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下载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玛丽一世 (苏格兰)

指数 玛丽一世 (苏格兰)

玛丽一世(英语:Mary I;1542年12月8日—1587年2月8日),亦称玛丽·斯图亚特(Mary Stuart)或苏格兰人的女王玛丽(Mary, Queen of Scots),于1542年12月14日至1567年7月24日统治苏格兰。 玛丽是苏格兰国王詹姆斯五世唯一幸存的婚生子女,父亲去世后,仅有六天大的玛丽继承了王位。她童年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法兰西度过的,而苏格兰则由摄政统治。1558年,她嫁给了法兰西海豚弗朗索瓦。1559年,弗朗索瓦登上法兰西王位,是为弗朗索瓦二世,玛丽也一度成为法兰西王后,直至丈夫在1560年12月去世。玛丽在寡居后返回苏格兰,于1561年8月19日抵达利斯。四年后,她嫁给了她的大表弟达恩利勋爵亨利·斯图亚特,但两人婚姻并不美满。1567年2月,一场爆炸摧毁了达恩利的住所,而死于谋杀的达恩利则在花园里被发现。 第四代博思韦尔伯爵詹姆斯·赫本被通常认为精心策划了达恩利的死,但他于1567年4月获判无罪,并在翌月迎娶玛丽。反对这对夫妇的起义爆发之后,玛丽被囚禁在列文湖城堡。1567年7月24日,她被迫逊位给她与达恩利所生的一岁儿子詹姆斯六世。玛丽意欲夺回王位,失败后逃往南方,向其大表姑英格兰女王伊丽莎白一世寻求保护。玛丽一度声称伊丽莎白的王位应属于自己,包括称为北方崛起的反抗者在内的许多英格兰天主教徒视玛丽为英格兰合法君主。伊丽莎白视她为威胁,把她囚禁在英格兰内陆的各种城堡和庄园里。经过十八年半的监禁,玛丽被判在1568年密谋暗杀伊丽莎白,并于翌年被斩首。.

100 关系: 加冕十四行诗吉斯家族吉斯公爵堂表親天主教奥斯卡金像奖威尼斯威爾士親王安妮女王安波依斯阴谋巴黎聖母院丹麦君主列表乔治四世亨利·本尼迪克特·斯图亚特亨利·斯图亚特 (达恩利勋爵)亨利七世亨利七世 (英格兰)亨利二世 (法兰西)亨利八世伊丽莎白·伍德维尔伊丽莎白一世 (英格兰)强奸弗里德里希·席勒弗朗索瓦·德·洛林弗朗索瓦·克卢埃弗朗索瓦二世弗朗索瓦二世 (法兰西)彼得伯勒座堂御座北安普敦郡利斯 (愛丁堡)储君凡妮莎·蕾格烈芙凯瑟琳·德·美第奇凯瑟琳·赫本克里斯蒂安一世克洛德·德·洛林,第一代吉斯公爵玛丽·德·吉斯玛格丽特·都铎福斯湾約克約克的伊麗莎白約翰·諾克斯罗伯特三世 (苏格兰)罗伯特一世 (苏格兰)罗马罗马天主教爱丁堡爱德华六世...爱德华四世瑟夏·羅南萨利克继承法风中的女王西洛锡安西敏寺詹姆士一世 (英格蘭)詹姆斯三世 (苏格兰)詹姆斯一世 (英格兰)詹姆斯一世 (英格蘭)詹姆斯二世 (苏格兰)詹姆斯五世 (苏格兰)詹姆斯六世詹姆斯六世及一世詹姆斯四世 (苏格兰)胡格諾派蘇格蘭蘇格蘭君主列表蘇格蘭女王:瑪麗一世蘇格蘭語蘇格蘭議會葛塔諾·多尼采蒂里奇蒙和德比伯爵夫人玛格丽特·博福特苏格兰君主苏格兰王室总务官苏格兰王国英宮恨英國第五台英语英格兰英格兰王国英格蘭君主列表雨格诺派逊位查理九世 (法兰西)枢机林利斯哥林利思哥宫歌剧殉教法國王后和皇后列表法国大革命法国王太子洛林公爵斯图亚特王朝斯特靈城堡新教旺多姆伯爵攝政普魯塔克 扩展索引 (50 更多) »

加冕

加冕,是指將代表權力之冠冕戴上的一種儀式,大多是歐洲君主制的國家才有此俗,一般在君主即位或親政時加冕,相當於東亞傳統的登基儀式。例如英國伊莉沙白二世女王的加冕之登基大典。.

新!!: 玛丽一世 (苏格兰)和加冕 · 查看更多 »

十四行诗

十四行诗(Sonnet),音譯騷耐,曾譯「商籟」,是一种定型詩的類型,起源於義大利,一般相信是由贾科莫·达·伦蒂尼(Jacopo da Lentini)創始,於十三世纪时期形成,之後傳布到歐洲各國。 十四行詩的原始字面意思,是小詩、小歌謠的意思。在13世紀時,14行詩被定型下來,由十四句詩句組成,其押韻結構與文字構成皆有嚴格限制。但是隨著歷史演變,這些約定俗成的限制也有所改變。现在常见的是意大利类(彼特拉克类)或英国类(莎士比亚类)。.

新!!: 玛丽一世 (苏格兰)和十四行诗 · 查看更多 »

吉斯家族

吉斯家族(法语:Maison de Guise),法国著名的贵族世家,其成员出任吉斯公爵和吉斯枢机主教在中古法國有很大影響力。 吉斯家族源出洛林公爵家族的旁系,16世纪—17世纪时归附于法国。在法王弗朗索瓦一世世代,该家族地位大大提高并逐渐控制了法国北部与东部诸省。家族始祖克洛德·德·洛林是洛林公爵勒内二世的次子,1528年受封为第一代吉斯公爵。克洛德之子弗朗索瓦·德·洛林是杰出的军事指挥官,曾在弗朗索瓦二世时代干预朝政,并为查理九世时执政的三巨头之一。从弗朗索瓦开始吉斯家族积极卷入法国宗教战争,并充任天主教方面的领袖。弗朗索瓦之妹玛丽·德·吉斯与苏格兰国王詹姆斯五世结婚,她是苏格兰女王玛丽·斯图亚特的母亲。吉斯家族安排了玛丽·斯图亚特与弗朗索瓦二世的短暂婚姻;玛丽·斯图亚特后来被英格兰女王伊丽莎白一世处死。弗朗索瓦·德·洛林之子亨利一世·德·洛林領導天主教聯盟,在法國宗教戰爭中竞争法国王位,被法国国王亨利三世杀害。亨利一世·德·洛林死后,本來聲勢大好、實力雄厚的天主教聯軍,卻因亨利二弟馬耶那公爵接連大敗給新法王亨利四世,使得吉斯家族開始没落。波旁家族的亨利四世在1593年改宗天主教後,加緊打擊吉斯家族。後來吉斯家族放棄與西班牙的聯盟,臣服於亨利四世,但是第四代吉斯公爵夏尔·德·洛林不放棄夺取王位的计划(西班牙國王腓力二世一直想把有法國王室血統的女兒,嫁給夏尔·德·洛林,扶植兩夫妻成為法國國王與王后)。在夏尔·德·洛林时代,吉斯家族在与首相黎塞留的斗争中失去了大部分政治力量。此后吉斯家族不再在法国政坛发挥重大影响。1696年,吉斯家族绝嗣。.

新!!: 玛丽一世 (苏格兰)和吉斯家族 · 查看更多 »

吉斯公爵

吉斯公爵(法语:Duc de Guise)是法國的一个貴族封號,於1528年創立。首任公爵為洛林公爵勒内二世的次子。之後這個封號一直世襲,直到吉斯家族於1688年绝嗣為止。此后这个公国通过联姻落入波旁王朝的旁系孔代亲王家族手中。.

新!!: 玛丽一世 (苏格兰)和吉斯公爵 · 查看更多 »

堂表親

堂表親(cousin)是一種親屬關係,堂表親之間有著隔兩代或以上的共同祖先,這把堂表親從祖先、後代、兄弟姐妹,以及其他親屬關係作出區分。.

新!!: 玛丽一世 (苏格兰)和堂表親 · 查看更多 »

天主教

天主教(Catholicismus)是對罗马公教會(天主教會)發展而來的一系列基督教之神学、哲學理論、禮儀傳統、倫理纲常等信仰體系之總括,為基督教最大宗派。其拉丁文本意為「普世的」,因此又譯為公教會。另一個經常並用的名稱是「大公教會」,通常用來概括基督教會的普遍特徵,以用來區別狹義的、與聖座共融的公教會,即天主教會。在大多數情況中,天主教是天主教會的代稱。 天主教的中文名稱源自明朝萬曆年間耶稣会將基督信仰传入中国,經当朝礼部尚书之徐光启与利瑪竇等耶稣会士讨论,取儒家古话「至高莫若天,至尊莫若主」,称其信仰之獨一神灵为「天主」,故稱之。天主教在與新教並提時亦被稱為「舊教」,全國宗教資訊網,兩者分別代表著第一個千禧年開始的「傳承式信仰」、以及16世紀宗教改革開始的「書面式信仰」。這一概念曾在恢復公教傳統的牛津運動提出。.

新!!: 玛丽一世 (苏格兰)和天主教 · 查看更多 »

奥斯卡金像奖

学院奖(Academy Award),全名學院功績獎(Academy Award of Merit),通稱奧斯卡金像獎、金獎、奥斯卡奖或奧斯卡(The Oscars;2013年2月20日起成為正式名稱),是每年由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組織與頒發,旨在鼓励過去一年間优秀电影的创作与发展的獎勵活動,不仅是美国电影業界年度最重要的活動,亦是目前最受世界矚目的電影獎之一。目前設有20多个不同的奖项,囊括了各种电影类型。身為世界历史最悠久的演藝獎勵活動,其在美國演藝業界的地位与针对流行音乐的格莱美奖、针对电视的艾美奖、针对舞台劇的東尼獎相当,而这些奖也都是以奧斯卡金像獎为榜样而創建的。 奧斯卡金像獎自1929年设立以来每年都在加州洛杉矶举行颁奖典礼。第1屆于1929年在好莱坞的罗斯福酒店举行,奖励的是1927-1928年间的电影成就。自2002年第75届开始,洛杉矶好莱坞的柯達剧院(Kodak Theatre,2012年5月起更名為杜比劇院(Dolby Theatre))成为颁奖典礼永久举行地。由於出席颁奖典礼須得到邀请,并没有向公众发行觀禮之门票,僅有提名者相關人士和其近親能進入會場参加,因此該獎本身即是一種电影界的身份象征。做為全世界最有影响力的电影奖,其每年的颁奖典礼都会在全球超过100个国家进行電視直播。.

