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美國陸軍第2步兵師

指数 美國陸軍第2步兵師

2步兵師(2nd Infantry Division,簡稱2ID或2nd ID),別稱「印地安頭領師」,是美國陸軍的一個師級機械化步兵單位,同時也是駐韓美軍的前線部隊。目前的主要任務是在韓國受到朝鮮人民軍攻擊時,於戰爭初期協助韓國領土的防衛,直至美軍增援部隊到達為止。目前全師常備人數約17,000人,其中約10,000名駐屯在韓國,佔駐韓美軍總人數約35%。 與美國陸軍其他單位有所不同的是,第2步兵師有部分人員是美國陸軍附編韓軍(KATUSA;駐韓美軍韓國軍支援團)的韓國籍士兵,該單位是依美方與大韓民國總統李承晚簽定的協議,而成立於1950年,韓戰晚期與美軍一起服役的韓籍士兵共約27,000人,而2006年5月之後,與美國第2步兵師一起服役的附編韓軍則有1,100人。1950年至1954年間,尚有3,000名荷蘭士兵被分派至美軍第2步兵師。 2009年2月17日,美國總統歐巴馬從第2步兵師駐華盛頓州的第5史崔克裝甲旅調了4,000名士兵至阿富汗參加阿富汗戰爭 Army.mil: President orders 12,000 Soldiers, Marines to Afghanistan。.

77 关系: 停戰協定华盛顿州卡曼契 (德克薩斯州)反坦克武器史崔克史崔克裝甲車多管火箭炮大君主作戰大韓民國總統威斯康辛州少将巴黎上马恩省中歐會戰平澤市京畿道伊拉克战争德克薩斯州德国德意志帝國圣安东尼奥 (得克萨斯州)北爱尔兰喬治亞州准將兰登书屋勇士們CH-47直升機班寧堡科羅拉多州科羅拉多泉市穆哈爾突出部之役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紐約港纽约州美國美國第八軍團美國陸軍第1騎兵師美國陸軍第7騎兵團美國陸軍附編韓軍美国陆军美国海军陆战队美国总统美軍韓國荷兰首爾駐韓美軍議政府市...贝尔法斯特贝拉克·奥巴马路易斯堡軍事演習阿富汗阿富汗戰爭 (2001年)阿拉斯加州釜山环形防御圈苏瓦松英国陣亡李承晚東豆川市步兵法國軍事法國陸軍法国漢弗萊營朝韩非军事区朝鲜半岛朝鲜人民军朝鲜战争本部連战间期旅級戰鬥隊曼斯菲尔德 (路易斯安那州) 扩展索引 (27 更多) »

停戰協定

停戰協定(Armistice),亦稱休戰協定,是指之間為了暫時停止敵對行為而締結的協定。 停战协定必须由作战各方締結,它禁止任何作战方进行进攻。规定停战协定的国际法是1907年的海牙公约。 停戰協定不可與和約同日而語,也不應稱為暫時和約,因為在交戰國之間以及在交戰國與中立國之間,戰爭狀態在各方面仍然繼續存在,只是敵對行為停止而已。.

新!!: 美國陸軍第2步兵師和停戰協定 · 查看更多 »

华盛顿州

华盛顿州(State of Washington)是一個位於美国西北太平洋沿岸的州,北接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省,南接俄勒岡州,東臨愛達荷州,西鄰太平洋。为纪念美国首任总统,乔治·华盛顿而成立,亦是唯一以總統名稱命名的州。並於1889年11月11日加入聯邦成為美國第42個州。 本州共轄有共有39个县。.

新!!: 美國陸軍第2步兵師和华盛顿州 · 查看更多 »

卡曼契 (德克薩斯州)

#重定向 科曼奇.

新!!: 美國陸軍第2步兵師和卡曼契 (德克薩斯州) · 查看更多 »

反坦克武器

反坦克武器(Anti-tank weapon),也称反装甲武器,是指在設計上專門考慮對付坦克等装甲车辆的武器系統。其他能夠對坦克產生破壞力,但是設計上並非以此為主要目標或者是目的的不在這個範圍以內。.

新!!: 美國陸軍第2步兵師和反坦克武器 · 查看更多 »

史崔克

#重定向 史崔克裝甲車.

新!!: 美國陸軍第2步兵師和史崔克 · 查看更多 »

史崔克裝甲車

史崔克裝甲車(Stryker vehicle)是美軍為21世紀戰場設計的新式八輪裝甲車,是在瑞士的水虎魚裝甲車和加拿大的LAV-3装甲车的基礎上經過改造而成,以美國國會榮譽勳章的兩位獲獎士兵一等兵斯圖亞特·S·史崔克(Stuart S. Stryker)和四級技術專員兵羅伯特·F·史崔克(Robert F. Stryker)名字命名,由通用動力的子公司設計生產,目前預定產量為2400輛以上。.

新!!: 美國陸軍第2步兵師和史崔克裝甲車 · 查看更多 »

多管火箭炮

多管火箭炮(英文:MRL—Multiple rocket launcher)是一種多發射管無制導的火箭炮,與火箭炮類似,多管火箭炮精度及裝填速度低,但可在短時間發射大量爆炸性的火箭以命中大範圍目標。 比較著名的有二戰中的蘇軍BM-13卡秋莎。.

新!!: 美國陸軍第2步兵師和多管火箭炮 · 查看更多 »

大君主作戰

#重定向 霸王行动.

新!!: 美國陸軍第2步兵師和大君主作戰 · 查看更多 »

大韓民國總統

#重定向 大韩民国总统.

新!!: 美國陸軍第2步兵師和大韓民國總統 · 查看更多 »

威斯康辛州

威斯康辛州(State of Wisconsin)是美國中北部的一個州,緊臨五大湖區。該州的西邊為明尼蘇達州,西南邊為愛荷華州,南邊為伊利諾州,東邊為密西根湖,東北邊為密西根上半島,北邊為蘇必略湖。威斯康辛州面積在全美各州排名第23,人口則排名第20。威斯康辛州共設有72個郡,州政府位於麥迪遜,最大城市則為密西根湖西岸的密爾瓦基。美国2012年人口估算显示,该州人口为572.6万。 州名来源于法语对某印第安地名的音译,意为“我们居住的地方”。.

新!!: 美國陸軍第2步兵師和威斯康辛州 · 查看更多 »

少将

少將是軍隊的軍階,中将以下准將或上校或大校以上的一階,在沒有准將的國家中,少將為將官最初階。在有准將的國家中,准将是将官中最低階,少将則是兩顆星。根據國家不同,少將為將官中的第三階或第四階。中文裡的少將一詞是來自於日本軍制,日本軍制中的少將來自日本古代官職。當代日本自衛隊中的少將稱作「將補」。在北約軍隊中,相當於OF-7。 在中华民国,少將是將級最初階,肩、領章為一星,由上校所升任。他们在軍中通常擔任各司令部的副司令、國防部各下屬單位的高階主官(主管)、軍團副指揮官,地區指揮官、指揮部指揮官、旅長、軍醫院院長和軍校校長等一職。.

新!!: 美國陸軍第2步兵師和少将 · 查看更多 »

巴黎

巴黎(Paris)是法國的首都及最大都市,同時是法蘭西島大區首府,為法國的政治與文化中心,隸屬法蘭西島大區之下的巴黎省(編號第75省;僅轄有1個同名市鎮)。目前的巴黎市轄區範圍大致為舊巴黎城牆內(環城大道內側),依照發展歷史共分成20個區,自從1860年代開始就沒有重大變化。截至2011年為止,巴黎市内人口超過225萬,的人口則逾1,229萬,是歐洲最大的都會區之一。 巴黎在近1,000年的時間内是西方最大的城市,也曾經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16世紀至19世紀期间)。目前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政治和文化中心之一,在教育、娛樂、時尚、科學、媒體、藝術、金融、政治等方面皆有重大影響力,被認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国际大都会之一.

新!!: 美國陸軍第2步兵師和巴黎 · 查看更多 »

上马恩省

上马恩省(Haute-Marne)是法國阿爾薩斯-香檳-阿登-洛林大區所轄的省份。該省編號為52。 Category:法国省份 H.

新!!: 美國陸軍第2步兵師和上马恩省 · 查看更多 »

中歐會戰

中歐會戰(Central Europe Campaign),在當時的納粹德國又稱為帝國保衛戰,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盟軍為在中歐地區擊退德軍所發動一連串軍事行動,時間是自1945年3月22日到5月11日攻佔德國首都柏林為止,盟軍統稱取名為“中歐會戰”。 在1945年春天歐洲戰場局面轉為對盟軍有利,德軍在突出部之役中受創。阿登攻勢是德軍在西線最後一次最大反攻作戰,但卻以失敗告終並消耗德軍剩餘戰力,殘存的德軍撤退至萊茵河東岸堤防防守。到3月中旬盟軍推進至萊茵河,美軍第1集團軍成功攻佔雷瑪根市魯登道夫大橋,並在此橋東岸建立小面積橋頭堡。 「蘇德戰爭」方面蘇聯紅軍已經佔領波蘭大部份國土,並且蘇軍有如潮水般擁入匈牙利及捷克東境,並暫時抵逹「奧德河-尼斯河線」。蘇軍在東線的快速推進,消滅了德軍不少兵力,導致防衛萊茵河區的德軍明顯兵力缺乏。而西方盟軍已經完成了他們的準備工作,準備隨時攻入德國總司令部,盟軍似乎勝利在望。.

新!!: 美國陸軍第2步兵師和中歐會戰 · 查看更多 »

平澤市

平澤市()是大韩民国京畿道西南部的一个市。.

新!!: 美國陸軍第2步兵師和平澤市 · 查看更多 »

京畿道

京畿道()是位于朝鲜半岛中部的一个韩国行政道,北隔着三八线与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相邻,东为江原道,南与忠清北道和忠清南道接壤,西与中华人民共和国隔海而望。京畿道环绕着韩国首都首尔和仁川广域市,总面积 10,175平方公里,人口超过1,300万,是韩国人口最多的地方自治团体,首府是水原市。 传说公元前18年温祚王在河南地区建立百济都城慰礼城。三国时期,京畿地区是百济、高句丽和新罗激烈争夺之地。高丽时期,“京畿”的名称开始被正式使用。朝鲜王朝时期京畿道是朝鮮八道之一。朝鲜日占时期,“京城府”被编入京畿道。日本无条件投降后,京城府改名首尔,与京畿道分离。1981年,仁川升级为直辖市与京畿道分离。 京畿道是韩国首都圈的一部分,人口稠密,交通便利,很早就韩国最大的工业地带。肥沃的汉江平原自古以来以出产京畿米而闻名。京畿道在历史上长期以来属于首都地区,留有众多历史遗址。水原华城、南汉山城、朝鲜王陵等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定的世界文化遗产。.

