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安装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盧志

指数 盧志

盧志(),字子道,范陽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東漢大儒盧植的曾孫。西晉官員,成都王司馬穎的心腹,曾參與八王之亂,永嘉之亂後被漢國軍隊捕擄,不久被殺。.

62 关系: 县令华阴市卢珽南阳市司馬乂司馬倫司馬騰司馬虓司馬模司马越后赵太守太安尚书丞相中書監东汉东晋平阳并州張方刘琨刘粲刘舆 (西晋)八王之乱前趙王浚王斌盧諶盧植盧毓韓玄道士荆州表字西晋魏郡黃門范阳郡董卓长史长安陶侃陸抗陆云陆机段部鮮卑段末波永嘉...永嘉之乱永兴汲郡洛阳市涿州市温峤清河崔氏溫憺朝歌成都市新野县晉惠帝 扩展索引 (12 更多) »

县令

縣令,尊稱縣太爺、縣大老爺,雅稱為百里侯、邑侯、邑宰。是中國古代縣級行政區劃的最高官員名稱,掌握所管轄區域的行政、司法、審判、稅務、兵役等大權。县令下设县丞、主簿、縣尉、典史等。.

新!!: 盧志和县令 · 查看更多 »

华阴市

华阴市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陕西省东部、渭河下游,是渭南市代管的县级市。 陇海铁路横贯,距离西安120公里,北部渭河平原为重要麦、棉产区。.

新!!: 盧志和华阴市 · 查看更多 »

卢珽

卢珽,字子笏,范阳郡涿縣(今河北省涿州市)人。西晋官員。祖父卢植,东汉侍中。父卢毓,曹魏司空。卢钦之弟。 卢珽在西晋担任侍中,曾请抄新刊修律令死罪条目,悬挂在亭传来明示百姓。后官至卫尉卿。其子卢志。卢志曾经问陆机:“陆逊、陆抗和你什么关系?”陆机说:“就像卢毓、卢珽和你的关系。”卢志默然。.

新!!: 盧志和卢珽 · 查看更多 »

南阳市

南阳市,简称宛,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河南省下辖的地级市,位于河南省西南部、豫鄂陕三省交界处,为三面环山、南部开口的盆地,因地处伏牛山以南,汉水以北而得名(山南水北)。全市现辖2个市辖区、4个市级功能区、10个县。总面积2.66万平方公里,在河南省18个省辖市中面积最大、人口最多(已划出大片地区如泌阳)。 史前遗物有西峡恐龙蛋化石,与四川自贡出土的骨架相呼应。50万年前,与北京猿人同时代的南召猿人,在此繁衍生息;战国时期是著名的冶铁中心,后为秦朝三十六郡之一的南阳郡治所所在地,西汉时为全国六大都会之一;东汉时期为光武帝刘秀的发迹之地。明为唐王藩封,今存王府山。历代以来,以南阳为封号者,不胜枚举。 古来以「楚风汉韵」知名。下辖内乡县令居豫鄂陜三省交界处,曾破格为五品(就中淅川是楚国源),今存完整清代县衙。白河流经市内为汉水最大支流。旧南阳府境内出土众多汉画砖,卧龙区有传承武侯祠(清康熙版刻已与医聖祠俱毀文革中),与色彩斑斓的独玉产地相去不远。为河南省内唯一长江流域地区(另信阳为淮河源)。 今南阳市拥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3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9处。有谓是古丝绸之路之源,断代可疑待考。 先秦浪漫主义诗人屈原的“扣马谏王”、秦楚“丹阳之战”和三国故事“三顾茅庐”皆发生在秦汉南阳郡。古南阳孕育出《伤寒论》作者张仲景、浑天仪发明者张衡、陶朱公范蠡、兴周八百年的太公望姜子牙、名相五羖大夫百里奚等历史名人。 南阳是国务院第二批批准的历史文化名城,也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渠首陶岔渠所在地,被评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及国家园林城市,宛西风景尤为秀美,(山茱萸等)特色中草药三分天下西峡有其二。.

新!!: 盧志和南阳市 · 查看更多 »

司馬乂

司馬乂(),字士度,是西晉八王之亂中其中一王。晉武帝司馬炎第六子、晉惠帝及楚王司馬瑋之弟、成都王司馬穎及晉懷帝之兄、晉愍帝之伯父。谥曰長沙厲王。.

新!!: 盧志和司馬乂 · 查看更多 »

司馬倫

#重定向 司马伦.

新!!: 盧志和司馬倫 · 查看更多 »

司馬騰

司馬騰(),字元邁,河內溫縣人。西晉宗室,高密王司馬泰次子,祖父為晉宣帝司馬懿弟弟司馬馗,亦是東海王司馬越之弟。.

新!!: 盧志和司馬騰 · 查看更多 »

司馬虓

司馬虓(),字武會,河內溫縣人。西晉宗室,范陽王司馬綏之子,祖父是晉宣帝司馬懿弟弟司馬馗。曾參與八王之亂,協助司馬越擊敗司馬顒,官至司空。.

