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原蜥腳下目

指数 原蜥腳下目

原蜥腳下目(Prosauropoda)或稱原蜥腳類,是群早期草食性恐龍,生存於三疊紀晚期到侏儸紀早期。牠們在三疊紀的時候,通常是所處環境的優勢草食性動物,並快速地演化為大體型,身長6到10公尺;但是到了侏羅紀被真蜥腳亞目所完全取代、並且滅亡。所有原蜥腳類恐龍都有小型頭部、長頸部、前肢較後肢短、以及非常大的拇指尖爪(從槽齒龍繼承而來)可用來防衛。大部分原蜥腳類恐龍是半二足動物,但至少有一大型物種(里奧哈龍)是完全四足動物。牠們起初被認為是蜥腳下目恐龍的祖先,但現在被認為是平行的演化支。.

78 关系: 动物埃弗拉士龍卡米洛特龍屬单系群大腳類大椎龍大椎龍科外類群巴西上颌骨並系群三叠纪三疊紀-侏儸紀滅絕事件伊森龍侏罗纪德国地爪龍分類單元呂勒龍屬哥打龍屬優肢龍屬優脛龍冰河龍兀龍屬勞氏鱷目火山齒龍屬火山齒龍科砂龍屬祿豐龍祖父板龍科羅拉多斯龍屬系統發生樹真蜥腳類爱珍多龙盤古大陸鞍龍屬遠食龍草食性萊森龍屬非洲颅骨马达加斯加貝里肯龍屬鳥鱷科黑丘龍屬黑丘龍科黑水龍屬鼠龍屬農神龍...近蜥龍屬近蜥龍科近蜥龍類蜥形纲蜥臀目蜥腳下目蜥腳形亞目阿根廷鑲嵌踝類主龍股骨脊索动物里奧哈龍里奧哈龍科金山龍屬雲南龍雷前龍屬恐龙恥骨板龍屬板龍科板龍類槽齒龍槽齒龍科演化支濫食龍指骨易门龙摩洛哥 扩展索引 (28 更多) »

动物

動物是多細胞真核生命體中的一大類群,統稱為動物界。動物身體的基本形態會隨著其發育而變得固定,通常是在其胚胎發育時,但也有些動物會在其生命中有變態的過程。 大多數動物能自發且獨立地移動探索,只有極少數的動物(如珊瑚)是固定在一點無法移動。動物行為學是研究動物行為的科學,較著名的行為理論為康納德·洛倫茨提出的本能理論。 已發現的動物化石,多是在五億四千萬年前的寒武紀大爆發時的海洋物種。.

新!!: 原蜥腳下目和动物 · 查看更多 »

埃弗拉士龍

#重定向 埃弗拉士龍屬.

新!!: 原蜥腳下目和埃弗拉士龍 · 查看更多 »

卡米洛特龍屬

卡米洛特龍屬(學名:Camelotia)是原蜥腳下目或蜥腳下目恐龍的一屬,生存於英格蘭的晚三疊紀。古生物學家對於卡米洛特龍的分類有不同的意見。在過去,卡米洛特龍被歸類於原蜥腳下目,但原蜥腳類的範圍與定義卻一直都在變動。 模式種是北卡米洛特龍(C.

新!!: 原蜥腳下目和卡米洛特龍屬 · 查看更多 »

单系群

單系群(英文:Monophyletic group,也称为单系类群)在支序分類中指的是一个分类单元(Taxon),其中的所有物种,只有一个共同的祖先,而且它们就是该祖先的所有后代。单系群也可以被这样定义:依靠近裔共性归类的类群。 例如,人属被认为是来自于人科中的同一祖先,而且目前已知没有其他的后代。所以人属是单系群。但是如果能人和智人是来自不同的祖先的话,而这个祖先有不属于这个属的话,那么这个属就是多系群。但因为大多生物学家比较喜欢单系群。在这种情况下,分類群內只會包含某個共同祖先的後代,而不會像並系群一樣少掉一個或多個某共祖的後代。.

新!!: 原蜥腳下目和单系群 · 查看更多 »

大腳類

大腳類(学名:Massopoda)是蜥腳形亞目的一個演化支,生存於三疊紀晚期到白堊紀晚期。大腳類是由金山大學的古生物學家亞當·耶茨(Adam Yates)在2007年所提出,他將大腳類定義為:在蜥腳形亞目中,親緣關係接近薩爾塔龍,而離板龍較遠的所有物種。但是,其他科學家還沒有普遍採用這名稱。 在2007年,耶茨將大腳類歸類於板龍類。大腳類包含大椎龍科與里奧哈龍科等科。基礎蜥腳形亞目的系統發生學仍在持續研究中,而大腳類是否有其他科學家使用,還有待觀察。 以下演化树出自Blair McPhee与其同事在2014年的研究。.

新!!: 原蜥腳下目和大腳類 · 查看更多 »

大椎龍

#重定向 大椎龍屬.

新!!: 原蜥腳下目和大椎龍 · 查看更多 »

大椎龍科

大椎龍科(Massospondylidae)是原蜥腳下目大腳類的一科,是群長頸部的草食性恐龍。大椎龍科生存於三疊紀晚期到侏羅紀早期的亞洲、非洲、南美洲。 過去曾有許多恐龍被歸類於大椎龍科。近年的系統發生學研究認為大椎龍科包含:科羅拉多斯龍、祿豐龍、大椎龍、可能還有冰河龍,與遠食龍。根據2011年的早期蜥腳形亞目研究,大椎龍科的有效屬包含:科羅拉多斯龍、冰河龍、祿豐龍、大椎龍、萊氏龍、祿豐龍、以及遠食龍。這個結果與前幾年的分類研究大致相同,但不包含數個近年被命名的大腳類物種,北美洲的莎拉龍、Seitaad,南美洲的懦弱龍,這點則不同於其命名研究。 同樣在2011年被命名的Pradhania,是種發現於印度的原始蜥腳形亞目,被發現是種相當原始的大椎龍科。鼠龍、細細坡龍可能也屬於大椎龍科。.

新!!: 原蜥腳下目和大椎龍科 · 查看更多 »

外類群

外類群即:在分支系統學裡,當三個或更多個單系群被相比較時,若到最後,其中一個与其他所有近缘類群之間的關係都相对较远的话,此一類群便被稱之為“外類群”。這在演化上的意義是,外類群從母群分支出去的時間要早於其他類群相互分支出去的時間。 下面舉出一些例子,其外類群標示在右邊:.

