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下载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荥阳郑氏

指数 荥阳郑氏

荥阳郑氏,中国中古时代一个以荥阳郡为郡望的郑姓士族。 荥阳郑氏先祖可追溯到周宣王分封的郑国,郑国灭亡后以国为氏。东汉末年,以郑当时一脉的郑浑、郑泰等人为开始,逐渐发展为高门望族。北魏时与范阳卢氏、清河崔氏、太原王氏并称为四姓,唐朝荥阳郑氏有十个宰相。现代考古论证,河南省开封县境内的启封城外西侧有荥阳郑氏家族墓地。.

45 关系: 启封城大司農太原王氏中國东汉七姓十家开封县北魏周厉王周宣王元和姓纂四姓韩国 (战国)荥阳郑氏项羽魏书范陽盧氏郡望郑姓郑从谠郑延昌郑珣瑜郑綮郑羲郑畋郑连山郑胡郑胤伯郑肃郑涛郑朗鄭國鄭絪鄭當時鄭茂鄭桓公鄭泰 (東漢)鄭渾汉朝河南省清河崔氏戰國显庆新唐书新唐書宰相世系表

启封城

#重定向 启封故城.

新!!: 荥阳郑氏和启封城 · 查看更多 »

大司農

大司農為中國古代官名,秦代時有治粟內史,掌理國家財政,至漢景帝時改名大農令,漢武帝時再改為大司農,為漢代九卿之一,其屬官有五個單位,各設一令一丞,其中太倉掌米穀庫儲,均輸掌物資供應,平準掌物使調節,都內管理國庫,籍田皇管皇帝躬耕事宜。此外後來漢武帝新設的鹽鐵專賣也歸大司農管理。曹魏司农王思宏作水碓,免归田里。 魏晉南北朝時,各朝亦多設大司農,以掌管財政事宜,地位重要,北魏時另設了太倉尚書分大司農之權,其後大司農只掌理管布帛和賦稅的單位。隋代以後此官改为司農寺卿。元代有設大司農司,但職掌已較為不同。 清代常雅稱戶部尚書為大司農。.

新!!: 荥阳郑氏和大司農 · 查看更多 »

太原王氏

太原王氏是中国中古时代的一个以太原郡为郡望的王姓士族,从魏晋至唐朝都显赫非常,与陇西李氏、赵郡李氏、清河崔氏、博陵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合成七姓十家。.

新!!: 荥阳郑氏和太原王氏 · 查看更多 »

中國

中國是位於東亞的國家或地理區域,此名稱最早见于西周,用來指以洛陽盆地為中心的中原地區,與四夷相對,之後逐漸用來指稱從夏朝起延續傳承至今的各政權。其疆域隨著歷史演變而有所增減,但大多不脫以中原王朝根基所在的汉地九州為中心。民族構成上以漢族為主體,文化上透過歷代王朝政權與周邊各民族政權的交流與征戰,而融入不少周邊民族的文化。現今國際上廣泛承認代表中國的政權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國文明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之一。 新石器时期,中原地区开始出现聚落组织;公元前27世纪左右出现方国,以共主為首的制度;前20世纪开始,古代中国进入世袭的封建皇朝阶段;公元前2世紀,秦滅六國,完成中國第一次大一統。此後幾千年來,中國的政治制度以半傳統的夏代為基礎的世襲君主制以朝代更換政權運作。此後经多次擴大,破裂,重組,朝代更迭,經過數次统一与分裂交替进行。直到1911年辛亥革命後,中國废除君主制,实行共和制,清朝被1912年成立的中华民国取代。1945年第二次國共內戰爆發後,中國共產黨逐漸控制中國的大部分領土,最終於1949年10月1日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形成了中华民国與中华人民共和国双方相隔台灣海峽对峙的局面;惟做為國際關係核心場域的聯合國系統內,中華民國政府仍持擁有中國代表權,直到1971年聯合國大會2758號決議通過後,才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完全取代。 中國經濟曾经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在世界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其周期通常与王朝的兴衰与更替相對應。中國經濟史可分为几个階段:第一階段為遠古至西晉末年,其中以三國孫吳時轉變較大;第二階段為東晉至北宋末年,其中以唐安史之亂劃分為前後;第三階段為南宋建立至鴉片戰爭張家駒,《兩宋經濟重心的南移》,湖北人民出版社,1957年。工业革命後,西方國家的工業成品,無論在數量和質量上,相較於當時中国純手工業經濟出産的商品,佔有壓倒性的優勢。而且,由于明清兩代以來,中國對外政策趨於保守,並對外實行海禁,使得西方工業化的影响步伐在中国国門前站住了腳,中国在19世紀末以前,一直沒有很好地進行工業化,經濟遂落後於西方。1978年改革開放施行後,中国经济發展迅速,對世界經濟的影響也日漸顯著。 中国文化歷經上千年的歷史演變,是各區域、各民族古代文化長期相互交流、借鉴、融合的結果。其中汉文化对日本、朝鮮半島和东南亚有深远影响,形成漢字文化圈。中国的传统艺术形式有国乐、相声、戏曲、书法、国画、文學、陶瓷藝術、雕刻等,传统娱乐活动有象棋、围棋、麻将、中国武术等。茶、酒、菜和筷子等为中国的特色饮食文化,春节(舊曆新年)、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冬至等为传统节日。中国传统上是一个儒学国家,以夏历为历法,以五伦为道德准则。春秋时期孔子「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开始办私塾培养人才,汉朝时采用察举推选政府官员,隋朝起实行科举在平民中选拔人才。此外,中国歷朝歷代都设有史官,因此保存有十分详尽的历史资料,如《二十四史》、《资治通鉴》等。古代中國在科學領域上有豐厚的成就。.

