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42 关系: 台灣,台灣日治時期,太平洋,屏東縣,山地鄉,中央山脈,周義雄,內政部,八瑤灣事件,石門古戰場,獅子鄉 (台灣),破布子,热带季风气候,牡丹,牡丹社事件,牡丹村,牡丹水庫,牡丹溪,達仁鄉,落山風,香菇,高雄州,高雄縣,車城鄉 (台灣),阿美族,薑花,鄰,臺灣,臺灣戰後時期,臺東縣,里仁溪,蕃地 (恆春郡),排灣族,恆春半島,恆春郡,東源濕地,村,清朝,滿州鄉,日本,放屁豆,愛玉子。
- 屏東縣行政區劃
- 源自台灣原住民語言的台灣地名
台灣
#重定向 臺灣.
查看 牡丹鄉和台灣
台灣日治時期
臺灣日治時期()是指臺灣在1895年至1945年間由大日本帝國統治的時期,於臺灣歷史上又稱為日本時代、日治時代、日據時代或日本統治時期。 日本統治時期臺灣經濟置於日本帝國主義支配之下,身為最後一個躋身新帝國主義的日本,其帝國主義型態具有後進性,和西方由資本主義引導國家海外殖民政策不同,日本國內的資本主義尚不發達,無力在臺灣從事大規模資本活動,因此日治初期,是由臺灣總督府主導殖民地的開拓規劃。原則上,由官方為日本資本家量身定做各種規則,迫使臺灣提供資源、物產及勞力,為其服務。在殖民國家發展定位上,日本將臺灣做為支持本國工業的後盾,同時是日本向南洋發展的基地。日本在臺灣實行特別法,以警察政治控制社會,臺灣人沒有平等的參政權,在日治初期的現代化教育程度也遠低於在臺灣的日本人,日後逐年普及,但教育制度上與日本人相比仍不平等矢內原忠雄著,周憲文譯,《日本帝國主義下之臺灣》,頁189-201,1999年,台北,海峽學術出版社。。自大正時期後,日本對臺灣統治已漸趨穩固以及大正民主化的政治風氣改變,於日治中後期日方改取較為柔和的內地延長主義統治方針以及改派任文官總督,臺灣亦在短時期內發展蓬勃的本土政治運動及社會運動,同時也其許多臺人出國前往中國東北的滿州國或到日本本土留學,如鍾理和等,甚至赴中國與國共合作抵抗日本統治。中日戰爭爆發後日方因應戰爭需要更進一步推行全面性的皇民化政策,以期將臺灣人同化於日本,不過儘管高砂族有志士、民間日籍台裔的志願兵力,仍有漢人赴中參戰抗日,日本政府在民族認同問題下,改派臺灣兵赴南洋即可看出官方與日籍臺灣人的煎熬,詳見臺灣抗日運動、高砂義勇隊。 基於日本殖民統治的需求,臺灣在日治時期於基礎設施、教育設施、公共衛生、農業以及工業等各方面得到相當程度的現代化,但在對外經濟關係上則被日本化。而因為日本統治末期推行皇民化運動造成的低中國性,與戰後初期「陳儀政府」治理失政集負面中國性大成,並視當時臺灣人為「日本奴化教育下的劣等國民」,在臺灣本地人與戰後來臺大陸人之間形成族群隔閡。許多臺灣人因而感到過去日本統治下的臺灣情況比較良善。部份臺灣史學者認為,此情結不僅影響許多在日治時期出生的臺灣人,也相當程度地影響了戰後臺灣對本土認同、臺灣主體性、族群意識觀念乃至臺灣獨立運動的興起。儘管戰後國民黨政府在臺灣推行中國導向的民族主義教育,強調日本殖民臺灣的負面影響,把日治時期臺灣的抗日運動與中國抗日戰爭做連結,並將日本領臺視為等同日本侵華歷史的一部分,但臺灣民間對日本大多仍抱持好感,不過也有其他不同於上述調查結果之民調。日本留在臺灣的基礎建設、文化政策所造成的影響亦於近年來不斷被各界重新檢視或評價。為東亞乃至於世界殖民史上少見的情形,時常引起學術界的興趣及研討。.
查看 牡丹鄉和台灣日治時期
太平洋
太平洋是地球上五大洋中面积最大的洋,面積1.813億平方公里,它從北極海一直延伸至南極洲,其西面为亞洲、大洋洲,東面为美洲,覆蓋着地球約46%的水面及約32%的總面積,比地球上所有陸地面積加起來還要大。赤道将太平洋分為北太平洋及南太平洋。北面連接白令海峽,南面則以南緯60度為界。 位于北太平洋西侧的马里亚纳海沟是地球最深的位置。海沟最大深度为海平面下 。 太平洋之名稱起源自拉丁文「Mare Pacificum」,意為「平靜的海洋」,由航海家麥哲倫命名。受雇于西班牙的葡萄牙航海家麥哲倫於1520年10月,率領5艘船從大西洋找到了一個西南出口(麥哲倫海峽)向西航行,經過38天的驚濤駭浪後到達一個平靜的洋面,他因稱之為太平洋。.
