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在努力恢复Google Play商店上的Unionpedia应用程序
传出传入
🌟我们简化了设计以优化导航!
Instagram Facebook X LinkedIn

苏联共产党

指数 苏联共产党

苏联共产党(Коммунисти́ческая па́ртия Сове́тского Сою́за,缩写为КПСС;拉丁化:)是原苏联的唯一合法执政党,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共产主义政党之一。 该党的前身是俄国社会民主工党。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内部形成布尔什维克和孟什维克两派,但此时两派都没有建立自己独立的组织。1912年,布尔什维克和孟什维克各自建立了自己的组织机构,但并未正式决裂。1917年俄国二月革命后,布尔什维克正式独立建党,取名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尔什维克)。1918年,布尔什维克党改称俄国共产党(布尔什维克),简称俄共(布);1925年改称全联盟共产党(布尔什维克),简称联共(布);1952年改称苏联共产党,简称苏共。 苏联共产党的历任实际最高领导人分别为:列宁、斯大林、马林科夫、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安德罗波夫、契尔年科和戈尔巴乔夫。 1991年八一九事件后,时任俄羅斯總統叶利钦下令停止该党活动,并没收其在俄罗斯境内的全部党产;在这以前,它一直是苏联的执政党。苏联解体之后,由俄罗斯联邦共产党及独立後的加盟共和國共产党所继承。.

目录

  1. 629 关系: 加夫里爾·哈里托諾維奇·波波夫加林娜·亚历山德罗芙娜·朱可娃加林娜·弗拉基米罗夫娜·谢苗诺娃动物庄园努尔·穆罕默德·塔拉基努里金·阿克拉莫维奇·穆希金诺夫劳动红旗勋章基督救世主主教座堂 (莫斯科)基里尔·特罗菲莫维奇·马祖罗夫埃米尔·格里戈里耶维奇·吉列尔斯埃莱克·克布勒什埃里希·昂纳克厨房辩论去共化停滯時代博莱斯瓦夫·贝鲁特华沙条约组织十次路线斗争卡尔·拉狄克卡廷大屠殺卡哈尔·马赫卡莫夫卡累利阿-芬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卡累利阿-芬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共产党卡爾·考茨基卢德维克·斯沃博达印度共产党(马克思主义)南方周末卓婭·布爾加科娃反黨集團反苏古典自由主义史達林頌叶卡捷琳堡诸圣堂叶卡捷琳娜·阿列克谢耶夫娜·福尔采娃叶夫根尼·马克西莫维奇·普里马科夫叶甫列姆·叶夫谢耶维奇·索科洛夫叶戈尔·盖达尔叶戈尔·谢苗诺维奇·斯特罗耶夫吉尔吉斯共产党吉尔吉斯斯坦吉米·卡特吉维·格里戈里耶维奇·贡巴里泽吉洪·雅科夫列维奇·基谢廖夫塔吉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塔吉克斯坦共产党大屠杀列表大清洗太平洋舰队 (俄罗斯)奥列格·西蒙诺维奇·舍宁奥托·尤利耶维奇·施密特... 扩展索引 (579 更多) »

加夫里爾·哈里托諾維奇·波波夫

加夫里爾·哈里托諾維奇·波波夫(Гавриил Харитонович Попов,),俄羅斯政治人物,从1990年至1992年一直担任莫斯科市长一职。.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加夫里爾·哈里托諾維奇·波波夫

加林娜·亚历山德罗芙娜·朱可娃

加林娜·亚历山德罗芙娜·朱可娃(Галина Александровна Жукова,),娘家姓谢苗诺娃(Семёнова),是苏联元帅格奥尔基·康斯坦丁诺维奇·朱可夫的第二任妻子。.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加林娜·亚历山德罗芙娜·朱可娃

加林娜·弗拉基米罗夫娜·谢苗诺娃

加林娜·弗拉基米罗夫娜·谢苗诺娃(Галина Владимировна Семёнова,)是苏联党和国家领导人。她是一位哲学科学副博士,还是一名记者。.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加林娜·弗拉基米罗夫娜·谢苗诺娃

动物庄园

《动物庄园》(Animal Farm),也译作《動物農場》、《動物--》、《一脸猪相》,英国著名作家喬治·奧威爾編寫用以反对斯大林的小說Davison 2000。1945年首次岀版英文版,目前有多个中文译本。 据乔治·奥威尔所说,这本书反映了苏联从十月革命到斯大林时期的历史事件。奥威尔是一位民主社会主义者,但他对斯大林和斯大林主义持批判态度。奥威尔参加过西班牙内战,正是这段经历让他对斯大林主义获得更深入的了解并对其进行批判。他认为,苏联已是惨无人道的独裁统治,而这种统治手段建立在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和大清洗上。 乔治·奥威尔于1943年11月至1944年2月间创作本书,当时英国同苏联是战时盟友,而英国的百姓和知识分子都对斯大林评价很高,这一现象让奥威尔十分厌恶。本书的手稿,起初被许多英美出版商拒绝出版。但本书问世以後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其原因部分是因為原来同英国是战时盟友的苏联与西方世界开始了冷战。 《时代杂志》将本书评选为1923-2005年100佳英文小说。.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动物庄园

努尔·穆罕默德·塔拉基

努尔·穆罕默德·塔拉基(نور محمد ترکۍ,),阿富汗民主共和國領導人。青年時在蘇聯莫斯科大學學習,是蘇聯共產黨第5任總書記勃列日涅夫的學弟,後成為反對王國政府的中堅人士。1965年成立阿富汗人民民主黨(共產主義政黨),任總書記。1973年幫助達烏德奪權,1978年4月26日以“违反了阿富汗宪法第46、47条的规定”的罪名被捕,4月27日阿富汗人民民主黨发动军事政变,塔拉基出狱,4月30日成立阿富汗民主共和國,出任革命委員會主席團主席(國家元首)兼部長會議主席(總理)。 人民派的塔拉基上臺後,同屬人民派的部長會議副主席(副總理)兼外交部長哈菲佐拉·阿明的勢力逐漸加強。1979年3月赫拉特叛亂發生後,阿明取代塔拉基擔任部長會議主席,同年7月阿明兼任國防部長。隨着塔拉基與阿明的矛盾加劇,在蘇聯推動下,塔拉基決定鏟除阿明。1979年9月14日,塔拉基邀請阿明到總統府議事,意圖逮捕阿明。阿明早已得知塔拉基將對自己下手,但在蘇聯駐阿富汗大使對阿明保證人身安全之下,阿明別無選擇。阿明帶同警衛到達總統府,但總統府守衛只許阿明一人進入,雙方爭執間總統府守衛向阿明一方開槍,阿明僥倖逃脫,隨即調動效忠自己的部隊發動政變推翻塔拉基,並於同年10月處死塔拉基。.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努尔·穆罕默德·塔拉基

努里金·阿克拉莫维奇·穆希金诺夫

努里金·阿克拉莫维奇·穆希金诺夫(Нуритди́н Акра́мович Мухитди́нов,)乌兹别克人,苏联党和国家领导人,乌兹别克部长会议主席,乌兹别克共产党中央第一书记。.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努里金·阿克拉莫维奇·穆希金诺夫

劳动红旗勋章

劳动红旗勋章(背面),1943年后2型 劳动红旗勋章(Орден Трудового Красного Знамени,Order of the Red Banner of Labour)是苏联及早期的苏维埃俄国的平民勋章,以嘉奖苏联、苏维埃俄国及其他加盟共和国的人民及机构,在生产、科学、文化、文学、艺术、教育、医疗、社会等劳动及公共服务方面,对苏联及社会所作的功绩。此种勋章是颁授予有功军人的红旗勋章的平民版本。到苏联解体为止,共有120多万人及机构获颁此勋章。.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劳动红旗勋章

基督救世主主教座堂 (莫斯科)

基督救世主主教座堂(Храм Христа Спасителя)位于莫斯科,是莫斯科和全俄罗斯大牧首的座堂,是世界上最高的东正教教堂,也是最大的东正教教堂之一。该教堂是拿破仑战争后,在1812年12月25日由沙皇亚历山大一世下令修建的,其目的是为了感谢救世主基督“将俄罗斯从失败中拯救出来,使她避免蒙羞”,并纪念在战争中牺牲的俄罗斯人民。.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基督救世主主教座堂 (莫斯科)

基里尔·特罗菲莫维奇·马祖罗夫

基里尔·特罗菲莫维奇·马祖罗夫(Кири́лл Трофи́мович Ма́зуров,Кірыл Трафімавіч Мазураў,)是白俄罗斯人,是苏联党和国家领导人、苏联部长会议第一副主席。.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基里尔·特罗菲莫维奇·马祖罗夫

埃米尔·格里戈里耶维奇·吉列尔斯

埃米尔·格里戈里耶维奇·吉列尔斯(Емі́ль Григо́рович Гі́лельс,Emil Grigoryevich Gilels,),又译吉利尔斯,苏联钢琴家,普遍被认作20世纪最伟大的钢琴家之一。.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埃米尔·格里戈里耶维奇·吉列尔斯

埃莱克·克布勒什

埃莱克·克布勒什(Elek Köblös,)是出生于奥匈帝国的匈牙利裔羅馬尼亞共产党前领导人。 克布勒什作为代表于1921年参加了罗马尼亚社会党大会,在那里俄国十月革命的支持者建立了"社会主义共产党"(很快重新命名为 罗马尼亚共产党)。大会结束后,他于5月21日被捕,1922年释放。1922年在普洛耶什蒂举行罗马尼亚共产党举行第二次代表大会,克布勒什当选中央委员会委员。 克布勒什领导党的贸易联盟部门,尤其是木工联盟。 1924年在维也纳举行的第三次代表大会,克布勒什被任命为罗共总书记,并担任此一职务直到1927年。在此期间,克布勒什与Marcel Pauker发生了冲突。1924年夏天,克布勒什前往苏俄,代表罗马尼亚党出席了共产国际第四次大会。1925年克布勒什回到罗马尼亚,7月他组织了一个秘密会议,决定用现有的工人和农民集团为共产党的活动作掩饰。Lazitch with Drachkovitch, Biographical Dictionary of the Comintern, pg.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埃莱克·克布勒什

埃里希·昂纳克

埃里希·昂纳克(Erich Honecker,),德國政治家,也是最後一位正式的東德領導人,曾經擔任德國統一社會黨總書記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國務委員會主席。兩德統一以後,他首先逃亡到蘇聯,但由於新俄羅斯聯邦政權成立的關係,埃里希·昂纳克很快就被引渡遣返回德國。他被控告叛國罪及他在冷戰的所作所為,特別是殺害那些試圖逃避昂纳克政權的192位德國人。不過,由於昂纳克患有癌症,所以被釋放。埃里希·昂纳克不久就於流亡中在智利逝世,終年81歲。.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埃里希·昂纳克

厨房辩论

厨房辩论指1959年7月在莫斯科举行的开幕式上,时任美国副总统理查德·尼克森和时任苏联共产党第一书记兼苏联部长会议主席的尼基塔·赫鲁晓夫之间的一场关于东西方意识形态和核战争的论战(两人之间的辩论均通过了他们的口译员传达)。为了这次展览,整个展馆都布置了美国人心目中每个国民能拥有的一切,其中有大量现代的、自动化的休闲娱乐设备,以显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美国规模巨大的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繁荣。争论正是发生在一座模板美式别墅的厨房展台。参观中两人开始争论起了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和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优劣。这次辩论正值冷战规模扩大的时期期间(以苏联在1957年成功发射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史泼尼克1号为开端,直至1960年的U-2事件为止)。大多数美国人认为尼克森赢得了这场辩论,他在本国的威信也因此大大增加。 这场辩论之所以被称作“厨房辩论”不仅仅是因为这次辩论发生在厨房,更是因为尼克森巧妙地把辩论的焦点转移到了诸如洗衣机之类的家用电器上,而不是武器之类,宣傳了美國的和平信念,更凸顯了蘇聯在日常科技方面的明顯劣勢。 赫鲁晓夫一再声称苏联人民只在意物品是否实用,对奢侈豪华的东西不感兴趣,甚至讽刺地询问有没有一种「把食物放进口内并推下去」的机器。尼克森則反駁資本主義下美國人都有得選擇如何生活、買或不買的自由,而赫氏他还对美国工薪阶层的消费能力表示质疑。尼克森回答说至少科技竞争比军事竞争重要得多。最后,两人都同意美国和苏联之间应该加强交流和开放。不过当最后尼克森承诺将赫氏的辩论内容原原本本地翻译成英文并在美国播放时,赫鲁晓夫还是对此表示了怀疑。.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厨房辩论

去共化

去共化,或去共产主义化(Decommunization)是解構共產主義政權所造成和遺留之建制、文化、心理等層面的過程。.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去共化

停滯時代

停滯時代(Период застоя),指蘇聯共產黨總書記勃列日涅夫統治時代(1964-1982)的蘇聯(特別是鎮壓捷克的布拉格之春後),這時期經濟,政治和社會停滯。 雖然蘇聯軍事力量在某些方面有增強,但計劃經濟下經濟增長率低,平均年收入停滯不前,工人怠惰生產紀律差。 政治上成為老人政治,腐敗成為一種正常的現象。 事實上,蘇聯社會成為靜態和依靠慣性運作,各方面也平穩没甚麽大改革。 這情况至戈爾巴喬夫在1985年出任蘇聯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總書記執政後才改變。 category:蘇聯歴史.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停滯時代

博莱斯瓦夫·贝鲁特

博莱斯瓦夫·贝鲁特(Bolesław Bierut;;;出生名:博莱斯瓦夫·贝尔纳茨基(Bolesław Biernacki),又曾改名为耶日·博莱斯瓦夫·贝拉克(Jerzy Bolesław Bielak)和博莱斯瓦夫·比尔科夫斯基(Bolesław Birkowski) Biuletyn Informacji Publicznej.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博莱斯瓦夫·贝鲁特

华沙条约组织

--(Организация Варшавского Договора,--)曾經是為對抗西方资本主义阵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势力而成立的共产党国家政治军事同盟。1955年德意志聯邦共和國(西德)加入北约后,欧洲社会主义阵营国家(包括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即東德)签署了《华沙公约》(又稱「蘇東條約」,全称《阿尔巴尼亚人民共和国、保加利亚人民共和国、匈牙利人民共和国、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波兰人民共和国、罗马尼亚人民共和国、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友好合作互助条约》)。该条约由原苏共中央第一书记赫鲁晓夫起草,1955年5月14日在波兰首都华沙签署,东欧社会主义国家除南斯拉夫以外,全部加入华约组织;在亞洲方面,除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之外,其他社會主義國家都是华约组织觀察員。1990年两德统一,东德退出华约,此后华约便逐渐陷入瘫痪状态,但直到1991年华约组织才宣告解散。目前大部分原华约成员国在冷战结束后都加入了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只有少数国家未加入北约。.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华沙条约组织

十次路线斗争

十次路线斗争是对中共党史的一种概括、叙述方式。这种方式,把中共党史说成是一部毛泽东与各种左右倾机会主义做斗争,一次次证明毛泽东政治领导和思想、路线的错误,并不断壮大发展、取得胜利,完成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课题的历史。这一套概念体系是从苏共、尤其是从《联共(布)党史》那里照搬过来的。 在中共历史上,六届七中全会作过《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这是延安时期为了全面确立毛泽东的领袖地位,最终统一党内认识,总结经验,明确历史功过,加强党内团结,在新的基础上完成新的历史使命的做法;因而形成了用路线斗争构筑党史体系,为现实的党内斗争服务的先例。这种做法,在文革中被急于修改中共党史、确立新的道统的文革意识形态沿用了。 最先提出“十次路线斗争”的,是毛泽东南巡时的谈话。而在中共文献正式提出“十次路线斗争”概念的,是《周恩来在中国共产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十次路线斗争指:.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十次路线斗争

卡尔·拉狄克

卡尔·伯恩哈多维奇·拉狄克(Карл Бернга́рдович Ра́дек ) 共产主义宣传家,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在波兰、德国活动,共产国际的早期领导人,30年代斯大林大清洗的受害者。.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卡尔·拉狄克

卡廷大屠殺

卡廷大屠杀,又称“卡廷森林大屠杀”、“卡廷事件”或“卡廷惨案”(zbrodnia katyńska;Катынский расстрел),是苏联秘密警察机关内务人民委员部在苏联共产党中央政治局的批准下,于1940年4月至5月间对蘇軍入侵波蘭時被俘的波兰战俘、知识分子、警察及其他公务员进行的有组织的大屠杀。此次屠杀起源于拉夫连季·贝利亚的关于处决所有波兰军官成员的提议,正式文档于1940年3月5日由包括总书记约瑟夫·斯大林在内的苏共中央政治局签署批准。遇害人数估计约为22,000人,最常见的数字为21,768人。 屠杀发生在卡廷森林、加里宁(特维尔)、哈尔科夫等地。受害者中约8,000人是1939年苏联入侵波兰的战俘,其余则是被指控为“情报人员、宪兵、破坏者、地主、工厂主、牧师及官员”而遭逮捕的平民。由于波兰的征兵制度规定除非获得当局豁免,所有大学毕业生必須服兵役,接受后备军官培训,苏联得以捕获大批波兰知识分子,其中还包括波兰籍的犹太人、俄罗斯人、乌克兰人、格鲁吉亚人、鞑靼人、白俄罗斯人以及基督教徒和穆斯林。 卡廷大屠杀具体发生在位于卡廷森林(俄罗斯斯摩棱斯克以西约19公里,临近卡廷和格涅兹多沃的村庄)的科泽利斯克战俘营。在苏共中央总书记斯大林的命令下,除在卡廷森林外,同时发生的屠杀还有在斯塔洛柏斯克和奥斯塔什科夫战俘营的处决战俘行动 以及发生在西白俄罗斯和西乌克兰的处决政治犯行动。处决地点包括设于斯摩棱斯克的内务人民委员部总部、当地一个屠场,以及加里宁、哈尔科夫、莫斯科等苏联城市的监狱。在这些屠杀之中,卡廷大屠杀规模最大。现代波兰对卡廷大屠杀的调查覆盖上述所有的屠杀。 1941年,德军入侵蘇聯並推進占领卡廷森林,蘇聯人的暴行才被軸心國發現。1943年,纳粹德国宣佈在卡廷森林发现集体墓地。德国的揭发,致使苏联与设于伦敦的波兰流亡政府断绝外交关系。苏联官方一直否认卡廷大屠杀,直到1990年才承认内务人民委员部实施并隐瞒了卡廷大屠杀 Text of the original TASS communique released on April 14, 1990。俄罗斯联邦检察总长的一项调查证实苏联需要为卡廷大屠杀负责,其中确认了1,803名波兰公民的死亡,但是拒绝将其承认为战争罪行或种族屠杀BBC International Reports (Former Soviet Union) March 11, 2005, ,并以屠杀参与者已经去世为由终止了调查。俄罗斯政府拒绝承认遇难者是斯大林压迫的受害者,使他们不能得到正式死后平反"".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卡廷大屠殺

卡哈尔·马赫卡莫夫

卡哈尔·马赫卡莫维奇·马赫卡莫夫 (Қаҳҳор Маҳкамович Маҳкамов,),塔吉克斯坦第一任总统。.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卡哈尔·马赫卡莫夫

卡累利阿-芬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卡累利阿-芬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Карело-Финская Советская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ая Республика,缩写:КФССР,Karjalais-suomalainen sosialistinen neuvostotasavalta,缩写:KSSNT)是苏联歷史上的第十三個加盟共和国,設立當時為第十二個加盟共和國。 卡累利阿-芬蘭原本是隸屬俄羅斯聯邦管轄的自治共和國(ACCP),於1940年3月30日設立,並脫離俄羅斯聯邦改制升格為蘇聯直轄的加盟共和國;於1956年撤銷,並重新併入俄羅斯聯邦改制降格為俄羅斯聯邦管轄的自治共和國,名稱改爲卡累利阿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卡累利阿-芬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卡累利阿-芬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共产党

卡累利阿-芬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共产党(芬兰语:Karjalais-suomalaisen sosialistisen neuvostotasavallan kommunistinen puolue;俄语:Коммунистическая партия Карело-Финской Советской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ой Республики)是苏联共产党在卡累利阿-芬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的分支。该党成立于1940年,最初起名为卡累利阿-芬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共产党(布尔什维克)。1956年,卡累利阿-芬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降格为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管辖下的卡累利阿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卡累利阿-芬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共产党也随之降格为同一级别的苏共党组织。 Category:苏联共产党 Category:欧洲共产党.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卡累利阿-芬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共产党

卡爾·考茨基

卡尔·约翰·考茨基(Karl Johann Kautsky)(),社会民主主义活动家,亦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的重要人物。考茨基是卡尔·马克思代表作《资本论》第四卷的编者。.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卡爾·考茨基

卢德维克·斯沃博达

卢德维克·斯沃博达(Ludvík Svoboda,)捷克斯洛伐克将领和政治家。捷克斯洛伐克总统(1968年-1975年)。在1968年8月苏联军队入侵及以后期间因抵制苏联要求而大得民心。两次世界大战的民族英雄。.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卢德维克·斯沃博达

印度共产党(马克思主义)

印度共产党(马克思主义)(印地语:भारत की कम्युनिस्ट पार्टी (मार्क्सवादी);Communist Party of India (Marxist)),简称印共(马)(CPI(M)),是目前印度最大的共产主义政党,也是喀拉拉邦的执政党。1964年,该党从印度共产党分裂出来。2013年,该党有党员1065406人。.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印度共产党(马克思主义)

南方周末

《南方周末》是南方报业传媒集团下属的大型综合性周报,是中国共产党广东省委机关报(即《南方日报》)主办的系列报之一。负责该报采编、制作等业务的南方周末报社下设在南方日报社,属正处级公益三类事业单位,具备法人资格。 南方周末于1984年2月11日创办,总部位于广州,在北京、上海和成都设有记者站,面向大陆地区发行。在中国大陆有十九个城市同步印刷。自称全国发行量超170万,发行量年增长率15%。 被不少自由主义知识分子推崇,视其为中国内地最坦率和敢说话的报纸,对公众民主思维的建立和中国内地公民社会的形成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美国《纽约时报》亦曾将《南方周末》形容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自由主义报纸”。.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南方周末

卓婭·布爾加科娃

卓娅·费多罗韦娅-布爾加科娃(;)是一个俄罗斯苏联舞台剧演员,俄联邦政府榮譽藝術家(1945年)。在她去世的时候她是俄罗斯最老的女演员。Театральная энциклопедия/Гл.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卓婭·布爾加科娃

反黨集團

反黨集團(Антипартийная группа),是一個在1957年因拒绝蘇共第一書記赫魯曉夫「去斯大林化」政策的蘇共领導層團體,該稱號由赫魯曉夫命名,領頭的是前總理馬林科夫和莫洛托夫。他們試圖推翻赫魯曉夫但失敗,他們事後也受到開除黨籍和驅逐出黨的處分。 category:蘇聯政治 Category:苏联共产党派系.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反黨集團

反苏

反苏(Антисоветизм),或称反苏联,是苏联共产党当政时期的一个政治措辞,指的是实质或被认定支持反对苏联政府的个人和行为。 反苏总共有三种不同的意思:.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反苏

古典自由主义

古典自由主义在中文被混乱了,可以有兩種涵義:.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古典自由主义

史達林頌

《史達林颂》,又译为《英雄颂》,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期在中国比较流行的一首苏联歌曲。那时正值中苏關係的蜜月期,毛澤東與周恩來访問苏聯時与斯大林会晤,签订《中苏友好同盟条约》,斯大林出席了订约庆祝酒会。 1953年3月5日,斯大林逝世。1961年10月31日,苏共二十二大會議最后一天,代表們投票表决通过把斯大林遗体迁出列宁墓。后被迁入到一旁苏共中央领导人的墓群之中,这一切表明斯大林不能享受像列宁那样的崇高地位,只能等同苏共中央其他领导人。.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史達林頌

叶卡捷琳堡诸圣堂

葉卡捷琳堡諸聖堂 () 是一所俄羅斯東正教教會的教堂,位於俄羅斯葉卡捷琳堡。這裏紀念被俄羅斯東正教封為聖人的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亚历山德拉·费奥多罗芙娜皇后、王儲阿列克謝·尼古拉耶維奇·羅曼諾夫、四位公主:歐嘉·尼古拉耶芙娜、塔季扬娜·尼古拉耶芙娜、瑪麗亞·尼古拉耶芙娜、阿納斯塔西婭·尼古拉耶芙娜·羅曼諾娃及他們的貼身僕役、隨從與醫生,他們於1918年7月16日被俄國共產黨槍殺,後屍體淋上汽油與硫酸毀屍後秘密埋葬。他們分別被境外俄羅斯東正教會與俄國東正教會分別於1981年與2000年封為殉道聖人。該教堂亦紀念於蘇聯統治時代,因信仰俄國東正教而犧牲性命的罹難者,他们于2000年由莫斯科牧首阿列克谢二世册封为殉道圣人,称为俄罗斯的新的殉道者(New Martyrs and Confessors of Russia).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叶卡捷琳堡诸圣堂

叶卡捷琳娜·阿列克谢耶夫娜·福尔采娃

叶卡捷琳娜·阿列克谢耶夫娜·福尔采娃(Екатери́на Алексе́евна Фу́рцева,)苏联党和国家领导人,苏联文化部长,主宰苏联文艺界长达14年。.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叶卡捷琳娜·阿列克谢耶夫娜·福尔采娃

叶夫根尼·马克西莫维奇·普里马科夫

叶夫根尼·马克西莫维奇·普里马科夫(俄语:Евгений Максимович Примаков ,Yevgeny Maksimovich Primakov,),俄罗斯政治家,曾任俄罗斯总理。.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叶夫根尼·马克西莫维奇·普里马科夫

叶甫列姆·叶夫谢耶维奇·索科洛夫

叶甫列姆·叶夫谢耶维奇·索科洛夫(Ефре́м Евсе́евич Соколо́в,Яфрэ́м Яўсе́евіч Сакало́ў,)是苏联党和国家领导人。他是一位白俄罗斯人。.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叶甫列姆·叶夫谢耶维奇·索科洛夫

叶戈尔·盖达尔

叶戈尔·铁木罗维奇·盖达尔(Его́р Тиму́рович Гайда́р,Yegor Timurovich Gaidar,)是苏联和俄罗斯的经济学家和政治家,曾于1992年6月15日至12月14日代理俄罗斯总理。 盖达尔1956年3月19日生于莫斯科,1978年畢業于罗蒙诺索夫莫斯科国立大学。1992年6月至12月曾代理俄罗斯總理,是俄羅斯經濟改革的設計師,“休克療法”的推行者。2009年12月16日去世。.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叶戈尔·盖达尔

叶戈尔·谢苗诺维奇·斯特罗耶夫

叶戈尔·谢苗诺维奇·斯特罗耶夫(Его́р Семёнович Стро́ев,)是苏联党和国家领导人,亦是一位经济学博士。.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叶戈尔·谢苗诺维奇·斯特罗耶夫

吉尔吉斯共产党

吉尔吉斯共产党(吉尔吉斯语:Кыргызстан Коммунисттик партиясы;俄语:Коммунистическая партия Киргизии)是苏联共产党在吉尔吉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的分支。1991年八一九政变失败后不久,吉尔吉斯斯坦当局通过关于停止吉尔吉斯斯坦共产党活动的决议。部分党员以原吉共为基础,组建了吉尔吉斯斯坦共产党人党,1992年9月在吉尔吉斯斯坦司法部注册。 Category:吉尔吉斯斯坦政党 Category:苏联共产党 Category:亚洲共产党.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吉尔吉斯共产党

吉尔吉斯斯坦

--共和國(Кыргыз Республикасы, Kyrgyz Respublikasy;Киргизская Республика, Kirgizskaya Respublika),通稱--(Кыргызстан,Kyrgyzstan;Киргизия,Kirgiziya),是一個位於中亞的內陸國家。吉爾吉斯斯坦北边与哈薩克斯坦相接,西边则为烏茲別克斯坦,西南为塔吉克斯坦,东边紧邻中國。比什凱克是吉爾吉斯斯坦的首都和最大城市。 作为中亚古国,吉尔吉斯斯坦历史达两千年,经历各种王朝与文化。因其被山峦环绕而相对孤立,吉尔吉斯文化得以较好传承;又因地理位置,吉尔吉斯斯坦处于多个文化交汇点。尽管众多部落族群在吉尔吉斯斯坦居住已久,但时有外来势力入侵统治。直至1991年從原蘇聯獨立后,吉尔吉斯斯坦成为一个拥有独立主权的民族国家。政治体制为单一制和议会制。吉尔吉斯至今仍时有民族冲突、叛乱以及经济问题。现为独联体、欧亚经济联盟和集体安全条约组织成员国;同时也是上海合作組織、伊斯兰合作组织、突厥议会和突厥文化国际组织成员国。 吉尔吉斯人口570萬。主體民族為吉爾吉斯族,其余为乌兹别克族和俄罗斯族等民族。吉尔吉斯语为国语,而在一世纪的俄罗斯化政策影响下俄语仍使用较广而作为官方语言。64%人口为无宗派穆斯林。除突厥文化外,吉尔吉斯文化还容纳和受到了蒙古、波斯和俄罗斯文化的影响。.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吉尔吉斯斯坦

吉米·卡特

小詹姆斯·厄尔·“吉米”·卡特(James Earl "Jimmy" Carter, Jr.,),是美国的第39任总统。他早年一直在军队中服役,曾任喬治亞州州长。1976年代表民主黨当选总统,在任期间,卡特創建了兩個新的內閣部門,能源部和教育部。外交方面,卡特积极调停以色列和埃及之间的战争,美国和共产主义国家的关係得到了很好的改善,並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正式建立外交關係。卡特跟其他国家外交时注重人权保障,曾施壓當時由軍事強人朴正熙執政的韓國政府改善人权。任內面對持續性的“滯脹” ,高通膨,高失業率和經濟緩慢成長的組合,他为了阻止通货膨胀,曾将利息增加到最高20%,引起了部分民眾的反对。1979年他签署移交巴拿馬運河主權移議,同年蘇聯進兵阿富汗,卡特下令對蘇聯採取糧食禁運,抵制1980年莫斯科夏季奧運會,並撤銷雙方所簽署的限制戰略武器條約。1980年,伊朗霍梅尼政权绑架人质,卡特派遣部隊救援但失败,因此他同年在竞选連任时输给了罗纳德·里根,人質危機經444天後直至他卸任當天才解決。 卸任后,卡特積極參與调停各种战争及人質危機的斡旋工作,反对美国小布什政府攻打伊拉克。2002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吉米·卡特

吉维·格里戈里耶维奇·贡巴里泽

吉维·格里戈里耶维奇·贡巴里泽(Ги́ви Григо́рьевич Гумбари́дзе,გივი გრიგოლის ძე გუმბარიძე,)格鲁吉亚人,苏联党和国家领导人,格鲁吉亚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吉维·格里戈里耶维奇·贡巴里泽

吉洪·雅科夫列维奇·基谢廖夫

吉洪·雅科夫列维奇·基谢廖夫(Ти́хон Я́ковлевич Киселёв, Ціхан Якаўлевіч Кісялёў, Cichan Kisialiou)()是苏联的一名白俄罗斯政治人物,曾担任白俄罗斯共产党第一书记和白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部长会议主席,是当时(1980-1983)白俄罗斯的实际掌权者。.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吉洪·雅科夫列维奇·基谢廖夫

塔吉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塔吉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Республикаи Советии Социалистии Тоҷикистон;Таджикская Советская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ая Республика),苏联設立的第七個加盟共和国,在外高加索聯邦被撤銷后為第六個加盟共和國,简称--。 塔吉克原本是隸屬烏茲別克管轄的自治共和國(ACCP),於1928年8月1日蘇共25周年黨慶當天脫離烏茲別克改制升格為蘇聯直轄的加盟共和國。 1917年11月至1918年2月,塔北部地区建立了苏维埃政权,隶属于苏俄的烏茲別克自治共和国。1920年成立布哈拉人民苏维埃共和国。1924年建立--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改隶属于乌兹别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1929年成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成为苏联中央直辖的加盟共和国。1990年--宣布独立,1991年8月底更名为塔吉克斯坦共和国,同年9月9日,塔吉克斯坦共和国正式宣布独立,12月21日加入独联体。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下属一个自治州:.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塔吉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塔吉克斯坦共产党

塔吉克斯坦共产党(Ҳизби Кумунистии Тоҷикистон)是塔吉克斯坦的一个共产主义政党,成立于1924年,原名塔吉克共产党,曾是苏联共产党在塔吉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的分支。1991年八一九事件后,戈尔巴乔夫宣布停止苏共活动,塔共中央立刻召开非常全会,宣布退出苏共。9月21日再开非常全会,决定更名为塔吉克社会党。1992年1月19日,该党又更名为塔吉克斯坦共产党。 该党的意识形态为共产主义、马克思列宁主义。该党是共产党和工人党国际会议和共产党联盟-苏联共产党的成员。领导人是。.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塔吉克斯坦共产党

大屠杀列表

本列表按照发生年代的先后顺序列举世界历史上发生的大屠杀。.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大屠杀列表

大清洗

大清洗(Большая чистка),一譯「大整肅」、「大清掃」,是指在1930年代,蘇聯在蘇聯最高領導人史達林執政下爆發的一場政治鎮壓和迫害運動。以谢尔盖·基洛夫被刺事件引发,它包括對蘇聯共產黨內部的清洗以及對無辜人員的迫害,這段時期典型的現象包括無處不在的政治審查、到處都存在的懷疑「間諜破壞」、做秀公審、關押和死刑。 大清洗在前苏联时代被称为肃反运动,然而今日的俄罗斯更多地称这段时期为“大恐怖”(Большой террор)或“叶若夫时期”(Ежовщина)。.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大清洗

太平洋舰队 (俄罗斯)

太平洋舰队(Тихоокеанский флот, ТОФ),苏联時代舊名红旗太平洋舰队(Краснознамённый Тихоокеанский флот, КТОФ),是俄罗斯海军的一部分,驻扎在太平洋,任务是保护苏联及后来俄罗斯的东亚边界。舰队的总部為海參崴,而堪察加半島上的堪察加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則是該艦隊另一个重要基地。 在苏联时期太平洋舰队的总指挥也负责管理和命令苏联的印度洋舰队以及印度洋内的舰队基地。 太平洋艦隊的主要作戰使命是应对日本、美國、韓國、朝鮮和中國的武裝力量。.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太平洋舰队 (俄罗斯)

奥列格·西蒙诺维奇·舍宁

奥列格·西蒙诺维奇·舍宁(Олег Семёнович Шенин,),俄罗斯政治人物,苏联共产党 (舍宁派)领袖。 舍宁原为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1990年进入苏共中央政治局,任苏共中央书记处书记。八一九事变中,舍宁支持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以苏共中央书记名义向各加盟共和国党委发表声明,要求各地党委采取紧急状态。事变被平息后,舍宁被捕。 1994年,舍宁因健康原因被赦免出狱。俄罗斯联邦共产党成立后,舍宁成为俄共领导之一,担任共产党联盟-苏联共产党主席。1997年后,舍宁逐渐开始反对俄共领导人根纳季·久加诺夫,鼓吹俄共和白俄罗斯共产党建立联盟。2001年,舍宁同俄共决裂,另创共产党联盟-苏联共产党(列宁-斯大林),不久改称“苏联共产党”,自任主席。 2009年5月28日,舍宁病逝于莫斯科。.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奥列格·西蒙诺维奇·舍宁

奥托·尤利耶维奇·施密特

奥托·尤利耶维奇·施密特(Отто Юльевич Шмидт; 1891年9月30日 - 1956年9月7日),是一位苏联科学家、数学家、天文学家、地球物理学家、政治家、院士,苏联英雄及苏联共产党员。.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奥托·尤利耶维奇·施密特

委員會制

委員會制亦稱為委員制、合議制,是共和制的一种。在委員會制的運作下,行政組織的決策權及管理權,並不是由單一的領袖所擁有,而是平均由一定數目委員所組成的委員會共同行使國家元首或政府首腦、首長的職務與政治權力。委員會的決策,通常會按協商達致一致的原則來進行。.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委員會制

委內瑞拉共產黨

委內瑞拉共產黨(Partido Comunista de Venezuela,缩写为PCV)是委內瑞拉的一个共產主義政黨,是委內瑞拉現存政黨中歷史最为悠久的一個。.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委內瑞拉共產黨

孫中山

孫中山(),名文,幼名帝象,譜名德明,字載之,號逸仙、日新。流亡日本時,曾化名中山樵,故通稱孫中山。生於大清帝國廣東省廣州府香山縣翠亨村,祖籍广东省东莞。清末民初醫師、政治家、革命家、哲学家,是中華民國奠基人,亦是中國國民黨之創黨人。1905年,在日本東京組成中國同盟會,被推為總理;確定「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建立民國,平均地權」政綱,提出三民主義學說。在日本東京由黑龍會領袖內田良平的号召下與華興會以及光復會等組織籌備成立中國同盟會,後於東京黑龍會總部組成中國同盟會,孫中山主張使用狀似日本軍旗「旭日旗」的「青天白日旗」,反對使用黃興所提出的井字旗作為革命旗幟,並在黑龍會等組織的支持下被推為總理。1911年12月29日,被十七省代表在南京推选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1912年1月1日在南京宣布就职,建立中华民国臨时政府。1919年,将中华革命党改组为中国国民党1940年4月,國民政府明令尊稱孫中山先生為中華民國國父。中國共產黨尊其為「中國近代民主革命的偉大先行者」。 孫中山童年曾受太平天国的影响,就有革命思想。但到了青年時期,他依舊未有行動,28岁上書清朝重臣李鴻章,建言改革,卻遭遇李的冷落。日本命令將兵遣師,侵入中國。1894年11月24日,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兴中会(中國國民黨前身)。1895年,兴中会发动乙未广州起义。原本,孫中山提倡以武裝革命推翻滿清統治以建立中華民國,但民國建立以後,他得不到北洋軍人的信任、支持,所以他又提倡武力推翻中华民国北洋政府,於是遭受許多非議。他提出三民主義等政治綱領,影響中國政治至深,中国国民党尊其為唯一總理。 孙中山著有《建國方略》、《建國大綱》、《三民主義》等。其著述在逝世后多次被结集出版,有中华书局1986年出版的十一卷本《孙中山全集》,台北1969、1973、1985年出版的《国父全集》.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孫中山

宮本顯治

宮本顯治(),日本政治家、文藝評論家、社會主義者。他在二戰以前作為日本共產黨黨員從事地下活動,戰後自1958年開始擔任日本共產黨書記長達40餘年之久,為日本共產黨最高領袖。歷任該黨書記長、委員長、議長職務。後來又擔任過兩屆日本參議院議員。.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宮本顯治

安东·伊万诺维奇·邓尼金

安东·伊万诺维奇·邓尼金(Анто́н Ива́нович Дени́кин,),俄罗斯帝国将领,俄国白军领袖之一。.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安东·伊万诺维奇·邓尼金

安德烈·安东诺维奇·格列奇科

安德烈·安东诺维奇·格列奇科(Андрей Антонович Гречко,Andrei Antonovich Grechko – 1976年4月26日) 曾任苏联元帅、国防部长。.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安德烈·安东诺维奇·格列奇科

安德烈·安德烈耶维奇·弗拉索夫

安德烈·安德烈耶维奇·弗拉索夫(俄文:Андрей Андреевич Власов,拉丁化:Andrej Andrejewitsch Wlassow,),苏联将领,中将。他作为苏军将领曾在苏德战争初期表现优异,却在被俘后选择投降德军并倒戈。这些使他成为俄国历史上一位颇有争议的人物。.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安德烈·安德烈耶维奇·弗拉索夫

安德烈·安德烈耶维奇·葛罗米柯

安德烈·安德烈耶维奇·葛罗米柯(俄语:Андре́й Андре́евич Громы́ко;白俄罗斯语:Андрэй Андрэевіч Грамыка;Andrei Andreyevich Gromyko,),蘇聯外交官,曾任外交部長長達28年(1957年-1985年),後出任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1985年-1988年)。 葛罗米柯生于白俄罗斯戈梅利附近的一个村庄,1936年毕业于明斯克农业技术学院,1939年开始在外交部工作,不久被派往苏联驻美国大使馆,1943年經委任为苏联驻美大使。1946年他成为苏联在联合国安全理事会的代表,1952年至1953年间曾短暂出任苏联驻英国大使,之后返国出任外交部长。 葛罗米柯任外长期间曾处理古巴导弹危机,并为此与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谈判。他也曾参与部分限武条约的谈判,包括《反弹道导弹条约》、《部分禁止核试验条约》、战略武器限制谈判、《中程核力量条约》、《削减战略武器条约》等。在勃列日涅夫时期,葛罗米柯协助构筑了大国之间的缓和政策。 1985年,爱德华·谢瓦尔德纳泽接替葛罗米柯出任外长。同年葛罗米柯出任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三年后下台。1989年葛罗米柯在莫斯科逝世。.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安德烈·安德烈耶维奇·葛罗米柯

安德烈·尤里耶維奇·勃列日涅夫

安德烈·尤里耶維奇·勃列日涅夫(Андрей Юрьевич Брежнев,),前蘇聯領導人和蘇共中央總書記列昂尼德·伊里奇·勃列日涅夫的長孫,尤里·列昂尼德維奇·勃列日涅夫的長子。.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安德烈·尤里耶維奇·勃列日涅夫

安德烈·帕夫洛维奇·基里连科

安德烈·帕夫洛維奇·基里連科(Андре́й Па́влович Кириле́нко,-1990年5月12日),冷戰時期蘇聯政治家,1906年生於俄羅斯帝國沃羅涅日省阿列克謝耶夫卡一個俄羅斯人工人階級家庭。他在1920年從當地一家職業訓練學校畢業,又在1930年代中末葉從畢業。他在1930年成為全聯盟共產黨(布爾什維克)黨員。基里連科和很多成為黨政要員的蘇共黨員一樣,都是從「工業梯隊」晉身蘇聯統治階層;他在1960年已是蘇共中央俄羅斯聯邦局第一副主席。尼基塔·赫魯曉夫被迫辭職之後,他在1965年成為蘇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並充當列昂尼德·勃列日涅夫的「主將」。 基里連科工作的主要目的是保障勃列日涅夫的權力基礎,甚而鞏固勃列日涅夫在黨內的地位。自赫魯曉夫被廢黜至勃列日涅夫逝世期間,他是蘇共主管組織工作的首席書記。他在長期負責人事選拔事務、並詳細監督蘇共中央的經濟規劃工作。1976年,勃列日涅夫任命康斯坦丁·契爾年科為蘇共中央書記處書記,使契爾年科能夠制衡基里連科的權力。自1970年代中末葉起,基里連科健康轉差,記憶力衰退;1982年勃列日涅夫死後,繼任總書記的尤里·安德羅波夫則把基里連科排擠出蘇共領導層。基里連科被迫辭職,退出政壇。他在1990年5月12日死於莫斯科。.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安德烈·帕夫洛维奇·基里连科

安德烈·谢尔盖耶维奇·布勃诺夫

安德烈·谢尔盖耶维奇·布勃诺夫(Андре́й Серге́евич Бу́бнов,)他是全联盟共产党(布尔什维克)中央组织局委员、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书记处候补书记、工农红军政治部主任、《红星报》的主编。.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安德烈·谢尔盖耶维奇·布勃诺夫

对中国共产党的称谓

对中国共产党的称谓分为“褒称”和“贬称”。褒称是出于感激、赞美、颂扬、政治、利益等目的,对中国共产党使用的称谓;贬称是出于貶低、嘲讽、敵視或侮辱等目的,对中国共产党所使用的俚语、俗语或「輕蔑」。.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对中国共产党的称谓

对共产主义国家的批评

对共产主义国家的批评是针对由官方宣扬像马列主义这样的官方思想的政党统治的一党制国家(人称“共产主义国家”)的行为的批评。.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对共产主义国家的批评

尤莉婭·弗拉基米羅芙娜·季莫申科

尤莉婭·弗拉基米羅芙娜·季莫申科(Юлія Володимирівна Тимошенко,英語:Yulia Volodymyrivna Tymoshenko;),曾任烏克蘭總理。以美艷外表和政治鐵腕著稱,譽為烏克蘭的「美女總理」,為一天然氣寡頭。 季莫申科在參與政治之前是位成功但極受爭議的女企業家,並被認為是全國最富裕的人士之一。在成為烏克蘭第一位女總理前,是橙色革命的領袖之一。季莫申科是2010年烏克蘭總統大選參選人之一。 在第一輪投票中,她獲得25%的支持率,僅次於維克托·亞努科維奇。第二輪投票中,她獲得45.47%的選票,對比於48.95%的亞努科維奇,她其後拒絕承認結果。 2011年10月11日,尤莉婭·季莫申科被乌克兰首都基辅的一家法院以在2009年乌克兰和俄罗斯的天然气供应协议中滥用职权的罪名判决7年监禁。2014年2月22日,季莫申科獲釋。.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尤莉婭·弗拉基米羅芙娜·季莫申科

尤里·弗拉基米罗维奇·安德罗波夫

尤里·弗拉基米罗维奇·安德罗波夫(Ю́рий Влади́мирович Андро́пов,Yuri Vladimirovich Andropov,),苏联政治家,长期担任苏联党政领导职务,曾任苏联克格勃首脑,1982年11月接替勃列日涅夫成为苏共中央总书记。任职总书记15个月后,于1984年2月逝世,由契尔年科接任总书记职务。.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尤里·弗拉基米罗维奇·安德罗波夫

尤里·勃列日涅夫

尤里·列昂尼多維奇·勃列日涅夫(Юрий Леонидович Брежнев,),前蘇聯領導人和蘇共中央總書記列昂尼德·伊里奇·勃列日涅夫的長子,安德烈·尤里耶維奇·勃列日涅夫的父親。.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尤里·勃列日涅夫

尤里·米哈伊洛维奇·卢日科夫

尤里·米哈伊洛维奇·卢日科夫(Юрий Михайлович Лужков,),俄罗斯政治家,曾在1992年至2010年担任莫斯科市长一职。.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尤里·米哈伊洛维奇·卢日科夫

尤里·阿列克谢耶维奇·加加林

尤里·阿列克谢耶维奇·加加林(Юрий Алексеевич Гагарин,),苏联宇航员,苏联红军上校飞行员,是首个进入太空的人类。.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尤里·阿列克谢耶维奇·加加林

尼基塔·謝爾蓋耶維奇·赫魯曉夫

尼基塔·谢尔盖耶维奇·赫鲁晓夫(Никита Сергеевич Хрущёв,国际音标:,,),曾任苏联最高领导人,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及苏联部长会议主席(政府首脑)等重要职务,於俄罗斯库尔斯克州卡利诺夫卡出生,在莫斯科逝世。 赫鲁晓夫于1956年的苏联共产党第二十次代表大会中发表“秘密报告”,对前領導人约瑟夫·斯大林展开全面批评,震动社会主义国家阵营,引发东欧的一系列骚乱。任期内,他实施去斯大林化政策,为大清洗中的受害者平反,苏联的各领域均為活化,尤其文艺获得解冻。 同时,赫鲁晓夫积极推行农业改革,使苏联的民生經濟得到改善。在冷战中,赫鲁晓夫领导苏联与美国和西欧等资本主义国家对峙,曾多次访问美国。1962年,他策划的古巴导弹危机一度使苏联和美国站在核战争的边缘,但最终危机得以平息。1960年代,赫鲁晓夫治下的苏联與中華人民共和国关系恶化,撤销对中国的援助计划。 1964年10月,当赫鲁晓夫在黑海之滨渡假时,列昂尼德·伊里奇·布里茲涅夫在莫斯科发动政变,赫鲁晓夫「被退休」,從此被迫淡出政壇至1971年逝世。.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尼基塔·謝爾蓋耶維奇·赫魯曉夫

尼古拉·尼基托维奇·斯柳尼科夫

尼古拉·尼基托维奇·斯柳尼科夫(Никола́й Ники́тович Слюнько́в,)白俄罗斯人,白俄羅斯共產黨第一書記,苏共中央经济部部长。.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尼古拉·尼基托维奇·斯柳尼科夫

尼古拉·尼古拉耶维奇·克列斯京斯基

尼古拉·尼古拉耶维奇·克列斯京斯基(Никола́й Никола́евич Крести́нский,),一译克列斯廷斯基,苏联著名革命家、政治家。克列斯京斯基历任俄共(布)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财务人民委员(财政部长)、苏联驻德大使等职,1938年在大清洗中被判处死刑并枪决。.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尼古拉·尼古拉耶维奇·克列斯京斯基

尼古拉·巴甫洛维奇·普霍夫

尼古拉·巴甫洛维奇·普霍夫(Никола́й Па́влович Пу́хов,),苏联上将。.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尼古拉·巴甫洛维奇·普霍夫

尼古拉·亚历山德罗维奇·吉洪诺夫

尼古拉·亚历山德罗维奇·吉洪诺夫(Николай Александрович Тихонов;Nikolai Aleksandrovich Tikhonov;)是冷戰時期烏克蘭裔蘇聯政治人物。 尼古拉·吉洪诺夫于1976年至1980年被任命为苏联部长会议第一副主席,1980年至1985年任苏联部长会议主席。作为苏联的政府首脑,吉洪诺夫是在苏联停滞时期后期负责文化和经济。他部长会议主席的职务于1985年被尼古拉·雷日科夫所取代。同年,他失去了他在苏联共产党中央政治局的席位,但他在中央委员会中的席位一直保留,直到1989年。.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尼古拉·亚历山德罗维奇·吉洪诺夫

尼古拉·亞歷山德羅維奇·布爾加寧

尼古拉·亚历山德罗维奇·布尔加宁(Николай Александрович Булганин,)苏联政治家、国务活动家,曾任苏联部长会议主席(名义上的政府首脑,1955年2月8日-1958年3月27日)。.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尼古拉·亞歷山德羅維奇·布爾加寧

尼古拉·康斯坦丁诺维奇·巴伊巴科夫

尼古拉·康斯坦丁诺维奇·巴伊巴科夫(Никола́й Константи́нович Байбако́в,)是苏联国家计划委员会主席,部长,苏联部长会议第一副主席。.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尼古拉·康斯坦丁诺维奇·巴伊巴科夫

尼古拉·伊万诺维奇·叶若夫

尼古拉·伊万诺维奇·叶若夫(Николай Иванович Ежов,)苏联政治人物,秘密警察首脑。是斯大林大清洗计划的主要执行者之一,后在政治运动中失势被处决。.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尼古拉·伊万诺维奇·叶若夫

尼古拉·伊万诺维奇·布哈林

尼古拉·伊万诺维奇·布哈林(Николай Иванович Бухарин,Nikolai Ivanovich Bukharin,),曾任蘇聯共產黨中央政治局委員。他是苏联的重要理论家,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活动家。 布哈林是苏共早期的重要领导人之一,一生留下众多理论著作,列宁评价他是苏联共产党中少有的一位理论家。列宁死后,与托洛茨基、斯大林、季诺维也夫、加米涅夫、李可夫一起成为苏共的主要领导人。他是斯大林执政早期的重要政治盟友,曾协助斯大林将托洛茨基开除出党,后来又在1926年协助打倒了季诺维也夫和加米涅夫。后与斯大林发生矛盾,在1929年失势,被逐出中央政治局。大清洗发生之后,他于1938年被捕,被斯大林冠以「人民公敌、匪帮、法西斯走狗、外国间谍、谋刺列宁的杀人犯」的罪名,同李可夫一起被判处死刑并立即枪决。1988年2月4日获得平反。 布哈林同時以出色的肖像画聞名。.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尼古拉·伊万诺维奇·布哈林

尼古拉·弗拉基米罗维奇·塔雷津

尼古拉·弗拉基米罗维奇·塔雷津(Никола́й Влади́мирович Талы́зин,))是苏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苏联国家计划委员会主席,苏联通讯部部长,苏联部长会议第一副主席。1989年9月,由于改革未能产生承诺的结果,他与雷日科夫政府中的许多其他保守派一起被解雇,他被指责为放慢改革步伐。.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尼古拉·弗拉基米罗维奇·塔雷津

尼古拉·米哈伊洛维奇·什维尔尼克

尼古拉·米哈伊洛维奇·什维尔尼克(Никола́й Миха́йлович Шве́рник,)蘇聯政治人物,从1946年3月19日至1953年3月15日他曾担任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不过在这段时间里实际上的权力集中在苏共中央总书记兼苏联部长会议主席斯大林手中,什维尔尼克本人并没有多少权力。.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尼古拉·米哈伊洛维奇·什维尔尼克

尼古拉·费多罗维奇·瓦图京

尼古拉·费多罗维奇·瓦图京,(),苏联红军大将,苏联英雄(追授)。 瓦图京生于前苏联别尔哥罗州切普希诺镇。1920年参加红军,1921年加入苏共,先后在波尔塔瓦步兵学校、基辅高级联合军事学校、伏龙芝军事学院、总参军事学院受训,在部队中历任排长、连长、师参谋长、军区参谋长、方面军司令、副总參謀长等职,1943年获大将军衔。 1942年7月任沃罗涅日方面军司令,抵御德军对沃罗涅日的进攻。1942年10月任西南方面军司令,参与指挥了斯大林格勒战役。1943年6月再次担任沃罗涅日方面军司令,参与指挥了库尔斯克会战。1943年10月 任乌克兰第1方面军司令,指挥了第聂伯河战役、基辅战役。 1944年2月29日在前线遭乌克兰民族主义者伏击,受重伤,于4月15日去世,葬于基辅。 Category:蘇聯將軍 Category:苏联英雄 Category:苏联战争身亡者 Category:伏龙芝军事学院校友.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尼古拉·费多罗维奇·瓦图京

尼古拉·格拉西莫維奇·庫茲涅佐夫

尼古拉·格拉西莫維奇·庫茲涅佐夫(Николай Герасимович Кузнецов,)是一位蘇聯海軍高級將領,最高軍銜為「蘇聯海軍元帥」,曾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擔任苏联海军总司令,後獲「苏联英雄」榮譽称号。在約瑟夫·史達林晚年和尼基塔·赫魯雪夫執政时期曾两度被解职與降銜。1991年服役的俄罗斯海軍新航空母艦即命名為「库兹涅佐夫海军元帅号」以資紀念。.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尼古拉·格拉西莫維奇·庫茲涅佐夫

尼克尔斯基

弗拉基米尔·阿勃拉莫维奇·涅伊曼(Владимир Абрамович Нейман,),化名尼克尔斯基(Никольский),俄国共产党(布尔什维克)党员,曾参加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尼克尔斯基

尼科季姆 (罗托夫)

都主教尼科季姆(Митрополи́т Никоди́м)本名鲍里斯·格奥尔基耶维奇·罗托夫(Бори́с Гео́ргиевич Ро́тов),是已故前俄罗斯正教会列宁格勒与诺夫哥罗德都主教(1963年10月9日-1978年9月5日在位),有资料显示他是苏联国家安全委员会潜伏在教会内部的特工。.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尼科季姆 (罗托夫)