新!!: 盧志和司馬虓 · 查看更多 »

司馬模

司马模(),字--元表,西晋高密王司马泰的第四子。少好学,与琅琊王司马睿及范阳王司马虓在宗室中有贤名。初封平昌公,晋惠帝末年,拜冗从仆射,累迁太子庶子、员外散骑常侍。成都王司马颖奔长安,东海王司马越以弟弟司马模为北中郎将,镇守鄴城。永兴初年,成都王司马颖原来的部下公师籓、楼权、郝昌等攻鄴城,广平太守丁邵率众来救,范阳王司马虓也遣兗州刺史苟晞救援,公师籓逃散。之后,迁镇东大将军,镇守许昌,进爵南阳王。永嘉初年,转征西大将军、开府、都督秦雍梁益诸军事,代河间王司马颙镇守关中。 东海王司马越征司马模为司空,遣中书监傅祗代替镇守关中。司马模谋臣淳于定建议司马模继续留守长安,和哥哥司马越一个在内、一个在外,遣世子司马保为西中郎将、东羌校尉,镇守上邽,司马越进司马模进位太尉、大都督。 311年,永嘉之乱,镇守蒲坂的牙门赵染,求冯翊太守不得,率众投降刘聪。刘聪派其子刘粲和赵染攻长安,司马模派淳于定抵御,被赵染击败。司马模投降赵染。赵染坐在那里数落司马模的罪行,送到刘粲处,刘粲杀了他,以司马模的妃子刘氏赐给胡张本为妻,子司马保继立为南阳王。.

新!!: 盧志和司馬模 · 查看更多 »

司马越

司馬越(),字元超,河內溫縣(今河南溫縣)人,晉宣帝司馬懿四弟东武城戴侯司馬馗之孫,高密文献王司馬泰的長子,司马越被封為東海王,是八王之亂中的最後一王,也是最後勝利者。他的死意味著八王之亂的終結。.

新!!: 盧志和司马越 · 查看更多 »

后赵

后赵(319年-351年)是十六国时期羯族首领石勒建立的政权。 因石勒统治地区为战国时赵国故地,因此刘曜封其为赵王,立国即以此为号。为别于先建国的前赵,故史称“后赵”,又以其王室姓石,又称“石赵”。 在西晋末年反晋浪潮中,石勒投附在并州刺史部的南匈奴贵族刘渊为部将,屡立战功,势力强盛。308年10月,刘渊正式称帝,建国号“汉”,(刘曜后改为赵),建都平阳(今山西临汾)年号为永凤。318年,国丈靳准杀死隐帝刘粲夺权,自立为汉天王。镇守长安的刘粲叔父刘曜得知平阳有变,自立为皇帝,派遣军队至平阳,族灭靳氏,迁都到长安。与此同时,石勒亦参与讨伐靳准,后来试图挑起城中变乱促其投降的计划失败,导致靳明掌权并倒向刘曜,石勒大怒,攻破平阳城。319年,刘曜在长安改国号“汉”为“赵”,史称前赵。同年,石勒在襄国(今河北邢台)自称大单于、赵王,与前赵决裂,史称后赵。329年石勒灭前赵,次年称帝。 石勒开拓疆土,灭前赵,占有除辽东、河西以外的北方地区。后赵前期仍采取胡汉分治政策,但注意笼络汉族士族,减轻租赋,发展农业生产,推行儒家教育,社会呈现丰裕景象。统治地区包括冀州、并州、豫州、兖州、青州、司州、雍州、秦州、徐州、凉州、荆州部分地区、幽州部分地区。 后赵建平四年(333年)石勒卒。次年其从子石虎篡位,335年迁都邺(今河北临漳境内)。石虎非常残暴,征役无时,大兴土木,荒淫无度,社会矛盾十分尖锐。太宁元年(349年)后赵爆发梁犊领导的雍凉戍卒舉兵,一度攻克长安,有众40余万。同年石虎卒,其子为争帝位互相残杀。石虎养孙冉闵大杀石氏子孙及羯胡,次年(350年)自立为帝,改国号魏,史称冉魏。石虎子新兴王石祗在襄国称帝,与冉魏对抗。后石祗为得前燕相助,降称赵王。351年,石祗被手下刘显所杀,后赵亡。次年,其他幸存的石氏子孙投降东晋,也被杀。.

新!!: 盧志和后赵 · 查看更多 »

太守

太守又稱郡守,中国、朝鮮半島古代一种地方职官,一般是掌理地方郡一級的行政區之地方行政官。 战国时就开始设置郡守。当时,列国在边境冲突地区设立郡的建制,作为综合行使军政权力的特别政区,长官称守、郡守,治水能吏李冰就曾经做过蜀郡的郡守。秦併六国,废除封建制,在全国设立三十六郡,以郡守为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 西汉景帝中二年,郡守更名为太守;掌治其郡,秩二千石。有丞,邊郡又有長史,掌兵馬,秩皆六百石。時太守屬於高官,往往奉詔入都,拜为公卿;三公、九卿罢歸,亦多出京,拜为太守。王莽改太守为大尹,东汉复旧称。东汉设州牧后,太守遂为州牧或刺史的下一级行政官。漢代太守的收入,除正式俸祿外,有一部份是以公家產業所得,供太守使用,由屬吏少府掌管。 南北朝時新增許多州,而郡所轄的範圍縮小州郡差別不大。隋废郡,以州领县,太守之官遂废,以州刺史取代郡守一職。此后太守不再是正式官名,仅用作刺史或知府的别称。宋代以後,時雅稱知府、知州等官為太守。如〈醉翁亭記〉:「太守謂誰?廬陵歐陽修也。.

新!!: 盧志和太守 · 查看更多 »

太安

太安是多个年号的名称:.

新!!: 盧志和太安 · 查看更多 »

尚书

尚書可以指:.

