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在努力恢复Google Play商店上的Unionpedia应用程序
传出传入
🌟我们简化了设计以优化导航!
Instagram Facebook X LinkedIn

李神俊

指数 李神俊

李神俊(),名挺,小名提,字神俊,以字行,陇西郡狄道县(今甘肃省定西市临洮县)人,北魏辅国将军、荆州刺史兼都官尚书、泾阳昭子李佐的儿子,北魏、东魏的官员。.

目录

  1. 68 关系: 卢元明卫将军司徒吏部尚書大司農太常太昌外戚定西市宋国尚书仆射尔朱兆尔朱荣崔暹 (清河)中书侍郎中書監临洮县东魏并州 (太原)于右任仪同三司侍中刘芳 (南北朝)刑部尚书兴和 (年号)元季聪元继元懌光祿大夫前将军王诵 (南北朝)琅玡甘肃省狄道县盤瓠相州韩国 (战国)荥阳郑氏荆州 (古代)表字西安碑林博物馆骠骑将军高辛氏魏孝庄帝魏孝静帝魏孝武帝魏孝明帝郑严祖郑伯猷葛荣... 扩展索引 (18 更多) »

卢元明

卢元明(),字幼章,范阳郡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出自范阳卢氏北祖第三房,北魏散骑常侍、镇西将军、雍州刺史卢昶第五子。.

查看 李神俊和卢元明

卫将军

卫将军,西汉到南北朝将军名号之一。 卫将军位次三司(三公),掌京师的禁卫军及边疆防卫。与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皆位比公,秩万石,都是重要统兵将领。 汉文帝时始置卫将军,宋昌首任此职。因其掌领京师南北军,举足轻重,是禁军统帅。王莽时与更始将军、立国将军、前将军号为四将。以后与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均开府置官属,不但独掌禁兵,并且预闻政务。 三国时魏汉吴均置卫将军,魏制秩第二品。晋朝与南北朝时成为优礼大臣的虚号,以加大臣、重要州郡长官。晋代卫将军开府者为位从公,在诸名号大将军之上,多作为军府名号。东晋南朝尤为要重,以中书监、尚书令兼任,统兵出征。北魏初加卫大将军则次仪同三司。魏孝文帝太和年间,加卫大将军则位在太子太师之上,太和十七年(493年),定为一品下,太和二十三年(499年)改为二品。南梁、南陈改为镇卫将军。隋唐时废除。.

查看 李神俊和卫将军

司徒

司徒,中国、朝鮮、越南古代职官。西周始置,位次三公,与六卿相当,与司马、司空、司士、司寇并称“五官”,金文多作“司土”,与司马、司工(即司空)合称“三有司”。是管理土地、人民的官,与后世的户部尚书相当。春秋时沿置。 汉哀帝时丞相改称大司徒,东汉时改称司徒,成为三公之一。.

查看 李神俊和司徒

吏部尚書

吏部尚书,中國古代官名,六部中吏部的最高級長官,相當於今日的铨叙、人事部長、組織部長,雅称大冢宰,別名吏書、天官卿、六官之長。.

查看 李神俊和吏部尚書

大司農

大司農為中國古代官名,秦代時有治粟內史,掌理國家財政,至漢景帝時改名大農令,漢武帝時再改為大司農,為漢代九卿之一,其屬官有五個單位,各設一令一丞,其中太倉掌米穀庫儲,均輸掌物資供應,平準掌物使調節,都內管理國庫,籍田皇管皇帝躬耕事宜。此外後來漢武帝新設的鹽鐵專賣也歸大司農管理。曹魏司农王思宏作水碓,免归田里。 魏晉南北朝時,各朝亦多設大司農,以掌管財政事宜,地位重要,北魏時另設了太倉尚書分大司農之權,其後大司農只掌理管布帛和賦稅的單位。隋代以後此官改为司農寺卿。元代有設大司農司,但職掌已較為不同。 清代常雅稱戶部尚書為大司農。.

