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在努力恢复Google Play商店上的Unionpedia应用程序
传出传入
🌟我们简化了设计以优化导航!
Instagram Facebook X LinkedIn

魏孝静帝

指数 魏孝静帝

魏孝靜帝元善見(),河南郡洛阳县(今河南省洛阳市东)人,魏孝文帝元宏曾孫,清河文宣王元亶嫡子,母清河王妃胡智,南北朝時期東魏第一代也是唯一一代皇帝。.

目录

  1. 34 关系: 南北朝天平 (东魏)天保 (北齐)夸吕容华嫔宇文泰崔季舒中国君主列表东魏北齐元亶元修元象元懌元景植荀济西魏高皇后 (東魏孝靜帝)高欢高洋高湛高澄魏孝明帝魏孝文帝胡宁胡智邺城遗址永熙 (北魏)河南公主 (元亶之女)河南省河南郡洛阳县洛阳市文襄敬皇后

  2. 524年出生
  3. 552年逝世
  4. 北魏皇帝

南北朝

南北朝(420年—589年北朝始於439年北魏滅北涼,統一北中國北方開始,南朝始於420年劉宋建立開始;南北兩朝在589年隋灭陳為止。)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時期,由420年刘裕篡东晋建立劉宋開始,至589年隋滅南陳為止,上承兩晉、五胡十六國、下接隋朝。因為南北兩勢长时间对立,所以稱南北朝。南朝(420年—589年)包含宋、齐、梁、陈等四朝与陈同时存在的西梁一般不算在内。;北朝(439年—581年)包含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等五朝。 由于军权转移,南朝皇族主要出身于寒門或庶族鄒紀萬(1992年):《中國通史魏晉南北朝史》第一章〈魏晉南北朝的政治變遷〉,第71頁。。初期經濟逐渐恢复,但由於戰略錯誤與北朝军力強盛,使得疆界逐次南移。皇帝與宗室為了皇位時常血腥鬥爭。南梁在梁武帝在位期間國力改善,使國力再度強盛,晚年國家糜爛,侯景之乱使南朝实力大减,并四分五裂,獨霸政局的僑姓世族完全崩潰。雖由南陳的陈文帝統一南朝,但國力大跌,包括現在四川在內的西部大片原屬南梁領土被西魏佔領,南陳只能依長江抵禦北朝。北朝承繼五胡十六国,為胡漢融合的新興朝代。北魏皇室為鮮卑族,漢族官員受五胡文化影響,鮮卑皇室也受到漢文化的薰陶,彼此通婚。北魏被北方的柔然牽制,直到較友好的突厥并吞柔然後才全力對付南朝。後期在六镇之乱和农民暴动之后造成实力大衰。北魏分裂成東魏及西魏後,不久分別被北齊及北周取代。北齊主要由六鎮集團組成,初期军力強盛。最後藉由宇文泰开创的北周關隴集團,吞并政治日趋腐败的北齊。此時統一中國的天平已朝向北周傾斜。周武帝去世後,漢人楊堅掌握朝廷,通过授禅北周静帝建立隋朝,经营八年之后,發兵灭南陳統一中國。 北朝戰爭不斷、各阶级對立严重,而南朝經濟持續成長、局势比較穩定,出現元嘉之治與永明之治等治世。中原人口自黃巾之亂和永嘉之乱后就开始南移,为南方帶來大量勞動力與先进的生產技術。江南的繁荣,使得中國的經濟重心南移萬繩楠(1994年):《魏晉南北朝史論稿》第十一章〈南朝時代歷史的變化與發展〉,第266頁。。在文化方面,乱世为思想自由提供沃土肥壤,提出務實求治和無君論等觀點,在文學、藝術、科技等方面,開創出獨到的見解與理論。玄學、佛教與道教都很興盛。其中佛教帶動石窟的發展,敦煌莫高窟、麦积山石窟、雲岡石窟與龙门石窟名揚後世。对外交流也很兴旺,东到日本和朝鮮半島,西到西域、中亚、西亚(埃兰沙赫尔),南到东南亚與印度。 南北朝初期仍是世族政治,社會階層分為世族、齊民編戶、依附人及奴隸鄒紀萬(1992年):《中國通史魏晉南北朝史》第二章魏晉南北朝的社會形態,第101頁。。世族擁有大量不需付稅的依附人從事生產與作戰,影響朝廷的稅收。雖然南朝皇帝仍然需要主流世族的擁護,不過也扶持寒門以平衡政治勢力,並且在南梁時出现了科舉制度的萌芽。南朝世族因為長期安逸而逐漸衰退,在侯景之亂後徹底崩潰。北朝胡人缺乏中原政治的經驗,所以重用漢人世族,引起雙方的文化採借,久之形成文化混合,以北魏孝文帝的漢化運動最盛。混合的過程產生激烈的思想衝突、政治鬥爭或種族衝突,例如六镇之乱、北齊的排漢運動《顏氏家訓》提到:「齊朝有一士大夫,嘗謂吾曰:「我有一兒,年已十七,頗曉書疏,教其鮮卑語及彈琵琶,稍欲通解,以此伏事公卿,無不寵愛,亦要事也。」。而北周建立關中本位政策,融合鮮卑及漢文化以消除胡漢隔閡《中國文明史第四卷魏晉南北朝上冊》第一章政治發展大勢,第69頁。。在隋朝統一天下後,開創出具開放性和包容性的隋唐帝國。.

