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安装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东干族

指数 东干族

东干族(дунгане Dungane, 也称Tungani),指迁移到中亚的中国甘肃及陕西回族後裔。1942年苏联以「东干」一词,正式为这支民族命名。該族人认为自己与中国的回族同源,称呼自己为回族(Huejzw),而東干族是外族稱的。 东干族大多数现时散播在吉尔吉斯斯坦楚河州和哈萨克斯坦江布尔州。也有一些东干社区在吉尔吉斯斯坦伊塞克湖州二道沟乡(Ырдык)、奥什州。主要信奉伊斯兰教,为多个前苏联加盟国的民族成员,人口約15万(2016年),在各中亚国家属少数民族。其中在哈萨克斯坦有6.3万人(2016年),低于该国人口的0.1%,在哈国民族排名第11位。吉尔吉斯斯坦有6.7万人(2016年),占其国家人口的1.1%,上升至各民族人数第4位。乌兹别克斯坦有1万多人(2016年),由于移民和异族通婚等因素,乌兹别克斯坦的东干人有所减少。俄罗斯有约8千人(2016年),主要是中亚国家的东干人移民增加。.

55 关系: 卡拉科尔同治陕甘回变吉尔吉斯语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人少数民族中士中亚中國中国新闻社东干骑兵团东干语布哈拉什叶派伊塞克湖州伊尔迪克伊犁條約伊朗文化伊斯兰教俄语哲合忍耶哈乃斐派哈萨克语哈萨克斯坦回民报回族穆合麦·伊玛佐夫突厥人突厥语维吾尔族瑪木特玉素布甘肃省白山派遜尼派西里尔字母马三奇蘇聯英雄门宦苏联苏联解体苏菲派雅斯尔·十娃子陕甘回变陕西省楚河州江布爾州波斯语潼关潘泰人明朝...海塔洪·塔西罗夫新疆敦煌市托克马克曼素子·王阿訇 扩展索引 (5 更多) »

卡拉科尔

卡拉科尔(吉尔吉斯语: Каракол),吉尔吉斯斯坦东部城市,距离首都380公里。卡拉科尔为伊塞克湖州首府所在地。总人口75,000。.

新!!: 东干族和卡拉科尔 · 查看更多 »

同治陕甘回变

同治陕甘回变(1862年-1873年),是於19世紀清朝同治年間發生在中國西北地區的一場大規模的,帶有反清性質的族群與宗教戰爭,期間雙方存在大量殘酷地互相屠殺的行為。該次戰爭的起因複雜,主要是由於太平天國運動導致清朝西北防務空虛和清政府對治下人民日益深重的盤剝,在長期欺壓當地人民的清朝地方政府和地方團練的挑撥下,加上大環境中長期以來回民、漢人生活習慣和宗教信仰的不同,大量民事和刑事矛盾,族群互相封閉對立及互相之間的大量言語侮辱使得佔少數的回民和多數的漢民由於互相的恐懼和憤恨情緒導致矛盾空前激化。戰爭由陕甘回民和哲合忍耶苏菲门宦在聖山砍竹事件後的武裝暴亂開始,主要表現為回民,漢民及清軍之間慘烈地,報復性地互相屠殺。同治回亂自1862年起直至1873年結束,持續10餘年後才被湘軍左宗棠部完全平定。 該戰亂除了在陕西及甘肃外,还波及宁夏、青海及新疆,对中国西北地区经济和文化造成了巨大的破坏,據統計,陕甘两省共损失人口总数约2000万人。該数字包含了同治年间由陕甘抽调镇压各路叛军后的死亡与失踪人口的总和曹树基:《中国人口史》第5卷《清时期》,第635页。战后,清廷将許多战败的回民叛乱者强制迁移到西部更偏远的山区和土地贫瘠的地方。.

新!!: 东干族和同治陕甘回变 · 查看更多 »

吉尔吉斯语

#重定向 柯尔克孜语.

新!!: 东干族和吉尔吉斯语 · 查看更多 »

吉尔吉斯斯坦

--共和國(Кыргыз Республикасы, Kyrgyz Respublikasy;Киргизская Республика, Kirgizskaya Respublika),通稱--(Кыргызстан,Kyrgyzstan;Киргизия,Kirgiziya),是一個位於中亞的內陸國家。吉爾吉斯斯坦北边与哈薩克斯坦相接,西边则为烏茲別克斯坦,西南为塔吉克斯坦,东边紧邻中國。比什凱克是吉爾吉斯斯坦的首都和最大城市。 作为中亚古国,吉尔吉斯斯坦历史达两千年,经历各种王朝与文化。因其被山峦环绕而相对孤立,吉尔吉斯文化得以较好传承;又因地理位置,吉尔吉斯斯坦处于多个文化交汇点。尽管众多部落族群在吉尔吉斯斯坦居住已久,但时有外来势力入侵统治。直至1991年從原蘇聯獨立后,吉尔吉斯斯坦成为一个拥有独立主权的民族国家。政治体制为单一制和议会制。吉尔吉斯至今仍时有民族冲突、叛乱以及经济问题。现为独联体、欧亚经济联盟和集体安全条约组织成员国;同时也是上海合作組織、伊斯兰合作组织、突厥议会和突厥文化国际组织成员国。 吉尔吉斯人口570萬。主體民族為吉爾吉斯族,其余为乌兹别克族和俄罗斯族等民族。吉尔吉斯语为国语,而在一世纪的俄罗斯化政策影响下俄语仍使用较广而作为官方语言。64%人口为无宗派穆斯林。除突厥文化外,吉尔吉斯文化还容纳和受到了蒙古、波斯和俄罗斯文化的影响。.

新!!: 东干族和吉尔吉斯斯坦 · 查看更多 »

塔吉克人

#重定向塔吉克族.

新!!: 东干族和塔吉克人 · 查看更多 »

少数民族

少数民族,是实行主体民族与少数民族区别对待政策的国家的差别用语,是民族主义国家中主体民族以外的民族群体,人口比例占少数。少数民族可以是原住民族,也可以是外来民族,来源真实可靠且较为全面完整的各类考古学资料可用于对此二者加以鉴别区分。由于少数民族在所居住国家的比例以及他们与多数不同的风俗习惯、宗教、语言、服饰等特质,国际法中有一些保护少数民族的专门规定。.