新!!: 美國陸軍第2步兵師和京畿道 · 查看更多 »

伊拉克战争

伊拉克战争()是21世纪初以美国、英国军队为主的多國部隊進駐伊拉克、并推翻以萨达姆·侯赛因为首的伊拉克复兴党政权的一场战争。澳大利亞軍隊和波兰军队也参与了此次联合军事行动。军事行动是在美国总统乔治·W·布什对伊拉克总统萨达姆·侯赛因所发出的要求他和他的儿子在48小时内离开伊拉克的最后通牒到期后开始的。 反恐怖主義的联合部队是由120,000人的美军部队、45,000人的英军部队、2,000多人的澳军部队和200人的波军部队所组成的,除此之外还有大约50,000人的伊拉克部队。他们是通过驻扎在科威特的美军基地正式对伊发动军事打击。2003年3月20日多國部隊正式宣布对伊拉克开战,标志着伊拉克战争的开始。 美国第3步兵师从科威特西北方向的沙漠向巴格达挺进,伴随他们作战的还有美国第101空中突击师和第82空降师的若干部队。在另一个方向伊拉克东南部有美国海军陆战队第1远征队和英国远征军(包含第4和第7装甲旅组成的第1装甲师以及若干海军陆战队)则发动了钳形攻势以打开伊拉克的海运通道。在战争进行了两周后,美军又在伊拉克北部山区投入了173空降旅以及特种部队,并和该地的库尔德反叛军结成同盟,美国预期中的准备在北方投入的则由于土耳其议会的反对而未能在该地参加战斗。 经过两个星期的激战,英军首先控制了伊拉克南部的石油重镇、伊拉克第2大城市巴斯拉。在伊拉克全境都出现了断水和停电等人道主义危机,国际多个人道组织向伊拉克运输救援物资,这些援助物资大多都从联军所控制的烏姆蓋薩爾进入伊拉克,还有部分则从科威特进入伊拉克。 战争爆发大约3个星期之后,美军顺利进入巴格达市区,途中并没有遇到任何大規模衝突。伊拉克官员则突然消失,去向不明,大批伊拉克军队向美军投降。之后巴格达和巴斯拉等伊拉克城市纷纷陷入无政府状态,巴格达市内发生频繁的抢掠事件,伊拉克國家博物館遭到洗劫,上万件美索不達米亞時期的珍贵文物失踪。有伊拉克民众批评美军,并没有努力维持巴格达的市内安全。2005年以來,伊拉克政壇興辦了民主選舉,並在美國支持下開始了重建,然而這並沒有帶來理性的政治與平等,少數什葉派與財團掌控國家,遜尼派極端份子佔地為王,使美軍與美援隊伍傷亡不斷,2008年奧巴馬總統以美軍撤出(主要是戰鬥部隊)的政見上台,2011年正式撤退,結束了大部分的軍事行動。然而伊拉克戰亂遠未解決,隨後伊斯蘭國於2014年的興起,美國反恐戰果再度倒退,還造成全球難民危機與恐怖主義擴散至歐洲,此戰至今影響未明。.

新!!: 美國陸軍第2步兵師和伊拉克战争 · 查看更多 »

德克薩斯州

#重定向 德克萨斯州.

新!!: 美國陸軍第2步兵師和德克薩斯州 · 查看更多 »

德国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简称德国(Deutschland),是位於中西歐的联邦议会共和制国家,由16个-zh-hans:联邦州; zh-hant:邦;-组成,首都与最大城市为柏林。其国土面积约35.7万平方公里,南北距离为876公里,东西相距640公里,从北部的北海与波罗的海延伸至南部的阿尔卑斯山。气候温和,季节分明。德国人口约8,180万,为欧洲联盟中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世界第二大移民目的地,仅次于美国。 在50万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晚期,海德堡人及其後代尼安德特人生活在今德國中部。自古典時代以來各日耳曼部族開始定居於今日德國的北部地區。公元1世紀時,有羅馬人著作的關於“日耳曼尼亞”的歷史記載。在公元4到7世紀的民族遷徙期,日耳曼部族逐漸向歐洲南部擴張。自公元10世紀起,德意志領土組成神聖羅馬帝國的核心部分。16世紀時,德意志北部地區成為宗教改革中心。在神聖羅馬帝國滅亡後,萊茵邦聯和日耳曼邦聯先後建立,1871年,在普魯士王國主導之下,多數德意志邦國統一成為德意志帝國,「德意志」開始做為國名使用。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和1918-1919年德國革命後,德意志帝國解體,議會制的威瑪共和國取而代之。1933年納粹黨獲取政權並建立獨裁統治,最終導致第二次世界大戰及系統性種族滅絕的發生。在戰敗並經歷同盟國軍事佔領後,德國分裂为德意志聯邦共和國(西德)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東德)。在1990年10月3日重新統一成為現在的德國。国家元首为联邦总统,政府首脑則为联邦总理。 德國是世界大國之一,其國内生產總值以國際匯率計居世界第四,以購買力評價計居世界第五。其諸多工業工程和科技部門位居世界前列,例如全球馳名的德國車廠、精密部件等,為世界第三大出口國。德國為發達國家,生活水平居世界前列。德國人也以熱愛大自然聞名,都市綠化率極高,也是歐洲再生能源大國,是可持續發展經濟的樣板,除了強調環境保護與自然生態保育,在人為飼養活體的態度十分嚴謹,不但獲得大量外匯和資訊優勢,其動物保護法律管束、生命教育水準也是首屈一指的,在高等教育方面並提供免費大學教育,並具備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和醫療體系,催生出拜爾等大藥廠。 德国为1993年欧洲联盟的创始成员国之一,为申根区一部分,并于1999年推动欧元区的建立。德国亦为联合国、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八国集团、20国集团及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成员。其军事开支总额居世界第九。 德語是歐盟境内使用人數最多的母語。德國文化的豐富層次和對世界的影響表現在其建築和美術、音樂、哲學以及電影等等。德國的文化遺產主要以老城為代表。另外國家公園和自然公園共計有上百處。.

新!!: 美國陸軍第2步兵師和德国 · 查看更多 »

德意志帝國

德意志帝國(Deutsches Kaiserreich),亦稱德意志第二帝國,是指從1871年1月18日普魯士王國統一日耳曼地區到1918年11月霍亨索倫王朝末任皇帝威廉二世退位為止的德國。其正式国号「德意志国」(Deutsches Reich),也是後來魏玛共和國和納粹德國的正式国号。 德意志帝国由27个领地构成,其中普鲁士王国佔帝国大部分地区并拥有最多人口。帝国成立后,普魯士國王和首相兼任德國皇帝和首相,實行君主立憲制,設立上議院和下議院。帝國共經歷了三個皇帝,分別為威廉一世、腓特烈三世和威廉二世。威廉一世在任期間十分信任俾斯麥,幾乎所有政務都由首相俾斯麥處理,因此又稱為「俾斯麥時代」。俾斯麥時代在位期間,最大的目的是防止法國一報普法戰爭之仇,他建立了同盟體系,與俄奧兩國結盟,孤立法國。他的對外政策十分成功,避免與列國發生衝突,但內政卻一敗塗地,文化鬥爭與反社會主義未能達到預期目的。威廉一世逝世後,由腓特烈三世繼任,但他僅在任99天,因此又稱為「百日皇朝」。威廉二世在任期間,一手摧毀了俾斯麥體系,積極向外拓展殖民地,大幅修建海軍船艦,並帶領德國參與第一次世界大戰。大戰期間德國腹背受敵,加上齐默尔曼电报事件導致美國參戰,最終導致帝國覆亡。戰敗後的德國建立了共和政體,稱為威瑪共和國。.

新!!: 美國陸軍第2步兵師和德意志帝國 · 查看更多 »

圣安东尼奥 (得克萨斯州)

圣安东尼奥(San Antonio)位于美国得克萨斯州中南部,是美国得克萨斯州人口第二多的城市(排在休斯敦之后),同时也是美国人口第七多的城市。据2005年美國人口普查局估计,圣安东尼奥市人口超过120万人。它所在的由八个县组成的都会区则有超过180万的人口,在美国排名第二十九。圣安东尼奥是比爾縣的郡治所在,覆盖南德克萨斯北边与Texas Hill Country东南超过400平方英里的土地。 1691年西班牙探险者在到达此地区之日正值葡萄牙的圣徒帕多瓦的圣安多尼的圣日,圣安东尼奥因此而得名。此城有强大的驻军,如:、拉克兰空军基地、兰多夫空军基地和。圣安东尼奥也是南得克萨斯地区最大的、也是唯一一所提供医学研究和护理的医疗机构:南得克萨斯医疗中心的所在。 拥有著名的河滨人行道(River Walk)、The Alamo、西班牙裔文化、墨西哥文化的市集廣場(Market Square),还有SeaWorld and Six Flags Fiesta Texas主题公园,圣安东尼奥每年迎来2000万游人。它亦拥有德州第一座现代艺术博物馆——the Marion Koogler McNay Art Museum。 根据2000年人口普查,圣安东尼奥共有人口1,144,646人,其中32%为非西班牙裔白人、7%为非裔美国人、2%为亚洲人、1%为美国原住民,其余58%为拥有西班牙血统的人及其它。 美国最大的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服务商美国电报电话公司总部於1992至2008年位於聖安東尼奧。2008年搬至達拉斯市中心的AT&T一號廣場。 圣安东尼奥的AT&T中心球馆是NBA联赛圣安东尼奥马刺队、WNBA联赛圣安东尼奥銀星和美国冰球联盟圣安东尼奥暴牛的主场。.