查看 李神俊和大司農

太常

太常,中国古代官名,掌宗庙礼仪。原名奉常,汉景帝中元六年(前144)改太常;也有认为西汉初年名为太常,汉惠帝改为奉常,汉景帝时恢复旧称。新朝王莽改名秩宗。东汉再次恢复为太常。 太常的主要职责,一是主管祭祀社稷、宗庙和朝会、丧葬等礼仪。祭祀时充当主祭人皇帝的助手。二是主管皇帝的寝庙园陵及其所在的县。由太常管理的诸陵县,被合称为太常郡。太常每月要巡视诸帝陵墓一次。汉代因太常事重职尊,其位列于诸卿之首。西汉时多以列侯任该职。由于该官涉及宗庙和典礼,在其位者动辄见咎。从汉武帝到西汉末,太常因过错而削爵免官的达二十余人。太常之秩为中二千石,有丞,并有太乐、太祝、太宰、太史、太卜、太医等十几个属官。东汉时省去十属官,任太常的人也不必为列侯,并多以名儒如桓荣、丁鸿等担任这一职务。另外,两汉时博士亦属太常。对博士和博士弟子的考核荐举,都由太常主持。所以太常又成为培养、拔擢通经学的官吏人才的一个重要机构(见太学)。 魏晋至明、清,历代太常职掌基本与汉同,改名为太常卿、太常寺卿(太常寺的主管长官)。唯属官博士及太乐、太史、太卜、太医,则先后分出,转属他司。太常遂成专掌祭祀、礼仪之官。.

查看 李神俊和太常

太昌

太昌(532年四月—十二月)是北魏孝武帝元修的第一個年号,歷時數月。.

查看 李神俊和太昌

外戚

外戚亦称外家、戚畹,指東亞古代社會中的君主(中國皇帝、日本天皇、越南君主、朝鮮國王、琉球國王等)的母族、妻族,即君主母親或妻娘家的人。.

查看 李神俊和外戚

定西市

定西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甘肃省下辖的地级市,位于甘肃省中部。市境北界兰州市、白银市,东接庆阳市、天水市,南邻陇南市,西临甘南州、临夏州。地处西秦岭山地与陇西黄土高原结合部,地势西高东低,主要地貌为高原丘陵。洮河自南向北流经市境西部,渭河发源于中部渭源县并东流出境。全市总面积1.96万平方公里,人口277.83万。定西为古代“丝绸之路”的重镇,省会兰州市的“东大门”,获中国特产之乡组委会审定命名为“中国马铃薯之乡”。.

查看 李神俊和定西市

宋国

宋国是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诸侯国,國君子姓,位于现在河南商丘和安徽淮北一带。.

查看 李神俊和宋国

尚书仆射

尚书仆射,尚书省的副官,尚书令为虚职后,尚书仆射成为尚书省的长官,唐朝初年和北宋后期成为名副其实的首席宰相。.

查看 李神俊和尚书仆射

尔朱兆

朱兆(),字萬仁,鮮卑名吐沒兒,北秀容川(今山西西北部經神池、五寨、保德縣之朱家川)人。.

查看 李神俊和尔朱兆

尔朱荣

朱荣(),字天宝,北秀容(今山西省忻州市忻府区)人,先世為契胡(或稱羯胡)部酋長,可能為鮮卑化的羯人。祖先居於爾朱川(今山西西北部流經神池、五寨、保德縣之朱家川),故以爾朱為姓氏,後為北魏权臣。.

