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苏联共产党

指数 苏联共产党

苏联共产党(Коммунисти́ческая па́ртия Сове́тского Сою́за,缩写为КПСС;拉丁化:)是原苏联的唯一合法执政党,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共产主义政党之一。 该党的前身是俄国社会民主工党。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内部形成布尔什维克和孟什维克两派,但此时两派都没有建立自己独立的组织。1912年,布尔什维克和孟什维克各自建立了自己的组织机构,但并未正式决裂。1917年俄国二月革命后,布尔什维克正式独立建党,取名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尔什维克)。1918年,布尔什维克党改称俄国共产党(布尔什维克),简称俄共(布);1925年改称全联盟共产党(布尔什维克),简称联共(布);1952年改称苏联共产党,简称苏共。 苏联共产党的历任实际最高领导人分别为:列宁、斯大林、马林科夫、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安德罗波夫、契尔年科和戈尔巴乔夫。 1991年八一九事件后,时任俄羅斯總統叶利钦下令停止该党活动,并没收其在俄罗斯境内的全部党产;在这以前,它一直是苏联的执政党。苏联解体之后,由俄罗斯联邦共产党及独立後的加盟共和國共产党所继承。.

112 关系: 卡累利阿-芬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卡累利阿-芬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共产党吉尔吉斯共产党吉尔吉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塔吉克共产党塔吉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大清洗孟什维克尤里·弗拉基米罗维奇·安德罗波夫左派布尔什维克乌兹别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乌克兰共产党 (1918年)乌克兰社会党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亚美尼亚共产党亚美尼亚共产党 (1920年)亚美尼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康斯坦丁·乌斯季诺维奇·契尔年科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列宁弗拉基米尔·列宁全联盟先锋组织俄國二月革命俄国共产党(布尔什维克)第十三次代表大会俄国共产党(布尔什维克)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俄国共产党(布尔什维克)第十二次代表大会俄国共产党(布尔什维克)第十次代表大会俄国共产党(布尔什维克)第七次代表大会俄国共产党(布尔什维克)第九次代表大会俄国共产党(布尔什维克)第八次代表大会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三次代表大会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一次代表大会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五次代表大会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四次代表大会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尔什维克)第六次代表大会俄罗斯联邦共产党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共产党俄羅斯聯邦共產黨土庫曼斯坦民主黨土库曼共产党土库曼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列宁列昂尼德·伊里奇·勃列日涅夫和平与社会主义问题哈萨克共产党哈萨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全联盟列宁主义青年共产主义联盟...全联盟共产党布尔什维克全联盟共产党(布尔什维克) (1995年)全联盟共产党(布尔什维克)第十七次代表大会全联盟共产党(布尔什维克)第十五次代表大会全联盟共产党(布尔什维克)第十八次代表大会全联盟共产党(布尔什维克)第十六次代表大会全联盟共产党(布尔什维克)第十四次代表大会八一九事件共产主义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共产党联盟-苏联共产党克里姆林国际歌立陶宛共产党立陶宛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第三国际红色真理报烏克蘭共產黨爱沙尼亚共产党爱沙尼亚共产党 (1990年)爱沙尼亚共产党(苏共)爱沙尼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白俄罗斯共产党 (1918年)白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马克思列宁主义鲍里斯·尼古拉耶维奇·叶利钦黄色阿塞拜疆共产党 (1920年)阿塞拜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赫鲁晓夫苏共中央主要负责人列表苏联苏联列宁少年先锋队苏联列宁共产主义青年团苏联共产党 (1992年)苏联共产党 (2001年)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苏联共产党中央政治局苏联共产党代表大会苏联共产党第十九次代表大会苏联共产党第二十七次代表大会苏联共产党第二十一次代表大会苏联共产党第二十二次代表大会苏联共产党第二十五次代表大会苏联共产党第二十八次代表大会苏联共产党第二十六次代表大会苏联共产党第二十四次代表大会苏联共产党第二十次代表大会苏联共产党总书记苏联解体老布尔什维克格奥尔基·马克西米利安诺维奇·马林科夫格鲁吉亚共产党 (1921年)格鲁吉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戈尔巴乔夫斯大林摩尔达维亚共产党摩尔达维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拉丁化拉脱维亚共产党拉脱维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扩展索引 (62 更多) »

卡累利阿-芬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卡累利阿-芬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Карело-Финская Советская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ая Республика,缩写:КФССР,Karjalais-suomalainen sosialistinen neuvostotasavalta,缩写:KSSNT)是苏联歷史上的第十三個加盟共和国,設立當時為第十二個加盟共和國。 卡累利阿-芬蘭原本是隸屬俄羅斯聯邦管轄的自治共和國(ACCP),於1940年3月30日設立,並脫離俄羅斯聯邦改制升格為蘇聯直轄的加盟共和國;於1956年撤銷,並重新併入俄羅斯聯邦改制降格為俄羅斯聯邦管轄的自治共和國,名稱改爲卡累利阿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

新!!: 苏联共产党和卡累利阿-芬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 查看更多 »

卡累利阿-芬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共产党

卡累利阿-芬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共产党(芬兰语:Karjalais-suomalaisen sosialistisen neuvostotasavallan kommunistinen puolue;俄语:Коммунистическая партия Карело-Финской Советской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ой Республики)是苏联共产党在卡累利阿-芬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的分支。该党成立于1940年,最初起名为卡累利阿-芬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共产党(布尔什维克)。1956年,卡累利阿-芬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降格为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管辖下的卡累利阿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卡累利阿-芬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共产党也随之降格为同一级别的苏共党组织。 Category:苏联共产党 Category:欧洲共产党.

新!!: 苏联共产党和卡累利阿-芬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共产党 · 查看更多 »

吉尔吉斯共产党

吉尔吉斯共产党(吉尔吉斯语:Кыргызстан Коммунисттик партиясы;俄语:Коммунистическая партия Киргизии)是苏联共产党在吉尔吉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的分支。1991年八一九政变失败后不久,吉尔吉斯斯坦当局通过关于停止吉尔吉斯斯坦共产党活动的决议。部分党员以原吉共为基础,组建了吉尔吉斯斯坦共产党人党,1992年9月在吉尔吉斯斯坦司法部注册。 Category:吉尔吉斯斯坦政党 Category:苏联共产党 Category:亚洲共产党.

新!!: 苏联共产党和吉尔吉斯共产党 · 查看更多 »

吉尔吉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吉尔吉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Кыргыз Советтик Социалисттик Республикасы;Киргизская Советская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ая Республика)是苏联設立的第九個加盟共和国,外高加索聯邦被撤銷后為第八個加盟共和國,简称吉尔吉斯。吉尔吉斯位于苏联的中亚地区,东部和中国接壤,北部和哈薩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相邻,西部是乌兹别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南部和塔吉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相连。首都是伏龙芝(今比什凯克)。 吉爾吉斯原本是隸屬俄羅斯聯邦管轄的自治共和國(ACCP),於1936年12月5日脫離俄羅斯聯邦改制升格為蘇聯直轄的加盟共和國。 1917年,吉尔吉斯建立了苏维埃政权,1924年成为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的一个自治州,后改爲自治共和國。1936年成立吉尔吉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并加入苏联。1991年8月31日宣布脱离苏联独立,改国名为吉尔吉斯共和国,并于同年12月21日加入独联体。 * Category:已不存在的亚洲共和国 Category:1936年建立的國家或政權.

新!!: 苏联共产党和吉尔吉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 查看更多 »

塔吉克共产党

#重定向 塔吉克斯坦共产党.

新!!: 苏联共产党和塔吉克共产党 · 查看更多 »

塔吉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塔吉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Республикаи Советии Социалистии Тоҷикистон;Таджикская Советская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ая Республика),苏联設立的第七個加盟共和国,在外高加索聯邦被撤銷后為第六個加盟共和國,简称--。 塔吉克原本是隸屬烏茲別克管轄的自治共和國(ACCP),於1928年8月1日蘇共25周年黨慶當天脫離烏茲別克改制升格為蘇聯直轄的加盟共和國。 1917年11月至1918年2月,塔北部地区建立了苏维埃政权,隶属于苏俄的烏茲別克自治共和国。1920年成立布哈拉人民苏维埃共和国。1924年建立--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改隶属于乌兹别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1929年成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成为苏联中央直辖的加盟共和国。1990年--宣布独立,1991年8月底更名为塔吉克斯坦共和国,同年9月9日,塔吉克斯坦共和国正式宣布独立,12月21日加入独联体。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下属一个自治州:.

新!!: 苏联共产党和塔吉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 查看更多 »

大清洗

大清洗(Большая чистка),一譯「大整肅」、「大清掃」,是指在1930年代,蘇聯在蘇聯最高領導人史達林執政下爆發的一場政治鎮壓和迫害運動。以谢尔盖·基洛夫被刺事件引发,它包括對蘇聯共產黨內部的清洗以及對無辜人員的迫害,這段時期典型的現象包括無處不在的政治審查、到處都存在的懷疑「間諜破壞」、做秀公審、關押和死刑。 大清洗在前苏联时代被称为肃反运动,然而今日的俄罗斯更多地称这段时期为“大恐怖”(Большой террор)或“叶若夫时期”(Ежовщина)。.

新!!: 苏联共产党和大清洗 · 查看更多 »

孟什维克

孟什维克(меньшевик),是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中的一个派别。孟什維克由馬爾托夫領導,主張信任群眾行動的自發性,涵蓋所有無產階級民眾的所有行動。.

新!!: 苏联共产党和孟什维克 · 查看更多 »

尤里·弗拉基米罗维奇·安德罗波夫

尤里·弗拉基米罗维奇·安德罗波夫(Ю́рий Влади́мирович Андро́пов,Yuri Vladimirovich Andropov,),苏联政治家,长期担任苏联党政领导职务,曾任苏联克格勃首脑,1982年11月接替勃列日涅夫成为苏共中央总书记。任职总书记15个月后,于1984年2月逝世,由契尔年科接任总书记职务。.

新!!: 苏联共产党和尤里·弗拉基米罗维奇·安德罗波夫 · 查看更多 »

左派

左派,又稱左翼,左派支持平等原則和平等主義,也就是親社會主義,和右派以階級和秩序相對,也就是親保守主義。左派是指激進主義,甚至是革命黨,是和反动和独裁政府持相反政治取向的人。 「左派」這名詞是來自法國大革命時期,在法國國民議會中坐在左側,反對當時法國的君主制,支持共和制、反教權和世俗化的派別便稱為左派,而議會右側是保王黨議員,代表保王派、天主教会、贵族及后期包含资產階級的政治力量。在資本主義國家,會稱反資本主義的激進社會主義政黨是左派。在二十世紀初的俄國共產主义革命時代,反對及要推翻俄國沙皇皇室的共產主義革命政黨,又被稱為「左派」。.

新!!: 苏联共产党和左派 · 查看更多 »

布尔什维克

布尔什维克(большевик),旧译布尔塞维克,在俄语中意为“多数派”,是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中的一个派别。布尔什维克派的领袖人物列宁认为,社会民主工党应该建立一个以少数“职业革命家”为核心、多数党员对其绝对服从的组织模式,即民主集中制。遭到了党内另一派的质疑和反对。1903年在布鲁塞尔和伦敦举行的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上,布尔什维克派与党内的另一派孟什维克因意见不合最终分道扬镳。在《火星报》编辑部领导层选举时,由于布尔什维克人数多于对方,因此以俄语“多数派”得名。1917年,布尔什维克通过十月革命以暴力夺取了俄国政权,最终在日后成为苏联共产党。虽然布尔什维克在俄语当中的意思是多数派,但是直到1917年十月革命的时候,布尔什维克在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当中实际上一直是少数。.

新!!: 苏联共产党和布尔什维克 · 查看更多 »

乌兹别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乌兹别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Ўзбекистон Совет Социалистик Республикаси;Узбекская Советская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ая Республика),是苏联設立的第六個加盟共和国,於外高加索聯邦被撤銷后為第五個加盟共和國,简称乌兹别克。 烏茲別克原本是隸屬俄羅斯聯邦管轄的自治共和國(ACCP),於1925年5月13日脫離俄羅斯聯邦改制升格為蘇聯直轄的加盟共和國。 于1917年11月建立苏维埃政权,1924年10月28日成立乌兹别克自治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并且加入俄羅斯聯邦。在1991年8月31日宣布独立,改国名为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 乌兹别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有一个自治共和国:卡拉卡尔帕克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此外,塔吉克原本也是烏茲別克管轄下的自治共和國,後來在1928年脫離烏茲別克成爲蘇聯直轄的加盟共和國。 * Category:已不存在的亚洲共和国 Category:1924年建立的國家或政權 Category:1924年蘇聯建立 Category:1991年蘇聯廢除.

