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賴和

指数 賴和

賴和(),台灣彰化人。原名賴河。本職是醫生,但是卻在文學領域留下盛名,尤其是他的詩作,被公認是台灣最有代表性的民族詩人。賴和不但是台灣日治時期重要的作家,同時也是台灣1930年代作家所公認的文壇領袖,曾經催生、主編過《台灣民報》的文藝欄。由於他提攜後進不遺餘力,因此他的同輩楊守愚說他是「台灣新文藝園地的開墾者」與「台灣小說界的褓母」,並在「光復慶祝後二日」一文中讚揚他為「台灣的魯迅」。曾經主編新潮文庫的醫生文人林衡哲,則尊稱賴和為「台灣現代文學之父」。.

97 关系: 南音台灣台灣主體意識台灣人台灣割讓台灣獨立運動台灣總督府醫學校台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台灣民報台灣民眾黨台灣新文學台灣文學台灣文化協會台灣文藝台灣文藝聯盟台灣日治時期台語文吳濁流吳新榮威廉·巴特勒·叶芝客家客家話中國中華民國總統府二林事件五四运动張大春張深切張我軍張星建彰化市 (州轄市)彰化縣彰化縣 (清朝)作家医生國立台灣文學館國文天地呂赫若啟蒙時代前衛出版社四书五经王禎和王詩琅王昶雄福建臺灣省福佬客私塾翁俊明白目白話文...道士衛生福利部嘉義醫院許俊雅马关条约詹冰高木友枝鲁迅趙天儀黑旗軍霧社事件胡民祥郭秋生闽南语葉石濤葉榮鐘蔡秋桐蔣渭水鄭穗影臺中州臺灣府臺灣總督府醫學校臺灣省政府臺灣話臺灣民報臺灣民主國臺灣民主國國旗蛇先生連橫 (歷史學家)陳芳明林獻堂林瑞明杜聰明楊守愚楊宗翰楊翠楊華 (臺灣詩人)楊逵治警事件洪範書店清朝漢文漢族戴潮春事件新舊文學論戰日语日本日本国政府 扩展索引 (47 更多) »

南音

南音是香港和珠江三角洲一種以廣州話表演的傳統說唱音樂,始於清末。廣義的「南音」泛指粵調,包括地水南音、戲曲南音、老舉南音等,由於南音與木魚、龍舟和粵謳等粵調的用韻形式、平仄、結構都有共同的地方,有時會把粵調統稱為南音。 在結構上,一篇南音多數由數段組成,每一段都有起式、正文和煞尾。通常都是從慢板開始,逐漸加快。但一首粵曲之中,板式非常多變,全曲其實夾雜著很多不同曲體,包括有流水南音、木魚,中間又夾雜說白,而速度的變化也較多。粵曲藝人演唱南音時,唱腔亦和傳統南音有所不同。 早期的南音並沒有留下錄音,直到1975年,榮鴻曾研究演出場合對演唱者的影響,在富隆茶樓重建一個傳統的演出場合安排瞽師杜煥錄音,才保留了一些錄音資料。1980年代中期,南音唱片的出版比以往多,當中演唱的多是粵劇藝人。.

新!!: 賴和和南音 · 查看更多 »

台灣

#重定向 臺灣.

新!!: 賴和和台灣 · 查看更多 »

台灣主體意識

#重定向 臺灣主體性.

新!!: 賴和和台灣主體意識 · 查看更多 »

台灣人

#重定向 臺灣人.

新!!: 賴和和台灣人 · 查看更多 »

台灣割讓

#重定向 台灣日治時期#馬關條約.

新!!: 賴和和台灣割讓 · 查看更多 »

台灣獨立運動

台灣獨立運動,簡稱台獨,是台灣的政治思想之一,其主要目標是透過制定新憲法等方式,建立一個屬於台灣住民的獨立主權國家,與謀求兩岸統一的「統派」相對。實際上依照理論與目標的不同,還可細分為傳統台獨、華獨、台獨左派等流派。 台灣獨立運動面臨著種種的政治現實與國際角力,外部除須與美日兩大盟邦建立互信的軍事同盟關係,還須克服來自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武力干涉與經濟施壓,而如何解決台灣內部在國家認同與意識形態上的多元與矛盾(統派)也是另一項難題。台灣獨立運動也透過台灣民族主義、台灣本土化運動、台灣正名運動、去中国化、強調台灣主體性等方式表現。.

新!!: 賴和和台灣獨立運動 · 查看更多 »

台灣總督府醫學校

#重定向 臺灣總督府醫學校.

新!!: 賴和和台灣總督府醫學校 · 查看更多 »

台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

#重定向 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

新!!: 賴和和台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 · 查看更多 »

台灣民報

#重定向 臺灣民報.

新!!: 賴和和台灣民報 · 查看更多 »

台灣民眾黨

#重定向 臺灣民眾黨.

新!!: 賴和和台灣民眾黨 · 查看更多 »

台灣新文學

台灣新文學,台灣日治時期的文學刊物,1935年12月28日創刊,由台灣新文學雜誌社編輯發行,集結了台灣全島進步的作家。有中日兩種語文的版本。刊物中文部分為賴和、楊守愚、吳新榮等人主筆,創辦人楊逵負責日文部分。1937年6月15日,日本當局下令廢止漢文雜誌,《台灣新文學》被迫終刊。在一年半多的時間內,共發行15期及新文學月刊兩期。.

新!!: 賴和和台灣新文學 · 查看更多 »

台灣文學

台灣文學長期因為政治、地緣因素,早期經常被視為邊陲文學或中國文學的支流,在發展上即受到相當大的壓抑。尤其在外來統治者的廣義殖民下,紛雜書寫系統使台灣文學呈現無法連貫的窘境。不過相對的,從南島語系的台灣原住民的口傳文學、古典漢文(台灣傳統漢文學)、華語白話文、日文、台語白話文和客語白話文的複雜情況及斷層也豐富了台灣文學的面相。 台灣文學就廣義而言應為「出生或客居台灣所發表的所有文字作品」,而狹義上則應指「描寫台灣鄉土人物、再現台灣典型環境、運用台灣語言的作品、表現台灣人的生活與思想」的文學作品。 台灣文學歷經日治時期新文學、反共文學與西化現代主義文學的發軔萃煉過程後,1970年代之後的懷鄉、鄉土、政治、女性文學於2000年代仍以嶄新型態呈現,且佔台灣文學一定重要性。除此之外,暢銷的勵志文學、新興的網路文學和同志文學也在這波多元化的並存發展中,競相在新媒介介面或寫作技巧上,重整台灣的新世紀文學圖像。而也就是如此,台灣文學雖在影像媒體夾擊中面臨著嚴峻挑戰,依舊試圖以更創新的面貌繼續蓬勃再生。.

新!!: 賴和和台灣文學 · 查看更多 »

台灣文化協會

#重定向 臺灣文化協會.

新!!: 賴和和台灣文化協會 · 查看更多 »

台灣文藝

台灣文藝可能是指:.

新!!: 賴和和台灣文藝 · 查看更多 »

台灣文藝聯盟

#重定向 臺灣文藝聯盟.

新!!: 賴和和台灣文藝聯盟 · 查看更多 »