查看 李神俊和尔朱荣

崔暹 (清河)

崔暹,字元钦,清河郡东武城(今山东省武城县西)人,出自清河崔氏。 崔暹世居荥阳、颍川之间。性情猛酷,很少有仁恕,奸猾好利,善事权贵。开始以秀才官至南兖州刺史,盗用官瓦,赃污狼藉,为御史中尉李平弹劾,免官。后来行豫州事,不久担任豫州刺史。因为派遣儿子析户,分隶三县,广占田宅,藏匿官奴,被御史中尉王显弹劾,免官。后来历任平北将军、瀛州刺史。依然贪暴如故。在州北出猎,单骑至乡村,问打水的农妇:刺史声誉如何?民妇说百姓何罪,反得癞儿刺史。崔暹默然而去。因为不称职被解还京。魏孝明帝时,武川镇反,诏崔暹为都督,隶属于大都督李同崇随军作战。违令战败,私逃回京师。贿赂元叉女妓园田,获免无罪。建义初年,死于“河阴之变”。赠司徒公、冀州刺史,追封武津县公。.

查看 李神俊和崔暹 (清河)

中书侍郎

中书侍郎,中书省的副官,帮助中书令管理中书省的事务。 中书侍郎在汉朝开始设置,称之为中书郎,魏晋时称之为通事郎。南北朝时,正式称为中书侍郎,设置四人。隋朝改名内史侍郎,隋炀帝设置二人。内史令空缺时,内史侍郎开始参与朝政。唐朝改回中书侍郎(7世纪60年代称西台侍郎,武周时期称内史侍郎、凤阁侍郎,开元初期称紫微侍郎)。唐代宗以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成为真正的宰相,常常以门下侍郎和中书侍郎同平章事为首席宰相。宋神宗元丰改制,以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右仆射兼中书侍郎为宰相。南宋复置参知政事,废除中书侍郎。元代中书省的副官称为中书丞相,明太祖废除。.

查看 李神俊和中书侍郎

中書監

中書監,中國古代官制。 三國魏始置。魏文帝改秘書令為中書監和中書令,中書監與中書令職務相等,但位次略高,魏文帝以劉放為中書監、孫資為中書令,同堂機密,詔命多出自劉放。至明帝時,中書監、中書令已成為實質上的宰相。晉朝、南北朝沿置。至隋代废监,中書監改稱內史令,置內史令两人,同为宰相,唐代沿設,职权同南北朝。.

查看 李神俊和中書監

临洮县

临洮县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甘肃省定西市下属的一个县,毗邻首府兰州市。县城北距兰州市100千米。由于黄河主要支流洮河穿境而过,注入刘家峡水库而得名。面积2851平方公里,多为黄土高山之地,2004年人口53万,主要有汉、回、藏等民族杂居。邮政编码730500。.

查看 李神俊和临洮县

东魏

東魏(534年-550年)是中國南北朝時期北方王朝之一,由鮮卑化漢人高歡擁立北魏孝文帝年僅十一歲的曾孫元善見為孝靜帝,並與宇文泰所掌控的西魏對立,建都邺,以高欢霸府「大丞相府」所在地晋阳为别都。.

查看 李神俊和东魏

并州 (太原)

#重定向 并州 (古代).

查看 李神俊和并州 (太原)

于右任

--右任(),陕西三原人,祖籍涇陽。原名伯循,字誘人,爾後以“誘人”諧音“右任”為名;别署“髾心”、“髯翁”,晚年自號“太平老人”。中華民國開國元勛之一。--右任早年係中國同盟會成員,民國成立之後長年在政府擔任高級官員,尤其擔任監察院院長長達34年,是歷史上在任最久的五院院長。同時也是中國近代知名的書法家。--右任長髯飄飄,是其一大特徵。.

查看 李神俊和于右任

仪同三司

#重定向 开府仪同三司.

查看 李神俊和仪同三司

侍中

侍中是中國的官職名稱,秦始置,之后很多朝代都有设立,但是其地位与职能有过很大的变化。.

查看 李神俊和侍中

刘芳 (南北朝)

刘芳(),北魏学者,彭城丛亭里(今江苏省徐州市)人,字伯文,一作伯支,号石经。魏宣武帝时中书令。.

查看 李神俊和刘芳 (南北朝)

刑部尚书

刑部尚书,中国古代官职,主要负责司法和牢狱,雅稱為大司寇、秋官卿。.