新!!: 荥阳郑氏和中國 · 查看更多 »

东汉

东汉(25年-220年)是由刘秀建立的中国古代的一个朝代,与西汉合称兩漢。東漢与西漢之間为新朝,後为東漢所取代。西汉建都长安,東漢建都洛陽,故而得名。東漢是當時世界上的強大國家,而前期六十多年的光武中興和明章之治,亦是中國史上的盛世之一。 由於東漢中後期的帝王普遍壽命不長,而且不少是幼年即位,導致汉和帝以后至汉末近百年间,外戚及宦官轮流执政,成為固定的惡性循環,兩派互相残杀,把东汉朝廷弄得十分腐败。東漢中平六年(189年),外戚大將軍何进遭宦官十常侍所殺,後军阀董卓引兵到雒陽,除十常侍,废少帝刘辩,杀何太后,立汉献帝。长期左右东汉皇室的外戚、宦官一起被消灭,但卻引起了各地諸侯群雄割據的局面,漢廷不再握有實權,漢献帝從此成為傀儡,其后被曹操控制,最後汉室被曹魏取代。 東漢在文化、军事等方面亦有显著成就。著名的有班超出使西域,在西域長駐了三十多年,先後擊破了被匈奴控制的西域諸國,不但令西域諸國一一歸順漢朝,並開拓了東西文化的交流。期間他還派出甘英出使西域的大秦國,雖未有成功,但足跡已達今日波斯灣諸國。 另外,东汉在91年灭北匈奴。南匈奴内附漢朝。216年,南匈奴最后一個呼厨泉单于去邺城拜见曹操,曹操分南匈奴为五部,匈奴汗国不复存在,困扰汉朝数百年的北方外患終告一段落。 同時佛教也在這段期間傳入中國。根據記載,汉哀帝元壽元年(前2年)博士弟子景盧出使大月氏,其王使人口授《浮屠經》。到了東漢永平十年(67年),漢明帝派人去西域,迎來兩位高僧,並且帶來了許多佛像和佛经,用白馬駝迴首都雒陽,皇帝命人修建房屋供其居住,翻譯佛經。也就是現在的白马寺。.

新!!: 荥阳郑氏和东汉 · 查看更多 »

七姓十家

七姓十家,为唐朝山東的几個士族,由北魏的四姓、五姓发展而来。.

新!!: 荥阳郑氏和七姓十家 · 查看更多 »

开封县

#重定向 祥符区.

新!!: 荥阳郑氏和开封县 · 查看更多 »

北魏

北魏(386年-534年)是北朝時期的第一個政權。由拓跋珪所建立,定都平城(遗址在今山西省大同市境)。439年,北魏统一华北與北方。 494年,魏孝文帝迁都洛阳。495年,孝文帝下诏首先在宫廷中禁止包括鲜卑语在内的诸北语,改说汉语,但对三十岁以上的人有所宽限。496年,孝文帝诏令鲜卑八大贵族全部改为汉姓,并将皇族姓氏拓跋改为元姓。534年,北魏分裂為被高歡掌控的東魏(都邺城)與被宇文泰掌控的西魏(都長安)。东魏武定八年(550年),高洋废魏孝静帝,代东魏自立,建立北齐。西魏于恭帝三年(557年)魏恭帝被权臣宇文护逼迫禅位于堂弟宇文觉,建立北周,北魏历史才正式宣告结束。 拓跋氏自称是黄帝后裔,黄帝发源地为战国时魏国所在,又“魏”有美好之意,故以此名国号。以其领土位于中国北方,又是北朝的第一个政权,故史称“北魏”。为别于此前的曹魏政权,某些史书因此别称为“后魏”,但由于史学界不称曹魏为“前魏”,故“后魏”之称很少使用。又以其王室姓拓跋,后改姓元,故又别称拓跋魏(东魏和西魏虽然姓拓跋,但是多數史学家并不如此称呼这两个政权)、元魏。.