新!!: 东干族和少数民族 · 查看更多 »

中士

中士是軍人的職銜,士官的一種,在大多数国家的軍銜制度中,中士之下的階級為下士,中士之上的階級為上士。 軍隊編制上多以士官長、上士擔任副排長,中士担任班长,下士担任副班长,下轄三到四個伍,可以用軍階較低的人員擔任高階職務,稱為「佔缺」。 中華民國國軍的士官(包含士兵)共分九級,中士相當於美國陸軍的Sergeant、空軍的Staff Sergeant、或海軍的Petty Officer 2nd Class Category:军衔.

新!!: 东干族和中士 · 查看更多 »

中亚

中亚(Central Asia;Средняя Азия / Центральная Азия),即亚洲中部,在地理上是指西至里海,东到中国,南到阿富汗,北到俄罗斯的广大区域。而根据长期占据这片区域大部分领土的苏联官方定义,中亚仅指其四个加盟共和国:吉尔吉斯、塔吉克、土库曼、乌兹别克。苏联解体后,中亚成了亚洲中部现已独立的五个以“斯坦”命名的前苏联加盟共和国——哈萨克斯坦(人口1660万)、吉尔吉斯斯坦(人口550万)、塔吉克斯坦(人口760万)、土库曼斯坦(人口510万)以及乌兹别克斯坦(人口2950万)的总称。而在更广泛的意义上,中亚地区还包括阿富汗、伊朗东部的呼罗珊地区、巴基斯坦北部、蒙古等地,有时还包括中国西部的新疆和西藏以及西伯利亚南部。 上述关于中亚的定义没有一项得到全世界范围的认可。然而,虽然中亚地区的边界并不确定,但这一地区有着一些显著特征。例如,在历史上,中亚地区的主要居民是游牧民族,而这块区域也是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这个原因,这一区域成了东亚、西亚、南亚和欧洲各个民族、各种宗教以及各种思想的交汇之地。 在伊斯兰化之前以及伊斯兰化早期,中亚地区的主要居民是操伊朗语支各语言的民族Encyclopædia Iranica, "CENTRAL ASIA: The Islamic period up to the Mongols", C. Edmund Bosworth: "In early Islamic times Persians tended to identify all the lands to the northeast of Khorasan and lying beyond the Oxus with the region of Turan, which in the Shahnama of Ferdowsi is regarded as the land allotted to Fereydun's son Tur.

新!!: 东干族和中亚 · 查看更多 »

中國

中國是位於東亞的國家或地理區域,此名稱最早见于西周,用來指以洛陽盆地為中心的中原地區,與四夷相對,之後逐漸用來指稱從夏朝起延續傳承至今的各政權。其疆域隨著歷史演變而有所增減,但大多不脫以中原王朝根基所在的汉地九州為中心。民族構成上以漢族為主體,文化上透過歷代王朝政權與周邊各民族政權的交流與征戰,而融入不少周邊民族的文化。現今國際上廣泛承認代表中國的政權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國文明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之一。 新石器时期,中原地区开始出现聚落组织;公元前27世纪左右出现方国,以共主為首的制度;前20世纪开始,古代中国进入世袭的封建皇朝阶段;公元前2世紀,秦滅六國,完成中國第一次大一統。此後幾千年來,中國的政治制度以半傳統的夏代為基礎的世襲君主制以朝代更換政權運作。此後经多次擴大,破裂,重組,朝代更迭,經過數次统一与分裂交替进行。直到1911年辛亥革命後,中國废除君主制,实行共和制,清朝被1912年成立的中华民国取代。1945年第二次國共內戰爆發後,中國共產黨逐漸控制中國的大部分領土,最終於1949年10月1日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形成了中华民国與中华人民共和国双方相隔台灣海峽对峙的局面;惟做為國際關係核心場域的聯合國系統內,中華民國政府仍持擁有中國代表權,直到1971年聯合國大會2758號決議通過後,才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完全取代。 中國經濟曾经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在世界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其周期通常与王朝的兴衰与更替相對應。中國經濟史可分为几个階段:第一階段為遠古至西晉末年,其中以三國孫吳時轉變較大;第二階段為東晉至北宋末年,其中以唐安史之亂劃分為前後;第三階段為南宋建立至鴉片戰爭張家駒,《兩宋經濟重心的南移》,湖北人民出版社,1957年。工业革命後,西方國家的工業成品,無論在數量和質量上,相較於當時中国純手工業經濟出産的商品,佔有壓倒性的優勢。而且,由于明清兩代以來,中國對外政策趨於保守,並對外實行海禁,使得西方工業化的影响步伐在中国国門前站住了腳,中国在19世紀末以前,一直沒有很好地進行工業化,經濟遂落後於西方。1978年改革開放施行後,中国经济發展迅速,對世界經濟的影響也日漸顯著。 中国文化歷經上千年的歷史演變,是各區域、各民族古代文化長期相互交流、借鉴、融合的結果。其中汉文化对日本、朝鮮半島和东南亚有深远影响,形成漢字文化圈。中国的传统艺术形式有国乐、相声、戏曲、书法、国画、文學、陶瓷藝術、雕刻等,传统娱乐活动有象棋、围棋、麻将、中国武术等。茶、酒、菜和筷子等为中国的特色饮食文化,春节(舊曆新年)、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冬至等为传统节日。中国传统上是一个儒学国家,以夏历为历法,以五伦为道德准则。春秋时期孔子「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开始办私塾培养人才,汉朝时采用察举推选政府官员,隋朝起实行科举在平民中选拔人才。此外,中国歷朝歷代都设有史官,因此保存有十分详尽的历史资料,如《二十四史》、《资治通鉴》等。古代中國在科學領域上有豐厚的成就。.

新!!: 东干族和中國 · 查看更多 »

中国新闻社

中国新闻社(China News Service)简称中新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家国家通讯社。其自身定位为“以对外报道为主要新闻业务的国家级通讯社,是以台港澳同胞、海外华侨华人和与之有联系的外国人为主要服务对象的国际性通讯社”。是中共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直属事业单位。.

新!!: 东干族和中国新闻社 · 查看更多 »

东干骑兵团

东干骑兵团是指时值苏俄内战时期在中亚地区成立的以东干人为主体的红军队伍,由各东干乡庄赤卫队组建而成。组建者即首任团长为。该骑兵团的前身为第三国际穆斯林独立营,成立于1920年2月14日,1920年11月改名为东干骑兵团。骑兵团参与了七河省战役、奥伦堡战役和费尔干纳战役。1922年6月,东干骑兵团奉命解散。.