新!!: 原蜥腳下目和外類群 · 查看更多 »

巴西

巴西联邦共和国(República Federativa do Brasil),通稱巴西,是拉丁美洲最大的国家,人口数略多於2億,居世界第五。其國土位於南美洲東部,毗鄰大西洋,面積8,515,767平方公里,世界第五大,僅次於俄羅斯、中國、加拿大及美國。巴西和乌拉圭、阿根廷、巴拉圭、玻利维亚、秘鲁、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圭亚那、苏里南及法属圭亚那接壤。巴西拥有辽阔的农田和广袤的雨林,国名源于巴西红木。其國旗之含義為:綠色-廣大的叢林;黃色-豐富的礦產;藍色-南半球的星空,其中27顆星分別代表26個州與1個聯邦特區,一道國家格言「紀律與進步」橫跨其中。得益于丰厚的自然资源和充足的劳动力,巴西的国内生产总值位居南美洲第一,世界第六,西半球第三,南半球第一,為南美洲國家聯盟的成員國。由于历史上曾为葡萄牙的殖民地,巴西的官方语言为葡萄牙语。.

新!!: 原蜥腳下目和巴西 · 查看更多 »

上颌骨

上頜骨(maxilla),又稱車頷骨,是成對的聯合形成口上部的骨。除了下頜骨外,臉部的所有骨都與它形成關節。上頜骨可以分為體部、齒槽突、腭突、額突和顴突。.

新!!: 原蜥腳下目和上颌骨 · 查看更多 »

並系群

並系群(Paraphyletic group--是支序分类中的一种分类单元,此分類群中的成員皆擁有「最近共同祖先」,但該群中並不包含此最近共同祖先之所有後代。 一個類群是否為並系群,需依不同的分類標準,如不同的DNA序列的比對結果而決定。.

新!!: 原蜥腳下目和並系群 · 查看更多 »

三叠纪

三叠纪(Triassic)是2.5亿至2亿年前的一个地质时代,它位于二叠纪和侏罗纪之间,是中生代的第一个纪。三叠纪的开始和结束各以一次灭绝事件为标志。虽然这段时间的岩石标志非常明显和清晰,其开始和结束的准确时间却如同其它古远的地质时代无法非常精确地被确定。其误差在正负数百万年。 三叠纪的名称是1834年弗里德里希·冯·阿尔伯提起的,他将在中欧普遍存在的位于白色的石灰岩和黑色的页岩以及其间的红色的三层岩石层统称为三叠纪。今天,三叠纪被分成更多亚层。 标志三叠纪的典型的红色沙岩说明当时的气候比较温暖干燥,没有任何冰川的迹象。今天一般认为当时在两极没有陆地或覆冰。因为当时地球上只有一个大陆,因此当时的海岸线比今天要短得多,三叠纪时遗留下来的近海沉积比较少,只有在西欧比较丰富。因此三叠纪的分层主要是依靠暗礁地带的生物化石来分的。 由于三叠纪以一次灭绝事件开始,因此其生物开始时分化很厉害。六放珊瑚亚纲是这时候出现的,第一批被子植物和第一种会飞的脊椎动物(翼龙)可能也是这时候出现的。.

新!!: 原蜥腳下目和三叠纪 · 查看更多 »

三疊紀-侏儸紀滅絕事件

#重定向 三疊紀-侏羅紀滅絕事件.

新!!: 原蜥腳下目和三疊紀-侏儸紀滅絕事件 · 查看更多 »

伊森龍

#重定向 伊森龍屬.

新!!: 原蜥腳下目和伊森龍 · 查看更多 »

侏罗纪

侏罗纪(Jurassic)是一个地质年代,界于三叠纪和白垩纪之间,約1億9960萬年前(誤差值為60萬年)到1億4550萬年前(誤差值為400萬年)。侏羅紀是中生代的第二个纪,開始於三疊紀-侏羅紀滅絕事件。虽然这段时间的岩石标志非常明显和清晰,其开始和结束的准确时间却如同其它古远的地质时代,无法非常精确地被确定。 侏羅紀前期,因為經歷大滅絕,所以各種動植物都非常稀少(屬於休養生息的階段),但其中恐龍總目一枝獨秀,伺機稱霸陸地。侏羅紀中晚期以後,恐龍成為地球上最繁榮昌盛的優勢物種,此後會統治地球1.5億年,直到白堊紀-第三紀滅絕事件為止。 现已发现的化石,记载了侏罗纪气候环境和构造活动十分独特。盘古联合大陆Pangea,自泥盆纪形成(4亿年前)以来,三叠纪持续维持,但在晚三叠世开始分裂。中晚侏罗世时,十足的板块运动,导致了南美洲的南部从非洲分开。劳亚古陆Laurasia(其中包括北美和欧亚大陆)也逐渐地从非洲和南美洲分离开,造就了大西洋和墨西哥湾。沿着这些裂谷大陆的边缘,火山活动频繁。与此同时,欧亚大陆(欧亚)南下,缩小了特提斯洋。侏罗纪海平面的不断上升,北美和欧洲间形成了大陆边缘的海道。侏罗纪时期,地球上要比三叠纪时拥有更多的独立陆块,导致海岸带增多。 整个侏罗纪世界,大多数时期处于温暖和潮湿,酷似温室气候。当时繁盛的森林植被,形成了如今澳大利亚和南极洲丰富的煤炭资源。尽管那时有局部的干旱地区,但绝大多数盘古大陆,均处于郁郁葱葱的绿洲。劳亚大陆Laurasia和南部的冈瓦纳大陆生物群,在许多方面,仍然十分独特。不过侏罗纪时,动物群具备了较多的洲际色彩。现已发现,一些动物和植物物种,几乎遍及全世界,而不是只被限制在特定区域。.

新!!: 原蜥腳下目和侏罗纪 · 查看更多 »

