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穆罕默德·查希尔沙

指数 穆罕默德·查希尔沙

罕默德·查希爾沙(محمد ظاهرشاه;),阿富汗末代国王,1933年11月8日至1973年7月17日在位。 查希尔属于普什图族的杜兰尼部族。1933年其父穆罕默德·納第爾·沙阿遇刺身亡,年仅19岁的查希尔登上阿富汗王位。在位期间,查希尔大力推进改革,允许妇女接受教育,并制定了宪法,大力吸收西方文化。他的改革为其招致了各地方部族的反对,军事抗争此起彼伏。1973年7月17日,他的堂兄弟,前首相穆罕默德·达乌德·可汗乘其访问意大利时发动政变,将其废黜,成立阿富汗共和國(1973年-1978年);8月,查希尔正式宣布退位。 在接下来的29年中,他一直在意大利流亡,即便是阿富汗人民民主黨推翻达乌德后,他也拒绝回国复位。在1979年苏联入侵,長達十年的阿蘇戰爭,美國資助聖戰者反抗及其間的军阀混战期间(阿富汗民主共和國、阿富汗伊斯蘭國),查希尔也拒不涉足政治。 2002年4月当1994年興起的塔利班政权(阿富汗伊斯蘭酋長國)被推翻后,查希尔在美国支持下重返阿富汗,并于6月召集各部族领袖召开了支尔格大会。查希尔在回国后受到了广泛的支持,被授予“國父”称号,他虽重返在喀布尔的王宫,却并不谋求恢复自己的君主地位。 2002年10月訪問法國,他滑倒在浴室,肋骨挫傷;之後一連串的受傷與生病,使他身體每況愈下。在他最後的歲月,他很虛弱,麥克風需要固定到他的衣領,才能聽到他微弱的聲音;2007年1月,據報導,查希爾患了重病,臥床不起後棄世。.

28 关系: 叶尔羌战役塔利班宪法巴拉克宰王朝东突厥斯坦第一共和国國父喀布尔穆罕默德·伊德里斯·達烏德穆罕默德·纳第尔·沙阿穆罕默德·达乌德·可汗美国遜尼派聖戰者阿富汗阿富汗人民民主黨阿富汗伊斯蘭國阿富汗伊斯蘭酋長國阿富汗共和國阿富汗王國阿富汗民主共和国阿富汗戰爭 (1979年)苏联沙阿支尔格大会政變意大利总理普什图族

叶尔羌战役

叶尔羌战役是1934年4月发生的一场战斗。马占仓的回族部队击败维吾尔族武装和阿富汗国王穆罕默德·查希尔沙派来的志愿军,并将其全部歼灭。埃米尔阿不都拉·布格拉被击毙并被砍头,他的头被挂上艾提尕尔清真寺。.

新!!: 穆罕默德·查希尔沙和叶尔羌战役 · 查看更多 »

塔利班

塔利班(普什圖語和波斯語:,意即「伊斯蘭教的學生」),或譯--,意译为神學士,是發源於阿富汗坎大哈地區的伊斯蘭原教旨主义運動组织,信仰伊斯兰教逊尼派。該組織最有影響力的領導人,包括毛拉穆罕默德·奧馬爾在内,都曾是坎大哈乡村里的伊斯蘭教学者。該組織於1994年興起,自1996年在阿富汗掌权后,以严厉的伊斯兰教法統治阿富汗。2001年911事件发生后,美国率领北约入侵阿富汗,塔利班伊斯兰政权被推翻。此後塔利班分子以游击队的形式分散在阿富汗,與新政府及多國部隊對抗,更将戰火蔓延至巴基斯坦。.

新!!: 穆罕默德·查希尔沙和塔利班 · 查看更多 »