查看 魏孝静帝和南北朝

天平 (东魏)

天平(534年十月—537年十二月)是東魏孝靜帝元善見的第一個年号,歷時3年餘。.

查看 魏孝静帝和天平 (东魏)

天保 (北齐)

天保(550年五月—559年十二月)是北齊文宣帝高洋的第一個年号,歷時9年餘。 天保十年十月废帝高殷即位沿用。.

查看 魏孝静帝和天保 (北齐)

夸吕

夸吕,(535年-591年)即慕容夸吕,隋書稱呂夸,吐谷渾第十八任統治者,他為伏連籌兒子,是第一个自称可汗的吐谷渾首領,居伏俟城,在青海湖西十五里。虽有城郭而不居,恒处穹庐,随水草畜牧。其地,东西三千里,南北千余里。官有王、公、仆射、尚书及郎中、将军之号。在位期間為541年-591年,多次入侵中原,西魏将济南王元匡的孙女广乐公主嫁给夸吕为妻。北周在576年、隋朝在581年给与反击,吐谷渾受到重创。.

查看 魏孝静帝和夸吕

容华嫔

容华嫔,姓慕容氏,东魏妃嫔,魏孝静帝的容华。 容华嫔是吐谷浑可汗夸吕堂妹。魏孝武帝永熙三年(534年),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吐谷浑与西魏毗邻,双方时战时和。吐谷浑从东魏兴和二年(540年)开始,多次借道柔然,与首都在邺都(今河北省临漳县)的东魏通使结好。武定三年(545年)二月庚申,吐谷浑王夸吕以其从妹嫁给孝静帝,以备后庭,为容华嫔。随后,东魏济南王元匡的孙女广乐公主嫁与夸吕为妻。.

查看 魏孝静帝和容华嫔

宇文泰

宇文泰(),字黑獭(一作黑泰),代郡武川县(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武川县)人,鲜卑宇文部后裔,漢化鮮卑人,北朝西魏權臣,也是北周政權的奠基者,掌權22年。后追尊为文王,庙号太祖,武成元年(559年)追尊为文帝。.

查看 魏孝静帝和宇文泰

崔季舒

崔季舒(),字叔正,博陵郡安平县(今河北省衡水市安平县)人,北齊官吏。 父崔瑜之,北魏時官鴻臚卿。生性明敏,“涉獵經史,長於尺牘”,歷官參軍、黃門侍郎,監視孝靜帝元善見的行動,孝靜帝與高澄飲酒時,自稱為朕,高澄就怒罵道:“朕,朕,狗腳朕!”並令季舒打孝靜帝三拳。崔季舒向高澄報告薛寘书之妻元氏甚美,高澄將元氏騙入府內予以奸淫,元氏斥責高澄人面兽心。崔季舒将她移送廷尉府治罪,廷尉陆操以無罪釋之。武定七年(549年)八月初八这天,高澄至邺城,邀请崔季舒、陈元康、杨愔等人在北城东柏堂住所,密谋篡位。官至總監內作。好医术。北齊後主武平四年(573年)与張雕、刘逖、封孝琰、裴澤、郭遵等谏止后主前往晉陽,被誅以謀反。.

