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39 关系: 南梁,司徒,司馬消難,太保,太傅,宇文护,宇文泰,宇文憲,尉遲迥,东魏,平凉市,平阳,侍中,北史,北周,北魏,北齐,刺史,周书,元子孝,突厥,竇泰,達奚震,荥阳郑氏,西魏,高欢,高昂,魏孝武帝,贺拔岳,蘇綽,赵贵,蕭紀,长安,陕西省,李弼,武興,沙苑之役,洛阳市,斛律光。
南梁
#重定向 梁 (南朝).
查看 达奚武和南梁
司徒
司徒,中国、朝鮮、越南古代职官。西周始置,位次三公,与六卿相当,与司马、司空、司士、司寇并称“五官”,金文多作“司土”,与司马、司工(即司空)合称“三有司”。是管理土地、人民的官,与后世的户部尚书相当。春秋时沿置。 汉哀帝时丞相改称大司徒,东汉时改称司徒,成为三公之一。.
查看 达奚武和司徒
司馬消難
司馬消難(),字道融,河内郡温县(今河南省焦作市温县)人。.
查看 达奚武和司馬消難
太保
太保,中国古代职官。从周朝开始设置,负责监护和辅佐年幼的国君。召公是第一个太保,《大戴礼记》说:“召公为太保,周公为太傅,太公为太师。”武王去世,成王年少,召公任太保,以长老身份监护。周公东征胜利,建东都成周(今河南洛阳),成王至成周亲政,召公为此作长篇教导,即《尚书·召诰》。周公与召公分陕而治“自陕以西,召公主之,自陕而东,周公主之。” 后召公子孙以太保为氏。春秋后废,汉复置,位次太傅。历代沿置,多为大官之加衔,并无实职。《明史》载“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正一品...掌佐天子,理阴阳,经邦弘化,其职至重。” 在周朝,太保与太师、太傅合称“三公”。 朝鮮高麗時代亦設有太保,朝鮮王朝改稱大保。.
查看 达奚武和太保
太傅
太傅,中国古代职官。始于西周,为国王的辅佐大臣与皇帝老师(辅弼官,国王年幼或缺位时他们可以代为管理国家),掌管礼法的制定和颁行,三公之一;在战国时期的齐国和楚国也设有太傅。秦朝时期被废止。西汉曾两度短暂复置该职位;东汉则长期设立。以后各朝代都有设置,但多为虚衔。 朝鮮高麗時代亦設有太傅,朝鮮王朝改稱大傅。.
查看 达奚武和太傅
宇文护
宇文護,小字薩保,代郡武川(今內蒙古武川西)人,鮮卑族,宇文泰长兄宇文颢的儿子,母阎姬。北周權臣,掌握朝廷大权15年。.
查看 达奚武和宇文护
宇文泰
宇文泰(),字黑獭(一作黑泰),代郡武川县(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武川县)人,鲜卑宇文部后裔,漢化鮮卑人,北朝西魏權臣,也是北周政權的奠基者,掌權22年。后追尊为文王,庙号太祖,武成元年(559年)追尊为文帝。.
查看 达奚武和宇文泰
宇文憲
宇文憲(),字毗賀突,北周太祖宇文泰第五子(《独孤藏墓志》作第七子,可能有两兄早夭)。.
查看 达奚武和宇文憲
尉遲迥
尉遲迥(),字薄居羅,父尉迟俟兜,母昌乐大长公主,周太祖宇文泰的外甥,爵封蜀國公,官拜相州(今河南安陽)總管。.
查看 达奚武和尉遲迥
东魏
東魏(534年-550年)是中國南北朝時期北方王朝之一,由鮮卑化漢人高歡擁立北魏孝文帝年僅十一歲的曾孫元善見為孝靜帝,並與宇文泰所掌控的西魏對立,建都邺,以高欢霸府「大丞相府」所在地晋阳为别都。.
