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90 关系: 加林娜·亚历山德罗芙娜·朱可娃,基輔,十月革命,大将,大清洗,大本营,季莫申科,學徒,尼古拉·亞歷山德羅維奇·布爾加寧,巴格拉基昂行動,巴格拉季昂,巴斯勳章,中央委员会,中央集團軍,中華民國,中苏友谊勋章,布尔什维克,七七事变,布琼尼,亚历山大·米哈伊洛维奇·华西列夫斯基,康斯坦丁·康斯坦丁诺维奇·罗科索夫斯基,库尔斯克会战,伏尔加格勒,伏罗希洛夫,弗拉基米爾·伊里奇·列寧誕辰一百週年紀念獎章,德怀特·艾森豪威尔,保衛史達林格勒獎章,保衛列寧格勒獎章,保衛莫斯科獎章,保衛高加索獎章,俄国内战,俄罗斯帝国,俄语,圣彼得堡,匈牙利十月事件,列寧勳章,列昂尼德·伊里奇·勃列日涅夫,儒略曆,军区,军衔,关东军,克里姆林宫,第一代阿拉曼的蒙哥馬利子爵伯納德·蒙哥馬利,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米哈伊爾·尼古拉耶維奇·圖哈切夫斯基,紅場,紅旗勳章,維斯瓦河-奧德河攻勢,维亚切斯拉夫·米哈伊洛维奇·莫洛托夫,... 扩展索引 (40 更多) »
- 20世纪回忆录作者
- 伏龍芝軍事學院校友
- 俄羅斯第二次世界大戰人物
- 勝利勳章獲得者
- 卡盧加州人
- 安葬於克里姆林宮紅場墓園者
- 布尔什维克
- 指挥官十字星级波兰复兴勋章获得者
- 苏联元帅
- 苏联第一届最高苏维埃代表
- 苏联第三届最高苏维埃代表
- 苏联第二届最高苏维埃代表
- 苏联第四届最高苏维埃代表
- 蘇聯國防部長
加林娜·亚历山德罗芙娜·朱可娃
加林娜·亚历山德罗芙娜·朱可娃(Галина Александровна Жукова,),娘家姓谢苗诺娃(Семёнова),是苏联元帅格奥尔基·康斯坦丁诺维奇·朱可夫的第二任妻子。.
查看 格奥尔基·康斯坦丁诺维奇·朱可夫和加林娜·亚历山德罗芙娜·朱可娃
基輔
基輔(Kyiv ;Kyjev;Kiyev )位于乌克兰中北部第聂伯河中游,是烏克蘭首都、基輔州首府及第一大城市,人口達2,907,817(2016年)。 基輔是東歐重要的工業、科學、文化及教育中心,也是許多高科技產業、高等教育機構和歷史建築的所在地,擁有廣泛的基礎設施和高度發達的公共交通系統,如基輔地鐵。 基輔的名稱來自「Kyi」,傳說中這座城市的建立者之一(Kyi, Shchek, Khoryv三兄弟和姐妹Lybid)。基輔在5世紀時是一座交易所,後逐漸成為東斯拉夫文明的中心,並在10世纪至13世紀成為基輔羅斯的首都。1240年12月的拔都入侵徹底摧毀了這座城市,使基輔失去過去數個世紀所獲得的政治影響力。後來強盛鄰國的興起,使得這裡成為這些大国的邊境重鎮(立陶宛大公國、波兰立陶宛联盟、俄羅斯帝國)。 19世紀末,基輔因俄羅斯帝國的工業革命而再度興起。基輔在經歷1917年俄國革命引發的動盪時期後,自1921年起成為烏克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的重要城市,1934年後成為首都。苏德战争期間,基輔在1941年7月7日—9月26日的基辅战役中被纳粹德国国防军占领,1943年10月被红军解放,并迅速发展成為蘇聯第三大城市。1991年蘇聯解體,烏克蘭獨立,基輔成為烏克蘭首都。.
十月革命
十月革命(p),苏联文献中正式称为“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r),又稱紅十月、十月起義、列寧革命或布尔什维克政變,是1917年俄國革命经历了二月革命後的第二个阶段,推翻了以克伦斯基为领导的俄国临时政府,建立布尔什维克派领导的政府。十月革命发生于1917年11月7日(儒略历10月25日)。 这场革命跟随并且利用了发生于同年的二月革命,那场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并建立了以贵族和前贵族为主体组建的临时政府。此时城市工人开始组建委员会(俄语称「苏维埃」),其中革命者批评临时政府及其行动。发生于彼得格勒的十月革命推翻了临时政府并给当地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中占据多数(俄语称「布尔什维克」)的派别控制的苏维埃赋予了权力。紧接着开始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宣扬社会主义的国家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随着这场革命未能得到彼得格勒以外地区的广泛承认,俄国内战(1917–1922)爆发并于1922年建立苏联。 这场革命由布尔什维克利用他们在彼得格勒苏维埃中的影响力组建武装力量来领导。布尔什维克赤卫队武装在指挥下开始于儒略历1917年10月24日接管政府建筑。翌日,冬宫(当时俄国首都彼得格勒的临时政府所在地)被夺取。 苏联和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及組織普遍认为,十月革命是经列宁领导下的布尔什维克派领导的武装起义,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二个无产阶级政权──苏维埃政权和由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的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革命推翻了以资产阶级的俄国临时政府,為1918至1920年的俄国内战和1922年苏联成立奠定了基礎。而持有反对观点的学者认为,俄国临时政府实质上是由俄国社会革命党和孟什维克派等社会主义者为主要成员的政府,而并非“资产阶级政府”;“冬宫之夜”也并未发生激烈的武装冲突。.
大将
大將,也稱一級上將,是部分國家設有的軍銜,一般位於元帅和二級上將之間。通常以四顆星為代表。.
大清洗
大清洗(Большая чистка),一譯「大整肅」、「大清掃」,是指在1930年代,蘇聯在蘇聯最高領導人史達林執政下爆發的一場政治鎮壓和迫害運動。以谢尔盖·基洛夫被刺事件引发,它包括對蘇聯共產黨內部的清洗以及對無辜人員的迫害,這段時期典型的現象包括無處不在的政治審查、到處都存在的懷疑「間諜破壞」、做秀公審、關押和死刑。 大清洗在前苏联时代被称为肃反运动,然而今日的俄罗斯更多地称这段时期为“大恐怖”(Большой террор)或“叶若夫时期”(Ежовщина)。.
大本营
大本营可以指:.
季莫申科
Тимошенко是一个源于乌克兰的姓氏,其来源为源于希腊的名字蒂莫西。中文音译包括.
學徒
學徒是開始從事某種手藝活的實習者,通過給僱主當學徒,他們可以獲得相應的就業憑證和經驗,或者得到僱主續約。從學徒畢業的人就會成為熟練工人。其性質和現代更常見的實習生相似。不同地區不同時代的學徒期也不同,從三年至七年都有。旧式学徒通常会雇主之间形成一定的人身依附关系。.
尼古拉·亞歷山德羅維奇·布爾加寧
尼古拉·亚历山德罗维奇·布尔加宁(Николай Александрович Булганин,)苏联政治家、国务活动家,曾任苏联部长会议主席(名义上的政府首脑,1955年2月8日-1958年3月27日)。.
查看 格奥尔基·康斯坦丁诺维奇·朱可夫和尼古拉·亞歷山德羅維奇·布爾加寧
巴格拉基昂行動
巴格拉基昂行動(Oперация Багратион,取自於俄羅斯將軍彼得·巴格拉基昂)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蘇聯於1944年對白俄羅斯發動大規模攻勢的代號,於6月22日開始實行(與3年前德國入侵蘇聯的巴巴羅薩行動同一天),蘇軍自4個方向進攻,擊潰德國中央集團軍與收復了白俄羅斯首都明斯克,並到8月渡過維斯瓦河、一直推進到東普魯士邊界的里加暫做重整。蘇軍這次的攻勢使得德國中央集團軍及其屬下3個軍團包括第4軍團、第3裝甲軍團及第9軍團崩潰,損失了28個陸軍師,被認為可能是德軍在二戰中最大的單一敗戰。德軍在這次行動中的損失無法彌補,軍事歷史學家說:「自從1944年夏季中央集團軍的崩潰後,德軍將要在東方進行一場極為痛苦的戰爭」。在這場行動結束後,蘇軍收復了大部分西部領土,也在羅馬尼亞與波蘭邊境取得立足地。.
巴格拉季昂
#重定向 彼得·伊萬諾維奇·巴格拉季昂.
巴斯勳章
最尊贵的巴斯勋章(The Most Honourable Order of the Bath,旧称最尊贵的巴斯军事勋章),由乔治一世在1725年5月18日设立。巴斯一名来自于中世纪时代,册封骑士的其中一种仪式 - 沐浴,象征着净化。以这种方式册封的骑士称为“沐浴骑士”,音译为“巴斯骑士”。乔治一世为这些骑士设立了巴斯骑士团,但他本人并非巴斯骑士,因为巴斯骑士此前并非骑士团,管理依据一系列的规定进行,在巴斯骑士出现空缺时会选择人选替补。 巴斯勋章分为三等:.
中央委员会
中央委员会或中央执行委员会,是部分社會團體設置的中央行政機構,多由政黨採用,尤其是共产党與社会民主党,一般多以「黨中央」、「中央黨部」或「中央」稱之,且不管其執政與否,例如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就一直被简称为“中共中央”。在政党内部,中央委员会由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在执政的共产党中,中央委员会在代表大会间歇期间决定党的事务,有时负责选举中央政治局成员。而非执政的共产党,一旦民主集中制的程序导致意见一致的情形,中央委员会通常被党员理解为决策中最终权力部门。 共产党以外的其他组织也可能有中央委员会,例如门诺派和匿名戒酒會,以及“为良心拒服兵役中央委员会”。在美国,民主党和共和党都有中央委员会,他们担当着领导国家组织/行政层面组织的职责,如同各郡和州当地民主党或共和党政府内,個別的地区委员会一样的地位。或莱茵河航运中央委员会此类机构。 在中華民國政黨當中,受到長期執政的列寧式政黨中國國民黨影響,主要政黨皆以中央委員會或中央黨部做為最高行政機構。而「黨中央」一詞除了指中央委員會外,有時也指各政黨的「中央常務委員會」(簡稱「中常會」),由中央委員會成員中選出數名中央常務委員(簡稱「中常委」)組成,參與政黨內部的核心事務,功能類似共產黨的政治局。.