德国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简称德国(Deutschland),是位於中西歐的联邦议会共和制国家,由16个-zh-hans:联邦州; zh-hant:邦;-组成,首都与最大城市为柏林。其国土面积约35.7万平方公里,南北距离为876公里,东西相距640公里,从北部的北海与波罗的海延伸至南部的阿尔卑斯山。气候温和,季节分明。德国人口约8,180万,为欧洲联盟中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世界第二大移民目的地,仅次于美国。 在50万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晚期,海德堡人及其後代尼安德特人生活在今德國中部。自古典時代以來各日耳曼部族開始定居於今日德國的北部地區。公元1世紀時,有羅馬人著作的關於“日耳曼尼亞”的歷史記載。在公元4到7世紀的民族遷徙期,日耳曼部族逐漸向歐洲南部擴張。自公元10世紀起,德意志領土組成神聖羅馬帝國的核心部分。16世紀時,德意志北部地區成為宗教改革中心。在神聖羅馬帝國滅亡後,萊茵邦聯和日耳曼邦聯先後建立,1871年,在普魯士王國主導之下,多數德意志邦國統一成為德意志帝國,「德意志」開始做為國名使用。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和1918-1919年德國革命後,德意志帝國解體,議會制的威瑪共和國取而代之。1933年納粹黨獲取政權並建立獨裁統治,最終導致第二次世界大戰及系統性種族滅絕的發生。在戰敗並經歷同盟國軍事佔領後,德國分裂为德意志聯邦共和國(西德)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東德)。在1990年10月3日重新統一成為現在的德國。国家元首为联邦总统,政府首脑則为联邦总理。 德國是世界大國之一,其國内生產總值以國際匯率計居世界第四,以購買力評價計居世界第五。其諸多工業工程和科技部門位居世界前列,例如全球馳名的德國車廠、精密部件等,為世界第三大出口國。德國為發達國家,生活水平居世界前列。德國人也以熱愛大自然聞名,都市綠化率極高,也是歐洲再生能源大國,是可持續發展經濟的樣板,除了強調環境保護與自然生態保育,在人為飼養活體的態度十分嚴謹,不但獲得大量外匯和資訊優勢,其動物保護法律管束、生命教育水準也是首屈一指的,在高等教育方面並提供免費大學教育,並具備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和醫療體系,催生出拜爾等大藥廠。 德国为1993年欧洲联盟的创始成员国之一,为申根区一部分,并于1999年推动欧元区的建立。德国亦为联合国、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八国集团、20国集团及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成员。其军事开支总额居世界第九。 德語是歐盟境内使用人數最多的母語。德國文化的豐富層次和對世界的影響表現在其建築和美術、音樂、哲學以及電影等等。德國的文化遺產主要以老城為代表。另外國家公園和自然公園共計有上百處。.

新!!: 原蜥腳下目和德国 · 查看更多 »

地爪龍

#重定向 地爪龍屬.

新!!: 原蜥腳下目和地爪龍 · 查看更多 »

分類單元

分類單元(分類群,Taxon)是指分類學上的一個群體 ,「國際植物命名法規中對此字的釋義較簡單,不管何種階層,是分類學上的一個群體」。,國際動物命名規約對於分類群的解釋較多,定義分類為「一個分類學上的單元,不管是否具有學名;一個被認為具親緣關係的物種之一個族群或多個族群,具有能分別出相似的其他一群之共同的特徵之單元。一個分類群包含了較低階層的所有分類群及其中的個體。」。,不管處哪一個分類階層(taxonomic rank),稱此群體為分類群。.

新!!: 原蜥腳下目和分類單元 · 查看更多 »

呂勒龍屬

呂勒龍屬(屬名:Ruehleia)是種原蜥腳下目恐龍,生存於晚三疊紀(諾利階)的德國,約2億1600萬到2億300萬年前。模式種是貝德海姆呂勒龍(R.

新!!: 原蜥腳下目和呂勒龍屬 · 查看更多 »

哥打龍屬

哥打龍屬(屬名:Kotasaurus)是三疊紀恐龍的一屬,生存於侏儸紀早期,大約2億800萬年前到1億8800萬年前。哥打龍的化石是在1988年發現於印度安得拉邦的Yemanapalli村附近,僅發現部分骨骸,沒有發現頭顱骨。 哥打龍是目前已知最原始的蜥腳類之一,擁有一些與原蜥腳下目的相似處(臀部骨頭)。哥打龍是四足、草食性恐龍,身長約9公尺,並擁有龐大的身體、長尾巴、長頸部 。 模式種是K.

新!!: 原蜥腳下目和哥打龍屬 · 查看更多 »

優肢龍屬

優肢龍屬(學名:Euskelosaurus)是原蜥腳下目的半雙足恐龍,生活於三疊紀晚期的南非、賴索托及津巴布韋。牠可能是與非洲南部發現的祖父板龍(Plateosauravus)為同一物種。 正模標本(編號BMNH R1625)是由Alfred Brown在1863年發現,包含四肢骨頭及脊椎化石在1866年,由托馬斯·亨利·赫胥黎(Thomas Henry Huxley)將這些化石正式描述、命名,當時名為Euskelesaurus。在1902年,弗雷德里克·馮·休尼(Friedrich von Huene)將其改為現在的學名Euskelosaurus。.

新!!: 原蜥腳下目和優肢龍屬 · 查看更多 »

優脛龍

#重定向 優脛龍屬.

新!!: 原蜥腳下目和優脛龍 · 查看更多 »

冰河龍

#重定向 冰河龍屬.

新!!: 原蜥腳下目和冰河龍 · 查看更多 »

兀龍屬

兀龍屬(學名:Gyposaurus)是種原始蜥腳形亞目恐龍,生存於侏羅紀早期的中國及南非。牠經常被認為是其他原蜥腳下目的幼體,但中國兀龍近期卻被認為是有效的物種。牠的學名的意思是「兀鷲蜥蜴」,是因早期理論認為原蜥腳下目是肉食性恐龍而命名的。.

新!!: 原蜥腳下目和兀龍屬 · 查看更多 »

勞氏鱷目

勞氏鱷目(學名:Rauisuchia)是群所知有限的主龍類集合群,是群生存於三疊紀的掠食動物,大多數體型很大,通常為4到6公尺長。.

新!!: 原蜥腳下目和勞氏鱷目 · 查看更多 »

火山齒龍屬

火山齒龍屬(屬名:Vulcanodon)意為「火山牙齒」,是種相當小的早期蜥腳下目恐龍,生存於早侏儸紀赫唐階的非洲南部。火山齒龍是草食性恐龍,身長約6.5公尺,前肢第一指有大型指爪。 火山齒龍的化石發現於羅德西亞(目前是辛巴威)的一處火山灰。而在該發現處附近,發現了數顆短刃狀牙齒,曾被歸類於火山齒龍,使火山齒龍最初被認為是種雜食性的原蜥腳類恐龍。這些牙齒最近被發現可能屬於獸腳亞目的未鑑定屬,該獸腳類恐龍可能以火山齒龍為食。火山齒龍可能是原蜥腳下目與蜥腳下目之間的遺失環節。隨者塔鄒達龍的發現,塔鄒達龍、火山齒龍都被歸類於火山齒龍科。 模式種是卡里巴火山齒龍(V.

新!!: 原蜥腳下目和火山齒龍屬 · 查看更多 »

火山齒龍科

火山齒龍科(屬名:Vulcanodontidae)是一群原始的蜥腳下目恐龍,生存於早侏儸紀,包括以下屬:資中龍、巨腳龍、塔鄒達龍、以及火山齒龍。火山齒龍科是在1984年由M.R. Cooper建立。在1995年,A.

新!!: 原蜥腳下目和火山齒龍科 · 查看更多 »

砂龍屬

龍屬(屬名:Ammosaurus)是蜥腳形亞目近蜥龍科恐龍的一個屬,生活於侏羅紀早至中期的北美洲。砂龍的身長約有4米,但與其他蜥腳形亞目恐龍相比,體型較小型。牠可以採取雙足或四足方式行走,而且可能是雜食性動物。.

