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98 关系: 埃塞克斯郡,埃德加 (苏格兰国王),埃里克二世 (挪威),卢拉赫,吉里克王,君士坦丁 (肯尼思之子),君士坦丁三世 (苏格兰),君士坦丁二世 (苏格兰),多佛尔,大卫一世,大卫二世 (苏格兰),大不列顛王國,奥凯德 (皮克特人之王),奥克尼群岛,奥斯陆,威廉三世 (奥兰治),威廉二世 (奥兰治),安妮 (英国女王),巴黎,巴黎聖母院,丹麦的安妮,丹麦的乔治王子,亚历山大三世 (苏格兰),亚历山大一世 (苏格兰),亚历山大二世 (苏格兰),亨利埃塔·玛丽亚,伦弗鲁郡,伯斯 (英國),弗洛登战役,弗朗索瓦二世 (法兰西),佩斯利,圣奥古斯丁修道院,圣詹姆斯宫,北安普敦郡,唐纳德三世,唐纳德一世,唐纳德二世,兄终弟及,光荣革命,皮卡第,玛丽一世 (苏格兰),玛丽二世 (英格兰),玛格丽特女王 (苏格兰),玛格丽特·都铎,科林王,约翰·巴里奥,罗伯特·布鲁斯,罗伯特三世 (苏格兰),罗伯特二世 (苏格兰),爱丁堡,... 扩展索引 (48 更多) »
- 843年建立
- 苏格兰王国
- 苏格兰相关列表
- 蘇格蘭君主
- 蘇格蘭君主政體
埃塞克斯郡
雅息士郡(Essex,英國英格蘭東部的郡。以人口計算,濱海紹森德是第1大鎮(Town)、第4大區(district),切爾姆斯福德是第2大鎮(亦是郡治),高車士打是第3大鎮,巴西爾登是第4大鎮;高車士打是第1大區,巴西爾登區是第2大區。 把雅息士郡看待成34個非都市郡之一,它包含12個非都市區,佔地3,465平方公里(第11),有1,361,200人口(第11);看待成48個名譽郡之一,它包含多2個單一管理區─瑟羅克、濱海紹森德,佔地增至3670平方公里(第11),人口增至1,670,000(第6)。.
埃德加 (苏格兰国王)
埃德加·麦克马尔科姆(中世纪盖尔语:Étgar mac Maíl Choluim;现代盖尔语;Eagar mac Mhaoil Chaluim;约1074年 – 1107年1月8日)是阿尔巴国王(1097年–1107年在位),绰号有普罗伯斯(Probus)和勇士(the Valiant)。 他是马尔科姆三世(Máel Coluim mac Donnchada)和韦塞克斯的玛格丽特(后来为Saint Margaret)第四子但却是第一个继承王位的儿子。.
埃里克二世 (挪威)
埃里克·马格努松 (Eiríkr Magnússon,1268年-1299年7月15日),1273/1280年到1299年为挪威国王埃里克二世。.
卢拉赫
卢拉赫王(中世纪盖尔语:Lulach mac Gille Coemgáin;Modern Gaelic: Lughlagh mac Gille Chomghain,英语化简称:Lulach,早于1033年 - 1058年3月17日),被以绰号称作“不幸王”(中世纪盖尔语:Tairbith),并并评价为“头脑简单”或“愚蠢的”(中世纪盖尔语:Fatuus)。卢拉赫作为阿尔巴国王,于1057年8月15日至1058年3月17日间在位。 卢拉赫似乎是个软弱无能的国王,这从他的绰号中亦可看出。然而,他也是史书中第一位被记载下加冕情形的苏格兰国王。1057年8月,卢拉赫在斯昆加冕。 卢拉赫是苏格兰的格罗琪之子。后者起初曾嫁给莫瑞家族族长Gille Coemgáin,卢拉赫也因此成为麦克白的继子。1057年,在麦克白阵亡后,其支持者将卢拉赫推上宝座。卢拉赫的统治仅仅维持了数月,随即遭马尔科姆三世暗杀、篡位。 据信他被埋葬在愛奧那島一处庙宇周边。确切墓址已经无从考察。.
查看 蘇格蘭君主列表和卢拉赫
吉里克王
邓加之子吉里克(中世纪盖尔语:Giric mac Dúngail;现代盖尔语:Griogair mac Dhunghail ;约832年出生于苏格兰,简称为吉里克王,或绰号运气之子)是皮克特人的王和阿尔巴国王(878年–889年在位) 。《爱尔兰编年史》没有关于吉里克王统治的任何记载,盎格鲁-撒克逊人也没有关于他详细的记载,因此使得关于他的生平有很大争议。现代的历史学家不认为吉里克王是唯一国王,可能和与其有血缘关系的奥凯德共治统治。吉里克王的正式头衔可能不再是皮特克人的国王,而是阿尔巴国王。如果确实是这样,那么吉里思就是第一个头衔为阿尔巴国王的苏格兰君主。 虽然关于吉里克王的记载很少,但他在似乎在苏格兰中世纪盛期和中世纪晚期中被视为一个重要的君主。如富尔登的约翰、温顿的安德鲁、赫克托尔·博伊斯的苏格兰编年史中的叙述。人文主义者乔治·布坎南尊其为"吉里克大王",并写了吉里思王征服了半个英格兰和爱尔兰的过程。 Category:生年不详 Category:889年逝世 Category:苏格兰君主 Category:苏格兰人 Category:欧洲君主 Category:亚尔宾王朝.
查看 蘇格蘭君主列表和吉里克王
君士坦丁 (肯尼思之子)
#重定向 康斯坦丁一世 (苏格兰).
君士坦丁三世 (苏格兰)
#重定向 康斯坦丁三世 (蘇格蘭).
君士坦丁二世 (苏格兰)
#重定向 康斯坦丁二世 (苏格兰).
多佛尔
多佛尔(Dover;Douvres)是英国肯特郡的一个海港,人口约二十九万。多佛尔港最靠近法国的加来港,两地去只34公里,因此成为英国最繁忙的一个海港,每年旅客多达1800万人次。英法間的海峽也因此得名多佛尔海峡。.
查看 蘇格蘭君主列表和多佛尔
大卫一世
#重定向 大卫一世 (苏格兰).
查看 蘇格蘭君主列表和大卫一世
大卫二世 (苏格兰)
大卫二世 (David II of Scotland),是14世纪中叶苏格兰国王,也是布鲁斯王朝的第二代和末代君王。他幼年登基,一生波折,最后却由于没有子女,而让王权传到了外甥的斯图亚特家族。.
大不列顛王國
大不列顛王國(Kingdom of Great Britain),曾為英国歷史上的正式國名,位於西歐大不列颠岛及其附属岛屿,存在於1707年至1800年。是根據《1707年聯合法案》,由蘇格蘭王國與英格蘭王國所共組的單一王國。新的單一政府與單一議會設於倫敦的西敏宮,而自從1603年蘇格蘭王詹姆士六世成為英格蘭王詹姆士一世以來,這兩個王國就有共同的君主。 當《1800年聯合法案》通過以來,大不列顛王國又與愛爾蘭王國合併,在1801年,大不列顛王國由大不列顛與愛爾蘭聯合王國取代。.
奥凯德 (皮克特人之王)
#重定向 奥凯德 (鲁恩之子).
奥克尼群岛
#重定向 奥克尼.