新!!: 苏联共产党和乌兹别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 查看更多 »

乌克兰共产党 (1918年)

乌克兰共产党(Комуністична Партія України;Коммунистическая партия Украины)是苏联共产党在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的分支。该党成立于1918年7月17日,当时取名为乌克兰共产党(布尔什维克)。1952年10月13日,该党改名为乌克兰共产党。八一九事件后的1991年8月26日,乌克兰当局禁止乌共活动。同月30日,乌克兰当局正式取缔乌共。 Category:乌克兰政党 Category:苏联共产党 Category:欧洲共产党.

新!!: 苏联共产党和乌克兰共产党 (1918年) · 查看更多 »

乌克兰社会党

烏克蘭社會黨(Соціалістична Партія України/Sotsialistychna Partiya Ukrainy)是烏克蘭的政黨之一,在烏克蘭議會450個席位中佔24席。1999年,該黨曾派出Oleksander Moroz參加總統選舉,在第一輪投票結果中,得票率為11.3%。2007年因為得票無法跨越門檻,失去國會議席。.

新!!: 苏联共产党和乌克兰社会党 · 查看更多 »

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Українська Радянська Соціалістична Республіка;Украинская Советская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ая Республика),苏联的第三個加盟共和国。乌克兰在苏联的加盟共和国中,人口仅次于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面积也居第三位,居俄罗斯联邦和哈萨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之后,是苏联经济较为发达的加盟共和国。共和国首都开始为哈尔科夫(1918-1934),后迁至基辅。.

新!!: 苏联共产党和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 查看更多 »

亚美尼亚共产党

亚美尼亚共产党(Հայաստանի կոմունիստական կուսակցություն)是亚美尼亚的一个共产主义政党。 亚美尼亚共产党自称是苏联时代的亚美尼亚共产党的继承者,但二者实际上没有直接继承关系。1991年,原亚美尼亚共产党宣布解散,其领导层转而成立亚美尼亚民主党。 该党是目前亚美尼亚最主要的共产主义政党,党员人数约1.8万。 该党曾派代表参加共产党和工人党国际会议。该党是共产党联盟-苏联共产党的成员。.

新!!: 苏联共产党和亚美尼亚共产党 · 查看更多 »

亚美尼亚共产党 (1920年)

亚美尼亚共产党(亚美尼亚语:Հայաստանի կոմունիստական կուսակցություն;俄语:Коммунистическая партия Армении)是苏联共产党在亚美尼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的分支。该党成立于1920年。1991年八一九政变失败后,该党举行第二十九次代表大会,通过了关于共产党自行解散的决定。党的原领导层另行创建了亚美尼亚民主党。同年,新的亚美尼亚共产党成立,该党自称苏联时代的亚美尼亚共产党的继承者。 Category:苏联共产党 Category:亚美尼亚政党 Category:亚美尼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Category:亚美尼亚政治史 Category:亞洲已解散共產黨 Category:1920年建立的政党 Category:1991年解散的政黨.

新!!: 苏联共产党和亚美尼亚共产党 (1920年) · 查看更多 »

亚美尼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亚美尼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Հայկական Սովետական Սոցիալիստական Հանրապետություն,Армянская Советская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ая Республика)是苏联歷史上的第十一個加盟共和国,設立當時為第十個加盟共和國。 亞美尼亞原本是隸屬外高加索聯邦管轄的自治共和國(ACCP),於1936年12月5日脫離外高加索聯邦改制升格為蘇聯直轄的加盟共和國。 亞美尼亞共產黨政權成立于1920年11月29日,这天亚美尼亚共产党宣布控制了亚美尼亚政权。同年12月1日,首相西蒙·弗拉特西恩放弃了政权。之后亚美尼亚更名亚美尼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这一时期有时也被称作亚美尼亚第二共和,紧接在短命的亚美尼亚民主共和国(亚美尼亚第一共和国)之后。 从1828年直到1917年十月革命,亚美尼亚是俄罗斯帝国的一部分并被埃里温省的边界所限制。在土库曼彻条约的第四章写道,埃里温汗国(今日大部分的中亚美尼亚),以往曾隶属波斯,1828年被并入俄国。 十月革命以后。布尔什维克领导人弗拉基米尔·列宁的政府宣布原帝国内的少数民族可以独立自主。于是亚美尼亚、阿塞拜疆和格鲁吉亚宣布独立并分别成立共和国。在奥斯曼土耳其统治期间遭受的亚美尼亚种族屠杀以及后来的土耳其-亚美尼亚战争中,历史上的亚美尼亚地区已到了毁灭边缘。当1920年布尔什维克进入亚美尼亚民主共和国后,苏维埃共和国宣告成立。 在苏维埃统治下,亚美尼亚从一个农业国向工业中心转变。1990年8月23日,它更名为亚美尼亚共和国,但它仍保留在苏联统治之下,直到1991年正式宣布独立。.

新!!: 苏联共产党和亚美尼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 查看更多 »

康斯坦丁·乌斯季诺维奇·契尔年科

康斯坦丁·乌斯季诺维奇·契尔年科(Константи́н Усти́нович Черне́нко,Konstantin Ustinovich Chernenko,),苏共中央总书记、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

新!!: 苏联共产党和康斯坦丁·乌斯季诺维奇·契尔年科 · 查看更多 »

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列宁

弗拉基米爾·伊里奇·烏里揚諾夫(p;),通稱列寧(a),是俄羅斯共產主義革命家、政治家和政治哲學理論家,曾擔任俄羅斯共和國(1917年-1918年)、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1918年-1924年)及蘇聯(1922年-1924年)人民委員會主席(總理)。在他治理下,俄羅斯和往後的蘇聯成為接受布爾什維克(後來的蘇聯共產黨)統治的一黨制社會主義國家。列寧的思想體系根基於馬克思主義,而其發展的政治理論則稱為「列寧主義」。 列寧出身於富裕的辛比爾斯克中產階級,在兄長亞歷山大·烏里揚諾夫於1887年遭到處決後,他決定接受革命社會主義的政治立場。由於參與反對俄羅斯帝國沙皇專制制度的抗議活動,導致他遭喀山國立大學除名,他在隨後幾年則專注於法律學位上。1893年,他搬到聖彼得堡,成為俄國社會民主工黨高級幹部,主張馬克思主義。1897年,他因為而遭逮捕,至度過長達3年的流放生涯,期間迎娶娜傑日達·克魯普斯卡婭為妻。他在流放結束後搬往西歐,透過出版而成為著名的政黨理論家。1903年,他在俄國社會民主工黨意識形態分裂中扮演著關鍵角色,領導布爾什維克對抗尤里·馬爾托夫的孟什維克。他鼓舞了1905年俄國革命的爆發,爾後則發起活動,以讓第一次世界大戰轉為整個歐洲的無產階級革命;作為馬克思主義者,他相信這將推翻、且由社會主義社會替代。1917年,俄國二月革命推翻沙皇並建立俄國臨時政府,列寧則返回俄羅斯。之後他領導發動十月革命,使布爾什維克推翻新政權。 列寧領導的布爾什維克組成人民委員會(最高行政機關),部分權力則由民選的全俄羅斯蘇維埃代表大會擁有。新政府曾為俄國立憲會議進行選舉,但隨後遭到廢除。在與同盟國簽署《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條約》後,俄羅斯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戰;並在俄羅斯控制下,承認非俄羅斯民族國家獨立。然而契卡也組織暴力行動以鎮壓反對者,造成數萬人死亡、或關押至古拉格的集中營,史稱「紅色恐怖」。右派和左派團體共組反對布爾什維克的軍隊,但在1917年至1922年的俄國內戰中戰敗。儘管俄羅斯政府決定重新分配農民、國家銀行與大型工業的土地,不過為了應對戰爭破壞、與民眾暴動,列寧在1921年推行混合經濟體系的新經濟政策,以促進經濟成長。為了設法推進世界革命,列寧政府創辦第三國際,期間發動波蘇戰爭。1922年,俄羅斯和鄰近國家簽署《蘇聯成立條約》,宣告蘇聯成立。隨著健康越來越惡化,列寧對於其繼任者新當選總書記的約瑟夫·史達林權力不斷增長表示反對,最後他於逝世。 列寧被廣泛視為20世紀最重要且最有影響力的人物,也是評價最具爭議的人物之一.

新!!: 苏联共产党和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列宁 · 查看更多 »

弗拉基米尔·列宁全联盟先锋组织

弗拉基米尔·列宁全联盟先锋组织(Всесоюзная пионерская организация имени В. И. Ленина,),即苏联少年先锋队,为1922至1991年苏联的先锋运动组织,成员年龄为10 - 15 岁。.

新!!: 苏联共产党和弗拉基米尔·列宁全联盟先锋组织 · 查看更多 »

俄國二月革命

俄国二月革命(俄语:Февральская революция,按照公曆便称为三月革命)在1917年3月8日(儒略历2月23日;除了特別註明,下列日期一律用格里曆,即西历显示)于俄罗斯发生的民主革命,是俄国革命的序幕。其即时结果就是沙皇尼古拉二世被迫逊位,俄罗斯帝国灭亡。革命中沙皇失去权力,而且有大约一千五百至二千人在混乱中被杀或受重伤。继而统治俄国的新政府是自由主义者与社会主义者的政治联盟俄国临时政府,用以谋求政治改革及创造一个以民主选出的行政部门与立宪会议。.

新!!: 苏联共产党和俄國二月革命 · 查看更多 »

俄国共产党(布尔什维克)第十三次代表大会

俄国共产党(布尔什维克)第十三次代表大会(Тринадцатый съезд Российской коммунистической партии (большевиков)),简称俄共(布)十三大(XIII съезд РКП(б)),于1924年5月23日至31日在莫斯科召开。参加会议的代表中,748人拥有投票权,416人拥有协商权。此次会议选举产生俄国共产党(布尔什维克)的第13届中央委员会。 此次代表大会是俄共(布)在弗拉基米尔·列宁死后召开的第一次代表大会,代表着列宁政权向斯大林政权的转变。这也是左翼反对派(以列夫·托洛茨基为首)和“三驾马车”(以约瑟夫·斯大林、格里戈里·季诺维也夫、列夫·加米涅夫为首)的第一次冲突。.

新!!: 苏联共产党和俄国共产党(布尔什维克)第十三次代表大会 · 查看更多 »

俄国共产党(布尔什维克)第十一次代表大会

俄国共产党(布尔什维克)第十一次代表大会(Одиннадцатый Съезд Российской коммунистической партии (большевиков)),简称俄共(布)十一大(XI съезд РКП(б)),于1922年3月27日至4月2日在莫斯科召开。此次会议选举产生俄国共产党(布尔什维克)的第11届中央委员会。 在俄共(布)十一大上,列夫·托洛茨基抨击了谢尔盖·古谢夫和米哈伊尔·伏龙芝的红军政策,尤其是纪律问题、政治教条、以及与农民之间的关系。托洛茨基在辩论中落败,导致文官评论家在红军中丧失威望。在俄共(布)十一大后,文官被越来越限制进入军队之中。 此次会议结束后的第二天,约瑟夫·斯大林被选举为中央书记处书记,尼古拉·布哈林和阿列克谢·李可夫进入中央政治局,二人联手对抗托洛茨基的左翼反对派。 俄共十一大通過了:為了捍衛無產階級專政,“應當剝奪一切敵視蘇維埃政權的政治集團的組織自由”,而“俄國共產黨是國內惟一合法的政黨”。於是,一黨制這一非常時期的非常狀態被黨的決議確定下來。 Category:苏联共产党代表大会 Category:莫斯科政治会议 Category:1922年政治事件 Category:1922年苏联 Category:1922年.

新!!: 苏联共产党和俄国共产党(布尔什维克)第十一次代表大会 · 查看更多 »

俄国共产党(布尔什维克)第十二次代表大会

俄国共产党(布尔什维克)第十二次代表大会(Двенадцатый Съезд Российской коммунистической партии (большевиков)),简称俄共(布)十二大(XII съезд РКП(б)),于1923年4月17日至25日在莫斯科召开。参加会议的代表中,408人拥有决定投票权,417人拥有协商投票权,代表386,000名党员。此次会议选举产生俄国共产党(布尔什维克)的第12届中央委员会。 此次代表大会是弗拉基米尔·列宁领导下的最后一次代表大会,然而列宁本人因为生病无法出席。 此次代表大会很多采纳了约瑟夫·斯大林对抗格鲁吉亚的建议。斯大林与格里戈里·奥尔忠尼启则、在会议上扮演重要角色,对抗老布尔什维克和。 此次代表大会重新定义了民族主义问题,确认本地沙文主义相比于大俄罗斯沙文主义是主要问题。此次会议是苏联所谓“”的开端。 Category:苏联共产党代表大会 Category:莫斯科政治会议 Category:1923年政治事件 Category:1923年苏联 Category:1923年4月.

