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在努力恢复Google Play商店上的Unionpedia应用程序
传出传入
🌟我们简化了设计以优化导航!
Instagram Facebook X LinkedIn

李-恩菲爾德步槍

指数 李-恩菲爾德步槍

李-恩菲爾德步槍(Lee-Enfield)也译李恩飞步枪是1895年至1956年英軍的制式手動步槍,有大量衍生型,亦是英聯邦國家的制式裝備,包括加拿大、紐西蘭、澳大利亞及印度。 李-恩菲爾德步槍發射.303 British口徑彈藥,取代了英軍早期的Martini-Henry、Martini-Enfield及Lee-Metford步槍,其後在1956年被L1A1 SLR取代,但部份英聯邦國家中仍有裝備,李-恩菲爾德步槍共生產了逾1千7百萬支。.

目录

  1. 90 关系: 加拿大印度印度支那戰爭古巴革命史奈德步槍堑壕战大英帝國太平洋奧克蘭孟加拉国解放战争安大略省中印边境战争中国抗日战争中正式步枪东南亚希腊内战布尔战争布倫輕機槍三八式步枪伊朗大使館包圍戰伦敦德國聯邦國防軍後座力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北非國共內戰國民解放軍冷战兩腳架勒貝爾M1886步槍皇家香港軍團(義勇軍)火药福克蘭戰爭租借法案空军第一次中东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中东战争第二次布尔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精密國際AW狙擊步槍缅甸美國爱尔兰内战爱尔兰共和军爱尔兰独立战争瑞典軍事博物館非洲馬來亞緊急狀態香港警務處... 扩展索引 (40 更多) »

  2. 英國二戰步兵武器

加拿大

加拿大(英语、法语:Canada,IPA读音:(英)(法))为北美洲国家,西抵太平洋,东至大西洋,北滨北冰洋,东北方与丹麦领地格陵兰相望,东部与圣皮埃尔和密克隆相望,南方及西北方与美国接壤。加拿大的领土面积达998万平方公里,为全球面积第二大国家。加拿大素有「枫叶之国」的美誉,渥太华为该国首都。 加拿大在1400年前即有原住民在此生活。15世纪末,英国和法国殖民者开始探索北美洲的东岸,并在此建立殖民地。1763年,当七年战争结束后,法国被迫将其几乎所有的北美殖民地割让予英国。在随后的几十年中,英国殖民者向西探索至太平洋地区,并建立了数个新的殖民地。1867年7月1日,1867年宪法法案通过,加拿大省、新不伦瑞克、新斯科舍三个英属北美殖民地组成加拿大联邦,其中加拿大省分裂为安大略和魁北克。在随后100多年里,其它英属北美殖民地陆续加入联邦,组成现代加拿大。 加拿大是实行聯邦制、君主立憲制及議會制的國家,由十个省和三个地区组成,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為國家元首及加拿大君主,而加拿大總督為其及政府的代表。加拿大是双语国家,英语和法语为官方语言,原住民的語言被認定為第一語言。由於位於高緯度地廣人稀,该国是世界上擁有多元化種族及文化的國家,也是移民為主的国家,约五分之一的国民出生于境外,近年來移民大部分來自亞洲。 得益於豐富的自然資源和高度發達的科技,加拿大是富裕、经济发达的国家。以国际汇率计算,加拿大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全世界排名第十六,人类发展指数排名第十。它在教育、政府的透明度、自由度、生活品质及经济自由的都名列前茅。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是联合国、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北美空防司令部、七大工業國組織、二十国集团、英联邦、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及太平洋岛国论坛的成员。.

查看 李-恩菲爾德步槍和加拿大

印度

印度共和国(भारत गणराज्य,;Republic of India),通称印度(भारत;India),是位于南亚印度次大陆上的国家,印度面积位列世界第七,印度人口众多,位列世界第二,截至2018年1月印度拥有人口13.4亿,仅次于中国人口的13.8亿,人口成長速度比中國還快,预计近年将交叉。是亚洲第二大也是南亚最大的国家,面积328万平方公里(实际管辖),同时也是世界第三大(购买力平价/PPP)经济体。 印度并非单一民族及文化的国家。印度的民族和种族非常之多,有“民族大熔炉”之称,其中印度斯坦族占印度总人口的大约一半,是印度最大的民族。印度各个民族都拥有各自的语言,仅宪法承认的官方语言就有22种之多,其中印地语和英语被定为印度共和国的联邦官方语言,并且法院裁定印度没有国语。英语在印度非常流行,尤其在南印地位甚至高于印地语,但受限于教育水平,普通民众普遍不精通英语。另外,印度也是一个多宗教的国家,世界4大宗教其中的佛教和印度教都源自印度。大部分印度人信仰印度教。伊斯兰教在印度也有大量信徒,是印度的第二大宗教,信教者约占印度的14.6%(截至2011年,共有约1亿7千7百万人)。伊斯兰教是在公元8世纪随着阿拉伯帝国的扩张而传播到印度的。公元10世纪后,北印的大多数王朝统治者都是信奉伊斯兰教的,特别是莫卧儿王朝。印度也是众多正式和非正式的多边国际组织的成员,包括世界贸易组织、英联邦、金砖五国、南亚区域合作联盟和不结盟运动等。 以耕种农业、城市手工业、服务业以及其支撑产业为主的部分行业已经相对取得了进展。除了民族文化与北方地形的丰富使印度旅游业颇受欢迎之外,由于时差,大批能说英语的人才也投入外包行业(即是外国企业把客户咨询,电话答录等等服务转移到印度)。另一方面,宝莱坞电影的文化输出在英语圈乃至全球的影响力不亚于世界主流。同时印度还是很多专利过期药物的生产地,以低价格提供可靠的医疗。近年来,印度政府还大力投资本国高等教育,以利于在科学上与国际接轨,例如自主太空研究、南亚半岛生态研究等等。印度最重要的贸易伙伴是美国、欧盟、日本、中国和阿拉伯联合酋长国。.

查看 李-恩菲爾德步槍和印度

印度支那戰爭

印度支那戰爭(越南語:Chiến tranh Đông Dương),是指1947年至1979年發生於印度支那半島上的戰爭。以越南為主,牽涉到老撾、柬埔寨等東南亞多國。包括以下幾場戰爭。.

查看 李-恩菲爾德步槍和印度支那戰爭

古巴革命

古巴革命是一場推翻古巴獨裁者富爾亨西奧·巴蒂斯塔的革命,最後由以菲德爾·卡斯特羅為首的革命組織七二六運動在1959年1月取得勝利。之後所建的政府從外交中立逐渐走向激进,最终建立了西半球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 这场革命后古巴采取了新形式的外交,也预示着古巴开启了干预他国军事冲突的时代,如介入安哥拉内战和尼加拉瓜革命,并极大地改变了古巴与美国的关系。虽然古巴与美国在近年来有努力改善双边关系的势头,但2015年美国仍对古巴实施贸易禁运。.

查看 李-恩菲爾德步槍和古巴革命

史奈德步槍

史奈德-恩菲爾德(Snider-Enfield)是由英國皇家輕武器工廠(RSAF Enfield)配合雅各·史奈德(Jacob Snider)設計的側面裝彈式槍機研製的一種單發步槍,發射.577史奈德彈。本槍為英國史上第一種發射類似現代子彈的制式步槍,為了節省成本加快大量裝備而追近早被制式化的普魯士的德萊賽針發槍,英軍透過轉換工具把1853年型恩菲爾德步槍改裝成史奈德樣式的步槍,並一直服役到1871年,然後被馬提尼-亨利步槍(Martini-Henry)所取代。而英屬印度的軍隊則裝備至十九世紀未期才把史奈德步槍完全淘汰。.

查看 李-恩菲爾德步槍和史奈德步槍

堑壕战

堑壕战(又稱戰壕戰或壕溝戰)利用低于地面,并能够保护士兵的戰壕進行作戰。参战双方都有固定的防线。当双方火力大大提高,移动力和通讯系统却没有多大改进时,堑壕战就会开始。美國南北戰爭(1861年至1865年)和日俄战争(1904年至1905年)都出现堑壕战,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西线战场 的堑壕战造成了最多的伤亡。.

查看 李-恩菲爾德步槍和堑壕战

大英帝國

#重定向 大英帝国.

查看 李-恩菲爾德步槍和大英帝國

太平洋

太平洋是地球上五大洋中面积最大的洋,面積1.813億平方公里,它從北極海一直延伸至南極洲,其西面为亞洲、大洋洲,東面为美洲,覆蓋着地球約46%的水面及約32%的總面積,比地球上所有陸地面積加起來還要大。赤道将太平洋分為北太平洋及南太平洋。北面連接白令海峽,南面則以南緯60度為界。 位于北太平洋西侧的马里亚纳海沟是地球最深的位置。海沟最大深度为海平面下 。 太平洋之名稱起源自拉丁文「Mare Pacificum」,意為「平靜的海洋」,由航海家麥哲倫命名。受雇于西班牙的葡萄牙航海家麥哲倫於1520年10月,率領5艘船從大西洋找到了一個西南出口(麥哲倫海峽)向西航行,經過38天的驚濤駭浪後到達一個平靜的洋面,他因稱之為太平洋。.

查看 李-恩菲爾德步槍和太平洋

奧克蘭

多個城市和地位的中文音譯為奧克蘭:.

查看 李-恩菲爾德步槍和奧克蘭

孟加拉国解放战争

孟加拉国解放战争(বাংলাদেশের স্বাধীনতা যুদ্ধ,转写:Mukti Judhho;Bangladesh Liberation War)或作孟加拉国独立战争、巴基斯坦内战,包括1971年印巴战争,是指发生于1971年3月26日至12月16日,东巴基斯坦(即今天的孟加拉國)和印度对抗西巴基斯坦(即今天的巴基斯坦)的戰爭。持续时间9个月,最後孟加拉脫離巴基斯坦独立。.

查看 李-恩菲爾德步槍和孟加拉国解放战争

安大略省

安大略省(英语、法语:Ontario),簡稱安省,位于加拿大的東部,面積約100萬平方公里,加拿大的首都渥太华也在安大略省。安大略是加拿大人口最多的省份,根據2015年7月統計数据显示,安大略人口大約有1379萬。.

