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在努力恢复Google Play商店上的Unionpedia应用程序
传出传入
🌟我们简化了设计以优化导航!
Instagram Facebook X LinkedIn

费迪南·埃罗尔德

指数 费迪南·埃罗尔德

路易·约瑟夫·费迪南·埃罗尔德(Louis Joseph Ferdinand Hérold,),法国作曲家。生于一个音乐世家,1806年入巴黎音乐学院学习,1812年获罗马大奖。之后他和布瓦尔迪厄以及奥柏都合作过,但直到1826年,他的歌剧《玛丽亚》才获得成功。1831年他创作出最出色的一部歌剧《赞帕》,但两年后就因为肺结核不幸去世。埃罗尔德的歌剧旋律优美,戏剧性强,但写作手法还不够成熟。目前仍在演奏的只有《赞帕》的序曲。.

目录

  1. 8 关系: 巴黎國立高等音樂舞蹈學院丹尼尔·奥柏序曲弗朗索瓦-阿德里安·布瓦尔迪厄罗马大奖肺结核歌剧法国

  2. 1791年出生
  3. 1833年逝世

巴黎國立高等音樂舞蹈學院

國立巴黎高等音樂暨舞蹈學院(Conservatoire national supérieur de musique et de danse de Paris)簡稱CNSMDP,是法國巴黎一所音樂及舞蹈學院,位在巴黎十九區的尚·饒勒斯街(Avenue Jeans-Jauré),學院於1795年8月3日成立,1991年12月7日成為科学文化公施設法人(法語: établissement public à caractère administratif)。巴黎國立高等音樂舞蹈學院傳授音樂和舞蹈專業訓練以及和聲學,被視為世上最好的藝術教育學院之一。現代的西洋音樂史中,巴黎音樂院輩出許許多多的電子音樂家、作曲家、演奏家、音樂教育家,此外,巴黎高等音樂舞蹈學院也是芭蕾以及舞蹈的專研養成機關。为巴黎文理研究大学(PSL)的成员之一。.

查看 费迪南·埃罗尔德和巴黎國立高等音樂舞蹈學院

丹尼尔·奥柏

丹尼尔·弗朗索瓦·埃斯普雷特·奥柏(Daniel François Esprit Auber,),法国作曲家, 他早年在伦敦商界当小职员,1804年回国,致力于音乐创作,曾任巴黎音乐学院院长、皇家小圣堂乐长等职。 他作有歌剧约50部,包括代表作《石匠》、《青铜马》、《假面舞会》、《波尔蒂契的哑女》等,其中《波尔蒂契的哑女》以1647年那不勒斯渔民反抗西班牙统治起义为题材,1830年在布鲁塞尔上演,对同年比利时人民反抗荷兰的独立运动起了鼓动作用。.

查看 费迪南·埃罗尔德和丹尼尔·奥柏

序曲

序曲源于法语ouverture,指歌剧、舞剧等开幕前演奏的短曲,亦称"开场音乐",由管弦乐队演奏。其使命在于综合地叙述全剧发展的重要关键场面,奏出剧中代表主角发旋律,音樂內容預示了戲劇作品的故事情節(雷奧諾拉為歌劇費德里奧中序曲之一)。 音樂會序曲,具戲劇性的,生動有趣的,以及發人深省的管弦樂章,獨立於任何歌劇或戲劇作品之外來單獨創作。例如:孟德爾頌的《芬格爾山洞》,或柏遼茲(白遼士)的《羅馬狂歡節序曲》。這也自貝多芬的序曲形式,如艾格蒙特序曲、科里奧蘭序曲及萊奧諾拉第三號序曲轉變而來;甚至早期具情境性質的管弦樂作品,如「暴風雨」(曾出現於第六號交響曲田園。貝多芬亦曾寫作以暴風雨為題的鋼琴奏鳴曲),可回溯至韋瓦第的小提琴協奏曲《四季》中夏季的暴風雨片段,以及巴洛克時期法國歌劇場景間一些具情境性質的間奏曲(entr'actes)。.

查看 费迪南·埃罗尔德和序曲

弗朗索瓦-阿德里安·布瓦尔迪厄

弗朗索瓦-阿德里安·布瓦尔迪厄(François-Adrien Boieldieu,),法国作曲家。父亲是鲁昂当地的主教,早年学习演奏管风琴和钢琴,后来到巴黎定居,与著名小提琴家罗德合作举办过许多音乐会。1793年他的第一部歌剧《有罪的女儿》上演获得成功,自此走上创作歌剧的道路。1803年曾到圣彼得堡担任指挥,回国后任巴黎音乐学院教授。布瓦尔迪厄一生共写有四十多部歌剧,以喜歌剧最为出色,特别是《巴格达的酋長》和《白衣女郎》。他的作品生活气息浓郁,旋律优美动人,戏剧性强,在法国音乐史上地位很高。.

查看 费迪南·埃罗尔德和弗朗索瓦-阿德里安·布瓦尔迪厄

罗马大奖

罗马大奖(Prix de Rome),是一种著名的法国国家艺术奖学金,旨在提高法国的艺术水平。.

查看 费迪南·埃罗尔德和罗马大奖

肺结核

#重定向 结核病.