新!!: 苏联共产党和俄国共产党(布尔什维克)第十二次代表大会 · 查看更多 »

俄国共产党(布尔什维克)第十次代表大会

俄国共产党(布尔什维克)第十次代表大会(Десятый съезд Российской коммунистической партии (большевиков)),简称俄共(布)十大(X съезд РКП(б)),于1921年3月8日至16日在莫斯科召开。 参加此次会议的代表,共有694名有投票权的代表和296名无投票权的代表。此次会议上选举产生了俄国共产党(布尔什维克)的第10届中央委员会。 在此次代表大会召开期间,喀琅施塔得发生反对布尔什维克的水兵起义(喀琅施塔得起义)。在谈判失败后,红军总指挥列夫·托洛茨基下令镇压了这次起义。 Category:苏联共产党代表大会 Category:莫斯科政治会议 Category:1921年欧洲 Category:1921年政治事件 Category:1921年苏联 Category:1921年3月.

新!!: 苏联共产党和俄国共产党(布尔什维克)第十次代表大会 · 查看更多 »

俄国共产党(布尔什维克)第七次代表大会

俄国共产党(布尔什维克)第七次代表大会(Седьмой съезд Российской коммунистической партии (большевиков)),简称俄共(布)七大(VII съезд РКП(б)),于1918年3月6日至8日在彼得格勒的塔夫利宫召开。在这次大会上,“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尔什维克)”改名为“俄国共产党(布尔什维克)”。 这是布尔什维克在十月革命胜利以后第一次召开的代表大会。这次特别会议召开的地点是塔夫利宫,在3月早些时候,苏俄政府在此宫殿里与德国签订《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条约》,退出了一战。 共有47名全权代表和59名协商代表出席会议,他们代表17000名党员。 Category:苏联共产党代表大会 Category:1918年政治事件 Category:1918年苏联 Category:1918年3月.

新!!: 苏联共产党和俄国共产党(布尔什维克)第七次代表大会 · 查看更多 »

俄国共产党(布尔什维克)第九次代表大会

俄国共产党(布尔什维克)第九次代表大会(Девятый съезд Российской коммунистической партии (большевиков)),简称俄共(布)九大(IX съезд РКП(б)),于1920年3月20日至4月5日在莫斯科召开。 此次代表大会的由弗拉基米尔·列宁在莫斯科大剧院致开幕词,接下来的会议在克里姆林宫召开。参加此次会议的有715名代表,其中553人拥有投票权,162人只有发言权但没有投票权。 此次会议上选举产生了俄国共产党(布尔什维克)的第9届中央委员会。 Category:苏联共产党代表大会 Category:莫斯科政治会议 Category:1920年政治事件 Category:1920年苏联 Category:1920年.

新!!: 苏联共产党和俄国共产党(布尔什维克)第九次代表大会 · 查看更多 »

俄国共产党(布尔什维克)第八次代表大会

俄国共产党(布尔什维克)第八次代表大会(Восьмой съезд Российской коммунистической партии (большевиков)),简称俄共(布)八大(VIII съезд РКП(б)),于1919年3月18日至23日在莫斯科召开。参加此次会议的有301名有投票权的代表,代表313766名党员。另外,还有102名协商代表参加,只有发言权,没有投票权。 此次会议上选举产生了俄国共产党(布尔什维克)的第8届中央委员会。 通過了關於組織問題的決議。在這個決議中就黨的建設、蘇維埃的建設以及黨和蘇維埃的相互關係等三個問題闡明了黨的任務。 決議首先對共產黨下了定義。根據決議,共產黨被定性為“無產階級和貧農的先鋒,即把這兩個階級中決心自覺地實現共產主義綱領的那部分人集結成自己的隊伍的組織”,這個組織的任務是在工會、協會、農村公社等所有組織中贏得“決定性的影響和全面的領導”,特別是爭取在作為國家組織的蘇維埃中實現黨的綱領和完全的統帥作用。為此,決議提出了在所有蘇維埃組織(也不限於蘇維埃組織)中建立必不可少的嚴守黨紀的支部以及在蘇維埃組織中工作的所有共產黨員都應加入支部的方針。決議指出,黨通過在蘇維埃內部的平凡的、充滿自我犧牲精神的實踐活動,通過在蘇維埃所用崗位上配備最堅定的黨員,應該爭得完全的政治統治及對蘇維埃工作的事實上的監督。 決議後半部分“黨組織的職能與蘇維埃式的國家機關的職能在任何情況下都不能混同起來。這種混同將造成毀滅性的結果,在軍事問題上尤其如此。黨必須通過蘇維埃機關,在蘇維埃憲法的範圍內實行自己的決定。黨要努力領導蘇維埃的活動,但不是取而代之。”決議的末尾進而這樣說道:“必須告訴黨員,黨組織決不能對蘇維埃進行無微不至的監護,必須向黨員反复叮囑,列身於俄國共產黨的隊伍,決不能帶來任何特權,而只能被賦予更重大的責任。”  決議中有關“黨的建設”的部分也談到了黨員與蘇維埃機關的關係。在這一部分中特別重視克服蘇維埃機關內黨員的官僚主義問題,並提出了一下方針:作為防止沾染脫離群眾和官僚主義作風的方法,蘇維埃黨員代表每兩週要向選舉人做一次以上的報告;從事蘇維埃工作逾三個月者至少要回工廠一個月。 Category:苏联共产党代表大会 Category:莫斯科政治会议 Category:1919年政治事件 Category:1919年苏联 Category:1919年3月.

新!!: 苏联共产党和俄国共产党(布尔什维克)第八次代表大会 · 查看更多 »

俄国社会民主工党

俄国社会民主工党(Российская социал-демократическая рабочая партия,缩写为РСДРП)是由一群俄国马克思主义者所組成的社会主义政党,前身为1883年由格奥尔基·普列汉诺夫、薇拉·查苏利奇、巴威尔·阿克雪里罗德等在瑞士日内瓦建立的劳动解放社。1898年在明斯克由几个政党组织联合成立。1903年,该党分裂为布尔什维克和孟什维克两派。1917年布尔什维克在十月革命中夺取俄國政权,最终演变为苏联共产党。 1903年至1917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中央委员会下设国外局、俄罗斯中央局,分别领导海外与俄国内的党组织活动。 Category:俄罗斯历史 Category:欧洲共产党 Category:俄罗斯帝国政党.

新!!: 苏联共产党和俄国社会民主工党 · 查看更多 »

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三次代表大会

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三次代表大会(Третий съезд РСДРП)于1905年4月25日至5月10日(旧历4月12日至27日)在英国伦敦举行。 孟什维克中央委员会于1905年2月7日发起抵制这次代表大会、并将列宁开除出党的投票。两天后,这个委员会11名成员中有9人被捕。 此次代表大会是布尔什维克的代表大会,仅有少数孟什维克出席。孟什维克则在日内瓦另外举行代表大会。此次会议极为保密,至今仍不明白使用的大厅的名字。和亚历山大·波格丹诺夫被选为中央委员会委员。 除了常规话题之外,1905年俄国革命的问题也被提上议事日程。列宁希望党在日俄战争中支持日本(约瑟夫·毕苏斯基用了同样的战略)。此次会议决定将中央委员会和党报搬到俄国,以迫使列宁回到俄国。最终,列宁在同年的11月回到俄国。 Category:苏联共产党代表大会 Category:1905年政治事件 Category:1905年.

新!!: 苏联共产党和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三次代表大会 · 查看更多 »

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一次代表大会

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一次代表大会(Первый съезд РСДРП)于1898年3月13日至15日(旧历3月1日至3日)期间在俄罗斯帝国的明斯克(今属白俄罗斯)秘密举行。会场是明斯克铁道工人鲁缅采夫的家,如今位于明斯克的市中心。这次会议托辞是庆祝鲁缅采夫妻子的命名日。在相邻的房间里有一个火炉,不断烧着秘密文件。 参加这次会议的有来自圣彼得堡、莫斯科、基辅等地的工人阶级解放斗争协会的成员以及西部地区崩得的代表,出席者共计九名。这次会议宣布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的成立,并发表《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宣言》。 Category:俄罗斯帝国政治事件 Category:苏联共产党代表大会 Category:1898年政治事件 Category:白俄罗斯政治事件.

新!!: 苏联共产党和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一次代表大会 · 查看更多 »

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

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Второй съезд РСДРП)于1903年7月30日至8月23日(旧历7月17日至8月10日)举行。最初于比利时布鲁塞尔开会。后来可能是受到俄国大使的外交压力,比利时警方于8月6日将与会代表驱逐出境,后来转至英国伦敦开会并在那里结束。 此次会议上共分为37期,共有51名代表出席,其中33人为《火星报》派支持者,5名有崩得的背景,2人是(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工人应该专注于经济需求而不是政治需求)、6名代表是中立派。第四期议题是党应该支持无产阶级专政,除了经济派的阿基莫夫(Акимов,真名Владимир Петрович Махновец)弃权之外的其余人都投了赞成票。 此次会议上,弗拉基米尔·列宁与尤里·马尔托夫就基本原则发生了重大分歧。马尔托夫主张信任群众行动的自发性,坚持以第二国际为建党模式,主张把一切愿意入党的人全部吸收进来。这与列宁所主张的民主集中制、党员高度服从组织的主张格格不入。马尔托夫批评列宁的主张是搞“雅各宾主义”,“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列宁则批评马尔托夫是“机会主义者”。列宁的观点受到格奥尔基·普列汉诺夫支持,马尔托夫的观点则受到列夫·托洛茨基的支持。会议上有28-23票支持马尔托夫,但他的支持者中包括7名崩得成员和经济派,后来突然退场。左翼的列宁才得以取得多数派地位,因而其派系自称“布尔什维克”,称呼马尔托夫的派系为“孟什维克”。 此次会议选出第二届中央委员会,三名成员Friedrich Lengnik, Vladimir Noskov 和 Gleb Krzhizhanovsky全是列宁的支持者。 Category:苏联共产党代表大会 Category:1903年政治事件 Category:1903年.

新!!: 苏联共产党和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 · 查看更多 »

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五次代表大会

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五次代表大会(Лондонский съезд РСДРП)于1907年5月13日至6月1日在英国伦敦举行。第五次代表大会是统一的俄国社会民主工党所有代表大会中出席人数最多的一次,出席者包括105名布尔什维克代表、97名孟什维克代表、59名崩得代表、44名、29名拉脱维亚社会民主党代表以及4名无党派人士。 此次会议在哈克尼区的举行了共35期,布尔什维克和孟什维克在会上发生了激烈交锋。布尔什维克提出要发动武装起义来对抗沙皇统治,孟什维克领袖尤里·马尔托夫公开指责此举为“叛徒”。此外,双方在与工会运动的关系上也存在分歧。孟什维克提出要建立“工人的代表大会”,第一步是要将党改变为西欧式合法的社会民主党。波兰社会民主党和拉脱维亚社会民主党支持布尔什维克,崩得则支持孟什维克。不具备投票权的代表列夫·托洛茨基居中调停。作为接受温和派立场的他是唯一一个能够调停双方分歧的人。 Category:苏联共产党代表大会 Category:1907年政治事件 Category:1907年.

新!!: 苏联共产党和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五次代表大会 · 查看更多 »

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四次代表大会

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四次代表大会(IV съезд РСДРП)于1906年4月23日至5月8日(旧历4月10日至25日)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举行。 此次大会出席的代表中有112名具有投票权,代表57名当地党组织成员,22名代表仅有协商权没有投票权。其他参加代表来自各民族的社会民主党派:来自崩得的3人、来自拉脱维亚社会民主工党的3人,来自的1人,来自芬兰工党的一人,另外还有一名来自保加利亚社会民主工党的一名代表。来自布尔什维克的代表包括米哈伊尔·伏龙芝、米哈伊尔·加里宁、娜杰日达·克鲁普斯卡娅、弗拉基米尔·列宁、阿纳托利·卢那察尔斯基、、、、约瑟夫·斯大林、克利缅特·伏罗希洛夫和。此次会议主要议程是土地问题,对现状和无产阶级任务的评估,对国家杜马的态度,以及组织问题。对于各项议题,在布尔什维克与孟什维克之间都产生了痛苦的争论。列宁就土地问题、现状、以及对国家杜马选举的策略、武装起义以及其他问题做了报告。 在此次代表大会上,孟什维克在数量上占据优势,因而轻微地决定了其性质。此次大会采纳了孟什维克在许多问题上的决议包括土地问题、对国家杜马态度的问题等。此次会议还选举产生了第四届中央委员会,其中三人为布尔什维克,七人为孟什维克。 Category:苏联共产党代表大会 Category:1906年政治事件 Category:1906年.