台灣日治時期

臺灣日治時期()是指臺灣在1895年至1945年間由大日本帝國統治的時期,於臺灣歷史上又稱為日本時代、日治時代、日據時代或日本統治時期。 日本統治時期臺灣經濟置於日本帝國主義支配之下,身為最後一個躋身新帝國主義的日本,其帝國主義型態具有後進性,和西方由資本主義引導國家海外殖民政策不同,日本國內的資本主義尚不發達,無力在臺灣從事大規模資本活動,因此日治初期,是由臺灣總督府主導殖民地的開拓規劃。原則上,由官方為日本資本家量身定做各種規則,迫使臺灣提供資源、物產及勞力,為其服務。在殖民國家發展定位上,日本將臺灣做為支持本國工業的後盾,同時是日本向南洋發展的基地。日本在臺灣實行特別法,以警察政治控制社會,臺灣人沒有平等的參政權,在日治初期的現代化教育程度也遠低於在臺灣的日本人,日後逐年普及,但教育制度上與日本人相比仍不平等矢內原忠雄著,周憲文譯,《日本帝國主義下之臺灣》,頁189-201,1999年,台北,海峽學術出版社。。自大正時期後,日本對臺灣統治已漸趨穩固以及大正民主化的政治風氣改變,於日治中後期日方改取較為柔和的內地延長主義統治方針以及改派任文官總督,臺灣亦在短時期內發展蓬勃的本土政治運動及社會運動,同時也其許多臺人出國前往中國東北的滿州國或到日本本土留學,如鍾理和等,甚至赴中國與國共合作抵抗日本統治。中日戰爭爆發後日方因應戰爭需要更進一步推行全面性的皇民化政策,以期將臺灣人同化於日本,不過儘管高砂族有志士、民間日籍台裔的志願兵力,仍有漢人赴中參戰抗日,日本政府在民族認同問題下,改派臺灣兵赴南洋即可看出官方與日籍臺灣人的煎熬,詳見臺灣抗日運動、高砂義勇隊。 基於日本殖民統治的需求,臺灣在日治時期於基礎設施、教育設施、公共衛生、農業以及工業等各方面得到相當程度的現代化,但在對外經濟關係上則被日本化。而因為日本統治末期推行皇民化運動造成的低中國性,與戰後初期「陳儀政府」治理失政集負面中國性大成,並視當時臺灣人為「日本奴化教育下的劣等國民」,在臺灣本地人與戰後來臺大陸人之間形成族群隔閡。許多臺灣人因而感到過去日本統治下的臺灣情況比較良善。部份臺灣史學者認為,此情結不僅影響許多在日治時期出生的臺灣人,也相當程度地影響了戰後臺灣對本土認同、臺灣主體性、族群意識觀念乃至臺灣獨立運動的興起。儘管戰後國民黨政府在臺灣推行中國導向的民族主義教育,強調日本殖民臺灣的負面影響,把日治時期臺灣的抗日運動與中國抗日戰爭做連結,並將日本領臺視為等同日本侵華歷史的一部分,但臺灣民間對日本大多仍抱持好感,不過也有其他不同於上述調查結果之民調。日本留在臺灣的基礎建設、文化政策所造成的影響亦於近年來不斷被各界重新檢視或評價。為東亞乃至於世界殖民史上少見的情形,時常引起學術界的興趣及研討。.

新!!: 賴和和台灣日治時期 · 查看更多 »

台語文

#重定向 臺語文.

新!!: 賴和和台語文 · 查看更多 »

吳濁流

吳濁流(),本名吳建田,是一位生於臺灣新竹新埔的客家裔詩人、小說家及記者,以《亞細亞的孤兒》等長篇小說聞名,是客家文學著名作家,並創辦《臺灣文藝》雜誌,設立吳濁流文學獎。 為臺灣於二次世界大戰後重要作家,被譽為「鐵血詩人」。.

新!!: 賴和和吳濁流 · 查看更多 »

吳新榮

吳新榮(),字史民,號震瀛、兆行,晚號琑琅山房主人,台灣鹽水港廳(今臺南市將軍區)人。台灣著名文人、醫師與政治人物,在日治時期曾參與組織「佳里青風會」及「台灣文藝聯盟佳里支部」,為「鹽分地帶」文學集團代表人物之一、「北門七子」之一。 戰後吳新榮曾擔任台南縣參議員。1947年二二八事件發生時,遭逮捕入獄。後來投身於地方文史工作,曾擔任台南縣文獻委員會編纂組組長,並主編《南瀛文獻》。.

新!!: 賴和和吳新榮 · 查看更多 »

威廉·巴特勒·叶芝

叶芝(William Butler Yeats,),亦译“--”、“耶茨”,爱尔兰诗人、剧作家,神秘主义者。叶芝是运动的领袖,也是艾比剧院的创建者之一。 叶芝早年的创作仍然具有浪漫主义的华丽风格,善于营造梦幻般的氛围,例如他在1893年出版的散文集《凯尔特的薄暮》便属于这种风格。然而进入不惑之年后,在现代主义诗人伊兹拉·庞德等人的影响下,尤其是在其本人参与爱尔兰民族主义政治运动的切身经验的影响下,叶芝的创作风格发生了比较激烈的变化,更加趋近现代主义了。 叶芝不仅仅是艾比剧院的决策者之一,也曾担任爱尔兰国会参议员一职。他十分重视自己的这些社会职务,是爱尔兰参议院中有名的工作勤奋者。叶芝曾于192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的理由是“以其高度艺术化且洋溢着灵感的诗作表达了整个民族的灵魂”。1934年,他和拉迪亚德·吉卜林共同获得歌德堡诗歌奖。.

新!!: 賴和和威廉·巴特勒·叶芝 · 查看更多 »

客家

#重定向 客家民系.

新!!: 賴和和客家 · 查看更多 »

客家話

#重定向 客家语.

新!!: 賴和和客家話 · 查看更多 »

中國

中國是位於東亞的國家或地理區域,此名稱最早见于西周,用來指以洛陽盆地為中心的中原地區,與四夷相對,之後逐漸用來指稱從夏朝起延續傳承至今的各政權。其疆域隨著歷史演變而有所增減,但大多不脫以中原王朝根基所在的汉地九州為中心。民族構成上以漢族為主體,文化上透過歷代王朝政權與周邊各民族政權的交流與征戰,而融入不少周邊民族的文化。現今國際上廣泛承認代表中國的政權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國文明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之一。 新石器时期,中原地区开始出现聚落组织;公元前27世纪左右出现方国,以共主為首的制度;前20世纪开始,古代中国进入世袭的封建皇朝阶段;公元前2世紀,秦滅六國,完成中國第一次大一統。此後幾千年來,中國的政治制度以半傳統的夏代為基礎的世襲君主制以朝代更換政權運作。此後经多次擴大,破裂,重組,朝代更迭,經過數次统一与分裂交替进行。直到1911年辛亥革命後,中國废除君主制,实行共和制,清朝被1912年成立的中华民国取代。1945年第二次國共內戰爆發後,中國共產黨逐漸控制中國的大部分領土,最終於1949年10月1日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形成了中华民国與中华人民共和国双方相隔台灣海峽对峙的局面;惟做為國際關係核心場域的聯合國系統內,中華民國政府仍持擁有中國代表權,直到1971年聯合國大會2758號決議通過後,才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完全取代。 中國經濟曾经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在世界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其周期通常与王朝的兴衰与更替相對應。中國經濟史可分为几个階段:第一階段為遠古至西晉末年,其中以三國孫吳時轉變較大;第二階段為東晉至北宋末年,其中以唐安史之亂劃分為前後;第三階段為南宋建立至鴉片戰爭張家駒,《兩宋經濟重心的南移》,湖北人民出版社,1957年。工业革命後,西方國家的工業成品,無論在數量和質量上,相較於當時中国純手工業經濟出産的商品,佔有壓倒性的優勢。而且,由于明清兩代以來,中國對外政策趨於保守,並對外實行海禁,使得西方工業化的影响步伐在中国国門前站住了腳,中国在19世紀末以前,一直沒有很好地進行工業化,經濟遂落後於西方。1978年改革開放施行後,中国经济發展迅速,對世界經濟的影響也日漸顯著。 中国文化歷經上千年的歷史演變,是各區域、各民族古代文化長期相互交流、借鉴、融合的結果。其中汉文化对日本、朝鮮半島和东南亚有深远影响,形成漢字文化圈。中国的传统艺术形式有国乐、相声、戏曲、书法、国画、文學、陶瓷藝術、雕刻等,传统娱乐活动有象棋、围棋、麻将、中国武术等。茶、酒、菜和筷子等为中国的特色饮食文化,春节(舊曆新年)、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冬至等为传统节日。中国传统上是一个儒学国家,以夏历为历法,以五伦为道德准则。春秋时期孔子「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开始办私塾培养人才,汉朝时采用察举推选政府官员,隋朝起实行科举在平民中选拔人才。此外,中国歷朝歷代都设有史官,因此保存有十分详尽的历史资料,如《二十四史》、《资治通鉴》等。古代中國在科學領域上有豐厚的成就。.

新!!: 賴和和中國 · 查看更多 »

中華民國總統府

總統府是中華民國總統、副總統的幕僚機關,專責處理與總統、副總統有關的行政事務;成立於1948年5月20日,其機關法人前身為國民政府。.

新!!: 賴和和中華民國總統府 · 查看更多 »

二林事件

二林事件,又稱二林蔗農事件、林本源製糖騷擾事件,日治臺灣時期的農民運動,於1924年至1925年間在彰化二林發生。蔗農不滿林本源製糖株式會社的甘蔗收購價格太低,引發衝突事件。.