查看 牡丹鄉和太平洋
屏東縣
屏東縣(排灣語:Qakaw;閩南語:Pîn-tong-kuān;六堆客語:Pinˇ dungˊ ian;馬卡道語:Akauw),是中華民國臺灣省的縣,位於臺灣本島最南端,也是臺灣西部南北最狹長的縣份,北與高雄市為界,東過北大武山與臺東縣為界,地處熱帶地區,富有熱帶風情。 本縣產業結構上偏重農、漁業,但近年來大力推動觀光產業,紅豆、皮蛋、鹹鴨蛋、鳳梨、芒果、蜜棗、蓮霧(黑珍珠)及石斑魚、櫻花蝦、黑鮪魚、可可、洋蔥已成為屏東縣最具代表性的特產。.
查看 牡丹鄉和屏東縣
山地鄉
山地鄉是依據中華民國的《地方制度法》所設置之地方行政區,此一設置源於日治時期臺灣各地之蕃地,在戰後初期所改制。 根據《地方制度法》第五七條第二項規定,山地鄉境內以臺灣原住民族為主要居民,其鄉長須經過民選,且必須為原住民族籍者才可以擔任。.
查看 牡丹鄉和山地鄉
中央山脈
中央山脈為台灣五大山脈之一,北起宜蘭縣蘇澳鎮南方澳與東澳之間的烏岩角,南到台灣本島最南端的鵝鑾鼻,呈北北東至南南西走向縱貫全島,為全島最長的山脈,它將台灣全島分成了西大、東小不對稱的兩半,東部地勢較險峻,而西部則較寬緩。同時中央山脈也成為全島各水系的主要分水嶺。.
查看 牡丹鄉和中央山脈
周義雄
周義雄(),字玉衡,臺灣雕塑家,生於台中清水。第一屆國立藝專(今國立臺灣藝術大學)美術科雕塑組畢業。1989年以作品《舞》獲得中山文藝創作獎。清水高中傑出校友。.
查看 牡丹鄉和周義雄
內政部
內政部是部分國家政府管理國內重要政務的政府機關所使用的名稱,一般包括警察和內部保安、災害管理、管理地方自治事務、選舉、公共行政、入境及移民歸化事務等。但部分國家並沒有內政部的設置,包括日本、中华人民共和国,即是將國家的內部政務,分別由不同的機關負責。警察通常歸内政部指挥。.
查看 牡丹鄉和內政部
八瑤灣事件
八瑤灣事件,或稱八瑤灣琉球人事件、,发生于公元1871年,是琉球國第二尚氏王朝末期,从宮古島到首里上繳年貢的船隊於歸途時,在臺灣東南部高士佛社、牡丹社、竹社之交界處被部落聯盟視為入侵者而處決的事件。船上69人當中3人溺死,54人因故被臺灣排灣族馘首,僅12人生還回國。事件引起日本帝國出兵攻打臺灣南部原住民部落,即牡丹社事件,也是清朝與日本在近代史上第一次的重要外交事件。.
查看 牡丹鄉和八瑤灣事件
石門古戰場
石門古戰場是臺灣牡丹社事件發生地點,位於屏東縣牡丹鄉與車城鄉交界處,距離四重溪東北方大約3公里,也是今日恆春半島歷史景點之一。 1871年,琉球王國船隻漂流至今日牡丹鄉附近,琉球船員被當地原住民以侵擾領地而殺害。當時琉球國屬獨立,但同時向大清帝國及大日本帝國朝貢;大日本帝國政府乘機派兵前往事發地,1874年日軍以「懲辦兇手」、「保民義舉」為由向臺灣原住民交戰。 1895年,臺灣因《馬關條約》割讓予日本;臺灣總督府於1936年在石門古戰場山丘上興建「西鄉都督遺蹟紀念碑」,以表彰臺灣蕃地事務局都督西鄉從道勝利的光榮。第二次世界大戰日本投降退出台灣後,中華民國首任屏東縣縣長張山鐘認為西鄉都督遺跡碑碑文有辱國風,便將碑文撤換成「澄清海宇 還我河山」,以表彰原住民誓死不屈的偉大精神。2011年12月1日,屏東縣政府依據《文化資產保存法》公告,西鄉都督遺蹟紀念碑為屏東縣文化資產歷史建築碑碣類。 2016年11月,屏東縣政府文化處越權拆除牡丹鄉公所管理的西鄉都督遺蹟紀念碑碑文,引發爭議;牡丹鄉鄉長陳英銘說,屏東縣政府文化處事前完全沒有通知牡丹鄉公所,他至今未見主辦人呈上拆碑文相關資訊,不少原住民以為是牡丹鄉公所拆的。2016年11月21日,屏東縣政府文化處表示,因應還原歷史意涵,經屏東縣文化資產審議委員會開會決議,先拆解西鄉都督遺蹟紀念碑後期附加碑文,再確認修復方式;還原碑文拆除工程完全依據文化資產審議程序辦理,過程中也知會牡丹鄉公所,斷無「硬拆」碑文情事。.