新!!: 苏联共产党和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四次代表大会 · 查看更多 »

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尔什维克)第六次代表大会

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尔什维克)第六次代表大会(Шестой съезд Российской социал-демократической рабочей партии (большевиков))于1917年8月8日至16日(旧历7月26日至8月3日)在俄罗斯彼得格勒举行。此次会议上,选举产生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尔什维克)的第6届中央委员会。 此次代表大会于二月革命至十月革命期间举办,是在半合法状态下举行的。这也是第一次在俄罗斯公开举行的代表大会。并入布尔什维克。.

新!!: 苏联共产党和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尔什维克)第六次代表大会 · 查看更多 »

俄罗斯联邦共产党

俄罗斯联邦共产党(Коммунистическая партия Российской Федерации),简称俄共(КПРФ),是俄罗斯的一个共产主义政党。该党一般被认为是苏联共产党的主要政治遗产继承者。 目前,该党是俄羅斯最大的在野黨,并在奥廖尔州、伊尔库茨克州和俄罗斯第三大城市新西伯利亚执政。.

新!!: 苏联共产党和俄罗斯联邦共产党 · 查看更多 »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Российская Советская Федеративная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ая Республика,縮寫為РСФСР;Russian SFSR);舊譯為全俄社会主义劳农委员会联邦共和国,简称蘇俄,是苏联的第一個加盟共和国。 蘇維埃俄罗斯联邦是蘇聯面積最大的一級行政區,面积占苏联總面積的75%,人口约是苏联的三分之二;作为蘇聯的加盟共和國,其首府莫斯科也是苏联的首都。.

新!!: 苏联共产党和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 · 查看更多 »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共产党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共产党(Коммунистическая партия Российской Советской Федеративной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ой Республики),简称俄共(КП РСФСР),是苏联共产党在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的分支。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共产党成立于1990年6月19日。此时,俄罗斯共产党的成员数占了苏联共产党总成员数的58%。该党成立后,成为反对戈尔巴乔夫统治的苏共左翼反对派的一个中心。八一九政变失败后的1991年8月25日,时任俄罗斯总统叶利钦签署了禁止俄罗斯共产党活动并没收其全部财产的命令。 1993年2月14日,俄罗斯联邦共产党在“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共产党第二次非常代表大会”上正式成立,并宣布该党是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共产党的继承者。 Category:苏联共产党 Category:欧洲共产党 Category:俄罗斯政党.

新!!: 苏联共产党和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共产党 · 查看更多 »

俄羅斯聯邦共產黨

#重定向 俄罗斯联邦共产党.

新!!: 苏联共产党和俄羅斯聯邦共產黨 · 查看更多 »

土庫曼斯坦民主黨

土庫曼斯坦民主黨是土庫曼合法政黨,前身是土庫曼共產黨。在蘇聯解體後由土庫曼共產黨改組而成。創黨人暨首任主席是尼亞佐夫,現任主席是别爾德穆罕默多夫。.

新!!: 苏联共产党和土庫曼斯坦民主黨 · 查看更多 »

土库曼共产党

#重定向 土庫曼共產黨.

新!!: 苏联共产党和土库曼共产党 · 查看更多 »

土库曼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土库曼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Түркменистан Совет Социалистик Республикасы;Туркменская Советская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ая Республика)是蘇聯設立的第五個加盟共和國,在外高加索聯邦被撤銷后為第四個加盟共和國,简称土库曼。位于苏联的中亚地区,南部和伊朗相连,北部和乌兹别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哈萨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接壤,西濒里海。.

新!!: 苏联共产党和土库曼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 查看更多 »

列宁

#重定向 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列宁.

新!!: 苏联共产党和列宁 · 查看更多 »

列昂尼德·伊里奇·勃列日涅夫

列昂尼德·伊里奇·布里茲涅夫(Леони́д Ильи́ч Бре́жнев,Леоні́д Іллі́ч Бре́жнєв,),苏联领导人、苏联元帅,曾任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1964至66年间为第一书记)、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主席(國家元首),掌權共18年。.

新!!: 苏联共产党和列昂尼德·伊里奇·勃列日涅夫 · 查看更多 »

和平与社会主义问题

《和平与社会主义问题》(Проблемы мира и социализма),又名《世界马克思主义评论》(World Marxist Review)(英文版名称),是一份由世界各国共产党和工人党联合撰写的理论杂志(月刊)。该杂志创刊于1958年9月,停刊于1990年6月,存在近32年。参与该杂志的编辑工作的共产党大多被视为“亲苏派”共产党。 该杂志是苏联共产党信息部的下属刊物, 该部门负责有关杂志出版的一切事务,包括起用苏联的一流编辑,决定杂志内容的取舍。 该杂志的编辑部设于捷克斯洛伐克首都布拉格。该杂志每期约发行50万份,读者分布于145个国家左右Richard Felix Staar, Foreign Policies of the Soviet Union. Stanford, CA: Hoover Institution Press, 1991; pp.

新!!: 苏联共产党和和平与社会主义问题 · 查看更多 »

哈萨克共产党

哈萨克共产党是苏联共产党在哈萨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的分支。该党成立于1936年。 1991年9月8日,哈萨克共产党召开非例行的紧急代表大会,大会通过了“脱离苏共,获得独立政治地位的根本决定”,宣布将哈萨克共产党更名为“哈萨克斯坦社会党”,并称哈萨克斯坦社会党是哈萨克共产党的合法继承者。部分哈萨克共产党党员不同意此次代表大会的决议,在这次非例行的紧急代表大会之后,他们召开了代表大会,决定成立哈萨克斯坦共产党,认为自己及其拥护者才是哈萨克共产党的真正合法继承者。.

新!!: 苏联共产党和哈萨克共产党 · 查看更多 »

哈萨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哈萨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Қазақ Советтік Социалистік Республикасы;Казахская Советская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ая Республика),简称哈萨克斯坦,苏联設立的第八個加盟共和國,在外高加索聯邦被撤銷后為第七個加盟共和國。同時亦是蘇聯面积第二大的加盟共和国,位于中亚地区,北和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接壤,东毗邻中国,南部分别和乌兹别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吉尔吉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为邻,面积2,717,300平方公里,1928年始建都于阿拉木图。哈薩克原本是隸屬俄羅斯聯邦管轄的自治共和國(ACCP),於1936年12月5日脫離俄羅斯聯邦改制升格為蘇聯直轄的加盟共和國。.

新!!: 苏联共产党和哈萨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 查看更多 »

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Proletarier aller Länder, vereinigt euch!),旧译全方貧工之聯合,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一句著名口号。.

新!!: 苏联共产党和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 查看更多 »

全联盟列宁主义青年共产主义联盟

全联盟列宁主义青年共产主义联盟(Всесоюзный Ленинский Коммунистический Союз Молодёжи (ВЛКСМ) ),又译作苏联列宁共产主义青年团,簡稱苏联共青团(Комсомол),是蘇聯共產黨的青年組織,成立于1918年10月29日,从1922年开始使用这个名字。.

新!!: 苏联共产党和全联盟列宁主义青年共产主义联盟 · 查看更多 »

全联盟共产党布尔什维克

全联盟共产党布尔什维克(Всесоюзная Коммунистическая партия большевиков,Vsesoyuznaya Kommunisticheskaya Partiya bol'shevikov)是俄罗斯及其它后苏联国家的一个共产主义政党。该党成立于1991年11月8日。该党的意识形态是共产主义、马克思列宁主义。该党的政治立场是极左翼。该党的总书记是尼娜·安德烈耶娃。该党的总部位于圣彼得堡。 Category:欧洲共产党 Category:俄罗斯政党 Category:跨国政党 Category:1991年蘇聯建立 Category:1991年建立的政黨.

新!!: 苏联共产党和全联盟共产党布尔什维克 · 查看更多 »

全联盟共产党(布尔什维克) (1995年)

全联盟共产党(布尔什维克)(Всесоюзная Коммунистическая партия (большевиков),缩写为ВКП(б))是俄罗斯及其它后苏联国家的一个共产主义政党。该党成立于1995年,分裂自全联盟共产党布尔什维克。该党的第一书记是Alexander Lapin。该党的中央机关刊物是《布尔什维克真理报》。 Category:欧洲共产党 Category:俄罗斯政党 Category:跨国政党.

新!!: 苏联共产党和全联盟共产党(布尔什维克) (1995年) · 查看更多 »

全联盟共产党(布尔什维克)第十七次代表大会

全联盟共产党(布尔什维克)第十七次代表大会(XVII съезд Всесою́зной коммунисти́ческой па́ртии (большевико́в)),简称联共(布)十七大(XVII съезд ВКП(б)),于1934年1月26日至2月10日在莫斯科召开。此次大会有1225名投票代表和736名观察席位的代表参加,代表了1872488名党员和935298名候补党员。由于第一次五年计划的成功,此次大会外号为“胜利者的大会”(Съезд победителей)。此次大会也是最后一次苏联共产党党内存在秘密反对斯大林的大会。.

新!!: 苏联共产党和全联盟共产党(布尔什维克)第十七次代表大会 · 查看更多 »

全联盟共产党(布尔什维克)第十五次代表大会

全联盟共产党(布尔什维克)第十五次代表大会(Пятнадцатый съезд Всесоюзной коммунистической партии (большевиков)),简称联共(布)十五大(XV съезд ВКП(б)),于1927年12月在苏联召开,此次会议通过了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决议,通过实行农业集体化的方针。 Category:苏联共产党代表大会 Category:莫斯科政治会议 Category:1927年政治事件 Category:1927年苏联 Category:1927年12月.

新!!: 苏联共产党和全联盟共产党(布尔什维克)第十五次代表大会 · 查看更多 »

全联盟共产党(布尔什维克)第十八次代表大会

全联盟共产党(布尔什维克)第十八次代表大会(ХVIII съезд Всесоюзной коммунистической партии (большевиков)),简称联共(布)十八大(XVIII съезд ВКП(б)),于1939年3月10日至21日在苏联莫斯科召开。此次大会是大清洗后,经过清洗的联共(布)领导层召开的第一次大会。同时,此次大会也是未来十年内唯一的一次大会。 在全联盟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的报告中,斯大林阐述了外交政策。在此之中,他着重阐述了对西方民主国家未能与苏联形成集体防御对抗纳粹德国的失望情绪。 Category:苏联共产党代表大会 Category:莫斯科政治会议 Category:1939年政治事件 Category:1939年苏联 Category:1939年3月.

新!!: 苏联共产党和全联盟共产党(布尔什维克)第十八次代表大会 · 查看更多 »

全联盟共产党(布尔什维克)第十六次代表大会

全联盟共产党(布尔什维克)第十六次代表大会(Шестнадцатый съезд Всесоюзной коммунистической партии (большевиков)),简称联共(布)十六大(XVI съезд ВКП(б)),于1930年6月25日至7月13日在莫斯科召开。此次大会有1268名投票代表和891名观察席位的代表参加。此次大会是由苏联原领导层主导并参加的最后一次大会。 Category:苏联共产党代表大会 Category:莫斯科政治会议 Category:1930年政治事件 Category:1930年苏联 Category:1930年6月 Category:1930年7月.

新!!: 苏联共产党和全联盟共产党(布尔什维克)第十六次代表大会 · 查看更多 »

全联盟共产党(布尔什维克)第十四次代表大会

全联盟共产党(布尔什维克)第十四次代表大会(Четырнадцатый съезд Всесоюзной коммунистической партии (большевиков)),简称联共(布)十四大(XIV съезд ВКП(б)),于1925年12月18日至31日在莫斯科召开。 此次会议的内容包括:由约瑟夫·斯大林作联共(布)中央委员会的政治报告;由维亚切斯拉夫·莫洛托夫作联共(布)中央委员会的组织报告;作联共(布)中央审计委员会的报告;瓦列里安·古比雪夫作联共(布)中央监察委员会的报告;联共(布)获得第三国际中央执行委员会授权,由格里戈里·季诺维也夫作报告。这次会议同时选举产生第14届中央委员会。 此外,米哈伊尔·托姆斯基报告了工会工作,尼古拉·布哈林报告共青团的影响,安德烈·安德烈耶夫讨论党的权力变更。此次会议另一个环节听取了格奥尔基·契切林对国际形势和苏联外交政策的报告。 此次会议被赋予约瑟夫·斯大林和列夫·托洛茨基争夺党的控制权的特征。 Category:苏联共产党代表大会 Category:莫斯科政治会议 Category:1925年政治事件 Category:1925年苏联 Category:1925年12月.