新!!: 荥阳郑氏和北魏 · 查看更多 »

周厉王

周厉王(),姓姬,名胡,在西周青铜器铭文中作“”。为周夷王之子。《史記》作厉王,西周青铜器铭文作剌王,在文献中又作汾王。国人暴动之后,他居住在今山西省汾河流域,因此传世典籍和青铜器铭文又称他为汾王 。厉王为西周第十位君王,在位約49年(夏商周断代工程,为約前877年-前841年,在位37年),连同共和的十四年。《太平御览》八十四引《史記》載:“周孝王七年,厉王生。”.

新!!: 荥阳郑氏和周厉王 · 查看更多 »

周宣王

周宣王,姬姓,名靜,一作靖。西周第十一代天子,周厉王之子,在位46年。 周宣王继位后,政治上任用召穆公、尹吉甫、仲山甫、程伯休父、虢文公、申伯、韩侯、显父、仍叔、张仲一帮贤臣辅佐朝政;军事上借助诸侯之力,任用南仲、召穆公、尹吉甫、方叔陆续讨伐猃狁、西戎、淮夷、徐国和楚国,使西周的国力得到短暂恢复,史称“宣王中兴”。《太平御览·皇王部·卷八十五》:王于是进用贤良,樊侯仲山父,尹吉父,程伯休父,虢文公,申伯,韩侯,显父,南仲方叔、仍叔、邵穆公,张仲之属,并爲卿佐。自厉王失政,猃狁、荆蛮交侵中国,官政隳废,百姓离散,王乃修复宫室,兴贤人,纳规谏,安集兆民。命南宫仲、邵虎、方叔、吉父并征定之,复先王境土,缮车徒,兴畋狩,礼天下,喜王化复行,号称中兴。但周宣王晚年对外用兵接连受挫,尤其在千亩之战大败于姜戎,南国(今长江与汉江之间的地区)之师全军覆没,加之独断专行、不进忠言、滥杀大臣,宣王中兴遂成昙花一现,也为西周在周幽王时期的灭亡埋下了伏笔。.

新!!: 荥阳郑氏和周宣王 · 查看更多 »

元和姓纂

《元和姓纂》,唐代姓氏譜牒專書。唐朝憲宗元和七年(812年),太常博士林寶奉詔撰成,以姓、望、房三級結構條貫,記錄各個姓氏來源的書籍,原本十卷。清代修《四庫全書》自《永樂大典》輯出,並進行一校工作,輯成十八卷,清孫星衍、洪瑩進行二校工作,後羅振玉進行第三次校勘,岑仲勉又重行校勘,寫成《元和姓纂四校記》,特重於“芟誤”、“拾遺”、“正本”、“伐偽”,功力最深,收穫最多;王仲犖又作《关於岑仲勉元和姓纂四校记》,對岑仲勉未及者又有所補益。.

新!!: 荥阳郑氏和元和姓纂 · 查看更多 »

四姓

四姓是指中国历史上某一时期非常有名望的四大望族,由于姓氏不同,而称为“四姓”。 東汉明帝时:.

新!!: 荥阳郑氏和四姓 · 查看更多 »

韩国 (战国)

韓國是中國战国七雄之一,也作乾国,出自晉國宗室,姬姓。後世历史學家將韩、魏、赵、秦、楚、燕与齐合称战国七雄。韩国国土主要包括今山西南部及河南北部,初都平陽(今山西临汾),灭郑国后则迁新郑(今河南郑州新郑)。.

新!!: 荥阳郑氏和韩国 (战国) · 查看更多 »

荥阳郑氏

荥阳郑氏,中国中古时代一个以荥阳郡为郡望的郑姓士族。 荥阳郑氏先祖可追溯到周宣王分封的郑国,郑国灭亡后以国为氏。东汉末年,以郑当时一脉的郑浑、郑泰等人为开始,逐渐发展为高门望族。北魏时与范阳卢氏、清河崔氏、太原王氏并称为四姓,唐朝荥阳郑氏有十个宰相。现代考古论证,河南省开封县境内的启封城外西侧有荥阳郑氏家族墓地。.