新!!: 賴和和二林事件 · 查看更多 »

五四运动

五四運動發生於1919年(中华民国8年)5月4日的北洋政府治下的京兆地方,是一场以青年學生為主的學生運動,以及包括廣大公民、市民和工商人士等中基層廣泛參與的一次示威遊行、請願、罷課、罷工和暴力對抗政府等多形式的行動。事件起因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舉行的巴黎和會中,列強將德國在山東的權益轉讓給日本,即山東問題。當時北洋政府未能捍衛國家利益,有國人極度不滿,從而上街游行表達不滿。當時最著名之口號是「外爭國權(對抗列強侵權),內除國賊(懲處媚日官員)」。 广义五四运动则是指自1915年中日签订《二十一条》至1926年北伐战争之间,中国知识界和青年学生反思及批判華夏传统文化,追隨「德先生」(“民主”的英文“Democracy”)和「賽先生」(“科學”的英文“Science”),探索强国之路的新文化運動的繼續和發展。1924年4月19日,中共中央局委員長陳獨秀和秘書毛澤東聯名發出通告,第一次要求各地的黨團體的組織展開“五一”、“五四”、“五五”、“五七”紀念和宣傳活動,強調恢復國權運動、新文化運動,紀念五五(馬克思生日),目的在於傳播馬克思主義。1939年八路軍總政治部、中共中央青委發出《關於部隊紀念“五四”青年節工作的指示》,明確指出中央青委決定每年5月4日為中國青年節(1949年後成中国大陸的固定節日)。.

新!!: 賴和和五四运动 · 查看更多 »

張大春

張大春(),筆名大頭春,當代華文作家。.

新!!: 賴和和張大春 · 查看更多 »

張深切

張深切( ),南投草屯人,另名嘉裕,字南翔,曾化名張死光與魯迅來往,筆名列良、南翔、楚女、者也、之乎、紅草等。一生奔波臺、日、中等地革命事業,為致力於臺灣文藝理論的哲學家。.

新!!: 賴和和張深切 · 查看更多 »

張我軍

張我軍(),作家,臺灣臺北板橋人,祖籍福建省漳州府南靖縣,原名張清榮。筆名一郎、劍華、以齋、四光、大勝、廢兵、野馬、M.S.、老童生等。 他是台灣日治時期新舊文學論戰的導火線引燃者。張我軍與當時旅居燕京的臺籍菁英連震東、洪炎秋、蘇薌雨等並稱「四劍客」,作家龍瑛宗讚譽張我軍為「高舉五四火把回臺的先覺者」。張我軍始終反對運用方言於白話文寫作,曾指出:「我們日常所用的話,十分差不多佔九分沒有相當的文字。那是因為我們的話是土話,是沒有文字的下級話,是大多數佔了不合理的話啦。所以沒有文學的價值,已是無可疑的了。」 張我軍育有4子:張光正、張光直(已去世)、張光誠(已去世)、張光樸。大兒子張光正參加中國共產革命未回臺灣,其他3個兒子在臺灣完成學業後,都留學美國,次子張光直教授為世界知名考古學家,曾任中央研究院副院長及曾任教於美國耶魯大學與哈佛大學。四子張光樸教授任教於美國芝加哥醫學院,已退休,留居美國。.

新!!: 賴和和張我軍 · 查看更多 »

張星建

張星建(),筆名掃雲,是一位出身臺中龍井的文化運動者。.

新!!: 賴和和張星建 · 查看更多 »

彰化市 (州轄市)

彰化市(),為1933年~1945年間存在之行政區,轄屬台中州,今彰化縣彰化市。由彰化街、南郭-庄-、大竹-庄-合併設立。.

新!!: 賴和和彰化市 (州轄市) · 查看更多 »

彰化縣

彰化縣(Tsiang-huà-kuān;Chông-fa-yen)中華民國臺灣省的縣,有「臺灣米倉」之稱,位於臺灣本島中部,東邊以八卦山脈與南投縣接壤,西邊濱臨臺灣海峽,南邊以濁水溪與雲林縣為界,北邊以烏溪與臺中市為界。彰化縣古稱「半線」,地形上以平原為主,北邊屬於彰化平原,南邊則是濁水溪扇狀平原。彰化縣是臺灣本島面積最小的縣,是臺灣人口第一大縣,也是臺灣設籍人口唯一超過百萬人的縣市。本縣常與臺中市及南投縣合稱中彰投地區,或與雲林縣、嘉義市、嘉義縣等三縣市合稱彰雲嘉地區。.

新!!: 賴和和彰化縣 · 查看更多 »

彰化縣 (清朝)

彰化縣為臺灣清治時期自1723年(雍正元年)至1895年(光緒二十一年)之間存在的一個行政區劃,1893年時人口約262,000人。臺灣日治時期原計畫設置「臺灣縣彰化支廳」接管此行政區,但後來一度改為「臺灣民政支部鹿港出張所」,後改「臺中縣鹿港支廳」。.

新!!: 賴和和彰化縣 (清朝) · 查看更多 »

作家

作家特指文學創作上有盛名或成就的人,近代已泛指以写作為職業的人。相對於「作者」一詞而言,「作家」一詞比較廣義,包括網上寫手、自由撰稿人、任何種類出書的作者都可以被稱為或自稱為作家。 傅柯在其著名的論文《作者是什麼?》(What is an author?, 1969)提到:“所有的作者都是作家,但並非所有的作家都是(某作品的)作者。”(all authors are writers,but not all writers are authors.).

新!!: 賴和和作家 · 查看更多 »

医生

醫生又稱醫師,在中國古代称大夫或郎中。「医生」其本意是指专精医学的人,「生」指先生(也是以前社会对师长的敬称)。唐朝的医疗行政机构叫太医署,它采取政教合一的政策,既是医务行政机构,又是医学教育机构,是世界上最早的医学院。现在「大夫」一词在中國大陸北方人中也常用。 据称,三国时,东吴有位名医叫董奉,精通医道,有妙手回春之术,医德也高。他晚年为百姓治病不收诊费和药钱,但要求病人痊愈后必须到山上种植杏树,名为“康乐杏”。后来,杏林用来专指医术精良,医德高尚的医生。.

新!!: 賴和和医生 · 查看更多 »

國立台灣文學館

#重定向 國立臺灣文學館.

新!!: 賴和和國立台灣文學館 · 查看更多 »

國文天地

《國文天地》為國語文月刊,1985年6月創刊於台北市,以發揚中華文化、普及文史知識、輔助國文教學為創刊宗旨,由正中書局創刊、國文天地雜誌社發行,詩人梅新(1937年-1997年)擔任社長、文學教授龔鵬程擔任總編輯。1988年改組,由王熙元、陳滿銘、許錟輝、林慶彰、傅武光等教授接手經營,林慶彰出任首任發行人兼社長、傅武光擔任總編輯。為了《國文天地》永續經營的考量,林慶彰認為發行中國大陸學術出版品最有幫助,於1990年從大陸購得約十八萬本學術書刊,並成立萬卷樓圖書公司。目前由陳滿銘擔任社長兼總編輯。 《國文天地》內容涵括了古典文學、現代文學、台灣文學、民間文學、青少年文學等等。.

新!!: 賴和和國文天地 · 查看更多 »

呂赫若

呂赫若,本名呂石堆,筆名呂赫若,生於日治台灣臺中廳葫蘆墩支廳潭仔墘區(今台中市潭子區),曾祖父原居桃園龍潭,後遷居台中。呂為活躍於台灣日治時期到戰後初期的小說家,亦是中国共產黨黨員,有台灣第一才子之稱。呂石堆之所以用呂赫若為筆名,是擷取他所敬佩的兩位左翼作家--朝鮮作家(장혁주)與中國作家郭沫若。他各取其中一字組合而成。.

新!!: 賴和和呂赫若 · 查看更多 »

啟蒙時代

啟蒙運動(Enlightenment,Aufklärung),又稱啟蒙時代(Siècle des Lumières;Age of Enlightenment)與理性時代(Age of Reason),指在17世紀及18世紀歐洲地區發生的一場哲學及文化運動,該運動相信理性發展知識可以解決的基本問題。人類歷史從此展開在思潮、知識及媒體上的“启蒙”,開啟现代化和现代性的發展歴程。德意志哲學家康德以「Sapere aude」(拉丁語,意為Dare to know,敢於求知)的启蒙精神來闡述人类的理性担当。他認為啟蒙運動是人類的最終解放時代,將人類意識從不成熟的無知和錯誤狀態中解放。 啟蒙時代不同於過往以基督教神學權威為主作為知識權威與傳統教條,而是相信理性並,認為科學和藝術的知識的理性發展可以改進人類生活。承接17世紀的科學宇宙觀及以理性尋找知識的方法,啟蒙運動相信普世原則及普世價值可以在理性的基礎上建立,對傳統存有的社會習俗和政治體制以理性方法檢驗並改進,產生出啟蒙時代包含自由與平等概念的世界觀。 啟蒙時代後期,約18世紀末前後,浪漫主義接續並取代啟蒙運動思維成為19世紀的主流。不同於啟蒙運動相信知識及理性進步觀,有鑑於法國大革命及工業革命的部份負面後果,浪漫主義思維主張啟蒙運動的理性主義過了頭:藝術及科學等知識的發展並未帶給人類福祉,人類有了知識改變了自然反而使人類變得更墮落、社會不公並且忽略了心之真誠。.