新!!: 苏联共产党和全联盟共产党(布尔什维克)第十四次代表大会 · 查看更多 »

八一九事件

八一九事件(Августовский путч),又稱八月政变、1991年蘇聯政變,是指1991年8月19日至8月21日,蘇聯政府内部一些高級官員企圖廢除戈爾巴喬夫的蘇聯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總書記兼蘇聯總統职务並控制蘇聯,然最终未遂的一场政變。政變領導人均为蘇聯共產黨内的強硬派成員,包括苏联的副总统、总理、国防部长、内政部长、克格勃局长和苏联国防会议副主席等。他們认为戈爾巴喬夫的改革計劃太過激进,並認為他正商議簽訂的新聯盟條約将中央權力过大地分散給與了眾共和國政府。此次未遂政變在短短三天內便瓦解,其后戈爾巴喬夫恢復權力。此事件本为减缓当时在苏联已逐渐扩大的离心运动,但最终效果则是粉碎了戈爾巴喬夫對蘇聯在鬆散體制下可維持一體的希望,并实际上加速了苏联解体。.

新!!: 苏联共产党和八一九事件 · 查看更多 »

共产主义

共产主义(communism;communismus)是一种共享經濟結合集體主義的政治思想,主張消滅生产资料私有制,並建立一個各盡所能、各取所需的生产资料公有制(進行集體生產),而且主张一种沒有階級制度、國家、政府和家庭的社会。在此一體系下,土地和資本財產為人民共同所有。《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637~638页:“共产主义的最重要的不同于一切反动的社会主义的原则之一就是下面这个以研究人的本性为基础的实际信念,即人们的头脑和智力的差别,根本不应引起胃和肉体需要的差别;由此可见,‘按能力计报酬’这个以我们目前的制度为基础的不正确的原理应当——因为这个原理是仅就狭义的消费而言——变为‘按需分配’这样一个原理,换句话说:活动上,劳动上的差别不会引起在占有和消费方面的任何不平等,任何特权。”在科學共產主義(馬克思主义以及其各流派)的理論中,它在发展上分三个阶段,初级阶段是社会主义,即没收私有制财产为国有化并为公有制社会的起步铺垫基础;中期阶段是公有制社会战胜私有制世界的阶段,由于公有制社会体现『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的优势,能够极大地吸引了私有制社会里的广大中下层人民,使得公有制社会能够在私有制世界的包围圈里得到蔓延与扩展,并不断的突破、战胜私有制世界后,最终公有制世界完全代替私有制世界;高级阶段是在公有制社会更加稳定、成熟的基础上开始步入自由发展的阶段,即迈入自由世界的阶段,当公有制世界得到持续稳定的发展后,自由世界形成雏形,也就是世界上不再有阶级、国家和政府,政府的职能几乎被消耗到社会的各领域里。通常所说的共产主义,指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也就是共产主义的自由世界。按照马克思主义理论(歷史唯物主義),资本主义必将为共產主义所取代,这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因隨著工業革命後各種機械自動化生產所帶來的高生產力,長期而言經濟生產所需的人力將愈來愈少,在私有財產制度下絕大多數人口將會失業,因此社會若想繼續和平發展就必須進入共產主義,將愈來愈少的工作量分配給各工作人口,除了為興趣而自願長期工作的人之外,基本上多數人可減少許多工作時間后,每个人都有机会自我发展个人素质。共产主义思想在实行上,需要人人有高度发达的集体主义精神,而这就要求社会生产力达到充分的发展和极度的发达。.

新!!: 苏联共产党和共产主义 · 查看更多 »

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Communist Information Bureau,缩写为Cominform),是一个共产主义运动的国际组织。二战结束冷战开始时,为对抗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在斯大林和铁托的倡议下,1947年9月,苏联、保加利亚、罗马尼亚、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南斯拉夫、法国、意大利的共产党和工人党在波兰什克拉尔斯卡-波伦巴召开会议,成立了一个类似第三国际的组织,其目的是在各个共产党之间交换情报信息,与会者包括马林科夫、日丹诺夫、卡德尔、德热拉斯、哥穆尔卡。总部最初设立在南斯拉夫的首都贝尔格莱德。苏联试图通过这个组织以达到控制各国共产党的目的,而不愿受苏联的控制,坚持独立自主路线的南斯拉夫领导人铁托与斯大林发生了冲突,最终这两个在社会主义阵营中举足轻重的领导人公开决裂。而南斯拉夫共产党也为此于1948年6月被开除出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其总部也由贝尔格莱德迁移至罗马尼亚首都布加勒斯特。 1956年,随着苏共二十大对斯大林的批判,以及苏共新领导人赫鲁晓夫积极修补与南斯拉夫的关系,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宣告解散。.

新!!: 苏联共产党和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 查看更多 »

共产党联盟-苏联共产党

共产党联盟-苏联共产党(Союз коммунистических партий – Коммунистическая партия Советского Союза,缩写为СКП–КПСС)是后苏联国家的一个共产主义国际政党组织。该组织成立于1993年。它的意识形态是共产主义、马克思列宁主义。它的政治立场是左翼。俄罗斯联邦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席根纳季·安德烈耶维奇·久加诺夫兼任该组织中央委员会主席。它的总部位于俄罗斯莫斯科。它是共产党和工人党国际会议的成员。 2001年,该组织分裂出以奥列格·西蒙诺维奇·舍宁为首的苏联共产党 (2001年)。.

新!!: 苏联共产党和共产党联盟-苏联共产党 · 查看更多 »

克里姆林

克里姆林(俄语:Кремль)原指城市中心的堡垒。该词辞源至今仍有争议。一说源自于蒙古语,一说认为源自于希腊语,意为“城堡”或“峭壁”;另有说法为该词源出早期俄语词“克--姆”,指一种可作建材的针叶树。 目前通常所说的“克里姆林宫”指的是俄罗斯首都莫斯科中心的重要建筑群,也是苏联和俄罗斯政权的代称。.

新!!: 苏联共产党和克里姆林 · 查看更多 »

国际歌

《国际歌》(L'Internationale)是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中最著名的一首歌曲或頌歌。原法语歌词由巴黎公社委员欧仁·鲍狄埃在1871年所作,创作之初用《马赛曲》的曲调演唱,法国工人党党员皮埃尔·狄盖特于1888年为其谱曲。这首歌曲颂赞了巴黎公社成员们的共产主义理想和革命气概,被翻译成世界上的许多种语言,传遍了全球。 《国际歌》不仅仅被共产主义者所传唱,而且在很多国家中的社会主义者、社会民主党人和无政府主义者以及左派民主人士中也广泛流传,曾经是第一国际和第二国际的会歌。但共产国际(第三國際)並不採用《国际歌》做為會歌。.

新!!: 苏联共产党和国际歌 · 查看更多 »

立陶宛共产党

立陶宛共产党(立陶宛语:Lietuvos komunistų partija)是立陶宛的一个已不存在的共产主义政党。 该党成立于1918年10月。1919年3月–1920年9月,该党一度与白俄罗斯共产党(布尔什维克)合并为立陶宛和白俄罗斯共产党(布尔什维克)。在1940年以前,该党一直处于非法状态。 1940年,苏联占领立陶宛后,该党成为全联盟共产党(布尔什维克)的立陶宛分支,改名为立陶宛共产党(布尔什维克),并作为立陶宛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的执政党。1952年,该党又采用了最初的名称。 1989年,波罗的海三国发生了名为“歌唱革命”的群众抗议活动。受此影响,立陶宛共产党宣布脱离苏联共产党领导。1990年该党重组为立陶宛民主劳动党。2001年,该党并入了立陶宛社会民主党。 1990年,忠于苏联共产党的立陶宛共产党党员成立了立陶宛共产党(基于苏共纲领)。该党在1991年立陶宛一月事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组织了立陶宛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救国委员会。1991年八一九政变失败后,该党被立陶宛当局禁止活动。后来,该党的一些党员重建了“立陶宛共产党”,在地下运作,并参加了共产党联盟-苏联共产党。.

新!!: 苏联共产党和立陶宛共产党 · 查看更多 »

立陶宛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立陶宛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Lietuvos Tarybų Socialistinė Respublika,Литовская Советская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ая Республика),苏联的加盟共和国,简称立陶宛。 1918年,立陶宛宣布独立,成立立陶宛王国、以德国王子为国王;11月又宣布为共和国。同年年底至翌年年初,立陶宛部分地区先后建立了苏维埃政权,1919年2月~8月曾经成立过立陶宛-白俄羅斯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根据《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秘密协定书中的约定,立陶宛被划为苏势力范围,1940年,苏联入侵立陶宛,同年7月成立立陶宛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8月,苏联正式吞并立陶宛。8月1日蘇共37周年黨慶當天設立為蘇聯直轄的加盟共和國。立陶宛位于波罗的海沿岸,分别和拉脱维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白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波兰和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的飞地加-里-宁格勒州接壤。首都维尔纽斯。 立陶宛被苏联吞并后,反抗苏联占领的民族主义活动时有发生。1985年,戈尔巴乔夫掌握苏联权力后,开始进行政治改革。1988年底,立陶宛人民的“争取改革运动”(立陶宛语称为“萨尤季斯”:Sąjūdis)成立。该组织首先提出了废除1939年的苏德条约问题,否定并入苏联的合法性。1989年,萨尤季斯同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的人民组织利用苏德条约签订50周年之际,高唱立陶宛共和国国歌、呼喊“打倒俄罗斯帝国”等口号。1990年,萨尤季斯在立陶宛最高苏维埃(议会)选举中获胜,取得执政党的地位,新的苏维埃通过“关于回復独立的立陶宛国家”的协议,宣布国家独立,定国名为“立陶宛共和国”,并恢复1940年前的国旗。立是苏联15个加盟共和国中第一个宣布独立的共和国。 萨尤季斯的独立主张遭到苏联当局的激烈反对。为镇压立陶宛独立,苏联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出兵占领了维尔纽斯。1991年,苏联与立陶宛的各种矛盾日趋尖锐,社会动荡加剧。苏联八一九事件后,苏联国务委员会于9月6日承认立陶宛独立,苏联随后解体。立陶宛正式独立。 * Category:1940年建立的國家或政權 Category:1991年終結的國家或政權.

新!!: 苏联共产党和立陶宛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 查看更多 »

第三国际

共产国际(Коммунистический интернационал,缩写为Коминтерн),通称第三国际(Третий интернационал),是一个共产党和共产主义组织的国际联合组织,1919年3月在列宁领导下成立,总部设于蘇聯莫斯科。1943年5月15日,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主席团作出《关于提议解散共产国际的决定》;并于5月25日公开宣布《解散共产国际的决议》,声言这是为了适应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发展,便于各国共产党独立处理问题。.

新!!: 苏联共产党和第三国际 · 查看更多 »

红色

紅色,是以通過能量來激發觀察者的可見光譜中長波末端的顏色,波長大約為630到750納米,類似於新鲜血液的顏色,是三原色和心理原色之一。普通人是無法看到波長長過紅色的射線,而這類射線一般被稱為紅外線。.

新!!: 苏联共产党和红色 · 查看更多 »

真理报

《真理报》(Пра́вда),创刊于1912年5月5日,前身为托洛茨基于1908年10月3日在维也纳创办的同名报纸,是1918年至1991年间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的机关报,1991年被时任俄罗斯联邦总统的叶利钦下令关闭。苏联解体后,叶利钦将《真理报》出售,几经转手,其所有权被一个希腊商业家族取得。1997年。俄罗斯联邦共产党收购了这份报纸,并将其作为自己的中央机关报。.

新!!: 苏联共产党和真理报 · 查看更多 »

烏克蘭共產黨

烏克蘭共產黨(乌克兰语:Комуністична партія України)是烏克蘭的一个非法的共产主义政黨,成立於1993年6月19日。该黨的現任第一书记是彼得·西蒙年科,他曾多次竞选乌克兰总统。.