新!!: 荥阳郑氏和荥阳郑氏 · 查看更多 »

项羽

項羽(),名籍,字羽,以字行,楚国下相(今江蘇省宿遷市宿城區)人,秦朝末年西楚軍事家,政治家。 楚国名將項燕之孫,七歲後隨叔父項梁遷吳中,秦末民变期间在会稽郡治所吴县(今江苏苏州)起兵反秦 ,被楚後懷王封為魯公。前207年鉅鹿之戰中,項羽統率楚軍五萬大破秦軍五十萬,決定秦朝覆亡之勢,秦三世自降為「秦王」,不再稱「皇帝」。項羽起兵三年,即率領山東六國諸侯滅秦,分封天下,政由羽出,自封「西楚霸王」,統治黃河及長江下游的梁楚九郡,年僅二十五歲。 前206年,漢王劉邦從漢中出兵進攻項羽,展開了歷時四年的楚漢戰爭,期間項羽雖然屢屢大破劉邦,但項羽始終無法有固定的後方補給,糧草殆盡,又未能重用范增、韓信、陳平,最後反被劉邦所滅。前202年,項羽在垓下之战為劉邦指揮諸侯六十萬聯軍所敗,突圍至烏江後,自刎而死。 項羽被譽為中國历史最为勇猛的将领,史學家稱“羽之神勇,千古无二”,亦認為「霸王」一词专指项羽。.

新!!: 荥阳郑氏和项羽 · 查看更多 »

魏书

《魏书》是一本纪传体史书,内容记载了公元四世纪末至六世纪中叶的北魏王朝的历史。.

新!!: 荥阳郑氏和魏书 · 查看更多 »

范陽盧氏

范陽盧氏,中国中古时代一个以范阳郡为郡望的卢姓士族。 范陽盧氏出自姜姓,爲齊國後裔,因封地盧邑(今山東省長清縣)而受姓盧氏。秦漢時代,盧氏子孫遷居至涿水一帶之后,定居涿县。東漢末年,盧植平定了黃巾之亂,卢氏从此起家。南北朝时期,范阳卢氏进一步崛起,在李冲的策划之下,范阳卢氏与清河崔氏、太原王氏、荥阳郑氏得以与北魏皇室缔结婚姻,被魏孝文帝定为四姓,范阳卢氏一族娶了三位北魏公主,当时人都认为是荣耀。唐朝时期范阳卢氏仍是山东郡姓的一流门第,位列七姓十家,有八个宰相。.

新!!: 荥阳郑氏和范陽盧氏 · 查看更多 »

郡望

郡望,又称姓望或地望,是“郡”与“望”的合称,郡是中国古代行政区划单位,望是指望族世家,郡望连用,即表示某一地域范围内的名门望族或该望族的发源地。 郡望始于魏晋时期,由于门阀制度的盛行,各个州郡都形成了一批公认的高门大姓氏,当时称为“士族”、“右姓”等,为标榜自己是某地的望族,他们特意在姓氏的前面标出自己家族所在的地域,显示贵族身份,显示与同姓氏其他人的区别。一个郡可以有多个望族,如陈郡有陈郡谢氏、陈郡袁氏等。同一姓氏,不同地区的家族,则使用各自的郡望,如崔氏有清河崔氏、博陵崔氏。唐朝时期,门阀制度衰落,而社会上仍多称郡望。同时,唐代流行以本姓氏最著名士族使用的郡望标榜个人或家族。至明代,籍贯方才彻底替代郡望。 毛汉光指出,士族是具有时间纵度的血缘单位,强调郡望以区别于其他家族,犹如一家百年老店强调金字招牌一般,郡望与士族相始终。.

新!!: 荥阳郑氏和郡望 · 查看更多 »

郑姓

鄭姓为一個漢姓,在中國《百家姓》中排第7位。按照人数来算,现今在中国大陆排名第23位,在台湾排名第12位。.

新!!: 荥阳郑氏和郑姓 · 查看更多 »

郑从谠

郑从谠(?《新唐书》卷六十三),字正求,唐朝官员,唐僖宗年间两度拜为宰相。.

新!!: 荥阳郑氏和郑从谠 · 查看更多 »

郑延昌

郑延昌(),字光远,中国唐朝官员,唐昭宗年间为宰相。.

新!!: 荥阳郑氏和郑延昌 · 查看更多 »

郑珣瑜

郑珣瑜(《旧唐书》卷一十四),字元伯,唐朝官员,唐德宗、唐顺宗年间任宰相。郑余庆堂兄。.

