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南齐
齊(479年-502年)是中国历史上南北朝时期南朝第二个朝代。为蕭道成所建。史称南齐(以与北朝的北齐相区别)或萧齐。 以齐为国号,源于谶纬之说。《谶书》云:“金刀利刃齐刈之”,意即“齐”将取代“宋”(因为南朝宋皇族为刘姓)。.
查看 法华三部经和南齐
妙法莲华经
《妙法蓮華經》(梵文:सद्धर्मपुण्डरीकसूत्र ),簡稱《法華經》,法華三部經之一,其餘兩部經為《無量義經》與《觀普賢菩薩行法經》。梵文 Sad-dharma,中文意為「妙法」。Puṇḍárīka 意译為「白蓮花」,以蓮花(蓮華)出淤泥而不染,比喻佛法的洁白、清净。Sūtra 意為「經」,故此經之全名為《妙法蓮華經》。 《妙法蓮華經》說一乘圓教,表清淨了義,究竟圓滿,微妙無上。全文共二十八品,前十四品說一乘之因,後十四品說一乘之果。《法華經》是佛陀釋迦牟尼晚年所說的教法,佛陀弘法《法華經》和《涅槃經》共八年,屬於開權顯實的圓融教法,大小無異,顯示所有眾生皆可成佛之一乘了義。在天台宗五時教判中,屬於法華、涅槃之最後一時。.
查看 法华三部经和妙法莲华经
佛经
佛經,為記載佛語和佛陀教法的經典。主要指經藏,有時也泛指經律論三藏,以及歷代後賢著作的全部佛典,古代總稱為「眾經」、「一切經」或「大藏經」。按照佛教的傳統和記載語言,佛典可分為巴利語(南傳上座部佛教)、古漢語(漢傳佛教)、藏語(藏傳佛教)三大體系,殘存的梵語、犍陀羅語文獻,並衍生出日文、西夏文、回鶻文、蒙文、滿文、泰文、緬文、僧伽羅文、現代中文和英文等語言的再譯本。 佛教在印度一千多年的發展,誕生了為數眾多的龐大典籍。儘管有共通源頭,但經過長期抉擇、揚棄與衍生的教判過程,形成了多樣化的面貌和互異特質:.
查看 法华三部经和佛经
佛說觀普賢菩薩行法經
《佛說觀普賢菩薩行法經》(Samantabhadra-bodhisattva-dhyana-carya-dharma-sutra),又稱觀普賢菩薩行法經、普賢菩薩行法、普賢觀經,大乘佛教經典,現只存漢譯本。天台宗以其為法華三部經之一,認為普賢觀經是法華經的結經。.
刘宋
宋(420年-479年)史稱劉宋或稱南宋(跟其他南朝政權,南齊、南梁及南陳看齊)是中国南北朝时期南朝的第一个朝代,也是南朝版圖最大的朝代,當時所謂「七分天下,而有其四」。439年,北魏統一中国北方後,與劉宋形成南北對峙。劉宋强盛时,其统治地区北以秦岭、黄河与北魏相邻,西至四川大雪山,西南包括云南,南至越南中部横山、林邑一带。.
查看 法华三部经和刘宋
鸠摩罗什
鳩摩羅什(कुमारजीव,IAST:;344年-413年灵山海会),東晉十六国时期西域龜茲人,佛教比丘,是汉传佛教的著名譯師。譯著包括《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中論》、《大智度論》、《妙法蓮華經》等等。.
查看 法华三部经和鸠摩罗什
汉传佛教
漢傳佛教,指以漢字記載經典或漢字文化圈的佛教,與南傳佛教、藏傳佛教形成世界上現存的三大佛教傳統。漢傳佛教主要流傳於中國大陸、朝鮮半島、台灣、日本與越南等地。 印度的聲聞佛教與大乘佛教經西域傳入中原地区,再經由中國傳播至朝鮮半島、日本與越南等地,形成以漢譯經典為本的汉传佛教。漢傳佛教以大乘佛教為主流,是形塑大乘佛教面貌的主要力量之一;自唐密在汉地消亡后,漢傳佛教的宗派以顯宗為多,與藏傳佛教之顯密並重不同。漢傳佛教和其他各系佛教最大的差別主要是口稱南無阿彌陀佛、素食、戒疤,南傳佛教不認同「南無阿彌陀佛」之用語,素食和戒疤也是漢傳佛教獨有,並非印度佛教的戒律。.