宪法

憲法,又稱宪章、根本法或憲制文件,是一个主權国家、政治實體或地區、自治地区、聯邦制國家的联邦州或國際組織及其成員的最基本法律。與憲法擁有同樣地位的還有基本法。 憲法通常規定一個國家的社會制度、國家制度、國家機構、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等,但不一定包含以上全部內容,例如會逐漸增加憲法內容的英國不成文憲法。憲法定義國家政體及政府運作方式,以及法律訂定的方式。憲法在一個國家之全部法律中具有最高權威和最大效力,是制定其他法律之依據。有些憲法(特別是成文憲法)會限制政府的權力,其方式是訂定一些政府權力的運作範圍,例如人民的基本權,例如美国宪法就是這類的憲法。憲法之制定和修改,一般須經過特定之程序。考量美國憲法與美國黑奴曾經同時並存,認定憲法並非民主國家特有的法律種類,以憲法的原文"Constitution"作為思考的起點,憲法的定義其實是國家基本結構的意思,漢朝的約法三章亦能歸類為憲法。 印度憲法是世界所有主权国家中,篇幅最長的成文憲法,,共有444條,分為22章,12份附表及118個修正案,若翻譯為印度英語有117,369字。美國憲法是篇幅最短的成文憲法,共有7條,27個修正案,合計4,400字。.

新!!: 穆罕默德·查希尔沙和宪法 · 查看更多 »

巴拉克宰王朝

巴拉克宰王朝為普什圖人建立的王朝。該王朝於19世紀-20世紀初統治今阿富汗全境,甚至今巴基斯坦部分地區。該王朝由多斯特·穆罕默德·汗於1818年延續杜蘭尼王朝之後所建立。而該王朝一直存在至1973年穆罕默德·查希爾·沙阿遭到罷黜為止。 Category:阿富汗歷史.

新!!: 穆罕默德·查希尔沙和巴拉克宰王朝 · 查看更多 »

东突厥斯坦第一共和国

#重定向 东突厥斯坦伊斯兰共和国.

新!!: 穆罕默德·查希尔沙和东突厥斯坦第一共和国 · 查看更多 »

國父

#重定向 国父.

新!!: 穆罕默德·查希尔沙和國父 · 查看更多 »

喀布尔

喀布尔(کابل,کابل), 是阿富汗的首都,喀布尔省省会和阿富汗的最大城市。它是一座有3000多年历史的名城,1773年以后成为阿富汗首都。「喀布尔」在信德语中是“贸易中枢”的意思。根据2012年的统计,喀布尔城市总人口达到3,289,000人。喀布尔在世界城市规模中排名第64位,也是世界上第五大发展最快的城市。.

新!!: 穆罕默德·查希尔沙和喀布尔 · 查看更多 »

穆罕默德·伊德里斯·達烏德

#重定向 穆罕默德·达乌德汗.

新!!: 穆罕默德·查希尔沙和穆罕默德·伊德里斯·達烏德 · 查看更多 »

穆罕默德·纳第尔·沙阿

罕默德·纳第尔·沙阿(Mohammed Nadir Shah,محمد نادر شاه,出生名Mohammed Nadir;)在成功的軍旅生涯(如1912年鎮壓曼加勒反抗事件)後成為阿富汗国王(1929年-1933年)。.

新!!: 穆罕默德·查希尔沙和穆罕默德·纳第尔·沙阿 · 查看更多 »

穆罕默德·达乌德·可汗

#重定向 穆罕默德·达乌德汗.

新!!: 穆罕默德·查希尔沙和穆罕默德·达乌德·可汗 · 查看更多 »

美国

美利堅合眾國(United States of America,簡稱为 United States、America、The States,縮寫为 U.S.A.、U.S.),通稱美國,是由其下轄50个州、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五个自治领土及外岛共同組成的聯邦共和国。美國本土48州和联邦特区位於北美洲中部,東臨大西洋,西臨太平洋,北面是加拿大,南部和墨西哥及墨西哥灣接壤,本土位於溫帶、副熱帶地區。阿拉斯加州位於北美大陸西北方,東部為加拿大,西隔白令海峽和俄羅斯相望;夏威夷州則是太平洋中部的群島。美國在加勒比海和太平洋還擁有多處境外領土和島嶼地區。此外,美國还在全球140多個國家和地區擁有着374個海外軍事基地。 美国拥有982萬平方公里国土面积,位居世界第三(依陆地面積定義为第四大国);同时拥有接近超过3.3億人口,為世界第三人口大国。因为有着來自世界各地的大量移民,它是世界上民族和文化最多元的國家之一Adams, J.Q.; Strother-Adams, Pearlie (2001).

新!!: 穆罕默德·查希尔沙和美国 · 查看更多 »

遜尼派

逊尼派(Sunni,أهل السنة والجماعة,,简称 ),又譯素尼派,原意為遵循聖訓者,為伊斯兰教中的最大派别,自稱「正統派」,與什叶派對立。一般認為,全世界大約有85至91%穆斯林隸屬此派別See.