查看 魏孝静帝和崔季舒

中国君主列表

以下按照朝代不同列舉中國君主,也可以參見右表。.

查看 魏孝静帝和中国君主列表

东魏

東魏(534年-550年)是中國南北朝時期北方王朝之一,由鮮卑化漢人高歡擁立北魏孝文帝年僅十一歲的曾孫元善見為孝靜帝,並與宇文泰所掌控的西魏對立,建都邺,以高欢霸府「大丞相府」所在地晋阳为别都。.

查看 魏孝静帝和东魏

北齐

北齊(550年—577年)是中国北朝之鲜卑化汉人政权。550年6月9日(庚午年五月戊午日),由文宣帝高洋取代东魏建立,建國號齊,建元天保,遷都鄴城,以晉陽為別都。史稱北齊或後齊,以別於南齊。以皇室姓高,又稱高齊。北齊歷經文宣帝高洋、廢帝高殷、孝昭帝高演、武成帝高湛、后主高緯、幼主高恆六帝,577年被北周消滅,共享國二十八年。 幼主高恆時期,北周在北周武帝的统治下日渐兴盛,而北齐则衰落。577年北周統一北方,北齊滅亡。北齊滅亡後,境内的士族大多遷到關中,成为北周臣民。 三年後北周外戚楊堅篡位,建國號隋並南下滅陳結束中原自魏晉南北朝長達四百年的分裂局面。.

查看 魏孝静帝和北齐

元亶

元亶(),字子亮,河南郡洛阳县(今河南省洛阳市东)人,魏孝文帝元宏之孙,相国、清河文献王元怿长子,北魏宗室、官员。.

查看 魏孝静帝和元亶

元修

#重定向 魏孝武帝.

查看 魏孝静帝和元修

元象

元象(538年正月—539年十一月)是東魏孝靜帝元善見的第二個年号,歷時近2年。 在538年正月,发现了巨大的象,因而改元元象。.

查看 魏孝静帝和元象

元懌

元怿(),字宣仁,河南郡洛阳县(今河南省洛阳市东)人,魏孝文帝元宏第四子,生母夫人羅夫人,北魏宗室、官员。.

查看 魏孝静帝和元懌

元景植

元景植(),名宝建,字景植,以字行,河南郡洛阳县(今河南省洛阳市东)人,魏孝文帝元宏曾孙,相国、清河文宣王元亶之子,元魏宗室、官员。.

查看 魏孝静帝和元景植

荀济

荀济,字子通,颍川(治今河南禹州)人。 祖先是颍川人,世代寓居江左。荀济本來和梁武帝萧衍是布衣之交,经常说如果萧衍真要造反,我将起兵讨伐他。萧衍當官後,荀济不服气,說“会楯上磨墨作檄文。”梁武打算殺他,荀济遂奔魏。官至侍講大臣。因参预谋杀高澄,被烹杀。.

查看 魏孝静帝和荀济

西魏

西魏(535年-557年)是中國魏晉南北朝時期中的北朝的一個地方政权,是由鮮卑人宇文泰擁立北魏孝文帝元宏的孫子元宝炬為帝,與高歡所掌控的東魏對立,建都長安。至557年被北周取代,總止經歷兩代三帝,享國二十二年。 在整個西魏統治時期,一直都由權臣宇文泰以霸府的形態控制著政權,在他努力下,北方經濟逐漸恢復,人民安居樂業,而且屢勝東魏。.

查看 魏孝静帝和西魏

高皇后 (東魏孝靜帝)

#重定向 高皇后 (東魏).

查看 魏孝静帝和高皇后 (東魏孝靜帝)

高欢

歡,勃海郡蓨县人(今河北衡水市景县),鲜卑化汉族,鲜卑名賀六渾,为北魏、東魏權臣,也是北齐政权的奠基者。追尊為「神武帝」。.

查看 魏孝静帝和高欢

高洋

#重定向 齐文宣帝.

查看 魏孝静帝和高洋

高湛

#重定向 齐武成帝.

查看 魏孝静帝和高湛

高澄

澄(),字子惠,北魏、东魏权臣高欢之子,父亲死后,任大丞相。北齐追尊为文襄帝。.