新!!: 东干族和东干骑兵团 · 查看更多 »

东干语

东干语(Huejzw jyian;漢字:回族語言)是东干族使用的语言,為中國西北地區的汉语中原官話和蘭銀官話在中国境外的特殊变体。主要融会了俄语词汇,也融会阿拉伯语、波斯语和突厥语部分词汇。近来由于和中文的交流增加了,也吸收了不少普通话词汇。而東干語其中又可細分為甘肅方言和陝西方言變體。其書面語以甘肅方言為基礎,另外在20世紀初,出現了大批東干語文學作品,亦成為今天其語言的語法規範。東干語與普通話可互通。若一個陝西人遇上東干人,他們可輕易溝通,從中反映兩種語言的相似性。.

新!!: 东干族和东干语 · 查看更多 »

布哈拉

布哈拉(乌兹别克语:Buxoro)是位于乌兹别克斯坦西南部的一座城市,也是该国第五大城市和布哈拉州的首府,人口237,900(1999年)。 布哈拉在唐代称为捕喝、安国,王姓昭武,为昭武九姓之一。布哈拉在梵文是指修道院與學術中心。 與乌兹别克斯坦的另一座大城市撒馬爾罕一样,布哈拉的塔吉克人佔多數人口,伊朗文化佔優勢。在蘇聯把布哈拉劃給烏茲別克後,塔吉克斯坦有收回布哈拉的企图。.

新!!: 东干族和布哈拉 · 查看更多 »

什叶派

什葉派(شيعة,,Shia,),來自شيعة علي(,Shia-ne-Ali)的縮寫,原意為阿里的追隨者,與遜尼派併列為伊斯蘭教的兩大主要教派之一。什葉派與遜尼派各門派中的主要不同不在於教義問題,主要在於誰是穆罕默德「真正接班人」。在历史上曾出现过“穆阿维耶什叶”、“奥斯曼什叶”和“阿里什叶”等,目前则專指認為穆罕默德的繼任者是阿里·本·阿比·塔利卜(穆罕默德堂弟及女婿)的人,遜尼派則認為穆罕默德的繼任者是他的岳父阿布·伯克爾。 什葉派是伊斯兰教的第二大教派,一般認為什葉派人口數佔全世界穆斯林人口的10至15%,然而某些什葉派人士稱有30至35%。68%至80%的什葉派伊斯兰教徒住在以下四個國家:伊拉克、伊朗、巴基斯坦及印度。十二伊玛目派是什葉派中最主要的派別。2012年估計什葉派中有85%屬於十二伊玛目派。 什叶派是以古兰经及聖訓上記載,先知穆罕默德的言論為基礎,也包括一些什叶派視為是聖書(Nahj al-Balagha)的書籍Esposito, John.

新!!: 东干族和什叶派 · 查看更多 »

伊塞克湖州

伊塞克湖州 (吉爾吉斯語:Ысыккөл、Иссык-Куль)是吉爾吉斯的一個州,因境內的伊塞克湖得名。位於該國東部,北為哈薩克斯坦,南為中國新疆。伊塞克湖地區在清朝時屬於中國的一部分,后被沙俄帝國侵佔而被迫割讓。如今,伊塞克湖州的民族構成包括吉爾吉斯人、俄罗斯人、哈薩克人、东干人(中国回民的后裔)等。 I.

新!!: 东干族和伊塞克湖州 · 查看更多 »

伊尔迪克

伊尔迪克(Ырдык,Ырдык),又译为阿尔代克,东干人称二道沟,是吉尔吉斯斯坦伊塞克湖州下辖的一个村。.

新!!: 东干族和伊尔迪克 · 查看更多 »

伊犁條約

《伊犁条约》(又稱《中俄改訂條約》或《聖彼得堡條約》)是中國清政府与俄罗斯帝国簽定有關歸還新疆伊犁地區的條約,於1881年2月24日在圣彼得堡簽定。中方條約文本原藏於中華民國外交部,現典藏於臺北外雙溪國立故宮博物院。.

新!!: 东干族和伊犁條約 · 查看更多 »

伊朗文化

伊朗文化历史悠久,是中亚地区重要的文化,和其他文化有多种联系。.

新!!: 东干族和伊朗文化 · 查看更多 »

伊斯兰教

伊斯蘭教(الإسلام, al-’islām;)--、清真教、回回--教、天方教、大食法、大食教度,是以《古蘭經》和聖訓為教導的一神教宗教,也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古蘭經》被伊斯蘭信徒(穆斯林)視為造物主安拉命天使給其使者逐字逐句的啟示,而聖訓为造物主最后的先知穆罕默德的言行錄(由同伴們轉述收集)。伊斯蘭这一名称來自《古兰经》,源自閃语字根S-L-M,意為「顺从(造物主)」;实际上穆斯林(伊斯兰教徒)的名字也來自這個字根,意為「順從者」。 穆斯林信仰獨一且無與倫比的安拉,并认为人生的唯一目的是崇拜或顺从安拉;伊斯兰教认为阿拉在人类历史长河派遣了众多先知給全人類,历代各个民族都有先知,包括易卜拉欣(亞伯拉罕)、穆薩(摩西)、爾撒(耶穌)等,先知穆罕默德是最後一位,古兰经載有他所得的訊息。伊斯蘭教的基本功修包括五功,是為「念、礼、齋、課、朝」,五功是穆斯林需要奉行的五個義務。伊斯兰教还拥有自己的一套宗教法律,该法律實際觸及生活及社會的每一個層面,由飲食、金融到戰事以及福利等各方面。 在先知穆罕默德逝世後,伊斯蘭帝國持續擴張,佔據着大片的地區,促使哈里發國的誕生,傳教活動亦刺激更多人改信伊斯蘭教。早期哈里發的宗教政策、穆斯林的經濟及商貿開拓及後來奧斯曼帝國的擴張都使伊斯蘭教從麥加向大西洋及太平洋的方向擴散,形成穆斯林世界。 絕大多數的穆斯林屬於遜尼派(75%-90%)及什叶派(10%-20%)两大派别,另外两派中均有人同时信仰伊斯兰神秘主义。伊斯蘭教是中东、中亚、东南亚主要部分及非洲的大部分的主流宗教。在法国、德国、中国西北部、俄罗斯西南部及加勒比地區都可找到龐大的穆斯林社群。穆斯林最多的國家是印度尼西亚,這裡居住著全球穆斯林總數的15%。南亞、中東及撒哈拉以南非洲的穆斯林分別佔全球總數的25%、20%及15%。皈依伊斯蘭教的穆斯林幾乎可在世界的每個角落都可找到。截至2010年,全球約有16億穆斯林,佔23.4%人口。在信徒人數上,伊斯蘭教是世界第二大宗教,被認為是世上增長得最快的宗教。.