新!!: 盧志和尚书 · 查看更多 »

丞相

丞相,是中国古代官名。一般指帝王下面的最高行政官員,輔佐皇帝總理政事的百官之長。古代中国战国、秦朝、漢朝直至明朝初年,是辅佐君主的次高官吏。在漢朝僅次於相邦(後避漢高祖諱,史料均改稱相國)。相與僕射皆為先秦禮儀如射禮酒禮中輔助儀式之人。 中國歷史上設立丞相制度,東周戰國時代的秦武王是為濫觴。丞相制度在中國有長達數千年的歷史。.

新!!: 盧志和丞相 · 查看更多 »

中書監

中書監,中國古代官制。 三國魏始置。魏文帝改秘書令為中書監和中書令,中書監與中書令職務相等,但位次略高,魏文帝以劉放為中書監、孫資為中書令,同堂機密,詔命多出自劉放。至明帝時,中書監、中書令已成為實質上的宰相。晉朝、南北朝沿置。至隋代废监,中書監改稱內史令,置內史令两人,同为宰相,唐代沿設,职权同南北朝。.

新!!: 盧志和中書監 · 查看更多 »

东汉

东汉(25年-220年)是由刘秀建立的中国古代的一个朝代,与西汉合称兩漢。東漢与西漢之間为新朝,後为東漢所取代。西汉建都长安,東漢建都洛陽,故而得名。東漢是當時世界上的強大國家,而前期六十多年的光武中興和明章之治,亦是中國史上的盛世之一。 由於東漢中後期的帝王普遍壽命不長,而且不少是幼年即位,導致汉和帝以后至汉末近百年间,外戚及宦官轮流执政,成為固定的惡性循環,兩派互相残杀,把东汉朝廷弄得十分腐败。東漢中平六年(189年),外戚大將軍何进遭宦官十常侍所殺,後军阀董卓引兵到雒陽,除十常侍,废少帝刘辩,杀何太后,立汉献帝。长期左右东汉皇室的外戚、宦官一起被消灭,但卻引起了各地諸侯群雄割據的局面,漢廷不再握有實權,漢献帝從此成為傀儡,其后被曹操控制,最後汉室被曹魏取代。 東漢在文化、军事等方面亦有显著成就。著名的有班超出使西域,在西域長駐了三十多年,先後擊破了被匈奴控制的西域諸國,不但令西域諸國一一歸順漢朝,並開拓了東西文化的交流。期間他還派出甘英出使西域的大秦國,雖未有成功,但足跡已達今日波斯灣諸國。 另外,东汉在91年灭北匈奴。南匈奴内附漢朝。216年,南匈奴最后一個呼厨泉单于去邺城拜见曹操,曹操分南匈奴为五部,匈奴汗国不复存在,困扰汉朝数百年的北方外患終告一段落。 同時佛教也在這段期間傳入中國。根據記載,汉哀帝元壽元年(前2年)博士弟子景盧出使大月氏,其王使人口授《浮屠經》。到了東漢永平十年(67年),漢明帝派人去西域,迎來兩位高僧,並且帶來了許多佛像和佛经,用白馬駝迴首都雒陽,皇帝命人修建房屋供其居住,翻譯佛經。也就是現在的白马寺。.

新!!: 盧志和东汉 · 查看更多 »

东晋

东晋(317年4月6日-420年7月10日),中國朝代,乃西晉司馬氏政權的延續。因内迁的北方游牧民族造反,建都洛陽的西晉亡國,琅琊王司馬睿在群臣擁戴下在建康(今南京)即位,即晉元帝,史稱東晉。東晉與之前的孫吳以及其後的宋、齊、梁、陳,合稱為六朝。此外,史书中又仿东汉称中汉,称东晋为中晋,寓以晋室中兴之意;又东晋统治地区大部分在江东,古称江左,因此以江左代指东晋。当时北方多个游牧民族建立的政权连年征战,史称五胡十六国时期。 東晉雖然是司馬氏政權的延續,但司馬氏在政治上威望不高,朝廷由世族大家把持,最先的一個乃出身琅琊王氏的王導,其後又有陳郡謝氏的謝安、謝玄等等。而世家大族中的代表者有南下的王、謝、袁、蕭等僑姓,和本身居於江南的朱、張、顧、陸的吳姓。最初東晉有賴權臣王導主持大局,一方面拉攏江南士族,一方面又安排予從中原南下的士族,並以司馬氏作為共同擁戴的對象,司馬氏實際上成為傀儡。世家大族本身並不真正忠於司馬氏,尤其是他們本身都擁有大量田地,以至擁有自家部隊(即所謂「部曲」),有足夠實力抗衡司馬氏政權。最初有王導主持大局,東晉政權得以穩定,故時人稱「王與馬,共天下」。但晉元帝以降則內亂頻生,如有早期王敦之亂、蘇峻之亂,後期又有孫盧之亂等。 东晋也曾多次试图北伐,但由于内部不团结,除了最后篡晋的刘裕取得一定成果外,其余都无建树。祖逖本有希望恢复旧土,但他被晉元帝及世家大族挾制,郁郁而终。桓温的北伐则被慕容垂击败。 376年,前秦苻坚滅掉代國,統一了北方,南北分立之势从此而成。其後苻坚開始率兵南侵。383年,苻坚率約八十七萬兵馬大幅南侵,东晋宰相谢安力主抗击,派谢石谢玄率军,在淝水之战大获全胜,苻坚逃回北方。之後苻坚力量衰弱,因此原本統一的北方再次分裂為多國。后有桓玄叛乱,废安帝,自立为天子,後为大将刘裕所平,拥恭帝,然大权落于刘裕。 420年,刘裕篡位建立南朝宋,開啟南北朝時代,東晉亡。.