查看 魏孝静帝和高澄

魏孝明帝

魏孝明帝元诩(),河南郡洛阳县(今河南省洛阳市东)人,魏宣武帝元恪第二子,生母胡充华,是南北朝时期北魏的皇帝,在位13年。.

查看 魏孝静帝和魏孝明帝

魏孝文帝

魏孝文帝元--(),本姓拓跋,是北魏献文帝拓跋弘的长子,北魏第七位皇帝(471年9月20日—499年4月26日在位),後改姓「元」,在位28年,卒年33岁,其所推行的孝文帝改革,以漢化運動為主體,俗稱孝文漢化,其改革措施有利于缓解民族隔阂和阶级矛盾,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发挥积极作用。雖然因推動漢化急進而最終導致六鎮起義及北魏滅亡,卻為北朝的胡漢融合作出貢獻。 孝文帝去世后,庙号高祖,谥号孝文皇帝。.

查看 魏孝静帝和魏孝文帝

胡宁

胡宁(),江苏宿迁人,中国理论物理学家。.

查看 魏孝静帝和胡宁

胡智

胡智,中国南北朝东魏孝静帝元善见的生母,清河王元亶的夫人,胡宁的女儿,灵太后的堂侄女。 520年,元亶的父亲元怿被元乂谋害而死,灵太后除掉元乂之后,将堂侄女胡智嫁给元亶。从元善见出生年份推测,胡智与元亶成婚当在元乂死之前。其子元景植墓志中所记手足:河南长公主、冯翊长公主、元威、元谦四人,是否为其所生,已不可考。.

查看 魏孝静帝和胡智

邺城遗址

邺城遗址或称邺城,位于今河北省邯郸市临漳县境,由南北两座相连的城池组成(即邺北城、邺南城)。邺北城自东汉建安十八年(213年),由曹操在旧城基础上开始营造。是为曹魏五都之一。后为后赵、冉魏、前燕都城。东魏时,兴建邺南城。为东魏、北齐都城。 邺城主体位于河北省临漳县西南20公里的漳河北岸,在今河北省临漳城区20公里,距河南省安阳市主城区18余公里。遗址范围包括今河北省临漳县西南(邺北城、邺南城、铜雀台)和河南省安阳市东北(曹操高陵、西门豹祠)。1988年,以邺城遗址之名列入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今天邺城旧址附近,即临漳县及相邻的磁县和河南省安阳市安阳县交界处,还经常有重要的东汉與魏晋南北朝相关的考古學发现。.

查看 魏孝静帝和邺城遗址

永熙 (北魏)

永熙(532年十二月—534年十二月)是北魏孝武帝元修的第三個年号,歷時2年。.

查看 魏孝静帝和永熙 (北魏)

河南公主 (元亶之女)

河南长公主,为南北朝东魏公主。父親清河文宣王元亶,母親胡智。 河南长公主的祖父是元怿,曾祖父是孝文帝元宏。河南长公主嫁给了崔祖昴。崔祖昴是颍川郡人,担任散骑常侍、光禄勋、武津县开国公。.

查看 魏孝静帝和河南公主 (元亶之女)

河南省

河南省简称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一级行政区,省会郑州市。其大部分土地位于黄河中下游以南地区,故名河南。河南地处中国中部,承东启西,古称天地之中,被视为中国之处而天下之枢,是中国经济自东向西梯次推进发展的中间地带,以河南省为主体的中原经济区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版块,以河南省为核心的中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源头和核心组成部分。河南地势西高东低,北部、西部、南部分别分布着太行山、伏牛山、桐柏山和大别山,中部和东部为大面积的冲积平原,西南部为南阳盆地。黄河穿北境而过,淮河水系和海河水系以及汉水的支流丹江也流经河南。全省面积16.7万平方公里,面积排名全国第17位。人口9480万,仅次于广东和山东位列第三位。2015年全省生产总值3.7万亿元,位居第五位。.

查看 魏孝静帝和河南省

河南郡

河南郡,是中國古代的一個郡級行政區,舊稱三川郡(古土文物作「叁川郡」),又曾改稱河南尹,唐朝以後由洛州、河南府所取代,「河南郡」名稱走入歷史。.

