人物。他的很多创举剧烈震动了整个20世纪艺术圈。.

新!!: 阿斯托尔·皮亚佐拉和巴托克·贝拉 · 查看更多 »

中風

中風(stroke),又稱作腦血管事件(cerebrovascular event,簡稱CVE)、腦血管意外(cerebrovascular accident,簡稱CVA)、腦血管病變(cerebrovascular incident,CVI)、或腦病突發(brain attack),是指腦部缺血造成的腦細胞死亡 -->。 中风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由血管阻塞所造成的;一种是由出血所造成的 -->。 不論是缺血性或是出血性腦中風都會造成腦功能異常。 常見的中風症狀包括無法移動單側的肢體或者是一邊的身體沒有感覺、無法理解別人的話、、暈昡、等等。 --> 中風的症狀通常在發生後很快就會出現 -->,如果症狀在二十四小時內消失,有時會稱它為「暫時性腦缺血(英語: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簡稱TIA)」或小中風。 If symptoms last less than one or two hours it is known as a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TIA) or mini-stroke.

新!!: 阿斯托尔·皮亚佐拉和中風 · 查看更多 »

丹尼尔·巴伦波伊姆

#重定向 丹尼尔·巴伦博伊姆.

新!!: 阿斯托尔·皮亚佐拉和丹尼尔·巴伦波伊姆 · 查看更多 »

布宜諾斯艾利斯

布宜諾斯艾利斯(Buenos Aires,意为“好空氣”),当地華人常略稱為布宜諾市或布市。是阿根廷的首都和最大城市,位於拉普拉塔河(Río de la Plata,直譯:銀之河)南岸、南美洲东南岸、對岸為烏拉圭(東方);2014年,在大布宜诺斯艾利斯地区(Gran Buenos Aires)有常住人口17,180,000,是拉丁美洲第二大都会区,仅次于大圣保罗地区(2012年19,956,590人)。布宜諾斯艾利斯為拉丁美洲最歐洲化的城市。七月九日大道(La Avenida 9 de Julio)是世界最寬的馬路,有約130公尺寬(超過16车道)。有名的阿根廷探戈的发源地就在布市的博卡区(La Boca)。 2007年布宜諾斯艾利斯被评为全球第三最美的城市。.

新!!: 阿斯托尔·皮亚佐拉和布宜諾斯艾利斯 · 查看更多 »

世界音乐

世界音乐,大致可分为两种:广义的世界音乐,泛指世界各国的民族音乐;另一种是狭义的概念,即民族音乐、传统音乐与流行音乐相结合的混合体。自1980年代以来,世界音乐的概念在流行音乐中不断的得到提升,慢慢地它变成了一种国际流行音乐的发展趋势。.

新!!: 阿斯托尔·皮亚佐拉和世界音乐 · 查看更多 »

伊戈尔·费奥多罗维奇·斯特拉文斯基

没有描述。

新!!: 阿斯托尔·皮亚佐拉和伊戈尔·费奥多罗维奇·斯特拉文斯基 · 查看更多 »

弥撒曲

弥撒曲,原为天主教、东正教和圣公会的弥撒仪式所用声乐套曲,歌词使用拉丁文,分普通弥撒和特别弥撒两大类,用于葬礼、婚礼、就职、登基等不同的仪式。宗教改革之后,新教作曲家也创作弥撒曲,但是内容和形式与天主教弥撒曲有所不同。 早期,弥撒曲是没有伴奏的清唱曲,文艺复兴之后加上管风琴伴奏,17世纪起有了管弦乐队伴奏。演唱不仅有合唱,还有独唱和重唱。全曲通常包括垂憐經(Kyrie)、光榮頌(Gloria)、信经(Credo)、圣哉经(Sanctus)、降福经(Benedictus)、羔羊颂(Agnus Dei)六个乐章。個別作曲家或會對樂章的多少有所調整,例如貝多芬的彌撒曲,聖哉經和降福經是結合在一起的,但海頓、莫扎特等則將降福經和聖哉經再現部獨立成為一個樂章。 當遇上特定的禮儀,例如葬禮時,樂曲的內容便會和一般用的有所出入,雖然皆屬彌撒曲一種,但通常會另外稱為安魂曲以區識別。.

新!!: 阿斯托尔·皮亚佐拉和弥撒曲 · 查看更多 »

弦乐四重奏

弦樂四重奏是一種音樂演奏形式,或是說一種音樂作品,由4把弦樂器負責,通常是2把小提琴,一把中提琴和一把大提琴。.

新!!: 阿斯托尔·皮亚佐拉和弦乐四重奏 · 查看更多 »

弦樂器

弦樂器是指以弦振動而發出聲音的樂器之總稱。.

新!!: 阿斯托尔·皮亚佐拉和弦樂器 · 查看更多 »

低音提琴

低音提琴是西洋弦乐器中的一种,也是现代交响乐队中弦乐组中发音最低的乐器。在台灣或港澳地區別稱低音大提琴。.

新!!: 阿斯托尔·皮亚佐拉和低音提琴 · 查看更多 »

低音提琴家

低音提琴家是指专业演奏低音提琴并取得一定成就的人。 和其他乐器,尤其是和其他弦乐器不同的是,低音提琴家的独立性较低。这表现在低音提琴家往往作为某个乐团的演奏员活跃在舞台上,或者以在教育机构担任教师为其主要活动,而不是全职的独奏者。目前活跃在世界上的低音提琴家有很多,但知名全职的独奏者很少,其中享有世界级声望的是美国演奏家盖瑞·卡尔(Gary Karr)。 例如,很少有小提琴独奏家在广泛开展自己的独奏事业的同时,还担任某个乐团的小提琴演奏员的职务。也较少有这样的大提琴家、双簧管演奏家、钢琴演奏家。因为他们的全职独奏活动已经足以支撑其他们的音乐事业,不需要也不可能再以乐队演奏作为补充。但相当一部分低音提琴演奏家均在乐团有固定职位。.

新!!: 阿斯托尔·皮亚佐拉和低音提琴家 · 查看更多 »

作曲家

作曲家是專門創作音樂的音樂家。在過去,大部分的音樂家都會作曲,但在分工細密的現代社會,作曲家、演奏家甚至指揮家等,已經成為截然不同的音樂家類型。 歷史上有許多創作的類型,像是鋼琴奏鳴曲或交響樂等等,古典時期的作曲家往往各種類型都加以嘗試,但浪漫時期則出現較多專作鋼琴曲或歌劇的作曲家;而流行歌曲中寫爵士樂和寫搖滾樂亦不相同。作曲家必須了解視音樂的型式有不同的作曲方式,像是為了戲劇而作曲,要考量到歌唱者發聲,音響效果等。為了流行歌曲而作曲,要了解歌詞,了解目前流行的趨勢。要為交響樂作曲,不了解各種樂器是不行的。這些都是作曲家面臨的挑戰。.