新!!: 苏联共产党和烏克蘭共產黨 · 查看更多 »

爱沙尼亚共产党

爱沙尼亚共产党(爱沙尼亚语:Eestimaa Kommunistlik Partei)是爱沙尼亚的一个已不存在的共产主义政党。 1920年12月5日,该党在俄国共产党(布尔什维克)爱沙尼亚支部中央委员会的基础上成立。 1940年,苏联占领爱沙尼亚后,该党成为全联盟共产党(布尔什维克)的爱沙尼亚分支,改名为爱沙尼亚共产党(布尔什维克),并作为爱沙尼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的执政党。1952年,该党又采用了最初的名称。 1990年,爱沙尼亚共产党内部主张爱沙尼亚独立的多数派宣布脱离苏联共产党的领导,并注册为独立的“爱沙尼亚共产党”,后于1992年更名为爱沙尼亚民主劳动党。党内亲苏联的少数派则组织了爱沙尼亚共产党(苏共),继续接受苏联共产党领导。但在1991年八一九政变失败后,爱沙尼亚共产党(苏共)遭爱沙尼亚当局取缔。 Category:欧洲共产党 Category:爱沙尼亚政党 Category:苏联共产党.

新!!: 苏联共产党和爱沙尼亚共产党 · 查看更多 »

爱沙尼亚共产党 (1990年)

爱沙尼亚共产党(Eestimaa Kommunistlik Partei)是爱沙尼亚的一个非法的的共产主义政党。该党形成于1990年3月,由爱沙尼亚共产党第二十次代表大会上反对爱沙尼亚脱离苏联的一派建立。它成立的时候,取名爱沙尼亚共产党(基于苏共纲领)。1990年6月20日,它改名为爱沙尼亚共产党(苏共)。在同年爱沙尼亚共产党脱离苏联共产党后,该党成为苏共新的爱沙尼亚分支。1991年,苏联发生了八一九事件,该党对政变表示了支持。随着政变的失败,1991年8月22日,该党被爱沙尼亚当局宣布为非法。 此后,该党转入地下继续运作,并在后来以“爱沙尼亚共产党”的名义参加了共产党联盟-苏联共产党。1998年10月3日,该党召开第二十二次代表大会。 (База данных «Лабиринт») — информация используется по материалам полной версии базы данных 2001年,共产党联盟-苏联共产党分裂时,他们转而加入了奥列格·西蒙诺维奇·舍宁领导的苏联共产党。2011年,该党的第一书记尤里·米申死于一场车祸,他还是纳尔瓦市议会的议员和俄罗斯族公民联盟的主席。.

新!!: 苏联共产党和爱沙尼亚共产党 (1990年) · 查看更多 »

爱沙尼亚共产党(苏共)

#重定向 爱沙尼亚共产党 (1990年).

新!!: 苏联共产党和爱沙尼亚共产党(苏共) · 查看更多 »

爱沙尼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爱沙尼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Eesti Nõukogude Sotsialistlik Vabariik,Эстонская Советская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ая Республика),苏联歷史上的第十七個加盟共和国,設立當時為第十六個加盟共和國,在卡累利阿-芬蘭被撤銷后為第十五個加盟共和國。 愛沙尼亞原本是獨立國家,於1940年8月1日蘇共37周年黨慶當天設立為蘇聯直轄的加盟共和國。 1917年,爱沙尼亚脱离沙俄获得过独立,并成立了共和国。1940年6月,苏军占领了波罗的海三国,7月21日成立爱沙尼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於8月1日并入苏联。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纳粹德国占领了爱沙尼亚,1944年,苏联重新占领了爱沙尼亚。 1990年,爱沙尼亚宣布将国名更改为爱沙尼亚共和国,1991年,爱沙尼亚宣布正式脱离苏联独立。 Category:1940年建立的國家或政權.

新!!: 苏联共产党和爱沙尼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 查看更多 »

白俄罗斯共产党 (1918年)

白俄罗斯共产党(白俄罗斯语:Камуністычная партыя Беларусі;俄语:Коммунистическая партия Белоруссии)是苏联共产党在白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的分支。该党成立于1918年12月30日,当时取名为白俄罗斯共产党(布尔什维克)。1919年3月–1920年9月,该党一度与立陶宛共产党合并为立陶宛和白俄罗斯共产党(布尔什维克)。1952年,该党改名为白俄罗斯共产党。八一九政变失败后的1991年8月25日,该党被白俄罗斯当局禁止活动。 Category:白俄罗斯政党 Category:苏联共产党 Category:欧洲共产党.

新!!: 苏联共产党和白俄罗斯共产党 (1918年) · 查看更多 »

白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白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Беларуская Савецкая Сацыялістычная Рэспубліка,Белорусская Советская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ая Республика)是苏联的加盟共和国之一。白俄罗斯在整个苏联中是属于经济较为发达的一个加盟共和国,首都為明斯克。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白俄罗斯建立了苏维埃政权,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德意志帝国战败前,白俄罗斯大部分为德国占领。1918年3月25日,成立白俄羅斯人民共和國,但在德軍撤離後在1919年1月五日被蘇俄紅軍推翻。1919年1月1日,在斯摩棱斯克成立白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一战后波兰复国,发生苏波战争,苏俄割让西白俄罗斯和西乌克兰给波兰。1922年12月3日东白俄罗斯作为创始国加入苏联。1939年,波兰被纳粹德国和苏联分割占领,西白俄罗斯并入白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1941年6月22日苏德战争爆发之后,白俄罗斯被德军占领,1944年6月苏军解放了白俄罗斯。 1945年10月24日,白俄罗斯作为苏联的一个成员国及非獨立國身份和苏联一同加入成為联合国創始成員國。 1990年7月27日,白俄罗斯最高苏维埃通过《主权宣言》,1991年8月25日,白俄罗斯宣布脱离苏联独立。之后又将国名改为白俄罗斯共和国。白俄罗斯是独联体成员国。.

新!!: 苏联共产党和白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 查看更多 »

马克思列宁主义

克思列宁主义(Маркси́зм-ленини́зм;Marxism–Leninism),简称马列主义或马列。严格地说,它是指由列宁发展起来的马克思主义流派(详见列宁主义)。然而,在不同的大环境下,许多不同的政治团体(有些还是针锋相对的)都使用“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个词汇,并宣称以此作为理论体系的支撑。(例如,中国共产党就将马列主义定为指导思想之一。)本文主要说明“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个名词在历史上和现在的使用情况。 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特色精华,与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的是一样的,例如:.

新!!: 苏联共产党和马克思列宁主义 · 查看更多 »

鲍里斯·尼古拉耶维奇·叶利钦

鲍里斯·尼古拉耶维奇·叶利钦(p,),苏联和俄罗斯政治家,俄罗斯联邦首任总统,任期为1991年至1999年。曾历任苏联共产党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员、苏共莫斯科市委第一书记、苏联俄罗斯联邦最高苏维埃主席。 葉利欽是個充滿爭議的政治人物,他在蘇聯共產黨年代因矢言打擊貪污而聲名大噪,但其政權卻飽受貪污醜聞困擾。他执政時推動市場經濟和民主制,但他採取「休克疗法」以令俄羅斯盡快走上資本主义,卻讓俄羅斯經濟濒临崩潰,最後更曾以武力鎮壓方式消灭异见者。他在苏联解体中所扮演的角色及言行举动鼓励了俄罗斯联邦内部的分离主义。车臣在其任内以类似叶利钦的方式宣布车臣共和国独立,叶利钦被迫在任內兩次向車臣發動攻擊,此行为使叶利钦在车臣的支持率大幅下降,并產生了數次死傷慘重的恐怖行動;他令苏联解体,使俄罗斯领土对比起前苏联丧失达25%,国力大减,俄罗斯在叶利钦的领导下不再是超级大国,也動搖了他在國民心目中的領導形象。而继任的领导人包括普京和梅德韦杰夫则对叶利钦评价颇高。 1999年12月31日,在踏入2000年前數小時前,他宣布辭職,當时俄罗斯民众对他的支持率仅为2%。時任總理的弗拉基米爾·普京为代总统,從此叶利钦的政治生涯便告结束。 叶利钦辞职后保持低调,尽管他偶尔公开批评他的继任者。叶利钦于2007年4月23日于充血性心力衰竭。.

新!!: 苏联共产党和鲍里斯·尼古拉耶维奇·叶利钦 · 查看更多 »

黄色

黃色是由波長介乎565-590毫微米的光線所形成的顔色,色彩的三原色之一,紅、綠色光混合可產生黃光。黃的互補色是藍。但傳統上畫師以紫色作為黃的互補色。.

新!!: 苏联共产党和黄色 · 查看更多 »

阿塞拜疆共产党 (1920年)

阿塞拜疆共产党(阿塞拜疆语:Azərbaycan Kommunist Partiyası;俄语:Коммунистическая партия Азербайджана)是苏联共产党在阿塞拜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的分支。该党成立于1920年2月20日,由巴库的布尔什维克和另外三个政党共同创建。八一九事件后,阿塞拜疆共产党于1991年9月召开党的第三十三次代表大会,决定共产党组织自行解散。 Category:阿塞拜疆政党 Category:苏联共产党 Category:亞洲已解散共產黨 Category:1920年建立的組織 Category:1991年废除.

新!!: 苏联共产党和阿塞拜疆共产党 (1920年) · 查看更多 »

阿塞拜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阿塞拜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Азәрбајҹан Совет Сосиалист Республикасы,Азербайджанская Советская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ая Республика),是蘇聯歷史上的第十個加盟共和國,成立當時為第九個加盟共和國,简称阿塞拜疆,位于苏联外高加索地区。 阿塞拜疆原本是隸屬外高加索聯邦管轄的自治共和國(ACCP),於1936年12月5日脫離外高加索聯邦改制升格為蘇聯直轄的加盟共和國。 19世纪初,阿塞拜疆北部(南部现在属于伊朗和土耳其)被沙俄占领。1917年11月建立了苏维埃政权——巴库公社。1918年夏,英国和土耳其的武装干涉苏联,短暂占领过阿塞拜疆,成立阿塞拜疆民主共和国,后来又在苏联红军帮助下恢复蘇維埃政權。1920年4月28日,阿塞拜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成立,1922年3月12日加入外高加索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并加入苏联,1936年12月5日成为直属苏联的加盟共和国。1991年阿塞拜疆正式宣布独立,成立阿塞拜疆共和国。 阿塞拜疆的自治共和国和自治州:.

新!!: 苏联共产党和阿塞拜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 查看更多 »

赫鲁晓夫

#重定向 尼基塔·謝爾蓋耶維奇·赫魯曉夫.

新!!: 苏联共产党和赫鲁晓夫 · 查看更多 »

苏共中央主要负责人列表

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Генеральный секретарь ЦК КПСС)是苏联共产党领袖的头衔。在苏联历史上,这个职位往往是苏联最高领导人的代名词。除总书记外,其先后有过4个不同的名称,1917至1918年称为专职书记,1918至1919年称书记处书记,1919至1922年称责任书记,1953至1966年称第一书记。斯大林将这一职位从共产党的领袖提升为苏联最高领导人。.

新!!: 苏联共产党和苏共中央主要负责人列表 · 查看更多 »

苏联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简称苏联(),是一個存在於1922年至1991年的聯邦制社會主義國家,也是當時世界上土地面積最大的國家,佔有東歐的大部分,以及幾乎整個中亞和北亞;陸地與挪威、芬蘭、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羅馬尼亞、土耳其、伊朗、阿富汗、中国、蒙古及朝鮮接壤;而與瑞典、日本、美國及加拿大隔海相望。 蘇聯起源自1917年的俄國革命,俄羅斯帝國的沙皇政府被推翻後,臨時政府成立,但僅執政了不到8個月,布爾什維克便很快從臨時政府手中奪取政權並於選舉後武力解散俄國立憲會議,史稱十月革命及一月劇變;之後俄國發生內戰,布尔什维克党領導的紅軍擊敗了白軍以及協約國的武裝干涉。1922年12月,俄羅斯、白俄羅斯、烏克蘭和外高加索等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合併,成立首個以社會主義為理念的國家——蘇聯。 第一任蘇聯領導人弗拉基米尔·列宁於1924年去世後,约瑟夫·斯大林從一連串的權力鬥爭中勝出,取得了領導權。斯大林以計劃經濟作保障,在歐美經濟危機期間推行驚人的大規模重工業化,但也進行多次大清洗,導致逾百萬人在政治鬥爭中被整肅或被殺。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蘇聯先是与纳粹德国结盟,於1939年和德國共同瓜分了波蘭、将波罗的海国家纳入版图、割占罗马尼亚领土,将流亡苏联的德国政治难民交还纳粹判決。不過很快兩者關係破裂,1941年6月22日,苏联遭到德國等軸心國入侵,歷經了4年激烈的戰事後取得了勝利,與美國一同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兩個國家,被稱為超級大國,同時因出兵击退入侵德军,并得以控制了東歐大部分國家。 蘇聯而後與衛星國組成的華沙条約組織(華約),與以美國為首的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北約)對峙,這兩大軍事集團在冷戰時期於全世界展開意識形態的對立和政治鬥爭,但在1980年代初期,石油以及初級資源價格回落,此時的蘇聯大力施行福利國家政策,致经济增长速度变慢,加上政治欠乏改革,基本的人民自由也陷入壓抑,苏联的国力已经落后于美国。 在1980年代末,蘇聯領導人米哈伊爾·戈爾巴喬夫試圖進行改革政策,將國家自由化和民主化,放寬對東歐等其他衛星國的控制,却导致蘇聯在1991年解體,在政治斗争中获胜的葉爾欽所領導的俄羅斯聯邦繼承了蘇聯主要的軍事、經濟和國際地位,但人口損失近半的情況下,蘇聯建立的紅色秩序已經不復存在。 儘管苏联宪法規範苏联是一個联邦制国家,由15个平等权利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加盟共和国)按照自愿联合的原则组成,但其联邦特性不高,因為中央政府權力高度集中,並奉行世界上第一個完全的社會主義制度及計劃經濟政策,由蘇聯共產黨一黨執政。在1945年苏联16个加盟共和国中应有2个(乌克兰、白俄罗斯)应作为联合国创始会员国,因为苏联是联邦制国家,所以苏联在联合国历史上是唯一一个“一国三票”的主权国家。.

