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安德天皇
安德天皇(;,治承2年11月12日-壽永4年3月24日)乃日本第81代天皇(1180年5月18日-1185年4月25日,治承4年4月22日-壽永4年3月24日在位),名言仁()。 安德天皇是高倉天皇的長子,其生母是平清盛的女兒平德子(建禮門院)。治承2年(1178年)11月12日出生,他的出生標誌著平家的權力達到了巔峰。未滿一歲的他,在12月15日便被立為太子。治承4年(1180年)2月21日,高倉天皇禪位給了他,當時年僅2歲,政治實權則由外祖父平清盛掌握。當時東國的源氏紛紛起兵反對平家,因此即位的當年,平清盛將首都遷到平家的據點福原,試圖更加穩固地控制朝廷;但半年之後就將首都遷回了平安京。1181年平清盛病逝,極盛一時的平家迅速衰落。 壽永2年(1183年),源義仲在俱利伽羅峠之戰中大破平家,逼近京都。平家在平宗盛的率領下撤離京都,安德天皇、守貞親王連同象徵著天皇權威的三神器一起被劫往西國。平家一門到達九州島的大宰府,但被當地豪族逐出;隨後逃往讚岐國的屋島(今香川縣高松市屋島地區)並創立行宮。以屋島為據點,同源氏對抗。壽永4年(1185年),源賴朝派源義經攻打屋島。平家戰敗,挾安德天皇逃亡海上。此後在長門國赤間關的壇之浦爆發平家和源氏間最後的決戰。平家戰敗,外祖母二位尼將傳國神劍插在身上,將傳國神璽掛在天皇的脖子上,抱著安德天皇,告訴他「波濤之下也有帝都」(「波の下にも都がございます」),投海自殺身亡。 天皇的生母建禮門院在天皇投水之後也跳水自殺,但被源氏方面的武士救起,送往京都。 根據《平家物語》的說法,壇之浦之戰後,神璽和神鏡都被源氏武士獲得,送回京都。而神劍同安德天皇永遠沉入了海底。另有傳聞稱壇之浦之戰發生的翌日,安德天皇的遺體被漁夫打撈上岸。 壇之浦之戰一年後,鐮倉幕府的將軍源賴朝為了安撫安德天皇的怨靈,建立阿彌陀寺御影堂,阿彌陀寺附近的陵墓被稱為阿彌陀寺陵。安德天皇後來被奉為久留米水天宮(福岡縣久留米市)的祭神,成為水神、安產之神,與其生母建禮門院一起,被各地的水天宮祭祀。明治時代,阿彌陀寺改為赤間神宮(山口縣下關市)。.
查看 福原京和安德天皇
平安京
平安京復元模型圖 平安京是日本在794年(延曆13年)桓武天皇從舊都長岡京遷都後至1868年明治天皇迁都东京期間的首都,位於現在京都府京都市中心地區。.
查看 福原京和平安京
平安时代
平安时代是日本古代的最后一个历史时代,它从794年桓武天皇将首都从長岡京(784年至794年)移到平安京(现在的京都)开始,到1192年源赖朝建立镰仓幕府一揽大权为止。平安时代的称呼来自其首都的名字。它之前是奈良時代,之后是镰仓时代。 平安时代是日本天皇政府的顶点,也是日本古代文学發展的顶峰。在平安时代中武士阶层得到發展,到这个时代的后期,武士阶层从贵族手中夺取权力,建立幕府。 平安时代日本在804年、838年有兩次遣唐使交往(894年未成行)。天台和真言密宗佛教得到發展。 894年废止遣唐使之后,開始發展日本独自的国风文化。.