新!!: 賴和和啟蒙時代 · 查看更多 »

前衛出版社

前衛出版社是台灣一家以出版台灣文學、歷史等台灣相關研究書籍為主的出版社,總部位於台北市農安街。.

新!!: 賴和和前衛出版社 · 查看更多 »

四书五经

四书五经是四书和五经的合称,是中国儒家的经典书籍。四書又稱為四子書,是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是《詩經》、《尚書》、《礼记》、《周易》和《春秋》。 在戰國時原有「六經」的說法,為《詩》《書》《禮》《樂》《易》《春秋》,排列顺序为《庄子》的《天下》《天运》两篇的文内顺序,被出土郭店楚简所记“六经”名与顺序印证。秦始皇焚书,除《周易》作为术数之书得以幸免,其余四种皆毁。汉初,汉儒凭记忆与民间幸存之书恢复内容,汉武帝接续文景时已定官学的三种,将其全部定为官学,设立“五经博士”,五经之名正式确定。汉代整理的“五经”,如果按《汉书·艺文志》“六艺略”排列,六种为《易》、《书》、《诗》、《禮》、《樂》、《春秋》,以及《论语》、《孝经》、《小学》(汉代习称“五”,一般不包含“《乐》”)。六經中的《樂經》很早就亡佚了,《樂經》在汉代是否存在至今有争议,《漢書·藝文志》中無此書的記載。.

新!!: 賴和和四书五经 · 查看更多 »

王禎和

王禎和(),是一位生於臺灣花蓮的作家。.

新!!: 賴和和王禎和 · 查看更多 »

王詩琅

王詩琅,台灣作家,筆名王錦江。.

新!!: 賴和和王詩琅 · 查看更多 »

王昶雄

王榮生(),筆名王昶雄,是一位生於臺灣淡水的牙醫及作家。他的作品橫跨臺灣日治時期、二戰戰爭期文學,及國民政府戒嚴與解嚴後。 身為臺灣戰爭期新文學作家,他以1943年發表的中篇小說〈奔流〉最具代表性亦最具爭議;戰前,該作品被視為皇民化文學尖峰佳作,在戰後則有媚日與抗日的兩極評價。.

新!!: 賴和和王昶雄 · 查看更多 »

福建臺灣省

福建臺灣省(v)為大清帝國在1885年至1895年間存在的一個行省,管轄原福建省的臺灣府和臺北府,一般以「臺灣省」俗稱,史稱「臺灣建省」。這是第一個專為臺灣設置的省級行政區。.

新!!: 賴和和福建臺灣省 · 查看更多 »

福佬客

福佬客(白話字、台羅:hok(hô/ho̍h)-ló-kheh,四縣腔台灣客拼:hog loˋ hagˋ),俗稱「客底」,由林衡道首次提出,指改用閩南語,被閩南化的台灣客家人後裔。在臺灣人口的統計中,可能多達200萬人,而調查中,多數會依其本人的意願,列為臺灣閩南人。年輕一輩的福佬客,以國語為主要使用語言,可能亦以閩南人自居。也有原本是閩南人,因定居桃竹苗客家庄,後代講客家話的客福佬。.

新!!: 賴和和福佬客 · 查看更多 »

私塾

私塾,也叫私學 、私塾,或學堂,是中國傳統的教育機構,並流行于東亞傳統社會。私塾大多由讀書人、秀才等私人開辦,由教書的人在自宅設立,入學者多係六歲至八歲孩童,由學生繳交束脩,富家門第則獨力延師授課,或由鄉井合貲開課,其教學宗旨主要是啟蒙識字,讀書內容多半與科考有關,包括四書,詩、書、易、和左傳;年齡較大者,則讀古文,習字,作詩文,修業年限視各人需要而定。 私塾通常教些人文的修養以及與科舉考試相關的學問,包括從以識字啟蒙教育為主的三字經、千字文,人文基礎以及考試必考的四書五經,生活修養方面的禮樂、以及能表現個人文學能力的詩文等等。.

新!!: 賴和和私塾 · 查看更多 »

翁俊明

翁俊明(),台灣台南人,知名台灣抗日運動分子,是第一位參與同盟會的台灣人。.

新!!: 賴和和翁俊明 · 查看更多 »

白目

#重定向 網路白目.

新!!: 賴和和白目 · 查看更多 »

白話文

#重定向 官話白話文.

新!!: 賴和和白話文 · 查看更多 »

道士

道士一词,在古代可以指的是一般学道、务道之士,是學道之人的泛稱,並非完全指向道教的信徒。在宋朝以後,道士逐漸成為道教神職人員的專有名詞。初步统计,截至2011年,中国大陸有道士近10万人。.

新!!: 賴和和道士 · 查看更多 »

衛生福利部嘉義醫院

衛生福利部嘉義醫院(簡稱嘉義醫院)是一所位於臺灣嘉義市西區的衛生福利部所屬醫院。.

新!!: 賴和和衛生福利部嘉義醫院 · 查看更多 »

許俊雅

許俊雅(),台灣台南人,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現任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教授,研究領域為臺灣文學、國文教材教法、兩岸文學。曾任臺灣師範大學人文教育研究中心祕書兼推廣組組長、荷蘭萊頓大學訪問學人、復旦大學客座教授、臺北教育大學兼任教授、國立編譯館國中國文教科書編撰委員、臺北縣志藝文志撰述委員、教育部國文課綱委員、學術獎評審委員、國家文藝獎評審委員及臺灣筆會、巫永福基金會監事、董事等。長期致力於臺灣文學史料的蒐集整理及研究,並開拓出臺灣賦學、詞學及日治翻譯文學等領域,並主編多部文學相關典籍。.

新!!: 賴和和許俊雅 · 查看更多 »

马关条约

《马关条约》为大清帝國與大日本帝国於1895年4月17日(清光绪二十一年三月二十三日、日本明治二十八年)在日本山口縣赤間關市(今山口縣下關市)签署的条约,原名《马关新约》,又称《中日講和條約》,日本方面稱為《下关条约》或《日清講和條約》。清廷代表为欽差頭等全權大臣李鸿章和欽差全權大臣李经方,大日本帝國政府代表为首相伊藤博文和外務大臣陆奥宗光。該條約的签署,标志着甲午战争的结束,並導致割讓臺灣、澎湖、遼東半島予大日本帝國,造成往後50年的台灣日治時期,遼東半島割讓後因三國干涉還遼未成。條約中文原本現典藏於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日文原本則藏於東京國立公文書館。.

新!!: 賴和和马关条约 · 查看更多 »

詹冰

詹冰(),本名詹益川,早期曾使用綠炎作為筆名。苗栗縣卓蘭鎮人,為臺灣「跨越語言的一代」的現代詩人,為笠詩社創辦人之一,著有詩集《綠血球》、《實驗室》、《詹冰詩選集》等。.

新!!: 賴和和詹冰 · 查看更多 »

高木友枝

木友枝,出生於日本福島縣,傳染病學家,台灣日治時期曾擔任臺灣總督府醫學校第二任校長、台灣電力株式會社首位社長,貢獻於撲滅鼠疫、支持臺灣民主運動、建設臺灣電力等,被杜聰明譽為「臺灣醫學衛生之父」。.