中央集團軍
中央集團軍(德語:Heeresgruppe Mitte)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納粹德国在德蘇戰爭上部署的3个主要的集团军群之一,創建於1941年6月22日。中央集團軍原先創建的目的是為了攻下蘇聯首都莫斯科,它参加了德蘇戰爭中除了史達林格勒戰役和列寧格勒戰役外的大部分決定性戰役。在蘇聯開始反擊後,中央集團軍漸漸崩壞,被切割成若干的小型軍單位,在1944年苏联紅軍发动的巴格拉基昂作战行动中德国中央集團軍被彻底击溃,在1945年1月25日被包圍在柯尼斯堡口袋後,中央集團軍改名為北方集團軍,以A集團軍改名為中央集團軍繼續戰鬥,直到在柏林战役和布拉格攻勢中彻底消亡。值得一提的是,拥有两个装甲集群的中央集团军群在巴巴罗萨作战3个集团军群中战斗力最强的。.
中華民國
中華民國是位於東亞的民主共和國,自1912年成立至1971年退出聯合國期間是中國的代表政權,之後則因主要國土位置與國際政治現狀而在國際上通稱「臺灣」。建政之初繼承原清朝統治的中國領土,至今未放棄主張自己為代表中國之唯一合法政府。1945年二戰結束後從日本接收臺灣。1949年因第二次國共內戰失去大部分中國領土的治權,現今實際管轄的領土(即自由地區)總面積36,197平方公里,包括臺灣本島及附屬島嶼(北方三島,蘭嶼,綠島等)、澎湖群島、福建沿海附屬島嶼(金門群島、馬祖列島、烏坵列島)與部分南海諸島(東沙群島,太平島,中洲島等),首都為臺北市.
中苏友谊勋章
#重定向 中苏友谊万岁奖章.
布尔什维克
布尔什维克(большевик),旧译布尔塞维克,在俄语中意为“多数派”,是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中的一个派别。布尔什维克派的领袖人物列宁认为,社会民主工党应该建立一个以少数“职业革命家”为核心、多数党员对其绝对服从的组织模式,即民主集中制。遭到了党内另一派的质疑和反对。1903年在布鲁塞尔和伦敦举行的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上,布尔什维克派与党内的另一派孟什维克因意见不合最终分道扬镳。在《火星报》编辑部领导层选举时,由于布尔什维克人数多于对方,因此以俄语“多数派”得名。1917年,布尔什维克通过十月革命以暴力夺取了俄国政权,最终在日后成为苏联共产党。虽然布尔什维克在俄语当中的意思是多数派,但是直到1917年十月革命的时候,布尔什维克在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当中实际上一直是少数。.
七七事变
七七事變,又稱蘆溝橋抗戰、卢沟桥事變,是中華民國與日本於1937年7月7日發生在中華民國河北省宛平縣盧溝橋的一起軍事衝突,為第二次中日戰爭(八年抗戰)全面爆發的起點。 1937年7月7日晚,日本駐屯軍在蘆溝橋附近演習。駐豐台日軍稱演習中一名士兵「失蹤」,要求進宛平城搜查,遭拒絕後,即攻擊城西盧溝橋。當晚10時40分,日軍聲稱演習地點傳來槍聲,並有一名為志村菊次郎的士兵「失蹤」,要求進入宛平城搜查,遭守城的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九军(前身之一為西北軍)拒絕。日军挑起卢沟桥事变。中國駐軍第二十九军奮起抵抗。翌日清晨5時許,日軍炮轰宛平城。随后发生了平津作战。第二十九軍在之后的平津作战中打輸,撤退至保定,平津地区為日本佔領,第二次中日戰爭随后全面爆发。.
布琼尼
#重定向 谢苗·米哈伊洛维奇·布琼尼.
亚历山大·米哈伊洛维奇·华西列夫斯基
亚历山大·米哈伊洛维奇·瓦西列夫斯基(俄文:Александр Михайлович Василевский,),苏联红军总参谋长、远东军总司令。1943年荣获苏联元帅军衔。生于伊万诺沃州新戈利奇哈镇一神父家庭。1915年9月从阿列克谢军事学校速成班毕业,立即被派往前线。十月革命后参加红军,1931年5月被调到红军军事训练部工作。1936年被送到培养高级将领的总参军事学院学习,毕业后即被调到总参谋部工作。1940年5月华西列夫斯基担任总参谋部作战部副部长,主管西方防务。1941年8月出任副总参谋长兼总参谋部作战部部长。1942年5月出任总参谋长。1942年10月起还同时担任苏联副国防人民委员。任职期间,几乎经历了苏联卫国战争的所有重大战役,显示出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1945年6月被任命为远东苏军总司令,负责指挥所有的参战部队实施八月風暴行動,战后任苏联武装力量部部长。1953年起先后任苏联国防部第一副部长,主管军事科学研究的副部长,1959年出任苏联国防部总监组总监。 他荣获兩次“苏联英雄”称号、8枚列宁勋章,两次获苏联胜利勋章及许多其他勋章,1977年12月5日在莫斯科去世。.
查看 格奥尔基·康斯坦丁诺维奇·朱可夫和亚历山大·米哈伊洛维奇·华西列夫斯基
康斯坦丁·康斯坦丁诺维奇·罗科索夫斯基
康斯坦丁·康斯坦丁诺维奇·罗科索夫斯基(Konstanty Ksawerowicz Rokossowski,Константин Константинович Рокоссовский,)是苏联元帅,生于波兰華沙市;母親是俄羅斯人、父親是波蘭人,故其與波蘭有著密切的聯繫。他是苏联陆军統帥及軍事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德蘇戰爭中與朱可夫和科涅夫並稱為蘇聯陸軍的3架馬車之一,以頭腦冷靜沉穩及處亂不驚而聞名於世。他在蘇聯衛國戰爭期間組織指揮不少重大戰役,主要包括:斯摩棱斯克戰役、莫斯科會戰、史達林格勒會戰、庫爾斯克會戰、白俄羅斯戰役、東普魯士戰役、東波美拉尼亞戰役及柏林戰役等,是苏联卫国战争期间指挥过方面军最多的将领,被譽為“常勝元帥”及“逆境英雄”,2002年俄羅斯軍事學院評定排名第3。.
查看 格奥尔基·康斯坦丁诺维奇·朱可夫和康斯坦丁·康斯坦丁诺维奇·罗科索夫斯基
库尔斯克会战
库尔斯克会战(Battle of Kursk)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德蘇战争中,德國與蘇聯於庫爾斯克爆發的一場大型会戰,雙方共投入了超過268萬名士兵和6,044輛坦克,是史上規模最大的坦克會戰和單日空戰。庫斯克會戰是德軍最後一次對蘇聯發動的戰略性大规模進攻,德軍計畫使用4個軍團,欲從由南方的別爾哥羅德自南向北以及自北方的奥廖尔自北向南夾擊库尔斯克地區,企图合圍在库尔斯克以西的中央突出部的共有6个軍團的蘇軍,重奪戰略主動權,但由於蘇軍事先已得知德军要进攻的情报并已做好建立3道防御线的嚴密防御和駐守數量極為龐大的兵力,德軍進攻步調緩慢且付出伤亡慘重,最後因為在1943年7月12日南線義大利被盟軍登陸西西里島,不得不抽調兵力防衛義大利而被迫中止堡垒计划的进攻。此次戰役後期,蘇軍發動一連串大型进攻战役:奥廖尔进攻战役(1943年7月12日-8月18日)、別爾哥羅德-哈尔科夫进攻战役(1943年8月3日-8月23日)相继收复了奥廖尔、別爾哥羅德和哈尔科夫,德军向第聂伯河方向全面败退。 库尔斯克战役是苏德战争的分水岭,战役之前德军还有一定程度上的战略主动权,能夠自主选择发动进攻战役和进攻方向;战役之后,德军完全丧失了战略主动权,苏联红军从这里开始了收復国土的大规模的全面进攻。库尔斯克会战同時也被視為歐洲東部戰線的又一个,也是最后一个關鍵轉捩點。.
伏尔加格勒
伏尔加格勒(Волгогра́д,羅馬化:Volgograd)是俄羅斯南部伏爾加格勒州的都市,也是伏爾加格勒州的首府。該城始建于1589年,原名察里津(Цари́цын),1925年4月10日改称斯大林格勒(Сталингра́д),1961年改為現名。2013年1月31日,伏尔加格勒市杜马通过决议,在每年的8月23日(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署日)、2月2日(斯大林格勒保卫战胜利日)、5月9日(纳粹德国无条件投降日和二战欧洲战场胜利日)、9月2日(对日作战胜利纪念日)、6月22日(苏德战争的巴巴罗萨作战开始日)和11月19日(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天王星作战开始日)这六个纪念日里将市名改为斯大林格勒。.
伏罗希洛夫
#重定向 克利缅特·叶夫列莫维奇·伏罗希洛夫.
弗拉基米爾·伊里奇·列寧誕辰一百週年紀念獎章
弗拉基米爾·伊里奇·列寧誕辰一百週年紀念獎章(Юбилейная медаль В ознаменование 100-летия со дня рождения Владимира Ильича Ленина»;)是蘇聯在1969年11月5日由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頒令設立的一種紀念獎章,以紀念弗拉基米爾‧伊里奇‧列寧誕辰一百週年。.
查看 格奥尔基·康斯坦丁诺维奇·朱可夫和弗拉基米爾·伊里奇·列寧誕辰一百週年紀念獎章
德怀特·艾森豪威尔
德怀特·大卫·艾森豪威尔(/ˈaɪzənˌhaʊ.ər/ EYE-zən-how-ər,Dwight David Eisenhower,),美國政治人物和陸軍將領。他曾在1953至1961年間任美國第34位總統,亦是美國歷史上的九位五星上將之一。 艾森豪威尔生於美國德克萨斯州丹尼森的一個德國移民後裔家庭,本名大卫·德怀特·艾森豪威尔(David Dwight Eisenhower),後來才改名為德怀特·大卫·艾森豪威尔(Dwight David Eisenhower)。 艾森豪威尔曾經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盟軍在歐洲的最高指揮官、以及北大西洋公約組織部隊最高司令(1951年)。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他擔任盟軍在歐洲的最高指揮官,軍中的士兵都稱呼他為艾克(Ike)。負責計劃和執行監督1944年至1945年間對维希法国和纳粹德国的進攻行動。1951年又出任北大西洋公約組織部隊最高司令。.
保衛史達林格勒獎章
保衛史達林格勒獎章(Медаль «За оборону Сталинграда»)是蘇聯在1942年12月22日由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頒令設立的一種戰役獎章,以嘉許及認可蘇聯平民及軍事人員在1942年7月12日到11月19日史太林格勒保衛戰對德國軍隊的艱苦及英勇抗戰。有近76萬軍民獲得此獎章。.
