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孟族
孟族(孟語:或;,;มอญ)是缅甸與泰國一古老民族,在缅甸少数民族中排名第四,屬黄种人,人口为130万,占缅甸总人口的2.8%。.
查看 若开人和孟族
上座部佛教
上座部佛教(थेरवाद,IAST:;स्थविरवाद ;僧伽羅文:ථෙරවාද ),佛教宗派,現今流行於斯里蘭卡、緬甸、泰國、柬埔寨、寮國等地,還有一些古印度傳承殘存在孟加拉吉大港山區、尼泊爾連同印度米佐拉姆邦、中國雲南傣族聚居區;與大乘佛教並列為現存佛教最基本的兩大派別。 因其尊奉巴利三藏,以巴利語為聖典語言,因此又稱巴利語系佛教、巴利佛教。因其由印度南傳至錫蘭與東南亞一帶,又稱南傳佛教;與北傳至中亞、東亞、藏區的北傳佛教(包括漢傳、藏傳)相對。現今上座部佛教,源自斯里蘭卡上座部分別說系赤铜鍱部傳承。.
查看 若开人和上座部佛教
缅甸
缅甸联邦共和国(ပြည်ထောင်စု သမ္မတ မြန်မာနိုင်ငံတော်;pyi-daung-zu tham-ma-da myan-ma-naing-ngan-daw),简称缅甸(မြန်မာ;myan-ma),是一個东南亚國家,位於中南半岛西部,西北鄰印度和孟加拉,东北靠中國,东南接泰國与寮國。為東南亞國家聯盟成員國。其南临安达曼海,西南濒孟加拉湾,海岸线总长1,930公里,佔国境线总长三分之一。國土面积约67.65万平方公里,是世界上第40大国家、东南亚第二大国。人口5000多万,世界排名第25位。首都為奈比多,2005年以前設於最大城市仰光。.
查看 若开人和缅甸
缅族
緬人(Bamar people;緬甸語:ဗမာလူမျိုး)是生活於緬甸的主體民族。緬人散居於緬甸全境,但主要居住在伊洛瓦底江中下游地區。人口總數約為3000萬人,佔緬甸總人口數約68%。緬族人主要居住在伊洛瓦底江流域,並使用緬語,属于藏缅语族的缅语支,同時這是緬甸的官方語言。緬族人經常被不嚴謹的稱呼為“緬甸人”(英語:Burmese),然而這個詞語在現代的可以代指緬甸的任何公民,不論其實際民族為何。 缅族原来居于云南,唐朝迁入伊洛瓦底江中下游一带,即所称的“缅甸本部”。大約於11世紀崛起,取代沒落的骠人,擊敗克欽族、孟族等民族,逐步發展成為緬甸人口最多、最強勢的民族。而佛教的傳入也一定程度上統一了緬人的文化思想,有助於緬人群體的成形。 缅族在缅甸政治、经济、文化、艺术、风俗习惯等方面对其他民族有着很大的影响。缅族主要从事农业耕种,种植水稻技术较为先进,此外,还种植棉花、花生、豆类、芝麻等作物。.