查看 李神俊和刑部尚书

兴和 (年号)

兴和(539年十一月—542年十二月)是東魏孝靜帝元善見的第三個年号,歷時3年餘。 《魏书》载:“冬十有一月癸亥,以新宫成,大赦天下,改元。”.

查看 李神俊和兴和 (年号)

元季聪

元季聪《李挺墓志铭》(),一名季葱《魏故侍中骠骑大将军使持节定州刺史常山文恭王(元邵)墓志铭》,小字舍利《魏故侍中司徒千□李公命妇高密长公主墓志铭》,中国南北朝北魏公主,魏孝文帝元宏的孙女,太傅、清河文献王元怿第三女,魏孝静帝姑母。 元季聪姐姐有元孟蕤、元仲蒨、安德公主。公主温良柔厚,谦虚谨密。永安二年(529年),除女侍中。先嫁给了卢氏,后来嫁给了李神俊。魏孝明帝时期,元季聪封为颖阳县主,后任女侍中。东魏孝静帝时期,追赠高密长公主。.

查看 李神俊和元季聪

元继

元继(,《魏书》本纪作卒于25日),字仁世,《魏故大丞相江阳王铭》魏道武帝拓跋珪后裔,南平安王拓跋霄的次子,北魏宗室、官员。.

查看 李神俊和元继

元懌

元怿(),字宣仁,河南郡洛阳县(今河南省洛阳市东)人,魏孝文帝元宏第四子,生母夫人羅夫人,北魏宗室、官员。.

查看 李神俊和元懌

光祿大夫

光祿大夫,中國、朝鮮半島、越南、琉球古代職官名。為君主近臣,依君主詔命行事。.

查看 李神俊和光祿大夫

前将军

前将军是中国古代武官职的一种,多见于两汉及三国时期。 据《后汉书》中的《百官一》篇所述,前将军位居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之后,与后将军,左将军,右将军同级。 著名的前将军有西汉时期的李广,三国时期蜀漢的关羽,魏国的夏侯惇(魏文帝曹丕称帝後,升为大将军)、张辽,和吴国的朱桓等。.

查看 李神俊和前将军

王诵 (南北朝)

王诵(),字国章,琅邪郡临沂县(今山东省临沂市)人,南齐尚书左仆射王奂之孙,给事黄门侍郎、东宫中庶子王融之子,北魏官员。.

查看 李神俊和王诵 (南北朝)

琅玡

古代写作琅邪(中古汉语拟音:/lɑŋ jia/,上古汉语拟音:/*raːŋ *laː/)今汉語拼音:láng yeˊ (IPA: /lɑŋ³⁵ i̯a³⁵/,粵音為「郎椰」(long4 je4),亦作琅琊、琅邪、瑯琊等,山东古地名,曾为琅玡国、琅玡郡,范围在青岛、临沂一带,青岛市黄岛区今有琅琊镇。安徽滁州因琅琊山而设琅琊区。.

查看 李神俊和琅玡

甘肃省

肃省,简称甘或陇,是中国的一个省份,位於中国西北地区、黄河上游,省会为兰州市。“甘肃”()因甘州(今张掖)与肃州(今酒泉)而得名。.

查看 李神俊和甘肃省

狄道县

道县,中国旧县名。古狄道长期为陇西郡治所。 秦穆公用由余之计,向西开拓,西戎八国臣服于秦,陇坻以西緜诸、绲戎、翟豲之戎,相继为秦所征服,并在当地设“县”、“道”管理。狄道就是狄人居住的地方。秦伐西戎后设置了邽县(今天水一带)、冀县(今甘谷县)、豲道(今武山县)、緜诸道(今天水)、狄道等。汉代设狄道县,故城在今甘肃省临洮县西南。《汉书·百官公卿表》说“县有蛮夷曰道”。南北朝及隋唐时,与成纪县同为陇西李氏祖籍而知名。 元朝时,属臨洮府。明朝,仍属臨洮府,为其治所。清朝乾隆三年(1738年),升狄道县为狄道州,属兰州府。民国初年,狄道州于1913年废为狄道县。狄道之名一直沿用至1929年1月,才改为临洮县。.