新!!: 苏联共产党和苏联 · 查看更多 »

苏联列宁少年先锋队

#重定向 弗拉基米尔·列宁全联盟先锋组织.

新!!: 苏联共产党和苏联列宁少年先锋队 · 查看更多 »

苏联列宁共产主义青年团

#重定向 全联盟列宁主义青年共产主义联盟.

新!!: 苏联共产党和苏联列宁共产主义青年团 · 查看更多 »

苏联共产党 (1992年)

苏联共产党(俄语:Коммунистическая Партия Советского Союза,Kommunisticheskaya Partiya Sovetskogo Soyuza)是活动于俄罗斯和其它后苏联国家的一个共产主义政党。该党成立于1992年,创始人是Sergei Skvortsov。该党自视为苏联共产党的继承者。该党的意识形态是共产主义、马克思列宁主义。该党的政治立场是极左翼。该党出版报纸《人民报》。 Category:欧洲共产党 Category:俄罗斯政党 Category:跨国政党.

新!!: 苏联共产党和苏联共产党 (1992年) · 查看更多 »

苏联共产党 (2001年)

苏联共产党(Коммунистическая Партия Советского Союза,缩写为КПСС,罗马化:Kommunisticheskaya Partiya Sovetskogo Soyuza,缩写为KPSS)是后苏联国家的一个共产主义国际政党组织。该组织成立于2001年,分裂自共产党联盟-苏联共产党,创始人是奥列格·西蒙诺维奇·舍宁。它的意识形态是共产主义、马克思列宁主义。它的政治立场是极左翼。现任领导人是謝爾蓋·亞歷山德羅夫。它的总部位于俄罗斯莫斯科。它是共产党和工人党国际会议的成员。.

新!!: 苏联共产党和苏联共产党 (2001年) · 查看更多 »

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

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Центральный комитет Коммунистической партии Советского Союза, ЦК КПСС),简称苏共中央(ЦК),是苏联共产党的中央权力组织。早期也称为“全联盟共产党(布尔什维克)中央委员会”根据党章,在两次苏联共产党代表大会之间的闭会期间,由中央委员会管理全党及政府事务。中央委员会成员每五年由党代会选举产生。 苏共中央政治局由苏共中央选出并对其报告。苏共中央同时选举出苏共中央书记,并组成苏共中央书记处,同时也选举出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在1919-1952年间,苏联共产党中央组织局也以同样的方法选举产生。 苏共中央一年召开大会两次,每次集会时间持续一至两天。在其存在的大部分时间,苏共中央的权力由于它并不经常召开的大会和庞大的委员数量所限制,实权掌握在政治局内。中央委员会的定位更像是一个“橡皮图章”,用来造成一个达成共识的效果以赋予政治局决议的合法性。在诸如制定新的长期计划,或是选举新的党总书记等大型活动召开前,会召开一次全体特别会议。 自1917至1934年间,中央委员会由于讨论政治问题,更像是一个议会。但是由于中央内部许多委员对斯大林的反对声音时有产生,最终导致斯大林在苏共十七大与十八大之间(1934至1939年)发动了大清洗运动。因此直至斯大林死前,苏共中央的地位基本被无视。 斯大林死后,苏联进入了一段时期的集体领导制,并因此重启了中央委员会使其发挥作用。1957年,中央委员会反对了主席团(即政治局)提出的罢免赫鲁晓夫的决议。赫鲁晓夫在朱可夫元帅的协助下,得到了中央委员会的支持,并将对手指为反党集团。七年后的1964年,苏共中央在勃列日涅夫的授意下通过了罢免赫鲁晓夫的决议。 1985年3月的选举,改革派的戈尔巴乔夫当选为新的苏共中央总书记。这是苏共中央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决定。在1991年八·一九事件后,中央委员会随着苏联共产党而解散。 Category:苏联共产党机构 Category:中央委员会.

新!!: 苏联共产党和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 · 查看更多 »

苏联共产党中央政治局

苏联共产党中央政治局 (Politbyuro TsK KPSS),1952至1966年间称为“苏共中央主席团”,为苏联共产党的中央决策和领导机构。政治局成员主要为苏共中央委员会内的高层委员。.

新!!: 苏联共产党和苏联共产党中央政治局 · 查看更多 »

苏联共产党代表大会

苏联共产党代表大会(съезд КПСС),简称苏共党代会,是由苏联共产党及其前身(包括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尔什维克)、俄国共产党(布尔什维克)和全联盟共产党(布尔什维克))组织的代表大会。根据苏联共产党的党章规定,苏联共产党代表大会是苏共的最高权力机关。两次苏联共产党代表大会之间的闭会期间,由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管理全党及政府事务。 在建党早期代表大会不定期举行。约瑟夫·斯大林死后,代表大会确定每五年举行一次。苏共中央也在苏共党代会上选举产生。 Category:苏联共产党机构 Category:苏联共产党代表大会.

新!!: 苏联共产党和苏联共产党代表大会 · 查看更多 »

苏联共产党第十九次代表大会

苏联共产党第十九次代表大会(XIX съезд Коммунистической партии Советского Союза),中文简称苏共十九大(XIX съезд КПСС),是由全联盟共产党(布尔什维克)在1952年10月5日至14日召开的大会。此次大会是约瑟夫·斯大林时期最后一届并且是二战之后第一次全国大会。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領導人刘少奇在内的外国政要参加了此次会议。这次代表大会通过决议,将全联盟共产党(布尔什维克)改名为苏联共产党。大会取消了中央政治局的设置,由约瑟夫·斯大林、拉夫连季·贝利亚、尼古拉·布尔加宁、格奥尔基·马林科夫、马克西姆·萨布罗夫组成“五人小组”掌握核心权力。 Category:苏联共产党代表大会 Category:莫斯科政治会议 Category:1952年政治事件 Category:1952年苏联 Category:1952年10月.

新!!: 苏联共产党和苏联共产党第十九次代表大会 · 查看更多 »

苏联共产党第二十七次代表大会

苏联共产党第二十七次代表大会(XXVII съезд Коммунистической партии Советского Союза),简称苏共二十七大(XXVII съезд КПСС),于1986年2月25日至3月6日在苏联莫斯科举行。152各外国党代表团出席大会。苏共中央总书记戈尔巴乔夫代表苏共中央做政治报告,内容分六个部分:一、当代世界的主要趋势和矛盾;二、加速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性方针;三、社会的进一步民主化;四、党的对外政策战略的基本目标和方针;五、党;六、关于讨论党纲新修订本和修改党章的结果。 西佐夫作苏共中央检查委员会总结报告。苏联部长会议主席雷日科夫作《苏联1986至1990年以及到2000年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基本方针》的报告。 大会批判性地总结了苏联70——80年代初的状况,制定了加速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提出了到世纪末使经济实力翻一番的目标,确定了对苏联社会生活各领域进行质的改造的方针。 大会通过了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报告和雷日科夫的经济报告的决议,通过了新的党纲和党章,选出了新的中央委员会、中央检查委员会。 总书记戈尔巴乔夫在闭幕式上讲话。 Category:苏联共产党代表大会 Category:莫斯科政治会议 Category:1986年政治事件 Category:1986年苏联 Category:1986年2月 Category:1986年3月.

新!!: 苏联共产党和苏联共产党第二十七次代表大会 · 查看更多 »

苏联共产党第二十一次代表大会

苏联共产党第二十一次代表大会(XXI съезд Коммунисти́ческой па́ртии Сове́тского Сою́за),简称苏共二十一大(XXI съезд КПСС),是由苏联共产党召开的代表大会。1959年1月27日至2月5日在莫斯科召开。 此次代表大会是一次非常代表大会。在1957年反党集团的未遂政变之后,赫鲁晓夫利用此次代表大会加强了自己的权力。目的是审议1959年至1965年期间关于经济发展的五年计划。在此次大会上,苏共提出排除世界战争的现实可能性,并在大会意识形态论述中阐述表明了公社问题。 Category:苏联共产党代表大会 Category:莫斯科政治会议 Category:1959年政治事件 Category:1959年苏联 Category:1959年.

新!!: 苏联共产党和苏联共产党第二十一次代表大会 · 查看更多 »

苏联共产党第二十二次代表大会

苏联共产党第二十二次代表大会(XXII съезд Коммунистической партии Советского Союза),简称苏共二十二大(XXII съезд КПСС),于1961年10月17日至31日召开。在大会召开的14天中(10月22日休会),4,413名代表及83名外国共产党代表听取了赫鲁晓夫及其他人对政策的回顾。此次大会正式确立了中苏分裂,也是最后一次有中国共产党出席的大会。 Category:苏联共产党代表大会 Category:莫斯科政治会议 Category:1961年政治事件 Category:1961年苏联 Category:1961年10月.

新!!: 苏联共产党和苏联共产党第二十二次代表大会 · 查看更多 »

苏联共产党第二十五次代表大会

苏联共产党第二十五次代表大会(XXV съезд Коммунисти́ческой па́ртии Сове́тского Сою́за),简称苏共二十五大(XXV съезд КПСС),是由苏联共产党召开的代表大会。1976年2月24日至3月5日在莫斯科召开。大会由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勃列日涅夫主持。参加会议的有4998名代表,其中包括来自96个国家的外国代表作为观察员参加,共产主义国家中除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阿尔巴尼亚以外都派出了代表参加会议。 此次大会鲜有亮点,主要强调了政治和经济地位的稳定,并展望未来。 Category:苏联共产党代表大会 Category:莫斯科政治会议 Category:1976年政治事件 Category:1976年苏联 Category:1976年2月 Category:1976年3月.

新!!: 苏联共产党和苏联共产党第二十五次代表大会 · 查看更多 »

苏联共产党第二十八次代表大会

苏联共产党第二十八次代表大会(XXVIII съезд Коммунистической партии Советского Союза),简称苏共二十八大(XXVIII съезд КПСС),于1990年7月2日至7月13日在莫斯科举行。苏共中央总书记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作题为《苏共中央委员会对苏共二十八大的政治报告和党的任务》的报告。报告内容分为三部分:一、关于当前形势;二、改革政策:经验和前景;三、党的改革。 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尼古拉·雷日科夫、、亚历山大·雅科夫列夫和八名苏共中央政治局成员作个人工作报告。立陶宛共产党第一、第二书记作发言。大会分“党的革新”、“意识形态工作”、“苏共经济政策”、“苏共农业政策”、“党、苏维埃和社会政治组织”、“民族问题”和“国际问题”七个小组进行专题讨论。苏共三个纲领派,“民主纲领派”、“马克思主义纲领派”、“俄罗斯共产党人倡议代表大会纲领派”在大会上作发言。鲍里斯·叶利钦在大会上作发言。苏共中央政治局成员回答代表质询。大会通过了新的党章。戈尔巴乔夫再次当选为苏共中央总书记,他在大会上就政治报告的讨论结果作长篇总結發言。大会通过了纲领性声明《走向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大会还通过了关于苏共预算和财产的决议、关于苏共社会经济政策的决议和关于苏共农业政策的决议。弗拉基米尔·伊瓦什科当选苏共中央副总书记。戈尔巴乔夫在大会审议苏共章程草案时作说明。叶利钦在大会上宣布退出苏联共产党。 会议闭幕时,戈尔巴乔夫致闭幕词。 大会通过新党章、关于经济改革的决议、关于苏共舆论工具的决议、关于苏共青年政策的决议、关于苏共民族政策的决议和关于苏共在教育、科学和文化领域政策的决议等文件。决定成立以戈尔巴乔夫为首的苏共新党纲起草委员会。大会选举产生新的中央委员会、中央监察委员会。同时资格审查委员会决定取消叶利钦代表资格。 此次会议召开一年后,苏联共产党瓦解,苏联也随后宣告解体,这次大会因此成为苏共在蘇聯解體前的最后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Category:苏联共产党代表大会 Category:莫斯科政治会议 Category:1990年苏联 Category:1990年政治事件 Category:1990年7月.

