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下载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板龍類

指数 板龍類

板龍類(学名:Plateosauria)是蜥腳形亞目的一個演化支,生存於晚三疊紀到晚白堊紀。板龍類是由Gustav Tornie在1913年提出 。在80年代以前,板龍類這名詞很少使用,直到新一代的古生物學家開始重新使用它。 在1998年,保羅.塞里諾(Paul Sereno)將板龍類定義為:恩氏板龍、刀背大椎龍的最近共同祖先、以及其最近共同祖先的所有後代。在2004年,彼得·加爾東(Peter M. Galton)與保羅·阿普徹奇(Paul Upchurch)使用不同定義:恩氏板龍、新窪金山龍的最近共同祖先,與其最近共同祖先的所有後代。根據這個分類法,板龍類包含板龍科以及著名的板龍,並屬於原蜥腳下目。加爾東與阿普徹奇另外列入了科羅拉多斯龍、優肢龍、祿豐龍、金山龍、大椎龍、鼠龍、鞍龍、以及雲南龍。有些古生物學家認為大椎龍與其近親屬於另一獨立的科,大椎龍科。 基礎蜥腳形亞目的親緣紛之分類法仍在持續研究中,並有多種不同分類法。有些研究認為原蜥腳類、板龍類是異名,兩者有同樣範圍。近年研究多認為原蜥腳下目是個並系群,而蜥腳下目演化自原蜥腳類恐龍。如果按照這個定義,板龍類也將包含蜥腳類恐龍。 以下演化树由Apaldetti与其同事在分析后于2011年提出: 以下演化树由Blair McPhee与其同事分析后于2014年提出:.

23 关系: 原蜥腳下目大腳類大椎龍大椎龍科並系群三叠纪優肢龍屬祿豐龍科羅拉多斯龍屬異名白垩纪鞍龍屬鼠龍屬近蜥龍類蜥腳下目蜥腳形亞目赛泰龙属里奧哈龍科金山龍屬雲南龍板龍屬板龍科演化支

原蜥腳下目

原蜥腳下目(Prosauropoda)或稱原蜥腳類,是群早期草食性恐龍,生存於三疊紀晚期到侏儸紀早期。牠們在三疊紀的時候,通常是所處環境的優勢草食性動物,並快速地演化為大體型,身長6到10公尺;但是到了侏羅紀被真蜥腳亞目所完全取代、並且滅亡。所有原蜥腳類恐龍都有小型頭部、長頸部、前肢較後肢短、以及非常大的拇指尖爪(從槽齒龍繼承而來)可用來防衛。大部分原蜥腳類恐龍是半二足動物,但至少有一大型物種(里奧哈龍)是完全四足動物。牠們起初被認為是蜥腳下目恐龍的祖先,但現在被認為是平行的演化支。.

新!!: 板龍類和原蜥腳下目 · 查看更多 »

大腳類

大腳類(学名:Massopoda)是蜥腳形亞目的一個演化支,生存於三疊紀晚期到白堊紀晚期。大腳類是由金山大學的古生物學家亞當·耶茨(Adam Yates)在2007年所提出,他將大腳類定義為:在蜥腳形亞目中,親緣關係接近薩爾塔龍,而離板龍較遠的所有物種。但是,其他科學家還沒有普遍採用這名稱。 在2007年,耶茨將大腳類歸類於板龍類。大腳類包含大椎龍科與里奧哈龍科等科。基礎蜥腳形亞目的系統發生學仍在持續研究中,而大腳類是否有其他科學家使用,還有待觀察。 以下演化树出自Blair McPhee与其同事在2014年的研究。.

新!!: 板龍類和大腳類 · 查看更多 »

大椎龍

#重定向 大椎龍屬.

新!!: 板龍類和大椎龍 · 查看更多 »

大椎龍科

大椎龍科(Massospondylidae)是原蜥腳下目大腳類的一科,是群長頸部的草食性恐龍。大椎龍科生存於三疊紀晚期到侏羅紀早期的亞洲、非洲、南美洲。 過去曾有許多恐龍被歸類於大椎龍科。近年的系統發生學研究認為大椎龍科包含:科羅拉多斯龍、祿豐龍、大椎龍、可能還有冰河龍,與遠食龍。根據2011年的早期蜥腳形亞目研究,大椎龍科的有效屬包含:科羅拉多斯龍、冰河龍、祿豐龍、大椎龍、萊氏龍、祿豐龍、以及遠食龍。這個結果與前幾年的分類研究大致相同,但不包含數個近年被命名的大腳類物種,北美洲的莎拉龍、Seitaad,南美洲的懦弱龍,這點則不同於其命名研究。 同樣在2011年被命名的Pradhania,是種發現於印度的原始蜥腳形亞目,被發現是種相當原始的大椎龍科。鼠龍、細細坡龍可能也屬於大椎龍科。.

新!!: 板龍類和大椎龍科 · 查看更多 »

並系群

並系群(Paraphyletic group--是支序分类中的一种分类单元,此分類群中的成員皆擁有「最近共同祖先」,但該群中並不包含此最近共同祖先之所有後代。 一個類群是否為並系群,需依不同的分類標準,如不同的DNA序列的比對結果而決定。.