新!!: 原蜥腳下目和砂龍屬 · 查看更多 »

祿豐龍

#重定向 祿豐龍屬.

新!!: 原蜥腳下目和祿豐龍 · 查看更多 »

祖父板龍

#重定向 祖父板龍屬.

新!!: 原蜥腳下目和祖父板龍 · 查看更多 »

科可指:.

新!!: 原蜥腳下目和科 · 查看更多 »

科羅拉多斯龍屬

科羅拉多斯龍屬(學名:Coloradisaurus)是原蜥腳下目大椎龍科恐龍的一屬,生存於晚三疊紀的阿根廷。 正模標本(編號PVL 5904)是一個接近完整的頭顱骨。化石發現於洛斯科洛拉多斯組(Los Colorados Formation)的上層。科羅拉多斯龍的化石所處地層,地質年代可追溯至諾利階到雷蒂亞階,距今約2億2100萬-2億1000萬年前。 模式種是短體科羅拉多斯龍(C.

新!!: 原蜥腳下目和科羅拉多斯龍屬 · 查看更多 »

系統發生樹

系統發生樹(phylogenetic tree)又稱演化樹或进化树(evolutionary tree),是表明被認爲具有共同祖先的各物種間演化關係的樹状图。是一種親緣分支分類方法(cladogram)。在图中,每個節點代表其各分支的最近共同祖先,而節點间的綫段長度對應演化距離(如估計的演化時間)。.

新!!: 原蜥腳下目和系統發生樹 · 查看更多 »

真蜥腳類

真蜥腳類(学名:Eusauropoda)是蜥腳下目的一個演化支,生存於侏儸紀早期(托阿爾階)到白堊紀晚期(馬斯垂克階)。化石分佈於南極洲以外的各大陸。.

新!!: 原蜥腳下目和真蜥腳類 · 查看更多 »

爱珍多龙

愛珍多龍(學名Azendohsaurus)是主龍形下綱的一屬,是種草食性動物,生活於中三疊紀的摩洛哥。牠只有一個部份的頜部碎片及一些牙齒,原本被認為是屬於原蜥腳下目或鳥臀目恐龍。新的研究顯示牠並非一種恐龍,屬於主龍形下綱(但不屬於主龍形類),獨自演化出類似草食性恐龍的特徵。根據在馬達加斯加發現的新化石,顯示愛珍多龍並非恐龍,而是主龍形下綱的原始物種,不屬於主龍形類。愛珍多龍獨自演化出許多類似草食性恐龍的特徵。 模式種是拉魯斯氏愛珍多龍(A.

新!!: 原蜥腳下目和爱珍多龙 · 查看更多 »

盤古大陸

古大陸(Pangaea 或 Pangea),又稱“超大陸”、“泛大陆”,原文為希臘語 Παγγαία,是 πᾶν(全部)和 γαῖα(陸地)的合字,即「全陸地」。盤古大陸是指在古生代至中生代期間3.35-1.75亿年存在大片陸地。而這個名字是由提出大陸漂移學說的德國地質學家阿爾弗雷德·魏格納所提出的。 罗迪尼亚大陆解体形成了冈瓦纳大陆(又分为东冈瓦纳大陆包括澳洲与南极洲克拉通,与西冈瓦纳大陆),以及劳亚大陆,以及单独的西伯利亚地块、波罗的地块等。在泥盆紀時,由於大陸間彼此的碰撞,約在二億四千五百萬年前地球上的陸地又相連在一起,此時相當於地質時代的三疊紀,科學家將之稱為盤古大陸。 盤古大陸經過三個階段的分裂,形成現今大陸的分布情形: 第一階段:距今一億八千萬年前,侏羅紀中葉。 第二階段:由於今北美東岸,非洲西北岸和大西洋中央的火成活動,將北美推向西北方。 第三階段:南美和北美的分離,形成墨西哥灣,南極和馬達加斯加邊界的火山活動,使西印度洋逐漸生成。 由於板塊運動不斷地進行,地質學家預測大陸將會再度形成一個超大陸,這個超大陸被稱為终極盤古大陸(Pangea Ultima 或 Pangea Proxima),預測在二億五千萬年後形成。 包圍盤古大陸的海洋稱為泛大洋或盤古大洋(Panthalassa)。 Pangea animation 03.gif|盘古大陆分解动态示意图 Pangäa.jpg|北美、南美、非、歐四洲,可互相接和在一起.

新!!: 原蜥腳下目和盤古大陸 · 查看更多 »

鞍龍屬

鞍龍屬(屬名:Sellosaurus)是一種原蜥腳下目恐龍,生存於三疊紀的歐洲,約2億2500萬年前。鞍龍身長約7公尺,高度約2.1公尺,重量約900公斤。如同其他原蜥腳類恐龍,鞍龍也擁有拇指指爪,可能用來自我防禦,或是撿取食物用。鞍龍的外表類似板龍,但兩者的演化關係仍未定"Sellosaurus." In: Dodson, Peter & Britt, Brooks & Carpenter, Kenneth & Forster, Catherine A. & Gillette, David D. & Norell, Mark A. & Olshevsky, George & Parrish, J. Michael & Weishampel, David B. The Age of Dinosaurs.

新!!: 原蜥腳下目和鞍龍屬 · 查看更多 »

遠食龍

#重定向 遠食龍屬.

新!!: 原蜥腳下目和遠食龍 · 查看更多 »

草食性

#重定向 食草动物.

新!!: 原蜥腳下目和草食性 · 查看更多 »

萊森龍屬

萊森龍屬(屬名:Lessemsaurus)是蜥腳形亞目恐龍的一屬,可能屬於黑丘龍科。模式種是似蜥腳萊森龍(L.

新!!: 原蜥腳下目和萊森龍屬 · 查看更多 »

非洲

阿非利加洲(Africa),簡稱非洲,位于地球东半球西部,欧洲之南,亚洲以西,地跨赤道南北,面積為30,221,532平方公里,佔全球總陸地面積的20.4%,Sayre, April Pulley.

新!!: 原蜥腳下目和非洲 · 查看更多 »

颅骨

顱骨或者頭骨、骷髏頭是指人類或者許多脊椎動物的頭部骨性結構。頭骨之功能為支撐臉部,並保護腦部。 頭骨分為兩部分:顱骨和下頜骨。一般所稱之‘頭顱’通常僅指顱骨,並未包含下頜骨。 擁有頭骨的動物稱為有頭動物。.