奥斯陆
奥斯陆(Oslo ),1925年前舊稱克里斯蒂安尼亞(Kristiania),是挪威首都和最大城市,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挪威的贸易、银行业、工业和航运枢纽,位于挪威东南部的奥斯陆峡湾内侧,人口666, 759人(截至2017年1月1日)。包括邻近的10个自治市在内的城市区人口为975, 744人(截至2016年1月1日),而整个大奥斯陆地区人口数为1, 546, 706。 奥斯陆因其奇特的地理学和地质学特征而闻名。它被森林和田野所环绕,许多种类的动植物生活在其中。奥斯陆自治市内三分之二的面积是森林和水域,使得实际人口密度达到了5, 221.6人/平方公里。城市核心区的形状像是一个被植被茂密的丘陵所环绕的砂锅,许多河流从丘陵中流出,通过市区汇入奥斯陆峡湾。 根据考古学研究,奥斯陆于公元1000年前后建城。奥斯陆老城区是北欧除了维斯比以外最大的中世纪城市,而且至今保存完好。奥斯陆于1048年被确立为一个贸易点。1070年,奥斯陆被提升为主教辖区。在大约1300年,挪威国王哈康五世将奥斯陆定为挪威首都。在挪威从1397至1523年和1536至1814年与丹麦,以及1814至1905年与瑞典建立共主邦联期间,尽管哥本哈根和斯德哥尔摩先后成为了国家行政机构的所在地,奥斯陆仍然保有着一部分首都职能。 奥斯陆是14世纪挪威受到黑死病影响最严重的地区,在15和16世纪其人口和经济状况又经受了进一步的衰退。1624年,奥斯陆曾被一场大火摧毁,之后,在丹麦国王克里斯蒂安四世统治期间,城区被迁移到了更靠近阿克斯胡斯城堡的地方,并以国王的名字命名为克里斯蒂安尼亚(Christiania)。在1814年丹麦-挪威邦联解体之前,克里斯蒂安尼亚已被宣布成为挪威的首都。1838年1月1日,克里斯蒂安尼亚成为了一个自治市。尽管在19世纪以前,克里斯蒂安尼亚在欧洲范围内只是一座小城市,但从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这座城市开始高速发展。在1900年前后,克里斯蒂安尼亚已经成为了一个发达的工业中心,有着近25万名居民。1925年,它的名字从克里斯蒂安尼亚改为了奥斯陆。 奥斯陆是欧洲重要的航海工业和航海贸易中心,是许多航运企业总部的所在地,其中包括一些世界级的航运公司、船舶经纪人和海上保险经纪人。奥斯陆也是欧洲委员会和欧洲联盟委员会的跨文化城市项目的试点城市。 奥斯陆被认为是一座全球城市,在2012年fDi杂志发表的欧洲大城市生活质量排名中名列第一位。 ECA国际2011年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奥斯陆是全球生活成本第二高的城市,仅次于东京。 根据经济学人智库(EIU)的统计,2013年奥斯陆也名列全球生活和学习成本最高的四座城市之一。 1952年,奥斯陆曾举办过冬季奧運會。1993年5月,在美国的主导下,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在这里签订了著名的奧斯陸協議。另外,奥斯陆也是诺贝尔和平奖的颁奖地,每年的颁奖仪式在奥斯陆市政厅举行。 21世纪初,奥斯陆的人口以创纪录的速度增长,使其成为了当时全欧洲人口增长速度最快的城市之一。 这一高增长率主要和国际移民的流入和高生育率有关,但也离不开国内人口流动的影响。目前,奥斯陆的移民人口增长速度略高于本国人口增长速度, 在市区部分,这一差异更为显著。2012年1月1日的数据显示,奥斯陆人口的23%是移民,市内最大的少数族裔是挪威-瑞典人和挪威-巴基斯坦人。.
查看 蘇格蘭君主列表和奥斯陆
威廉三世 (奥兰治)
奥兰治的威廉三世(Willem III van Oranje;),出生即繼位為奧蘭治親王,1672年7月任荷兰省、泽兰省执政,1674年4月26日任乌德勒支省、海尔德兰省及上艾瑟尔省执政,1689年2月13日登基为英格兰国王威廉三世(William III)、苏格兰国王威廉二世(Uilleam II)和爱尔兰国王利亚姆(Liam),直到1702年3月8日逝世为止,他在英格兰和奥兰治的编号剛好都是三世。1688年11月5日,威廉废黜岳父詹姆斯二世及七世而赢得了英格兰。威廉和妻子玛丽二世共治不列颠群岛,直到瑪麗於1694年12月18日去世。他们共治时期通常被称为「」。 他一生致力於抵抗法國「太陽王」的天主教霸權。從1672年成為荷蘭執政後,他就號召全歐的新教徒一起抵制路易十四的最強霸權,被新教徒視為「新教英雄」。1686年,他和奧地利、西班牙、普魯士、瑞典等國組成奧格斯堡同盟(後稱大同盟),聯合圍堵歐洲霸主路易十四;並於1688年率兩萬精兵渡海到英國,發動光榮革命而成為英王。他以英、荷共主邦聯(1689-1702年)的元首身分,帶領新教的英、荷兩國共抗天主教(舊教)法國(大同盟戰爭1689-1697),成為歐洲第二強的君王。1700年路易大帝的勢力遽增,威廉重組大同盟,開啟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1701-1714)。雖然威廉在1702年意外崩逝,但他任命的主帥約翰·丘吉爾,帶領英荷聯軍打敗法軍,最終打垮路易十四,某程度上實現了威廉的遺願。 他在各地的綽號褒貶不一,英格蘭婦女界喜歡譏笑他是「粗魯的荷蘭矮熊」;在北愛爾蘭和部分蘇格蘭的稱號則是賢明王比利(Good King Billy);荷蘭更是奉他為「護國英雄」,無比崇敬。他在荷蘭與北愛爾蘭極得民心,但英格蘭人卻不太喜歡他的冷酷粗率。伏爾泰因此說他是「英格蘭人的執政、荷蘭人的國王」,表示他在兩國形象顛倒的領導情況。.
威廉二世 (奥兰治)
威廉二世(Willem II;1626年5月27日–1650年11月6日)自1647年3月14日起至逝世时止是德意志主权封君奥兰治亲王以及荷兰共和国的多省執政。.
安妮 (英国女王)
安妮(Anne,又譯為安;),通称安妮女王(Queen Anne),1702年3月8日起成为英格兰、苏格兰和爱尔兰女王。1707年3月1日,英蘇《联合法令》正式生效,英格兰和苏格兰两个王国合并为大不列颠王国。於是她以“大不列颠及爱尔兰女王”的名义继续统治,直到1714年逝世。 安妮是英格兰、苏格兰和爱尔兰国王詹姆斯二世及七世与夫人(即位前)的次女。1683年,她与丹麦的喬治親王结婚。1701年,英国议会通过“嗣位法”,安妮被確認為英格兰、苏格兰和爱尔兰国王威廉三世及二世的王位继承人。1702年威廉逝世,安妮即位为英格兰、苏格兰和爱尔兰女王。1707年,英格兰议会与苏格兰议会合併,两个国家真正地联合在一起。 自1701年起,安妮就飽受體質虛弱及無後嗣問題的困擾,即使當年的“嗣位法”規定:排除掉所有天主教徒的王位繼承權之後,英國王位將由新教的漢諾威家族繼承(德意志諸侯),但安妮和多數英人卻認為這樣的安排並非最令人滿意的選擇。1710年後,托利党领袖、国务大臣多次与安妮的弟弟、老王位觊觎者詹姆斯·弗朗西斯·爱德华·斯图亚特联系,希望詹姆斯能夠放弃天主教信仰来换取王位继承权,但遭到詹姆斯拒绝。1714年,安妮女王在驾崩前任命为首席大臣(至关重要的财政大臣),確保新教的汉诺威选帝侯格奥尔格一世·路德维希,能夠安全地繼承英國王位。 雖然安妮是個貪吃肥胖的平庸婦女,但她虔誠篤實的性格,配上一定的政治敏銳度,使她經常能順應民意、放權給國會與才幹大臣(約翰·邱吉爾為首),促進了內閣制的發展。加上當時英國軍事與經濟的發展都一片大好,1713年的《烏得勒支和約》更使英國大獲其利並上升為一流大國(成為超越荷、法的海上首強)(英)尼爾·弗格森 著,雨珂 译:《帝國》,第一.
巴黎
巴黎(Paris)是法國的首都及最大都市,同時是法蘭西島大區首府,為法國的政治與文化中心,隸屬法蘭西島大區之下的巴黎省(編號第75省;僅轄有1個同名市鎮)。目前的巴黎市轄區範圍大致為舊巴黎城牆內(環城大道內側),依照發展歷史共分成20個區,自從1860年代開始就沒有重大變化。截至2011年為止,巴黎市内人口超過225萬,的人口則逾1,229萬,是歐洲最大的都會區之一。 巴黎在近1,000年的時間内是西方最大的城市,也曾經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16世紀至19世紀期间)。目前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政治和文化中心之一,在教育、娛樂、時尚、科學、媒體、藝術、金融、政治等方面皆有重大影響力,被認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国际大都会之一.
查看 蘇格蘭君主列表和巴黎
巴黎聖母院
巴黎聖母院(Notre-Dame de Paris),正式名稱為巴黎聖母主教座堂(Cathédrale Notre-Dame de Paris),是位於法國巴黎西堤島的天主教教堂,也是天主教巴黎总教区的主教座堂,約建造於1163年到1250年間,屬於哥特式建筑形式,是法蘭西島地區的哥特式教堂群裡面,非常具有關鍵代表意義的一座。 聖母院是巴黎最有代表性的歷史古蹟、觀光名勝與宗教場所。而在聖母院門口外的聖母院廣場中,有個原點(Point Zéro)紀念物,是法國丈量全國各地里程時所使用的起測點,使得聖母院被視為法國文化中心點的象徵意義,又更加強烈了一點。聖母院法文原名中的「Notre Dame」原意為「我們的女士」,這位女士正是指耶穌的母親聖母瑪利亞,這種敬稱也廣泛於西方國家的語言使用。.