查看 李-恩菲爾德步槍和安大略省

中印边境战争

中印边境战争(Sino-Indian War,भारत-चीन युद्ध Bhārat-Chīn Yuddh)是1962年10月20日至11月21日发生在中国和印度之间的一场边境战争。在中国也被称为中印边界自卫反击战。 中国与印度的边界约2000公里,分西、中、东三段。这场战争在西段和东段同时进行,又以东段由印度实际控制的“”(中国称为“藏南地区”)为主战场。由于战场处于高海拔地区,環境惡劣,雙方都有后勤補給困难的問題。中國在取得胜利目標後即撤回,印度则重新佔領絕大部分中印爭議地區,兩國皆宣布勝利。这场战争给印度造成了很大的阴影,并影响着中印关系的深入发展,并且对中苏和中美关系的走向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查看 李-恩菲爾德步槍和中印边境战争

中国抗日战争

中國抗日战争,即日本侵华战争,史稱八年抗戰,中国共产党在2017年改稱十四年抗戰。国际上又称第二次中日战争(日中戦争),指20世纪初期大日本帝国與中華民國之間發生的戰爭,為第二次世界大戰東亞戰事的主要部分,中日戰場主要位于中國境內,同時也包括缅甸北部等鄰接地區。戰爭时间若从1941年12月9日中华民国對日正式宣戰算起僅有四年;自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七七事變)算起则有八年,且宣戰文告中亦有「之前四年餘神聖抗戰」一句,因此有「八年抗戰」之稱;而若從1931年9月18日的九一八事變算起,至1945年8月20日日本投降則歷時十四年。 1931年9月18日,日軍發動九一八事變,在100天內佔領整個中國東北地區。1932年1月2日,中华民国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蔣中正發表演講,指陳宣戰之弊害。同年3月1日,日本帝國參謀本部及關東軍在東建立一新政權,定名為「满洲国」。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不久华北沦陷,中日全面开战。 1941年12月8日,日本艦隊突襲太平洋美海軍基地珍珠港,太平洋其他地區日軍亦四出攻擊,美國、英國與日本互相宣戰,中國亦正式對日本宣戰並及德國、意大利。 1943年11月,中、美、英三国元首發表《开罗宣言》,要求战後日本归还自1895年占领中国的所有领土。1945年7月26日美、英與中国對日本发出波茨坦公告,重申開羅宣言,命日本無條件投降。同年8月14日,日本天皇敕令,保證實行波茨坦公告規定之條件;9月9日,日本中國派遣軍總司令岡村寧次向中國陸軍總司令何应钦投降,中日战争告終。 中國戰場在於二次世界大戰中有顯著影響,使超過百萬的日軍主力被牽制在中國而無法北攻西伯利亞及調派軍隊支援太平洋及印度洋的戰事,減輕了英美兩國的作戰壓力;南進澳洲阻斷盟軍印度洋石油供應鏈的計畫也以失敗告終,間接促使了:一、蘇联在歐陸戰線的战局逆轉,並在大戰結束前夕使紅色勢力進佔東亞。二、美國南洋戰場的反攻以及英美在中東北非的戰事變得順利。.

查看 李-恩菲爾德步槍和中国抗日战争

中正式步枪

中正式步槍,為德國毛瑟“标准型步枪”(Mauser 1924年式步枪)的中華民國授權生產版本,使用7.92×57mm尖頭毛瑟步槍彈。1935年由鞏縣兵工廠(兵工署第十一廠)生產,成為國民革命軍的制式步槍。後來逐漸取代各兵工廠生產的漢陽八八式步槍。 分类:二战步兵武器.

查看 李-恩菲爾德步槍和中正式步枪

东南亚

东南亚是亚洲的一个地區,由中国以南、印度以東、新幾內亞以西與澳洲以北的國家組成,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才出现的一个新的地区名称。東南亞分為兩個區域,陸域為中南半島,包括柬埔寨、寮國、緬甸、泰國、越南與馬來半島,海域大致為馬來群島,包括东马来西亚、汶莱、東帝汶、印度尼西亚、菲律賓、聖誕島、新加坡。不過,東南亞國家往往也被西方學者和傳媒納入东亚的範圍。此區地處板塊交界,地震與火山活動頻繁。 台灣在歷史文化上則因臺灣原住民與菲律賓、印尼等其他東南亞國家同屬南島語系,人種上屬馬來人種,血液成分亦與東南亞較相近;地理上則位處東北亞與東南亞交接的東亞島弧中心位置。而可能因此有時會被視為東南亞的一部分。印度的安達曼和尼科巴群島也是如此,七姐妹州如曼尼普爾邦有時亦然。 南岛民族与马来裔占主导位置,区域内居民多信奉伊斯蘭教与佛教,其它如基督宗教,包括印度教與泛靈論相關宗教等都可以在此区域内发现。印尼是全球穆斯林最多的国家,泰国则是世界最大的佛教国家。 除了新成立的东帝汶以外,區域內十国组成了东南亚国家联盟(即「东--盟 」或「 亚细--安」)組織。.

查看 李-恩菲爾德步槍和东南亚

希腊内战

希腊内战(ο Eμφύλιος Πόλεμος,拉丁化:o Emfýlios Pólemos)于1946年持续至1949年,是希腊王国政府领导之希腊国民军与希腊共产党(KKE)领导之希腊民主军之间的战争。其中,希腊国民军得到英国及美国支持;希腊民主军则得到南斯拉夫、阿尔巴尼亚及保加利亚的支持,其参与人员大多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反抗纳粹德国与法西斯意大利的游击队成员。内战最终以希腊民主军被击败而告终。希腊内战为1943年起希腊国内政治势力严重左右分化的结果,因二战结束前夕轴心国军队撤离诱导至权力真空而集中爆发。 希腊内战是冷战开端时期的武装冲突之一,自战争之初便得到英军之干涉,为战后世界范围内西方盟国与共产主义敌对之缩影,亦为冷战代理战争之先例。1947年起,美国受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驱使亦对希腊内战加以干涉。而社会主义阵营内部对于希腊问题则发生分歧,苏联最高领导人约瑟夫·斯大林依英苏百分比协定决定不干涉,而南斯拉夫领导人铁托则坚持派军支援希腊民主军作战Robert Service, Comrades!: A History of World Communism by Robert Service (2007) pp 266-68——此分歧亦为苏南冲突埋下祸根。 希臘內戰初期,共产黨與以左派為主的希臘民主軍及其前身希臘解放軍佔盡優勢,共产党不但控制希臘大部分領土,也打敗了多股零星軍事勢力。不過隨著蘇英美勢力的介入,加上南斯拉夫鐵托政權的干涉,新成立的政府軍则日益壯大。相對的,希臘民主軍力量卻日漸分散。1946年至1949年間,英美援助的政府軍完成整备,將頹勢逐渐挽回。1949年10月,無法獲得南斯拉夫及蘇联襄助的希臘民主軍終於在阿爾巴尼亞境內承認失敗,並宣布停火。 1949年,希臘內戰雖然表面上停火,但卻嚴重造成經濟問題和政治分裂,此種情況,直至1970年代才日趨改善。這場內戰的結果讓希臘在當時走上與東南歐社会主义國家不同的發展道路,成為唯一一個沒被赤化並接受馬歇爾計畫的東南歐國家,也成為美國在冷戰時期在巴爾幹半島上對抗蘇聯勢力的重要盟國之一。.

查看 李-恩菲爾德步槍和希腊内战

布尔战争

布尔战争,是英国与南非布尔人建立的共和国之间的战争。历史上一共有两次布尔战争,第一次布尔战争发生在1880年至1881年,第二次布尔战争发生在1899年至1902年。.

查看 李-恩菲爾德步槍和布尔战争

布倫輕機槍

布倫輕機槍又稱布朗輕機槍(Bren),旧译勃然机枪,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英國軍隊的輕機槍。布倫輕機槍經過苛刻的測試,良好的作戰能力使得它的使用範圍十分廣泛。與美國的白朗寧自動步槍一樣,能夠提供壓制和支援火力。.

查看 李-恩菲爾德步槍和布倫輕機槍

三八式步枪

三八式步槍(日語:三八式歩兵銃;さんぱちしきほへいじゅう,Sanpachi-shiki hohei-juu)為手動步槍,日本陆军於日俄戰爭同年(1905年,明治38年)正式采用为制式武器,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三八式步槍在中國一向俗稱為三八大蓋,由於其槍機上有一個随枪机連動的以及机匣上刻有“三八式”字样而得名。.

查看 李-恩菲爾德步槍和三八式步枪

伊朗大使館包圍戰

伊朗大使館包圍戰(Iranian Embassy siege),也称为伊朗大使馆人质事件或者伊朗驻英大使馆人质事件,指1980年4月30日至5月5日發生於英國倫敦、六名武裝男子攻佔南肯辛頓地區的事件。 武装分子挟持了26人,包括大使馆工作人员、游客和一名警官。武装分子是伊朗阿拉伯斯坦解放民主革命阵线成员,他们要求释放在英国的阿拉伯囚犯和要求安全的离开。很快英国政府答复,不许可他们的要求,随后进行了武力包围。在接下来几天,警方和武装分子的谈判中答应了部分要求,如在英国媒体上广播武装分子的要求,随后5名人质被释放。 第六日,被围困的武装分子因为他们的要求的得不到进一步的回应愈发沮丧。当夜,他们杀死一名人质,并将尸体从使馆抛出。因此,英国政府下令特种空勤团(SAS)进行突袭以武力解救人质。SAS士兵从屋顶绳降下来,从窗户强行突入。17分钟的解救行动中,余下的人质被解救,6名武装分子5人被击毙。在事件之后,SAS遭受质询,他们没必要打死其中两人,但是最后SAS被证明没有任何不当行为。被抓获的武装分子在英国被起诉,判处27年监禁。 随后1980年开始的两伊战争转移了人们的视线,但是通过这次行动SAS进入公众视线也为当时的撒切尔夫人巩固了政治声誉。SAS在随后因为此次行动收到众多的入隊申请,以及外国政府进行交流合作的请求。 本事件發生時,美國駐伊朗大使館人質危機仍處於膠著狀態。 直到1993年,在突袭行动中被烧毁的大使馆才被重新修缮开放。.

查看 李-恩菲爾德步槍和伊朗大使館包圍戰

伦敦

伦敦(London;)是英国的首都,也是英國和欧洲最大的城市。位于泰晤士河流域,于公元50年由罗马人建立,取名为伦蒂尼恩,在此后两个世纪内为这一地区最重要的定居点之一。伦敦的历史核心区伦敦城仍旧维持其中世纪的界限,面积,2011年人口为8,072,为全英格兰最小的城市。自19世纪起,“伦敦”一称亦用于指稱围绕这一核心区开发的周围地带。这一城区集合构成大伦敦行政区(与伦敦区覆盖区域相同) ,由伦敦市长及伦敦议会管辖伦敦市长与伦敦市市长非同一概念;后者为伦敦市法团领导者,即伦敦城的管辖者。。 伦敦亦是一个全球城市,名列紐倫港世界三大國際都會之一。在文艺、商业、教育、娱乐、时尚、金融、健康、媒体、专业服务、研究与发展、旅游和交通方面都具有显著的地位,同时还是全球主要金融中心之一,根据计算方式不同,为全球国内生产总值第五或第六大的都市区由于对城市界限的定义、人口的规模、汇率的变化及产出的计算方式不同,城市都市区GDP的排名可能有一定的差别。伦敦和巴黎在总经济产出方面大致规模相近,由此第三方的不同估计对于第五和第六大城市GDP的排列可能不同。麦肯锡全球研究所2012年的报告估计伦敦全市2010年的GDP为US$7,518亿,巴黎则为$7,642亿,由此两市分别为第六和第五。普华永道2009年11月发布的报告称,根据购买力平价计算,2008年伦敦的GDP为US$5,650亿,巴黎则为US$5,640亿,分别为第五和第六。麦肯锡的研究中伦敦人口为1,490万,巴黎则为1,180万,而普华永道的研究中伦敦人口为859万,巴黎992万。伦敦亦是全球文化首都之一,还是全球国际访客数量最多的城市,根据客流量计算则拥有全球最为繁忙的城市机场系统。伦敦拥有43所大学,其高等教育机构密集度在全欧洲最高。2012年,伦敦成为史上首座三次举办现代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城市。 伦敦的人口和文化十分多样,在大伦敦地区内使用的语言就超过300种。这一区域2015年的官方统计人口为8,673,713,为欧盟中最大城市,人口占全英国的12.5%。伦敦的城市区为欧盟第二大,根据2011年普查其人口达到9,787,426,仅次于巴黎。其都市区为欧洲最大,人口达13,614,409,而大伦敦政府则称伦敦都市区的总人口为2,100万。1831年至1925年间,伦敦为世界最大的城市。 有四项世界遗产位于伦敦,分别为:伦敦塔;邱园;威斯敏斯特宫、威斯敏斯特教堂和圣玛格丽特教堂;以及格林尼治历史区(其中的皇家天文台为本初子午线、0°经线和格林尼治标准时间所经之地)。其他著名景点包括白金汉宫、伦敦眼、皮卡迪利圆环、圣保罗座堂、伦敦塔桥、特拉法加广场和碎片大厦。伦敦亦是诸多博物馆、画廊、图书馆、体育运动及其他文化机构的所在地,包括大英博物馆、国家美术馆、泰特现代艺术馆、大英图书馆以及40家西区剧院。伦敦地铁是全球最古老的地下铁路网络。.