新!!: 阿斯托尔·皮亚佐拉和作曲家 · 查看更多 »

德国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简称德国(Deutschland),是位於中西歐的联邦议会共和制国家,由16个-zh-hans:联邦州; zh-hant:邦;-组成,首都与最大城市为柏林。其国土面积约35.7万平方公里,南北距离为876公里,东西相距640公里,从北部的北海与波罗的海延伸至南部的阿尔卑斯山。气候温和,季节分明。德国人口约8,180万,为欧洲联盟中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世界第二大移民目的地,仅次于美国。 在50万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晚期,海德堡人及其後代尼安德特人生活在今德國中部。自古典時代以來各日耳曼部族開始定居於今日德國的北部地區。公元1世紀時,有羅馬人著作的關於“日耳曼尼亞”的歷史記載。在公元4到7世紀的民族遷徙期,日耳曼部族逐漸向歐洲南部擴張。自公元10世紀起,德意志領土組成神聖羅馬帝國的核心部分。16世紀時,德意志北部地區成為宗教改革中心。在神聖羅馬帝國滅亡後,萊茵邦聯和日耳曼邦聯先後建立,1871年,在普魯士王國主導之下,多數德意志邦國統一成為德意志帝國,「德意志」開始做為國名使用。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和1918-1919年德國革命後,德意志帝國解體,議會制的威瑪共和國取而代之。1933年納粹黨獲取政權並建立獨裁統治,最終導致第二次世界大戰及系統性種族滅絕的發生。在戰敗並經歷同盟國軍事佔領後,德國分裂为德意志聯邦共和國(西德)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東德)。在1990年10月3日重新統一成為現在的德國。国家元首为联邦总统,政府首脑則为联邦总理。 德國是世界大國之一,其國内生產總值以國際匯率計居世界第四,以購買力評價計居世界第五。其諸多工業工程和科技部門位居世界前列,例如全球馳名的德國車廠、精密部件等,為世界第三大出口國。德國為發達國家,生活水平居世界前列。德國人也以熱愛大自然聞名,都市綠化率極高,也是歐洲再生能源大國,是可持續發展經濟的樣板,除了強調環境保護與自然生態保育,在人為飼養活體的態度十分嚴謹,不但獲得大量外匯和資訊優勢,其動物保護法律管束、生命教育水準也是首屈一指的,在高等教育方面並提供免費大學教育,並具備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和醫療體系,催生出拜爾等大藥廠。 德国为1993年欧洲联盟的创始成员国之一,为申根区一部分,并于1999年推动欧元区的建立。德国亦为联合国、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八国集团、20国集团及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成员。其军事开支总额居世界第九。 德語是歐盟境内使用人數最多的母語。德國文化的豐富層次和對世界的影響表現在其建築和美術、音樂、哲學以及電影等等。德國的文化遺產主要以老城為代表。另外國家公園和自然公園共計有上百處。.

新!!: 阿斯托尔·皮亚佐拉和德国 · 查看更多 »

俄罗斯

俄罗斯联邦(a,缩写为РФ),簡稱俄罗斯(a),是位於欧亚大陆北部的聯邦共和國,國土横跨欧亞两大洲,为世界上土地面积最大的国家,拥有超过1700万平方公里的面积,占地球陆地面积八分之一;它也是世界上第九大人口国家,拥有1.47亿人口,77%居住于其较为发达的欧洲部分。俄罗斯国土覆盖整个亚洲北部及东欧大部,横跨11个时区,涵盖广泛的环境和地形。拥有全世界最大的森林储备和含有约世界四分之一的淡水的湖泊。俄罗斯有十四個陸上鄰國(從西北方向起逆时针序):挪威、芬兰、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波蘭、白俄罗斯、乌克兰、格鲁吉亚、阿塞拜疆、哈萨克斯坦、中国、蒙古和朝鲜(其中立陶宛和波蘭僅與俄羅斯外飛地加里寧格勒州接壤),另外與阿布哈茲和南奧塞梯兩個只有俄羅斯承認的非聯合國會員國接壤。同時,俄羅斯還與日本、美国、加拿大、格陵蘭(丹麥)、冰島、瑞典、土耳其隔海相望。俄羅斯北部和東部分別為北冰洋和太平洋包圍,西北和西南則分別可經由波羅的海和黑海通往大西洋。 俄罗斯历史始于欧洲的东斯拉夫民族,聚集区域自公元3世纪至8世纪逐渐扩大。在9世纪,源自北欧的瓦良格人武士精英建立了基辅罗斯这个中世纪国家并开始统治。公元988年,国家从拜占庭帝国采纳了东正教会,随后由此开始,千年拜占庭与斯拉夫文化的融合成为了今日的俄罗斯文化。基辅罗斯最终解散分化为众多公国,被蒙古人逐一击破,并均在13世纪成为了金帐汗国的一部份。莫斯科大公自14世纪起逐渐崛起并统一周边俄罗斯诸侯国,在15世纪成功从金帐汗国独立,且成为了基辅罗斯文化和政治的继承者。16世纪起伊凡四世自称沙皇,自詡「第三羅馬」。在18世纪,俄罗斯沙皇国通过征服、吞并和探索而擴張。彼得一世稱帝成立了俄罗斯帝国,最終成為史上領土第三大帝国,疆域最大曾自中欧的波兰连绵至北美的阿拉斯加。 1917年俄国革命后,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个宪法意义上的社会主义国家,并成为随后成立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主体和其最大的加盟共和国。二战时期,苏联为同盟国的胜利扮演了决定性的角色。在战后其崛起成为公认的超级大国,并在冷战时期与美国互相竞争。苏联时期产生了20世纪的许多最重要的科技成就,其中包括世界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以及首次将人类送入太空。在1990年,苏联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且拥有世界上最多的常备军人以及最多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库存。1991年苏联解体后,包括俄罗斯在内的15个共和国从原苏联独立;身為原蘇聯最大的加盟共和国,俄羅斯通过修宪改制为俄罗斯联邦,成为原苏联的唯一法理继承国家,政體採用聯邦制、民主共和制及半总统制。 截至2015年,俄罗斯根据国民生产总值为世界第13大经济体,根据购买力平价为世界第六大经济体。俄罗斯拥有世界上最大储量的矿产和能源资源,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和天然气输出国.

新!!: 阿斯托尔·皮亚佐拉和俄罗斯 · 查看更多 »

圓舞曲

圓舞曲(Walzer,音譯「華爾茲/滋」)有別於貝多芬、舒伯特、布拉姆斯等維也納作曲家的嚴肅作品,它和「輕歌劇」(operette)可說是19世紀民主化社會中,為適應一般群眾較通俗品味而形成的「輕音樂」;它們在維也納的誕生、興盛與衰竭,正好與整個19世紀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的榮枯息息相關,了解其社會背景有助於對維也納輕音樂的認知。.

新!!: 阿斯托尔·皮亚佐拉和圓舞曲 · 查看更多 »

和声

和声学是关于乐音音频同时性(也包括续时性)分布自然法则描述、总结性的音乐理论学科,对于理解音乐构成及其自然逻辑意义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音響(sound)的範疇裏,廣義的和聲(harmony)可以是指任何由超過一個頻率所組合而成的聲音。但在西方音樂裏面,和聲也常常用來描述不同和弦(chord)的配搭手法,而和弦則通常較為狹義地描述同一時間演奏兩個或以上不同音高,但這兩個詞語在許多時候可以通用。 和聲和旋律(melody)的分別是,旋律是指在不同的時間演奏不同的音高。和聲學通常是研究如何在同一時間演奏不同的音高而獲得協和或不協和的效果,而對位法則是研究如何在同一時間結合兩個不同的旋律。在音樂史上不同的時期對和聲學以及對位法都有不同的理解,對於何謂協和或者不協和的看法,隨著時代不斷改變。.

新!!: 阿斯托尔·皮亚佐拉和和声 · 查看更多 »

哲学

哲學(philosophy)是研究普遍的、根本的问题的学科,包括存在、知识、价值、理智、心灵、语言等领域。哲学与其他学科的不同是其批判的方式、通常是系统化的方法,并以理性论证為基礎。在日常用语中,其也可被引申为个人或团体的最基本信仰、概念或态度。.

新!!: 阿斯托尔·皮亚佐拉和哲学 · 查看更多 »

剪輯

剪輯(又稱剪接)是在電影、錄影帶、電視節目等,對視訊、音訊做剪接編輯的工作。儲存媒體有光學底片、磁性的錄影機等。.

新!!: 阿斯托尔·皮亚佐拉和剪輯 · 查看更多 »

米隆加

米隆加 (西班牙文 Milonga),是一个音乐及舞蹈术语,指的是南美洲,尤其是阿根廷、巴西、乌拉圭一带的一种风格近似于探戈的流行舞曲的音乐形式。 作为舞曲的米隆加,可以填入不同的旋律,表达不同的乐思,但通常用来表现较粗犷不羁的内容。米隆加根植于非洲音乐,起源于拉普拉塔河流域,其全盛时期在19世纪70年代,但至今仍经久不衰。.