丹麦的安妮
丹麦的安妮(Anne of Denmark,),婚前名为安娜(),1589年8月20日与苏格兰国王詹姆斯六世结婚,并成为。后因詹姆斯在1603年3月24日成为英格兰及爱尔兰国王詹姆斯一世,而使安妮自然而然的成为了英格兰及爱尔兰王后。 安妮是丹麦公主,丹麦国王弗雷德里克二世的次女。在1589年,年仅14岁的安娜就嫁给了詹姆斯六世,并且有三名子女活过了幼年,其中包括未来的英格兰国王查理一世。她个性独立,当她和詹姆斯因儿子亨利·弗雷德里克的监护权和处理她的朋友比阿特丽克斯·鲁思文而产生矛盾的时候,她会主动利用苏格兰的政治派系,達到其目的。安妮曾经深愛著詹姆斯,但最终两人的感情走向破裂,并且分居——但仍互相尊重,并且保有一定的感情。 1603年移居英格兰之後,安妮的精力从政治的派系斗争转向艺术,建造了一座宏伟的私人宫廷,并且主办了欧洲最奢華的文化沙龙。1612年后,她的身体状况开始恶化,开始逐步退出宫廷生活的中心。虽然史書记录说她一直信仰著新教,但有证据表明,她在生命的某个阶段中(1601年前),改信了天主教。 历史学家历来批评安妮无足轻重、轻浮、自我放纵,然而,最近有学者对其进行了重新评价,认为她是一个自信独立的女性,特别是对的艺术发展作出了巨大的推動。.
丹麦的乔治王子
坎伯兰公爵丹麦和挪威的乔治王子(Prins Jørgen af Danmark og Norge, Hertug af Cumberland;Prince George of Denmark and Norway, Duke of Cumberland;1653年4月2日1708年10月28日),是安妮女王(她在1702年开始统治英伦三岛)的丈夫,丹麦国王弗雷德里克三世的次子。 英國與丹麥的王室在1680年代初,安排了喬治與安妮公主的婚事,目的是透過聯姻建立英-丹軍事聯盟,以限制荷蘭強大的海上勢力。正因為英丹聯盟對荷蘭有所不利,當1689年荷蘭元首威廉三世藉由光榮革命,與妻子瑪麗二世(安妮的姊姊)一同成為共治英王後,威廉三世就對連襟喬治頗有反感。 一半是對喬治的反感,一半是對他能力的質疑,威廉三世於任內(1689-1702年)一直禁止喬治擔任軍事職位;威廉與瑪麗也限縮推定繼承人安妮的權力,使安妮一直到1702年繼位前,都無法對政務產生重要的影響。安妮成為女王之後,喬治被任命為榮譽和名義上的第一海軍大臣,而實際權力則由海軍紅旗上將(陸軍元帥馬爾博羅的弟弟)等人一手掌控。個性隨和的喬治對政治不太關心,頂多偶爾發揮他對太太的影響力;即使他有時候與安妮的意見不合,公開場合上他總是一直表現出支持女王的態度。雖然是政治聯姻,喬治與安妮這對夫妻互相恩愛,過著相當幸福的婚姻生活。然而,兩人生下的孩子總是不斷地夭折,使得夫妻倆一再地承受失去子女的打擊。 對於威廉夫妻和喬治夫妻四人的個性比較,當時的英國人流傳說:「威廉國王不斷地思考、瑪麗女王不停地說話;安妮女王不斷地嚼食、喬治親王不停地飲酒」。喬治的體力和健康並不出色,負責和喬治一同打獵的,經常取笑喬治的哮喘病;他說:「喬治親王必須用力地呼吸,才能夠不讓人以為他已斷氣死亡,而把他給入土安葬。」在19世紀的維多利亞時代,喬治親王被當作是有名的笨蛋,以及用來輕視他人的代名詞;維多利亞女王希望自己親愛的丈夫阿爾伯特,永遠不要淪為「安妮女王那極其愚笨又毫無風采的丈夫」。20世紀的偉人邱吉爾則在1930年代,形容喬治親王是個「非常無關輕重的人」,他薄弱的存在感對他人好似可有可無,只有情人眼裡出西施的安妮女王,才把他當作大人物般敬愛。.
亚历山大三世 (苏格兰)
亚历山大三世 Alexander III(1241年9月4日—1286年3月19日)苏格兰国王(1249年—1286年在位)。他是亚历山大二世国王之子,母为科西的玛丽(亚历山大二世的第二个妻子)。 亚历山大三世在父亲去世后继承了苏格兰的王位。1251年,还是孩子的亚历山大三世与英格兰国王亨利三世的女儿玛格丽特结婚,这使得英格兰人企图在其未亲政时再度干涉苏格兰的内政。 1263年,亚历山大三世在Largs战役中打败了挪威国王哈康四世的入侵。他于1266年迫使哈康四世的继承者马格努斯六世向苏格兰割让马恩岛和赫布里底群岛。亚历山大三世的孙女玛格丽特在他去世后继承了王位。 category:蘇格蘭君主 A A.
亚历山大一世 (苏格兰)
(猛烈的)亚历山大一世(苏格兰盖尔语:Alaxandair mac Maíl Coluim,意为马尔科姆之子亚历山大;()苏格兰国王(1107年—1124年在位)。马尔科姆三世的第八子,在七兄埃德加国王去世后继承王位。他由于对苏格兰北部的一次起义的无情镇压,而得到外号“猛烈的”。 亚历山大一世致力于苏格兰教会的独立和本地化。他建立了一些新的主教辖区,并在珀思郡(苏格兰原郡名)和英奇科姆修建了修道院。 Category:蘇格蘭君主.
亚历山大二世 (苏格兰)
亚历山大·麦克威廉(中世纪盖尔语:Alaxandair mac Uilliam;现代盖尔语:Alasdair mac Uilleim;现代化简称为亚历山大二世;1198年8月24日– 1249年7月6日)是苏格兰国王(1214年-1249年在位)。.
亨利埃塔·玛丽亚
#重定向 法兰西的亨利埃塔·玛丽亚.
伦弗鲁郡
伦弗鲁郡(Renfrewshire;Siorrachd Rinn Friù),是英国苏格兰32个一级行政区之一。虽然面积很小,但是地处苏格兰第一大城市格拉斯哥西南,人口密集,交通繁忙。面积261km²,人口173,900(2013年)。地方行政中心在佩斯利(Paisley)。 历史上的伦弗鲁郡的行政中心在伦弗鲁镇,其范围远远超过现在,包括如今的印弗克莱德和东伦弗鲁郡。 R.
查看 蘇格蘭君主列表和伦弗鲁郡
伯斯 (英國)
伯斯(Pairth, Peairt)為蘇格蘭中部的城市,位於泰河河畔,伯斯為珀斯-金罗斯議會範圍的行政中心,也為過去伯斯郡的郡治。根據2008年的估計,伯斯人口約44,820人。.
弗洛登战役
弗洛登战役(Battle of Flodden)或称弗罗敦原野战役(Battle of Flodden Field)是1513年9月9日发生英格兰北部诺森伯兰郡的一场战斗,参战双方为苏格兰国王詹姆斯四世率领的苏格兰军队和英格兰军队。结果英格兰方面获胜,苏格兰国王詹姆斯四世战死。.
弗朗索瓦二世 (法兰西)
弗朗索瓦二世(François II)(),法国瓦卢瓦王朝国王(1559年—1560年在位)。他是亨利二世与凯瑟琳·德·美第奇之子,生于枫丹白露。.
佩斯利
佩斯利(Pàislig;Paisley)是英国苏格兰的一个镇。 佩斯利镇居民有七万多,远远超过苏格兰的小城市。但是由于在格拉斯哥左近,所以不设市,属于大格拉斯哥(Greater Glasgow)范围。格拉斯哥国际机场在佩斯利镇与伦弗鲁镇之间,是苏格兰最繁忙的机场。 佩斯利大学建校于1897年,但主要提供职业培训。直到1992年才获得大学资格。圣米伦足球俱乐部是佩斯利的本地队伍,参加苏格兰足球超级联赛。 P.
查看 蘇格蘭君主列表和佩斯利
圣奥古斯丁修道院
圣奥古斯丁修道院(St Augustine's Abbey)位于英格兰肯特郡的坎特伯雷,它是本笃会修道院。目前是世界文化遗产。.
圣詹姆斯宫
#重定向 聖詹姆士宮.
北安普敦郡
北安普敦郡(Northamptonshire,英文簡稱:Northants'/N'hants),英國英格蘭東部的郡。以人口計算,北安普敦是第1大(亦是唯一一個)城市(亦是郡治)、第1大自治市鎮(Borough);科比是第1大鎮(Town),凱特林是第2大鎮,韋靈伯勒是第3大鎮。 北安普敦郡實際管轄7個非都市區,因為沒有包含單一管理區,無論把它看待為名譽郡還是非都市郡,其人口和面積都分別是669,300和2,364平方公里。 File:Kilworth_Wharf_-_geograph.org.uk_-_164606.jpg|渡輪觀光業 File:Kimi_Raikkonen_2006_test.jpg|銀石F1賽車場 File:Next_stop_Wellingborough_-_geograph.org.uk_-_1400370.jpg|米德蘭主線鐵路.
唐纳德三世
#重定向 多姆纳尔三世 (苏格兰).
唐纳德一世
#重定向 多姆纳尔一世 (苏格兰).
唐纳德二世
#重定向 多姆纳尔二世 (苏格兰).