查看 李-恩菲爾德步槍和伦敦

德國聯邦國防軍

聯邦國防軍(Bundeswehr)是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的武装部隊,由陸軍、海軍、空軍三大軍種及基础军(後勤、防諜、憲兵等支援部隊)、中央醫療軍(軍醫部隊)兩大跨軍種部隊組成。.

查看 李-恩菲爾德步槍和德國聯邦國防軍

後座力

後座力,通常是指槍炮發射時產生的瞬間後退力量。 後退動量相等於槍的質量乘上槍後退的速度。後座力所生的能量是可以利用動量守恆定律算出來,不過一般都是採直接測量。 小口徑武器的後座力通常由射手的身體吸收,非手持重型武器的後座力則由搭載底座承受。.

查看 李-恩菲爾德步槍和後座力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North Atlantic Treaty Organization,縮寫为NATO;Organisation du Traité de l'Atlantique Nord,縮寫为OTAN),简称北约组织或北约,是歐洲及北美洲國家为实现防卫合作而建立的国际组织。1949年3月18日,美国、英國及法國公开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于同年4月4日在美国华盛顿签署《北大西洋公约》后正式成立。为与以前苏联为首的东欧集团国成员相抗衡。及至苏联解体,华沙条约组织宣告解散,北约就成为一个地区性防卫协作组织。北约的最高决策机构是北约理事会。理事会由成员国国家元首及政府高層、外长、国防部长组成。总部设在比利時的布鲁塞尔。最新成员蒙特內哥羅于2017年6月5日加入,至此北约总共有跨域欧洲和北美的29个国家组成。北約軍事開支占世界國防開支的70%,成员国国防开支占该国GDP的2%左右。 公约第5条规定成员国受到的攻擊一旦被确认,其他成员国将作出即时反應。该条款被理解为各国部队将自动参战,并不再次需要各国政府的参战授权。但这一條條款在九一一事件之前,一直都未有動用過 。北约曾协助反海盗行动(counter-piracy operations),在联合国要求下打击亚丁湾、非洲之角和印度洋的海盗,并在2011年根据联合国安理会1973号决议将利比亚上空设为禁飞区。.

查看 李-恩菲爾德步槍和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北非

与撒哈拉以南非洲相对,北非即非洲大陆北部地区,习惯上为苏丹热带草原以北广大区域,一般包括下列国家和地区:.

查看 李-恩菲爾德步槍和北非

國共內戰

#重定向 国共内战.

查看 李-恩菲爾德步槍和國共內戰

國民解放軍

利比亞國民解放軍,前身為利比亞人民軍,為利比亞全國委員會所屬的武裝力量。利比亞人民軍是於2011年、以推翻利比亞強人穆阿邁爾·卡扎菲上校為目標而組成,並於同年五月改名為為國民解放軍。國民解放軍成員多為缺乏作戰經驗的平民,以及部分由利比亞政府軍投誠而來的官兵;平民們在開赴戰場前曾受過短期軍事訓練。.

查看 李-恩菲爾德步槍和國民解放軍

冷战

冷戰(Cold War)指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以美國及英國為首的--、與以蘇聯為首的--之間长达半世纪的政治對抗。一般认为,冷战始于1947年美国提出“杜鲁门主义”,结束于1989年苏东剧变。在二戰結束後,原先結盟對抗納粹德國的美國及蘇聯成為世界上僅有的兩個超級大國,但兩國持有不同的經濟和政治體制:美國及其他北約成员国为資本主義陣營,而蘇聯及其他华约成员国則为社会主义阵营,兩方也因此展開了數十年的對立。冷戰的名稱來自於雙方從未正式交戰的特點,因為在冷戰期間,美蘇雙方所持有的大量核武器,為兩國帶來相互保證毀滅能力。 在數十年的冷戰中,雙方的關係和冷戰的激烈性也不斷變化。重大的幾次衝突事件包括了第二次國共內戰(1946年—1949年)、柏林封鎖(1948年—1949年)、朝鲜战争(1950年—1953年)、第二次中東戰爭(1956年)、古巴飛彈危機(1962年)、越南战争(1959年—1975年)、蘇聯-阿富汗戰爭(1979年—1989年)、蘇聯擊落大韓航空007號班機(1983年)、以及北約優秀射手演習(1983年)等等。他們透過軍事的結盟、戰略部隊的佈署、對第三國的支援、間諜和宣傳、科技競爭(如太空競賽)以及核武器和傳統武器的軍備競賽來進行非直接的對抗。美蘇兩方在許多第三世界的國家進行了一系列政治和軍事的衝突,包括了拉丁美洲、非洲、中東、和東南亞地帶。為了減緩核戰爭的風險,兩方曾在1970年代試圖以緩和政策減緩軍事對立。 從1980年代開始美國就在總統隆納·雷根政府的執政下,對蘇聯發起了一系列外交、軍事和經濟上的攻勢和施壓,再加上社会主义阵营本身的經濟發展陷入了嚴重的停滯,因此,在1980年代中期,蘇聯在新任蘇共中央總書記戈巴契夫的領導下,實施了經濟改革(1987年)和開放政策(1985年)。然而東歐國家從蘇聯獨立的傾向卻只增不減,尤其以波蘭的團結工聯最為突出。種種壓力累積之下,戈巴契夫在1989年停止了對東德的支援,導致了蘇聯旗下的衛星國,在數週內一一脫離,令蘇聯最後在1991年年底徹底解體,資本主義反共陣營取得勝利。在冷戰結束後,美國成為了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冷戰使當時無數國家的命運和人民的生活都發生重大改變,留下的影響更有不少存留至今。此外冷戰中的核戰爭和間諜戰、高科技軍備等成分也成為了大眾文化常見的題材。.

查看 李-恩菲爾德步槍和冷战

兩腳架

兩腳架可用於機槍、自動步槍、突擊步槍和狙擊步槍及其他裝有長槍管的槍械上,以提高準確度及穩定性,當中全自動的輕機槍及通用機槍大部份都內置兩腳架,同時亦對應三腳架及車用射架。 大部份槍械中兩腳架一般安裝在護木下方,亦有些扣在槍管下方,但腳架接觸槍管會影響射擊時的準確度。近代的步槍更可通過戰術導軌加裝可拆式兩腳架。.

查看 李-恩菲爾德步槍和兩腳架

勒貝爾M1886步槍

勒貝爾M1886(法語:Fusil Lebel Modèle 1886)或勒貝爾步槍(法語:Fusil Lebel)是法國於1886年推出的栓式步槍,由上校研製。該槍運用了由開發的,亦是史上第一種無煙火藥槍械。勒貝爾步槍的出現意味著那些使用黑火藥的槍械已過時,各國亦開始改為專注於研製和採購發射無煙火藥的槍械。其中以德國相繼開發出更加實用的和Gew 98步槍作為回應。 勒貝爾步槍發射8×50毫米的全全屬外殼步槍子彈,載彈量為8發,並以內置管狀彈倉供彈,然而由於這種彈倉並不適合裝填尖頭步槍子彈,後期的手動步槍大多改用固定盒狀彈倉供彈。為了配合管狀彈倉的設計,該槍也採用了獨特的槍機系統,但由於後期的栓式步槍均採用盒狀彈倉設計所以鮮有被其他步槍採用。除此之外,勒貝爾步槍還可配備一種長針型的重劍式刺刀以應付白刃戰。在1887年,該槍被法國軍隊列裝為制式步槍,並參與了多次對外戰爭,當中更包括第一次世界大戰及第二次世界大戰。 在一戰期間,法軍曾打算以Mle 1917半自動步槍大量取代勒貝爾步槍。然而,士兵們卻普遍認為此槍過於笨重和太長,因此並不容易在戰壕內操作和保養。基於這些問題,法軍一直都未能找到合適的替代品以取代勒貝爾步槍。而在1936年推出的MAS-36步槍亦因生產進度太慢並不能滿足軍隊,所以直至法國被納粹德國佔領之前,勒貝爾步槍仍舊為法軍的主力步槍。當中有少量的步槍更被納粹德國繳獲使用,並以Gewehr 301 (f)的名義在軍隊和人民衝鋒隊中服役。 直至1920年停產前,勒貝爾步槍一共被法國的國營兵工廠生產了約2,880,000枝。 而在二戰過後的一些衝突中仍能找到勒貝爾步槍的身影。.

查看 李-恩菲爾德步槍和勒貝爾M1886步槍

皇家香港軍團(義勇軍)

皇家香港軍團(義勇軍)(英文: Royal Hong Kong Regiment (The Volunteers),縮寫:RHKR(V))亦稱皇家香港軍團(英文: Royal Hong Kong Regiment,縮寫:RHKR)或者香港義勇軍、義勇軍(英文:The Hong Kong Volunteers),於1854年成立,隸屬於香港政府,行動則由駐港英軍指揮,為第48啹喀步兵旅下轄其中一個單位,配備輕型武器的陸軍輕裝備偵察兵團。是一支基本由志願兼職之香港市民組成之部隊,維持香港安定和提高市民歸屬感。於1995年9月解散。.

查看 李-恩菲爾德步槍和皇家香港軍團(義勇軍)

火药

火藥,又名黑火藥,是一種早期的炸藥,直到17世纪中叶都是唯一的化学爆炸物。火药一般由硫磺、木炭和硝石(硝酸鉀)混合而成,其木炭是作为燃料,而硫磺和硝石作为氧化剂。由于火药的燃烧特性和能大量产生气体和热量,火药被广泛用作枪械中的发射药和煙火中的。 学术界一般认为火药发明于7世纪的中国,是中国术士为炼制而得到的副产品。Jack Kelly Gunpowder: Alchemy, Bombards, and Pyrotechnics: The History of the Explosive that Changed the World, Perseus Books Group: 2005, ISBN 978-0-465-03722-3, ISBN 978-0-465-03722-3: pp.