查看 法华三部经和汉传佛教
法华宗
法華宗,佛教宗派,以《妙法蓮華經》為根本經典而得名。可以指:.
查看 法华三部经和法华宗
法华三部经
法华三部经,为漢傳佛教中,對《无量义经》、《妙法莲华经》、《观普贤菩萨行法经》三部佛教经典的合称。.
查看 法华三部经和法华三部经
普贤菩萨
普賢菩薩(समन्तभद्र ),曾譯遍吉菩薩,音譯為三曼多跋陀羅,汉传佛教四大菩萨之一。是象徵理德、行德的菩薩,同文殊菩薩的智德、正德相對應,是娑婆世界釋迦牟尼佛的右、左脇侍,被稱為「华严三圣」。從《法華經・普賢勸發品》描述:普賢菩薩來自東方寶威德上王佛國,至娑婆世界參加法華經聖會。故有推論普賢菩薩來自東方寶威德上王佛國淨土。《悲華經・諸菩薩本授記品第四之二》描述:寶藏佛授記普賢菩薩為來將成佛,名為智剛吼自在相王佛。 另外,有部分日本真言宗人士認為衛護佛門的金剛藏王菩薩(金剛薩埵)是普賢菩薩化身,密教是由金剛薩埵所開創。有一說金剛薩埵為大勢至菩薩或其他佛、菩薩所示現。又有一說,藏傳佛教中的寧瑪派認為,普賢菩薩是普賢王佛的報身。.
查看 法华三部经和普贤菩萨
智顗
釋智顗(漢語拼音:Zhi-yi,),俗姓陈,字德安,法名智顗,法號智者,生於荆州华容(縣治位於今中國湖北潜江),漢傳佛教出家僧侶。曾居於天台山國清寺,人稱天台大師,為天台宗的實際創始人,後世尊崇他為天台宗四祖。其学说以《法华经》为主教依据,故天台宗亦称法华宗。并广弘教法,创五时八教的判教,发明一念三千,圆融三谛的思想。强调止观双修的原则,立一心三观。智顗于陈、隋两朝深受帝王礼遇,隋煬帝楊廣授予智顗“智者”之号,世稱智者大师。.
查看 法华三部经和智顗
另见
大乘佛經
- 不增不減經
- 仁王护国经
- 佛遺教經
- 佛顶尊胜陀罗尼经
- 八十八佛洪名寶懺
- 六祖坛经
- 勝鬘經
- 十地經
- 圆觉经
- 地藏菩萨本愿经
- 大乘庄严经论
- 大宝积经
- 大方等大集经
- 大般涅槃经 (大乘)
- 大般若经
- 大藏经
- 央掘魔罗经
- 如來藏學派
- 如來藏經
- 妙法莲华经
- 密嚴經
- 小品般若经
- 普曜經
- 月燈三昧經
- 本愿
- 梵網經 (大乘佛教)
- 楞伽經
- 楞嚴經
- 法华三部经
- 火首金刚
- 無量壽經
- 稻稈經
- 維摩詰所說經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 般若经
- 華嚴經
- 觀無量壽佛經
- 解深密經
- 金光明經
- 金剛經
- 阿彌陀經
- 首楞嚴三昧經
大乘文獻
- 三教指歸
- 不增不減經
- 中论
- 佛遺教經
- 僧伽吒經
- 入中論
- 入唐求法巡礼行记
- 入菩薩行論
- 唯识三十论颂
- 大乘起信论
- 大乘阿毘達磨集論
- 大智度論
- 央掘魔罗经
- 寶性論
- 往生咒
- 成唯识论
- 摄大乘论
- 摩訶止觀
- 教判
- 法华三部经
- 法苑珠林
- 現觀莊嚴論
- 瑜伽師地論
- 百論
- 直指心體要節
- 般舟三昧经
- 菩提道燈論
- 辨法法性論
- 金剛三昧經
- 阿毗达磨俱舍论
- 高僧傳
法華系佛教
- 井上日召
- 創價學會
- 十如是
- 十界
- 多宝佛
- 大石寺
- 大般涅槃经 (大乘)
- 天下五剑
- 妙法莲华经
- 妙見菩薩
- 富士大石寺顯正會
- 常不轻菩萨
- 日昭
- 日莲
- 日蓮宗
- 日蓮正宗
- 本能寺
- 法华三部经
- 石原莞尔
- 立正佼成會
- 立正大學
- 美國創價大學
亦称为 法华三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