新!!: 穆罕默德·查希尔沙和遜尼派 · 查看更多 »

聖戰者

聖戰者(即阿拉伯語:,拉丁化:muǧāhid,Mujahid,意為奮戰者)指的是參與聖戰的鬥士。複數形為Mujahideen(مجاهدين,拉丁化:muǧāhidīn)。這個字是來自阿拉伯語jihad(意為奮戰,即一般所認為的聖戰)。 本詞也由阿拉伯語音譯為Mujahedin、mujahedeen、mujahedīn、mujahidīn、mujaheddīn等。中文也有聖戰軍、聖戰士、聖戰組織、伊斯蘭聖戰士或聖戰游擊隊等翻譯名稱。 西方世界常把與或與跟恐怖分子或伊斯蘭恐怖主義畫上等號,但這經常被伊斯蘭教團體稱為污衊。他們辯稱,(指海盜或侵略)更適合稱呼恐怖分子。.

新!!: 穆罕默德·查希尔沙和聖戰者 · 查看更多 »

阿富汗

阿富汗伊斯兰共和国(افغانستان;افغانستان;简称阿富汗)乃是一个位于亚洲中南部的内陆国家,坐落在亚洲的心脏地区。阿富汗的位置有不同的定义,有时候会被认为处在中亚或者南亚,甚至被归类于中东地区(西亚)。阿富汗与大部分毗邻的国家有着宗教上、语言上、地理上相当程度的关联。阿富汗的北部和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以及塔吉克斯坦接壤,东部与中国以及部分巴基斯坦控制查謨-克什米爾地区(有争议)接壤,南部与巴基斯坦接壤,西部与伊朗接壤。 “阿富汗斯坦”在普什圖語的意思就是阿富汗人的地方。普什圖人又稱阿富汗人,亦是現時國內最多人口的族群。作為內陸国,加上長年戰事,领土中的五分之三交通不便。近年阿富汗經濟主要倚賴外國援助,其中來自歐盟的援助佔阿富汗国内生产总值的40%。农业是另一主要的经济支柱,但可耕地还不足农用地的2/3。人口為3000多万,因為戰亂導致的經濟困難延續,是世界上最不發達國家。.

新!!: 穆罕默德·查希尔沙和阿富汗 · 查看更多 »

阿富汗人民民主黨

阿富汗人民民主黨(波斯语:حزب دموکراتيک خلق افغانستان‎,罗马化:Hezb-e dimūkrātĩk-e khalq-e Afghānistān;普什图语:د افغانستان د خلق دموکراټیک ګوند‎,罗马化:Da Afghanistān da khalq dimukrātīk gund)是阿富汗历史上的一个政黨。1965年,该党成立,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亲近苏联共产党,努尔·穆罕默德·塔拉基任总书记,巴布拉克·卡尔迈勒任书记。1967年,卡尔迈勒另行组党,也以“阿富汗人民民主党”为名。塔拉基和卡尔迈勒领导的党分别被称为人民派和旗帜派,得名于它们各自的党报。 1973年,旗帜派協助穆罕默德·达乌德汗推翻穆罕默德·查希尔·沙阿的君主制政权,成立共和國。1977年,达乌德取缔了旗帜派和人民派。同年年中,在苏联的撮合下,人民派和旗帜派重新统一。1978年4月,阿富汗人民民主党依靠一些青年军官發動军事政變,推翻达乌德汗政权,成立社會主義政權,人民派领导人塔拉基成为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这一事件史称“四月革命”。 1979年9月,同为人民派领导人的哈菲佐拉·阿明与塔拉基发生火并,并将其杀死。阿明上台后,与苏联关系恶化。同年12月,苏联突然派遣军队进入阿富汗,推翻阿明政权,并将其处死,扶植旗帜派领导人卡尔迈勒上台。这一事件成为苏联-阿富汗战争的开端。 1986年,由于卡尔迈勒政权对国内局势恶化应对不力,在苏联安排下,也属于旗帜派的穆罕默德·纳吉布拉取代卡尔迈勒成为阿富汗最高领导人。纳吉布拉掌权后,人民派和旗帜派仍然争斗不断。 1990年6月,受苏东剧变影响,该党改名为祖国党,并放弃马列主义和共产主义意识形态。 1992年3月,伊斯兰聖戰者攻克喀布爾,该党领导的政权彻底瓦解,该党也随之消亡。.