尼日利亚共产党

尼日利亚共产党(英语:Communist Party of Nigeria)是尼日利亚历史上的一个共产主义政党。 1960年11月,尼日利亚共产党成立于卡诺,创始成员主要是尼日利亚青年大会的干部。建党初期,该党在政治上主要受大不列颠共产党影响。但是,该党以中国共产党1945年党章为蓝本起草了一份党章。 尼日利亚共产党的国际交往相对较少,与苏联共产党和中国共产党都未建立起紧密联系。1963年,尼日利亚共产党称新成立的尼日利亚社会主义工农党是“长期以来严重破坏尼日利亚社会主义运动的机会主义和自私行为的最新成果”。 1966年,根据约翰逊·阿吉伊-伊龙西将军的政权的34号法令,尼日利亚共产党被禁止活动。.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尼日利亚共产党

山本懸藏

山本悬藏(),日本政治运动家、共产主义者。 出生在茨城县鹿岛郡矢田部村(今神栖市)。1922年加入日本共产党。翌年,日共被揭发,被迫解散,山本流亡苏联。1928年,以劳动农民党候补、北海道1区立候补身份参加第16回众议院总选举,落选。同年3月15日,发生三一五事件,日本共产党、劳动农民党大量党员被捕入狱,山本被捕,不久后保释出狱在家疗养。同年6月从日本警察的监视下逃脱,秘密前往苏联。1936年2月,与野坂参三联名发表《致日本共产主义者的信》(日本の共産主義者への手紙),向日本国内的日共党员传达共产国际关于建立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方针。 1937年,山本悬藏在大清洗中被内务人民委员部被捕。1939年被认定为间谍,在莫斯科秘密处决,其妻被流放西伯利亚进行劳动改造。 1992年苏联解体后,苏联共产党和第三国际的秘密文件相继被公开,人们在其中发现了野坂参三秘密告发山本悬藏的文书。此发现的资料由小林峻一、加藤昭在《周刊之春》连载,得出野坂参三出卖和诬告同志的结论。1937年,山本悬藏与野坂参三的妻子野坂龙被内务人民委员部逮捕,当时野坂参三正在美国与美国共产党联络。得知此事后,野坂参三为了营救自己的妻子,向共产国际领袖季米特洛夫写信辩解。信中列举了对山本悬藏的九点怀疑,还建议调查山本的妻子。最终野坂龙获释,山本悬藏则被处决。此内幕的公开在日本社会引起轩然大波,致使日共在同年将野坂开除党籍。 然而根据加藤哲郎的调查,山本悬藏在早先曾向苏联当局告发胜野金政、根本辰、国崎定洞、伊藤政之助等同志是间谍。而根据和田春树的调查,在野坂告密之前,山本也正在做告发野坂的准备。 Category:日本共產黨黨員 Category:日本共產主義者 Category:在蘇聯的日本人 Category:大整肅受難者 Category:茨城縣出身人物 Category:日本被處決者 Category:被蘇聯處決者 Category:大日本帝國政治人物.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山本懸藏

屈武

屈武(),字经文,陕西渭南人。中华民国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家。中国国民党元老于右任的女婿。.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屈武

巴威尔·亚历山大洛维奇·米夫

巴威尔·亚历山大洛维奇·米夫(Павел Александрович Миф,)原名米哈伊尔·亚历山大罗维奇·福尔图斯(Михаил Александрович Фортус)犹太人,出生在俄罗斯帝国赫尔松省,苏联历史学家。马艳娟,米夫1927年首次来华述评,学理论·下2009年7期.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巴威尔·亚历山大洛维奇·米夫

巴扎尔·锡林迪布

巴扎尔·锡林迪布(Bazaryn Shirendev,)蒙古族,蒙古库苏古尔省Shine-Ider苏木人,蒙古历史学家、政治家。Sanders, Alan J. K., Historical Dictionary of Mongolia, 2010.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巴扎尔·锡林迪布

个人崇拜

个人崇拜(Cult of personality;культ личности)指以大规模宣传手段将某个人在一个社群中塑造成崇拜对象,通常都通过媒体手段将其人格形象理想化、英雄化甚至神化。 当政府利用大众媒体、宣传及其他方式予以不质疑的奉承和频繁的颂扬、美化等等,将某一在世(或已身故)的政治领袖塑造为英雄化、神化、理想化的公众形象,则自然会产生個人崇拜的群眾現象。這些崇拜与人类本身具有的英雄仰慕等心理类似,但区别在个人崇拜是非自主性的仰慕,必须同時伴随大量可被限制的單一媒介,將一位普通人物,進行一边倒的形象包裝、過度高估的領袖特質等荒腔走板的宣傳,在常態下通常人都有缺點,而個人崇拜的民眾卻說無法說出來。此外,對偶像的負面批評通常是不被容忍的和不配存在的,會被視為錯誤、反動思想,甚至到了不配合表達效忠(如統一佩戴胸章)就會被整肅的程度,這點是兩者之間的最大差別。.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个人崇拜

中华人民共和国旗帜

中华人民共和国旗帜是指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相关的旗帜。除国旗外,还有军旗、党旗、社团旗帜以及地方旗帜等。.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旗帜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的政治概况。 依照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体為工人阶级領導的、以工农联盟作為基礎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會主義國家杨立杰.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

中央委员会

中央委员会或中央执行委员会,是部分社會團體設置的中央行政機構,多由政黨採用,尤其是共产党與社会民主党,一般多以「黨中央」、「中央黨部」或「中央」稱之,且不管其執政與否,例如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就一直被简称为“中共中央”。在政党内部,中央委员会由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在执政的共产党中,中央委员会在代表大会间歇期间决定党的事务,有时负责选举中央政治局成员。而非执政的共产党,一旦民主集中制的程序导致意见一致的情形,中央委员会通常被党员理解为决策中最终权力部门。 共产党以外的其他组织也可能有中央委员会,例如门诺派和匿名戒酒會,以及“为良心拒服兵役中央委员会”。在美国,民主党和共和党都有中央委员会,他们担当着领导国家组织/行政层面组织的职责,如同各郡和州当地民主党或共和党政府内,個別的地区委员会一样的地位。或莱茵河航运中央委员会此类机构。 在中華民國政黨當中,受到長期執政的列寧式政黨中國國民黨影響,主要政黨皆以中央委員會或中央黨部做為最高行政機構。而「黨中央」一詞除了指中央委員會外,有時也指各政黨的「中央常務委員會」(簡稱「中常會」),由中央委員會成員中選出數名中央常務委員(簡稱「中常委」)組成,參與政黨內部的核心事務,功能類似共產黨的政治局。.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中央委员会

中央行政區 (莫斯科)

中央行政區(Tsentralny administrativny okrug)是莫斯科的12個行政區劃之一,於1918年1月1日正式設立,是莫斯科最早設立的市轄行政區,亦是中央機關克里姆林宮所在地。該行政區在最初設立的時候的名稱是「А администрати́вный о́круг」(簡稱「A行政區」),於1988年1月1日正式改用現有名稱。中央行政區的周邊跟西北行政區,北行政區,東北行政區,西行政區,東行政區,西南行政區,南行政區和東南行政區共計8個行政區接壤。.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中央行政區 (莫斯科)

中山大学

中山大学(简称:中大;Sun Yat-sen University,缩写为SYSU),位于广东省广州市、珠海市和深圳市,是中国大陆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直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由教育部与广东省人民政府共建。 该校前身为孙中山先生于1924年创立的国立广东大学,1926年为纪念创始人孙中山先生改称国立中山大学。1927年国民政府模仿法国“大学区”制度,在全国建立四所中央级“中山大学”,广州的国立中山大学改称为国立第一中山大学,1928年复名为国立中山大学。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后直称中山大学。 中山大学是“一流大学建设A类高校”和原“985工程”、原“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属于中国著名代表高校,具有人文社会科学、医科和理工多学科厚实基础,被誉为“华南第一学府”。在2016-2017年QS世界大学排名中,中山大学位列中国大陆第11名,世界第297名;在2018年中国校友会网中国大学排行榜中,中山大學位列中国大陆第9名。 中山大学现有三个校区五个校园,广州校区包括位于广州市海珠区的康乐园(南校园)、位于广州市越秀区的医学部(北校园)、位于广州市番禺区的广州大学城校园(东校园),另有珠海校区和深圳校区,此外,在广东省内多地还设有多家附属医院、研究机构和独立学院。.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中山大学

中俄关系

中俄关系,是指歷史上的中國和俄羅斯、以至現在中華人民共和國與俄罗斯联邦之間的雙邊關係。 中國和當今俄羅斯境內的民族於唐代時已有接觸,在元朝也有交流;17世纪時,俄軍入侵中國,与清軍拔剑弩张,兩國其後订立条约,此后时有往来,並保持密切的雙邊关系,但俄羅斯亦獲得了不少中國領土。1910年代,中俄兩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兩國原來的君主統治(大清帝國和俄羅斯帝國)分別被推翻,共和政體(中華民國和蘇聯)成立。中華民國和蘇聯互相向對方示好,又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站在同一戰線;同時中華民國與俄國之間陷入矛盾,因為蘇聯鼎力支持中國的共產主義運動。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中华民國政府退到台灣。蘇聯率先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又處處援助中國,派出的駐華大使羅申受到元首級接待。1950年代末中華人民共和國與蘇聯出現分歧,更爆發軍事衝突;蘇聯撤銷一切對華援助,中華人民共和國也把蘇聯視為敵人,交惡30多年。中蘇關係在蘇聯將要解體時有所改善;時至今天,兩國在中亞的勢力影響上雖也存在衝突,但總體來看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俄羅斯聯邦有著友好且緊密的關係,兩國在經濟貿易、文化、軍事等方面俱有合作,這在2014年克里米亞危機後,俄羅斯與西方關係惡化時尤甚。.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中俄关系

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調查統計局

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調查統計局,簡稱中統局,為中國國民黨的主要情报机构之一。1947年,该机构更名为中國國民黨黨員通訊局。该机构為今法務部調查局的前身。.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調查統計局

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

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於1924年1月20日至30日期間,在當時广州的國立廣東高等師範學校禮堂舉行。大會出席代表共196人,孫中山任大會主席,胡漢民、汪精衛、林森、李大釗及謝持任主席團成員。苏联顾问鲍罗廷也出席此次会议。.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

中國共產黨黨旗黨徽

中國共產黨黨旗黨徽是根據《中国共产党章程》第十一章所規定的黨旗黨徽。 黨章第五十一條規定:“中国共产党党旗为旗面缀有金黄色党徽图案的红旗。” 黨章第五十二條規定:“中国共产党党徽为锤子与镰刀组成的图案。” 黨章第五十三條規定:“中国共产党的党徽党旗是中国共产党的象征和标志。党的各级组织和每一个党员都要维护党徽党旗的尊严。要按照规定制作和使用党徽党旗。”.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中國共產黨黨旗黨徽

中國共產黨歷史

中國共產黨於1921年7月成立,初期接受第三國際的指揮和援助。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後,中國共產黨和中國國民黨爆發長達10年的第一次國共內戰。 1940年代起,中國共產黨逐漸擺脱外國勢力的影響,改由以毛澤東為首的本土派掌權。在抗日战争期间,與國民黨进行了第二次國共合作。抗戰勝利後,中国共產黨率領中國人民解放軍在第二次國共內戰中消滅中華民國國軍,進而取得大陸地區及其絕大多數沿海島嶼的統治權。在1949年10月時,中國共產黨在北京正式宣布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權,與戰敗的國民政府形成兩岸分治的局面。 自1980年代開始排除意識型態問題,中國共產黨開始与數個非共產主義的政黨維持交流,其中包含許多採取民主制度的一黨制國家執政黨,以及在其他國家佔有主導地位的社會民主主義政治團體。而在1989年東歐共產主義政權瓦解東歐民主化以及1991年蘇聯解體後,中國共產黨於1991年時開始強調和其他社會主義國家的執政黨發展政黨交流,並且繼續維持和世界各地非執政黨的共產黨聯繫。.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中國共產黨歷史

中共中央办公厅

中共中央办公厅(简称中办),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的办事机构,为中共中央直属机构。.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中共中央办公厅

中共中央宣传部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宣传部(通称中共中央宣传部,简称中央宣传部、中宣部),是中共中央直屬機構。主要職能是管理中國大陸出版審查體系、中共中央宣傳工作以及监管中國大陸媒體和社会舆情輿論工作Anne-Marie Brady.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中共中央宣传部

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

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是中共中央设立的编辑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著作的机构。.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

中国人民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英語: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縮寫為RUC),簡稱人大。位于北京市,是一所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直属于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由教育部与北京市共建。 該校前身為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创办于延安的陕北公学,以及后来的华北联合大学和华北大学。1950年10月3日,以华北大学为基础合并组建的中国人民大学正式开学。1954年,在教育部《关于重点高等学校和专家工作范围的决议》中,與北京大学、北京医科大學、清华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5所院校一同被指定為最早一批全国性重点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是“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的大学,属于中国著名代表高校,是當代中國人文社會科學高等教育和研究的重要基地,被譽為“中國人文社會科學的一面旗幟”。 中國人民大學也是雙一流重點建設的大學,共有14個學科入選雙一流重點建設學科,在全國高校中名列第七,入選學科中,有十三個人文社會學科。 人大與現位於台北市的國立政治大學的性質及歷史背景相仿,而且皆是以發展人文學科及社會科學領域為主的大學,並各自曾為中國共產黨及中國國民黨黨校,兩校也培養出不少政治家及首席执行官,現兩校合作關係密切。 2017年,人大通州東校區獲得批准,將成為人大最大的校區,未來人大將發展理工及醫學領域。.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大学

中国共产党

中國共產黨,簡稱中共,在中國大陸常簡稱為党,目前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唯一的執政黨。该党创立于中华民国大陆时期,由陳獨秀和李大釗於1921年7月组织成立,初期接受共产国际的指导和援助,并与中国国民党合作。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後,两黨进行了長達10年的军事斗争。1940年代起,中國共產黨逐渐摆脱外國勢力的影響,改由以毛泽东为首的本土派掌权。在抗日战争期间,与国民黨进行了第二次国共合作。1945年抗战胜利后,中国共产党率領中國人民解放軍在第二次國共內戰中擊敗中華民國國軍,進而取得大陸地區及其絕大多數沿海島嶼的統治權,於1949年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自1980年代開始,中國共產黨開始排除意識形態問題和许多非共產主義的政黨建立关系。1989年东欧剧变和1991年蘇聯解體後,中國共產黨開始加强和其它社會主義國家執政黨的交流,並且繼續維持和世界各地非執政黨的共產黨聯繫。 中國共產黨的組織架構主要基於民主集中制,主張應共同維護已獲得共識的政策。中國共產黨最高機構是全國代表大會,每5年召開一次。中央委員會作為全國代表大會閉會期間的核心權力機構,通常1年召開1次會議。因此,多數職權和日常工作都由中央政治局和其常務委員會掌握。中央主要負責人自1993年開始會同時擔任負責黨內和民間事務的中央委員會總書記、負責軍事事務的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和具外交禮儀性質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而其能有效掌握三個職位時常被外界稱作最高領導人。習近平自2012年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至今担任中央委員會總書記成為中共最高領導人。截至2017年12月31日,中國共產黨共有8956.4萬名黨員、基层党组织則有457.2万个,其中女性占26.7%,少數民族占7.3%。 中國共產黨始終宣稱其理想與目標是社會主義,并將自身視為代表工人階級領導工農聯盟和統一戰線的政黨。其中《中國共產黨章程》指出中國共產黨堅持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意识形态,並將中國共產黨表述為:「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同時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黨的最高理想和最終目標是實現共產社會。」不過在毛澤東建立的計劃經濟體制被認為效率低下的情況下,中國官方在政治理念的執行層面仍然從務實出發的,但在思想上為了確保路線一致不變動,鄧小平等人遂提出在國家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條件下,應該先以逐步摸索的方式,來建設共產主義社會較為實際,利用此理由嘗試引入经济改革,來發展,於是中國大陸得以透過設立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爲綱的操作方式,以「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這一口號而在20世紀末期順利轉型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中国共产党

中国共产党中央会议列表

本列表所列为中国共产党中央机构的各类重要会议。.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中国共产党中央会议列表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簡稱中共一大,于1921年7月23日至7月30日(一说包括8月2日)在上海和嘉兴举行。大会的召开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中国共产党诞生纪念日

中国共产党诞生纪念日,又称建党节、中国共产党建党日、中国共产党建党纪念日、七一建党节、党的生日等,是为纪念中国共产党于1921年7月成立而设立的纪念日,1941年中共中央正式将庆祝日期定为每年的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该纪念日成为一个全国性节日,但不是法定节日。每年7月1日前后,中共各级党组织都会开展党员教育和纪念活动。在部分如70周年、80周年、90周年这样的特殊年份,中共中央会在7月1日前后召开纪念大会,并由中共中央总书记发表讲话,其讲话精神会成为党员教育的学习内容。 最早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是共产国际,1936年共产国际举行了一系列纪念中共成立15周年的活动。1938年,陕北抗日根据地庆祝中共成立17周年时需要确立日期;但时在延安的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毛泽东、董必武等人都只记得中共一大召开时为7月,而未能记住具体日期,于是商议将7月1日作为纪念日。1941年6月,中共中央发出纪念中共诞生二十周年的指示,正式将7月1日确立为中共诞生纪念日。 中共一大开幕日期经过考证被确认为1921年7月23日后,中国共产党诞生纪念日的日期并没有随之更正,仍然在7月1日庆祝。.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中国共产党诞生纪念日

中国国民党清党

清黨,是1927年到1928年中国国民党采取的清除黨內部分人士的政治运动和组织措施。杨奎松,一九二七年南京国民党“清党”运动研究,历史研究2005年第6期清党的重点是清除党内的中国共产党党员(第一期清党名义上也兼及国家主义派及西山会议派,但未实行)。但是实际受到波及的中国国民党党员远超这一范围。.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清党

中程导弹条约

《中程导弹条约》(中程核导弹条约,Intermediate-Range Nuclear Forces Treaty),全称《美利坚合众国与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关于销毁中程和中短程导弹的条约》(Treaty between the U.S.S.R. and the U.S.A. on the Elimination of Their Intermediaterange and Shorter-range Missiles)),简称《中导条约》,是指冷战期间,美国与苏联之间签订的各自销毁中程导弹的公约。.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中程导弹条约

中華民國

中華民國是位於東亞的民主共和國,自1912年成立至1971年退出聯合國期間是中國的代表政權,之後則因主要國土位置與國際政治現狀而在國際上通稱「臺灣」。建政之初繼承原清朝統治的中國領土,至今未放棄主張自己為代表中國之唯一合法政府。1945年二戰結束後從日本接收臺灣。1949年因第二次國共內戰失去大部分中國領土的治權,現今實際管轄的領土(即自由地區)總面積36,197平方公里,包括臺灣本島及附屬島嶼(北方三島,蘭嶼,綠島等)、澎湖群島、福建沿海附屬島嶼(金門群島、馬祖列島、烏坵列島)與部分南海諸島(東沙群島,太平島,中洲島等),首都為臺北市.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中華民國

中華民國 (大陸時期)

中華民國大陸時期,是指從1912年1月1日建國至1949年底中央政府撤离中国大陆、退守臺灣的時期,与此後的「臺灣時期」相对。 1911年,辛亥革命的爆发使清朝分崩离析。1912年1月1日,孫中山等革命黨人在南京成立臨時政府.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中華民國 (大陸時期)

中華民國國軍

中華民國國軍是中華民國的國家武裝部隊,由中華民國國防部管轄,是目前臺澎金馬地區主要防衛力量。前身為孫中山與蔣中正等人於1924年6月16日所創立的「國民革命軍」,史稱黃埔建軍;1946年制憲國民大會通過《中華民國憲法》,將國民革命軍編入中華民國中央政府統領的“全國陸海空軍”,軍隊開始實行軍隊國家化並改為現名。 中華民國國軍主要是由陸軍、海軍、空軍等三大軍種所組成,戰時可納入海巡、 警察等執法機關為輔助戰力。近年實施精實案、精進案、精粹案,並大規模裁軍,由60萬人精簡至21.5萬人;將海軍陸戰隊戍守之東沙島、南沙太平島交予海巡管理。雖然行政院海岸巡防署不是國軍下轄單位,但少部分軍人會被分發或借調到海巡服務。目前常備部隊大約18萬6千人;後備軍人大約300多萬人。 早些時候,中華民國是採用徵兵制,服役役期兩年。而軍官採志願制為主,僅招收少部分義務役男子,國家辦有預官考試,招考大學以上學歷的役男,通過考試錄取為預備軍官者,在受訓結束後,授予少尉軍官階級。士官國家辦有預士考試,招考大學、專科以上學歷的役男,通過考試錄取為預備士官者,在受訓結束後,授予下士士官階級。隨著時代演進,服役役期被縮短。直至今日,志願役與義務役併用制成為全體士官兵所依循的兵役制度,逐漸走向徵兵與募兵雙軌制。.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中華民國國軍

中華民國歷史

中華民國的歷史始於1911年的辛亥革命。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孫中山为首任临时大總統。1912年2月12日,清朝皇帝溥儀退位.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中華民國歷史

主体思想

主体思想(주체사상;Juche Idea)是朝鲜劳动党的思想体系和理论基础,由金日成创立,並由黄长烨加以体系化。英文中也称之为Kimilsungism(金日成主义)。.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主体思想

东欧剧变

东欧剧变(又称苏东剧变、东欧革命、蘇東波,西方社会称之为1989年系列革命)指在1990年前后东欧和中欧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发生反对派推翻共产党政权的急剧政治变化。 1989年2月,波兰团结工会取得合法地位后,剧变开始。其后扩展到东德、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保加利亚、罗马尼亚等前华沙条约组织国家。以1989年六四事件为起点,社会主义阵营国家出现大范围反对当局执政的抗议活动。1989年6月4日,波兰团结工会在议会选举中以压倒性优势击败执政党波兰统一工人党。同月,匈牙利亦开始拆除其部分边境设防,大量东德居民经由该国流入西德。这加剧了东德内部的不稳定情绪,莱比锡等地出现了大规模群众示威,最终致使柏林墙倒塌,两德合并。而苏联在八一九事件后也不可避免的走向分裂。 这场剧变最终以蘇共亡黨、苏联解体告终,一般被认为标志着冷战的结束。1990到1992年间,苏联各加盟共和国、南斯拉夫各共和国相继成为独立国家,捷克斯洛伐克亦走向分裂。域外的柬埔寨、埃塞俄比亚人民民主共和国、蒙古人民共和国、也门民主人民共和国、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也相继宣布放弃马克思列宁主义路线。 在东欧剧变后,放弃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中东欧国家的人民生活水平普遍下降,巴尔干地区亦饱受战乱摧残。美国的世界权力范围则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扩张,美国文化、价值观和资本主义制度继而传播至全世界大部分国家。西方许多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组织把他们的指导思想转变为社会民主主义。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和欧洲联盟亦向东欧扩张,欧洲一体化进程因而加快。.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东欧剧变

东方共产党

东方共产党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共产主义政党。 1920年5月,曾在五四运动时期担任中华民国学生联合会主席的姚作宾前往海参崴,请求俄共(布)远东局援助中国革命。不久,姚作宾由海参崴回国,于同年6月与黄介民等人在北京把“大同党”改组为“中国共产党”,这是中国的第一个“中国共产党”。 1921年6月,共产国际“三大”在莫斯科召开,姚作宾等人的“中国共产党”也取得了共产国际的承认,获得了代表中国参加会议的资格和表决权。然而当时中国有三个“共产党”应邀出席共产国际“三大”,鉴于此,共产国际在认真研究俞秀松的《中共代表俞秀松为姚作宾问题致共产国际远东书记处声明书》基础上,最后作出决定,收回了姚作宾的代表证。 后来,鉴于得到共产国际承认的中国共产党成立,为求得自身发展,他们一度把自己的“中国共产党”改组为“东方共产党”,但不久该党便不复存在。.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东方共产党

布尔什维克

布尔什维克(большевик),旧译布尔塞维克,在俄语中意为“多数派”,是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中的一个派别。布尔什维克派的领袖人物列宁认为,社会民主工党应该建立一个以少数“职业革命家”为核心、多数党员对其绝对服从的组织模式,即民主集中制。遭到了党内另一派的质疑和反对。1903年在布鲁塞尔和伦敦举行的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上,布尔什维克派与党内的另一派孟什维克因意见不合最终分道扬镳。在《火星报》编辑部领导层选举时,由于布尔什维克人数多于对方,因此以俄语“多数派”得名。1917年,布尔什维克通过十月革命以暴力夺取了俄国政权,最终在日后成为苏联共产党。虽然布尔什维克在俄语当中的意思是多数派,但是直到1917年十月革命的时候,布尔什维克在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当中实际上一直是少数。.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布尔什维克

七一五事变

七一五--事变(中国共产党称之为七一五反革命政变;中国国民党称之为武汉--分共,或視之為「清党」的一個環節)爆发于1927年7月15日。在中國國民黨進行国民革命军北伐(1926年至1928年)時,原先採取「聯俄容共」的方針,與中國共產黨合作。但在北伐期間,國民党內部就容納共產黨與否的問題,於1927年分成南京(蔣中正等領導)及武漢(汪兆銘等領導)兩个国民政府,史稱寧漢分裂。武漢方面最初仍主張容共,其後與共產黨發生磨擦,再加上馮玉祥等軍事實力派人士的表態要求分共,汪兆銘乃於7月15日當日,在武汉召集会议,宣布停止与中国共产党的合作。至此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结束。.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七一五事变

七月危機 (俄國)

俄国革命的七月危机指的是发生在俄罗斯圣彼得堡,于儒略曆1917年7月3日到7日(格里曆7月16日 – 20日),由士兵和无产阶级工人对俄國臨時政府发起的武装示威.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七月危機 (俄國)

布拉格之春

布拉格之春(捷克语:Pražské jaro;斯洛伐克語:Pražská jar ;俄语:пражская весна)是1968年1月5日开始的捷克斯洛伐克国内的一场政治民主化运动。这场运动直到当年8月20日苏联及华约成员国武装入侵捷克才告终。 在共产党第一书记亞历山大·杜布切克的领导下,捷克斯洛伐克显示出越来越强烈的独立倾向。杜布切克在国内政治改革的过程中,提出了“带有人性面孔的社会主义”,这个方案并不像1956年匈牙利的改革一样,完全抛弃了旧有的传统。然而,苏联依然将这视为对其领导地位的挑战,也是对于东欧地区政治稳定的一种威胁。在冷战期间,这是华沙条约成员国所不能接受的。此外,1938年捷克斯洛伐克拒绝苏联的援助而宁愿屈服于希特勒的经验,都依然清楚地存在于苏联每个人的记忆之中。在捷共内部也存在有一部分少数派—尤其在高层领导中—拒绝放松党对社会的控制权,并且密谋在苏联的领导下推翻改革者的领导。 与中东欧的许多国家不同,1948年捷克斯洛伐克通过一场平稳的政治变革使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上台,并没有发生如同匈牙利一样的暴力革命和社会动荡。但是,苏联期望在其盟国中推行苏式的政府模式,并且在必要的时候可以通过武力来强制实现。这种政策因为苏共中央总书记勃列日涅夫而被称为勃列日涅夫主义,其实这种政策最早从斯大林时代就开始存在,只是勃列日涅夫首次将其公之于众而已。苏联的这种霸权主义直到1980年代后期,才被戈尔巴乔夫的辛納屈主义所取代。 捷克斯洛伐克的这段民主化进程,在8月20日深夜开始的20万华约成员国军队和5000辆坦克的武装入侵后宣告失败。事实上,在入侵前不久,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大会已经准备支持改革派,并削弱斯大林主义者的力量。在一个工厂里,捷共通过了改革方案,但是入侵者将这一切努力都付之东流。 事件发生后,西方国家中只有少数批评,因为在冷战时期,由于核对峙的存在,西方国家无法挑战苏联在中欧地区的霸主地位。这次军事入侵导致了约有10万人左右的难民潮,其中包括了许多精英知识分子。这次事件也改变了在许多西方国家左翼分子对列宁主义的左翼人士的同情態度。 这起事件的名字曾由韓國的「」(首爾舊名)和中国的「北京之春」所借用,也用來称呼后来的政权变更,比如“阿拉伯之春”。.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布拉格之春

师哲

师哲()陕西省韩城县井溢村人,中华人民共和国俄语翻译家、苏联问题专家。.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师哲

帕維爾·費奧多羅維奇·日加列夫

帕維爾·費奧多羅維奇·日加列夫(Павел Фёдорович Жигарев,)是一名蘇聯空軍軍人,最高軍階為空軍主帥,曾參加中國抗日戰爭的蘇聯航空志願隊、大衛國戰爭和遠東戰役。.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帕維爾·費奧多羅維奇·日加列夫

帕维尔·阿列克谢耶维奇·罗特米斯特罗夫

帕维尔·阿列克谢耶维奇·罗特米斯特罗夫(Па́вел Алексе́евич Ро́тмистров,)苏联装甲兵元帅。.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帕维尔·阿列克谢耶维奇·罗特米斯特罗夫

三区革命

三区革命是中华民国新疆省北部的伊犁、塔城、阿山三个地区在1940年2月起发生的对抗国民政府的新疆獨立運動,並在1944年到達高峰。 中國共產黨認為“三区革命”分为三个时期。初期以1944年伊宁事变爆发为开始标志,由苏联、中共、外蒙古支持并直接插手,领导权控制在伊斯兰教上层人士手中,还成立了“东突厥斯坦共和国临时政府”。中期通过1945年至1946年与中国国民党方面的国民政府和谈,在1946年成立了由“三区”方面、新疆“七区”(国民政府统治区)、国民政府这三个方面人士联合组成的新疆省联合政府,“东突厥斯坦共和国临时政府”则被解散,改组为伊犁专区参议会,同时,1946年,主张新疆留在中国版图的共产主义者掌握了革命的领导权,取代了原先掌权、主张疆独的伊斯兰教宗教上层人士和泛突厥主义者;苏联也对“三区”方面停止公开支持,后来又撤走了在“三区”的大批苏联人员。后期是随着第二次国共内战全面爆发,国民政府在新疆省也实行反苏反共策略,原来参加联合政府的“三区”方面人员在1947年撤回,随后在1948年成立了新疆保卫和平民主同盟,直到1949年新疆解放,“三区”方面与中国共产党方面首次建立直接联络并合流。新疆三区革命史,民族出版社,1998年.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三区革命

一九八四

《一九八四》(Nineteen Eighty-Four),是英國作家喬治·歐威爾(George Orwell)所創作的一部反乌托邦小說,出版於1949年Benet's Reader's Encyclopedia, Fourth Edition (1996).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一九八四

一党制

一党制(one-party system)、单党制(single-party system)或一黨專政是單一政黨壟斷政治與軍事權力,並透過憲法、軍警、特務等各種制度內外之手段,長期將其他勢力排除於政治權力外的国家。这类国家一般为法西斯主義、共產主義或社会主义国家,历史上第一个一党制国家为1878年-1980年的西非国家利比里亚的真辉格党,长达102年。 傳統上以「政黨的數目」爲標準來判定一個國家是一黨制、兩黨制或多黨制,但此判定標準据台灣学者葛永光指出不充分,例如一黨領導的共產黨還實施黨內民主,內部派系眾多,存在一黨多元的系統,兩黨國家卻小黨林立抵制國會,又如歐洲多黨聯合執政良久沒有競爭的情況也很常見。 法理上的一党制国家為威权体制的一種,和其他个人独裁、军事独裁、绝对君主制等比較,有助於理解民主转型之不同途徑。.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一党制

九評

九評可以指:.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九評

九评苏共

九评苏共中央的公开信是指中国共产党在1963年9月6日至1964年7月14日在《人民日报》和《红旗》杂志上发表的九篇评论苏联共产党的社论,简称“九评”或“九评苏共”。由康生主持起草,为中苏论战時期中共对苏共的评论。.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九评苏共

书记

书记原指負責紀錄資料或負責繕寫文件的人員,但在一些共產主義政黨中,指一些政党和政党型社团主持日常事务的領導人,最高領導人一般稱「總書記」或「第一書記」。.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书记

乌兹别克斯坦人民民主党

乌兹别克斯坦人民民主党(Oʻzbekiston Xalq Demokratik Partiyasi,缩写为OXDP或PDPU),是一个乌兹别克斯坦政党。该党创建于1991年11月1日,前身是乌兹别克共产党。1991年,乌兹别克斯坦共产党通过投票决定与苏共断绝关系,并改名为乌兹别克斯坦人民民主党。人民民主党的创始人是乌兹别克斯坦总统伊斯拉木·卡里莫夫,1991年他作为人民民主党候选人参加乌兹别克斯坦总统选举,成功当选。1996年6月,卡里莫夫宣布辞去党主席并退党。该党的党报为《乌兹别克斯坦之声报》。.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乌兹别克斯坦人民民主党

乌克兰

乌克兰(Ukrayina;),东欧国家,南接黑海、东连俄罗斯、北与白俄罗斯毗邻、西与波兰、斯洛伐克、匈牙利、羅馬尼亞和摩尔多瓦诸国相连。乌克兰是欧洲面积第二大的国家,仅次于俄罗斯,人口约4285.41万(不包括被俄罗斯吞并的克里米亚和塞瓦斯托波爾,2015年9月8日)。乌克兰地理位置重要,是欧洲联盟与独联体,特别是与俄罗斯地缘政治的交叉点。 在9世纪时,基辅罗斯作为东斯拉夫人的国家曾一度十分强盛,直至12世纪分裂。自14世纪中叶起,乌克兰被欽察汗国、波兰王国和立陶宛大公国先后统治。在大北方战争(1700-1721年)后,乌克兰被其他势力瓜分。19世纪时,乌克兰大部归属于俄罗斯帝国,其余部分为奥匈帝国领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革命的混乱时期,乌克兰曾在1917年至1921年短暂独立。在乌克兰内战后,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在1922年成为了苏联创始加盟共和国之一。随后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原為波蘭統治的西烏克蘭併入苏维埃乌克兰。在1945年,乌克兰成为联合国创始国之一。 1991年苏联解体后乌克兰重获独立,作為独联体发起与创始国之一。但由於俄羅斯在2014年吞併克里米亞,烏克蘭于同年宣布退出独联体。乌克兰在獨立後由於實行未成熟的市场经济方向改革,使得國家进入八年的经济衰退时期,不过其间也出现过高增长。乌克兰目前是世界上重要的市场之一,在世界上是第三大粮食出口国。乌克兰继承了苏联的军事基础,並维持着仅次于俄国的欧洲第二大军事力量。 根据乌克兰的行政区划,乌克兰有24个州、一个自治共和国(克里米亚自治共和国,但2014年已另外建立克里米亞共和國並且实质由俄羅斯管治),和两个直辖市(首都基辅和塞瓦斯托波爾,后者實質由俄羅斯管治)。人口构成上78%为乌克兰人,其余有俄羅斯人和羅馬尼亞人等。乌克兰官方语言为乌克兰语,主要宗教为东正教。.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乌克兰

乌克兰大饥荒

乌克兰大饥荒(Голодомор,拉丁字转写:Holodomor;意为“以饥饿灭绝”,出自“морити голодом”,意为“以饥饿杀死”),是1932年至1933年发生在苏联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加盟共和国的大饥荒。據估計,大約有240萬Timothy Snyder, Bloodlands: Europe Between Hitler and Stalin, p.53 (he states that this figure "must be substantially low, since many deaths were not recorded.")至750萬Anatoliy Vlasyuk, Nationalism and Holodomor, p.53 (he states that this the absolute minimum killed, by looking at the population loss would be around 4.5 million, with 7.5 million being more likely, and 10 million also being possible.")烏克蘭人死於這一事件。虽然同一时期在苏联各地都发生了饥荒,但“Голодомор”一词通常用来特指在乌克兰民族聚居区内发生的饥荒。当代学者大多認為乌克兰大饥荒是在斯大林农业集体化运动的背景下出现的灾难,造成饥荒的原因有自然因素,但更主要的是人为因素。在乌克兰,这次饥荒有时被认为是故意制造的、针对乌克兰民族的行动,因此當地也稱為「饥荒种族清洗」。历史学家认为苏联政府在這次大饥荒中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致使大饥荒的后果更加惨重,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乌克兰大饥荒

乌克兰共产党 (1918年)

乌克兰共产党(Комуністична Партія України;Коммунистическая партия Украины)是苏联共产党在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的分支。该党成立于1918年7月17日,当时取名为乌克兰共产党(布尔什维克)。1952年10月13日,该党改名为乌克兰共产党。八一九事件后的1991年8月26日,乌克兰当局禁止乌共活动。同月30日,乌克兰当局正式取缔乌共。 Category:乌克兰政党 Category:苏联共产党 Category:欧洲共产党.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乌克兰共产党 (1918年)

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Українська Радянська Соціалістична Республіка;Украинская Советская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ая Республика),苏联的第三個加盟共和国。乌克兰在苏联的加盟共和国中,人口仅次于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面积也居第三位,居俄罗斯联邦和哈萨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之后,是苏联经济较为发达的加盟共和国。共和国首都开始为哈尔科夫(1918-1934),后迁至基辅。.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国歌

《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国歌》(Державний гімн Української Радянської Соціалістичної Республіки - Deržavný himn Ukrajinśkoji Radjanśkoji Socialistyčnoji Respubliky),作为苏联加盟共和国苏维埃乌克兰的国歌,使用于1949年至1991年,以乌克兰语颂唱。曲作者是由安东·德米特洛维奇·莱贝迪内茨领导的一个作曲小组,而原歌词是由巴甫洛·狄青纳创作的。由于斯大林被批判,歌中有关斯大林的部分被废弃不唱。1978年, 米科拉·巴詹对国歌歌词进行了修改,删去了第二段歌颂斯大林的内容。 作为一首中规中矩的社会主义进行曲式颂歌,它毫不例外地颂扬了列宁、十月革命、共产主义和苏联共产党,以及与俄罗斯人和其它兄弟民族的友谊与团结。 1992年1月15日,乌克兰共和国最高拉达通过了关于乌克兰国歌的决议,撤销此国歌,以《乌克兰仍在人间》取代。该歌曲的曲调2014年被新俄罗斯联邦用来创作国歌《存活下来,新俄罗斯!》。.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国歌

乌克兰总理

烏克蘭總理(Прем'єр-міністр України, Prem'ier-ministr Ukrayiny)是烏克蘭政府首腦,主持烏克蘭政府最高行政部門烏克蘭內閣。 總理被賦予充分的起訴與訴訟的法律豁免權。總理辦公室位於基輔中央的內閣大廈。總理年薪為202,776格里夫納(約26,770美元)。 自從烏克蘭於1991年脫離蘇聯獨立之後,共產生14位總理(包含代理總理則為19位)。現任總理為弗拉基米爾·格羅伊斯曼,於2016年上任。.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乌克兰总理

亚历山大·尼古拉耶维奇·谢列平

亚历山大·尼古拉耶维奇·谢列平(Алекса́ндр Никола́евич Шеле́пин,),苏联党和国家领导人,苏联克格勃主席。谢列平为人专横而又耿直,一方面曾将绝大多数的苏联作家流放西伯利亚,广泛参与了在国外的暗杀活动的决策,另一方面他也坚决谴责1937年的镇压,努力为那些蒙受不白之冤的人平反。反对到处出现肖像,谢列平说:“他对游行时他站在列宁墓上而工人们举着他的肖像感到羞愧,为什么要到处展示领袖的肖像呢?”德国入侵苏联时,24岁的谢列平在莫斯科军队中担任团干部,负责征兵。他本人拒绝了卓娅的第一次申请,但后来他还是让她去了。卓娅刚到达她工作岗位就被俘并遭处决。谢列平为此写了一首长诗《卓娅》并获得斯大林奖金,为此他名声大噪。.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亚历山大·尼古拉耶维奇·谢列平

亚历山大·尼古拉耶维奇·雅科夫列夫

亚历山大·尼古拉耶维奇·雅科夫列夫(Алекса́ндр Никола́евич Я́ковлев,)苏联政治人物、历史学家。雅科夫列夫曾在20世纪80年代担任苏联官员,并曾进入苏联共产党政治局和书记处。作为意识形态的主管,雅科夫列夫担任了与苏斯洛夫相同的职位,被称为“公开性的教父”。雅科夫列夫被认为是戈尔巴乔夫改革计划背后的主要知识分子。 雅科夫列夫也是苏联历史上第一个承认1939年苏联与纳粹德国之间的《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当中存在密约部分的苏联官员。.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亚历山大·尼古拉耶维奇·雅科夫列夫

亚历山大·伊里奇·叶戈罗夫

亚历山大·伊里奇·叶戈罗夫(Александр Ильич Егоров,),苏联元帅。.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亚历山大·伊里奇·叶戈罗夫

亚历山大·弗拉基米罗维奇·鲁茨科伊

亚历山大·弗拉基米罗维奇·鲁茨科伊(Александр Владимирович Руцкой,Alexander Vladimirovich Rutskoy,),俄罗斯政治家、军人、曾任俄罗斯历史上唯一一位联邦副总统。 鲁茨科伊出生于苏联库尔斯克,后参加苏联空军,于1971年毕业于巴尔瑙尔高级军事航空学校,成为一名直升机驾驶员。其后,他服役于北高加索军区,逐渐升迁为中校、副团长,并进入加加林空军学院进修如何使用直升机应对山地游击战。1980年后,他被派往阿富汗执行任务,共执行飞行426次,先后4次被击中,逐渐晋升为上校、副师长。1988年,他驾机在巴基斯坦境内作战时被击落,被游击队俘获后转交巴基斯坦政府。苏联政府用一名巴基斯坦间谍向巴基斯坦政府交换回鲁茨科伊。回国后,鲁茨科伊于当年12月8日被授予苏联英雄称号,并被选为人民代表,开始从政。 1991年4月,鲁茨科伊同叶利钦结为政治盟友,并与其搭档竞选俄罗斯总统。同年6月,二人竞选成功,鲁茨科伊出任俄罗斯副总统。8月,鲁茨科伊因为自行组建新党被开除出苏联共产党。八一九事件中,鲁茨科伊坚决支持叶利钦,并率部队保卫议会大厦,因功升任空军少将。 苏联解体后,鲁茨科伊开始与叶利钦产生矛盾,成为其休克疗法的坚决反对者,并逐渐与议会领导人哈斯布拉托夫结成联盟,成为叶利钦反对派的领袖之一。两派的斗争很快激化,在1993年莫斯科十月事件中,叶利钦宣布解散议会,而议会则反过来宣布解除叶利钦总统一职,并任命鲁茨科伊为代总统。最终,议会派在武装冲突中败北,鲁茨科伊也被捕。 1994年2月,根据俄罗斯国家杜马的大赦令,鲁茨科伊被释放。其后,他仍然活跃于政坛上,并于1996年竞选库尔斯克州州长成功。2000年10月22日,在竞选连任过程中,鲁茨科伊突然于选举前13个小时被库尔斯克州法院以利用职权为竞选造势和财产来源不明为由取消了竞选资格。2003年11月26日,他在竞选国家杜马议员时,又被俄罗斯最高法院取消了参选资格。 Р.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亚历山大·弗拉基米罗维奇·鲁茨科伊

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扎索霍夫

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扎索霍夫(Алекса́ндр Серге́евич Дзасо́хов;Дзасохты Сергейы фырт Алыксандр, )奥塞梯人,苏联党和国家领导人苏联驻叙利亚大使,苏联解体后为北奥塞梯总统。.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扎索霍夫

亚历山大·格奥尔基耶维奇·别洛博罗多夫

亚历山大·格奥尔基耶维奇·别洛博罗多夫(Алекса́ндр Гео́ргиевич (вариант Григорьевич) Белоборо́дов,)他是全联盟共产党(布尔什维克)中央组织局委员。.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亚历山大·格奥尔基耶维奇·别洛博罗多夫

亚历山大·格里戈里耶维奇·卢卡申科

亚历山大·格里戈里耶维奇·卢卡申科(latin;),现任白俄罗斯总统。他于1994年7月第一次当选总统,2001年9月获得连任。2004年,白俄罗斯废除了总统不得连任三次的法律。此后,他又先后在2006年3月、2010年12月和2015年10月当选总统,至今已经连任五届。自2000年1月26日起,兼任俄白联盟国务委员会主席职务。 卢卡申科在任期间在国内实施鐵腕统治,因而受到欧美国家的批评,称他为“欧洲最后的独裁者”。在外交政策上,则实行亲俄罗斯的政策。他是烏克蘭族人,在2014年乌克兰亲俄罗斯武装冲突之后对俄罗斯与乌克兰、欧美国家之间进行多次斡旋。.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亚历山大·格里戈里耶维奇·卢卡申科

亚历山德罗夫红旗歌舞团

亚历山德罗夫红旗歌舞团,全称获得两次红旗勋章的俄军亚·瓦·亚历山德罗夫学院歌舞团(Дважды краснознаменный академический ансамбль песни и пляски Российской армии имени А. В. Александрова),是成立于1928年的俄罗斯军队歌舞艺术团体,前身为苏联红军歌舞团。.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亚历山德罗夫红旗歌舞团

亚塞尔·十娃子

雅斯尔·十娃子(Ясыр Шиваза; Ясыр Джумазович Шиваза),前苏联东干族诗人、作家与学者。.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亚塞尔·十娃子

亚美尼亚共产党 (1920年)

亚美尼亚共产党(亚美尼亚语:Հայաստանի կոմունիստական կուսակցություն;俄语:Коммунистическая партия Армении)是苏联共产党在亚美尼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的分支。该党成立于1920年。1991年八一九政变失败后,该党举行第二十九次代表大会,通过了关于共产党自行解散的决定。党的原领导层另行创建了亚美尼亚民主党。同年,新的亚美尼亚共产党成立,该党自称苏联时代的亚美尼亚共产党的继承者。 Category:苏联共产党 Category:亚美尼亚政党 Category:亚美尼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Category:亚美尼亚政治史 Category:亞洲已解散共產黨 Category:1920年建立的政党 Category:1991年解散的政黨.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亚美尼亚共产党 (1920年)

亚美尼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亚美尼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Հայկական Սովետական Սոցիալիստական Հանրապետություն,Армянская Советская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ая Республика)是苏联歷史上的第十一個加盟共和国,設立當時為第十個加盟共和國。 亞美尼亞原本是隸屬外高加索聯邦管轄的自治共和國(ACCP),於1936年12月5日脫離外高加索聯邦改制升格為蘇聯直轄的加盟共和國。 亞美尼亞共產黨政權成立于1920年11月29日,这天亚美尼亚共产党宣布控制了亚美尼亚政权。同年12月1日,首相西蒙·弗拉特西恩放弃了政权。之后亚美尼亚更名亚美尼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这一时期有时也被称作亚美尼亚第二共和,紧接在短命的亚美尼亚民主共和国(亚美尼亚第一共和国)之后。 从1828年直到1917年十月革命,亚美尼亚是俄罗斯帝国的一部分并被埃里温省的边界所限制。在土库曼彻条约的第四章写道,埃里温汗国(今日大部分的中亚美尼亚),以往曾隶属波斯,1828年被并入俄国。 十月革命以后。布尔什维克领导人弗拉基米尔·列宁的政府宣布原帝国内的少数民族可以独立自主。于是亚美尼亚、阿塞拜疆和格鲁吉亚宣布独立并分别成立共和国。在奥斯曼土耳其统治期间遭受的亚美尼亚种族屠杀以及后来的土耳其-亚美尼亚战争中,历史上的亚美尼亚地区已到了毁灭边缘。当1920年布尔什维克进入亚美尼亚民主共和国后,苏维埃共和国宣告成立。 在苏维埃统治下,亚美尼亚从一个农业国向工业中心转变。1990年8月23日,它更名为亚美尼亚共和国,但它仍保留在苏联统治之下,直到1991年正式宣布独立。.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亚美尼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亚美尼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国歌

《亚美尼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国歌》(Հայկական ՍՍՀ օրհներգ)是亚美尼亚作为苏联加盟共和国时的国歌,使用于1944年至1991年。这首歌的词作者是诗人亚美纳茨·萨尔基相(笔名“萨尔曼”)。曲作者是亚美尼亚族作曲家阿拉姆·哈恰图良,他以芭蕾舞剧《斯巴达克斯》、《加雅涅》(后者是《马刀舞曲》的出处)以及一些协奏曲闻名于世,其作品往往富于亚美尼亚民族音乐特色。 和几乎所有苏联加盟共和国国歌一样,这首歌也颂扬了列宁、十月革命、共产主义和苏联共产党,以及与俄罗斯人和其它兄弟民族的友谊与团结。在斯大林被苏共批判前,歌词中包含关于对其个人崇拜的语句。歌词中的“哈亚斯坦”(Hayastan)是亚美尼亚的自称,而“数世纪的苦难”概括了包含失地、异族统治、大地震和种族屠杀的亚美尼亚历史,这首歌悲壮的曲调也与之有关。 在1991年脱离苏联以后,亚美尼亚以《我们的祖国》取代了它的国歌地位。.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亚美尼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国歌

废除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

废除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在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三位领导人执政时实行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终结了毛泽东时代的领导人终身制,建立起任期制和退休制度。.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废除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

亨里希·格里戈里耶维奇·雅戈达

亨里希·格里戈里耶维奇·雅果达(Ге́нрих Григо́рьевич Яго́да;),苏联政治人物,他在1934年至1936年期间担任内务人民委员,1938年被枪决。.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亨里希·格里戈里耶维奇·雅戈达

康斯坦丁·乌斯季诺维奇·契尔年科

康斯坦丁·乌斯季诺维奇·契尔年科(Константи́н Усти́нович Черне́нко,Konstantin Ustinovich Chernenko,),苏共中央总书记、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康斯坦丁·乌斯季诺维奇·契尔年科

康斯坦丁·康斯坦丁诺维奇·罗科索夫斯基

康斯坦丁·康斯坦丁诺维奇·罗科索夫斯基(Konstanty Ksawerowicz Rokossowski,Константин Константинович Рокоссовский,)是苏联元帅,生于波兰華沙市;母親是俄羅斯人、父親是波蘭人,故其與波蘭有著密切的聯繫。他是苏联陆军統帥及軍事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德蘇戰爭中與朱可夫和科涅夫並稱為蘇聯陸軍的3架馬車之一,以頭腦冷靜沉穩及處亂不驚而聞名於世。他在蘇聯衛國戰爭期間組織指揮不少重大戰役,主要包括:斯摩棱斯克戰役、莫斯科會戰、史達林格勒會戰、庫爾斯克會戰、白俄羅斯戰役、東普魯士戰役、東波美拉尼亞戰役及柏林戰役等,是苏联卫国战争期间指挥过方面军最多的将领,被譽為“常勝元帥”及“逆境英雄”,2002年俄羅斯軍事學院評定排名第3。.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康斯坦丁·康斯坦丁诺维奇·罗科索夫斯基

康斯坦丁·瑟讷泰斯库

康斯坦丁·瑟讷泰斯库(Constantin Sănătescu)() 罗马尼亚军官、政治家,1944年8月23日军事政变后任首任罗马尼亚总理,任内罗马尼亚脱离轴心国,加入同盟国。.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康斯坦丁·瑟讷泰斯库

人民委员部 (苏联)

人民委员部(народный комиссариат)是1917年至1946年苏维埃俄国(1917年—1922年)、苏联、苏联的加盟共和国、苏联的加盟共和国的二级自治共和国的中央政府的组成部门。.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人民委员部 (苏联)

人文之最列表

人文之最列表紀錄了在世界領域上人文方面最頂尖的世界紀錄和事物,這裡列舉了一些人文之最。.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人文之最列表

延安派

延安派是指朝鲜劳动党成立初期,在其內部存在的一個派系。延安派的成員是大多曾在1930年代在中國共產黨的根據地延安參與革命的朝鮮人,他们先后组建过朝鲜独立同盟和朝鲜新民党。中共原想指认武亭为朝鲜最高领导人,但斯大林強烈支持金日成,最终苏共获胜。 延安派在1950年代遭到金日成為首的游擊隊派的清洗,幾乎所有延安派成員也在八月宗派事件中被打倒。包括朴一禹、金枓奉、金雄、崔昌益、朴勋一、方虎山、张平山、朴孝三、金汉中、李益成、徐辉、尹公钦、金刚、李弼奎和金元鳳。 掃除延安派及黨內其他派系後,金日成掌握了朝鮮最高權力,提出主体思想反对事大主义。 Category:朝鲜劳动党 Category:中朝关系.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延安派

伊万·尼基奇·斯米尔诺夫

伊万·尼基奇·斯米尔诺夫(Иван Никитич Смирнов,),苏联政治家。 1923年至1927年担任苏联邮政与通信人民委员部委员。1927年,他签署了列夫·托洛茨基发起的。列宁死后,斯米尔诺夫参加要求罢免约瑟夫·斯大林的政治活动。1927年11月11日,他被罢免人民委员职务。一个月后,斯米尔诺夫在联共(布)十五大上被开除出党。1927年12月31日,被判处三年流放。 1929年10月,斯米尔诺夫宣布“与托洛茨基主义决裂”,因此在1930年5月被恢复联共(布)的党籍并在苏联重工业人民委员部里被委以职务。1933年1月14日,斯米尔诺夫因受到“反党集团”的牵连而被捕,并再度被开除党籍。4月14日,被判处五年劳动改造。尚在监禁期间,斯米尔诺夫就被送上第一次莫斯科审判的被告席,于1936年8月24日被判处死刑,翌日被执行枪决。1988年获得平反。 Category:苏联政治人物 Category:俄罗斯托洛茨基主义者 Category:大整肅受難者.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伊万·尼基奇·斯米尔诺夫

伊万·丹尼洛维奇·切尔尼亚霍夫斯基

伊万·丹尼洛维奇·切尔尼亚霍夫斯基(Ива́н Дани́лович Черняхо́вский,),苏联大将。.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伊万·丹尼洛维奇·切尔尼亚霍夫斯基

伊万·伊万诺维奇·费久宁斯基

伊万·伊万诺维奇·费久宁斯基(Ива́н Ива́нович Федю́нинский,),苏联大将。.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伊万·伊万诺维奇·费久宁斯基

伊万·弗拉基米罗维奇·科瓦廖夫

伊万·弗拉基米罗维奇·科瓦廖夫(Иван Владимирович Ковалёв )苏联政治家、最高苏维埃代表、委员、中长铁路苏方负责人。1919年3月,科瓦廖夫加入红军。1948年-1950年为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首席顾问、联共 (布)驻中共中央代表,领导苏共派往中共的军事专家。1949年,科瓦廖夫曾给斯大林通过电报发送了一份绝密的密码报告,他在报告中对当时的中国共产党进行了“诬蔑”,指出了当时中共内部潜在的派别。同年时任中共领导人毛泽东前往苏联会见斯大林时,该报告被斯大林交给了毛泽东,使得有倾苏意向的高岗被暴露,为后来高岗倒台埋下伏笔。 Category:列宁勋章获得者 Category:十月革命勋章获得者 Category:红旗勋章获得者 Category:勞動紅旗勳章獲得者 К.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伊万·弗拉基米罗维奇·科瓦廖夫