保衛列寧格勒獎章
保衛列寧格勒獎章(Медаль «За оборону Ленинграда»,英語:Medal "For the Defence of Leningrad")是蘇聯在1942年12月22日由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頒令設立的一種戰役獎章,以嘉許及認可蘇聯平民及軍事人員在列寧格勒保衛戰,由1941年9月8日至1944年1月27日,共872日圍城期間對納粹德軍的艱苦及英勇抗戰。有147万人被授予了保卫列宁格勒奖章。.
保衛莫斯科獎章
保衛莫斯科獎章 Медаль «За оборону Москвы»,英語:Medal "For the Defence of Moscow")是蘇聯在1944年5月1日由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頒令設立的一種戰役獎章,以嘉許及認可蘇聯平民及軍事人員在1941年10月1日到1942年1月7日莫斯科保衛戰對德國軍隊的艱苦及英勇抗戰。有超過100萬軍民獲得此獎章。.
保衛高加索獎章
保衛高加索獎章(Медаль «За оборону Кавказа»)是蘇聯在1944年5月1日由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頒令設立的一種戰役獎章,以嘉許及認可蘇聯平民及軍事人員在1942年7月25日到1943年10月9日高加索戰役對德國軍隊的艱苦及英勇抗戰。有87萬軍民獲得此獎章,其中大部分是黑海舰队的水兵-他们组成了海军步兵(即其他國家的海軍陸戰隊)投入陸上的戰鬥。除此之外还包括参与保卫高加索的平民和保卫苏联主要石油产地不受轴心国侵略的其他人員。.
俄国内战
俄国内战(Гражданская война́ в Росси́и),后来又称為苏联国内战争或對蘇干涉戰爭,是於1917年11月到1922年10月,在前俄罗斯帝国境内发生的一场战争,交战双方是红军和由反布尔什维克力量组成的松散的联合力量白军,还有多国出兵干涉,部分战事还蔓延到外蒙古和波斯。苏联官方称法为“1917年到1922年的内战和武装干涉”。红军于1919年在乌克兰击败白军,并在西伯利亚击败亚历山大·高尔察克的武装。随后彼得·弗兰格尔领导的白军于1920年秋在克里米亚被击败。 许多独立运动随着俄罗斯帝国的崩溃和战争的进行而发起。其中芬兰、爱沙尼亚、拉托维亚、立陶宛和波兰成为主权国家。前俄罗斯帝国的其余领土在战后成立苏联。.
俄罗斯帝国
俄罗斯帝国(旧俄語:Россійская Имперія;Российская империя),亦简称为沙皇俄国、沙俄、帝俄或俄国,是1721年彼得大帝加冕為皇帝起至1917年尼古拉二世退位為止的俄罗斯,同时也是俄罗斯历史上最后一个君主制国家,由羅曼諾夫王朝統治。全盛時的疆域,北起北冰洋、南达黑海南部、西起波罗的海、东达阿拉斯加(1867年前),包括了整个中亚、波兰及芬兰,与挪威、瑞典王国、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罗马尼亚、奥斯曼帝国、波斯(今伊朗)、阿富汗、中國(當時為清朝)、朝鲜與日本(前期為江戶幕府、後為大日本帝國)接壤。根据1897年的人口普查登记,俄罗斯帝国共有1億2,560万人,至1914年达到1億6,570万人,仅次于大清帝國及大英帝国。 在羅曼諾夫王朝之前的留里克王朝的伊凡四世在1547年便已經開始使用“沙皇”的稱號,因此一些历史学家认为“俄羅斯帝國”真正诞生是沙皇伊凡三世征服诺夫哥罗德共和国或伊凡四世征服喀山,根据另一个角度来看,长期沙皇制度 (Царство),这是在1547年,伊凡四世加冕后已经帝国的当代俄语单词,而彼得大帝刚刚更换了一个拉丁化的代名词。也许后者是为了让欧洲承认俄罗斯作为一个欧洲的君主制国家。发生在17世纪俄罗斯的扩张,最终导致在17世纪中叶,俄罗斯完全征服西伯利亚之后,俄罗斯的领土到太平洋和波俄战争(1654—1667年)之后的左岸乌克兰;这个标志着俄罗斯帝国的成立。 俄罗斯帝国的國力在19世紀達到空前鼎盛,是當時的世界列強之一,自稱第三羅馬,但在19世纪後期的欧洲相继进行工业革命时没有紧随时代的步伐,导致其经济实力在20世纪初期的尼古拉二世时代远不及欧洲几大强国,尽管在此期间推行了几次较为成功的改革(如亚历山大二世的农奴制改革)。1914年8月,政局动荡不定的俄罗斯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不堪的战局直接导致了在1917年爆发二月革命,尼古拉二世签署退位诏书,俄罗斯帝国灭亡,俄羅斯共和國和俄國臨時政府成立,但同年就被布尔什维克派通过十月革命暴力推翻,被苏维埃俄国取代,但沙俄的残余势力直到1922年俄罗斯内战后才被完全消灭。.
俄语
俄语(russkij jazyk,发音)為聯合國官方語言之一。俄語属于斯拉夫语族的东斯拉夫语支,是斯拉夫语族中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是俄羅斯、白俄羅斯、吉尔吉斯斯坦及哈萨克斯坦的官方語言,主要在俄羅斯等前苏联加盟共和国中使用,且在華沙公約組織的成员国裡曾經被学校广泛列为第一外语教学。在蘇联時代,苏联加盟共和国和自治共和国非常强调俄语的重要性。虽然这些苏联的加盟共和国现在很多开始强调使用当地语言的重要性,在部分國家俄語已不再是官方語言,但俄语仍然是这些地区最广泛使用的共通语言。俄语屬於印欧语系,是东斯拉夫语支中三個目前仍在使用的語言之一。目前發現最早的古東斯拉夫語文字是在第十世紀的內容。 俄语是歐亞大陸中分布區域最廣的語言,也是斯拉夫語中最多人使用的語言。俄语也是歐洲最多人使用的母語,是俄羅斯、白俄羅斯、烏克蘭1.44億人的母語。俄语是母語人口排名的第八名,是以人口排列的語言列表中的第七名。.
圣彼得堡
聖彼得堡(p),中文俗稱彼得堡,是俄羅斯的聯邦直轄市,也是西北部联邦管区和列寧格勒州的首府。位於俄羅斯西北部,瀕臨芬蘭灣,涅瓦河流經過市區,為俄羅斯在波羅的海一帶的重要港口。全市人口約520万,是俄羅斯人口第二大城、以及世界上居民超過100萬人的最北端城市。此城是俄羅斯最西方化的城市,也是俄羅斯文化、經濟、科學中心和交通樞紐之一。俄羅斯有眾多重要政府機構設於該市,包括、、列寧格勒州政府、、俄羅斯海軍司令部和司令部。 聖彼得堡由彼得大帝於1703年5月27日建立,在1712年至1918年期間為俄羅斯帝國的首都,並為帝國三次大革命——第一次俄國革命、俄國二月革命、十月革命、十三月革命的中心。聖彼得堡多次因時空背景而易名:第一次世界大戰於1914年爆發後,聖彼得堡為因應當時「去日耳曼化」的風潮而改名為「彼得格勒」(Петрогра́д);在列宁逝世後又改名為「列寧格勒」(Ленингра́д)。第二次世界大戰苏德战争期間,列寧格勒被德軍圍城封鎖長達872天,導致多達150萬人死於飢餓,戰後該城被授予「英雄城市」稱號,並有三個下轄城市被授予「軍事榮譽城市」稱號——羅蒙諾索夫、克隆斯塔和科爾皮諾。1991年蘇聯解體後,列寧格勒經過公投決議後,恢復使用聖彼得堡的原名。 2013年,聖彼得堡制定了2030年戰略發展目標,屆時估計將有市民590萬人。以聖彼得堡為中心構築的面積達1439平方公里,僅次於,在俄羅斯吞併了克里米亞後,聖彼得堡成為繼塞瓦斯托波爾後第二小的聯邦主體單位。 聖彼得堡歷史中心及相關建築群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旅遊業是聖彼得堡的核心產業之一,該市擁有眾多的文化景點,如冬宮、、馬林斯基劇院、俄羅斯國家圖書館、俄羅斯恐龍復活博物館、俄羅斯博物館、俄羅斯有羽毛恐龍博物館、彼得保羅要塞、聖以撒大教堂和聖基道霍大教堂等等。.
匈牙利十月事件
#重定向 匈牙利1956年革命.
列寧勳章
列寧勳章(俄文:Орден Ленина)是蘇聯最高等級的國家勳章,命名是為了紀念俄羅斯十月革命領導人列寧。此勳章在1930年4月6日由苏联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团发布命令设立,授予在社会主义建设和国防中建立特殊功勋的个人、集体、机关、社会团体、部队或城市。到蘇聯解體為止,共頒發了431,418枚。.
列昂尼德·伊里奇·勃列日涅夫
列昂尼德·伊里奇·布里茲涅夫(Леони́д Ильи́ч Бре́жнев,Леоні́д Іллі́ч Бре́жнєв,),苏联领导人、苏联元帅,曾任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1964至66年间为第一书记)、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主席(國家元首),掌權共18年。.
查看 格奥尔基·康斯坦丁诺维奇·朱可夫和列昂尼德·伊里奇·勃列日涅夫
儒略曆
儒略曆,是格里曆的前身,由羅馬共和國獨裁官儒略·凱撒采纳埃及亚历山大的希腊数学家兼天文学家计算的历法,在公元前45年1月1日起执行,取代旧罗马历历法的历法。一年设12个月,大小月交替,四年一闰,平年365日,閏年於二月底增加一閏日,年平均長度為365.25日。由于累積误差隨着時間越來越大,1582年后由教皇格里高利十三世改良,变为格里历,即沿用至今的公历。但大英帝國、北美十三州等直到1752年才從儒略曆改用格里历。現今儒略曆只有蘇格蘭昔德蘭群島之富拉島、阿索斯神权共和国和一些北非的柏柏尔人使用。.
军区
军区是指一国境內依據駐軍(通常是陸軍)据点所分成的不同区域,各軍區也負責該區域的防務。軍區通常不是負責細微指揮調度,而比較著重於軍事行政事務。在徵兵制國家中軍區通常也會參予徵召的事務。军事地区划分通常与国家的行政区划一致,一般以领导机关所在地或序数命名。.