查看 福原京和平安时代
平賴盛
平賴盛()日本平安時代末期武將、公卿。出生伊勢平氏,是平忠盛的第五子,也是平清盛的同父異母弟。其生母為池禪尼(藤原宗子)。官位正二位權大納言,居住在池殿,因此通稱池殿或池大納言。 賴盛的母親池禪尼出生在待賢門院的近臣家,其從兄弟有鳥羽法皇的第一寵臣藤原家成,以及美福門院。因此在所有忠盛妻室中地位最高。賴盛曾與清盛爭奪過平家嗣子的地位。但最終忠盛將平清盛確立為繼承人,賴盛成為平家一門中地位僅次於清盛的人物。 在保元之亂中,賴盛支持崇德上皇。保元之亂後,同兄長平教盛得到了昇殿的許可,獲賜安藝國、常陸國為自己的知行國。平治之亂中在六波羅的郁芳門同源義朝軍作戰,敗走。但最後源義朝、藤原信賴戰敗,賴盛同兄長教盛率軍逮捕了信賴,因功封尾張守。此後又多次昇遷,成為權大納言。 1183年,由於木曾義仲和源賴朝據守東北反對平家,威脅到了平家的統治,平家首領平宗盛派其前往征討,但遭到賴盛的拒絕。平家在俱利伽羅峠之戰中大敗,平宗盛率全體成員逃出京都,前往九州島。賴盛率部跟隨,但到了鳥羽南殿就托故回軍,脫離了平家,獨自留在了京都,並受到了八條院的庇護。次年前往鐮倉會見源賴朝。由於池禪尼在平治之亂後曾保住了賴朝的性命,因此賴朝同意保住其官位和莊園,成為在壇之浦之戰後伊勢平氏中唯一倖存的一支。.
查看 福原京和平賴盛
平氏政權
平氏政權是日本平安時代末期(1160年代-1185年)期間登場的,以平清盛為中心的伊勢平氏政權。由於平清盛的居館是位於京都的六波羅館,又被稱為六波羅政權。平氏政權也是日本歷史上第一個武家政權。 平氏政權的建立時期史學界有不同的說法,一種說法認為從仁安2年(1167年)5月的賦予平重盛東山、東海、山陽、南海諸道治安警察權的宣旨開始,另一種說法認為是從(1179年)、平清盛廢止後白河法皇的院政開始。 平清盛在1156年的保元之亂中與源義朝聯合支持後白河天皇並獲得最終的勝利,因而贏得後白河天皇的信賴,於是升任播磨守及大宰大貳。然而此後清盛與藤原通憲聯手擴張其權力的企圖使藤原信賴與源義朝大為不滿,兩人於是舉兵反抗之,是為平治之亂。最後平清盛取得勝利,源義朝被誅殺,其餘以義朝長子源義平為首的許多源氏族人均被處死,被逮捕的義朝三男源賴朝則被處以流放伊豆之刑。自此,平清盛打下了建立政權的基礎。 平治之亂後,平清盛原先支持年少的二條天皇親政,不過在其正室平時子的異母妹妹平滋子與後白河上皇生下憲仁親王後,平氏便開始期望憲仁親王能夠繼承天皇之位,造成了二條天皇的不滿,因此天皇將平時子及平滋子之兄平時忠處以流刑。反之平清盛則逐漸向後白河上皇靠攏。二條天皇急病,臨死前傳位給年幼的六條天皇,平清盛抓住機會與後白河上皇聯合冊立憲仁親王為皇太子。 之後平清盛和後白河上皇之間的關係還延續了一段短暫的蜜月期,同時他的官位也節節高升,1160年升任正三位參議,隔年升任檢非違使別當,1165年升任兵部卿兼權大納言,次年1166年從正二位春宮大夫升任內大臣。1167年打破慣例,未經升任左大臣及右大臣的程序便直接升任為正一位太政大臣,這是律令官制中最高的官職,相當於宰相,平清盛也因此成為從一介武士位極人臣的第一人。 然而不久後平清盛卻突患重病,甚至一度病危,因而平清盛只擔任了三個月左右的太政大臣便辭職歸隱並且出家,之後人稱「入道相國」。