新!!: 穆罕默德·查希尔沙和阿富汗人民民主黨 · 查看更多 »

阿富汗伊斯蘭國

阿富汗伊斯蘭國,是蘇聯入侵阿富汗戰爭結束、原政權垮台後,在1992年所成立的新政權,由阿富汗伊斯蘭聯合拯救陣線執政。1996年,塔利班攻陷喀布爾,改為伊斯蘭酋長國,伊斯蘭聯合拯救陣線則退至該國東北部與之對抗。.

新!!: 穆罕默德·查希尔沙和阿富汗伊斯蘭國 · 查看更多 »

阿富汗伊斯蘭酋長國

阿富汗伊斯蘭酋長國,通稱阿富汗塔利班政權,也被成为“神學士政權”,是一個政教合一的伊斯蘭酋長國。塔利班政權在1996年建立並展開對阿富汗長達五年的統治,至2001年末倒台。在統治期間,塔利班奉行伊斯蘭的基本教義,禁止女性工作,對外封閉,對經濟民生毫無建樹,生活水平倒退,阿富汗更成為文盲率最高的國家之一。塔利班在極盛時期,也從未有效統治阿富汗全境;該國東北部、約10%左右的範圍由阿富汗伊斯蘭聯合拯救陣線(簡稱北方聯盟)所控制。在塔利班統治期間,起初甚得民心,但五年內戰不斷,加上屠杀哈扎拉人,使人民厭戰情緒日增。九一一事件後,阿富汗战争爆发,美军与北方联盟的联合进攻导致塔利班政权瓦解。.

新!!: 穆罕默德·查希尔沙和阿富汗伊斯蘭酋長國 · 查看更多 »

阿富汗共和國

阿富汗共和國(達利語:,;د افغانستان جمهوریت,Dǝ Afġānistān Jumhūriyat),是1973年至1978年存在於阿富汗的一個聯邦政府國家,創建人穆罕默德·達烏德汗在一場非暴力政變罷黜阿富汗国王穆罕默德·查希爾沙後,成立了阿富汗共和國,是阿富汗的第一個共和國。達烏德汗成為阿富汗共和國的第一任總統。 由於獲得美國及蘇聯的援助,達烏德汗以大力提倡進步主義及現代化聞名。 1978年,在阿富汗人民民主黨的教唆下,阿富汗軍方發動沙爾革命。達烏德汗及其家人於此事件全被暗殺,新政權更改國名為阿富汗民主共和國(1978年-1992年)。.

新!!: 穆罕默德·查希尔沙和阿富汗共和國 · 查看更多 »

阿富汗王國

阿富汗王國(普什圖語:د افغانستان واکمنان;波斯語:پادشاهي افغانستان),是穆罕默德·納迪爾沙在處死了阿富汗酋長國的領袖以後,所自行建立的一個君主制國家;直到其子穆罕默德·查希尔沙於1973年被達烏德推翻為止。.

新!!: 穆罕默德·查希尔沙和阿富汗王國 · 查看更多 »

阿富汗民主共和国

阿富汗民主共和国(دافغانستان دمکراتی جمهوریت;达利语:جمهوری دمکراتی افغانستان)是阿富汗人民民主黨四月革命推翻阿富汗共和國的達烏德政府後在1978年4月於阿富汗建立的社会主义国家。 1987年12月改國名為「阿富汗共和國」。 1989年,蘇聯軍隊完成撤出阿富汗。聖戰者繼續與阿富汗政府交戰,仍得到蘇聯提供大量援助的納吉布拉政府在初期仍然有力擊退游擊隊的進攻,其後蘇聯解體,納吉布拉政府失去外援,形勢急轉直下,聖戰者在1992年推翻阿富汗民主共和國並控制首都喀布爾,建立阿富汗伊斯蘭國。.

新!!: 穆罕默德·查希尔沙和阿富汗民主共和国 · 查看更多 »

阿富汗戰爭 (1979年)

#重定向 苏联-阿富汗战争.