新!!: 玛丽一世 (苏格兰)和奥斯卡金像奖 · 查看更多 »

威尼斯

威尼斯(威尼斯語︰Venezsia;意大利語︰Venezia;弗留利語︰Vignesie;拉丁語︰Venetia;英文:Venice)是意大利東北部著名的旅遊與工業城市,也是威尼托地區的首府。威尼斯城由被运河分隔并由桥梁相连的118座小岛组成。威尼斯潟湖是位于波河与皮亚韦河河口之间的一个封闭的海湾,威尼斯城就坐落在威尼斯潟湖的浅滩上。威尼斯以其优美的环境、建筑和艺术品珍藏而闻名。潟湖和城市的一部分被列为世界遗产。Luigi Barzini曾在紐約時報形容它「無疑是最美麗的人造都市」,時代線上也稱讚威尼斯是歐洲最浪漫的城市之一。 2014年,共有264,579人居住在威尼斯市镇,其中约55,000人居住在老城区。威尼斯与帕多瓦和特雷维索一起,组成了帕多瓦-特雷维索-威尼斯大都市区(PATREVE),总人口260万。PATREVE只是一个统计学意义上的大都市区,不是行政区划的等级。 威尼斯这个名字源于公元前十世纪居住在该地区的古威尼蒂人。这个城市历史上曾经是威尼斯共和国的首府。威尼斯同时被誉为「主之城」、「尊贵之城」、「亚得里亚王后」、「水之都」、「面具之城」、「桥梁之城」、「漂浮之都」、「运河之城」。 威尼斯共和国是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主要金融和海运力量,是十字军东征和勒班陀战役的集结地,也是从13世纪直到17世纪末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商业(特别是丝绸,粮食和香料)和艺术中心。 威尼斯市被认为是第一个真正的国际金融中心,9世纪逐渐形成,14世纪达到了顶峰。这使威尼斯在其大部分历史中成为一座极为富裕的城市。後來因為土耳其人對地中海東邊的控制促使歐洲國家尋找其他航線的慾望,威尼斯因此失去了大部分的重要性與影響力。 它同样因为几次特别是文艺复兴时期的重要的艺术运动而众所周知的。在拿破仑战争和维也纳会议之后,共和国被奥地利帝国所吞并,直到1866年,由于第三次意大利独立战争而举行的全民公投,威尼斯成为意大利王国的一部分。威尼斯在交响乐和歌剧音乐史上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是安东尼奥·维瓦尔第的诞生地。2016年,威尼斯被评为世界上最美丽的城市。.

新!!: 玛丽一世 (苏格兰)和威尼斯 · 查看更多 »

威爾士親王

威爾士親王(Prince of Wales,Tywysog Cymru),威爾士公國的元首,自1301年英格蘭吞併威爾士之後,英王便將這個頭銜賜與王儲。.

新!!: 玛丽一世 (苏格兰)和威爾士親王 · 查看更多 »

安妮女王

#重定向 安妮 (英国女王).

新!!: 玛丽一世 (苏格兰)和安妮女王 · 查看更多 »

安波依斯阴谋

#重定向 昂布瓦斯陰謀.

新!!: 玛丽一世 (苏格兰)和安波依斯阴谋 · 查看更多 »

巴黎聖母院

巴黎聖母院(Notre-Dame de Paris),正式名稱為巴黎聖母主教座堂(Cathédrale Notre-Dame de Paris),是位於法國巴黎西堤島的天主教教堂,也是天主教巴黎总教区的主教座堂,約建造於1163年到1250年間,屬於哥特式建筑形式,是法蘭西島地區的哥特式教堂群裡面,非常具有關鍵代表意義的一座。 聖母院是巴黎最有代表性的歷史古蹟、觀光名勝與宗教場所。而在聖母院門口外的聖母院廣場中,有個原點(Point Zéro)紀念物,是法國丈量全國各地里程時所使用的起測點,使得聖母院被視為法國文化中心點的象徵意義,又更加強烈了一點。聖母院法文原名中的「Notre Dame」原意為「我們的女士」,這位女士正是指耶穌的母親聖母瑪利亞,這種敬稱也廣泛於西方國家的語言使用。.

新!!: 玛丽一世 (苏格兰)和巴黎聖母院 · 查看更多 »

丹麦君主列表

没有描述。

新!!: 玛丽一世 (苏格兰)和丹麦君主列表 · 查看更多 »

乔治四世

#重定向 喬治四世.

新!!: 玛丽一世 (苏格兰)和乔治四世 · 查看更多 »

亨利·本尼迪克特·斯图亚特

#重定向 亨利·本篤·斯圖亞特.

新!!: 玛丽一世 (苏格兰)和亨利·本尼迪克特·斯图亚特 · 查看更多 »

亨利·斯图亚特 (达恩利勋爵)

奥尔巴尼公爵亨利·斯图亚特(Henry Stuart/Stewart, Duke of Albany;)是一位英格兰贵族,1565年与玛丽一世结婚后成为王夫(king consort),但婚后关系恶化,1567年在柯克场被谋杀。他到1565年为止也拥有达恩利勋爵(Lord Darnley)的头衔,现代许多研究文献均称他为达恩利勋爵。 他是第四代伦诺克斯伯爵马修·斯图亚特和玛格丽特·道格拉斯的儿子,是伦诺克斯伯爵头衔的推定继承人。他的外祖父是第六代安格斯伯爵阿奇博尔德‧道格拉斯,外祖母是英格兰国王亨利七世的女儿、苏格兰国王詹姆斯四世遗孀玛格丽特·都铎。因此同时具有继承英格兰和苏格兰王位的条件。Elaine Finnie Greig, 'Stewart, Henry, duke of Albany (1545/6–1567)', Oxford Dictionary of National Biograph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4; online edn, Jan 2008.

新!!: 玛丽一世 (苏格兰)和亨利·斯图亚特 (达恩利勋爵) · 查看更多 »

亨利七世

有多位历史人物可以译为亨利七世.

新!!: 玛丽一世 (苏格兰)和亨利七世 · 查看更多 »

亨利七世 (英格兰)

亨利七世(英文:Henry VII,),英格蘭國王,1485年8月22日到1509年4月21日在位。 他是亨利六世同母异父弟里士满伯爵埃德蒙·都铎和兰开斯特公爵岡特的約翰的曾孙女玛格丽特之子。被视为兰开斯特派首领。因為理查三世要求布列塔尼引渡亨利七世回國,亨利七世流亡至法国。1485年,在法国攝政法兰西的安妮援助下,將理查三世杀死,宣布继承英格兰王位。 1486年,亨利七世與约克王朝爱德华四世之女约克的伊丽莎白结婚,宣布约克和兰开斯特两大家族合并,结束了玫瑰戰爭。其後亨利七世採取联姻政策,亨利七世為长子亞瑟·都鐸聘娶西班牙公主──阿拉貢的凱瑟琳,爾後長子亞瑟早逝,為繼續保有與西班牙之間以聯姻方式獲得的友好關係,亨利七世說服凱瑟琳留下,並將其嫁給次子亨利;亨利七世的长女瑪格麗特嫁给苏格兰国王詹姆斯四世。亨利七世任內獎勵工商业发展,有贤王之稱。.

新!!: 玛丽一世 (苏格兰)和亨利七世 (英格兰) · 查看更多 »

亨利二世 (法兰西)

亨利二世(Henri II,),法国瓦卢瓦王朝国王(1547年—1559年在位)。弗朗索瓦一世次子,母为法蘭西的克洛德。生于巴黎西郊的圣日耳曼昂莱(Saint-Germain-en-laye)。1526年,作为释放被俘的弗朗索瓦一世的条件之一(参见:帕维亚战役),他曾以王太子的身分送往西班牙当人质。1547年,加冕为法兰西国王,將自己的親信貴族拔擢為權貴高門,譬如把國家大權委於王室總管蒙莫朗西家族和吉斯家族之手,再用兒時玩伴聖安德烈元帥加以制衡。 亨利二世即位后继续进行其父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的斗争。 亨利二世是一个顽固的天主教徒,法国国内的新教徒遭到他无情的迫害。他在1547年于巴黎高等法院中特设了一个被称为“火焰法庭”的机构来审判新教异端。1555年又因為親信洛林的樞機慫恿成功,亨利下詔各地的官員應對那些被教會判為異端的人進行懲罰,無須審查也不須上訴。此命令因高等法院之抗議而拖到1559年方才正式實行,但很快就因亨利的死亡而使宗教迫害停頓下來。 1559年4月,随着《卡托-康布雷齐和约》的签署,法国与西班牙之间为争夺意大利而进行的长期战争终于结束。亨利二世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分边嫁给西班牙国王费利佩二世和洛林公国的夏尔三世。他在为女儿的结婚庆典而举行的比武中被苏格兰卫队长蒙哥马利(Gabriel, comte de Montgomery)的断矛刺穿头部,十天后死去。此事在諾查丹馬斯的預言詩中曾被提過。 亨利二世性格憂鬱而虔誠,與西班牙的一連串戰爭讓法國負擔二千萬里弗以上的債務,導致法國不久後的實質破產與王權衰落,連帶促成長達三十多年的法國宗教內戰(胡格諾戰爭),使得法國國力大衰、西班牙趁機稱霸。.

新!!: 玛丽一世 (苏格兰)和亨利二世 (法兰西) · 查看更多 »

亨利八世

亨利八世(Henry VIII;),是英格蘭亨利七世次子,都铎王朝第二任国王,1509年4月22日繼位。他也是愛爾蘭領主,後來更成為愛爾蘭國王。亨利八世為了休妻而另娶新皇后而與當時的羅馬教皇反目,推行英格兰宗教改革,並通过一些重要法案,容許自己另娶,並将當時英國主教立為英國國教會大主教,使英国教会脱离罗马教廷,自己成为英格蘭最高宗教领袖,並解散罗马教廷在國內的修道院,使英國王室的权力因此达到顶峰。他在位期間,把威尔士并入英格兰。雖然有說亨利八世在離世前成為英國國教徒,但是他一生都提倡天主教儀式及教條。他的後裔愛德華六世,以及伊麗莎白一世都繼續推行改革。但是,他的女兒瑪麗一世在位期間曾恢復天主教的地位。亨利八世曾經有六次婚姻,其中有兩個妻子被其下令斬首。 他在位期间,除了推行宗教改革外,更積極鼓励人文主义研究。亨利八世还合并了英格兰和威尔士,使英国皇室的权力达到顶峰。国家的权力扩大了,而中产阶级对政治的参与度也加强了;亨利成功的参与了欧洲大陆上的政治外交,然而却为此耗尽了国库,给以后继位的英国君主带来了麻烦。.