兄终弟及
兄终弟及是一種继承的制度。兄終弟及的情況除出現於君權之承繼,也適用於某些可以世襲的官爵承繼權。在中國清朝時,顏回後人就多次以兄終弟及之例,承襲翰林院五經博士。.
查看 蘇格蘭君主列表和兄终弟及
光荣革命
光荣革命(Glorious Revolution)是英国一场政变,導因於英国國王與英国国会權力之爭以及基督教新舊教(英國國教會及天主教會)之爭,发生於1688年到1689年。 英国国会辉格党、托利党信奉新教(英國國教會)之黨人們聯合起義;將信奉舊教的詹姆斯二世国王罷黜,改由詹姆斯之女玛丽二世與夫婿威廉三世,兩伉儷君主共治英国。.
查看 蘇格蘭君主列表和光荣革命
皮卡第
卡第(Picardie)是法国的一个已不存在的大区,它下属三个省:埃纳省 Aisne(02)、瓦兹省 Oise(60)和索姆省 Somme(80)。.
查看 蘇格蘭君主列表和皮卡第
玛丽一世 (苏格兰)
玛丽一世(英语:Mary I;1542年12月8日—1587年2月8日),亦称玛丽·斯图亚特(Mary Stuart)或苏格兰人的女王玛丽(Mary, Queen of Scots),于1542年12月14日至1567年7月24日统治苏格兰。 玛丽是苏格兰国王詹姆斯五世唯一幸存的婚生子女,父亲去世后,仅有六天大的玛丽继承了王位。她童年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法兰西度过的,而苏格兰则由摄政统治。1558年,她嫁给了法兰西海豚弗朗索瓦。1559年,弗朗索瓦登上法兰西王位,是为弗朗索瓦二世,玛丽也一度成为法兰西王后,直至丈夫在1560年12月去世。玛丽在寡居后返回苏格兰,于1561年8月19日抵达利斯。四年后,她嫁给了她的大表弟达恩利勋爵亨利·斯图亚特,但两人婚姻并不美满。1567年2月,一场爆炸摧毁了达恩利的住所,而死于谋杀的达恩利则在花园里被发现。 第四代博思韦尔伯爵詹姆斯·赫本被通常认为精心策划了达恩利的死,但他于1567年4月获判无罪,并在翌月迎娶玛丽。反对这对夫妇的起义爆发之后,玛丽被囚禁在列文湖城堡。1567年7月24日,她被迫逊位给她与达恩利所生的一岁儿子詹姆斯六世。玛丽意欲夺回王位,失败后逃往南方,向其大表姑英格兰女王伊丽莎白一世寻求保护。玛丽一度声称伊丽莎白的王位应属于自己,包括称为北方崛起的反抗者在内的许多英格兰天主教徒视玛丽为英格兰合法君主。伊丽莎白视她为威胁,把她囚禁在英格兰内陆的各种城堡和庄园里。经过十八年半的监禁,玛丽被判在1568年密谋暗杀伊丽莎白,并于翌年被斩首。.
玛丽二世 (英格兰)
麗二世(Mary II,),自1677年11月4日起出任奧蘭治王妃,自1689年2月13日起出任英格兰、苏格兰與爱尔兰女王,至逝世时为止。玛丽的羅馬天主教父亲詹姆斯二世及七世在光荣革命中遭废黜,未几同为新教徒的玛丽与夫婿兼表兄奧蘭治親王威廉三世登基分别成为女王和国王,并在不久后签署《權利法案》。瑪麗在1694年死後,威廉便成了英伦的單一統治者。史學界普遍將夫妻倆的共治稱做「」。 瑪麗並不熱衷於統治,當丈夫威廉留在英格蘭時,她總是退居幕後,把大部分的權力讓與威廉;然而,當威廉到海外忙於軍事戰役時,瑪麗仍舊得獨自統治英伦,事實證明她是一位強大、果決、有力的統治者。當威廉動員英伦人物力進行反法的大同盟戰爭(1688-1697年)時,他發現自己在英伦的合法性不足,只有依靠廣受人民愛戴的瑪麗,才能夠有效地在議會發揮影響力,進行擴軍加稅。瑪麗身為英格兰教会的最高統治者,對國教會的事務十分積極、活躍;她以自身品行作出良好表率,改善了1660年代以來的不良風俗。史學家認為,儘管她與丈夫共有王位,瑪麗主要仍是獨自行使其權力。.
玛格丽特女王 (苏格兰)
玛格丽特(盖尔语:Mairead或Maighread,)是苏格兰女王(1286年11月25日–1290年9月26日在位)及挪威公主,也被称为苏格兰的玛格丽特(挪威语:Margrete av Skottland)和挪威的女孩(挪威语:Jomfruen av Norge)。她死在航向苏格兰途中,她的死引发了苏格兰王位继承战争。 她是挪威国王埃里克二世和苏格兰的玛格丽特的女儿,苏格兰国王亚历山大三世的外孙女。1283年4月9日玛格丽特在滕斯贝格出生。她的母亲死于难产。.
玛格丽特·都铎
玛格丽特·都铎(Margaret Tudor;),也被称为苏格兰王后玛格丽特。她出生于英格兰威斯敏斯特宫,是英格兰国王亨利七世和约克的伊丽莎白两个年长存活的女儿。1503年,她嫁给了苏格兰国王詹姆斯四世。1513年詹姆斯四世死后,他们的儿子继承王位成为詹姆斯五世。她改嫁安格斯第六代伯爵-阿奇博尔德·道格拉斯。由于她的第一和第二次婚姻,她成为了苏格兰女王玛丽一世和她的丈夫亨利·斯图亚特的祖母。英格兰和苏格兰的统一可以追溯到玛格丽特嫁给詹姆斯的婚姻。他们的曾孙,玛丽和达恩利的儿子-苏格兰国王詹姆斯六世,在1603年英格兰女王伊丽莎白一世去世后成为了英格兰国王詹姆斯一世。 玛格丽特出生于1489年11月28日。在她出生两天后的圣安德鲁节,玛格丽特在西敏寺的圣玛格丽特教堂接受了洗礼。她的名字是以她的祖母玛格丽特·博福特命名。.
科林王
英多尔夫之子科林(中世纪盖尔语: Cuilén mac Ildulb:现代盖尔语: Cailean;?-971年)中文常被翻译为科林王(Culen或Colin),绰号白种人(An Fionn)是967年-971年在位的阿尔巴国王。他是阿尔巴国王英多尔夫三个已知的儿子之一,另两个是安拿比和奥凯德。科林在965年将他的前任者兼表兄弟杜夫击败,杜夫毙命,科林继承了他的王位。后在971年,科林和他的兄弟奥凯德一齐战死,王位传给了杜夫的兄弟肯尼思二世,科林的兄弟安拿比曾在肯尼思两度在位间短暂享国。肯尼思二世死后,科林的儿子君士坦丁三世继承了肯尼思二世的王位。.
查看 蘇格蘭君主列表和科林王
约翰·巴里奥
约翰·巴里奥(John de Balliol)(约1249年),也称苏格兰的约翰(John of Scotland),在13世纪末苏格兰王国极度动荡时期曾短暂任国王。.
罗伯特·布鲁斯
#重定向 罗伯特一世 (苏格兰).
罗伯特三世 (苏格兰)
罗伯特三世,原名约翰·斯图亚特(John Stewart),是14世纪末15世纪初的苏格兰国王,斯图亚特王朝的第二代君主。.
罗伯特二世 (苏格兰)
罗伯特二世,是14世纪后期苏格兰王国的君主,也是统治苏格兰(和之后英格兰)长达三百多年的斯图亚特王朝的第一代君王。.
爱丁堡
爱丁堡(Edinburgh,Dùn Èideann),是英国苏格兰首府,也是繼格拉斯哥后苏格兰的第二大城市,位于苏格兰东海岸福斯湾南岸。截止到2013年,全市人口為487,500。 自15世紀以來愛丁堡就被當做蘇格蘭首府,但在1603年和1707年政治力量多次南移到倫敦。1999年蘇格蘭議會的自治權利才得以確立。蘇格蘭國家博物館、蘇格蘭國家圖書館和蘇格蘭國家畫廊等重要文化機構也位於愛丁堡。在經濟上,現在的愛丁堡主要依靠金融業,是倫敦以外英國最大的金融中心。 愛丁堡有著悠久的歷史,許多歷史建築亦完好保存下來。愛丁堡城堡、荷里路德宮、聖吉爾斯大教堂等名勝都位於此地。愛丁堡的舊城和新城一起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遺產。2004年愛丁堡成為世界第一座文學之城。愛丁堡的教育也很發達,英國最古老的大學之一愛丁堡大學就坐落於此,為一所歷史超過四百年的世界頂尖名校。加上愛丁堡國際藝術節等文化活動,愛丁堡成為了英國僅次於倫敦的第二大旅遊城市。.