查看 若开人和缅族
罗兴亚人
罗兴亚人(ရိုဟင်ဂျာ)也譯成洛興雅人,是居住于緬甸若開邦的一个回教徒(穆斯林)族群,主要居於近孟加拉边界的貌夺和布帝洞镇,罗兴亚人大多是在英治時代進入緬甸的孟加拉人,尤其是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孟加拉V支隊的後裔,英軍當時為阻斷日軍通過阿拉干向印度推進,組建了一支由孟加拉人組成「孟加拉V支隊」。但英國人撤進印度之後,V支隊不太抵抗日軍,而是驅趕、屠殺阿拉干地區的若開族佛教平民。緬甸政府至今仍稱之為“孟加拉的非法移民”。根據緬甸人和英國人的記錄,V支隊燒了上百個村莊,屠殺了超過十萬名佛教徒,僅在一個邊境小城「貌奪」(Maungdaw),V支隊就殺死了三萬多個手無寸鐵的佛教徒,若開人稱之種族清洗。 緬甸獨立後,V支隊也沒有將土地歸還,反而創建了「穆斯林解放組織」((Muslim Liberation Organization,MLO),後改名為「穆斯林聖戰黨」,(Mu-jahid),發動對緬甸政府的「聖戰」,摧毀若開邦北部倖存的佛教徒村莊,控制了若開邦北部之後,印巴分治之後,更多孟加拉難民湧入若開邦,增加了羅興亞人的人數。1948年爆發了羅興亞人在緬甸西部的衝突,羅興亞人開始宣稱要脫離緬甸並且加入東巴基斯坦(孟加拉)──他們的祖居地。他們的目標是脫離緬甸建立「阿拉干尼斯坦國」(Araganistan),並最終與東巴基斯坦合併,發起了聖戰。這場聖戰運動中,許多無辜的若開人再次遭受到戰火波及,在自己的家園喪命。經過政府幾次圍剿後,這群聖戰分離分子才最終投降。而吳努繼任的吳奈溫政府再也無法忍受要求更多的羅興亞人,政府已經給與羅興亞人緬甸的公民權與參政權,但羅興亞人卻是以武裝分離運動來回報,於是1982年,緬甸政府發布了新的公民法,不承認羅興亞人的政治權利。 2012年5月28日傍晚,三個羅興亞回教青年姦殺了一個若開佛教女性,引發了2012年若開邦暴動,6月時有16個羅興亞人和13個佛教徒傷亡。10月時,共有82人死亡、22,587名居民失去家園,他們大多是羅興亞人。 2015年隨著緬甸政府對羅興亞人報復、迫害的力道加大,羅興亞人四處流徙,但東南亞各國幾乎都不願意接納羅興亞難民,引致了2015年羅興亞人難民危機。 2016年10月至今,羅興亞人組織了若開羅興亞救世軍,多次襲擊緬甸軍警,甚至殺害信奉印度教的平民。2017年8月25日,150名恐怖分子向若開邦的24個警察哨所和第552輕步兵營營地發動襲擊,造成10名警員、1名士兵、1名移民官死亡,這引發了緬甸軍隊大規模清鄉,捉拿恐怖分子,行動激烈,戮及無辜,對於青年男子更是直接就地正法,造成約有80萬羅興亞人偷渡孟加拉,即2017年羅興亞難民危機。 按照聯合國的説法,羅興亞人是世界上受到迫害最嚴重的少數民族之一。許多羅興亞人被迫從緬甸逃離到鄰國孟加拉國的貧民窟和難民營生活,並沿泰國到緬甸邊境地區一路逃難,很多羅興亞人更從海上逃至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避難。而羅興亞人祖籍地孟加拉,通常是不願意接納羅興亞人,信仰印度教為主的印度,驅逐力道更大。 根據緬甸民眾的說法,他們認同其他的回教徒,如來自中國雲南的潘泰人(Panthay)、來自波斯的卡曼人(Kaman)、來自馬來亞的帕術人(Pashu)等回教徒為緬甸人,但唯獨反對「羅興亞人」為緬甸人。緬甸人不能接受羅興亞人這名詞,是因為這個詞在緬甸獨立前是不存在的。在緬甸的語境中,他們被稱為「孟加拉的非法移民」。而國際對羅興亞人的同情更加引起緬甸人的反感,緬甸有許多貧困的少數民族,許多就在若開邦,卻因為他們信仰佛教,而不被重視。也沒有人去深究歷史上這些孟加拉移民對佛教徒有過的迫害。.