新!!: 阿斯托尔·皮亚佐拉和米隆加 · 查看更多 »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

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巴洛克時期的神聖羅馬帝國(現在的德國)作曲家,傑出的管風琴、小提琴、大鍵琴演奏家,同作曲家韓德爾和泰勒曼齐名。巴赫被認為是音樂史上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在2005年德國電視二台票選最偉大的德國人活動中,他排名第六,次於第五偉大的西德總理維利·勃蘭特。 巴赫出生于德国中部图林根州小城埃森納赫(Eisenach)的一个音樂世家,在有生之年是一位著名的宫廷樂长,在德國萊比錫圣多马教堂度过了最后27年的时间。 尽管他的音乐并没有开创新风格,但他的创作使用了丰富的德国的音乐风格和娴熟的複调技巧。他的音樂集成了巴洛克音乐风格的精华。但由于音乐的风尚迅速转向为洛可可和古典主义风格,巴赫的複调音乐被视为陈腐之物,其成就长时间未得到应有的评价,仅仅作为管风琴演奏家而闻名。 虽然莫扎特、贝多芬等大作曲家均对巴赫崇拜有加,但直到浪漫主义时代,作曲家门德尔松在莱比锡的图书馆中发现了巴赫的《马太受难曲》,并且在其音乐会上演奏,才震惊音乐界。此后门德尔松对他的作品进行了发掘、整理和推广,经过几代音乐家的共同努力,巴赫逐渐恢復了崇高的地位。.

新!!: 阿斯托尔·皮亚佐拉和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 · 查看更多 »

纽约

纽约(New York)是位於美國紐約州的城市,為美国人口最多的城市、紐約都會區的核心、以及世界最大的城市之一,是对全球的经济、商业、金融、媒体、政治、教育和娱乐具有极大影响力的国际大都会。纽约还是聯合國總部所在地,因此紐約也被认为是世界外交的中心。纽约还被称为「世界文化之都.

新!!: 阿斯托尔·皮亚佐拉和纽约 · 查看更多 »

组曲

组曲是一种套曲形式的器乐曲或交响曲,即各自独立的不同乐曲的组合,在巴洛克音乐时代为古典组曲/舞曲組曲,所有套曲都是同一调式,都是从舞曲演变来的。18世纪以后为现代组曲。 巴洛克時期的組曲雖由舞曲組成,但實際上並非作為舞蹈用途,而是經過風格化後供大家欣賞或演奏用的音樂。舞曲風格化的現象在文藝復興晚期便已存在,舞曲所組成的組曲也在當時便略具雛型。到了巴洛克早期,組曲則是主要的樂器作品類型之一。 巴洛克中期以後,德國音樂家Johann Jacob Froberger (1616-1667)為組曲設計了一個較固定的組合方式: 古典组曲包括四首舞曲乐章,.

新!!: 阿斯托尔·皮亚佐拉和组曲 · 查看更多 »

罗斯特洛波维奇

#重定向 姆斯季斯拉夫·列奥波尔多维奇·罗斯特罗波维奇.

新!!: 阿斯托尔·皮亚佐拉和罗斯特洛波维奇 · 查看更多 »

美国

美利堅合眾國(United States of America,簡稱为 United States、America、The States,縮寫为 U.S.A.、U.S.),通稱美國,是由其下轄50个州、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五个自治领土及外岛共同組成的聯邦共和国。美國本土48州和联邦特区位於北美洲中部,東臨大西洋,西臨太平洋,北面是加拿大,南部和墨西哥及墨西哥灣接壤,本土位於溫帶、副熱帶地區。阿拉斯加州位於北美大陸西北方,東部為加拿大,西隔白令海峽和俄羅斯相望;夏威夷州則是太平洋中部的群島。美國在加勒比海和太平洋還擁有多處境外領土和島嶼地區。此外,美國还在全球140多個國家和地區擁有着374個海外軍事基地。 美国拥有982萬平方公里国土面积,位居世界第三(依陆地面積定義为第四大国);同时拥有接近超过3.3億人口,為世界第三人口大国。因为有着來自世界各地的大量移民,它是世界上民族和文化最多元的國家之一Adams, J.Q.; Strother-Adams, Pearlie (2001).

新!!: 阿斯托尔·皮亚佐拉和美国 · 查看更多 »

爵士乐

爵士樂(Jazz)是一種音樂流派,它於19世紀末期至20世紀初期起源於美國新奧爾良的非裔美國人的社區,植根於藍調和拉格泰姆音樂以及歐洲的軍樂,並且由其發展而來。自1920年代的爵士時代以來,爵士已經被認為是音樂表達的一種主流形式。其後,爵士樂亦以若干相對獨立的、傳統的流行音樂風格的形式表現出來,這些相對獨立的風格間亦有關聯,其間的紐帶即是非裔美國人的音樂與歐裔美國人音樂之間的互相融合.

新!!: 阿斯托尔·皮亚佐拉和爵士乐 · 查看更多 »

电吉他

电吉他,是一种拨弦乐器。不同于原声吉他(),电吉他的发声不依赖于共鸣箱,而是运用了电磁学原理。电吉他的琴身上装有拾音器,拾音器中有線圈和磁体(用于磁化金属琴弦)。当电吉他的琴弦振动时,磁化琴弦的磁场随琴弦震动切割拾音器中的线圈发生电磁感应,从而使线圈中产生电信号。这些电信号会经过放大,并且通过吉他音箱转换成声音信号发声。 由于电吉他不是原声乐器而是通过电信号发声的,所以一些电子仪器被制造出来通过各类改变电信号的方法(例如滤波、放大等)来改变电吉他的声音。这些设备被称做效果器。 人们普遍认为,最早的现代电吉他是由乔治·布尚(George Beauchamp)于1932年发明制作的一把夏威夷钢棒吉他。后经过众多人的努力,发展成今天的样子。 为了美感或者是实用性的需要,电吉他有各式各样的琴型。.

新!!: 阿斯托尔·皮亚佐拉和电吉他 · 查看更多 »

节奏

节奏(Rhythm)是一种以一定速度的快慢的节拍,主要是运用速度上的快慢和音调上的高低把它们组合到一起。例如,2/2拍就是强/弱,也就是我们常听到的“嘭恰”,那么3/4拍是强/弱/弱,也就是“嘭恰恰”,我们常听到的圆舞曲大部分就都是3/4拍的了,4/4拍是强/弱/渐强/渐弱。节奏可以独立被欣赏,例如锣鼓演奏。节奏也可以成为旋律音乐的骨架。 節奏的組成: 1.模式的規則與不規則 2.聲音的長短 3.聲音的強弱 4.聲音的有無.

新!!: 阿斯托尔·皮亚佐拉和节奏 · 查看更多 »

音樂學系

音樂學系或音乐学院。一般来讲音乐学院为独立的教育机构,而音樂學系是隸屬於藝術學院下的一個科系。 以培養音樂相關領域之研究、演奏人才為目標,由於音樂類別可觸及之範疇的多樣性,音樂學系中可細分各類不同組別:演奏(唱)組(含鍵盤、聲樂、弦樂、管樂、打擊樂、國樂器等器樂或聲樂主修)、管弦樂指揮或合唱指揮、理論與作曲組、音樂學組、音樂教育組、音樂行政組、音樂工程組、爵士音樂組等範疇。依其專注的領域不同,可能有會西洋音樂學系、中國音樂學系、傳統音樂學系、音樂教育學系等不同的科系名稱。由音樂學系畢業的學生可獲得藝術學士學位,並從事創作、演奏、教學、音樂行政、音樂工程等相關工作。.