新!!: 穆罕默德·查希尔沙和阿富汗戰爭 (1979年) · 查看更多 »

苏联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简称苏联(),是一個存在於1922年至1991年的聯邦制社會主義國家,也是當時世界上土地面積最大的國家,佔有東歐的大部分,以及幾乎整個中亞和北亞;陸地與挪威、芬蘭、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羅馬尼亞、土耳其、伊朗、阿富汗、中国、蒙古及朝鮮接壤;而與瑞典、日本、美國及加拿大隔海相望。 蘇聯起源自1917年的俄國革命,俄羅斯帝國的沙皇政府被推翻後,臨時政府成立,但僅執政了不到8個月,布爾什維克便很快從臨時政府手中奪取政權並於選舉後武力解散俄國立憲會議,史稱十月革命及一月劇變;之後俄國發生內戰,布尔什维克党領導的紅軍擊敗了白軍以及協約國的武裝干涉。1922年12月,俄羅斯、白俄羅斯、烏克蘭和外高加索等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合併,成立首個以社會主義為理念的國家——蘇聯。 第一任蘇聯領導人弗拉基米尔·列宁於1924年去世後,约瑟夫·斯大林從一連串的權力鬥爭中勝出,取得了領導權。斯大林以計劃經濟作保障,在歐美經濟危機期間推行驚人的大規模重工業化,但也進行多次大清洗,導致逾百萬人在政治鬥爭中被整肅或被殺。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蘇聯先是与纳粹德国结盟,於1939年和德國共同瓜分了波蘭、将波罗的海国家纳入版图、割占罗马尼亚领土,将流亡苏联的德国政治难民交还纳粹判決。不過很快兩者關係破裂,1941年6月22日,苏联遭到德國等軸心國入侵,歷經了4年激烈的戰事後取得了勝利,與美國一同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兩個國家,被稱為超級大國,同時因出兵击退入侵德军,并得以控制了東歐大部分國家。 蘇聯而後與衛星國組成的華沙条約組織(華約),與以美國為首的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北約)對峙,這兩大軍事集團在冷戰時期於全世界展開意識形態的對立和政治鬥爭,但在1980年代初期,石油以及初級資源價格回落,此時的蘇聯大力施行福利國家政策,致经济增长速度变慢,加上政治欠乏改革,基本的人民自由也陷入壓抑,苏联的国力已经落后于美国。 在1980年代末,蘇聯領導人米哈伊爾·戈爾巴喬夫試圖進行改革政策,將國家自由化和民主化,放寬對東歐等其他衛星國的控制,却导致蘇聯在1991年解體,在政治斗争中获胜的葉爾欽所領導的俄羅斯聯邦繼承了蘇聯主要的軍事、經濟和國際地位,但人口損失近半的情況下,蘇聯建立的紅色秩序已經不復存在。 儘管苏联宪法規範苏联是一個联邦制国家,由15个平等权利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加盟共和国)按照自愿联合的原则组成,但其联邦特性不高,因為中央政府權力高度集中,並奉行世界上第一個完全的社會主義制度及計劃經濟政策,由蘇聯共產黨一黨執政。在1945年苏联16个加盟共和国中应有2个(乌克兰、白俄罗斯)应作为联合国创始会员国,因为苏联是联邦制国家,所以苏联在联合国历史上是唯一一个“一国三票”的主权国家。.

新!!: 穆罕默德·查希尔沙和苏联 · 查看更多 »

沙阿

沙阿或沙赫(شاه‎;Shah)是波斯语古代君主头衔的汉译名。“沙阿”在中文文献中又简称为“沙”,如“花剌子模沙”等。波斯语的头衔“沙阿”在历史上为波斯语民族和很多非波斯语民族所使用。尼泊尔国王也叫沙阿。 “沙阿”是古代伊朗高原诸民族的君主头衔,古代波斯人为伊朗高原诸民族的一支,他们缔造的地跨三洲的阿契美尼德王朝波斯帝国的君主,同样采用了“沙阿”作为头衔。其实阿契美尼德王朝波斯帝国的君主头衔的完整形式为xšāyaθiya xšāyaθiyānām,即汉语的“王中之王”,而此头衔与中古波斯语šāhān šāh相一致,šāhān šāh字面上的意思就是“众王之王”。此头衔的现代波斯语形式为shāhanshāh (شاهنشاه)。在希腊语中此头衔被翻译为"βασιλεύς τῶν βασιλέων (basileus tōn basiléōn)",βασιλεύς正是希腊语“国王”的意思。以希腊人看来,"βασιλεύς τῶν βασιλέων (basileus tōn basiléōn)" 王中之王在国王之上,和“皇帝”是同一等级。此头衔相应的印度语言头衔为rajadhiraja 或kshetra-pati ,后者更接近于 Padishah。正如此波斯语的完整头衔常简化为“沙阿”,希腊人也常将相应的头衔简化为basileus。 波斯语中另一个相关的词kshathra来源于kshathrapavan,字面上是行省守护者的意思,是波斯帝国行省总督的名号。后来这个词汇通过希腊语和拉丁语而为西方语言所吸收,例如英语中的satrap,意为省长或总督,带有一点贬义。 S Category:古波斯 Category:波斯语借词.