新!!: 荥阳郑氏和郑珣瑜 · 查看更多 »

郑綮

郑綮(),字蕴武,中国唐朝官员,唐昭宗乾宁元年(894年)短暂拜为宰相。他以作歇后语诗讽刺政局打动唐昭宗闻名,这导致他即使忧虑不安仍被短期拜为宰相。.

新!!: 荥阳郑氏和郑綮 · 查看更多 »

郑羲

郑羲(),字幼驎,荥阳郡开封县(今河南省开封市祥符区)人,曹魏将作大匠郑浑的八世孙,后燕太常卿郑豁的曾孙,郑晔与其妻长乐潘氏所生第六子,北魏官员。.

新!!: 荥阳郑氏和郑羲 · 查看更多 »

郑畋

郑畋(),字台文。荥阳(今属河南)人,唐末宰相。以镇压黄巢民變而知名。 鄭亞之子。会昌二年(842年)中进士,仕藩镇幕府。咸通五年(864年)进入朝廷,累次升官至中书舍人。十年,迁户部侍郎。十一年,充翰林学士。后来因错被贬为梧州刺史。 唐僖宗即位后,郑畋先官内徙郴、绛二州,后被封为右散骑常侍。乾符四年(877年),兼兵部尚书、集贤殿大学士。乾符五年(878年),因反对招安黄巢被罢官。广明元年(880年),郑畋出任凤翔节度使。同年冬,黄巢攻入长安,僖宗出逃蜀地。郑畋组织军队抗击黄巢军。中和元年(881年),郑畋败黄巢部将尚让等于龙尾陂(今陕西岐山东),又与西北诸镇约盟,号召藩镇合兵攻打长安。不久,其部将李昌言兵变,赶走了郑畋。于是郑畋被罢黜为太子少傅。二年,朝廷召郑畋至成都,复官以司空、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主管军务。三年,黄巢军从长安撤退,僖宗回到长安。时权宦田令孜及其兄剑南西川节度使陈敬瑄与郑畋不和,排挤郑畋,乃投其子于彭州(今四川彭县)。不久病逝。 子郑凝绩字裕圣,户部侍郎;孙郑绍余,字垂芳。女儿嫁给相如令李德休。 Category:鄭姓.

新!!: 荥阳郑氏和郑畋 · 查看更多 »

郑连山

郑连山(),荥阳郡开封县(今河南省开封市祥符区)人,曹魏将作大匠郑浑的八世孙,后燕太常卿郑豁的曾孙,郑晔与其妻长乐潘氏的第五子,北魏时期的人物,荥阳郑氏北祖第五房始祖。.

新!!: 荥阳郑氏和郑连山 · 查看更多 »

郑胡

郑胡(),荥阳郡开封县(今河南省开封市)人,北魏镇北将军、银青光禄大夫,平阳郡太守。 20世纪80年代的文物大普查中,开封市文物部门从朱仙镇老谭家寨征集到该村村北出土的一方“开封县郑胡铭”, 正面为 -- 反面为 -- 墓志记载郑胡延昌四年(515年)去世,于太昌元年(532年)十二月与荥阳郑氏的郑驎等三祖及同族十七人葬于开封城西门西二百步,横道北五十步。郭世军和刘心健认为郑胡在延昌四年去世却于相隔17年后的太昌元年下葬,不仅墓志砖非常简陋,“四祖十七座”同时埋葬,是一件异常的事情,他们推测可能与北魏末年荥阳郑氏受到尔朱氏动乱有关,直到高欢平定尔朱氏动乱,荥阳郑氏的幸存者才将各地死难的先人遗骸集中运回开封祖茔埋葬,所以产生了墓志中“四祖葬其中,十七座同时葬”的现象。 罗新和叶炜则指出墓志以郑胡为志主,又称四祖同葬郑胡为四祖之一,主持丧事。刊刻墓志的人是郑胡的孙子,而四祖中的另外三人是郑胡的兄弟,因为同葬,所以要一一指出。罗新和叶炜进一步指出墓志中的郑驎很有可能就是郑羲的长兄郑白驎,四祖都死于尔朱荣入洛之前,当时其家族势力正处于上升期,及时安葬当不成问题,有可能是因为四祖是第二次安葬,因为尔朱氏之乱时期,荥阳郑氏的地方势力急剧衰落,而且由于乡党对他们“疾之若仇”,遭到了报复性打击,可以设想仇视郑氏的地方力量会联合起来报复和排挤他们,四祖的墓地因此被破坏。 罗新和叶炜还指出郑胡可能是郑洞林、郑叔夜、郑连山中的一个,因为是郑胡的孙子主持葬事,遂以郑胡为墓主,叙四祖名讳,自然以郑胡为先,接着按兄弟排行为序,所以郑氏六兄弟的老大郑白驎排第二。当时时局动荡,郑氏家族刚刚遭受沉重打击,所以葬事草草。.