新!!: 賴和和高木友枝 · 查看更多 »

鲁迅

鲁迅,本名周树人,原名樟寿,字豫才、豫山、豫亭,以笔名鲁迅聞名於世,浙江绍兴人,為中国的近代著名作家,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之一,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和开山巨匠,在西方世界享有盛誉的中国近代文学家、思想家。鲁迅的主要成就包括杂文、短中篇小说、文学、思想和社会评论、学术著作、自然科学著作、古代典籍校勘与研究、散文、现代散文诗、旧体诗、外国文学与学术翻译作品和木刻版画的研究,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蜚声世界文坛,尤其在韩国、日本思想文化领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新!!: 賴和和鲁迅 · 查看更多 »

趙天儀

趙天儀(),台灣著名詩人、評論家。筆名柳文哲。曾任台大哲學系助教、講師、副教授、教授、代理系所主任,也曾擔任靜宜大學中文系教授兼文學院長、台文系講座教授、生態所教授等職務。 曾榮獲台灣省台中文藝協會自強文藝獎章新詩獎、巫永福評論獎、行政院文建會文耕獎、大墩文學獎、台灣文學家牛津獎等獎項。。著有多部作品及評論。參與多個文學社團,有:笠詩社、台灣筆會、台灣省兒童文學協會、中國新詩協會、台灣美學藝術學學會等社團。曾經主編過笠詩刊、台灣文藝、台灣春秋、滿天星等多種刊物。*「支持調降文言文比例,強化台灣新文學教材」共同發起人.

新!!: 賴和和趙天儀 · 查看更多 »

黑旗軍

黑旗軍,是19世纪末的以钦州人刘永福为首的一支民间地方武装,其人數大約為三千人左右。該軍隊以北斗七星黑旗为战旗,因以得名。.

新!!: 賴和和黑旗軍 · 查看更多 »

霧社事件

霧社事件是臺灣在日治時期1930年(昭和5年)發生的原住民武裝抗日事件,地點位於今南投縣仁愛鄉霧社。事件起因是賽德克族原住民不滿日本統治當局長期以來苛虐暴政,而由馬赫坡社頭目莫那·魯道率領德克達亞群各部落聯合起事,襲擊由日方建立的樣板聚落霧社,趁霧社公學校舉行運動會時襲殺日本人。事發後立即遭日方調集軍警,以飛機、山炮、毒氣等武器強力鎮壓;而起事的賽德克族人雖在襲擊成功後即回撤備戰,但仍不敵日方的強大武力,身為起事領袖的莫那·魯道飲彈自盡,參與行動的各部落幾遭滅族,數百位族人在寧死不屈下集體自縊,餘生者則被日方強制遷至川中島(今南投縣仁愛鄉西北端的清流部落)集中居住與管理 。該事件爆發震驚日本政府與國際社會,除了使臺灣總督府的理蕃政策遭到重大挑戰,並造成時任總督石塚英藏、總務長官人見次郎等高層官員引咎去職。 霧社事件是臺灣人在日治時代最後一次武裝抗日行動(漢人在西來庵事件後已放棄武力鬥爭,改採社會運動模式)。雖然在1896年日本領台至1920年間,臺灣原住民死士先後發動150餘次武裝抗日行動,但仍以日後發生的霧社事件最為慘烈。後世有不少作品紀念此事件,著名的有邱若龍的漫畫《霧社事件》、鄧相揚的小說《風中緋櫻》以及魏德聖執導的電影《賽德克·巴萊》。.

新!!: 賴和和霧社事件 · 查看更多 »

胡民祥

胡民祥,臺南市善化區胡厝寮人。目前定居美國匹茲堡郊區茉里鄉,任職西屋公司工程師。 鼓吹「用台語寫出台語文學的典範」,是海外台語文學運動的重要推手和作家。.

新!!: 賴和和胡民祥 · 查看更多 »

郭秋生

郭秋生(),本籍台灣台北新莊,台灣知名作家,筆名秋生、芥舟、街頭寫真師、TP生、KS等。他是台灣話文運動的支持者。.

新!!: 賴和和郭秋生 · 查看更多 »

闽南语

閩南語(bp),是汉藏语系汉语族閩語中的一種,形成於中國東南沿海的閩南地區(今福建省南部區域),主要分布於現今的中國大陸閩南、廣東潮汕地區和廣西、浙江部份地區,以及臺灣、菲律賓、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和海外華人之間。闽南语在台灣與东南亚等地一定的影响。狭义的闽南语指福建南部、台湾以及东南亚国家通行的闽台泉漳片闽南语。闽南语分支之下再分为潮汕片、海陆丰片、龙岩片、头北片、浙南片、大田片、中山片、雷州片和海南片等方言。闽台泉漳方言作为主流闽南语 ,是闽南语系中影响力最为巨大且最具有代表性的方言片分。在其原乡福建省和台湾,闽台泉漳片闽南语是闽语支中占优势的语言,流通程度仅次于标准汉语 (普通话)。海南通行的海南话以及广东雷州半岛通行的雷州话,原被认为是闽南语的方言,但由於與闽台片閩南語存在較大差異,今已被單獨劃出,認定為閩語的直屬分支。《中國語言地圖集》,B8 東南地區的漢語方言。香港朗文(遠東)出版公司出版,1987年。 於2017年,全球以閩南語(包括潮汕話、海南話等)為母語的人數約為4834萬人,其中中國大陸的閩南語人口(包括潮汕話、海南話)則是2710萬人(2013)。全球閩南語以使用者人口排名並非定值而會浮動,估計位居世界第20~30名之間。 閩南語在各地有不同稱呼,例如在中國大陸常被稱為閩南話或閩南方言。在臺灣,最常用臺語或臺灣話來稱呼,少部分人則稱為河洛話或福老話(亦作鶴佬話、Holo話,台羅:Hô-ló-uē)。居住在東南亞的海外華人,則稱之為福建話或咱人話(亦稱咱儂話)。此外,於臺灣日治及戰後時期亦有福建語的稱呼。浙江南部的苍南、平阳、洞头一带亦稱之為福建話。 閩南語與現代標準漢語無法相通,因而被西方學者普遍認為是一種語言。在中國大陸被官方認定為漢語方言之一,稱為閩南方言。而在臺灣,認同語言說與方言說的學者皆有。閩南語及華語在語音、詞彙、句法上本有許多差異,又由於分支較早,彼此間的差異亦相當顯著,至於閩南語中許多來源不明的字詞,也並非源自漢語。有統計研究指出,閩南語的核心詞彙僅49%與華語同源,比同屬西日耳曼語支的英語與德語之間的差異還要大10%。 閩南語曾在鄭氏王朝與西班牙、英國等西洋國家外交通商時具有官方語言的地位。1945年中華民國接收臺灣以後推行國語運動,使台語在臺灣的使用受到嚴格限制,直到解嚴之後,才廢除國語運動,改行推廣本土語言。(論文發表於各國語言政策學術研討會――多元文化與族群平等)2000年,中華民國頒佈《大眾運輸工具播音語言平等保障法》,閩南語成為法定大眾運輸工具播音語言之一。 在中國大陸,泉州话曾長期被當作閩南语的标准音。至清末五口通商以后,其优势地位逐渐被廈門話和台湾话混合优势腔取代。今日厦门话和台湾闽南语混合优势腔是闽南语的代表方言。中國大陸采用厦门话作为閩南语广播的标准音。在臺灣,北中南都各有些微的發音差異,被稱為偏泉通行腔、偏漳通行腔、海口腔(偏泉腔)和內埔腔(偏漳腔),但由于台湾的交通发达,人口流动大,以及台湾闽南语电视节目和闽南语歌曲专门采用台湾闽南语混合第一优势腔的影响,越来越多的闽南裔台湾人(尤其是城区地带)的闽南语腔调趋向于台湾闽南语混合第一优势腔。.

新!!: 賴和和闽南语 · 查看更多 »

葉石濤

葉石濤(),出身台灣台南市白金町(打銀街)。台灣當代文學作家,創作以小說與評論為主,散文及翻譯為輔。葉石濤橫跨日治與戰後兩個世代,小學前曾接受兩年漢文私塾教育,畢業於臺南州立第二中學校(今臺南一中),歷任日本作家西川滿主持之《文藝台灣》的助理編輯。戰後擔任國小教師46年。1965年一度辭教職,進入省立臺南師範專科學校特別師範科就讀。.

新!!: 賴和和葉石濤 · 查看更多 »

葉榮鐘

葉榮鐘(),字少奇,一度筆名奇,臺灣作家、詩人、記者、社會活動家。出身日治臺灣臺中縣鹿港,1931年與施錦標先生及陳謙女士之長女施纖纖結為連理,施氏畢業於彰化高女,執教於鹿港女子公學校。二人育有長女葉蓁蓁、長子葉光南、次女葉芸芸、三女葉青青、次子葉蔚南共五名子女。.

新!!: 賴和和葉榮鐘 · 查看更多 »

蔡秋桐

蔡秋桐(),台灣雲林人,著名的台語文學作家、詩人、政治人物,筆名愁洞、匡人也、愁童、秋闊、蔡落葉等。日治時期曾任地方保正,故有「保正作家」之稱。戰後亦曾擔任第一任元長鄉鄉長,並當選台南縣第一屆參議員。其創作以小說為主,另旁及新詩、漢詩、歌謠等體裁。其創作文字語言以漢文、台灣話文夾雜書寫,手法方面則慣用反諷、寫實,被喻為「反面寫實」。.