但他並未因此釋出實權,仍然掌控大局。與此同時平氏一族也盛極一時,獨占朝中的重要官職;在全國各地擁有多達五百多座莊園,甚至因為推動日本與中國宋朝之間的海上貿易而賺取暴利。因此才有了平時忠口中的「沒有平家一族,其他人就沒法生存。」(另有一譯法為「非平氏者非人也」)的說法。 平清盛的勢力擴張達到永無止盡,將自己和正室所生的女兒平德子嫁給高倉天皇作為皇后,使自己成為天皇的外戚。平德子產下的皇子成為日後的安德天皇。另一個女兒平盛子則嫁給攝關家藤原忠通的兒子藤原基實,並且以此為始,讓許多子女和有權有勢的公家貴族階級聯姻,巧妙地透過政治婚姻的手段擴大自己的勢力。 然而,平清盛的擴張,使以後白河法皇為首的院政勢力感到不滿,也逐漸加深雙方之間的對立。1177年6月發生了企圖推翻平家勢力的鹿谷陰謀事件,結果因為被告密而遭揭發並胎死腹中。平清盛利用這個事件開始剷除參與院政的院近臣。於是將藤原師光處死、與平家相識的藤原成親被流放到備中,並且在當地墜下懸崖離奇地死亡。僧侶俊寬則被流放到鬼界之島。不過平清盛最終還是沒有直接向法皇興師問罪。 1179年時許多不幸之事連連降臨在平氏一族。先是在六月時其女平盛子去世。之後法皇未與平清盛商議就逕自沒收平盛子生前過世的丈夫藤原基實作為藤原氏長者時所遺下的所有莊園。接著在七月,被平清盛視為繼承人並寄予厚望的嫡長子平重盛英年早逝,就在平清盛為之哀慟不已的時刻,法皇卻又一次未與平清盛商量即沒收了平重盛原有的領國越前國。 震怒的平清盛終於無法忍受法皇無視自己的作法。同年11月14日,他親率大軍自福原上京,隔天發動所謂的,將以藤原基房為首的反平氏親貴共約三十九人全數罷官,並任命親平氏的親貴取而代之。為平清盛此舉感到畏懼的法皇也向其請求饒恕,這回平清盛沒有放過法皇,將後白河法皇幽禁於鳥羽殿。自此院政宣告中止,由平清盛獨攬大權的平氏政權掌控天下。 1180年平清盛迫使女婿高倉天皇退位,擁立自己的外孫即位為安德天皇。這是平氏一族的全盛時期,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平氏領地已達到日本全國一半以上。 然而也就在此時,三股無法坐視平氏專政的勢力已然成形,除了必然對之不滿的皇族及貴族外,武士族群也因為平氏的貴族化,利害關係已經與其漸行漸遠而大感不滿。於是1180年激起了反抗平氏的第一波浪潮:投靠平氏的源賴政擁護後白河法皇次子以仁王對抗平清盛。然而迅速反應的平清盛立即派四男平知盛領軍征討,最後敗逃的以仁王和源賴政兩人都被誅殺。之後平清盛更進一步地將目標指向幫助以仁王對抗平氏的園城寺,派五男平重衡率領大軍準備剷除園城寺。同時平清盛也將各寺院組成的宗教勢力,尤其是與園城寺同屬天台宗的比叡山延曆寺視為潛在的危險,加以擁護法皇的親貴也在蠢蠢欲動,為了維持平氏政權的長治久安,平清盛於1180年6月強行將國都遷往平氏的據點福原京,將居館政廳設於。 然而以仁王討伐平氏的令旨仍然在全國各地廣為傳播。同年8月,被清盛流放到伊豆國的源賴朝與岳父北條時政聯手舉兵。9月,信濃國的源義仲也舉兵反平氏。為了防止源賴朝的勢力坐大,平清盛派遣由嫡孫平維盛率領的大軍進入關東。然而,在與源賴朝交手的富士川之戰一役中,傳出平氏大軍被水鳥的振翅聲所驚嚇而敗走的醜事,顯現出平家軍已經積弱不振,於是反抗平氏的聲浪也越來越大。 