新!!: 原蜥腳下目和颅骨 · 查看更多 »

马达加斯加

达加斯加共和国(Repoblikan'i Madagasikara ;République de Madagascar),简称马达加斯加,前称,是一个位于非洲东南部近海的印度洋岛屿国家,该国包括马达加斯加岛(世界第四大岛)及其周边多个比较小的岛屿。冈瓦那超大陆在早侏罗纪解体后,马达加斯加岛在约8800万年前从印度板块分裂,当地的原生动植物因此得以在相对隔离的自然条件下演化。马达加斯加也因此成为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90%的野生动植物都是该国独有。但是,岛上多样化的生态系统和独特的野生动植物种类也日益受到迅速增长人口侵占的威胁。 公元前350年到公元550年间,南岛民族从婆罗洲乘浮架独木舟前来,马达加斯加开始有人类定居。公元1000年左右,班图人穿越莫桑比克海峡移居此地。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他多个族群陆续前来当地定居,每个族群都在地方文化中留下持久的风景线。马达加斯加族群通常可以划分成18或更多个较小的族裔团体,其中又以中部高地的梅里纳人所占规模最大。 马达加斯加岛曾长期由零散的社会政治联盟统治。从19世纪开始,岛上大部分地区都由一系列的伊默里纳贵族统一成马达加斯加王国加以统治。1897年,该岛成为法兰西殖民帝国的一部分,君主政体随之土崩瓦解,之后一直到1960年才获得独立。独立后的马达加斯加称为共和国,先后经历四大宪政时期。1992年起,该国开始正式由以首都塔那那利佛为中心的宪政民主政体统领。但是,经选举上台的总统马克·拉瓦卢马纳纳在2009年的民众起义中被迫辞职,总统权力于2009年3月移交安德里·拉乔利纳,国际社会普遍认为此举乃是一场政变。 截至2014年4月,马达加斯加人口刚超过2300万,其中90%日均收入不到2美元。该国有两种官方语言,分别是马达加斯加语和法语。生态旅游和农业是该国的支柱产业,对教育、卫生和民营企业提供更多投资则都是马达加斯加发展战略的关键要素。在拉瓦卢马纳纳的统治下,这些投资使该国经济大幅增长,但利益的分配存在失衡,导致贫困人口和中层阶级间因生活成本的逐渐提高和生活水平的不断下降而关系紧张。.

新!!: 原蜥腳下目和马达加斯加 · 查看更多 »

貝里肯龍屬

貝里肯龍屬(學名:Blikanasaurus)是蜥腳下目恐龍的一個屬,生活於三疊紀晚期的南非開普省。化石只是一塊左後腿骨,發現於下艾略特組。貝里肯龍曾被分類為基礎原蜥腳下目恐龍或基礎蜥腳下目恐龍。模式種是克氏貝里肯龍(Blikanasaurus cromptoni),是由彼得·加爾東(Peter Galton)及van Heerden在1985年描述、命名的。 彼得·加爾東與van Heerden同時建立貝里肯龍科(Blikanasauridae)演化支。貝里肯龍科包含貝里肯龍與其近親。然而,目前不清楚有哪些其他屬列於本科內。貝里肯龍科不在現代分類學中被使用,麥可·波頓(Michael J. Benton)在2004的恐龍科普書籍並沒有將貝里肯龍科列入。貝里肯龍科過去一度被認為屬於原蜥腳下目,但最近的研究顯示牠們可能是基礎蜥腳下目恐龍。.

新!!: 原蜥腳下目和貝里肯龍屬 · 查看更多 »

鳥鱷科

鳥鱷科(Ornithosuchidae)是群四足鑲嵌踝類主龍,並有能力以二足行走。這些肉食性動物生存於三疊紀晚期,並且散佈於全球。目前已發現鳥鱷、脈鱷、里約鱷三屬。.

新!!: 原蜥腳下目和鳥鱷科 · 查看更多 »

黑丘龍屬

黑丘龍屬(屬名:Melanorosaurus)又名梅蘭龍、美蘭龍,黑丘龍身長12公尺,是種草食性恐龍,屬於蜥臀目蜥腳下目黑丘龍科,生存於晚三疊紀的南非。牠們擁有巨大身體與健壯的四肢,顯示牠們以四足方式移動。四肢骨頭巨大而沉重,類似蜥腳類的四肢骨頭。如同大部分蜥腳類的脊椎骨,黑丘龍的脊椎中空,以減輕重量。 屬名在希臘文意為「黑色山脈蜥蜴」,melano-/μελανο-意為黑色,oros/ορος意為山脈,saurus/σαυρος意為蜥蜴。.

新!!: 原蜥腳下目和黑丘龍屬 · 查看更多 »

黑丘龍科

黑丘龍科(Melanorosauridae)是蜥腳形亞目的一個科,生存於晚三疊紀到早侏儸紀。黑丘龍科最初是由古生物學家休尼(Friedrich von Huene)所建立。休尼並將近蜥龍科、板龍科、槽齒龍科、以及黑丘龍科歸類於原蜥腳下目。後來,這些科有多次的修改。在2004年,彼得·加爾冬與彼得·阿普徹奇將黑丘龍、萊森龍、卡米洛特龍歸類於黑丘龍科。在2007年,亞當·耶茲指出黑丘龍科是種早期蜥腳下目恐龍。里奧哈龍科的里奧哈龍、優脛龍也曾被歸類於黑丘龍科,如果兩者都屬於黑丘龍科,里奧哈龍科將成為無效的分類單元。.

新!!: 原蜥腳下目和黑丘龍科 · 查看更多 »

黑水龍屬

黑水龍屬(屬名:Unaysaurus)屬於蜥腳形亞目,是已知最古老的恐龍之一,化石是在1998年發現於巴西東南部的一個地質公園,並在2004年11月的一個會議中發表。黑水龍屬於草食性的原蜥腳下目,與在德國發現的板龍為近親,顯示三疊紀時期的動物可輕易地跨越盤古大陸。 如同大部分早期恐龍,黑水龍相當小,並以二足方式行走。黑水龍的身長為2.5公尺,高度為70到80公分,體重約70公斤。 黑水龍的化石保存狀態良好,包含一個幾乎完整的頭顱骨,附有下頜,以及部份的骨骸,大部分的骨頭仍連接成牠們生前的狀態。黑水龍的化石是最完整的恐龍化石之一,並且為巴西所發現最完整的頭顱骨。.

新!!: 原蜥腳下目和黑水龍屬 · 查看更多 »

鼠龍屬

龍屬(屬名:Mussaurus)意為「老鼠蜥蜴」,是種草食性原蜥腳類恐龍。鼠龍是種非常早期的恐龍,生存年代為晚三疊紀的阿根廷南部,約2億1500萬年前。 鼠龍的化石來自於未成年個體與幼體,長度為20到37公分;科學家估計成年個體的身長可達3公尺,重量約70公斤Montague, Jeremy R. (2006).

