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勝鬘經

指数 勝鬘經

《胜鬘师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广经》(梵语:Śrīmālādevī Siṃhanāda Sūtra;英語:Lion's Roar of Queen Śrīmālā),简称《胜鬘经》,佛教典籍,主要阐述寶積部如來藏佛理。.

15 关系: 受戒大宝积经如來藏佛陀佛教北凉刘宋四谛皈依菩提流志英語梵语求那跋陀罗波斯匿王涅槃

受戒

受戒 戒可略分-五戒、沙彌戒、沙彌尼戒、式叉摩尼戒 、比丘戒、比丘尼戒、優婆塞戒、優婆夷戒、菩薩戒等。 受持禁戒在因地修行時有大功德,有止惡趣善、善護心念、長養慈悲心、利樂有情眾生、能生慚愧心、能迅速證果等等之利益。.

新!!: 勝鬘經和受戒 · 查看更多 »

大宝积经

《大宝积经》,梵文Mahā ratnakūṭa sūtra,又称《宝积经》,为一百二十卷,唐朝菩提流志等译,收入《大正新修大藏经》第十一部。该经主要讲述菩萨修行法及授记成佛等,为大乘佛教五部经之一(其他包括《大般若经》、《大集经》、《华严经》、《大般涅槃经》)。“宝积”为“积集法宝”意。.

新!!: 勝鬘經和大宝积经 · 查看更多 »

如來藏

如来藏(Tathāgatagarbha),大乘佛教術語。最貼切之註解:「如來藏乃法身在纏。」,即此義,故知众生都有成佛的可能性。大乘佛教三大派别(中观、唯识、如来藏)之一。.

新!!: 勝鬘經和如來藏 · 查看更多 »

佛陀

#重定向 佛.

新!!: 勝鬘經和佛陀 · 查看更多 »

佛教

佛教起源於古印度河流域迦毗羅衛國(现在的尼泊尔和印度邊界中間,較為靠近尼泊爾)的太子悉達多·喬答摩(古譯:瞿曇)(佛號屎嘎懶覺泥)在大約西元前6世紀對於佛弟子所開示的教導,後发展为宗教。全世界约有5億佛教徒.

新!!: 勝鬘經和佛教 · 查看更多 »

北凉

北凉(397年或401年-439年)是十六国之一。由匈奴支系盧水胡族的首領沮渠蒙逊所建立;另有一種看法認為建立者為段業,此說是以蒙遜堂兄沮渠男成擁立段業稱涼州牧,並改元神璽為立國之始(397年)。.

新!!: 勝鬘經和北凉 · 查看更多 »

刘宋

宋(420年-479年)史稱劉宋或稱南宋(跟其他南朝政權,南齊、南梁及南陳看齊)是中国南北朝时期南朝的第一个朝代,也是南朝版圖最大的朝代,當時所謂「七分天下,而有其四」。439年,北魏統一中国北方後,與劉宋形成南北對峙。劉宋强盛时,其统治地区北以秦岭、黄河与北魏相邻,西至四川大雪山,西南包括云南,南至越南中部横山、林邑一带。.

新!!: 勝鬘經和刘宋 · 查看更多 »

四谛

四圣谛 (梵文:चत्वारि आर्यसत्यानि ;cattāri ariyasaccāni,藏文 བདེན་པ་བཞི། 又称四真谛、四谛),四種神聖的諦,即苦聖諦、苦集聖諦、苦滅聖諦和苦滅道跡聖諦,簡稱為苦谛、集谛、灭谛和道谛,是佛陀之基本教法,歷史上部派佛教和現代上座部佛教的基本教义。.

新!!: 勝鬘經和四谛 · 查看更多 »

皈依

依(saranam gacchami),又作歸依、歸信,佛教術語,是成為佛教徒之前的宣誓儀式。佛教信徒在完成皈依儀式後,就是正式佛教徒,依性別可以稱為「優婆塞」或「優婆夷」。在上座部佛教及大乘佛教的多數派別,都主張三皈依(Tisarana),即皈依佛、法、僧等三寶,又稱歸依三宝,誓願終生信從三宝,直至未来解脱成佛。藏傳佛教則加上皈依上師,成為四皈依。 有時把信奉一種宗教,統稱為皈依,比如「伊凡卡·川普原為基督教長老宗信徒,2009年皈依猶太教,與夫婿成婚。」、「历史上对君士坦丁大帝为何皈依、是否真正皈依基督教的猜测从未停止过。.

新!!: 勝鬘經和皈依 · 查看更多 »

菩提流志

菩提流志(Bodhiruci),意譯為覺愛。南天竺人,唐朝武后時來,翻譯三藏經典。開元釋教錄卷九記載:「沙門菩提流志,本名達磨流支,唐言法希,天后改為菩提流志,唐言覺愛。南印度人。」宋高僧傳卷三記載:「釋菩提流志,南天竺國人也。淨行婆羅門種,姓迦葉氏。.

新!!: 勝鬘經和菩提流志 · 查看更多 »

英語

#重定向 英语.

新!!: 勝鬘經和英語 · 查看更多 »

梵语

梵语(संस्कृता वाक्,,簡稱संस्कृतम्,)是印欧语系的印度-伊朗語族的印度-雅利安语支的一种语言,是印歐語系最古老的語言之一。和拉丁語一樣,梵語已經成為一種屬於學術和宗教的專門用語。 印度教經典《吠陀經》即用梵文寫成。其語法和發音均視作一種宗教儀規而得以絲毫不差地保存下來。19世紀時梵語成為重構印歐諸語言的關鍵語種。古印度相信梵文是由梵天發明。.

新!!: 勝鬘經和梵语 · 查看更多 »

求那跋陀罗

求那跋陀罗 Guṇabhadra(),又譯為求那跋多羅,簡稱跋陀,意譯為功德贤,中天竺人,印度佛教高僧、译經师。劉宋元嘉年間來到中國。《楞伽師資記》記載求那跋陀羅是楞伽師的始祖,視他為菩提達摩的老師。.

新!!: 勝鬘經和求那跋陀罗 · 查看更多 »

波斯匿王

波斯匿王(Prasenajit,Pasenadi),又譯作鉢邏犀那恃多王,邏犀那恃多王、囉洗曩喻那王。意譯勝軍王、勝光王、和悅王、月光王、明光王。古印度憍薩羅國國王,子毘琉璃、祇陀。.

新!!: 勝鬘經和波斯匿王 · 查看更多 »

涅槃

涅槃(Nibbāna;Nirvāṇa),佛教術语,合文作,又譯為泥洹、般泥洹、般涅槃、涅槃那、涅盤那、泥盤那、波利暱縛男,意譯為圓寂、滅度、寂滅、無為、解脫、自在、安樂、不生不滅等。佛教教義認為涅槃是將世間所有一切法都滅盡的狀態,所以涅槃中永遠沒有生命中的種種煩惱、痛苦,從此不再受後有,也就是不再有下一世的六道輪迴。這個術語最早源自於古印度婆羅門教,當時眾說紛紜。佛教認為外道無法實證何謂涅槃,在無佛教的時代只有佛和辟支佛可以親證涅槃。釋迦牟尼菩薩降生後,出家成佛轉法輪,教導弟子佛法,才開始有聲聞聖弟子實證涅槃,聲聞四果阿羅漢捨壽後,會取證無餘涅槃,進入不生不死狀態。時至今日,當有佛教上師、沙門、比丘、比丘尼等修行者過世時,許多人會尊稱他們涅槃了。.

新!!: 勝鬘經和涅槃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胜鬘经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