新!!: 盧志和东晋 · 查看更多 »

平阳

平阳,可以指:.

新!!: 盧志和平阳 · 查看更多 »

并州

--州(),為古代地名。 《史記》五帝本紀中講:“舜以冀州之北广大,分置并州。”相传禹治洪水,劃分域內为九州。据《周礼》、《汉书·地理志上》记载, --州为九州之一。其地约当今山西省太原市、大同市和河北省保定市一带地区。汉武帝时,置并州刺史部,为十三刺史部之一,约当今山西省大部,河北省及内蒙古自治区的一部分地。.

新!!: 盧志和并州 · 查看更多 »

張方

張方(),表字不詳,河間人。西晉時河間王司馬顒麾下將領,继程昱之后第二个被史书记载以人肉作軍糧的魏晋历史人物。.

新!!: 盧志和張方 · 查看更多 »

刘琨

刘琨(),字越石,中山郡魏昌县(今河北省石家庄市无极县)人中国西晋末年、十六国时期政治家、文学家、音乐家、军事家,他曾经在西晋末年于晋阳(今山西太原)武装割据了近十年,对抗周围的游牧民族。.

新!!: 盧志和刘琨 · 查看更多 »

刘粲

汉隐帝刘粲(),字士光,新興(今山西忻州市)匈奴人,是十六国时汉赵国君。汉昭武帝刘聪子。劉粲即位後便沉醉於酒色,更與其父的四位皇后亂倫,又大殺輔政大臣,將軍國大事全交給靳準。最終令靳準成功在平陽叛亂,劉粲亦在其中被殺。.

新!!: 盧志和刘粲 · 查看更多 »

刘舆 (西晋)

刘舆(),字庆孙。中国西晋末年中山魏昌(今河北无极县)人。其祖父刘迈官至相国参军、散骑常侍,父亲刘蕃也曾出任高官。《晋书》卷六十二.

新!!: 盧志和刘舆 (西晋) · 查看更多 »

八王之乱

八王之乱是發生於西晋末年元康元年(291年)至光熙元年(306年)間的政治動亂,是一场由西晋皇族為争夺中央政权而引发的动乱,為中国历史上一場極为严重的皇族内乱,共持续16年。西晋皇族中参与这场动乱的王不止八个,但八王为主要参与者,且《晉書》将八王彙為一列传,故史称“八王之乱”。 这场动乱从宫廷内权力斗争开始,进而引发战争,祸及全社会,造成大量破坏,也加剧西晋的统治危机,成为西晋迅速灭亡的重要因素。八王之乱期間,北方主要少数民族匈奴、羯、鲜卑、羌及氐等五族的各个部族趁西晋政权内部空虚,纷纷起兵脫離晉朝控制,並陸續建立割据政权,入驻中原,最後導致建興四年(316年)西晉滅亡。之后晋室遗族走避中原、至江南地區建立王朝,設都建康,史称东晋。 北方的中原地区则由汉族以及非汉族的各游牧民族部族政权割据,前后建立十六个国家,其中以鲜卑族建立的一系列政权影响力最广。因为鲜卑属于上古华夏族同时期的北方游牧民族东胡族后裔,所以这五个少数民族被南方王朝统称作“五胡”,中国古代史进入五胡十六国时期。南北分裂的局面从東晉十六國一直持续到南北朝,直到589年隋滅陳之戰后,隋朝正式成為統一的王朝。.

新!!: 盧志和八王之乱 · 查看更多 »

前趙

#重定向 汉赵.

新!!: 盧志和前趙 · 查看更多 »

王浚

王浚(),字彭祖,太原晉陽人。西晉驃騎將軍王沈之子,自己亦是西晉重要將領,長駐北方疆土並與北方邊族交往頻繁。但永嘉之亂後生不臣之心,亦與段部鮮卑交惡,最終被石勒所敗。.

新!!: 盧志和王浚 · 查看更多 »

王斌

王斌可以指:.

新!!: 盧志和王斌 · 查看更多 »

盧諶

盧諶(),字子諒,范阳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東漢儒學家盧植玄孫,西晉尚書盧志長子。盧諶在西晉末先後投靠劉琨、段匹磾、段末柸等勢力,因被段末柸阻止而不得南渡東晉,後在後趙滅段部後入仕後趙,並死於後趙末年的戰亂當中。.

新!!: 盧志和盧諶 · 查看更多 »

盧植

盧植(),字--,涿郡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東漢末年的政治家、軍事家、經學家,著有《尚書章句》、《三禮解詁》等今皆失佚。華北名將公孫瓚,以及後來的蜀漢昭烈帝劉備皆盧植之門下弟子《三國志·先主傳》:「年十五,母使行學,與同宗劉德然、遼西公孫瓚俱事故九江太守同郡盧植。」。.

新!!: 盧志和盧植 · 查看更多 »

盧毓

盧毓(),字子家,涿郡涿縣(今河北省涿州市)人。三國時代曹魏政治家。東漢末著名經學家、政治家盧植第四子。.