查看 若开人和罗兴亚人
特里普拉邦
特里普拉邦(ত্রিপুরা,罗马化)是印度的一個邦,位於印度東北部,邦的南邊與孟加拉接壤。現特里普拉邦首府為阿加爾塔拉,官方語言爲孟加拉語和(又称特里普語)。特里普拉邦的一個內陸邦,地理特徵是由幾個南北山脈中間的山谷,與西部平原的狀態。主要宗教为印度教性力派,少数人信仰伊斯兰教、基督教或佛教。面积10491.69平方千米。.
查看 若开人和特里普拉邦
相互理解性
互理解性指语言学上的互通程度(亦称互懂程度),為某种语言的使用者在从未接触另一种语言(包括听或学习)的情況下,能通过听力或阅读理解另一种语言的程度。这一数据常被用作区分语言与方言的重要根据。另外,社会语言学亦會用作区分的根据。 语言互通有时是不对等的,即语言A与语言B的使用者在交谈时,语言A可能更易被语言B的使用者理解,反之则不成立。互通常发生在地理上毗邻的语言或方言之间,特别是方言连续体中。.
查看 若开人和相互理解性
若开山脉
若开山脉(ရခိုင်ရိုးမ,MLCTS:;)也称阿拉干山脉、亞拉干山。位于缅甸西部,孟加拉湾东岸。北起钦岭,南至内格雷斯角,南北长超过950公里。地势北高南低。最高峰维多利亚山,海拔3058米。 分类:缅甸山脉.
查看 若开人和若开山脉
若開邦
若開邦(ရခိုင်ပြည်နယ်)乃緬甸西南的一個邦,與孟加拉接壤。面積36,780平方公里,2014年該邦人口為318.8萬人。首府實兌,下轄5縣,邦境以南北向的若開山脈為主,島嶼較多。“若開”一詞來自巴利語,即食人魔之地,可能是指其矮黑人原住民。.
查看 若开人和若開邦
查克瑪人
查克瑪人,是印度東北部和孟加拉國藏缅語系民族,人口100萬,分46個氏族,主要分布於吉大港山區,米佐拉姆邦、阿魯納恰爾邦、特里普拉邦和缅甸若開邦。 他們説藏缅語系的查克瑪語,與克拉底人關係密切,他們是南亞僅存的上座部佛教民族,他們的王室是南亞最大的佛教徒王室。 Category:印度民族 Category:缅甸民族 Category:孟加拉民族.
查看 若开人和查克瑪人
掸族
掸族(တႆး;,ရှမ်းလူမျိုး;;ไทใหญ่ or ฉาน)一般是指緬甸掸邦的壮侗语族,自称“傣”。“掸”是緬族對他們的稱呼,可能是暹罗一词的讹传。“掸”指的是缅甸境内的泰老民族,英治缅甸时期,英国曾将Shan一词指称所有泰老民族(包括老挝、泰国和中国云南)。掸族缅甸曼德勒省、克钦邦与克倫邦也有,估計人數約600萬。狭义的掸族指的是大傣(傣亞〔Tai〕或傣隆〔Tai Long〕)。 按照自称的不同可以分为五个主要分支:.
查看 若开人和掸族
另见
漢藏語系民族
緬甸族群
- 亞美尼亞裔緬甸人
- 佤族
- 傈僳族
- 傣族
- 克伦族
- 克木族
- 克耶族
- 克钦族
- 卡曼人
- 印裔緬甸人
- 土隆人
- 孟族
- 康迪人
- 拉祜族
- 掸族
- 景颇族
- 梅泰族
- 潘泰人
- 緬甸廓爾喀
- 緬甸泰米爾人
- 緬甸華人
- 緬甸藏人
- 缅族
- 缅甸民族
- 缅甸独龙族
- 罗兴亚人
- 若开人
- 英緬混血兒
- 莫肯人
- 那加人
- 钦族
- 阿侬人
- 阿卡人
- 阿昌族
若开邦
若开邦历史
- 2012年若開邦騷動
- 墨玉邊疆區
- 若开人
- 若開大屠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