伊万·瓦西里耶维奇·卡皮托诺夫

伊万·瓦西里耶维奇·卡皮托诺夫(Ива́н Васи́льевич Капито́нов,),苏联党和国家领导人。毕业于莫斯科建筑工程学院,1938年-1940年在苏联红军服役。1939年,加入苏联共产党。历任莫斯科市委第一书记、伊万诺沃州党委第一书记、苏共中央书记处书记、苏联共产党中央审计委员会主席。曾获“社会主义劳动英雄”称号,1988年10月退休。.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伊万·瓦西里耶维奇·卡皮托诺夫

伊万·瓦西里耶维奇·斯皮里多诺夫

伊万·瓦西里耶维奇·斯皮里多诺夫(Ива́н Васи́льевич Спиридо́нов,)他是苏联最高苏维埃联盟院主席、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书记处书记、苏共列宁格勒地区委员会第一书记、苏共列宁格勒市委第一书记。.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伊万·瓦西里耶维奇·斯皮里多诺夫

伊萬·德米特里耶維奇·雅庫維列夫

伊萬·德米特里耶維奇·雅庫維列夫(Иван Дмитриевич Яковлев,),蘇聯政治人物,是列昂尼德·伊里奇·布里茲涅夫卸任哈薩克黨委書記之後的哈薩克黨委書記。 Category:苏联共产党人物 Category:哈萨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政治人物.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伊萬·德米特里耶維奇·雅庫維列夫

伊萬·霍夫汉内斯·巴格拉米扬

伊万·赫里斯托福罗维奇·巴格拉米扬(或称霍夫汉内斯·哈恰图罗维奇·巴格拉米扬,Christapory)Բաղրամյան;西里尔化:Оване́с Хачату́рович Баграмя́н;拉丁化:Hovhannes Khachaturi Baghramyan ),亚美尼亚族,蘇聯亞美尼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陸軍總司令、蘇聯元帥。1941年加入苏联共产党(布尔什维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他是第一位非斯拉夫民族將軍成為蘇聯方面军司令員,也是數位蘇聯亞美尼亞族將軍裡擔任歷練最多指揮官職位將官,也是當時15位蘇聯亞美尼亞將軍裡唯一苏軍元帥;他的同村同族同乡巴巴贾尼扬后任苏联装甲兵主帅(相当于大将)。伟大卫国战争时期,巴格拉米楊曾指揮波罗的海第1方面军。 戰後,巴格拉米楊擔任拉脫維亞與亞美尼亞最高蘇維埃代表、蘇聯最高苏维埃代表。1952年,他成為蘇聯共產黨中央候补委员。1961年,他当选党的中央委員。由於巴格拉米楊在戰時有所貢獻,令其在蘇聯全国與亞美尼亞均贏得了廣泛的尊重与讚揚。.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伊萬·霍夫汉内斯·巴格拉米扬

伊萬·斯捷潘諾維奇·科涅夫

伊萬·斯捷潘諾維奇·科涅夫(,)是蘇聯元帥、司令員,第二次世界大戰時他帶領蘇軍縱橫「德蘇戰場」,解放了许多東歐國家使之脫離軸心國佔領,并攻佔納粹德國首都柏林,戰後擔任蘇聯華沙公約組織司令員,並於任內派出數個蘇軍步兵師鎮壓1956年的匈牙利十月事件。.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伊萬·斯捷潘諾維奇·科涅夫

伊斯蘭·卡里莫夫

伊斯蘭·阿卜杜加尼耶維奇·卡里莫夫(Islom Abdugʻaniyevich Karimov,Ислом Абдуғаниевич Каримов;Ислам Абдуганиевич Каримов;),乌兹别克斯坦首任总统,曾經在烏茲別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時期擔任烏茲別克共產黨第一書記。他掌握权力长达27年,国内人权状况一直受到联合国批评。.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伊斯蘭·卡里莫夫

伏龙芝军事学院

伏龙芝军事学院(Военная академия им.)是苏联陆军培养中级指挥和参谋军官的军事院校。入学条件要求毕业于诸兵种合成军队高级指挥军事学校,担任过2年以上营级(含)军事主官职务,年龄不超过38岁,军衔为大尉或少校。设有基本系和函授系,学制均为三年,学习研究团、师、集团军的战术战役学。授予硕士学位。自1950年设立毕业生“金质奖章”。毕业生在军装右胸口佩戴银色徽标,担任团参谋长或团长(有营长资历)。.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伏龙芝军事学院

张西曼

张西曼(),又名百禄,男,湖南长沙人。中国民主革命家,中国国民党左翼人士,中华民国政治人物、社会活动家、俄语语文学家。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早期传播者,《民主与科学》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九三学社创始人之一,中国近代俄罗斯学的奠基人。.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张西曼

张锡俦

张锡俦()又名张锡畴,字继纯,四川涪州(今重庆市涪陵区)人,中华人民共和国俄文翻译家、北京外国语学院院长。.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张锡俦

弗罗尔·罗曼诺维奇·科兹洛夫

弗罗尔·罗曼诺维奇·科兹洛夫(Фрол Рома́нович Козло́в,)苏联党和国家领导人,苏联部长会议第一副主席。.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弗罗尔·罗曼诺维奇·科兹洛夫

弗谢沃洛德·阿尼西莫维奇·柯切托夫

弗谢沃罗德·阿尼西莫维奇·柯切托夫(Всеволод Анисимович Кочетов,拉丁字母:Vsevolod Anisimovich Kochetov,),苏联作家。 1912年生于俄羅斯帝國一个农民家庭,1931年毕业于农技学校,在校期间当过造船工人,毕业后到农村工作了七年。1938年调到报社做记者,並在此時开始发表一些中篇小说,二战期间到前线当战地记者,任職報社包括《祖国战线报》、《列宁格勒真理报》和《真理报》。战后从事长篇小说写作。1944年加入苏联共产党。 1952年出版长篇小说《茹尔宾一家人》(«Журбины»),該書曾於1954年被改編成電影《大家庭》(Большая семья/A Big Family),而電影更於1955年參加康城電影節。1955至59年期間,曾任《文学报》的主编。1958年在《涅瓦》杂志上发表《叶尔绍夫兄弟》(«Братья Ершовы: роман»)。 1961年起,擔任《十月》杂志主编,更在該雜誌待了十多年,直至1973年他因患上了絕期癌症而自殺身亡為止。.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弗谢沃洛德·阿尼西莫维奇·柯切托夫

弗拉基米尔·安东诺维奇·伊瓦什科

弗拉基米尔·安东诺维奇·伊瓦什科(Влади́мир Анто́нович Ива́шко,Володимир Антонович Івашко,)曾于1991年8月24日至29日米哈伊尔·谢尔盖耶维奇·戈尔巴乔夫辞职后短暂担任苏共中央代理总书记一职。伊瓦什科于1990年7月12日当选为戈尔巴乔夫的副总书记,这一职位是在苏联共产党第二十八次代表大会上建立的。 Category:蘇聯共產黨總書記 Category:蘇聯共產黨中央政治局委員 Category:蘇聯政治人物 Category:烏克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政治人物.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弗拉基米尔·安东诺维奇·伊瓦什科

弗拉基米尔·亚历山德罗维奇·克留奇科夫

弗拉基米尔·亚历山德罗维奇·克留奇科夫(Владимир Александрович Крючков,)苏联政治家。生于察里津市工人家庭。俄罗斯族。苏德战争时期在苏联国防人民委员部所属的企业当画线工。1943年起做共青团工作,任共青团中央驻特殊建筑安装部门负责人。1944年加入苏联共产党。1945年任共青团斯大林格勒市巴里卡德区委第一书记。后任共青团斯大林格勒市委第二书记。1946年在斯大林格勒市拖拉机厂区检察机关工作。1947年任斯大林格勒市检察院侦查员。1949年函授毕业于全苏法律学院。1950年任斯大林格勒市基洛夫区检察院检察官。1951年-1954年在苏联外交部高级外交学校学习,毕业后任职于外交部第四欧洲司。1955年任苏联驻匈牙利大使馆三等秘书。1959年调任苏共中央机关工作研究对匈牙利与罗马尼亚的政党交往关系。1963年为苏共中央秘书处处长。1965年任苏共中央助理书记。 自1988年至1991年,克留奇科夫担任了第七任和最後一任苏联克格勃主席。他也是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政治局委员。在八一九政变,克留奇科夫建立了紧急状态委员会。 Category: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委员 Category:克格勃主席 Category:苏联共产党中央政治局委员 Category:被开除苏联共产党党籍者 Category:伏尔加格勒人.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弗拉基米尔·亚历山德罗维奇·克留奇科夫

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列宁

弗拉基米爾·伊里奇·烏里揚諾夫(p;),通稱列寧(a),是俄羅斯共產主義革命家、政治家和政治哲學理論家,曾擔任俄羅斯共和國(1917年-1918年)、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1918年-1924年)及蘇聯(1922年-1924年)人民委員會主席(總理)。在他治理下,俄羅斯和往後的蘇聯成為接受布爾什維克(後來的蘇聯共產黨)統治的一黨制社會主義國家。列寧的思想體系根基於馬克思主義,而其發展的政治理論則稱為「列寧主義」。 列寧出身於富裕的辛比爾斯克中產階級,在兄長亞歷山大·烏里揚諾夫於1887年遭到處決後,他決定接受革命社會主義的政治立場。由於參與反對俄羅斯帝國沙皇專制制度的抗議活動,導致他遭喀山國立大學除名,他在隨後幾年則專注於法律學位上。1893年,他搬到聖彼得堡,成為俄國社會民主工黨高級幹部,主張馬克思主義。1897年,他因為而遭逮捕,至度過長達3年的流放生涯,期間迎娶娜傑日達·克魯普斯卡婭為妻。他在流放結束後搬往西歐,透過出版而成為著名的政黨理論家。1903年,他在俄國社會民主工黨意識形態分裂中扮演著關鍵角色,領導布爾什維克對抗尤里·馬爾托夫的孟什維克。他鼓舞了1905年俄國革命的爆發,爾後則發起活動,以讓第一次世界大戰轉為整個歐洲的無產階級革命;作為馬克思主義者,他相信這將推翻、且由社會主義社會替代。1917年,俄國二月革命推翻沙皇並建立俄國臨時政府,列寧則返回俄羅斯。之後他領導發動十月革命,使布爾什維克推翻新政權。 列寧領導的布爾什維克組成人民委員會(最高行政機關),部分權力則由民選的全俄羅斯蘇維埃代表大會擁有。新政府曾為俄國立憲會議進行選舉,但隨後遭到廢除。在與同盟國簽署《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條約》後,俄羅斯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戰;並在俄羅斯控制下,承認非俄羅斯民族國家獨立。然而契卡也組織暴力行動以鎮壓反對者,造成數萬人死亡、或關押至古拉格的集中營,史稱「紅色恐怖」。右派和左派團體共組反對布爾什維克的軍隊,但在1917年至1922年的俄國內戰中戰敗。儘管俄羅斯政府決定重新分配農民、國家銀行與大型工業的土地,不過為了應對戰爭破壞、與民眾暴動,列寧在1921年推行混合經濟體系的新經濟政策,以促進經濟成長。為了設法推進世界革命,列寧政府創辦第三國際,期間發動波蘇戰爭。1922年,俄羅斯和鄰近國家簽署《蘇聯成立條約》,宣告蘇聯成立。隨著健康越來越惡化,列寧對於其繼任者新當選總書記的約瑟夫·史達林權力不斷增長表示反對,最後他於逝世。 列寧被廣泛視為20世紀最重要且最有影響力的人物,也是評價最具爭議的人物之一.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列宁

弗拉基米尔·弗拉基米罗维奇·普京

弗拉基米爾·弗拉基米羅維奇·普京(Vladímir Vladímirovic Pútin,)是俄罗斯政治人物,出生於列寧格勒(今聖彼得堡),現任俄羅斯總統(第4任),曾任俄羅斯第7及11任總理、俄羅斯第2任總統與統一俄羅斯党主席,均沒有離開過權力核心,故被認為是俄羅斯自2000年以來實際的最高領導人。 普京最早任職於KGB,蘇聯解體後進入俄羅斯政府工作,並在1999年中獲得時任俄羅斯總統鲍里斯·尼古拉耶维奇·叶利欽任命為總理。在1999年12月31日即將踏入2000年的數小時前,鲍里斯·尼古拉耶维奇·叶利欽突然宣布辭去總統職務,時任總理的普京受命成為代理總統。之後,他陸續贏得2000年和2004年的總統選舉。由於憲法規定了連任的限制,普京無法參與2008年俄羅斯總統選舉。隨後,普京指定的候選人德米特里·梅德維傑夫當選了俄羅斯總統。2008年5月7日普京卸任總統後,被總統梅德韋杰夫提名第二度出任總理,繼續掌握國家的實權。2012年普京第三度參選總統選舉並勝出並辞去统一俄罗斯党主席职务,第四度參選2018年大選再度連任,任期至2024年。 普京擔任總統期間的主要改革如所得稅改成13%、降低利潤稅稅率,以及制定新的土地和法律條文,利用他善於擔任特務工作的施政手段,確保國家運作的平穩。特別是普京在位期間遇上史上最高油價,俄羅斯受惠於油田出口賺進大量資金,使俄國的軍事與政治實力得以在蘇聯崩潰後恢復,政治以及法制上都獲得了穩定發展。但他在民主方面則遭到很多爭議,可說是一位名副其實的「鐵腕總統」。號稱在普京的經濟管理下,在他任內吸引了許多外匯公司進駐俄羅斯,但國際原油價格反轉下跌後馬上又呈現經濟疲態。不過總體而言,他任內國內生產總值將近上升了72%,購買力平價也上升6倍左右;俄羅斯國內的貧窮人口則減少了一半,平均月薪從80美元增加至640美元。分析人士形容普京的經濟改革,令人印象深刻。 但同時他所帶領的政府也被反對派、外國政府或組織和人權組織質疑,特別是由於鷹派的他所主導的第二次車臣戰爭、頓巴斯戰爭、克里米亞戰爭、南奧塞提亞戰爭及敘利亞內戰,特別是人權和自由記錄等。根據媒體報導,在俄羅斯的經濟圈內出現一組新的巨商集團,並明顯地控制住俄羅斯的整體經濟情況,這包括羅曼·阿布拉莫維奇、奧列格·德里帕斯卡、米哈伊爾·普羅霍羅夫以及尤里·科瓦利丘克等人。值得注意的是,這批新興的俄羅斯巨富,往往與普京本人有密切的關係。此外,普京也被批評於總統任期內塑造一種個人崇拜的價值觀。 普京于2009年12月在俄罗斯国家电视台说斯大林“很难被非黑即白地评价,很难说他的一生是功是过。”俄罗斯联邦共产党和比俄共更加亲近斯大林主义的苏联共产党俄罗斯共产主义工人党、全联盟共产党布尔什维克以及第三位置政党俄罗斯民族布尔什维克党,基本上都反感与厌恶普京。 美国新闻评论员罗杰·拜耶斯曾认为普京更像是一个新勃列日涅夫而不是新斯大林。.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弗拉基米尔·弗拉基米罗维奇·普京

弗拉基米尔·列宁全联盟先锋组织

弗拉基米尔·列宁全联盟先锋组织(Всесоюзная пионерская организация имени В. И. Ленина,),即苏联少年先锋队,为1922至1991年苏联的先锋运动组织,成员年龄为10 - 15 岁。.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弗拉基米尔·列宁全联盟先锋组织

弗拉基米尔·瓦西里耶维奇·库拉索夫

弗拉基米尔·瓦西里耶维奇·库拉索夫(1897年7月7日(19日)– 1973年11月30日)是苏军大将、苏联英雄。.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弗拉基米尔·瓦西里耶维奇·库拉索夫

弗拉基米尔·瓦西里耶维奇·谢尔比茨基

弗拉基米尔·瓦西里耶维奇·谢尔比茨基(Влади́мир Васи́льевич Щерби́цкий,)乌克兰人,苏联党和国家领导人,乌克兰党中央第一书记。.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弗拉基米尔·瓦西里耶维奇·谢尔比茨基

弗拉基米爾·伊里奇·列寧誕辰一百週年紀念獎章

弗拉基米爾·伊里奇·列寧誕辰一百週年紀念獎章(Юбилейная медаль В ознаменование 100-летия со дня рождения Владимира Ильича Ленина»;)是蘇聯在1969年11月5日由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頒令設立的一種紀念獎章,以紀念弗拉基米爾‧伊里奇‧列寧誕辰一百週年。.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弗拉基米爾·伊里奇·列寧誕辰一百週年紀念獎章

弗拉基米爾·普京的政治生涯

弗拉基米爾·普京的政治生涯,是指弗拉基米尔·弗拉基米罗维奇·普京涉及政治的職業生涯。.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弗拉基米爾·普京的政治生涯

弗拉基米爾·普利希克維奇

弗拉基米爾·普利希克維奇( Владимир Митрофанович Пуришкевич,1870年-1920年),出身帝俄比薩拉比亞貧寒貴族,俄羅斯政治人物。生於奇西瑙,奧德薩大學(Odessa University)哲學學士,曾任多次帝國議會議員,主張反猶太主義。 1916年,當時尼古拉二世的國師,顛僧拉斯普京擾亂朝政,為了帝俄的安定,普利希克維奇曾與狄密翠大公、尤蘇波夫親王合謀在尤苏波夫宫將拉斯普京暗殺,他們費了一番功夫,拉斯普京喫了毒藥、頭被鈍器擊傷、身負槍傷,都未能讓拉斯普京死亡,最後黨人們把拉斯普京溺死。 1917年,十月革命後,普利希克維奇開始反共,曾一度被禁錮。又多次作為白軍的領導人與蘇聯共產黨的紅軍對抗。1920年因傷寒病故。.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弗拉基米爾·普利希克維奇

休金諾區

休金諾區(Щу́кино;拉丁字母轉寫:Shchukino)是位於莫斯科中央直轄市西北行政區的一個轄區(Район),北部和(Покровское-Стрешнево)接壤,西部和(Строгино)接壤,南部則和(Хорошёво-Мнёвники)接壤,東部則和隸屬北行政區的隼鳥區(Сокол)接壤。 休金諾區是西北行政區28區之一,亦是位于一環地區的西北行政區的8區之一。休金諾於1917年建區,1918年成爲莫斯科中央直轄市的轄區,原屬М行政區管轄,1988年蘇聯一級行政區改制後改由新設立的西北行政區管轄。 在1991年和2008年的兩次莫斯科行政區改制中,休金諾區沒有變動,而且依然隸屬西北行政區管轄。.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休金諾區

彼得·叶菲莫维奇·谢列斯特

彼得·叶菲莫维奇·谢列斯特(Пётр Ефи́мович Ше́лест;Петро Юхимович Шелест,)是乌克兰人,是苏联党和国家领导人,也是乌克兰共产党中央第一书记。.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彼得·叶菲莫维奇·谢列斯特

彼得·尼古拉耶维奇·费多谢耶夫

彼得·尼古拉耶维奇·费多谢耶夫(Пётр Никола́евич Федосе́ев,)苏联哲学家,社会学家和社会活动家,勃列日涅夫统治时期的共产党理论家。.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彼得·尼古拉耶维奇·费多谢耶夫

彼得·尼洛维奇·杰米契夫

彼得·尼洛維奇·德米切夫(Пётр Нилович Демичев;)是苏联-俄罗斯政治人物;1986年至1988年任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第一副主席,1974年到1986年任文化部长。 Category:列寧勳章獲得者 Category:勞動紅旗勳章獲得者 Category:十月革命勳章獲得者 Category:蘇聯共產黨中央政治局委員 Category:蘇聯文化部長 Category:蘇聯政治人物 Category:卡盧加州人 Category:門捷列夫化工大學校友.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彼得·尼洛维奇·杰米契夫

彼得·帕尔金斯基

彼得·帕尔金斯基(Пётр Иоаки́мович (Аки́мович) Пальчи́нский,),苏联著名工程师,曾在科学管理引入苏联工业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但他强烈反对包括苏联共产党在内的任何党派组织,最终因反对苏联一五计划的部分大型项目于1928年被捕,1929年被处决。 Category:苏联工程师 Category:被处决的苏联人 Category:被苏联处决者.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彼得·帕尔金斯基

彼得·米罗诺维奇·马谢罗夫

彼得·米罗诺维奇·马谢罗夫 (Пётр Міро́навіч Машэ́раў; Пётр Миро́нович Маше́ров,1918年2月26日 - 1980年10月4日)曾是苏联共产党白俄罗斯委员会第一书记和白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的领导。.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彼得·米罗诺维奇·马谢罗夫

彼得·盧欽斯基

彼得·西里爾·盧欽斯基(Пётр Кириллович Лучинский,Петро Кирилович Лучинський,),摩爾多瓦第二任總統(1996年-2001年)。 Category:摩爾多瓦總統 Category:摩爾多瓦議會主席 Category:摩爾多瓦政治人物 Лучинский Category:摩爾多瓦共產黨第一書記 Category:摩爾多瓦共產黨黨員 Category:摩爾多瓦共產主義者 Category:摩爾多瓦正教徒 Category:弗洛雷什蒂區人.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彼得·盧欽斯基

余文生

余文生(),中國北京商務律師,曾代理多起法輪功學員辯護案件、代理「709大抓捕」多位被捕維權律師等案。2018年1月被當局註銷律師證,並因倡議修憲改革而被當局抓捕,4月19日被當局控以「煽動顛覆國家政權罪」,家屬憂心可能遭當局酷刑。美、德、荷等多國呼籲當局釋放,國際特赦組織1月緊急呼籲營救良心犯。德國總理梅克爾5月24日訪問中國,會見余妻。.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余文生

德国马列主义党

德国马列主义党(Marxistisch-Leninistische Partei Deutschlands,缩写为MLPD)是德国的一个毛派政党。1982年,该党由德国共产主义工人联盟的成员建立。倡导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推翻现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代之以社会主义方向的新社会秩序。认为当前社会只是一个过渡阶段,没有阶级的共产主义社会必将实现。为此,崇尚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和毛泽东的理论和实践。该党拒绝使用作为反共政治术语的“斯大林主义”和“毛主义”。公开捍卫斯大林和毛泽东,站在大多数德国左翼团体的对立面。参与了革命政党和组织国际协调、马列主义政党和组织国际会议 (国际通讯)等国际组织。党的最高机关为代表大会。.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德国马列主义党

德米特里·鲍里索维奇·卡巴列夫斯基

德米特里·鲍里索维奇·卡巴列夫斯基(Дми́трий Бори́сович Кабале́вский,),苏联作曲家、音乐教育家。生于圣彼得堡,曾受教于苏联著名作曲家米亚斯科夫斯基,1940年加入苏联共产党。1948年,日丹诺夫对作曲家进行“形式主义”批判时,卡巴列夫斯基一开始曾被列入黑名单,但后来据说由于卡氏与官方的联系,他的名字被撤掉。1987年逝世于莫斯科。卡巴列夫斯基总体来说是一位不那么激进的作曲家,音乐语汇偏向传统。他曾多次获得官方大奖。他曾多年致力于中小学音乐教育,被认为是20世纪重要儿童音乐作曲家之一。他最重要的作品包括以罗曼·罗兰小说为蓝本的歌剧《科拉斯·布勒尼翁》,其著名的序曲兼有典型的俄罗斯忧郁曲调和狂野的节奏,常常被单独拿出来演出和录音。.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德米特里·鲍里索维奇·卡巴列夫斯基

德米特里·费奥多罗维奇·乌斯季诺夫

德米特里·费奥多罗维奇·乌斯季诺夫(Дми́трий Фёдорович Усти́нов,拉丁化:Dmitriy Feodorovich Ustinov;)苏联政治人物、军事家、苏联元帅,自1976年起担任苏联国防部长直至离世。.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德米特里·费奥多罗维奇·乌斯季诺夫

德米特里·阿纳托利耶维奇·梅德韦杰夫

德米特里·阿纳托利耶维奇·梅德韦杰夫(Дми́трий Анато́льевич Медве́дев,讀音:,),生於列寧格勒,為俄罗斯政治人物、俄羅斯聯邦現任政府總理、統一俄羅斯黨主席,曾任俄羅斯總统、俄罗斯联邦政府第一副总理和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董事会主席。.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德米特里·阿纳托利耶维奇·梅德韦杰夫

德米特里·斯捷潘诺维奇·波利扬斯基

德米特里·斯捷潘诺维奇·波利扬斯基(Дми́трий Степа́нович Поля́нский),1917年10月25日 – 2001年10月8日,苏联时期俄罗斯政治人物。 他曾在1965年至1973年担任苏联苏联部长会议第一副主席。在此之前的1958年至1962年间,他曾任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部长会议主席。 Category:1917年出身 Category:2001年逝世 Category:社会主义劳动英雄 Category: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委员 Category:苏联共产党中央政治局委员 Category:俄罗斯共产主义者 Category: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部长会议主席.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德米特里·斯捷潘诺维奇·波利扬斯基

德米特里·扎哈罗维奇·曼努伊尔斯基

德米特里·扎哈罗维奇·曼努伊尔斯基(1883年10月3日至1959年2月22日)是乌克兰与共产国际重要活动家。.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德米特里·扎哈罗维奇·曼努伊尔斯基

保衛列寧格勒獎章

保衛列寧格勒獎章(Медаль «За оборону Ленинграда»,英語:Medal "For the Defence of Leningrad")是蘇聯在1942年12月22日由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頒令設立的一種戰役獎章,以嘉許及認可蘇聯平民及軍事人員在列寧格勒保衛戰,由1941年9月8日至1944年1月27日,共872日圍城期間對納粹德軍的艱苦及英勇抗戰。有147万人被授予了保卫列宁格勒奖章。.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保衛列寧格勒獎章

修正主义 (马克思主义)

在马克思主义运动中,修正主义被用来指代各种各样的基于对马克思主义基础原理显著修正的理论。.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修正主义 (马克思主义)

志賀義雄

志贺义雄(),日本政治家、共产主义者。 出生在山口县的萩市,原姓川本。1906年过继给母亲祖父的养子,改姓志贺。先后在山口县立萩高等学校、旧制第一高等学校、东京帝国大学文学部学习。在帝大期间参加学生运动,1923年加入日本共产党。1928年参加三一五事件,被检举揭发,以违反《治安维持法》而被判入狱,关押在府中刑务所。 1945年,日本战败,志贺义雄与德田球一一同被释放。此后担任日共的政治局员,协助德田球一和野坂参三重新扩大日共的势力。在1946年第22回众议院议员总选举中于大阪1区当选。 1950年,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批判日共的和平革命路线,最终日共分裂成所感派和国际派两个派系。志贺义雄与宫本显治是国际派领袖之一,主张和平革命,与主张武装斗争的所感派德田球一等人发生对立。所感派为日共的主要派系,因而志贺义雄被德田球一停止了党员资格,事实上是开除党籍。同年,驻日盟军总司令部发动红色清洗,所有日共人士都被开除公职,志贺义雄丧失了众议院议员的地位,转入地下活动。 1955年,日共放弃武装斗争路线,志贺义雄再度公开活动。1953年前往北京访问,同时将德田球一的遗骨带回日本安葬。此后担任日共常任干部会委员,支持宫本书记长的和平革命路线。日共的影响力也慢慢扩大,大阪成为基地。1955年的第27回众议院议员总选举中成功当选并连任4届。1963年,《部分核试验停止条约》签署。日共主流观点与中共一致,即反对签署。志贺与苏共持相同态度,支持签署条约。5月21日,日共将志贺开除党籍。6月30日,志贺与同时被开除党籍的铃木市藏、神山茂夫、中野重治等人共同组建“日本共产党(日本之声)”,自任委员长。他支持新日本文学会的主流派民主主义学生同盟,又在日共与部落解放同盟发生对立的时候支持解放同盟,被日共斥为“修正主义和分裂主义”分子。 此后,支持志贺的基地丧失,他在1967年第31回众议院议员总选举中落败。他的政党“日本共产党(日本之声)”也陷入混乱和低迷,神山和中野都宣布退党。1977年改名“和平与社会主义”。1979年,日共代表团访问苏联,与苏共关系修复。志贺在日本的影响力大大下降。1989年病逝,其墓与德田球一一样位于东京都的多磨陵园。 Category:日本革命家 Category:前日本共產黨黨員 Category:日本共产主义者 Category:山口县出身人物 Category:大日本帝國政治人物 Category:戰後昭和時代人物 Category:日本眾議院議員 1946–1947 Category:日本眾議院議員 1949–1952 Category:日本眾議院議員 1955–1958 Category:日本眾議院議員 1958–1960 Category:日本眾議院議員 1960–1963 Category:日本眾議院議員 1963–1966 Category:東京大學校友.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志賀義雄

俄共 (布)

#重定向 苏联共产党.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俄共 (布)

俄国共产党(布尔什维克)

#重定向 苏联共产党.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俄国共产党(布尔什维克)

俄国社会民主工党

俄国社会民主工党(Российская социал-демократическая рабочая партия,缩写为РСДРП)是由一群俄国马克思主义者所組成的社会主义政党,前身为1883年由格奥尔基·普列汉诺夫、薇拉·查苏利奇、巴威尔·阿克雪里罗德等在瑞士日内瓦建立的劳动解放社。1898年在明斯克由几个政党组织联合成立。1903年,该党分裂为布尔什维克和孟什维克两派。1917年布尔什维克在十月革命中夺取俄國政权,最终演变为苏联共产党。 1903年至1917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中央委员会下设国外局、俄罗斯中央局,分别领导海外与俄国内的党组织活动。 Category:俄罗斯历史 Category:欧洲共产党 Category:俄罗斯帝国政党.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俄国社会民主工党

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尔什维克)

#重定向 苏联共产党.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尔什维克)

俄国立宪会议

俄国立宪会议(Всероссийское Учредительное собрание,拉丁轉寫:Vserossiiskoe Uchreditelnoe sobranie) 为1917年,俄国二月革命中推翻俄羅斯帝國后而产生的一个宪政民主议会。这个民主的议会在1918年1月5日(儒略历)16时由民选代表召开,但翌日凌晨5时即遭列寧等布尔什维克強制解散,歷史上仅仅存在了13个小时。.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俄国立宪会议

俄罗斯历史

俄罗斯历史始於东斯拉夫人,亦是後來的俄罗斯人、乌克兰人和白俄罗斯人。基辅罗斯是东斯拉夫人建立的第一个国家。988年开始,东正教从拜占庭帝国傳入基辅罗斯,由此拉开拜占庭和斯拉夫文化的融合,并最终形成占据未来700年时间的俄罗斯文化。13世纪初,基辅罗斯被蒙古人占领后,最终分裂成多个国家,這些國家都自称为是俄罗斯文化和地位的正统继承人。 13世纪以后,莫斯科逐渐成為原先基辅罗斯文化的中心。16世纪中叶伊凡四世时代,莫斯科大公国改称沙皇俄国。到18世纪彼得一世时代,已變成为庞大的俄罗斯帝国,横跨从波兰到太平洋的广袤地域。1861年,俄罗斯废除农奴制度。随后农民不断增加,对土地的需求也不断增长,急剧加大革命的压力。从废除农奴制度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俄国推出斯托雷平改革、1906年宪法和国家杜马,极大地改变其经济和政治状况,只是沙皇依然没有意愿放弃独裁统治。 军事战败和食物短缺引发1917年俄国革命,此后共产主义布尔什维克登上权力的舞台,建立苏维埃社会主义国家联盟。从1922年至1991年,苏联逐渐成长为一个超级大国。但随着经济和政治体制的缺点所引发的矛盾越来越尖锐,1991年苏联解体。 1991年后,俄罗斯联邦成立并继承苏联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然而,俄罗斯已不再是超级大国。直至今日,俄罗斯的政治经济结构依然带有沙俄和苏联的特点。.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俄罗斯历史

俄罗斯人民代表大会

俄罗斯人民代表大会在1990年—1991年称为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人民代表大会(Съезд народных депутатов РСФСР),在1991年—1993年称为俄罗斯联邦人民代表大会(Съезд народных депутатов Российской Федерации),它是1990年—1991年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的最高立法部门和1991年—1993年俄罗斯联邦的最高立法部门。 从1991底苏联解体至1993年间,俄罗斯联邦人民代表大会逐渐在治国方面上与俄罗斯联邦总统鲍里斯·叶利钦产生冲突,最终在1993年10月4日酿成炮打白宫事件,俄罗斯联邦人民代表大会被迫向鲍里斯·叶利钦屈服,1993年12月,俄罗斯人民代表大会被联邦委员会和国家杜马取代。.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俄罗斯人民代表大会

俄罗斯联邦历史

俄罗斯联邦历史是1991年苏联解体以来俄罗斯的历史。1991年8月24日,俄罗斯苏维埃联邦共和国最高苏维埃宣布俄罗斯脱离苏联独立。俄罗斯苏维埃联邦共和国更名为俄罗斯联邦并成为主权国家。从此之后,俄罗斯联邦虽未能成为诸如前苏联、现美国等超级大国的地位,但仍被国际承认是极具影响力的世界性大国,亦是世界第二军事强国。经济曾一度面临困境,政治方面也出现过1993年宪政危机,但就目前经济状况有了决定性的改善。.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俄罗斯联邦历史

俄罗斯联邦共产党

俄罗斯联邦共产党(Коммунистическая партия Российской Федерации),简称俄共(КПРФ),是俄罗斯的一个共产主义政党。该党一般被认为是苏联共产党的主要政治遗产继承者。 目前,该党是俄羅斯最大的在野黨,并在奥廖尔州、伊尔库茨克州和俄罗斯第三大城市新西伯利亚执政。.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俄罗斯联邦共产党

俄罗斯自由民主党

俄罗斯自由民主党(Либерально-Демократическая Партия России)由弗拉基米尔·日里诺夫斯基于1989年创建,总部位于莫斯科。 1990年代初期的政党宗旨是同时反对共产主义和“粗野”的资本主义,虽然该党意识形态反对共产主义,但该党却在八一九事件中支持蘇聯共產黨内的強硬派成員为挽救苏联崩溃而作出的最后努力,因此在1993年的俄罗斯国家杜马选举中取得70席。 在2007年的选举中,自民党获得了8.14%的选票,获得了40个席位。政党形象和组织均以党领导人为核心。自民党通常以强烈的民族主义立场和对法律与秩序的关注而示人。 该党派自称为中间派的亲改革民主党派,呼吁实施混合经济体制和俄罗斯力量的复兴,實際上奉行排外的極端民族主義路線。.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俄罗斯自由民主党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共产党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共产党(Коммунистическая партия Российской Советской Федеративной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ой Республики),简称俄共(КП РСФСР),是苏联共产党在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的分支。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共产党成立于1990年6月19日。此时,俄罗斯共产党的成员数占了苏联共产党总成员数的58%。该党成立后,成为反对戈尔巴乔夫统治的苏共左翼反对派的一个中心。八一九政变失败后的1991年8月25日,时任俄罗斯总统叶利钦签署了禁止俄罗斯共产党活动并没收其全部财产的命令。 1993年2月14日,俄罗斯联邦共产党在“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共产党第二次非常代表大会”上正式成立,并宣布该党是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共产党的继承者。 Category:苏联共产党 Category:欧洲共产党 Category:俄罗斯政党.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共产党

俄罗斯陆军第138近卫摩托化步兵旅

138近卫摩托化步兵旅(138-я гвардейская отдельная мотострелковая бригада)是俄罗斯陆军的一个步兵旅,它目前隶属于西部军区,军事代号为“02511”。.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俄罗斯陆军第138近卫摩托化步兵旅

俄罗斯-乌克兰关系

俄羅斯-烏克蘭關係(俄語:Российско-украинские отношения;烏克蘭語:Українсько-російські відносини),是指俄罗斯联邦和烏克蘭之間的雙邊關係。俄烏兩國在1991年蘇聯解體後建交。俄羅斯在烏克蘭首都基輔設有大使館,亦在烏克蘭城市哈爾科夫、利沃夫和敖德薩設領事館;烏克蘭則在俄羅斯莫斯科設大使館,在俄羅斯城市顿河畔罗斯托夫、聖彼得堡、葉卡捷琳堡、秋明和符拉迪沃斯托克設領事館。.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俄罗斯-乌克兰关系

俄罗斯政府首脑列表

该列表列出了从俄罗斯帝国晚期设立的大臣会议主席(即首相)开始的俄罗斯政府首脑,包括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人民委员会主席、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部长会议主席等。此概念不应与苏联部长会议主席混淆。 关于俄罗斯的国家元首,请参见俄罗斯總統、俄罗斯总统列表。.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俄罗斯政府首脑列表

俄羅斯人

俄罗斯人(русские)是东斯拉夫人的一个族群,主要生活在俄罗斯及其邻国,在中国东北又被称作老毛子。 俄罗斯人也可以不论其民族泛指所有俄罗斯国民。根据2002年人口普查俄罗斯民族占俄罗斯总人口约80%。.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俄羅斯人

俄羅斯聯邦國歌

《俄罗斯联邦国歌》(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ый гимн Российской Федерации,拉丁轉寫:Gosudarstvenný Gimn Rossijskoj Federací)是俄罗斯在2000年採用至今的国歌。 目前的俄罗斯联邦国歌是1944年由亚历山大·亚历山德罗夫 作曲之苏联国歌的改编版本。歌词则由谢尔盖·米哈尔科夫所写,他亦是1944年及1977年版苏联国歌的词作者。蘇聯解體後,舊國歌地位被愛國歌取代,但在新的修订版本中,歌詞大幅修改,不再提及“列宁”、“共产主义”与“牢不可破的联盟”,而替代為歌颂俄罗斯故土的幅员辽阔与资源丰富等內容並重新審議。 在2000年底,俄罗斯总统弗拉基米尔·普京签署了国歌法案,决定用此新国歌(舊曲新詞的形式)替代1990年代的官方国歌《爱国歌》。在采用新国歌前后的一段时间里,俄罗斯的自由主义团体曾对重新采用苏联歌曲表示担心,认为这会让俄罗斯重回苏联时代。.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俄羅斯聯邦國歌

俄羅斯毛主義黨

俄羅斯毛主義黨(俄語:Российская маоистская партия,缩写为РМП)是俄羅斯聯邦內的一個奉行毛主義的小政黨。創立于2000年6月9日。 該黨与美國毛派组织毛主义国际主义运动結為“兄弟黨”。 俄羅斯毛主義黨聲稱其最終目標是實現共產主義,建立一個沒有任何經濟、社會、國家、文化、性別壓迫的自由社會。其認同蘇聯共產黨1953年之前和中國共產黨1976年之前的政策方針遺產,認為赫魯曉夫和勃列日涅夫的“社會帝國主義”是世界歷史上最丑惡的極權主義體系,其認为叶利钦和普京的領導下的後蘇聯俄罗斯是“社会帝国主义”体系的直接连续。.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俄羅斯毛主義黨

俄羅斯戰略火箭軍

战略制导飛弹部队(Ракетные войска стратегического назначения),多譯為战略火箭军,是俄罗斯联邦以及前苏联的战略打击部隊,其地位同海陆空三军平等,受最高统帅部直接指挥。1959年12月17日,苏共中央决定成立战略火箭部队,1960年1月14日正式成立。战略火箭军的主要装备为装载有各式核弹头的洲际导弹、中程导弹,冷战期间是苏联同美国对抗的重要力量。苏联解体后由俄罗斯继承这支部队,但由于军费紧张,战略火箭军失去了苏联时代的风光,如今的俄罗斯战略火箭军大约配备有800枚各式导弹和3000多枚核弹头,拥有俄罗斯60%以上的核武器。 File:RVSN_IMG_1398.JPG|發射密碼確認裝置 File:RSD-10_2009_G1.jpg|RSD-10远程弹道导弹 File:%D0%A2%D1%8F%D0%B3%D0%B0%D1%87_%D0%9C%D0%97%D0%9A%D0%A2-79221_(%D0%BA%D0%BE%D0%BC%D0%BF%D0%BB%D0%B5%D0%BA%D1%81_%D0%A2%D0%BE%D0%BF%D0%BE%D0%BB%D1%8C-%D0%9C).jpg|白杨-M洲际弹道导弹.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俄羅斯戰略火箭軍

俄羅斯政黨列表

这是一个俄羅斯政黨列表。目前,俄羅斯处於一黨獨大状态,統一俄羅斯长期牢固掌握政权。目前,國家杜馬里有六个政黨。.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俄羅斯政黨列表

土庫曼共產黨

土庫曼共產黨是蘇聯共產黨在土庫曼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的分支,從1924年統治土庫曼直到土庫曼斯坦獨立。 在1985年成為第一書記的薩帕爾穆拉特·尼亞佐夫在1991年把原土庫曼共產黨改名為土庫曼斯坦民主黨,而新建的土庫曼斯坦共產黨則成為非法政黨。.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土庫曼共產黨

圣地亚哥·卡里略

圣地亚哥·何塞·卡里略·索尔雷斯(Santiago José Carrillo Solares;)是西班牙的一名左翼政治家,曾任西班牙共产党总书记。 1915年1月18日,圣地亚哥·卡里略出生在西班牙北部城市希洪,他的父亲是西班牙工人社会党的一名著名领导人。13岁时,他开始参加政治活动,为工人社会党机关报工作。19岁时,他出任西班牙社会主义青年书记。 1934年,卡里略参与组织了阿斯图里亚斯北部地区的暴动,入狱两年。1936年出狱后,他参与了西班牙社会主义青年和西班牙共产主义青年联盟的合并工作,出任统一社会主义青年总书记。同年,他加入西班牙共产党并立即被增选为政治局(后改为执行委员会)候补委员。 西班牙内战结束后,卡里略流亡国外。1960年,他当选西共总书记,并努力保持西共的独立地位,以免沦为苏联共产党的附庸。 1976年,佛朗哥去世一年之时,卡里略秘密返回西班牙,参与西班牙的民主过渡进程。次年,卡里略代表西共同意恢复自由民主制和君主立宪制。作为交换,阿道弗·苏亚雷斯政府正式宣布西共合法化。 1978年4月,在卡里略推动下,西共“九大”决定奉行“欧洲共产主义”思想。此后,西共内部围绕党的路线、方针问题,展开了激烈的斗争。1982年11月,卡里略被迫辞去西共总书记的职务。1986年初,卡里略退出西共,另建西班牙共产党(革命马克思主义)(后更名为西班牙工人党-共产主义团结)。1991年,该党并入西班牙工人社会党,但卡里略没有随同加入。 2012年9月18日,卡里略在马德里家中去世,享年97岁。 Category:西班牙共产党 Category:西班牙政治人物.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圣地亚哥·卡里略

北极地区防御战役 (1941年)

北极地区防御战役,德国称为“银狐作战”(Silberfuchs)是於1941年6月至11月,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纳粹德军与芬兰军队联手进攻苏联北极圈内领土,意图攻占摩尔曼斯克并切断。.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北极地区防御战役 (1941年)

國家克里姆林宮

國家克里姆林宮(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ый Кремлёвский Дворец),又稱克里姆林會議宮,是莫斯科克里姆林宮內的一座大型現代建築。國家克里姆林宮的修建目的是為蘇聯共產黨及最高蘇維埃提供一個現代的開會場地。.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國家克里姆林宮

國民革命軍

國民革命軍,簡稱國軍、革命軍,是中國國民黨在1924年師法蘇聯共產黨軍事制度創設之軍隊。1925年7月,國民政府在廣州成立,將所屬軍隊改編為國民革命軍。是中國國民黨所轄的軍隊,也是中華民國在國民革命軍北伐後到行憲前的國家武裝力量,為中華民國國軍的前身。 國民革命軍建軍之初,將領和軍官均由中國國民黨在廣州創設的黃埔軍校加以培養訓練。國民革命軍是國民政府进行北伐的主要武裝力量。1928年,國民革命軍北伐完成,正式統一中國,國民政府定於一尊,國民革命軍也被稱為國民政府軍,簡稱「國軍」或「國府軍」,同時效忠黨與國家,期間經歷中国抗日战争、第二次國共內戰等戰爭。1947年,《中華民國憲法》頒布實施,國民革命軍成為中華民國國軍,簡稱「國軍」。.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國民革命軍

國民政府

國民政府,簡稱國府,是中華民國在訓政時期的中央政府與最高行政機關,成立於1925年7月1日,由廣州中華民國陸海軍大元帥大本營改組而來,故早期稱「廣東革命政府」,但隨著革命由南方往北推展,行政中心曾遷移至武漢、南京等地,結束於1948年5月20日。 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逝世後,7月1日廣州中華民國陸海軍大元帥大本營改組為國民政府。在1925年成立後至1928年之間,其與北京的北洋政府相互對峙。 隨着北伐戰爭開始,1927年1月國民政府遷至武漢,稱「武漢國民政府」。同年4月12日蔣介石於上海發動清黨,4月18日在南京另立國民政府,稱「南京國民政府」;7月15日汪精衛武漢政府宣布反共,與南京國民政府合併。1928年北伐統一全國後,成為唯一代表中國的合法政府,造就黃金十年。 1937年,因七七事變(盧溝橋事變)全面爆發中日戰爭,中國進入為期8年(1937~1945年)的抗日戰爭,史稱「八年抗戰」,而美國於1941年珍珠港事件之後開始與同盟國共同對抗軸心國。1948年5月20日,依循《中華民國憲法》選出的第一任總統蔣介石、副總統李宗仁正式就職,國民政府即改組為中華民國政府(共設一府五院),國民政府主席一職也改為總統,與訓政時期一起走入歷史。現今的中華民國總統府為其機關法人的延續。 國民政府是中國國民黨依據孫文所著《國民政府建國大綱》建立之政府機構,由中國國民黨一黨專政,主要職位均由中國國民黨黨員擔任,但亦接納中國國民黨以外之人士參與。其存在期間,中國國民黨內部發生多次衝突與分裂,導致部分出走黨員自行成立不同的「國民政府」。此外在行憲後,中國國民黨執政的中華民國政府,也經常在眾多場合稱為「國民政府」。.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國民政府

刘少奇

刘少奇,譜名紹選,表字渭璜,湖南省宁乡县人,祖籍江西吉水,是中国现代史上的重要政治家、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领导人之一,曾任第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和第二任(第二至三届)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1956年至1966年间担任排名首位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副主席。是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 刘少奇早年曾领导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五卅运动等工人运动、学生运动。第一次国共内战时期,在上海、东北、浙江等地从事秘密工作,后前往中央苏区,领导职工运动,并参与长征。1936年,奉命前往天津组建中共中央北方局,扩大中国共产党在华北地区的影响力。抗日战争时期,刘少奇任中共中央中原局书记,部署新四军开辟华中根据地。皖南事变后,他任新四军政治委员,参与重组新四军。1943年,刘少奇返回延安后,担任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进入中共核心决策层。第二次国共内战时期,刘少奇继续担任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军委副主席兼总政治部主任、中共中央华北局第一书记等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刘少奇主持土地改革运动,并曾组织“七千人大会”、领导中央经济改革,先后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共中央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和中国国家主席。后来他反對毛泽东倡导的“三面红旗”,且在四清运动时与毛不一致,被毛认为会威胁到自己的领导地位,在“文化大革命”初期,成为“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并冠以“叛徒、内奸、工贼”进行批判。1968年,中共八届十二中全会决定将刘少奇永远开除出党、撤销党内外一切职务。1969年中国共产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后,刘少奇在放逐、拘禁中病死。1980年,中共十一届五中全会为刘少奇全面平反并恢复其作为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一切名誉。.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刘少奇

刘允斌

刘允斌()湖南宁乡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核化学专家,刘少奇长子。.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刘允斌

刘长胜

刘长胜(),中国山东海阳人,中华全国总工会的高级领导人。.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刘长胜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扎伊科夫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扎伊科夫(Лев Никола́евич Зайко́в,)是苏共党和国家领导人,苏共莫斯科市委第一书记。.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扎伊科夫

列夫·米哈伊洛維奇·加拉罕

列夫·米哈伊洛維奇·加拉罕《世界人名翻譯大辭典》,1448頁,「Karakhan, Lev Mikhailovich」條。(Лев Михайлович Карахан,亞美尼亞語:Կարախանյան Լեւոն Միքայելի,拉丁轉寫:Lev Mikhailovich Karakhan,),蘇聯外交官,亚美尼亚人,生於格鲁吉亚第比利斯,死於莫斯科。 1917年起成為俄國共產黨黨員。同年與越飛、托洛茨基一起擔任《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條約》裡的俄方代表團的秘書。1918-1920任苏俄外交事务全权代表。1919年7月对中国发表《加拉罕宣言》,声明放弃俄罗斯帝国时期对华签署的不平等条约,然而此宣言并无国际法意义最终被斯大林否决。1927-1934年,再次擔任外事人民委员。1921年出任蘇聯駐波蘭大使。 1924年7月31日-1926年9月10日,他擔任苏联駐中國大使,在1924年代表蘇方與北洋政府簽訂《中蘇解決懸案大綱協定》。1925年1月20日,加拉罕与日本驻华公使芳泽谦吉签署《日苏基本条约》,2月26日在北京互换批准书。1926年9月,因中东铁路问题,在张作霖的强烈抗议下,加拉罕撤离中国。 1934年後擔任駐土耳其大使。 1937年在大清洗中被逮捕处死。.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列夫·米哈伊洛維奇·加拉罕

列夫·鲍里索维奇·加米涅夫

列夫·鲍里索维奇·加米涅夫(Лев Бори́сович Ка́менев,Lev Borisovich Kamenev,)苏联著名政治家、革命家,苏联共产党早期重要领导人。 加米涅夫在布尔什维克建党时期非常活跃,是列宁的助手之一。十月革命之后,被选举为全俄罗斯苏维埃代表大会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成为苏共重要领导人,但同年因为是否联合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人加入新政府的问题与列宁发生矛盾,遭到列宁批判。但他后来在《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条约》签订问题上支持列宁的观点。1923年起担任苏联部长会议副主席、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列宁研究所所长职务,对苏联的革命和建设有着重大贡献。列宁去世后,他与托洛斯基、斯大林、布哈林、季诺维也夫、李可夫一同当选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他与季诺维也夫一起,联合斯大林、布哈林,将托洛茨基逐出党中央。后因斯大林权力的不断膨胀,与季诺维也夫一起,暗中联合流亡国外的托洛茨基反对斯大林,最终在1926年被打倒并逐出党中央。 1934年基洛夫被暗杀后,斯大林对老布尔什维克发动大清洗。加米涅夫遭到逮捕,与季诺维也夫一起被指控为基洛夫暗杀案中凶手的“道德同谋”。后被指控为“托洛茨基—季诺维耶夫反党联盟”重要成员,“阴谋刺杀斯大林以及其他苏联领导人”,1936年8月,与季诺维也夫等人一起被送上莫斯科审判的审判席。同年8月25日遭到枪决。 戈尔巴乔夫上台执政后,加米涅夫于1988年得到平反。.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列夫·鲍里索维奇·加米涅夫

列寧式政黨

列寧式政黨,意指根據蘇聯革命家和蘇聯共產黨最高領袖列寧的理念,進行組織的革命黨,包括共產黨和工人黨等。 這種政黨採用民主集權制(中國共產黨稱為民主集中制)的方式來組織,形成黨國體制。.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列寧式政黨

列萬·伊薩耶維奇·米爾佐揚

列萬·伊薩耶維奇·米爾佐揚(Левон Исаевич Мирзоян,),蘇聯政治人物,蘇聯建國後的第一任哈薩克黨委書記。 Category:蘇聯共產黨人物 Category:哈萨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政治人物.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列萬·伊薩耶維奇·米爾佐揚

列昂尼德·伊里奇·勃列日涅夫

列昂尼德·伊里奇·布里茲涅夫(Леони́д Ильи́ч Бре́жнев,Леоні́д Іллі́ч Бре́жнєв,),苏联领导人、苏联元帅,曾任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1964至66年间为第一书记)、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主席(國家元首),掌權共18年。.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列昂尼德·伊里奇·勃列日涅夫

列昂尼德·瓦西里耶维奇·尼古拉耶夫

列昂尼德·瓦西里耶维奇·尼古拉耶夫(Леонид Васильевич Николаев,),又译尼科拉耶夫,苏联共产党党员,暗杀苏共领导人基洛夫的刺客。 尼古拉耶夫年幼时营养不良,因而身材瘦小,大约五英尺高(约1.52米),即便是成年以后仍能看出幼年时营养不良的痕迹。他后来加入了苏联共产党,但难以找到工作。又因为以不喜欢为由拒绝了苏共给他安排的工作,遭到苏共的谴责,最后开除了党籍。他的妻子米丽达·德拉乌列(Milda Draule)在列宁格勒州的党委工作,被指与州委书记基洛夫有暧昧关系的嫌疑,因而尼古拉耶夫对基洛夫有私怨。 1934年12月1日,尼古拉耶夫畅通无阻地进入了列宁格勒州委的办公地点斯莫尔尼宫,用7.62 mm口径的纳甘M1895左轮手枪将基洛夫打死。尼古拉耶夫当场被捕,被押往莫斯科。斯大林亲自提审尼古拉耶夫,内务人民委员部的重要人物亚果达、叶若夫、都审问过他,他坚称无人指使,是自己独自一人完成暗杀的。 12月28日至29日期间,他与另外十三人组成的所谓“反革命集团”成员被判处死刑并枪决。尼古拉耶夫的亲属和友人,或遭处决,或被流放。尼古拉耶夫对基洛夫的暗杀事件直接触发了后来的大清洗。 Category:苏联共产党党员 Category:俄罗斯刺客 Category:政府首腦刺客 Category:被處決的蘇聯人 Category:被蘇聯處決者 Category:大清洗.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列昂尼德·瓦西里耶维奇·尼古拉耶夫

和加尼牙孜

和加尼牙孜(),尊称和加尼牙孜·阿吉(خوجا نىياز ھاجى, 拉丁维文:Xoja Niyaz Haji),新疆哈密人,維吾爾族。中華民國大陸時期政治人物,1931年哈密暴动的領導者,曾為東突厥斯坦伊斯蘭共和國總統,後出任新疆省副主席。.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和加尼牙孜

和平与社会主义问题

《和平与社会主义问题》(Проблемы мира и социализма),又名《世界马克思主义评论》(World Marxist Review)(英文版名称),是一份由世界各国共产党和工人党联合撰写的理论杂志(月刊)。该杂志创刊于1958年9月,停刊于1990年6月,存在近32年。参与该杂志的编辑工作的共产党大多被视为“亲苏派”共产党。 该杂志是苏联共产党信息部的下属刊物, 该部门负责有关杂志出版的一切事务,包括起用苏联的一流编辑,决定杂志内容的取舍。 该杂志的编辑部设于捷克斯洛伐克首都布拉格。该杂志每期约发行50万份,读者分布于145个国家左右Richard Felix Staar, Foreign Policies of the Soviet Union.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和平与社会主义问题

和平演变

和平演变是一个政治概念,指民众或政治团体发起和平的政治变革活动。与此不同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官方用语中,和平演变特指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针对中国等共产党领导的国家采用渗透,宣传等非武力手段进行颠覆的活动,而不是演变国民众的自发行动。.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和平演变