查看 李-恩菲爾德步槍和火药

福克蘭戰爭

#重定向 马岛战争.

查看 李-恩菲爾德步槍和福克蘭戰爭

租借法案

租借法案(Lend-Lease Program)是美國國會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通過的一項法案,目的是在美國不捲入戰爭的同時,為同盟國提供戰爭物資,因租借法案使得美國成為名副其實的「民主兵工廠」。 1939年9月納粹德國入侵波蘭,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正式爆發;歐洲各國重新整軍經武,面臨了軍備青黃不接的艱困時期。雖然美國可以提供世界各國需要的武器,但是因美國中立法限制有很多嚴格的但書;一般所知的就有得以現款或貴金屬,不得以貸款方式採購(),運輸手段也有相當多的規範。美國總統羅斯福對於軸心國的侵略態度採取了一些遊走在灰色地帶的政策對應,如1940年,開始用有價交換的方式及時供給大英帝國各領土極需護航用的驅逐艦;而後來羅斯褔的立場也日趨明顯,1940年12月29日的爐邊談話節目中已充分表露他將採取的手段;他強調美國應以生產更多的武器成為英國的後盾,並販售給英國及加拿大,也就是民主兵工廠談話。 雖然孤立主義者批評羅斯福總統的政策將會將美國帶入戰爭,但民意風向確實因德國擴張而鬆動;1941年2月初由蓋洛普公司實施的民調顯示,有54%的美國人認為英國需要租借法案、22%的人反對總統的民主兵工廠理念、15%的人有但書性的支持。而後租借法案在同月於參眾議院開始審理,2月9日在眾議院投票通过,在1941年3月11日生效,為第1776號案,授權美國總統「售賣、轉移、交換、租賃、借出、或交付任何防衛物資,予美國總統認為與美國國防有至關重要之國家政府」;法案最初授權總統借出不多於13億美元的物資。羅斯福總統隨即任命小愛德華·斯特蒂紐斯成立租借法案管理辦公室。在3月法案生效時,可使用國家僅包括大英國協,4月中華民國開始納入,10月接受蘇聯運用此法案採購物資。 租借法案改變了原來軍事物資需要現金交易的慣例,亦改變了原來「中立國」的意義。小羅斯福總統在1941年10月即以此案向英國提供超過10億美元援助 租借法案對盟軍在二次大戰取得勝利有直接影響。特別是美國於1941年12月參戰前,英國、蘇聯等盟國在戰略物資生產皆處於下風。而在美國正式參戰後,租借法仍然繼續為盟國提供物資,一直至1944年。接受租借法援助的國家包括英聯邦国家(佔約60%,调整后约占58%),其中的英国(占约45%,调整后约占40%)、蘇聯(佔約22%,调整后包括英联邦国家转交的约占总比例的32%)、自由法國、中華民國等,共38個國家,總值超過480億美元。.

查看 李-恩菲爾德步槍和租借法案

空军

軍是涉及軍事航空之軍種,任務在於利用飛機與其他在空中飛行的武器系統進行武力投射,保護我方空域的充分使用,壓--作戰另外一方對於我方空域的干擾與使用他們自己的空域,支援其他軍種達到戰術與戰略目標的執行。 空軍是現代化三軍(陸軍、海軍及空軍)當中成立最晚的一支,許多國家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才有獨立的空軍出現。 許多國家的編制上,空軍必須支援陸軍作戰的需求,包括對地面目標的攻擊,空運,空投以及其他相關的任務。即使這些國家的陸軍擁有自己的飛機,通常在任務或者是飛機的型態上與空軍是有所區別。有些國家的空軍同時也指揮彈道飛彈與防空飛彈兵力與系統。也有的國家在空軍的編制內有進行陸上作戰的特種部隊或者是空降部隊。.

查看 李-恩菲爾德步槍和空军

第一次中东战争

一次中东战争(英语:The first Middle East War,希伯来语: מלחמת העצמאות,阿拉伯语: النكبة)是1948年以色列为巴勒斯坦地區和阿拉伯国家之间发生的大规模战争,当时阿拉伯国家联合主动攻击以色列,它使以色列成为一个独立的国家,将巴勒斯坦託管地的剩余地区分成分别由埃及和外约旦控制的地区。战争中有960,000名巴勒斯坦人逃离家园並沦为难民,战争激化了阿拉伯国家和以色列,以及阿拉伯国家和美、英的矛盾,从此中东战乱不断。.

查看 李-恩菲爾德步槍和第一次中东战争

第一次世界大战

一次世界大戰(簡稱一次大戰、一戰,或稱歐戰;World War I、WWI、Great War、First World War;la première Guerre Mondiale、la Grande Guerre)是一場於1914年7月28日至1918年11月11日主要發生在歐洲的大戰,然而戰火最終延燒至全球,當時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被捲入這場戰爭,史稱「第一次世界大戰」。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这场战争被直接称为世界大战。由于主要戰場於歐洲大陸,故此20世紀早期的中文經常稱之為“欧战”。 戰爭過程主要是同盟國和協約國之間的戰鬥。德國、奥匈帝国、鄂圖曼帝国及保加利亚屬於同盟國陣營。英國、法國、日本、俄國、意大利、美国、塞尔维亚、比利时、中國等則屬於協約國陣營。戰爭的導火線是發生於1914年6月的塞拉耶佛事件,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及其妻子索菲亚被塞尔维亚激进青年普林西普刺杀身亡。戰線主要分為東線(俄國對德奧作戰)、西線(英法對德作戰)和南線(包括塞爾維亞對奧匈、保加利亚作戰的巴爾幹戰線,奥斯曼土耳其对俄国的高加索战线,奥斯曼土耳其对英国的美索不达米亚战线、奥斯曼土耳其对英国、阿拉伯的巴勒斯坦战线等等),其中以西線最为慘烈。這場戰爭是歐洲歷史上破壞性最强的戰爭之一,約6,500萬人參戰,約2,000萬人受傷,超过1,600萬人喪生(约900万士兵和700万平民),造成嚴重的人口及經濟損失,估計損失约1,700億美元(當時幣值),除美洲與亞洲外,歐洲各國均受到重創,特別是戰敗國如德國等等還要面對巨額賠款,埋下第二次大戰的種子。.

查看 李-恩菲爾德步槍和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中东战争

苏伊士运河危机英文常用蘇伊士運河危機(Suez Crisis)、蘇伊士運河戰爭(Suez War)或1956年戰爭指稱此次事件,阿拉伯世界則常以三方衝突()稱呼之,其它名稱尚有西奈戰爭(Sinai war)、蘇伊士-西奈戰爭(Suez-Sinai war)、1956年以阿戰爭(1956 Arab-Israeli War)、第二次以阿戰爭(Second Arab-Israeli War)、蘇伊士運河戰役(Suez Campaign)、西奈戰役(Sinai Campaign)、卡德墟戰役(Kadesh Operation)或火槍手行動(Operation Musketeer),也被称为苏伊士运河战争、第二次中东战争、西奈战役或卡代什行动,是一次于1956年发生在埃及的国际武装冲突,当时埃及与英国、法国和以色列的军队爆发战争。英、法、以三国的结盟是一种利益的接合:英法两国对苏伊士运河有着贸易利益,而以色列则需要打开运河,以让以色列船隻得以通航。.

查看 李-恩菲爾德步槍和第二次中东战争

第二次布尔战争

二次布尔战争(Second Boer War;Tweede Boerenoorlog;Tweede Vryheidsoorlog/Tweede Boereoorlog;1899年10月11日-1902年5月31日),是一场英国与德兰士瓦共和国和奥兰治自由邦之间的战争。.

查看 李-恩菲爾德步槍和第二次布尔战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

二次世界大戰(又常簡稱二次大戰、二戰、WWII等;World War II;Seconde Guerre mondiale;Zweiter Weltkrieg;Вторая мировая война;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一次自1939年至1945年所爆發的全球性軍事衝突,整場戰爭涉及到全球絕大多數的國家,包括所有的大國,并最終分成了兩個彼此對立的軍事同盟─同盟國和軸心國。這次戰爭是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戰爭,動員了1億多名軍人參與這次軍事衝突。主要的參戰國紛紛宣布進入總體戰狀態,幾乎將自身國家的全部經濟、工業和科學技術應用於戰爭之上,同時也將民用與軍用的資源合併以方便統籌規劃。包括有猶太人大屠殺、南京大屠殺、戰爭中日軍對中國軍民進行細菌戰、以及最终美國對日本首次使用原子彈等事件,使得第二次世界大戰也是自有紀錄以來涉及最多大規模民眾死亡案例的軍事衝突,全部總計便將近有5,000萬至7,000萬人因而死亡,這也讓第二次世界大戰成了人類歷史上死亡人數最多的戰爭。 儘管早在1931年9月,日本便侵佔了中國的滿洲,而後建立了傀儡國家滿洲國。至1937年7月盧溝橋事變後中日更爆發了全面戰爭。不過大多數人仍多把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定為1939年9月1日德國入侵波蘭開始,這次入侵行動隨即導致英國與法國向德國宣戰。然而德國在入侵波蘭後開始著手嘗試在歐洲建立一個大帝國,自1939年末期到1941年初期為止,發動一連串戰爭並藉由條約的簽署使得德國幾乎佔領了歐洲絕大部分的地區,而名義上保持中立的蘇聯在和德國簽訂《德蘇互不侵犯條約》後,也跟進侵略潮流,陸續佔領或者吞併了其在歐洲邊界的鄰近6個國家,在這之中也包括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時所佔領的波蘭領土。英國以及大英國協的成員國則堅持持續與軸心國繼續作戰,並分別在北非和大西洋海上發生多次軍事衝突,而這也使得英國成了歐洲地區少數仍能繼續反抗德軍入侵的主要武力之一。1941年6月,歐洲的軸心國集團決定撕毀與蘇聯的合作約定,聯合入侵蘇聯領土,這次攻勢也開始了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地面戰爭爆發,但也在之後讓原本幾乎統轄整個歐洲地區的軸心國被迫投入大量軍力來維持作戰優勢。到了1941年12月,已經加入軸心國的大日本帝國為了能夠在亞洲及太平洋地區獲得領導地位,陸續襲擊位于太平洋的美國統轄地區和座落於與中南半島的歐洲殖民地,很快地於西太平洋和東亞戰區獲得了主導權。 到了1942年時日本開始在一系列的海戰中戰敗,位於歐洲的軸心國也陸續於北非戰役以及斯大林格勒戰役中節節敗退,這些都迫使軸心國停下進攻的腳步。1943年時,義大利法西斯政權在西西里島戰役中面對同盟國部隊嚴重失利,另一方面德軍在库尔斯克会战戰敗後失去對於東歐的領導地位,同時美國也在太平洋戰區中獲得了一連串的勝利,自此軸心國集團逐漸失去主導權並開始嘗試將佈署於各地的前線部隊進行戰略性的撤退。到了1944年時,盟軍決定登陸法國以開闢第二戰場,而蘇聯除了成功收復過去被佔領的領土外,也開始轉往進攻德國與其同盟國家的土地。在蘇聯和波蘭部隊共同攻入柏林後,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區最終在1945年5月8日德國投降的情況下宣告結束。而另一方面美國在1944年和1945年成功擊敗了日本海軍部隊並陸續佔領了數個重要的西太平洋島嶼,這使得日本列島隨時面臨同盟國部隊入侵的危機。最後在美軍分別於廣島市和長崎市投下原子彈並造成大量日本平民死亡。1945年8月8日蘇聯進攻日本控制下的中國東北地區,8月14日日本跟進宣佈願意接受無條件投降的條件,而隨著亞洲戰事的停息也意味著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式結束。 1945年時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同盟國勝利宣告結束,然而二次大戰對世界影響極為深遠,改變了往後世界的政治版圖和社會結構,特別是戰敗的軸心國集團被迫接受同盟國的安排。1945年10月24日聯合國亦宣告成立,期望能夠促進各國合作並防止未來的軍事衝突;同時戰勝的盟軍各國,也紛紛在聯合國各個機構中擔任重要職位,特別是以美國、蘇聯、中國、英國和法國5個國家為首成立聯合國聯合國安全理事會的常任理事國,主導著世界的秩序.