富士川敗戰平氏的戰敗讓宗教勢力,尤其是之前協助以仁王舉兵的興福寺開始蠢蠢欲動。而在親貴堅決反對遷都的壓力下,同年11月平清盛又將國都遷回京都。12月,由平重衡率領的大軍開往南都奈良並縱火焚城(南都燒討),隨之又命平知盛率兵至近江國和美濃國鎮壓源氏一族的反抗勢力。平氏的一連串行動確實壓制了國都週邊的反平家勢力,然而火燒南都也使平清盛蒙上佛教之敵的污名。 翌年,來自平家勢力大本營——西日本伊予國的河野通清、河野通信父子及豐後國的緒方惟能、臼杵惟隆、佐賀惟憲等地方勢力也舉兵反抗平氏。在東日本,支持平氏的佐竹氏也被源賴朝討滅,反抗平氏的聲浪在各地方興未艾。身處此一困境的平清盛則在此時開始建立以京都為中心的新平家體制,設立了惣官、總下司等官職。隨之又命越後國的城資永、城助職(長茂)率兵攻打木曾義仲。然而,平清盛卻在同年二月底因為染上熱病而倒下,於九條河原口的平盛國屋敷逝世。 平清盛死後,由於其嫡子平重盛已先病死,次子平基盛也早死,領導平氏一族的大位就由三男平宗盛來接班。然而,平宗盛缺乏其父的才幹,也不具其父的強悍個性,因而完全無法應付全國各地接連不斷發生的反抗變亂。再者以法皇為中心的院政勢力再次復甦,也逐漸侵蝕平家的基礎。再加上恰於此時發生飢荒(養和大飢荒)亦為不利條件,在此種種因素交織下,平氏一族先是在壽永二年(1183年)的俱利伽羅峠之戰大敗於源義仲,平家大軍因而崩潰,無計可施之下平宗盛不得不挾持安德天皇撤離京都逃往西日本。 之後平家又在一之谷之戰中敗給由源賴朝之弟源義經,於是退據讚岐國的屋島。此時後白河法皇向平家提出願以被源氏軍所捕的平重衡作為人質,交換平家及安德天皇所持有的三神器,但為平宗盛所拒絕。隨後平家軍又在屋島之戰敗給源義經。 元曆2年(1185年),平家在壇之浦之戰中敗亡,平氏政權覆滅。平宗盛在鎌倉與源賴朝會面後被送返京都,在半途中的近江國篠原宿被源義經的部將橘公長斬首,他的四個子嗣也被一一處死。平氏家族滅亡。 隨後不久,新的武家政權鐮倉幕府於消滅東北豪族奧州藤原氏後正式建立。.
查看 福原京和平氏政權
平清盛
平清盛(、元永元年-治承5年閏2月4日),日本平安時代後期的武將、公卿、政治家。伊势平氏的栋梁平忠盛的嫡长子。1156年的保元之乱後贏得後白河天皇的信賴,1159年的平治之乱中打败了源义朝巩固其地位。1167年升任太政大臣(相國),隔年出家,女儿平德子嫁給高仓天皇成為皇后,開創了誇稱「除了平氏一族之外,其他人都不配當人」(平氏にあらずんば人にあらず)的平氏政權輝煌時代,但逐渐平氏的独裁引起了贵族、僧人、武士的反对。后来他对後白河法皇十分不满,治承三年(1179年)發動政變,幽禁後白河法皇於鳥羽殿。治承4年(1180年)2月,他迫使高仓天皇退位,拥立自己的外孙安德天皇即位。平清盛于1181年死于热病,三年后平氏被河内源氏打败,兵权也被夺取。.
查看 福原京和平清盛
御所
御所是日本人對天皇等地位特別高的貴人邸宅的稱呼,在歷史上也是一種稱號。.
查看 福原京和御所
兵库县
兵库县()是日本近畿地方的一个县,面積8396.39km²,縣治為神户市。总人口約550萬,縣內城市大部分集中在濑户内海沿岸。其轄區在古代曾分屬播磨、但馬等多個令制國,因此是極具多樣性、也是一體性程度較低的縣。.