新!!: 荥阳郑氏和郑胡 · 查看更多 »

郑胤伯

郑胤伯(),荥阳郡开封县(今河南省开封市)人,出自荥阳郑氏北祖第二房,是北魏中书博士郑小白的长子。.

新!!: 荥阳郑氏和郑胤伯 · 查看更多 »

郑肃

郑肃(?),字乂敬,中国唐朝官员,唐武宗和唐宣宗年间为宰相。.

新!!: 荥阳郑氏和郑肃 · 查看更多 »

郑涛

郑涛,是一名中国足球运动员,主要司职左后卫,目前效力于辽宁宏运。 郑涛出生于大连,从13岁开始在私立足球学校接受训练。2002年底,上海国际俱乐部从山东、辽宁等地选拔人才建立后备队,郑涛入选进入梯队。2004年,国际人员发生较大变化,郑涛进入一线队并开始获得联赛上场机会。2005年,他与队友于海一起代表上海十运会足球队,是队中唯一两个不属于上海申花的球员。此后他一度成为中国国奥队的主力后卫人选,但是在2007年2月同女王公园巡游者的热身比赛的冲突中被对方球员打断下颌骨后,最终没有入围中国2008年奥运会的参赛名单。 2011年1月10日,辽宁宏运在官网上发布了正式与陕西浐灞就郑涛转会一事签订转会协议,同时球队与郑涛本人也签订了工作合同。 Category:大连籍足球运动员 Category:陕西中新球员 Category:遼寧宏運球員 Tao濤 Category:中超球员.

新!!: 荥阳郑氏和郑涛 · 查看更多 »

郑朗

郑朗(),字有融,唐朝官员,唐宣宗年间拜相。.

新!!: 荥阳郑氏和郑朗 · 查看更多 »

鄭國

鄭国,别名为奠国,是中國歷史上春秋戰國時代的一個諸侯國,國君為姬姓,伯爵。.

新!!: 荥阳郑氏和鄭國 · 查看更多 »

鄭絪

鄭絪(),字文明,滎陽人。 父郑羡,池州刺史。鄭絪生於唐玄宗天寶十一年,少好學,善屬文,進士出身,登宏词科,授秘书省校书郎、鄠县尉。最初為西川节度使張延賞掌書記,喜結交名士如張參、楊綰、常袞等,五代無名氏《玉泉子》記載劉景《商山題詩》受鄭絪的賞識。唐德宗时期历任补阙、起居郎、翰林学士、司勋员外郎、知制诰等内职,唐宪宗监国,遷中書舍人。唐憲宗立,拜中書侍郎同平章事,加集贤殿大学士,转门下侍郎、弘文馆大学士,与杜黄裳同掌朝政。元和五年(810年),因处相位而谦默无所事,被贬秩为太子宾客。三月出为岭南节度使、广州刺史、检校礼部尚书。以廉政著称。入为工部尚书,转太常卿,又为同州刺史、长春宫使,改东都留守。入历兵部尚书,旋为河中节度使。大和二年(828年),入为御史大夫、检校左仆射、兼太子少保。唐文宗即位后以太子太傅致仕。卒於唐文宗太和三年十月,年七十八歲。赠司空,谥曰宣。 《新唐書》曰:“鄭絪守道寡欲,為人正派。”《旧唐书》载鄭絪以文章出身仕途,生性恬淡,在朝中、朝外为官四十多年,虽然没有赫赫显奕之功,但他“守道敦笃”,爱好读书著作,与当时名士如张参、蒋乂、杨绾、常衮、张籍、韩愈等人相交相重,为讲论名理之游,深受时人敬重。.

新!!: 荥阳郑氏和鄭絪 · 查看更多 »

鄭當時

鄭當時,字莊,西汉大臣,陳郡人。.

新!!: 荥阳郑氏和鄭當時 · 查看更多 »

鄭茂

鄭茂(),字士元,福建興化府莆田縣辰门兜(今莆田市荔城区拱辰街道)人,軍籍,明朝政治人物。.

新!!: 荥阳郑氏和鄭茂 · 查看更多 »

鄭桓公

鄭桓公(),'''姬'''姓,名友,或稱多父,或稱桓友,是中國西周時代鄭國的開國君主。《史记》和《東周列國志》称他是周厉王的兒子,周宣王的弟弟。《竹书纪年》则说他是宣王之子。 鄭桓公於前806年獲周宣王封於鄭(位於今陝西省渭南市華州区東北)。由於友得到百姓的愛戴,周幽王於前773年委任友為司徒。.