查看 李-恩菲爾德步槍和第二次世界大战

精密國際AW狙擊步槍

精密国际AW(Arctic Warfare—北极作战)是英国精密国际公司所设计和制造的一系列旋转后拉式枪机式狙击步枪构成的枪族。自从1980年代问世至今,该枪在警察和军队中均很普及。.

查看 李-恩菲爾德步槍和精密國際AW狙擊步槍

缅甸

缅甸联邦共和国(ပြည်ထောင်စု သမ္မတ မြန်မာနိုင်ငံတော်;pyi-daung-zu tham-ma-da myan-ma-naing-ngan-daw),简称缅甸(မြန်မာ;myan-ma),是一個东南亚國家,位於中南半岛西部,西北鄰印度和孟加拉,东北靠中國,东南接泰國与寮國。為東南亞國家聯盟成員國。其南临安达曼海,西南濒孟加拉湾,海岸线总长1,930公里,佔国境线总长三分之一。國土面积约67.65万平方公里,是世界上第40大国家、东南亚第二大国。人口5000多万,世界排名第25位。首都為奈比多,2005年以前設於最大城市仰光。.

查看 李-恩菲爾德步槍和缅甸

美國

#重定向 美国.

查看 李-恩菲爾德步槍和美國

爱尔兰内战

爱尔兰内战(英语:Irish Civil War,爱尔兰语:Cogadh Cathartha na hÉireann,1922年6月28日—1923年5月24日),是一场1921年12月6日签署的建立了爱尔兰自由邦(今天的爱尔兰共和国的前身)的英爱条约的支持者与反对者之间的冲突。条约的反对者反对保留英国与爱尔兰之间的宪政联系和北爱尔兰六郡未被包括于自由邦之内。内战伤亡远大于之前的爱尔兰独立战争之伤亡,并在爱尔兰社会留下深刻裂痕,它对今日爱尔兰政治的影响仍显而易见。.

查看 李-恩菲爾德步槍和爱尔兰内战

爱尔兰共和军

爱尔兰共和军(英文:Irish Republican Army,簡稱IRA;愛爾蘭語:Óglaigh na hÉireann),曾为爱尔兰独立,後为统一北爱尔兰而战斗的组织。中文圈常指臨時派愛爾蘭共和軍,但以下組織皆稱為愛爾蘭共和軍:.

查看 李-恩菲爾德步槍和爱尔兰共和军

爱尔兰独立战争

爱尔兰独立战争(英语:Irish War of Independence;爱尔兰语:Cogadh na Saoirse)又称英爱战争(英语:Anglo-Irish War;爱尔兰语:Cogadh Angla-Éireannach),是一场爱尔兰共和军在爱尔兰发动的游击战,以反对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对爱尔兰的统治。战争理由起因於1918年由大多数爱尔兰籍英国国会议员建立的第一届爱尔兰国会的合法性之質疑。战争从1919年1月21日始,自1921年7月11日休战协议止。 参加这场战争的爱尔兰共和军经常被称作“”(英语:Old IRA),以区别于之后使用同样名称的其他组织。.

查看 李-恩菲爾德步槍和爱尔兰独立战争

瑞典軍事博物館

典軍事博物館(Armémuseum)是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的一座軍事博物館,經過長時間的關閉之後,在2002年重新開幕,並在2005年獲得斯德哥爾摩最佳博物館獎。博物館展示瑞典的軍事史,以及瑞典的中立政策。.

查看 李-恩菲爾德步槍和瑞典軍事博物館

非洲

阿非利加洲(Africa),簡稱非洲,位于地球东半球西部,欧洲之南,亚洲以西,地跨赤道南北,面積為30,221,532平方公里,佔全球總陸地面積的20.4%,Sayre, April Pulley.

查看 李-恩菲爾德步槍和非洲

馬來亞緊急狀態

來亞紧急状态(Malayan Emergency;Darurat; 爪夷文:ضرورت)是指1948年马来亚共产党展开武装斗争之后,英殖民政府宣布全马来亚进入紧急状态,一直持续到1960年才解除。期间,英聯邦軍隊與馬來亞人民解放軍之間進行了长达十二年的游擊戰。 「馬來亞紧急状态」一詞是馬來亞殖民地政府對衝突的稱呼,而馬來亞人民解放軍則稱之為「反英民族解放戰爭」。據馬共方面指出,當地的橡膠園和採錫業一直堅持以「危機」形容衝突,原因是如果使用「戰爭」,他們蒙受的損失將不獲勞合社賠償。 雖然马共在1960年落敗,但馬共領袖陳平在1967年再發起另一場馬共武裝鬥爭。這次英澳等國軍隊已經撤出大馬,但鬥爭仍斷續至1989年以失敗告終。.

查看 李-恩菲爾德步槍和馬來亞緊急狀態

香港警務處

香港警務處(Hong Kong Police Force,別名見下一段)於1844年5月1日成立,世上最早一批現代警察機關之一,屬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保安局,為編制最龐大的香港政府部門(佔20.2%)及紀律部隊。聯合國毒品和犯罪辦公室統計香港平均每100萬人有4500警察,警民比例居全球第五名(僅次俄羅斯、土耳其等)。 虽然香港特別行政區有解放軍駐守,但解放軍並不能隨意離開駐地營地。因此,在不少國家和地區中部份是軍隊的職能,在香港均由警方擔任,如防守海岸,邊界巡邏和反恐行動。 現任警務處處長為盧偉聰。.

查看 李-恩菲爾德步槍和香港警務處

警察

警察(英文:Police),為一種職業,主要職責為執法、維持公共安全、保護性命及保障財產。各國警察體系一般都分為巡邏警察和刑事警察兩大系統,然後再細分為多種崗位及工作類別。英國倫敦警察廳是世界首個以現代警察制度以維持治安的城市警察部門,香港警務處為全亞洲首個以現代警察制度以維持治安的警察部門。 絕大部分国家和地区的警察與軍隊分立,互不隸屬,各有其專業性。在法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除了警察外,隸屬軍隊或单独的國家憲兵也會負責處理或协理治安事務。在少數地區,警察機關成為軍隊的輔助武裝力量。在無軍隊或无軍隊指揮權的国家中,警察成為當地政府或者政權唯一可以直接調度的武裝力量,例如冰岛和巴拿马。而在獨裁政體及極權國家中,亦可能存在秘密警察及宗教警察等警察系統。 至於憲兵,亦即軍事警察,為在軍營和軍區中負責維持軍隊秩序的警察,在設有憲兵的國家及地區中,憲兵可以依據軍法維護軍隊秩序,糾舉軍人,以及協助軍事檢察官辦理軍法案件。部份國家及地區另外設立有國家憲兵,駐守於要塞、邊界、重要機關,持有步兵等級的重型武裝,對民眾亦具備執法權力。.

查看 李-恩菲爾德步槍和警察

越戰

#重定向 越南战争.

查看 李-恩菲爾德步槍和越戰

茅茅起義

茅茅起義(Mau Mau Uprising、Mau Mau Revolt),又译矛矛起义、毛毛起义、茂茂起义,英國稱為肯尼亚危机(Kenya Emergency)、茅茅叛乱( Mau Mau Rebellion),在英國殖民政府時期,肯尼亚於1956年至1960年間,發生的军事冲突。举事的反殖民主义团体称为茅茅,成员多是基庫尤人。与之对抗的是英军与当地亲英武装。Anderson (2005).

查看 李-恩菲爾德步槍和茅茅起義

阿富汗

阿富汗伊斯兰共和国(افغانستان;افغانستان;简称阿富汗)乃是一个位于亚洲中南部的内陆国家,坐落在亚洲的心脏地区。阿富汗的位置有不同的定义,有时候会被认为处在中亚或者南亚,甚至被归类于中东地区(西亚)。阿富汗与大部分毗邻的国家有着宗教上、语言上、地理上相当程度的关联。阿富汗的北部和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以及塔吉克斯坦接壤,东部与中国以及部分巴基斯坦控制查謨-克什米爾地区(有争议)接壤,南部与巴基斯坦接壤,西部与伊朗接壤。 “阿富汗斯坦”在普什圖語的意思就是阿富汗人的地方。普什圖人又稱阿富汗人,亦是現時國內最多人口的族群。作為內陸国,加上長年戰事,领土中的五分之三交通不便。近年阿富汗經濟主要倚賴外國援助,其中來自歐盟的援助佔阿富汗国内生产总值的40%。农业是另一主要的经济支柱,但可耕地还不足农用地的2/3。人口為3000多万,因為戰亂導致的經濟困難延續,是世界上最不發達國家。.

查看 李-恩菲爾德步槍和阿富汗

阿富汗戰爭 (1978年至今)

阿富汗的長期戰爭起於1978年4月27日。.

查看 李-恩菲爾德步槍和阿富汗戰爭 (1978年至今)

阿富汗戰爭 (1979年)

#重定向 苏联-阿富汗战争.

查看 李-恩菲爾德步槍和阿富汗戰爭 (1979年)

蘇聯

#重定向 苏联.

查看 李-恩菲爾德步槍和蘇聯

膛線

膛线(Rifling,又译作“来复线”)是现代炮管及枪管的管膛内壁上被锻刻加工出的呈螺旋狀分布的凹凸槽,可使子弹在发射时沿着膛线作纵轴旋转,产生陀螺仪效应稳定弹道,因而能更精确的射向目标。 膛线下陷中空的地方称作阴线或阴膛(groove,在多边形膛线中则称为valley),凸起部分成为阳线或阳膛(land,在多边形膛线中称为hill),枪支的书面口径通常指的是一条阳线与其正对面的另一条阳线间的距离,因此子弹弹头的直径通常大于枪支的口径。.