查看 牡丹鄉和石門古戰場
獅子鄉 (台灣)
獅子鄉(排灣語:Sisigu)位於臺灣屏東縣東南方,北臨春日鄉,東鄰臺東縣達仁鄉,西鄰枋山鄉,西南連車城鄉,南接牡丹鄉,是全縣面積最大的鄉鎮,1875年的獅頭社事件即發生於此。 本鄉地處恆春半島,地質上屬中央山脈的一部分,地勢險峻,多山少平地,鄉境內有楓港溪、枋山溪流經。氣候上屬熱帶季風氣候,每年冬春兩季均有強勁的落山風吹襲,居民則以臺灣原住民排灣族為主。.
查看 牡丹鄉和獅子鄉 (台灣)
破布子
布子(Cordia dichotoma)又称树子、破布木、樹子仔、破果子、爛布子、玉蝴蝶、白玉纸...,为紫草科破布木属下的一种植物。.
查看 牡丹鄉和破布子
热带季风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主要分布于热带纬度10°至20°的大陆东岸地区。具体分布在海南岛中部以南、南中国海、臺灣島嘉義以南、中南半岛(马来半岛中部以北)、菲律宾群岛北部、南亚等地区,即南亚季风区。 一年中随着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和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影响,风向有明显的季节变化。.
查看 牡丹鄉和热带季风气候
牡丹
牡丹(学名:Paeonia suffruticosa)是重要的观赏植物,原产于中国西部秦岭和大巴山一带山区,现在这一地区尚有野生单瓣品种存在。.
查看 牡丹鄉和牡丹
牡丹社事件
牡丹社事件是發生於1874年(清同治十三年,日本明治七年),琉球王國船難者因擅闖台灣原住民領地而遭到出草,日本因而出兵攻打台灣南部原住民各部落的軍事行動,以及隨後清日兩國的外交折衝。在日本,这次事件被稱為「--」或是「--台之役」。這起事件這是日本自從明治維新以來首次向對外用兵,也是清日两國在近代史上第一次重要外交事件之一。.
查看 牡丹鄉和牡丹社事件
牡丹村
牡丹村,位於台灣的屏東縣牡丹鄉,為排灣族牡丹部落、馬拉地部落、中部落、鐵線橋個部落所組成的村落,北臨獅子鄉丹路村與內文村,南接高山村,東鄰東源村與旭海村,西鄰石門村,因牡丹村河邊大多種植野薑花,只要一到野薑花開花時期整個山谷都會散發野薑花的味道,也因為這樣牡丹村被冠上野薑花故鄉的美名,牡丹村裏仍保存不少排灣族的傳統生活習俗和文化。 牡丹村的經濟與交通仰賴縣道199號與縣道199甲號道路與外界連接,往東能到達臺東縣達仁鄉,往西能到達屏東縣車城鄉,往縣道199甲號道路能到達旭海村與南邊的滿州鄉或是更南端的墾丁與恆春鎮。.
查看 牡丹鄉和牡丹村
牡丹水庫
牡丹水庫,位於台灣屏東縣牡丹鄉四重溪上游,即恆春東北方約24公里處,係隸屬於經濟部水利署的一個水庫。牡丹水庫於1995年興建完成。增加之供水量足敷恒春地區迫切需要之水量。.
查看 牡丹鄉和牡丹水庫
牡丹溪
牡丹溪,位於台灣南部之縣市管河川,幹流長度4公里,流域面積11.63平方公里,分佈於屏東縣牡丹鄉。主流發源於牡丹鄉東源村東源湖,先向南流經東源,至牡丹村界附近轉向西南流,經上牡丹、牡丹、鐵線橋、佳德、中間路,最終注入四重溪上游的牡丹水庫湖區。.
查看 牡丹鄉和牡丹溪
達仁鄉
達仁鄉(排灣語:Tadren)位於台灣臺東縣南端,北臨金峰鄉,東鄰大武鄉,東北連太麻里鄉,東南濱太平洋,西鄰屏東縣來義鄉、春日鄉及獅子鄉,南接屏東縣牡丹鄉。 本鄉地處中央山脈南段,大武山南麓,90%以上均為丘陵山坡地,平原極少,有大武溪、安朔溪、楓港溪等流經鄉境,氣候上屬熱帶季風氣候。 鄉內居民以台灣原住民排灣族為主,產業則以農業為主,地方通行語為排灣語。.