新!!: 美國陸軍第2步兵師和圣安东尼奥 (得克萨斯州) · 查看更多 »

北爱尔兰

北爱尔兰(Northern Ireland;Tuaisceart Éireann;Norlin Airlann)是大不列顛與北愛爾蘭聯合王國的政治实体之一,位于爱尔兰岛东北部,面积14,139平方公里,首府是贝尔法斯特。.

新!!: 美國陸軍第2步兵師和北爱尔兰 · 查看更多 »

喬治亞州

佐治亚州(State of Georgia),又譯--,簡稱喬州,是美國東南方的一個州,郵政簡寫是GA。該州也是美國獨立時期13州的成員之一。首府為亞特蘭大。在13州中排名第4,1788年1月2日加入獨立戰爭。2000年的人口統計該州有818萬6453人。2004年的人口是882萬9383人,2010年美國人口普查為968萬7653人,是美國人口成長速度最快的一州。佐治亚州同時也以桃子州或南方帝國之州的暱稱聞名。 該州的州歌,《佐治亚在我心》(Georgia on My Mind)是由豪吉·卡邁克寫的,起初是寫給一位名叫「佐治亚」的女性。後來被佐治亚州本地歌手雷·查爾斯傳唱,而透過投票變成了該州州歌。佐治亚州的州鳥是棕色長尾鳥。州花是查拉幾玫瑰。 美國海軍曾亦以佐治亚州替一艘戰艦(USS Georgia BB-15)與一艘核子彈道飛彈潛艇(USS Georgia SSGN-729)命名。.

新!!: 美國陸軍第2步兵師和喬治亞州 · 查看更多 »

准將

--将(Brigadier general)是軍人的職銜,在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中,相當於OF-6。此級軍官的位階介於少將和上校之間,其所屬序列在不同國家或軍種中有別,有的屬於將級軍官的最底層,有的則屬於校級軍官的最高層,地位相当于部分国家(如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大校。而一些國家及地区的军衔制度中(如中華民國國軍),不存在此一職銜。某些军队中,不同军种也会有所区别,比如美国海军及英联邦各国的海军、空军。德國聯邦國防軍除了一般准將外,尚存在有「軍醫准將」此一特定軍銜名稱(陸、空軍軍醫准將稱Generalarzt,海軍軍醫准將稱Admiralarzt)。.

新!!: 美國陸軍第2步兵師和准將 · 查看更多 »

兰登书屋

兰登书屋(Random House)是德国媒体集团贝塔斯曼旗下的一家出版社,总部设在美国纽约市。书屋于1927年成立,创始人是貝內特·瑟夫(Bennett Cerf)和唐納德·克洛普弗(Donald Klopfer),並在1998年時為贝塔斯曼收購。.

新!!: 美國陸軍第2步兵師和兰登书屋 · 查看更多 »

勇士們

《我们曾是战士》(We Were Soldiers),於2002年上映的美國電影,由梅爾·吉勃遜主演。這部電影改編自紀實回憶錄《越戰忠魂》,描述於1965年越戰中發生的德浪河谷戰役。這部回憶錄由當時在德浪河谷採訪的戰地記者(Joseph L. Galloway)與美國陸軍三星中將穆哈爾(Hal Moore)花10年時間寫成。.

新!!: 美國陸軍第2步兵師和勇士們 · 查看更多 »

CH-47直升機

#重定向 CH-47 契努克.

新!!: 美國陸軍第2步兵師和CH-47直升機 · 查看更多 »

班寧堡

班寧堡(Fort Benning),又譯為本寧堡,美國陸軍的訓練基地,在喬治亞州馬斯科吉郡哥倫布與查塔胡其郡,以及阿拉巴馬州拉塞爾郡分別設有不同的訓練中心。創建於1918年,它是個自給自足的軍事社區,其中有超過120,000名現役軍人,此外他們的眷屬也生活在其中。 、、美國陸軍遊騎兵學校、的本部都設置在班寧堡中。.

新!!: 美國陸軍第2步兵師和班寧堡 · 查看更多 »

科羅拉多州

科羅拉多州(State of Colorado)是美國西部的一州,此州最著名的是擁有洛磯山脈的最高峰,地形從東側的平原陡然升高為西側峻嶺,地理景觀十分壯麗。該州首府兼最大城為丹佛。在整個丹佛的都會區中就包含了該州半數以上的人口總數(約250萬人,全州共有約505萬人)。科羅拉多州是以西班牙語“Colorado”命名的,意为“紅色的”,估计这可能指的是该地区红色的砂岩地层或是科羅拉多河两岸的赭红色景观。 科羅拉多州的郵政縮寫是CO。美國海軍以該州命名了USS Colorado戰艦。.

新!!: 美國陸軍第2步兵師和科羅拉多州 · 查看更多 »

科羅拉多泉市

#重定向 科罗拉多斯普林斯.

新!!: 美國陸軍第2步兵師和科羅拉多泉市 · 查看更多 »

穆哈爾

#重定向 哈爾·穆爾.

新!!: 美國陸軍第2步兵師和穆哈爾 · 查看更多 »

突出部之役

突出部之役(,,。當時同盟國媒體依戰役爆發所地稱第二次亞爾丁戰役或亞爾丁之役,但盟軍將士依作戰經過稱之為突出部之役,而德國B集團軍則稱之為守護萊茵河作戰),發生於1944年12月16日到1945年1月25日,是指納粹德國於二戰末期在欧洲西線戰場比利時瓦隆的亞爾丁地區發動的攻勢。此次戰役與一些次作戰協調進行,其中包括地板行動(Operation Bodenplatte)和獅鷲行動(Operation Greif)等。德军此次作戰目標是突破英美盟軍戰線并将其一分为二、佔領安特衛普,包圍並消滅盟軍的4個軍團,迫使盟軍在軸心國占优势的條件下谈判。此次作战如果成功,希特勒就可以集中全力应付东线战事。 此次戰役的計劃是在極度秘密,。虽然「Ultra」(盟軍破譯德國祕密無線電通訊的组织)和美第3军的情报人员表明有迹象顯示德军会发动进攻,盟军仍然忽视了此次突袭的可能性。此外盟軍盲目自信、忙於進攻計畫、空中偵察不足、美國第1軍團相對缺乏戰鬥經驗,进一步为德軍的突擊提供了可乘之机。由于天气的限制,盟軍強大的空中力量无法施展,一定程度上致使盟军情報部門未能察覺即將发动的进攻。在此情况下,德軍出乎意料地向盟軍防線薄弱的部份發起進攻。而「突出部」指的正是德軍在戰鬥初始時在盟軍防線製造出來的「凸痕」。 美軍傷亡主要集中在战役的前3天,美軍第106步兵師3個團中有兩個團被迫投降。整體而言,突出部之役是美國在二戰所經歷最血腥的一役,美军阵亡人数达19,000人,超過其他任何戰役。對美國陸軍而言,參與突出部戰役的美军人數與敵軍人數皆超過美國在二戰前曾参与的任何衝突。作戰失敗後,德军許多有作戰經驗的部隊遭到重创,殘餘部隊則撤退至齊格菲防線。.

新!!: 美國陸軍第2步兵師和突出部之役 · 查看更多 »

第一次世界大战

一次世界大戰(簡稱一次大戰、一戰,或稱歐戰;World War I、WWI、Great War、First World War;la première Guerre Mondiale、la Grande Guerre)是一場於1914年7月28日至1918年11月11日主要發生在歐洲的大戰,然而戰火最終延燒至全球,當時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被捲入這場戰爭,史稱「第一次世界大戰」。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这场战争被直接称为世界大战。由于主要戰場於歐洲大陸,故此20世紀早期的中文經常稱之為“欧战”。 戰爭過程主要是同盟國和協約國之間的戰鬥。德國、奥匈帝国、鄂圖曼帝国及保加利亚屬於同盟國陣營。英國、法國、日本、俄國、意大利、美国、塞尔维亚、比利时、中國等則屬於協約國陣營。戰爭的導火線是發生於1914年6月的塞拉耶佛事件,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及其妻子索菲亚被塞尔维亚激进青年普林西普刺杀身亡。戰線主要分為東線(俄國對德奧作戰)、西線(英法對德作戰)和南線(包括塞爾維亞對奧匈、保加利亚作戰的巴爾幹戰線,奥斯曼土耳其对俄国的高加索战线,奥斯曼土耳其对英国的美索不达米亚战线、奥斯曼土耳其对英国、阿拉伯的巴勒斯坦战线等等),其中以西線最为慘烈。這場戰爭是歐洲歷史上破壞性最强的戰爭之一,約6,500萬人參戰,約2,000萬人受傷,超过1,600萬人喪生(约900万士兵和700万平民),造成嚴重的人口及經濟損失,估計損失约1,700億美元(當時幣值),除美洲與亞洲外,歐洲各國均受到重創,特別是戰敗國如德國等等還要面對巨額賠款,埋下第二次大戰的種子。.