查看 李-恩菲爾德步槍和膛線

自由法國

自由法國(France libre),是在1940年6月,原法蘭西第三共和國國防部次長夏爾·戴高樂在英國所建立的政體。在法国向納粹德國投降時,戴高樂逃亡至英國,於6月18日透過英國廣播公司發表《告法国人民书》的演說,號召法国人不要放弃希望,“法国抵抗的火焰都不能熄灭,也绝不会熄灭”,这标志了「自由法國」運動的开始。.

查看 李-恩菲爾德步槍和自由法國

英属印度

英属印度(British India 或 British Raj)是指英国在1858年到1947年间于印度次大陆(南亚)建立的殖民统治区域,包括今印度共和国、孟加拉国、巴基斯坦以及缅甸。自1858年开始,由于印度民族起义,英属东印度公司完成之前的代管使命,并向维多利亚女王移交权力。1876年开始,这一政治实体的正式名称为印度帝国(Indian Empire),并以此名发行护照。1877年,维多利亚女王正式加冕为印度女皇。在此期间,印度先后成为了国际联盟和联合国的创始会员国,并分别于1900、1920、1928、1932和1936年以独立身份参加了奥运会。 英属印度时期,很多领土并没有由英国直接控制,而是名义上的独立土邦。“土邦”由王公、王侯()和行政长官所统治,土邦领主们必须接受条约,并接受英王的共主地位和承认英王为领地的最高统治者。这种模式被称为“”。位于阿拉伯地区的亚丁自1839年成为英属印度的一部分,缅甸则是从1886年开始,两者先后于1932年和1937年成为英国直辖殖民地。 锡兰(今斯里兰卡)处于印度次大陆的边缘,但不属于英属印度的一部分,而是由伦敦直接控制的英国直辖殖民地所统治,其地位优于印度总督管辖的印度帝国。英国征服次大陆初期,英帝国统治区域,条约仅限于次大陆的部分,初期的殖民机构设于加尔各答,后来移治于德里。各国相继独立以后,独立之前的关联区域被广泛地称为英属印度。法属印度和葡属印度仅限于次大陆沿海部分区域,这些区域分别由法国和葡萄牙进行殖民统治,独立之后并入印度。英属印度时期的1947年即印度建国初期,由于印度教徒和穆斯林之间的矛盾与对立,印度分裂为二个国家——印度共和国和巴基斯坦伊斯兰共和国,这就是南亚历史上著名事件——印巴分治。再后来的1971年,由于地缘隔绝和种族差异,巴基斯坦的飞地——东巴独立,建立孟加拉人民共和国。.

查看 李-恩菲爾德步槍和英属印度

英國軍隊

英国軍隊(英文:British Armed Forces),官方名稱為「女王陛下的軍隊」(Her Majesty's Armed Forces),但是有時在法律上稱為“君主之武裝隊伍”(Armed Forces of the Crown),由英國君主擔任英國陆、海、空三軍總司令、由英國國防部內的國防委員會管理。 英国軍隊受到英國國會的委托,保護英國本土及其海外領土的職責、促進英國政府廣泛的安全利益、出力支援國際及維持和平。英國軍隊經常活躍地參與北約和其他盟國的軍事行動。在人員上,英国軍隊的主要優勢是其人員訓練的精良品質與完善的制度,而不是人員的數量多寡。英國常備軍費開支僅次於美國及中華人民共和國,世界排行第三(以美元計算,不考量各國的物價),也是世界核武第四多的軍力,只在美國、俄羅斯和法國之後,英国軍隊是北约第四大常设部队,仅次于美国军队、土耳其軍隊和法国军队。英軍在在世界多個國家和地區部署海外駐軍,阿森松島、巴林、伯利茲、百慕大、英屬印度洋領地、文萊、加拿大、塞浦路斯、福克蘭群島、德國、直布羅陀、肯尼亞、蒙特塞拉特、尼泊爾、卡塔爾和新加坡均設有海外駐地和設施,總計超過4萬人。.

查看 李-恩菲爾德步槍和英國軍隊

英国

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简称联合王国(United Kingdom,缩写作 UK)或不列颠(Britain),中文通称英国(中文世界早期亦称英联王国),是本土位於西歐並具有海外領地的主權國家,英國為世界七大國之一,位于欧洲大陆西北面,由大不列颠岛、爱尔兰岛东北部分及一系列较小岛屿共同组成。英国和另一国家唯一的陆上国境线位于北爱尔兰,和爱尔兰共和国相邻。英国由大西洋所环绕,东为北海,南为英吉利海峡,西南偏南为凯尔特海,同爱尔兰隔爱尔兰海相望。该国总面积达,为世界面积第80大的主权国家及欧洲面积第11大的主权国家,人口6510万,为全球第21名及歐洲第3名。 英国为君主立宪国家,采用议会制进行管辖。其首都伦敦为全球城市A++级别和国际金融中心,大都会区人口达1380万,为欧洲第三大和欧盟第一大。现在位英国君主为女王伊丽莎白二世,1952年2月6日即位。英国由四个构成国组成,分别为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和北爱尔兰,其中后三者在权力下放体系之下各自拥有一定的权力。三地首府分别为爱丁堡、加的夫和贝尔法斯特。附近的马恩岛、根西行政区及泽西行政区并非联合王国的一部分,而为王冠属地,英国政府负责其国防及外交事务。 英国的构成国之间的关系在历史上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英格兰王国通过1535年和1542年的《联合法令》将威尔士纳入其领土范围。1707年的条约使英格兰和苏格兰王国联合成为大不列颠王国,而1801年后者则进一步同爱尔兰王国联合成为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1922年,爱尔兰的六分之五脱离联邦,由此便有了今日的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亦有14块海外领地,为往日帝国的遗留部分。大英帝国在1921年达到其巅峰,拥有全球22%的领土,是有史以来面积最大的帝国。英国在语言、文化和法律体系上对其前殖民地保留了一定的影响力,因而吸引許多以前英聯邦的移民前來居住。 英国为发达国家,以名义GDP为量度为世界第五大经济体,以购买力平价为量度为世界第九大经济体。英国同时还是世界首个工业化国家,在1815年-1914年为世界第一强国,现今仍是強國之一,在全球范围内的经济、文化、军事、科技和政治上有显著影响力。英国为国际公认的有核国家,其军事开支位列全球第五 (IISS)。自1946年以来,英国即为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而自1973年以来即为欧洲联盟(EU)及其前身欧洲经济共同体(EEC)的成员国,同时还为英联邦、欧洲委员会、七国财长峰会、七国集团、二十国集团、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和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国。2016年英國脫離歐盟公投中,英国民众决定脱离欧盟,但因間接影響全球經濟,所以並未得到多數國家支持。.

查看 李-恩菲爾德步槍和英国

英联邦

-- 英联邦(Commonwealth of Nations)是一個國際組織,由53個主權國家(包括屬地)所組成,成員大多為前英國殖民地或者保護國。英聯邦元首為伊麗莎白二世女王,同時身兼包括英國在内的16個英聯邦王國的國家元首,此16國構成了一個現代版的共主邦聯。基於其歷史淵源,雖然其正式名稱直譯是“國家聯邦”,漢語中一般仍稱為“--”(中國大陸、香港、澳門)或“--”(臺灣)或“--”(新馬地區)。英語裏,一般通稱為“the Commonwealth”(“聯邦”),此外在非英聯邦國家亦稱為“British Commonwealth”(“不列顛聯邦”),用以區分世界其它聯邦或邦聯。部分人士认为英联邦是大英帝国体系的继承,但是英国在英联邦裏的影响力远不及19世纪和20世纪其对殖民地的影响力。 2018年4月21日,伊麗莎白二世女王於大英國協高峰會中提到下一任大英國協元首繼任者希望是威爾斯親王查爾斯王子,在53個會員國領袖討論之下同意下一任大英國協由查爾斯王子接任。.

查看 李-恩菲爾德步槍和英联邦

FN FAL自動步槍

FAL(法文:Fusil Automatique Légère)由比利時Fabrique Nationale設計的7.62×51毫米口径戰鬥步槍,FAL相對應的英文名稱是Light Automatic Rifle,意為「輕型自動步槍」。FAL是世界上著名步槍之一,曾是大量國家的制式裝備。.

查看 李-恩菲爾德步槍和FN FAL自動步槍

M1903春田步槍

M1903春田步槍是一種旋轉後拉式槍機弹仓式手动步槍,1903年定型稱为「0.30口径M1903式步枪」,因其由春田(Springfield)兵工廠研制而得名M1903春田步枪(Springfield rifle)。是美軍在一戰及二戰期间装备的制式步枪。.

查看 李-恩菲爾德步槍和M1903春田步槍

M1加兰德步枪

M1加蘭德步枪(M1 Garand,官方命名:United States Rifle, Caliber.30, M1,大陸俗称“大八粒”)是世上第一種大量服役的半自動步槍,在1936年取代了美軍制式M1903春田步槍,亦是二戰中最著名的步槍之一。美軍的M1加蘭德步枪最終在1957年被M14自動步槍取代。.

查看 李-恩菲爾德步槍和M1加兰德步枪

柬埔寨內戰

柬埔寨內戰發生於柬埔寨境內,是柬埔寨共產黨(被稱為紅色高棉)、越南民主共和國及越共聯合對抗美國和越南共和國支持的柬埔寨政府(1970年10月後為高棉共和國)。 柬埔寨內戰受到各方盟友的影響。越南人民軍參與的目的是保護根據地和柬埔寨東部保護區。1970年柬埔寨政變後,北越軍企圖在三月份侵入柬埔寨,1970年4月柬埔寨陷入內戰。美國企圖換取時間從東南亞撤出,並保護越南南部的盟友,防止共產主義蔓延到柬埔寨。美軍、南越軍和北越部隊直接參與戰鬥。美軍大量的空襲活動、直接的物質和財政援助柬埔寨政府。 經過五年的戰鬥,共和黨政府在1975年4月垮台,紅色高棉擊敗高棉共和國政府軍而獲勝,成立民主柬埔寨政權。柬埔寨被認為是第二次印度支那戰爭(1959至1975年)的一部分,導致鄰國老撾王國爆發內戰,而南越和北越都介入寮國內戰。柬埔寨內戰是柬埔寨史上最血腥的種族滅絕歷史。.

查看 李-恩菲爾德步槍和柬埔寨內戰

槍托

枪托(gunstock、shoulder stock,简称stock)是冲锋枪、步枪、机枪等长管枪械结构的一部分,与(非浮置的)枪管、机匣和弹匣相連。在用枪时,枪托与射击者的肩膀相抵,使得射击者能够稳定地持握枪械并能更轻松地进行瞄准,还能在射击时将后坐力传导给射击者的身体来分担冲击力。在近身肉搏时,枪托的后托部分也可以被当做钝兵器使用。.

查看 李-恩菲爾德步槍和槍托

步枪

步枪(Infantry firearm),或称为步--、步铳、步兵铳,是步兵使用的制式长管枪械。现今步枪多指來福槍(rifle),即枪膛内壁锻有膛線、配有枪托用于抵肩精准射击的单兵轻武器。历代战场上出现的步枪有:.