哈尔滨白俄

哈尔滨白俄指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中叶居住于哈尔滨的俄罗斯裔居民。 十九世纪末开始,俄国开始在北满修建“东清铁路”(中華民国建立后改称中东铁路),开始向铁路沿线,尤其是铁路枢纽哈尔滨移民。1918年,俄国爆发布尔什维克革命,大批俄国军人、贵族和平民避難至哈尔滨,使哈尔滨成为俄国境外最大的俄国人聚居地。哈尔滨白俄创办了几十间俄国人学校,并出版俄文杂志和报纸。 满洲国时代,白俄居民受到滿洲國政府的压制。1935年,苏联将“东清铁路”出售給满洲国。一些俄国人在苏联政府鼓励下返回苏联。后来这些人中的大多数受到斯大林领导的苏共清洗。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哈尔滨白俄大多陆续迁出。赫鲁晓夫上台后,1954、1955年又有大批哈尔滨白俄被当做侨民遣返回苏联。目前哈尔滨白俄及后裔分布于俄罗斯、美国、以色列及南美国家。.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哈尔滨白俄

哈萨克共产党

哈萨克共产党是苏联共产党在哈萨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的分支。该党成立于1936年。 1991年9月8日,哈萨克共产党召开非例行的紧急代表大会,大会通过了“脱离苏共,获得独立政治地位的根本决定”,宣布将哈萨克共产党更名为“哈萨克斯坦社会党”,并称哈萨克斯坦社会党是哈萨克共产党的合法继承者。部分哈萨克共产党党员不同意此次代表大会的决议,在这次非例行的紧急代表大会之后,他们召开了代表大会,决定成立哈萨克斯坦共产党,认为自己及其拥护者才是哈萨克共产党的真正合法继承者。.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哈萨克共产党

哈萨克斯坦共产党

哈萨克斯坦共产党(Қазақстан Коммунистік партиясы,Коммунистическая партия Казахстана)是哈萨克斯坦的一个非法的共产主义政党。.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哈萨克斯坦共产党

哈萨克斯坦总统

哈萨克斯坦总统是哈萨克斯坦共和国的国家元首和国家武装力量的最高领导人。1990年4月24日,苏联首次设立哈萨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总统职务。苏联加盟共和国哈萨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末任总统和独立主权国家哈萨克斯坦共和国首任总统,均为努尔苏丹·阿比舍维奇·纳扎尔巴耶夫。.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哈萨克斯坦总统

唐努乌梁海

唐努乌梁海(Таңды Урянхай;Урянхайский край;Тагна Урианхай)如今通常只指俄罗斯联邦的“图瓦共和国”,面积为17万平方公里,属于西伯利亚联邦管区的一部分,首府为克孜勒。唐努乌梁海是清代烏梁海的三部分之一,位于外蒙古西北,北至萨彦岭,南到唐努山,西到俄罗斯巴尔瑙尔东南,东到外蒙古库苏古尔泊以东,是一个群山环抱的狭长盆地。 清朝时的唐努乌梁海不仅包含俄罗斯联邦的“图瓦共和国”的绝大部分,还包含今天俄罗斯的阿尔泰共和國及外蒙古的库苏古尔省的大部分,总面积约24万平方公里。唐努乌梁海蒙古被編為五旗,由烏里雅蘇臺將軍直接管轄。唐努乌梁海不属于外蒙古(喀爾喀四部),而是不設札薩克的內屬蒙古。 唐努乌梁海地区,早在汉代便有中国人活动痕迹。唐代为都播地,隶属安北都护府管辖,正式纳入中国版图。宋金时属西辽政权,称谦谦州。元代属岭北行省,称益兰州。明代属蒙古瓦剌部,清代称为唐努乌梁海,为外蒙古扎萨克图汗辖地。清末,大批俄羅斯移民進入唐努烏梁海。 1911年外蒙古独立後,唐努烏梁海被俄羅斯帝國控制。1913年中俄聲明將唐努烏梁海與科布多一併劃入“外蒙古自治區域”。1919年一度被中國軍隊收復。1921年,布爾什維克黨在唐努烏梁海成立“唐努-圖瓦人民共和國”,不久改名為圖瓦人民共和國,蘇聯承認其為獨立國家。1944年改稱“圖瓦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被併入蘇聯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现在唐努乌梁海仍然是俄罗斯联邦的一個共和國,隸屬于西伯利亚联邦管区。中华民国政府一直没有承认,1948年5月,中華民国驻苏大使傅秉常照会苏联外交部,声明唐努乌梁海为中華民国领土,但蘇聯方面並未理會。 根据资料称,图瓦人目前占该地人口的82%(2010年人口统计)。图瓦人係蒙古族的一支,明代称烏梁海人,后来迁徙至唐努乌梁海地区,改称为图瓦或土瓦人。另一种观点认为,图瓦人属于突厥人的一支,证据包括图瓦语被公认属于突厥语族而非蒙古语族。唐代屬鐵勒中的都波,受突厥與回紇統治,元代稱禿巴,是林木中百姓。 1992年,苏联解体后,“图瓦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通过主权宣言,宣布成为主权国家,并更名为“图瓦共和国”。由于苏联的国家主体俄罗斯联邦没有解体,该国最后仍为俄罗斯联邦主体之一,名为“俄罗斯联邦图瓦共和国”。.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唐努乌梁海

唐铎 (少将)

唐铎()湖南益阳县岳家桥乡人,名灵运,字金城,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1955年少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辽宁省委员会副主席。.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唐铎 (少将)

冰岛共产党

冰岛共产党(冰岛语:Kommúnistaflokkur Íslands)是1930年-1938年存在的一个冰岛共产主义政党。 1922年,冰岛的社会民主党左翼建立了马克思主义小组。1930年,数个冰岛马克思主义团体合并为冰岛共产党。 1938年,冰岛共产党与冰岛社会民主党左翼合并为人民团结党-社会党。人民团结党-社会党继续与苏联共产党保持紧密关系。 Category:欧洲共产党 Category:冰岛政党.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冰岛共产党

冷战

冷戰(Cold War)指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以美國及英國為首的--、與以蘇聯為首的--之間长达半世纪的政治對抗。一般认为,冷战始于1947年美国提出“杜鲁门主义”,结束于1989年苏东剧变。在二戰結束後,原先結盟對抗納粹德國的美國及蘇聯成為世界上僅有的兩個超級大國,但兩國持有不同的經濟和政治體制:美國及其他北約成员国为資本主義陣營,而蘇聯及其他华约成员国則为社会主义阵营,兩方也因此展開了數十年的對立。冷戰的名稱來自於雙方從未正式交戰的特點,因為在冷戰期間,美蘇雙方所持有的大量核武器,為兩國帶來相互保證毀滅能力。 在數十年的冷戰中,雙方的關係和冷戰的激烈性也不斷變化。重大的幾次衝突事件包括了第二次國共內戰(1946年—1949年)、柏林封鎖(1948年—1949年)、朝鲜战争(1950年—1953年)、第二次中東戰爭(1956年)、古巴飛彈危機(1962年)、越南战争(1959年—1975年)、蘇聯-阿富汗戰爭(1979年—1989年)、蘇聯擊落大韓航空007號班機(1983年)、以及北約優秀射手演習(1983年)等等。他們透過軍事的結盟、戰略部隊的佈署、對第三國的支援、間諜和宣傳、科技競爭(如太空競賽)以及核武器和傳統武器的軍備競賽來進行非直接的對抗。美蘇兩方在許多第三世界的國家進行了一系列政治和軍事的衝突,包括了拉丁美洲、非洲、中東、和東南亞地帶。為了減緩核戰爭的風險,兩方曾在1970年代試圖以緩和政策減緩軍事對立。 從1980年代開始美國就在總統隆納·雷根政府的執政下,對蘇聯發起了一系列外交、軍事和經濟上的攻勢和施壓,再加上社会主义阵营本身的經濟發展陷入了嚴重的停滯,因此,在1980年代中期,蘇聯在新任蘇共中央總書記戈巴契夫的領導下,實施了經濟改革(1987年)和開放政策(1985年)。然而東歐國家從蘇聯獨立的傾向卻只增不減,尤其以波蘭的團結工聯最為突出。種種壓力累積之下,戈巴契夫在1989年停止了對東德的支援,導致了蘇聯旗下的衛星國,在數週內一一脫離,令蘇聯最後在1991年年底徹底解體,資本主義反共陣營取得勝利。在冷戰結束後,美國成為了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冷戰使當時無數國家的命運和人民的生活都發生重大改變,留下的影響更有不少存留至今。此外冷戰中的核戰爭和間諜戰、高科技軍備等成分也成為了大眾文化常見的題材。.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冷战

军事委员会

“军事委员会”简称“军委”,為一种集體領導軍事體制,多用于社会主义国家或受其影响的国家,可以指:.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军事委员会

军队政治工作学

军队政治工作学是研究军队政治工作的一门学科。所謂軍隊政治工作,也時稱政治作戰、政戰體系、政工體系等,內容包括對軍隊內部的控管,及對敵心理作戰等。政戰(政工)制度源起於蘇聯共產黨在蘇聯紅軍中設置的政治委員,後期的中國國民黨與中國共產黨紛紛仿效。一開始「軍隊政治工作」,主要作為軍隊裡的思想檢查工具。但隨著時代演進,政戰人員的角色也有所轉換。.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军队政治工作学

內部書

內部書是指只面向中华人民共和国统治階層出版發行的僅供內部參考的翻譯著作,為近代中國獨特政治文化之下的產物。內部書也稱灰皮書(內部書最廣為流傳的同種書)或皮書,因其內部發行和選材與內部書無異,只是書皮有特別的用色而已,嚴格來說是內部書的一種。.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內部書

全联盟列宁主义青年共产主义联盟

全联盟列宁主义青年共产主义联盟(Всесоюзный Ленинский Коммунистический Союз Молодёжи (ВЛКСМ) ),又译作苏联列宁共产主义青年团,簡稱苏联共青团(Комсомол),是蘇聯共產黨的青年組織,成立于1918年10月29日,从1922年开始使用这个名字。.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全联盟列宁主义青年共产主义联盟

全联盟共产党(布尔什维克)

#重定向 苏联共产党.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全联盟共产党(布尔什维克)

兩個不能否定

兩個不能否定,即“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歷史否定改革开放前的歷史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歷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歷史时期”,由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總書記習近平於2013年1月5日在中共中央党校“新进中央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上的講話中提出。海疆在线 2013/05/26針對的是中國大陸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的關係。 ETtoday新聞雲 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召開前,中國大陸官媒《人民日報》刊登長篇文章,重申這一論述。 BBC中文網 2013年11月10日.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兩個不能否定

八一九事件

八一九事件(Августовский путч),又稱八月政变、1991年蘇聯政變,是指1991年8月19日至8月21日,蘇聯政府内部一些高級官員企圖廢除戈爾巴喬夫的蘇聯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總書記兼蘇聯總統职务並控制蘇聯,然最终未遂的一场政變。政變領導人均为蘇聯共產黨内的強硬派成員,包括苏联的副总统、总理、国防部长、内政部长、克格勃局长和苏联国防会议副主席等。他們认为戈爾巴喬夫的改革計劃太過激进,並認為他正商議簽訂的新聯盟條約将中央權力过大地分散給與了眾共和國政府。此次未遂政變在短短三天內便瓦解,其后戈爾巴喬夫恢復權力。此事件本为减缓当时在苏联已逐渐扩大的离心运动,但最终效果则是粉碎了戈爾巴喬夫對蘇聯在鬆散體制下可維持一體的希望,并实际上加速了苏联解体。.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八一九事件

共产党

共产党是指奉行共产主义意识形态,以代表无产阶级(即工人阶级)的利益的名义而成立的政党。最早的共产党被认为是1847年成立的共产主义者同盟。现在普遍指以共产主义和卡尔·马克思、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对共产主义与资本主义的阐述为指导思想的政治团体,以将社会推向共产主义社会为最终目标。曾于1917年十月革命后掀起第一次浪潮(即推翻现政权体制建立社会主义国家的运动,当时并无其他成功案例),并于二战后掀起第二次浪潮,中華人民共和國于这一段时间基本建立起全国性的社会主义制度。而共产党与独裁政权的挂钩始于斯大林1922年当选俄国共产党(布尔什维克)中央委员会总书记,后世称之为“斯大林主义”。.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共产党

共产党 (苏联)

#重定向 苏联共产党.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共产党 (苏联)

共产党列表

共产党特指作为原共产国际支部的政党及其衍生的奉行共产主义意识形态的政党,而不是泛指以共产主义为指导意识形态的政党,故本表不包括托洛茨基主义政党和左翼共产主义政党。(参见各国托洛茨基主义组织列表和各国左翼共产主义组织列表)共产党不一定以“共产党”命名,有部分共产党命名为工人党、勞動黨、社会党、人民党等等。而以“共产党”命名的政党也不一定是共产主义政党,如2008年成立的台湾共产党、中华民国共产党、台湾民主共产党、台湾人民共产党、1978年在印度成立的西藏共产党等。本表中的某些政党虽被认为已经在实践上放弃了共产主义,但其纲领和章程中仍保留有奉行共产主义意识形态的内容,所以仍然列入。.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共产党列表

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Communist Information Bureau,缩写为Cominform),是一个共产主义运动的国际组织。二战结束冷战开始时,为对抗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在斯大林和铁托的倡议下,1947年9月,苏联、保加利亚、罗马尼亚、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南斯拉夫、法国、意大利的共产党和工人党在波兰什克拉尔斯卡-波伦巴召开会议,成立了一个类似第三国际的组织,其目的是在各个共产党之间交换情报信息,与会者包括马林科夫、日丹诺夫、卡德尔、德热拉斯、哥穆尔卡。总部最初设立在南斯拉夫的首都贝尔格莱德。苏联试图通过这个组织以达到控制各国共产党的目的,而不愿受苏联的控制,坚持独立自主路线的南斯拉夫领导人铁托与斯大林发生了冲突,最终这两个在社会主义阵营中举足轻重的领导人公开决裂。而南斯拉夫共产党也为此于1948年6月被开除出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其总部也由贝尔格莱德迁移至罗马尼亚首都布加勒斯特。 1956年,随着苏共二十大对斯大林的批判,以及苏共新领导人赫鲁晓夫积极修补与南斯拉夫的关系,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宣告解散。.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先鋒運動

先鋒運動是共產主義黨派當中類似於童軍運動的青少年組織。一般來說,兒童在小學階段就會進入此組織,直到青年階段為止,并通常以红领巾作为标志。青年階段則通常會加入共青團或是類似的組織。1990年代以前,總共約30個國家曾出現過先鋒運動或類似的運動,並且聯合成一個國際性組織,國際兒童和青少年運動委員會,此組織成立於1958年,總部位於布達佩斯。.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先鋒運動

克利缅特·叶夫列莫维奇·伏罗希洛夫

克利缅特·叶夫列莫维奇·伏罗希洛夫(Климент Ефремович Ворошилов,)。前苏联领导人,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国务活动家,苏联元帅(1935年),曾于史達林死后出任苏联名义上的国家元首7年。.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克利缅特·叶夫列莫维奇·伏罗希洛夫

克里姆林宫

克里姆林宫(Московский Кремль)是位于俄罗斯首都莫斯科市中央行政區特維爾區的一個建筑群,為俄羅斯聯邦政府行政總部所在地及象徵建築,同时也是俄罗斯总统驻地。其南面俯瞰莫斯科河,东临聖巴西爾大教堂与红场,西接亚历山大花园与无名烈士墓。四周由宫墙围四座宫殿、四座大教堂、十九座塔楼而成,是俄罗斯克里姆林式建筑的代表之作。莫斯科克里姆林宫是俄罗斯国家的象征,是世界上最大的建筑群之一,享有「世界第八奇景」的美譽,是历史古蹟、文化象徵和艺术古迹的宝库。.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克里姆林宫

克里姆林宮紅場墓園

克里姆林宫红场墓园,直译为克里姆林宫围墙墓园(Некрополь у Кремлёвской стены),位于莫斯科克里姆林宫红墙下,俯瞰红场。苏联政府将几位国内和国际著名的共产党领导人安葬于此,供人缅怀景仰。.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克里姆林宮紅場墓園

勃列日涅夫之死

1982年11月10日,苏联共产党第三任总书记、苏联第五位最高领导人列昂尼德·勃列日涅夫,在多年痼疾之后死于心脏病,享年75岁。11月11日,官方正式通过苏联的电台和电视台发布他的死讯。经过5天的全国哀悼后,苏联官方为其举行国葬,并将之葬于克里姆林宫红场墓园。接替勃列日涅夫出任总书记的尤里·安德罗波夫被任命为勃列日涅夫治丧委员会主席。勃列日涅夫的葬礼于11月15日在莫斯科举行。 葬礼邀请了32位国家元首、15位政府首脑、14位外国使节和4位王子出席。时任美国总统罗纳德·里根拒绝参加,但派遣了时任副总统乔治·老布什出席。安德罗波夫、德米特里·乌斯季诺夫、阿纳托利·亚历山德罗夫和一位工人代表在葬礼上发表了演讲。.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勃列日涅夫之死

勃列日涅夫的影响

要想充分了解苏联晚期历史及其继任者俄罗斯联邦,需要评估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第三任总书记和两任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列昂尼德·勃列日涅夫对后世的影响。列昂尼德·勃列日涅夫自1964年起担任苏共领导人,直至1982年逝世,其18年的统治被认为是苏联晚期社会和经济停滞的时期。 尽管他在国内的改革失败,但他的外交国防政策巩固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的超级大国地位。他在公民之间的受欢迎度于其晚年减弱。苏联人民对共产主义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信仰慢慢凋谢,但依然继续支持的迹象是显而易见的,即便是在他去世的前夜。他死后,政治角力给他和他的家人招来了严重批评。苏联最后一任领导人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引起了共产党员和批评勃列日涅夫统治的苏联人民的支持,而他的统治被称为“停滞时代”。 勃列日涅夫除了留给国家社交经济的停滞,还有政治和个人价值遗产。勃列日涅夫逝世时,他还留下了一个老人政治,一群明显比大多数成年人要年长的领导人。历史学家大都认为勃列日涅夫的统治是停滞的主要成因之一。然而,根据2006年进行的一项调查,61%的受访民众认为勃列日涅夫时代对俄罗斯是有利的。.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勃列日涅夫的影响

勒哈木苏伦·额奈比希

勒哈木苏伦·额奈比希(Lhamsurengiin Enebish,)蒙古族,蒙古国布尔根省毛高德县人,蒙古政治家。曾任蒙古人民革命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国家大呼拉尔主席。.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勒哈木苏伦·额奈比希

国家政治保卫总局

国家政治保卫总局的正式名称为苏联人民委员会国家政治保卫总局(Объединённое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ое политическое управление при СНК СССР,缩写为ОГПУ,拉丁转写为OGPU),它于1923年11月15日由国家政治保卫局(GPU)改组而来。.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国家政治保卫总局

国际劳动节

国际劳动节,又称五一国际劳动节、劳动节、国际示威游行日,是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劳动节。.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国际劳动节

国际列宁学校

国际列宁学校(Международная ленинская школа)是一所在1926年到1938年间,由共产国际在苏联莫斯科经办的官方培训学校。国际列宁学校教授学术课程和地下政治活动技巧,以培养各国共产党干部。学校建立之初由共产国际主席布哈林担任院长,在被联共(布)整肃后,由季米特洛夫兼任院长,基萨诺娃(К.И.Кирсанова)担任副院长并主持工作。.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国际列宁学校

瞿秋白

瞿秋白(),原名瞿懋淼,字熊伯,生于江苏常州,散文作家,文学评论家。他曾两度担任中国共产党实际最高领导人(1927年8月—1928年7月;1930年9月—1931年1月),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领袖和缔造者之一。1935年在福建长汀被南京国民政府逮捕并枪决。江苏常州现有瞿秋白纪念馆。.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瞿秋白

王长江

王长江(),河北省海兴县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学家。.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王长江

理查·佐爾格

查·佐尔格(,,リヒャルト・ゾルゲ,),德俄混血,20世纪最著名的苏联间谍,他的化名是“拉姆齐”(Ramsay)。.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理查·佐爾格

社会主义

會主義(Socialism)是一系列经济体系,,其特点为、民主控制的生产资料(产品、资本、土地、资产等)。这个词也指代与这类体系相关的政治理论。"2.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国家列表

会主义国家列表列出了過去及目前自稱實行社会主义的國家。大部分社會主義國家受到蘇聯的影響而實施馬克思列寧主義。他們使用大致相同的“社會主義”定義,在通往共產主義的道路上稱自己為社會主義國家。出於這個原因,西方人士大多稱之為“共產主義國家”(雖然社會主義國家本身並不使用這個名字)。事實上,“社會主義”有許多不同的說法。在許多情況下,其確切意義並不容易被解讀。 历史上共出现过几十个社会主义国家。 目前,世界上共有14個國家在憲法中規定本國實行社會主義制度,其中有4个以共产党为法定执政党並奉行馬克思列寧主義(、、、)。.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国家列表

社会主义纹章

会主义纹章最早于1922年由苏联开始使用社会主义纹徽样式,并出现在苏联国徽之上。其图案多由麦穗、金色或红色五角星、锤子与镰刀、太阳、齿轮构成。;主要元素有.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纹章

社会民主党

会民主党有兩种定義。狹義的、現代國際政治學上比較廣爲接受的,是指社会民主主义政黨。廣義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所使用的,是泛指社会民主主义和民主社会主义以及相類似的左派立場的政黨,不同於以苏联共产党為代表的該型態政党。廣義的社會民主黨的国际组织是社會黨國際。.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社会民主党

科学大纲

以下大綱是科學的主題概述: 科学(Science,Επιστήμη)是通過經驗實證的方法,對現象(原來指自然現象,現泛指包括社會現象等現象)進行歸因的学科。科学活动所得的知识是条件明确的(不能模棱两可或随意解读)、能经得起检验的,而且不能与任何适用范围内的已知事实产生矛盾。科学原仅指对自然现象之规律的探索与总结,但人文学科也被越来越多地冠以“科学”之名。 人们习惯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把科学划分为不同的类别,传统的自然科学主要有生物學、物理學、化學、地球科學和天文學。逻辑学和数学的地位比较特殊,它们是其它一切科学的论证基础和工具。 科学在认识自然的不同层面上设法解决各种具体的问题,强调预测结果的具体性和可证伪性,这有别于空泛的哲学。科学也不等同于寻求绝对无误的真理,而是在现有基础上,摸索式地不断接近真理。故科学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偏差的纠正史。因此“科学”本身要求对理论要保持一定的怀疑性,因此它绝不是“正确”的同义词。.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科学大纲

突厥斯坦 (消歧义)

突厥斯坦(察合台突厥语:ترکستان / Türkistan;ترکستان / Türkistan;ترکستان / Torkistan;الترکستان / al-Turkistan;Turkistan / Turkestan),旧译土耳其斯坦)一词为伊朗语「突厥人的国家」、「突厥之地」之意。突厥斯坦作为一个文化地理概念,一直被当地民族及与当地有政治经济联系的周边民族所广泛使用,其範圍大致为东起戈壁沙漠,西濱裏海,南接西藏、克什米尔、阿富汗中部、伊朗东部,北连西西伯利亞在内的广大中亚地区。同时,突厥斯坦还可以指:.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突厥斯坦 (消歧义)

突厥斯坦共产党

突厥斯坦共产党(俄语:Коммунистическая партия Туркестана)是苏联共产党在突厥斯坦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的分支。该党成立于1918年6月。1922年,该党成员接近一半是俄罗斯人,其余为中亚各少数民族。1924年,苏维埃中亚地区行政区划调整,突厥斯坦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不复存在,该党也随之解散。 Category:苏联共产党 Category:亚洲共产党 Category:乌兹别克斯坦政党 Category:哈萨克斯坦政党 Category:吉尔吉斯斯坦政党 Category:塔吉克斯坦政党 Category:土库曼斯坦政党.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突厥斯坦共产党

立陶宛一月事件

立陶宛一月事件(Sausio įvykiai),是苏联末期于1991年1月苏联军队镇压独立运动高涨的立陶宛人民,导致立陶宛抗议者死伤的事件。此事件在欧美国家被称为“血腥的星期日”(Bloody Sunday),在立陶宛则称为“一月事件”。 1990年3月11日,立陶宛最高议会通过了《》,决定脱离苏联独立。此事件刺激了苏联共产党党内的保守派和苏联军方,最终决定采用武力迫使立陶宛放弃独立。 1991年1月8日,苏联军队被派往立陶宛,其中包括克格勃特种部队和阿尔法小组。1月10日,戈尔巴乔夫对立陶宛最高议会下达最后通牒,声称立陶宛此次法案违反苏联宪法,要求立即撤销,遭到立陶宛最高议会发言人、总理的拒绝。 1月11日,苏联决定进行军事介入。11时50分,苏联军队占领维尔纽斯的立陶宛国防部。12时00分,包围维尔纽斯出版中心,随后占领了这栋建筑物。苏军对市民开炮,导致数人受伤。15时00分,反独立派的立陶宛共产党在中央委员会建筑物中举行记者招待会,宣布成立“立陶宛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救国委员会”,自称为唯一合法政府。16时40分,立陶宛外交部长致电苏联外交部,对苏联军队在立陶宛的暴力行为表示严重关切。21时00分,苏联军队控制了内门奇内的一个电视转播中心。23时00分,苏军占领了维尔纽斯铁路的调度办公室。铁路交通随即中断,但数小时后恢复。 1月12日,立陶宛最高会议举行连夜会议。蓝茨伯基斯先后三次致电戈尔巴乔夫,但未能接通。立陶宛全境的国民自发聚集,守卫最高会议大楼、广播电台、电视塔、主要电话局等重要据点,围成人盾。 1月13日1时50分,苏联军队向守卫电视塔的非武装民众开炮,导致13人被杀、1人心脏病发作死亡。一部分苏联军队倒戈向苏联军队开炮,导致一名军人死亡。2时00分,对广播电台和电视台进行袭击,电视讯号中断。大量支持独立的民众自发保卫最高会议大楼,夜间有2万人,早上达到5万人。他们在最高会议大楼内外设立临时礼拜所并举行祈祷,高唱民族歌曲。军车和战车车列近前,没有攻击。 立陶宛政府向全苏联和西方世界发表声明,对此次攻击事件表示强烈谴责,国际上纷纷谴责苏联的行为是对主权国家的侵略。挪威政府向联合国起诉苏联的暴行,波兰政府也宣布支持立陶宛,对苏联军队的行为进行强烈谴责。基辅、塔林、里加等多个城市发生支持立陶宛的民众集会。1月13日以后,苏军的占领仍然继续,但没有大规模冲突。2月4日,冰岛政府率先承认立陶宛独立,并与其建立外交关系。受到国际上的压力,戈尔巴乔夫表明自己反对使用武力,并下令苏军停止攻击。2月9日,立陶宛举行独立公投,93.24%的投票者赞成独立。.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立陶宛一月事件

立陶宛共产党

立陶宛共产党(立陶宛语:Lietuvos komunistų partija)是立陶宛的一个已不存在的共产主义政党。 该党成立于1918年10月。1919年3月–1920年9月,该党一度与白俄罗斯共产党(布尔什维克)合并为立陶宛和白俄罗斯共产党(布尔什维克)。在1940年以前,该党一直处于非法状态。 1940年,苏联占领立陶宛后,该党成为全联盟共产党(布尔什维克)的立陶宛分支,改名为立陶宛共产党(布尔什维克),并作为立陶宛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的执政党。1952年,该党又采用了最初的名称。 1989年,波罗的海三国发生了名为“歌唱革命”的群众抗议活动。受此影响,立陶宛共产党宣布脱离苏联共产党领导。1990年该党重组为立陶宛民主劳动党。2001年,该党并入了立陶宛社会民主党。 1990年,忠于苏联共产党的立陶宛共产党党员成立了立陶宛共产党(基于苏共纲领)。该党在1991年立陶宛一月事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组织了立陶宛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救国委员会。1991年八一九政变失败后,该党被立陶宛当局禁止活动。后来,该党的一些党员重建了“立陶宛共产党”,在地下运作,并参加了共产党联盟-苏联共产党。.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立陶宛共产党

立陶宛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立陶宛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Lietuvos Tarybų Socialistinė Respublika,Литовская Советская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ая Республика),苏联的加盟共和国,简称立陶宛。 1918年,立陶宛宣布独立,成立立陶宛王国、以德国王子为国王;11月又宣布为共和国。同年年底至翌年年初,立陶宛部分地区先后建立了苏维埃政权,1919年2月~8月曾经成立过立陶宛-白俄羅斯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根据《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秘密协定书中的约定,立陶宛被划为苏势力范围,1940年,苏联入侵立陶宛,同年7月成立立陶宛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8月,苏联正式吞并立陶宛。8月1日蘇共37周年黨慶當天設立為蘇聯直轄的加盟共和國。立陶宛位于波罗的海沿岸,分别和拉脱维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白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波兰和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的飞地加-里-宁格勒州接壤。首都维尔纽斯。 立陶宛被苏联吞并后,反抗苏联占领的民族主义活动时有发生。1985年,戈尔巴乔夫掌握苏联权力后,开始进行政治改革。1988年底,立陶宛人民的“争取改革运动”(立陶宛语称为“萨尤季斯”:Sąjūdis)成立。该组织首先提出了废除1939年的苏德条约问题,否定并入苏联的合法性。1989年,萨尤季斯同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的人民组织利用苏德条约签订50周年之际,高唱立陶宛共和国国歌、呼喊“打倒俄罗斯帝国”等口号。1990年,萨尤季斯在立陶宛最高苏维埃(议会)选举中获胜,取得执政党的地位,新的苏维埃通过“关于回復独立的立陶宛国家”的协议,宣布国家独立,定国名为“立陶宛共和国”,并恢复1940年前的国旗。立是苏联15个加盟共和国中第一个宣布独立的共和国。 萨尤季斯的独立主张遭到苏联当局的激烈反对。为镇压立陶宛独立,苏联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出兵占领了维尔纽斯。1991年,苏联与立陶宛的各种矛盾日趋尖锐,社会动荡加剧。苏联八一九事件后,苏联国务委员会于9月6日承认立陶宛独立,苏联随后解体。立陶宛正式独立。 * Category:1940年建立的國家或政權 Category:1991年終結的國家或政權.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立陶宛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第三国际

共产国际(Коммунистический интернационал,缩写为Коминтерн),通称第三国际(Третий интернационал),是一个共产党和共产主义组织的国际联合组织,1919年3月在列宁领导下成立,总部设于蘇聯莫斯科。1943年5月15日,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主席团作出《关于提议解散共产国际的决定》;并于5月25日公开宣布《解散共产国际的决议》,声言这是为了适应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发展,便于各国共产党独立处理问题。.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第三国际

第三次莫斯科审判

右派-托派反苏联盟审判(Процесс антисоветского «право-троцкистского блока»),又称第三次莫斯科审判(Третий Московский процесс)或二十一人审判,是指1938年3月在莫斯科审判中对前二十一名布尔什维克、老布尔什维克的前苏联著名政治和其他人物的审判。它是莫斯科审判的最后一部分,之后,大清洗结束。.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第三次莫斯科审判

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前年表

本條目涵蓋自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至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前的期間(1918年-1939年),包含軍事衝突、外交折衝、政治角力及各式條約的簽訂等等,影響或導致第二次世界大戰之事件。.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前年表

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帮

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帮(Днепропетровская клика),指的是苏联共产党内的一个非正式派系,源于苏联领导人列昂尼德·伊里奇·勃列日涅夫就任总书记后提拔任用了一批非莫斯科的边缘人物,因他本人出生在乌克兰第聂伯罗捷尔任斯克市,毕业于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冶金学院,又担任过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州委第一书记,提拔任用的主要成员多为他早期的第聂伯罗亲信与同乡,所以派系印象鮮明。.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帮

策伦皮勒·贡布苏伦

伦皮勒·贡布苏伦(Tserenpiliin Gombosüren,)蒙古前杭爱省人,蒙古人民共和国政治人物 。.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策伦皮勒·贡布苏伦

米哈伊尔·安德列耶维奇·苏斯洛夫

米哈伊尔·安德烈耶维奇·苏斯洛夫(Михаил Андреевич Суслов,),苏联政治家,长期担任苏联共产党中央政治局委员和中央书记处书记,在最高权力核心担任要职,负责苏联意识形态工作。苏斯洛夫有两个非正式称号:对于同志,他是“头号思想家”,对于反对者,他是“灰衣主教”。 苏斯洛夫为人非常低调、沉默,给人深邃的学者的印象。他戴眼镜,身材高瘦,面目清秀。总是身穿整洁的深灰色西服。他为人随和,对任何人都彬彬有礼,经常和跟他职位差了十万八千里的普通干部握手言欢,并用爱称相称。对于交给他的讲稿,他从来不改动内容,但一定要去掉尖刻的词句。他说话非常有逻辑,经常引用当前老大的话。没有什么紧急的事情的话,他会把座车停在克里姆林宫以外一定距离的地方,然后走路上班。据说他的车速从来没有超过过60公里每小时。在主席台上的时候更加明显,他没有其他人那样的豪放劲。.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米哈伊尔·安德列耶维奇·苏斯洛夫

米哈伊尔·亚历山德罗维奇·切尔诺夫

米哈伊尔·亚历山德罗维奇·切尔诺夫(Михаил Александрович Чернов,),苏联、俄罗斯政治家。 出生在今日伊万诺沃州维丘加的一个纺织工人家庭里。1909年,他成为一名孟什维克,毕业于科斯特罗马的一个大学预科学校。1913年至1917年,在莫斯科大学学习数学和物理学,在此期间,他成为德米特里·富尔马诺夫的一个亲密朋友。1920年,成为联共(布)的党员。 切尔诺夫后来在1934年至1937年担任委员。1937年10月29日被解除职务。1937年11月7日被捕,他的妻子和家庭不久后都被逮捕。他成为第三次莫斯科审判的被告人之一,并于1938年3月13日被判处死刑,两天后被枪决。其妻不久后亦被枪决,其子送往古拉格。 1988年,切尔诺夫获得平反。 Category:苏联政治人物 Category:孟什维克 Category:布尔什维克 Category:大整肅受難者.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米哈伊尔·亚历山德罗维奇·切尔诺夫

米哈伊尔·佩特罗维奇·西蒙诺夫

米哈伊尔·佩特罗维奇·西蒙诺夫(Михаи́л Петро́вич Си́монов,),俄羅斯飛機設計師,曾任苏联苏霍伊设计局总设计师。.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米哈伊尔·佩特罗维奇·西蒙诺夫

米哈伊尔·彼得洛维奇·弗里诺夫斯基

米哈伊尔·彼得洛维奇·弗里诺夫斯基(Михаил Петрович Фриновский,),苏联军官、特务。他是内务人民委员部副委员,为叶若夫的副手和亲信。后失势,同叶若夫一起被处决。.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米哈伊尔·彼得洛维奇·弗里诺夫斯基

米哈伊尔·瓦西里维奇·伏龙芝

米哈伊尔·瓦西里维奇·伏龙芝(Михаил Васильевич Фрунзэ,),苏联与吉尔吉斯斯坦的共产党人、军事家、统帅,與托洛茨基同是蘇俄軍事體系的建構者。.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米哈伊尔·瓦西里维奇·伏龙芝

米哈伊尔·马尔科维奇·鲍罗廷

米哈伊尔·馬爾科維奇·鮑羅廷(Михаи́л Ма́ркович Бороди́н,),俄羅斯猶太人,原名米哈伊尔·格鲁申貝格(Михаил Грузенберг),黨內化名:Kirill,1923年至1927年期間的共產國際駐中國代表及蘇聯駐中國廣州政府代表。是协助孫中山联俄容共(“第一次國共合作”)的主要人物。.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米哈伊尔·马尔科维奇·鲍罗廷

米哈伊尔·谢尔盖耶维奇·索洛缅采夫

米哈伊尔·谢尔盖耶维奇·索洛缅采夫(Михаи́л Серге́евич Соло́менцев;)是一名苏联政治人物。他出生于叶列茨附近,1940年毕业于列宁格勒理工大学。索洛缅采夫在1963年至1964年间曾是哈萨克斯坦共产党中的一名公务员,之后在顿河畔罗斯托夫领导一个党支部到1966年。1966年被调入苏共中央委员会任书记,1971年起任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部长会议主席。1983年调入政治局直到5年后被戈尔巴乔夫剔除。.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米哈伊尔·谢尔盖耶维奇·索洛缅采夫

米哈伊尔·谢苗诺维奇·苏尔科夫

米哈伊尔·谢苗诺维奇·苏尔科夫(Михаи́л Семёнович Сурко́в,)是苏联党和国家领导人。.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米哈伊尔·谢苗诺维奇·苏尔科夫

米哈伊爾·尼古拉耶維奇·圖哈切夫斯基

米哈伊爾·尼古拉耶維奇·图哈切夫斯基(Михаил Николаевич Тухачевский,),苏联红军总参谋长(1925年11月13日-1928年5月5日)、苏联元帅。在1937年的图哈切夫斯基案件中,他指控参与“反苏阴谋”被秘密逮捕判处死刑,并立即枪决。.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米哈伊爾·尼古拉耶維奇·圖哈切夫斯基

米哈伊爾·尼科拉耶維奇·伯克洛夫斯基

米哈伊爾·尼科拉耶維奇·伯克洛夫斯基(Михаил Николаевич Покровский,),蘇聯政治人物,蘇聯建國後的第一任莫斯科市长。.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米哈伊爾·尼科拉耶維奇·伯克洛夫斯基

米哈伊爾·彼得羅維奇·基爾波諾斯

米哈伊尔·彼得罗维奇·基尔波诺斯(Кирпонос, Михаил Петрович,),苏联红军上将,苏联英雄。 基尔波诺斯在1915年加入俄军,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在军中作军医。1917年二月革命时期,因受到士兵拥戴,被选为所在部队的士兵委员会主席。1918年5月加入苏共。参加过苏联国内战争,在红军中历任营长、团参谋长、副团长、团长。1927年从伏龙芝军事学院毕业。1934至1939年任喀山步兵学校校长。苏芬战争期间,任第70步兵师师长,由于战绩突出,于1940年获苏联英雄称号,并升任列宁格勒军区司令。1941年接替朱可夫担任基辅特别军区司令。同年获上将军衔,并在苏共18大上当选中央候补委员。苏德战争爆发后,任西南方面军司令。 在西部前线所有的苏联方面军中,基尔波诺斯的西南方面军对战争的准备是最充分的,基尔波诺斯对战争警惕性也极为敏锐,当侦察到德军开始撤去边界上的障碍物时,他即命令筑垒地域部队开进前沿阵地,但总参谋长朱可夫认为这会刺激德国人挑起武装冲突而撤消了他的命令。 战争爆发后,基尔波诺斯指挥西南方面军进行了卓有成效的防御,使德军在乌克兰战场进展缓慢。但由于其北部巴甫洛夫的西方方面军和其南部秋列涅夫的南方方面军的溃败,使得西南方面军两翼被德军包抄,有被合围的危险。面对严峻的形势,基尔波诺斯于9月10日向大本营请求撤退,但11日斯大林的电报却要求他向敌人发起进攻,基尔波诺斯服从了这一命令。9月15日,由于布良斯克方面军的叶廖缅科未能实现他向斯大林作出的“粉碎古德里安”的保证,古德里安与克莱斯特的装甲集群在洛赫维察会师,西南方面军被德军合围。 9月17日莫斯科终于下达了撤退的命令。9月19日基辅沦陷,9月20日基尔波诺斯率部突围时在洛赫维察西南的舒梅伊科沃的树林裡被流弹击中阵亡,他的参谋长图皮科夫少将和军事委员布尔米斯坚科也在这天先后阵亡。9月25日基辅會戰结束,苏军66万人被俘。 两年后的1943年9月,苏军重新夺回此地后,为基尔波诺斯将军举行了正式的葬礼。今天人们可以在这里看到一座手握冲锋枪的苏军士兵雕像,雕像旁的石碑上面写着“1941年9月20日,西南方面军司令员米哈伊尔·彼得罗维奇·基尔波诺斯上将在此牺牲”。.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米哈伊爾·彼得羅維奇·基爾波諾斯

米科拉斯·马尔蒂诺维奇·布罗基亚维丘斯

米科拉斯·马尔蒂诺维奇·布罗基亚维丘斯(Ми́колас Ма́ртинович Бурокя́вичюс (Бурокявичус),Mykolas Burokevičius,)立陶宛人,苏联党和国家领导人,苏联解体后被裁定参与维尔纽斯事件拘押至2006年。.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米科拉斯·马尔蒂诺维奇·布罗基亚维丘斯

米爾賽德·蘇丹-加里耶夫

米爾賽德·蘇丹-加里耶夫(Мирсәет Хәйдәргали улы Солтангалиев,Мирсаид Хайдаргалиевич Султан-Галиев,),伏爾加韃靼人,蘇聯共産黨高级干部。潘志平,俄国鞑靼斯坦“扎吉德”运动与近代维吾尔启蒙运动,西北民族研究2014(3):23-34.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米爾賽德·蘇丹-加里耶夫

米特罗凡·伊万诺维奇·涅杰林

米特罗凡·伊万诺维奇·涅德林(Митрофа́н Ива́нович Неде́лин,),为苏联炮兵主帅,战略火箭军的首任总司令,第4、5届最高苏维埃副主席,第19、20届苏共代表大会代表,苏共中央候补委员,1960年死于战略导弹发射事故。.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米特罗凡·伊万诺维奇·涅杰林

納哈佩特

《納哈佩特》(Նահապետ),又名《生命得勝》(Life Triumph),是一部在1977年上映的亞美尼亞劇情片,劇情乃是基於赫拉奇亞·科恰爾所創作同名小說,講述一名亞美尼亞大屠殺生還者的故事。.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納哈佩特

納甘M1895轉輪手槍

納甘M1895(Револьвер системы Нагана,意為:納甘系統轉輪手槍)是由比利時工業家萊昂·納甘為俄羅斯帝國所研發的7發雙動式轉輪手槍,發射7.62×38mmR彈藥。與大部份轉輪手槍的運作原理不同,此槍採用了特殊的氣體密封式設計。在手槍的擊鎚被拉低後其彈巢會向前移動,同時亦封閉了彈巢與槍管之間的空隙,增加了子彈的初速,並容許武器能夠被消音(這種功能在一般的轉輪手槍並不常見)。納甘轉輪手槍更獲多國軍警採用,採用此槍的國家包括:瑞典(7.5 mm M1887)、挪威(M1893)、波蘭和希臘等。這些轉輪手槍與俄羅斯採用的十分類似,但並沒有加入氣動密封式的機制。.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納甘M1895轉輪手槍

紅領巾

红领巾(Пионе́рский га́лстук;;;西班牙語:Pañoleta roja)是大多数社会主义国家和部分国家的先鋒運動组织成员所佩戴标志的统称,常为红色的三角形领巾,与童军运动的领巾类似。.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紅領巾

維克多·費奧多羅維奇·亞努科維奇

維克托·費奧多羅維奇·亞努科維奇(俄语:Виктор Фёдорович Янукович,乌克兰语:Віктор Федорович Янукович,Viktor Fedorovych Yanukovych,)是烏克蘭政治人物,前任乌克兰總統,曾經三度出任總理。2014年2月,烏克蘭國會表決通過将其革職,但逃亡到俄罗斯的他仍宣称自己是被暴力非法奪權,是合法的乌克兰總統,并为俄罗斯所承认。2015年1月12日,国际刑警组织宣布将亚努科维奇列入“红色通缉令”名单,对其全球通缉。.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維克多·費奧多羅維奇·亞努科維奇

維克托·安巴楚勉

維克托·安巴楚勉(Վիկտոր Համբարձումյան,ISO 9985:Viktor Hambardzumyan,俄化名:Виктор Амазаспович Амбарцумян,俄語羅馬化:Viktor Amazaspovich Ambartsumian,維克托·阿馬扎斯波維奇·阿姆巴楚米揚,),亞美尼亞天文物理學家,是理論天文物理學的奠基者。他的研究主要是在恆星天文學和星雲、恆星系統動力學、恆星與星系的天體演化學,並在數學物理上作出貢獻。 安巴楚勉於1961到1964年擔任國際天文聯會會長、並曾經兩次擔任國際科學理事會會長(1966年-1972年)。他也擔任過蘇聯科學院院士、英國皇家學會、美国国家学院和印度科學院外籍院士。而他獲得的多個獎項中有史達林獎(1946年、1950年)、社会主义劳动英雄(1968年、1978年)、俄羅斯聯邦國家獎、英國皇家天文學會金質獎章、太平洋天文學會布魯斯獎、亞美尼亞國家英雄。安巴楚勉是布拉堪天文台的建立者。.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維克托·安巴楚勉

總書記

总书记或第一书记,作为政党最高领导职务的正式职称为“中央委员会总书记”或“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以共产党、劳动党、社会党和其他左翼政党较多使用,在一党执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中,总书记在多数情况下是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的主要头衔,其地位和权力甚至凌驾于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總書記

红旗

紅旗(■)意即紅色的旗帜,通常是警告、戒严的信號或革命以及左翼政治的標誌。 红旗通常在政治上是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的象征,或在广义上代表左翼。其与左翼政治的联系是从法国大革命开始的。在1848年革命中社会主义者们将红旗定为他们的标志,随着1871年巴黎公社中的使用,红旗逐渐成为了共产主义的象征。一些共产主义国家,例如苏联、中国和越南的国旗亦受到红旗的影响。红旗也成为了一些民主社会主义和社會民主主義的标志。 一些国家曾使用纯红色旗帜作为国旗,如匈牙利苏维埃共和国、巴伐利亚苏维埃共和国、巴林(1820年以前)、摩洛哥(1600至1915年)、桑给巴尔(1896年8月27日到1963年12月10日)、也门穆塔瓦基利亚王国等。.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红旗

纳粹主义与斯大林主义的比较

许多作家做出了纳粹主义与斯大林主义的对比,其中他们考虑过这两种意识形态是否相近或不同、这些结论怎样影响人們对20世纪历史的理解、这两种制度之间存在什么聯繫,以及为何两者在同一时期声名显赫的问题。有关所有这些问题的答案已经被争论过。Geyer (2009).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纳粹主义与斯大林主义的比较

维塔利·伊万诺维奇·沃罗特尼科夫

维塔利·伊万诺维奇·沃罗特尼科夫(Вита́лий Ива́нович Воротнико́в,拉丁轉寫:Vitaly Vorotnikov,)是前苏联和现俄罗斯联邦的政治人物。他曾于1979年至1982年间擔任蘇聯駐古巴大使,1983年至1988年间担任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部长会议主席(总理),以及于1988年至1990年间担任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维塔利·伊万诺维奇·沃罗特尼科夫

维塔利·瓦西里耶维奇·费多尔丘克

维塔利·瓦西里耶维奇·费多尔丘克 (Виталий Васильевич Федорчук) (1918年12月27日 – 2008年2月29日),苏联政治家,克格勃第五任主席(1982年在位)。Montgomery, Isobel (7 July 1999).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维塔利·瓦西里耶维奇·费多尔丘克

维多利亚·勃列日涅娃

维多利亚·彼得罗芙娜·勃列日涅娃(Виктория Петровна Брежнева; )是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和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列昂尼德·勃列日涅夫的夫人。她是尤里·勃列日涅夫和加林娜·勃列日涅娃的母亲。.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维多利亚·勃列日涅娃

维亚切斯拉夫·亚历山德罗维奇·马雷舍夫

维亚切斯拉夫·亚历山德罗维奇·马雷舍夫 (1902年12月3日 – 1957年2月20日)是苏联1940年代与1950年代的工业领导人之一。.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维亚切斯拉夫·亚历山德罗维奇·马雷舍夫

维亚切斯拉夫·米哈伊洛维奇·莫洛托夫

维亚切斯拉夫·米哈伊洛维奇·莫洛托夫(Вячеслав Михайлович Молотов,),原名维亚切斯拉夫·米哈伊洛维奇·斯克里亚宾(Вячеслав Михайлович Скрябин),早年参加革命时,将姓氏改为“莫洛托夫(Молотов)”取“锤子”之意(俄文“锤子”为молот)。1930年-1941年任苏联人民委员会主席(政府总理),1942年-1957年任苏联人民委员会(1946年后改称部长会议)第一副主席,1939年-1949年及1953年-1956年兼任外交人民委员(1946年后改称外交部长),1957年6月被降为驻蒙古大使,1964年被开除党籍,勒令退休。1984年恢复党籍。.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维亚切斯拉夫·米哈伊洛维奇·莫洛托夫

维亚切斯拉夫·鲁道福维奇·缅任斯基

维亚切斯拉夫·鲁道福维奇·缅任斯基(Вячесла́в Рудо́льфович Менжи́нский,Wiaczesław Mężyński;),又译明仁斯基,是一位波兰裔俄罗斯革命家、苏联政治人物。他在1926年至1934年担任苏联国家政治保卫局主席。緬任斯基可以流利使用朝鲜语、中文、土耳其语和波斯语。.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维亚切斯拉夫·鲁道福维奇·缅任斯基

维德孔·吉斯林

维德孔·亚伯拉罕·劳里茨·容松·吉斯林(Vidkun Abraham Lauritz Jonssøn Quisling,),挪威军官和政治人物,第二次世界大战纳粹德国占领挪威时期名义政府首脑。 1921年期间,吉斯林和弗里乔夫·南森共同于组织人道主义援助活动,获得国际声誉。此后吉斯林担任挪威驻苏联外交人员,亦代表英国行使在苏外交职责。1929年他返回挪威,并于日后出任(1931年–1932年)及(1932年–1933年)所领导的农业党政府。 1933年吉斯林退出农业党,组建新法西斯政党。他对挪威左派发起攻击,由此获得一定支持,但仍不足以获取任何挪威议会议席。1940年时的国民联盟仍仅为一边缘政党。1940年4月9日,德国入侵挪威,吉斯林发动世界史上首次广播电台政变,试图夺取政权,但德方拒绝支持他领导的政府,政变就此失败。 1942年至1945年,吉斯林担任挪威首相,同平民(非军事)领导人共同领导挪威政权。其领导的亲纳粹傀儡政府主要由国民联盟人士组成,参与通敌活动,并协助了纳粹德国最终解决方案的执行。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吉斯林被捕并送上法庭,所控侵吞公款、谋杀及叛国罪名成立,判处死刑。1945年10月24日,吉斯林于奥斯陆阿克斯胡斯城堡受行刑队枪决。吉斯林所作所为在生前和逝后均不受好评,“吉斯林”(quisling)就此在欧洲多国语言中成为通敌者或卖国贼的代名词。.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维德孔·吉斯林

维克托·彼得罗维奇·尼科诺夫

维克托·彼得罗维奇·尼科诺夫(Виктор Петрович Никонов,)苏联党和国家领导人。.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维克托·彼得罗维奇·尼科诺夫

维克托·祖布科夫

维克托·阿列克谢耶维奇·祖布科夫(Виктор Алексеевич Зубков,),俄罗斯政治家,前任俄罗斯财政部第一副部长兼俄罗斯联邦金融监管局局长,2007年9月12日,俄罗斯总统弗拉基米尔·普京签署总统令任命他为俄罗斯总理。 祖布科夫出生于斯维尔德洛夫斯克州,早年从事农业管理工作,曾担任国营农场场长18年。1985年进入列宁格勒市政府工作,1991年后曾辅佐普京,主管圣彼得堡(即列宁格勒)的对外经济工作。1993年,祖被调往莫斯科中央政府工作。2001年出任俄罗斯财政部第一副部长兼联邦金融监管局局长。 2008年5月至2012年5月,他的俄罗斯总理職務由弗拉基米尔·弗拉基米罗维奇·普京取代,之後轉任第一副總理職務。.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维克托·祖布科夫

维克托·米哈伊洛维奇·切布里科夫

维克托·米哈伊洛维奇·切布里科夫 (Виктор Михайлович Чéбриков) (1923年4月27日 – 1999年7月1日),苏联党务活动家,克格勃主席(1982-1988年在位)。Montgomery, Isobel (7 July 1999).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维克托·米哈伊洛维奇·切布里科夫

维克托·瓦西里耶维奇·格里申

维克托·瓦西里耶维奇·格里申(Ви́ктор Васи́льевич Гри́шин;1914年9月5日 - 1992年5月25日)是一位苏联政治人物。他曾任苏共中央政治局(主席团)候补委员 (1961-1971) 和委员(1971–1986)。 格里申生于莫斯科州谢尔普霍夫。他于1938年至1940年间效力于苏联红军,1941年进入苏联共产党工作。他最终在1967年升至莫斯科共产党的领导,并一直工作到1985年。格里申因其立场强硬而著名。 1985年12月下旬,鲍里斯·叶利钦代替格里申接任了莫斯科共产党第一书记的职务,并在次年失去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资格。 在俄罗斯保守派报纸Molodaya Gvardiya 1991年的采访中,格里申声称那些年轻的党内领导诸如利加乔夫之所以支持戈尔巴乔夫是因为他们担心格里申上台后,自己的官位难保。 1992年5月25日,格里申在其登记增加养老金时因心脏病发作死于莫斯科,享年78岁。.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维克托·瓦西里耶维奇·格里申

维克托·谢苗诺维奇·阿巴库莫夫

维克托·谢苗诺维奇·阿巴库莫夫(Виктор Семёнович Абакумов,)苏联副国防人民委员兼反间谍总局局长,苏联国家安全部部长。.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维克托·谢苗诺维奇·阿巴库莫夫

维克托·格奥尔基耶维奇·库利科夫

维克托·格奥尔基耶维奇·庫利科夫(Виктор Георгиевич Куликов,),蘇聯軍事家,蘇聯元帥,華沙公約組織最後一任聯合武裝部隊總司令(1977年-1989年)。.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维克托·格奥尔基耶维奇·库利科夫

维克托·斯捷潘诺维奇·切尔诺梅尔金

维克托·斯捷潘诺维奇·切尔诺梅尔金(俄语:Ви́ктор Степа́нович Черномы́рдин,),俄罗斯政治家,曾任俄罗斯总理。.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维克托·斯捷潘诺维奇·切尔诺梅尔金

维托尔德·卢托斯瓦夫斯基

维托尔德·罗曼·卢托斯瓦夫斯基(Witold Roman Lutosławski,),波兰作曲家、指挥家。早年在华沙音乐学院学习鋼琴及作曲,受波兰民间音乐影响。二战前的作品多毁于战火。50年代后开始采用序列音乐技法和自创的“機遇音樂”,作品中的部份段落由演奏者隨機即興演奏,而創出獨特的風格,获得崇高的国际声望,是20世纪最著名的波兰作曲家之一。其音乐作品虽采用多种复杂的现代音乐技巧,但始终富于真情实感和丰富的音乐效果,受到各国听众的广泛欢迎。比較著名的作品包括四首交響曲,管弦樂協奏曲,為數不少的協奏曲和聯篇歌曲等。.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维托尔德·卢托斯瓦夫斯基