新!!: 美國陸軍第2步兵師和第一次世界大战 · 查看更多 »

第二次世界大战

二次世界大戰(又常簡稱二次大戰、二戰、WWII等;World War II;Seconde Guerre mondiale;Zweiter Weltkrieg;Вторая мировая война;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一次自1939年至1945年所爆發的全球性軍事衝突,整場戰爭涉及到全球絕大多數的國家,包括所有的大國,并最終分成了兩個彼此對立的軍事同盟─同盟國和軸心國。這次戰爭是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戰爭,動員了1億多名軍人參與這次軍事衝突。主要的參戰國紛紛宣布進入總體戰狀態,幾乎將自身國家的全部經濟、工業和科學技術應用於戰爭之上,同時也將民用與軍用的資源合併以方便統籌規劃。包括有猶太人大屠殺、南京大屠殺、戰爭中日軍對中國軍民進行細菌戰、以及最终美國對日本首次使用原子彈等事件,使得第二次世界大戰也是自有紀錄以來涉及最多大規模民眾死亡案例的軍事衝突,全部總計便將近有5,000萬至7,000萬人因而死亡,這也讓第二次世界大戰成了人類歷史上死亡人數最多的戰爭。 儘管早在1931年9月,日本便侵佔了中國的滿洲,而後建立了傀儡國家滿洲國。至1937年7月盧溝橋事變後中日更爆發了全面戰爭。不過大多數人仍多把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定為1939年9月1日德國入侵波蘭開始,這次入侵行動隨即導致英國與法國向德國宣戰。然而德國在入侵波蘭後開始著手嘗試在歐洲建立一個大帝國,自1939年末期到1941年初期為止,發動一連串戰爭並藉由條約的簽署使得德國幾乎佔領了歐洲絕大部分的地區,而名義上保持中立的蘇聯在和德國簽訂《德蘇互不侵犯條約》後,也跟進侵略潮流,陸續佔領或者吞併了其在歐洲邊界的鄰近6個國家,在這之中也包括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時所佔領的波蘭領土。英國以及大英國協的成員國則堅持持續與軸心國繼續作戰,並分別在北非和大西洋海上發生多次軍事衝突,而這也使得英國成了歐洲地區少數仍能繼續反抗德軍入侵的主要武力之一。1941年6月,歐洲的軸心國集團決定撕毀與蘇聯的合作約定,聯合入侵蘇聯領土,這次攻勢也開始了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地面戰爭爆發,但也在之後讓原本幾乎統轄整個歐洲地區的軸心國被迫投入大量軍力來維持作戰優勢。到了1941年12月,已經加入軸心國的大日本帝國為了能夠在亞洲及太平洋地區獲得領導地位,陸續襲擊位于太平洋的美國統轄地區和座落於與中南半島的歐洲殖民地,很快地於西太平洋和東亞戰區獲得了主導權。 到了1942年時日本開始在一系列的海戰中戰敗,位於歐洲的軸心國也陸續於北非戰役以及斯大林格勒戰役中節節敗退,這些都迫使軸心國停下進攻的腳步。1943年時,義大利法西斯政權在西西里島戰役中面對同盟國部隊嚴重失利,另一方面德軍在库尔斯克会战戰敗後失去對於東歐的領導地位,同時美國也在太平洋戰區中獲得了一連串的勝利,自此軸心國集團逐漸失去主導權並開始嘗試將佈署於各地的前線部隊進行戰略性的撤退。到了1944年時,盟軍決定登陸法國以開闢第二戰場,而蘇聯除了成功收復過去被佔領的領土外,也開始轉往進攻德國與其同盟國家的土地。在蘇聯和波蘭部隊共同攻入柏林後,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區最終在1945年5月8日德國投降的情況下宣告結束。而另一方面美國在1944年和1945年成功擊敗了日本海軍部隊並陸續佔領了數個重要的西太平洋島嶼,這使得日本列島隨時面臨同盟國部隊入侵的危機。最後在美軍分別於廣島市和長崎市投下原子彈並造成大量日本平民死亡。1945年8月8日蘇聯進攻日本控制下的中國東北地區,8月14日日本跟進宣佈願意接受無條件投降的條件,而隨著亞洲戰事的停息也意味著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式結束。 1945年時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同盟國勝利宣告結束,然而二次大戰對世界影響極為深遠,改變了往後世界的政治版圖和社會結構,特別是戰敗的軸心國集團被迫接受同盟國的安排。1945年10月24日聯合國亦宣告成立,期望能夠促進各國合作並防止未來的軍事衝突;同時戰勝的盟軍各國,也紛紛在聯合國各個機構中擔任重要職位,特別是以美國、蘇聯、中國、英國和法國5個國家為首成立聯合國聯合國安全理事會的常任理事國,主導著世界的秩序.

新!!: 美國陸軍第2步兵師和第二次世界大战 · 查看更多 »

紐約港

纽约港(英文:New York Harbor)是一条地理词汇,是临近美國纽约市的哈德逊河河口周边所有河流、海湾及潮汐河口的总称。本词常用以表示“纽约及新泽西的港口”。更狭义的范畴上,本词有时仅指代“上纽约湾”。 紐約港是北美洲最繁忙的港口之一,亦為世界天然深水港之一。1980年吞吐量達1.6億噸,多年來都在1億噸以上,每年平均有4000多艘船舶進出。由總噸數來看,該港是全美第三大港,也是東岸第一大港西岸的洛杉磯港則是美國最繁忙的貨櫃港。由於紐約位居的大西洋東北岸為全美人口最密集、工商業最發達的區域,又鄰近全球最繁忙的大西洋航線,在位置上與歐洲接近;再加上港口條件優越,又以伊利運河連接五大湖區,使得紐約港成為美國最重要的產品集散地,也因此奠定了其成為全球重要航运交通樞紐及歐美交通中心的地位。在紐約的發展史上,紐約港處於最關鍵的地位。該港不僅為紐約市帶來大批的財富及物產,19世紀初及20世紀末時,來自世界各地的移民也透過紐約港進入紐約市,而這些移民及其後代日後都成為了紐約市發展的主力。 紐約港有兩條主要航道。一條是哈德遜河口外南面的恩布婁斯航道,長16公里,寬610公尺,維護深度13.72公尺,由南方或東方進港的船舶經這條航道進入紐約灣駛往各個港區。另一條是長島海峽和東河,由北方進港的船舶經過這條航道。哈德遜河入海口的狹水道,水深30多米,東河水道大部分河段水深在18米以上,最深處近33公尺。港口不易淤積。紐約港腹地廣大,公路網、鐵路網、內河航道網和航空運輸網均四通八達。紐約地區的14條鐵路線,其中8條可通往美國各地以及加拿大和墨西哥等。.

新!!: 美國陸軍第2步兵師和紐約港 · 查看更多 »

纽约州

纽约州(State of New York),暱稱帝國州(Empire State),是美国东北部的一个州,首府是奧爾巴尼,由上州、紐約市及郊縣(下州)所組成。 纽约州西部及北部与加拿大接壤,东邻马萨诸塞州、康涅狄格州、佛蒙特州(即“新英格兰三州”)和大西洋,南接宾夕法尼亚州和新泽西州,西北部連接五大湖之一的安大略湖。通常人们说起纽约州时不能像称呼美国绝大多数州那样省略最后的“州”(State)字,因为简单地说纽约多指纽约市。.

新!!: 美國陸軍第2步兵師和纽约州 · 查看更多 »

美國

#重定向 美国.

新!!: 美國陸軍第2步兵師和美國 · 查看更多 »

美國第八軍團

--(Eighth United States Army,簡稱EUSA),或稱第八--,是美國陸軍的一個野戰軍.

新!!: 美國陸軍第2步兵師和美國第八軍團 · 查看更多 »

美國陸軍第1騎兵師

1騎兵師(1st Cavalry Division,First Team),简称美骑一师,是美国陆军内相当著名的一个部队。组建于1921年,曾先后参与第二次世界大战、朝鲜战争、越南战争、海湾战争、伊拉克战争、和阿富汗戰爭(2001年至今),總部位于得克萨斯州胡德堡,至2013年第1騎兵師隸屬於美國陸軍第3軍,由陸軍準將邁克爾·比尔斯指揮。 在现行体制下,第1骑兵师的作战单位由5个旅构成,分别为:.

新!!: 美國陸軍第2步兵師和美國陸軍第1騎兵師 · 查看更多 »

美國陸軍第7騎兵團

美國第1騎兵師第7騎兵團(U.S. 7th Cavalry Regiment),是美國陸軍騎兵團,建軍於1866年7月28日,同年9月21日編制,官方的綽號是「Garry Owen」,這是一首愛爾蘭的哼酒歌,後來被引為行軍歌曲。 1866年至1871年期間參與印第安戰爭。1868年參與奧克拉荷馬的沃希托戰爭(Battle of the Washita)。二次世界大戰後期曾參與日本的佔領任務,並參與後來韓戰。1991年發動「沙漠風暴」在伊拉克成為多國聯軍司令的上將諾曼·史瓦茲柯夫(Norman Schwarzkopf),亦曾於1965年在越南戰場服役時,在第七騎兵團擔任指揮職務。第7團第1營在該年參加的德浪河谷戰役成為美軍與北越軍在越戰中的第一次交鋒,後來戰鬥經過被曾任該營營長的哈爾·穆爾寫成《越戰忠魂》一書,並拍成電影「勇士們」(We Were Soldiers)。.

新!!: 美國陸軍第2步兵師和美國陸軍第7騎兵團 · 查看更多 »

美國陸軍附編韓軍

美國陸軍附编韩军(Korean Augmentation To the United States Army,缩写为KATUSA),於韩战期间的1950年7月由韓國總統李承晚和麦克阿瑟建立,并一直沿用至今。不过现在驻韩美军中的韩军士兵数量已大为减少。 韩国每年有1800名通过美军综合英语沟通能力测试的现役军人被编入韩美联合师。这些同美军混编的士兵归美国第八集团军司令部指挥,却仍接受韩国宪兵队的管理。他们着美军军服,装备美军武器,只是右臂佩戴韩国国旗而非美国国旗。 KATUSA的意义不仅仅是壮大美韩联合军力和节约美军军费开销,而是体现在韩美两军的相互合作、支持与友谊。与美军混编的韩军士兵在战时也可以为美军提供翻译、导航、审讯和反侦查等协助。.

新!!: 美國陸軍第2步兵師和美國陸軍附編韓軍 · 查看更多 »

美国陆军

美国陆军(United States Army),是美利坚合众国军的陆上軍種。美国陆军组建于1775年6月14日,2016年有现役军人758,000名,预备役军人955,000名。预备役軍人中550,000名编成为美国国民警卫队,405,000名编成为美国陆军预备役部队(USAR)。“GI”则是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陆军士兵的别称。.

新!!: 美國陸軍第2步兵師和美国陆军 · 查看更多 »

美国海军陆战队

美國海軍陸戰隊(United States Marine Corps,縮寫为 USMC),又稱美國陸戰隊,是美利堅合眾國軍中的海軍陸戰隊及兩棲作戰部隊,其主要職責是運用美國海軍的艦隊(含航空兵),快速抵達全球各危機發生地執行戰鬥任務。美國海軍陸戰隊属于美国军队中的一个独立兵种,與美國海軍地位平行,同屬美國國防部下屬的美國海軍部,其軍階名稱與陸軍、空軍相同。負責美國駐外使館保安的警卫部队亦隸屬於美國海軍陸戰隊。.