军衔
军衔是指軍隊中對不同職務的軍人授予的等級稱號。即:“區別軍人等級的稱號”。軍階將軍人的榮譽稱號、待遇等級和職務因素融為一體,使其兼有調整部隊指揮關係和調整個人利益關係的兩種功能。軍階分為永久軍階和臨時軍階二類,通常所稱的軍階是指前者。 軍階通常分為軍官、士官和士兵三大體系。軍階制度的意義,主要是有利於提高軍人的榮譽感和責任心,加強軍隊的組織纪律性,方便部隊的指揮與管理,促進正規化建設,對國際聯盟作戰和軍隊間交往也具有重要作用。.
关东军
東軍是1919年至1945年大日本帝國駐紮在中华民国东北地区(1932年至1945年间为滿洲國)的部隊。.
克里姆林宫
克里姆林宫(Московский Кремль)是位于俄罗斯首都莫斯科市中央行政區特維爾區的一個建筑群,為俄羅斯聯邦政府行政總部所在地及象徵建築,同时也是俄罗斯总统驻地。其南面俯瞰莫斯科河,东临聖巴西爾大教堂与红场,西接亚历山大花园与无名烈士墓。四周由宫墙围四座宫殿、四座大教堂、十九座塔楼而成,是俄罗斯克里姆林式建筑的代表之作。莫斯科克里姆林宫是俄罗斯国家的象征,是世界上最大的建筑群之一,享有「世界第八奇景」的美譽,是历史古蹟、文化象徵和艺术古迹的宝库。.
第一代阿拉曼的蒙哥馬利子爵伯納德·蒙哥馬利
一代阿拉曼的蒙哥馬利子爵伯纳德·劳·蒙哥马利,KG,GCB,DSO,PC(Bernard Law Montgomery, 1st Viscount Montgomery of Alamein,),英国陆军元帅,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著名的军事指挥官。1887年11月17日出生在伦敦肯宁顿区圣马克教区的牧师家庭。1901年14岁时才正式上学,文化课成绩极差,但体育成绩极好。1908年,毕业于英国桑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12月任英国驻印度的少尉排长。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升任旅参谋长和师作战参谋。大战结束时任师司令部中校参谋。在2002年,BBC舉行了一個名為「最偉大的100名英國人」的調查,結果蒙哥馬利得第88名。領軍戰鬥最著名的經典戰役就是擊倒「沙漠之狐」隆美爾,在阿拉曼戰役時與之對壘超過100日,並以海、空軍封鎖西西里海峽,致使隆美爾彈盡援絕而撤軍。.
查看 格奥尔基·康斯坦丁诺维奇·朱可夫和第一代阿拉曼的蒙哥馬利子爵伯納德·蒙哥馬利
第一次世界大战
一次世界大戰(簡稱一次大戰、一戰,或稱歐戰;World War I、WWI、Great War、First World War;la première Guerre Mondiale、la Grande Guerre)是一場於1914年7月28日至1918年11月11日主要發生在歐洲的大戰,然而戰火最終延燒至全球,當時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被捲入這場戰爭,史稱「第一次世界大戰」。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这场战争被直接称为世界大战。由于主要戰場於歐洲大陸,故此20世紀早期的中文經常稱之為“欧战”。 戰爭過程主要是同盟國和協約國之間的戰鬥。德國、奥匈帝国、鄂圖曼帝国及保加利亚屬於同盟國陣營。英國、法國、日本、俄國、意大利、美国、塞尔维亚、比利时、中國等則屬於協約國陣營。戰爭的導火線是發生於1914年6月的塞拉耶佛事件,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及其妻子索菲亚被塞尔维亚激进青年普林西普刺杀身亡。戰線主要分為東線(俄國對德奧作戰)、西線(英法對德作戰)和南線(包括塞爾維亞對奧匈、保加利亚作戰的巴爾幹戰線,奥斯曼土耳其对俄国的高加索战线,奥斯曼土耳其对英国的美索不达米亚战线、奥斯曼土耳其对英国、阿拉伯的巴勒斯坦战线等等),其中以西線最为慘烈。這場戰爭是歐洲歷史上破壞性最强的戰爭之一,約6,500萬人參戰,約2,000萬人受傷,超过1,600萬人喪生(约900万士兵和700万平民),造成嚴重的人口及經濟損失,估計損失约1,700億美元(當時幣值),除美洲與亞洲外,歐洲各國均受到重創,特別是戰敗國如德國等等還要面對巨額賠款,埋下第二次大戰的種子。.
第二次世界大战
二次世界大戰(又常簡稱二次大戰、二戰、WWII等;World War II;Seconde Guerre mondiale;Zweiter Weltkrieg;Вторая мировая война;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一次自1939年至1945年所爆發的全球性軍事衝突,整場戰爭涉及到全球絕大多數的國家,包括所有的大國,并最終分成了兩個彼此對立的軍事同盟─同盟國和軸心國。這次戰爭是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戰爭,動員了1億多名軍人參與這次軍事衝突。主要的參戰國紛紛宣布進入總體戰狀態,幾乎將自身國家的全部經濟、工業和科學技術應用於戰爭之上,同時也將民用與軍用的資源合併以方便統籌規劃。包括有猶太人大屠殺、南京大屠殺、戰爭中日軍對中國軍民進行細菌戰、以及最终美國對日本首次使用原子彈等事件,使得第二次世界大戰也是自有紀錄以來涉及最多大規模民眾死亡案例的軍事衝突,全部總計便將近有5,000萬至7,000萬人因而死亡,這也讓第二次世界大戰成了人類歷史上死亡人數最多的戰爭。 儘管早在1931年9月,日本便侵佔了中國的滿洲,而後建立了傀儡國家滿洲國。至1937年7月盧溝橋事變後中日更爆發了全面戰爭。不過大多數人仍多把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定為1939年9月1日德國入侵波蘭開始,這次入侵行動隨即導致英國與法國向德國宣戰。然而德國在入侵波蘭後開始著手嘗試在歐洲建立一個大帝國,自1939年末期到1941年初期為止,發動一連串戰爭並藉由條約的簽署使得德國幾乎佔領了歐洲絕大部分的地區,而名義上保持中立的蘇聯在和德國簽訂《德蘇互不侵犯條約》後,也跟進侵略潮流,陸續佔領或者吞併了其在歐洲邊界的鄰近6個國家,在這之中也包括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時所佔領的波蘭領土。英國以及大英國協的成員國則堅持持續與軸心國繼續作戰,並分別在北非和大西洋海上發生多次軍事衝突,而這也使得英國成了歐洲地區少數仍能繼續反抗德軍入侵的主要武力之一。1941年6月,歐洲的軸心國集團決定撕毀與蘇聯的合作約定,聯合入侵蘇聯領土,這次攻勢也開始了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地面戰爭爆發,但也在之後讓原本幾乎統轄整個歐洲地區的軸心國被迫投入大量軍力來維持作戰優勢。到了1941年12月,已經加入軸心國的大日本帝國為了能夠在亞洲及太平洋地區獲得領導地位,陸續襲擊位于太平洋的美國統轄地區和座落於與中南半島的歐洲殖民地,很快地於西太平洋和東亞戰區獲得了主導權。 到了1942年時日本開始在一系列的海戰中戰敗,位於歐洲的軸心國也陸續於北非戰役以及斯大林格勒戰役中節節敗退,這些都迫使軸心國停下進攻的腳步。1943年時,義大利法西斯政權在西西里島戰役中面對同盟國部隊嚴重失利,另一方面德軍在库尔斯克会战戰敗後失去對於東歐的領導地位,同時美國也在太平洋戰區中獲得了一連串的勝利,自此軸心國集團逐漸失去主導權並開始嘗試將佈署於各地的前線部隊進行戰略性的撤退。到了1944年時,盟軍決定登陸法國以開闢第二戰場,而蘇聯除了成功收復過去被佔領的領土外,也開始轉往進攻德國與其同盟國家的土地。在蘇聯和波蘭部隊共同攻入柏林後,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區最終在1945年5月8日德國投降的情況下宣告結束。而另一方面美國在1944年和1945年成功擊敗了日本海軍部隊並陸續佔領了數個重要的西太平洋島嶼,這使得日本列島隨時面臨同盟國部隊入侵的危機。最後在美軍分別於廣島市和長崎市投下原子彈並造成大量日本平民死亡。1945年8月8日蘇聯進攻日本控制下的中國東北地區,8月14日日本跟進宣佈願意接受無條件投降的條件,而隨著亞洲戰事的停息也意味著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式結束。 1945年時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同盟國勝利宣告結束,然而二次大戰對世界影響極為深遠,改變了往後世界的政治版圖和社會結構,特別是戰敗的軸心國集團被迫接受同盟國的安排。1945年10月24日聯合國亦宣告成立,期望能夠促進各國合作並防止未來的軍事衝突;同時戰勝的盟軍各國,也紛紛在聯合國各個機構中擔任重要職位,特別是以美國、蘇聯、中國、英國和法國5個國家為首成立聯合國聯合國安全理事會的常任理事國,主導著世界的秩序.
米哈伊爾·尼古拉耶維奇·圖哈切夫斯基
米哈伊爾·尼古拉耶維奇·图哈切夫斯基(Михаил Николаевич Тухачевский,),苏联红军总参谋长(1925年11月13日-1928年5月5日)、苏联元帅。在1937年的图哈切夫斯基案件中,他指控参与“反苏阴谋”被秘密逮捕判处死刑,并立即枪决。.
查看 格奥尔基·康斯坦丁诺维奇·朱可夫和米哈伊爾·尼古拉耶維奇·圖哈切夫斯基
紅場
紅場(Кра́сная пло́щадь;拉丁字母轉寫:Krásnaya plóshchad)是位於俄羅斯首都莫斯科中央行政區特維爾區的公眾廣場,為世界文化遺產之一。周圍有幾處世界著名建築,包括列寧墓、聖瓦西里大教堂和克里姆林宫。紅場東邊是國家百貨商場,其隔壁有國家歷史博物館。蘇聯時期,常有大型軍隊在此舉行巡遊。红场呈长方形,南北长330米,东西宽175米,总面积 24 750 м²。.
紅旗勳章
紅旗勳章(Орден Красного Знамени,拉丁化:Orden Krasnogo Znameni)是俄羅斯最高人民議會蘇維埃於俄國內戰時代的1918年9月16日制定頒贈的獎章。第一枚獎章頒贈給蘇聯元帥瓦西里·康斯坦丁諾維奇·布留赫爾 。蘇聯政府則於1924年8月1日设立全苏「紅旗勳章」。 俄國內戰時代,苏联多个加盟共和国设立了自己的红旗勋章。 軍人有戰功才能獲獎紅旗勳章;頒贈「列寧勳章」是更晚遲至1930年4月6日的事:蘇聯政府因為人民建立特大戰功所以頒贈紅旗勳章以資鼓勵,幾乎幾個家喻戶曉有立過戰功的蘇聯將軍,都为成為红旗勋章获得者感到榮耀。 勳章由內外兩層組成:白色琺瑯質為底色,佩帶金質鑄成鐵鎚與鐮刀,再有兩條金麥花穗圍著紅星,外層背景有圖案「黑鐵鎚」與「黑鐮刀」交叉、火把與紅旗,旗上刻寫:“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來!”也是兩條更大金麥花穗圍著,徽章底部寫“CCCP”,即蘇聯一词的俄文縮寫字。 最早贈此勳章时由受勳者佩掛在左胸,附加綬帶中白、左右兩邊為紅。.