新!!: 玛丽一世 (苏格兰)和亨利八世 · 查看更多 »

伊丽莎白·伍德维尔

伊麗莎白·伍德維爾(Elizabeth Woodville),英格蘭愛德華四世的王后,自1464年到1492年去世為止。孩提時期,家境屬中階英格蘭貴族。第一段婚姻,嫁給蘭開斯特家族的次要擁護者之一,格魯比的約翰·格雷爵士,這位爵士不幸死於第二次聖亞班士城之役,讓伊麗莎白成為帶著兩個兒子的寡婦。憑藉著自身的美貌,繼而與愛德華四世結為連理,這在當時引起軒然大波。即使缺少顯赫的家世與英國人身份,伊麗莎白仍然當上王后,意味著平民在玫瑰戰爭時期正逐漸興起,這場戰爭也就是堂兄弟之戰。愛德華已經是第二個貴族會議加冕的英格蘭國王,而伊麗莎白是第一個被加冕的王后。婚姻雖然提攜了親戚們的地位,卻招来華威伯爵理查·內維爾的仇視。「造王者」和眾多同盟在這個日趨分裂的皇室裡掌握極為重要的命脈。 這段婚姻被視為愛德華與第十六任華威伯爵內維爾不和的臨界點,華威因而意氣用事叛變投奔蘭開斯特。伊莉莎白仍然擁有某種程度的政治影響力,即使愛德華五世她的大兒子王權如此短命,被後來的理查三世罷黜。她在亨利七世於1485年登基加冕的事件裡,亦扮演重要的角色,這代表玫瑰戰爭的結束。然而在1485年之後的幾年間,她被迫屈居於亨利的母親瑪格麗特·博福特夫人之下,影響力漸微。甚至被永久趨逐出王宮,黯然遁世。 伍德維爾的小孩包含兩個被囚禁於倫敦塔的王子,以及約克的伊麗莎白。她還是亨利八世的外祖母,以及愛德華六世、英格蘭的瑪麗一世與伊麗莎白一世的外曾祖母,蘇格蘭的瑪麗女王的外高祖母。她是自亨利八世之後所有英格蘭皇室的祖先,自詹姆斯五世之後所有蘇格蘭皇室的祖先,自詹姆斯六世之後所有大不列顛皇室的祖先。.

新!!: 玛丽一世 (苏格兰)和伊丽莎白·伍德维尔 · 查看更多 »

伊丽莎白一世 (英格兰)

伊麗莎白一世(Elizabeth I;),于1558年11月17日至1603年3月24日任英格兰和爱尔兰女王,是都铎王朝的第五位也是最后一位君主。她終生未婚,因此有“童贞女王”(The Virgin Queen)之稱,亦稱“荣光女王”(Gloriana)、“賢明女王”(Good Queen Bess,或直譯“好女王貝絲”)。在她之前的都鐸王朝君主順序是亨利七世、亨利八世、爱德华六世和她的異母姊瑪麗一世。 伊丽莎白是亨利八世和他的第二个妻子安妮·博林的女儿。但在她两岁八个月的时候,生母不僅即被父親处死,其婚姻關係亦被宣布无效,伊丽莎白被剥夺王室称号。她的同父异母弟弟爱德华六世继承了王位直到1553年駕崩,他无视两位同父异母姐姐及當時的法律规定,伊丽莎白和罗马天主教徒玛丽,而把王位传给了简·格雷夫人。爱德华的遺願並沒有成功,玛丽赶走了简·格雷夫人,当了女王。 1558年,伊丽莎白接替她的同父异母姐姐而成为女王,聲稱要在優秀顧問的帮助下治理國家。她非常信任一群以為首的顾问官们。伊丽莎白上任後首先采取的行动之一就是建立一个新教的英格蘭教會,她成为该教会最高领袖,實施。人们原以为伊丽莎白会结婚生子,以延续都铎王朝。但她没有,尽管有很多人追求她。随着她的年龄渐长,伊丽莎白因为其未婚而变得知名。当时有不少人通过画像,游行和文学作品讴歌她。 在国家管理方面,伊丽莎白比她的父亲和姐姐更加温和Starkey Elizabeth: Woman, 5.

新!!: 玛丽一世 (苏格兰)和伊丽莎白一世 (英格兰) · 查看更多 »

强奸

強姦,亦称強暴、奸污、施暴、性侵、强制性交,有時也用凌辱、蹂躪和糟蹋等詞来代指。是指用暴力、威脅等手段,強迫被害人進行性行为的犯罪“性侵入行為”:“以性器進入他人之性器、肛門或口腔,或使之接合之行為”。或“以性器以外之其他身體部位或器物進入他人之性器、肛門,或使之接合之行為”。參見 中華民國刑法第10條第5款。。 强奸的受害和加害者皆不分男女,在传统的观念里一般男性是施暴者、女性是受害者,但亦有完全相反的情況。據美国司法统计局的統計資料顯示,在美國,91%的強姦受害人為女性,9%的受害人為男性;加害人中,有99%的強姦者為男性。 此外,不論加害者與受害者熟悉與否,該行為皆有可能發生。.

新!!: 玛丽一世 (苏格兰)和强奸 · 查看更多 »

弗里德里希·席勒

约翰·克里斯托弗·弗里德里希·冯·席勒(Johann Christoph Friedrich von Schiller,),通常被称为弗里德里希·席勒,神聖羅馬帝國18世纪著名诗人、哲学家、历史学家和剧作家,德國启蒙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席勒是德国文学史上著名的“狂飙突进运动”的代表人物,也被公认为德意志文学史上地位仅次于歌德的伟大作家。.

新!!: 玛丽一世 (苏格兰)和弗里德里希·席勒 · 查看更多 »

弗朗索瓦·德·洛林

#重定向 法蘭索瓦·德·洛林,第二代吉斯公爵.

新!!: 玛丽一世 (苏格兰)和弗朗索瓦·德·洛林 · 查看更多 »

弗朗索瓦·克卢埃

弗朗索瓦·克卢埃(François Clouet),(),文艺复兴时期欧洲艺术家。为让·克卢埃之子,他多年致力于画作研究,主要在法国开展活动。为著名的风俗场景画与肖像画画家。.

新!!: 玛丽一世 (苏格兰)和弗朗索瓦·克卢埃 · 查看更多 »

弗朗索瓦二世

弗朗索瓦二世,可能为以下历史人物:.

新!!: 玛丽一世 (苏格兰)和弗朗索瓦二世 · 查看更多 »

弗朗索瓦二世 (法兰西)

弗朗索瓦二世(François II)(),法国瓦卢瓦王朝国王(1559年—1560年在位)。他是亨利二世与凯瑟琳·德·美第奇之子,生于枫丹白露。.

新!!: 玛丽一世 (苏格兰)和弗朗索瓦二世 (法兰西) · 查看更多 »

彼得伯勒座堂

彼得伯勒座堂(Peterborough Cathedral)是英國的一座教堂,位於劍橋郡彼得伯勒。正式名稱是聖彼得、聖保羅和聖安得烈座堂(Cathedral Church of St Peter, St Paul and St Andrew),也被稱為聖彼得座堂(Saint Peter's Cathedral)。彼得伯勒座堂是彼得伯勒教區的座堂,獻給聖彼得、聖保羅和聖安得烈。彼得伯勒座堂始建於盎格魯薩克遜時代,現在的建築是12世紀時修建的諾曼式建築。彼得伯勒座堂和达勒姆座堂、伊利座堂等並為12世紀重要的建築物,現在保存狀態仍很完好。.

新!!: 玛丽一世 (苏格兰)和彼得伯勒座堂 · 查看更多 »

御座

御座或宝座,在某些场合可称作王座或皇座,在中国还有龙椅的称呼。是君主在典礼场合所坐的椅子。“御座”还可以象征王国或王冠,一些歐洲國家中,御座在许多場合下直接用作君权或君主的代稱。.

新!!: 玛丽一世 (苏格兰)和御座 · 查看更多 »

北安普敦郡

北安普敦郡(Northamptonshire,英文簡稱:Northants'/N'hants),英國英格蘭東部的郡。以人口計算,北安普敦是第1大(亦是唯一一個)城市(亦是郡治)、第1大自治市鎮(Borough);科比是第1大鎮(Town),凱特林是第2大鎮,韋靈伯勒是第3大鎮。 北安普敦郡實際管轄7個非都市區,因為沒有包含單一管理區,無論把它看待為名譽郡還是非都市郡,其人口和面積都分別是669,300和2,364平方公里。 File:Kilworth_Wharf_-_geograph.org.uk_-_164606.jpg|渡輪觀光業 File:Kimi_Raikkonen_2006_test.jpg|銀石F1賽車場 File:Next_stop_Wellingborough_-_geograph.org.uk_-_1400370.jpg|米德蘭主線鐵路.

新!!: 玛丽一世 (苏格兰)和北安普敦郡 · 查看更多 »

利斯 (愛丁堡)

利斯(Leith, )是蘇格蘭愛丁堡北部的一個地區,1920年併入愛丁堡市之前是一個自治市,處在利斯河口。 歷史上利斯長期作為作為愛丁堡的港口存在。 利斯這一地名首次出現於荷里路德修道院的予建特許狀中, 1329年被官方確認為愛丁堡的港口,當時羅伯特一世控制著蘇格蘭。現在依然是繁忙的港口,2003年年吞吐貨物150萬噸。.

新!!: 玛丽一世 (苏格兰)和利斯 (愛丁堡) · 查看更多 »

储君

储君,君主的法定继承人。根据君主的不同称谓又称皇储、王储或大公储。储君在君主逝世、禅位、逊位后,成为继任君主。是世袭君主制重要的组成部分。在现存的君主制国家中,通常由法律指定继承人。继承人的确立基于長子繼承制或其它。在二元君主制国家中,君主对储君的选择会享有较大的权力。确立继承人有两种常见的方式,一种是继承人出生后,经过正式的册封,获得继承权。另一种,通过法律明确继承顺序,继承人自出生后即获得继承权。 在古代中国,储君一般是指皇帝册立的「皇太子」,简称「太子」。通常被授与的对象是皇帝之子。类似的皇帝继承人封号,依受封者与皇帝的关系不同,还有皇太弟、皇太孙、皇太叔等。“太”者,大也。在中國汉朝时期之前,诸侯王的正式继承人亦称“太子”。汉以后,亲王正式继承人改称“世子”,外姓王或藩屬國王之子,亦同。 歐洲君主國,通常对有继承权的人士进行排序。排在第一位的继承人,如果不是君主的长子(女)或长孙,则被视作推定继承人。推定继承人的继承顺序随着君主的子嗣诞生下降,失去继承机会。君主的长子(女)或长孙(孙女),如是第一位继承人,则被视为正式繼承人(确定继承人),正式继承人的称谓Crown Prince或Crown Princess,漢語中一般譯為「王(皇)儲」或「女王(皇)儲」。同时由于王室间通婚的原因,一些君主会拥有别国排序较后的王位继承权。.

新!!: 玛丽一世 (苏格兰)和储君 · 查看更多 »

凡妮莎·蕾格烈芙

--(Vanessa Redgrave,)是出生於英國倫敦的女演員。她的兩個女兒娜塔莎·李察遜和裘莉·李察森也都是演員。.

新!!: 玛丽一世 (苏格兰)和凡妮莎·蕾格烈芙 · 查看更多 »

凯瑟琳·德·美第奇

凯瑟琳·德·美第奇(,意大利语原名为Caterina Maria Romola di Lorenzo de' Medici,即卡特里娜·玛丽亚·罗莫拉·迪·洛伦佐·德·美第奇,法语名稱Catherine de Médicis,即卡特琳·德·美第奇)。法国王后。她是瓦卢瓦王朝国王亨利二世的妻子和随后3个国王的母亲。.