查看 牡丹鄉和達仁鄉
落山風
落山風是臺灣恆春半島對於東北季風的慣稱,詳細地來說,落山風是屬於下坡風(山風),恆春半島的中央山脈高度降低至400-1000公尺左右,每年從10月到次年4月,東北季風翻過山脈而下,強勁的下坡風直撲恆春半島西岸,襲捲在背風坡的車城、牡丹、恆春等地區。落山風瞬間強度可達6、7級,相當於輕度颱風的威力,曾有吹翻摩托車和小汽車而造成傷亡的紀錄。更是使九棚沙漠、海口沙漠掀起黃沙的景象。 .
查看 牡丹鄉和落山風
香菇
香菇(学名:Lentinula edodes)又叫做冬菇、北菇、香蕈、厚菇、薄菇、花菇、椎茸,为小皮伞科香菇属的物种,是一种食用菇類。 一般食用的成員為,鲜香菇脱水即成乾香菇,便于运输保存,是一种重要的南北货。中菜广泛使用乾/鲜香菇。烹饪时需将乾香菇先行泡水发制。素三鲜中,香菇往往作为其中的一鲜出现。在斋食中,香菇亦为重要原料之一。.
查看 牡丹鄉和香菇
高雄州
州,是1920年至1945年期間設置台灣日治時期的行政區劃,1920年至1926年期間轄域為今高雄市、屏東縣、澎湖縣,1926年所屬之澎湖郡脫離高雄州,獨立設置澎湖廳(今澎湖縣)。.
查看 牡丹鄉和高雄州
高雄縣
縣,是中華民國臺灣省於1945年12月6日至2010年12月25日存在的一個縣級行政區,位於台灣西南部,與臺南縣、臺南市、高雄市、屏東縣、臺東縣、花蓮縣、南投縣、嘉義縣相鄰,包圍著高雄市。北緣嘉南平原,西濱台灣海峽,東南邊以高屏溪和屏東縣為界。 2009年6月23日,中華民國內政部審查通過「高雄縣市合併改制直轄市」案,高雄縣於2010年12月25日併入新成立之高雄市。.
查看 牡丹鄉和高雄縣
車城鄉 (台灣)
車城鄉位於台灣屏東縣南方西側,北臨枋山鄉、獅子鄉、牡丹鄉,東南與滿州鄉為界,西濱台灣海峽,南接恆春鎮。 全鄉地處恆春半島,以低緩的丘陵地形為主,有四重溪、保力溪流經鄉境。氣候屬熱帶季風氣候,每年10月到隔年2月因受地形影響,均有強勁的落山風吹襲。.
查看 牡丹鄉和車城鄉 (台灣)
阿美族
阿美族(阿美語:Amis/Pangcah)是臺灣原住民的一個族群。原鄉主要分布於花東縱谷平原與海岸平原地區,少數分布於屏東縣牡丹、滿州鄉一帶。總人口數約二十萬餘人,是台灣原住民中人數最多的族群。李文成(阿美族),"對於阿美族名的商議",原教界-原住民族教育情報誌(Aboriginal Education World),第12期/2006年12月號,pp.91-93.
查看 牡丹鄉和阿美族
薑花
薑花(學名:Hedychium coronarium,英文名稱:Coronarious Gingerlily 、 Ginger Lily),為薑科薑花屬植物。该物種是古巴的国花。.
查看 牡丹鄉和薑花
鄰
#重定向 村里#鄰.