維斯瓦河-奧德河攻勢
維斯瓦河-奧德河攻勢是蘇聯紅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一次成功的軍事行動;該行動由1945年1月12日開始-1945年2月2日結束,攻勢令蘇軍將戰線由在波蘭的維斯瓦河推進至德國境內的奧德河,即距離德國首都柏林只有70公里。.
查看 格奥尔基·康斯坦丁诺维奇·朱可夫和維斯瓦河-奧德河攻勢
维亚切斯拉夫·米哈伊洛维奇·莫洛托夫
维亚切斯拉夫·米哈伊洛维奇·莫洛托夫(Вячеслав Михайлович Молотов,),原名维亚切斯拉夫·米哈伊洛维奇·斯克里亚宾(Вячеслав Михайлович Скрябин),早年参加革命时,将姓氏改为“莫洛托夫(Молотов)”取“锤子”之意(俄文“锤子”为молот)。1930年-1941年任苏联人民委员会主席(政府总理),1942年-1957年任苏联人民委员会(1946年后改称部长会议)第一副主席,1939年-1949年及1953年-1956年兼任外交人民委员(1946年后改称外交部长),1957年6月被降为驻蒙古大使,1964年被开除党籍,勒令退休。1984年恢复党籍。.
查看 格奥尔基·康斯坦丁诺维奇·朱可夫和维亚切斯拉夫·米哈伊洛维奇·莫洛托夫
羅季翁·雅科夫列維奇·馬利諾夫斯基
罗季翁·雅科夫列维奇·马利诺夫斯基(Родион Яковлевич Малиновский,)是前苏联红军軍事領袖及元帥,領導俄軍第二次世界大戰作戰及擔任1950年代末至1960年代初蘇聯國防部長;他参与領導史達林格勒攻防戰擊敗納粹德國與戰爭末期領苏联红军攻入中國東北,俘虜近60萬日本關東軍及中國「末代皇帝」溥儀。.
查看 格奥尔基·康斯坦丁诺维奇·朱可夫和羅季翁·雅科夫列維奇·馬利諾夫斯基
白俄罗斯
白俄罗斯共和国(translit;;bʲɪlɐˈrusʲ ),通称白俄罗斯,或稱白羅斯,是位于东欧的内陆国家,首都為明斯克,於1991年8月25日從苏联独立,於同年12月19日改稱“白俄罗斯共和国”。白俄罗斯东及北部与俄罗斯联邦为邻,南部与乌克兰接壤,西部同波兰、立陶宛和拉脱维亚毗邻,国土面积達207,600平方公里,人口達968.98万人(2008年) ,大部分居住在明斯克或者其他大城市附近,將近80%人口為土生土長的白俄羅斯人,主要少數民族依次是俄羅斯人、波蘭人和烏克蘭人。1995年後,白俄羅斯語和俄羅斯語被設為官方語言。白俄羅斯憲法並無明確規定國教,大多數人信仰俄羅斯東正教,其次則為羅馬天主教,而基督宗教的不少節日(如復活節等)也被設為國定假日。.
莫斯科
莫斯科(a)是俄羅斯首都與最大都市、以及莫斯科州首府,為俄羅斯全國政治、经济、科学、文化及交通的中心。面積2,510平方公里,與莫斯科州和卡盧加州接壤。城区人口约1200万,是欧洲人口第二多的城市,仅次于伊斯坦布尔,佔俄羅斯總人口的1/10。 莫斯科沿莫斯科河而建,由1147年的莫斯科大公時代開始,在沙皇俄国、蘇聯及今日的俄羅斯聯邦時代,都一直擔任著國家首都的角色。它是歷史悠久的克里姆林宮所在地,並做為上述政權的總部,是俄羅斯數個被列入世界遺產的建築群之一。.
莫斯科戰役
莫斯科会戰(Битва под Москвой,Schlacht um Moskau)是蘇聯军事史學家給予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蘇德戰爭中长达600公里地區進行的重要戰略性戰事的名称,戰役從1941年10月1日一直到1942年1月7日以及持续的攻势直至4月底,以12月5日为界分为防御阶段与反攻阶段。 起因是阿道夫·希特勒认为苏联的首都及最大城市莫斯科是轴心国入侵苏联的最重要的戰略性目標及政治目标。德國的戰略性進攻代號為颱風行動,它包括了兩個鉗形攻勢:一個由德國第3裝甲集團及第4裝甲集團攻擊在莫斯科北面的加里寧方面軍,最終切斷莫斯科列寧格勒的鐵路線;另一個由德國第2裝甲軍團攻擊在莫斯科州南面、圖拉以南的西方面軍;同時德國第4軍團直接從正西面向莫斯科的莫扎伊斯克和纳罗-福明斯克方向前進。此外德軍另有一個獨立的計劃,代號為當弗坦行動,它被包括在德軍最後階段的进攻战役計劃中。 最初蘇軍在莫斯科州通過構築了3道防禦地帶,以及部署了新近編成的戰略預備隊和從西伯利亞與遠東軍區抽調而来的部隊。之後由於德軍的进攻战役被阻,蘇聯實施戰略性反攻及小規模进攻战役把德軍逐回热泽夫、瑟切夫卡、维亚济马一线并于1942年1月8日-1943年3月22日在这里发生了热泽夫—瑟切夫卡—维亚济马战役造成重大伤亡,不过也在過程中包圍了3個德國軍團(参见:德米扬斯克进攻战役、柳班进攻战役、托洛佩特茨—霍尔姆进攻战役、波尔科夫进攻战役、巴尔文科沃—罗泽瓦利亚进攻战役)。 在蘇聯的軍事歷史中,莫斯科戰役被認為是蘇軍首次大获全胜的进攻战役,雖然付出了巨大的傷亡代價,但卻達到了真正標誌性的目標,即解除了德軍對己方首都莫斯科的威脅。這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一個重要的時刻,最終導致了希特勒及納粹德國的戰敗。 每个阶段又是由一系列战役组成:.
聖米迦勒及聖喬治勳章
最卓越聖米迦勒及聖喬治勳章(The Most Distinguished Order of Saint Michael and Saint George),簡稱聖米迦勒及聖喬治勳章(Order of St Michael and St George),是英國榮譽制度中的一種騎士勳章,於1818年4月28日由威爾斯親王喬治(即後來的喬治四世)設立,當時他正代替其父王乔治三世,攝理君職。本勳章分為三等,依等第如下:.
查看 格奥尔基·康斯坦丁诺维奇·朱可夫和聖米迦勒及聖喬治勳章
装甲兵
装甲兵是以坦克、装甲输送车等为基本单位的战斗兵种。具有火力、机动力和装甲防护力相结合的特点。是陆军的重要突击力量。 Category:兵种 Category:裝甲部隊.
西
西是一个方向概念。西方是太阳落下方位,与东方相对,在西式地图上通常用左侧来表示。在中国漢族传统文化中,西方守护神是白虎。中国古代用八卦兑代表西方,也常用右表示西方,中国传统地图常以右为西。 古代中國以华夏王朝为中心,将西部的部落称为西戎,後此稱號由漢族繼承,用來稱呼漢地以西至歐洲的非漢民族,地理上的西方有西域、西海(青海湖、巴爾喀什湖等都曾被稱為西海)、西方天竺(印度)。古人稱天下的西方,如西方少昊、西方白帝、東方“金”德、西方七宿。 近代以来依据地理、文化等因素所划分的地球上的西方,和东方相对。这个概念比较模糊。一般泛指欧美国家,或称西方国家、西方世界。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主要指欧美国家;二战后更加狭义地指欧美的资本主义国家和已發展國家,在这个意义下西方成为一个经济圈的代写。与西方文化圈(拉丁文化圈)相对的有东亚文化圈、南亚的印度文化地区和西亚的伊斯兰文化圈等。俄羅斯在欧美有時也會被稱作東方。在中國,東方文化圈指以中國為代表的東亞文化圈。 在冷战时期西方和东方也是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的代意词,所以冷战用语中位于东方的日本属于西方国家。 在这个意义中西方是否包括拉丁美洲国家不是非常明确。虽然大多数拉丁美洲国家使用资本主义制度,但因为相对落后,它们往往被视为第三世界国家,是欧美国家“对立”的。 在佛教中西方是阿弥陀佛的西方极乐世界的所在地(在佛教中东方是藥師佛的东方净琉璃世界)。 Category:方位.
骑兵
騎兵是陸軍當中,騎乘動物作為移動手段的兵種。并不是只有使用马匹的军种称为骑兵,也有騎乘其他動物,例如戰象或駱駝;有些步兵如龙骑兵使用马匹移动,但下马作战。在冷兵器时代,骑兵是野戰最重要的主力兵种,殺傷力極大,中外戰史皆常見以少量騎兵牽制大量步兵。 在現代陸軍中雖然已經甚少使用動物,但使用機械化交通工具移動的部隊仍可稱作騎兵。.
諾門罕戰役
诺门罕战役(或稱诺门罕战争,苏联称“哈拉欣河战役”,Бои на Халхин-Голе,蒙古称“哈拉哈河战役”,日本称“诺门罕事件”,ノモンハン事件)是大日本帝國及蘇維埃聯邦在遠東(在與中國境內內蒙古海拉爾接壤的外蒙古境內的諾門罕地區)發生的一場戰爭。日本稱1939年5月11日至6月上旬的事件為第1次諾門罕事件,此後至9月16日停火為止,稱為第2次諾門罕事件。苏联方主将為朱可夫、日方主将則為小松原道太郎。 戰事在1939年于當時的滿洲與外蒙古的邊界諾門罕發生。1939年5月至8月日軍在滿洲西北部與蒙古人民共和國交鄰邊境地區挑起諾门罕事件(哈勒欣河事件)。 蘇、日雙方的軍隊各自代表蒙古人民共和國及滿洲國交戰,但蘇、日雙方並沒有向對方正式宣戰,戰事結局是日本關東軍戰敗、蘇聯勝利。蘇、日雙方此後在二戰中一直維持和平狀態,直至1945年8月6日美軍在日本廣島投下原子彈後,蘇聯在8月8日对日本宣戰並發動八月風暴行動為止。.