新!!: 玛丽一世 (苏格兰)和凯瑟琳·德·美第奇 · 查看更多 »

凯瑟琳·赫本

凯瑟琳·霍頓·赫本(Katharine Houghton Hepburn,),生于美国康涅狄格州,美国国宝级电影女演员,美国电影与戏剧界的标志性人物、好莱坞的传奇。凱瑟琳·赫本近六十年的演藝生涯横跨数种表演类型,有“美國影壇第一夫人”美譽,她亦是美國奧斯卡金像獎自1929年創立以來,唯一一位能四度摘下奧斯卡影后的女星,她也是史上首位穿長褲出席奧斯卡頒獎典禮的影后。1999年,美国电影学会将凱瑟琳·赫本评为美国影视史上最伟大的女演员。.

新!!: 玛丽一世 (苏格兰)和凯瑟琳·赫本 · 查看更多 »

克里斯蒂安一世

克里斯蒂安一世(丹麦语:Christian 1;瑞典语:Kristian I,)是丹麦国王(1448年~1481年在位)、挪威国王(1450年~1481年在位)和瑞典国王(1457年~1464年在位)。他是丹麦历史上重要的奥尔登堡王朝的创建者。 克里斯蒂安一世生于奥尔登堡,父亲为奥尔登堡伯爵,母亲为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公主。他是丹麦国王埃里克五世的直系后代。1448年,丹麦国王巴伐利亚的克里斯托弗三世去世后没有留下子嗣,克里斯蒂安被丹麦贵族选举为王位继承人。1450年克里斯蒂安又作为挪威国王哈康五世的后代被承认为挪威王位继承人。 1397年组建的卡尔马联合使丹麦、挪威和瑞典这三个北欧国家联合起来,并使丹麦在这个联合体中占据特殊地位(因为丹麦王室是三国的共主)。但是在克里斯蒂安一世即位时,这个联合事实上已经解体。虽然他通过继承挪威王位使丹、挪两国仍保持联合,但瑞典则长期以来是由本国贵族实际控制。在赶走了竞争对手卡尔·克努特松之后,克里斯蒂安一世才在1457年按照卡尔马联合的构想当选为瑞典国王,从瑞典摄政扬·本特松手中收取了权力。但是他只能断断续续地对这个国家实行统治。1464年另一派贵族在瑞典掌了权,其摄政基特尔·卡尔松(出身瓦萨家族)召回卡尔·克努特松为国王,并废黜了克里斯蒂安一世。克里斯蒂安继续声称自己是瑞典的合法国王,但在1471年最后一次被从瑞典驱逐出之后他就不再对这个国家有什么影响了。 1460年,克里斯蒂安成为神圣罗马帝国的石勒苏益格公爵和荷尔斯泰因伯爵,因为他的母亲是最后一代公爵阿道夫八世的妹妹。1474年,在他统治时期荷尔斯泰因也升格为公国。从此丹麦国王兼任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领主就是定例了。 1479年,克里斯蒂安一世在哥本哈根创立了哥本哈根大学。 |- |- Category:丹麦君主 Category:挪威君主 Category:瑞典君主 C C.

新!!: 玛丽一世 (苏格兰)和克里斯蒂安一世 · 查看更多 »

克洛德·德·洛林,第一代吉斯公爵

克洛德·德·洛林,第一代吉斯公爵(法語:Claude de Lorraine, 1er duc de Guise,1496年10月20日—1550年4月12日)法国军人,吉斯家族的奠基人。 克洛德·德·洛林为洛林公爵勒内二世的次子。他在父亲主持下与旺多姆伯爵弗朗索瓦的女儿安托瓦内特·德·波旁结婚,使本家族与法国王室建立了联盟关系。 克洛德·德·洛林追随法国国王弗朗索瓦一世参加意大利战争,在1515年的马里尼亚诺战役中表现突出。弗朗索瓦一世企图利用这个新贵家族来抗衡国内大贵族的力量。1523年,他授权克洛德·德·洛林管理香槟和勃艮第。 1524年~1525年德国农民战争期间,克洛德在洛林击溃了农民队伍。 1528年,克洛德被弗朗索瓦一世封为吉斯公爵。 Category:吉斯公爵 C C.

新!!: 玛丽一世 (苏格兰)和克洛德·德·洛林,第一代吉斯公爵 · 查看更多 »

玛丽·德·吉斯

玛丽·德·吉斯(Marie de Guise,),出生于洛林巴尔迪克,逝世于爱丁堡城堡。是苏格兰国王詹姆斯五世的第二位王后,苏格兰女王玛丽一世的母亲。.

新!!: 玛丽一世 (苏格兰)和玛丽·德·吉斯 · 查看更多 »

玛格丽特·都铎

玛格丽特·都铎(Margaret Tudor;),也被称为苏格兰王后玛格丽特。她出生于英格兰威斯敏斯特宫,是英格兰国王亨利七世和约克的伊丽莎白两个年长存活的女儿。1503年,她嫁给了苏格兰国王詹姆斯四世。1513年詹姆斯四世死后,他们的儿子继承王位成为詹姆斯五世。她改嫁安格斯第六代伯爵-阿奇博尔德·道格拉斯。由于她的第一和第二次婚姻,她成为了苏格兰女王玛丽一世和她的丈夫亨利·斯图亚特的祖母。英格兰和苏格兰的统一可以追溯到玛格丽特嫁给詹姆斯的婚姻。他们的曾孙,玛丽和达恩利的儿子-苏格兰国王詹姆斯六世,在1603年英格兰女王伊丽莎白一世去世后成为了英格兰国王詹姆斯一世。 玛格丽特出生于1489年11月28日。在她出生两天后的圣安德鲁节,玛格丽特在西敏寺的圣玛格丽特教堂接受了洗礼。她的名字是以她的祖母玛格丽特·博福特命名。.

新!!: 玛丽一世 (苏格兰)和玛格丽特·都铎 · 查看更多 »

福斯湾

福斯湾(英语:Firth of Forth;苏格兰盖尔语:Linne Foirthe)位于英国苏格兰东部,在福斯河的入海口(北海)。湾长77km,最宽处28km。有福斯公路和福斯铁路桥跨湾。爱丁堡为沿岸城市。 Category:苏格兰湾.

新!!: 玛丽一世 (苏格兰)和福斯湾 · 查看更多 »

約克

约克(York,),位於英國英格蘭約克郡-亨伯區域北約克郡,英格蘭的城市、單一管理區,位于乌斯河畔、利兹东北偏东,起初为盖尔人的居点,后为罗马人、盎格鲁人、丹麦人和诺曼人占领。中世纪该城是繁荣的羊毛市场和教育中心,其大主教地位仅次于坎特伯雷大主教。市區人口約为137,505人(2001年)。 至於在行政區劃方面,1996年4月1日時設置的約克市(City of York)則包含了傳統上的約克市區與一些鄰近的教區,是英格蘭的郡級行政單位──單一管理區──之一,隸屬於約克郡-亨伯,並具有自治市地位。根據2006年的統計,整個約克市行政區內的人口約有186,800人。.

新!!: 玛丽一世 (苏格兰)和約克 · 查看更多 »

約克的伊麗莎白

約克的伊麗莎白(Elizabeth of York,),1486年起为英格蘭王后直至去世。作为亨利七世的妻子,她是都铎王朝第一位王后。她是英格蘭國王爱德华四世的女儿、理查三世的侄女,在亨利于终结玫瑰战争的博斯沃思原野战役获胜后嫁给亨利。她是英格蘭國王亨利八世的母亲。因此,她依次是英格兰国王们的女儿、姐姐、侄女、妻子和母亲(非生前)。 在她几乎平安的一生里,从1483年她17岁时父亲去世,到1486年结婚之间的时间是一段暴力和紧张的插曲。她的两个弟弟“塔裡的王子”失踪,命运未知。她和妹妹们被叔父理查三世迎回宫中。玫瑰战争中兰开斯特王朝最终得胜,对身为约克王朝公主的她而言似乎是进一步的灾难,但亨利·都铎渴望弥合宿怨,且在入侵前已许诺娶她;这也是他获取约克王朝支持的重要举动。 尽管长子威尔士亲王亚瑟1502年15岁就去世了,其他也有三个子女早夭,但她的婚姻显得成功。她几乎不参与政治。她存活的子女成为了英格兰国王、苏格兰和法兰西王后;苏格兰斯图亚特王朝后裔多是她的后裔。.

新!!: 玛丽一世 (苏格兰)和約克的伊麗莎白 · 查看更多 »

約翰·諾克斯

約翰·諾克斯(John Knox,),蘇格蘭基督教喀爾文派牧師,蘇格蘭宗教改革领导人。.

新!!: 玛丽一世 (苏格兰)和約翰·諾克斯 · 查看更多 »

罗伯特三世 (苏格兰)

罗伯特三世,原名约翰·斯图亚特(John Stewart),是14世纪末15世纪初的苏格兰国王,斯图亚特王朝的第二代君主。.

新!!: 玛丽一世 (苏格兰)和罗伯特三世 (苏格兰) · 查看更多 »

罗伯特一世 (苏格兰)

罗伯特·布鲁斯(英語:Robert the Bruce / Robert Bruce;中古愛爾蘭語:Roibert a Briuis;蘇格蘭蓋爾語:Raibeart Bruis,)是苏格兰历史中重要的国王,王号“罗伯特一世”。他领导苏格兰人打败英格兰军队,确保王国独立。.

新!!: 玛丽一世 (苏格兰)和罗伯特一世 (苏格兰) · 查看更多 »

罗马

羅馬(Roma)是意大利首都及全国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是世界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古羅馬文明的發祥地,因建城歷史悠久並保存大量古蹟而被暱稱為「永恆之城」。其位於意大利半島中西部,台伯河下游平原地的七座小山丘上,市中心面積有1200多平方公里。羅馬同時是全世界天主教會的中樞,擁有700多座教堂與修道院、7所天主教大學,市內的梵蒂岡城是罗马主教即天主教会教宗及聖座的駐地。羅馬與佛羅倫斯同為義大利文藝復興中心,現今仍保存有相當豐富的文藝復興與巴洛克風貌;1980年,羅馬的歷史城區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新!!: 玛丽一世 (苏格兰)和罗马 · 查看更多 »

罗马天主教

#重定向 天主教會.