查看 李神俊和狄道县

盤瓠

,一作槃瓠,又稱為葫蘆狗《中國童話四月的故事》,漢聲出版社,是古代中國南方民族傳說中的神犬,為傳說中瑤族、畬族、輋族的祖先。.

查看 李神俊和盤瓠

相州

州可以指:.

查看 李神俊和相州

韩国 (战国)

韓國是中國战国七雄之一,也作乾国,出自晉國宗室,姬姓。後世历史學家將韩、魏、赵、秦、楚、燕与齐合称战国七雄。韩国国土主要包括今山西南部及河南北部,初都平陽(今山西临汾),灭郑国后则迁新郑(今河南郑州新郑)。.

查看 李神俊和韩国 (战国)

荥阳郑氏

荥阳郑氏,中国中古时代一个以荥阳郡为郡望的郑姓士族。 荥阳郑氏先祖可追溯到周宣王分封的郑国,郑国灭亡后以国为氏。东汉末年,以郑当时一脉的郑浑、郑泰等人为开始,逐渐发展为高门望族。北魏时与范阳卢氏、清河崔氏、太原王氏并称为四姓,唐朝荥阳郑氏有十个宰相。现代考古论证,河南省开封县境内的启封城外西侧有荥阳郑氏家族墓地。.

查看 李神俊和荥阳郑氏

荆州 (古代)

荊州,是中國古代的ㄧ個行政區劃,最早由漢武帝依據九州分區而設置。.

查看 李神俊和荆州 (古代)

表字

表字,又称字,是漢字文化圈傳統上在本名之外的一個正式代稱。通常基於禮貌性質,一般習慣間接性叫喚他人的表字而不直稱其本名,以表示客氣避免失禮(本名則可以是當事人自述或由尊長直稱)。 表字的取法,一般与本名意义相关。歷史上有些人的表字廣為人知,本名反而隱沒於世,稱為「以字行」,如:孟浩然,名浩,字浩然。.

查看 李神俊和表字

西安碑林博物馆

西安碑林博物馆,位于中国陕西省西安市三学街文庙旧址,是一座收藏、研究碑石墓志及其它古代石刻艺术品的博物馆。荟萃中国古代精美碑石艺术,石碑众多,犹如“碑林”,因此得名。碑林内有丰富的碑石墓志、石刻艺术以及文庙古代建筑的部分遗存。.

查看 李神俊和西安碑林博物馆

骠骑将军

骑将军,中国古代武官职。 汉武帝元狩二年起开始设置骠骑将军。元狩四年,令官阶、俸禄与大将军等同。东汉以后,各代都有延设,有时加 “骠骑大将军” 。隋朝和唐朝初年,改為府兵制下基層軍府主官,秩正四品。唐顯慶元年改為武散官名「驃騎大將軍」,宋初延之,政和年間廢,明武散階正二品初授「驃騎將軍」。.

查看 李神俊和骠骑将军

高辛氏

#重定向 嚳.

查看 李神俊和高辛氏

魏孝庄帝

魏孝莊帝元子攸(),字彦达,河南郡洛阳县(今河南省洛阳市东)人,魏献文帝拓跋弘之孙,彭城王元勰第三子,母親為王妃李媛華。孝莊帝是尔朱荣拥立的傀儡皇帝,最终被尔朱兆绞杀。.

查看 李神俊和魏孝庄帝

魏孝静帝

魏孝靜帝元善見(),河南郡洛阳县(今河南省洛阳市东)人,魏孝文帝元宏曾孫,清河文宣王元亶嫡子,母清河王妃胡智,南北朝時期東魏第一代也是唯一一代皇帝。.