查看 达奚武和东魏
平凉市
平凉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甘肃省下辖的地级市,位于甘肃省东部。此地有“旱码头”之称是古「絲綢之路」必經重鎮,史稱「西出長安第一城」。.
查看 达奚武和平凉市
平阳
平阳,可以指:.
查看 达奚武和平阳
侍中
侍中是中國的官職名稱,秦始置,之后很多朝代都有设立,但是其地位与职能有过很大的变化。.
查看 达奚武和侍中
北史
《北史》,唐朝李延寿撰。纪传体,共100卷,含本纪十二卷,列传八十八卷,上起北魏登国元年(386),下迄隋义宁二年(618),记北朝北魏、西魏、东魏、北周、北齐及隋六代二百三十三年史事。《南史》與《北史》是唐初史学家李延寿的作品,《北史》主要在《魏》、《齊》、《周》、《隋》四書基礎上刪訂改編而成,並參考各種雜史,“鸠聚遗逸,以广异闻”,“除其冗长,捃其菁华”,體例完整,文字優美。他撰写这两部书是为了“追终先志”,继承父亲李大师(570-628)未完成的事业。.
查看 达奚武和北史
北周
北周(557年—581年)是中國歷史上南北朝的北朝之一。又称后周(宋朝以后鲜用),由宇文氏建立,定都長安,北周自建國后,統治實權一直在霸府宇文護身上,皇帝無力與之抗阻,為了擺脫宇文護的束縛,經過一連串的計畫與鬥爭,北周武帝終於殺死了宇文護,掌握大權,並以德施政,人民安樂,在位時更成功滅北齊,統一北朝。但他死後三年,北周便被杨坚的隋朝所滅,后由隋滅陳,統一中國。.
查看 达奚武和北周
北魏
北魏(386年-534年)是北朝時期的第一個政權。由拓跋珪所建立,定都平城(遗址在今山西省大同市境)。439年,北魏统一华北與北方。 494年,魏孝文帝迁都洛阳。495年,孝文帝下诏首先在宫廷中禁止包括鲜卑语在内的诸北语,改说汉语,但对三十岁以上的人有所宽限。496年,孝文帝诏令鲜卑八大贵族全部改为汉姓,并将皇族姓氏拓跋改为元姓。534年,北魏分裂為被高歡掌控的東魏(都邺城)與被宇文泰掌控的西魏(都長安)。东魏武定八年(550年),高洋废魏孝静帝,代东魏自立,建立北齐。西魏于恭帝三年(557年)魏恭帝被权臣宇文护逼迫禅位于堂弟宇文觉,建立北周,北魏历史才正式宣告结束。 拓跋氏自称是黄帝后裔,黄帝发源地为战国时魏国所在,又“魏”有美好之意,故以此名国号。以其领土位于中国北方,又是北朝的第一个政权,故史称“北魏”。为别于此前的曹魏政权,某些史书因此别称为“后魏”,但由于史学界不称曹魏为“前魏”,故“后魏”之称很少使用。又以其王室姓拓跋,后改姓元,故又别称拓跋魏(东魏和西魏虽然姓拓跋,但是多數史学家并不如此称呼这两个政权)、元魏。.
查看 达奚武和北魏
北齐
北齊(550年—577年)是中国北朝之鲜卑化汉人政权。550年6月9日(庚午年五月戊午日),由文宣帝高洋取代东魏建立,建國號齊,建元天保,遷都鄴城,以晉陽為別都。史稱北齊或後齊,以別於南齊。以皇室姓高,又稱高齊。北齊歷經文宣帝高洋、廢帝高殷、孝昭帝高演、武成帝高湛、后主高緯、幼主高恆六帝,577年被北周消滅,共享國二十八年。 幼主高恆時期,北周在北周武帝的统治下日渐兴盛,而北齐则衰落。577年北周統一北方,北齊滅亡。北齊滅亡後,境内的士族大多遷到關中,成为北周臣民。 三年後北周外戚楊堅篡位,建國號隋並南下滅陳結束中原自魏晉南北朝長達四百年的分裂局面。.