新!!: 原蜥腳下目和鼠龍屬 · 查看更多 »

農神龍

#重定向 農神龍屬.

新!!: 原蜥腳下目和農神龍 · 查看更多 »

近蜥龍屬

近蜥龍屬(屬名Anchisaurus)又譯安琪龍,是蜥腳下目近蜥龍科恐龍的一個屬,生存於侏儸紀早期的普林斯巴階到托阿爾階,約2億到1億8800萬年前。近蜥龍過去曾被歸類於原蜥腳下目。近蜥龍的名稱是代替原先所定的名稱「Amphisaurus」及「Megadactylus」,這兩個名稱都已被其他動物所使用。屬名是由希臘文的「接近」及「蜥蜴」結合而成,是根據馬什的說法,他認為近蜥龍是一種較原始的恐龍(Palaeosaurus,目前是個無效名稱)與進階型恐龍的過渡型動物。.

新!!: 原蜥腳下目和近蜥龍屬 · 查看更多 »

近蜥龍科

近蜥龍科(Anchisauridae)是早期蜥腳形亞目的一個科,由奧塞內爾·查利斯·馬什(Othniel Charles Marsh)於1885年所命名的。近蜥龍科演化支包含近蜥龍的牠們的近親,但不確定包含哪些屬,許多恐龍曾屬於近蜥龍科,但被移動到其他科。然而在現在恐龍的分類上,近蜥龍科有時並沒有被包括在內。近蜥龍科曾經被認為是屬於原蜥腳下目,不過新的研究顯示牠們很有可能是原始蜥腳下目恐龍的近親。.

新!!: 原蜥腳下目和近蜥龍科 · 查看更多 »

近蜥龍類

近蜥龍類(学名:Anchisauria)是蜥腳形亞目的一個演化支,生存於晚三疊紀到早侏儸紀。近蜥龍類是由古生物學家彼得·加爾東(Peter M. Galton)與保羅·阿普徹奇(Paul Upchurch)在書籍《The Dinosauria》的第二版提出。加爾東與阿普徹奇將近蜥龍科與黑丘龍科歸類於近蜥龍類,近蜥龍與黑丘龍是其中最著名的屬。而更常見的原蜥腳類恐龍如板龍、大椎龍,被列入其姐妹演化支板龍類。 但是,最近的證據指出近蜥龍較類似早期蜥腳類恐龍,而離原蜥腳下目的關係較遠。根據這個研究,近蜥龍類將包含蜥腳下目。在2007年,亞當·耶茨(Adam Yates)將近蜥龍、雲南龍歸類於近蜥龍類。.

新!!: 原蜥腳下目和近蜥龍類 · 查看更多 »

蜥形纲

蜥形纲(学名:Sauropsida)是羊膜动物(Amniota)的一大演化支。现在多用“蜥形纲”来替代“爬行纲”(Reptilia)。另一种表达是,蜥形类包含了所有现存爬行类与鸟类,而且還包括了一個現在已經滅絕的魚龍超目。 与蜥形类最亲近的类群就是合弓纲;合弓纲包括了部分似哺乳爬行动物与哺乳纲(Mammalia)的共同祖先。蜥形纲、合弓纲和鸟纲一起组成羊膜动物。.

新!!: 原蜥腳下目和蜥形纲 · 查看更多 »

蜥臀目

蜥臀目(學名Saurischia)也稱為龍盤目或蜥盤目。名稱源自希臘文中的σαυρος(sauros;「蜥蜴」之意)與ισχιον(ischion;「髖關節」之意)。是恐龍之下所屬兩目中的其中一目。哈利·絲萊(Harry Seeley)在1888年根據恐龍的骨盆結構,將恐龍分類成為兩大目,分別是蜥臀目與鳥臀目(Ornithischia)Seeley, H.G. (1888).

新!!: 原蜥腳下目和蜥臀目 · 查看更多 »

蜥腳下目

蜥腳下目(学名:Sauropoda)又稱蜥腳亞目、龍腳下目、真蜥腳亞目,在希臘文裡意為「有蜥蜴般的腳」,是蜥臀目的一個下目,是由奧塞內爾·查利斯·馬什(Othniel Charles Marsh)在1878年建立Marsh, O.C. (1878).

新!!: 原蜥腳下目和蜥腳下目 · 查看更多 »

蜥腳形亞目

蜥腳形亞目(学名:Sauropodomorpha,或譯作蜥腳亞目)意為「蜥蜴般的腳」與「形態」,是蜥臀目的一個演化支,包含蜥腳下目、與其祖先近親(原蜥腳下目,可能是並系群)。蜥腳下目是一群長頸部、長尾巴、大體型的草食性恐龍,最後演化成完全四足行走,並且為出現過的最大陸地動物。原蜥腳下目的生存年較早,體型較小,在生理上能夠以二足方式行走。蜥腳形亞目是三疊紀中期到白堊紀末期的優勢草食性動物。.

新!!: 原蜥腳下目和蜥腳形亞目 · 查看更多 »

阿根廷

阿根廷共和国(República Argentina、),通称阿根廷,是由23个省和布宜诺斯艾利斯自治市组成的联邦共和国,位于南美洲南部,占有南锥体的大部分,北邻玻利维亚与巴拉圭,东北与巴西接壤,东临乌拉圭与南大西洋,西接智利,南濒德雷克海峡。领土面积达2,780,400平方公里,位居世界第八,拉丁美洲第二,西班牙语诸国之首,横跨多个气候带。阿根廷主张对南极洲的一部分、马尔维纳斯群岛(英国称福克兰群岛)、南乔治亚岛和南桑威奇群岛拥有主权。 與大多數拉美國家相當不同,永久住民数超过4,100万的阿根廷,其種族組成和智利相似,欧洲裔占人口比例超过90%,非洲裔較少,使文化上国家呈現深度欧化,例如首都文化幾乎是歐洲城市文化的延伸。而社會素質、教育文化、市場經濟與法規上的發達,使阿根廷今日在民主和人權上有很大發展,也是南美唯一掌握人造衛星操作技術的國家。长久以来,阿根廷是一个中等强国和拉丁美洲的地域大国,它也是联合国、世行集团、世贸组织、南共市、南美洲国家联盟、拉共体和的创始国。作为一个传统农业大国和新兴市场国家,阿根廷是20国集团成员和拉美第三大经济体。以购买力平价来计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处于中高水平,与智利和乌拉圭同属拉美第一集团,與東南歐相同,人类发展指数处于极高级。收入不平等程度虽高,但低于拉美国家平均水平。 这一地区已知最早的人类活动发生在旧石器时代。西班牙殖民始于1512年。在1810年至1825年的独立战争中,阿根廷以拉普拉塔联合省的国名于1816年发表《》,继承了原西班牙拉普拉塔总督辖区的大部分地区,在之后与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战争中,联合省政府继而失去乌拉圭、玻利维亚和秘鲁等地区。其后多年的最终在1861年,布宜诺斯艾利斯邦击败了邦联政府,与当时其它八个省重新统一为阿根廷共和国。至此,大规模的欧洲移民潮架起了阿根廷与欧洲之桥,无与伦比的发展使阿根廷于20世纪早期跻身世界第七富国。然而在1930年代軍事政變以后,政局不稳和周期性经济危机使其陷入衰退。.