查看 福原京和兵库县
神户市
户市()是位於日本西部近畿地方兵庫縣的都市,為兵庫縣縣廳所在地,也是政令指定都市之一,下轄有9個區。神戶市的面積為552.83平方公里。2016年6月,神戶市有人口1,538,053人,是日本人口第七多的都市。神戶市與大阪市、京都市並為京阪神都會區的核心都市,同時也和其附近的衛星都市組成神戶都市圈。 「神戶」這一地名是起源於現在神戶市中心的三宮、元町地區在古代曾是生田神社的領地,並居住有生田神社的。神戶地處大阪灣沿岸,風浪平緩且沿岸水深較深,地形極為適宜建設港口。在古代時期,神戶就是京都及大阪的外港之一。1868年,神戶成為日本最早開放對外國通商的五個港口之一,之後神戶迅速發展為日本最重要的港灣都市之一。也正因其是日本最早的通商港口,神戶以開放和國際化的氣氛而聞名。1995年的阪神淡路大地震雖然給神戶帶來巨大的打擊,然而經過多年的重建,神戶的都市建設和人口都已超過地震之前的水準。神戶也是一座宜居都市,並曾在2007年入選福布斯雜誌評出的「世界最清潔的25座城市」,其後也於2012年在瑞士的諮詢公司ECA國際評選出的世界宜居都市排名中排名第五位,是唯一入選前10位的日本都市。.
查看 福原京和神户市
行在
行在(漢語拼音:xínɡ zài;古譯:Quinsay),字面上的意思是天子「行銮驻跸的所在」,指在名义上并非帝都,但实际上是皇帝、皇宫和朝廷所在并行使首都职能的地方。因帝權年代以皇帝為中心,被称为行在的地方是彼时全国的政治中心,例如圓明園、或咸豐北狩熱河時的避暑山莊,而陪都、行宮则未必。舊唐書·卷一八五·良吏傳下·呂諲傳:「肅宗即位于靈武,諲馳赴行在。」初刻拍案驚奇·卷二十二:「僖皇行在住于成都,令孜與敬瑄相與交結,事盜國柄,人皆畏威。」 舊時皇帝巡幸的行宮亦稱為行在,鞏華城沙河行宮、承德避暑山莊、乾隆眾多行宮等,只要是皇帝所在皆稱之。陪都成為行在后,反而經常成為政治中心。.
查看 福原京和行在
首都
首都、國都或京(京師/城/都),以現代政治角度而言,通常指一個國家的中央政府所在地的首要行政中心城市,也是政治活动的中心城市、各类国家级机关集中駐紮地、国家主权的象徵城市。 在大部分国家,首都是國家最大的城市,如英國倫敦、法國巴黎等;大部份的國家也未在憲法和法律內訂定首都地點,而在部分国家,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分离,例如美国首都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土耳其首都安卡拉等。有时一个国家有多个首都,如行政首都、司法首都,分别是该国的行政和司法中心,例如南非。 在國際政治及外交上,首都的名稱可以直接代表其所在的國家及其中央政府。常見的例子有以“莫斯科”取代俄羅斯、“北京”取代中華人民共和國、“平壤”取代朝鮮、“華府”取代美國、“倫敦”取代英國、“巴黎”取代法國等。 在歷史上,國家或地區的主要經濟中心往往成為政權的焦點,並透過佔領或合併成為首都。倫敦和莫斯科正是這樣。首都無形中吸引有志投身政治的人才,例如律師、新聞媒體及公共政策的研究員,協助政府實施有效的管治。如果首都兼是首要的經濟、文化或知識中心,有時會被稱為「首要城市」,如倫敦和布宜諾斯艾利斯。 首都的設立有時會阻礙原有的主要城市的進一步發展。由於舊都里約熱內盧和巴西東南部的人口過於稠密,新都巴西利亞遂設於巴西內陸,而德國首都則設於柏林。 政治與經濟或文化權力會合的情況並不普遍。傳統首都經濟上會被競爭者超越,朝代或文化的衰落,也意味著首都的破滅,巴比倫就是一個例子。此外,很多現代首都,例如阿布賈、坎培拉和渥太華,特意設於原有的經濟地區以外,而且至今仍未發展成新的工商業中心。 首都不一定會設立在面積較大的國土上,如赤道幾內亞的馬拉博、丹麥的哥本哈根、甘比亞的班竹,這些都不是島國,首都卻是位於較小的離島。 一般來說首都通常會特意設在易守難攻的地理位置上,以防其他國家的侵略,但也有國家的首都是設於鄰國附近的邊界旁或是相鄰的地理位置上,如韓國的首爾、寮國的永珍、查德的恩將納。.