维托尔德·帕夫洛维奇·福金

维托尔德·帕夫洛维奇·福金(Vitold Pavlovych Fokin),),乌克兰政治人物。1991年11月被任命为独立后首任乌克兰总理。 福金父亲是一名教师,出生于乌克兰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州诺沃米柯赖夫卡(Новомиколаївка),毕业于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的乌克兰国立矿业大学。1990年维塔利·马索尔被迫辞职后,10月17日,福金被任命为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部长会议主席(即总理)。1992年10月8日,福金因通货膨胀(1992年达到1210%)和乌克兰灾难性的经济而辞职。NYTimes.com:, accessdate: August 6, 2016至1994年5月,他曾任乌克兰最高拉达副议长。目前担任AOZT Devon监事会主席。.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维托尔德·帕夫洛维奇·福金

罗伊·亚历山德罗维奇·梅德韦杰夫

罗伊·亚历山德罗维奇·梅德韦杰夫(Рой Александрович Медведев;),俄罗斯历史学家、政治作家,苏联持不同政见者和马克思主义者,在中国常被译为麦德维杰夫。以《让历史来审判》(К суду истории)而知名。他的名字来自印度共产党创始人罗易。 由于麦德维杰夫抨击苏联共产党的极权统治和斯大林时代的黑暗,被禁止居住在莫斯科,流放外省,言论被封杀,行动被盯梢,他的著述只能在国外出版。与苏联一般的持不同政见者不同,麦德维杰夫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共产主义者甚至列宁主义者,主张社会主义多党制,肯定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在批判斯大林主义是官僚化的假社会主义的同时也肯定这一时期苏联人民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的成就,主张“回到列宁”、恢复列宁主义的本来面目。1989年,他被获准回到莫斯科,恢复了公职和党籍,并被任命为戈尔巴乔夫的顾问。 1991年8月29日,苏联最高苏维埃通过决议“暂停苏共活动”,全国只有他一人起来发言,对“禁共令”表示坚决反对,指出这违反了公民思想自由、结社自由的宪法原则。有媒体甚至比之于当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在一片“爱国主义”喧嚣中挺身反战的左派英雄罗莎·卢森堡——时称“红色罗莎”。罗伊·麦德韦杰夫因而也获得了“红色罗伊”之称。.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罗伊·亚历山德罗维奇·梅德韦杰夫

罗曼·冯·恩琴

羅曼·尼古拉·馬克西米利安·馮·恩琴-史登伯格男爵(Барон Ро́берт-Ни́колай-Максими́лиан Рома́н Фёдорович фон У́нгерн-Ште́рнберг,),波罗的海德意志男爵,沙俄陸軍中將,後加入俄國白军,在俄国内战期間被敵軍稱為「瘋狂男爵」。.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罗曼·冯·恩琴

羅季翁·雅科夫列維奇·馬利諾夫斯基

罗季翁·雅科夫列维奇·马利诺夫斯基(Родион Яковлевич Малиновский,)是前苏联红军軍事領袖及元帥,領導俄軍第二次世界大戰作戰及擔任1950年代末至1960年代初蘇聯國防部長;他参与領導史達林格勒攻防戰擊敗納粹德國與戰爭末期領苏联红军攻入中國東北,俘虜近60萬日本關東軍及中國「末代皇帝」溥儀。.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羅季翁·雅科夫列維奇·馬利諾夫斯基

真理报

《真理报》(Пра́вда),创刊于1912年5月5日,前身为托洛茨基于1908年10月3日在维也纳创办的同名报纸,是1918年至1991年间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的机关报,1991年被时任俄罗斯联邦总统的叶利钦下令关闭。苏联解体后,叶利钦将《真理报》出售,几经转手,其所有权被一个希腊商业家族取得。1997年。俄罗斯联邦共产党收购了这份报纸,并将其作为自己的中央机关报。.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真理报

猎人商行站

人商行站(Okhotny Ryad)是莫斯科地铁索科利尼基线的车站,在卢比扬卡站和列宁图书馆站之间,可通过行人通道到剧院站换乘莫斯科河畔线。车站地处莫斯科中央行政区特维尔区猎人商行街,比邻莫斯科核心地带——红场。 «Охотный ряд» — ближайшая к Красной площади станция метро.-->.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猎人商行站

省港大罷工

省港大罷工是一場在1925年6月至1926年10月在香港和廣州發生的大規模、長時間大罷工Carroll, John Mark Carroll.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省港大罷工

烏茲別克共產黨

烏茲別克共產黨是蘇聯共產黨的分支,也是乌兹别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執政黨。 蘇聯解體後,該黨改组為烏茲別克斯坦人民民主黨。 该党最後一任第一书记伊斯兰·卡里莫夫后来长期担任乌兹别克斯坦總統直至逝世。.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烏茲別克共產黨

烏拉爾區

烏拉爾區(Ура́льская о́бласть)是蘇聯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在1923年至1934年間的行政區,包括了今日的彼爾姆邊疆區、秋明州、庫爾干州、斯維爾德洛夫斯克州和車里雅賓斯克州。面積1,659,000平方公里,人口6,380,000人。首府葉卡捷琳堡(1924年起改稱斯維爾德洛夫斯克)。.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烏拉爾區

爱德华·谢瓦尔德纳泽

爱德华·阿姆夫罗西耶维奇·谢瓦尔德纳泽(ედუარდ შევარდნაძე,Эдуард Амвросьевич Шеварднадзе,Eduard Ambrosiyevich Shevardnadze,)是一位格鲁吉亚人政治家,格鲁吉亚第二任(1995年—2003年11月23日)总统及前苏联共产党总书记戈尔巴乔夫执政期间(1985年—1990年)的外交部长。由于在2003年选举期间舞弊,在国会议员休会抗议及群众压力下,于2003年11月23日晚宣布辞职。.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爱德华·谢瓦尔德纳泽

爱沙尼亚共产党

爱沙尼亚共产党(爱沙尼亚语:Eestimaa Kommunistlik Partei)是爱沙尼亚的一个已不存在的共产主义政党。 1920年12月5日,该党在俄国共产党(布尔什维克)爱沙尼亚支部中央委员会的基础上成立。 1940年,苏联占领爱沙尼亚后,该党成为全联盟共产党(布尔什维克)的爱沙尼亚分支,改名为爱沙尼亚共产党(布尔什维克),并作为爱沙尼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的执政党。1952年,该党又采用了最初的名称。 1990年,爱沙尼亚共产党内部主张爱沙尼亚独立的多数派宣布脱离苏联共产党的领导,并注册为独立的“爱沙尼亚共产党”,后于1992年更名为爱沙尼亚民主劳动党。党内亲苏联的少数派则组织了爱沙尼亚共产党(苏共),继续接受苏联共产党领导。但在1991年八一九政变失败后,爱沙尼亚共产党(苏共)遭爱沙尼亚当局取缔。 Category:欧洲共产党 Category:爱沙尼亚政党 Category:苏联共产党.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爱沙尼亚共产党

爱沙尼亚共产党 (1990年)

爱沙尼亚共产党(Eestimaa Kommunistlik Partei)是爱沙尼亚的一个非法的的共产主义政党。该党形成于1990年3月,由爱沙尼亚共产党第二十次代表大会上反对爱沙尼亚脱离苏联的一派建立。它成立的时候,取名爱沙尼亚共产党(基于苏共纲领)。1990年6月20日,它改名为爱沙尼亚共产党(苏共)。在同年爱沙尼亚共产党脱离苏联共产党后,该党成为苏共新的爱沙尼亚分支。1991年,苏联发生了八一九事件,该党对政变表示了支持。随着政变的失败,1991年8月22日,该党被爱沙尼亚当局宣布为非法。 此后,该党转入地下继续运作,并在后来以“爱沙尼亚共产党”的名义参加了共产党联盟-苏联共产党。1998年10月3日,该党召开第二十二次代表大会。 (База данных «Лабиринт») — информация используется по материалам полной версии базы данных 2001年,共产党联盟-苏联共产党分裂时,他们转而加入了奥列格·西蒙诺维奇·舍宁领导的苏联共产党。2011年,该党的第一书记尤里·米申死于一场车祸,他还是纳尔瓦市议会的议员和俄罗斯族公民联盟的主席。.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爱沙尼亚共产党 (1990年)

爱沙尼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爱沙尼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Eesti Nõukogude Sotsialistlik Vabariik,Эстонская Советская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ая Республика),苏联歷史上的第十七個加盟共和国,設立當時為第十六個加盟共和國,在卡累利阿-芬蘭被撤銷后為第十五個加盟共和國。 愛沙尼亞原本是獨立國家,於1940年8月1日蘇共37周年黨慶當天設立為蘇聯直轄的加盟共和國。 1917年,爱沙尼亚脱离沙俄获得过独立,并成立了共和国。1940年6月,苏军占领了波罗的海三国,7月21日成立爱沙尼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於8月1日并入苏联。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纳粹德国占领了爱沙尼亚,1944年,苏联重新占领了爱沙尼亚。 1990年,爱沙尼亚宣布将国名更改为爱沙尼亚共和国,1991年,爱沙尼亚宣布正式脱离苏联独立。 Category:1940年建立的國家或政權.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爱沙尼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爱沙尼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国歌

《爱沙尼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国歌》(爱沙尼亚文:Eesti Nõukogude Sotsialistliku Vabariigi hümn)是前苏联加盟共和国爱沙尼亚的国歌,作为官方国歌使用于1945年至1990年,由约翰内斯·森珀尔作词,古斯塔夫·埃尔内萨克斯作曲。采用此歌期间,由弗雷德里克·帕修斯创作。当时的一些爱沙尼亚人为了表达民族感情,将原配歌词以莉迪娅·科伊杜拉的诗作《我的祖国,我的爱》(Mu isamaa on minu arm)替代,同时,曾于1920被采用为国歌的《我的土地,我的欢愉》由于含有民族主义意味被禁。爱沙尼亚决定独立后,将《我的土地,我的欢愉》恢复为国歌。 虽然其它苏联加盟共和国国歌大都提到了俄罗斯人与各自共和国的友谊与联合,但这一内容在苏维埃爱沙尼亚国歌里却缺失了。1956年斯大林被批判后,原歌词第三段提及他的部分被赞颂苏联共产党的词句代替。和苏维埃拉脱维亚国歌一样,这首歌的曲风比较婉约、抒情,在以“欧式进行曲”风格为主的社会主义颂歌中特色鲜明。 歌词中的“卡莱瓦”(Kalev)是爱沙尼亚神话中的一位国王。.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爱沙尼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国歌

瓊斯鎮

斯镇(Jonestown),又译琼斯敦,是人民圣殿教的人民圣殿农业计划(Peoples Temple Agricultural Project)的非正式的名称,但通常使用这个名称而非后者。 琼斯镇位于南美洲国家圭亚那西北部的丛林地带,是一种农业型人民公社,1974年开始在人民圣殿教教主吉姆·琼斯(Jim Jones)的领导下由众教徒集体开发。该城镇位于丛林内,距离东北方的小镇凯土马港约11公里远。1978年11月18日,琼斯镇及其附近凯土马港的飞机跑道以及圭亚那首都乔治敦合共913人死亡。自此以后,琼斯镇这个名字也成了发生在该地区的恐怖事件的代名词。 在事件中有908人死于琼斯镇,他们均为集体服毒自杀,除2人外均明显被氰化物毒杀。根据事件参与者在自杀当日及先前的录音带纪录,套用教主吉姆·琼斯的话,他们不是被毒杀,而是“革命自杀”。而在自杀的908人当中,有超过200名儿童被谋杀。这次自杀事件与美国国会议员里奥·瑞恩前往调查琼斯镇虐待事件有关。11月18日,当瑞恩及随行者完成调查,在凯土马港的飞机跑道上欲登机离开时,被人民圣殿教的成员开火射击,瑞恩、3名媒體人員及1名欲離開瓊斯鎮的教徒被杀。.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瓊斯鎮

瓦列里·提摩菲耶維奇·賽金

列里·提摩菲耶維奇·賽金(Валерий Тимофеевич Сайкин,),蘇聯政治家,从1986年至1990年一直担任莫斯科市长一职。.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瓦列里·提摩菲耶維奇·賽金

瓦莲京娜·捷列什科娃

莲京娜·弗拉基米罗芙娜·捷列什科娃(a,)是人类历史上进入太空的第一位女性宇航员。1963年6月16日,她单独乘坐“东方六号”宇宙飞船进入太空。苏联英雄,苏联空军少将。她还是技术科学副博士,两次獲授列宁勋章;荣获联合国和平金奖,以及世界许多国家授予的高级奖章,是世界上十几个城市的荣誉市民;月球背面的一座环形山以她的名字命名。目前捷列什科娃还在继续积极地从事社会活动,希望能夠参加火星探险。在2014年冬季奥运会,她是开幕式上奥林匹克旗帜的旗手。.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瓦莲京娜·捷列什科娃

瓦西里·伊万诺维奇·崔可夫

西里·伊万诺维奇·崔可夫(又译楚伊科夫) (俄语:Василий Иванович Чуйков, ),苏联元帅。.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瓦西里·伊万诺维奇·崔可夫

瓦西里·伊萬諾維奇·彼得羅夫

西里·伊萬諾維奇·彼得羅夫,(Васи́лий Ива́нович Петро́в;1917年1月15日-2014年2月1日),是一個俄羅斯高級軍事官員和蘇聯元帥。.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瓦西里·伊萬諾維奇·彼得羅夫

瓦西里·米哈伊洛维奇·安德里阿诺夫

西里·米哈伊洛维奇·安德里阿诺夫(Васи́лий Миха́йлович Андриа́нов,)是全联盟共产党(布尔什维克)中央组织局委员、苏共列宁格勒市委第一书记、苏共中央列宁格勒地区委员会第一书记。.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瓦西里·米哈伊洛维奇·安德里阿诺夫

瓦西里·瓦西里耶维奇·库兹涅佐夫

西里·瓦西里耶维奇·库兹涅佐夫(Василий Васильевич Кузнецов;),蘇聯政治人物。曾于1982-1983年、1984年和1985年三次代理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职务。.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瓦西里·瓦西里耶维奇·库兹涅佐夫

瓶中信

中信,是一種通信的形式。將訊息(可以是一封信、一張名片,更可以是古靈精怪的物品)放入密封的容器(通常是一瓶玻璃瓶,塑膠製也有),投入海中、洋中,或收藏在隱蔽的地方(類似時間囊)藉以將訊息傳到未知的對象。 瓶中信的訊息接收者並沒有一個特定對象,訊息亦可能隨著洋流流動直到永遠。瓶中信常被人們聯想為困荒島的遇難者之求救信號。然而,也有許多人認為發布瓶中信是一種樂趣,可以交流遠方的消息和交新的朋友。不過,投擲瓶中信同時,要先考慮承受觸犯亂丟垃圾罪名而帶來的罰款和刑期之風險。 瓶中信也為科學家帶來研究洋流的重要資料。「瓶中信」一詞,成為諺語,意思為不意欲送到特定目的地的信息。.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瓶中信

焦哈尔·杜达耶夫

哈尔·杜达耶夫(Дуди Муса кант Жовхар,Джохар Мусаевич Дудаев,Dzhokhar Musayevich Dudayev;),伊奇克里亚车臣共和国前总统,车臣独立运动领袖。.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焦哈尔·杜达耶夫

特木尔巴根

特木尔巴根(;),又名鲍仁山、札木苏、张成,蒙古族。卓索图盟喀喇沁旗人。中华民国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人物。.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特木尔巴根

片山潛

片山潛(),號深甫,日本勞工運動家、社會主義者、馬克思主義者、思想家和社會事業家。.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片山潛

盖达尔·阿利耶夫

达尔·阿里·尔扎·奥格雷·阿利耶夫(Heydər Əlirza oğlu Əliyev, Geydar Aliyevich Aliyev,)前阿塞拜疆总统。.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盖达尔·阿利耶夫

盛世才

盛世才(),字晋庸,滿族,汉军镶黄旗人,中華民國陸軍將領,辽宁省开原盛家屯村人,中華民國新疆省政府主席,1933年至1944年间新疆军事、政治首長,有“新疆王”之称。盛世才早年為奉系軍人,後投靠新疆軍閥金樹仁,屢立戰功,1933年新疆發生兵變,陳中、白受之、鄭潤成、巴品古特等人驅逐金樹仁,盛世才乘機取得了大位。盛世才治下的新疆,虽未宣布独立,但完全脱离中華民國國民政府的控制,那一时期的新疆,拒绝悬挂国民政府的青天白日满地红旗,而是悬挂盛氏政权的“六角星旗”。1941年1月,盛世才曾向苏联提议:成立突厥斯坦苏维埃共和国,脱离中華民國,加盟苏联。鉴于当时中苏的同盟关系,斯大林拒绝了这一提议。1943年,盛世才加入中國国民党,并表示“矢志拥护中央,尽忠党国,绝对服从领袖”。随后,盛世才取消了六大政策,六角星旗亦换为中國國民黨的青天白日旗。但此后因國民政府主席蒋中正对新疆用兵,盛世才开始采取对策,准备把中國国民党势力逐出新疆。为寻找退路,盛世才企图再次投靠苏联。他致电斯大林,要求重新加入苏联共产党和将新疆划为苏联的一个加盟共和国,但此时的蘇聯共產黨與斯大林已经对盛世才彻底失望,拒绝了他的要求,并把其电报转给了蒋介石。此时的盛世才,已是众叛亲离,怨声载道。蒋介石决定把盛世才调离新疆,另任农林部长,由朱绍良代理新疆省主席。1944年9月11日,盛世才离开新疆到重庆赴任。至此,盛世才在新疆历时11年5个月的军阀统治宣告结束。.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盛世才

白俄罗斯共产党 (1918年)

白俄罗斯共产党(白俄罗斯语:Камуністычная партыя Беларусі;俄语:Коммунистическая партия Белоруссии)是苏联共产党在白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的分支。该党成立于1918年12月30日,当时取名为白俄罗斯共产党(布尔什维克)。1919年3月–1920年9月,该党一度与立陶宛共产党合并为立陶宛和白俄罗斯共产党(布尔什维克)。1952年,该党改名为白俄罗斯共产党。八一九政变失败后的1991年8月25日,该党被白俄罗斯当局禁止活动。 Category:白俄罗斯政党 Category:苏联共产党 Category:欧洲共产党.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白俄罗斯共产党 (1918年)

白俄罗斯共和国国歌

《白俄羅斯共和國國歌》(Дзяржаўны гімн Рэспублікі Беларусь;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ый гимн Республики Беларусь),又称《我們白俄羅斯人》(Мы, беларусы;Мы, белорусы),此别名取自歌詞的第一行上半部分,並非白俄羅斯官方的稱謂。歌曲在1955年完成並成為當時的白俄羅斯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的國歌。這首苏联时期的國歌由作詞,尼斯達·沙卡奴斯基作曲。在蘇聯解體後,國歌的曲調得以保留,並且於2002年7月2日通過總統法令採用了米哈斯·克里姆科維奇和所填寫的全新歌詞。歌詞表達出,現在友善的白俄羅斯、紀念過去的軍事鬥爭和期待著未來的寓意。由於曲調與白俄羅斯長久以來的有著緊密的聯繫,因此曲調得以保留。.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白俄罗斯共和国国歌

白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国歌

《白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国歌》(Дзяржаўны гімн Беларускай Савецкай Сацыялiстычнай Рэспублiкi)作为苏维埃白俄罗斯的官方国歌,使用于1955年至1991年白俄罗斯自苏联独立,词作者是米哈斯·克里姆科维奇(Міхась Клімковіч),曲作者是涅斯塔·萨卡洛夫斯基(Нестар Сакалоўскі)。 若不包括从未有过官方国歌的苏维埃俄罗斯,苏维埃白俄罗斯就是最晚拥有国歌的苏联加盟共和国。歌词用了11年才定稿,其间还产生过一个提及苏联前领导人约瑟夫·斯大林的版本。不过因为本国歌的歌词被官方采纳于斯大林去世后,所以最终没有提及他,因此不用像其它苏维埃国歌那样在斯大林被批判后被抹去他的名字。 如同绝大多数苏联加盟共和国国歌,苏维埃白俄罗斯国歌有三段诗节,每段都被副歌跟随,需要注意的是每段副歌的最后一行歌词都不同。本作的旋律也被用于今天的白俄罗斯国歌,使用不同歌词。.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白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国歌

白色恐怖

白色恐怖(White Terror)一詞起源於法國大革命時期,當時進行大規模鎮壓、槍殺革命黨與革命份子的恐怖統治時期稱之為「白色恐怖」。另一說則是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政府軍與巴黎公社政權對抗時,公社以紅色為代表色;政府軍以白色為代表色。法國政府軍以鎮壓與懲治行動公社,是為「白色恐怖」。.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白色恐怖

莫斯科

莫斯科(a)是俄羅斯首都與最大都市、以及莫斯科州首府,為俄羅斯全國政治、经济、科学、文化及交通的中心。面積2,510平方公里,與莫斯科州和卡盧加州接壤。城区人口约1200万,是欧洲人口第二多的城市,仅次于伊斯坦布尔,佔俄羅斯總人口的1/10。 莫斯科沿莫斯科河而建,由1147年的莫斯科大公時代開始,在沙皇俄国、蘇聯及今日的俄羅斯聯邦時代,都一直擔任著國家首都的角色。它是歷史悠久的克里姆林宮所在地,並做為上述政權的總部,是俄羅斯數個被列入世界遺產的建築群之一。.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莫斯科

莫斯科中山大学

中國勞動者孫逸仙大學(Коммунистический университет трудящихся Китая имени Сунь Ятсена),1928年更名为中國勞動者孫逸仙共產主義大學,中文通稱莫斯科中山大學,是俄羅斯一所已經廢校的大學,於1925年秋季在苏联支持之下成立于莫斯科,因孙中山的聯俄容共政策而诞生,故以「中山」為名。1930年夏天宣布解散,前後歷時短短5年。.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莫斯科中山大学

莫斯科市首長列表

莫斯科,俄羅斯的首都,是俄羅斯第一大政治、經濟、文化、交通、科技中心,也是全世界面積最大、歐洲人口最多都市,市中心就是克里姆林宮建築群,因此莫斯科市長的全國性的代表意義十分重要,也因此自十月革命勝利後的歷任莫斯科市長在絕大部分時間都是由中央政府直接任命。由於掌握的資源非常豐富,也是各方政治勢力的必爭之地。.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莫斯科市首長列表

莫斯科都市酒店

莫斯科都市酒店(Метропо́ль)是位於俄羅斯莫斯科的一座老字號酒店,修建於1899年至1907年之間,是新藝術運動風格建築。莫斯科都市酒店是莫斯科在十月革命之前規模最大的酒店之一。十月革命之後,都市酒店被國有化,由蘇聯共產黨管理,改名為第二蘇維埃大樓,用來作為官僚機構的辦公地點。1930年代,都市酒店恢復了其酒店功能,並在1986年至1991年期間由芬蘭公司大幅翻新。現在都市酒店有365格房間,每個房間都有不同的裝飾風格。.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莫斯科都市酒店

莫斯科戰役

莫斯科会戰(Битва под Москвой,Schlacht um Moskau)是蘇聯军事史學家給予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蘇德戰爭中长达600公里地區進行的重要戰略性戰事的名称,戰役從1941年10月1日一直到1942年1月7日以及持续的攻势直至4月底,以12月5日为界分为防御阶段与反攻阶段。 起因是阿道夫·希特勒认为苏联的首都及最大城市莫斯科是轴心国入侵苏联的最重要的戰略性目標及政治目标。德國的戰略性進攻代號為颱風行動,它包括了兩個鉗形攻勢:一個由德國第3裝甲集團及第4裝甲集團攻擊在莫斯科北面的加里寧方面軍,最終切斷莫斯科列寧格勒的鐵路線;另一個由德國第2裝甲軍團攻擊在莫斯科州南面、圖拉以南的西方面軍;同時德國第4軍團直接從正西面向莫斯科的莫扎伊斯克和纳罗-福明斯克方向前進。此外德軍另有一個獨立的計劃,代號為當弗坦行動,它被包括在德軍最後階段的进攻战役計劃中。 最初蘇軍在莫斯科州通過構築了3道防禦地帶,以及部署了新近編成的戰略預備隊和從西伯利亞與遠東軍區抽調而来的部隊。之後由於德軍的进攻战役被阻,蘇聯實施戰略性反攻及小規模进攻战役把德軍逐回热泽夫、瑟切夫卡、维亚济马一线并于1942年1月8日-1943年3月22日在这里发生了热泽夫—瑟切夫卡—维亚济马战役造成重大伤亡,不过也在過程中包圍了3個德國軍團(参见:德米扬斯克进攻战役、柳班进攻战役、托洛佩特茨—霍尔姆进攻战役、波尔科夫进攻战役、巴尔文科沃—罗泽瓦利亚进攻战役)。 在蘇聯的軍事歷史中,莫斯科戰役被認為是蘇軍首次大获全胜的进攻战役,雖然付出了巨大的傷亡代價,但卻達到了真正標誌性的目標,即解除了德軍對己方首都莫斯科的威脅。這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一個重要的時刻,最終導致了希特勒及納粹德國的戰敗。 每个阶段又是由一系列战役组成:.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莫斯科戰役

莱斯利·怀特

莱斯利·A·怀特(1900年1月19日——1975年3月31日)是美国知名人类学家,文化进化理论、社会-文化进化论以及新进化论的代表人。他对创建密歇根大学人类学系发挥了关键作用。怀特于1964年任美国人类学协会主席。.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莱斯利·怀特

聖安德列勛章

一受召使徒聖安德列勛章()是俄羅斯联邦及俄羅斯帝國最高等級的勛章。此勛章于1698設立,是俄羅斯帝國第一個也是最高等級的勛章。在被蘇聯廢除后,俄羅斯于1998年重新設立其為最高級勛章。.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聖安德列勛章

聖彼得和保羅主教座堂 (明斯克)

聖彼得和保羅主教座堂(Сабор Святых апосталаў Пятра і Паўла)是白俄羅斯首都明斯克歷史最古老的建築。聖彼得和保羅主教座堂興建於1612至1630年期间,由貴族和資產階級出資興建,並在附近設有修道院。18世紀初期,教堂因戰爭而荒廢。18世紀後期,教堂雖得到修復,但在拿破崙入侵俄羅斯期間,教堂又被摧毀,並曾一度是戰地醫院。1814年,教堂重新修復。1933年,共產黨關閉了教堂,神職人員也被逮捕處決,教堂變為倉庫。納粹德國佔領期間,該教堂自1941年開始曾一度恢復,但在1944年再次被關閉。1991年12月7日,教堂重新開放並奉獻被聖伯多祿和聖保祿,蘇聯時期對教堂建築進行的變動也被撤除。.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聖彼得和保羅主教座堂 (明斯克)

联共(布尔什维克)

#重定向 苏联共产党.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联共(布尔什维克)

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

《苏联共产党(布尔什维克)党史简明教程》(俄文:Краткий курс истории ВКП(б)),或《苏联共产党(布)历史简要读本》,簡稱《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联共(布)党史》或《简要读本》,是一本1938年于苏联出版的历史著作。该书严格按照斯大林的观点论述苏联共产党历史,是斯大林主义主要文献之一,对苏联国内意识形态的塑造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称为“共产主义的圣经”。日丹诺夫曾说此书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知识的百科全书”。从1938年9月到1953年的15年里,共出版了67种文本,再版3百余次,总印数达4281.6万册,是苏联图书出版史上发行量最大的书籍之一,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产生过巨大影响。列宁主义共产党的思想、组织、策略和理论的根本原则就来自《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与联共(布)的许多决议。苏共的理论和意识形态具有极端的封闭性,是建立在《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之上的。联共(布)党史文化是在“四大”中形成的,即在“大转变”、“大批判”、“大清洗”,和在对联共(布)党史的“大编纂”中形成的。.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

联共(布)清党

清党是联共(布)及其前身俄共(布)采取的纯洁党组织的政治运动和组织措施。 联共(布)(包括俄共(布))历史上,从1919年到1939年曾开展过五次全党规模的清党。清党是在联共(布)中央的领导下,以大规模组织清洗的方式,将不符合党员标准的人成批清除出党。张德友,对联共布清党运动的历史考察及其反思,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4年第4期.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联共(布)清党

菲德尔·卡斯特罗之死

菲德尔·卡斯特罗(Fidel Castro),古巴革命领袖,原古巴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古巴国务委员会主席、古巴部长会议主席于2016年11月25日22时29分(UTC-5)离世,享年90岁。随后,他的弟弟、长期以来的副手,现任古巴最高领导人劳尔·卡斯特罗在古巴国家电视台宣读了他的死讯,并在最后念出古巴革命的著名口号:“直到最后的胜利!(Hasta la Victoria siempre!)”。国际反应非常迅速,其中大部分为赞美之辞,只有丹麦、法国、德国、新西兰和英国的政府官员以及美国的立法机构例外。.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菲德尔·卡斯特罗之死

菲利普·伊萨耶维奇·戈洛谢金

菲利普·伊萨耶维奇·戈洛谢金(哈萨克语、Филипп Исаевич Голощёкин,1876年3月9日-1941年10月28日),苏联政治人物,犹太人,历任突厥斯坦方面军军事委员会委员(1919年4月-1919年6月)、联共(布)哈萨克边疆区委员会第一书记(1925年9月12日-1933年2月4日)、苏联人民委员会总仲裁委员(1933年10月-1939年10月)。 Category:苏联犹太人 Category:1876年出生 Category:1941年逝世.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菲利普·伊萨耶维奇·戈洛谢金

菲利普·杰尼索维奇·博布科夫

菲利普·杰尼索维奇·博布科夫 (Филипп Денисович Бобков) (1925年12月1日 –),苏联党务活动家,克格勃第一副主席(1969-1991年在位)。Montgomery, Isobel (7 July 1999).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菲利普·杰尼索维奇·博布科夫

菲利普·戈利科夫

菲利普·伊万诺维奇·戈利科夫(Филипп Иванович Голиков;),蘇聯軍隊指揮官,1961年成為蘇聯元帥。.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菲利普·戈利科夫

萧振瀛

(此图片为伪造) 萧振瀛(),字仙阁,吉林省扶餘县四马架村人,中华民国军事将领,西北军要人。.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萧振瀛

非裔美國人民權運動

非裔美國人民權運動(1955年—1968年)是美國民權運動的一部分,于1950年代興起,直至1970年代,是美国黑人为争取与白人同等的地位而发起的群众性斗争运动,乃是經由非暴力的抗議行動,爭取非裔美國人民權的群眾鬥爭,這個全國性政治運動除了黑人外,亦有不少白人支持。 1954年美國聯邦最高法院判定教育委員會種族隔離的學校違法,1955年阿拉巴馬州蒙哥馬利市,黑人公民以全面罷乘來反對公車上的黑白隔離措施,1963年華盛頓的林肯紀念堂廣場聚集二十五萬名群眾反種族隔離,美國民權運動領袖馬丁·路德·金恩博士發表著名的演說《我有一個夢想》為民權運動的高峰,其他參與的著名人物還有麥爾坎·X等人。運動在1968年反越戰時達到最高峰,雖然同年马丁·路德·金和羅伯特·弗朗西斯·甘迺迪遭到刺殺,但運動成功促使南方廢除實行一個世紀的種族隔離。.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非裔美國人民權運動

袴田里見

袴田里见(),日本社会运动家,原日本共产党副委员长,后成为反共主义者。 出生在青森县上北郡下田村(今奥入濑町)。1919年从高等小学校毕业后,前往东京的攻玉社中学学习,中途退学,后来成为电信劳动者、制缶工等职业,参加东京合同劳动组合,活跃于各种劳动运动。 1925年前往苏联,在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翌年加入苏联共产党。1927年自莫斯科东方大学毕业并归国,与宫本显治着手重建日本共产党,被检举揭发,以违反《治安维持法》的罪名被逮捕,关押在堺刑务所。1932年获释后,与转入地下运动的东京市委员开展共产主义运动,翌年被选为日共中央委员。他与宫本显治怀疑同为日共中央委员的小畑達夫、大泉兼藏二人是特别高等警察安插在日共中的内奸,与其他几名日共中央委员一起把他们关押、私刑拷问,致使小畑達夫被打死。这就是著名的日本共产党内奸查问事件。1935年,宫本显治等日共干部相继被捕,唯有袴田里见幸免,被称为共产党最后的中央委员。他在与本乡人上街联络的时候再次被捕,其间拒绝放弃信仰,他的被捕曾轰动全国。1942年,参与私刑查问的日共党员都被判刑,袴田里见因违反治安維持法、監禁、監禁致死、監禁致傷、傷害致死、尸体遺棄、违反銃砲火藥類取締法施行規則等罪名被判处惩役13年。1945年,日本战败,袴田里见与其他日共党员一起被释放。此后历任日共的中央委员、政治局员、干部会员。 1950年,由于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对和平革命路线的批判,导致日本共产党的分裂,袴田里见与宫本显治属国际派,与野坂参三、德田球一、伊藤律等所感派对立。同年底作为国际派的代表,秘密来到中国北京,请求介入日共分裂的问题。1951年,在王稼祥的陪同下,与德田球一、野坂参三、西泽隆二等访问莫斯科。斯大林批判袴田在日共里搞分裂,迫使袴田向德田做出了自我检讨。此次访问间,德田、野坂在根据斯大林的意见制定武装斗争的《五一年新纲领》,袴田里见拒绝参加讨论。 1955年,日本共产党第6回全国协议会(六全协)的决议文作成。1959年参加第五回参议院议员通常选举,落选。1970年就任日本共产党副委员长,期间作为日共代表访问苏联和中国。 1977年,袴田里见批评宫本显治的党扩大路线,被限制党员权。此后在周刊杂志上披露日本共产党内奸查问事件的内幕,攻击日共和宫本,因此受到日共的调查,并在10月的党大会上被剥夺党员权。12月30日,因缺席党中央统制委员会,被以违反纪律(在党外攻击党)为由开除党籍。 1978年11月,袴田里见在新潮社发表《给昨日的同志宫本显治》(昨日の同志宮本顕治へ),公开自己的反共主义立场。翌年12月在朝日新闻社出版《我的战后史》(私の戦後史)一书。1988年,日共发起民事诉讼,将袴田里见告上法庭,声称袴田在被开除党籍以后,依然居住在所有权归日共的房子里。此事件被称为共产党袴田事件,涉及到共产党的内部审查与国家司法审查等争论点,最终袴田败诉。 1990年死去。日共声称他的死亡是“反共毒素的一大扫除”(反共毒素一掃キャンペーン)。 袴田里见在与日共决裂以后,曾宣称自己怀疑日共名誉主席野坂参三是苏联和美国的双重间谍。1992年苏联解体后,苏联共产党和第三国际的秘密文件相继被公开,证实了野坂是苏联间谍,但是否是美国间谍至今仍是个谜。.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袴田里見

裴敏欣

裴敏欣(Minxin Pei,)是一位美籍華人,美国政治学家,專長是中国政治经济、中美关系及发展中国家的民主化,目前擔任美国加州克莱蒙特·麦肯纳学院(Claremont McKenna College)政府学教授、凯克国际战略研究中心(Keck Center for International and Strategic Studies)主任。裴敏欣长期以來一直在《中国季刊》、《今日中国》、《外交官》、《外交杂志》等期刊發表學術文章,他也为許多报刊撰写评论,為CNN等媒體提供專業意見。.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裴敏欣

西北行政區 (莫斯科)

西北行政區(Severo-Zapadny administrativny okrug)是莫斯科市的12個行政區劃之一,與中央行政區、北行政區和西行政區接壤。.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西北行政區 (莫斯科)

西班牙共产党

西班牙共产党(西班牙語:Partido Comunista de España),简称西共(PCE),是西班牙的一个重要的左翼政党。 西班牙共产党成立于1921年11月14日,由西班牙的共产党和西班牙共产主义工人党合并而成。 1934年,西班牙共产党领导阿斯图里亚斯工人起义,建立了存在20天的工农苏维埃。在1930年代反对佛朗哥法西斯独裁统治的内战时期,该党组织了7万人的人民武装,党员发展到30万。内战失败后,该党又进行了长达11年的游击战争。1977年3月,西共同意共、法共在马德里举行会议,比较系统地提出了“欧洲共产主义”的主张。同年4月,西共获得合法地位。在1979年大选中,西共获23个席位,成为议会第三大党。1978年,西共“九大”宣布奉行“欧洲共产主义”路线,主张通过多元化和民主方式走向社会主义,建立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的劳动力量和文化力量的联盟,通过反封建、反垄断的斗争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改造,反对任何中心或指导党,主张独立自主。此后,党内的亲苏派先后退党,并于1984年组建了得到苏联支持的西班牙人民共产党。1991年苏共被禁止活动后,西共内部的“改革派”要求解散西共,并入西共领导的左翼政党联盟联合左翼。1991年12月,西共“十四大”否决了“改革派”的主张,重申要保持党的传统,用“非教条主义的具有改革精神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党的政治行动。西共的最高权力机关是代表大会,中央机关报是《工人世界》。在这次大会上,西共还放弃了民主集中制原则,代之以“党内民主”。此后,西共逐渐将选举职能完全交由其领导的联合左翼。.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西班牙共产党

西藏革命党

西藏革命党()是20世纪30年代末至40年代由部分旅印藏人建立的一个政党,也被看做是中国国民党的一个支部,1939年成立,1946年遭英属印度当局和西藏噶厦政府镇压而瓦解。.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西藏革命党

西柏林

西柏林(West-Berlin;West Berlin;Berlin-Ouest)是对1949到1990年间柏林市西部地区的称呼。西柏林是自1945年二战结束后建立的美英法占领区,这一地区在此期间很大程度上与西德(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相结合,但是在法律上并不属于西德的一部分。相對於西柏林,柏林的苏联占领区被稱為东柏林,東德(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將東柏林定為首都;但西方國家认为柏林在法律上仍为四国联合占领区,因此不承认东柏林的首都地位。1961年起修筑的柏林墙将西柏林完全与其相邻的东德和东柏林地区隔绝开来,直到冷战结束、柏林墙被拆毁为止。随着1990年兩德統一,西柏林作为一个特别地区的地位也就此消失,柏林重新成为统一后德国的首都。.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西柏林

西敏寺

威斯敏斯特聖彼得協同教堂(The Collegiate Church of St Peter at Westminster),通称--(Westminster Abbey,--),是一座位于伦敦市中心西敏市區的大型哥特式建筑风格的教堂,一直是英国君主(从英格兰、不列颠到英聯邦时期)安葬或加冕登基的地点。曾在1546–1556年短暂成为主教座堂,现为王家胜迹。1987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西敏寺

討論到天亮

《讨论到天亮》(,直譯為「直播电视到天亮」)是日本朝日电视台的长寿政論節目,簡稱「朝生」(),1987年4月24日開播,於日本时间每月最後一個週五25:25至28:25(即週六凌晨1:25至4:25)以現場直播方式播出。該節目以深度討論時事與社会科学議題為主,即便是在深夜时段也能獲得3%到5%的收视率,在日本具有广泛的影响力。.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討論到天亮

許嘉誼

许嘉谊(),也譯作许歌谊、许謌而等,俄語名亞歷克賽·伊萬諾維奇·许嘉谊(Алексей Иванович Хегай),是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初期的政治家、朝鮮勞動黨的創始人之一、苏联派领袖。 從血統上講,许嘉谊是高丽人,即蘇聯朝鮮族的代表人物,但他朝鮮語非常不流利,精通俄語。 1945年,奉蘇聯共產黨命令,進入北朝鮮,當選朝鮮共產黨北朝鮮分局組織部次長。 1946年,當選了新成立的北朝鮮勞動黨中央委員兼中常委。 1948年,當選為最高人民會議議員。9月,接替朱寧河,成為北朝鮮勞動黨副委員長兼新檢閱委員長。 1949年朝鮮勞動黨成立,當選為副委員長。1950年成為朝鮮勞動黨第一書記。1951年11月遭到金日成鬥爭,並調其為副首相、農業政策負責人。 1953年被金日成指控涉嫌加入朴憲永、李承燁間諜事件,隨後死亡,據報導他是飲彈自殺身亡的,但也有人認為是金日成賜死他,或者雇人刺殺他的。.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許嘉誼

記錄抹煞

忆诅咒(Damnatio memoriae,或稱為記錄抹煞之刑)是一個拉丁文詞語。按字面上的解釋是「記憶上的懲罰」,意指從人們的記憶中抹消某一個人的存在。通常對於叛國者、或敗壞羅馬帝國名聲的上層人士死後,經由元老院通過決議,消除特定公眾人士的功蹟記錄。對被加上除憶詛咒的人來說,這是一種最嚴重的恥辱。.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記錄抹煞

马尔加什共产党

马尔加什共产党(法语:Parti Communiste Malgache)是马达加斯加历史上的一个共产主义政党。该党成立于1958年,René Anselme Randrianja任第一书记。该党是在既没有法国共产党也没有苏联共产党的支持的情况下建立的。1960年,Randrianja前往莫斯科寻求认可,但没有被邀请参加当时在那里举行的共产党和工人党国际会议。后来,Randrianja又去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得到了中国共产党的认可。在中苏交恶时,该党站在了中国共产党一边。但是,与亲苏联的马达加斯加独立大会党相比,该党的发展很快就落于下风。 Category:非洲共产党 Category:马达加斯加政党.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马尔加什共产党

马克西姆·阿列克谢耶维奇·普尔卡耶夫

克希姆·亞歷山耶維奇·普爾卡耶夫(Максим Алексеевич Пуркаев,)是一位蘇聯將軍,最高軍銜為一級上將。.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马克西姆·阿列克谢耶维奇·普尔卡耶夫

马克辛的青年时代

《马克辛的青年时代》(Юность Максима),是一部發行於1935年的蘇聯電影,由格里戈里·科津采夫與執導,講述1910年代青年马克辛參與革命運動的故事。.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马克辛的青年时代

马克思主义与宗教

克思主义与宗教是指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世界观及其政治意识形态与各种宗教之间理论与实践上的关系。马克思主义最主要的奠基人,十九世纪德国社会学家卡尔·马克思对于宗教有着相当矛盾的看法,他一方面将宗教视作统治阶级给工人阶级施加的“精神鸦片”,因为宗教让他们对禧年抱有虚假的幻想,但另一方面他又认为这是工人阶级对低落经济状况的一种抗议。 俄国革命者弗拉基米尔·列宁为主的人们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形成了马克思列宁主义。马列主义认为,宗教对人类的发展起到了阻碍作用,而且遵照马克思列宁主义及其各种衍生形态的社会主义国家都主张无神论,并且是明确反宗教的。因此,二十世纪许多明确主张马克思主义的政权,例如前苏联和中国,都推行国家无神论政策。但是,一些宗教共产主义一直存在,如基督教共产主义在共产主义发展的初期就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马克思主义与宗教

马克思主义和语言学问题

《马克思主义和语言学问题》,斯大林著,1950年6月20日在原苏联《真理报》上发表。中国解放社(人民出版社)于同年10月出版了由李立三、曹葆华等人翻译的中文译本。这是一篇论述语言是否是上层建筑、是否有阶级性,论述语言的本质和特征,批判尼古拉·马尔的论文雅弗理论及其追随者观点。.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马克思主义和语言学问题

马克思主义和民族问题

《马克思主义和民族问题》(俄语:Марксизм и национальный вопрос)是1913年3月斯大林发表在《启蒙》杂志上的理论文章,原题《民族问题和社会民主党》,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该书第一次对民族进行了定义。.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马克思主义和民族问题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Marx-Engels-Gesamteausgabe,简写作MEGA,直译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一词系根据该版的历史渊源和版本性质加上去的),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发表文献、手稿和往来书信的完整的、历史考证性的版本。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当时的名称上冠有“历史考证版”字样)起源于20世纪20—30年代的苏联,由梁赞诺夫领导的马克思恩格斯研究院编辑,预计40余卷。该版出版12卷13册即告中断。 20世纪60—70年代,在苏共中央马列研究院和德国统一社会党中央马列研究院的合作下,开始编辑出版新的历史考证版性质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为了表示与梁赞诺夫的版本的区别和传承关系,学界称前者为MEGA1 ,而称后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名称不带“历史考证版”字样)为MEGA2。MEGA2原计划出版164卷,从1975年到1993年MEGA2共出版40卷(其中MEGA2 II/4缺第3册)。1990年苏东剧变之后,在荷兰成立的国际马克思恩格斯基金会(IMES)接管了MEGA2的编辑出版工作,将其规模从164卷缩小为114卷,从1998年起,陆续出版了20卷(外加MEGA2 II/4第3册)。总计出版了60卷。 MEGA2 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为除《资本论》及其手稿之外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部著述(MEGA2 I),第二部分为《资本论》及其准备著作(MEGA2 II),第三部分为书信(MEGA2 III),第四部分为笔记(MEGA2 IV)。.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

马耳他峰会

耳他峰会是美国总统乔治·H·W·布什和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在柏林圍牆倒塌的几周后,1989年12月2日-3日在马耳他召开的一次会议。这是戈尔巴乔夫1988年12月在纽约和罗纳德·里根举行会谈后的第二次美苏会谈。 当时舆论评价说这是继1945年美英苏“三巨头”美国总统罗斯福、英国首相丘吉尔、苏联共产党总书记斯大林为制定二战后国际秩序而召开的雅尔塔会议以来,最重要的会议。.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马耳他峰会

謝爾蓋·謝爾蓋耶維奇·普羅科菲耶夫

谢尔盖·谢尔盖耶维奇·普罗科菲耶夫 (Sergei Sergeyevich Prokofiev,r;,),是一位蘇联作曲家。他曾被授予“斯大林奖”,死后被追授“列宁奖”。.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謝爾蓋·謝爾蓋耶維奇·普羅科菲耶夫

謝爾蓋·格奧爾基耶維奇·戈爾什科夫

谢尔盖·格奥尔基耶维奇·戈尔什科夫(Сергей Георгиевич Горшков;Sergey Georgyevich Gorshkov,),苏联军事家,苏联海军元帅,苏联英雄。.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謝爾蓋·格奧爾基耶維奇·戈爾什科夫

鮑里斯·尼古拉耶維奇·波諾馬廖夫

鮑里斯·尼古拉耶維奇·波諾馬廖夫(Борис Николаевич Пономарёв,),苏联政治家,是列昂尼德·伊里奇·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苏联共产党第三号人物,其拥有的权力地位仅次于苏共政权第二号人物米哈伊尔·安德列耶维奇·苏斯洛夫。 波诺马廖夫被认为是一个文物双全的人,相比之下,勃列日涅夫是一个武夫,苏斯洛夫则是一个文者。根据,苏共党章的明文规定,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是最高权力机构,该机构共设立八名成员,都称为书记。其中总书记本身也是八个书记之一。 1964年10月14日,勃列日涅夫成为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当天,任命苏斯洛夫为第二书记,波诺马廖夫为第三书记。1966年4月8日,勃列日涅夫改第一书记为总书记,而苏斯洛夫和波诺马廖夫则因为勃列日涅夫的信任,而继续保持他们在共产党内部的地位。.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鮑里斯·尼古拉耶維奇·波諾馬廖夫

谢尔盖·加米涅夫

谢尔盖·谢尔盖耶维奇·加米涅夫(Серге́й Серге́евич Ка́менев )苏联军事领导人。加米涅夫生于基辅,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曾指挥有一个团,1930年加入苏联共产党。1924年到1927年,他是苏联革命军事委员会成员。 К Category:圣史丹尼斯劳斯勋章持有人 Category:安葬于克里姆林宫红场墓园者 Category:俄罗斯军事领导人.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谢尔盖·加米涅夫

谢尔盖·布林

谢尔盖·米哈伊洛维奇·布林(Sergey Mikhaylovich Brin;Сергей Михайлович Брин;),又譯為謝吉·布林,是一位苏联出生的美国籍犹太裔電腦科學家與企业家,並与拉里·佩奇合作建立以搜索引擎和線上廣告技術聞名、世界最大的網路公司Google。 布林出生在苏联,大約在6歲時與父母移居至美國,之後於馬里蘭大學學院市分校上學,並沿著其祖父與父親的腳步學習数学,同時雙修了计算机科学。畢業後,謝爾蓋進入史丹佛大學。不过,布林在史丹佛攻读博士期间选择了休学,與在史丹佛結識了拉里·佩奇。兩人開始使用宿舍裡廉價的主機,應用布林所設計的資料探勘系統為基礎,試圖編寫出一個卓越的搜尋引擎。隨著這項計劃越來越有成功的可能性,兩人遂先暫停其在史丹佛的大學學業,在从苏珊·沃西基(后成为Google高级副总裁)借來的車庫裡持續發展Google。.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谢尔盖·布林

谢尔盖·什捷缅科

谢尔盖·马特维耶维奇·什捷缅科(Сергей Матвеевич Штеменко ),蘇聯將領,一級上將。.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谢尔盖·什捷缅科

谢尔盖·列昂尼多维奇·索科洛夫

谢尔盖·列昂尼多维奇·索科洛夫(Серге́й Леони́дович Соколо́в)1911年7月1日- 2012年8月31日)是蘇聯軍事統帥,蘇聯英雄,並擔任蘇聯國防部長 (1984年12月22日至1987年5月30日),是迄今为止最长寿的苏联元帅(享寿101岁)。.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谢尔盖·列昂尼多维奇·索科洛夫

谢尔盖·米哈伊洛维奇·米罗诺夫

谢尔盖·米哈伊洛维奇·米罗诺夫(Сергéй Михáйлович Мирóнов,)是一名俄罗斯政治家。2001年到2011年他任俄罗斯联邦委员会主席。2006到2011年担任公正俄罗斯党领导人。.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谢尔盖·米哈伊洛维奇·米罗诺夫

谢尔盖·米罗诺维奇·基洛夫

谢尔盖·米罗诺维奇·基洛夫(Серге́й Миро́нович Ки́ров;),苏联布尔什维克革命者和早期重要领导人。他曾在1926年至1934年担任列宁格勒州委书记的职务,任内在其办公室内被列昂尼德·尼古拉耶夫开枪打死。此遇刺事件直接触发了被称为大清洗的恐怖镇压,但真相至今仍扑朔迷离。.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谢尔盖·米罗诺维奇·基洛夫

谢尔盖·绍伊古

谢尔盖·库茹盖托维奇·绍伊古(俄語:Сергей Кужугетович Шойгу,圖瓦語:Сергей Күжүгет оглу Шойгу,),俄罗斯政治人物。图瓦人,1994年至2012年担任紧急情况部长;2012年5月11日至11月6日担任莫斯科州州长;2012年11月6日起,担任俄罗斯国防部长。他擁有陸軍大将的軍銜,亦是國際消防員和救援人員體育聯合會的主席。.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谢尔盖·绍伊古

谢尔盖·瓦季莫维奇·斯捷帕申

谢尔盖·瓦季莫维奇·斯捷帕申(俄语:Серге́й Вади́мович Степа́шин,Sergei Vadimovich Stepashin ),俄罗斯政治家,俄罗斯总理。上将军衔。.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谢尔盖·瓦季莫维奇·斯捷帕申

谢苗·库兹米奇·茨维贡

谢苗·库兹米奇·茨维贡 (Семен Кузьмич Цвигун) (1917年9月15日 – 1982年1月19日),乌克兰族,苏联党务活动家,作家,克格勃第一副主席(1967-1982年在位)。Montgomery, Isobel (7 July 1999).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谢苗·库兹米奇·茨维贡

谢苗·彼得罗维奇·巴巴耶夫斯基

谢苗·彼德罗维奇·巴巴耶夫斯基(俄語:Семён Петро́вич Бабае́вский,),蘇聯俄罗斯族作家。.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谢苗·彼得罗维奇·巴巴耶夫斯基

谢苗·米哈伊洛维奇·布琼尼

谢苗·米哈伊洛维奇·布琼尼(俄语:Семён Михайлович Будённый,),苏联元帅,约瑟夫·斯大林的盟友。出身为骑兵司令官,在俄国内战中帮助红军起到了重要作用。曾认为坦克无法取代战马在战争中的地位。.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谢苗·米哈伊洛维奇·布琼尼

谢苗·杰尼索维奇·伊格纳季耶夫

谢苗·杰尼索维奇·伊格纳季耶夫(Семён Денисович Игна́тьев,)乌克兰人,苏联国家安全部部长。.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谢苗·杰尼索维奇·伊格纳季耶夫

鲁道夫·奥格斯坦

鲁道夫·奥格斯坦(Rudolf Karl Augstein,),生于汉诺威,逝于汉堡。他是德国新闻从业员、出版家,《明镜》周刊创始人。.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鲁道夫·奥格斯坦

鲁斯兰·伊姆拉诺维奇·哈斯布拉托夫

鲁斯兰·伊姆拉诺维奇·哈斯布拉托夫(Руслан Имранович Хасбулатов,Ruslan Imranovich Khasbulatov,),俄罗斯政治人物,车臣人。.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鲁斯兰·伊姆拉诺维奇·哈斯布拉托夫

鲍里斯·卡尔洛维奇·普戈

鲍里斯·卡尔洛维奇·普戈(Boriss Pugo Бори́с Ка́рлович Пу́го )原苏联共产党中的强硬派。普戈曾担任拉脱维亚共产党第一书记。1990年至1991年,他担任了俄罗斯联邦内务部部长,1991年参与了八一九政变,是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的一员。八一九政变失败后,普戈在枪杀了妻子后自杀。 Category:拉脱维亚共产党政治家 Category: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委员 Category:里加工业大学校友 Category:被开除苏联共产党党籍者.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鲍里斯·卡尔洛维奇·普戈

鲍里斯·尼古拉耶维奇·叶利钦

鲍里斯·尼古拉耶维奇·叶利钦(p,),苏联和俄罗斯政治家,俄罗斯联邦首任总统,任期为1991年至1999年。曾历任苏联共产党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员、苏共莫斯科市委第一书记、苏联俄罗斯联邦最高苏维埃主席。 葉利欽是個充滿爭議的政治人物,他在蘇聯共產黨年代因矢言打擊貪污而聲名大噪,但其政權卻飽受貪污醜聞困擾。他执政時推動市場經濟和民主制,但他採取「休克疗法」以令俄羅斯盡快走上資本主义,卻讓俄羅斯經濟濒临崩潰,最後更曾以武力鎮壓方式消灭异见者。他在苏联解体中所扮演的角色及言行举动鼓励了俄罗斯联邦内部的分离主义。车臣在其任内以类似叶利钦的方式宣布车臣共和国独立,叶利钦被迫在任內兩次向車臣發動攻擊,此行为使叶利钦在车臣的支持率大幅下降,并產生了數次死傷慘重的恐怖行動;他令苏联解体,使俄罗斯领土对比起前苏联丧失达25%,国力大减,俄罗斯在叶利钦的领导下不再是超级大国,也動搖了他在國民心目中的領導形象。而继任的领导人包括普京和梅德韦杰夫则对叶利钦评价颇高。 1999年12月31日,在踏入2000年前數小時前,他宣布辭職,當时俄罗斯民众对他的支持率仅为2%。時任總理的弗拉基米爾·普京为代总统,從此叶利钦的政治生涯便告结束。 叶利钦辞职后保持低调,尽管他偶尔公开批评他的继任者。叶利钦于2007年4月23日于充血性心力衰竭。.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鲍里斯·尼古拉耶维奇·叶利钦