新!!: 盧志和盧毓 · 查看更多 »

韓玄

韓玄(),東漢末年至三國時期人,在漢末擔任荊州的長沙太守。据《三國誌 ·蜀書六》載,劉備在赤壁之戰後,推薦劉琦擔任荊州刺史,又南征荊州四郡。像秋風掃落葉一般,武陵太守金旋、長沙太守韓玄、桂陽太守趙範、零陵太守劉度都望風而降。後來韓玄仍然擔任長沙太守,但受討虜將軍黃忠管轄,成為蜀漢的官員。 韓玄墓位於今長沙市四大名校之一的長郡中學內。清代汪应铨《韩玄墓记》载;韩玄“威信智略,足以服人”,“宽厚爱人,玄与三郡俱降,兵不血刃,百姓安堵,可谓知顺逆之理,有安全之德。”对韩玄评价甚高,似在为其正名。.

新!!: 盧志和韓玄 · 查看更多 »

道士

道士一词,在古代可以指的是一般学道、务道之士,是學道之人的泛稱,並非完全指向道教的信徒。在宋朝以後,道士逐漸成為道教神職人員的專有名詞。初步统计,截至2011年,中国大陸有道士近10万人。.

新!!: 盧志和道士 · 查看更多 »

荆州

荆州,地理上可以指:.

新!!: 盧志和荆州 · 查看更多 »

表字

表字,又称字,是漢字文化圈傳統上在本名之外的一個正式代稱。通常基於禮貌性質,一般習慣間接性叫喚他人的表字而不直稱其本名,以表示客氣避免失禮(本名則可以是當事人自述或由尊長直稱)。 表字的取法,一般与本名意义相关。歷史上有些人的表字廣為人知,本名反而隱沒於世,稱為「以字行」,如:孟浩然,名浩,字浩然。.

新!!: 盧志和表字 · 查看更多 »

西晋

西晋(265年2月4日-316年12月11日),是古代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個大一統的时期,乃於265年由晋武帝司马炎取代曹魏政权而建立。國號為「晉」,定都洛陽,後世稱「西晉」,為晉朝的一部分。這大一統時期為時僅51年,倘由滅吳始計,則僅37年。西晉先定都洛陽,後以長安為陪都。實行两京制。.

新!!: 盧志和西晋 · 查看更多 »

魏郡

魏郡,是中国古代西汉至唐朝期间的一个郡级行政区划,最大范围包括今天河北省南部邯郸市以南,以及河南省北部安阳市一带,其中心在邺城(今河北邯郸临漳县西)。三國初期時魏郡分置為三。.

新!!: 盧志和魏郡 · 查看更多 »

黃門

黃門可以是下列意思:.

新!!: 盧志和黃門 · 查看更多 »

范阳郡

范阳郡,三国到隋朝初以及唐朝天宝的郡。今日北京、天津、保定一帶。.

新!!: 盧志和范阳郡 · 查看更多 »

董卓

董卓(),字仲穎,涼州陇西临洮(今甘肅岷县)人,东汉末年军阀和权臣,自任相国和太师,位極人臣,但其种种的暴行使之成为中國歷史上总体评价极其负面的人物之一。 董卓于桓帝末年先后担任并州刺史,河東太守,利用汉末战乱和朝廷势弱占据京城,废少帝立汉献帝並挾持號令,东汉政权从此名存实亡。而且他生性凶残,施行暴政魚肉鄉民只為滿足一己之私,引致全国其它割据军阀發動董卓讨伐战,後來聯軍發生內鬨,转而成为各军阀互相争战的情況,董卓本人则被朝内大臣联合其部下设计诛杀,死後部下李傕和郭汜兩人為了把持朝政互相火拼,皇帝与朝廷流离失所,各地州牧、刺史、太守、佔据屬地完全脱离中央控制,开启三国时代。 董卓年輕時頗具豪俠之氣,好交朋友並樂於施捨且勇猛好鬥,許多豪俠勇將都樂於與他交往並聽其號令,入主京師後禁不住名利權勢的誘惑,失去往日豪氣而墮落為世人恨之入骨的暴虐虎狼。.

新!!: 盧志和董卓 · 查看更多 »

长史

長史是中國歷史上職官名,其執掌事務不一,相當於今天的秘書長一職,但多為幕僚性質的官員,亦稱為別駕。.

新!!: 盧志和长史 · 查看更多 »

长安

长安是世界历史上一座著名都城,是今西安市的古称,外国人称之为胡姆丹(Khumdan)。其地点由于历史原因有过一次迁徙,但大致位于现在关中平原的西安和咸阳附近的渭河南岸。周、秦、汉、隋、唐等十多个朝代建都于此,因此在汉、三國、晉等朝代將长安一帶的京畿地區称为「三輔」。曾經建都長安的汉朝與唐朝都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时代。長安作為中國歷史的首都地位長達1200年。 长安同时是一座国际大都會,约在前195年到公元25年(西汉),共計220年;575年至833年(北周、隋朝、唐朝)的时候是世界上最大的都市,共约358年(833年被當時的阿拉伯帝國首都巴格達取代)长安在它发展的顶峰时期拥有超過百萬的人口,在其发展的极盛阶段一直充当着东方世界中心的地位,吸引了大批的外国使节、僧侣與商人的到来,著名的丝绸之路西汉时期就是以长安为起点。目前西安市仍然存有大量当时建造的唐朝宫殿遗址、陵墓、佛塔、碑刻、壁画、雕塑及生活用品等文化遗产。唐朝滅亡後,五代時,後梁改京兆府為雍州,設大安府,後唐改大安府為京兆府。北宋置陝西路,後置永興軍路。金朝改永興軍路為京兆府路。元朝曾設安西府;後改為安西路、奉元路。 明朝建立後,朱元璋一度曾考慮以長安為首都,隨著明成祖定都北京,政治经济中心漸向沿海地區东移,西安逐渐退出政治中心的舞台。明代改奉元路為西安府,西安之名即由此而來。明代西安城建设上得到一定的复兴,目前的西安城墙等大量古建筑来自明代。1943年,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再次成立西安市,再次划拨西安城城关及城周四乡面积230平方公里划归西安市。之后该地仍然存在长安区等相关名称。.