查看 李神俊和魏孝静帝

魏孝武帝

魏孝武帝--,一说元脩(),字孝則,河南郡洛阳县(今河南省洛阳市东)人,魏孝文帝元宏之孙,廣平武穆王元懷第三子,母親是李氏,是北魏最後一位皇帝。.

查看 李神俊和魏孝武帝

魏孝明帝

魏孝明帝元诩(),河南郡洛阳县(今河南省洛阳市东)人,魏宣武帝元恪第二子,生母胡充华,是南北朝时期北魏的皇帝,在位13年。.

查看 李神俊和魏孝明帝

郑严祖

郑严祖(),荥阳郡开封县(今河南省开封市祥符区)人,出自荥阳郑氏北祖第六房,北魏平南将军、秘书监郑道昭长子,北魏、东魏官员。.

查看 李神俊和郑严祖

郑伯猷

郑伯猷(),荥阳郡开封县(今河南省开封市)人,出自荥阳郑氏北祖第二房,北魏、东魏官员。.

查看 李神俊和郑伯猷

葛荣

葛荣(),北魏河北农民起义首领。鲜卑族人。.

查看 李神俊和葛荣

邺城遗址

邺城遗址或称邺城,位于今河北省邯郸市临漳县境,由南北两座相连的城池组成(即邺北城、邺南城)。邺北城自东汉建安十八年(213年),由曹操在旧城基础上开始营造。是为曹魏五都之一。后为后赵、冉魏、前燕都城。东魏时,兴建邺南城。为东魏、北齐都城。 邺城主体位于河北省临漳县西南20公里的漳河北岸,在今河北省临漳城区20公里,距河南省安阳市主城区18余公里。遗址范围包括今河北省临漳县西南(邺北城、邺南城、铜雀台)和河南省安阳市东北(曹操高陵、西门豹祠)。1988年,以邺城遗址之名列入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今天邺城旧址附近,即临漳县及相邻的磁县和河南省安阳市安阳县交界处,还经常有重要的东汉與魏晋南北朝相关的考古學发现。.

查看 李神俊和邺城遗址

肆州

肆州,中国古代的州。 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年)置,治所在今山西省忻州市西北,宣武帝时移治九原城(今山西省忻州市)。辖境相当于今山西省淖沱河、牧马河流域。北周大象元年(579年)移治广武县(今代县西南)。隋朝开皇五年(585年)改为代州。 Category:北魏的州 Category:东魏的州 Category:北齐的州 Category:北周的州 Category:隋朝的州 Category:山西的州 Category:忻州行政区划史.

查看 李神俊和肆州

雍州

雍州,可以指:.

查看 李神俊和雍州

陇西郡

陇西郡,是一个中国古代的郡,其范围历史上有显著变化,秦漢時轄地範圍較大,一度包括今甘肅省南部和東南部的天水、蘭州等地區,是古絲綢之路必經之地,地處渭水上游,地理位置很重要,兵家必爭之地。秦初置三十六郡時,隴西是其中之一,秦漢時郡治在狄道(今甘肅省臨洮縣南),三國時後遷到襄武縣(今甘肅省隴西縣東南),唐時改隴西郡為渭州,隴西郡之名從此消失,郡治襄武縣保留了隴西之名,成為隴西縣。金、元時改名鞏昌府,民國以後改名隴西縣。李白、李淵、李廣均出自隴西郡。.

查看 李神俊和陇西郡

李宝 (北魏)

#重定向 李宝 (敦煌公).

查看 李神俊和李宝 (北魏)

李伯钦

李伯钦(),陇西郡狄道县(今甘肃省定西市临洮县)人,是北魏使持节、安南将军、怀相荆秦四州刺史兼都官尚书、泾阳昭子李佐的长子。.

查看 李神俊和李伯钦

李佐 (北魏)

李佐(),字季翼,陇西郡狄道县(今甘肃省定西市临洮县)人,北魏镇北将军、敦煌宣公李宝第四子,北魏官员。.