新!!: 賴和和蔡秋桐 · 查看更多 »

蔣渭水

蔣渭水(),字雪谷,臺灣宜蘭人。為臺灣日治時期的醫師與民族運動者,曾創立臺灣文化協會與臺灣民眾黨,是反日本殖民運動中,重要的領導人物。其弟為蔣渭川。.

新!!: 賴和和蔣渭水 · 查看更多 »

鄭穗影

#重定向 沙卡布拉揚.

新!!: 賴和和鄭穗影 · 查看更多 »

臺中州

臺中州是台灣日治時期至戰後初期的行政區劃之一,1920年合併原臺中廳與南投廳而成,轄域為今臺中市、彰化縣、南投縣。1945年,改制為臺中縣,原下轄之臺中、彰化兩市獨立為省轄市。.

新!!: 賴和和臺中州 · 查看更多 »

臺灣府

臺灣府於臺灣清治時期始設的府。永曆十五年(西元1661年)鄭成功設承天府,永曆三十七年(西元1683年)鄭克塽獻國歸順大清,翌年康熙二十三年(西元1684年)改承天府為臺灣府。1885年臺灣建省之前,臺灣府實為清治時期之臺灣地方行政的內政最高統治官署衙門,位於今天的臺南市,所以,台灣亦即是台南的舊名,時至今日,台南人還是以府城自居。 1875年設臺北府後,臺灣府縮小管轄範圍至中臺灣與南臺灣;1885年臺灣建省,1887年設臺南府後,臺灣府縮小管轄範圍至臺灣中部,並將其事務轉移至福建臺灣承宣布政使司。 臺灣府的主官為臺灣知府,建省前後分別受臺灣道、福建臺灣布政使及福建臺灣巡撫等官職制約。1895年,臺灣被清朝政府依照《馬關條約》割讓予日本後,臺灣府不再設置。.

新!!: 賴和和臺灣府 · 查看更多 »

臺灣總督府醫學校

臺灣總督府醫學校(今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成立於明治33年(1899年),是台灣歷史上第一所正規的醫學院。.

新!!: 賴和和臺灣總督府醫學校 · 查看更多 »

臺灣省政府

臺灣省政府是中華民國臺灣省的最高行政機關,由行政院直接管轄,成立於1947年4月22日,前身為1945年9月1日成立的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原具有完整的地方政府功能,在1998年實施精省後,改制為行政院的派出機關,僅專責中央政府交辦之指定業務,不具備施行地方自治的能力。.

新!!: 賴和和臺灣省政府 · 查看更多 »

臺灣話

臺灣話(方音),又稱為臺灣閩南語,是指在臺灣通行的閩南語,為閩南語泉漳片之變體,主流腔調與福建省之廈門話和漳州話相近。近代以來常以臺語(方音)稱之,日治時期稱為臺灣語(),並出版了許多與日語對譯之作品。一般英語稱之為Taiwanese或Taiwanese Hokkien。以其為母語的閩南裔臺灣人是臺灣第一大族群。 自明鄭與清治時期起,特别是渡臺禁令開放後,大量中國大陸移民進入臺灣,其中以福建南部(閩南)的泉州府和漳州府的居民佔多數;其所帶來的閩南語逐漸在各地演變分化,並融入荷蘭語、日語及原住民語言等語言於其中,使得臺灣話與福建的閩南語在詞彙使用及腔調上存在有不少差異。隨著漳泉移民(閩南裔台灣人)的居住範圍擴及臺灣各地,其語言逐漸成為臺灣本島最主要的通行語言之一;雖然日治時期、戰後時期時,官方先後推行日語與國語(華語),臺灣話現今依然於臺灣普遍可聞。根據2009年所發表的《臺灣年鑑》,臺灣民眾約有73%能夠說臺灣話。戰後初期,小學是可以臺灣話來教漢文的,但在歷經數十年的講國語政策後,目前的教育體制,用臺灣話教學授課遠不及華語的使用量,且對於臺灣話書寫的規定也未盡完善,使得臺灣話人口後代的年輕族群已無法流暢使用該語言。若無出現新的強力政策轉捩點,三十年內臺灣話因政策和教育不彰將可能在年輕世代上斷送。 總體上說,臺灣話在北部為偏泉混合腔,中南部平原偏內埔腔,西部沿海偏海口腔。漳州移民主要居住在中部平原地帶、北部沿海地區及蘭陽平原,被稱為內埔腔;泉州移民主要居住在中部沿海地區、臺北盆地,被稱為海口腔,南部則為泉漳混合區。而「泉州人居住在海濱,漳州人居住在內陸平原」的說法,僅在中部符合此一分布。.

新!!: 賴和和臺灣話 · 查看更多 »

臺灣民報

《臺灣民報》,是臺灣日治時期中臺灣人所創辦影響力最大的報紙。前身為《臺灣青年》月刊(1920年創辦)、《臺灣》月刊。.

新!!: 賴和和臺灣民報 · 查看更多 »

臺灣民主國

臺灣民主國是1895年短暫存在於臺灣的共和制政權,亦稱為福爾摩沙共和國(Republic of Formosa)。中國清朝在甲午戰爭戰敗後,被迫於該年4月簽訂《馬關條約》將臺灣、澎湖與周邊島嶼割讓予日本,遭到臺灣住民強烈反對,臺灣部分仕紳因而鼓動前清臺灣巡撫唐景崧在該年5月25日宣布建國,並由唐景崧擔任首任大總統。然而在隨後因日方接收臺灣而起的乙未戰爭中,其中部分民兵首先叛變,臺北遭到佔領,唐景崧不久後便逃亡廈門,第一共和迅速瓦解。該年6月下旬,劉永福被選出任第二任大總統,以臺南為基地建立第二共和,並以大天后宮為總統府。但劉永福亦於該年10月19日西渡中國大陸,兩日後臺南遭日軍攻陷,臺灣民主國滅亡,歷時僅150天。連雅堂,《台灣通史》卷四,獨立紀,118頁儘管台日軍隊有數場激戰,日軍傷亡以病死者多。 臺灣民主國是臺灣住民為了引起國際社會牽制日本統治而建立的,由年號定為「永清」便可看出其本質上奉清朝為宗主,並於獨立時闡明事成後(驅逐日本人)將回歸清朝統治。台湾民主国的合法性并没有得到任何国家承认,另有一種說法是:連清廷方面也不支持臺灣民主國,並曾跟唐景崧警告過他不要節外生枝。.

新!!: 賴和和臺灣民主國 · 查看更多 »

臺灣民主國國旗

臺灣民主國國旗,為1895年5月23日至10月期間於臺灣建立的臺灣民主國所使用的國旗,因其樣式為藍地黃虎,又稱「藍地黃虎旗」,同日,唐景崧發表「臺灣民主國獨立宣言」。過去一直被認為只有單面,國立臺灣博物館經過1年半的考證修復,2012年確定黃虎旗原來是雙面。正反2面的老虎眼睛分別為白晝、闇暝與太極陰陽,象徵「日夜護國」。.

新!!: 賴和和臺灣民主國國旗 · 查看更多 »

蛇先生

《蛇先生》是台灣作家賴和的醫學題材小說作品,初次發表於1930年1月,載於《臺灣民報》二九三號、二九五號、二九六號。故事以無照醫生為主角,批判當時的民間醫療。.

新!!: 賴和和蛇先生 · 查看更多 »

連橫 (歷史學家)

連橫(),幼名允斌,譜名重送,小字神送,表字天縱、一字雅堂,號武公、慕陶、劍花。福建省台灣府台灣縣(今台南市)人,祖籍福建省漳州府龍溪縣(今漳州龍海),台灣日治時期的詩人、台語文學者、台灣歷史學家。1920年,著作《臺灣通史》完成並出版,是台灣人第一部冠以「臺灣通史」名稱的版本。另著有《臺灣語典》、《臺灣詩乘》、《劍花室詩集》等。 1930年,收了日本人的伍佰元稿費,發表〈鴉片有益論〉,大力誇揚臺灣總督府重新開放的鴉片政策,使他受盡林獻堂等臺灣仕紳的鄙夷,被迫移居中國大陸。 1936年6月28日,連橫因肝癌病逝於上海,後遷葬臺北縣泰山鄉(今日新北市泰山區)。其獨子連震東(1960年曾任內政部長)及其兩代單傳後代連戰(1996年曾任中華民國副總統)為中國國民黨籍政治人物。 其外孫女為文學家林文月。.