新!!: 苏联共产党和苏联共产党第二十八次代表大会 · 查看更多 »

苏联共产党第二十六次代表大会

苏联共产党第二十六次代表大会(XXVI съезд Коммунисти́ческой па́ртии Сове́тского Сою́за),简称苏共二十六大(XXVI съезд КПСС),是由苏联共产党召开的代表大会。1981年2月23日至3月3日在莫斯科召开。大会由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勃列日涅夫主持。这也是勃列日涅夫最后一次主持苏共代表大会,其本人于1982年逝世。苏联电视频道上只能看到大会的开场以及生病总书记的结束致辞,其余演讲的摘要由一位播音员播报。勃列日涅夫提议新一轮军备控制对话。此时苏联领导层年龄老化,面临着经济增长的下滑、严峻的家庭食物问题、未来与美国关系的严重不确定性,以及在波兰的使人不安的事件。 Category:苏联共产党代表大会 Category:莫斯科政治会议 Category:1981年政治事件 Category:1981年苏联 Category:1981年.

新!!: 苏联共产党和苏联共产党第二十六次代表大会 · 查看更多 »

苏联共产党第二十四次代表大会

苏联共产党第二十四次代表大会(XXIV съезд Коммунисти́ческой па́ртии Сове́тского Сою́за),简称苏共二十四大(XXIV съезд КПСС),是由苏联共产党召开的代表大会。1971年3月30日至4月9日在莫斯科召开。参加会议的有4963名代表,其中包括来自91个国家的102名外国代表作为观察员参加。 苏共二十四大认可了维克托·米哈伊洛维奇·格卢什科夫的信息网络计划,但最后仅赞同发展本地信息管理系统。.

新!!: 苏联共产党和苏联共产党第二十四次代表大会 · 查看更多 »

苏联共产党第二十次代表大会

苏联共产党第二十次代表大会(XX съезд Коммунистической партии Советского Союза),簡稱苏共二十大(XX съезд КПСС),于1956年召开,是苏联及苏共历史乃至国际共产主义历史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会上主要发表了《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批判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还提出“三和”的新理论,对世界形势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新!!: 苏联共产党和苏联共产党第二十次代表大会 · 查看更多 »

苏联共产党总书记

#重定向 苏共中央主要负责人列表.

新!!: 苏联共产党和苏联共产党总书记 · 查看更多 »

苏联解体

苏联解体(Распад СССР)以发生在1991年12月25日的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辞职为标志,蘇聯最高蘇維埃于次日(1991年12月26日)通過決議宣佈苏联停止存在,立国69年的苏联從此正式解體。苏联解体代表着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二次大戰,二戰)结束后持续了近半个世纪的冷战和两极格局的结束,并对20世纪末的国际环境造成了深远的影响,很多原来被苏联控制的欧洲国家在苏联解体后获得了一定程度上的外交自主权,美国也在苏联解体后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由俄罗斯为主导的苏联解体,继承国家俄罗斯丧失25%的领土,丧失如此巨大的领土只有列宁签定的《布列斯特和约》可相比,但二战后,《布列斯特和约》失去的领土除芬兰外全部收复,苏联解体后国际形势已不可能好像以往一样通过武力扩张领土,俄罗斯要收复丧失的领土变得遥遥无期,苏联解体后被认为是苏联解体主要责任人的叶利钦和戈尔巴乔夫民望长期处于低位。俄罗斯民族主义者,甚至一些前苏联异见人士对叶利钦和戈尔巴乔夫口诛笔伐认为他们是俄罗斯的民族罪人。.

新!!: 苏联共产党和苏联解体 · 查看更多 »

老布尔什维克

老布尔什维克(ста́рый большеви́к),是对在1917年俄国革命以前加入布尔什维克党的一个非官方名称。许多老布尔什维克不是在大清洗中被处决,就是死于不明原因。 根据D.A. Chygayev在1972年出版的一部苏联书籍里称,1922年共有44,148名老布尔什维克。Vadim Rogovin援引联共(布)十三大上的数据,在1924年共有600,000名党员,0.6%于1905年以前入党,2%在1906年至1916年期间入党,1917年入党的小于9%。 1930年代,约瑟夫·斯大林将许多老布尔什维克从权力机关里移除。一些被以叛国罪处决,一些送往古拉格进行劳动改造,极少数被送往国外当大使,远离权力中心。.

新!!: 苏联共产党和老布尔什维克 · 查看更多 »

格奥尔基·马克西米利安诺维奇·马林科夫

格奥尔基·马克西米连诺维奇·馬林科夫(Гео́ргий Максимилиа́нович Маленко́в;Georgy Maximilianovich Malenkov;)Georgy Maksimilianovich Malenkov.

新!!: 苏联共产党和格奥尔基·马克西米利安诺维奇·马林科夫 · 查看更多 »

格鲁吉亚共产党 (1921年)

格鲁吉亚共产党(格鲁吉亚语:საქართველოს კომუნისტური პარტია;俄语:Коммунистическая партия Грузии)是苏联共产党在格鲁吉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的分支。该党成立于1921年。1991年8月,八一九事件后,该党被格鲁吉亚当局禁止活动。 Category:格鲁吉亚政党 Category:格鲁吉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Category:苏联共产党 Category:亞洲已解散共產黨 Category:1921年建立的政黨 Category:1991年解散的政黨.

新!!: 苏联共产党和格鲁吉亚共产党 (1921年) · 查看更多 »

格鲁吉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格鲁吉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საქართველოს საბჭოთა სოციალისტური რესპუბლიკა,Грузинская Советская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ая Республика),是蘇聯歷史上的第十二個加盟共和國,設立當時為第十一個加盟共和國,简称格鲁吉亚。 格魯吉亞原本是隸屬外高加索聯邦管轄的自治共和國,於1936年12月5日脫離外高加索聯邦改制升格為蘇聯直轄的加盟共和國。.

新!!: 苏联共产党和格鲁吉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 查看更多 »

戈尔巴乔夫

#重定向 米哈伊尔·谢尔盖耶维奇·戈尔巴乔夫.

新!!: 苏联共产党和戈尔巴乔夫 · 查看更多 »

斯大林

#重定向 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斯大林.

新!!: 苏联共产党和斯大林 · 查看更多 »

摩尔达维亚共产党

摩尔达维亚共产党(罗马尼亚语:Partidul Comunist al Moldovei;摩尔多瓦语:Партидул Комунист ал Молдовей;俄语:Коммунистическая партия Молдавии)是苏联共产党在摩尔达维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的分支。该党成立于1940年。八一九事件后的1991年8月,摩尔多瓦当局禁止该党活动并没收其财产。1993年,摩尔多瓦共和国议会解除禁止摩尔达维亚共产党活动的禁令。不久,共产党的组织重建,定名为摩尔多瓦共和国共产党人党。 Category:摩尔多瓦政党 Category:苏联共产党 Category:欧洲共产党.

新!!: 苏联共产党和摩尔达维亚共产党 · 查看更多 »

摩尔达维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摩尔达维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摩尔达维亚语/罗马尼亚语:Република Советикэ Сочиалистэ Молдовеняскэ/Republica Sovietică Socialistă Moldovenească;Молдавская Советская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ая Республика)是苏联历史上的第十四个加盟共和国,设立当时为第十三个加盟共和国,在卡累利阿-芬兰被撤销后为第十二个加盟共和国,简称摩尔达维亚,现称摩尔多瓦。摩尔达维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位于东欧,南部和罗马尼亚接壤,北部和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相邻。 摩尔多瓦在历史上属于罗马尼亚领土的一部分。1812年,沙俄占领摩部分领土,即比萨拉比亚地区。1859年1月,摩尔多瓦和瓦拉几亚合并组成罗马尼亚。1878年,南比萨拉比亚再次被俄国兼并。十月革命後,比萨拉比亚於1918年1月宣布独立,成立摩尔多瓦民主共和国,3月与罗马尼亚合并。 1924年苏联在乌克兰境内的德涅斯特河与南布格河之间建立摩尔达维亚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ACCP)。 1939年8月苏联与德国签署《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其附加议定书将罗马尼亚的比萨拉比亚划为苏联势力范围。1940年6月法国被德国占领后,苏联发出最后通牒,迫使罗马尼亚割让了比萨拉比亚和北布科维纳地区,1940年6月28日苏联出兵占领。1940年8月2日摩尔达维亚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撤销,原自治共和国最西边的6个区与比萨拉比亚6个完整的县和3个小部分的县组建成摩尔达维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苏德战争期间,德国将这一地区归还了罗马尼亚,1944年,苏联重新占领摩尔达维亚,恢復蘇维埃政权。 1990年6月,摩尔多瓦议会按罗马尼亚语发音将国名改回为“摩尔多瓦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1991年5月23日改名为“摩尔多瓦共和国”。1991年8月27日宣布独立。1991年12月21日,摩尔多瓦加入独立国家联合体。1993年8月5日,摩尔多瓦共和国议会否决摩尔多瓦加入独联体的决定。1994年4月8日,议会重新批准摩尔多瓦加入独联体。 在苏联时期,摩尔达维亚虽然进行过部分的工业化,不过,经济上仍然主要依靠农业。虽然仅占有前苏联的不到0.2%的领土面积,但是摩尔达维亚的农业输出几乎占苏联的2.5%(其中酒类输出占40%左右)。它也是烟草和酿酒用葡萄的大宗生产国,并且是葵花子和甜菜的主要生产地。 * Молдовеняскэ Category:1940年建立的國家或政權 Category:1991年终结的国家或政权.

新!!: 苏联共产党和摩尔达维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 查看更多 »

拉丁化

#重定向 罗马化.

新!!: 苏联共产党和拉丁化 · 查看更多 »

拉脱维亚共产党

拉脱维亚共产党(拉脱维亚语:Latvijas Komunistiskā partija)是拉脱维亚的一个已不存在的共产主义政党。 该党成立于1904年6月,当时取名为拉脱维亚社会民主工党。1906年,该党成为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的一个分支,并更名为拉脱维亚边区社会民主党。1919年,该党在拉脱维亚社会主义苏维埃共和国短暂执政,并于该年3月更名为拉脱维亚共产党。同年,该党加入共产国际。 1940年,苏联占领拉脱维亚后,该党成为全联盟共产党(布尔什维克)的拉脱维亚分支,改名为拉脱维亚共产党(布尔什维克),并作为拉脱维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的执政党。1952年,该党又将名字改为拉脱维亚共产党。 1991年9月10日,在八一九政变失败后,拉脱维亚共产党被拉脱维亚当局取缔。不久,一个名为“拉脱维亚共产主义者联盟”的组织成立,但当局拒绝了它的注册申请。1993年,拉脱维亚共产主义者联盟成为共产党联盟-苏联共产党的成员。自此,该组织开始以“拉脱维亚共产党”的名义在地下和“一定条件下”活动。 1994年,继承了拉脱维亚共产党政治遗产的拉脱维亚社会党成立。 Category:欧洲共产党 Category:拉脱维亚政党 Category:苏联共产党.

新!!: 苏联共产党和拉脱维亚共产党 · 查看更多 »

拉脱维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拉脱维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Latvijas Padomju Sociālistiskā Republika,Латвийская Советская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ая Республика),苏联歷史上的第十五個加盟共和国,設立當時為第十四個加盟共和國,卡累利阿-芬蘭被撤銷后為第十三個加盟共和國,简称拉脱维亚,位于东欧的波罗的海沿岸。 拉脫維亞原本是獨立國家,於1938年被蘇聯武力吞併,於1940年8月1日蘇共37周年黨慶當天被設立為蘇聯直轄的加盟共和國。 Латвийская * Category:1940年建立的國家或政權.

新!!: 苏联共产党和拉脱维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Communist Party of the Soviet Union俄國共產黨俄共(布)俄罗斯共产党(布尔什维克)全苏联共产党联共联共 (布)联共布联共(布)蘇共蘇聯共產黨苏共苏联共产党(布尔什维克)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