鲍里斯·维亚切斯拉沃维奇·格雷兹洛夫

鲍里斯·维亚切斯拉沃维奇·格雷兹洛夫(Борис Вячеславович Грызлов,),俄罗斯政治家,前国家杜马主席,俄最大党统一俄罗斯党前任党首。格雷兹洛夫是总统普京的盟友。 格雷兹洛夫生于符拉迪沃斯托克,在列宁格勒(今圣彼得堡)长大,1973年在列宁格勒邦奇-布鲁耶维奇电子技术通讯学院毕业。1999年12月作为谢尔盖·库茹盖托维奇·绍伊古领导的团结运动成员当选国家杜马议员,2000年1月被推选为团结运动在杜马的议员团领袖。 2001年3月格雷兹洛夫获总统普京委任为内务部长,任内他以打击恐怖主义和贪污腐败为首要任务。团结运动等政党合并成中间派亲普京的统一俄罗斯党后,格雷兹洛夫在2002年11月成为该党党首。2003年12月他当选国家杜马主席。.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鲍里斯·维亚切斯拉沃维奇·格雷兹洛夫

鲍里斯·舒米亚茨基

鲍里斯·扎哈罗维奇·舒米亚茨基(Борис Захарович Шумяцкий,)西伯利亚的上乌丁斯克(今乌兰乌德)人,苏维埃俄国及苏联、共产国际官员,革命家、外交官、记者。1930年代前期为苏联电影工业总局局长。成员。.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鲍里斯·舒米亚茨基

鲍里斯·波列伏依

鲍里斯·波列伏依(Бори́с Никола́евич Полево́й,),苏联作家、新闻记者,原姓坎波夫。 1940年,参加联共(布尔什维克)。中篇小说《沸腾的车间》是他的成名作。苏德战争时,他是真理报的战地记者。代表作有以飞行员密列西耶夫为主人公的长篇小说《真正的人》,中篇小说《阿纽塔》,长篇小说《维拉大夫》,短篇小说集《我们是苏维埃人》。1956年,到中国访问,写下《漫游中国三万里》。.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鲍里斯·波列伏依

貢蒂斯·烏爾馬尼斯

贡蒂斯·乌尔马尼斯(Guntis Ulmanis,) 拉脱维亚政治家,於1993年到1999年擔任拉脱维亚第五任总统。.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貢蒂斯·烏爾馬尼斯

费多尔·达维多维奇·库拉科夫

费多尔·达维多维奇·库拉科夫(Фёдор Давы́дович Кулако́в,)苏联党和国家领导人,苏共中央书记处书记。.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费多尔·达维多维奇·库拉科夫

费奥多尔·亚历山德罗维奇·阿勃拉莫夫

费奥多尔·亚历山德罗维奇·阿勃拉莫夫(Фёдор Александрович Абрамов),苏联作家。他的小说以自己农村生活的深入观察和思考为基础,揭露了农业管理和人与人之间各种矛盾与弊端。.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费奥多尔·亚历山德罗维奇·阿勃拉莫夫

费奥多尔·伊万诺维奇·托尔布欣

费奥多尔·伊万诺维奇·托尔布欣(俄语:Фё́дор Ива́нович Толбу́хин,),苏联军事家,政治家,战时第七个晋升苏联元帅 。他是唯一一位死後才獲追授蘇聯英雄稱號的苏联元帅。.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费奥多尔·伊万诺维奇·托尔布欣

费利克斯·埃德蒙多维奇·捷尔任斯基

费利克斯·埃德蒙多维奇·捷尔任斯基(俄羅斯文:Фе́ликс Эдму́ндович Дзержи́нский,Feliks Dzierżyński,;),波蘭裔白俄羅斯貴族,苏联克格勃的前身──全俄肃反委员会(简称“契卡”)的创始人。该组织因在俄国内战和红色恐怖时期拷打及处决大量人而廣為人知。.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费利克斯·埃德蒙多维奇·捷尔任斯基

越南共產黨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

越南共產黨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簡稱越共五大)於1982年3月27日至31日在越南河內巴亭會堂召開,與會代表1176人代表著越南全國約173萬名持有黨員證的越共黨員。大會原定在1981年年底舉行,不過黨內高層意見分歧、派系鬥爭等因素卻令大會延遲召開。越南黨和政府的領袖都在大會上提到幹部年齡過高、貪污、不稱職;經濟、民生政策失敗等問題,並對當中部分問題提出對策。在外交政策方面,五大的政治報告指出越南將繼續奉行親蘇政策;雖然報告也指出越南有意與中國大陸修好,不過北京卻認為報告也有其他內容有批評中國的意義。在大會閉幕後召開的一中全會當中,越共中央總書記黎筍、越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黎德壽等人把武元甲大將和阮文靈等人逐出政治局,並把親信引入政治局等黨內機關,從而掌握相當的權力。.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越南共產黨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

越南战争

越南战争(1955年-1975年),简称越戰,又称第二次印度支那战争,其本质为受美国等民主主義阵营国家支持的南越(越南共和国)對抗受苏联等共產主義国家支持的北越(越南民主共和国)和“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陣線”(又稱越共)的一場战争。其发生在冷战时期的越南(主战场)、老挝、柬埔寨,是二戰以後美國參戰人數最多、影響最为深远的戰爭,最终美国在越南战争中遭受严重损失,综合国力随之削弱,冷战的优势逐渐为苏联占据。 最先开始援助南越的美国总统是艾森豪威尔;约翰·菲茨杰拉德·肯尼迪开始支持在越南作战;林登·约翰逊将战争扩大。在尼克松执政后期,迫于国内迭起不断的反战运动、前线战事的吃紧以及同苏联长期对抗的需要,遂逐步将军队撤出越南。越南人民軍(北越軍)和越共游擊隊最终于1975年占领南越首都西贡,南越政权垮台,一年后南北越统一。.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越南战争

軍隊國家化

軍隊國家化,是一个军事和政治学领域的主张,即軍隊不專屬於特定人士擁有,無政黨派系分別,屬一國之全體人民所擁有的,使全國軍隊皆受國家的編組,尊重軍令與政令的統一,此亦是維持國家安定的關鍵基礎。.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軍隊國家化

黨國體制

國體制(简称黨國),政治學名詞,是一黨制政府的政治理想,由執政黨掌握絕對權力,代表國家行使主權,並而全面控制國家機器的政體。黨國與憲政主義國體之根本不同,在於前者的主權直接屬於黨組織而非後者的國民,即使國家憲法亦清楚表明服務黨組織。國民若希望參政,得先成為黨員甚至幹部。除非黨章特別規定,否則法律在理論上無權規範黨員;一旦黨組織介入,司法及執法機關不得審訊、偵緝甚至調查相關人士。因此黨國體制下並無所謂三權分立,因為行政立法司法三權的權力只是隸屬黨組織的不同部門而已。 黨國體制現時主要在由共產黨長期執政的國家實行,包括中華人民共和國、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老撾人民民主共和國、古巴共和國,以及前共產主義國家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此外,在非共產主義國家的厄立特里亞國、德涅斯特河沿岸、阿拉伯敘利亞共和國以及南蘇丹共和國等,也有類似的體制出現。歷史上奉行法西斯主義的納粹德國及其傀儡國,中國國民黨威權統治統治下的中華民國,以及二戰時期的日本也多數為黨國一體的行政體制。.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黨國體制

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

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是1968年至1976年期间在黑龙江省设置的生产建设兵团 。.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

齐赫文

谢尔盖·列奥尼多维奇·齐赫文斯基(Сергей Леонидович Тихвинский,)中文名齐赫文,生于俄罗斯彼得格勒(今圣彼得堡),俄罗斯科学院院士、汉学家。.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齐赫文

车臣总统府

车臣总统府,或称格罗兹尼的总统府(Президентский дворец в Грозном),坐落在车臣首都格罗兹尼中心的一座大楼。该楼在车臣冲突的初级阶段对伊奇克里亚车臣共和国的支持者来说是抵抗运动的象征。该楼多次遭到炮击和飞机轰炸,俄罗斯在1996年将其拆除。.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车臣总统府

达希·丹巴

达希·丹巴(Дашийн Дамба,),旧译德·达姆巴。蒙古族,今蒙古国布尔干省特希格(Teshig)人,蒙古人民共和国政治家,曾任蒙古人民革命党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Sanders, Alan J. K., Historical Dictionary of Mongolia, 2010, pp.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达希·丹巴

连比特·埃利马洛维奇·安努斯

连比特·埃利马洛维奇·安努斯(Ле́мбит Эльма́рович А́ннус,Lembit Annus,)是爱沙尼亚人,是苏联党和国家领导人。.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连比特·埃利马洛维奇·安努斯

远东州

远东州是1922年11月15日至1926年1月4日苏联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在远东太平洋地区的行政区划。州府在赤塔,1924年迁哈巴罗夫斯克。.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远东州

胡济邦

胡济邦()女,浙江永康人,中华民国及中华人民共和国记者、外交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苏德战场上唯一的中国记者。宗道一,胡济邦:跨越新旧中国的女性外交官与记者,湘潮2006年03期.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胡济邦

郭迪宾·沙拉布

郭迪宾·沙拉布()蒙古人民共和国外交官。.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郭迪宾·沙拉布

胜利旗

胜利旗(Знамя Победы, Znamya Pobedy)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柏林战役中苏联红军士兵于1945年4月30日在柏林国会大厦穹顶上升起的旗帜。升起这面旗帜的三名苏军士兵为阿列克谢·别列斯特、米哈伊尔·叶戈罗夫和梅利通·坎塔里亚,分别来自乌克兰、俄罗斯和格鲁吉亚。这面旗帜的复制品常出现在苏联及今日俄罗斯、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乌克兰、德涅斯特河沿岸共和國的纪念仪式及阅兵中。这面旗帜是苏联卫国战争官方的胜利象征,并被俄羅斯聯邦及德涅斯特河沿岸共和國认作国家遗产。 外观上胜利旗近似于一面在战场上即兴制作的苏联国旗,长188厘米、宽82厘米,左方为银色的五角星和镰刀锤子,旗上所书文字如下: 虽然这面旗帜并非唯一在国会大厦上升起的旗帜,但这面旗是预先准备升起的唯一一面官方制作的旗帜。该旗为进攻前制作的第五面胜利旗,旗帜原件被俄罗斯法律所保护,并在俄罗斯的卫国战争胜利日阅兵中使用它的复制品。.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胜利旗

舊左派

舊左派是指1930年代的列寧主義者、托洛斯基主義者和史達林主義者,以便與1960與70年代的新左派馬克思主義者作區別。 新左派在馬列主義的新共產主義運動(New Communist Movement)中,發展出一個反史達林主義的潮流。舊左派和新共產主義運動強調政黨組織與階級意識的重要性高於文化,並在社會上組織以當時大眾為基礎的工業部門。 舊左派在經歷1920年代的第一次紅色恐慌以及麥卡錫時代的第二次紅色恐慌等政府層級的反共產行動後,逐漸衰退。美國共產黨因為上述事件,以及黨內路線問題,還有赫鲁雪夫在蘇共二十大批判史達林等事件而一蹶不振。隨後的中蘇交惡及中阿破裂進一步分化了舊左派勢力。到了1950年代末期,許多極左派與共產主義舊左派人士陸續去世、坐牢、成為自由主義者、或加入了新興反修正主義(Anti-Revisionism)組織。.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舊左派

阿合买提江·哈斯木

阿合买提江·哈斯木(ئەخمەتجان قاسىم;Ehmetjan Qasimi;),维吾尔族,新疆伊宁人,1944年至1949年三区革命的主要组织者和领导者。.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阿合买提江·哈斯木

阿塞拜疆共产党 (1920年)

阿塞拜疆共产党(阿塞拜疆语:Azərbaycan Kommunist Partiyası;俄语:Коммунистическая партия Азербайджана)是苏联共产党在阿塞拜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的分支。该党成立于1920年2月20日,由巴库的布尔什维克和另外三个政党共同创建。八一九事件后,阿塞拜疆共产党于1991年9月召开党的第三十三次代表大会,决定共产党组织自行解散。 Category:阿塞拜疆政党 Category:苏联共产党 Category:亞洲已解散共產黨 Category:1920年建立的組織 Category:1991年废除.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阿塞拜疆共产党 (1920年)

阿塞拜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国歌

《阿塞拜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国歌》是阿塞拜疆作为苏联加盟共和国时的国歌,使用于1944年至1992年,曲作者是于泽尔·哈策贝育夫,他也是阿塞拜疆现国歌《阿塞拜疆进行曲》的曲作者。在1978年国歌歌词有所改动,把对斯大林的颂扬替换成关于苏联共产党的内容。.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阿塞拜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国歌

阿富汗人民民主黨

阿富汗人民民主黨(波斯语:حزب دموکراتيک خلق افغانستان‎,罗马化:Hezb-e dimūkrātĩk-e khalq-e Afghānistān;普什图语:د افغانستان د خلق دموکراټیک ګوند‎,罗马化:Da Afghanistān da khalq dimukrātīk gund)是阿富汗历史上的一个政黨。1965年,该党成立,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亲近苏联共产党,努尔·穆罕默德·塔拉基任总书记,巴布拉克·卡尔迈勒任书记。1967年,卡尔迈勒另行组党,也以“阿富汗人民民主党”为名。塔拉基和卡尔迈勒领导的党分别被称为人民派和旗帜派,得名于它们各自的党报。 1973年,旗帜派協助穆罕默德·达乌德汗推翻穆罕默德·查希尔·沙阿的君主制政权,成立共和國。1977年,达乌德取缔了旗帜派和人民派。同年年中,在苏联的撮合下,人民派和旗帜派重新统一。1978年4月,阿富汗人民民主党依靠一些青年军官發動军事政變,推翻达乌德汗政权,成立社會主義政權,人民派领导人塔拉基成为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这一事件史称“四月革命”。 1979年9月,同为人民派领导人的哈菲佐拉·阿明与塔拉基发生火并,并将其杀死。阿明上台后,与苏联关系恶化。同年12月,苏联突然派遣军队进入阿富汗,推翻阿明政权,并将其处死,扶植旗帜派领导人卡尔迈勒上台。这一事件成为苏联-阿富汗战争的开端。 1986年,由于卡尔迈勒政权对国内局势恶化应对不力,在苏联安排下,也属于旗帜派的穆罕默德·纳吉布拉取代卡尔迈勒成为阿富汗最高领导人。纳吉布拉掌权后,人民派和旗帜派仍然争斗不断。 1990年6月,受苏东剧变影响,该党改名为祖国党,并放弃马列主义和共产主义意识形态。 1992年3月,伊斯兰聖戰者攻克喀布爾,该党领导的政权彻底瓦解,该党也随之消亡。.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阿富汗人民民主黨

阿尔卡季·帕夫洛维奇·罗森戈尔茨

阿尔卡季·帕夫洛维奇·罗森戈尔茨(Аркадий Павлович Розенгольц,),苏联政治家、布尔什维克。 出生于维捷布斯克,是一个犹太商人的儿子。1905年加入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的布尔什维克派系,同年爆发1905年俄国革命。他作为保险代理人,参加维捷布斯克、基辅、叶卡捷琳诺斯拉夫(今第聂伯罗)和莫斯科的布尔什维克党运动。在1917年俄国革命中,他扮演重要角色。他也是莫斯科城议会执行委员会、莫斯科军事革命委员会、全俄军事革命委员会的成员之一。罗森戈尔茨在俄国内战期间是红军的高级军官,与列夫·托洛茨基很亲密。战后,先后在转运补给、财政部们以及红军空军指挥部担任过职务。他在1925年至1927年期间出任驻英国大使,还负责监督苏联间谍的在英活动。1927年成为联共(布)的中央委员会委员,并在联共(布)和苏联政府中出任多个要职。1930年,被任命为对外贸易人民委员会委员。1937年6月14日被免职,同年10月7日被捕。后来成为第三次莫斯科审判的被告人之一,被指控阴谋暗杀列宁和斯大林,以及间谍、破坏等一长串死刑指控。他承认了所有指控,并被判处死刑,于1938年3月15日被枪决。1988年获得平反。 Category:苏联政治人物 Category:老布尔什维克 Category:大整肅受難者.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阿尔卡季·帕夫洛维奇·罗森戈尔茨

阿尔卡季·沃罗比约夫

阿尔卡季·尼基迪奇·沃罗比耶夫 (Аркадий Никитич Воробьёв; 1924年10月3日 – 2012年12月2日)是一名苏联举重运动员,曾获得过两枚奥运会金牌。 阿尔卡季生于坦波夫州Mordovo,他在苏德战争期间曾是一名海军士兵。阿尔卡季曾获得五枚世锦赛金牌(1953、1954、1955、1957、1958),五枚欧锦赛金牌(1950、1953、1954、1955、1958)。在1950年至1960年的十年间,阿尔卡季26词打破了举重世界纪录。在1954年,阿尔卡季加入苏联共产党。 1995年,他被选入国际举重联合会名人堂.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阿尔卡季·沃罗比约夫

阿尔吉尔达斯·布拉藻斯卡斯

阿尔吉尔达斯·米科拉斯·布拉藻斯卡斯(Algirdas Mykolas Brazauskas) 立陶宛共产党最后一任第一书记,1993年立陶宛从苏联独立出来后担任首任总统(1993—1998),2001年到2006年任立陶宛总理。.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阿尔吉尔达斯·布拉藻斯卡斯

阿尔弗雷兹·彼得罗维奇·鲁比克斯

阿尔弗雷茨·彼得罗维奇·鲁比克斯(Альфред Петрович Рубикс,Alfrēds Rubiks,)是苏联党和国家领导人,他是一位拉脱维亚人,在“八一九事件”中执行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的指示,被拉脱维亚当局拘捕被判处八年徒刑(六年零两个月十二天后获释)。.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阿尔弗雷兹·彼得罗维奇·鲁比克斯

阿尔谢尼·格里戈里耶维奇·兹维列夫

阿尔谢尼·格里戈里耶维奇·兹维列夫(Арсе́ний Григо́рьевич Зве́рев,)是苏共中央主席团候补委员,是苏联财政部部长、经济学博士。.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阿尔谢尼·格里戈里耶维奇·兹维列夫

阿不都克里木·阿巴索夫

阿不都克里木·阿巴索夫(ئابدۇكىرىم ئابباسوف,Abdukirim Abbasof;),維吾爾族,祖籍新疆阿图什,生于苏联吉尔吉斯普尔热瓦尔斯克(今吉尔吉斯共和国卡拉科尔)。新疆三区革命主要领导人之一。 新疆民族辞典,新疆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11页.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阿不都克里木·阿巴索夫

阿布力米提·哈吉也夫

阿布力米提·哈吉也夫()维吾尔族,新疆阿图什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官员。.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阿布力米提·哈吉也夫

阿布哈兹共产党 (1921年)

阿布哈兹共产党是苏联共产党在阿布哈兹社会主义苏维埃共和国的分支。该党成立于1921年3月。创党时该党的领导人是E.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阿布哈兹共产党 (1921年)

阿列克謝·納瓦爾尼

阿列克謝·阿納托利耶維奇·納瓦爾尼(Алексе́й Анато́льевич Нава́льный,),俄罗斯莫斯科人,俄罗斯律師、政治家。2009年以來,他不斷批評俄羅斯聯邦政府的腐敗,反对總統普京,2010年代初曾經常使用博客組織大规模遊行。.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阿列克謝·納瓦爾尼

阿列克谢·尼古拉耶维奇·罗曼诺夫

阿列克谢·尼古拉耶维奇·罗曼诺夫(俄語:Алексе́й Никола́евич Рома́нов,),俄罗斯帝国末代皇储,他也被叫做「察列維奇」阿列克謝(Tsarevich Alexei) ,是最後一個被以這個頭銜稱呼的人。阿列克謝的父親為沙皇尼古拉二世,母親為亚历山德拉·费奥多萝芙娜。 由於其為尼古拉二世的唯一兒子,故在其出生後自動地成為俄國皇儲。可惜的是,阿列克謝在出生不久後被檢驗出罹患了血友病。雖然皇后四處訪尋名醫為其治療,但仍失敗。阿列克謝其後在拉斯普京的治療下逐漸痊癒了。亦因如此,阿列克謝的出生實給予拉斯普京一個掌權的機會。1918年,俄羅斯帝國滅亡,尼古拉二世全家遭布尔什维克軍隊(即後來的蘇聯共產黨)處決,但阿列克謝和其姐姐安娜斯塔西亞的遺體當時仍下落不明。 《紐約時報》2007年11月25日報導,蘇維埃時期的檔案中,有行刑者回憶處決過程的祕密報告。一群業餘人士分析報告後發現,線索就在行刑隊帶頭者尤洛夫斯基的證詞中。尤洛夫斯基表示,其他王室成員或支持者未來尋找沙皇一家遺骸時,會將目標設定為十一具遺體;他們為了混淆視聽,故意將其中兩具屍體焚毀,並埋在另一個地點。 這群業餘人士根據線索,在距離當初發現九具遺體地點約六十公尺的樹林裡,發現大抵燒得焦黑的兩具骨骸,裡面還夾雜子彈和盛裝強酸罐子的碎片,強酸應是用來毀屍滅跡。這些殘骸發現時的樣子和最早發現的九具屍體類似。 2008年,負責領導DNA鑑定團隊的莫斯科國立大學教授羅格耶夫接受採訪時,表示尼古拉二世全部的孩子,連之前都傳說逃過一劫的安娜斯塔西亚,幾乎都能夠被證實遭到殺害,一個都沒有留下來。 2008年7月,俄罗斯联邦總檢察長辦公室發表聲明說:「使用三種遺傳檢驗完整進行的DNA研究結果證實了一種假設,即第二座墓穴埋葬了瑪麗亞女大公和阿列克謝皇太子的遺體。」2009年3月DNA鑑定結果公布,確定阿列克谢皇儲與瑪莉亞女大公遭到殺害。.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阿列克谢·尼古拉耶维奇·罗曼诺夫

阿列克谢·尼古拉耶维奇·柯西金

阿列克谢·尼古拉耶维奇·柯西金(Алексей Николаевич Косыгин,Alexei Nikolayevich Kosygin,),苏联政治人物,1964年10月15日至1980年10月23日任苏联部长会议主席,任期长达14年,是苏联历史上任期最长的总理,也是苏共中央总书记勃列日涅夫任内最重要的副手之一。 柯西金1919年加入苏联红军,参加了苏联国内战争。战后,柯西金被送往列宁格勒接受培训,其后赴西伯利亚工作,1927年加入苏联共产党。1930年代,柯西金进入学习,毕业后成为当地一家纺织厂厂长。1938年,柯西金出任列宁格勒人民委员会主席(相当于市长)。 1939年,柯西金进入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并担任苏联中央政府纺织人民委员(相当于部长)。1940年,柯西金被任命为人民委员会(即苏联部长会议的前身)副主席,主管消费品生产工作。1943年起,他还兼任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部长会议主席。 1946年,柯西金成为苏联共产党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1948年成为政治局正式委员。 1964年,赫鲁晓夫下台后,勃列日涅夫继任苏共中央第一书记,而柯西金接任苏联部长会议主席(相当于总理)一职,直到1980年去世前夕方才卸任。.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阿列克谢·尼古拉耶维奇·柯西金

阿列克谢·阿列克谢耶维奇·布鲁西洛夫

阿列克谢·阿列克谢耶维奇·布鲁西洛夫(Алексе́й Алексе́евич Бруси́лов; ),俄罗斯帝国、俄罗斯共和国、蘇聯将領。帝俄奥廖尔伯爵兼總參謀長;共和俄國軍隊總司令;蘇俄苏维埃联邦骑兵总监、工农红军总学院(今伏龙芝军事学院)教官、蘇共九大至十三大代表,在帝俄、共和俄國、蘇聯皆擔任國家級要職。 出生格鲁吉亚第比利斯,父亲是俄国人,母亲是波兰人。布鲁西洛夫三代人都在沙皇的军队中担任军官。他的祖父在1812年曾参加拿破仑入侵防御作战。他父亲升至中尉军衔,1856年死于肺结核。母亲去世不久,年轻的勃鲁西洛夫在库塔伊西(Kutaisi)由亲戚抚养。 早年以骑兵军官身份在高加索服役,1877年至1878年的俄土战争中崭露头角,1906年升任将军。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曾率第8军在加利西亚战役(1914年)中取得光辉业绩。后俄国4个集团军向奥匈帝国军队发动大规模的进攻,以在东方战线胜利地实施“布鲁西洛夫攻势”(又称布羅西洛夫突破)而享有盛名,并以此在关键时刻支援了西方盟国。到1916年8月,俘虏奥军37.5万人。主要由于这一胜利,罗马尼亚决定加入协约国,奥地利不得不放弃对意大利北部的攻击;德国被迫把确保在凡尔登战役中击败英法的部队调到东方战线。然而,布鲁西洛夫的进攻并未在东方战线产生决定性的后果。1917年6月4日至8月1日他任俄军总司令。1920年至1924年在布尔什维克政府中任军事顾问和骑兵总监。1924年70岁时退休。1926年在莫斯科死于充血性心力衰竭,著有第一次世界大战回忆录《一个军人的笔记,1914—1918年》(A Soldier's Notebook, 1914–1918.)。.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阿列克谢·阿列克谢耶维奇·布鲁西洛夫

阿列克谢·普罗科波维奇·别列斯特

阿列克谢·普罗科波维奇·别列斯特(Олексій Прокопович Берест,Алексей Прокопьевич Берест,)苏联红军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第3突击集团军第79步兵军第150步兵师第756团第1营战士。三名将胜利旗插上柏林国会大厦穹顶的苏联红军士兵之一。.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阿列克谢·普罗科波维奇·别列斯特

阿纳斯塔斯·伊万诺维奇·米高扬

阿纳斯塔斯·霍夫漢內斯·米高扬(Անաստաս Հովհաննէսի Միկոյան,Анаста́с Ива́нович Микоя́н,)是苏联亚美尼亚人,斯大林和赫鲁晓夫时期的政治人物。.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阿纳斯塔斯·伊万诺维奇·米高扬

阿纳托利·卢那察尔斯基

阿纳托利·瓦西里耶维奇·卢那察尔斯基(Анато́лий Васи́льевич Лунача́рский,)是一位俄罗斯马克思主义革命家、苏俄首任国民教育人民委员会委员,负责文化教育。在整个事业当中,他曾积极参加了艺术批评并担任过记者。.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阿纳托利·卢那察尔斯基

阿纳托利·亚历山德罗维奇·马洛费耶夫

阿纳托利·亚历山德罗维奇·马洛费耶夫(Анато́лий Алекса́ндрович Малофе́ев,Анатоль Аляксандравіч Малафееў,)是苏联党和国家领导人。他是一位白俄罗斯人。.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阿纳托利·亚历山德罗维奇·马洛费耶夫

阿道夫·阿布拉莫維奇·越飛

阿道夫·阿布拉莫维奇·越飛(Адольф Абрамович Иоффе,拉丁化:Adolf Abramovich Joffe;)是俄國革命家、布爾什維克政治家、蘇聯外交家,曾任蘇聯特使與中國國民黨創黨領袖孫中山會談。.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阿道夫·阿布拉莫維奇·越飛

阿馬扎斯普·哈恰圖羅維奇·巴巴賈尼揚

哈马扎斯普·哈恰图罗维奇·巴巴贾尼扬 (Համազասպ Խաչատուրի Բաբաջանյան;西里尔化:Амазасп Хачатурович Бабаджанян;拉丁化:Hamazasp Khachaturi Babadzhanian (1906年2月18日 – 1977年11月1日),亚美尼亚人,苏联共产党(布尔什维克)党员(1928年入党),苏联装甲兵主帅。蘇德戰爭時期,历任步兵团长、机械化旅旅长、坦克军军长。战后历任敖德萨军区司令、马利诺夫斯基装甲兵学院院长、苏军坦克兵主任。.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阿馬扎斯普·哈恰圖羅維奇·巴巴賈尼揚

阿诺尔德·契科巴瓦

阿诺尔德·斯捷潘諾維奇·契科巴瓦(Арнолъд Степанович Чикобава;არნოლდ ჩიქობავა;)是前蘇聯的著名語言學家及哲學家,格鲁吉亚科学院院士,第比利斯大學教授,是许多格鲁吉亚和高加索语言学主要著作的作者, 并曾主持编写过多卷集《格鲁吉亚语详解词典》的工作。他最為人所知的事情乃當年積極參與批評當年性,论述语言的本质和特征,批判尼古拉·马尔的论文雅弗理论及其追随者观点的事情。.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阿诺尔德·契科巴瓦

蘇維埃俄國

蘇維埃俄國(Советская Россия),简称苏俄(CP),一般指1917年11月7日十月革命后至1922年12月30日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前的俄国。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为正式國名,但因为俄国内战及其内部行政调整导致区域持续变化,历史上一般将这一时代占有原帝俄领土的国家通称为苏俄。苏俄是當時世界上土地面積最大的國家(22,053,580平方公里)。1922年12月30日,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与从其内部独立的白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以及苏俄实际占领的外高加索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签署苏联成立条约,建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俄国历史至此正式進入苏联時代。 蘇俄佔有东欧的大部分,以及幾乎整個中亚和北亚;陸地與挪威、芬兰、爱沙尼亚、拉脫維亞、立陶宛、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罗马尼亚、土耳其、波斯、阿富汗、中华民国及朝鮮接壤;而與瑞典、日本、美国及加拿大隔海相望。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俄羅斯帝國爆發俄國二月革命,導致沙皇下台,俄羅斯帝國解體,成立了俄罗斯临时政府,出現了由市民階級組織的臨時政府和工人士兵代表的蘇維埃(俄語意為「大會」)並存的局面。最後以列寧為首的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左翼(布尔什维克)聯合其它左翼政黨在彼得格勒發動起義,從臨時政府手中奪取政權,史稱十月革命。革命後國名为“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其後與德意志帝国及其盟國簽訂和約,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戰。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英國、法國、日本、波蘭、美国等國因不滿蘇俄單方面退出對德戰爭,以及沙皇俄國債務等問題,對俄國革命進行了武裝干涉。國內忠於沙皇的势力以及富農、地主和資產階級力量組織白軍发起了反對蘇維埃政權的战争。經過俄国内战,蘇維埃紅軍擊敗了白軍以及協約國的聯合武裝干涉,鞏固了政權。 国庆日为11月7日,這一天又稱作「十月革命節」。.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蘇維埃俄國

蘇聯史學

蘇聯史學(Soviet historiography)是蘇聯歷史學家研究歷史的方式,同時也指現今史學家研究前者的一門學問。其特點在於蘇聯共產黨治下,時自由時壓抑的內容。另一方面,蘇聯史學家也時常主觀地「操縱」歷史,令其符合政治需要。 Category:史學史 Category:蘇聯歷史.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蘇聯史學

蘇聯人權

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邦是一個極權主義國家,並由蘇聯共產黨內的少數成員把持整個國家的權力體系。蘇聯公民的參政權、選舉權以及其他人權皆普遍遭到壓抑;整個國家的人口亦在政府的規劃下被動員起來以支持國家的意識型態與政策。獨立的政治運動在蘇聯境內是不被允許的,其中包括人民自由組織工會的權利、組織私人公司的權利、創辦未受批准的教會(或宗教)的權利,甚或是組織反對政黨等自由權利皆被蘇聯政府以零容忍政策的態度回應。蘇聯堅定奉行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政策亦大大限制了人民擁有私有財產的權利。然而蘇聯政府對於私有財產的不友善態度卻被1960年代的蘇聯人權運動家指摘為違背1936年蘇聯憲法的精神。該憲法亦明文保障人民有自由集會遊行的權利。.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蘇聯人權

蘇聯五年計劃

蘇聯五年計劃(пятилетка)是蘇聯在史太林統治時期全國性的經濟計劃,目標是令蘇聯的經濟迅速發展。該計劃是由史太林推展,由苏联国家计划委员会(Госплан)在生产理论的基礎上制訂細節及執行,成為蘇聯共產黨經濟發展的總方針。自1928年发起至1991年苏联解体共实行了十三个五年计划。.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蘇聯五年計劃

蘇聯廣播

苏联的广播,和其他媒体一样,由国家所有,并受其严格控制及审查。 在苏联晚期,苏联广播的管理实体为“苏联国家广播电视委员会”(USSR State Committee for Television and Radio Broadcasting,或USSR Gosteleradio;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ый комитет по телевидению и радиовещанию СССР、Гостелерадио СССР)。该委员会除管理苏联广播外,还管理苏联电视。 每天都有大量文化、科技节目广播。除了其他目的和任务,正如其他20世纪80年代末期党控媒体一样,无线电广播尝试向全国民众灌输对共产党和苏维埃国家的忠诚与义务。每天政府向全国广播多达70种语言、大约1400小时的节目。主要的广播源来自莫斯科。莫斯科共有8个广播频道,每天向全国各地的听众播放共计180个小时的节目。 但是,政府对无线电广播的控制并不完全。自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冷战的开始,政府节目开始与西方世界的广播竞争。西方世界的广播旨在穿越国界,向民众提供它们的宣传,尤其是那些被审查员试图完全禁止的内容。直到1988年,政府一直对美国资助的自由欧洲电台、美国之音、BBC(英国广播公司)、德国之声(Deutsche Welle)、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西德)内部广播部实行无线电干扰。大约有两百万到三百万的民众经常在政府不进行干扰时收听这些广播。.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蘇聯廣播

蘇聯共產黨第二十三次代表大會

蘇聯共產黨第二十三次代表大會(XXIII съезд Коммунистической партии Советского Союза),簡稱蘇共二十三大(XXIII съезд КПСС),在1966年3月29日至4月8日期間在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莫斯科克里姆林宮國家大禮堂召開,是列昂尼德·勃列日涅夫統治蘇聯黨和國家期間召開的第一次黨代會。與會代表包括4619名有權表決的代表和323名有權發言的代表,他們代表了蘇共1167,3676名黨員和797403名預備黨員。到會觀摩的有86個國家的共產黨、工人黨、左翼社會黨和民族民主政黨的領袖或全權代表,然而中國共產黨卻由於中蘇論戰而拒絕派代表赴會。 大會審議了蘇共中央第一書記勃列日涅夫發表的蘇共中央總結報告、蘇共中央檢查委員會主席諾娜·穆拉維耶娃發表的中央檢查委員會總結報告和蘇聯部長會議主席阿列克謝·柯西金所作的第八個五年計劃指示報告,並通過相應的決議。大會也通過了一份關於美國侵略越南的聲明。大會修訂了黨章,而蘇共中央第一書記一職也在這屆黨代會上恢復「蘇共中央總書記」的原名,「蘇共中央總書記」也是這個職務在1922年至1955年期間用過的名稱。大會選出蘇共第二十三屆中央委員會195名正式委員和165名候補委員,以及中央檢查委員會79名委員。勃列日涅夫連任蘇共中央總書記。.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蘇聯共產黨第二十三次代表大會

蘇聯總統

蘇聯總統(俄語:Президент СССР)是苏联自1990年3月15日至1991年12月25日正式解體前的國家元首稱謂。苏联共产党總書記米哈伊尔·谢尔盖耶维奇·戈尔巴乔夫是首任蘇聯總統,亦是唯一一任蘇聯總統。 戈巴卓夫1985年上臺接任蘇聯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總書記,成為蘇聯最高領導人。擔任總書記期間致力于經濟自由化改革和政治民主化改革。蘇聯在政治上由一黨執政下的社會主義制度逐步向西方國家的多黨制、总统制轉變。1990年,蘇聯集體國家元首由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轉變成單一國家元首的蘇聯總統,戈巴卓夫順利被民選為第一任總統。 但是随著共产主义制度的崩潰,各加盟共和國的纷纷獨立,戈尔巴乔夫對蘇聯國內的政治控制力不斷減弱。特別是1991年八一九事件期間,戈尔巴乔夫被保守派的副總統根纳季·伊万诺维奇·亚纳耶夫軟禁,亞納耶夫自任為代總統。但是政變在三天之后宣告失敗,戈尔巴乔夫回任總統,不過辭去了蘇共中央總書記職務,實權落到俄罗斯总统鲍里斯·尼古拉耶维奇·叶利钦手中。 1991年12月25日晚,戈尔巴乔夫辭去蘇聯總統職務,隨即蘇聯紅旗在克里姆林宮落下,升上俄羅斯三色旗,象徵蘇聯正式解體。.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蘇聯總統

蘇聯派

蘇聯派是指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執政黨朝鮮勞動黨內的一個派系,其成員大多是來自蘇聯的朝鮮半島人,領導人物為許嘉誼與朴昌玉。1950年代,該派系被金日成所肅清。.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蘇聯派

蘇聯最高領導人列表

根据1977年颁佈的《苏联宪法》,苏联部长会议主席(前期為苏联人民委員會)是苏联政府首脑,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為国家元首。部长会议主席相当于部分西方国家的总理,最高苏维埃主席团相当于部分西方国家的总统,主席团的主席也是国家元首代表。在苏联70年的历史上,并没有一位官方的“苏联领袖”,但苏联共产党中央总书记或者总书记通常是这个国家的最高领导人。在列宁的理念中,苏联的最高领导者是先锋党派的合议机构,属集体领导制。 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斯大林在20世纪20年代成功地巩固权力后,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成为苏联最高领导人的代名词,因为该职位同时控制着苏联共产党和苏联政府。总书记一职经斯大林废除后,又在尼基塔·謝爾蓋耶維奇·赫魯曉夫手中以“第一書記”之名重建,列昂尼德·伊里奇·勃列日涅夫再于1966年将其改回原来的名字。作为共产党首脑,总书记直到1990年都是苏联最高领导人。总书记的继任程序缺乏明确指引,所以苏联领袖逝世或是遭解职后,继任者通常需要苏联共产党中央政治局、中央委员会或其他政府和政党的支持才能获取并保有权力。1990年3月建立的苏联总统一职取代总书记成为苏联的最高政治职务。 建立总统一职的同时,苏联人民代表大会还经投票废除《苏联宪法》第6条,这一条规定苏联是由共产党控制的一党制国家,让共产党在社会中拥有领导地位。废除此项削弱了共产党的权力和共产党对苏联及其人民的支配地位。如果在任总统死亡、辞职或被罢免,苏联副总统将继任成为新的总统,不过这种情况尚未出现,苏联就解体了。八一九事件失败后,副总统根纳季·伊万诺维奇·亚纳耶夫由选举出的苏联国务委员会委员取代。.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蘇聯最高領導人列表

蘇聯教育

蘇聯的教育組織運行在高度集中的政府系統。它的優點是可以確保所有公民接受教育後就可以獲得就業。.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蘇聯教育

阅兵

阅兵,是指对武装部隊进行检阅的仪式。通常在国家重大节日、迎送国宾和军队出征、凯旋、校阅、授旗、授奖、大型军事演习时举行。用以庆祝、致敬,同时展现本国的軍事建设成就,并可壮观瞻,提振军威,鼓舞士气。.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阅兵

赤化

赤化是自二十世纪初沙俄被蘇共推翻後,遗留下来的政治敏感性字眼。由於世界各地的共产党皆以紅色作為主色,故赤化就是指「共产化」,因此在一些国家里面共产党被其敌对党称为「赤党」。 宏观上,赤化是指进行共产主义或相关类似思想的感染和传播。 「赤化」的表现形式就是一些人在原来非共产党活跃的地区宣传其思想,主张跟随该党通过暴力革命(列宁认为建立无剥削的社会通过暴力革命形式是最直接迅速和有效的)及其他形式改变原来的政府和国家组成结构。.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赤化

赵德林 (锡伯族)

赵德林()锡伯族,觉罗氏(汉译赵姓),笔名峰、苗等等。新疆尼勒克县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官员、翻译家。.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赵德林 (锡伯族)

赖莎·马克西莫芙娜·戈尔巴乔娃

赖莎·马克西莫芙娜·戈巴契娃(Раи́са Макси́мовна Горбачёва,又譯雷莎·戈巴卓娃,本姓Титаре́нко,),是前蘇聯共產黨總書記和蘇聯總統米哈伊尔·谢尔盖耶维奇·戈尔巴乔夫的妻子。她是蘇聯首位走向公眾的第一夫人,為蘇聯的婦女奠定了新一代的典範。.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赖莎·马克西莫芙娜·戈尔巴乔娃

薩帕爾穆拉特·阿塔耶維奇·尼亞佐夫

薩帕爾穆拉特·阿塔耶維奇·尼亞佐夫(Saparmyrat Ataýewiç Nyýazow;Сапармура́т Ата́евич Ния́зов;)是土庫曼斯坦政治人物與獨裁者,出生於阿什哈巴德,土庫曼族出身。自1985年12月起成為土庫曼斯坦共產黨第一書記(最高領導人),1991年蘇聯解体後,經過1992年6月的第二次總統選舉,成為土庫曼斯坦總統,1999年12月再經第5屆人民委員會、長老會議和民族復興運動聯席會議決定授予他終身總統之權利;任內一直實施鐵腕統治和極端個人崇拜,並封鎖邊境、禁止體育活動、鑄造多個他本人的銅像等。他甚至自封為「土庫曼巴希」(Turkmenbashi,意為「所有土庫曼人的領袖」),並將土庫曼一座城市以此稱號更名。 尼亞佐夫已婚,並有兩子;2006年12月21日土庫曼斯坦總統事務管理局公佈他於当地时间(UTC+5)凌晨1點10分因心臟驟停逝世,享年67岁。其遺體葬於首都郊區的吉普恰克清真寺境內之陵寢。.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薩帕爾穆拉特·阿塔耶維奇·尼亞佐夫

開放政策

开放政策(гла́сность 解作“开放性”或“公开性”)是时任苏共中央总书记的戈尔巴乔夫在1985年提出的改革开放政策。.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開放政策

葉夫根尼·伊萬諾維奇·扎米亞京

葉夫根尼·伊萬諾維奇·薩米爾欽(俄語:Евге́ний Ива́нович Замя́тин、)是一位俄羅斯小說家,代表作為反烏托邦的科幻小說《我們》。.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葉夫根尼·伊萬諾維奇·扎米亞京

葉爾辛效應

葉爾辛效應即謂國家元首與地方首長之民意基礎過於相近,使地方首長與國家元首的政治實力可能並駕齊驅,甚至凌駕後者之上,危及中央與地方權力均衡。.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葉爾辛效應

钦吉斯·艾特玛托夫

钦吉斯·艾特玛托夫(吉尔吉斯语:Чыңгыз Айтматов,),又译--,吉尔吉斯斯坦作家,其作品集被翻译成100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出版。 艾特玛托夫1928年出生,他父親是吉爾吉斯人,母親是韃靼人。1952年开始发表作品。1958年《查密莉雅》发表,开始成名。1959年加入苏联共产党。1963年小说集《群山和草原的故事》获列宁奖金。1966年《别了,古利萨雷》发表。1968年《永别了,吉利萨雷》获得了苏联国家奖金。同年,艾特玛托夫获“吉尔吉斯人民作家”称号。1970年《白轮船》发表。1971年艾特玛托夫获得了列宁勋章。1977年《白轮船》获苏联国家奖金。1978年艾特玛托夫获得“社会主义劳动英雄”称号。1980年《一日长于百年》发表。1983年《一日长于百年》获苏联国家奖金。 1966年起艾特玛托夫是历届苏联最高苏维埃代表。1976年起艾特玛托夫担任苏联作家协会理事会书记。他还是吉尔吉斯共产党中央委员和吉尔吉斯科学院院士。1990年后艾特马托夫开始涉足外交工作。1990年他被任命为苏联总统委员会委员;苏联解体后,他被任命为俄罗斯驻卢森堡大使;1993年底吉尔吉斯总统任命他为吉尔吉斯驻比利时大使,兼驻欧洲共同体和北约的代表;其后他一直同时担任吉尔吉斯驻比利时、荷兰和卢森堡三国大使兼驻北约和欧共体的代表。 2008年4月間,傳出艾特瑪托夫因病入院的消息,5月16日,德國紐倫堡當地一間醫院證實艾特瑪托夫因「腎臟功能不全」接受治療,直至6月10日過世,惟吉尔吉斯斯坦總統發言人宣稱「艾特瑪托夫因肺部嚴重發炎,不治去世。.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钦吉斯·艾特玛托夫

蒙古人民党中央委员会主席

蒙古人民党中央委员会主席是蒙古人民党(1925年至2010年为蒙古人民革命党)的最高負責人。 蒙古人民党1921年创党后,其最高負責人的名称多有变更,曾先后使用主席、书记、总书记、第一书记等。1921年至1952年由蘇赫巴托爾及喬巴山先後掌握實權擔任實際上的最高領導人。在蒙古人民共和国后期,除了少数例外,蒙古人民革命党的最高負責人一般也担任国家元首。 如今蒙古人民党同时设有主席、总书记两个职位。.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蒙古人民党中央委员会主席

那年那兔那些事

《那年那兔的那些事》是一部2011年6月开始在“超级大本营”论坛“军事畅谈”版块上连载的網絡漫畫,其前期素材部分来源于“野风之狼”写作的长贴《小白兔的光荣往事》。作者为中国大陆网友“逆光飞行”(真名“林超”)。 漫画分上下两部,上部以最初发表于超级大本营军事论坛的一篇名为《小白兔的光荣往事》的文章为参考,将相关国家或地区以动物的形象展现,并以趣味的方式描绘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冷战期间(第二次国共内战至九二南巡)的发展(特别是军事发展)及内政及外交歷史;下部则不再参考时间顺序,背景為从苏联解体冷战结束后至今。是持民族主义立场的萌化政治、萌化历史的二次元作品。.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那年那兔那些事

蔣中正考察蘇聯

1923年,蔣中正以孫中山全權代表名義考察蘇聯,歷時約3個月,較全面考察蘇聯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這是中國歷史上首次對世界首個社會主義國家派出官方考察團。蔣中正在行程歸國後,對蘇聯做出了較為全面細緻的分析,認為蘇聯這個國家在政治上獨裁,在文化上不尊重傳統並與中國文化格格不入,行使霸權主義,並預見蘇聯是對中國的威脅,以及蘇聯終將敗亡。蔣對蘇聯的不少分析和觀點後來都有應驗,可見蔣對外交和國際形勢的遠見卓識。而谓苏联“赤色帝国主义”,也是蒋的中文词汇发明。.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蔣中正考察蘇聯

锤子与镰刀

锤子与镰刀(☭,серп и молот,IPA:,又称锤子镰刀、铁锤镰刀)是一种起于俄国革命的用来代表共产主义的标志。创立时,两个工具分別代表兩種无产阶级劳动者:锤子用来敲打,象征工人;镰刀则用于收割,象征农民。两个工具结合于一体,代表工农团结、合作及反抗反动运动与外国干涉。即使在组合成一个符号之前,这两种工具都是被长期用在欧洲纹章中的传统符号。内战后,镰刀与锤子广泛用于象征苏联的和平劳动和国际无产阶级联合。冷战时期,随着共产主义与资本主义之間两极化和一些共产主义国家与组织兴起,大多数与共产国际、社会主义国际有聯繫的国家与组织都以镰刀与锤子(或其变体)为标志。 在蘇聯解體和東歐劇變後,大部分镰刀与锤子標誌被拆除或立法取締,而俄羅斯境內的部分蘇聯古蹟仍保留少數的镰刀与锤子雕刻;此外俄羅斯航空即使在蘇聯解體後,仍照舊使用鐮刀與鐵鎚作為企業標識。.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锤子与镰刀

臺灣與日本關係史

台灣與日本關係史是指台灣歷代與日本歷代在歷史上不同階段的關係。雙方自十六世紀即有相互來往,并建構了各式各样的关系。台日關係可分为几个阶段:1895年前明鄭與清朝统治下台湾与日本的关系、1895至1945年臺灣做為日本殖民地与日本内地之间的关系、1945年後中華民國统治下的關係。.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臺灣與日本關係史

艾买提·瓦吉地

艾买提·瓦吉地(),维吾尔族,出生于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乡,原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副会长。.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艾买提·瓦吉地

艾格尼丝·史沫特莱

艾格尼丝·史沫特莱(Agnes Smedley;)美国著名左派记者,以对中共革命的报道著称。她支持女权、支持印度独立、亦支持中国共产党,她著有8本书。.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艾格尼丝·史沫特莱

苏军中校巴布什金墓

苏军中校巴布什金墓,是中國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桂林市文物保護單位之一,現位於桂林西山公園東側山腳下。巴布什金是一名被蘇聯派到中國擔任的中校,在1940年病逝,起初葬於甲山,1950年改葬在西山南麓,2015年改葬到現址。巴布什金墓在1966年被列入桂林市文物保護單位。.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苏军中校巴布什金墓

苏军总政治部

苏军总政治部,是苏军的最高政治工作机关,负责在军队中贯彻落实苏联共产党的各项政策、决定,存在期限为1919-1991。.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苏军总政治部

苏共中央主要负责人列表

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Генеральный секретарь ЦК КПСС)是苏联共产党领袖的头衔。在苏联历史上,这个职位往往是苏联最高领导人的代名词。除总书记外,其先后有过4个不同的名称,1917至1918年称为专职书记,1918至1919年称书记处书记,1919至1922年称责任书记,1953至1966年称第一书记。斯大林将这一职位从共产党的领袖提升为苏联最高领导人。.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苏共中央主要负责人列表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国歌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国歌》(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ый гимн СССР,羅馬字轉寫:)是苏联的国歌,其中文非正式曲名又依首句为《牢不可破的聯盟》。.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国歌

苏联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简称苏联(),是一個存在於1922年至1991年的聯邦制社會主義國家,也是當時世界上土地面積最大的國家,佔有東歐的大部分,以及幾乎整個中亞和北亞;陸地與挪威、芬蘭、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羅馬尼亞、土耳其、伊朗、阿富汗、中国、蒙古及朝鮮接壤;而與瑞典、日本、美國及加拿大隔海相望。 蘇聯起源自1917年的俄國革命,俄羅斯帝國的沙皇政府被推翻後,臨時政府成立,但僅執政了不到8個月,布爾什維克便很快從臨時政府手中奪取政權並於選舉後武力解散俄國立憲會議,史稱十月革命及一月劇變;之後俄國發生內戰,布尔什维克党領導的紅軍擊敗了白軍以及協約國的武裝干涉。1922年12月,俄羅斯、白俄羅斯、烏克蘭和外高加索等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合併,成立首個以社會主義為理念的國家——蘇聯。 第一任蘇聯領導人弗拉基米尔·列宁於1924年去世後,约瑟夫·斯大林從一連串的權力鬥爭中勝出,取得了領導權。斯大林以計劃經濟作保障,在歐美經濟危機期間推行驚人的大規模重工業化,但也進行多次大清洗,導致逾百萬人在政治鬥爭中被整肅或被殺。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蘇聯先是与纳粹德国结盟,於1939年和德國共同瓜分了波蘭、将波罗的海国家纳入版图、割占罗马尼亚领土,将流亡苏联的德国政治难民交还纳粹判決。不過很快兩者關係破裂,1941年6月22日,苏联遭到德國等軸心國入侵,歷經了4年激烈的戰事後取得了勝利,與美國一同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兩個國家,被稱為超級大國,同時因出兵击退入侵德军,并得以控制了東歐大部分國家。 蘇聯而後與衛星國組成的華沙条約組織(華約),與以美國為首的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北約)對峙,這兩大軍事集團在冷戰時期於全世界展開意識形態的對立和政治鬥爭,但在1980年代初期,石油以及初級資源價格回落,此時的蘇聯大力施行福利國家政策,致经济增长速度变慢,加上政治欠乏改革,基本的人民自由也陷入壓抑,苏联的国力已经落后于美国。 在1980年代末,蘇聯領導人米哈伊爾·戈爾巴喬夫試圖進行改革政策,將國家自由化和民主化,放寬對東歐等其他衛星國的控制,却导致蘇聯在1991年解體,在政治斗争中获胜的葉爾欽所領導的俄羅斯聯邦繼承了蘇聯主要的軍事、經濟和國際地位,但人口損失近半的情況下,蘇聯建立的紅色秩序已經不復存在。 儘管苏联宪法規範苏联是一個联邦制国家,由15个平等权利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加盟共和国)按照自愿联合的原则组成,但其联邦特性不高,因為中央政府權力高度集中,並奉行世界上第一個完全的社會主義制度及計劃經濟政策,由蘇聯共產黨一黨執政。在1945年苏联16个加盟共和国中应有2个(乌克兰、白俄罗斯)应作为联合国创始会员国,因为苏联是联邦制国家,所以苏联在联合国历史上是唯一一个“一国三票”的主权国家。.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苏联

苏联大元帅

苏联大元帅(Генерали́ссимус Сове́тского Сою́за),為苏联共产党总书记斯大林於1945年6月27日自封的苏联軍銜。在苏联军衔系统中居于最高阶,也是苏联元帅级军衔(苏联大元帅、苏联元帅、军兵种主帅、军兵种元帅)中最高一等。苏联大元帅只授予最高领导人、红军最高统帅一人,以表彰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统帅苏联红军赢得胜利,但实际上斯大林未正式接受此衔。.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苏联大元帅

苏联宪法

苏联宪法先后共有三个版本,均建立在苏联的前身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所创的1918年苏俄宪法的基础之上。.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苏联宪法

苏联人民代表大会

苏联人民代表大会(Съезд народных депутатов СССР)是1989年5月25日至1991年9月5日苏联的最高立法机关,它负责选举苏联最高苏维埃,在苏联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由苏联最高苏维埃代行其职权。.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苏联人民代表大会

苏联人民艺术家

苏联人民艺术家(Наро́дный арти́ст СССР,阴性:Народная артистка СССР),又译苏联国家艺术家,是苏联时期授予表演艺术工作者的一个荣誉称号。1936年至1991年间,共有1007人被授予此称号。.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苏联人民艺术家

苏联作家协会

蘇聯作家協會(Writers' Union of the U.S.S.R.)是前苏联的官方作家组织。 1932年4月23日由蘇聯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發佈《关于改组文学艺术团体》決議成立,1934年8月17日至9月1日,在莫斯科举行了第一次全苏作家代表大会,會中確立其創作方向以革命浪漫主义为其组成部分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为苏联文学。蘇聯作家協會总书记的政治地位相當於國家部長級,享有相當的榮譽,高尔基、斯塔夫斯基、法捷耶夫、卡爾波夫等先后任作家协会总书记。協會裡的作家也擁有極高的待遇,有房子、車子,還可以去黑海旅游度假,吃住全免费。他們在报纸、杂志上发表作品,出版新书,有驚人的稿费收入。 1991年蘇聯解體以後,葉爾欽為節省財政開支,宣布解散蘇聯作家協會,改組为民间组织,但仍保有過去的辦公大樓。由於作家協會無法爭取到政府經費,为生存所迫,作家协会把一些房地產对外出租,靠租金来维持运转。很多作家停止了创作,纷纷改行,從事经商、大学谋职等活動。隨著俄罗斯经济的复苏,俄罗斯政府会不定期對某些傑出作家提供一些经费。 Category:蘇聯作家 Category:苏联组织 Category:1992年廢除.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苏联作家协会