新!!: 东干族和伊斯兰教 · 查看更多 »

俄语

俄语(russkij jazyk,发音)為聯合國官方語言之一。俄語属于斯拉夫语族的东斯拉夫语支,是斯拉夫语族中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是俄羅斯、白俄羅斯、吉尔吉斯斯坦及哈萨克斯坦的官方語言,主要在俄羅斯等前苏联加盟共和国中使用,且在華沙公約組織的成员国裡曾經被学校广泛列为第一外语教学。在蘇联時代,苏联加盟共和国和自治共和国非常强调俄语的重要性。虽然这些苏联的加盟共和国现在很多开始强调使用当地语言的重要性,在部分國家俄語已不再是官方語言,但俄语仍然是这些地区最广泛使用的共通语言。俄语屬於印欧语系,是东斯拉夫语支中三個目前仍在使用的語言之一。目前發現最早的古東斯拉夫語文字是在第十世紀的內容。 俄语是歐亞大陸中分布區域最廣的語言,也是斯拉夫語中最多人使用的語言。俄语也是歐洲最多人使用的母語,是俄羅斯、白俄羅斯、烏克蘭1.44億人的母語。俄语是母語人口排名的第八名,是以人口排列的語言列表中的第七名。.

新!!: 东干族和俄语 · 查看更多 »

哲合忍耶

哲合忍耶派,即“高赞派”,是中国伊斯兰教苏菲主义中传播最广,信仰者最多的一支门宦(蘇菲派別)。起源于中亚的纳克什班迪教团,公元18世纪由始传者马明心引入中国。 新教进入中国后与原有的虎夫耶派(旧教)的信徒间存在冲突,械斗不时发生。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清廷借新、旧教派械斗之名秘密逮捕马明心并将其处决。随后马明心大弟子撒拉族苏四十三领导爆发反清回变。最终镇压后,乾隆帝宣布哲合忍耶派为邪教,并令“永禁回民不得立新教”。鸦片战争后,清廷对中國西北各省疏于管理,哲合忍耶派信徒最终爆发西北各省大規模的同治回变,大量漢族、滿族平民遭到了回回叛亂分子殘酷的屠殺。另外,包括哲合忍耶派信徒在內的大量回回軍民也因清朝的鎮壓而喪生。国民政府时期,哲合忍耶派也是反對國民政府的主要力量。.

新!!: 东干族和哲合忍耶 · 查看更多 »

哈乃斐派

哈乃斐派是伊斯兰教法学的一大派别,属于逊尼派。由艾布·哈尼法所成立,最初流行于伊拉克库法一带。教法的權威來源之重要性由高至低排列為: 古蘭經、聖訓、、伊智提哈德、、伊斯提哈桑、最後是。在审慎时限制引用圣训,比较重视类比和公议而不拘泥于教法句条。中国穆斯林普遍遵循哈乃斐主张。.

新!!: 东干族和哈乃斐派 · 查看更多 »

哈萨克语

哈萨克语(Kazakh;қазақ тілі, qazaq tili.)),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是哈萨克族所使用的语言。与其他属突厥语族的民族语言相当接近。日常交际,与其语言属突厥语族的其他民族,如维吾尔族、柯尔克孜族、塔塔尔族以及乌孜别克族均不会产生太大的障碍,一般不需要翻译,尤其與吉爾吉斯語和卡拉卡爾帕克語非常相近。据说哈萨克语言是受乌孙语、突厥语以及蒙古语影响的综合产物。 哈萨克民族是由古代乌孙、突厥、契丹、蒙古等部族在长期相处中发展而成的,因此哈萨克语广泛分布在包括哈萨克斯坦共和国、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以及前苏联地区在内的中亚地区。 哈萨克语元音和谐比较严整,辅音同化现象较多。名词、代词和数词有七个格,比同语族的许多语言多一个造格。语法附加成分的变体较多。动词谓语第一人称单数附加成分除使用第一人称代词形式外,还使用短尾形式-m。有关畜牧业的词语很丰富。.

新!!: 东干族和哈萨克语 · 查看更多 »

哈萨克斯坦

哈萨克斯坦共和国(Қазақстан Республикасы / Qazaqstan Respy'bli'kasy;Республика Казахстан),簡稱--(Қазақстан;Казахстан),为跨洲国家,地跨欧亚两洲,主要位于中亚北部,在乌拉尔河以西的一小部分领土位于欧洲.

新!!: 东干族和哈萨克斯坦 · 查看更多 »

回民报

《回民报》(Хуэймин бо),是发行于吉尔吉斯斯坦的东干文报纸。2014年,吉尔吉斯斯坦回民协会与中国新闻社新疆分社合作增加《回民报》中国新疆版。.

新!!: 东干族和回民报 · 查看更多 »

回族

回族(小儿经:;轉寫:khui khui),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在1949年至1953年的民族识别过程中官方确认的一个少数民族。回族一词是“回回民族”的简称,“回回民族”的另一常用简称是“回民”。回族是中国分布最广的少数民族。根据2010年的人口普查,目前在中国大陆人口数目为10,586,087人,人数现列中国第三。回族以散居为主,大部分省份均有回族。.

新!!: 东干族和回族 · 查看更多 »

穆合麦·伊玛佐夫

合麦·伊玛佐夫(Мухаме Хусезович Имазов),东干族,吉尔吉斯斯坦作家、东干语言学家,东干学部原主任,以东干语文学著称。2014年,伊玛佐夫代表吉尔吉斯科学院赴陕西师范大学参加了建校七十周年校庆活动。.