新!!: 原蜥腳下目和阿根廷 · 查看更多 »

鑲嵌踝類主龍

鑲嵌踝類主龍(Crurotarsi)是一個主龍類演化支,由保羅·塞里諾(Paul Sereno)在1991年建立,用來取代舊的偽鱷亞目。塞里諾在2005年作出更準確的種系發生學定義:親緣關係較親近於尼羅鱷,而離家麻雀較遠的所有物種;也就是親緣關係較親近於鱷魚,而離鳥類較遠的所有物種。所以,鑲嵌踝類主龍是鳥頸類主龍(親緣關係較親近於鳥類,而離鱷魚較遠)的姐妹演化支。與舊式的傳統分類相比,鑲嵌踝類主龍或多或少符合槽齒目去掉古鱷亞目,再加上鱷目。.

新!!: 原蜥腳下目和鑲嵌踝類主龍 · 查看更多 »

股骨

股骨(Os femoris或者简为Femur)是人体最长最粗壮的长骨。股骨位于四肢动物的下肢(或后肢)深面。 股骨上方弯曲,在此有股骨头(Caput femoris),近圆形,其关节面与骨盆形成髋关节。弯曲的部分被称作股骨颈(Collum femoris)。这种弯曲连接能有效降低外界对骨盆的冲击,股骨颈有如一缓冲器。 相对股骨头有一骨性突起,被称为大转子(Trochanter major)。它是臀大肌,臀中肌和臀小肌的附着点。在内侧有小转子(Trochanter minor),它是髂肌和腰大肌的附着点。一些哺乳类动物,(如马,兔)还有第三转子(Trochanter tertius)。 股骨体(Corpus ossis femoris)是众多收肌的附着点。 股骨的下端有两个关节隆起,分别称为内侧髁和外侧髁(Condylus medialis和Condylus lateralis),形成膝关节的一部分。胫骨髁Condyli tibiae和胫骨相连。.

新!!: 原蜥腳下目和股骨 · 查看更多 »

脊索动物

脊索动物门(学名:Chordata)是指有脊索,或其在演化过程退化而被脊椎取代的动物。是动物界最高等的门。脊索动物的共同特征包括:在生活史中的某个阶段具有脊索、中空的背神经管、咽鳃裂以及肛后尾。 脊索动物门可以分为尾索动物亚门、头索动物亚门和脊椎动物亚门三个亚门。其中尾索动物亚门和头索动物亚门可以合称为“原索动物”,生活在海洋中。尾索动物幼虫期具有脊索和神经索,但在成体消失。头索动物终生保留脊索和神经索。在脊椎动物中,脊索作用由骨质脊柱代替。 少数学者提出将半索动物门也置于脊索动物门下,并命名为口索动物亚门。 通常说的脊椎动物学主要是指研究脊索动物的一个动物学分支,不單單是研究脊椎动物门。.

新!!: 原蜥腳下目和脊索动物 · 查看更多 »

里奧哈龍

#重定向 里奧哈龍屬.

新!!: 原蜥腳下目和里奧哈龍 · 查看更多 »

里奧哈龍科

里奧哈龍科(Riojasauridae)是一群外表類似蜥腳類的恐龍,生存於上三疊紀。對於里奧哈龍科的研究主要來自於里奧哈龍,以及優脛龍。.

新!!: 原蜥腳下目和里奧哈龍科 · 查看更多 »

金山龍屬

金山龍屬(學名:Jingshanosaurus)是原蜥腳下目恐龍的一屬,生存於侏羅紀早期的中國。牠的化石是一組接近完整包括有頭顱骨的骨骼,是在中國雲南祿豐縣的金山鎮發現的。 模式種是新窪金山龍(J.

新!!: 原蜥腳下目和金山龍屬 · 查看更多 »

雲南龍

#重定向 雲南龍屬.

新!!: 原蜥腳下目和雲南龍 · 查看更多 »

雷前龍屬

雷前龍屬(學名:Antetonitrus)是已知最古老的蜥腳下目恐龍,生存於晚三疊紀的非洲南部。牠是四足的草食性恐龍,與其他蜥腳下目的近親相比,體型較小型。但是,雷前龍在其生活的環境仍是最大型的生物,約有10米長及體重2公噸,仍然有一些原始的適應演化特徵,可用前肢來抓東西,而非單純支撐身體。.

新!!: 原蜥腳下目和雷前龍屬 · 查看更多 »

恐龙

恐龙(學名:Dinosauria)或者非鳥型恐龙(学名:Non-avian Dinosauria)、恐龍總目,是出現於中生代多樣化優勢陸棲脊椎動物,曾支配全球陸地生态系统超過1亿6千万年之久。恐龙最早出现在2亿3千万年前的三疊紀,大部份於约6千5百万年前的白垩纪晚期所发生的白垩纪末滅絕事件中絕滅,僅倖存“鸟型恐龙”即现的鳥类存活下来。 1861年,考古学家發現的身为鸟类的始祖鳥化石、却與身为恐龙的美頜龍化石極度相似,差別只在於始祖鳥化石有著羽毛痕跡,這顯示恐龍與鳥類可能是近親。1970年代以來,許多研究指出现代鸟类極可能是蜥臀目兽脚亚目虚骨龙类近鳥型恐龙的直系後代『鳥類学辞典』 (2004)、805-806頁。1990年代后,大部分科學家視鳥類為恐龙的直系后代,而甚至有少數科學家主張牠們應該分類於同一綱之內。2010年代后,因为孔子鸟等鸟类和恐龙的中间物种相继被发现、填补了原本的化石空白,更加确定了鸟类和恐龙之间的演化关系,导致鸟类从“恐龙的后代”改为“惟一幸存发展至今的恐龙”。 自从19世纪的工业革命早期,第一批恐龙化石被科學方法鑑定後,重建的恐龙骨架因为其体型极其巨大或小巧、构造奇妙,已成為全球各地博物馆的主要展覽品,這古代生物開始為世人所知。在20世紀前半期,随着电影工业在美国兴起,大眾媒體都視恐龍為行動緩慢、慵懶的冷血動物。但是1970年代開始的恐龍文藝復興,提出恐龍也許是群活躍的溫血動物,並可能有社會行為。近期發現的眾多恐龍與鳥類之間關係的證據,支持了恐龍溫血動物的假設。恐龙已是大眾文化的一部分,无论儿童或者成年人均对恐龙有很高的兴致。恐龙往往是热门书籍與电影的题材,如:《侏罗纪公园》系列电影,各类媒体也常報導恐龙的科学研究進展與新發現。 許多史前爬行動物常被一般大眾非正式地認定是恐龙,例如:翼龍、魚龍、蛇頸龍、滄龍、盤龍類(異齒龍與基龍)等,但从嚴謹的科学角度来看这些都不是恐龍,反倒是雞、鴨、孔雀才是真正的是恐龍。翼龍和恐龍是這幾個物種裡面關係最近的近親,都屬於鳥頸類;恐龍和翼龍是鱷魚、蛇頸龍的遠親,鱷魚所屬的鱷目、和蛇頸龍所屬的鰭龍超目,和恐龍翼龍所屬的鳥頸類同屬於主龍類;恐龍、翼龍、鱷魚、蛇頸龍所屬的主龍類和滄龍是關係較遠的物種,他們和滄龍所屬的有鱗目同屬蜥類;最後,恐龍、翼龍、鱷魚、蛇頸龍、滄龍他們和魚龍是關係很遠的物種,唯一的聯繫是都屬於蜥形綱的一分子。.