查看 魏孝静帝和河南郡

洛阳县

洛阳县,中国古旧县名。 秦朝置雒阳县,治所在今河南省洛阳市东北。为三川郡治所。西汉改三川郡为河南郡,雒阳仍为郡治。东汉、三国曹魏、西晋皆以此为都。曹魏改洛阳县。北魏孝文帝迁都至此,东魏迁都邺,改洛阳县为宜迁县,旧城遂废。 隋朝大业元年(605年),于河南县营建新洛阳城,唐朝贞观六年(632年)洛阳县迁至洛阳城从善坊。此后一直为河南郡、河南府、金昌府、河南路附郭县之一。1948年县城析置洛阳市。1955年撤县,分别划归洛阳市及孟津、偃师、宜阳三县。 Category:曹魏县份 Category:晋朝县份 Category:南北朝县份 Category:隋朝县份 Category:唐朝县份 Category:五代十国县份 Category:北宋县份 Category:金朝县份 Category:元朝县份 Category:明朝县份 Category:清朝县份 Category:中华民国河南省县份 Category:已撤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河南省县份 Category:洛阳行政区划史 Category:孟津县 Category:宜阳县 Category:偃师市 Category:1千纪建立的行政区划 Category:1955年廢除的行政區劃.

查看 魏孝静帝和洛阳县

洛阳市

洛阳市(,邮政式拼音:Loyang)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河南省下辖的地级市,位于中原地区,中国四大古都之一,现为河南省及中原城市群的副中心城市。是丝绸之路起点,隋唐大运河的中心城市,也是国务院认定的首批24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2011年被联合国授予“世界文化名城”称号。洛阳自夏朝开始,前后有十三个正统朝代以其为都,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最早、建都政权数量最多、持续建都时间最久的都城,拥有5000年文明史、3000年建城史和1500年建都史。仰韶曙光,夏商肇基,周制礼乐,两汉文章,魏晋风流,南北融合,隋唐盛世,宋金兵戈,洛阳城在历史的长河中数度兴废,活跃在文明中心长达数千年,与国家与民族的命运始终相依。 洛阳位于洛水之北,水之北乃谓“阳”,故名洛阳,又称雒阳、洛邑、雒邑、京洛和洛城,因境內有伊、洛两水,也称伊洛。洛阳地处中原,境内山川纵横,西依崤山,由函谷关通关中平原,东临嵩岳,北靠太行与黄河之险,南望伏牛、熊耳,有“河山拱戴,形势甲于天下”之说。洛阳以其四面环山、八关都邑的地理优势,成为历代帝王青睐之所;也因其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居中位置,成为古往今来的水陆交通要地。 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是中华文明的主要发源地。“中国”一词最初便是指古代洛阳地区。沿洛水自东向西的洛河两岸,于不足30公里的范围内,分布着夏都斟鄩、商都西亳、东周王城、汉魏洛阳故城和隋唐洛阳城五大都城遗址,人称“五都贯洛”。都城遗址分布之密集,联系之密切,时间跨度之大,举世罕见。 现代的洛阳以龙门石窟、白马寺和关林等历史名胜,牡丹、水席、杜康酒等传统文化,以及二里头遗址、汉魏洛阳故城和隋唐洛阳城等国家大遗址而闻名,被誉为「千年帝都,牡丹花城」。洛阳有三项六处世界文化遗产,其遗产数量在中国城市中仅次于北京。洛阳有5A级景区四项五处,位居全国地级市前列。洛阳是首批经中国国务院批准的享有地方立法权的13个较大的市之一,重要的工业城市和优秀旅游城市,也是首批中国创新型试点城市,中原经济区和中原城市群的副中心城市。洛阳全境总面积15,230平方公里,现下辖八县一市六区,截止2015年,洛阳市中心市区建成面积达209平方公里。根据中国国务院2012年批准的《洛阳市城市总体规划》,到2020年,中心城区人口达到285万人,中心城区面积将达614平方公里,逐步把洛阳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生态友好、特色鲜明的现代化城市。2016年,国务院相继批复《洛阳市城市轨道交通第一期建设规划》、设立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洛阳片区,千年古都又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查看 魏孝静帝和洛阳市

文襄敬皇后

文襄敬皇后(),河南郡洛阳县(今河南省洛阳市东)人,魏孝文帝元宏曾孙,清河文宣王元亶之女,追尊齐文襄帝高澄夫人。.

查看 魏孝静帝和文襄敬皇后

另见

524年出生

552年逝世

北魏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