查看 蘇格蘭君主列表和爱丁堡
爱丁堡城堡
爱丁堡城堡(Edinburgh Castle)是苏格兰和爱丁堡的重要象征。它坐落在爱丁堡市内的城堡岩顶上,十分明显,从市中心各角落都可看到。海拔120米,从上面可以俯瞰爱丁堡全城的景色。.
特韋德河畔伯立克
#重定向 特威德河畔贝里克.
狮子威廉
#重定向 威廉一世 (苏格兰).
查看 蘇格蘭君主列表和狮子威廉
荷里路德宮
荷里路德宮(Holyrood Palace或Palace of Holyroodhouse;或),亦稱圣十字宮,前身為荷里路德修道院,位於英國蘇格蘭首府愛丁堡皇家一英里的最東端,是英國女王主要的居停之一,也是英女王夏季在蘇格蘭居住時的行宫 。為詹姆斯四世於1498年所建,佈局呈正方形,長寬差不多都是。而後,詹姆斯五世繼位,加建高塔,遂成如今之樣貌。宮殿內有蘇格蘭女王瑪麗之家。.
荷里路德修道院
荷里路德修道院(Holyrood Abbey)是一座曾經位於蘇格蘭愛丁堡的律修會修道院,18世紀被毀,現僅存遺址。該修道院由大衛一世建造於1128年,15世紀時修道院的一部份被當做了皇家住所,後來因此進一步在修道院旁邊建起了荷里路德宮。17世紀時依然作為教區教堂使用,18世紀被毀。殘存的牆壁還緊靠著荷里路德宮,處在今皇家一英里的東端。修道院所在地現在是英國指定紀念物。.
萨瑟克座堂
南華克座堂(Southwark Cathedral)是英国國教南華克教區的主教座堂,位于伦敦南華克区泰晤士河南岸,靠近伦敦桥。 南華克座堂已有千年以上的历史,但是直到1905年萨瑟克教区成立时才升为主教座堂。1877年之前该堂属于温彻斯特教区,此后伦敦南部各堂区改属罗切斯特教区。目前的建筑大体为哥特式,建于1220年到1420年,通廊系19世纪重建,13世纪风格。 萨瑟克座堂南面紧邻博罗市场(Borough Market)。.
西洛锡安
西洛锡安(West Lothian;Wast Lowden;Lodainn an Iar),英国苏格兰的32个一级行政区之一,是個具有濃厚歷史背景的縣城,位于首府爱丁堡西郊,面积約,根據2013年統計,人口為176,140。地区行政中心位於利文斯顿,是蘇格蘭甲組球隊利文斯顿足球俱乐部的主場城市。.
查看 蘇格蘭君主列表和西洛锡安
马尔科姆三世
尔科姆·麦克邓肯(中世纪盖尔语:Máel Coluim mac Donnchada,现代盖尔语:Maol Chaluim mac Dhonnchaidh,意为邓肯之子马尔科姆。 ?—1093年11月13日)是苏格兰国王(1058年–1093年11月13日在位)。大多数现代的苏格兰君主列表简称其为马尔科姆三世。 马尔科姆更为人所知的称呼是他死后冠以的绰号坎莫尔(Canmore)、“大脑袋” ,可能是如实的文字记录,也可能是关于其领导能力 ;他的另一个绰号是“长脖子”Orkneyinga Saga,第33角。 他是国王邓肯一世(Donnchad mac Crínáin)的长子。 马尔科姆在位长达35年,先于苏格兰-诺曼人时代之始。他这个历史人物之所以出名,主要是由于威廉·莎士比亚的戏剧《麦克白》。 马尔科姆的王国没有延伸至现代苏格兰的全部领土:苏格兰北部和西部仍被斯堪的纳维亚人、北欧盖尔人及盖尔人所控制,直到十二世纪,苏格兰王国所控制的范围也并没有大大超出马尔科姆二世(Máel Coluim mac Cináeda)在位时的范围。马尔科姆多次向苏格兰王国发动继承战争,他征战的目的可能是为了征服英格兰诺森布里亚的伯爵领地。这些战争没有带来任何向南扩充领土的显著成效。 马尔科姆最主要的功绩只是在苏格兰安稳的统治了三十余年; 尽管他的地位是"王朝的缔造者",但比任何历史记载都真实可靠的是,他的大多文治武功都是其幼子大卫及后裔为巩固统治而宣传编造的。 马尔科姆的第二任妻子威塞克斯的玛格丽特后来授以宣福礼,成了苏格兰唯一的王家圣人。而马尔科姆自己的虔诚向教并没有获得声誉。值得注意的是,邓弗姆林修道院和主要的宗教场所或教会改革没有绝对的关联。.
马尔科姆一世 (苏格兰)
马尔科姆一世(盖尔语:Máel Coluim mac Domnaill;英语:Malcolm I;约900–954年)是苏格兰国王(943年–954年在位)。在堂叔君士坦丁二世隐居修道院时继承王位,可能因为君士坦丁在位时间太长,年过中年的马尔科姆有些不耐烦,逼迫堂叔退位。马尔科姆一世是唐纳德二世之子。 Category:生年不详 Category:954年逝世 Category:亚尔宾王朝 Category:苏格兰君主.
马尔科姆二世 (苏格兰)
肯尼思之子马尔科姆(中世纪盖尔语:Máel Coluim mac Cináeda;现代盖尔语:Maol Chaluim mac Choinnich,在现代英语化国王列表中被称为马尔科姆二世;954年10月5日—1034年11月25日)是自1005年起至1034年去世时止在位的苏格兰国王。他是肯尼思二世的儿子;《贝尔尚预言》中说他的母亲是莱恩斯特人,还以绰号称他为破坏者马尔科姆(Máel Coluim Forranach)。 《爱尔兰人的编年史》中记载了马尔科姆是苏格兰至尊王(ard rí Alban)及其逝世。马尔科姆和爱尔兰至尊王布赖恩·博鲁一样,不是爱尔兰唯一的国王。马尔科姆是当时在现代苏格兰地理范围内的数个国王之一;他在今苏格兰范围内的对立国王包括统治着西南大部分领土的斯特拉斯克莱德国王,统治着赫布里底群岛西海岸的数位北欧-盖尔人国王以及他的最近而最危险的对手莫瑞省督。而在南部的前身为诺森布里亚国王并曾统治过苏格兰最南部的伯尼西亚和诺森布里亚伯爵的英格兰王国,仍旧控制着其东南大部分地区。.
马尔科姆四世
尔科姆四世 (中世纪盖尔语:Máel Coluim mac Eanric;现代盖尔语:Maol Chaluim mac Eanraig;1141年4月23日和5月24日之间1165年12月9日)是苏格兰国王(1153年5月24日 – 1165年12月9日在位),绰号处女王(Virgo)、"少女王"(the Maiden)。 他是亨廷顿和诺森布里亚伯爵亨利 (死于1152年)和瓦伦的阿达的长子。其曾祖父马尔科姆三世 (Máel Coluim mac Donnchada)的绰号马尔科姆·坎莫尔(Malcolm Canmore),可能原本是他的绰号。他继承了其祖父大卫一世的王位并深受了盎格鲁和诺曼人的影响。 后来的编年史称其为少女马尔科姆(Malcolm the Maiden),这个绰号可能会错误地暗示给现代读者他是个无力或柔弱的君主,事实上他有迷信宗教并对骑士与战争有着浓厚的兴趣。由于他自小体弱多病,年仅二十四岁就未婚而死。.
詹姆斯三世 (苏格兰)
詹姆斯三世(James III of Scotland,),苏格兰斯图亚特王朝第五任君主,詹姆斯二世之子,1460年至1488年在位。 詹姆斯在其父战死于英格兰罗克斯堡城下之后即位,1469年亲政,一生致力于与反叛的贵族们作战。1488年,在斯特灵附近战死。.
詹姆斯一世 (苏格兰)
詹姆斯一世(James I of Scotland,),是15世纪苏格兰王国的君主、诗人,罗伯特三世之子。詹姆斯是斯图亚特王朝第一任真正试图掌握政权的君主,少年时被长期拘禁在英格兰。.
詹姆斯一世 (英格兰)
#重定向 詹姆士六世及一世.
詹姆斯二世 (苏格兰)
詹姆斯二世()苏格兰斯图亚特王朝国王。蘇格蘭國王詹姆斯一世之子。 週歲生日前,詹姆斯二世的孖生兄長羅斯西公爵亞歷山大已死。詹姆斯順理成章成為蘇格蘭王儲及羅斯西公爵。1437年2月21日,父親詹姆斯一世被行刺身亡,當時只有六歲的詹姆斯繼承王位。 1449年,十九歲的詹姆斯二世迎娶了只有十五歲的瑪麗。瑪麗為他生了七位子女,六名長大成人。他們的婚姻使蘇格蘭與瑪麗王后的娘家法蘭德斯關係大為改善。詹姆斯二世有強而有力的政治手腕,他與蘇格蘭的領主們關係良好。在位期間,注重學術發展,當時成立了格拉斯哥大學。他有着父親詹姆斯一世的不倦的魄力。可惜的是,親手殺死道拉格斯侯爵,成為他在位期間的污點。 他于1452年创立苏格兰骑士团。.