新!!: 荥阳郑氏和鄭桓公 · 查看更多 »

鄭泰 (東漢)

鄭泰()按《後漢書·鄭泰傳》,鄭泰在董卓遷都長安後與何顒及荀攸合謀刺殺董卓,但機密洩漏,荀攸及何顒都被捕,鄭泰則投奔袁術,袁術上表讓鄭泰任揚州刺史但於上任途中逝世。本傳並未交代年份;《三國志·鄭渾傳》寫與荀攸合謀而裴松之註引張璠《漢紀》則說與王允合謀。而按《後漢書·何顒傳》,何顒曾與王允及荀爽等人謀誅董卓,但當時荀爽逝世,何顒當時亦因事(本傳未有說明因何事)而被董卓所收捕,憂憤而死。而在《三國志·荀攸傳》卻提及荀攸與伍瓊、何顒、种輯和鄭泰合謀,但因事洩而被收捕,何顒憂懼自殺。正遇董卓逝世而得免死。裴松之注引《魏書》則稱是荀攸派人游說董卓才得免死,與陳壽所寫不同。而按《後漢書·獻帝紀》,荀爽於初平元年(190年)五月逝世;伍瓊則早於二月遷都長安前因關東討伐軍起兵而被董卓所殺,何顒若從本傳亦應死於當年,即合謀之事似乎應發生於190年,董卓遷都長安後不久。而董卓死於初平三年(192年),荀攸似乎不可能下獄兩年而「會卓死得免」,伍瓊的參與亦與鄭泰本傳所述有矛盾。,字公業,河南開封人。東漢名儒鄭眾的曾孫,東漢官員,官至揚州刺史。鄭泰曾與荀攸等人合謀刺殺董卓但失敗。.

新!!: 荥阳郑氏和鄭泰 (東漢) · 查看更多 »

鄭渾

鄭渾(),字文公,河南郡开封县(今河南省开封市)人。東漢名儒鄭眾的曾孫。東漢末及三國時曹魏官員,多次出任地方官員,多次穩定當地混亂的局勢和改善當地人民生活。.

新!!: 荥阳郑氏和鄭渾 · 查看更多 »

汉朝

汉朝(前202年-220年)是中国历史上继秦朝后出现的朝代,在中國歷史上極具有代表性,扮演承先啟後的重要關鍵地位。漢朝分为两个历史时期,西汉(前202年-9年)與东汉(25年-220年),中間王莽篡漢建立新朝(9年-23年)與西漢更始帝時期(23年-25年),西漢與東漢合称兩汉,還有蜀漢;亦有以东汉与西汉的首都代指,合称两京。西汉为汉高帝刘邦所建立,建都长安;东汉为汉光武帝刘秀所建立,建都雒陽。 汉朝是中國歷史上空前强大的帝国,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明,與公元前一世紀興起於歐洲的羅馬帝國東、西遙相並立。後世多將汉朝和約略同时期在歐洲的羅馬帝國並列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及文明的強大帝國罗兹·墨菲(黄磷 译),《亚洲史》(第四版),海南出版社,三环出版社,2004年10月,141-154 ISBN 978-7-80700-092-1。在汉武帝期间,汉朝陸續地收復秦朝时失去的今广东、广西、贵州、云南及宁夏地區,又開疆拓土,在河西走廊,即今甘肃處建立郡县。西汉后期,其疆域除了西藏、東四盟、吉林、黑龍江、青海大部分及蒙古國外,基本上包含現今长城以南、包括遼寧在內的中国疆域。 漢疆域最鼎盛时期,正北至五原郡、朔方郡(今內蒙古包头及巴彦淖尔一带),南至日南郡(今越南广平省),东至临屯郡(今朝鲜江原道一带),西至葱岭(今帕米尔高原),面积廣达600万平方公里。在统治期间,从前58年起的呼韓邪單于至10年的烏珠留若鞮單于,匈奴一度成为汉朝内藩。至公元元年,全国人口约6000万,佔当时世界人口28%,此时印度次大陆人口为4600万,欧洲人口为3500万,北非人口为1400万。 汉朝進一步奠定了汉民族(华夏族)的民族文化,西汉所尊崇的儒家文化成為当时和日后的中原王朝以及東亞地區的社會主流文化。在后世,漢人成为中國人的自稱,而華夏族逐漸被稱為汉族,華夏文字亦被定名為汉字。汉朝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朝代之一,其文治武功空前,影响巨大,至西晋时依旧有义阳蛮张昌,匈奴人刘渊,刘芒荡以汉朝名号造反,直至唐代, “卯金刀”、“刘举”、“刘氏当王”、“刘氏主吉”、“伐武者刘”等一系列宣扬刘氏复兴的金刀之谶都络绎不绝。人们经常把汉朝和之后的唐朝并称汉唐,并以之为中国朝代的代表。 汉朝最早使用年号,建元为首個年号,但实际使用的第一个年号是元鼎,之前的年号系追认。汉初根据五德終始說,定正朔为水德,汉武帝时,又改正朔为土德,直到王莽簒政建立新朝,方--采用劉向和刘歆父子的说法,认为汉属于火德。汉光武帝光复汉室之后,正式承认这一说法,从此确立东汉正朔为火德,东汉及以后的史书如《汉书》及《三國志》等皆采用这种说法,因此汉代亦被称为「炎汉」。又因汉朝皇帝姓刘而称「刘汉」。.