新!!: 玛丽一世 (苏格兰)和罗马天主教 · 查看更多 »

爱丁堡

爱丁堡(Edinburgh,Dùn Èideann),是英国苏格兰首府,也是繼格拉斯哥后苏格兰的第二大城市,位于苏格兰东海岸福斯湾南岸。截止到2013年,全市人口為487,500。 自15世紀以來愛丁堡就被當做蘇格蘭首府,但在1603年和1707年政治力量多次南移到倫敦。1999年蘇格蘭議會的自治權利才得以確立。蘇格蘭國家博物館、蘇格蘭國家圖書館和蘇格蘭國家畫廊等重要文化機構也位於愛丁堡。在經濟上,現在的愛丁堡主要依靠金融業,是倫敦以外英國最大的金融中心。 愛丁堡有著悠久的歷史,許多歷史建築亦完好保存下來。愛丁堡城堡、荷里路德宮、聖吉爾斯大教堂等名勝都位於此地。愛丁堡的舊城和新城一起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遺產。2004年愛丁堡成為世界第一座文學之城。愛丁堡的教育也很發達,英國最古老的大學之一愛丁堡大學就坐落於此,為一所歷史超過四百年的世界頂尖名校。加上愛丁堡國際藝術節等文化活動,愛丁堡成為了英國僅次於倫敦的第二大旅遊城市。.

新!!: 玛丽一世 (苏格兰)和爱丁堡 · 查看更多 »

爱德华六世

愛德華六世(Edward VI,),英格蘭與愛爾蘭國王,1547年1月28日即位,同年2月20日加冕時,年僅九歲。他是亨利八世和珍·西摩的兒子,為都鐸王朝第三任君主,也是英格蘭首位信奉新教的統治者。.

新!!: 玛丽一世 (苏格兰)和爱德华六世 · 查看更多 »

爱德华四世

爱德华四世(Edward IV,),英格蘭國王,由1461年3月4日到1483年4月9日在位。玫瑰戰爭中約克家族的主要領導者。.

新!!: 玛丽一世 (苏格兰)和爱德华四世 · 查看更多 »

瑟夏·羅南

瑟夏·烏娜·羅南(Saoirse Una Ronan, ;「Saoirse」片商翻譯「莎柔絲、莎雪」(台)、「莎愛絲、茜爾莎」(港)或「西尔莎」(陸)(Seer-shah)亦不符本人受訪聲明讀音「瑟夏」(Sir-shah)。.

新!!: 玛丽一世 (苏格兰)和瑟夏·羅南 · 查看更多 »

萨利克继承法

#重定向 薩利克法.

新!!: 玛丽一世 (苏格兰)和萨利克继承法 · 查看更多 »

风中的女王

《风中的女王》(Reign)是將於2013年第三季度在美国CW电视台播出的宫廷爱情电视剧,由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制作,讲述的是玛丽·斯图尔特成為苏格兰女王玛丽一世的經過。.

新!!: 玛丽一世 (苏格兰)和风中的女王 · 查看更多 »

西洛锡安

西洛锡安(West Lothian;Wast Lowden;Lodainn an Iar),英国苏格兰的32个一级行政区之一,是個具有濃厚歷史背景的縣城,位于首府爱丁堡西郊,面积約,根據2013年統計,人口為176,140。地区行政中心位於利文斯顿,是蘇格蘭甲組球隊利文斯顿足球俱乐部的主場城市。.

新!!: 玛丽一世 (苏格兰)和西洛锡安 · 查看更多 »

西敏寺

威斯敏斯特聖彼得協同教堂(The Collegiate Church of St Peter at Westminster),通称--(Westminster Abbey,--),是一座位于伦敦市中心西敏市區的大型哥特式建筑风格的教堂,一直是英国君主(从英格兰、不列颠到英聯邦时期)安葬或加冕登基的地点。曾在1546–1556年短暂成为主教座堂,现为王家胜迹。1987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新!!: 玛丽一世 (苏格兰)和西敏寺 · 查看更多 »

詹姆士一世 (英格蘭)

#重定向 詹姆士六世及一世.

新!!: 玛丽一世 (苏格兰)和詹姆士一世 (英格蘭) · 查看更多 »

詹姆斯三世 (苏格兰)

詹姆斯三世(James III of Scotland,),苏格兰斯图亚特王朝第五任君主,詹姆斯二世之子,1460年至1488年在位。 詹姆斯在其父战死于英格兰罗克斯堡城下之后即位,1469年亲政,一生致力于与反叛的贵族们作战。1488年,在斯特灵附近战死。.

新!!: 玛丽一世 (苏格兰)和詹姆斯三世 (苏格兰) · 查看更多 »

詹姆斯一世 (英格兰)

#重定向 詹姆士六世及一世.

新!!: 玛丽一世 (苏格兰)和詹姆斯一世 (英格兰) · 查看更多 »

詹姆斯一世 (英格蘭)

#重定向 詹姆士六世及一世.

新!!: 玛丽一世 (苏格兰)和詹姆斯一世 (英格蘭) · 查看更多 »

詹姆斯二世 (苏格兰)

詹姆斯二世()苏格兰斯图亚特王朝国王。蘇格蘭國王詹姆斯一世之子。 週歲生日前,詹姆斯二世的孖生兄長羅斯西公爵亞歷山大已死。詹姆斯順理成章成為蘇格蘭王儲及羅斯西公爵。1437年2月21日,父親詹姆斯一世被行刺身亡,當時只有六歲的詹姆斯繼承王位。 1449年,十九歲的詹姆斯二世迎娶了只有十五歲的瑪麗。瑪麗為他生了七位子女,六名長大成人。他們的婚姻使蘇格蘭與瑪麗王后的娘家法蘭德斯關係大為改善。詹姆斯二世有強而有力的政治手腕,他與蘇格蘭的領主們關係良好。在位期間,注重學術發展,當時成立了格拉斯哥大學。他有着父親詹姆斯一世的不倦的魄力。可惜的是,親手殺死道拉格斯侯爵,成為他在位期間的污點。 他于1452年创立苏格兰骑士团。.

新!!: 玛丽一世 (苏格兰)和詹姆斯二世 (苏格兰) · 查看更多 »

詹姆斯五世 (苏格兰)

詹姆斯五世(James V of Scotland)(),苏格兰斯图亚特王朝第七任君主,詹姆斯四世與妻子英格蘭國王亨利七世之長女瑪格麗特·都鐸之子,1513年至1542年在位。.

新!!: 玛丽一世 (苏格兰)和詹姆斯五世 (苏格兰) · 查看更多 »

詹姆斯六世

#重定向 詹姆士六世及一世.

新!!: 玛丽一世 (苏格兰)和詹姆斯六世 · 查看更多 »

詹姆斯六世及一世

#重定向 詹姆士六世及一世.

新!!: 玛丽一世 (苏格兰)和詹姆斯六世及一世 · 查看更多 »

詹姆斯四世 (苏格兰)

詹姆斯四世(蘇格蘭蓋爾語:Seumas IV、英語:James IV,),苏格兰斯图亚特王朝第六任君主,詹姆斯三世之子,1488年至1513年在位。 詹姆斯在其父战死于斯特灵城下之后即位,由于杀死其父的反叛贵族们起兵的目的之一就是让其继位,因此他认为自己应对父亲的死负责,在其余生,他用苦行懺悔,他一直在腰间紧束赎罪铁腰带。1489年,他平定了贵族叛乱,1493年,他又征服了群岛贵族,将苏格兰再次统一。 詹姆斯的统治正值文艺复兴时期,他对于科学研究和文化传播十分热心,据信他本人能说十门语言,其中包括苏格兰盖尔语,他是最后一个能说这门语言的苏格兰君主。他在爱丁堡建立了枪械研究所,又创建了苏格兰皇家海军,千吨战舰迈克尔号一度是欧洲第一巨舰。 詹姆斯支持英格兰王位觊觎者珀金·沃贝克,并试图进军英格兰为其夺回王位,但是招致了英格兰国王亨利七世的报复。两国最终于1502年议和并联姻。1503年,詹姆斯迎娶了英格兰公主玛格丽特·都铎,这为其曾孙詹姆斯六世获得英格兰王位打下了基础。 1513年,英格兰和法国开战,蘇格蘭與法国、英格兰都是盟友,最後詹姆斯选择攻擊英格兰,他希望能乘亨利征战法国的机会打败英格兰,6月他被羅馬教廷教皇利奥十世处以破門律,9月9日于弗罗敦原野战役中阵亡,苏格兰也因此战败北而退出了康布雷同盟战争。其尸体被带回伦敦展示,有传言说他并未战死,而是流亡国外,但是没有实际证据可以证明。.

新!!: 玛丽一世 (苏格兰)和詹姆斯四世 (苏格兰) · 查看更多 »

胡格諾派

胡格诺派(Huguenot,,又譯雨格諾派、休京諾派、休京拉派)在1559年的巴黎宗教會議中,被法國各個地區的約翰·加爾文跟隨者組織起來,此名稱的由來是來自於卡佩王朝的创立者于格·卡佩。16世纪至17世纪法国新教归正宗的一种。17世紀以來,胡格诺派普遍被認定為「法國新教」。胡格诺派受到1530年代約翰·加爾文思想的影響,在政治上反對君主專制。1555年至1561年期间,大批贵族和市民皈依胡格诺派。在此期间,天主教会首次用“胡格诺”('Huguenot',即德語的Eidgenossen,意為「結盟會」)来称呼加尔文的信徒,而胡格诺派自称改革者。 1559年,全國總共有72個胡格諾派教會,這是具有加爾文思想的信經與長老宗的教會;一年後胡格諾派信徒已增至30萬人,部分野心者發起昂布瓦斯陰謀奪權卻遭血腥鎮壓。同年,法國國王查理九世即位,年僅十歲,由太后凯瑟琳攝政,她利用當時法國貴族兩派不和(一派是以東北部的吉斯家族為首,仰仗羅馬天主教會支持;一派是以西南和中部波旁家族為首,信奉加尔文教),使之彼此互相制約來維護她的王權,她在1561年宣佈停止對胡格諾派迫害,釋放被捕的新教徒,這使得新教徒人數大大竄升,謂之鷸蚌相爭,漁翁得利。胡格諾派因與法國人信奉的傳統舊教不容而受到宗教迫害,因此新舊教信徒在兩派貴族煽動下,彼此仇視,甚至發展成武裝對抗。這樣的狀況持續一年多,終於在1562年3月1日爆發瓦西慘案,肇因於吉斯公爵法蘭索瓦·德·洛林路經瓦西鎮,正值胡格諾派信徒舉行禮拜,雙方發生衝突,吉斯公爵的武裝隨從襲擊他們造成死傷兩百多人。這就是與天主教會發生的胡格諾戰爭,此內戰歷時30多年,分三個階段,進行十次戰役。 1572年發生聖巴托洛繆大屠殺,又稱聖巴多羅買日大屠杀(Saint Bartholomew's Day),據稱當日凡是巴黎城的鐘都同時敲響了,其實這就是展開大屠殺的暗號;此殘暴的行為持續三天三夜之久,大屠殺不斷進行著,原只在巴黎的暴行甚至延燒擴展到其他的都市,如此殘酷鎮壓胡格諾派教徒的事件,堪稱是歷史上最污穢的殘酷罪行之一。可惜,這事不但沒有使內戰結束,反倒為內戰帶來更多的衝擊,這樣的鬥爭一直持續至查理的下一任國王亨利三世的年代,並且變成為(三個亨利)之間的(三角衝突),所謂三個亨利是指中庸路線的國王-亨利三世;天主教的領袖-吉斯公爵亨利(Henry of Guise);以及胡格諾派領袖-波旁的亨利。後來,亨利三世國王下令謀殺吉斯的亨利,沒想到吉斯的亨利被殺後,他自己也因為敵方的報復而遇刺身亡。所以,在1589年時,唯一生存的波旁亨利便名正言順的繼承王位。不過,因法國大部分的人民仍是天主教徒,尚無法容忍屬胡格諾派的國王統治他們,於是波旁亨利於1593年宣布自己是天主教徒,然後在1594年,風光地進入巴黎,成為亨利四世國王,創建波旁王朝。 1598年,法王亨利四世曾提及他本人曾是胡格諾派的首領,但他之後皈依羅馬天主教,他皈依的目的是為頒佈《南特敕令》,准許新教徒享有崇拜自由、信仰自由,甚至賦予他們有武裝自衛的權利,因此,胡格諾派在法國的南部保留兩百多個城鎮的武裝自衛隊,以作為國王的敕令履行擔保。法王亨利四世所頒布的《南特敕令》實在是帶有宗教寬容的精神。傳說亨利四世曾說過這句話:「巴黎十分值得讓彌撒存在。」,不論這句話是否是真的,現在的歷史學家大多接受他改變信仰的事實。不過當時仍有零星的戰鬥發生,1610年,亨利四世遇刺身亡,法國再一次進入戰爭的場景,許多法國人民都逃到鄰近國家甚至是新大陸去避難,直至1628年胡格諾派的根據地拉羅舍爾(La Rochelle)被攻佔(見拉羅歇爾之圍),這是零星戰鬥中最嚴重的一次。 1629年,胡格諾派在法國崩解,但是,他們仍以胡格諾派團體的形式繼續生存下來。好景不長,到了1685年,法王路易十四頒佈《楓丹白露敕令》,廢除《南特敕令》,宣佈新教為非法。約20萬名胡格諾派教徒因此大舉外遷,主要定居於英國、瑞士、荷蘭、普魯士等地。刺殺美國總統詹姆斯·艾布拉姆·加菲尔德的查爾斯·吉特奧(Charles Guiteau)是胡格諾派移民的後代。.