鮑里斯·米哈伊洛維奇·沙波什尼科夫
鮑里斯·米哈伊洛維奇·沙波什尼科夫(Бори́с Миха́йлович Ша́пошников,Boris Mikhailovitch Shaposhnikov,)是一位蘇聯軍事領導人,在1928年至1931年、1937年至1940年和1941年至1942年皆擔任了蘇軍總參謀長,1940年晉升蘇聯元帥,有「蘇軍的大腦」之稱。 Category:列寧勳章獲得者 Category:紅旗勳章獲得者 Category:蘇沃洛夫勳章獲得者 Category:紅星勳章獲得者 Category:蘇聯元帥 Category:蘇聯第二次世界大戰人物 Ш Category:俄羅斯第一次世界大戰人物 Category:車里雅賓斯克州人 Category:安葬於克里姆林宮紅場墓園者 Category:伏龙芝军事学院校友 Category:二级圣安娜勋章得主.
查看 格奥尔基·康斯坦丁诺维奇·朱可夫和鮑里斯·米哈伊洛維奇·沙波什尼科夫
茹科夫
茹科夫(俄语:Жу́ков)是俄罗斯卡卢加州的一个镇,距离州首府卡卢加约90公里,人口12,306人(2002年)。 茹科夫成立于17世纪早期,1974年更名为茹科沃,以纪念格奥尔基·朱可夫元帅,1997年建镇并更名为茹科夫。 Ж.
胜利勋章
胜利勋章(Орден «Победа»)是苏联最高级别的军功勋章,授予给“顺利完成一个或数个方面军战役并使战争全局发生有利于苏联红军的根本改变”的军事统帅。历史上总共颁发给17人20枚胜利勋章,收回1枚(勃列日涅夫),是世界上获得人数最少的勋章之一。.
蘇聯英雄
苏联英雄(translit),另译:苏联英雄金星奖章,是苏联勋赏制度中的最高荣誉,授予在为苏联国家和社会服务中作出英雄壮举的个人或集体。苏联英雄一般授予军人;非战斗人员则授予社会主义劳动英雄荣誉称号及“镰刀锤子”金星奖章。.
赫鲁晓夫
#重定向 尼基塔·謝爾蓋耶維奇·赫魯曉夫.
蒙古国
蒙古國(西里尔字母Монгол улс,传统蒙古文:)是一個亞洲單一議會共和制國家,位於俄羅斯聯邦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交會處,首都與最大城市為烏蘭巴托。蒙古國由行政區劃分為21個省一個直轄市兼首都的烏蘭巴托所構成,其領土面積為1,564,116平方公里。 當前蒙古國的國土是古代匈奴、鮮卑、柔然、突厥、契丹等,多個游牧民族生活和曾經建立政權的地區。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了蒙古帝國,1271年他的孫子忽必烈建立元朝,元朝滅亡後蒙古人退回蒙古草原,但經常在邊境與明朝發生衝突。 16到17世紀起蒙古開始受到藏傳佛教影響,17世紀末時蒙古全境被納入清朝統治範圍,1911年清王朝崩潰後,蒙古曾宣布獨立,但未得到眾多國家承認,直到1921年人民革命取得在俄國控制下的獨立,並至1961年加入聯合國開始取得國際確認。 1924年成立的社會主義蒙古人民共和國受到蘇聯很大影響,成為蘇聯的衛星國。 1989年東歐劇變後,蒙古亦在1990年初發生了民主革命,導致1992年頒布了一個實行多黨制的新憲法,並開始向市場經濟過渡。 蒙古國國土面積為1,564,116平方公里,是世界上國土面積第19大的國家,也是僅次於哈薩克斯坦的世界第二大內陸國家 ,人口約300萬人,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小的主權國家。蒙古國可耕地較少,大部分國土被草原覆蓋,北部和西部多山脈,南部為戈壁沙漠,約30%的人口從事游牧或半游牧。蒙古國的主要宗教為藏傳佛教,主要民族為蒙古族,亦有哈薩克、圖瓦等其他少數民族分佈於西部,人均國內生產總值3,660美元(2016年)。 蒙古於1997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並繼續尋求增大其在地區經濟和貿易的參與度。.
苏德战争
蘇德戰爭(德國方面稱為東方戰線,die Ostfront;蘇聯方面稱為偉大的衛國戰爭,Великая Отечественная Война,而「衛國戰爭」本指1812年的俄法戰爭)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蘇聯与納粹德國及雙方盟國之間發生的戰爭,時間從1941年6月22日德國開始進攻蘇聯、至1945年5月9日德國向苏联投降為止。.
苏军
苏军可以指:.
苏联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简称苏联(),是一個存在於1922年至1991年的聯邦制社會主義國家,也是當時世界上土地面積最大的國家,佔有東歐的大部分,以及幾乎整個中亞和北亞;陸地與挪威、芬蘭、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羅馬尼亞、土耳其、伊朗、阿富汗、中国、蒙古及朝鮮接壤;而與瑞典、日本、美國及加拿大隔海相望。 蘇聯起源自1917年的俄國革命,俄羅斯帝國的沙皇政府被推翻後,臨時政府成立,但僅執政了不到8個月,布爾什維克便很快從臨時政府手中奪取政權並於選舉後武力解散俄國立憲會議,史稱十月革命及一月劇變;之後俄國發生內戰,布尔什维克党領導的紅軍擊敗了白軍以及協約國的武裝干涉。1922年12月,俄羅斯、白俄羅斯、烏克蘭和外高加索等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合併,成立首個以社會主義為理念的國家——蘇聯。 第一任蘇聯領導人弗拉基米尔·列宁於1924年去世後,约瑟夫·斯大林從一連串的權力鬥爭中勝出,取得了領導權。斯大林以計劃經濟作保障,在歐美經濟危機期間推行驚人的大規模重工業化,但也進行多次大清洗,導致逾百萬人在政治鬥爭中被整肅或被殺。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蘇聯先是与纳粹德国结盟,於1939年和德國共同瓜分了波蘭、将波罗的海国家纳入版图、割占罗马尼亚领土,将流亡苏联的德国政治难民交还纳粹判決。不過很快兩者關係破裂,1941年6月22日,苏联遭到德國等軸心國入侵,歷經了4年激烈的戰事後取得了勝利,與美國一同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兩個國家,被稱為超級大國,同時因出兵击退入侵德军,并得以控制了東歐大部分國家。 蘇聯而後與衛星國組成的華沙条約組織(華約),與以美國為首的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北約)對峙,這兩大軍事集團在冷戰時期於全世界展開意識形態的對立和政治鬥爭,但在1980年代初期,石油以及初級資源價格回落,此時的蘇聯大力施行福利國家政策,致经济增长速度变慢,加上政治欠乏改革,基本的人民自由也陷入壓抑,苏联的国力已经落后于美国。 在1980年代末,蘇聯領導人米哈伊爾·戈爾巴喬夫試圖進行改革政策,將國家自由化和民主化,放寬對東歐等其他衛星國的控制,却导致蘇聯在1991年解體,在政治斗争中获胜的葉爾欽所領導的俄羅斯聯邦繼承了蘇聯主要的軍事、經濟和國際地位,但人口損失近半的情況下,蘇聯建立的紅色秩序已經不復存在。 儘管苏联宪法規範苏联是一個联邦制国家,由15个平等权利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加盟共和国)按照自愿联合的原则组成,但其联邦特性不高,因為中央政府權力高度集中,並奉行世界上第一個完全的社會主義制度及計劃經濟政策,由蘇聯共產黨一黨執政。在1945年苏联16个加盟共和国中应有2个(乌克兰、白俄罗斯)应作为联合国创始会员国,因为苏联是联邦制国家,所以苏联在联合国历史上是唯一一个“一国三票”的主权国家。.
苏联共产党
苏联共产党(Коммунисти́ческая па́ртия Сове́тского Сою́за,缩写为КПСС;拉丁化:)是原苏联的唯一合法执政党,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共产主义政党之一。 该党的前身是俄国社会民主工党。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内部形成布尔什维克和孟什维克两派,但此时两派都没有建立自己独立的组织。1912年,布尔什维克和孟什维克各自建立了自己的组织机构,但并未正式决裂。1917年俄国二月革命后,布尔什维克正式独立建党,取名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尔什维克)。1918年,布尔什维克党改称俄国共产党(布尔什维克),简称俄共(布);1925年改称全联盟共产党(布尔什维克),简称联共(布);1952年改称苏联共产党,简称苏共。 苏联共产党的历任实际最高领导人分别为:列宁、斯大林、马林科夫、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安德罗波夫、契尔年科和戈尔巴乔夫。 1991年八一九事件后,时任俄羅斯總統叶利钦下令停止该党活动,并没收其在俄罗斯境内的全部党产;在这以前,它一直是苏联的执政党。苏联解体之后,由俄罗斯联邦共产党及独立後的加盟共和國共产党所继承。.
苏联元帅列表
苏联的元帅军衔共分四级,“苏联大元帅”为第一级,“苏联元帅”和“苏联海军元帅”同为第二级;“军兵种主帅”为第三级;“军兵种元帅”为第四级。 “军兵种元帅”与陆军步兵的军衔“大将”为同级军衔,所以军兵种元帅不应归入苏联元帅级军衔,而应归入将官军衔。 但苏联一度将大将军衔图案改为一颗大星,类似元帅的肩章图案布局,和军兵种元帅肩章图案布局类似,且大将也佩戴元帅星,故也有人认为大将也应属于苏联的元帅级军衔。 苏联时期,共先后授予1人“苏联大元帅”军衔,40人“苏联元帅”军衔,3人“苏联海军元帅”军衔,13人苏联“军兵种主帅”军衔(空军主帅7人,炮兵主帅4人,装甲兵主帅2人),60人苏联“军兵种元帅”军衔(空军元帅25人,海军元帅9人,炮兵元帅10人,装甲兵元帅6人,工程兵元帅6人,通信兵元帅4人)。.
苏联国防部
苏联国防部,是苏联部长会议的组成部门,主管苏联武装力量与军事部门。 国防部大楼位于莫斯科市阿尔巴特广场,建于1940年代,1980年代加以改建。.
苏联红军
工农红军(Рабо́че-крестья́нская Кра́сная а́рмия,РККА;简称Красная армия,КА),通称苏联红军,是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之后1922年成立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武装力量,其下包括陆军和空军。红军直接起源于1917年十月革命,俄国内战期间布尔什维克创立军队反击他们敌人的军事同盟(尤其是以白军之名组成的团体)。1946年2月起红军与苏联海军组成苏联武装力量(Вооруженные Силы СССР(ВС СССР)/Vooruzhennye Sily SSSR),它的官方名称改為蘇維埃陸軍(Советская Армия),直到1991年12月解体。 红军陆军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同盟国获胜作出了决定性贡献。在德蘇战争的军事行动中,击败了战争中75%-80%的納粹德国(德意志國防軍及武装党卫队)部隊。.