查看 牡丹鄉和鄰
臺灣
臺灣,舊稱福爾摩沙,是位於亞洲東部、太平洋西北側的島嶼,地處琉球群島與菲律賓群島之間,西隔臺灣海峽與中国大陆相望,周圍從3點鐘方向以順時鐘排序分別為太平洋(菲律賓海)、巴士海峽、南海、臺灣海峽、東海所環繞,為東亞島弧中一島。面積約3.6萬平方公里,為世界第38大島嶼,其中七成為山地與丘陵,平原則主要集中於西部沿海,地形海拔變化大。因北回歸線貫穿,氣候介於熱帶與亞熱帶地帶之間,北回歸線以北為副熱帶季風氣候、以南為熱帶季風氣候,自然景觀與生態系資源相當豐富而多元。全島現今人口約2,331萬人,超過七成集中於西部的五大都會區,其中以行政中心臺北為核心的臺北都會區最大,總人口達700萬。族群構成以漢族、原住民族為兩大民族:原住民族由多個屬於南島民族的部族組成,漢族則依民系及移民年代的不同而分為河洛(閩南)、客家與外省族群,其中河洛為臺灣最大族群。 臺灣自古為原住民族世居之地,台湾原住民在17世紀中葉來自中國大陸的漢人移民潮開始前居於主體民族地位;但隨著漢族不斷移入、持續向內陸開墾、以及與平埔族原住民通婚,漢族遂取代原住民族成為臺灣的最大民族。自有信史記錄以來,歷史上曾經歷大肚王國、荷西時期、明鄭時期、滿清時期、日本時期等多次政權遞嬗,最近一次為1945年10月後由中華民國統治。1949年兩岸分治後,中華民國的有效統治範圍限縮至臺澎金馬與部分南海島礁,臺灣自此實質上成為中華民國的主要領土,並延續至今。 歷經1860年臺灣開港以來至日治時期所打下的現代化基礎、以及中華民國政府遷臺後運用美援所進行的一系列的經濟建設,臺灣自1960年代起在經濟與社會發展上突飛猛進,締造舉世聞名的「臺灣奇蹟」,名列亞洲四小龍之一;之後在1990年代躋身已開發國家之列,目前無論人均所得或人類發展指數均具世界先進國家水準。臺灣擁有蓬勃的製造業及尖端科技,在半導體、資訊科技、通訊、電子精密製造等領域執牛耳。貿易方面主要透過高科技產業賺取外匯,經濟發展上以高科技產業與服務業為中心,亦朝向文化產業及觀光業發展。 隨著解嚴以來政治上的自由化與民主化,以泛藍與泛綠為首的政黨政治、統一與獨立議題、以及公民社會的形成,臺灣逐漸捨棄過往戒嚴時代形塑的中國史觀,發展出臺灣主體性與多元文化主義,使得臺灣文化呈現多元並立、兼容並蓄的面貌。.
查看 牡丹鄉和臺灣
臺灣戰後時期
臺灣戰後時期,是指臺灣歷史上自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迄今、由中華民國管轄的時期,也稱為中華民國時期及國民政府時期。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大日本帝國臺灣總督兼第十方面軍司令官安藤利吉將軍依盟軍最高統帥麥克阿瑟元帥發佈的軍事命令《一般命令第一號》第一條甲項規定,於1945年10月25日在臺北公會堂以在臺日軍主官身分,接受蔣中正的代表何應欽委派的臺灣地區受降主官陳儀將軍發布的《署部第一號命令》並簽署受領文件,此舉為中華民國政府官方所謂的「臺灣光復」,自此臺灣由中華民國政府統治迄今。 1945年8月15日至10月25日之間,因中華民國國民政府仍在中國大陸及其它戰區處理戰後事宜(國共戰爭),官派接管臺灣的專責人員則需要一段行政流程與等待命令的作業時間,同時大日本帝國在臺灣駐警、駐軍及所有日籍人員則是於1945年9月之後,才開始分批被遣回日本(日方稱引揚歸國),這使得臺灣在這段時期既不屬於日方治理,又無中華民國接管,臺灣處於無政府狀態,但因戰事已於1945年8月15日結束,使得這段兩個月的空窗期在臺灣歷史上也被納入「臺灣戰後時期」。.
查看 牡丹鄉和臺灣戰後時期
臺東縣
臺東縣(排灣語:Valangaw;英語:Taitung County;tl),是中華民國臺灣省的縣,位於臺灣本島東南方,面積僅次於花蓮縣、南投縣,為臺灣第三大縣。地理位置上,臺東縣縣境絕大部分位於北回歸線以南(北回歸線通過其極北端),東臨太平洋(菲律賓海),南面和西面與屏東縣、高雄市以中央山脈為界,北面與花蓮縣為鄰。 由於位處熱帶氣候區且面山近海,臺東縣自然資源相當豐富;不但境內保有多處自然文化保留區,臺東縣各式特產:無論是海裡的柴魚或是平原上的釋迦,甚至是山上的茶葉、鳳梨、金針、洛神花等,無不名聞全臺。另因為開發較晚,所以臺東保留有豐富的臺灣原住民文化,縣內的阿美族、卑南族、魯凱族、布農族、排灣族、達悟族6族佔全縣人口比例三成以上,為全臺灣最高。除此之外,史前遺址的數量也是臺灣之最。另外人口密度為全臺最低,每平方公里僅62.50人。 在族群結構上,除原本定居於此的原住民外,其他居民皆為近150年陸續移居而來的移民後代。最早的漢人開拓者多是直接來自於福建省的閩南人,中華民國政府遷臺後,部分中華民國國軍榮譽國民與其眷屬(外省人)安排在此興建眷村與定居,八七水災後西部災民部分亦遷居於此,以及部分從六堆區域遷來的客家人。因為如此眾多族群在此定居繁衍,今天的臺東成為一個多元族群文化社會。.