新!!: 玛丽一世 (苏格兰)和胡格諾派 · 查看更多 »

蘇格蘭

蘇格蘭(英語、低地蘇格蘭語:Scotland,;Alba)是大不列颠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下屬的構成國之一,位於大不列顛島北部,英格蘭之北,被大西洋環繞包圍,東部濱臨北海,西南濱臨北海海峽和愛爾蘭海,由約790多個島嶼組成。以格子花紋、風笛音樂、畜牧業與威士忌而聞名。雖然外交、軍事、金融、總體經濟政策等事務上受英國國會管轄,但蘇格蘭對於內部的立法、行政上,擁有一定程度的自治,在聯合王國内規模僅次於英格蘭。.

新!!: 玛丽一世 (苏格兰)和蘇格蘭 · 查看更多 »

蘇格蘭君主列表

這裡列出的是1707年蘇格蘭王國與英格蘭王國組成大不列颠王国前的蘇格蘭君主,此後的蘇格蘭君主列表參看英國君主列表。.

新!!: 玛丽一世 (苏格兰)和蘇格蘭君主列表 · 查看更多 »

蘇格蘭女王:瑪麗一世

《蘇格蘭女王:瑪麗一世》(Mary Queen of Scots)是一部2018年上映、英美合作的歷史劇情片,由執導,撰寫劇本,改編自英國歷史學家所著的傳記《我的心是我的:瑪麗一世的一生(暫譯)》(My Heart Is My Own: The Life of Mary Queen of Scots)。由瑟夏·羅南飾演蘇格蘭女王瑪麗一世,其他主演包括瑪格·羅比、大衛·田納特、傑克·洛登、 、 喬·歐文、和 蓋·皮爾斯。.

新!!: 玛丽一世 (苏格兰)和蘇格蘭女王:瑪麗一世 · 查看更多 »

蘇格蘭語

依照上下文的不同,蘇格蘭語可能是下列其中一種含意:.

新!!: 玛丽一世 (苏格兰)和蘇格蘭語 · 查看更多 »

蘇格蘭議會

蘇格蘭議會(英语:Scottish Parliament;蘇格蘭蓋爾語:Pàrlamaid na h-Alba)是從1997年權力下放方式成立的,一院制蘇格蘭地方議會。地點位於蘇格蘭首府愛丁堡老城區的聖魯德。 从体制上说,苏格兰议会与英国国会没有直接联系。英国国会中的苏格兰地区席位是由英国大选决定,与苏格兰议会选举没有任何关系。只有英国国会议员(MP)才有资格在英国国会发言投票等,苏格兰议会议员(MSP)不具备这种资格,而英国国会议员也不具备在苏格兰议会发言投票的资格。.

新!!: 玛丽一世 (苏格兰)和蘇格蘭議會 · 查看更多 »

葛塔諾·多尼采蒂

多米尼科·葛塔諾·玛利亚·多尼采蒂(Domenico Gaetano Maria Donizetti,),又譯--,是一位義大利著名的歌劇作曲家。他最著名的代表作,也是他的成名作是1835年首演的《拉美莫爾的露琪亞》。 多尼采蒂出生於貝加莫(Bergamo)一個並非音樂世家的窮苦家庭。但在1806年他成為西門·邁爾(Simon Mayr)在貝爾加莫的慈善學校的第一批學生中的一員。 多尼采蒂以他的歌劇著名,不過他也寫了不少其他格式的音樂,如教會禮樂,弦樂四重奏和一些管弦樂樂曲。 他的弟弟朱塞佩·多尼采蒂在1828年成為奧斯曼帝國的宮廷音樂總監,為蘇丹馬哈茂德二世服務。 多尼采蒂作品的聲樂風格,豐富了由罗西尼和贝利尼推至流行市場的美聲歌劇基礎。這三位作曲家的作品被視為19世紀初美聲歌剧的典範之作。.

新!!: 玛丽一世 (苏格兰)和葛塔諾·多尼采蒂 · 查看更多 »

里奇蒙和德比伯爵夫人玛格丽特·博福特

玛格丽特·博福特女勳爵(,; 或),),后为里士满和德比伯爵夫人(Countess of Richmond and Derby),英格兰国王亨利七世的母亲,亨利八世的祖母。 她是玫瑰战争中的关键人物,是都铎王朝中一位有影响力的女家长,并因于1505年创立剑桥大学基督学院和开始创立剑桥大学圣约翰学院并最终在她身后于1511年由其遗嘱执行人完成而为人铭记。玛格丽特女领主大厅,牛津大学第一所招收女子的学院,以她命名,且在学院教堂有她的雕像。.

新!!: 玛丽一世 (苏格兰)和里奇蒙和德比伯爵夫人玛格丽特·博福特 · 查看更多 »

苏格兰君主

#重定向 蘇格蘭君主列表.

新!!: 玛丽一世 (苏格兰)和苏格兰君主 · 查看更多 »

苏格兰王室总务官

苏格兰王室总务官(High Steward、Great Steward),又譯王室总管或王室大管家等,是沃尔特·菲兹阿兰于12世纪在苏格兰获封的头衔,他的后裔世襲傳承了這個頭銜,人稱斯图亚特家族。1371年,最后一代总务官罗伯特·斯图亚特继承了苏格兰王位,从此苏格兰王室总务官成为罗撒西公爵的附属头衔,为苏格兰的王储所拥有。所以,现任苏格兰王室总务官为查尔斯王子,该头衔有时也被称为苏格兰王子和苏格兰王室总务官。.

新!!: 玛丽一世 (苏格兰)和苏格兰王室总务官 · 查看更多 »

苏格兰王国

苏格兰王国(The Kingdom of Scotland、Rìoghachd na h-Alba、Kinrick o Scotland),是位于西欧的一个古国,最大版图包括大不列颠岛北部以及周围的数个群岛,即今天联合王国苏格兰地区的范畴。苏格兰王国最早约出现于公元843年以后。1707年,苏格兰王国与英格兰王国正式合并,成为现在的联合王国(英国)的主要组成部分,王国从此消失。1700年左右,王国总人口约为110万。王国的主要行政中心在爱丁堡市。.

新!!: 玛丽一世 (苏格兰)和苏格兰王国 · 查看更多 »

英宮恨

《英宮恨》(Mary, Queen of Scots)是拍摄于1971年的一部传记电影,主角是苏格兰女王玛丽一世。 出演玛丽一世的女演员凡妮莎·蕾格烈芙獲該屆的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提名。.

新!!: 玛丽一世 (苏格兰)和英宮恨 · 查看更多 »

英國第五台

英國第五台(Channel Five)是英國在1997年開始播出的一家商業電視台。1990年,隨著英國修改廣播法,民間可以設立新的無線電視台。英國第五台隨之誕生。英國第五台是獨立電視台之後英國又一個商業電視台。第五台除了自己公司製作的節目之外,也播出外國的節目。第五台大多數節目都主要面向年輕觀眾。英國第五台還通過有線電視、衛星電視和無線數字電視播出5*和5USA等頻道。2014年5月1日,英國第五台被維亞康姆以4.5億英鎊(7.59億美元)的價格購得。娛樂節目名人老大哥的英國版就是在第五台播出。英國第五台主要的新聞節目是第五台新聞。第五台的其他著名節目還有The Gadget Show。.

新!!: 玛丽一世 (苏格兰)和英國第五台 · 查看更多 »

英语

英语(English,)是一种西日耳曼语言,诞生于中世纪早期的英格兰,如今具有全球通用语的地位。“英语”一词源于迁居英格兰的日耳曼部落盎格鲁(Angles),而“盎格鲁”得名于临波罗的海的半岛盎格里亚(Anglia)。弗里西语是与英语最相近的语言。英语词汇在中世纪早期受到了其他日耳曼族语言的大量影响,后来受罗曼族语言尤其是法语的影响。英语是将近六十个国家唯一的官方语言或官方语言之一,也是全世界最多國家的官方語言。它是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爱尔兰和新西兰最常用的语言,也在加勒比、非洲及南亚的部分地区被广泛使用。它是世界上母语人口第三多的语言,仅次于汉语和西班牙语。英语是学习者最多的第二外语跟學習者最多的第一外語,是联合国、欧盟和许多其他国际组织的官方语言。它是使用最广泛的日耳曼族语言,至少70%的日耳曼语族使用者说英语。 英语有1400多年的发展史。公元5世纪,盎格魯-撒克遜人把他们的各种盎格鲁-弗里西语方言带到了大不列顛島,它们被称为古英语。中古英语始于11世纪后期的诺曼征服,这一时期英语受到了法语的影响。15世纪末伦敦对印刷机的采用、《钦定版圣经》的出版及元音大推移标志了近代英语的开端。通过大英帝国对全球的影响,现代英语在17世纪至20世纪中叶传播到了世界各地。通过各种印刷和电子媒体,随着美国取得全球超级大国地位,英语已经成为了国际对话中居领导地位的世界語言。它还是许多地区和行业(如科学、导航、法律等)的通用语。 现代英语和很多其他语言相比屈折变化较少,更多地依靠助動詞和语序来表达复杂的时态、体和语气,以及被動語態、疑问和一些否定。英语的各种口音和方言在发音和音位方面有显著差异,有时它们的词汇、语法和拼法也有所不同,但世界各地说英语的人能基本无碍地沟通交流。.