新!!: 东干族和穆合麦·伊玛佐夫 · 查看更多 »

突厥人

突厥人(土耳其语:Türk / Türkler;维吾尔语:تۈركلەر /تۈرك / Türk / Türklär)是欧亚大陆民族的主要成份之一。“突厥”一名来自于中文史料对曾建立突厥汗国的部落的自称的译音。“突厥人”有狭义和广义的区分,狭义专指曾建立突厥汗国的古突厥人;而广义则指从古至今使用突厥語族語言的人,他們大多自稱或被周边民族称为“突厥人”,自称突厥人和被称为突厥人的群体并不完全重合,如历史上有乃蛮、克烈等使用突厥语的蒙古部落,现代也有并无突厥人认同的楚瓦什人和被认为是蒙古族的图瓦人。前者的使用范围基本以古突厥人作为一个政治群体退出历史舞台为下限,而后者则在从古至今的各语境下均被使用。如成书于11世纪的《突厥语大词典》中对突厥一词的使用即是其广义的含义,而同时该书作者麻赫穆德·喀什噶里被认为是回鹘人。 現在全球約有1.82億使用突厥語族語言的人,他們大多自稱是“突厥人”或者“突厥人的後裔”。這些人主要分佈(依人口多寡)在土耳其、乌兹别克斯坦、伊朗、中国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萨克斯坦、阿塞拜疆、土库曼斯坦、吉尔吉斯斯坦、阿富汗、俄罗斯的鞑靼斯坦、巴什科爾托斯坦与北塞浦路斯等国家与地区,此外在蒙古、俄罗斯的克里米亚、北高加索部分地區、巴尔干地区、中国的青海、甘肃、内蒙古自治区与黑龙江也各有十万以上的人口分布。 “突厥人”一词,是一个文化认同概念,并非血缘群体,是经过历史上的长期迁徙,并融合、同化了大量其他民族后形成的,在体貌特征上和古代突厥人有相当的差别,基本上距离蒙古高原越远差别越大。 在中国古代史籍中,只有建立突厥汗国的阿史那、阿史德等十个部落被称为突厥,而其他突厥語部族则被称为“鐵勒诸部”。这说明中国史书中,突厥是一个政治概念,而不是民族概念。 古突厥人與烏孫以狼為圖騰。大帳外置一幅狼旗。烏孫中的咄陸部與古突厥人一樣,為陣亡的將士立石為記,將部落印記刻在石上。铁勒與堅昆最早一起住在葉尼塞河,曾向後者學習冶煉。.

新!!: 东干族和突厥人 · 查看更多 »

突厥语

在许多语言中,突厥语与土耳其语是同一个词,但在中文语境下是两个不同的词汇。突厥语可以指:.

新!!: 东干族和突厥语 · 查看更多 »

维吾尔族

維吾爾族(ئۇيغۇر / Uyghur / Уйғур),是古代回鶻等突厥语系部落與塔里木盆地的吐火罗人土著居民和后来的西迁蒙古族穆斯林融合的混血民族,其祖先原本信仰薩滿教、摩尼教、景教或佛教,後于10世纪一部分維吾爾先人開始成為伊斯兰教徒,再後來通過征服的穆斯林化和皈依,伊斯蘭教在16世紀成為了塔里木盆地一帶的全民信仰。维吾尔族在中文里使用“维吾尔”的历史不到一百年。其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亚民族意识崛起,和当时苏联在中亚的民族政策和强大的政治影响密切相关。,作者 Rian Thum(2014年10月)。 目前全世界维吾尔族人口1100万多,維族人口主要分佈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西北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和临近的哈薩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現有人口的85.2%集中在庫爾勒、阿克蘇、喀什、和田四個地區。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維吾爾族是官方统计的55个少數民族之一。.

新!!: 东干族和维吾尔族 · 查看更多 »

瑪木特玉素布

木特玉素布(波斯文:محمد یوسف),維吾爾式譯法為買買提·玉素甫,17世纪中亚和新疆地区伊斯兰教苏菲派支系白山派首領。祖父為費爾干納人瑪哈圖木·阿雜木,其父为瑪木特·額敏。 瑪木特玉素布於17世紀初從中亞來到葉爾羌汗國傳教。當時葉爾羌汗國的主流教派是由瑪木特·額敏之弟伊薩克傳入的黑山派信仰,白山派難以立足。於是瑪木特玉素布輾轉來到汗國東部的哈密傳教,在此娶當地阿訇賽亦德·捷里力之女為妻,生子伊達雅圖勒拉。 約1630年代末至1640年代初,玉素布攜伊達雅圖勒拉遷居喀什噶爾(今新疆喀什市)。在陰謀反對葉爾羌汗阿布都拉哈的喀什噶爾統治者、阿布都拉哈長子堯勒巴斯的支持下,玉素布領導的白山派實力迅速增長。堯樂巴斯將其已離婚的姨媽沙札迭·瑪希木嫁給玉素布之子伊達雅圖勒拉,利用白山派的宗教力量充實自己的勢力。白山派教徒以喀什噶爾為根據地,與葉爾羌(今新疆莎車)的汗庭及黑山派統治集團發生了激烈的教派及政治鬥爭。 公元1643年至1644年間(伊斯蘭教曆1053年),葉爾羌的黑山派領袖和卓薩迪去世。玉素布利用此時機,離開喀什噶爾來到黑山派的中心葉爾羌傳教,成功地吸引了一批信眾。據馬合木·楚剌思的記載,玉素布甚至試圖說服葉爾羌汗阿布都拉哈放棄黑山派信仰,但沒有成功,而且遭到了黑山派首領和卓賽皮的激烈反擊。於是玉素布被迫離開葉爾羌,但在前往喀什噶爾的途中突然去世。白山派信徒所著的《大霍加傳》記載,瑪木特玉素布是被黑山派逐出葉爾羌,並被投毒害死的。其子伊達雅圖勒拉在堯樂巴斯的支持下,與堯樂巴斯之弟努爾·丁速檀及伊思玛业勒支持下的黑山派繼續展開長期爭鬥。玉素布的遇害,加劇了白山派和黑山派之間的仇恨,國都葉爾羌與重鎮喀什噶爾之間的政治對立長期延續,間接導致了葉爾羌汗權的崩潰。.

新!!: 东干族和瑪木特玉素布 · 查看更多 »

甘肃省

肃省,简称甘或陇,是中国的一个省份,位於中国西北地区、黄河上游,省会为兰州市。“甘肃”()因甘州(今张掖)与肃州(今酒泉)而得名。.

新!!: 东干族和甘肃省 · 查看更多 »

白山派

白山派,是叶尔羌汗国納克什班迪教團的一个分支。白山派最初发展于撒马尔罕一地。“白山派”在十八世紀出現,又叫“白帽派”、“白帽回子”。 叶尔羌汗国统治时期,他们与黑山派发生了激烈的战斗(其中黑山派受哈薩克汗国支持)。后来阿帕克和卓在达赖与准噶尔干预下回新疆辦理回務,后被黑山派驱逐。阿帕克和卓后裔被囚禁在伊犁。准噶尔部灭亡后,阿帕克和卓之孙波罗尼都、霍集占被清朝释放,不久发动了大小和卓之乱,最后为清朝军队所平息。 Category:新疆伊斯兰教 Category:中国苏非主义教派.