查看 达奚武和北齐
刺史
刺史,中国古代職官名,本為御史的一種,始于汉代,东汉末年三国时期又有州牧一职与之类似。其等级和职权范围随朝代不同而多有变迁,但经常是各地方重要官员。“刺”是检核问事的意思,即监察之职。「史」為「御史」之意。.
查看 达奚武和刺史
周书
《周书》,唐令狐德棻主编,參加編寫的還有岑文本和崔仁師等人。贞观三年(629年),唐太宗诏修梁、陈、齐、周、隋五代史,令狐德棻與岑文本、崔仁師負責撰北周史,成书于贞观十年(636年)。共五十卷,本紀八卷、列傳四十二卷,而史論多出於岑文本之手。貞觀十年與《北齊書》、《梁書》、《陳書》、《隋書》同時進呈皇家。本書记载了北周宇文氏建立的周朝(557—581)的紀傳體史書。《周书》文笔简洁爽劲,清代史家赵翼说它“叙事繁简得宜,文笔亦极简劲”。《周书》不只是记述西魏及北周皇朝的史事,内容兼顾了同时代的东魏、北齐、梁与陈等四朝的重大史事,對於帝位更迭、重大动乱,皆詳加载明,反映了当时中国历史发展的大势及纷繁的历史事件。 赵翼曾曰:“当后周时,区宇瓜分,列国鼎沸,北则有东魏、高齐,南则有梁、陈,迁革废兴,岁月更异,《周书》本纪一一书之,使阅者一览了然。” 《周書》無志及表,後人據相關史料補作志表,有清人練恕《北周公卿表》1卷,萬斯同《二十五史補編》有〈周諸王世表〉、〈周公卿年表〉各1卷。近人王仲犖《北周地理志》10卷、《北周六典》10卷(以職官為主),郭靄春、徐仁甫、王忠林各自撰有《補周書藝文志》(不分卷)。.
查看 达奚武和周书
元子孝
#重定向 拓跋子孝.
查看 达奚武和元子孝
突厥
突厥(Türk;维吾尔语:تۈرك / Türk;Turkic),是生活在欧亚大陆,使用突厥语族语言的民族群体,狭义的突厥人专指曾建立突厥汗国那部分古突厥人(即以阿史那部落为核心的部落联盟);广义上的突厥人则指从古至今使用突厥语族语言的人。在中国史书中亦指由古突厥人建立的政权。.
查看 达奚武和突厥
竇泰
竇泰(),字世寧,大安捍殊人。婁昭君乃其妻妹。永熙二年(533年)一月,高歡派竇泰出擊,一日一夜行三百里,高歡以大軍隨後,爾朱兆正在庭中宴會,突聞歡軍馳至,倉皇驚走,高歡軍襲破爾朱兆於秀榮城,爾朱兆僅率張亮等數騎逃至赤谼嶺,命張亮及侍衛陳山提斬己首投降,左右不忍。遂殺所乘白馬,自縊於樹,張亮伏屍痛哭,余部降高歡。 東魏天平三年十二月,高歡伐宇文泰,兵分三路,大都督竇泰攻潼關,以司徒高敖曹領兵攻上洛(今商州),高歡親領兵自晉陽趨蒲坂(今山西永濟西南)。天平四年(537年)正月,高歡率領的東魏軍在黃河造浮橋。正月十七日宇文泰以輕銳潛出小關(今陝西潼關南禁谷),竇泰得知西魏軍突然逼近,急忙領兵自風陵渡(今陝西潼關對岸渡口)渡過黃河,此時西魏軍已進至馬牧澤(今陝西潼關北),未及停息,即向竇泰軍發起猛攻,大敗之,竇泰自殺。史稱「東西魏潼關之戰」。.