苏联军事史

苏联军事史从1917年11月7日的十月革命开始,到1991年的苏联解体为止。 为应对白军和外国军队的干涉,1918年1月28日,苏俄人民委员会通过了建立工农红军的法令。在1918年,红海军也建立了起来。1918年-1921年,苏联红军还参与了与波兰的战争。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苏联派出军事顾问到过中华民国、西班牙等国家。1939年,苏联红军在西方与芬兰进行战争,在东方与日本帝国在中华民国与蒙古人民共和国的边境上有过诺门坎冲突。1941年-1945年,苏联红军参与了伟大卫国战争,抵挡住了纳粹德国的进攻,并在1945年成功占领纳粹德国首都柏林。 1946年,苏联红军和苏联红海军一起改组为苏联武装力量。冷战时期,苏联的军事力量除了苏联武装力量之外,还有内务部的内卫部队、克格勃的边防部队。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苏联成为与美国并驾齐驱的超级大国,苏联的军事力量有着数量庞大的常规武器和核武器。苏联的军事力量在冷战时期参与过朝鲜战争、中苏边界冲突、阿富汗战争、越南战争、阿拉伯-以色列冲突,并参与干预1956年的匈牙利十月事件和1968年的捷克斯洛伐克布拉格之春。 1991年苏联解体时,苏联的军事力量被各个加盟共和国瓜分,由於蘇聯時期各加盟國就已有各國自己的軍隊,因此一些重要裝備(如核武)的轉移是透過必須外交談判才能完成。俄罗斯分得的数量最多。.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苏联军事史

苏联军事院校

苏联军事院校是苏联军队培养干部的正规渠道。单校规模较小,平均每年毕业学员200-500人。 不计军区或舰队开办的准尉学校、技师学校、炊事员学校,全苏支援陆海空军志愿协会开办的汽车学校、无线电学校、技术学校、航海学校等,至1980年代苏军有172所正规军事院校。 三年制军校的毕业生不授予学位。入学年龄限制为:由地方参军的学员为17至21岁,超期服役军人为23岁,准尉25岁。.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苏联军事院校

苏联共产党 (1992年)

苏联共产党(俄语:Коммунистическая Партия Советского Союза,Kommunisticheskaya Partiya Sovetskogo Soyuza)是活动于俄罗斯和其它后苏联国家的一个共产主义政党。该党成立于1992年,创始人是Sergei Skvortsov。该党自视为苏联共产党的继承者。该党的意识形态是共产主义、马克思列宁主义。该党的政治立场是极左翼。该党出版报纸《人民报》。 Category:欧洲共产党 Category:俄罗斯政党 Category:跨国政党.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苏联共产党 (1992年)

苏联共产党 (消歧义)

苏联共产党可以指:.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苏联共产党 (消歧义)

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

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Центральный комитет Коммунистической партии Советского Союза, ЦК КПСС),简称苏共中央(ЦК),是苏联共产党的中央权力组织。早期也称为“全联盟共产党(布尔什维克)中央委员会”根据党章,在两次苏联共产党代表大会之间的闭会期间,由中央委员会管理全党及政府事务。中央委员会成员每五年由党代会选举产生。 苏共中央政治局由苏共中央选出并对其报告。苏共中央同时选举出苏共中央书记,并组成苏共中央书记处,同时也选举出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在1919-1952年间,苏联共产党中央组织局也以同样的方法选举产生。 苏共中央一年召开大会两次,每次集会时间持续一至两天。在其存在的大部分时间,苏共中央的权力由于它并不经常召开的大会和庞大的委员数量所限制,实权掌握在政治局内。中央委员会的定位更像是一个“橡皮图章”,用来造成一个达成共识的效果以赋予政治局决议的合法性。在诸如制定新的长期计划,或是选举新的党总书记等大型活动召开前,会召开一次全体特别会议。 自1917至1934年间,中央委员会由于讨论政治问题,更像是一个议会。但是由于中央内部许多委员对斯大林的反对声音时有产生,最终导致斯大林在苏共十七大与十八大之间(1934至1939年)发动了大清洗运动。因此直至斯大林死前,苏共中央的地位基本被无视。 斯大林死后,苏联进入了一段时期的集体领导制,并因此重启了中央委员会使其发挥作用。1957年,中央委员会反对了主席团(即政治局)提出的罢免赫鲁晓夫的决议。赫鲁晓夫在朱可夫元帅的协助下,得到了中央委员会的支持,并将对手指为反党集团。七年后的1964年,苏共中央在勃列日涅夫的授意下通过了罢免赫鲁晓夫的决议。 1985年3月的选举,改革派的戈尔巴乔夫当选为新的苏共中央总书记。这是苏共中央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决定。在1991年八·一九事件后,中央委员会随着苏联共产党而解散。 Category:苏联共产党机构 Category:中央委员会.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

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书记处

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书记处(Секретариат ЦК КПСС),简称苏共中央书记处,是苏联共产党的一个重要机构。相对于负责制定政策的中央政治局,中央书记处负责党中央的行政。 苏共中央书记处书记由苏共中央委员会选举产生。但共产党刚成立初期时由党最高领导人决定、并由中央委员会投票通过。苏共中央总书记为政治局成员,也是党和书记处的领袖。.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书记处

苏联共产党中央审计委员会

苏联共产党中央审计委员会(Центральная ревизионная комиссия КПСС)是苏联共产党的最高审计机关。于1921年成立,第一任主席是。 苏共中央审计委员会由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选举产生,并在委员会上作报告。在苏共党内的官僚阶层里,中央审计委员会位于中央委员会之下。 中央审计委员会监督迅速完成且适当处理党中央的事务,负责审计国库数据和苏共中央委员会的党产。在其他一些共产党中也存在类似的机构,与苏共中这一机构的作用相似。 Category:苏联共产党机构.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苏联共产党中央审计委员会

苏联共产党中央监察委员会

苏联共产党中央监察委员会(Центральная контрольная комиссия КПСС)是苏联共产党的最高纪律检查机关。其成员在苏共中央委员会上选举产生。于1923年成立,第一任主席是瓦列里安·弗拉基米罗维奇·古比雪夫。 苏共中央监察委员会遵守党的程序和规章来监督党员和预备党员的党纪问题,声明纪律和党的道德规范。它也负责执行惩罚,包括开除出党。中央监察委员会也被当作党员为了惩罚当地党组织的上诉机关。 Category:苏联共产党机构 Category:苏联共产党中央监察委员会.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苏联共产党中央监察委员会

苏联共产党中央政治局

苏联共产党中央政治局 (Politbyuro TsK KPSS),1952至1966年间称为“苏共中央主席团”,为苏联共产党的中央决策和领导机构。政治局成员主要为苏共中央委员会内的高层委员。.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苏联共产党中央政治局

苏联共产党代表大会

苏联共产党代表大会(съезд КПСС),简称苏共党代会,是由苏联共产党及其前身(包括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尔什维克)、俄国共产党(布尔什维克)和全联盟共产党(布尔什维克))组织的代表大会。根据苏联共产党的党章规定,苏联共产党代表大会是苏共的最高权力机关。两次苏联共产党代表大会之间的闭会期间,由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管理全党及政府事务。 在建党早期代表大会不定期举行。约瑟夫·斯大林死后,代表大会确定每五年举行一次。苏共中央也在苏共党代会上选举产生。 Category:苏联共产党机构 Category:苏联共产党代表大会.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苏联共产党代表大会

苏联共产党第十九次代表大会

苏联共产党第十九次代表大会(XIX съезд Коммунистической партии Советского Союза),中文简称苏共十九大(XIX съезд КПСС),是由全联盟共产党(布尔什维克)在1952年10月5日至14日召开的大会。此次大会是约瑟夫·斯大林时期最后一届并且是二战之后第一次全国大会。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領導人刘少奇在内的外国政要参加了此次会议。这次代表大会通过决议,将全联盟共产党(布尔什维克)改名为苏联共产党。大会取消了中央政治局的设置,由约瑟夫·斯大林、拉夫连季·贝利亚、尼古拉·布尔加宁、格奥尔基·马林科夫、马克西姆·萨布罗夫组成“五人小组”掌握核心权力。 Category:苏联共产党代表大会 Category:莫斯科政治会议 Category:1952年政治事件 Category:1952年苏联 Category:1952年10月.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苏联共产党第十九次代表大会

苏联共产党第二十一次代表大会

苏联共产党第二十一次代表大会(XXI съезд Коммунисти́ческой па́ртии Сове́тского Сою́за),简称苏共二十一大(XXI съезд КПСС),是由苏联共产党召开的代表大会。1959年1月27日至2月5日在莫斯科召开。 此次代表大会是一次非常代表大会。在1957年反党集团的未遂政变之后,赫鲁晓夫利用此次代表大会加强了自己的权力。目的是审议1959年至1965年期间关于经济发展的五年计划。在此次大会上,苏共提出排除世界战争的现实可能性,并在大会意识形态论述中阐述表明了公社问题。 Category:苏联共产党代表大会 Category:莫斯科政治会议 Category:1959年政治事件 Category:1959年苏联 Category:1959年.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苏联共产党第二十一次代表大会

苏联共产党第二十二次代表大会

苏联共产党第二十二次代表大会(XXII съезд Коммунистической партии Советского Союза),简称苏共二十二大(XXII съезд КПСС),于1961年10月17日至31日召开。在大会召开的14天中(10月22日休会),4,413名代表及83名外国共产党代表听取了赫鲁晓夫及其他人对政策的回顾。此次大会正式确立了中苏分裂,也是最后一次有中国共产党出席的大会。 Category:苏联共产党代表大会 Category:莫斯科政治会议 Category:1961年政治事件 Category:1961年苏联 Category:1961年10月.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苏联共产党第二十二次代表大会

苏联共产党第二十五次代表大会

苏联共产党第二十五次代表大会(XXV съезд Коммунисти́ческой па́ртии Сове́тского Сою́за),简称苏共二十五大(XXV съезд КПСС),是由苏联共产党召开的代表大会。1976年2月24日至3月5日在莫斯科召开。大会由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勃列日涅夫主持。参加会议的有4998名代表,其中包括来自96个国家的外国代表作为观察员参加,共产主义国家中除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阿尔巴尼亚以外都派出了代表参加会议。 此次大会鲜有亮点,主要强调了政治和经济地位的稳定,并展望未来。 Category:苏联共产党代表大会 Category:莫斯科政治会议 Category:1976年政治事件 Category:1976年苏联 Category:1976年2月 Category:1976年3月.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苏联共产党第二十五次代表大会

苏联共产党第二十六次代表大会

苏联共产党第二十六次代表大会(XXVI съезд Коммунисти́ческой па́ртии Сове́тского Сою́за),简称苏共二十六大(XXVI съезд КПСС),是由苏联共产党召开的代表大会。1981年2月23日至3月3日在莫斯科召开。大会由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勃列日涅夫主持。这也是勃列日涅夫最后一次主持苏共代表大会,其本人于1982年逝世。苏联电视频道上只能看到大会的开场以及生病总书记的结束致辞,其余演讲的摘要由一位播音员播报。勃列日涅夫提议新一轮军备控制对话。此时苏联领导层年龄老化,面临着经济增长的下滑、严峻的家庭食物问题、未来与美国关系的严重不确定性,以及在波兰的使人不安的事件。 Category:苏联共产党代表大会 Category:莫斯科政治会议 Category:1981年政治事件 Category:1981年苏联 Category:1981年.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苏联共产党第二十六次代表大会

苏联共产党第二十四次代表大会

苏联共产党第二十四次代表大会(XXIV съезд Коммунисти́ческой па́ртии Сове́тского Сою́за),简称苏共二十四大(XXIV съезд КПСС),是由苏联共产党召开的代表大会。1971年3月30日至4月9日在莫斯科召开。参加会议的有4963名代表,其中包括来自91个国家的102名外国代表作为观察员参加。 苏共二十四大认可了维克托·米哈伊洛维奇·格卢什科夫的信息网络计划,但最后仅赞同发展本地信息管理系统。.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苏联共产党第二十四次代表大会

苏联共产党第二十次代表大会

苏联共产党第二十次代表大会(XX съезд Коммунистической партии Советского Союза),簡稱苏共二十大(XX съезд КПСС),于1956年召开,是苏联及苏共历史乃至国际共产主义历史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会上主要发表了《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批判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还提出“三和”的新理论,对世界形势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苏联共产党第二十次代表大会

苏联元帅列表

苏联的元帅军衔共分四级,“苏联大元帅”为第一级,“苏联元帅”和“苏联海军元帅”同为第二级;“军兵种主帅”为第三级;“军兵种元帅”为第四级。 “军兵种元帅”与陆军步兵的军衔“大将”为同级军衔,所以军兵种元帅不应归入苏联元帅级军衔,而应归入将官军衔。 但苏联一度将大将军衔图案改为一颗大星,类似元帅的肩章图案布局,和军兵种元帅肩章图案布局类似,且大将也佩戴元帅星,故也有人认为大将也应属于苏联的元帅级军衔。 苏联时期,共先后授予1人“苏联大元帅”军衔,40人“苏联元帅”军衔,3人“苏联海军元帅”军衔,13人苏联“军兵种主帅”军衔(空军主帅7人,炮兵主帅4人,装甲兵主帅2人),60人苏联“军兵种元帅”军衔(空军元帅25人,海军元帅9人,炮兵元帅10人,装甲兵元帅6人,工程兵元帅6人,通信兵元帅4人)。.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苏联元帅列表

苏联国旗

苏联国旗的左上角绘有交叉的镰刀和锤子。镰刀和锤子象征组成国家的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的联盟。根据《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国旗法》第一条中的规定,苏联国旗为“苏联国家主权以及为建设共产主义社会奋斗的牢固的工农联盟的象征”。 第一面苏联国旗在1923年11月12日制定。1955年调整了锤子的把手长度和镰刀的形状,1980年8月15日,旗面颜色被加强和明亮化。直至1991年12月25日苏联解体,此旗一直是苏联的国旗。.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苏联国旗

苏联红军

工农红军(Рабо́че-крестья́нская Кра́сная а́рмия,РККА;简称Красная армия,КА),通称苏联红军,是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之后1922年成立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武装力量,其下包括陆军和空军。红军直接起源于1917年十月革命,俄国内战期间布尔什维克创立军队反击他们敌人的军事同盟(尤其是以白军之名组成的团体)。1946年2月起红军与苏联海军组成苏联武装力量(Вооруженные Силы СССР(ВС СССР)/Vooruzhennye Sily SSSR),它的官方名称改為蘇維埃陸軍(Советская Армия),直到1991年12月解体。 红军陆军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同盟国获胜作出了决定性贡献。在德蘇战争的军事行动中,击败了战争中75%-80%的納粹德国(德意志國防軍及武装党卫队)部隊。.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苏联红军

苏联解体

苏联解体(Распад СССР)以发生在1991年12月25日的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辞职为标志,蘇聯最高蘇維埃于次日(1991年12月26日)通過決議宣佈苏联停止存在,立国69年的苏联從此正式解體。苏联解体代表着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二次大戰,二戰)结束后持续了近半个世纪的冷战和两极格局的结束,并对20世纪末的国际环境造成了深远的影响,很多原来被苏联控制的欧洲国家在苏联解体后获得了一定程度上的外交自主权,美国也在苏联解体后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由俄罗斯为主导的苏联解体,继承国家俄罗斯丧失25%的领土,丧失如此巨大的领土只有列宁签定的《布列斯特和约》可相比,但二战后,《布列斯特和约》失去的领土除芬兰外全部收复,苏联解体后国际形势已不可能好像以往一样通过武力扩张领土,俄罗斯要收复丧失的领土变得遥遥无期,苏联解体后被认为是苏联解体主要责任人的叶利钦和戈尔巴乔夫民望长期处于低位。俄罗斯民族主义者,甚至一些前苏联异见人士对叶利钦和戈尔巴乔夫口诛笔伐认为他们是俄罗斯的民族罪人。.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苏联解体

苏联航空志愿队

苏联航空志愿队(Советские добровольцы в Китае),是在1937年至1941年間,由苏联紅軍派來支援中華民國進行抗日作戰的志願軍。称呼很多,通常也称“苏联空军志愿队”、“苏联援华飞行队”、“苏联志愿航空队”、“苏联志愿援华抗日空军联队”、“苏联援华空军志愿队”等,另外還有「正義之劍」此等別號。.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苏联航空志愿队

苏联最高苏维埃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最高苏维埃(Верховный Совет Союза Советских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их Республик),简称苏联最高苏维埃(Верховный Совет CCCP),是苏联根据1936年和1988年《苏联宪法》所设立的苏联最高权力机关和立法机关。苏联最高苏维埃的领袖为主席团主席;它还包括民族院和联盟院。各加盟共和国和自治共和国均各有相同苏联的民族院议员。联盟院则按人口比例产生,两院均采取直接选举制度。最高苏维埃在位于莫斯科的大克里姆林宮召开会议。 1991年苏联解体后,原苏联加盟共和国独立后的最高立法机关也多承袭了最高苏维埃的名称,但体制架构大多与苏联时期的立法机关并无直接联系,仅保留原称。目前原苏联各共和国的立法机关多已使用本地民族的称呼,例如俄罗斯联邦会议下院改称国家杜马、哈萨克斯坦立法机关下院改称马日利斯,而实行一院制的乌克兰国会则称拉达(俄语仍称为“最高苏维埃”)。.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苏联最高苏维埃

苏阿决裂

苏阿决裂,又称苏阿分裂,是指1955年-1961年发生的与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和阿尔巴尼亚人民共和国外交关系逐渐恶化有关的一系列事件。.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苏阿决裂

雲之彼端,約定的地方

是日本導演新海誠於2004年製作的第一部長篇動畫電影。本作品獲選為2005年第九屆日本文部省文化廳媒體藝術祭動畫部門推薦的作品,以及第59屆每日電影競賽動畫電影獎。.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雲之彼端,約定的地方

集体领导

集体领导(英语:Collective Leadership),被一些政治派别認定“一種寡頭統治的形式”,通常存在於共產黨管理的社會主義國家裡。不過,“集體領導”這個詞語本身的主旨是指:將某些“權能”從個人(比如,黨主席)分配到一個集體中由多人共同決策的意思。 以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治為例,“中央權力”被分散到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會)、總書記、中央書記處,同時仍然保留一位最終決策者(最高領導人)做統籌;在越南,權力較為分散,由黨總書記、國家主席、政府總理以及包括越共中央政治局、中央書記處和中央委員會等在內的合議機構分享。在别的領域的“集體領導”的例子就不一一列舉,比如,董事會。.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集体领导

雅科夫·古尔耶维奇·波丘派洛

雅科夫·古尔耶维奇·波丘派洛(Я́ков Гу́рьевич Почупа́йло 1908年10月28日-1992年7月30日)曾任苏联海军上将,第四届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最高苏维埃主席团副主席,双红旗波罗的海舰队政治部主任(1958—1972).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雅科夫·古尔耶维奇·波丘派洛

雅科夫·尼古拉耶維奇·费多连科

雅科夫·尼古拉耶维奇·费多连科(Я́ков Никола́евич Федоре́нко,),苏联装甲坦克兵元帅。.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雅科夫·尼古拉耶維奇·费多连科

雅科夫·约瑟福维奇·朱加什维利

雅科夫·约瑟福维奇·朱加什维利(იაკობ ჯუღაშვილი;Яков Иосифович Джугашвили;)是一位苏联军人、陆军中尉。他是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泽·朱加什维利(斯大林,共有三個兒子)的长子,为斯大林与第一任妻子叶卡捷琳娜·斯瓦尼泽所生。雅科夫·朱加什维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參加蘇聯紅軍,後來在斯摩棱斯克战役中被德军俘虏,最後死於集中營。.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雅科夫·约瑟福维奇·朱加什维利

陆军人民委员部

陆军人民委员部(Народный комиссариат по военным делам)是苏俄/苏联于1917年11月23日至1923年11月12日管理苏联红军的机关。.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陆军人民委员部

PPSh-41冲锋枪

PPSh-41(ППШ/PPSh,,意為什帕金1941型冲锋枪),又称「波波沙」()和「飽嗝槍」(Burp Gun)是一种苏联在二战期間制造的冲锋枪。發射7.62×25毫米托卡列夫手槍彈。它是苏联在二战期间生产数量最多的武器。该枪的设计目的是以一种较廉价的近距离速射武器取代造价高昂工艺复杂的PPD-40冲锋枪与PPD-1938冲锋枪。PPSh是一枝使用開放式槍機、反沖作用操作的可選射自動武器。 该枪为苏联红军步兵在二战中的标志性装备之一,到战争结束时已有约600万支交付部队使用。除此以外,PPSh-41並在二戰後在許多武裝衝突之中使用。而中國仿製自PPSh-41的50式衝鋒槍(共生產36,000支),一直到1970年仍然給在越南的越共使用。儘管蘇聯於1951年已經以AK-47突击步枪取代了PPSh-41,但之後有一段很長的時間在世界各地被各種軍隊和民兵所使用,例如朝鮮戰爭和越戰,以及最近在阿富汗戰爭和伊拉克战争的一些武裝衝突。根據2002年出版的第二次世界大戰武器百科全書(),PPSh-41目前仍然被非正規軍事力量所使用。.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PPSh-41冲锋枪

R-16洲际弹道导弹

R-16洲际弹道导弹(俄语:Р-16;GRAU代号:8К64)苏联在冷战时期研制的一种洲际弹道导弹。这种导弹的北约代号为SS-7“鞍工”(Saddler)。.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R-16洲际弹道导弹

柏林圍牆

柏林圍牆(Berliner Mauer)是德国分裂期间,东德政府环绕西柏林边境修筑的全封闭的边防系统。始建于1961年8月13日,全长167.8公里,最初以铁丝网和砖石为材料,后期加固为由瞭望塔、混凝土墙、开放地带以及反车辆壕沟组成的边防设施。東德政府稱此牆為“反法西斯防衛牆”(Antifaschistischer Schutzwall)或“强化边境”(Befestigte Staatsgrenze),其目的是阻止东德居民逃往西柏林以前往西德。由于柏林墙把西柏林地区如孤岛一般包围封锁在东德范围之内,因而也被称之为“自由世界的橱窗”(Schaufenster der freien Welt)。它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德國分裂和冷戰的重要標誌性建築,也成为了分割东西欧的铁幕的一个象征。 柏林墙的建立是冷战期间美国和苏联两大阵营之间冲突导致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原德國首都柏林被分割為東柏林與西柏林;柏林墙修建之前,约有350万东德居民逃离苏联占领区以及之后的东德和东柏林地区,其中1949年到1961年间约260万人。除此之外还有大量波兰人和捷克斯洛伐克人也把柏林视为通往西方的通道。他们中的许多人通过西柏林前往西德和其他西欧国家。柏林墙修建后在1961至1989年间这类逃亡被大幅限制下来,约有5000人在此期间尝试翻越柏林墙。1960年起《开枪射击令》生效,东德边防军允许对非法越境者开枪射击,此举于1982年甚至通过立法被合法化。据截止2009年的统计,被枪杀人数约在136至245人之间,确切死亡人数目则不得而知。 1989年东欧国家发生了一系列政治变革,邻国波兰和匈牙利政府的政策也发生了变化。在数周的抗议活动后,1989年11月9日东德政府宣布允许公民申请访问西德以及西柏林,当晚柏林墙因故在东德居民的压力下被迫开放。随后数周中欣喜的人群凿下柏林墙作为纪念品,1990年6月东德政府正式决定拆除柏林墙。柏林墙的倒塌为结束东德共產党的独裁统治,东德政府的倒台以及两德统一铺平了道路,一年后的1990年10月3日两德最终统一。.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柏林圍牆

柯尼斯堡

柯尼斯堡(又譯:哥尼斯堡,德语:Königsberg、立陶宛语:Karaliaučius、低地德语:Königsbarg、波兰语:Królewiec)即如今俄罗斯加里宁格勒州首府加里宁格勒,位于桑比亚半岛南部,由条顿骑士团北方十字军于1255年建立,先后被条顿骑士团国、普鲁士公国和东普鲁士定为首都或首府。柯尼斯堡曾是德国文化中心之一,伊曼努尔·康德、E·T·A·霍夫曼和达维德·希耳伯特都曾在此居住过。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柯尼斯堡在1944年遭受盟军轰炸而损失惨重。1945年柯尼斯堡战役后,苏联红军占领城市。战后,根据《波茨坦协定》,柯尼斯堡成为苏联领土。1946年,为纪念刚逝世的苏联共产党和苏维埃国家领导人米哈伊尔·加里宁,柯尼斯堡更名为加里宁格勒。.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柯尼斯堡

恩-阿尔诺·奥古斯托维奇·西拉里

恩-阿尔诺·奥古斯托维奇·西拉里(Анато́лий Алекса́ндрович Малофе́ев,Enn-Arno Sillari,)是苏联党和国家领导人。他是一位爱沙尼亚人,苏联解体后从事商业活动。.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恩-阿尔诺·奥古斯托维奇·西拉里

恩斯特·台尔曼

恩斯特·约翰内斯·弗里茨·台尔曼(Ernst Johannes Fritz Thälmann,),德国共产党主席,著名的反法西斯战士。.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恩斯特·台尔曼

捷克斯洛伐克共產黨

捷克斯洛伐克共產黨(捷克語:Komunistická strana Československa,缩写为KSČ)是1921年至1990年存在于捷克斯洛伐克的一个共产主义政党。1990年,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在斯洛伐克和捷克地区组织分别组成民主左翼党和捷克和摩拉维亚共产党。不久,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解散。.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捷克斯洛伐克共產黨

李士群

李士群(),汉奸。浙江省遂昌县人。前苏联共产党员,后投靠中国国民党,成为国民政府情报人员。1938年后,追随汪精卫投靠日本,成为汪伪政府特务头子,组建76号特务组织,杀人无算,是中国近代史上最著名的汉奸之一。1943年周佛海被中國國民黨策反,下令日本宪兵队將其毒死。.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李士群

杨醒夫

杨醒夫(),辽宁省本溪市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家。 早年加入苏联共产党。任苏联太平洋舰队海军少尉、中尉,苏联黑龙江江防舰队司令部情报处海军上尉,苏联外贸学院和莫斯科大学中文主任讲师,北京海军司令部军校管理部办公室副主任,南京海军学院编译处处长,安徽大学外语系主任等职。2014年3月17日去世。.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杨醒夫

杜畏之

杜畏之()原名屠庆祺,别名杜沧白,河南永城人。中国共产党早期党员,中华民国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翻译家吴基民,“托派”杜畏之的坎坷人生,世纪2004(1):13-16。.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杜畏之

根纳季·安德烈耶维奇·久加诺夫

根纳季·安德烈耶维奇·久加诺夫(Генна́дий Андре́евич Зюга́нов;),俄罗斯政治家,1993年起任俄罗斯联邦共产党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后改中央委员会主席)。.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根纳季·安德烈耶维奇·久加诺夫

根纳季·伊万诺维奇·亚纳耶夫

根纳季·伊万诺维奇·亚纳耶夫(Геннадий Иванович Янаев,Gennady Ivanovich Yanayev,),俄罗斯政治家,蘇聯首任副總統,八一九事件策劃者之一。.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根纳季·伊万诺维奇·亚纳耶夫

根纳季·伊万诺维奇·沃罗诺夫

根纳季·伊万诺维奇·沃罗诺夫(Генна́дий Ива́нович Во́ронов;)是一位苏联政治人物,曾于1963年至1971年间任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部长会议主席(总理)。 Category:社会主义劳动英雄 Category: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部長會議主席 Category:蘇聯共產黨中央政治局委員 Category:蘇聯共產黨中央委員會委員 Category:俄羅斯共產主義者 Category:特維爾州人.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根纳季·伊万诺维奇·沃罗诺夫

格奥尔基·康斯坦丁诺维奇·朱可夫

格奥尔基·康斯坦丁诺维奇·朱可夫(俄文:Гео́ргий Константи́нович Жу́ков,儒略曆)苏联军事家,苏联元帅,因其在德蘇战争上的卓越功勋,被认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优秀的将领之一。也成为仅有的4次荣获苏联英雄的两人之一,另外一人是列昂尼德·勃列日涅夫。.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格奥尔基·康斯坦丁诺维奇·朱可夫

格奥尔基·马克西米利安诺维奇·马林科夫

格奥尔基·马克西米连诺维奇·馬林科夫(Гео́ргий Максимилиа́нович Маленко́в;Georgy Maximilianovich Malenkov;)Georgy Maksimilianovich Malenkov.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格奥尔基·马克西米利安诺维奇·马林科夫

格奥尔吉·卡尔波维奇·齐尼奥夫

格奥尔吉·卡尔波维奇·齐尼奥夫(Гео́ргий Ка́рпович Цинёв,)乌克兰人,克格勃副主席,苏联陆军大将。.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格奥尔吉·卡尔波维奇·齐尼奥夫

格奧爾基·格列奇科

格奧爾基·格列奇科(Георгий Михайлович Гречко,)是一位蘇聯太空人,參加過多次太空飛行,包括禮炮17號、禮炮26號和禮炮T-14號.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格奧爾基·格列奇科

格鲁吉亚共产党 (1921年)

格鲁吉亚共产党(格鲁吉亚语:საქართველოს კომუნისტური პარტია;俄语:Коммунистическая партия Грузии)是苏联共产党在格鲁吉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的分支。该党成立于1921年。1991年8月,八一九事件后,该党被格鲁吉亚当局禁止活动。 Category:格鲁吉亚政党 Category:格鲁吉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Category:苏联共产党 Category:亞洲已解散共產黨 Category:1921年建立的政黨 Category:1991年解散的政黨.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格鲁吉亚共产党 (1921年)

格鲁吉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国歌

《格鲁吉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国歌》是格鲁吉亚在苏联时期的国歌,从1946年一直使用到1991年苏联解体。由奥塔尔·塔克塔基什维利作曲,格里高利·阿巴希泽和亚历山大·阿巴谢利作词。第一版歌词有三处颂扬了出生于格鲁吉亚的斯大林。然而,和其他苏联加盟共和国国歌一样,在斯大林被苏共否定后,提及他的歌词都被抹去了。.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格鲁吉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国歌

格鲁乌

格鲁乌是Главное Разведывательное Управление(意思为“情报總局”)首字母缩写ГРУ(拉丁转写为GRU)的音译,它指的是苏联与俄罗斯联邦的军事情报机构——总参谋部情报總局。 在苏联时代,总参谋部情报部的全称为苏联武装力量总参谋部情报總局(Главное разведывательное управление Генерального штаба Вооружённых Сил СССР)。在目前的俄罗斯联邦,总参谋部情报部的全称为俄罗斯联邦武装力量总参谋部情报總局(Главное разведывательное управление Генерального штаба Вооружённых Сил Российской Федерации)。.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格鲁乌

格里戈里·叶夫谢耶维奇·季诺维也夫

格里戈里·叶夫谢耶维奇·季诺维也夫(Григорий Евсеевич Зиновьев,Grigory Yevseevich Zinoviev,),又译季诺维耶夫,苏联革命家、政治家,苏联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之一,曾任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 季诺维也夫在十月革命时是列宁的助手。1924年列宁病逝后,与托洛斯基、斯大林、布哈林、加米涅夫、李可夫一同当选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他与加米涅夫一起,联合斯大林、布哈林,将托洛茨基逐出党中央。然而后来因为斯大林权力的不断膨胀令他很不满,与加米涅夫一起,暗中联合流亡国外的托洛茨基反对斯大林,在1926年被打倒并逐出党中央。后来他转为支持斯大林,并重新回到政坛。1934年基洛夫被暗杀后,斯大林对老布尔什维克发动大清洗。季诺维也夫被指为“托洛茨基—季诺维耶夫反党联盟”的首脑之一而遭逮捕拷问,第一次莫斯科审判之后被立即枪决。1988年获得苏共的平反,恢复名誉。.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格里戈里·叶夫谢耶维奇·季诺维也夫

格里戈里·伊西多洛维奇·叶列梅

格里戈里·伊西多洛维奇·叶列梅(Григо́рий Иси́дорович Ереме́й,)是苏联党和国家领导人,苏联解体后任摩尔多瓦共和国驻外大使。.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格里戈里·伊西多洛维奇·叶列梅

格里戈里·瓦西里耶维奇·罗曼诺夫

格里戈里·瓦西里耶维奇·罗曼诺夫(Григо́рий Васи́льевич Рома́нов,),苏联党和国家领导人。.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格里戈里·瓦西里耶维奇·罗曼诺夫

格斯·霍尔

格斯·霍尔(Gus Hall,原名阿沃·库斯塔·哈尔伯格,)是美国共产党的前总书记,曾四度成為总统候选人。他作为工人领袖,霍尔与1937年“小钢厂”的罢工运动有着密切的关联,该罢工运动尝试将国内小型地方钢铁厂联合起来。格斯·霍尔在第二次红色恐惧期间,根据被起诉,并被判入狱8年。在他被释放之后,霍尔领导美国共产党长达40年之久,他一直坚持传统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立场。.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格斯·霍尔

桑加苏伦·卓力格

桑加苏伦·卓力格(Санжаасүрэнгийн Зориг,)蒙古乌兰巴托人,蒙古人民共和国及蒙古国政治人物,是1990年蒙古民主革命的领导人之一,人称“民主的金燕子”(Ардчиллын алтан хараацай, Ardchillyn altan kharaatsai)。.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桑加苏伦·卓力格

極權主義

極權主義(Totalitarianism,也譯作极权政体、全能政体、总体统治、全体主义)或極權國家(Totalitarian state),是一種政治學上的術語,用來描述一個對社會有著絕對權威并儘一切可能謀求控制公眾與私人生活的國家之政治制度。 極權主義之概念在形成之初有著積極的含義,由威瑪德國法學家、納粹學者卡爾·施米特與一些在1920年代提出。施米特在其有關全能(all-powerful,即統治一切)政府之合法性的、具有相當影響力的作品中使用了「Totalstaat」一詞。 冷戰時期,這一概念在西方反共政治論述中尤為著名,通常被用以強調納粹德國、法西斯主義國家與蘇聯共產黨之間的相似性。 其它運動與政府組織亦會被定性為極權主義。歷史上一個叫做的保守主義運動之領袖就曾經宣告其目的是「為西班牙帶來真正的統一、全新的靈魂、極權的政體」,並且稱「民主不是終結,而是一個新的國家征戰四方的手段。當時機來臨,要麼國會屈服,要麼我們將消滅國會。.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極權主義

欧内斯特·德雷仁

欧内斯特·卡尔洛维奇·德雷仁 (Эрнест Карлович Дрезен、Ernest Karlowitsch Dresen、Ernest Karloviĉ Drezen,1892年11月14日出生于拉脱维亚)是拉脱维亚人、俄罗斯人、苏联国家和社会活动家、科学家。他是优秀的技术术语专家,國際輔助語学家与和世界语学家。曾任苏联世界语联盟的秘书长、战前苏联世界语运动的主要成员。语言委员会成员。1937年死于大清洗。.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欧内斯特·德雷仁

欧洲共产主义

欧洲共产主义(Eurocommunism)是指西欧发达国家的共产党在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初提出的一系列理论观点和政治路线,对斯大林主义进行了系统的批评。.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欧洲共产主义

欧洲歌唱大赛参赛国家列表

欧洲歌唱大赛自1956年创办以来,共有52个国家曾经参加比赛,其中有26个国家曾经获得冠军。欧洲歌唱大赛由欧洲广播联盟组织,每年由一个成员国负责主办。各参赛国的联盟成员广播公司选派一名歌手(或乐队)和一首歌曲参赛,由观众和各国的评审团共同投票决定比赛名次。 原则上仅有欧洲广播联盟的正式成员国有资格参加欧洲歌唱大赛,自2015年起参加大赛的澳大利亚是唯一例外。而成为欧洲广播联盟成员国的前提是该国须位于国际电信联盟规定的,或是欧洲委员会成员国。大赛名称虽有“欧洲”的字样,但参赛国家并不局限于欧洲国家。西亚国家中,以色列自1973年起开始参赛,塞浦路斯自1981年起加入比赛,亚美尼亚自2006年起也开始参加大赛;北非国家摩洛哥参加了1980年的比赛;2015年,澳大利亚以“特殊参赛者”的身份获邀参加当年的比赛,之后在2016年成为正式参赛国。此外还有数个跨洲国家也参加了这项大赛,包括1975年首次参赛的土耳其、1994年首次参赛的俄罗斯、2007年首次参赛的格鲁吉亚和2008年首次参赛的阿塞拜疆。西亚的黎巴嫩、卡塔尔和北非的突尼斯也曾表示过参赛意愿,然而三国均未能如愿正式进入比赛。 自大赛创办以来,参赛国家数量稳步上升。1956年仅有7个国家参赛,1980年代末已有超过20个参赛国,而到2011年欧洲歌唱大赛则有43个国家参加了当届比赛。随着参赛国家越来越多,大赛也对赛制进行了改动,以保证尽可能多的国家有机会参加大赛。1993年,大赛前举办了一场预选赛,在报名的东欧国家中选出三个首次参加正式比赛。1993年的比赛之后加入新规则,要求当年比赛中得分最低的六个国家不得参加次年的比赛。O'Connor, John Kennedy (2005).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欧洲歌唱大赛参赛国家列表

比尔·布兰德

比尔·“巴尔博萨”·布兰德(William "Barbosa" Bland;)是大不列颠共产主义联盟的领袖,他以作为国际霍查主义运动的重要领导人而知名。他著有《苏联资本主义的复辟》一书。 1916年4月28日,比尔·布兰德出生在英格兰北部城镇阿什顿安德莱恩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他在新西兰陆军服役时确立了共产主义作为自己的政治信仰。后来,他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在新西兰积极参与了当地共产党组织的活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布兰德以眼镜制造商的身份返回英国。1950年代,布兰德见证了大不列颠共产党的“和平过渡社会主义”运动和赫鲁晓夫对斯大林的批判。布兰德坚信修正主义是反马列主义的错误意识形态路线。 由于对修正主义的否定,布兰德成为了英国数个反修正主义组织中的一员。此后不久,中国爆发了“文化大革命”,带着大量的问题,布兰德开始系统地着手研究毛泽东的理论。他发现自己对毛的“新民主主义国家”持有异见。动笔数月后,站在正统斯大林主义者的立场上,布兰德完成了对毛的第一次批判。这次批判是布兰德在正统斯大林主义影响下作出的众多不受毛主义者待见的分析中的最初尝试。 布兰德毕其余生试着回答一个问题:为什么修正主义会占据主导地位?布兰德得出了结论:在联共(布)中央政治局中,斯大林处于劣势,他的周围是一群“绝顶聪明”的、不公开反对马列主义的修正主义分子。不仅如此,他们还通过树立“个人崇拜”直接给斯大林披上一层神圣的外衣,而用这个作为反对他的武器。布兰德认为:斯大林以贝利亚取代叶若夫,是因为后者搞垮、颠覆了秘密警察(内务人民委员部)。布兰德以此为例指出了数千名无辜入狱的布尔什维克的获释原因。布兰德指出:在联共(布)十八大召开时,斯大林已经被排除在党的最高决策层之外,而其试图用《苏联经济问题》这本小册子进行回击。 斯大林在文章中对赫鲁晓夫的亲信尼古拉·沃兹涅辛斯基进行了充满深远影响的抨击,布兰德由此证明,后来导致资本主义复辟的苏联经济改革(在当时)是被斯大林严厉打压中止的。所以布兰德强调了斯大林最后的工作的特殊必要性,他看到,一旦斯大林逝世,沃兹涅辛斯基的资本主义化“改革”措施就会被赫鲁晓夫及其继任者颁布实施。布兰德在他的文章中明确地提出了这些观点并且在其1981年出版的《苏联资本主义的复辟》一书中详细阐述。 带着他对毛泽东的理论的分析,布兰德开始对他一贯支持的“中国化”的阿尔巴尼亚劳动党提出质疑,但是得出的结论是:阿尔巴尼亚社会主义人民共和国保持了社会主义制度。苏共二十大召开之前,在阿尔巴尼亚劳动党的资助下,布兰德建立了英国阿尔巴尼亚协会。虽然被阿尔巴尼亚官方排斥,他仍然领导了协会的工作,并且组织了大量人力、物力对这个“被孤立的社会主义国家”进行研究。在那些年里,布兰德成为了公认的研究阿尔巴尼亚的权威,他出版了一部英阿字典,他的研究领域涉及了阿尔巴尼亚生活、历史、音乐、饮食、地理、风俗等各个方面。 在阿尔巴尼亚劳动党支持中国的时候,一些毛派组织联合起来反对阿尔巴尼亚协会,他们不顾党派间的亲密关系,公然抵制布兰德的“单一的阿尔巴尼亚统一战线”的号召。在霍查对毛泽东进行公开批判之后,这些组织逐渐瓦解消亡。他们的残余分子在阿尔巴尼亚劳动党的积极倡议和资助下,以统一战线的形式加入了布兰德的组织。但是这些人仍然试图解除布兰德的领导权,他们强调其在研究的所有方面——包括音乐等等——都是反马列主义的,是“非完全政治正确”的,所以应该被解职,但是组织的其他多数成员反对这个决定。布兰德一直到了拉米兹·阿利雅出任阿尔巴尼亚劳动党领导人的时候才辞去协会的领导职务。 在1975年英国共产主义者联盟(马列)陷入分裂之后,作为一个社会主义者,布兰德对阿尔巴尼亚的分析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不久,以他为首的大不列颠共产主义联盟成立。该组织从成立伊始就坚定地支持“被孤立的社会主义国家”阿尔巴尼亚。麦克贝克和他的支持者——那些留在英国共产主义者联盟(马列)中的人,则持反对立场。 布兰德认为他所密切关注的现代修正主义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对社会主义革命第二阶段的背离,最后陷入一个“静态国家民主化”误区。对于布兰德来说,这是对马列主义国家理论的歪曲。基于这种分类,布兰德把中国、古巴、朝鲜、越南的革命归类为“伪社会主义”革命。布兰德认为,以上诸国忽视了列宁“不要在革命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建立鸿沟的警告。他也提出,像出现在美国的“黑人民族”现象,英国的“黑人种族歧视”和“苏格兰、威尔士、康沃尔的民族主义”,都反映出这些国家已经远远地偏离了社会主义革命道路。这些观点使得他在挑战斯大林主义的一个基本前提:如果苏联——包括党的最高层陷入了阶级斗争,那么共产国际会有任何不同吗? 布兰德努力思考着几个相关的问题:为什么共产国际在有关统一战线的性质这类关键问题的立场上多次反复?斯大林真的“完全控制”了共产国际吗?为什么统一战线得到了欧洲的共产党的坚定支持,特别是法国——去协助一个法西斯主义者控制下的组织?还有,是什么原因导致了1920年代后期统一战线中的“反极左”运动突然转向“反极右”——成为正确政策? 布兰德认为,共产国际第一次向极左方向偏离,是在大约1924年至1928年间认可法西斯主义在德国掌权。同时,在极左思潮的影响下,曼努伊尔斯基和库西宁通过对坚持斯大林路线的工农党派的破坏,扼杀了印度革命。布兰德提出的共产国际第二次右倾化,则是指在约1930年前后其阻止欧洲各国的共产党掌权的行为。 布兰德进一步指出,从大约1924年开始,斯大林在共产国际中就失去了领导权。接着首先是季诺维也夫取得了领导权,然后是布哈林。这两人后被批判为“修正主义分子”,并在大清洗中被枪毙。之后季米特洛夫、库西宁、曼努伊尔斯基领导着共产国际。布兰德指责他们歪曲了正确实现马列主义的道路。季米特洛夫从法西斯德国的监狱中获释是颇值得怀疑的,难道是法西斯主义者的仁慈?为什么?布兰德认为当时季米特洛夫虽打着“在统一战线中坚持正确的马列主义原则”的旗号,实则是脱离了统一战线转而支持“人民阵线”,犯了右倾错误。 布兰德认为,以上诸原因使得斯大林解散了共产国际。之后斯大林建立了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由他和日丹诺夫等人领导。他说,有必要记得是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揭露了西方共产主义政党企图实行右倾化的方针,以及铁托主义者们与美国的结盟。在后来的意识形态之争中,斯大林公开支持阿尔巴尼亚和霍查反对铁托。 除了理论著作,布兰德还创作了大量的戏剧,导演了两部电影,排演了一部芭蕾舞剧。长期对艺术的执着与热爱——特别是电影和戏剧——使得他深深理解社会主义现实艺术。他在创作电影和戏剧时广泛取材,特别是在历史剧方面。 在英国,布兰德领导的大不列颠共产主义联盟主张所有马列主义者的原则性统一,因此他成为了马列主义联盟全国委员会成立后初期的重要领导人。布兰德还组织了英国斯大林研究会。但是,研究会内的正统毛派后来将他打倒。布兰德是国际霍查主义运动史上的关键性重要人物,他对北美的马列主义联盟运动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2001年3月13日,比尔·布兰德去世。不久,他生前领导的大不列颠共产主义联盟瓦解。.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比尔·布兰德

毛岸英

毛岸英(),譜名远仁,字岸英,以字行,曾化名杨永福。祖籍湖南湘潭,生于湖南长沙,是毛泽东与其第二位妻子杨开慧的长子。朝鲜战争時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部机要秘书兼俄语翻译,1950年11月25日在朝鮮平安北道昌城郡東倉面大榆洞(現在的東倉郡大榆勞動者區)的志愿军司令部遭空袭阵亡。.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毛岸英

民主集中制

民主集中制(democratic centralism)是列宁提倡的一种进行决策的组织原则。冷战时期,曾经在社会主义阵营的国家中广泛实行。.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民主集中制

汪精卫

汪兆銘,表字季新,別號精卫(亦為其筆名),歷史多沿用其號,稱其汪精衛,中國近代政治人物、革命家,是中華民國開國元勳。祖籍浙江山阴(今绍兴市柯桥区),生于广东三水县(今佛山市三水区),清末秀才、官費留學生,毕业于日本法政大学。 青年時曾經參與革命組織中國同盟會,1910年,因為謀刺清朝摄政王载沣失敗被捕。本应处死,後在肅親王善耆斡旋下,改判終身監禁;翌年辛亥革命成功後,獲釋。早年擔任孫文的秘書及文膽,孫文逝世後,歷任國民政府主席、軍事委員會主席、行政院長、國防最高會議副主席及中國國民黨副總裁等。直到中國抗日戰爭初期,仍然是蔣中正主要政治對手之一,後來主張对日求和,與日本合作,建立以中華民國南京國民政府为名的傀儡政权。.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汪精卫

波将金号战列舰

パンテレイモンポチョムキン=タヴリーチェスキーボレーツ・ザ・スヴォボードゥ |- |colspan.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波将金号战列舰

波兰共产党

波兰共产党(波兰语:Komunistyczna Partia Polski),1918年12月成立,原称波兰共产主义工人党,1925年改称波兰共产党。其政治纲领是推翻地主资产阶级的反动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波兰。 该党积极参加了共产国际的创建工作,是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的重要成员。其党内在1926年5月由于对毕苏斯基政变性质看法不同,分成“多数派”和“少数派”。1929年党内分歧白热化,以伦斯基为首的少数派在共产国际支持下把多数派排挤出中央领导机构。 1935年共产国际“七大”后,该党克服宗派主义倾向,呼吁建立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在1936—1937年苏共对布哈林派和托洛茨基派清洗期间,波共许多领导人受牵连。1938年,共产国际执委会认为波共党内渗入大量敌人奸细,做出解散波共的决定。同年7月,波共临时领导机构经过讨论,同意服从共产国际执委会的决定,波共宣告解散。 1956年,波共被恢复名誉。其最高机关为代表大会,代表大会选举中央委员会。地方机构包括省、州、市、区委员会。党员曾有1.6万人。先后出版过《红旗》、《论坛》、《工人论坛》、《新观察》和《消息报》等。.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波兰共产党

波羅的海之路

波羅的海之路(Balti kett;Baltijas ceļš;Baltijos kelias)是發生於1989年8月23日的一次和平示威。大約有200萬人加入這場活動,他們手牽手組成一個長度超過600公里的人链,穿過波羅的海三國(爱沙尼亚、拉脫維亞和立陶宛)。這一示威是為了希望世界能夠關心三國共同的歷史遭遇——在1939年8月23日苏联和納粹德國秘密簽訂的《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中,該三國被蘇聯占領。 該示威也是波羅的海三國追求脫離蘇聯、各自獨立過程中的重要事件。 此事件場景震撼、牽動情緒,在國內外均大收宣傳之效。社會運動家藉此宣揚對獨立的看法;他們認為,蘇聯佔領三國是不合法的,三國獨立並非政治議題,而是道德議題。莫斯科的蘇聯政府以激烈的言辭回應,但沒有採取任何行動修補三國與蘇聯之間的關係。示威後6個月,立陶宛成為首個宣告獨立的苏联加盟共和国。 东欧剧变之後,8月23日成為波羅的海三國、歐洲聯盟和其他國家的紀念日,稱為「黑絲帶日」或「歐洲史太林主義和納粹主義受害人紀念日」。.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波羅的海之路

波苏战争

波苏战争(1919年2月-1921年3月)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在苏维埃俄国与波兰第二共和国这兩个新成立的政权之间进行的一场战争。战争是由两国对扩张领土和扩大影响力的企图所引起。 《凡尔赛条约》使波兰自18世纪末被瓜分以来重新立國,刚刚恢复独立的波兰寻求保住那些在被瓜分时失去的领土;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下文简称:苏俄)的目标是控制同样的领土,那些地方曾经是俄罗斯帝国的一部分,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才失去。两国都声称自己获胜。在这场战争中,波兰人声称成功的保卫了自己的国家,而苏俄则声称波兰的向东侵入乌克兰和白俄罗斯被击退,认为那是协约国武装干涉俄國內戰的一部分。 波兰与苏俄的边界在《凡尔赛条约》中并未加以详细说明,战后的骚乱事件:1917年俄国革命;俄罗斯帝国、德意志帝国和奥匈帝国崩溃;俄国内战;同盟国从东部阵线撤退;乌克兰和白俄罗斯独立的尝试。波兰的国家元首约瑟夫·毕苏斯基认为这是波兰向东拓展疆土的有利时机,计划通过联合中东欧其余国家建立一个波兰化的联盟「海間聯邦」(指從波羅的海至黑海),作为对付德国和俄国帝国主义再度出现这一潜在威胁的防波堤。弗拉基米尔·列宁则认为红军可以經由波兰支援德国共产党,并在欧洲其他地方制造革命。 1919年,波兰军队控制了西乌克兰的大部分,在波乌战争中取得胜利,在波兰人和乌克兰人都提出要求的版图上建立一个乌克兰国家西乌克兰人民共和国的尝试未能成功。同时,布尔什维克在内战中取得优势,并向西进攻有争议的领土。1919年末,形成了一条清楚的阵线。边境小型冲突逐步升级,1920年4月,毕苏斯基的向东攻入乌克兰,开始了公开的战争。几乎同时,苏俄军队已经开始反攻,最初的反攻非常成功,苏军進至波兰首都华沙附近。这时,西方国家担心苏军抵达德国边境,对波苏战争的兴趣增加。在仲夏,华沙看来即将陷落,但在8月中旬局势再次倒转,波兰军队在华沙战役中取得了意外的、决定性的胜利。向东前进的波军節節勝利,苏俄提出求和,1920年10月,双方停火。1921年3月18日签订了正式的和平条约——《里加条约》,划分了波兰和苏联之间有争议的边界。这次战争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波苏边界。.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波苏战争

泰國共產黨

泰國共產黨(พรรคคอมมิวนิสต์แห่งประเทศไทย)是1942年至1990年代初泰國的一个共产主义政党。1942年12月1日,泰国共产党正式成立。1960年代,泰國共產黨不斷扩展势力。到了1970年代,泰國成為東南亞左翼分子第二大的活動區域,僅次於越南。 1965年,泰共開始對泰國政府展開游擊戰。雖然內部遭受嚴重分歧,在政治高峰期仍估計已至少有400萬人,軍事高峰期亦擁有約一萬四千餘人,主要影響泰國東北部的依善地區(Isan)、北部的泰國高地(Thai highlands)和南部地區,甚至形成國中國的局面。Heaton, William R.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泰國共產黨

洗腦

洗脑或思想控制(brainwashing 或 mind control),透過系統性方法,有意圖地向別人灌輸思想,來符合操縱者的意願,一連串的手法與過程,稱為洗脑。英文「brainwash」意指洗脑,由中文洗脑一詞翻譯而來;沿於上世紀1950年代的朝鲜战争,美國士兵被中国人民志愿军俘虜之後,接受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改造,獲救之後回到美國,支持中国共產黨政府,於是美國記者Edward Hunter就用「brainwash」一詞來描述此事。 洗脑經常被應用到政治、宗教、商业活動上。洗腦與宣傳大體方法相同,均是讚揚、推廣某事,不同之處在於,洗腦具有強制持續性、與外隔絕性、批判性等特點。 常見如政治洗脑:當權者或獨裁者強制向人民灌輸單一的思想,推崇某政治人物或某執政集團,及指出某些思想是錯誤的,加以批判。在重覆和密集灌輸下,群眾往住不自覺相信了某事或信任某個政治組織;宗教組織透過刊物、活動推廣,造成觀眾思想容易受到影響;商業公司等電視媒體傳達,不斷重複播放推廣其商品或意念,以「謊言多說幾次,就會成為真理」方式,此等宣傳方法都被認為是洗脑,儘管推廣者本身可能沒有非法惡意情事。不過通常惡質的思想,都加予洗腦的貶稱。思想改造能導致群眾有跟從團體、不可質疑、思想推廣、護航言論的一致行為逐步出現。.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洗腦

清黨

清黨,是联共(布)(及其前身俄共(布))及中国国民党曾经采取的纯洁党组织的政治运动和组织措施,分别指:.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清黨

溥仪

清宣統帝溥儀(a,),愛新覺羅氏,乳名午格,字耀之,號浩然,英語名「亨利」(Henry);汗號「哈瓦圖猷斯汗」(Хэвт ёс хаан),西藏方面尊為「文殊皇帝」,年號「宣統」,後世通稱「宣統皇帝」。 溥儀正式登基時年僅3歲,其實權由父親攝政王載灃掌握。辛亥革命以後,溥儀被袁世凱強逼退位,故亦有「清遜帝」或「清廢帝」之稱。 1917年,溥儀在張勳等人的支持和幫助下,曾短暫復辟但最終失敗。1934年,溥儀在日本支持和幫助下登基成為滿洲國皇帝,年號「康德」,故又得名「康德皇帝」。 溥儀是清朝第十一任君主、清兵入關以來的第十位皇帝,是清朝最後一任皇帝即清末帝和公認的「中國最後一位皇帝」即「末代皇帝」,亦是全世界唯一登基三次和退位三次的皇帝。.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溥仪

潘友新

潘友新(Александр Семенович Панюшкин )苏联政治家、苏共领导人、外交官,苏联外交情报机构领导人、少将。潘友新在1952年至1961年间成为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1939年至1944年、1952年至1953年间担任苏联驻中国大使。 Category:苏联驻中华民国大使 Category:苏联驻中华人民共和国大使 Category:苏联外交官.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潘友新