新!!: 板龍類和並系群 · 查看更多 »

三叠纪

三叠纪(Triassic)是2.5亿至2亿年前的一个地质时代,它位于二叠纪和侏罗纪之间,是中生代的第一个纪。三叠纪的开始和结束各以一次灭绝事件为标志。虽然这段时间的岩石标志非常明显和清晰,其开始和结束的准确时间却如同其它古远的地质时代无法非常精确地被确定。其误差在正负数百万年。 三叠纪的名称是1834年弗里德里希·冯·阿尔伯提起的,他将在中欧普遍存在的位于白色的石灰岩和黑色的页岩以及其间的红色的三层岩石层统称为三叠纪。今天,三叠纪被分成更多亚层。 标志三叠纪的典型的红色沙岩说明当时的气候比较温暖干燥,没有任何冰川的迹象。今天一般认为当时在两极没有陆地或覆冰。因为当时地球上只有一个大陆,因此当时的海岸线比今天要短得多,三叠纪时遗留下来的近海沉积比较少,只有在西欧比较丰富。因此三叠纪的分层主要是依靠暗礁地带的生物化石来分的。 由于三叠纪以一次灭绝事件开始,因此其生物开始时分化很厉害。六放珊瑚亚纲是这时候出现的,第一批被子植物和第一种会飞的脊椎动物(翼龙)可能也是这时候出现的。.

新!!: 板龍類和三叠纪 · 查看更多 »

優肢龍屬

優肢龍屬(學名:Euskelosaurus)是原蜥腳下目的半雙足恐龍,生活於三疊紀晚期的南非、賴索托及津巴布韋。牠可能是與非洲南部發現的祖父板龍(Plateosauravus)為同一物種。 正模標本(編號BMNH R1625)是由Alfred Brown在1863年發現,包含四肢骨頭及脊椎化石在1866年,由托馬斯·亨利·赫胥黎(Thomas Henry Huxley)將這些化石正式描述、命名,當時名為Euskelesaurus。在1902年,弗雷德里克·馮·休尼(Friedrich von Huene)將其改為現在的學名Euskelosaurus。.

新!!: 板龍類和優肢龍屬 · 查看更多 »

祿豐龍

#重定向 祿豐龍屬.

新!!: 板龍類和祿豐龍 · 查看更多 »

科羅拉多斯龍屬

科羅拉多斯龍屬(學名:Coloradisaurus)是原蜥腳下目大椎龍科恐龍的一屬,生存於晚三疊紀的阿根廷。 正模標本(編號PVL 5904)是一個接近完整的頭顱骨。化石發現於洛斯科洛拉多斯組(Los Colorados Formation)的上層。科羅拉多斯龍的化石所處地層,地質年代可追溯至諾利階到雷蒂亞階,距今約2億2100萬-2億1000萬年前。 模式種是短體科羅拉多斯龍(C.

新!!: 板龍類和科羅拉多斯龍屬 · 查看更多 »

異名

名(英語:synonyms)或稱同物異名,在生物分類學上,是表示用來指稱同一分類單元(taxon)的不同命名,此用詞在動物學與植物學上的用法不甚相同。.

新!!: 板龍類和異名 · 查看更多 »

白垩纪

白纪(Cretaceous)是地质年代中中生代的最后一个纪,長達8000萬年,是顯生宙的最長一個階段。白垩纪因欧洲西部该年代的地层主要为白垩沉积而得名。白垩纪位于侏罗纪和古近纪之间,約1亿4550萬年(誤差值為400萬年)前至6550萬年前(誤差值為30萬年)。發生在白堊紀末的滅絕事件,是中生代與新生代的分界。 白堊紀的氣候相當暖和,海平面的變化大。陸地生存著恐龍,海洋生存著海生爬行動物、菊石、以及厚殼蛤。新的哺乳類、鳥類出現,開花植物也首次出現。白堊紀-第三紀滅絕事件是地質年代中最嚴重的大規模滅絕事件之一,包含非鳥類恐龍在內的大部分物種滅亡。 白堊紀这一时期形成的地层叫“白堊系”,縮寫記為K,是德文的白堊紀(Kreidezeit)縮寫。 白堊紀時期的大氣層氧氣含量是現今的150%,二氧化碳含量是工業時代前的6倍,氣溫則是高於今日約攝氏4°C。.

新!!: 板龍類和白垩纪 · 查看更多 »

鞍龍屬

鞍龍屬(屬名:Sellosaurus)是一種原蜥腳下目恐龍,生存於三疊紀的歐洲,約2億2500萬年前。鞍龍身長約7公尺,高度約2.1公尺,重量約900公斤。如同其他原蜥腳類恐龍,鞍龍也擁有拇指指爪,可能用來自我防禦,或是撿取食物用。鞍龍的外表類似板龍,但兩者的演化關係仍未定"Sellosaurus." In: Dodson, Peter & Britt, Brooks & Carpenter, Kenneth & Forster, Catherine A. & Gillette, David D. & Norell, Mark A. & Olshevsky, George & Parrish, J. Michael & Weishampel, David B. The Age of Dinosaurs.