新!!: 盧志和长安 · 查看更多 »

陶侃

陶侃(),字士行。江州鄱阳郡枭阳县(今江西省都昌县)人,晋朝名将。出身寒門的陶侃自討平張昌叛亂開始以其戰功一直升遷,最終當上太尉之位,並掌握重兵,都督八州軍事並任荊江兩州刺史;在世族壟斷高位的東晉是一個例外。陶侃不單對東晉的建立與維持在軍事上作出貢獻,本身亦甚有治績,治下荊州太平安定,路不拾遺,亦深受人民愛戴。曾建杉庵讀書於嶽麓山。.

新!!: 盧志和陶侃 · 查看更多 »

陸抗

抗(),字幼節,陸遜次子,吴郡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中國三國時孫吳後期名將,官至大司馬、荆州牧。.

新!!: 盧志和陸抗 · 查看更多 »

陆云

陆云(),字士龙,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西晋文学家,与其兄陆机合称“二陆”,曾任清河内史,故世称“陆清河”。 其祖父陆逊曾任东吴丞相,父陆抗东吴大司马。陆云少聪颖,六岁即能文,被荐举时才十六岁。吴亡,不受重用,与其兄隐退故里,十年闭门勤学。晋武帝太康十年(289年),陆机和陆云来到京城洛阳。初時由於談吐有吳國鄉音,受時人嘲弄,陆氏兄弟不氣餒,访得太常张华,张华颂之:“伐吴之役,利获二俊。”,並介绍給刘道真,日後二陆名气大振。时有“二陆入洛,三张减价”之说(“三张”指张载、张协和张亢)。 后陆云任吴王司马晏的郎中令,直言敢谏,经常批评吴王弊政,頗受司马晏禮遇,先后曾任尚书郎、侍御史,太子中舍人、中书侍郎、清河内史等职。 兄陆机死于“八王之乱”而被夷三族后,陆云也为之牵连入狱。尽管许多人上疏司马颖请求不要株连陆云,但他最终还是遇害了。时年四十二岁,無子,生有二女。由门生故吏迎葬于清河。 陆云文风清新严谨,“故能布采鲜净,敏于短篇”。《晋书·陆云传》载云“著文章三百四十九篇,又撰《新书》十篇,并行于世”,《隋书·经籍志》亦有《陆云集》十二卷记载,今均佚。明朝人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辑有《陆清河集》。.

新!!: 盧志和陆云 · 查看更多 »

陆机

陆机(),字士衡,吴郡(含江苏省苏州市及上海市松江区等地,故居在今上海市松江区小昆山镇)人,西晋文学家,与其弟陆云合称“二陆”,后死于“八王之乱”,被夷三族。曾历任平原内史、祭酒、著作郎等职。世称“陆平原”。.

新!!: 盧志和陆机 · 查看更多 »

掾是中国汉朝时中央朝廷和地方官署内设办事机构“曹”的长官。掾均由府主(本府的长官)自行任命。三公府掾、刺史府掾官秩可至四百石或三百石,此类高级掾的任命需要向上一級官署上报备案;此外还有不需要上报备案即可任命的下级掾,官秩百石。县诸掾的官秩都在百石以下。 中华民国辛亥革命时,浙江都督府在都督府及所属各局(后改处),设掾史,办理会计等。民国元年(1912)所定《浙江省地方官制》在各县亦设掾史,位次科员。后无闻。 Category:职事辅官.

新!!: 盧志和掾 · 查看更多 »

段部鮮卑

段部鮮卑是中國晉朝至五胡十六國時期的鮮卑部族的一個支系,其根據地約在今中國河北省北方遼西走廊一帶,與同時期存在的鮮卑部落-慕容部、宇文部相同,皆屬東部鮮卑的一支,而段部在其中被認為是最強悍的一部,段部鮮卑首領姓段。.

新!!: 盧志和段部鮮卑 · 查看更多 »

段末波

段末波(,此名係根據《魏書》所載,《晉書》則作段末杯,《資治通鑑》作段末柸),中國十六國時期段部鮮卑的首領,遼西公。是段就六眷、段匹磾的堂兄弟,前任首領段涉復辰的堂侄。 312年,段部鮮卑係就六眷在位,末波隨就六眷進攻漢國,與漢國將領石勒戰於襄國(今中國河北省邢台縣),末波素有勇名,卻於此戰為石勒軍所俘,段部鮮卑遂大敗。石勒以末波為人質,雙方和解,而石勒在將送回末波前,與之歡宴,約定情同父子。末波後來在北回遼西的路上,每天向南方遙拜石勒三次。 318年,就六眷去世後,因其子尚年幼,涉復辰遂自己宣佈繼位。不久,末波宣稱涉復辰就六眷之弟匹磾將率兵奪位,涉復辰遂發兵拒之。末波因此乘虛襲殺涉復辰,並盡殺其子弟黨羽,自稱--,不久再稱幽州刺史。其後主要與匹磾對立,相互攻擊。 325年末波去世,其弟段牙繼位。 段末波有子段仪,且另有两女先后分别成为慕容垂的正室,即成昭皇后先段后和段夫人;兩位孫女(段儀之女段元妃及段季妃)則分別為慕容垂創立後燕後的皇后及慕容德創立南燕後的皇后。.