查看 牡丹鄉和臺東縣
里仁溪
里仁溪,原名女仍溪,位於台灣南部之縣市管河川,為四重溪的支流。幹流長度2.00公里,流域面積5.88平方公里,分佈於屏東縣牡丹鄉。主流發源於牡丹鄉東源村西北端山區,向西南流進牡丹水庫,在大壩前匯集另一支流牡丹溪而成為四重溪。.
查看 牡丹鄉和里仁溪
蕃地 (恆春郡)
蕃地,為1920年~1945年間台灣日治時期行政區劃中一種特殊制度,在原住民部落未設街庄,而由郡役所直接管轄,郡役所警察課於各社設立警察分室管理。 高雄州恆春郡所管轄之蕃地範圍,相當於今屏東縣牡丹鄉。 轄域內分為牡丹社(牡丹)、クスクス社(高士佛)、バヨウ社(八磘社/八瑤)、外カチライ社(加芝莱)、チヨウカチライ社(頂加芝莱社)、シナケ社(四林格)、等大字 牡丹社大字下有「牡丹灣」(旭海)小字名.
查看 牡丹鄉和蕃地 (恆春郡)
排灣族
排灣族(排灣語:Payuan,正書法制定前以 Paiwan 拼寫。)為台灣原住民,大致發源於北大武山(Kavulugan)一帶,屬於南島民族。 目前居住在海拔1,000公尺以下的山區。以台灣南部為活動區域,分布北起三地門鄉,南達屏東縣恆春鎮,東到台東縣太麻里鄉以南海岸。包括屏東縣、台東縣境內,為人口第二多之原住民族,總約十萬餘人。特以長嗣傳承制、階級制度(依不同部落包含領袖、貴族、勇士、平民等階級。)、巫術及工藝文化出名,並擁有融合並涵化其他文化之多元特質。.
查看 牡丹鄉和排灣族
恆春半島
恆春半島位於臺灣屏東縣,因恆春鎮得名,是臺灣全島最南處。恆春半島三面環海,西臨臺灣海峽,南為巴士海峽,東鄰太平洋,唯有半島北端是與臺灣本島銜接,故有海洋水氣調節,且半島地形高度多數低於800公尺,乃為中央山脈陡降所賜而使海風可輕易越過,特此環境因素有別於臺灣本島。恆春半島亦為旅遊勝地,以墾丁國家公園著稱,但由於該地之地理位置與地形,而常受到颱風與落山風之侵擾。.
查看 牡丹鄉和恆春半島
恆春郡
恆春郡為台灣日治時期的行政區劃之一。該郡隸屬高雄州。 恆春郡役所設於恆春街。恆春郡管轄恆春街、車城庄、滿州庄及不設街庄的蕃地。恆春郡轄域即今屏東縣恆春鎮、車城鄉、滿州鄉、牡丹鄉等地。 臺灣著名電影《海角七號》在劇中虛擬「恆春郡海角7番地」之地名。但事實上恆春郡下之街、庄皆無「海角」大字。.
查看 牡丹鄉和恆春郡
東源濕地
東源濕地(Dongyuan Wetland)為位在臺灣屏東縣牡丹鄉東源村的一座濕地,該濕地由一處大面積沼澤以及一座小型湖泊組成,其湖泊部分目前名為哭泣湖,另有東源湖或是東源池的別稱,該座湖泊為人工圍堰成形成用來灌溉的人工湖泊,總面積約有五公頃,沼澤處則稱為水上草原。目前兩者合併稱為東源濕地,並由屏東縣政府設立為東源森林遊樂區。.
查看 牡丹鄉和東源濕地
村
村是指人類群居之地,通常以一個地理區或社區為範圍;在英文的定義中,規模通常略大於村鎮,而小於市鎮,與集鎮類似。現代多作為行政區劃單位。.