新!!: 东干族和白山派 · 查看更多 »

遜尼派

逊尼派(Sunni,أهل السنة والجماعة,,简称 ),又譯素尼派,原意為遵循聖訓者,為伊斯兰教中的最大派别,自稱「正統派」,與什叶派對立。一般認為,全世界大約有85至91%穆斯林隸屬此派別See.

新!!: 东干族和遜尼派 · 查看更多 »

西里尔字母

西里尔字母(Кирилли́ческий алфави́т或Кири́ллица,转写:Kirilličeskij alfavit或者Kirillica),也译作基里尔字母,又称斯拉夫字母,是通行于斯拉夫语族大多数民族中的字母书写系统。2011年時在歐亞大陸約有二億五千萬人的國家語言是以西里尔字母為標準文字,其中有半數在前蘇聯疆域範圍內。 西里尔字母大部分是以安色爾體希腊字母為基礎,並包括一些來自格拉哥里字母的字母,還包括一些連字。增添的字母用於古教會斯拉夫語且希臘語沒有的輔音。其名稱出於對先前創立格拉哥里字母的來自拜占庭的聖西里爾和美多德兄弟的敬意。學者們認為西里尔字母是由聖西里爾和美多德早期的門徒發展出來並規範化的。 在2007年1月1日歐盟東擴後,由於新加入的保加利亞使用西里尔字母,因此西里尔字母成為繼拉丁字母及希臘字母後的第三種歐盟官方字母。.

新!!: 东干族和西里尔字母 · 查看更多 »

马三奇

三奇(Масанчи),另译马三旗、马三成,又称营盘 ,是哈萨克斯坦江布尔州下辖的一个村。该村为东干人的聚居地。该村原名卡拉库努孜(Karakunuz,意为“黑甲虫”),1965年改为现名,村名取自东干族革命家马三奇之名。在哈萨克斯坦东干协会(Ассоциации дунган Казахстана)的协助下,村里落成了一座白彦虎纪念碑。.

新!!: 东干族和马三奇 · 查看更多 »

蘇聯英雄

苏联英雄(translit),另译:苏联英雄金星奖章,是苏联勋赏制度中的最高荣誉,授予在为苏联国家和社会服务中作出英雄壮举的个人或集体。苏联英雄一般授予军人;非战斗人员则授予社会主义劳动英雄荣誉称号及“镰刀锤子”金星奖章。.

新!!: 东干族和蘇聯英雄 · 查看更多 »

门宦

宦,是中国伊斯兰教特有的制度。是指苏菲派的教门,在中国西北地区最多,中国苏菲派有四派,最有名是虎夫耶(老教)与哲合忍耶(新教)。他们有道统继承制,掌教人地位与上师一样。.

新!!: 东干族和门宦 · 查看更多 »

苏联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简称苏联(),是一個存在於1922年至1991年的聯邦制社會主義國家,也是當時世界上土地面積最大的國家,佔有東歐的大部分,以及幾乎整個中亞和北亞;陸地與挪威、芬蘭、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羅馬尼亞、土耳其、伊朗、阿富汗、中国、蒙古及朝鮮接壤;而與瑞典、日本、美國及加拿大隔海相望。 蘇聯起源自1917年的俄國革命,俄羅斯帝國的沙皇政府被推翻後,臨時政府成立,但僅執政了不到8個月,布爾什維克便很快從臨時政府手中奪取政權並於選舉後武力解散俄國立憲會議,史稱十月革命及一月劇變;之後俄國發生內戰,布尔什维克党領導的紅軍擊敗了白軍以及協約國的武裝干涉。1922年12月,俄羅斯、白俄羅斯、烏克蘭和外高加索等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合併,成立首個以社會主義為理念的國家——蘇聯。 第一任蘇聯領導人弗拉基米尔·列宁於1924年去世後,约瑟夫·斯大林從一連串的權力鬥爭中勝出,取得了領導權。斯大林以計劃經濟作保障,在歐美經濟危機期間推行驚人的大規模重工業化,但也進行多次大清洗,導致逾百萬人在政治鬥爭中被整肅或被殺。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蘇聯先是与纳粹德国结盟,於1939年和德國共同瓜分了波蘭、将波罗的海国家纳入版图、割占罗马尼亚领土,将流亡苏联的德国政治难民交还纳粹判決。不過很快兩者關係破裂,1941年6月22日,苏联遭到德國等軸心國入侵,歷經了4年激烈的戰事後取得了勝利,與美國一同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兩個國家,被稱為超級大國,同時因出兵击退入侵德军,并得以控制了東歐大部分國家。 蘇聯而後與衛星國組成的華沙条約組織(華約),與以美國為首的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北約)對峙,這兩大軍事集團在冷戰時期於全世界展開意識形態的對立和政治鬥爭,但在1980年代初期,石油以及初級資源價格回落,此時的蘇聯大力施行福利國家政策,致经济增长速度变慢,加上政治欠乏改革,基本的人民自由也陷入壓抑,苏联的国力已经落后于美国。 在1980年代末,蘇聯領導人米哈伊爾·戈爾巴喬夫試圖進行改革政策,將國家自由化和民主化,放寬對東歐等其他衛星國的控制,却导致蘇聯在1991年解體,在政治斗争中获胜的葉爾欽所領導的俄羅斯聯邦繼承了蘇聯主要的軍事、經濟和國際地位,但人口損失近半的情況下,蘇聯建立的紅色秩序已經不復存在。 儘管苏联宪法規範苏联是一個联邦制国家,由15个平等权利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加盟共和国)按照自愿联合的原则组成,但其联邦特性不高,因為中央政府權力高度集中,並奉行世界上第一個完全的社會主義制度及計劃經濟政策,由蘇聯共產黨一黨執政。在1945年苏联16个加盟共和国中应有2个(乌克兰、白俄罗斯)应作为联合国创始会员国,因为苏联是联邦制国家,所以苏联在联合国历史上是唯一一个“一国三票”的主权国家。.