苏沃洛夫勋章
蘇沃洛夫勳章(俄文:Орден Суворова)是一種蘇聯和俄羅斯頒發的勳章,共分三級。该勳章是紀念亞歷山大·蘇沃洛夫,於1942年7月29日(二戰期間)由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決定設立。在胜利勋章诞生之前,该勋章中的第一级是等级最高的苏联軍功勋章。.
柏林
柏林(Berlin,)是德国首都,也是德国最大的城市,现有居民约340万人。柏林位于德国东北部,四面被勃兰登堡州环绕,施普雷河和哈弗尔河流经该市。柏林也是德国十六个-zh-hans:联邦州; zh-hant:邦-之一,和汉堡、不来梅同为德国僅有的三個城市州份。 柏林是欧盟區內人口第3多的城市(歐盟區人口最多的都市是法國的巴黎,其次是英國的倫敦)以及城市面积第8大的城市。它是柏林-勃兰登堡都会区的中心,有来自超过190个国家的5百万人口。地理上位于欧洲平原,受温带季节性气候影响。城市周围三分之一的土地由森林、公园、花园、河流和湖泊组成。据有关统数据统计,柏林总人口共有3,405,259人。 该根據考古发掘,柏林地區在八萬年前( 舊石器时代晚期市)已经有人類活動。該第一次有文字记载是在13世纪,柏林连续的成为以下这些国家的首都:普鲁士王国(1701年-1870年)、德意志帝国(1871年-1918年)、魏玛共和国(1919年-1933年)、納粹德國(1933年-1945年)。在1920年代,柏林是世界第3大自治市。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城市被分割;东柏林成为东德的首都,而西柏林事实上成为西德在东德的一块飛地,被柏林墙围住。直到1990年两德统一,该市重新获得全德国首都的地位,驻有147个。 柏林无论是从文化、政治、传媒还是科学上讲都称的上是世界级城市。该市经济主要基于服务业,包括多种多样的创造性产业、传媒集团、议会举办地点。柏林扮演欧洲大陆上航空与铁路运输交通枢纽的角色,同时它也是欧盟内游客数量最多的城市之一。主要的产业包括信息技术、制药、生物工程、生物科技、光学电子、交通工程和可再生能源。 柏林都会区有知名大学、研究院、体育赛事、管弦乐队、博物馆和知名人士。城市的历史遗存使该市成为国际电影产品的交流中心。该市在节日活动、建筑的多样化、夜生活、当代艺术、公共交通网络以及高质量生活方面得到广泛认可。柏林已经发展成一个全球焦点城市,以崇尚自由生活方式和现代精神的年轻人和艺术家而闻名。.
柏林戰役
柏林戰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歐洲戰場上的最後一場重大戰役。大量蘇聯紅軍在東方進攻柏林,這場戰役發生於1945年4月尾至5月初。在這場戰役終結前,阿道夫·希特勒自殺。納粹德國在這場戰役結束後,5月8日签署无条件投降协议,宣示第三帝國正式覆亡,象徵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歐洲戰事的結束。.
沙皇俄国
沙皇俄国或沙俄可以指:.
波罗的海
波罗的海(Baltic Sea)是中欧和北欧之间的陆间海,海域横贯北纬53度至北纬66度,东经10度至东经30度,介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瑞典部分、欧洲大陆和芬兰诸岛之间。波羅的海的沿岸地區是波羅的地區。 波罗的海由厄勒海峡、大贝尔特海峡和小贝尔特海峡注入卡特加特海峡,而后者则通过斯卡格拉克海峡注入北海,最后进入大西洋;此外它还通过白海运河同白海相连,通过基尔运河同北海相连。 波罗的海在北端与波的尼亚湾相邻,在东北端与芬兰湾相邻,在东端与里加湾相邻。这些海湾同样可以被看作是波罗的海的一部分。.
法國榮譽軍團勳章
法國榮譽軍團勳章(Légion d'honneur,英文譯作 Legion of Honour,又譯為法國榮譽勳位勳章),全名為法國國家榮譽軍團勳位(Ordre national de la Légion d'honneur),是法國政府頒授的最高榮譽勳位勳章,以表彰對法國做出特殊貢獻的軍人和其他各界人士。1802年由拿破崙設立,勳章绶带為紅色,分六個等級。.
满洲国
滿洲國(1932年3月1日-1945年8月18日)是大日本帝國在發動滿洲事變(中國稱‘九一八事變’)佔領滿洲後,結合部分清朝宗室以及漢人將領和權貴建立的国家,為日本軍國主義者所扶持的傀儡政權。其首都设于新京(今長春),1945年8月後遷至通化(今吉林省白山市境内)。領土包括現今中國遼寧、吉林和黑龍江三省全境(不含關東州),以及內蒙古東部、河北省承德市(原熱河省)。 滿洲國初期為共和體制,以清朝遜帝溥儀為元首,稱號為「執政」,年號「大同」;1934年3月改政體為帝國,國號滿洲帝國(又稱大滿洲帝國),「執政」改稱「皇帝」,年號“康德”。雖然名義上為獨立國家,但日本透過簽訂《日滿議定書》、關東軍持續駐紮滿洲等方式,使滿洲國變相成為日本殖民地。1945年8月,日本本土受到美國原子彈的攻擊,蘇聯紅軍進攻關東軍和滿洲國軍,日本戰敗;同年8月17日午夜至18日凌晨,溥儀在通化臨江縣(今臨江市)舉行退位儀式,宣讀《退位詔書》。1945年8月日本投降後,溥儀被蘇聯紅軍俘獲。隨着中國抗日戰爭的結束,滿洲國正式滅亡。 中华民国政府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对满洲国均不予承认,以「偽滿洲國」稱之。.
朱可夫元帅雕像
朱可夫元帅雕像,位於俄羅斯莫斯科國家歷史博物館的前方,是蘇聯元帥格奧爾基·康斯坦丁諾維奇·朱可夫的雕像。朱可夫被譽為蘇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爭英雄,俄羅斯政府在1991年確立此地位,並在1993年決定為他建立雕像,直至1995年完工。.
指揮官
指揮官(commanding officer,縮寫為CO),在軍隊編制中,擁有指揮權的軍官。現代軍隊中,指揮官受到軍法的拘束,他必需肩負對這個組織的責任,負責其部屬的安危。但在這個編制中,他擁有最高的決定權,能夠對其部屬下達命令,要求他們執行。針對拒絕執行命令或是執行不力的部下,他通常也擁有處罰的權力。領導大型軍事組織的指揮官稱為司令。 Category:稱謂 Category:官职 Category:军官.
戰勝日本獎章
戰勝日本獎章(Медаль «За победу над Японией»;Medal "For the Victory over Japan")是蘇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及苏日战争結束后不久的1945年9月30日,由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頒令設立的一種軍事獎章,以慶祝其在二战中對日作戰的勝利。总共约180万人曾被授予战胜日本奖章,搜狐网。.
斯大林
#重定向 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斯大林.
斯大林格勒战役
史達林格勒戰役(Сталинградская битва,Schlacht von Stalingrad)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納粹德國及其盟國对争夺蘇聯南部城市史達林格勒而進行的戰役,時間自1942年7月17日—1943年2月2日為止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2009.
日本军
日本軍(),簡稱日軍,廣義上是指日本的國家軍隊,但通常指大日本帝國時期(明治維新至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前)的日本軍隊,包含日本陸軍與日本海軍。其又稱“皇军”(),即天皇统领下的军队;此外,另有帝國陸海軍、大日本軍、官軍等稱呼。為了與戰後的自衛隊區別,有時亦以舊日本軍、舊軍稱呼。最高统帅为天皇,軍政事務分由陸軍部與海軍部掌理(均為日本內閣機關),軍事指揮則分由陆军参谋本部、海军军令部負責。其無獨立的空軍,陸軍與海軍擁有各自的空中武力部隊。.
攻克柏林獎章
攻克柏林獎章(Медаль «За взятие Берлина»)是蘇聯在1945年6月9日由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應蘇聯國防人民委員部的請求而頒令設立的一種戰役獎章,以嘉許及認可蘇聯軍民在1945年4月16日至5月2日期間在柏林戰役對德國軍隊的英勇戰鬥,約有110萬軍民獲得此獎章。有關此獎章的法令在1980年7月18日曾被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修定(USSR № 2523-X)。.
敖德薩
敖德萨(Одеса;Одесса),位於黑海西北岸的港灣都市,亦是烏克蘭重要的各種物資集散地及重要貿易港口,也是敖德萨州首府,人口1,012,500,大多以俄语为母语。(2004年)。.
拉夫连季·帕夫洛维奇·贝利亚
拉夫连季·帕夫洛维奇·贝利亚(ლავრენტი ბერია;Лаврентий Павлович Берия;Lavrentiy Pavlovich Beria,),格鲁吉亚人,苏联共产党高级领导人,长期担任內務人民委員部(秘密警察)首脑。是斯大林大清洗计划的主要执行者之一,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1945年7月9日成為軍事苏联元帅。雅尔塔会议中斯大林曾向美國總統小罗斯福介绍说:“他是我们的希姆莱。”在斯大林逝世之前,他是苏联的极重要权力人物,也是前者發動紅色恐怖的犯人與幹部之一,斯大林逝世之后馬上在斗争中失败,被撤职并秘密处决。與斯大林同為蘇聯領導層裡罕見的格魯吉亞裔人。.
查看 格奥尔基·康斯坦丁诺维奇·朱可夫和拉夫连季·帕夫洛维奇·贝利亚
总参谋长
#重定向 參謀長.
1941-1945年大衛國戰爭戰勝德國獎章
#重定向 1941-1945年伟大卫国战争战胜德国奖章.