新!!: 阿斯托尔·皮亚佐拉和音樂學系 · 查看更多 »

音樂形式

音乐形式是指构成各种乐曲的形式,也可以简称为曲式,根据历史的演变,形成若干比较典型的结构,如同文学作品中的章,在音乐作品中就是乐章,由段落分明的几个部分组成,形成一定的结构形式。 例如在传统音乐中曲式结构基本分为一部曲式、二部曲式、三部曲式、回旋曲式、奏鸣曲式、变奏曲式、套曲曲式、混合自由曲式等,但在二战后,各种现代音乐流派出现,音乐观和形式观已经改变,以前的各种曲式逐渐被屏弃,音乐创作趋向自由化,不再拘泥于定型的曲式结构。.

新!!: 阿斯托尔·皮亚佐拉和音樂形式 · 查看更多 »

莫里斯·拉威爾

約瑟夫-莫里斯·拉威爾(Joseph-Maurice Ravel,),法國作曲家和鋼琴家。生于法国南部靠近西班牙的山区小城西布勒,1937年在巴黎逝世时,已经是法国樂壇中与克勞德·德彪西齐名的印象乐派作曲家。 他的音樂以纖細、豐富的情感和尖銳著稱,同時也被認為是二十世紀的主要作曲家之一。他的鋼琴樂曲、室內樂以及管絃樂在音樂史上不容忽視。鋼琴曲諸如《Miroirs》和《夜之魔》是經典的作品;管絃樂例如《達夫尼與克羅伊》,還有替穆索斯基編曲的《展覽會之畫》出色的展示了他以音樂表現光影色彩的技巧。對於大眾而言,最熟悉的應是他的《波麗露》,但他本人不十分看重此作品,並一度把它描述為“沒有音樂的管絃樂曲”。 根據SACEM的統計,拉威爾比其他法國作曲家擁有許多忠實的支持者,使他成為至今最受歡迎的法國作曲家。.

新!!: 阿斯托尔·皮亚佐拉和莫里斯·拉威爾 · 查看更多 »

複音音樂

複音音樂(複調音樂/和弦/多和弦),一種「多聲部音樂」。作品中含有兩條以上(含)獨立旋律,通過技術性處理,和諧地結合在一起,這樣的音樂就叫做複音音樂。 複音音樂第一個「音」字表示旋律,中國音樂界習慣將「複音音樂」稱為「複調音樂」,主要是著眼於曲調一詞,但「複調音樂」容易與二十世紀的「複調性音樂」一詞混淆。.

新!!: 阿斯托尔·皮亚佐拉和複音音樂 · 查看更多 »

西班牙语

西班牙语(Español),也称卡斯提亞語(Castellano),简称西语,是起源於西班牙卡斯提亞地方的語言,為罗曼语族的分支。除了發源地西班牙之外,使用者主要集中在拉丁美洲国家,约有4亿人使用。按照第一语言使用者数量排名,西班牙语为全世界第二位,僅次於現代標準漢語,總使用人数排名則為世界第三,僅次於漢語及英語。 西班牙语是除英語、法語和阿拉伯語之外最多國家的官方語言,同時為聯合國官方語言之一。全世界有超過五億人的母語或第二語言是西班牙語,另外有二千萬的學生將西班牙語當作外語學習。.

新!!: 阿斯托尔·皮亚佐拉和西班牙语 · 查看更多 »

馬友友

友友(Yo-Yo Ma,)是一位大提琴演奏家,為法國出生的華裔美國人,曾獲得多座葛萊美獎。包括2013年第55屆葛萊美獎。.

新!!: 阿斯托尔·皮亚佐拉和馬友友 · 查看更多 »

首席

首席可以指:.

新!!: 阿斯托尔·皮亚佐拉和首席 · 查看更多 »

詠嘆調

詠嘆調(Aria,又譯抒情調)義大利文原意為“空氣”,原指任何抒情的音樂旋律,多為獨唱曲,但也有例外。現時詠嘆調被狹義為幾乎專指管弦樂隊伴奏的獨唱曲。無論如何,歌劇中的詠嘆調數目是最多的,但清唱劇和大合唱中也都有為數不少的詠嘆調。自古典音樂晚期,部分作曲家如莫扎特和貝多芬開始創作「音樂會詠嘆調」(Concert Aria),這些詠嘆調都具有獨立主題,且不屬於任何大劇目,因此多有獨立的作品編號。 Aria一字最早出現在14世紀,原指歌唱藝人或鍍金工匠的作風與風格。後來漸漸被專用於音樂方面。而最早Aria還可以指歐洲古代十四行诗的配樂和一些管弦純音樂。最初,詠嘆調的模式是沒有重複的,而自17世紀開始,開始出現了以ABA模式重複的三段式詠嘆調,成為「返始詠嘆調」(da capo aria)。此後,詠嘆調漸漸開始在歌劇中占有愈來愈多的份量,並出現更多精細的分類。19世紀中期以後的歌劇,很多都是多个詠嘆調的集合,宣敘調的空間愈來愈少。在另一部分歌劇,如理查德·瓦格纳的「乐剧」,分曲幾乎完全消失,而宣叙调与詠嘆調之间並没有明显的区分。.

新!!: 阿斯托尔·皮亚佐拉和詠嘆調 · 查看更多 »

马德普拉塔

德普拉塔(西班牙语:Mar del Plata)是位于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省大西洋沿岸的一座港口城市,人口541,733(2001年)。.

新!!: 阿斯托尔·皮亚佐拉和马德普拉塔 · 查看更多 »

谢尔盖·瓦西里耶维奇·拉赫玛尼诺夫

谢尔盖·瓦西里耶维奇·拉赫曼尼諾夫(Серге́й Васи́льевич Рахма́нинов,Sergei Vasilievich Rachmaninoff,)是一位出生於俄國的作曲家、指揮家及鋼琴演奏家,1943年臨終前入美國籍。拉氏是20世紀最偉大的鋼琴家之一。他的作品甚富俄國色彩,充滿激情、旋律優美,其鋼琴作品更是以難度見稱。.

新!!: 阿斯托尔·皮亚佐拉和谢尔盖·瓦西里耶维奇·拉赫玛尼诺夫 · 查看更多 »

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

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西班牙文:Jorge Luis Borges,),中譯名為波赫士或博爾赫斯。阿根廷作家、诗人、翻译家。他的作品涵蓋多個文學範疇,包括:短篇小说、短文、隨筆小品、詩、文學評論、翻譯文學。以雋永的文字和深刻的哲理見長。 博尔赫斯出生于布宜诺斯艾利斯,妹妹是诺拉·博尔赫斯,他的父亲是心理学教师。博尔赫斯从小沉浸在西班牙文和英文的环境中,爱好文学、哲学和伦理学。1914年举家迁往瑞士,博尔赫斯在那里接受教育而后游历西班牙。1921年返回阿根廷后,他以作家身份出版了诗歌、文学周刊上发表散文。他也在图书馆工作并多次发表公众演讲。庇隆政府时期,他曾遭受政治迫害。 由于遗传病,博尔赫斯年近六旬即双目失明。1955年,他被任命为国家公共图书馆馆长以及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学的文学教授。1961年,他与萨缪尔·贝克特一起获得了第一届国际文学福门托奖Prix Formentor,从此逐渐得到国际文坛关注。他的作品被广泛译介到欧美国家,他本人也是一位翻译家,除母语西班牙语外,精通英语、德语、法语、古英语、古诺尔斯语等。1986年,他在瑞士日内瓦去世。 他的作品反映了“世界的混沌性和文学的非现实感”。他最著名的短篇集《》(1944)和《阿莱夫》(1949)中就汇集了很多共同的主题:梦、迷宫、图书馆、虚构的作家和作品、宗教、神祇。他的作品对幻想文学贡献巨大。Masina, Lea.