新!!: 板龍類和鞍龍屬 · 查看更多 »

鼠龍屬

龍屬(屬名:Mussaurus)意為「老鼠蜥蜴」,是種草食性原蜥腳類恐龍。鼠龍是種非常早期的恐龍,生存年代為晚三疊紀的阿根廷南部,約2億1500萬年前。 鼠龍的化石來自於未成年個體與幼體,長度為20到37公分;科學家估計成年個體的身長可達3公尺,重量約70公斤Montague, Jeremy R. (2006).

新!!: 板龍類和鼠龍屬 · 查看更多 »

近蜥龍類

近蜥龍類(学名:Anchisauria)是蜥腳形亞目的一個演化支,生存於晚三疊紀到早侏儸紀。近蜥龍類是由古生物學家彼得·加爾東(Peter M. Galton)與保羅·阿普徹奇(Paul Upchurch)在書籍《The Dinosauria》的第二版提出。加爾東與阿普徹奇將近蜥龍科與黑丘龍科歸類於近蜥龍類,近蜥龍與黑丘龍是其中最著名的屬。而更常見的原蜥腳類恐龍如板龍、大椎龍,被列入其姐妹演化支板龍類。 但是,最近的證據指出近蜥龍較類似早期蜥腳類恐龍,而離原蜥腳下目的關係較遠。根據這個研究,近蜥龍類將包含蜥腳下目。在2007年,亞當·耶茨(Adam Yates)將近蜥龍、雲南龍歸類於近蜥龍類。.

新!!: 板龍類和近蜥龍類 · 查看更多 »

蜥腳下目

蜥腳下目(学名:Sauropoda)又稱蜥腳亞目、龍腳下目、真蜥腳亞目,在希臘文裡意為「有蜥蜴般的腳」,是蜥臀目的一個下目,是由奧塞內爾·查利斯·馬什(Othniel Charles Marsh)在1878年建立Marsh, O.C. (1878).

新!!: 板龍類和蜥腳下目 · 查看更多 »

蜥腳形亞目

蜥腳形亞目(学名:Sauropodomorpha,或譯作蜥腳亞目)意為「蜥蜴般的腳」與「形態」,是蜥臀目的一個演化支,包含蜥腳下目、與其祖先近親(原蜥腳下目,可能是並系群)。蜥腳下目是一群長頸部、長尾巴、大體型的草食性恐龍,最後演化成完全四足行走,並且為出現過的最大陸地動物。原蜥腳下目的生存年較早,體型較小,在生理上能夠以二足方式行走。蜥腳形亞目是三疊紀中期到白堊紀末期的優勢草食性動物。.

新!!: 板龍類和蜥腳形亞目 · 查看更多 »

赛泰龙属

塞泰龍(屬名:Seitaad)是蜥腳形亞目大腳類恐龍的一屬,生存於侏羅紀早期的美國猶他州。 赛泰龙是从正模标本编号UMNH VP 18040的颅后骨架而得知。该骨架缺少了头部,颈部和尾巴。该骨架发现于早侏罗纪普连斯巴奇期地层的格伦峡谷组,靠近圣胡安县。.

新!!: 板龍類和赛泰龙属 · 查看更多 »

里奧哈龍科

里奧哈龍科(Riojasauridae)是一群外表類似蜥腳類的恐龍,生存於上三疊紀。對於里奧哈龍科的研究主要來自於里奧哈龍,以及優脛龍。.

新!!: 板龍類和里奧哈龍科 · 查看更多 »

金山龍屬

金山龍屬(學名:Jingshanosaurus)是原蜥腳下目恐龍的一屬,生存於侏羅紀早期的中國。牠的化石是一組接近完整包括有頭顱骨的骨骼,是在中國雲南祿豐縣的金山鎮發現的。 模式種是新窪金山龍(J.

新!!: 板龍類和金山龍屬 · 查看更多 »

雲南龍

#重定向 雲南龍屬.

新!!: 板龍類和雲南龍 · 查看更多 »

板龍屬

板龍属(屬名:Plateosaurus)是蜥臀目蜥脚形亚目植食性恐龙的一属。板龍生存於晚三疊紀諾利階到瑞提階的歐洲,約2億1600萬年前到1億9900萬年前。目前已有兩個已承認種:恩氏板龍(P.

新!!: 板龍類和板龍屬 · 查看更多 »

板龍科

板龍科(Plateosauridae)是蜥腳形亞目板龙类的一科。。板龍科是群早期草食性恐龍,生存於晚三疊紀的亞洲、歐洲、南美洲。過去有許多物種被歸類於板龍科,但亞當·耶茨(Adam Yates)在2007年提出板龍科只有包含板龍與黑水龍。早在2003年,亞當·耶茨就提出鞍龍與纖細板龍(P.

新!!: 板龍類和板龍科 · 查看更多 »

演化支

演化支是一個分類學的類別,包含著單一的共同祖先及其所有後裔。任何一個演化支都可以說是一個單系群,並以種系發生學的樹狀圖或支序分類學的演化樹來表示。.

新!!: 板龍類和演化支 · 查看更多 »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