查看 李-恩菲爾德步槍和步枪

毛瑟

毛瑟(Mauser)是一個德國的槍械製造商,是1874年5月23日開始生產旋轉後拉式槍機步槍的著名品牌,初期業務主要為德國軍隊提供槍械,現在變成民用槍械的生產商。 1867年德国毛瑟两兄弟——威廉·毛瑟与保罗·毛瑟參考法國的夏塞波步槍,改良設計出「毛瑟1871型步槍」,使用11×60mm黑火藥銅殼子彈,這支步槍於1871年擊敗巴伐利亞 雲達 M1869步槍(Bavarian Werder M1869;11.15×60mmR),被普魯士采用为標準的制式步枪。並命名為Gewehr-71式步槍,这是歷史上第一種毛瑟步槍。大多数的旋转后拉式枪机都是根据毛瑟兄弟所设计的原理来设计的。.

查看 李-恩菲爾德步槍和毛瑟

毛瑟Kar98k步槍

毛瑟Kar98k(Karabiner 98k,簡稱Kar98k或K98k),由Gew 98步枪改進演变而成,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納粹德國軍隊裝備的制式手動步槍。.

查看 李-恩菲爾德步槍和毛瑟Kar98k步槍

泰国

泰王國(ราชอาณาจักรไทย,Ratcha-anachak Thai,Kingdom of Thailand),通稱泰国(ประเทศไทย,Prathet Thai,Thailand),舊稱暹罗、暹邏(สยาม,Sayam,Siam),是东南亚的君主立宪制国家,首都及最大城市为曼谷。泰国国土东临老挝和柬埔寨,南接暹罗湾和马来西亚,西靠缅甸和安达曼海,东南亚国家联盟創始國之一。.

查看 李-恩菲爾德步槍和泰国

法越戰爭

#重定向 第一次印度支那戰爭.

查看 李-恩菲爾德步槍和法越戰爭

澳大利亚

澳大--利亚联邦(Commonwealth of Australia),通称澳大--利亚(Australia,缩写为 AU、AUS),中文环境下(尤其是臺灣、香港等地)常使用「澳--洲」代替“--”,是全球面积第六大的国家,大洋洲最大的国家和南半球第二大的国家。澳大利亚国土包括澳大利亚大陆,塔斯曼尼亚岛及数个海外的岛屿,面积和美國本土相似,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国土覆盖整个大陆的国家。與隔海相望的东南近邻是紐西蘭,西北是印度尼西亚,北边是巴布亚新几内亚、西巴布亚及东帝汶。澳大利亚的首都位于堪培拉,最大城市为悉尼。 澳大利亞一詞源於拉丁語,意思為“未知的南方大陸”(terra australis incognita)。其所在的地理位置通常稱作澳洲大陆,是地球上最小的大陆板塊。澳大利亚人均擁有國土面積0.353平方公里,是世界最廣闊的國家之一。有多樣的自然景觀,包括熱帶雨林、別稱為“紅色中心”的沙漠、吸引很多旅客的海濱及馳名遐邇的自然遺產大堡礁及烏魯汝Davison, Hirst and Macintyre, pp.

查看 李-恩菲爾德步槍和澳大利亚

朝鲜战争

朝鲜战争,是朝鮮半島上的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与大韓民國之间,自1950年6月25日开战至1953年7月27日签署停战协定的一场战爭,因未有和平協議,战争在理论上上仍未結束。 朝鲜半岛自1910年起被日本统治,直至1945年二战结束。1945年8月,苏联对日宣战,随后根据与美国协议以北纬38度线为界分别接受日本投降,占领朝鲜半岛。在1948年,南北两占领区内分别成立两个政府。南北双方均自认为全朝鮮半島的唯一合法政府,同时对整个朝鮮半島声称主权,拒绝承认以北纬38度线划分的苏美对日受降分界线为边界。在冷战初期的紧张国际形势背景下,南北双方都企圖武力統一朝鮮半島,沿三八线两边各自囤积大量军队,苏美占领军撤军后,自1949年1月起双方频繁發生小規模武装衝突,至朝鮮在充足准备后發動大规模攻势。它是冷战的第一场大規模“热战”。 朝鲜在1950年6月25日以反擊為理由越过三八线,一般以此為韩战(韩国内战)/朝鲜战争(朝鲜半岛战争,联合国当时用语)/朝韩内战(现今用语)之起点。于1945年成立的国际组织联合国隨即介入,当时苏联、美国、中华民国为联合国成员,而朝鲜、韩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均非联合国成员。联合国只承认美国支持的大韩民国为朝鲜半岛上唯一合法政府,不承认苏联支持的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合法性,而认为是前者领土内的地方政治军事力量。25日,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蘇聯因為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國席位問題而抵制出席會議,大韩民国向联合国控诉受到入侵,联合国安全理事会通过第82号决议,声明此举为北朝鲜部队对大韩民国的武装攻击,并敦促其立即停火。6月27日,联合国安理会又通过第83號決議,要求北朝鲜军队撤回38度線,“建议联合国会员国给予大韩民国以击退北朝鲜武装攻击及恢复该区内国际和平与安全所需之援助”。随后1950年7月7日聯合國安理會通过第84号决议,由21个会员国组成“联合国军”参战,包括美国、英国等16个国家的军队,外加瑞典、印度、丹麦、挪威、意大利5个国家派遣的医疗队或医疗船,其中美国提供88%的战斗人员,占据主导地位。这支部队不听命于秘书长,而是受美国统一指挥,联合国要求由美國提交戰鬥行動報告。由此,以保卫和平的名义,韓戰演变为捲入数十个国家的国际武力争端。随后苏联空軍开始秘密參戰,而中方則譴責、呼籲雙方停火并保持一定中立。 朝鲜人民军在战争首兩個月占尽优势,三日內攻陷韩国首都汉城,韩国国军遭受巨大损失,不断后撤。至8月,朝鲜军队已抵达釜山环形防御圈。美军于9月15日在仁川登陸後迅速扭轉戰局,朝鲜军队後路被切斷,陷入不利地位,金日成向苏联集團請求協助,苏联也积极施压中国参战。随后,中国政务院总理周恩来发出警告,指出若聯合国軍越過38度线侵入北方,其中立政策可能改變;还谴责美国飞机进入中国领空,抗议美国飞机轰炸中国丹东的文物市场。 10月初,聯合國軍逆轉戰情,向北開進,越過38度線,終促使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決定出兵介入。10月1日,韩国国軍越过三八線,美军则于10月8日正式越过三八线。10月19日,联合国军奪取包括平壤在内的朝鲜大部分地区,逼近中朝边境。同日晚,首批中国人民志願軍也秘密越過鴨綠江,開始激烈的攻防战斗。中国人民志愿军于参战后长驱直入,在第一次战役、第二次战役、第三次战役中连续击败联合国军,将战线推回三八线,并于1951年1月4日一举攻占韩国首都汉城。其后,1951年1月13日,联合国提出停战建议,但战争双方均未对此有进一步回应,战争继续进行。联合国军在此后的第四次战役和第五次战役中阻滞志愿军的进攻,使戰線在開戰一年後再次回到三八线并陷入胶着。蘇聯首先主張停火,而中、美双方均表贊同并开始停战谈判,但双方边打边谈,构筑堑壕,并在上甘岭和金城等地展开拉锯,双方皆有重大损失。 1953年7月27日,参战方三边——中国人民志愿军、朝鮮人民军、联合国军——在板门店签署朝鲜停战协定,宣布停战。协定建立朝韩非军事区作為緩衝區,并就战俘遣返问题作出安排。随后,朝韩双方仍继续保持外交冲突和军事对峙,持续至今。由于李承晚的反对,大韩民国国军并未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而以1950年7月李承晚将大韩民国国军指挥权交给联合国军为由,于金城战役后,在行动上遵守了朝鲜停战协定。因朝韩之间未直接签署停战协定或和平协议,韩国名义上自1953年后军队指挥权仍归联合国军而停止作战,所以理论上朝韩双方仍然处于战争状态,战争並未正式結束。至2018年4月27日,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国务委员会委员长金正恩与大韩民国总统文在寅,签署《为促进韩半岛和平、繁荣、统一的板门店宣言》,其中提出将在2018年年内宣布结束战争状态。 朝鲜战争結束后及中美關係正常化後,隨著冷戰緩和,各方重新考慮在朝鲜半岛的政策,联合国和大多数國家逐渐改变为同时承认以停战分界线划疆而治的朝鲜、韩国两个政权,而不介入双方的领土争端。联合国于1991年同时首次接纳朝韩为会员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则于1992年与韩国建交。.

查看 李-恩菲爾德步槍和朝鲜战争

朝戰

#重定向 朝鲜战争.

查看 李-恩菲爾德步槍和朝戰

新南威爾士州

新南威尔士州(New South Wales,縮寫为NSW),簡稱新州,是澳大利亞人口最多的一州;位於澳洲的東南部,維多利亞州以北、昆士蘭州以南,首府在雪梨。在海外華人社區和澳洲當地華人通譯“紐修威省”,簡稱紐省。新南威爾斯今劃分為152個地方政府區域。 新南威爾斯創建于1788年,為英國在澳洲的第一個殖民地,當時包括了除西海岸(時稱新荷蘭)以外的整個澳洲大陸。19世紀,新南威爾士被逐漸分為幾個獨立的殖民地,包括:塔斯馬尼亞(1825)、維多利亞州(1851)、昆士蘭(1859)和南澳大利亞(1836)。1901年,這些殖民地,連同西澳大利亞,組成了澳大利亞聯邦(Commonwealth of Australia),並從獨立的殖民地變爲聯邦--下的一州。 新南威爾斯州的州旗設計於1876年,州徽設計於1906年,並於同年獲英國國王愛德華七世御准。州徽下沿格言帶上為拉丁文“ORTA RECENS QUAM PURA NITES”。中文大意是:『新--起的太陽多麼明亮!』新南威爾斯州的州花叫特洛皮,它的名稱源於當地土著語。新南威爾斯州的州鳥是笑鴗,是澳大利亞翠鳥中的一種。新南威爾斯的州獸是澳大利亞獨有的鴨嘴獸。州的代表色是天藍色。.

查看 李-恩菲爾德步槍和新南威爾士州

新西兰

新西兰(New Zealand),又譯--,又称奥特亚罗瓦(Aotearoa),是位于太平洋西南部的一个岛屿国家,首都为惠灵顿,但最大的城市为奥克兰都会区。新西兰主要由兩大島嶼组成,即北岛(Te Ika-a-Māui)和南岛(Te Waipounamu),两岛以庫克海峽分隔,首都惠灵顿即位于北岛末端处,除此之外还包含了一些其他小的岛屿。 新西兰与澳大利亚隔塔斯曼海相望,距離澳大利亚東海岸約1500公里,与南太平洋群岛的新喀里多尼亚、汤加和斐济相隔大约1000公里,所以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新西兰成为最后几个被人类聚居的地区之一,也因為人口都是以歐洲裔移民為主,是少數不位於歐洲的白人國家。野生生物由於長時間的與世隔離,新西兰发展出了与众不同且具有多样性的生態環境。由於陆地构造隆升(Tectonic uplift)及火山噴發,新西兰地形多變,南阿爾卑斯山脈縱貫南島中西部。新西兰風景優美,氣候宜人,旅遊勝地遍佈。在2014年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公佈的人類發展指數報告中,新西兰排名全球第7位。.