新!!: 阿斯托尔·皮亚佐拉和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 · 查看更多 »

足球

足球是一种足球類運動,亦是足球运动或足球比赛的简称;当然它也指足球比赛中的用球,但在这里它代表前者。標準的足球比賽由两队各派11名队员参与,包括10名球員及1名守門員,互相在长方形的草地球场上互相对抗、互相进攻。除守門員可在己方禁區內利用手部觸球外,其他球員只能運用手部以外的身體部位碰觸球(開界外球例外),比賽目的是盡量將球射入對方的球門內,每射入一球就可以得到一分,當比賽完畢後,得分最多的一隊則代表勝出。比賽持續時間為兩個等長的半場,每半場為45分鐘,共90分鐘。如果在比赛規定时间内得分相同,则须看比赛章则而定,可以抽籤、加时(30分鐘延長赛)或互射十二码罚球等形式比赛分出高下。 2004年,國際足球總會確認古代中國的蹴鞠是足球運動的最早雛形。而現代足球运动相傳源于英國,亦為当今世界上开展最广、影响最大的体育项目,被認為是世界第一运动,在和平年代亦被稱作是“國與國間沒有硝煙的戰爭”,甚至因其丰富的内涵和感染力被视作一门艺术。 足球在英語世界中有不同名稱。英式足球於19世紀的英國出現時,football一詞還可以指數種形式相異的運動,例如橄欖球(rugby football)等。為了區別,便將這種由英格蘭足球總會(The Football Association)定立規則的英式足球,稱為association football。其後英國人將association縮短,造出新詞soccer。現在北美洲之外的大部份英語系國家和地區,將足球稱為football;而在美國,football用來指當地主流的美式足球(American football),因此美式英語稱英式足球為soccer,然而受西班牙語社群影響,也會借用西班牙語的fútbol。.

新!!: 阿斯托尔·皮亚佐拉和足球 · 查看更多 »

鼓是一种打击乐器,也是一种通讯工具,非洲某些部落用以传达信息,中国古代军队用以发号施令。坚固的女(常为圆桶状)的一面或双面蒙上拉紧的膜。鼓可以用手或鼓杵(槌)敲击出声。鼓在非洲的传统音乐以及在现代音乐中是一种比较重要的乐器,有的乐队完全由以鼓为主的打击乐器组成。鼓除了作为乐器外,在古代许多文明中还用鼓来传播信息。 不同類型的鼓,如定音鼓等,均被調校至特定的音調中。更常見的是將不同類型的鼓或打击乐器互相組合,以構成常於流行音樂出現的爵士鼓。.

新!!: 阿斯托尔·皮亚佐拉和鼓 · 查看更多 »

迭戈·马拉多纳

迭戈·阿尔芒多·马拉多纳·弗朗哥(西班牙语:Diego Armando Maradona Franco,),生于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昵称“世纪球王”、“球场上帝”,已退役的阿根廷足球運動員和教練,世界足球史上最優秀亦是最具爭議的球員。 是世界球壇中的傳奇巨星之一。 马拉多纳是足球场上极富传奇色彩且个性鲜明的“上帝”。1986年马拉多纳凭借一己之力率领阿根廷队第二次获得世界杯冠军。并成为世界杯的助攻王(8次),同时创造世界杯过人(90次),及被侵犯次数最高纪录(60次),1987年将保级球队那不勒斯成功带上意甲冠军宝座,2001年被评为世纪球王。馬勒當拿可以踢前場任何位置,用左脚踢球,其盤帶技術可說是舉世無雙,射門技術也是頂尖水準。 当年的「球王」巴西球員比利掛靴之後,世界各地雖有優秀球星不斷湧現,但都難以與比利比肩,直到馬拉杜納的出現,因此他又被稱為「新球王」。在他1976年到1997年的职业球员生涯中,马拉多纳先后加入阿根廷青年、阿根廷博卡青年、西班牙巴塞罗那、意大利拿坡里足球會、西班牙塞維利亞足球俱樂部、阿根廷紐維爾舊生、阿根廷博卡青年。曾获得过阿根廷甲組聯賽冠军、意大利足球甲级联赛冠军、欧洲联盟杯冠军。在阿根廷國家足球隊效力的17年(1977年-1994年)里,他还获得过世界杯冠军和世界青年足球锦标赛冠军。2001年,他被国际足联评为「20世纪最佳球员」。.

新!!: 阿斯托尔·皮亚佐拉和迭戈·马拉多纳 · 查看更多 »

阿尔伯托·希纳斯特拉

阿尔伯托·埃瓦里斯托·希纳斯特拉(Alberto Evaristo Ginastera,),阿根廷作曲家。早年在阿根廷国内学习,1945年赴美师从科普兰,回国后,发起组织作曲家协会并在多所大学任教。1971年旅居瑞士。希纳斯特拉的早期作品受阿根廷民间音乐影响,富于舞蹈节奏和生活气息。50年代后开始采用序列音乐,但仍保持与传统的联系。其作品在拉丁美洲音乐史上拥有崇高地位,被认为是阿根廷最重要的古典音乐作曲家。.

新!!: 阿斯托尔·皮亚佐拉和阿尔伯托·希纳斯特拉 · 查看更多 »

阿希尔-克洛德·德彪西

阿希爾-克洛德·德布西(Achille-Claude Debussy,;),法國作曲家。法国作曲家。他被视为第一个印象派作曲家,尽管他极力反对这个形容词。他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最有影响力的作曲家之一。德布西的代表作品有管弦樂《大海》和《牧神午後前奏曲》,鋼琴組曲《貝加馬斯克組曲》、《意象集》、《版畫集》等;而他的創作最高峰則是歌劇《佩利亞斯與梅麗桑德》林逸聰,388頁。 德布西出生于一个简朴的家庭,家庭内部并没有多少文化兴趣,但是他在10岁的时候就有足够的音乐天赋,可以进入法国音乐学院——巴黎音乐学院。他最初是学钢琴的。但是,尽管音乐学院的保守派教授不赞成,他还是发明了他的创新写作风格。并花了许多年的时间来发展成熟,在他1902年获得国际声誉之前,他已经快四十岁了,他完成了他唯一一部歌剧,佩莱亚斯和梅丽森德。 德布西自幼年起即受到印象派藝術的熏陶。他在馬斯奈等前輩作曲家開創的法國音樂傳統的影響下,結合了東方音樂,西班牙舞曲和爵士樂的一些特點,將法國印象派藝術手法運用到音樂上,創造出了其別具一格的和聲,其音樂對自他已降的作曲家產生了深遠的影響Lesure, Page 783。德布西被總括為印象派音樂的代表,雖然他本人並不同意,甚至設法遠離這一稱謂。一些作家如羅伯·施密茲(E.

新!!: 阿斯托尔·皮亚佐拉和阿希尔-克洛德·德彪西 · 查看更多 »

阿图尔·鲁宾斯坦

阿图尔·鲁宾斯坦(Artur Rubinstein,Arthur Rubinstein,),美籍波蘭裔猶太人,著名鋼琴演奏家,生於波蘭羅茲,是20世纪最杰出、也是“艺术生命”最长的钢琴家之一,常被世人尊稱為「魯賓斯坦大師」(Maestro Rubinstein)。.

新!!: 阿斯托尔·皮亚佐拉和阿图尔·鲁宾斯坦 · 查看更多 »