新!!: 穆罕默德·查希尔沙和沙阿 · 查看更多 »

支尔格大会

支尔格大会(普什圖語:لويه جرګه),是阿富汗的一种传统部族首领大会,据考证已有1000多年历史。 早期的支尔格大会是普什图族的内部会议,但其后逐渐演变为阿富汗各部族均可参加的大会。支尔格大会没有规定的期限,一般直到各方达成共识后方得以散会。最近的一次支尔格大会召开于2003年12月14日,502位代表在喀布尔就草拟阿富汗的新宪法进行了20天的商议,最终于2004年1月4日散会。 Category:阿富汗政治 Category:政治会议.

新!!: 穆罕默德·查希尔沙和支尔格大会 · 查看更多 »

政變

政變(法語:coup d'État,,亦音译为“苦跌打”、“苦迭打”),是指一個國家之中有一部份人通过密谋策划,采取軍事叛亂或政治行动,夺取国家政权的行为。如果能成功完成政變,則會造成权力的转移、政府的更迭、或政体的改变。.

新!!: 穆罕默德·查希尔沙和政變 · 查看更多 »

意大利

意大利共和国(Repubblica Italiana),通稱意大利(Italia),是一個歐洲主权國家,主要由位於南歐的靴型亞平寧半岛及两个地中海岛嶼西西里岛和撒丁岛所组成,國際代碼為IT。意大利北方的阿尔卑斯山地区与法国、瑞士、奥地利以及斯洛文尼亚接壤,其领土包围着两个微型国家——圣马力诺和梵蒂冈,而在瑞士擁有座落於盧加諾湖湖畔的意大利坎波內這個境外領土。全国行政上划分为20个大区(其中5个為自治区)、110个省與8,100个城市。首都為罗马,意大利王国在1870年將首都設置在此,而都灵(1861年-1865年)及-zh-hans:佛罗伦萨;zh-tw:佛羅倫斯;-(1865年-1870年)也曾是意大利王國的首都。根据2014年统计,意大利人口大约为6,079.5萬,領土面積約為301,338平方公里,人口密度约每平方公里201.7人,屬於溫帶氣候。意大利是歐洲人口第5多的國家,人口在世界上排名第23位。意大利因其拥有美丽的自然风光和为数众多的人类文化遗产(世界遺產數目排名全球第一)而被称为美丽的国度(Belpaese)。 現今的意大利地區是以前歐洲民族及文化的搖籃,曾孕育出羅馬文化及伊特拉斯坎文明,而意大利的首都羅馬,幾個世紀以來都是西方世界的政治中心,也曾經是羅馬帝國的首都。當羅馬帝國殞落後,意大利遭受了多次外族入侵,包括倫巴底人、東哥德人等日耳曼民族,之後還有諾曼人等。东罗马帝国曾一度重新占领意大利地区。在14世紀後,意大利轉而成為文藝復興的發源地 ,而文藝復興對歐洲影響深遠,讓歐洲思想前進了一大步。義大利過去分裂為許多王國與城邦,但是最終在1861年完成統一。其巅峰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刚开始之前,義大利變成一個殖民帝國,把勢力範圍延伸到利比亞、厄利垂亞、-zh-hans:意属索马里兰;zh-hk:意屬索馬利蘭;zh-tw:義屬索馬利蘭;-、衣索比亞、阿爾巴尼亞、羅德島與十二群島,而且擁有中國天津的租界。 意大利也在政治、文化、科學、醫療衛生、教育、體育、藝術、時尚、宗教、料理、電影、建築、經濟及音樂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影響力。米蘭是意大利的經濟及工業中心,根據2009年全球語言監察組織(Global Language Monitor)的資料,它也是世界時尚之都。在2007年造訪意大利的遊客人數位居世界第5位,總共超過4,370萬人次的國際遊客造訪,而羅馬則是歐盟國家中第3多遊客造訪的城市,也被認為世界上最美麗的十大古城之一。威尼斯則被認為是世界上最美麗的城市,《紐約時報》形容它「無疑是世界上最美麗的人造城市」。 意大利共和国是一個議會制民主共和國,是一個已開發國家,世界七大工業國之一,生活質量指數則在世界排名第8名, Economist, 2005。意大利在2014年人類發展指數列表中則名列第26位,並擁有高度人均國內生產總額。根據國內生產總額與購買力平價國內生產總值的數據,意大利分別是世界第8大與第10大經濟體。意大利的政府預算金額則是位居世界第5位。意大利是北大西洋公約和歐盟的創始會員國,也是八大工業國集團、20國集團和歐洲四大經濟體成員之一。意大利也参与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世界貿易組織、歐洲議會、西歐聯盟及歐洲創新中心(Central European Initiative)。意大利也參加申根協議,也是世界世界國防預算金額第9高的國家且分享北約的核武器。 意大利在歐洲及全球的軍事、文化和外交事務扮演重要的角色,首都羅馬則是世界上對於政治及文化具有重要影響力的城市,世界上許多著名的機構,例如國際農業發展基金會(International Fund for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全球在地論壇(Glocal Forum)、世界糧食計劃署及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的總部都設在羅馬。意大利也擁有较高的教育指數、勞動力人口及慈善捐助金額。人均預期壽命排名世界第11位。醫療保健系統在2000年被世界衛生組織評比為世界第2。意大利也是一個全球化的國家。意大利的國家品牌價值在2009年名列世界第6位。意大利在藝術、科學和技術上擁有悠久的傳統,且至2017年共有53处世界遺產,是擁有最多世界遺產的西方國家。.