新!!: 賴和和連橫 (歷史學家) · 查看更多 »

陳芳明

陳芳明(),當代台灣文學的研究學者、現任國立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專任教授;「施敏輝」是他眾多筆名中的一個。陳芳明在1988年以前流亡海外多年,在美國時曾經是台灣獨立運動的重要推手。返國後,任教於靜宜大學;後來應施明德之邀,投身政治,任民進黨文宣部主任。在許信良為負責縣市長選舉未達預期目標而辭職後,一同去職,應李家同之邀赴國立暨南國際大學任教。 在文學上與曾經有所批判的余光中、洛夫修好,並在政大台文所所長任內舉辦余光中研討會。2006年,因不滿民進黨籍總統陳水扁執政後期的表現,表示:「我不會因為我是『綠色』(泛綠)支持者,就看不到綠色的缺點!」持續以「台灣獨立」意識,批判陳水扁總統。 陳芳明的政治立場也為他帶來爭議,譬如2011年6月12日及9月24日陳芳明到台南的國立台灣文學館演講時即遭遇蔣為文、李文正、巫義淵等人抗議。.

新!!: 賴和和陳芳明 · 查看更多 »

林獻堂

林獻堂(),名朝琛,字獻堂,號灌園,以字行。臺灣臺中霧峰人,為世家霧峰林家族長。林獻堂是台灣日治時期非暴力反日人士中右派代表人物,無論在新民會、台灣文化協會、台灣民眾黨、台灣地方自治聯盟等組織皆扮演要角,被稱為「台灣議會之父」。後因反對三七五減租和徵收餘糧,與當局意見不合,避居到日本。被歷史學者Johanna Menzel Meskill譽為「台灣自治運動的領袖與文化的褓母」。他同時也是一位文學家,著有《環球遊記》一書。 林獻堂一生經歷清領、日治、戰後時期三代,是唯一一位具有此經歷的臺灣地方領袖。.

新!!: 賴和和林獻堂 · 查看更多 »

林瑞明

林瑞明(),筆名林梵、林退嬰,台南人,台灣詩人、作家、評論家、文學研究者、歷史學研究者、文學史研究者。曾任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系教授,於2015年退休,現為成功大學名譽教授。.

新!!: 賴和和林瑞明 · 查看更多 »

杜聰明

杜聰明(),字思牧,臺灣臺北三芝人,臺灣醫師、醫學教授,京都帝國大學醫學博士,臺灣史上首位醫學博士(M.D.)http://www.peoplenews.tw/news/409640c3-97f2-43fd-98e8-46796425acef 2016-06-04【仁醫心路】台灣史上第一位博士:杜聰明。高雄醫學院(今高雄醫學大學)創辦人,第一位臺灣籍的臺灣大學醫學院院長兼教務長和臺灣大學代理校長。.

新!!: 賴和和杜聰明 · 查看更多 »

楊守愚

楊守愚(),本名楊松茂,彰化人,臺灣新文學作家,筆名守愚、村老、洋、翔、Y生、靜香軒主人、瘦鶴、慕、曙人、睦生等,為日治時期臺灣新文學作家中,筆名最多的一位。 楊守愚身兼日治時期新文學作家與漢詩詩人雙重身份,其學養過程包含臺灣傳統書房的儒家漢學基礎,與日本引進的新式教育知識系統,在知識份子分層上,屬乙未割臺世代。.

新!!: 賴和和楊守愚 · 查看更多 »

楊宗翰

楊宗翰,台灣作家、社會運動者,成功大學環境工程系畢業,「沙發客來上課」發起人、See More教育協會講師。著有《空屋筆記:免費的自由》、《沙發客來上課-把世界帶進教室》.

新!!: 賴和和楊宗翰 · 查看更多 »

楊翠

楊翠,為台灣日治時期新文學作家楊逵的長孫女,深受祖父楊逵的影響,亦走上文學的道路並於大學任教。.

新!!: 賴和和楊翠 · 查看更多 »

楊華 (臺灣詩人)

#重定向 楊華 (詩人).

新!!: 賴和和楊華 (臺灣詩人) · 查看更多 »

楊逵

楊逵(),本名「楊貴」,是一位臺灣小說家、兒童繪本作家,亦以其社會運動者身分聞名,筆名楊逵、楊建文、賴健兒、林泗文、伊東亮;以楊逵為代表筆名,是源自1932年發表〈送報伕〉(日文原名〈新聞配達夫〉)時首度使用,據說因仰慕《水滸傳》李逵之孝勇而名之。.

新!!: 賴和和楊逵 · 查看更多 »

治警事件

治警事件是台灣日治時期的一起政治運動事件,發生於大正12年(1923年)12月16日,歷史上稱為治安警察法違反檢舉事件,或稱治警事件或治警法違反事件。.

新!!: 賴和和治警事件 · 查看更多 »

洪範書店

洪範書店,為台灣知名出版社,成立於1976年,為1960年代台灣「五小」出版社之一。 洪範書店最初由楊牧及其在花蓮中學的同學葉步榮,加上瘂弦、沈燕士四位股東成立;以《尚書‧洪範》為名,取「天地大法」之意,由沈燕士之妻孫玫兒擔任發行人,並請臺靜農題「洪範書店」四字。第一批書籍在1976年8月25日出版,分別為:余光中《天狼星》、張系國《香蕉船》、林以亮《林以亮詩話》、羅青《羅青散文集》。 洪範書店出版的書籍以純文學為主,因此不少台灣知名作家之少作是由洪範出版,此後逐漸嶄露頭角,如蘇偉貞、袁瓊瓊、鍾曉陽等人;或在洪範出書之後,旋即得了文學獎,如蕭颯、李永平、林文月、林燿德、李黎、西西、簡媜、周夢蝶、陳映真等人。《亞洲週刊》所選出的二十世紀中文小說一百強當中,洪範的作品入選十九種,將近五分之一。洪範同時也是最早出版1920-30年代作家選集的出版社。 洪範書店編選書籍之標準相當嚴格,至1990年代仍採用鉛字印刷,直至1997年找不到工人作鉛字印刷時,才改用電腦打字。早期出書前一定會先經過四位股東的一致意見,才會出版,而每本書的折頁介紹都是由楊牧親自撰寫,細緻的「手作風格」成為洪範非常突出的特色。 楊牧及瘂弦曾因洪範書店的生存問題而考慮出版如二月河《康熙大帝》這類雅俗共賞的小說,但葉步榮投了否決票,因此洪範至今依然維持著一貫的出版方向。1982年,張系國成立洪範投資的子公司「知識系統」。2003年,洪範開闢了新書系《以後Apres》,由葉步榮長子葉雲平主持,是洪範唯一不需經過四位股東同意的書系。.

新!!: 賴和和洪範書店 · 查看更多 »