阿根廷

阿根廷共和国(República Argentina、),通称阿根廷,是由23个省和布宜诺斯艾利斯自治市组成的联邦共和国,位于南美洲南部,占有南锥体的大部分,北邻玻利维亚与巴拉圭,东北与巴西接壤,东临乌拉圭与南大西洋,西接智利,南濒德雷克海峡。领土面积达2,780,400平方公里,位居世界第八,拉丁美洲第二,西班牙语诸国之首,横跨多个气候带。阿根廷主张对南极洲的一部分、马尔维纳斯群岛(英国称福克兰群岛)、南乔治亚岛和南桑威奇群岛拥有主权。 與大多數拉美國家相當不同,永久住民数超过4,100万的阿根廷,其種族組成和智利相似,欧洲裔占人口比例超过90%,非洲裔較少,使文化上国家呈現深度欧化,例如首都文化幾乎是歐洲城市文化的延伸。而社會素質、教育文化、市場經濟與法規上的發達,使阿根廷今日在民主和人權上有很大發展,也是南美唯一掌握人造衛星操作技術的國家。长久以来,阿根廷是一个中等强国和拉丁美洲的地域大国,它也是联合国、世行集团、世贸组织、南共市、南美洲国家联盟、拉共体和的创始国。作为一个传统农业大国和新兴市场国家,阿根廷是20国集团成员和拉美第三大经济体。以购买力平价来计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处于中高水平,与智利和乌拉圭同属拉美第一集团,與東南歐相同,人类发展指数处于极高级。收入不平等程度虽高,但低于拉美国家平均水平。 这一地区已知最早的人类活动发生在旧石器时代。西班牙殖民始于1512年。在1810年至1825年的独立战争中,阿根廷以拉普拉塔联合省的国名于1816年发表《》,继承了原西班牙拉普拉塔总督辖区的大部分地区,在之后与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战争中,联合省政府继而失去乌拉圭、玻利维亚和秘鲁等地区。其后多年的最终在1861年,布宜诺斯艾利斯邦击败了邦联政府,与当时其它八个省重新统一为阿根廷共和国。至此,大规模的欧洲移民潮架起了阿根廷与欧洲之桥,无与伦比的发展使阿根廷于20世纪早期跻身世界第七富国。然而在1930年代軍事政變以后,政局不稳和周期性经济危机使其陷入衰退。.

新!!: 阿斯托尔·皮亚佐拉和阿根廷 · 查看更多 »

赋格

賦格是複音音樂的一種固定的創作形式,而不是一種曲式。 赋格的主要特点是相互模仿的声部以不同的音高,在不同的時間相继进入,按照對位法组織在一起。.

新!!: 阿斯托尔·皮亚佐拉和赋格 · 查看更多 »

钢琴

钢琴是西洋古典音樂中的一種鍵盤樂器,普遍用於獨奏、重奏、伴奏等演出,用於作曲和排練音樂十分方便。彈奏者通過按下鍵盤上的琴鍵,牽動鋼琴裏--包着絨氈的小木槌,繼而敲擊鋼絲弦發出聲音。 鋼琴音域寬廣,音色宏亮、清脆,富於變化,表現力很強。獨奏時,可演奏各種氣勢磅礡、寬廣、抒情的音樂,亦可演奏歡快、靈巧、技巧性很高的華彩樂段,在樂隊中則可發揮巨大的作用,還經常作為伴奏樂器使用。鋼琴因其豐富的樂理表達能力,被稱作“樂器之王”。.

新!!: 阿斯托尔·皮亚佐拉和钢琴 · 查看更多 »

钢琴家

钢琴家是指具有公认地位、造诣较高的职业钢琴演奏者。 钢琴家可以进行独奏,或者与乐队一起协奏,或者在室内乐队中担任一个角色(例如,与小提琴以及大提琴组成钢琴三重奏)。钢琴家也为独唱或合唱进行伴奏。 职业钢琴家往往是从很小的时候开始训练的。很多著名作曲家,如莫扎特、贝多芬、李斯特、拉赫玛尼诺夫都是非常优秀的钢琴家。钢琴是(西樂)作曲的一项基本训练。 钢琴因为具有音域宽,表现力强的特点,所以被称为(西樂)“乐器之王”。也因此,钢琴家比其它乐器的演奏家有更多的机会举行个人音乐会表演。 某个钢琴家往往擅长演奏某位作曲家的作品或者是某一地域作曲家的作品。比如,鲁宾斯坦较擅长演奏肖邦的作品,而布伦德尔则比较擅长德奥作曲家的钢琴作品。 在中国,钢琴被视为西洋乐器。中国出身的世界级钢琴家有傅聪,以诠释肖邦和莫扎特的曲子闻名。還有香港著名鋼琴家鄭慧博士,擁有有鋼琴女詩人的美譽。虽然专业的音乐学院开设了钢琴专业培养职业钢琴演奏家,但民间直到改革开放后,越来越多的家庭才拥有钢琴并让子女学弹钢琴。自2000年来自深圳艺术学校的李云迪获得肖邦国际钢琴比赛首奖后,中国掀起一股“钢琴热”,大城市里成千上万的孩童涌进各种培训中心学习钢琴。在年轻一代的钢琴家里,李云迪、郎朗、陈萨、宋思衡、王羽佳等开始在国际上崭露头角,逐渐成为具有影响力的的中国钢琴家。.

新!!: 阿斯托尔·皮亚佐拉和钢琴家 · 查看更多 »

配器法

“配器”与“编曲”的词义问题,请见改编曲的第二段。 配器法,主要是研究各种管弦乐器的运用和配合方法,也可以是研究其他各种合奏乐器的配合方法。把乐曲的音响分配给各种不同的乐器,通过各种乐器的不同音色,以便充分表现乐曲的内容和风格。 配器法主要有西洋管弦乐配器、民族管弦乐配器、电声乐队配器等不同的方法,将各种乐器进行分类,研究其结构、发音原理、性能、音域、音区、音色、演奏法等,一般以音调较高的乐器演奏主旋律,而低音乐器一般负责伴奏,中音乐器则负责配合和声。负责配器的人运用特定乐器的色彩、和声和空间感,用一定乐器进行组合,来产生音乐的色彩,利用各种乐器的组合画出一幅生动的图画。 配器法应用各种乐器的适当组合,使音乐形象更为鲜明,并在音色、音量、力度、织体等方面取得平衡与对比。按旋律、副旋律、和声、对位、伴奏等不同要素来探讨乐器的各种组合方案。也有先确定主旋律的乐器,然后再加入和声乐器和打击乐器伴奏的方法。.

新!!: 阿斯托尔·皮亚佐拉和配器法 · 查看更多 »

艾克斯

艾克斯可以指:.

新!!: 阿斯托尔·皮亚佐拉和艾克斯 · 查看更多 »

柏林爱乐乐团

柏林爱乐乐团(Berliner Philharmoniker,簡稱柏林愛樂,舊名Berliner Philharmonisches Orchester),德国管弦樂團,成立于1882年。普遍认为柏林爱乐是世界级的管弦乐团。.

新!!: 阿斯托尔·皮亚佐拉和柏林爱乐乐团 · 查看更多 »

探戈

探戈(Tango)西班牙文Tango的译音。一种阿根廷双人舞蹈。起源于阿根廷,最初由非洲牧童所发明,後來受到佛朗明哥和意大利舞蹈的影響,於十九世紀時盛行於南美洲。伴奏音乐为2/4拍,但是顿錯感强烈的断奏式演奏,因此在实际演奏时,将每个四分音符化为两个八分音符,使每一小节有四个八分音符。目前探戈是國際標準舞大賽的正式項目之一.

新!!: 阿斯托尔·皮亚佐拉和探戈 · 查看更多 »

欧洲

欧罗巴洲(Ευρώπη),简称欧洲,字源於希臘神话的「欧罗巴」(Ευρώπης),是世界第六大洲,面积,人口742,452,000(2013年),是世界人口第三多的洲,僅次於亚洲和非洲,人口密度平均每平方公里70人,共有50個已獨立的主權國家。 欧洲东以烏拉山脈、烏拉河,东南以裏海、高加索山脉和黑海與亞洲為界,西、西北隔大西洋、格陵兰海、丹麦海峡与北美洲相望,北接北極海,南隔地中海与非洲相望。 歐陸最北端是挪威的北角,最南端是西班牙的马罗基角,欧洲是世界上第二小的洲、大陆,僅比大洋洲大一些,其與亞洲合稱為亚欧大陆,而與亞洲、非洲合稱為歐亞非大陸。 通常,根据政治、经济、文化或实际考虑,欧洲的边界线并不总是一样的。这就使得人们产生了几个不同“欧洲”的观念。.