查看 达奚武和竇泰
達奚震
达奚震,字猛略。代郡(今山西省大同市)人,中国南北朝西魏、北周将领。鲜卑达奚氏。太傅、郑国公达奚武之子。 达奚震少骁勇善骑射,有武艺,走及奔马,膂力过人。虽长于将门,有理政才干。535年,起家員外散騎常侍。宇文泰在渭北狩猎,有只兔子在宇文泰面前走过,達奚震諸将競相射箭,因为達奚震的馬摔倒使他落馬,但他没有倒地边跑边射,一箭射中兔子。他回头看馬刚起来,于是翻身上马。宇文泰大喜,说:「非此父不能生此子」,赐给他父亲達奚武雑絹一百段。達奚震受宇文泰信重。550年,達奚震封昌邑县公。累進撫軍将軍、銀青光禄大夫、通直散騎常侍、車騎大将軍、儀同三司、散騎常侍。557年,周明帝即位,任儀同、司右中大夫,加驃騎大将軍、開府儀同三司,改封普寧县公。559年,进爵广平郡公,任華州刺史,颇有政绩。为百姓所敬重。 564年,随军東征,諸将敗走,達奚震与北齐交战,全軍而回。566年,進大将軍,率兵討稽胡,将其击破。571年,受位柱国。572年,袭父爵为郑国公,出任金州总管、十一州九防諸軍事、金州刺史。575年,跟随周武帝東征,担任前三軍总管。576年、又跟随東征,率步騎一万守統軍川,攻下義寧、烏蘇二鎮和并州。進位上柱国。577年,跟随平定鄴城,朝廷賞给他妾二人、女乐一部和珍玩,以灭北齐有功,担任大宗伯。其父達奚武也担任过大宗伯,被当时的舆论所称道荣耀。578年,出任原州总管、三州二鎮諸軍事、原州刺史。后辞任回長安。隋文帝開皇初年,在家中去世。.
查看 达奚武和達奚震
荥阳郑氏
荥阳郑氏,中国中古时代一个以荥阳郡为郡望的郑姓士族。 荥阳郑氏先祖可追溯到周宣王分封的郑国,郑国灭亡后以国为氏。东汉末年,以郑当时一脉的郑浑、郑泰等人为开始,逐渐发展为高门望族。北魏时与范阳卢氏、清河崔氏、太原王氏并称为四姓,唐朝荥阳郑氏有十个宰相。现代考古论证,河南省开封县境内的启封城外西侧有荥阳郑氏家族墓地。.
查看 达奚武和荥阳郑氏
西魏
西魏(535年-557年)是中國魏晉南北朝時期中的北朝的一個地方政权,是由鮮卑人宇文泰擁立北魏孝文帝元宏的孫子元宝炬為帝,與高歡所掌控的東魏對立,建都長安。至557年被北周取代,總止經歷兩代三帝,享國二十二年。 在整個西魏統治時期,一直都由權臣宇文泰以霸府的形態控制著政權,在他努力下,北方經濟逐漸恢復,人民安居樂業,而且屢勝東魏。.
查看 达奚武和西魏
高欢
歡,勃海郡蓨县人(今河北衡水市景县),鲜卑化汉族,鲜卑名賀六渾,为北魏、東魏權臣,也是北齐政权的奠基者。追尊為「神武帝」。.
查看 达奚武和高欢
高昂
昂()此处从《北齐书》中华版卒年三十八。如按其他版本取卒年四十八,则高昂生于491年,比其兄高--早出生六年,不取。,字敖曹,以字行,渤海蓨縣(今河北省景縣東)人,南北朝時期東魏大將。北魏徐州刺史高-乾-之三弟。父高翼,母张氏,舅张元宾。.
查看 达奚武和高昂
魏孝武帝
魏孝武帝--,一说元脩(),字孝則,河南郡洛阳县(今河南省洛阳市东)人,魏孝文帝元宏之孙,廣平武穆王元懷第三子,母親是李氏,是北魏最後一位皇帝。.