新!!: 美國陸軍第2步兵師和美国海军陆战队 · 查看更多 »

美国总统

美利坚合众国总统(President of the United States,缩写为POTUS;中文簡稱美國總統)是美利坚合众国的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和武裝最高總司令,根据1787年通过的美国宪法而设立,行使宪法赋予的行政权,首任总统乔治·华盛顿于1789年4月30日就职,之后至1933的历任总统均为3月4日就职,而其後則於1月20日就職。1951年开始生效的美国宪法第二十二修正案规定总统每届任期4年,连选连任不得多于2次,也不能担任总统或执行总统职责超过2年后再當选为总统多于1次。 身为当今世界上最强大国家的元首,美国总统亦号称“自由世界”的領導者及“世界上最有權力的人”。美国总统的妻子称为“第一夫人”,家庭称为“第一家庭”。美国建国以来,43位总统均为白人男性(主要为英格兰裔,爱尔兰裔6人、荷兰裔3人、德裔3人),第44任总统巴拉克·奥巴马是首位非裔男性。 美国总统官邸为位于哥伦比亚特区的白宫。总统专用客机称为“空军一号”,专用直升机称为“海军陆战队一号”,官方的进行曲是《向统帅致敬》。 根据《美国宪法》,总统须年滿35岁,在美国居住14年以上,也一定要是“自然出生的美国公民”或者是在宪法通过时為美国公民(参见:美国宪法)。美国公职只有总统、副总统必须“出生时为合众国公民”。 現任總統為共和黨籍的唐納·川普。.

新!!: 美國陸軍第2步兵師和美国总统 · 查看更多 »

美軍

#重定向 美军.

新!!: 美國陸軍第2步兵師和美軍 · 查看更多 »

韓國

#重定向 大韩民国.

新!!: 美國陸軍第2步兵師和韓國 · 查看更多 »

荷兰

荷蘭(Nederland,),直譯尼德蘭,是主權國家荷蘭王國()下的主要構成國,与美洲加勒比地区的阿鲁巴、库拉索和荷屬圣马丁等四個主體,共同组成這個主權國家。 荷兰的領土可分為歐洲區與加勒比區兩個部份。歐洲區領土位于欧洲西北部,濒临北海,与德国、比利时接壤,並與英國為鄰。加勒比海區,位於美洲加勒比海地區,包括博奈爾島、聖尤斯特歇斯島和薩巴島三個小島。荷蘭最大的三個城市分別為阿姆斯特丹、鹿特丹與海牙。阿姆斯特丹是宪法确定的正式首都,然而,政府、國王的王宫和大多数使馆都位于海牙。此外,国际法庭也设在海牙。鹿特丹港,位於鹿特丹,為全世界進出量第八的大型港口。 「尼德蘭」的字面意義,為低地國家,這個名稱來自於它國內平坦而低濕的地形。其國土中,只有約50%的土地高於海拔1公尺。其國土中,低於海平面的土地,絕大多數是人造的。從16世紀開始,荷蘭人,利用風車及堤防排乾積水,逐步由海中及湖中製造出圩田。現今荷蘭國土總面積中,有17%是人造的。荷蘭是一個人口非常稠密的國家,其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406人,若不計入水域面積則是每平方公里497人。在全世界上,也只有孟加拉、台灣、韓國的總人口數與人口密度,同時高於尼德蘭。儘管如此,尼德蘭是世界第二大的糧食與農產品出口國,僅次於美國http://www.government.nl/news/2014/01/17/agricultural-exports-reach-record-levels.htmlhttp://www.hollandtrade.com/sector-information/agriculture-and-food/?bstnum.

新!!: 美國陸軍第2步兵師和荷兰 · 查看更多 »

首爾

首尔(,官方英語拼法:Seoul,國際音標:),正式名稱為首爾特別市,為韓國首都,同時為韓國及朝鮮半島最大城市,位于韓國西北部的汉江流域,地處朝鮮半島中部。公元前18年,朝鲜三国时期的百济首先定都于此地,之後成為高麗王朝的南京和朝鮮王朝的國都,現今為韓國的经济、科技和文化中心。截至2017年,全市人口約1千萬;以首爾為中心的首都圈人口則達2千4百萬。 首尔曾举办1986年亚洲运动会、1988年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2002年世界杯足球赛(與日本合辦)、2017世界棒球經典賽等国际体育赛事與2010年二十国集团峰会等国际会议,並獲選為2010年的世界设计之都。都會區內有昌德宮、水原华城、宗庙、朝--鲜王陵、南漢山城等5處古蹟列為世界遗产。.

新!!: 美國陸軍第2步兵師和首爾 · 查看更多 »

駐韓美軍

韓美軍(United States Forces Korea, USFK),是對美軍派駐大韓民國部队的統稱,總部位於首爾的龍山基地。與駐日美軍的性質不同,是因為朝鲜战争時期以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进入韩国参战,但韓戰事實上尚未結束,在停戰後美军未撤離並且簽訂美韩共同防御条约,於1954年起長期駐留。從1990年代開始隨著冷戰瓦解和美軍重新編制,正在逐步縮減之中。 美國總統小布什執政時代大幅改編駐韓美軍,並交辦時任美國國防部長唐納德·倫斯斐於2003年宣布重編首爾以北美軍調動計畫。2011年,設定部屬28,500人的規劃,目前總現有兵力約29,086人。駐韓美軍司令同時兼任聯合國軍司令、韓美聯合司令部司令。.

新!!: 美國陸軍第2步兵師和駐韓美軍 · 查看更多 »

議政府市

議政府市()是大韓民國京畿道中北部的一個市。該名稱得之於朝鮮時代最高議決機關議政府的名稱。東鄰抱川市和南楊州市,西和北邊楊州市,南與首爾特別市蘆原區和道峰區相接。 由於地處首爾跟南北韓交界的中間,是軍事要地,因此韓國國軍跟駐韓美軍在此設有數座基地,美國陸軍第2步兵師的師部也設在該市。但作為首爾的衛星城市,各類餐館、電影院、網咖和酒吧仍相當雲集。除了美軍人員之外,該市也居住了許多在英語補習班任教的外籍教師,甚至形成了社區。 議政府市也是著名韓國料理-部隊鍋的起源地,該料理是韓戰時期由韓式火鍋和美軍軍糧中的火腿、熱狗和午餐肉結合而成。.

新!!: 美國陸軍第2步兵師和議政府市 · 查看更多 »

贝尔法斯特

贝尔法斯特(英語:Belfast ;愛爾蘭語:Béal Feirste)位于爱尔兰岛东北沿海的拉干河口,在贝尔法斯特湾的西南侧,是英國北爱尔兰的最大海港及愛爾蘭島上最大的城市。始建于1888年,自1922年起成为北爱尔兰的首府。现有人口276,459,都會區579,554,是北爱尔兰政治、文化中心和最大的工业城市。 19世紀初貝爾法斯特成為了一個大港口,而貝爾法斯特也成為了世界最大的亞麻布產地,號稱“Linenopolis”,此外造船業(製造泰坦尼克號的哈兰德与沃尔夫造船厂位於此地)和香煙製造業也較為發達。1888年獲得城市地位。後來又發展起了宇航工業,是二戰後世界主要工業城市之一。 1970至80年代由於北愛爾蘭問題,該城市治安變差,成為世界上最不安全的城市之一。但到了21世紀它已經擺脫了這些問題的困擾,經濟穩定增長。他現在不但是一座港市,也因有喬治·貝斯特貝爾法斯特城市機場和貝爾法斯特國際機場而成為北愛爾蘭的交樞紐,是全球城市之一。.

新!!: 美國陸軍第2步兵師和贝尔法斯特 · 查看更多 »

贝拉克·奥巴马

巴拉克·奥巴马(Barack Obama,),全名巴拉克·侯赛因·奥巴马二世(Barack Hussein Obama II,),是美國政治人物,从2009年至2017年任第44任美國總統。他是首位美国非裔总统。2005年至2008年代表伊利诺伊州担任美國聯邦參議員,从1997年至2004年担任伊利诺伊州参议员。 奥巴马出生於美国夏威夷州檀香山,他在夏威夷长大,但童年时期也在华盛顿州和印度尼西亚分别生活了一年和四年。在1983年从哥伦比亚大学毕业之后,他在芝加哥做一名社区活动组织者。1988年奥巴马进入了哈佛法学院,在那成为了哈佛法律评论的第一名非裔总编辑。毕业后他成为了一名民权律师,并从1997年至2004年在芝加哥大学法学院任宪制性法律教授。1997年当选伊利诺州参议员,并担任职务直至2004年参选联邦参议员。同年因意想不到的参议员初选胜利,在美国民主党全国代表大会上发表主题演讲和以绝对优势胜出参议员选举,成为全美知名的政治人物。2007年2月10日,他正式宣佈参加2008年美國總統選舉。同年6月赢得民主党初选,並在联邦选举中战胜共和党总统候选人約翰·麥凱恩获得了胜利。2009年10月9日,获頒诺贝尔和平奖。 2017年1月,奧巴馬以60%的民意支持率结束任期。現定居华盛顿特区。.

新!!: 美國陸軍第2步兵師和贝拉克·奥巴马 · 查看更多 »

路易斯堡

路易斯堡(葡萄牙语:Luisburgo)是巴西米纳斯吉拉斯州的一个市镇。总面积146.124平方公里,总人口6276人,人口密度42.9人/平方公里。.

新!!: 美國陸軍第2步兵師和路易斯堡 · 查看更多 »

軍事演習

軍事演習,簡稱軍演,專指軍隊進行大規模的實兵演習。早期的軍事思想家,如孫臏、孫武、吳起等即強調軍事訓練,但軍事演習的意涵則強調真實性。但為了節省軍事開支,軍事演習在20世紀後期開始,大量採用計算機技術,以電腦兵棋取代實際用兵的狀況頗為常見。但大規模的實兵操演仍不可偏廢,如中國與俄羅斯聯合軍演,馬來西亞與美國的聯合軍演,中華民國的漢光演習,美國太平洋艦隊的演習,往往都達到上萬人的規模。.