新!!: 玛丽一世 (苏格兰)和英语 · 查看更多 »

英格兰

英格蘭(England),又稱作英倫、英國,是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的一個構成國,位於大不列顛島的東南方,蘇格蘭以南,威尔士以東,是英国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經濟最發達的一個部分。虽然就传统上一般可以认为其政治地位相当于一个国家,但以国际通行标准上其仍然是一级行政区。 在歷史上,英格蘭與蘇格蘭之間是以哈德良长城為界。英格蘭這個名字源自「盎格魯人」(Angles),其原名「Engla-lond」意为「盎格魯人之地」,他們繼凱爾特人之後來到這個地方,属日耳曼民族。.

新!!: 玛丽一世 (苏格兰)和英格兰 · 查看更多 »

英格兰王国

英格兰王国(Kingdom of England;)是西欧历史上的一个国家,在大不列颠岛的南方,包含现今的英格兰与威尔士。王室的首要居所原本是汉普郡的温切斯特,但伦敦和格洛斯特被授予同样的地位——特别是伦敦,从1066年开始已成为「事实上」的首都。伦敦成为王国的首都直至1707年(参见《1707年联合法案》),并继续保持英格兰首要城市的地位。该市亦是大不列颠王国(1707年–1801年)和大不列顛及愛爾蘭聯合王國(1801年–1922年)的首都。今日仍然是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英国)的首都。 英国的现任君主,伊丽莎白二世,是英格兰国王及女王的现任继承人。英格兰女王(及国王)的头衔其实自1707年来已被正式使用,但在法律上,这个被广泛使用的名称并不正确。她这个称号可以追溯至1千年前的威塞克斯国王称号。.

新!!: 玛丽一世 (苏格兰)和英格兰王国 · 查看更多 »

英格蘭君主列表

本表列出1707年英格兰王国和苏格兰王国組成大不列颠王国前的英格兰君主,此后的英格兰君主列表参看英国君主列表。.

新!!: 玛丽一世 (苏格兰)和英格蘭君主列表 · 查看更多 »

雨格诺派

#重定向 胡格諾派.

新!!: 玛丽一世 (苏格兰)和雨格诺派 · 查看更多 »

逊位

逊位,或称退位,是指君主或其他统治者(通常特指世袭产生的统治者)放弃自己的职务和地位的行为,但並不等同於交出權力。.

新!!: 玛丽一世 (苏格兰)和逊位 · 查看更多 »

查理九世 (法兰西)

查理九世(Charles IX,原名:查理-马克西米利昂 Charles-Maximilien,)法国瓦卢瓦王朝国王(1560年-1574年在位)。亨利二世与凯瑟琳·德·美第奇之子,生于巴黎西郊的聖日耳曼昂萊。1550年被封为奥尔良公爵。 1560年兄长弗朗索瓦二世夭折后,当时是奥尔良公爵的查理九世于1561年在漢斯加冕为法国国王。年僅十歲的他完全受自己野心勃勃的母亲──凯瑟琳·德·美第奇控制,其母一攝政就任命洛皮達爾為掌璽大臣,此人風評極好,主張宗教寬容並努力調解新舊教矛盾,甚至扶持新教的波旁家族以平衡舊教領袖的吉斯家族。 查理九世登基伊始,因為政府在1560年破產,屢次召開三級會議請求撥款,使得法国的絕對君主制立刻崩潰;三級會議上新、舊教派的對立,連帶引發了法國宗教戰爭(1562-1598年),羅皮達爾的努力調解只能拖延兩年,1562年戰爭仍因吉斯公爵挑起的普瓦西屠殺而爆發。剛開始查理九世站在天主教徒的立场上反对胡格诺派。1570年胡格诺派取得暂时优势,随后查理九世同意与他们和解、簽訂聖日耳曼和約(給與新教徒很多重大優待),并同胡格诺派的政治领袖海军上将科利尼修好。他授權給科利尼與弗朗索瓦(天主教溫和派領袖)的聯合陣營,計畫出兵南尼德蘭,打擊如日中天的西班牙霸權,並希望以此消解國內新、舊教的恩怨,對內團結、一致對外。但是世事難料,他终于在1572年接受母亲凯瑟琳·德·美第奇的逼迫與兄弟的怂恿,允许吉斯公爵亨利策劃了1572年8月24日的聖巴托羅繆之夜大屠杀。大屠殺成為第四次內戰的誘因,不過這次衝突不久即因1573年的拉羅謝爾和約而告終,該和約重申聖日耳曼和約的各項條款。 查理九世是一个软弱的国王,他终生都处於母亲的阴影之下。他因為長期陷入憂鬱的幻想而精神失常,在1574年于万塞讷去世。1569年查理在洛林的樞機撮合下,娶了奧地利的伊莉莎白為王后,但王后只生下一個女兒,因此查理九世的弟弟亨利三世继承了王位。 C C C.

新!!: 玛丽一世 (苏格兰)和查理九世 (法兰西) · 查看更多 »

枢机

#重定向 樞機.

新!!: 玛丽一世 (苏格兰)和枢机 · 查看更多 »

林利斯哥

林利斯哥(Linlithgow,Gleann Iucha,Lithgae)是英國的一座城鎮和皇家特區,位於蘇格蘭西洛錫安。林利斯哥以林利斯哥宮及、而聞名。林利斯哥是蘇格蘭著名的古城和觀光都市,吸引眾多遊客前往觀光。.

新!!: 玛丽一世 (苏格兰)和林利斯哥 · 查看更多 »

林利思哥宫

林利思哥宫(Linlithgow Palace),也通译为林利斯戈宫。位于苏格兰东部西洛锡安地区的林利思哥,距離首府愛丁堡約,於15至16世紀曾一度是苏格兰国王们的王宫。1542年12月8日,苏格兰女王玛丽一世就出生在这里。 无论从地理位置还是建筑规模来说,它都是苏格兰文艺复兴时期建筑中最宏伟的一个。20世纪之后曾是大英帝国的印度总督林利思戈侯爵的私人住宅。.

新!!: 玛丽一世 (苏格兰)和林利思哥宫 · 查看更多 »

歌剧

歌剧(opera,opere為複數形)是一门西方舞台表演艺术,簡單而言就是主要或完全以歌唱和音乐來交代和表達劇情的戏剧(是唱出来而不是说出来的戲劇)。 歌劇在17世紀,即1600年前后才出现在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它源自古希臘戲劇的劇場音樂。歌劇的演出和戏剧的所需一樣,都要凭借剧场的典型元素,如背景、戏服以及表演等。一般而言,较之其他戲劇不同的是,歌剧演出更看重歌唱和歌手的傳統聲樂技巧等音乐元素。歌手和合唱團常有一隊樂器手負責伴奏,有的歌劇只需一隊小樂隊,有的則需要一團完整的管弦樂團。有些歌劇中都會穿插有舞蹈表演,如不少法語歌劇都有一場芭蕾舞表演。歌劇被視為西方古典音樂傳統的一部分,因此和經典音樂一樣,流行程度不及當代流行音樂,而近代的音樂劇被視為歌劇的現代版本。 歌劇最早出現在17世紀的意大利,既而傳播到歐洲各國,而德國的海因里希·許茨、法國的让-巴普蒂斯特·吕利和英格蘭的亨利·珀賽爾分別在他們自己的國家,開創了17世紀歌劇的先河。一直到18世紀,意大利歌劇依然是歐洲的主流,縱然巴黎吸引了不少外國作曲家到法國謀生,而韓德爾最終落腳英倫。 而意大利歌劇的主流一直是正歌劇,直至格魯克在1760年代推出的「革新歌劇」,以對抗正歌劇的矯揉造作。而今天依然著名的18世紀歌劇巨匠,顯然是莫札特。莫札特少年時先以正歌劇起家,既而以意大利語喜歌劇,風行各地,尤以《費加羅的婚禮》、《唐·喬望尼》和《女人皆如此》為人稱頌。而莫氏倒數第二部歌劇《魔笛》(最後一部為狄多王的仁慈),更是德語歌劇的指標性作品。 19世紀初期是美聲(bel canto)風格歌劇的高峰期,風行當時的羅西尼、多尼采蒂和貝利尼等人的歌劇,時至今日,依然常見於舞台。與此同時,賈科莫·梅耶貝尔的歌劇作品則成為了法式大歌劇(Grand Opera)的典範,並風行全法。 19世紀中後葉則被譽為歌劇的「黃金時期」,其中理查德·瓦格纳和朱塞佩·威尔第在德國和義大利各領風騷。而黃金時期過後的20世紀初,西歐歌劇繼續演變出不同風格,如義大利的寫實主義(verismo)和法國的當代歌劇,和及後贾科莫·普契尼和理查德·施特劳斯的作品。而在整個19世紀,在中東歐地區,尤其是俄羅斯和波希米亞,國民樂派的崛起造就了當地和西歐平行發展的歌劇作品。 整個20世紀,現代風格元素常被嘗試混入歌劇當中,如阿诺德·勋伯格和阿尔班·贝尔格的無調性手法和十二音階作曲法,以伊戈尔·斯特拉文斯基為代表的新古典主義音樂和菲利普·格拉斯和約翰·亞當斯的簡約音樂。隨著錄音技術的改善,像恩里科·卡鲁索等歌手成為歌劇圈外人士所知的名字。隨著20世紀科技的進步,歌劇也會在電台和電視上播放,也出現了為廣播媒體而寫的歌劇。.

新!!: 玛丽一世 (苏格兰)和歌剧 · 查看更多 »

殉教

殉教,又稱殉道,意指为了宗教或信仰而不畏迫害和杀戮,以致牺牲生命。.

新!!: 玛丽一世 (苏格兰)和殉教 · 查看更多 »

法國王后和皇后列表

本表列出法國历代王后和皇后。由於法國「薩利克法典」嚴格規定君主必須是男性,因此歷史上從未出現一個實際上「女王」或者「女皇」(雖然其中一些女性曾攝政國家)。 987年以來,法國已出現五十三位君主配偶:四十九位王后、三位皇后和一位無封號女性曼特農夫人〔法語:Madame de Maintenon〕。丹麥的英格堡〔法語:Ingeburge de Danemark〕和布列塔尼的安妮〔法語:Anne de Bretagne〕兩人封后不止一次。在共和和帝國兩個時期,薩瓦之瑪麗-約瑟菲娜〔法語:Marie-Joséphine de Savoie〕法律上雖是王后,但實際上從未統治法國。 1285年至1328年,由於納瓦拉當朝女王胡安娜一世〔西班牙語:Juana I〕與法國國王菲利普四世兩人婚姻和她們三個兒子路易十世、菲利普五世及夏爾四世三人繼承權,納瓦拉和法國兩國王冠一直聯合。因此,路易十世等三個國王配偶不僅是法國王后,而且同時也是納瓦拉王后。經亨利四世繼承納瓦拉王位,他配偶瓦盧瓦之瑪格麗特已是納瓦拉王后,也成為法國王后。.