查看 达奚武和魏孝武帝
贺拔岳
賀拔岳(),一名阿斗泥。神武尖山(今山西朔州)人,敕勒族。北魏時期將領。.
查看 达奚武和贺拔岳
蘇綽
蘇綽(498年—546年),字令綽,西魏京兆武功人(今陝西武功附近)。.
查看 达奚武和蘇綽
赵贵
赵贵(),字--,天水郡南安县(今甘肃省天水市)人,西魏八大柱国之一,官拜太保、大宗伯,封南阳郡公。北周时为太傅、大冢宰,进封楚国公。.
查看 达奚武和赵贵
蕭紀
蕭紀(),字世詢,為梁武帝蕭衍第八子,母葛修容,梁簡文帝蕭綱、梁孝元帝蕭繹之弟。.
查看 达奚武和蕭紀
长安
长安是世界历史上一座著名都城,是今西安市的古称,外国人称之为胡姆丹(Khumdan)。其地点由于历史原因有过一次迁徙,但大致位于现在关中平原的西安和咸阳附近的渭河南岸。周、秦、汉、隋、唐等十多个朝代建都于此,因此在汉、三國、晉等朝代將长安一帶的京畿地區称为「三輔」。曾經建都長安的汉朝與唐朝都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时代。長安作為中國歷史的首都地位長達1200年。 长安同时是一座国际大都會,约在前195年到公元25年(西汉),共計220年;575年至833年(北周、隋朝、唐朝)的时候是世界上最大的都市,共约358年(833年被當時的阿拉伯帝國首都巴格達取代)长安在它发展的顶峰时期拥有超過百萬的人口,在其发展的极盛阶段一直充当着东方世界中心的地位,吸引了大批的外国使节、僧侣與商人的到来,著名的丝绸之路西汉时期就是以长安为起点。目前西安市仍然存有大量当时建造的唐朝宫殿遗址、陵墓、佛塔、碑刻、壁画、雕塑及生活用品等文化遗产。唐朝滅亡後,五代時,後梁改京兆府為雍州,設大安府,後唐改大安府為京兆府。北宋置陝西路,後置永興軍路。金朝改永興軍路為京兆府路。元朝曾設安西府;後改為安西路、奉元路。 明朝建立後,朱元璋一度曾考慮以長安為首都,隨著明成祖定都北京,政治经济中心漸向沿海地區东移,西安逐渐退出政治中心的舞台。明代改奉元路為西安府,西安之名即由此而來。明代西安城建设上得到一定的复兴,目前的西安城墙等大量古建筑来自明代。1943年,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再次成立西安市,再次划拨西安城城关及城周四乡面积230平方公里划归西安市。之后该地仍然存在长安区等相关名称。.
查看 达奚武和长安
陕西省
陕西,简称陕或秦,又称三秦,是中国西北地区的省份,现为西北地区工农业最发达的省份,处于黄河中游,是现今中国地理版图的中心。省会是中国著名古都西安。.
查看 达奚武和陕西省
李弼
李弼可以指:.
查看 达奚武和李弼
武興
#重定向 武興城.
查看 达奚武和武興
沙苑之役
沙苑之役指的是在南北朝时期的東、西魏之间第二場大戰。 东魏天平四年(537年)十月,东魏丞相高欢為一雪小關(今陝西潼關南禁谷)之敗,亲率二十万军队至蒲津(今山西永濟縣一帶)攻討西魏,志在為竇泰復仇。十月進抵洛水之南的許原,威逼長安。西魏帝派遣宇文泰前来迎击。 当时宇文泰的军队不满万人,軍隊備有三日糧食,以輕騎渡渭河至北岸的沙苑(今陝西大荔南),距高歡大軍60里安營。此時宇文泰採李弼之計,列陣於渭曲,又命將士將武器藏於蘆葦中,等候聞鼓聲而起。高歡遣東魏兵至,見西魏兵少人乏,於是兵馬輕敵冒進,一時行伍亂次。宇文泰乘東魏軍輕敵不為行列,李弼、趙貴伏兵頓起,李弼的鐵騎橫擊東魏主力,將高歡大軍截為兩段,在沙苑一举击溃东魏军队,俘虜7萬人,繳獲鎧仗18萬件,高歡連夜跨駱駝逃往黃河西岸。宇文泰命令將士每人在戰場上植柳樹一株,以示慶賀。西魏升宇文泰為柱國大將軍,增邑五千戶,參戰的其他十二名將領也進爵增邑。 凭借这场以弱胜强的伏擊戰,宇文泰既巩固了建立不久的西魏政权,确立了东西魏割据的局面,同时也巩固了自己在西魏政权的主宰地位,为之后北周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沙苑之战后东魏不再能随意侵入关中,东西魏的主战场转为河东(山西)和河南。.