詹姆斯二世 (英格蘭)
詹姆斯二世(蘇格蘭稱為詹姆斯七世,,1685年到1688年間是英格兰、苏格兰和爱尔兰的国王,為最后一位信奉天主教的英国国王。其臣民不信任其宗教政策,反对他的专权,在光荣革命中他被剥夺王位。其天主教儿子詹姆斯·弗朗西斯·爱德华·斯图亚特在他被迫退位后也没有获得王位,王位落到了其新教女儿玛丽二世和女婿威廉三世手中。认为他的儿子是合法国王的人则被称为詹姆斯派。 詹姆斯二世退位后受到法国国王路易十四的保护。一直到他死后,路易、他的儿子詹姆斯·弗朗西斯·爱德华和孙子查尔斯·爱德华·斯图亚特还继续策划恢复詹姆斯派的王位,但最后也没有成功。 詹姆斯二世的另一个比较出名的封号是约克公爵。他的兄弟查理二世将北美洲的一个殖民地以他的封号命名为纽约。.
詹姆斯五世 (苏格兰)
詹姆斯五世(James V of Scotland)(),苏格兰斯图亚特王朝第七任君主,詹姆斯四世與妻子英格蘭國王亨利七世之長女瑪格麗特·都鐸之子,1513年至1542年在位。.
詹姆斯四世 (苏格兰)
詹姆斯四世(蘇格蘭蓋爾語:Seumas IV、英語:James IV,),苏格兰斯图亚特王朝第六任君主,詹姆斯三世之子,1488年至1513年在位。 詹姆斯在其父战死于斯特灵城下之后即位,由于杀死其父的反叛贵族们起兵的目的之一就是让其继位,因此他认为自己应对父亲的死负责,在其余生,他用苦行懺悔,他一直在腰间紧束赎罪铁腰带。1489年,他平定了贵族叛乱,1493年,他又征服了群岛贵族,将苏格兰再次统一。 詹姆斯的统治正值文艺复兴时期,他对于科学研究和文化传播十分热心,据信他本人能说十门语言,其中包括苏格兰盖尔语,他是最后一个能说这门语言的苏格兰君主。他在爱丁堡建立了枪械研究所,又创建了苏格兰皇家海军,千吨战舰迈克尔号一度是欧洲第一巨舰。 詹姆斯支持英格兰王位觊觎者珀金·沃贝克,并试图进军英格兰为其夺回王位,但是招致了英格兰国王亨利七世的报复。两国最终于1502年议和并联姻。1503年,詹姆斯迎娶了英格兰公主玛格丽特·都铎,这为其曾孙詹姆斯六世获得英格兰王位打下了基础。 1513年,英格兰和法国开战,蘇格蘭與法国、英格兰都是盟友,最後詹姆斯选择攻擊英格兰,他希望能乘亨利征战法国的机会打败英格兰,6月他被羅馬教廷教皇利奥十世处以破門律,9月9日于弗罗敦原野战役中阵亡,苏格兰也因此战败北而退出了康布雷同盟战争。其尸体被带回伦敦展示,有传言说他并未战死,而是流亡国外,但是没有实际证据可以证明。.
諾森伯蘭郡
諾森伯蘭(郡)(Northumberland,香港舊譯諾森伯倫),英國英格蘭最北、最東北的區,北靠蘇格蘭邊區的邊界,東臨北海,擁有近80公里長的北海海岸線。莫珀斯是郡治。以人口計算,克拉姆靈頓是第1大鎮(Town),布萊斯是第2大鎮;布萊斯河谷是第1大自治市鎮(Borough)。 2009年之前,諾森伯蘭實際管轄6個非都市區,無單一管理區。2009年4月全郡改制為單一管理區,無論把它看待為名譽郡還是單一管理區,其人口和面積都分別是309,900和5,013平方公里。.
麦克白 (苏格兰国王)
芬莱克之子麦克白塔德(中世纪盖尔语:Mac Bethad mac Findlaích;现代盖尔语:MacBheatha mac Fhionnlaigh;),英语化简称麦克白(Macbeth),绰号赤王(Rí Deircc),是1040年直至逝世在位的苏格兰国王(亦被称为阿尔巴国王,早年时成为莫瑞国王),在位17年。 麦克白是苏格兰莫瑞地区贵族,身份可能相当于以后的公爵,其母亲多纳达(Donada)为苏格兰国王马尔科姆二世之女,故而他也有王室血统和王位继承的可能。1020年,麦克白的父亲在战争中丧生,麦克白接管了莫瑞地区的势力。1034年,在位近30年的国王马尔科姆二世去世,其外孙邓肯一世继位。邓肯一世统治的最后几年争战不断,与境内外数个地方势力发生过冲突,最开始没有反对邓肯一世继承权的麦克白可能逐渐产生不满。1040年,邓肯一世率领军队进入莫瑞,双方交战,邓肯一世被杀。 麦克白战胜邓肯一世后以王室后裔身份继任苏格兰国王。国内可能有很多人不满意这次继位,不过他的统治也持续了17年。1052年以后,麦克白持续与英格兰王国发生冲突,屡屡失利。1057年,邓肯一世之子马尔科姆为父报仇,在战场上杀死或者重伤了麦克白。麦克白死后,卢拉赫继位,不过数月后就被马尔科姆谋杀。此后马尔科姆继位,是为马尔科姆三世。 麦克白这个历史人物之所以出名,主要是由于威廉·莎士比亚的同名悲剧《麦克白》。不过在戏剧中,麦克白是谋权篡位的反面角色,而他在战场上战胜的邓肯一世则成了垂垂老矣的国王。事实上,邓肯死时年纪并不大,和同为马尔科姆二世外孙的麦克白年龄相仿。.
肯尼思三世
肯尼思·麦克杜夫(中世纪盖尔语:Cináed mac Duib;现代盖尔语:Coinneach mac Dhuibh; 简称为肯尼思三世,绰号有阿唐、酋长王和棕毛王, 967年前–1005年3月5日)是苏格兰国王(997年—1005年在位)。他是杜夫王(Dub mac Maíl Coluim)之子。许多苏格兰人的来源资料提到他为杜夫之子肯尼思之子吉里克,这是一个错误。 另一种解释是,肯尼思有一个儿子吉里克二世为他的共治者。.Listing includes his probable children.
肯尼思一世
肯尼思·麦克亚尔宾(中世纪盖尔语:Cináed mac Ailpín;现代盖尔语:Coinneach mac Ailpein;现代皮克特人国王列表多称其为皮克特人的肯尼思三世;800年后)是公元9世纪欧洲苏格兰地区皮克特人的国王。苏格兰传统上将他视作苏格兰王国的开国君主,现代常称其为苏格兰的肯尼思一世。由于他父亲名为亚尔宾(Ailpín),这个王朝也被称为亚尔宾王朝。.
肯尼思二世
尔科姆之子肯尼思(中世纪盖尔语:Cináed mac Maíl Coluim;现代盖尔语:Coinneach mac Mhaoil Chaluim;英语化简称为肯尼思二世,绰号为杀害兄弟者(An Fionnghalach);954年前–995年)是阿尔巴国王(971年–995年在位,可能两度在位,两度统治间可能夹有安拿比王)。马尔科姆一世之子,在科林王被杀后继承王位。即位后不断侵袭英格兰北部地区。据传,曾于公元973年对英王埃德加一世表示效忠,埃德加则承认其对洛锡安地区(在特威德河与福斯河之间)的统治权。还与奥克尼伯爵西格德争夺苏格兰北部地区,但未能成功。在位期间,巩固了对苏格兰中南部地区的统治。后在梅恩斯的费特凯恩被反叛者暗杀,葬于爱奥那岛。.
肯辛顿宫
肯辛顿宫(Kensington Palace)是伦敦的一座王室宫殿,位于肯辛顿和切尔西区的肯辛顿花园。自17世纪起成为英国王室居住地。目前是劍橋公爵和公爵夫人、格洛斯特公爵和公爵夫人、肯特的迈克尔王子和夫人的正式官邸。肯辛顿宫也是薩塞克斯公爵和公爵夫人的非官方基地。 肯辛顿宫也曾是戴安娜王妃(直到她1997年去世)、瑪格麗特公主(直到她2002年去世)和愛麗絲王妃(直到她2004年去世)的正式官邸。 今天,肯辛顿宫的谒见室对公众开放,由独立非营利慈善组织历史王宫管理。办公和私人住所区域仍由王室财产机构负责管理。 最近的地铁站是Queensway站、贝斯沃特站、肯辛顿高街站,以及稍远的格洛斯特路站。.
查看 蘇格蘭君主列表和肯辛顿宫
邓肯一世
#重定向 邓肯一世 (苏格兰).
查看 蘇格蘭君主列表和邓肯一世
邓肯二世
#重定向 邓肯二世 (苏格兰).