查看 格奥尔基·康斯坦丁诺维奇·朱可夫和1941-1945年大衛國戰爭戰勝德國獎章
另见
20世纪回忆录作者
- 亚历山大·华西列夫斯基
- 亚瑟·卡尔韦尔
- 伊利亚·爱伦堡
- 伊恩·史密斯
- 何凤山
- 厄尔·佩吉
- 吴丹
- 塔格·埃兰德
- 奥古斯托·皮诺切特
- 奥古斯特·斯特林堡
- 安德烈·德米特里耶维奇·萨哈罗夫
- 安纳斯塔西奥·索摩查·德瓦伊莱
- 尼基塔·赫鲁晓夫
- 嵯峨浩
- 帕拉宏撒·尤迦南達
- 恩古吉·瓦·提昂戈
- 托馬斯·肯尼利
- 普里莫·莱维
- 朱塞佩·图齐
- 格奥尔基·朱可夫
- 格拉夫科斯·克莱里季斯
- 楊千鶴
- 海因里希·哈勒
- 瓦茨拉夫·哈维尔
- 羅伯特·孟席斯
- 艾德蒙·希拉里
- 苏巴斯·钱德拉·鲍斯
- 若热·亚马多
- 蒋彝
- 裕德齡
- 西格瓦尔德亲王 (乌普兰公爵)
- 費利克斯·尤蘇波夫
- 邱妙津
- 阿尤布·汗
- 阿瑟·法登
伏龍芝軍事學院校友
- 丹瑞
- 亚历山大·科罗布科夫
- 列昂尼德·戈沃罗夫
- 刘亚楼
- 刘伯承
- 卢冬生
- 哈利法·贝加斯姆·哈夫塔尔
- 哈米斯·卡扎菲
- 基里尔·阿法纳西耶维奇·梅列茨科夫
- 奥马尔·苏莱曼
- 安德烈·叶廖缅科
- 安德烈·弗拉索夫
- 安德烈·格列奇科
- 尤努斯-別克·葉夫庫羅夫
- 尼古拉·沃罗诺夫
- 屈武
- 左权
- 巴特·道尔吉
- 帕维尔·格拉乔夫
- 康斯坦丁·罗科索夫斯基
- 弗拉基米尔·克里莫夫斯基赫
- 德米特里·亚佐夫
- 李天佑
- 格奥尔基·朱可夫
- 格里戈里·库利克
- 毛岸英
- 潘友新
- 瓦西里·崔可夫
- 瓦西里·索科洛夫斯基
- 瓦连京·瓦连尼科夫
- 穆斯托伐·巴爾札尼
- 穆罕默德·法拉赫·艾迪德
- 穆罕默德·胡斯尼·穆巴拉克
- 羅季翁·雅科夫列維奇·馬利諾夫斯基
- 菲利普·戈利科夫
- 谢苗·乌里茨基
- 谢苗·布琼尼
- 费奥多尔·托尔布欣
- 郑家概
- 金铁万
- 阿列克谢·因诺肯季耶维奇·安东诺夫
- 阿卜杜拉希·优素福·艾哈迈德
- 阿里·阿卜杜拉·艾尤卜
- 马克西姆·阿列克谢耶维奇·普尔卡耶夫
- 马特维·扎哈罗夫
- 鮑里斯·格羅莫夫
俄羅斯第二次世界大戰人物
勝利勳章獲得者
- 亚历山大·华西列夫斯基
- 伯納德·蒙哥馬利
- 列昂尼德·勃列日涅夫
- 列昂尼德·戈沃罗夫
- 基里尔·阿法纳西耶维奇·梅列茨科夫
- 康斯坦丁·罗科索夫斯基
- 德怀特·艾森豪威尔
- 格奥尔基·朱可夫
- 米哈伊一世
- 约瑟夫·斯大林
- 约瑟普·布罗兹·铁托
- 羅季翁·雅科夫列維奇·馬利諾夫斯基
- 谢苗·铁木辛哥
- 费奥多尔·托尔布欣
- 阿列克谢·因诺肯季耶维奇·安东诺夫
卡盧加州人
安葬於克里姆林宮紅場墓園者
- 亚历山大·华西列夫斯基
- 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谢尔巴科夫
- 伊戈尔·库尔恰托夫
- 伊涅萨·阿曼德
- 克利缅特·伏罗希洛夫
- 克拉拉·蔡特金
- 列昂尼德·勃列日涅夫
- 列昂尼德·戈沃罗夫
- 叶莲娜·斯塔索娃
- 基里尔·阿法纳西耶维奇·梅列茨科夫
- 娜杰日达·克鲁普斯卡娅
- 安德烈·叶廖缅科
- 安德烈·格列奇科
- 安德烈·维辛斯基
- 尤里·加加林
- 尤里·安德罗波夫
- 尼古拉·什维尔尼克
- 尼古拉·沃罗诺夫
- 康斯坦丁·契尔年科
- 康斯坦丁·罗科索夫斯基
- 弗拉基米尔·列宁
- 德米特里·乌斯季诺夫
- 格奥尔基·朱可夫
- 片山潛
- 瓦列里·契卡洛夫
- 瓦列里安·古比雪夫
- 瓦西里·索科洛夫斯基
- 米哈伊尔·伏龙芝
- 米哈伊尔·加里宁
- 約翰·里德 (記者)
- 约瑟夫·斯大林
- 维亚切斯拉夫·缅任斯基
- 羅季翁·雅科夫列維奇·馬利諾夫斯基
- 謝爾蓋·科羅廖夫
- 谢尔戈·奥尔忠尼启则
- 谢尔盖·加米涅夫
- 谢尔盖·基洛夫
- 谢苗·布琼尼
- 谢苗·铁木辛哥
- 费利克斯·捷尔任斯基
- 费奥多尔·托尔布欣
- 阿列克谢·柯西金
- 阿纳托利·卢那察尔斯基
- 马克西姆·高尔基
- 马特维·扎哈罗夫
布尔什维克
- 亚历山大·叶戈罗夫
- 亨利·巴比塞
- 伊万·叶菲莫维奇·彼得罗夫
- 安德烈·叶廖缅科
- 安德烈·维辛斯基
- 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
- 尼古拉·格拉西莫維奇·庫茲涅佐夫
- 尼古拉·沃罗诺夫
- 尼基塔·赫鲁晓夫
- 布尔什维克
- 弗谢沃洛德·梅耶荷德
- 德米特里·富尔马诺夫
- 德米特里·日洛巴
- 格奥尔基·契切林
- 格奥尔基·朱可夫
- 格奥尔基·马林科夫
- 格里戈里·库利克
- 格里戈里·格林科
- 米哈伊尔·弗里诺夫斯基
- 米爾賽德·蘇丹-加里耶夫
- 菲利普·戈利科夫
- 谢尔盖·伊留申
- 谢苗·布琼尼
- 谢苗·铁木辛哥
- 阿尔卡季·盖达尔
- 阿布拉姆·斯卢茨基
- 马克西姆·阿列克谢耶维奇·普尔卡耶夫
指挥官十字星级波兰复兴勋章获得者
- 亚历山大·什奇格沃
- 亚历山大·华西列夫斯基
- 亨里克·戈雷茨基
- 伊雷娜·森德勒
- 克里斯蒂安·齐默尔曼
- 南日
- 卡爾·安德魯·斯帕茨
- 尤里乌什·隆美尔
- 尼娜·安德雷奇
- 弗朗切斯科·科西加
- 弗雷德里克·约里奥-居里
- 斯瓦沃米尔·斯克日普克
- 杉原千畝
- 格奥尔基·朱可夫
- 沃爾特·比德爾·史密斯
- 瑪麗亞·東布羅夫斯卡
- 瓦连京·瓦连尼科夫
- 瓦迪斯瓦夫·斯塔夏克
- 瓦迪斯瓦夫·斯皮爾曼
- 约瑟夫·希维任斯基
- 羅伯特·貝登堡
- 芭芭拉·米庫斯基
- 葉基·維亞特爾
- 费萨尔·本·阿卜杜勒-阿齐兹·阿勒沙特
- 阿格涅絲卡·霍蘭
- 霍伊特·范登堡
苏联元帅
- 亚历山大·华西列夫斯基
- 亚历山大·叶戈罗夫
- 克利缅特·伏罗希洛夫
- 列昂尼德·勃列日涅夫
- 列昂尼德·戈沃罗夫
- 基里尔·阿法纳西耶维奇·梅列茨科夫
- 安德烈·叶廖缅科
- 安德烈·格列奇科
- 康斯坦丁·罗科索夫斯基
- 德米特里·乌斯季诺夫
- 德米特里·亚佐夫
- 拉夫连季·贝利亚
- 格奥尔基·朱可夫
- 格里戈里·库利克
- 瓦西里·崔可夫
- 瓦西里·布柳赫尔
- 瓦西里·索科洛夫斯基
- 约瑟夫·斯大林
- 羅季翁·雅科夫列維奇·馬利諾夫斯基
- 苏联元帅
- 菲利普·戈利科夫
- 谢尔盖·阿赫罗梅耶夫
- 谢苗·布琼尼
- 谢苗·铁木辛哥
- 费奥多尔·托尔布欣
- 马特维·扎哈罗夫
苏联第一届最高苏维埃代表
苏联第三届最高苏维埃代表
- 亚历山大·华西列夫斯基
- 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雅科夫列夫
- 伊万·叶菲莫维奇·彼得罗夫
- 伊戈尔·库尔恰托夫
- 尼古拉·亚历山德罗维奇·米哈伊洛夫
- 帕维尔·尤金
- 格奥尔基·朱可夫
- 瓦西里·索洛维约夫-谢多伊
- 瓦西里·索科洛夫斯基
- 阿纳斯塔斯·米高扬
苏联第二届最高苏维埃代表
- 亚历山大·华西列夫斯基
- 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雅科夫列夫
- 伊万·叶菲莫维奇·彼得罗夫
- 伊万·科瓦廖夫
- 尼古拉·亚历山德罗维奇·米哈伊洛夫
- 格奥尔基·朱可夫
- 瓦西里·索科洛夫斯基
- 阿纳斯塔斯·米高扬
- 马克西姆·李维诺夫
苏联第四届最高苏维埃代表
- 亚历山大·华西列夫斯基
- 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雅科夫列夫
- 伊万·叶菲莫维奇·彼得罗夫
- 伊戈尔·库尔恰托夫
- 伊斯梅爾·尤蘇波夫
- 安德·普賽普
- 帕维尔·尤金
- 格奥尔基·朱可夫
- 瓦西里·姆扎瓦纳泽
- 瓦西里·索洛维约夫-谢多伊
- 瓦西里·索科洛夫斯基
- 阿纳斯塔斯·米高扬
蘇聯國防部長
- 亚历山大·华西列夫斯基
- 克利缅特·伏罗希洛夫
- 列夫·加米涅夫
- 列夫·托洛茨基
- 安德烈·格列奇科
- 尼古拉·格拉西莫維奇·庫茲涅佐夫
- 德米特里·乌斯季诺夫
- 德米特里·亚佐夫
- 格奥尔基·朱可夫
- 米哈伊尔·伏龙芝
- 约瑟夫·斯大林
- 羅季翁·雅科夫列維奇·馬利諾夫斯基
- 谢苗·铁木辛哥
亦称为 格奥尔基·朱可夫,朱可夫,朱可夫,Г.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