新!!: 盧志和段末波 · 查看更多 »

永嘉

永嘉,可以指:.

新!!: 盧志和永嘉 · 查看更多 »

永嘉之乱

永嘉之亂,或稱永嘉之禍,是發生在中國西晉時代永嘉五年(311年)的一場動亂事件。動亂由居於中原的外族人發動,外族軍隊擊敗西晉京師洛陽的守軍,攻陷洛陽並大肆搶掠殺戮,更俘擄晉懷帝等王公大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汉人政权治所被外族攻破后统治集团几乎全灭的事件。及後西晉於316年滅亡。.

新!!: 盧志和永嘉之乱 · 查看更多 »

永兴

永兴可以指:;地名.

新!!: 盧志和永兴 · 查看更多 »

汲郡

汲郡,西晋时设置的郡。 泰始二年(266年)置,治所在汲县(今河南省卫辉市西南)。属司州。辖境相当今河南省卫辉、新乡、辉县、获嘉、修武等市县地。其后治所、辖境屡有变迁。隋朝初年废。大业及唐天宝、至德时曾改卫州为汲郡。西晋初太守王宏曾在此开辟荒地五千余顷。 Category:西晋的郡 Category:五胡十六国的郡 Category:北魏的郡 Category:东魏的郡 Category:北齐的郡 Category:北周的郡 Category:隋朝的郡 Category:唐朝的郡 Category:河南的郡 Category:新乡行政区划史 Category:焦作行政区划史.

新!!: 盧志和汲郡 · 查看更多 »

洛阳市

洛阳市(,邮政式拼音:Loyang)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河南省下辖的地级市,位于中原地区,中国四大古都之一,现为河南省及中原城市群的副中心城市。是丝绸之路起点,隋唐大运河的中心城市,也是国务院认定的首批24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2011年被联合国授予“世界文化名城”称号。洛阳自夏朝开始,前后有十三个正统朝代以其为都,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最早、建都政权数量最多、持续建都时间最久的都城,拥有5000年文明史、3000年建城史和1500年建都史。仰韶曙光,夏商肇基,周制礼乐,两汉文章,魏晋风流,南北融合,隋唐盛世,宋金兵戈,洛阳城在历史的长河中数度兴废,活跃在文明中心长达数千年,与国家与民族的命运始终相依。 洛阳位于洛水之北,水之北乃谓“阳”,故名洛阳,又称雒阳、洛邑、雒邑、京洛和洛城,因境內有伊、洛两水,也称伊洛。洛阳地处中原,境内山川纵横,西依崤山,由函谷关通关中平原,东临嵩岳,北靠太行与黄河之险,南望伏牛、熊耳,有“河山拱戴,形势甲于天下”之说。洛阳以其四面环山、八关都邑的地理优势,成为历代帝王青睐之所;也因其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居中位置,成为古往今来的水陆交通要地。 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是中华文明的主要发源地。“中国”一词最初便是指古代洛阳地区。沿洛水自东向西的洛河两岸,于不足30公里的范围内,分布着夏都斟鄩、商都西亳、东周王城、汉魏洛阳故城和隋唐洛阳城五大都城遗址,人称“五都贯洛”。都城遗址分布之密集,联系之密切,时间跨度之大,举世罕见。 现代的洛阳以龙门石窟、白马寺和关林等历史名胜,牡丹、水席、杜康酒等传统文化,以及二里头遗址、汉魏洛阳故城和隋唐洛阳城等国家大遗址而闻名,被誉为「千年帝都,牡丹花城」。洛阳有三项六处世界文化遗产,其遗产数量在中国城市中仅次于北京。洛阳有5A级景区四项五处,位居全国地级市前列。洛阳是首批经中国国务院批准的享有地方立法权的13个较大的市之一,重要的工业城市和优秀旅游城市,也是首批中国创新型试点城市,中原经济区和中原城市群的副中心城市。洛阳全境总面积15,230平方公里,现下辖八县一市六区,截止2015年,洛阳市中心市区建成面积达209平方公里。根据中国国务院2012年批准的《洛阳市城市总体规划》,到2020年,中心城区人口达到285万人,中心城区面积将达614平方公里,逐步把洛阳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生态友好、特色鲜明的现代化城市。2016年,国务院相继批复《洛阳市城市轨道交通第一期建设规划》、设立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洛阳片区,千年古都又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新!!: 盧志和洛阳市 · 查看更多 »

涿州市

涿州市隶属于河北省保定市,地处华北平原西北部,北京西南部,京畿南大门。东临固安,西接涞水,北通北京,南到高碑店。涿州市截止至2010年12月,涿州市全市户籍总人口约为64.55万人, 全市总面积742.5平方千米。建成区面积31平方公里,全市拥有城市道路总长度159公里,人均拥有道路面积13.94m2。市政府驻范阳西路51号。 涿州市古称范陽、涿郡、涿州路、涿县。曾被乾隆皇帝命名为“天下第一州”。 涿州是中国石油集团东方地球物理公司等大型国有企业机关驻地。.