清朝

清朝(1616年2月17日、1636年5月15日或1644年6月5日-1912年2月12日),正式國号為大清(a),對外使用大清国、大清帝國、中國、中華大清國等名稱,是中国历史上由滿人建立的一個朝代、也是最后一个專制王朝,统治者为建州女真的爱新觉罗氏。 满人源自建州女真,在今中国东北地区為建州卫。建州卫是明朝在东北设立的一个卫所,一个邊防的行政单位,曾隶属于奴儿干都司管辖。1616年,女真族人努尔哈赤在今中国东北地区建国称汗,建立後金,定都赫图阿拉,又稱為兴京(今辽宁新宾)。1636年,努尔哈赤的繼承者皇太极在盛京(今瀋陽)称帝,定国号为「大清」,當時其領土僅止於滿洲地區,但已對退守長城以南的明朝造成重大威脅。1644年,大顺国李自成率军攻陷北京,明朝灭亡。同年,清军藉口協助吳三桂部等原明朝軍隊對抗李自成而進入山海关内,隨後違反約定攻佔北京盤據不走,全面展開對中原的入侵行動,同時遷都北京。从清军入关到其后的数十年时间内,清朝陆续消灭華北殘餘明朝勢力、李自成的大順军、張獻忠的大西國、南明和明鄭等势力,统一中国全境。歷經康熙、雍正及乾隆三帝,清朝的綜合國力及經濟文化逐步得到恢復和發展,统治着辽阔的領土及藩屬國,史稱康雍乾盛世,是清朝發展的高峰時期,有歷史學者認為該时期也是中國歷史上最輝煌的時期之一。有學者認為,因為清廷推行文字獄與“首崇满洲”政策故康乾盛世不屬於文化意義上的盛世,而梁啟超認為清代學術在中國學術史上價值極大,清代輯佚學的發展亦修復不少在古代已失傳的文獻著作。清代文人崇實學、重證據以及注重考辨和考據精神亦在推動漢學的發展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鴉片戰爭開啟中國近代歷史,使中國由東亞的中心變成列強環伺的國家。西方列強迫使清廷簽訂不平等條約,以武力獲得在華利益。清朝在抵抗外侮與內憂的同時,也一直處於改革派與守舊派拉鋸的局面。在列强入侵的同时西方科學與文化亦引入中國,讓清朝發起一連串的改革與革命,如自強運動,促使中國文化的成長與革新。然而甲午戰爭的失敗使改革的努力受到沉重打击,并使列強劃分勢力範圍。而維新運動隨守舊派抵制而告終。在義和團排外失敗、引來八國聯軍後,清廷也推動清末新政,虽取得一些成效,但部分內容讓许多立憲派知識分子失望,轉而支持革命。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在南京正式成立,同年宣統帝(溥儀)於2月12日宣布退位,清朝正式滅亡。清朝從後金時期算起,共經歷12位皇帝,13个年号(包含太祖的天命和太宗的天聰),國祚長296年,又有滿清十三皇朝之稱;自1644年入主中原,建立清朝以來則有10帝,歷時268年。 清朝政治制度基本上沿襲明朝,但是比明朝独裁,其最高決策單位隨皇帝的授權而變動,例如軍機處、總理衙門等,除提升行政效率外,也使皇帝能充分掌權,認為清朝在专制主义集权上达到了中国历史上的顶峰,政权上始终要袒护满人,政治上制度的意义很少,而法术的意义很多。認历代中國王朝包括明朝社會特别鼓励大眾公开发言,只有清朝才不允许民间有公开发言权,沒有“言论自由”、“结社自由”和“出版自由”。然而徐復觀批評錢穆對歷代專制下的暴行視而不見,以及把中國「歷史中成千上萬的殘酷地帝王專制的實例置之不顧」。學者孟昭信指出,康熙二十年內閣新成員當中有兩名滿人和四名漢人,清延亦重點選拔升遷較快的漢族士大夫,這些士大夫同時是內閣的候補成員。另外,學者孔定芳也指出,清政府也容許有「反清」思想的學者嚴繩孫任命擔任官職,在任職一段時間後,嚴繩孫放棄「反清」思想,後來從原本「不享無妄之福」到「九死從今總負恩」,甚至把康熙帝視為恩人。清朝中期文字獄興盛,若有疑似反清復明的運動與散播被認為不利皇帝的消息,往往會引來冤獄,牽連多人受害。軍事方面原先以旗人的八旗軍為精銳,龐大的綠營為輔,後來以綠營和地方團練如湘軍、淮軍為支柱。清朝領土极盛时可達1310万平方公里,清末時期也維持1130萬平方公里。政治穩定、廣泛種植新作物與賦稅制度的改變,使得中國人口最後突破以往的平均值,達到四億左右。國內與國外的貿易提升,帶動經濟農業與手工業的發展。.

新!!: 賴和和清朝 · 查看更多 »

漢文

漢文可以指:.

新!!: 賴和和漢文 · 查看更多 »

漢族

#重定向 汉族.

新!!: 賴和和漢族 · 查看更多 »

戴潮春事件

戴潮春事件,或作「戴萬生事件」。台灣清治時期三大民變之一,也是時間最久者,自1862年起事至1865年平定,共歷時四年多。事件起因乃官府鎮壓天地會(又名八卦會)所致,影響範圍北至大甲,南至嘉義,遍佈整個台灣中部。雖然起事者為戴潮春,但與事者中包含各地地主,其中以林日成、洪欉等最有勢力。 由於當時清廷正與太平天國交戰,無力理會台灣民變,加上參與事件者包含各地大小地主,在起事當地頗具影響力,因此初期清朝僅能依靠霧峰林家等地方鄉勇勢力抵抗。直到1863年丁曰健與林文察相繼赴台參戰後,戰情才急轉直下,於1865年初結束。 戴潮春事件之後,霧峰林家因建立軍功,獲得大量的田產與樟腦專賣權,一躍而成為中台灣最有勢力的家族。.

新!!: 賴和和戴潮春事件 · 查看更多 »

新舊文學論戰

#重定向 臺灣日治時期新舊文學論戰.

新!!: 賴和和新舊文學論戰 · 查看更多 »

日语

日本語(),簡稱日語,其文字称为日文,是一種主要為日本列島上大和族所使用的語言,日語也是大國語言之一。雖然日本并沒有在法律上明確規定其官方語言,但是各种法令都规定要使用日语,在学校教育中作为国语教授的也是日语。日語是日本的公用語言是不爭的事實。但僅為事實上的官方語言,類似於美國的英語的事實上的國語地位。 雖然并沒有精確的日語使用人口的統計,不過計算日本國內的人口以及居住在日本國外的日本人和日僑,日語使用者應超過一億三千萬人。幾乎所有在日本出生長大的日本國民都以日語為母語。此外,對於失聰者,有對應日語文法及音韻系統的日本手語存在。 2017年3月的互联网使用语言排名中,日语仅次于英语、汉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葡萄牙语、印尼語(馬來語),排名第七。 在日语语法学界,如果无特别说明,「日語」(日本語)这个詞彙,一般是指以江戶山手地區(今東京中心一帶)的中流階層方言為基礎的日语現代標準語,有時也稱作「共通語」(共通語)。.

新!!: 賴和和日语 · 查看更多 »

日本

日本國(),是位於東亞的島嶼國家,由日本列島、琉球群島和伊豆-小笠原群島等6,852個島嶼組成,面積約37.8万平方公里。國土全境被太平洋及其緣海環抱,西鄰朝鮮半島及俄罗斯,北面堪察加半島,西南為臺灣及中國東部。人口達1.26億,居於世界各國第11位,當中逾3,500萬以上的人口居住於東京都與周邊數縣構成的首都圈,為世界最大的都市圈。政體施行議會制君主立憲制,君主天皇為日本國家與國民的象徵,實際的政治權力則由國會(參眾兩院)、以及內閣總理大臣(首相)所領導的內閣掌理,最高法院為最高裁判所。 傳說日本於公元前660年2月11日,由天照大神之孫下凡所生之後代磐余彥尊所建,在公元4世紀出現首個統一政權,並於大化改新中確立了天皇的中央集权體制。至平安時代結束前,日本透過文字、宗教、藝術、政治制度等從漢文化引進的事物,開始衍生出今日為人所知的文化基礎。12世紀後的六百年間,日本由武家階級建立的幕府實際掌權。17世纪起江户幕府頒布锁国令,至1854年被迫開港才結束。此後,日本在西方列強進逼的時局下,首先天皇從幕府手中收回統治權,接著在19世紀中期的明治维新進行大規模政治與經濟改革,實現工業化及現代化;而自19世纪末起,日本首先兼併琉球,再拿下台灣、朝鮮、樺太等地為屬地。進入20世紀時,日本已成為當時世界的帝國主義強權之一,也是當時東方世界唯一的大國。日本後來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軸心國之一,對中國與南洋發動全面侵略,但最终於1945年戰敗投降。日本投降至1952年《旧金山和约》生效前,同盟国军事占领日本,並監督日本制定新憲法、建立今日所見的政治架構,日本轉型為以國會為中心的民主政體,天皇地位虛位化,並依照憲法第九條放棄維持武装以及宣戰權。而日本雖在法律上實施非武裝化,出於自我防衛上的需要,仍擁有功能等同於其他國家軍隊的自衛隊。 日本是世界第三大經濟體,亦為七大工業國組織成員,是世界先進國家之一,主要奠基於日本經濟在二戰後的巨幅增長。現時日本的科研能力、工業基礎和製造業技術均位居世界前茅,並是世界第四大出口國和進口國。2015年,日本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依國際匯率可兌換成為三萬二千,人均國民收入則在三萬七千美元左右,人類發展指數亦一直維持在極高水平。.

新!!: 賴和和日本 · 查看更多 »

日本国政府

日本国政府()是日本的治權機構,日語口語常直接以「政府」稱之,通常指行政部門,但廣義上也包括立法部門與司法部門。法律上則多以「國家」(国)代稱。目前日本的政府架構奠基於《日本國憲法》,施行內閣制,行政權屬於內閣,立法權屬於國會,司法權則屬於各級裁判所。.

新!!: 賴和和日本国政府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台灣新文學之父賴河赖和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