查看 蘇格蘭君主列表和邓肯二世
長子繼承制
長子繼承制是指仅立嫡長子为继承人或長子有優先繼承權的制度。廣義的「長子」是指排行最長的子女,換言之長女也可能包括在內,狹義的則只包括兒子,女兒的繼承順序較兒子之後,甚至沒有繼承權。但在一些母系社會中則是由長女擁有優先繼承權。同时,长子继承制间接地将配偶排除在继承人之外。.
艾德 (皮克特人之王)
艾德·麦克·肯尼思 (Áed mac Cináeda,死于878)是肯尼思一世 ("Kenneth MacAlpin")之子。877年,他在其兄君士坦丁一世死后即位为皮克特人的国王。他的绰号有白花艾德、翼足王 (alipes)和白脚王 (albipes).
苏格兰君主世系图
本条目列出了从843年皮克特人之王肯尼思一世统一周围地区开始算起,到1707年苏格兰王国与英格兰王国合并为大不列颠王国为止的苏格兰君主。其中自1603年起的苏格兰国王同时也是英格兰国王。.
苏格兰王国
苏格兰王国(The Kingdom of Scotland、Rìoghachd na h-Alba、Kinrick o Scotland),是位于西欧的一个古国,最大版图包括大不列颠岛北部以及周围的数个群岛,即今天联合王国苏格兰地区的范畴。苏格兰王国最早约出现于公元843年以后。1707年,苏格兰王国与英格兰王国正式合并,成为现在的联合王国(英国)的主要组成部分,王国从此消失。1700年左右,王国总人口约为110万。王国的主要行政中心在爱丁堡市。.
英多尔夫王
君士坦丁之子英多尔夫(盖尔语:Ildulb mac Causantín),英语化简称为英多尔夫王(英语:Indulf;约927年-962年);绰号侵略者(盖尔语:An Ionsaighthigh)。是954年-926年在位的苏格兰国王。他的父亲是阿尔巴国王君士坦丁二世,他的外祖父可能是英多尔夫一世伯爵,英多尔夫一世曾流亡苏格兰。英多尔夫在962年被维京人所杀,他的堂侄杜夫即位。后来,他的两个儿子科林和安拿比先后为王,他另一个儿子奥凯德可能在971年同杜夫一同被杀害。他的孙子君士坦丁三世是他最后一个已知的后裔。.
英国君主列表
英国君主由苏格兰王国與英格兰王国共組大不列顛王國開始計算,大不列顛王國、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和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共有12名君主(见英国君主)。自1603年3月24日以来英格兰王国与苏格兰王国便处于斯图亚特王朝统领的共主邦聯之下,而1707年5月1日这两国正式合并,建立大不列顛王國。1801年1月1日,大不列顛王國同愛爾蘭王國合并,建立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1922年12月6日,爱尔兰大部脱离联邦;1927年4月12日该国因此更名为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
英格兰王国
英格兰王国(Kingdom of England;)是西欧历史上的一个国家,在大不列颠岛的南方,包含现今的英格兰与威尔士。王室的首要居所原本是汉普郡的温切斯特,但伦敦和格洛斯特被授予同样的地位——特别是伦敦,从1066年开始已成为「事实上」的首都。伦敦成为王国的首都直至1707年(参见《1707年联合法案》),并继续保持英格兰首要城市的地位。该市亦是大不列颠王国(1707年–1801年)和大不列顛及愛爾蘭聯合王國(1801年–1922年)的首都。今日仍然是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英国)的首都。 英国的现任君主,伊丽莎白二世,是英格兰国王及女王的现任继承人。英格兰女王(及国王)的头衔其实自1707年来已被正式使用,但在法律上,这个被广泛使用的名称并不正确。她这个称号可以追溯至1千年前的威塞克斯国王称号。.
英格蘭君主列表
本表列出1707年英格兰王国和苏格兰王国組成大不列颠王国前的英格兰君主,此后的英格兰君主列表参看英国君主列表。.
查理一世 (英格蘭)
查爾斯一世(Charles I,詹姆士一世的次子,1612年其兄威尔士亲王去世后成为王储。所有本文中的日期,除了特殊指明的,都取自儒略历。)自1625年3月27日登基至1649年1月30日被处死(他是唯一以国王身分被处死的英格兰国王),是英格兰、苏格兰及爱尔兰国王。 查理一世在位期间卷入了与议会的权力斗争,他试图获得王室的收入,而议会则试图节制国王自以为的君權神授。他的很多臣民都反对他的行为,认为他是残暴的独裁者。尤其是他干扰英格兰与苏格兰教会的活动,未征得议会同意就任意向民眾課税。 查理一世在位期间的另一个特点就是混乱的宗教冲突。臣民们普遍不信任他们国王的信仰,一方面,在三十年战争中,他的失误成功的帮助了新教势力,然而另外一个事实却是,他迎娶了一位信奉罗马天主教的公主。查理一世还重用当时具有争议的教会人物,例如(Richard Montagu)和威廉·劳德,他们都曾任查理一世时期的坎特伯雷大主教。他的很多臣民都认为这样做使得英格兰教会与罗马天主教会的关系太紧密了。此后,查理一世还试图迫使苏格兰进行宗教改革,从而引发了。这一切都使英格兰和苏格兰国会更加坚定了自己的立场,最终促成了查理一世的灭亡。 在查理一世最后的几年中,由于企图推翻英格兰与苏格兰国会的权威,他与国会之间爆发了战争,史称为英国内战。同时他又利用自己英国国教领袖的身分制定了一系列的宗教政策,引起了加尔文派清教徒的不满。查理一世在第一次英国内战(1642年 - 1645年)中被击败后,国会希望他能够接受君主立宪制。然而查理一世执迷不悟,他与苏格兰结盟,并逃到了怀特岛郡,这种行为彻底激怒了国会,从而导致了第二次英国内战(1648年 - 1649年)查理一世再次被击败,随后他被拘捕,审判,定罪,并以叛国罪处死。君主制瓦解,英格兰成了共和国,名为英格兰联邦,由國會的領袖奧立佛·克倫威爾執政,这一时期也被称为。查理一世的儿子,查理二世,在其父死后继承了王位,但直到1660年复辟后才得以行使君主权力。.
查理二世 (英格兰)
查理二世(Charles II;),蘇格蘭及英格蘭爱尔兰国王,屬於斯圖亞特家族,生前獲得多數英國人的喜愛,以「歡樂王」、「快活王」(Merrie Monarch)聞名。 早年父親查理一世被克伦威尔處死,查理二世被迫流亡外國。1658年克伦威尔去世,由其子理查·克倫威爾繼稱護國公。理查無力鎮壓反叛的貴族與軍官,英国政坛混乱,國會遂聲明由君主制復辟,查理二世因此得以返回英国。 1660年,查理二世在多佛登陆,回到伦敦即位。1661年4月,正式加冕为不列颠国王。即位之初他就與強勢的議會妥協,謹慎地行使其有限王權。他在1665與1672年,發動兩次英荷戰爭,結果因為戰局不利,得失參半;國內政局反而捲入外國勢力的鬥爭,深受法、荷的操控與干擾。1678年,反天主教的激進派議會,利用“天主教阴谋”釀成的政治大風暴,展開對天主教徒的強力迫害,並試圖徹底架空王權。1679年,查理二世签署國會制定的“人权保护法”,以後政治人物即使身處風暴,仍有一定的人權保障。1681年後查理掌握主動,打敗政敵並大幅提升王權,重建了其父的絕對君主制(專制王權)。 1685年查理二世去世。他為了順應民心,長期保持英國國教的信仰;但他生前一向同情天主教,临死前就皈依了天主教。他死後,弟弟詹姆斯二世继位。 查理二世被称为「歡樂王」,個性活力四射并奉行享乐主义;他意志坚定,臨機制變,精明機智,知人善任,在充满教派冲突的危机时仍能操纵大局、挽回民心。但是他在作戰外交上成果不多,1670年後英國成為法國實質上的附庸(他最寵愛的法國情婦牽線引出英法聯盟),國際地位下降成二流國家;他的最大政績是讓英國海權大幅擴張,提升英國未來爭霸的實力(參見「第二次英法百年戰爭」)。他死后没有留下合法的子嗣,但和情妇至少有14个私生子。 史家至今無法分斷查理真實的意圖,因此對他好與壞的各種行動,也就無法判斷是出於自私自利的動機,或是出於利國利民的善意;他外表高貴幽默,但內心神祕且難以捉摸,是一個不容易下定論的傳奇人物。.
林利思哥宫
林利思哥宫(Linlithgow Palace),也通译为林利斯戈宫。位于苏格兰东部西洛锡安地区的林利思哥,距離首府愛丁堡約,於15至16世紀曾一度是苏格兰国王们的王宫。1542年12月8日,苏格兰女王玛丽一世就出生在这里。 无论从地理位置还是建筑规模来说,它都是苏格兰文艺复兴时期建筑中最宏伟的一个。20世纪之后曾是大英帝国的印度总督林利思戈侯爵的私人住宅。.
杜夫王
#重定向 杜夫 (马尔科姆之子).