查看 牡丹鄉和村
清朝
清朝(1616年2月17日、1636年5月15日或1644年6月5日-1912年2月12日),正式國号為大清(a),對外使用大清国、大清帝國、中國、中華大清國等名稱,是中国历史上由滿人建立的一個朝代、也是最后一个專制王朝,统治者为建州女真的爱新觉罗氏。 满人源自建州女真,在今中国东北地区為建州卫。建州卫是明朝在东北设立的一个卫所,一个邊防的行政单位,曾隶属于奴儿干都司管辖。1616年,女真族人努尔哈赤在今中国东北地区建国称汗,建立後金,定都赫图阿拉,又稱為兴京(今辽宁新宾)。1636年,努尔哈赤的繼承者皇太极在盛京(今瀋陽)称帝,定国号为「大清」,當時其領土僅止於滿洲地區,但已對退守長城以南的明朝造成重大威脅。1644年,大顺国李自成率军攻陷北京,明朝灭亡。同年,清军藉口協助吳三桂部等原明朝軍隊對抗李自成而進入山海关内,隨後違反約定攻佔北京盤據不走,全面展開對中原的入侵行動,同時遷都北京。从清军入关到其后的数十年时间内,清朝陆续消灭華北殘餘明朝勢力、李自成的大順军、張獻忠的大西國、南明和明鄭等势力,统一中国全境。歷經康熙、雍正及乾隆三帝,清朝的綜合國力及經濟文化逐步得到恢復和發展,统治着辽阔的領土及藩屬國,史稱康雍乾盛世,是清朝發展的高峰時期,有歷史學者認為該时期也是中國歷史上最輝煌的時期之一。有學者認為,因為清廷推行文字獄與“首崇满洲”政策故康乾盛世不屬於文化意義上的盛世,而梁啟超認為清代學術在中國學術史上價值極大,清代輯佚學的發展亦修復不少在古代已失傳的文獻著作。清代文人崇實學、重證據以及注重考辨和考據精神亦在推動漢學的發展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鴉片戰爭開啟中國近代歷史,使中國由東亞的中心變成列強環伺的國家。西方列強迫使清廷簽訂不平等條約,以武力獲得在華利益。清朝在抵抗外侮與內憂的同時,也一直處於改革派與守舊派拉鋸的局面。在列强入侵的同时西方科學與文化亦引入中國,讓清朝發起一連串的改革與革命,如自強運動,促使中國文化的成長與革新。然而甲午戰爭的失敗使改革的努力受到沉重打击,并使列強劃分勢力範圍。而維新運動隨守舊派抵制而告終。在義和團排外失敗、引來八國聯軍後,清廷也推動清末新政,虽取得一些成效,但部分內容讓许多立憲派知識分子失望,轉而支持革命。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在南京正式成立,同年宣統帝(溥儀)於2月12日宣布退位,清朝正式滅亡。清朝從後金時期算起,共經歷12位皇帝,13个年号(包含太祖的天命和太宗的天聰),國祚長296年,又有滿清十三皇朝之稱;自1644年入主中原,建立清朝以來則有10帝,歷時268年。 清朝政治制度基本上沿襲明朝,但是比明朝独裁,其最高決策單位隨皇帝的授權而變動,例如軍機處、總理衙門等,除提升行政效率外,也使皇帝能充分掌權,認為清朝在专制主义集权上达到了中国历史上的顶峰,政权上始终要袒护满人,政治上制度的意义很少,而法术的意义很多。認历代中國王朝包括明朝社會特别鼓励大眾公开发言,只有清朝才不允许民间有公开发言权,沒有“言论自由”、“结社自由”和“出版自由”。然而徐復觀批評錢穆對歷代專制下的暴行視而不見,以及把中國「歷史中成千上萬的殘酷地帝王專制的實例置之不顧」。學者孟昭信指出,康熙二十年內閣新成員當中有兩名滿人和四名漢人,清延亦重點選拔升遷較快的漢族士大夫,這些士大夫同時是內閣的候補成員。另外,學者孔定芳也指出,清政府也容許有「反清」思想的學者嚴繩孫任命擔任官職,在任職一段時間後,嚴繩孫放棄「反清」思想,後來從原本「不享無妄之福」到「九死從今總負恩」,甚至把康熙帝視為恩人。清朝中期文字獄興盛,若有疑似反清復明的運動與散播被認為不利皇帝的消息,往往會引來冤獄,牽連多人受害。軍事方面原先以旗人的八旗軍為精銳,龐大的綠營為輔,後來以綠營和地方團練如湘軍、淮軍為支柱。清朝領土极盛时可達1310万平方公里,清末時期也維持1130萬平方公里。政治穩定、廣泛種植新作物與賦稅制度的改變,使得中國人口最後突破以往的平均值,達到四億左右。國內與國外的貿易提升,帶動經濟農業與手工業的發展。.
查看 牡丹鄉和清朝
滿州鄉
滿州鄉位於台灣屏東縣南端東側,北及西北臨牡丹鄉,東濱太平洋,西鄰車城鄉,南及西南接恆春鎮。 滿州鄉位處恆春半島的東部丘陵,地質上算是中央山脈的餘脈,因此鄉境內雖然多山,但地勢卻較為低緩,海拔均在700公尺以下。 氣候上屬熱帶季風氣候,受地形影響,每年10月到隔年2月都會有強勁的落山風吹襲。 滿州鄉的部分轄境被劃入墾丁國家公園的範圍,觀光業相當發達。.