新!!: 玛丽一世 (苏格兰)和法國王后和皇后列表 · 查看更多 »

法国大革命

法国大革命(Révolution française, 1789年-1799年)是法國的一段社會激進與政治動盪的時期,對於法國歷史以及全歐洲都留下深刻廣泛影響。法国政治体制在大革命期间发生了众多转变:统治法国多个世纪的绝对君主制與封建制度在三年内土崩瓦解,过去的封建、贵族和宗教特权不断受到左翼政治團體、平民和鄉村農民的冲击,传统君主制的階層觀念、貴族以及天主教會統治制度被自由、平等、博愛等新原則推翻。整個歐洲的皇室因而心生恐懼,因此在1814年發起反法討伐,並成功恢復君主制,但很多重大改革已成永久。革命導致各界對立,特別是共和派和保皇派在往後長達二百年的政治對立。 面對財政危機,越來越多的法國平民被國王路易十六強加稅賦,以及教士貴族之輩的壓榨激怒。這種不滿與蓬勃發展的啟蒙思想所結合,助長激進的情緒,終於使得法國大革命在1789年5月的三級會議中爆發。革命的第一年,第三等级的民眾在6月发表网球場宣言,7月14日發生攻佔巴士底監狱事件,於8月進行的凡尔赛妇女运动迫使法国王室在10月从凡尔赛返回巴黎。接下來的幾年則由不同的立法會議及跟右翼的君主制擁護者鬥爭主導。 1792年9月22日,法兰西第一共和国成立,路易十六在次年被推上斷頭台。不断出现的外部压力在法国革命中成為主导,法国大革命战争从1792年开始,这次战役為過去一个世纪以来法国首次胜利,并使法国间接控制意大利半岛和莱茵河以西的土地。在国内,派系斗争及民众情绪的日益高涨导致1793年至1794年恐怖统治的产生。罗伯斯庇尔和雅各宾派覆亡以後,热月党人建立督政府,于1795年掌权,直至1799年拿破仑執政後結束。 法国革命中拉开现代社会的帷幕,共和国的成长、自由民主思想的传播、现代思想的发展以及各国之间大规模战争都成為革命的标志。作为近代伟大民主革命而受到赞扬的同时,法国大革命也因期间一些暴力专政行为而为人诟病。革命随后导致拿破崙戰爭、两次君主制复辟以及两次法国革命。从法国大革命开始(1789年)直至1870年,法国在先后兩次共和国政府、君主立宪制及帝国政權下交替管治。 历史学家《旧制度与大革命》的作者托克维尔认为,1789年法国革命是迄今为止最伟大、最激烈的革命,代表法国的“青春、热情、自豪、慷慨、真诚的年代”。它是一场社会政治革命,符合当时欧洲的需要,其作用是废除若干世纪以来统治欧洲和法国的封建制度。它不仅要改变旧政權,更要废除旧的社会形式,因此需要同时改變所有既存的权力机构,毁灭所有公认的影响,祛除种种传统,更新风尚与习惯。和等西方学者认为,法国大革命受到激进主义思潮影响。.

新!!: 玛丽一世 (苏格兰)和法国大革命 · 查看更多 »

法国王太子

法国王太子(法语:Dauphin),严格地应称为维埃诺瓦王太子(Dauphin de Viennois),是从1350年到1791年和从1824年到1830年被授于法国王位继承人的头衔。 维埃纳伯爵居伊八世(Guy VIII)在他的盾徽中有一条海豚,以及他的绰号海豚(法语:le Dauphin)。维埃诺瓦的海豚的头衔上升为他的家族直到1349年,当温伯特二世 (Humbert II)出售他的海豚庄园给腓力六世,从此法国的继承人承担了海豚(le Dauphin)的称号。皇太子妃称女海豚(la Dauphine)。 第一位称「海豚」的王子是查理五世。这个头衔相当于英国的威尔士亲王。法国王太子的官方全称在1461年之前是“托上帝鸿福,维埃诺瓦王太子、瓦伦蒂诺瓦和迪瓦伯爵”(法语:par la grâce de Dieu, dauphin de Viennois, comte de Valentinois et de Diois)。「海豚」會穿上一件織上代表海豚的多菲内在大衣手臂的衣服,它同時印上了法国的百合花。.

新!!: 玛丽一世 (苏格兰)和法国王太子 · 查看更多 »

洛林公爵

#重定向 洛林統治者列表.

新!!: 玛丽一世 (苏格兰)和洛林公爵 · 查看更多 »

斯图亚特王朝

斯图亚特王朝(英語: The House of Stuart/ 蓋爾語: Siol Na Stiubhartaich),「斯图亞特」一詞最初的拼寫為"Stewart",是1371年至1714年間統治蘇格蘭和1603年至1714年間統治英格蘭和愛爾蘭的王朝。其王室成員的祖先可以追溯至公元11世紀法國布列塔尼的地方貴族。斯圖亞特是第一個成功統治整個不列顛群島的王室。但統治權實際上不太穩定,經歷數次革命,兩位君主被革命所推翻。同時由於斯圖亞特王室的羅馬天主教背景,導致基督新教徒為主的英格蘭民眾經常質疑君主的宗教傾向,令不列顛群島的不穩定因素增加不少。不過,這些因素促使英國議會權力愈來愈大,使英國最早成為議會制國家,也使英國的民主步伐領先於歐陸諸國。.

新!!: 玛丽一世 (苏格兰)和斯图亚特王朝 · 查看更多 »

斯特靈城堡

斯特靈城堡(Stirling Castle)是一座落於蘇格蘭斯特靈城堡山(Castle Hill)上、三面有峭壁的要塞城堡建築。.

新!!: 玛丽一世 (苏格兰)和斯特靈城堡 · 查看更多 »

新教

新教(Protestantism),又稱基督新教,是西方基督教中不屬於天主教體系的宗派之統稱,源於16世紀神學家馬丁·路德等人所領導的宗教改革運動,與天主教、東正教並列為基督宗教三大分支。一些既不屬於天主教,亦與歐洲宗教改革沒有歷史淵源的教會,例如無宗派教會,也被視為新教,Pew Research Center,2011。新教強調「因信稱義」,認為人要得到上帝拯救,唯獨憑藉信心曾祖漢,,全國宗教資訊網,「新教有別於天主教,可以從新教在某些教義和神學的前提上看得出來,馬丁·路德在公元1517年開始宗教改革的運動,他的神學思想起點源於個人的經歷,到底面對公義的神時,人要如何才能夠被接納呢?「因信稱義」(Justification through faith)是路德也是新教的關鍵教義,意思是因著信心的緣故,神把人當作義人(稱義),不是人本身有什麼值得討神喜悅的,而是公義的神在審判的時候不再看人的不完全,而只看到信心的對象,即耶穌基督,雖然世人都無法過一個完美的一生在神面前被稱為義,但是神的兒子耶穌基督過了完美的一生得著了「義」的地位,信徒只要藉著信靠耶穌基督,這個耶穌基督的義就被轉撥到我們身上,因此,神是因著耶穌基督的緣故,稱那些相信之人為義人。」而不是靠善行南亞路德會,《信仰立場》,頁7:「人藉著信心(相信和接受耶穌基督為救主)便可得著這救恩。『你們得救是本乎恩,也因著信;這並不是出於自己,乃是上帝所賜的;也不是出於行為,免得有人自誇。』(弗2:8-9)」WELS Topical Q&A: 。新教以《聖經》為信仰之唯一依據,反對天主教聖統制WELS Topical Q&A: Jenkins, Paul (2014), 約翰•加爾文:《基督教要義》(卷三),頁149,更相信所有信徒都具有祭司的職分。新教各宗派在聖餐觀等神學問題持不同看法,但普遍以「五個唯獨」為信仰核心思想。 對新教的稱呼,源自拉丁文「protestatio」,意為「抗議」,源於1529年神聖羅馬帝國宣布馬丁·路德為異端之後所引起的強烈抗議。其實在馬丁·路德之前已經有多位宗教改革家嘗試改革甚至脫離天主教會,但最後直至路德才獲得成功。16世紀路德宗信仰由德國傳入丹麥、挪威、瑞典、芬蘭、拉脫維亞、愛沙尼亞和冰島,另一位宗教改革家約翰·加爾文的思想亦傳入匈牙利,荷蘭,蘇格蘭,瑞士和法國。同時期,英格蘭國王亨利八世帶領當地教會脫離天主教會獨立,亦開展了英國宗教改革運動。 新教成功發展出其獨特文化,為人類在教育、人文 、科學、政治和社會秩序、經濟、藝術等領域帶來重大貢獻。Karl Heussi, Kompendium der Kirchengeschichte, 11.

新!!: 玛丽一世 (苏格兰)和新教 · 查看更多 »

旺多姆伯爵

#重定向 旺多姆公爵.

新!!: 玛丽一世 (苏格兰)和旺多姆伯爵 · 查看更多 »

攝政

攝政是指在君主制下,一個國家的即位君主不能管理國家時,由他人代替君主處理國政。攝政最常见的情况即是君主仍然幼小而不能親自定奪裁批朝政。在君主患病或不在國內等情況下也会偶尔出现。攝政者多由在位君主的直系亲属担任职务,如儲君(多稱為監國)或母親(多稱為垂簾聽政),或是通常由称为摄政王的皇族所担任。除此之外,摄政者也有由君主的外祖父等外戚,或是德高望重、深具資歷經驗的大臣(多称为辅政大臣)所擔任的。 有些攝政者攝政時,國家並沒有君主在位,這種情況下的攝政者是國家的實際統治者,只是沒有君主身份。 在摄政期间,摄政者給予建議、並讓皇帝從各項建議與執行中進行學習,直至年歲更長,而能親自執政為止。然而,於很多情況,攝政者都會獨攬大權不放,甚至把皇帝當作傀儡。故皇帝長大後,亦往往與這些攝政者產生權力矛盾,而引發權力鬥爭。單以清朝為例,就有清初康熙帝除去鰲拜,清末光緒帝嘗試與慈禧太后爭權(但失敗)等例子。.

新!!: 玛丽一世 (苏格兰)和攝政 · 查看更多 »

普魯塔克

普魯塔克(希臘文:Πλούταρχος;拉丁文:Plutarchus)(約46年─125年),生活於羅馬時代的希臘作家,以《比較列傳》(οἱ βίοι παράλληλοι;常稱為《希臘羅馬名人傳》或《希臘羅馬英豪列傳》)一書留名後世。他的作品在文藝復興時期大受歡迎,蒙田對他推崇備至,莎士比亞不少劇作都取材於他的記載。.

新!!: 玛丽一世 (苏格兰)和普魯塔克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玛丽·斯图亚特玛丽·斯图尔特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