新!!: 美國陸軍第2步兵師和軍事演習 · 查看更多 »

阿富汗

阿富汗伊斯兰共和国(افغانستان;افغانستان;简称阿富汗)乃是一个位于亚洲中南部的内陆国家,坐落在亚洲的心脏地区。阿富汗的位置有不同的定义,有时候会被认为处在中亚或者南亚,甚至被归类于中东地区(西亚)。阿富汗与大部分毗邻的国家有着宗教上、语言上、地理上相当程度的关联。阿富汗的北部和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以及塔吉克斯坦接壤,东部与中国以及部分巴基斯坦控制查謨-克什米爾地区(有争议)接壤,南部与巴基斯坦接壤,西部与伊朗接壤。 “阿富汗斯坦”在普什圖語的意思就是阿富汗人的地方。普什圖人又稱阿富汗人,亦是現時國內最多人口的族群。作為內陸国,加上長年戰事,领土中的五分之三交通不便。近年阿富汗經濟主要倚賴外國援助,其中來自歐盟的援助佔阿富汗国内生产总值的40%。农业是另一主要的经济支柱,但可耕地还不足农用地的2/3。人口為3000多万,因為戰亂導致的經濟困難延續,是世界上最不發達國家。.

新!!: 美國陸軍第2步兵師和阿富汗 · 查看更多 »

阿富汗戰爭 (2001年)

2001年阿富汗戰爭是以美國為首的聯軍在2001年10月7日 - 至今對阿富汗蓋達組織和塔利班的一場戰爭,為美國對九一一事件的報復,同時也標誌著反恐戰爭的開始。聯軍官方指這場戰爭的目的是逮捕奧薩瑪·賓拉登等蓋達組織成員並懲罰塔利班對其的支援,2009年12月1日新就任的美国总统巴拉克·歐巴馬宣布在6个月内向阿富汗增兵30,000人,2011年5月1日奧薩瑪·賓拉登被美軍擊斃,2011年7月美軍开始逐步从阿富汗战场撤出,塔利班至今仍在談判。.

新!!: 美國陸軍第2步兵師和阿富汗戰爭 (2001年) · 查看更多 »

阿拉斯加州

阿拉斯加州(Alaska,)是美國位於北美洲最西北端的聯邦州。州以東與加拿大的不列顛哥倫比亞省和育空地區相鄰,最西端位於阿圖島,並與俄羅斯在白令海峽以西有一海上邊界。以北有楚科奇海和波弗特海,是北冰洋最南的部分。太平洋位於其南側和西南側。此州也是美國最大的州,也是第7大行政區劃。另外,阿拉斯加州也是人口第3少和最稀疏的州份。然而阿拉斯加仍然是北美洲北緯60度線以北人口最多的領土,其人口(根據2015年美國人口普查局調查有738,432人)比加拿大北部及格陵蘭的總和還要多四倍餘。阿拉斯加州接近一半的人口都居住在。阿拉斯加州經濟分別由漁業、天然氣和石油工業壟斷,該州有許多此類資源。軍事基地和旅遊業也貢獻了一定部分的。 美國在1867年3月30日以720萬美元自俄羅斯帝國購買阿拉斯加,大約每英畝2美分(每平方公里4.74美元)。購下後經過若干次行政易手,在1912年5月11日成為建制領地。此州在1959年1月3日加入美國,成為第49個州。.

新!!: 美國陸軍第2步兵師和阿拉斯加州 · 查看更多 »

釜山环形防御圈

#重定向 釜山環形防禦圈戰役.

新!!: 美國陸軍第2步兵師和釜山环形防御圈 · 查看更多 »

苏瓦松

苏瓦松(Soissons)位于法国北部埃纳河畔,是上法兰西大区埃纳省的一个市镇,位于该省西南部,同时也是该省的一个副省会,下辖苏瓦松区。.

新!!: 美國陸軍第2步兵師和苏瓦松 · 查看更多 »

英国

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简称联合王国(United Kingdom,缩写作 UK)或不列颠(Britain),中文通称英国(中文世界早期亦称英联王国),是本土位於西歐並具有海外領地的主權國家,英國為世界七大國之一,位于欧洲大陆西北面,由大不列颠岛、爱尔兰岛东北部分及一系列较小岛屿共同组成。英国和另一国家唯一的陆上国境线位于北爱尔兰,和爱尔兰共和国相邻。英国由大西洋所环绕,东为北海,南为英吉利海峡,西南偏南为凯尔特海,同爱尔兰隔爱尔兰海相望。该国总面积达,为世界面积第80大的主权国家及欧洲面积第11大的主权国家,人口6510万,为全球第21名及歐洲第3名。 英国为君主立宪国家,采用议会制进行管辖。其首都伦敦为全球城市A++级别和国际金融中心,大都会区人口达1380万,为欧洲第三大和欧盟第一大。现在位英国君主为女王伊丽莎白二世,1952年2月6日即位。英国由四个构成国组成,分别为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和北爱尔兰,其中后三者在权力下放体系之下各自拥有一定的权力。三地首府分别为爱丁堡、加的夫和贝尔法斯特。附近的马恩岛、根西行政区及泽西行政区并非联合王国的一部分,而为王冠属地,英国政府负责其国防及外交事务。 英国的构成国之间的关系在历史上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英格兰王国通过1535年和1542年的《联合法令》将威尔士纳入其领土范围。1707年的条约使英格兰和苏格兰王国联合成为大不列颠王国,而1801年后者则进一步同爱尔兰王国联合成为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1922年,爱尔兰的六分之五脱离联邦,由此便有了今日的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亦有14块海外领地,为往日帝国的遗留部分。大英帝国在1921年达到其巅峰,拥有全球22%的领土,是有史以来面积最大的帝国。英国在语言、文化和法律体系上对其前殖民地保留了一定的影响力,因而吸引許多以前英聯邦的移民前來居住。 英国为发达国家,以名义GDP为量度为世界第五大经济体,以购买力平价为量度为世界第九大经济体。英国同时还是世界首个工业化国家,在1815年-1914年为世界第一强国,现今仍是強國之一,在全球范围内的经济、文化、军事、科技和政治上有显著影响力。英国为国际公认的有核国家,其军事开支位列全球第五 (IISS)。自1946年以来,英国即为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而自1973年以来即为欧洲联盟(EU)及其前身欧洲经济共同体(EEC)的成员国,同时还为英联邦、欧洲委员会、七国财长峰会、七国集团、二十国集团、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和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国。2016年英國脫離歐盟公投中,英国民众决定脱离欧盟,但因間接影響全球經濟,所以並未得到多數國家支持。.

新!!: 美國陸軍第2步兵師和英国 · 查看更多 »

陣亡

陣亡(Killed in Action,簡稱KIA)是軍隊當中廣泛用來描述部隊傷亡人員的軍事用語,意指在戰爭中遭受敵軍攻擊或是而死亡的士兵。美國國防部聲明,已經陣亡的軍士主要是遭受敵軍的攻擊,無力反擊時死亡,陣亡士兵來源不包括交通事故、恐怖主義及其他「非敵軍」的原因,陣亡所意指可包括在前線作戰的戰鬥隊伍和陸海空的後援隊伍中的士兵。 KIA代表一個士兵在戰爭中受到攻擊而在到达医疗设施前死亡。而「受傷而死亡」(Die of Wounds,簡稱DOW)意指士兵生還至接受醫學治療,但是依然不治。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曾制定DWRIA取代DOW(Died of Wounds Received in Action),然而歷史上軍隊與歷史學家都使用前一種首字母縮略字(即KIA)。美军从二战以来都会将战争中失踪的军人在之后归类为失踪推定战死,如曾很短暂地被认定为失踪但一年后就被修改为战死尸体未寻获,在62年后因寻获遗体被修改分类为战死尸体确认(美国防部战俘及失踪人员办公室称为accounted for,未确认尸体者称为unaccounted for有时也会写成missing,如就朝鲜战争美军尚有八千左右missing,这并不意味着美军仍认定这些人活着,事实上民法都规定平民在失踪七年后即推定死亡的)。 日本至二战为止,对于战争中死亡有多种不同含义的表述:在当时出版的(也包括二战后防卫厅出版的战史中)战死包括KIA和DOW两种情况,而军人在战场病死称为战病死,如一号作战中日军战死一万二千余人,但是战病死(实际为缺少营养的并发症,也就是大部分饿死)也有同样数目且日军医疗保障能力不足经常出现死伤比例为一比二甚至接近一比一的情况。不管军人平民因为卷入战争而失去生命称为战没。但是在现代也有一些日本文献开始将日军死于一场战役的军人统称为战死。.

新!!: 美國陸軍第2步兵師和陣亡 · 查看更多 »

李承晚

李承晚(,),字承龍(승룡),號雩南(우남),大韓民國首任總統、第一至三屆總統(1948年-1960年)。在任期间實施教育治国政策,能源科技国策。 1875年出生在朝鮮黃海道平山郡,曾就读于培材大学(时称培材学堂),1905年獲得美國喬治華盛頓大學政治學士學位,1910年獲普林斯頓大學國際政治博士學位。1919年任大韓民國臨時政府國務總理,同年受任臨時政府總統。1921年赴美推動韓國獨立運動。1945年歸國任民主議院議長。1948年任大韓民國制憲國會議長,同年獲議會選為總統。1951年創立自由党,自任總裁。 其後在1952年、1956年及1960年在被指選舉嚴重舞弊的情況下,連續三次當選總統,1960年因「4·19學運」被迫下野,旋被迫辭職並流亡美國夏威夷直至1965年逝于檀香山。.

新!!: 美國陸軍第2步兵師和李承晚 · 查看更多 »

東豆川市

東豆川市()是大韩民国京畿道中北部的一个市。由於位於首爾至南北韓非軍事區的中間位置,在戰略防衛上地位重要。駐韓美軍在此設有數座基地。.

新!!: 美國陸軍第2步兵師和東豆川市 · 查看更多 »

步兵

步兵,文意上指徒步行軍作戰的士兵。在冷兵器時代區別於車兵、騎兵等。但隨著科技的發展,近現代的普通步兵也需要依靠馬匹、自行車、卡車、火車、裝甲運兵車、直升機、橡皮艇等手段機動至戰場,除了落後與偏遠的地區,很少見到單純的徒步作戰了。 廣義來講,以單個士兵身體作為武器平臺進行作戰的部隊,統稱為步兵。狹義來講步兵是進行正規攻防的兵種,而特種作戰的部隊如:海軍陸戰隊、陸軍航空特戰(傘兵)等都不應屬於狹義的步兵部隊。.