查看 蘇格蘭君主列表和杜夫王
河岸街
河岸街(官方Strand,民间the Strand,音译斯特兰德)或名河岸,是伦敦西敏市一条街道的名称。河岸街西起特拉法加广场,东至圣殿关处与弗利特街汇合。今天的河岸街比历史上短,长度刚刚超过3/4英里(3/4英里约合1,207米)。.
查看 蘇格蘭君主列表和河岸街
法夫
法夫行政區(Fife;Fìobha),香港舊譯快富,英国苏格兰32个一级行政区之一。从人口上来说是仅次于格拉斯哥和爱丁堡的第三大地方政府区划。面积1,325平方公里,人口366,910(2013年)。 法夫地处邓迪市与爱丁堡市之间,地形主要是一个半岛。北沿是苏格兰最长的泰河及其入海口,南缘则是福斯河及其入海口。进出法夫的交通基本全部要通过两条河流上的三座大桥。 法夫过去最著名的人物有“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前英国首相戈登·布朗从小居住在法夫。.
查看 蘇格蘭君主列表和法夫
法国
法兰西共和国(République française ),簡稱法国(France ),是本土位於西歐並具有海外大區及領地的主權國家,自法蘭西第五共和國建立以來实行单一制與半总统制,首都為歐盟最大跟歐洲最大的文化與金融中心巴黎。該國本土由地中海一直延伸至英倫海峽及北海,並由萊茵河一直延伸至大西洋,整體呈六角狀。海外领土包括南美洲的法属圭亚那及分布于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的诸岛屿。全国共分为18个大区,其中5个位于海外。法国與西班牙及摩洛哥為同時擁有地中海及大西洋海岸線的三個國家。法國的国土面积全球第四十一位,但卻為歐盟及西歐國土面積最遼闊的國家,歐洲面積第三大國家。 今日之法国本土于铁器时代由高卢人(凯尔特人的一支)征服,前51年又由罗马帝国吞并。486年法兰克人(日耳曼人的一支)又征服此地,其于该地域建立的早期国家最终发展成为法兰西王国。法国至中世纪末期起成为欧洲大国,國力於19-20世紀時達致巔峰,建立了世界第二大殖民帝國,亦為20世紀人口最稠密的國家,現今則是众多前殖民地的首選移民国。在漫長的歷史中,法國培養了不少對人類發展影響深遠的著名哲學家、文學家與科學家,亦為文化大国,具有第四多的世界遺產。 法國在全球範圍內政治、外交、軍事與經濟上為舉足輕重的大國之一。法國自1958年建立第五共和国後經濟有了很大的發展,政局保持穩定,國家體制實行半總統制,國家經由普選產生的總統、由其委任的總理與相關內閣共同執政。1958年10月4日,由公投通過的國家憲法則保障了國民的民主權及宗教自由。法國的建國理念主要建基於在18世紀法國大革命中所制定的《人權和公民權宣言》,此乃人類史上較早的人權文檔,並對推動歐洲以至於全球的民主與自由產生莫大的影響;其藍白紅三色的國旗則有「革命」的含義。法國不僅為聯合國常任理事國,亦是歐盟始創國。該國國防預算金額為全球第5至6位,並擁有世界第三大核武貯備量。法國為发达国家,其GDP為全球第六大經濟體系,具備世界第十大購買力,並擁有全球第二大專屬經濟區;若以家庭總財富作計算,該國是歐洲最富有的國家,位列全球第四。法國國民享有高生活質素,在教育、預期壽命、民主自由、人類發展等各方面均有出色的表現,特別是醫療研發與應用水平長期盤據世界首位。其國內許多軍備外銷至世界各地。目前,法国是。.
查看 蘇格蘭君主列表和法国
挪威
挪威王国(挪威語:Kongeriket Norge,简称:Norge ,新挪威語:Noreg,舊譯那威)位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西部,东与瑞典接壤,西邻大西洋。海岸线极其蜿蜒曲折,构成了挪威特有的峡湾景色。此外,挪威还与芬兰、俄罗斯接壤。挪威的领土也包括斯瓦尔巴群岛和扬马延岛,此外对南极洲的毛德皇后地和彼得一世岛有主权要求。首都為奥斯陆。2009年、2010年、2011年、2013年、2014年、2015、2016年获得全球人类发展指数第一的排名。挪威是性別平等實踐良好的国家之一,在2012年全球性别差距报告中,挪威排名第三,仅次于冰岛及芬兰。.
查看 蘇格蘭君主列表和挪威
朴次茅斯
朴次茅斯(Portsmouth,讀音:),別名龐培(Pompey),位於英國英格蘭東南部漢普郡,南臨索倫特海峽的港口城市,位于伦敦西南70英里(110公里),南安普顿东南19英里(31公里),人口20540。朴茨茅斯是南汉普郡都市带的一部分,南汉普郡都市带包括南安普顿,哈文特,滑铁卢镇,等市镇。 朴茨茅斯历史最早可追溯到罗马时期。历来都是英国最为重要的军港。她见证了英国800多年的海军历史,拥有世界上最古老的干船坞。1545年朴茨茅斯为防止法国入侵而进行了堡垒化,当时的防御设施还基本保存。19世纪为防止法国入侵朴茨茅斯继续堡垒化,逐渐成为了当时世界上防守最严密的城市,也留下了大量的防御工事。逐步成为世界上最大大规模的生产线式造船基地。二战期间,朴茨茅斯的工业设施遭到德国毁灭性轰炸。 朴茨茅斯见证了英国很多历史性事件,1787年,由亚瑟.菲利普斯船长率领的11艘船组成的第一舰队,前往澳大利亚建立了流放地,现代澳大利亚从此建立。1805年尼尔森勋爵率舰队从朴茨茅斯出发,在特拉法加海战击败法西联合舰队,1945年,盟军登陆指挥部设立在朴茨茅斯,登陆部队从此地出发。1982年,由朴茨茅斯出发的英国舰队击败阿根廷海军重新控制福克兰群岛。1997年,皇家游艇不列颠尼亚号从朴茨茅斯前往香港移交主权,象征大英帝国的最后落幕。 朴茨茅斯至今还是英国皇家海军三分之二水面舰艇的母港。位于朴茨茅斯海军基地内,但是已经开放旅游的朴茨茅斯历史船坞里陈列了勇士号,马丽玫瑰,胜利号等著名的博物馆军舰,以前的伟农军事基地已经改造成了著名的大炮码头购物中心。还拥有百年历史的朴茨茅斯足球俱乐部。 朴茨茅斯的铁路线直达英国南部各大城市和伦敦滑铁卢车站,拥有商业码头和能到达法国和西班牙的国际渡轮码头。是英国第二繁忙的国际旅客码头。 朴茨茅斯也是作家狄更斯和著名工程师布鲁内尔的家乡。.
查看 蘇格蘭君主列表和朴次茅斯
海牙
海牙(Den Haag;),官方亦稱s-Gravenhage()是荷蘭南荷蘭省的省會,擁有人口52.6萬(2017年),也是繼阿姆斯特丹和鹿特丹之後的荷蘭第三大城。海牙連其周邊的其他八個市鎮形成大海牙地區(Haaglanden),是鹿特丹–海牙都會區和蘭斯台德(Randstad)城市群的一部份。海牙市徽是鸛鳥徽。 海牙是荷蘭唯一一個鄰海的大城市,擁有十一公里長的海岸線,及兩個海灘度假勝地:席凡寧根和凱克敦。也因為位臨北海帶來便利的交通,海牙自十九世紀以來便是國際觀光勝地。 儘管海牙不是荷蘭的首都,但它是荷蘭的政治中心,中央政府、議會、與外國使館皆坐落於此地,也是荷蘭王室的居住地。此外,海牙也是許多國際組織的所在地,包括國際法庭和國際刑事法院。.
查看 蘇格蘭君主列表和海牙
斯特靈城堡
斯特靈城堡(Stirling Castle)是一座落於蘇格蘭斯特靈城堡山(Castle Hill)上、三面有峭壁的要塞城堡建築。.
懷特霍爾宮
懷特霍爾宮(英語:Palace of Whitehall)又稱為白廳宮,位於英國倫敦,從1530年至1698年間都是英國國王在倫敦的主要居所。在17世紀末被火焚毀之前,懷特霍爾宮已經成為歐洲最大的宮殿,擁有超過1,500間房間,規模比梵蒂岡的宗座宮殿與巴黎近郊的凡爾賽宮還大。 懷特霍爾宮就位於倫敦西敏的白廳附近,許多英國政府機構都設置在這裡,因此白廳也是英國政府的代名詞。.
1689年權利法令
#重定向 1689年权利法案.
1707年合并法案
#重定向 1707年聯合法令.
另见
843年建立
苏格兰王国
- 苏格兰王国
- 蘇格蘭君主列表
苏格兰相关列表
- 蘇格蘭君主列表
蘇格蘭君主
- 苏格兰君主世系图
- 蘇格蘭君主列表
蘇格蘭君主政體
亦称为 苏格兰国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