新!!: 穆罕默德·查希尔沙和意大利 · 查看更多 »

总理

总理(英語對應詞:Premier / Prime Minister /Chief Chancellor等)是指一个國家或地區的行政首長,负责統領政府的行政工作,可通用于君主制或共和制國體。现代多数实行议会制、雙首長制、君主制以及其他虚位元首制度的国家都有总理或类似的政府首脑职位,但在一些總統制國家(例如美国),國家元首兼任政府首腦,賦有總理的職責,因此無須另設政府首脑官職。在漢語中會分為「首相」與「總理」,但其他语言中較少严格区分的对应,汉语中的首相一詞,意即位居第一的大臣,因此一般只用在君主制國家的政府首腦之稱,例如英国首相,但根据习惯用法有很多例外。各国政府首脑在中文裡的称呼更多是根据传统译法而定,有时更可以互换使用。例如,君主立憲制下的泰国首相在漢語裡经常被称为「泰國總理」;同样君主立憲制下的日本內閣總理大臣,在日语中可以直接從全稱擷取為「总理」,或根據其義-總大臣-稱為「首相」,而在漢語圈較常使用後者(君主立憲制下的政府首腦)。总理与首相两者均可用閣揆一詞泛指,此用法來自中國古代將宰相別稱為「首揆」,明代也將內閣首輔稱為首揆,《明史·宰辅年表一》:“诸辅之中,尤以首揆为重。” 需要注意的是,加拿大、澳洲、新西蘭等英联邦国家,在英语中这些西敏制国家的政府首长,头衔和英国一样,稱為“第一大臣”(Prime Minister),並且共戴同一個君主,但事實上會由英王委派總督代表君王行使國家元首職務,因此實際政府首腦稱「總理」而非「首相」,是相對總督而來,而不是相對君主。 另外實施議會內閣制的區域政府首腦也可以译为“總理”(例如魁北克總理、昆士蘭總理等),但一般“州總理”、“州长”、“省长”或“首席部长”的用法更普遍,实际译法依照习惯而定。.

新!!: 穆罕默德·查希尔沙和总理 · 查看更多 »

普什图族

#重定向 普什圖人.

新!!: 穆罕默德·查希尔沙和普什图族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查希尔穆罕穆德·查希爾穆罕默德·查希尔·沙阿穆罕默德·查希爾·沙阿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