新!!: 原蜥腳下目和恐龙 · 查看更多 »

恥骨

人類的恥骨(英文:Pubic;拉丁文:Os pubis)是組成骨盆的骨骼,外部包覆著一層脂肪。.

新!!: 原蜥腳下目和恥骨 · 查看更多 »

板龍屬

板龍属(屬名:Plateosaurus)是蜥臀目蜥脚形亚目植食性恐龙的一属。板龍生存於晚三疊紀諾利階到瑞提階的歐洲,約2億1600萬年前到1億9900萬年前。目前已有兩個已承認種:恩氏板龍(P.

新!!: 原蜥腳下目和板龍屬 · 查看更多 »

板龍科

板龍科(Plateosauridae)是蜥腳形亞目板龙类的一科。。板龍科是群早期草食性恐龍,生存於晚三疊紀的亞洲、歐洲、南美洲。過去有許多物種被歸類於板龍科,但亞當·耶茨(Adam Yates)在2007年提出板龍科只有包含板龍與黑水龍。早在2003年,亞當·耶茨就提出鞍龍與纖細板龍(P.

新!!: 原蜥腳下目和板龍科 · 查看更多 »

板龍類

板龍類(学名:Plateosauria)是蜥腳形亞目的一個演化支,生存於晚三疊紀到晚白堊紀。板龍類是由Gustav Tornie在1913年提出 。在80年代以前,板龍類這名詞很少使用,直到新一代的古生物學家開始重新使用它。 在1998年,保羅.塞里諾(Paul Sereno)將板龍類定義為:恩氏板龍、刀背大椎龍的最近共同祖先、以及其最近共同祖先的所有後代。在2004年,彼得·加爾東(Peter M. Galton)與保羅·阿普徹奇(Paul Upchurch)使用不同定義:恩氏板龍、新窪金山龍的最近共同祖先,與其最近共同祖先的所有後代。根據這個分類法,板龍類包含板龍科以及著名的板龍,並屬於原蜥腳下目。加爾東與阿普徹奇另外列入了科羅拉多斯龍、優肢龍、祿豐龍、金山龍、大椎龍、鼠龍、鞍龍、以及雲南龍。有些古生物學家認為大椎龍與其近親屬於另一獨立的科,大椎龍科。 基礎蜥腳形亞目的親緣紛之分類法仍在持續研究中,並有多種不同分類法。有些研究認為原蜥腳類、板龍類是異名,兩者有同樣範圍。近年研究多認為原蜥腳下目是個並系群,而蜥腳下目演化自原蜥腳類恐龍。如果按照這個定義,板龍類也將包含蜥腳類恐龍。 以下演化树由Apaldetti与其同事在分析后于2011年提出: 以下演化树由Blair McPhee与其同事分析后于2014年提出:.

新!!: 原蜥腳下目和板龍類 · 查看更多 »

槽齒龍

#重定向 槽齒龍屬.

新!!: 原蜥腳下目和槽齒龍 · 查看更多 »

槽齒龍科

#重定向 槽齒龍屬.

新!!: 原蜥腳下目和槽齒龍科 · 查看更多 »

演化支

演化支是一個分類學的類別,包含著單一的共同祖先及其所有後裔。任何一個演化支都可以說是一個單系群,並以種系發生學的樹狀圖或支序分類學的演化樹來表示。.

新!!: 原蜥腳下目和演化支 · 查看更多 »

濫食龍

#重定向 濫食龍屬.

新!!: 原蜥腳下目和濫食龍 · 查看更多 »

指骨

指骨(phalanges of fingers) 共14块,均为长骨,拇指仅有两节指骨;第二~五指各有三节指骨。各指的指骨由近侧至远侧依次叫近节指骨、中节指骨、远节指骨。其中拇指无中节指骨。每节指骨的近侧端叫指骨底。近节指骨与中节指骨的远侧端呈滑轮状,叫指骨滑车。远节指骨远侧端的掌面膨大粗糙,叫远节指骨粗隆。.

新!!: 原蜥腳下目和指骨 · 查看更多 »

易门龙

易門龍(屬名:Yimenosaurus)是原蜥腳下目恐龍的一屬,生存於早侏儸紀。在中國雲南省易門縣發現了數個個體的化石,模式種是楊氏易門龍(Y.

新!!: 原蜥腳下目和易门龙 · 查看更多 »

摩洛哥

摩洛哥王国(阿拉伯語:المملكة المغربية),通稱摩洛哥(阿拉伯語:المغرب ;柏柏爾語:ⵜⴰⴳⵍⴷⵉⵜ ⵏ ⵍⵎⵖⵔⵉⴱ ;Maroc)是非洲西北部的一个君主制国家。其东部与阿尔及利亚接壤,南部其实际控制的西撒哈拉地区与毛里塔尼亚紧邻,西部滨临大西洋,并向北隔直布罗陀海峡和地中海与葡萄牙、西班牙相望。1979年摩洛哥占领西撒哈拉,但其在西撒哈拉的权利要求一直未被国际上任何国家所认可,但阿拉伯国家联盟明确承认西撒哈拉是摩洛哥的领土。摩洛哥認為其接壤的休達及梅利利亞為其宣称領土,但由西班牙實際管轄。除阿拉伯语外,在摩洛哥境内还有许多地方语言,而法语和西班牙语也被同时使用。.

新!!: 原蜥腳下目和摩洛哥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原蜥脚类恐龙原蜥腳類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