查看 牡丹鄉和滿州鄉
日本
日本國(),是位於東亞的島嶼國家,由日本列島、琉球群島和伊豆-小笠原群島等6,852個島嶼組成,面積約37.8万平方公里。國土全境被太平洋及其緣海環抱,西鄰朝鮮半島及俄罗斯,北面堪察加半島,西南為臺灣及中國東部。人口達1.26億,居於世界各國第11位,當中逾3,500萬以上的人口居住於東京都與周邊數縣構成的首都圈,為世界最大的都市圈。政體施行議會制君主立憲制,君主天皇為日本國家與國民的象徵,實際的政治權力則由國會(參眾兩院)、以及內閣總理大臣(首相)所領導的內閣掌理,最高法院為最高裁判所。 傳說日本於公元前660年2月11日,由天照大神之孫下凡所生之後代磐余彥尊所建,在公元4世紀出現首個統一政權,並於大化改新中確立了天皇的中央集权體制。至平安時代結束前,日本透過文字、宗教、藝術、政治制度等從漢文化引進的事物,開始衍生出今日為人所知的文化基礎。12世紀後的六百年間,日本由武家階級建立的幕府實際掌權。17世纪起江户幕府頒布锁国令,至1854年被迫開港才結束。此後,日本在西方列強進逼的時局下,首先天皇從幕府手中收回統治權,接著在19世紀中期的明治维新進行大規模政治與經濟改革,實現工業化及現代化;而自19世纪末起,日本首先兼併琉球,再拿下台灣、朝鮮、樺太等地為屬地。進入20世紀時,日本已成為當時世界的帝國主義強權之一,也是當時東方世界唯一的大國。日本後來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軸心國之一,對中國與南洋發動全面侵略,但最终於1945年戰敗投降。日本投降至1952年《旧金山和约》生效前,同盟国军事占领日本,並監督日本制定新憲法、建立今日所見的政治架構,日本轉型為以國會為中心的民主政體,天皇地位虛位化,並依照憲法第九條放棄維持武装以及宣戰權。而日本雖在法律上實施非武裝化,出於自我防衛上的需要,仍擁有功能等同於其他國家軍隊的自衛隊。 日本是世界第三大經濟體,亦為七大工業國組織成員,是世界先進國家之一,主要奠基於日本經濟在二戰後的巨幅增長。現時日本的科研能力、工業基礎和製造業技術均位居世界前茅,並是世界第四大出口國和進口國。2015年,日本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依國際匯率可兌換成為三萬二千,人均國民收入則在三萬七千美元左右,人類發展指數亦一直維持在極高水平。.
查看 牡丹鄉和日本
放屁豆
樹豆又稱放屁豆、蒲姜豆、木豆、米豆、樹荳、柳豆、白樹豆、花螺樹豆、觀音豆、番仔豆、山豆根,是豆類植物。可採集食用,又也可作榨油用。最多生長於印度東部和埃及,台灣也很常見為人所栽培。放屁豆因為食後,會令人放屁,所以稱為放屁豆。.
查看 牡丹鄉和放屁豆
愛玉子
愛玉籽(學名:Ficus pumila var.)又稱為愛玉、玉枳、枳仔、草枳仔、澳澆、(ò-giô)、愛玉欉(其學名源自ài-gio̍k-tsâng),屬桑科榕屬植物,為台灣特有亞種,與薜荔(Ficus pu-mila L.)皆屬雌雄異株。.
查看 牡丹鄉和愛玉子
另见
屏東縣行政區劃
- 三地門鄉
- 九如鄉
- 佳冬鄉
- 來義鄉
- 內埔鄉
- 南州鄉
- 崁頂鄉
- 恆春鎮
- 新園鄉 (台灣)
- 新埤鄉
- 春日鄉
- 東港鎮 (台灣)
- 枋寮鄉
- 枋山鄉
- 林邊鄉
- 泰武鄉
- 滿州鄉
- 潮州鎮
- 牡丹鄉
- 獅子鄉 (台灣)
- 瑪家鄉
- 竹田鄉
- 萬丹鄉
- 萬巒鄉
- 車城鄉 (台灣)
- 里港鄉
- 長治鄉
- 霧台鄉
- 高樹鄉
- 鹽埔鄉
- 麟洛鄉
源自台灣原住民語言的台灣地名
- 三地門鄉
- 中華民國
- 二林鎮
- 八里區
- 北投區
- 卑南鄉
- 卓蘭鎮
- 南投市
- 埔里鎮
- 基隆市
- 大溪區
- 大甲區
- 大肚區
- 大里區
- 太麻里鄉
- 學甲區
- 宜蘭縣
- 後龍鎮 (台灣)
- 春日鄉
- 沙鹿區
- 海端鄉
- 滿州鄉
- 烏來區
- 牡丹鄉
- 玉井區
- 瑪家鄉
- 甲仙區
- 羅東鎮 (台灣)
- 苑裡鎮
- 苗栗縣
- 萬華區
- 西螺鎮
- 通霄鎮
- 那瑪夏區
- 霧台鄉
- 霧峰區
- 麻豆區
- 龜山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