新!!: 美國陸軍第2步兵師和步兵 · 查看更多 »

法國軍事

法國軍队發展歷史悠久,對歐洲歷史甚至世界歷史都有多次關鍵影響力。現今的法国武装部队包含法國陸軍、法國海軍、法國空軍和法國國家憲兵隊。法國總統是三軍統帥,軍隊主要任務是防衛法國領土,第二是保衛親法國海外勢力,第三是維持世界穩定。 公開資料中軍隊總人數是779,450(2006年資料,其中259,050常備兵,419,000預備役,101,400國家憲兵隊),法軍在人數上是歐洲最大軍隊暨世界第13大軍隊。法國常備軍費世界排行第五(以美元計算,不考量各國物價),也是世界核武第三多的軍力,只在美國和俄羅斯之後。 2007年7月31日,總統命令M.

新!!: 美國陸軍第2步兵師和法國軍事 · 查看更多 »

法國陸軍

法國陸軍(法語:Armée de terre française)是法國軍隊的地面作戰部隊,法国海军陆战队属于法国陆军编制。 在2007年,法國陸軍共有134,000名正規士兵、15,500名後備士兵及25,750受雇平民,是目前歐洲規模最大的陸軍。.

新!!: 美國陸軍第2步兵師和法國陸軍 · 查看更多 »

法国

法兰西共和国(République française ),簡稱法国(France ),是本土位於西歐並具有海外大區及領地的主權國家,自法蘭西第五共和國建立以來实行单一制與半总统制,首都為歐盟最大跟歐洲最大的文化與金融中心巴黎。該國本土由地中海一直延伸至英倫海峽及北海,並由萊茵河一直延伸至大西洋,整體呈六角狀。海外领土包括南美洲的法属圭亚那及分布于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的诸岛屿。全国共分为18个大区,其中5个位于海外。法国與西班牙及摩洛哥為同時擁有地中海及大西洋海岸線的三個國家。法國的国土面积全球第四十一位,但卻為歐盟及西歐國土面積最遼闊的國家,歐洲面積第三大國家。 今日之法国本土于铁器时代由高卢人(凯尔特人的一支)征服,前51年又由罗马帝国吞并。486年法兰克人(日耳曼人的一支)又征服此地,其于该地域建立的早期国家最终发展成为法兰西王国。法国至中世纪末期起成为欧洲大国,國力於19-20世紀時達致巔峰,建立了世界第二大殖民帝國,亦為20世紀人口最稠密的國家,現今則是众多前殖民地的首選移民国。在漫長的歷史中,法國培養了不少對人類發展影響深遠的著名哲學家、文學家與科學家,亦為文化大国,具有第四多的世界遺產。 法國在全球範圍內政治、外交、軍事與經濟上為舉足輕重的大國之一。法國自1958年建立第五共和国後經濟有了很大的發展,政局保持穩定,國家體制實行半總統制,國家經由普選產生的總統、由其委任的總理與相關內閣共同執政。1958年10月4日,由公投通過的國家憲法則保障了國民的民主權及宗教自由。法國的建國理念主要建基於在18世紀法國大革命中所制定的《人權和公民權宣言》,此乃人類史上較早的人權文檔,並對推動歐洲以至於全球的民主與自由產生莫大的影響;其藍白紅三色的國旗則有「革命」的含義。法國不僅為聯合國常任理事國,亦是歐盟始創國。該國國防預算金額為全球第5至6位,並擁有世界第三大核武貯備量。法國為发达国家,其GDP為全球第六大經濟體系,具備世界第十大購買力,並擁有全球第二大專屬經濟區;若以家庭總財富作計算,該國是歐洲最富有的國家,位列全球第四。法國國民享有高生活質素,在教育、預期壽命、民主自由、人類發展等各方面均有出色的表現,特別是醫療研發與應用水平長期盤據世界首位。其國內許多軍備外銷至世界各地。目前,法国是。.

新!!: 美國陸軍第2步兵師和法国 · 查看更多 »

漢弗萊營

漢弗萊營(;캠프 험프리스)或譯韓福瑞營,有時稱作美國陸軍漢弗萊基地(United States Army Garrison-Humphreys,縮寫USAG-H),是一座位於韓國京畿道平澤市的駐韓美軍中等規模基地,目前駐有美國陸軍數個支援、運輸和戰術單位,包括第2步兵師的第2航空戰鬥旅(2nd Combat Aviation Brigade)。美國陸軍在亞洲最繁忙的機場——德西德利歐陸軍飛行場(Desiderio Army Airfield)也位在該基地,跑道及航空設施佔去了全營一大部分。目前,漢弗萊營替駐韓美軍及美國第八軍團駐屯在首爾以南-大田以北之間地區的部隊提供支援。 2004年時,美韓兩國政府達成協議,計畫在未來將駐韓美軍所有部隊遷到漢江以南、並使漢弗萊營取代首爾的龍山基地,成為駐韓美軍司令部、聯合國軍司令部新的大本營。該項預計於2016年完成的計畫,也將令漢弗萊營闢建為美國陸軍在亞洲最大的一處軍事設施,堪稱美國陸軍史上規模最浩大的基地改造計畫之一,佔地面積預計從現有的,擴增到至左右,將會是龍山基地的五倍以上。屆時,目前基地西北方的大塊土地——合計相當於基地現有面積的一倍至兩倍——都將成為漢弗萊營的營區範圍,進而使該基地成為駐韓美軍的新中樞,可容納多達44,000人的現役美軍官兵、眷屬、基地從業人員和部分大韓民國國軍的部隊。.

新!!: 美國陸軍第2步兵師和漢弗萊營 · 查看更多 »

朝韩非军事区

朝韩非军事区(),是指一段橫越朝鮮半島、作為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和大韩民国邊界三八线的緩衝區地帶,又常稱朝鲜半岛非军事区、韓國非軍事區、朝鮮非軍事區等。1953年7月27日在經歷將近三年的朝鲜战争後,四方決定於板门店签署《朝鮮停戰協定》,自此确立了以38度線及其周圍地區所組成的朝韩非军事区。 這條非軍事區將整座朝鲜半岛分成南北兩側,並穿過了北緯38度線一角,在非軍事區的西端位於北緯38度線南方,東端則在北緯38度線北方,大體上與作為朝鮮與韓國國界的38度線平行,因而韩朝分界线在中国大陆也普遍称为“三八线”。非軍事區北部地區為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控制,南部地區則由大韓民國控制;而非軍事區的管理與監督,則由軍事停戰委員會負責嚴格禁止雙方試圖進入朝韓非軍事區內。直至今日,這條非軍事區兩側仍是敵對的,附近的居民人數也極少。 整條非軍事區長達248公里,寬度則大約為4公里,這條非軍事區同時也是世界上最多軍人駐守的國界地帶。隨著非軍事區往西方延伸即為北方界線(NLL),這條黃海的內海上邊界也成了一個常發生軍事衝突的重點處。 2018年4月27日南北韓高峰會‎‎簽署了《板門店宣言》;自5月1日起,停止軍事分界線一帶一切敵對行為,將南北韓非軍事區轉成和平地帶。.

新!!: 美國陸軍第2步兵師和朝韩非军事区 · 查看更多 »

朝鲜半岛

朝鮮半島(),韩国称其为韩--半島(),是位於東北亞的一個半島,三面環海,有東亞橋梁之稱。朝鲜半岛东北与俄罗斯相连,西北部經长白山(又名“太白山”或“白头山”)与中国大陸相接,东南隔大韓海峽与日本相望。西、南、东分别为黄海(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稱“朝鮮西海”,大韓民國称“西海”)、大韓海峽、日本海(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稱“朝鮮東海”,大韓民國称“東海”)环绕。 1945年2月,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根据雅爾達會議的安排,朝鲜半岛由美苏英中四国共同托管。此后朝鲜半岛被划分为南北两块势力范围:苏联势力范围内的“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朝鮮)以及美国势力范围内的“大韓民國”(韓國)。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因苏联等共产主义阵营国家缺席,导致当时美国等主导的联合国投票发动了联合国军支援韩国。联合国军支援的韩国同苏联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支持的朝鲜最终在1953年签署停火协议,朝鲜半岛沿三八线非军事区划分为两个国家政權,即今天的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和大韓民國。.

新!!: 美國陸軍第2步兵師和朝鲜半岛 · 查看更多 »

朝鲜人民军

朝鮮人民軍(朝鲜语:조선인민군)是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的国家武装力量,采用了典型的政令和军令一体化的指挥体制。军事指挥方面由朝鲜劳动党中央军事委员会负责,中央军委委员长担任最高司令官统帅全军,目前最高统帅是金正恩元帅。整個朝鮮人民軍下轄有五大軍種,分别包括:陆军、海军、空軍、戰略軍、朝鮮人民軍特種作戰軍和特種部隊。這些部隊由中央军事委员会的人民武装力量部(相当于国防部)管轄,其下再有常设领导机关总参谋部和总政治局。 1978年,金日成指示將「朝鮮人民軍創建日」由原本的2月8日改為4月25日,將朝鮮人民軍改定調為是自1932年組織的抗日部隊所發展而來。2018年1月22日朝鲜劳动党中央委员会政治局发布决定,将2月8日定为朝鲜人民军建军节。报道称,1948年2月8日是宣布朝鲜人民军诞生的日子。朝鲜劳动党中央委员会政治局为发扬光大朝鲜人民军创建者、建设者金日成的革命业绩,作出上述决定。朝鲜劳动党中央政治局还决定,将金日成创建第一支革命武装力量的1932年4月25日定为朝鲜人民革命军成立日。 有評論認為,朝鮮是當今世界中最具軍事色彩背景的國家,擁有全世界人数排名第四的軍隊(不分男女25人中1人是軍人),约110万名武裝人員的龐大規模,其中約有20%的17到54歲的男性是屬於正規軍的行列。此外,後備軍事動員能力也十分驚人,學者估計如果戰事發生後,將會再有800万人投入戰場的行列,戰爭潛力巨大。在整個北朝鮮國土上,眾多的軍事設施連成了一密集的網絡。在國內,朝鮮擁有許多大型武器的生產線,以及密集的防空系統。而朝鮮在軍事排名上也佔了許多名次,如在全球擁有数量排名第三的化學武器,储存有大约2500吨至5000吨,种类涉及芥子氣、光氣、沙林等多種致命毒氣或毒劑。這些武器可裝載於火炮、導彈、飛機或軍艦上。具有世界上人數最多的特種作戰部隊(估計有180,000人左右)。 自1953年7月27日聯合國軍支持的韓國,同蘇聯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支持的朝鮮在板門店簽署了《朝鮮停戰協定》後,朝鮮的龐大軍力便持續與大韓民國國軍及駐韓美軍在朝韓非軍事區兩側對峙著。不過朝鮮因為其在經濟上的困境,導致許多軍事設備無法按時汰換而大多都已結構老化嚴重,這也常被視為朝鮮的軍事能力一大缺陷之一。 但朝鮮人民軍仍然是被美國、韓國以及日本等鄰國視為一個重大的威脅,因為它仍然具有能力摧毀附近的都市城鎮,但2010年後其核武計畫有顯著進展,2015年更疑似列裝了發射小型彈道飛彈的新浦級潛艇,若有水下核打擊能力理論上朝鮮將有極高成功率毀滅或重創首爾和東京,許多國家並不能再以和朝鮮開戰只會是有限局部戰爭的角度來看待。.