查看 李神俊和李佐 (北魏)

李翻

李翻(),字士举,小字--,陇西郡狄道县(今甘肃省定西市临洮县)人,凉武昭王-李暠-第六子,李谭、李歆、李让、李愔、李恂、李豫、李宏、李眺、李亮的兄弟。.

查看 李神俊和李翻

李遵

李遵可以指:.

查看 李神俊和李遵

李暠

涼武昭王李暠(),字玄盛,小字長生,陇西郡狄道县(今甘肃省定西市临洮县)人,是李昶的遺腹子,十六國時期西涼的建立者。自稱是西漢將領李廣之十六世孫。李暠的后代形成了陇西李氏的镇远将军房、平凉房、武阳房、姑臧房、敦煌房、仆射房和绛郡房,唐朝皇室和诗人李白亦稱李暠為其先祖。天宝二年(743),唐玄宗追尊李暠为兴圣皇帝。.

查看 李神俊和李暠

李柬

李柬(),字休贤,陇西狄道(今甘肃省临洮县)人,是凉武昭王-李暠-的玄孙,西凉骁骑将军、祈连酒泉晋昌三郡太守李翻的曾孙,北魏使持节、侍中、都督西垂诸军事、镇西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领护西戎校尉、沙州牧、并州刺史、敦煌宣公李宝的孙子,北魏使持节、安南将军、怀相荆秦四州刺史兼都官尚书、泾阳昭子李佐的儿子,李伯钦、李遵、李神俊、李儁公的兄弟。 李柬被郡里任命为功曹,因为父亲李佐去世而离职,终身不吃酒肉,屏客独居在家乡。魏孝明帝初年,司空、任城王元澄称道李柬的德操志尚,以李柬为参军事,不久李柬转任司徒外兵参军,历任任城郡、济北郡二郡太守。魏孝庄帝初年,李柬转任镇远将军、济州刺史。李柬去世后,朝廷赠予安北将军、殿中尚书、相州刺史。李柬的儿子李经官至司徒谘议参军、行豫州事,兴和初年,定以妖言之罪被赐死。.

查看 李神俊和李柬

李斯

李斯()。楚國上蔡(今河南省上蔡縣西南方)人,是秦朝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和書法家。李斯曾任秦朝左丞相,司馬遷著《史記》,將李斯和趙高併寫於《李斯列傳》,或說其字通古。 李斯,早年为上蔡郡的小吏,负责掌管文书,后和韓非师从荀子學習帝王之術,後來都成為诸子百家中法家學說的代表人物。李斯学成后进入秦国,为秦相文信侯吕不韦的舍人,文信侯很赏识李斯,任他做郎官。后劝说秦王政攻灭东方六国,被任命为长史。秦王政采纳其计谋,遣谋士持金玉游说关东六国,离间各国君臣,又任命其为客卿。秦王政十年(前237年)由于韩国水工郑国以修筑渠道为名来到秦国做间谍,秦王下令驱逐六国客卿。李斯上《谏逐客书》阻止,被秦王政所采纳,不久官至廷尉。在秦滅六國之戰的事业中起了较大作用。 秦统一天下后,李斯与丞相王绾、御史大夫冯劫等议定尊秦王政称号为皇帝。李斯主张郡县制,反对分封制;又主张焚毁民间所收藏诸子百家之书。李斯还参与了秦朝诸多制度建设,对后世影响深远。秦始皇死后,李斯为保身,与赵高陷害秦始皇长子公子扶苏,立秦始皇幼子胡亥为皇帝,后被赵高所害,诛灭三族。.

查看 李神俊和李斯

李思约

李思约(),名叔俭,字思约,以字行,陇西狄道(今甘肃临洮县)人,是凉武昭王-李暠-的六世孙,北魏敦煌宣公李宝的曾孙,李佐的孙子,李俊公的儿子。 李思约于皇建二年(561年)被征辟为奉朝请,河清二年四月十二日(563年5月19日)在晋阳去世,虚岁三十三,五月二十七日(563年7月3日)葬于邺城西十五里。其墓志全名《齐故奉朝请李思约墓志并铭》,墓志高58厘米,宽57厘米,志文22行,满行23字。.