新!!: 阿斯托尔·皮亚佐拉和欧洲 · 查看更多 »

歌剧

歌剧(opera,opere為複數形)是一门西方舞台表演艺术,簡單而言就是主要或完全以歌唱和音乐來交代和表達劇情的戏剧(是唱出来而不是说出来的戲劇)。 歌劇在17世紀,即1600年前后才出现在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它源自古希臘戲劇的劇場音樂。歌劇的演出和戏剧的所需一樣,都要凭借剧场的典型元素,如背景、戏服以及表演等。一般而言,较之其他戲劇不同的是,歌剧演出更看重歌唱和歌手的傳統聲樂技巧等音乐元素。歌手和合唱團常有一隊樂器手負責伴奏,有的歌劇只需一隊小樂隊,有的則需要一團完整的管弦樂團。有些歌劇中都會穿插有舞蹈表演,如不少法語歌劇都有一場芭蕾舞表演。歌劇被視為西方古典音樂傳統的一部分,因此和經典音樂一樣,流行程度不及當代流行音樂,而近代的音樂劇被視為歌劇的現代版本。 歌劇最早出現在17世紀的意大利,既而傳播到歐洲各國,而德國的海因里希·許茨、法國的让-巴普蒂斯特·吕利和英格蘭的亨利·珀賽爾分別在他們自己的國家,開創了17世紀歌劇的先河。一直到18世紀,意大利歌劇依然是歐洲的主流,縱然巴黎吸引了不少外國作曲家到法國謀生,而韓德爾最終落腳英倫。 而意大利歌劇的主流一直是正歌劇,直至格魯克在1760年代推出的「革新歌劇」,以對抗正歌劇的矯揉造作。而今天依然著名的18世紀歌劇巨匠,顯然是莫札特。莫札特少年時先以正歌劇起家,既而以意大利語喜歌劇,風行各地,尤以《費加羅的婚禮》、《唐·喬望尼》和《女人皆如此》為人稱頌。而莫氏倒數第二部歌劇《魔笛》(最後一部為狄多王的仁慈),更是德語歌劇的指標性作品。 19世紀初期是美聲(bel canto)風格歌劇的高峰期,風行當時的羅西尼、多尼采蒂和貝利尼等人的歌劇,時至今日,依然常見於舞台。與此同時,賈科莫·梅耶貝尔的歌劇作品則成為了法式大歌劇(Grand Opera)的典範,並風行全法。 19世紀中後葉則被譽為歌劇的「黃金時期」,其中理查德·瓦格纳和朱塞佩·威尔第在德國和義大利各領風騷。而黃金時期過後的20世紀初,西歐歌劇繼續演變出不同風格,如義大利的寫實主義(verismo)和法國的當代歌劇,和及後贾科莫·普契尼和理查德·施特劳斯的作品。而在整個19世紀,在中東歐地區,尤其是俄羅斯和波希米亞,國民樂派的崛起造就了當地和西歐平行發展的歌劇作品。 整個20世紀,現代風格元素常被嘗試混入歌劇當中,如阿诺德·勋伯格和阿尔班·贝尔格的無調性手法和十二音階作曲法,以伊戈尔·斯特拉文斯基為代表的新古典主義音樂和菲利普·格拉斯和約翰·亞當斯的簡約音樂。隨著錄音技術的改善,像恩里科·卡鲁索等歌手成為歌劇圈外人士所知的名字。隨著20世紀科技的進步,歌劇也會在電台和電視上播放,也出現了為廣播媒體而寫的歌劇。.

新!!: 阿斯托尔·皮亚佐拉和歌剧 · 查看更多 »

木吉他

#重定向 原聲吉他.

新!!: 阿斯托尔·皮亚佐拉和木吉他 · 查看更多 »

挪威

挪威王国(挪威語:Kongeriket Norge,简称:Norge ,新挪威語:Noreg,舊譯那威)位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西部,东与瑞典接壤,西邻大西洋。海岸线极其蜿蜒曲折,构成了挪威特有的峡湾景色。此外,挪威还与芬兰、俄罗斯接壤。挪威的领土也包括斯瓦尔巴群岛和扬马延岛,此外对南极洲的毛德皇后地和彼得一世岛有主权要求。首都為奥斯陆。2009年、2010年、2011年、2013年、2014年、2015、2016年获得全球人类发展指数第一的排名。挪威是性別平等實踐良好的国家之一,在2012年全球性别差距报告中,挪威排名第三,仅次于冰岛及芬兰。.

新!!: 阿斯托尔·皮亚佐拉和挪威 · 查看更多 »

指挥家

指挥(英语:conducting,法语:chef d'orchestre,德语:Dirigent)是以手势操纵乐队或歌剧的表演的艺术(或方法),这种操纵包括打拍子,保证声部正确的进入演奏以及个别乐句的分句处理。至19世纪初期,指挥成为最重要和最受尊崇的音乐家,这种发展是与音乐中的表情的,浪漫主义因素的增加是平衡的。 从最基本的要求来说,指挥必须指出音乐的拍子,使全体演奏(唱)者能有统一的节拍,这些动作概括地刻画出一小节内的节拍,其重拍总是用向下的动作来表示。指挥们喜欢用右手握指挥棒或一细棒来强调节拍的轮廓,让左手来指示各个声部的进入和表示音乐的层次。然而许多现实指挥家遵循长期以来指挥无伴奏合唱的做法而不用指挥棒。可能第一位指挥大师(按现代人对此词的理解)当推瓦格纳。自瓦格纳树立起了“演绎”的传统,指挥不仅要使演出具有优秀的演奏技巧,而且要在作曲家的意图上建立起自己的个人风格。就音乐而言,指挥是指导管弦乐团、合唱队、歌剧团、舞剧团或其他音乐小组的演出或解释合奏(唱)作品的职业及技能。 指挥与一个乐团长期合作的例子极多。.

新!!: 阿斯托尔·皮亚佐拉和指挥家 · 查看更多 »

流行音乐

流行音樂(Popular Music或POP music),亦稱流行歌曲、現代流行音樂,是指一段时期内廣泛被大眾所接受和喜歡的音樂。現代流行音乐又可作商业化运作,有時稱作商業音樂。和流行音乐形成对比的音乐形式是古典音樂和民間音樂。目前因為利益壟斷的關係,導致於外界難以一窺堂奧。.

新!!: 阿斯托尔·皮亚佐拉和流行音乐 · 查看更多 »

浪漫曲

浪漫曲是无固定形式的抒情短歌或短曲。18世纪在法国民间广泛流行,19世纪在俄罗斯也比较流行,曲调和歌词结合紧密,表情丰富,器乐曲有如歌的旋律。贝多芬的作品第40、50号就是两首小提琴和乐队伴奏的浪漫曲,此外如舒曼的作品第94号,是双簧管和钢琴的浪漫曲。.

新!!: 阿斯托尔·皮亚佐拉和浪漫曲 · 查看更多 »

文學

文學(literature),在最廣泛的意義上,是任何單一的書面作品。更嚴格地說,文學寫作被認為是一種藝術形式,或被認為具有藝術或智力價值的任何單一作品,通常是由於以不同於普通用途的方式部署語言。它的拉丁詞根literatura/litteratura(本身起源於littera:letter或handwriting)被用來指代所有的書面記錄,儘管當代定義將術語擴展到包括口頭或唱歌的文本(口頭文學)。文學可以根據是虛構作品還是非虛構作品進行分類,也可以根據是韻文還是散文進行分類;可以根據長篇小說、中篇小說、短篇小說等主要形式進一步區分;作品往往根據歷史時期或者遵守某些美學特徵或期望(藝術類型)進行分類。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現實的藝術,包括韻文、散文、劇本、小说等,是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以不同的流派表现内心情感和再现一定时期和一定地域的生活。 這個概念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改變了意義:現在它可以擴大到非書面的口頭藝術形式,可以與語言或文字本身配合,因此很難就其起源達成一致。印刷技術的發展使得書面作品的分佈和擴散成為可能,最終導致了網絡文學。 文學並不一定是客觀的,一名成功的文學家能在自己的文學作品中,展現自己對於文學的主觀看法,抒發自己的情緒和感觸,但藉由嘗試建立一個「客觀的標準」,有時對能幫助作家了解「讀者的感受」以求將內心之情感與藝術表現完整的體現在讀者心中。有時也能藉作家主觀想法帶給社會不同面相去省思現況,例如女性文學的興起。.