潘特雷蒙·孔德拉季耶維奇·波諾馬連科

潘特雷蒙·孔德拉季耶維奇·波諾馬連科(Пантелеймон Кондратьевич Пономаренко,),蘇聯共产党政治局委员,任白俄罗斯共产党第一书记、哈薩克共产党第一書記。.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潘特雷蒙·孔德拉季耶維奇·波諾馬連科

潛龍諜影3 食蛇者

是2004年日本科樂美公司首發在PlayStation 2平臺的動作隱蔽類遊戲。本作為「潛龍諜影系列」中時間軸上最早的故事,由「裸蛇」(Naked Snake,即未來的「大頭目」 Big Boss)擔任主角,可以說是系列整個長篇的序章。 初版的遊戲在視野上為玩家詬病,在之後發售的「SUBSISTENCE」版中,追加了改變視野的功能。.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潛龍諜影3 食蛇者

朱姆加尔别克·别克库塔诺维奇·阿曼巴耶夫

朱姆加尔别克·别克库塔诺维奇·阿曼巴耶夫(Джумгалбе́к Бексулта́нович Аманба́ев,Аманбаев, Жумгалбек,)是苏联党和国家领导人,苏联解体后任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政府副总理。.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朱姆加尔别克·别克库塔诺维奇·阿曼巴耶夫

朱瑞 (1905年)

朱瑞(),又名敦仲,中国江苏宿迁人,中国共产党高级将领,被誉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之父。.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朱瑞 (1905年)

机关报

机关刊物是指由某政党、政府机关或社会团体出版的报纸、杂志等,用以发布消息,宣传自己的主张、政策,影响社会舆论。其中由政党出版的机关报又称党报。政治团体出版的机关报通常带有强烈政治色彩,立场鲜明。而学术机构等非政治团体的机关报则往往以消息发布为主。.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机关报

朋斯克

朋斯克(),又名包凤岐、陈治忠、陈斯冷,蒙古族,哲里木盟科尔沁左翼前旗人。中华民国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人物。.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朋斯克

战斗无神论者同盟

战斗的无神论者同盟(Союз воинствующих безбожников )Burleigh, Michael.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战斗无神论者同盟

战时共产主义

战时共产主义(俄语:Военный коммунизм)是苏俄在1918年至1921年国内战争时期推出的一项经济措施,旨在最大限度地保障非常时期布尔什维克政权的城镇和军队的粮食与武器供应。该政策由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于1918年6月颁布实施,1921年3月21日被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取代。.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战时共产主义

海參崴

海參崴(a),也稱「符拉迪沃斯托克」(a),是俄罗斯滨海边疆区的首府,也是俄罗斯远东地区人口最多和經濟最發達的地區,其人口達606,589人。海參崴临近俄、中、朝三国交界之处,三面临海,是俄罗斯在太平洋沿岸最大的港口,也是俄罗斯太平洋舰队司令部所在地。海參崴自新石器時代時起便有人類居住,原為遊牧民族居住地,後歷為渤海國、遼朝、金朝、元朝、明朝、清朝領土,1860年清朝與俄罗斯帝国簽訂《清俄北京条约》,改由俄罗斯帝国統治。.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海參崴

海塔洪·塔西罗夫

海塔洪·塔西罗夫(Хайтахун Таширов,),东干人,吉尔吉斯斯坦集体耕作运动发起人之一,奥什州“克孜尔·沙尔克”(乌兹别克语,意为“红色东方”)集体农庄主席,“社会主义劳动英雄”头衔获得者(1951年,1957年)。.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海塔洪·塔西罗夫

海军人民委员部

在苏俄与苏联的历史上,曾经两次存在过海军人民委员部,第一次是1918年—1923年,名称为“Народный комиссариат по морским делам”,第二次是1937年—1946年,名称为“Народный комиссариат по Военно Морского Флота”。.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海军人民委员部

斯坦尼斯拉夫·伊万诺维奇·古连科

斯坦尼斯拉夫·伊万诺维奇·古连科(Станисла́в Ива́нович Гуре́нко,)乌克兰人,苏联党和国家领导人。.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斯坦尼斯拉夫·伊万诺维奇·古连科

斯坦尼斯拉夫·舒什克维奇

斯坦尼斯拉夫·斯坦尼斯拉沃维奇·舒什克维奇(Станісла́ў Станісла́вавіч Шушке́віч,Stanislav Stanislavavich Shushkevich,),白俄罗斯政治家、科学家。他是白俄罗斯独立之后的第一任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曾在苏联解体的时候扮演重要角色。在任期间,积极致力于白俄罗斯的民主化和经济改革。1994年因受到卢卡申科弹劾而下台。他是现任白俄罗斯总统卢卡申科的政敌之一。.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斯坦尼斯拉夫·舒什克维奇

斯大林主义

斯大林主義(Сталинизм)狭义上是指一套以苏联1929-1953年间最高领导人约瑟夫·斯大林命名的政治和经济理论体系以及按照他的思想理论在苏联建立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体制、运行机制。其主要包括了社会主义国家通过广泛的政治宣传手段,建立起围绕某一领导人的个人崇拜政治氛围,并以此来保持政府对全国人民的政治引导。斯大林主义的国家模式是二十世纪社会主义阵营普遍采用的一种发展方式,曾被认为是正统的社会主义模式,反斯大林主义的路线就是修正主义路线。苏联直至戈尔巴乔夫改革前基本上保持的仍是已经失去动力机制的斯大林模式。 名词“斯大林主义”最早由拉扎尔·卡冈诺维奇提出。以马克思列宁主义者自居的斯大林本人从未使用过这个词汇。 列夫·托洛茨基称斯大林主义体--为独裁政策,这个解释被反对斯大林主義的评论家们广泛运用。 斯大林主义还经常被反共主义者称为“红色法西斯主义”,该称呼在20世纪30年代出现,在1945年后的美国使用尤其普遍。所以在广义上斯大林模式是一种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被前苏联工业化和经济发展过程中所采用、并且延续约70年。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后,在公开性和民主化的口号下,掀起了重评斯大林的活动。戈尔巴乔夫为了克服危机,认为“必须粉碎斯大林主义的意识形态以及有关的一切东西”,同“斯大林主义的一切形式彻底决裂”。但戈尔巴乔夫倡导的“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失败,最终导致了苏联解体。.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斯大林主义

斯大林式建筑

斯大林式建筑风格指苏联斯大林时代发展并大量运用的一种建筑风格。开始于1933年(以苏维埃宫最后设计方案的确定为标志),并于1955年结束(苏维埃建筑学会的废止)。 1940年代以来,苏联境内建成了大批斯大林风格建筑的高楼大厦。这种建筑风格对1950年代即存在的东欧各附屬国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等共产主义国家的也有很大影响。在前东德的首都的柏林、波兰首都华沙、中国的北京以及朝鲜平壤等地,受此影响的建筑物在今日仍随处可见。.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斯大林式建筑

斯大林炮兵進行曲

斯大林炮兵進行曲(俄語︰Марш Артиллеристов,簡稱炮兵進行曲,又名蘇聯炮兵進行曲),是一首寫於1943年的蘇聯歌曲。 本歌面世正值衞國戰爭最激烈的階段,表現出蘇聯人民戰勝納粹德國的決心。 本歌由維克多·古謝夫填詞,吉洪·赫連尼科夫作曲.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斯大林炮兵進行曲

斯维亚托斯拉夫·里赫特

斯维亚托斯拉夫·特奥菲洛维奇·里赫特(Святослав Теофилович Рихтер,Sviatoslav Teofilovich Richter,又译里希特或李希特,),德裔乌克兰钢琴家,里赫特被公认为是20世纪最伟大的钢琴家之一。他以极广的演奏范围,举重若轻的技术以及富有诗意的分句闻名。.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斯维亚托斯拉夫·里赫特

斯捷潘·卡拉佩托维奇·波戈相

斯捷潘·卡拉佩托维奇·波戈相(Степа́н Карапетович Погося́н,Ստեփան Կարապետի Պողոսյան,)是苏联党和国家领导人。他是一位亚美尼亚人。.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斯捷潘·卡拉佩托维奇·波戈相

新经济政策

新经济政策(Новая экономическая политика,НЭП),是俄共(布)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决议通过,1921年3月21日颁布实施的一项政策法令。旨在以实物税的形式代替先前战时共产主义时期的余粮收集政策,此项政策亦在工业领域进行了延伸。 新经济政策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新经济政策

新疆自治省

新疆自治省是指1933年至1944年军阀盛世才主政新疆期间成立的自治政权。.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新疆自治省

新聯盟條約

新聯盟條約(Новый союзный договор)是指在1991年时苏联政府公布的新的共和国联盟办法,使原先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Союз Советских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их Республик, СССР)成为全新的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Союз Советских Суверенных Республик, СССР),後來又改稱“主权国家联盟”(Союз Суверенных Государств)。其目的是试图保持苏联的完整,但实际上条约实施后不久,即发生了八一九事件并因此加速了苏联解体。.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新聯盟條約

新语词汇列表

新语是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在其小说《一九八四》中所創的人工語言,对于英语有着深远的影响。.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新语词汇列表

方未艾

方未艾()学名方玉书,又名方靖远,辽宁省台安县人,中华民国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作家,中华民国新疆省官员。方未艾口述、方朔整理,我和萧军相识的往事,各界2013(8):18-20.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方未艾

文化大革命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通称文化大革命,简称文革,是一场於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间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内所发生的政治運動。文革是由時任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主席的毛澤東與中央文化革命小組,自上而下動員成千上萬紅衛兵在中國大陸進行全方位发动的階級鬥爭。在此期間以四大指導原則為藉口,普及的批鬥、抄家、告密等行为文化,使中國傳統文化與道德淪亡,整体经济受严重影响,受害人數以千萬計,亦有數不清的文物在1966年6月1日的破四旧中慘遭红卫兵的蹂躪。時任國家主席劉少奇、十大元帥的彭德懷和賀龍等領導人被迫害致死,鄧小平、陳雲等黨內高層亦在此期間被下放。 1981年,这场运动遭到《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的中共官方公開全盘否定。因其时间长达十年之久,故也随后被称为“十年动乱”或“十年浩劫”。这场运动当时也影響了阿爾巴尼亞、北韓、法國、埃塞俄比亞和智利等世界上一系列左翼勢力強大的地區。 广义上,一般認為文革正式開始於1966年5月16日「五一六通知」出台,是毛澤東在1958年前后的三面紅旗的挫敗後、以及在反蘇修、反美帝等口號的情况下,以革命名義攻擊溫和派(當時衊稱走資派)並重回黨核心的嘗試,並在日後一兩年達到高潮,右派人物的影響力則多遭到剝奪,而當權派亦有內鬥,並導致了原定接班人林彪的死亡。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文革结束及經過包括粉碎四人帮等一連串政治鬥爭后,中共中央形成了以邓小平为首的第二代领导核心人物,并推动了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和改革开放,逐渐消减毛泽东时代的极左派色彩;也由於藉毛澤東權勢推動文革的極左派多被整肅,使中國社會經濟復苏并順利地由计划经济走向市場經濟。不過為了確保共產黨治理的一致性,文革平反後中共認為改革開放是完成对社会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改造,并认为改革开放後中國直接步入长期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籍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一詞來擋駕路線變動。其允許資本再度开始活躍的做法,也令中國經濟回到了發展軌道上,讓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的經濟增長成為可能。1981年6月2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当局针对1966年至1976年文革阶段给予的立场和态度是,将其定性為「由領導者錯誤發動、被反革命集團利用,給黨、國家和人民帶來嚴重災難的內亂,造成全面而嚴重的危害」。至今,文化大革命在中国大陆地区仍然具有极大的争议性,中国官方和自由派人士认为文化大革命是错误的,自由派人士甚至认为毛泽东要对此负主要责任。但极左派仍支持文化大革命的“正当性”,认为邓小平等“走资派”成功篡夺了党和国家权力,建立起了修正主义国家。.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文化大革命

摩尔达维亚共产党

摩尔达维亚共产党(罗马尼亚语:Partidul Comunist al Moldovei;摩尔多瓦语:Партидул Комунист ал Молдовей;俄语:Коммунистическая партия Молдавии)是苏联共产党在摩尔达维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的分支。该党成立于1940年。八一九事件后的1991年8月,摩尔多瓦当局禁止该党活动并没收其财产。1993年,摩尔多瓦共和国议会解除禁止摩尔达维亚共产党活动的禁令。不久,共产党的组织重建,定名为摩尔多瓦共和国共产党人党。 Category:摩尔多瓦政党 Category:苏联共产党 Category:欧洲共产党.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摩尔达维亚共产党

摩尔达维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国歌

《摩尔达维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国歌》(摩尔多瓦语/罗马尼亚语:Имнул де Стат ал РСС Молдовенешть,Imnul de Stat al RSS Moldovenești)是前苏联加盟共和国摩尔达维亚(摩尔多瓦)的国歌,使用于1945年至1991年。 这首国歌创作于1945年,由史蒂芬·尼亚加和爱德华·拉扎列夫作曲,词作者是埃米利安·布科夫和伊万·博达列夫,在斯大林被苏共批判之前,歌词赞扬了这位苏维埃领袖,原词采用三段式结构。 伴随苏联的去斯大林化,时任摩尔达维亚共产党第一书记的伊凡·伊凡诺维奇·鲍久尔授权曲作者爱德华·拉扎列夫修改原曲,将旋律改为一节,并将歌词中涉及斯大林的内容去除,此歌词在1980年起使用。.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摩尔达维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国歌

政体

政体(form of government),是國家的政治、統治形態,即國家政治體系運作的形式。一般用來指涉一个国家政府的组织结构和管理体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国家和地域,政治体制都不尽相同。.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政体

政党

政黨是以執政或促進和保障特定政治思想、政治利益為目標的團體。在代议制民主政體裡,政黨爭取執政一般以參加選舉為手段,並有時結成政治聯盟,在必要時聯合執政。政黨通常有特定的政治目标和意識形態,针对国家和社会議题有各自的主张,定立政綱展示願景。 共同的利益、情感、民族、种族等都是结成政党的因素。不同的政治学家对政党有着不同的定义:有人认为政党是选举工具;有人认为政党是一种权力组织;有人认为政党是谋求公职的工具;有人认为政党是人民控制政府的团体;有人认为政党是人民利益的表达渠道。 老牌民主國家和新興民主國家之經驗表明,要在長期內保持民主鞏固,即意味着一個民主國家在多大程度上能遠離國內各種對政治秩序穩定之挑戰,就要促進強而有力之政黨之發展;因此,選舉制度要鼓勵此一發展,而不是加強和推進政黨分化。若在英國、美國,多數民眾無不隸屬於政黨,故多數黨執政,即為代表國民多數之意見;諸黨聯合,即為代表民眾全體之合作。目前世界上大多數國家實行競爭性政黨體制,但實行較為成熟的國家主要是西歐、北美、日本及若干受美英殖民影響的國家,如印度。中國則不然,黨人之比數僅占國民全數一小部分,即使全國各黨各派聯合團結,論其數量,依然占國民全數很小一部分,这是特有之癥結。選舉制度還可以就排除那些只有少數人支持之政黨參選進行特殊設計,還可以推動或拖延政黨成為黨內領導人個人之競選工具。.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政党

政党标志

政党标志包括党旗、党徽、党歌、代表色、吉祥物以及象征物等不同类型的标志。除官方标志外,亦可能是约定俗成而产生,例如做为美国共和党、民主党两党标志的驴象即源于美国政治漫画家托马斯·纳斯特的创作。.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政党标志

政變

政變(法語:coup d'État,,亦音译为“苦跌打”、“苦迭打”),是指一個國家之中有一部份人通过密谋策划,采取軍事叛亂或政治行动,夺取国家政权的行为。如果能成功完成政變,則會造成权力的转移、政府的更迭、或政体的改变。.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政變

政治局

政治局,全称中央政治局,是各国共产党或其他一些党派的中央领导机构,一般在中央委员会闭会期间行使中央委员会的职权。在一党执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中,政治局往往是国家决策的核心机构,其成员是国家的核心决策层。部分政党在中央政治局之上还设有常务委员会。一般地,在党派内由党员选举出中央委员会,由中央委员会选举出政治局委員與总书记。 并非只有共产主义政党才会设置政治局。一些左派政党也会仿照共产党的体制设立政治局,而如朝鲜劳动党等已经放弃马列主义的政党亦会循惯例设置这一机构。.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政治局

政治周报

《政治周报》,是1925年北伐前夕,国民党中央在广州创办的一份政治机关报。1925年8月国共合作时期,毛泽东在广州以共产党员身份担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代理部长,主编《政治周报》,特邀李漱清协助办报。 毛泽东在《政治周报》共刊发19篇文章,除亲自撰写发刊词外,以“润”的笔名在反攻专栏发表《三三一制》、《杨坤如的布告与刘志陆的电报》、《如果讨赤志同,仇雠亦吾良友》等短评十二篇,以“子任”的笔名在重要版面发表《革命派群起反对北京右派会议》、《国民党右派分离的原因及其对于革命前途的影响》等文章五篇,以及(中国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宣传报告一篇,这些短评和文章,以事实和语言对国民党右派勾结帝国主义及军阀的反共阴谋活动进行了揭露和批判。 《政治周报》主要是为了反对以西山会议派为代表的国民党右派而创办的。当时,中国共产党人主办的《向导》、《新青年》等刊物,对国民党右派的反革命言论进行了揭露和批判,但是《政治周报》在这场反击国民党右派的斗争中有着特殊的作用。它不仅先后由毛泽东、沈雁冰、张秋人等著名共产党人担任主编、副主编,不仅有许多著名共产党人为之撰稿,而且由于它是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主办的刊物,它刊登国民党各种正式会议文件,刊登何香凝等著名国民党左派人士的报告,同时还刊登广东国民党政府的一些头面人物的文章和报告。它在北伐战争前夕的具体历史条件下影响十分广泛,成为进一步巩固国共合作,反对国共分裂的重要舆论阵地。 由于毛泽东兼任第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所长,《政治周报》从第五期起,先后交由共产党人沈雁冰、张秋人主持编辑。1926年5月,蒋介石看到自己的势力渐厚,便在国民党二届二中全会上提出了限制共产党的《整理党务案》。由此在国民党中央担任部长职务的共产党员被迫离职,毛泽东同志也辞去了代理宣传部长的职务。.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政治周报

政治指导员

政治指导员,簡稱指导员,在部分國家,尤其是社會主義国家由於以「黨指揮槍」為治軍綱領,通常在基层单位如连、中队设立,主要負責處理共產黨的主要工作及思想政治工作的特殊職位,目的是確保軍隊接受共產黨的領導。 政治指导员與同級的连长或中队长等军事(或行政)主官為同級首長,實行的是雙首長制(如同中国省/市/县区/乡镇的行政首长與黨委書記),擁有相同的權力,互相制衡。政治指导员是共產黨在軍隊的代表。.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政治指导员

意大利共产党

意大利共产党(Partito Comunista Italiano),简称意共(PCI),是意大利历史上的一个共产主义政党,曾是西欧人数最多的共产党。1943年,流亡莫斯科的原意大利共产党(Partito Comunista d’Italia, PCd'I)领导人将原有的党组织重组为意大利共产党(Partito Comunista Italiano, PCI)。1991年2月3日,该党宣布放弃共产主义意识形态,并改名为意大利左翼民主党。.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意大利共产党

意大利共产党 (1921年)

意大利共产党(意大利语:Partito Comunista d'Italia,缩写为PCd'I)是意大利历史上的一个共产主义政党,存在于1921年至1943年。1921年,该党在里窝那成立。1926年,墨索里尼法西斯政权禁止該黨活动。1943年,流亡莫斯科的意大利共产党领导人将党组织重组为意大利共产党(Partito Comunista Italiano,缩写为PCI)。.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意大利共产党 (1921年)

扎吉德

扎吉德是19世纪末在俄国鞑靼人社会兴起的新式教育,后来在中亚等地穆斯林聚居区及中国新疆维吾尔族等少数民族聚居区广泛发展。“扎吉德”运动为穆斯林带来了适合现代社会的教育方式,教学内容重视现代世俗知识,并带有泛突厥主义的民族复兴运动和泛伊斯兰主义的宗教改革运动特点。潘志平,俄国鞑靼斯坦“扎吉德”运动与近代维吾尔启蒙运动,西北民族研究2014(3):23-34从“扎吉德”教育改革衍生出文化、社会、宗教、生活方式、政治等方面改革,“扎吉德”成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穆斯林社会带现代色彩的所有改革的代名词。张来仪,试论近代俄国穆斯林的扎吉德运动,世界历史2012(2):33-43.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扎吉德

拉夫连季·帕夫洛维奇·贝利亚

拉夫连季·帕夫洛维奇·贝利亚(ლავრენტი ბერია;Лаврентий Павлович Берия;Lavrentiy Pavlovich Beria,),格鲁吉亚人,苏联共产党高级领导人,长期担任內務人民委員部(秘密警察)首脑。是斯大林大清洗计划的主要执行者之一,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1945年7月9日成為軍事苏联元帅。雅尔塔会议中斯大林曾向美國總統小罗斯福介绍说:“他是我们的希姆莱。”在斯大林逝世之前,他是苏联的极重要权力人物,也是前者發動紅色恐怖的犯人與幹部之一,斯大林逝世之后馬上在斗争中失败,被撤职并秘密处决。與斯大林同為蘇聯領導層裡罕見的格魯吉亞裔人。.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拉夫连季·帕夫洛维奇·贝利亚

拉姆齊·麥克唐納

詹姆士·拉姆齊·麥克唐納,FRS,JP(James Ramsay MacDonald,),英國政治家,工黨出身,1924年1月至11月出任英國首相兼外務大臣,1929年6月至1935年6月第二度出任首相,惟任內於1931年8月與保守黨和自由黨合組國民政府,並另組國民工黨,造成與工黨關係決裂。 麥克唐納出身平凡,1900年參與創立工黨,1906年起當選為歷來首批工黨籍下議院議員,後於1911年出任國會工黨主席,但其反戰立場迫使他在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辭任主席,復於1918年喪失下院議席。麥克唐納在1922年重返下院,並當選工黨黨魁,1924年1月帶領工黨組閣,成為英國歷史上首位工黨籍的首相。可是,他帶領的只是一個弱勢政府,後來又有傳聞聲稱蘇共滲入政府,使政府旋於同年11月大選敗於保守黨。 麥克唐納在1929年帶領工黨勝出大選,第二度籌組弱勢政府。然而,同年在美國爆發的經濟大蕭條嚴重拖累英國經濟,面對經濟急速衰退,內閣卻在經濟政策上出現重大分歧,無法達成共識,結果麥克唐納在1931年8月24日提出辭呈,旋獲英皇喬治五世授意另組國民政府,實行與保守黨及自由黨籌組聯合內閣,隨後在同年9月決定英鎊放棄金本位。 麥克唐納自立國民政府的行動被工黨視為一大「出賣」,且遭開除出工黨,黨內更有人指責他為「叛徒」。被開除出黨後,麥克唐納創立支持度相當有限的國民工黨,自任黨魁,並謂另組國民政府的決定乃顧全大局之法。不過,國民政府雖由麥克唐納留任首相,但卻遭日益孤立,本土事務的決策大權更落入保守黨手中。麥克唐納在國民政府任相後期,曾在1933年主持國際聯盟的倫敦經濟會議,試圖透過與各國合力化解經濟危機,但峰會最終因美國拒絕合作而流產。 麥克唐納後期因健康惡化而在1935年辭任首相,但一直留在內閣擔任樞密院議長至1937年5月為止。晚年的麥克唐納始終未有獲工黨饒恕,他在1937年11月乘船前往南美洲休養途中在大西洋公海海域病逝,終年71歲。.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拉姆齊·麥克唐納

拉脱维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拉脱维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Latvijas Padomju Sociālistiskā Republika,Латвийская Советская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ая Республика),苏联歷史上的第十五個加盟共和国,設立當時為第十四個加盟共和國,卡累利阿-芬蘭被撤銷后為第十三個加盟共和國,简称拉脱维亚,位于东欧的波罗的海沿岸。 拉脫維亞原本是獨立國家,於1938年被蘇聯武力吞併,於1940年8月1日蘇共37周年黨慶當天被設立為蘇聯直轄的加盟共和國。 Латвийская * Category:1940年建立的國家或政權.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拉脱维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拉扎尔·莫伊谢耶维奇·卡冈诺维奇

拉扎尔·莫伊谢耶维奇·卡冈诺维奇(Ла́зарь Моисе́евич Кагано́вич,)是一位苏联政治家。卡冈诺维奇曾经是斯大林的主要伙伴。被视为在列宁死后,斯大林所培养的中央委员会亲信之一。作为最后一个老布尔什维克,卡冈诺维奇直到1991年才去世,他的一生几乎与苏联历史一样长。1961年,他因反赫魯曉夫去斯大林化政策被開除蘇聯共產黨黨籍,此外,他目前是蘇共壽命最長的已故官員,享壽97歲,打破了莫洛托夫的96歲高齡。 他也是斯大林主義一詞創始人。.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拉扎尔·莫伊谢耶维奇·卡冈诺维奇

11月12日

11月12日是阳历一年中的第316天(闰年第317天),离全年的结束还有49天。.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11月12日

11月23日

11月23日是公历一年中的第327天(闰年第328天),离全年的结束还有38天。.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11月23日

12月19日

12月19日是公历一年中的第353天(闰年第354天),离全年结束还有12天。.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12月19日

12月1日

12月1日是公历一年中的第335天(闰年第336天),离全年结束还有30天。.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12月1日

1905年俄国革命

俄國革命(Ру́сская револю́ция 1905 го́да),亦被称为第一次俄国革命(Первая русская революция)、1905年失败起义,是指于1905年至1907年间,发生于当时的俄罗斯帝国境內,一连串范围广泛,以反政府为目的,又或没有目标的社会动乱事件,诸如恐怖攻击、罢工、农民抗争、暴动等,导至尼古拉二世政府于1906年制定等同于宪法的俄罗斯帝国基本法、成立国家杜马与实行多党制。 這場革命沒有組織、沒有目標、也沒有單一原因,主要歸咎於幾十年的國家動亂和對羅曼諾夫王朝的不滿,俄國國內改革不利以及少數民族要求解放也是起因。沙皇指揮不力,導致俄軍在日俄戰爭中慘敗,是最直接的導火線。戰後一直有連續不斷的軍人革命以及革命團體活動。 雖然各地方的革命最後妥協或被鎮壓,俄國國內也加快改革的步調,但仍不夠阻擋1917年推翻羅曼諾夫王朝的革命。布爾什維克黨員常常把這場革命當作1917年革命的先驅。.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1905年俄国革命

1907年梯弗里斯银行抢劫案

1907年梯弗里斯银行抢劫案是一起于1907年6月26日发生在梯弗里斯(今格鲁吉亚首都第比利斯)的武装抢劫案。在此次抢劫案中,一辆银行运钞车被布尔什维克劫走以资助其革命活动。银行马车运送纸币由邮局前往俄罗斯帝国国家银行梯弗里斯分行,途经埃里温广场(今自由广场)时抢劫者用炸弹和枪支对马车及其周围的警察和军人进行了袭击。根据官方档案,袭击导致40人死亡,50人受伤。抢劫者共劫走34.1万俄罗斯帝国卢布。 抢劫案由一批高层布尔什维克策划,其中包括列宁、斯大林、马克西姆·马克西莫维奇·李维诺夫、和亚历山大·亚历山德罗维奇·波格丹诺夫,由斯大林早年的战友所领导的一批革命者执行。此类活动在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5届代表大会上被明令禁止,党内对布尔什维克的行为十分愤怒。由此,列宁和斯大林试图同此次抢劫划清界限。此次事件及类似的抢劫使布尔什维克领导层产生了分裂,形成列宁和波格丹诺夫/克拉辛的对立。抢劫虽然成功且数额巨大,但由于警方已知晓钞票的编号,大部分抢劫所得的大额纸币无法为布尔什维克所使用。列宁试图让一批人于1908年1月在欧洲多地同时兑现钞票,但这一计划失败,导致多人被捕,事件为公众所知,并招致欧洲社会民主主义者的谴责。 在抢劫之后卡莫于德国被捕,但他通过伪装精神错乱而在此后超过三年内免于被起诉。他从精神病院逃脱,但在两年后策划另一起抢劫时再次被捕,并被数罪并罚(包括1907年抢劫案)判处死刑,但此后被改判为终生监禁。1917年俄国革命后他被释放。其他抢劫的参与者和策划者无人被起诉。在卡莫死后,在埃里温广场附近的普希金花园立起了卡莫的坟墓和纪念碑。纪念碑此后被拆除,卡莫的遗骸亦被移至他处。.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1907年梯弗里斯银行抢劫案

1927年

请参看:.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1927年

1936年6月19日日食

1936年6月19日日食是一次日全食,發生於1936年6月19日(北美洲北部的部分日偏食區域爲6月18日)。新月當天(即朔日),地球上觀測到月球和太阳的角距離極小,此時月球如果恰好在月球交點附近,穿過太阳和地球之間,與地球、太阳接近一直線,則會出現日食。月球本影接觸地表而使該區域完全得不到陽光,就會形成日全食,同時在本影兩側數千公里的半影範圍內遮擋部分陽光,形成日偏食。此次日全食經過了希腊、土耳其、苏联、中国和日本,日偏食則覆蓋了歐亞大陸的大部分區域及周邊部分地區,苏联和日本等國境內均有本國及外國科學家做了觀測,而由於中国的日全食出現區域遠在邊疆,且處於當時被满洲国控制的區域,所以中国科學家並未在國內觀測,而前往苏联和日本觀測。.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1936年6月19日日食

1936年苏联宪法

1936年苏联宪法开始实行於1936年12月5日,又被称为斯大林宪法。该宪法对苏联政府进行了重新设计。从法律上肯定了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成就及所带来的社会政治和经济的根本变化。新宪法规定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他的经济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所有制,它的政治基础是劳动者代表苏维埃,苏联共产党是一切社会团体和国家机构的核心,以法律的形式否定其他政黨存在的基礎,新宪法的颁布,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苏联基本确立。.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1936年苏联宪法

1941-1945年偉大衛國戰爭中忘我勞動獎章

1941-1945年偉大衛國戰爭中忘我勞動獎章(медаль «За доблестный труд в Великой Отечественной войне 1941–1945 гг.»»)是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于1945年6月6日,颁布法令设立的一种公民劳动奖章,以此嘉奖苏联公民在卫国战争中战胜纳粹德国所作出的忘我和无私的劳动。这项法令后于1980年7月18日经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修订。.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1941-1945年偉大衛國戰爭中忘我勞動獎章

1941-1945年伟大卫国战争战胜德国奖章

1941-1945年伟大卫国战争战胜德国奖章(медаль «За победу над Германией в Великой Отечественной войне 1941—1945 гг.;Medal "For the Victory Over Germany in the Great Patriotic War 1941–1945")是苏联在苏德战争(又稱衛國戰爭)結束后不久的1945年5月9日,由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頒令設立的一種軍事獎章,以慶祝其在衛國戰爭中的勝利。.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1941-1945年伟大卫国战争战胜德国奖章

1960年共产党和工人党国际会议

共产党和工人党国际会议于1960年10月1日至10日在苏联莫斯科召开,共有81个国家的共产党或工人党参加。此次会议主要围绕中国共产党和苏联共产党的争执展开,期间阿尔巴尼亚一方转而支持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代表团由刘少奇和邓小平率领。.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1960年共产党和工人党国际会议

1976年歐洲共產黨和工人黨會議

歐洲共產黨和工人黨代表會議於1976年6月29日至30日在由共產黨統治的東德的首都東柏林市召開,是一次國際共產黨會議。歐洲(阿爾巴尼亞、冰島和部分微型國家除外)共有29個共產黨和工人黨參與了這次會議。 這場會議凸顯了歐洲共產主義運動幾個重要的轉變。從這場會議中,可見蘇聯共產黨(蘇共)的影響力不斷下降,而歐洲各國共產黨當中獨立陣營和正統陣營之間的鴻溝也因為新政治思潮歐洲共產主義的崛起而變得更闊。.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1976年歐洲共產黨和工人黨會議

1982年

天龙八部 (1982年电视剧).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1982年

1990年

21次全美人口普查于1990年由人口调查局进行,并于1990年4月1日结束。.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1990年

1991年俄罗斯总统选举

1991年俄罗斯总统选举于1991年6月12日在苏联的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举行。这是俄罗斯历史上第一次进行总统直接选举。在这次总统选举中,激进改革派候选人、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鲍里斯·叶利钦获得45,552,041票,佔有效票總數的58.6%,以压倒性优势当选总统。.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1991年俄罗斯总统选举

2008年6月逝世人物列表

下面是2008年6月逝世的知名人士列表:;6月30日.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2008年6月逝世人物列表

2014年克里米亞歸屬公投

2014年克里米亚歸屬公投,是克里米亚自治共和国政府於2014年3月16日發起的一場公投,讓克里米亞選民決定是否從烏克蘭獨立,並且加入俄羅斯聯邦。参与者包含来自整个克里米亚半岛,包括克里米亚自治共和国和塞瓦斯托波爾市的选民。在公投开始前的2014年3月14日裁定公投违宪。就在同一天,克里米亞自治共和國最高拉達和塞瓦斯托波尔市议会就公投做出最后决定,意味着乌克兰已经丧失了在此地进行执政的能力。16日的投票结果显示绝大多数(约97%)选民赞成脱乌入俄之动议。3月17日克里米亚自治共和国和塞瓦斯托波尔市议会最高委员会认可了这项公民投票结果。投票结果显示绝大多数选民表示赞成。 大部分西方國家和烏克蘭臨時政府拒绝承认此公投。而克里姆林宮、俄羅斯聯邦政府、克里米亞政府則全部都拒絕承認烏克蘭臨時政府,並指責烏克蘭臨時政府是非法政變產生的叛亂組織,無權就公投發表任何意見。 2014年3月17日的独立宣言和公民投票的结果宣布克里米亚共和国成为一个独立的主权国家,与塞瓦斯托波尔市一起脱离乌克兰。同日,俄罗斯总统普京签署命令承认克里米亚共和国成为一个独立和主权国家。与此同时,克里米亚议会准备从速起草国际条约加入俄罗斯联邦。3月18日,俄罗斯签署国际条约接收克里米亚共和国和塞瓦斯托波尔市,并于21日将它们作为联邦主体编入克里米亚联邦管区。.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2014年克里米亞歸屬公投

2TE116型柴油机车

2TE116型柴油机车(2ТЭ116)是苏联的第三代柴油机车车型之一,是由位于乌克兰的盧甘斯克機車製造廠在科洛姆纳工厂、哈尔科夫运输机械制造厂、哈尔科夫重型电机厂及全苏铁道运输科学研究院等单位的协作下,于1971年研制成功的大功率干线货运柴油机车,被广泛应用于苏联铁路的多个铁路局,以及苏联解体以后的独联体国家。 2TE116型机车是双机重联的组合式机车,每组由两节结构相同的机车通过车钩、通过台、重联线等连接而成。机车采用交—直流电传动,装用1А-5Д49型柴油引擎,机车總功率为6120马力。自投入使用以来,不论机车制造厂还是机务段均多次对2TE116型机车的主要部件进行持续改进,以提高机车的可靠性。.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2TE116型柴油机车

2月14日

2月14日是阳历一年中的第45天,离全年的结束还有320天(闰年则还有321天)。.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2月14日

3月11日

3月11日是公历一年中的第70天(闰年第71天),离全年的结束还有295天。.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3月11日

3月26日

3月26日是公历一年中的第85天(闰年第86天),离全年的结束还有280天。.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3月26日

4821苏修特务案

4821苏修特务案,是文革期间涉及21位1948年集体留学苏联的中共高级干部子女的冤案,文革后获得平反。.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4821苏修特务案

63式自動步槍

63式7.62mm自动步枪(简称63式,西方国家往往误称为68式自动步枪)是由中国基于56式半自动步枪(仿制自SKS)而设计的自动步枪。然而,此武器使用的滾轉式槍機操作系统(枪机回转式闭锁)却是来自AK-47突击步枪系统,而不是很像SKS的操作系统(枪机倾斜式闭锁)。发射7.62×39毫米中间型威力枪弹。1963年完成了设计定型。1969年投入大量生产和装备部队,至1978年停产、撤装。.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63式自動步槍

6月15日

6月15日是公历一年中的第166天(闰年第167天),离全年结束还有199天。.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6月15日

7月20日

7月20日是阳历年的第201天(闰年是202天),离一年的结束还有164天。.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7月20日

7月30日

7月30日是阳历年的第211天(闰年是212天),离一年的结束还有154天。.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7月30日

7月3日

7月3日是阳历年的第184天(闰年是185天),离一年的结束还有181天。.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7月3日

8月29日

8月29日是阳历年的第241天(闰年是242天),离一年的结束还有124天。.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8月29日

9月11日

9月11日是阳历年的第254天(闰年是255天),离一年的结束还有111天。 在英國和北美十三州,因1752年將曆法從儒略曆轉換至格里曆,故該年沒有9月11日。.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9月11日

9月3日

9月3日是阳历年的第246天(闰年是247天),离一年的结束还有119天。 在英國與其屬地和北美十三州,因1752年將曆法從儒略曆轉換至格里曆,故該年沒有9月3日。.

查看 苏联共产党和9月3日

亦称为 Communist Party of the Soviet Union,俄共(布),俄罗斯共产党(布尔什维克),全苏联共产党,联共,联共 (布),联共布,苏联共产党(布尔什维克)。

委員會制委內瑞拉共產黨孫中山宮本顯治安东·伊万诺维奇·邓尼金安德烈·安东诺维奇·格列奇科安德烈·安德烈耶维奇·弗拉索夫安德烈·安德烈耶维奇·葛罗米柯安德烈·尤里耶維奇·勃列日涅夫安德烈·帕夫洛维奇·基里连科安德烈·谢尔盖耶维奇·布勃诺夫对中国共产党的称谓对共产主义国家的批评尤莉婭·弗拉基米羅芙娜·季莫申科尤里·弗拉基米罗维奇·安德罗波夫尤里·勃列日涅夫尤里·米哈伊洛维奇·卢日科夫尤里·阿列克谢耶维奇·加加林尼基塔·謝爾蓋耶維奇·赫魯曉夫尼古拉·尼基托维奇·斯柳尼科夫尼古拉·尼古拉耶维奇·克列斯京斯基尼古拉·巴甫洛维奇·普霍夫尼古拉·亚历山德罗维奇·吉洪诺夫尼古拉·亞歷山德羅維奇·布爾加寧尼古拉·康斯坦丁诺维奇·巴伊巴科夫尼古拉·伊万诺维奇·叶若夫尼古拉·伊万诺维奇·布哈林尼古拉·弗拉基米罗维奇·塔雷津尼古拉·米哈伊洛维奇·什维尔尼克尼古拉·费多罗维奇·瓦图京尼古拉·格拉西莫維奇·庫茲涅佐夫尼克尔斯基尼科季姆 (罗托夫)尼日利亚共产党山本懸藏屈武巴威尔·亚历山大洛维奇·米夫巴扎尔·锡林迪布个人崇拜中华人民共和国旗帜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中央委员会中央行政區 (莫斯科)中山大学中俄关系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調查統計局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中國共產黨黨旗黨徽中國共產黨歷史中共中央办公厅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中央会议列表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共产党诞生纪念日中国国民党清党中程导弹条约中華民國中華民國 (大陸時期)中華民國國軍中華民國歷史主体思想东欧剧变东方共产党布尔什维克七一五事变七月危機 (俄國)布拉格之春师哲帕維爾·費奧多羅維奇·日加列夫帕维尔·阿列克谢耶维奇·罗特米斯特罗夫三区革命一九八四一党制九評九评苏共书记乌兹别克斯坦人民民主党乌克兰乌克兰大饥荒乌克兰共产党 (1918年)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国歌乌克兰总理亚历山大·尼古拉耶维奇·谢列平亚历山大·尼古拉耶维奇·雅科夫列夫亚历山大·伊里奇·叶戈罗夫亚历山大·弗拉基米罗维奇·鲁茨科伊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扎索霍夫亚历山大·格奥尔基耶维奇·别洛博罗多夫亚历山大·格里戈里耶维奇·卢卡申科亚历山德罗夫红旗歌舞团亚塞尔·十娃子亚美尼亚共产党 (1920年)亚美尼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亚美尼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国歌废除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亨里希·格里戈里耶维奇·雅戈达康斯坦丁·乌斯季诺维奇·契尔年科康斯坦丁·康斯坦丁诺维奇·罗科索夫斯基康斯坦丁·瑟讷泰斯库人民委员部 (苏联)人文之最列表延安派伊万·尼基奇·斯米尔诺夫伊万·丹尼洛维奇·切尔尼亚霍夫斯基伊万·伊万诺维奇·费久宁斯基伊万·弗拉基米罗维奇·科瓦廖夫伊万·瓦西里耶维奇·卡皮托诺夫伊万·瓦西里耶维奇·斯皮里多诺夫伊萬·德米特里耶維奇·雅庫維列夫伊萬·霍夫汉内斯·巴格拉米扬伊萬·斯捷潘諾維奇·科涅夫伊斯蘭·卡里莫夫伏龙芝军事学院张西曼张锡俦弗罗尔·罗曼诺维奇·科兹洛夫弗谢沃洛德·阿尼西莫维奇·柯切托夫弗拉基米尔·安东诺维奇·伊瓦什科弗拉基米尔·亚历山德罗维奇·克留奇科夫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列宁弗拉基米尔·弗拉基米罗维奇·普京弗拉基米尔·列宁全联盟先锋组织弗拉基米尔·瓦西里耶维奇·库拉索夫弗拉基米尔·瓦西里耶维奇·谢尔比茨基弗拉基米爾·伊里奇·列寧誕辰一百週年紀念獎章弗拉基米爾·普京的政治生涯弗拉基米爾·普利希克維奇休金諾區彼得·叶菲莫维奇·谢列斯特彼得·尼古拉耶维奇·费多谢耶夫彼得·尼洛维奇·杰米契夫彼得·帕尔金斯基彼得·米罗诺维奇·马谢罗夫彼得·盧欽斯基余文生德国马列主义党德米特里·鲍里索维奇·卡巴列夫斯基德米特里·费奥多罗维奇·乌斯季诺夫德米特里·阿纳托利耶维奇·梅德韦杰夫德米特里·斯捷潘诺维奇·波利扬斯基德米特里·扎哈罗维奇·曼努伊尔斯基保衛列寧格勒獎章修正主义 (马克思主义)志賀義雄俄共 (布)俄国共产党(布尔什维克)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尔什维克)俄国立宪会议俄罗斯历史俄罗斯人民代表大会俄罗斯联邦历史俄罗斯联邦共产党俄罗斯自由民主党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共产党俄罗斯陆军第138近卫摩托化步兵旅俄罗斯-乌克兰关系俄罗斯政府首脑列表俄羅斯人俄羅斯聯邦國歌俄羅斯毛主義黨俄羅斯戰略火箭軍俄羅斯政黨列表土庫曼共產黨圣地亚哥·卡里略北极地区防御战役 (1941年)國家克里姆林宮國民革命軍國民政府刘少奇刘允斌刘长胜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扎伊科夫列夫·米哈伊洛維奇·加拉罕列夫·鲍里索维奇·加米涅夫列寧式政黨列萬·伊薩耶維奇·米爾佐揚列昂尼德·伊里奇·勃列日涅夫列昂尼德·瓦西里耶维奇·尼古拉耶夫和加尼牙孜和平与社会主义问题和平演变哈尔滨白俄哈萨克共产党哈萨克斯坦共产党哈萨克斯坦总统唐努乌梁海唐铎 (少将)冰岛共产党冷战军事委员会军队政治工作学內部書全联盟列宁主义青年共产主义联盟全联盟共产党(布尔什维克)兩個不能否定八一九事件共产党共产党 (苏联)共产党列表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先鋒運動克利缅特·叶夫列莫维奇·伏罗希洛夫克里姆林宫克里姆林宮紅場墓園勃列日涅夫之死勃列日涅夫的影响勒哈木苏伦·额奈比希国家政治保卫总局国际劳动节国际列宁学校瞿秋白王长江理查·佐爾格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国家列表社会主义纹章社会民主党科学大纲突厥斯坦 (消歧义)突厥斯坦共产党立陶宛一月事件立陶宛共产党立陶宛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第三国际第三次莫斯科审判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前年表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帮策伦皮勒·贡布苏伦米哈伊尔·安德列耶维奇·苏斯洛夫米哈伊尔·亚历山德罗维奇·切尔诺夫米哈伊尔·佩特罗维奇·西蒙诺夫米哈伊尔·彼得洛维奇·弗里诺夫斯基米哈伊尔·瓦西里维奇·伏龙芝米哈伊尔·马尔科维奇·鲍罗廷米哈伊尔·谢尔盖耶维奇·索洛缅采夫米哈伊尔·谢苗诺维奇·苏尔科夫米哈伊爾·尼古拉耶維奇·圖哈切夫斯基米哈伊爾·尼科拉耶維奇·伯克洛夫斯基米哈伊爾·彼得羅維奇·基爾波諾斯米科拉斯·马尔蒂诺维奇·布罗基亚维丘斯米爾賽德·蘇丹-加里耶夫米特罗凡·伊万诺维奇·涅杰林納哈佩特納甘M1895轉輪手槍紅領巾維克多·費奧多羅維奇·亞努科維奇維克托·安巴楚勉總書記红旗纳粹主义与斯大林主义的比较维塔利·伊万诺维奇·沃罗特尼科夫维塔利·瓦西里耶维奇·费多尔丘克维多利亚·勃列日涅娃维亚切斯拉夫·亚历山德罗维奇·马雷舍夫维亚切斯拉夫·米哈伊洛维奇·莫洛托夫维亚切斯拉夫·鲁道福维奇·缅任斯基维德孔·吉斯林维克托·彼得罗维奇·尼科诺夫维克托·祖布科夫维克托·米哈伊洛维奇·切布里科夫维克托·瓦西里耶维奇·格里申维克托·谢苗诺维奇·阿巴库莫夫维克托·格奥尔基耶维奇·库利科夫维克托·斯捷潘诺维奇·切尔诺梅尔金维托尔德·卢托斯瓦夫斯基维托尔德·帕夫洛维奇·福金罗伊·亚历山德罗维奇·梅德韦杰夫罗曼·冯·恩琴羅季翁·雅科夫列維奇·馬利諾夫斯基真理报猎人商行站省港大罷工烏茲別克共產黨烏拉爾區爱德华·谢瓦尔德纳泽爱沙尼亚共产党爱沙尼亚共产党 (1990年)爱沙尼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爱沙尼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国歌瓊斯鎮瓦列里·提摩菲耶維奇·賽金瓦莲京娜·捷列什科娃瓦西里·伊万诺维奇·崔可夫瓦西里·伊萬諾維奇·彼得羅夫瓦西里·米哈伊洛维奇·安德里阿诺夫瓦西里·瓦西里耶维奇·库兹涅佐夫瓶中信焦哈尔·杜达耶夫特木尔巴根片山潛盖达尔·阿利耶夫盛世才白俄罗斯共产党 (1918年)白俄罗斯共和国国歌白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国歌白色恐怖莫斯科莫斯科中山大学莫斯科市首長列表莫斯科都市酒店莫斯科戰役莱斯利·怀特聖安德列勛章聖彼得和保羅主教座堂 (明斯克)联共(布尔什维克)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联共(布)清党菲德尔·卡斯特罗之死菲利普·伊萨耶维奇·戈洛谢金菲利普·杰尼索维奇·博布科夫菲利普·戈利科夫萧振瀛非裔美國人民權運動袴田里見裴敏欣西北行政區 (莫斯科)西班牙共产党西藏革命党西柏林西敏寺討論到天亮許嘉誼記錄抹煞马尔加什共产党马克西姆·阿列克谢耶维奇·普尔卡耶夫马克辛的青年时代马克思主义与宗教马克思主义和语言学问题马克思主义和民族问题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马耳他峰会謝爾蓋·謝爾蓋耶維奇·普羅科菲耶夫謝爾蓋·格奧爾基耶維奇·戈爾什科夫鮑里斯·尼古拉耶維奇·波諾馬廖夫谢尔盖·加米涅夫谢尔盖·布林谢尔盖·什捷缅科谢尔盖·列昂尼多维奇·索科洛夫谢尔盖·米哈伊洛维奇·米罗诺夫谢尔盖·米罗诺维奇·基洛夫谢尔盖·绍伊古谢尔盖·瓦季莫维奇·斯捷帕申谢苗·库兹米奇·茨维贡谢苗·彼得罗维奇·巴巴耶夫斯基谢苗·米哈伊洛维奇·布琼尼谢苗·杰尼索维奇·伊格纳季耶夫鲁道夫·奥格斯坦鲁斯兰·伊姆拉诺维奇·哈斯布拉托夫鲍里斯·卡尔洛维奇·普戈鲍里斯·尼古拉耶维奇·叶利钦鲍里斯·维亚切斯拉沃维奇·格雷兹洛夫鲍里斯·舒米亚茨基鲍里斯·波列伏依貢蒂斯·烏爾馬尼斯费多尔·达维多维奇·库拉科夫费奥多尔·亚历山德罗维奇·阿勃拉莫夫费奥多尔·伊万诺维奇·托尔布欣费利克斯·埃德蒙多维奇·捷尔任斯基越南共產黨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越南战争軍隊國家化黨國體制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齐赫文车臣总统府达希·丹巴连比特·埃利马洛维奇·安努斯远东州胡济邦郭迪宾·沙拉布胜利旗舊左派阿合买提江·哈斯木阿塞拜疆共产党 (1920年)阿塞拜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国歌阿富汗人民民主黨阿尔卡季·帕夫洛维奇·罗森戈尔茨阿尔卡季·沃罗比约夫阿尔吉尔达斯·布拉藻斯卡斯阿尔弗雷兹·彼得罗维奇·鲁比克斯阿尔谢尼·格里戈里耶维奇·兹维列夫阿不都克里木·阿巴索夫阿布力米提·哈吉也夫阿布哈兹共产党 (1921年)阿列克謝·納瓦爾尼阿列克谢·尼古拉耶维奇·罗曼诺夫阿列克谢·尼古拉耶维奇·柯西金阿列克谢·阿列克谢耶维奇·布鲁西洛夫阿列克谢·普罗科波维奇·别列斯特阿纳斯塔斯·伊万诺维奇·米高扬阿纳托利·卢那察尔斯基阿纳托利·亚历山德罗维奇·马洛费耶夫阿道夫·阿布拉莫維奇·越飛阿馬扎斯普·哈恰圖羅維奇·巴巴賈尼揚阿诺尔德·契科巴瓦蘇維埃俄國蘇聯史學蘇聯人權蘇聯五年計劃蘇聯廣播蘇聯共產黨第二十三次代表大會蘇聯總統蘇聯派蘇聯最高領導人列表蘇聯教育阅兵赤化赵德林 (锡伯族)赖莎·马克西莫芙娜·戈尔巴乔娃薩帕爾穆拉特·阿塔耶維奇·尼亞佐夫開放政策葉夫根尼·伊萬諾維奇·扎米亞京葉爾辛效應钦吉斯·艾特玛托夫蒙古人民党中央委员会主席那年那兔那些事蔣中正考察蘇聯锤子与镰刀臺灣與日本關係史艾买提·瓦吉地艾格尼丝·史沫特莱苏军中校巴布什金墓苏军总政治部苏共中央主要负责人列表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国歌苏联苏联大元帅苏联宪法苏联人民代表大会苏联人民艺术家苏联作家协会苏联军事史苏联军事院校苏联共产党 (1992年)苏联共产党 (消歧义)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书记处苏联共产党中央审计委员会苏联共产党中央监察委员会苏联共产党中央政治局苏联共产党代表大会苏联共产党第十九次代表大会苏联共产党第二十一次代表大会苏联共产党第二十二次代表大会苏联共产党第二十五次代表大会苏联共产党第二十六次代表大会苏联共产党第二十四次代表大会苏联共产党第二十次代表大会苏联元帅列表苏联国旗苏联红军苏联解体苏联航空志愿队苏联最高苏维埃苏阿决裂雲之彼端,約定的地方集体领导雅科夫·古尔耶维奇·波丘派洛雅科夫·尼古拉耶維奇·费多连科雅科夫·约瑟福维奇·朱加什维利陆军人民委员部PPSh-41冲锋枪R-16洲际弹道导弹柏林圍牆柯尼斯堡恩-阿尔诺·奥古斯托维奇·西拉里恩斯特·台尔曼捷克斯洛伐克共產黨李士群杨醒夫杜畏之根纳季·安德烈耶维奇·久加诺夫根纳季·伊万诺维奇·亚纳耶夫根纳季·伊万诺维奇·沃罗诺夫格奥尔基·康斯坦丁诺维奇·朱可夫格奥尔基·马克西米利安诺维奇·马林科夫格奥尔吉·卡尔波维奇·齐尼奥夫格奧爾基·格列奇科格鲁吉亚共产党 (1921年)格鲁吉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国歌格鲁乌格里戈里·叶夫谢耶维奇·季诺维也夫格里戈里·伊西多洛维奇·叶列梅格里戈里·瓦西里耶维奇·罗曼诺夫格斯·霍尔桑加苏伦·卓力格極權主義欧内斯特·德雷仁欧洲共产主义欧洲歌唱大赛参赛国家列表比尔·布兰德毛岸英民主集中制汪精卫波将金号战列舰波兰共产党波羅的海之路波苏战争泰國共產黨洗腦清黨溥仪潘友新潘特雷蒙·孔德拉季耶維奇·波諾馬連科潛龍諜影3 食蛇者朱姆加尔别克·别克库塔诺维奇·阿曼巴耶夫朱瑞 (1905年)机关报朋斯克战斗无神论者同盟战时共产主义海參崴海塔洪·塔西罗夫海军人民委员部斯坦尼斯拉夫·伊万诺维奇·古连科斯坦尼斯拉夫·舒什克维奇斯大林主义斯大林式建筑斯大林炮兵進行曲斯维亚托斯拉夫·里赫特斯捷潘·卡拉佩托维奇·波戈相新经济政策新疆自治省新聯盟條約新语词汇列表方未艾文化大革命摩尔达维亚共产党摩尔达维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国歌政体政党政党标志政變政治局政治周报政治指导员意大利共产党意大利共产党 (1921年)扎吉德拉夫连季·帕夫洛维奇·贝利亚拉姆齊·麥克唐納拉脱维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拉扎尔·莫伊谢耶维奇·卡冈诺维奇11月12日11月23日12月19日12月1日1905年俄国革命1907年梯弗里斯银行抢劫案1927年1936年6月19日日食1936年苏联宪法1941-1945年偉大衛國戰爭中忘我勞動獎章1941-1945年伟大卫国战争战胜德国奖章1960年共产党和工人党国际会议1976年歐洲共產黨和工人黨會議1982年1990年1991年俄罗斯总统选举2008年6月逝世人物列表2014年克里米亞歸屬公投2TE116型柴油机车2月14日3月11日3月26日4821苏修特务案63式自動步槍6月15日7月20日7月30日7月3日8月29日9月11日9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