新!!: 荥阳郑氏和汉朝 · 查看更多 »

河南省

河南省简称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一级行政区,省会郑州市。其大部分土地位于黄河中下游以南地区,故名河南。河南地处中国中部,承东启西,古称天地之中,被视为中国之处而天下之枢,是中国经济自东向西梯次推进发展的中间地带,以河南省为主体的中原经济区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版块,以河南省为核心的中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源头和核心组成部分。河南地势西高东低,北部、西部、南部分别分布着太行山、伏牛山、桐柏山和大别山,中部和东部为大面积的冲积平原,西南部为南阳盆地。黄河穿北境而过,淮河水系和海河水系以及汉水的支流丹江也流经河南。全省面积16.7万平方公里,面积排名全国第17位。人口9480万,仅次于广东和山东位列第三位。2015年全省生产总值3.7万亿元,位居第五位。.

新!!: 荥阳郑氏和河南省 · 查看更多 »

清河崔氏

清河崔氏,是中国中古时代一个以清河郡为郡望的崔姓士族,汉末三国时期开始崛起为山東望族。北魏时,魏孝文帝分定姓族,清河崔氏与范陽盧氏、滎陽鄭氏、太原王氏並稱為四姓。在唐朝,清河崔氏有十二名宰相。.

新!!: 荥阳郑氏和清河崔氏 · 查看更多 »

戰國

戰國時期(前5世紀~前221年),簡稱戰國。關於戰國的起始年份,共有7種說法,一般有周敬王四十四年(前476)、周定王十六年(前453年)或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這三種說法為較多人接受。而戰國時代結束於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秦統一中原。後世史家劃分東周前半為春秋時代及後半為戰國時代,東周在周赧王五十九(前256年)已被秦国灭亡,所以東周不完全包括戰國時代。戰國時期各諸侯國混戰不休,故後世稱之為「戰國」,「戰國」一名取自於西漢劉向所編注的《戰國策》。 周顯王三十五年(前334年)徐州相王、四十六年(公元前323年)五國相王後各大諸侯紛紛僭越稱王(吳、越、楚三國早在春秋時代已稱王),周天子權威進一步受損。戰國時代,政治、經濟、文化、科技大規模變革,例如郡縣制度、私田制、廣泛應用鐵器和貴族因亡國變為平民傳播知識。各國為獲取土地、財富、人口不斷開展兼併戰爭,促使這個從春秋時期開始便戰爭不斷之土地逐漸走向新時代,塑造了中央集權國家「車同軌,書同文,行同倫」的雛形。戰國承春秋亂世,啟帝秦發端,中續百家爭鳴,各國相繼圖強而舉國變法,涌現了大量名將爭鋒和名士縱橫捭闔之典故,為後世傳誦。.

新!!: 荥阳郑氏和戰國 · 查看更多 »

显庆

显庆(656年正月-661年二月)是唐高宗李治的年号。唐朝使用这个年号共5年餘。 为避讳唐中宗李显的名字,因此唐朝人追称显庆年号多称明庆,又作光庆。.

新!!: 荥阳郑氏和显庆 · 查看更多 »

新唐书

《新唐书》,北宋歐陽修、宋祁、范鎮、呂夏卿等合撰,是記載唐朝歷史的纪传体史書。《新唐书》共225卷,分本纪10卷、志50卷、表15卷及列傳150卷。.

新!!: 荥阳郑氏和新唐书 · 查看更多 »

新唐書宰相世系表

新唐書宰相世系表5卷,呂夏卿撰,收錄於《新唐書》卷71上~75下,網羅唐代曾任宰相的家族世系。.

新!!: 荥阳郑氏和新唐書宰相世系表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修行郑滎陽鄭氏昭国郑氏荧阳郑氏郑归藏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