查看 达奚武和沙苑之役
洛阳市
洛阳市(,邮政式拼音:Loyang)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河南省下辖的地级市,位于中原地区,中国四大古都之一,现为河南省及中原城市群的副中心城市。是丝绸之路起点,隋唐大运河的中心城市,也是国务院认定的首批24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2011年被联合国授予“世界文化名城”称号。洛阳自夏朝开始,前后有十三个正统朝代以其为都,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最早、建都政权数量最多、持续建都时间最久的都城,拥有5000年文明史、3000年建城史和1500年建都史。仰韶曙光,夏商肇基,周制礼乐,两汉文章,魏晋风流,南北融合,隋唐盛世,宋金兵戈,洛阳城在历史的长河中数度兴废,活跃在文明中心长达数千年,与国家与民族的命运始终相依。 洛阳位于洛水之北,水之北乃谓“阳”,故名洛阳,又称雒阳、洛邑、雒邑、京洛和洛城,因境內有伊、洛两水,也称伊洛。洛阳地处中原,境内山川纵横,西依崤山,由函谷关通关中平原,东临嵩岳,北靠太行与黄河之险,南望伏牛、熊耳,有“河山拱戴,形势甲于天下”之说。洛阳以其四面环山、八关都邑的地理优势,成为历代帝王青睐之所;也因其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居中位置,成为古往今来的水陆交通要地。 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是中华文明的主要发源地。“中国”一词最初便是指古代洛阳地区。沿洛水自东向西的洛河两岸,于不足30公里的范围内,分布着夏都斟鄩、商都西亳、东周王城、汉魏洛阳故城和隋唐洛阳城五大都城遗址,人称“五都贯洛”。都城遗址分布之密集,联系之密切,时间跨度之大,举世罕见。 现代的洛阳以龙门石窟、白马寺和关林等历史名胜,牡丹、水席、杜康酒等传统文化,以及二里头遗址、汉魏洛阳故城和隋唐洛阳城等国家大遗址而闻名,被誉为「千年帝都,牡丹花城」。洛阳有三项六处世界文化遗产,其遗产数量在中国城市中仅次于北京。洛阳有5A级景区四项五处,位居全国地级市前列。洛阳是首批经中国国务院批准的享有地方立法权的13个较大的市之一,重要的工业城市和优秀旅游城市,也是首批中国创新型试点城市,中原经济区和中原城市群的副中心城市。洛阳全境总面积15,230平方公里,现下辖八县一市六区,截止2015年,洛阳市中心市区建成面积达209平方公里。根据中国国务院2012年批准的《洛阳市城市总体规划》,到2020年,中心城区人口达到285万人,中心城区面积将达614平方公里,逐步把洛阳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生态友好、特色鲜明的现代化城市。2016年,国务院相继批复《洛阳市城市轨道交通第一期建设规划》、设立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洛阳片区,千年古都又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查看 达奚武和洛阳市
斛律光
斛律光(),字明月,朔州敕勒部(今山西西北)人,北齐名将,斛律金之子。.
查看 达奚武和斛律光
亦称为 达奚成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