新!!: 美國陸軍第2步兵師和朝鲜人民军 · 查看更多 »

朝鲜战争

朝鲜战争,是朝鮮半島上的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与大韓民國之间,自1950年6月25日开战至1953年7月27日签署停战协定的一场战爭,因未有和平協議,战争在理论上上仍未結束。 朝鲜半岛自1910年起被日本统治,直至1945年二战结束。1945年8月,苏联对日宣战,随后根据与美国协议以北纬38度线为界分别接受日本投降,占领朝鲜半岛。在1948年,南北两占领区内分别成立两个政府。南北双方均自认为全朝鮮半島的唯一合法政府,同时对整个朝鮮半島声称主权,拒绝承认以北纬38度线划分的苏美对日受降分界线为边界。在冷战初期的紧张国际形势背景下,南北双方都企圖武力統一朝鮮半島,沿三八线两边各自囤积大量军队,苏美占领军撤军后,自1949年1月起双方频繁發生小規模武装衝突,至朝鮮在充足准备后發動大规模攻势。它是冷战的第一场大規模“热战”。 朝鲜在1950年6月25日以反擊為理由越过三八线,一般以此為韩战(韩国内战)/朝鲜战争(朝鲜半岛战争,联合国当时用语)/朝韩内战(现今用语)之起点。于1945年成立的国际组织联合国隨即介入,当时苏联、美国、中华民国为联合国成员,而朝鲜、韩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均非联合国成员。联合国只承认美国支持的大韩民国为朝鲜半岛上唯一合法政府,不承认苏联支持的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合法性,而认为是前者领土内的地方政治军事力量。25日,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蘇聯因為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國席位問題而抵制出席會議,大韩民国向联合国控诉受到入侵,联合国安全理事会通过第82号决议,声明此举为北朝鲜部队对大韩民国的武装攻击,并敦促其立即停火。6月27日,联合国安理会又通过第83號決議,要求北朝鲜军队撤回38度線,“建议联合国会员国给予大韩民国以击退北朝鲜武装攻击及恢复该区内国际和平与安全所需之援助”。随后1950年7月7日聯合國安理會通过第84号决议,由21个会员国组成“联合国军”参战,包括美国、英国等16个国家的军队,外加瑞典、印度、丹麦、挪威、意大利5个国家派遣的医疗队或医疗船,其中美国提供88%的战斗人员,占据主导地位。这支部队不听命于秘书长,而是受美国统一指挥,联合国要求由美國提交戰鬥行動報告。由此,以保卫和平的名义,韓戰演变为捲入数十个国家的国际武力争端。随后苏联空軍开始秘密參戰,而中方則譴責、呼籲雙方停火并保持一定中立。 朝鲜人民军在战争首兩個月占尽优势,三日內攻陷韩国首都汉城,韩国国军遭受巨大损失,不断后撤。至8月,朝鲜军队已抵达釜山环形防御圈。美军于9月15日在仁川登陸後迅速扭轉戰局,朝鲜军队後路被切斷,陷入不利地位,金日成向苏联集團請求協助,苏联也积极施压中国参战。随后,中国政务院总理周恩来发出警告,指出若聯合国軍越過38度线侵入北方,其中立政策可能改變;还谴责美国飞机进入中国领空,抗议美国飞机轰炸中国丹东的文物市场。 10月初,聯合國軍逆轉戰情,向北開進,越過38度線,終促使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決定出兵介入。10月1日,韩国国軍越过三八線,美军则于10月8日正式越过三八线。10月19日,联合国军奪取包括平壤在内的朝鲜大部分地区,逼近中朝边境。同日晚,首批中国人民志願軍也秘密越過鴨綠江,開始激烈的攻防战斗。中国人民志愿军于参战后长驱直入,在第一次战役、第二次战役、第三次战役中连续击败联合国军,将战线推回三八线,并于1951年1月4日一举攻占韩国首都汉城。其后,1951年1月13日,联合国提出停战建议,但战争双方均未对此有进一步回应,战争继续进行。联合国军在此后的第四次战役和第五次战役中阻滞志愿军的进攻,使戰線在開戰一年後再次回到三八线并陷入胶着。蘇聯首先主張停火,而中、美双方均表贊同并开始停战谈判,但双方边打边谈,构筑堑壕,并在上甘岭和金城等地展开拉锯,双方皆有重大损失。 1953年7月27日,参战方三边——中国人民志愿军、朝鮮人民军、联合国军——在板门店签署朝鲜停战协定,宣布停战。协定建立朝韩非军事区作為緩衝區,并就战俘遣返问题作出安排。随后,朝韩双方仍继续保持外交冲突和军事对峙,持续至今。由于李承晚的反对,大韩民国国军并未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而以1950年7月李承晚将大韩民国国军指挥权交给联合国军为由,于金城战役后,在行动上遵守了朝鲜停战协定。因朝韩之间未直接签署停战协定或和平协议,韩国名义上自1953年后军队指挥权仍归联合国军而停止作战,所以理论上朝韩双方仍然处于战争状态,战争並未正式結束。至2018年4月27日,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国务委员会委员长金正恩与大韩民国总统文在寅,签署《为促进韩半岛和平、繁荣、统一的板门店宣言》,其中提出将在2018年年内宣布结束战争状态。 朝鲜战争結束后及中美關係正常化後,隨著冷戰緩和,各方重新考慮在朝鲜半岛的政策,联合国和大多数國家逐渐改变为同时承认以停战分界线划疆而治的朝鲜、韩国两个政权,而不介入双方的领土争端。联合国于1991年同时首次接纳朝韩为会员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则于1992年与韩国建交。.

新!!: 美國陸軍第2步兵師和朝鲜战争 · 查看更多 »

本部連

本部連(Headquarters and Headquarters Company,HHC),亦稱指揮部本部連,是美國陸軍、中華民國陸軍營級或更高級的部隊建制中,由指揮部人員組成的連級行政單位。典型的本部連人數為80至110人,但有些更多。 以台灣現行建制的陸軍营部為例,通常包括下述军官与骨干:.

新!!: 美國陸軍第2步兵師和本部連 · 查看更多 »

战间期

戰間期,指的是自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这段时期。这一时期,世界局势仍然十分动荡。欧洲在这一时期仍然处於从第一次世界大战所带来的巨大创伤恢复的时期。而在北美(指美國與加拿大),1920年代曾经有过经济的快速成长(咆哮的二十年代),但在1929年爆发的經濟大恐慌使得情势发生了巨大变化。也正是在这一时期,魏玛共和国崩溃,纳粹主义兴起。1930年代後,随着九一八事变、日本建立满洲国;意大利入侵阿比西尼亚;德奥合併等事件发生,人类距离一场新的世界大战已经越来越近。1939年9月,德国入侵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战间期宣告结束。 戰間期的局勢發展:.

新!!: 美國陸軍第2步兵師和战间期 · 查看更多 »

旅是现代陸軍的编制,由若干个团或者营组成。在现代陸軍编制中,旅通常作为一个战役战术单位,一般用于完成特定战役中的军事或勤务任务。在编制上由多个技术兵种混合编成的旅稱為混成旅或聯兵旅(聯合兵種旅、或作诸兵种合成旅)。 在現代戰爭條件下,旅由於編制比較小,使用靈活,逐漸被許多國家列為標準或者常被編制。旅的指揮官稱為旅長,由軍階是少將或上校軍官擔任。 在空軍的體系中,聯隊(Wing)與旅相當。指揮官軍銜通常是准將或上校。.

新!!: 美國陸軍第2步兵師和旅 · 查看更多 »

旅級戰鬥隊

旅級戰鬥隊(英語:Brigade combat team, BCT)是美國陸軍的一種基礎部署單位。一支旅級戰鬥隊通常包含一個兵種,單位大小多與旅相同,而且配有支援與火力單位;指揮官多為上校,但在某些罕見的情況下也會由准將指揮。旅級戰鬥隊的編制主要以使其能夠脫離原單位獨立作戰的必須單位為主。此外,旅級戰鬥隊的炮兵支援多來自原單位的師部炮兵部隊。 現今的美國陸軍即是以旅級戰鬥隊為基礎架構編成的。在這樣的編制下,先前由於缺乏內部支援而未編有獨立旅團的師皆已被重建。如第1裝甲師或第25步兵師等單位在經過重建後,皆已擁有部署一個至多個旅級戰鬥隊至世界上任何地方的能力。這些旅級戰鬥隊被設計為能夠獨立作戰,而其火力則類似於一支迷你師團。被派往獨立戰鬥隊的士兵通常會被派駐三年;這是為了增強部隊的應變能力並強化團隊向心力。.

新!!: 美國陸軍第2步兵師和旅級戰鬥隊 · 查看更多 »

曼斯菲尔德 (路易斯安那州)

曼斯菲尔德(Mansfield),是美国路易斯安那州下属的一座城市。根据2010年美国人口普查,该市有人口5,001人。建置上,属于“city”。.

新!!: 美國陸軍第2步兵師和曼斯菲尔德 (路易斯安那州)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第2步兵師 (美國)第2步兵師 (美國陸軍)第二步兵師 (美國軍隊)美國第2步兵師美國第二步兵師美國陸軍第2師美國陸軍第二步兵師美軍步兵2師美軍第2步兵師駐韓美軍第2師駐韓美軍第2步兵師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