新!!: 东干族和苏联 · 查看更多 »

苏联解体

苏联解体(Распад СССР)以发生在1991年12月25日的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辞职为标志,蘇聯最高蘇維埃于次日(1991年12月26日)通過決議宣佈苏联停止存在,立国69年的苏联從此正式解體。苏联解体代表着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二次大戰,二戰)结束后持续了近半个世纪的冷战和两极格局的结束,并对20世纪末的国际环境造成了深远的影响,很多原来被苏联控制的欧洲国家在苏联解体后获得了一定程度上的外交自主权,美国也在苏联解体后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由俄罗斯为主导的苏联解体,继承国家俄罗斯丧失25%的领土,丧失如此巨大的领土只有列宁签定的《布列斯特和约》可相比,但二战后,《布列斯特和约》失去的领土除芬兰外全部收复,苏联解体后国际形势已不可能好像以往一样通过武力扩张领土,俄罗斯要收复丧失的领土变得遥遥无期,苏联解体后被认为是苏联解体主要责任人的叶利钦和戈尔巴乔夫民望长期处于低位。俄罗斯民族主义者,甚至一些前苏联异见人士对叶利钦和戈尔巴乔夫口诛笔伐认为他们是俄罗斯的民族罪人。.

新!!: 东干族和苏联解体 · 查看更多 »

苏菲派

#重定向 蘇非主義.

新!!: 东干族和苏菲派 · 查看更多 »

雅斯尔·十娃子

#重定向 亚塞尔·十娃子.

新!!: 东干族和雅斯尔·十娃子 · 查看更多 »

陕甘回变

#重定向 同治陕甘回变.

新!!: 东干族和陕甘回变 · 查看更多 »

陕西省

陕西,简称陕或秦,又称三秦,是中国西北地区的省份,现为西北地区工农业最发达的省份,处于黄河中游,是现今中国地理版图的中心。省会是中国著名古都西安。.

新!!: 东干族和陕西省 · 查看更多 »

楚河州

楚河州(Чүй областы;Чуйская область,亦作楚河省)是吉爾吉斯斯坦最北面的州,因位於楚河流域而得,是東干人的聚居地。楚河州的行政中心在比什凱克,除了是本州的首府以外,亦是吉爾吉斯的首都。在2003年到2006年5月期間,首府曾經遷往托克馬克(Tokmok)。 楚河州包括有整個楚河河谷及鄰近的山脈與峽谷。河谷的黑土非常肥沃,而且被從楚河引來的河水灌溉着。當地的農業生產計有:小麥、玉蜀黍、甜菜、馬鈴薯、紫花苜蓿及各種不同品種的蔬菜及水果。在蘇聯統治期間,省內有不少農產品加工及其他工業,使省內湧現多個新市鎮,如:托克馬克、坎特(Kant)及卡拉巴爾塔(Kara-Balta)等。相對於國內其他省份,本州的人口成份比較複雜,計有:俄羅斯人、烏克蘭人、東干人(中國回民的後裔)、朝鮮人及德國人等。.

新!!: 东干族和楚河州 · 查看更多 »

江布爾州

江布爾州(Жамбыл облысы)是哈薩克斯坦的一個州份。東北界為巴爾喀什湖,南為吉爾吉斯,楚河和塔拉斯河在分別在東部和西部流過。面積144,200平方公里。 首府塔拉茲.

新!!: 东干族和江布爾州 · 查看更多 »

波斯语

波斯语(波斯語:فارسی / Fârsî;阿拉伯语:لغة فارسية)屬於印欧语系印度-伊朗語族伊朗语支,是一种形成于8至9世纪间的文学语言。是今天伊朗的官方语言,作为其分支的达利语和塔吉克语分别是阿富汗和塔吉克斯坦的官方语言。 由于历史与宗教的原因,现代波斯语中,有近60%的词汇来自属于闪含语系的阿拉伯语。波斯语用波斯-阿拉伯字母拼写。.

新!!: 东干族和波斯语 · 查看更多 »

潼关

潼关位于陕西省渭南市潼关县北,北临黄河,南踞山腰。《水经注》载:“河在关内南流潼激关山,因谓之潼关。”始建于东汉建安元年(196年)。 潼关是关中东大门,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唐安史之乱初期,唐军于灵宝战败失守潼关,最终致使长安失陷。 1960年代,中華人民共和国政府于潼关以下黄河干流修建三门峡大坝,古潼关于当年被拆除。.

新!!: 东干族和潼关 · 查看更多 »

潘泰人

潘泰人是缅甸对居住在缅甸境内的中国穆斯林及其后裔的称呼,属于缅甸华人的一部分。信仰伊斯兰教哈乃斐派。潘泰人主要是清代因经商或者雲南战争的原因迁移到缅甸境内的云南回族穆斯林。主要居住在缅甸(曼德勒、當阳、東枝、佤邦班弄)、老挝和泰国北部地区。 元、明两代时,回族人陆续开始进入云南。他们多居坝区,由于人多地少,所以云南回族人多以经商为业,从事起云南澜沧江与缅甸之间的马帮贸易活动。于是渐渐有回族人开始在缅甸定居。19世纪中叶,云南爆发了杜文秀领导的云南回变。反叛失败后,有大批回族穆斯林逃亡缅甸。台湾学者林长宽认为“潘泰”一词即源于汉语“叛贼”(也有人説是波斯人)。但是潘泰人本身不用这一称呼,他们自称为“回族”或“回回”。.

新!!: 东干族和潘泰人 · 查看更多 »