新!!: 盧志和涿州市 · 查看更多 »

温峤

温峤(288年—329年),字泰真,一作太真,东晋政治家,太原祁縣(今山西祁縣)人。 溫嶠17歲出仕,初為司隸都官從事,後舉秀才、灼然,辟東閣祭酒祭酒,補上黨潞令。劉琨請為平北參軍,積功至右司馬。建武元年(317年),奉劉琨之命南下向晉元帝勸進。元帝即位,任長史、太子中庶子。晉明帝即位,任中書令,參與機要。王敦之亂中,加中壘將軍,及王敦平定,封建甯县開國公,進號前將軍。晉成帝即位,出為江州刺史。蘇峻之亂平定,拜骠骑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加散骑常侍,封始安郡公。死後追贈侍中、大將軍,谥忠武。.

新!!: 盧志和温峤 · 查看更多 »

清河崔氏

清河崔氏,是中国中古时代一个以清河郡为郡望的崔姓士族,汉末三国时期开始崛起为山東望族。北魏时,魏孝文帝分定姓族,清河崔氏与范陽盧氏、滎陽鄭氏、太原王氏並稱為四姓。在唐朝,清河崔氏有十二名宰相。.

新!!: 盧志和清河崔氏 · 查看更多 »

溫憺

溫憺,字少卿,太原祁縣人。東晉政治家,曾任河東太守。《晉書》,卷44 溫憺為濟南太守溫恭的次子,左光祿大夫溫羨之弟,長子溫嶠為東晉軍事重臣。.

新!!: 盧志和溫憺 · 查看更多 »

朝歌

朝歌(Zhāogē),位于河南省鹤壁市淇县朝歌街道。商朝的武乙在此建陪都,称为朝歌。武王克殷时,帝辛在朝歌郊外的牧野迎战而被击败,商朝灭亡。周成王平定三监之乱,把原殷商王幾地区一分为三:北部为邺,南部为卫,东部为鄘(浚)。康叔被封于卫国,定都于朝歌城数百年。汉代置朝歌县;西晋八王之亂中朝歌仍扮演一定角色;元代置淇州;明代改为淇县。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淇县县政府所在地为朝歌镇。2010年,朝歌镇撤销,改为淇县朝歌街道。 商盘庚迁河南安阳小屯村一带后即称为殷,《竹书纪年》说:“自盘庚徙殷,至纣之灭,更不徙都”。殷是主要都城,朝歌只是陪都,朝歌与殷墟是两个不同的地名。.

新!!: 盧志和朝歌 · 查看更多 »

成都市

成都市(四川话国际音标:;汉语拼音:),别称“蓉城”、“锦官城”,简称“蓉”,位于四川省中部,地处四川盆地西部的成都平原腹地,为中国国家中心城市之一,四川省省会、副省级城市。成都是中国西南地区物流、商贸、金融、科技、文化、教育中心及交通、通信枢纽,国家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2015年常住人口1465.8万,居副省级城市首位。 作为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成都自古被誉为“天府之国”,是中国开发最早、持续繁荣时间最长的城市之一。据史书记载,大约在公元前5世纪中叶的古蜀国开明王朝九世(前367年)时将都城从广都樊乡(双流)迁往成都,构筑城池,截止2018年已有2385年历史;但依据现实挖掘的金沙遗址看来,成都建城史可以追溯到距今3200年前。成都自古以来就是中国西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自建城伊始到现代数千年历史中,除白莲教时期几十年外,均保持着高度繁荣和发达,是全国生活最富庶的地区之一。成都自古为西南重镇,曾是成家、蜀汉、成汉、前蜀、后蜀五个政权的都城,文化遗存丰富,秦汉以来,成都就以农业、手工业兴盛和文化发达著称,历代都是中国西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长江流域的重要城市。汉代成都与洛阳等并列为五大都会之一。唐代商贸繁荣,与扬州齐名,称为“扬一益二”。如今,成都所在的成渝经济区是中国西部经济最领先的区域。 成都市于2007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旅游局与世界旅游组织命名为“中国最佳旅游城市”。2009年,世界优秀旅游目的地城市中心正式授予成都“世界优秀旅游目的地城市”称号,成都是亚洲首个获此殊荣的城市。201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成都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全球创意城市网络,授予成都“美食之都”称号,成为亚洲第一个世界“美食之都”。.

新!!: 盧志和成都市 · 查看更多 »

新野县

新野县在中国河南省西南部、白河流域,是南阳市下辖的一个县。 新野县下属8个镇5个乡2个街道办事处:五星镇、歪子镇、王庄镇、溧河铺镇、施庵镇、沙堰镇、王集镇、新甸铺镇;上港乡、城郊乡、前高庙乡、樊集乡、上庄乡;汉城街道办事处、汉华街道办事处。.

新!!: 盧志和新野县 · 查看更多 »

晉惠帝

晋惠帝司马衷(),字正度,是晋武帝司马炎的次子,西晋的第二位皇帝,290年至307年在位,其正式諡號為「孝惠皇帝」,後世省略「孝」字稱「晉惠帝」。在他的统治期间发生八王之乱,西晋走向灭亡。.

新!!: 盧志和晉惠帝 · 查看更多 »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