查看 福原京和首都
治承
治承(1177年八月四日至1184年四月十六日)是日本的年號。這個時代的天皇是高倉天皇與安德天皇。 治承年號使用的時代發生源平合戰。.
查看 福原京和治承
日本
日本國(),是位於東亞的島嶼國家,由日本列島、琉球群島和伊豆-小笠原群島等6,852個島嶼組成,面積約37.8万平方公里。國土全境被太平洋及其緣海環抱,西鄰朝鮮半島及俄罗斯,北面堪察加半島,西南為臺灣及中國東部。人口達1.26億,居於世界各國第11位,當中逾3,500萬以上的人口居住於東京都與周邊數縣構成的首都圈,為世界最大的都市圈。政體施行議會制君主立憲制,君主天皇為日本國家與國民的象徵,實際的政治權力則由國會(參眾兩院)、以及內閣總理大臣(首相)所領導的內閣掌理,最高法院為最高裁判所。 傳說日本於公元前660年2月11日,由天照大神之孫下凡所生之後代磐余彥尊所建,在公元4世紀出現首個統一政權,並於大化改新中確立了天皇的中央集权體制。至平安時代結束前,日本透過文字、宗教、藝術、政治制度等從漢文化引進的事物,開始衍生出今日為人所知的文化基礎。12世紀後的六百年間,日本由武家階級建立的幕府實際掌權。17世纪起江户幕府頒布锁国令,至1854年被迫開港才結束。此後,日本在西方列強進逼的時局下,首先天皇從幕府手中收回統治權,接著在19世紀中期的明治维新進行大規模政治與經濟改革,實現工業化及現代化;而自19世纪末起,日本首先兼併琉球,再拿下台灣、朝鮮、樺太等地為屬地。進入20世紀時,日本已成為當時世界的帝國主義強權之一,也是當時東方世界唯一的大國。日本後來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軸心國之一,對中國與南洋發動全面侵略,但最终於1945年戰敗投降。日本投降至1952年《旧金山和约》生效前,同盟国军事占领日本,並監督日本制定新憲法、建立今日所見的政治架構,日本轉型為以國會為中心的民主政體,天皇地位虛位化,並依照憲法第九條放棄維持武装以及宣戰權。而日本雖在法律上實施非武裝化,出於自我防衛上的需要,仍擁有功能等同於其他國家軍隊的自衛隊。 日本是世界第三大經濟體,亦為七大工業國組織成員,是世界先進國家之一,主要奠基於日本經濟在二戰後的巨幅增長。現時日本的科研能力、工業基礎和製造業技術均位居世界前茅,並是世界第四大出口國和進口國。2015年,日本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依國際匯率可兌換成為三萬二千,人均國民收入則在三萬七千美元左右,人類發展指數亦一直維持在極高水平。.
查看 福原京和日本
日本首都
日本的首都主要隨著天皇的居住地而定,現今事實上為东京或東京都,因其是天皇居所、皇室與中央政府的所在地。但由於東京的首都地位沒有法律依据,日本各界定義首都的標準也不一致(例如皇室居所位置、天皇御座位置、政府駐地等),加上昔日朝廷所在的京都仍留有舊皇宮、天皇御座等皇室設施,因而存在着首都是京都还是东京之争。 現行的日本法律雖然沒有直接指定首都位置,但近代部分的詔書與廢止法律提及東京或東京都為首都。而日本的《》在1956年便被废止,取代其的《》則將東京都與周圍地區定為日本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中心的「首都圈」。.
查看 福原京和日本首都
另见
日本舊都
神戶市
亦称为 福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