查看 费迪南·埃罗尔德和肺结核

歌剧

歌剧(opera,opere為複數形)是一门西方舞台表演艺术,簡單而言就是主要或完全以歌唱和音乐來交代和表達劇情的戏剧(是唱出来而不是说出来的戲劇)。 歌劇在17世紀,即1600年前后才出现在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它源自古希臘戲劇的劇場音樂。歌劇的演出和戏剧的所需一樣,都要凭借剧场的典型元素,如背景、戏服以及表演等。一般而言,较之其他戲劇不同的是,歌剧演出更看重歌唱和歌手的傳統聲樂技巧等音乐元素。歌手和合唱團常有一隊樂器手負責伴奏,有的歌劇只需一隊小樂隊,有的則需要一團完整的管弦樂團。有些歌劇中都會穿插有舞蹈表演,如不少法語歌劇都有一場芭蕾舞表演。歌劇被視為西方古典音樂傳統的一部分,因此和經典音樂一樣,流行程度不及當代流行音樂,而近代的音樂劇被視為歌劇的現代版本。 歌劇最早出現在17世紀的意大利,既而傳播到歐洲各國,而德國的海因里希·許茨、法國的让-巴普蒂斯特·吕利和英格蘭的亨利·珀賽爾分別在他們自己的國家,開創了17世紀歌劇的先河。一直到18世紀,意大利歌劇依然是歐洲的主流,縱然巴黎吸引了不少外國作曲家到法國謀生,而韓德爾最終落腳英倫。 而意大利歌劇的主流一直是正歌劇,直至格魯克在1760年代推出的「革新歌劇」,以對抗正歌劇的矯揉造作。而今天依然著名的18世紀歌劇巨匠,顯然是莫札特。莫札特少年時先以正歌劇起家,既而以意大利語喜歌劇,風行各地,尤以《費加羅的婚禮》、《唐·喬望尼》和《女人皆如此》為人稱頌。而莫氏倒數第二部歌劇《魔笛》(最後一部為狄多王的仁慈),更是德語歌劇的指標性作品。 19世紀初期是美聲(bel canto)風格歌劇的高峰期,風行當時的羅西尼、多尼采蒂和貝利尼等人的歌劇,時至今日,依然常見於舞台。與此同時,賈科莫·梅耶貝尔的歌劇作品則成為了法式大歌劇(Grand Opera)的典範,並風行全法。 19世紀中後葉則被譽為歌劇的「黃金時期」,其中理查德·瓦格纳和朱塞佩·威尔第在德國和義大利各領風騷。而黃金時期過後的20世紀初,西歐歌劇繼續演變出不同風格,如義大利的寫實主義(verismo)和法國的當代歌劇,和及後贾科莫·普契尼和理查德·施特劳斯的作品。而在整個19世紀,在中東歐地區,尤其是俄羅斯和波希米亞,國民樂派的崛起造就了當地和西歐平行發展的歌劇作品。 整個20世紀,現代風格元素常被嘗試混入歌劇當中,如阿诺德·勋伯格和阿尔班·贝尔格的無調性手法和十二音階作曲法,以伊戈尔·斯特拉文斯基為代表的新古典主義音樂和菲利普·格拉斯和約翰·亞當斯的簡約音樂。隨著錄音技術的改善,像恩里科·卡鲁索等歌手成為歌劇圈外人士所知的名字。隨著20世紀科技的進步,歌劇也會在電台和電視上播放,也出現了為廣播媒體而寫的歌劇。.

查看 费迪南·埃罗尔德和歌剧

法国

法兰西共和国(République française ),簡稱法国(France ),是本土位於西歐並具有海外大區及領地的主權國家,自法蘭西第五共和國建立以來实行单一制與半总统制,首都為歐盟最大跟歐洲最大的文化與金融中心巴黎。該國本土由地中海一直延伸至英倫海峽及北海,並由萊茵河一直延伸至大西洋,整體呈六角狀。海外领土包括南美洲的法属圭亚那及分布于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的诸岛屿。全国共分为18个大区,其中5个位于海外。法国與西班牙及摩洛哥為同時擁有地中海及大西洋海岸線的三個國家。法國的国土面积全球第四十一位,但卻為歐盟及西歐國土面積最遼闊的國家,歐洲面積第三大國家。 今日之法国本土于铁器时代由高卢人(凯尔特人的一支)征服,前51年又由罗马帝国吞并。486年法兰克人(日耳曼人的一支)又征服此地,其于该地域建立的早期国家最终发展成为法兰西王国。法国至中世纪末期起成为欧洲大国,國力於19-20世紀時達致巔峰,建立了世界第二大殖民帝國,亦為20世紀人口最稠密的國家,現今則是众多前殖民地的首選移民国。在漫長的歷史中,法國培養了不少對人類發展影響深遠的著名哲學家、文學家與科學家,亦為文化大国,具有第四多的世界遺產。 法國在全球範圍內政治、外交、軍事與經濟上為舉足輕重的大國之一。法國自1958年建立第五共和国後經濟有了很大的發展,政局保持穩定,國家體制實行半總統制,國家經由普選產生的總統、由其委任的總理與相關內閣共同執政。1958年10月4日,由公投通過的國家憲法則保障了國民的民主權及宗教自由。法國的建國理念主要建基於在18世紀法國大革命中所制定的《人權和公民權宣言》,此乃人類史上較早的人權文檔,並對推動歐洲以至於全球的民主與自由產生莫大的影響;其藍白紅三色的國旗則有「革命」的含義。法國不僅為聯合國常任理事國,亦是歐盟始創國。該國國防預算金額為全球第5至6位,並擁有世界第三大核武貯備量。法國為发达国家,其GDP為全球第六大經濟體系,具備世界第十大購買力,並擁有全球第二大專屬經濟區;若以家庭總財富作計算,該國是歐洲最富有的國家,位列全球第四。法國國民享有高生活質素,在教育、預期壽命、民主自由、人類發展等各方面均有出色的表現,特別是醫療研發與應用水平長期盤據世界首位。其國內許多軍備外銷至世界各地。目前,法国是。.

查看 费迪南·埃罗尔德和法国

另见

1791年出生

1833年逝世

亦称为 埃罗尔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