查看 李神俊和李思约

梁武帝

梁武帝萧衍(),字叔达,小字练儿。南兰陵--人(今江苏常州市武进区西北)。南北朝時代南梁開国皇帝,廟號高祖。 萧衍是南齐宗室,亦是蘭陵蕭氏的世家子弟,出生在秣陵(今南京),父亲蕭順之是齐高帝的族弟,封临湘县侯,官至丹阳尹。母张尚柔。萧衍受過良好的儒家教育,本人私德也很好,也不太注重個人生活享受。南齐中兴二年(502年),齐和帝被迫禅位于萧衍,南梁建立。萧衍在位时间長达48年,在南北朝皇帝中名列第一。.

查看 李神俊和梁武帝

汲郡

汲郡,西晋时设置的郡。 泰始二年(266年)置,治所在汲县(今河南省卫辉市西南)。属司州。辖境相当今河南省卫辉、新乡、辉县、获嘉、修武等市县地。其后治所、辖境屡有变迁。隋朝初年废。大业及唐天宝、至德时曾改卫州为汲郡。西晋初太守王宏曾在此开辟荒地五千余顷。 Category:西晋的郡 Category:五胡十六国的郡 Category:北魏的郡 Category:东魏的郡 Category:北齐的郡 Category:北周的郡 Category:隋朝的郡 Category:唐朝的郡 Category:河南的郡 Category:新乡行政区划史 Category:焦作行政区划史.

查看 李神俊和汲郡

沙苑之役

沙苑之役指的是在南北朝时期的東、西魏之间第二場大戰。 东魏天平四年(537年)十月,东魏丞相高欢為一雪小關(今陝西潼關南禁谷)之敗,亲率二十万军队至蒲津(今山西永濟縣一帶)攻討西魏,志在為竇泰復仇。十月進抵洛水之南的許原,威逼長安。西魏帝派遣宇文泰前来迎击。 当时宇文泰的军队不满万人,軍隊備有三日糧食,以輕騎渡渭河至北岸的沙苑(今陝西大荔南),距高歡大軍60里安營。此時宇文泰採李弼之計,列陣於渭曲,又命將士將武器藏於蘆葦中,等候聞鼓聲而起。高歡遣東魏兵至,見西魏兵少人乏,於是兵馬輕敵冒進,一時行伍亂次。宇文泰乘東魏軍輕敵不為行列,李弼、趙貴伏兵頓起,李弼的鐵騎橫擊東魏主力,將高歡大軍截為兩段,在沙苑一举击溃东魏军队,俘虜7萬人,繳獲鎧仗18萬件,高歡連夜跨駱駝逃往黃河西岸。宇文泰命令將士每人在戰場上植柳樹一株,以示慶賀。西魏升宇文泰為柱國大將軍,增邑五千戶,參戰的其他十二名將領也進爵增邑。 凭借这场以弱胜强的伏擊戰,宇文泰既巩固了建立不久的西魏政权,确立了东西魏割据的局面,同时也巩固了自己在西魏政权的主宰地位,为之后北周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沙苑之战后东魏不再能随意侵入关中,东西魏的主战场转为河东(山西)和河南。.

查看 李神俊和沙苑之役

温子昇

溫子昇(),字鵬舉,濟陰郡冤句县(今山東菏澤)人。他是北魏代表作家之一,名列北朝“三才”。.

查看 李神俊和温子昇

曲阳县

曲阳县在中国河北省西部、太行山东麓,为古北岳恒山所在地,故又称恒州,现为保定市下辖的一个县。县政府驻恒州镇中路。.

查看 李神俊和曲阳县

亦称为 李挺。

邺城遗址肆州雍州陇西郡李宝 (北魏)李伯钦李佐 (北魏)李翻李遵李暠李柬李斯李思约梁武帝汲郡沙苑之役温子昇曲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