明朝

明朝(1368年1月23日-1644年4月25日)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由漢人建立的大一统王朝,歷經十二世、十六位皇帝,國祚二百七十六年。 元末年间政治腐败,天灾不断,民不聊生,爆发农民起义,朱元璋加入红巾军中乘势崛起,1364年朱元璋称吴王,建立西吴。1368年,在扫灭陈友谅、張士誠和方国珍等群雄勢力后,于当年农历正月初四日朱元璋登基称帝,国号大明,并定都應天府(今南京市),其轄區稱為京師,由因皇室姓朱,因此又稱朱明。後以「驅逐胡虜,恢復中華」為號召北伐中原,结束蒙元在中国的统治,丢失四百年的燕云十六州也被收回,最終消滅張士誠和方國珍等各地勢力,统一天下。明初天下大定,经过朱元璋的休养生息,社会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国力迅速恢复,史称洪武之治。朱元璋去世后,其孙朱允炆即位,但是在靖难之役中败于驻守燕京的朱元璋第四子朱棣。朱棣登基后遷都至順天府(今北京市),北平布政司升為京師,原京師改稱南京。至成祖朱棣时期,开疆拓土,又派遣鄭和七下西洋,国势达到顶峰,史称永乐盛世。其後的仁宗和宣宗时期仍然处于兴盛时期,史称仁宣之治。英宗和代宗時期,遭遇土木之变,国力中衰,经于谦等人抗敌,最终解除国家危机。宪宗和孝宗相继与民休息,孝宗力行节俭,减免税赋,百姓安居乐业,史称弘治中兴。武宗时期还爆发了南巡之争和寧王之亂。世宗即位后,引发大礼议之争,清除宦官和权臣势力后总揽朝纲,实现嘉靖中兴,并于屯门海战与西草湾之战中击退葡萄牙殖民侵略,任用胡宗宪和俞大猷等将领平定东南沿海的倭患。世宗驾崩后经过隆庆新政和嘉隆万大改革国力得到恢复,神宗前期任用张居正,推行万历新政,国家收入大增,商品经济空前繁荣、科学巨匠迭出、社会风尚呈现出活泼开放的新鲜气息,史称万历中兴。后经过万历三大征平定内忧外患,粉碎丰臣秀吉攻占朝鮮进而入明的計劃,然而因為国本之争,皇帝逐渐疏于朝政,史稱萬曆怠政,同时东林党争也带来了晚明的政治混乱。萬曆一朝成為明朝由盛轉衰的轉折期光宗继位不久因红丸案暴毙,熹宗继承大统改元天启,天启年间魏忠贤阉党祸乱朝纲,至明思宗即位後铲除阉党。然而因東林黨治國導致政治腐败以及连年天灾,导致国力衰退,最终爆发大规模民变。1644年,李自成所建立的大順军攻破北京,思宗自缢於煤山,明朝灭亡。隨後吴三桂倒戈相向,满清入主中原。明朝宗室立江南地区建立南明诸政权,被清朝統治者以「为君父报仇」为名各个歼灭,又击败各地农民军,直到1683年清朝攻占奉大明正朔的明郑台湾方止。 明代的核心領土囊括汉地,东北到外興安嶺及黑龍江流域,後縮為遼河流域;初年北達戈壁沙漠一帶,後改為今長城;西北至新疆哈密,後改為嘉峪關;西南临孟加拉湾,后折回约今云南境;曾經在今中国东北、新疆東部及西藏等地設有羈縻機構。不過,明朝是否實際統治了西藏國際上存在一定的爭議。明成祖時期曾短暫征服及統治安南,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明朝国土面积达到极盛,在东南亚设置旧港宣慰司等行政机构,加强对东南洋一带的管理。 明代商品经济繁荣,出现商业集镇,而手工业及文化艺术呈现世俗化趋势。根據《明实录》所载的人口峰值于成化十五年(1479年)达七千余万人,不过许多学者考虑到当时存在大量隐匿户口,故认为明朝人口峰值实际上逾亿,还有学者认为晚明人口峰值接近2亿。这一时期,其GDP总量所占的世界比列在中国古代史上也是最高的,1600年明朝GDP总量为960亿美元,占世界经济总量的29.2%,晚明中国人均GDP在600美元。 明朝政治中央废除丞相,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后来设置内阁;地方上由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分掌权力,加强地方管理。仁宗、宣宗之后,文官治国的思想逐渐浓厚,行政权向内阁和六部转移。同时还设有都察院等监察机构,為加強對全國臣民的監視,明太祖設立特務機構錦衣衛,明成祖設立東廠,明憲宗再設西廠(後取消),明武宗又設內廠(後取消),合稱「廠衛」。但到了后期出现了皇帝怠政,宦官行使大權的陋習,但决策权始终集中在皇帝手里,不是全由皇帝独断独行。有许多事还必须经过经廷推、廷议、廷鞫的,同时还有能将原旨退还的给事中,另到了明代中晚期文官集團的集體意見足以與皇帝抗衡,在遇到事情決斷兩相僵持不下時,也容易產生一種類似於「憲法危機」的情況,因此「名義上他是天子,實際上他受制於廷臣。」。但明朝皇權受制於廷臣主要是基於道德上而非法理上,因為明朝當時風氣普遍注重名節,受儒家教育的皇帝往往要避免受到「昏君」之名。皇帝隨時可以任意動用皇權,例如明世宗「大禮議」事件最後以廷杖朝臣多人的方式結束。 有学者认为明代是继汉唐之后的黄金时期。清代張廷玉等修的官修《明史》评价明朝为「治隆唐宋」、「遠邁漢唐」。.

新!!: 东干族和明朝 · 查看更多 »

海塔洪·塔西罗夫

海塔洪·塔西罗夫(Хайтахун Таширов,),东干人,吉尔吉斯斯坦集体耕作运动发起人之一,奥什州“克孜尔·沙尔克”(乌兹别克语,意为“红色东方”)集体农庄主席,“社会主义劳动英雄”头衔获得者(1951年,1957年)。.

新!!: 东干族和海塔洪·塔西罗夫 · 查看更多 »

新疆

#重定向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新!!: 东干族和新疆 · 查看更多 »

敦煌市

敦煌市位于中国甘肃省西北部,是酒泉市代管的一个县級市,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历来为丝绸之路上的重镇。以敦煌石窟及敦煌壁画而闻名天下,是世界文化遗产莫高窟和汉长城边陲玉门关及阳关的所在地。.

新!!: 东干族和敦煌市 · 查看更多 »

托克马克

托克馬克(吉爾吉斯語:Токмок;俄語:Токмак)是一個位於吉尔吉斯斯坦楚河州的北部的城市,2005年時有人口60,654人。托克馬克的海拔約816米,地理位置是北緯42度50分,東經75度17分。在城中可望见远处的皑皑的雪山。现今托克马克的居民多有東干人。在托克马克附近出土的斯基泰人的物品被送到了聖彼得堡與比什凱克的博物館裡。 托克马克位于吉尔吉斯斯坦与哈萨克斯坦的边界边上,北面是两者的界河楚河,托克马克距离吉尔吉斯斯坦首都比什凯克60公里。靠近楚河州现在的首府Chuy。是楚河州的一个区级行政单位,托克马克从2004年到2006年4月19日曾经是吉尔吉斯楚河州的首府。有土西鐵路通往吉尔吉斯斯坦首都比什凯克。城南为新建的工业区。.

新!!: 东干族和托克马克 · 查看更多 »

曼素子·王阿訇

曼素子·王阿訇(Манзус Ванахун,曼素子又译为满素孜、满苏子等,),东干族苏联士兵,参与了伟大的卫国战争,1943年在战场上牺牲,同年被追授苏联英雄。.

新!!: 东干族和曼素子·王阿訇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东干人东甘人東干東干族海外回族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