新!!: 阿斯托尔·皮亚佐拉和文學 · 查看更多 »

旋律

旋律是由一系列不同音高(也可以是相同的)的音以特定的高低关系和节奏关系联系起来的一种音的序列。旋律对于人的听觉感观来说相当于视觉感观中的线条的概念。旋律是体现音乐作品的思想感情的主要元素之一。 旋律进行中出现的高高低低的音通过节奏的变换形成的一种线条性的 роворапу错落组织,叫作旋律线,将乐谱中的音高位置用线条连接起来,就是一条形象的旋律线。也就是说,旋律是和节奏紧密联系的。 一般来说,上行的旋律逐步倾向于紧张,而下行的旋律逐步倾向于放松的。.

新!!: 阿斯托尔·皮亚佐拉和旋律 · 查看更多 »

意大利

意大利共和国(Repubblica Italiana),通稱意大利(Italia),是一個歐洲主权國家,主要由位於南歐的靴型亞平寧半岛及两个地中海岛嶼西西里岛和撒丁岛所组成,國際代碼為IT。意大利北方的阿尔卑斯山地区与法国、瑞士、奥地利以及斯洛文尼亚接壤,其领土包围着两个微型国家——圣马力诺和梵蒂冈,而在瑞士擁有座落於盧加諾湖湖畔的意大利坎波內這個境外領土。全国行政上划分为20个大区(其中5个為自治区)、110个省與8,100个城市。首都為罗马,意大利王国在1870年將首都設置在此,而都灵(1861年-1865年)及-zh-hans:佛罗伦萨;zh-tw:佛羅倫斯;-(1865年-1870年)也曾是意大利王國的首都。根据2014年统计,意大利人口大约为6,079.5萬,領土面積約為301,338平方公里,人口密度约每平方公里201.7人,屬於溫帶氣候。意大利是歐洲人口第5多的國家,人口在世界上排名第23位。意大利因其拥有美丽的自然风光和为数众多的人类文化遗产(世界遺產數目排名全球第一)而被称为美丽的国度(Belpaese)。 現今的意大利地區是以前歐洲民族及文化的搖籃,曾孕育出羅馬文化及伊特拉斯坎文明,而意大利的首都羅馬,幾個世紀以來都是西方世界的政治中心,也曾經是羅馬帝國的首都。當羅馬帝國殞落後,意大利遭受了多次外族入侵,包括倫巴底人、東哥德人等日耳曼民族,之後還有諾曼人等。东罗马帝国曾一度重新占领意大利地区。在14世紀後,意大利轉而成為文藝復興的發源地 ,而文藝復興對歐洲影響深遠,讓歐洲思想前進了一大步。義大利過去分裂為許多王國與城邦,但是最終在1861年完成統一。其巅峰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刚开始之前,義大利變成一個殖民帝國,把勢力範圍延伸到利比亞、厄利垂亞、-zh-hans:意属索马里兰;zh-hk:意屬索馬利蘭;zh-tw:義屬索馬利蘭;-、衣索比亞、阿爾巴尼亞、羅德島與十二群島,而且擁有中國天津的租界。 意大利也在政治、文化、科學、醫療衛生、教育、體育、藝術、時尚、宗教、料理、電影、建築、經濟及音樂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影響力。米蘭是意大利的經濟及工業中心,根據2009年全球語言監察組織(Global Language Monitor)的資料,它也是世界時尚之都。在2007年造訪意大利的遊客人數位居世界第5位,總共超過4,370萬人次的國際遊客造訪,而羅馬則是歐盟國家中第3多遊客造訪的城市,也被認為世界上最美麗的十大古城之一。威尼斯則被認為是世界上最美麗的城市,《紐約時報》形容它「無疑是世界上最美麗的人造城市」。 意大利共和国是一個議會制民主共和國,是一個已開發國家,世界七大工業國之一,生活質量指數則在世界排名第8名, Economist, 2005。意大利在2014年人類發展指數列表中則名列第26位,並擁有高度人均國內生產總額。根據國內生產總額與購買力平價國內生產總值的數據,意大利分別是世界第8大與第10大經濟體。意大利的政府預算金額則是位居世界第5位。意大利是北大西洋公約和歐盟的創始會員國,也是八大工業國集團、20國集團和歐洲四大經濟體成員之一。意大利也参与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世界貿易組織、歐洲議會、西歐聯盟及歐洲創新中心(Central European Initiative)。意大利也參加申根協議,也是世界世界國防預算金額第9高的國家且分享北約的核武器。 意大利在歐洲及全球的軍事、文化和外交事務扮演重要的角色,首都羅馬則是世界上對於政治及文化具有重要影響力的城市,世界上許多著名的機構,例如國際農業發展基金會(International Fund for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全球在地論壇(Glocal Forum)、世界糧食計劃署及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的總部都設在羅馬。意大利也擁有较高的教育指數、勞動力人口及慈善捐助金額。人均預期壽命排名世界第11位。醫療保健系統在2000年被世界衛生組織評比為世界第2。意大利也是一個全球化的國家。意大利的國家品牌價值在2009年名列世界第6位。意大利在藝術、科學和技術上擁有悠久的傳統,且至2017年共有53处世界遺產,是擁有最多世界遺產的西方國家。.

新!!: 阿斯托尔·皮亚佐拉和意大利 · 查看更多 »

打击乐器

打擊樂器,又名敲擊樂器,是一種以打、搖動、摩擦、刮等方式產生效果的樂器族群。打擊樂器可能是最古老的樂器。有些打擊樂器不僅僅能產生節奏,還能作出旋律和合聲的效果。 而打擊樂器是來自世界各地,而鼓棒還有分軟棒還有硬棒。.

新!!: 阿斯托尔·皮亚佐拉和打击乐器 · 查看更多 »

手风琴

手风琴是一件附有鍵盤的自由簧樂器。演奏時,中央部份需要左右伸縮,以引入氣流顫動琴內的簧片發聲。 1822年由德国人布希曼(Friedrich Ludwig Buschmann)创制;1829年经奥地利人岱密安(Cyrill Demian)等改良而渐趋完善。 现代手风琴有键盘式手风琴(钢琴式手风琴)和键钮式手风琴(鈕扣式手风琴、巴扬手风琴)两种,中国及中西欧主要使用钢琴式手风琴,而俄罗斯、爱尔兰主要使用巴扬手风琴。钢琴式手风琴比较容易掌握,常作为学习钢琴的基础,可以演奏各种古典或现代音乐;巴扬手风琴音域广,由于键钮小,手移动速度快,可以演奏许多高速度高难度乐曲,总体以演奏俄罗斯,爱尔兰民乐为主。 当今世界手风琴音乐风格以俄罗斯手风琴,中西欧手风琴,爱尔兰手风琴及美洲手风琴为主,俄罗斯巴扬手风琴体积庞大,重量大,音域广,音色深重。中西欧钢琴式手风琴体积适中,质量较轻,音域不大,音色高昂。爱尔兰巴扬手风琴体积很小,音域较广,音色轻快。俄罗斯自古以巴扬手风琴作为演奏其民乐的乐器,其音乐风格时而出现激烈战斗,时而又有轻快舞蹈,时而又有沉重,體现出俄罗斯民族的精神。中西欧手风琴以法国手风琴为主,法国手风琴音乐轻松明朗,通常有高昂的曲调,很多香頌选择手风琴作为主要乐器演奏。爱尔兰手风琴主要用来演奏民族舞会上的民族歌曲,多以快节奏的踢踏舞、里尔舞、剑舞为主,曲调轻松活泼,时常可以和小风笛小提琴合奏。 Category:自由簧樂器 Category:鍵盤樂器 Category:氣鳴樂器.

新!!: 阿斯托尔·皮亚佐拉和手风琴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皮亚佐拉阿斯托爾·皮亞佐拉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