查看 李-恩菲爾德步槍和新西兰

日本

日本國(),是位於東亞的島嶼國家,由日本列島、琉球群島和伊豆-小笠原群島等6,852個島嶼組成,面積約37.8万平方公里。國土全境被太平洋及其緣海環抱,西鄰朝鮮半島及俄罗斯,北面堪察加半島,西南為臺灣及中國東部。人口達1.26億,居於世界各國第11位,當中逾3,500萬以上的人口居住於東京都與周邊數縣構成的首都圈,為世界最大的都市圈。政體施行議會制君主立憲制,君主天皇為日本國家與國民的象徵,實際的政治權力則由國會(參眾兩院)、以及內閣總理大臣(首相)所領導的內閣掌理,最高法院為最高裁判所。 傳說日本於公元前660年2月11日,由天照大神之孫下凡所生之後代磐余彥尊所建,在公元4世紀出現首個統一政權,並於大化改新中確立了天皇的中央集权體制。至平安時代結束前,日本透過文字、宗教、藝術、政治制度等從漢文化引進的事物,開始衍生出今日為人所知的文化基礎。12世紀後的六百年間,日本由武家階級建立的幕府實際掌權。17世纪起江户幕府頒布锁国令,至1854年被迫開港才結束。此後,日本在西方列強進逼的時局下,首先天皇從幕府手中收回統治權,接著在19世紀中期的明治维新進行大規模政治與經濟改革,實現工業化及現代化;而自19世纪末起,日本首先兼併琉球,再拿下台灣、朝鮮、樺太等地為屬地。進入20世紀時,日本已成為當時世界的帝國主義強權之一,也是當時東方世界唯一的大國。日本後來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軸心國之一,對中國與南洋發動全面侵略,但最终於1945年戰敗投降。日本投降至1952年《旧金山和约》生效前,同盟国军事占领日本,並監督日本制定新憲法、建立今日所見的政治架構,日本轉型為以國會為中心的民主政體,天皇地位虛位化,並依照憲法第九條放棄維持武装以及宣戰權。而日本雖在法律上實施非武裝化,出於自我防衛上的需要,仍擁有功能等同於其他國家軍隊的自衛隊。 日本是世界第三大經濟體,亦為七大工業國組織成員,是世界先進國家之一,主要奠基於日本經濟在二戰後的巨幅增長。現時日本的科研能力、工業基礎和製造業技術均位居世界前茅,並是世界第四大出口國和進口國。2015年,日本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依國際匯率可兌換成為三萬二千,人均國民收入則在三萬七千美元左右,人類發展指數亦一直維持在極高水平。.

查看 李-恩菲爾德步槍和日本

意大利

意大利共和国(Repubblica Italiana),通稱意大利(Italia),是一個歐洲主权國家,主要由位於南歐的靴型亞平寧半岛及两个地中海岛嶼西西里岛和撒丁岛所组成,國際代碼為IT。意大利北方的阿尔卑斯山地区与法国、瑞士、奥地利以及斯洛文尼亚接壤,其领土包围着两个微型国家——圣马力诺和梵蒂冈,而在瑞士擁有座落於盧加諾湖湖畔的意大利坎波內這個境外領土。全国行政上划分为20个大区(其中5个為自治区)、110个省與8,100个城市。首都為罗马,意大利王国在1870年將首都設置在此,而都灵(1861年-1865年)及-zh-hans:佛罗伦萨;zh-tw:佛羅倫斯;-(1865年-1870年)也曾是意大利王國的首都。根据2014年统计,意大利人口大约为6,079.5萬,領土面積約為301,338平方公里,人口密度约每平方公里201.7人,屬於溫帶氣候。意大利是歐洲人口第5多的國家,人口在世界上排名第23位。意大利因其拥有美丽的自然风光和为数众多的人类文化遗产(世界遺產數目排名全球第一)而被称为美丽的国度(Belpaese)。 現今的意大利地區是以前歐洲民族及文化的搖籃,曾孕育出羅馬文化及伊特拉斯坎文明,而意大利的首都羅馬,幾個世紀以來都是西方世界的政治中心,也曾經是羅馬帝國的首都。當羅馬帝國殞落後,意大利遭受了多次外族入侵,包括倫巴底人、東哥德人等日耳曼民族,之後還有諾曼人等。东罗马帝国曾一度重新占领意大利地区。在14世紀後,意大利轉而成為文藝復興的發源地 ,而文藝復興對歐洲影響深遠,讓歐洲思想前進了一大步。義大利過去分裂為許多王國與城邦,但是最終在1861年完成統一。其巅峰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刚开始之前,義大利變成一個殖民帝國,把勢力範圍延伸到利比亞、厄利垂亞、-zh-hans:意属索马里兰;zh-hk:意屬索馬利蘭;zh-tw:義屬索馬利蘭;-、衣索比亞、阿爾巴尼亞、羅德島與十二群島,而且擁有中國天津的租界。 意大利也在政治、文化、科學、醫療衛生、教育、體育、藝術、時尚、宗教、料理、電影、建築、經濟及音樂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影響力。米蘭是意大利的經濟及工業中心,根據2009年全球語言監察組織(Global Language Monitor)的資料,它也是世界時尚之都。在2007年造訪意大利的遊客人數位居世界第5位,總共超過4,370萬人次的國際遊客造訪,而羅馬則是歐盟國家中第3多遊客造訪的城市,也被認為世界上最美麗的十大古城之一。威尼斯則被認為是世界上最美麗的城市,《紐約時報》形容它「無疑是世界上最美麗的人造城市」。 意大利共和国是一個議會制民主共和國,是一個已開發國家,世界七大工業國之一,生活質量指數則在世界排名第8名, Economist, 2005。意大利在2014年人類發展指數列表中則名列第26位,並擁有高度人均國內生產總額。根據國內生產總額與購買力平價國內生產總值的數據,意大利分別是世界第8大與第10大經濟體。意大利的政府預算金額則是位居世界第5位。意大利是北大西洋公約和歐盟的創始會員國,也是八大工業國集團、20國集團和歐洲四大經濟體成員之一。意大利也参与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世界貿易組織、歐洲議會、西歐聯盟及歐洲創新中心(Central European Initiative)。意大利也參加申根協議,也是世界世界國防預算金額第9高的國家且分享北約的核武器。 意大利在歐洲及全球的軍事、文化和外交事務扮演重要的角色,首都羅馬則是世界上對於政治及文化具有重要影響力的城市,世界上許多著名的機構,例如國際農業發展基金會(International Fund for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全球在地論壇(Glocal Forum)、世界糧食計劃署及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的總部都設在羅馬。意大利也擁有较高的教育指數、勞動力人口及慈善捐助金額。人均預期壽命排名世界第11位。醫療保健系統在2000年被世界衛生組織評比為世界第2。意大利也是一個全球化的國家。意大利的國家品牌價值在2009年名列世界第6位。意大利在藝術、科學和技術上擁有悠久的傳統,且至2017年共有53处世界遺產,是擁有最多世界遺產的西方國家。.

查看 李-恩菲爾德步槍和意大利

愛爾蘭國防軍

愛爾蘭國防軍是愛爾蘭共和國的國家武裝力量。約5.6萬人組成陸海空三軍,屬於小型歐洲防禦力量。.

查看 李-恩菲爾德步槍和愛爾蘭國防軍

扳機護環

扳機護環(亦稱:扳機護圈;英文:trigger guard)是一個環形物,環繞在扳機外圍,用來防止意外性的射擊(誤觸)。有的時候,一個槍械的槍機及彈匣也會有相同或類似的避免誤擊、誤觸的防護設計。除此之外,其他重要裝置的開關也會有避免誤觸的保護設計,如醫療領域所用的人工呼吸器(inhaler)。 更簡單說,Trigger即啟動、觸動、觸發器之意,Guard為保護、避免、防範體之意,Trigger Guard有著「誤觸防範體具」、「誤觸防範設計」的含意。.

查看 李-恩菲爾德步槍和扳機護環

手動槍機

手動步槍(manual operation rifle)是指需要以手動方式完成子彈送入槍膛(上膛)與將使用過的彈殼退出槍膛(退膛)動作的步槍。由於每一次子彈上膛都是以手動的方式進行,這一類步槍只能進行單發射擊,無法達到半自動或者是全自動射擊的要求,在军事上的作用已经大部分被自动武器取代。但在民間市場使用仍然相當的廣泛,譬如狩獵的活動當中,手動步槍仍然是最主要的使用槍械。射擊運動用的競賽步槍,因為精度是最重要的條件,所以實際上也清一色是手動步槍。.

查看 李-恩菲爾德步槍和手動槍機

.22 LR

.22口径长步枪弹(.22 Long Rifle cartridge,.22 LR),也称5.6×15mmR,在中國大陆也稱5.6毫米運動步槍彈,是一歷史悠久的口径凸緣式底火子弹。如以銷售記錄来说,.22 LR到目前仍然是全世界最普遍的子彈。被使用於許多步槍、手槍、左輪手槍、甚至於滑膛霰彈槍。數十年來是全世界最受歡迎的子彈。也是少數同時被廣泛使用於步槍與手槍的子彈之一。超過一世紀以來,幾乎每家槍械製造廠最少都會製造一型使.22 LR的槍械。 廉價,低後座力與噪音小使得.22 LR成為理想的休閒射擊用子彈。標準包裝每小盒50發,使用者通常都購買大盒包裝,每大盒內有10小盒500發,或是購買整箱,每箱內有10大盒5000發。每小盒50發在美國2016年的零售價大約5~10美元。.

查看 李-恩菲爾德步槍和.22 LR

.30-06春田步槍彈

春田步槍彈是一种美国陆军所开发使用的子弹。又名“.30-06彈”,“.30”指其口徑為0.30英寸(7.62毫米口徑)而“.06”是指其推出的年份是1906年,其尺寸為7.62x63毫米,此種子彈是由春田兵工廠研製,目的是為了取代“.30-03彈”並用於M1903春田步槍,和舊式.30-03彈相比,其彈頭由圓頭改為尖頭,彈殼長度減少了1.8毫米,若由M1903步槍發射的話其初速為823米/秒,最大射程為4,100米。.

查看 李-恩菲爾德步槍和.30-06春田步槍彈

.308 Winchester

.308口径温彻斯特弹 (.308 caliber Winchester cartridge,缩写为.308 Win),简称“308弹”,是一款口径的无缘瓶颈式步枪子弹,通常配备的铜甲铅芯弹头。308弹由温彻斯特公司於1952年推出於美國民用狩獵市場,最初使用于温彻斯特70式和88式步枪上,使用於許多狩獵與競賽槍械,對遠距離目標的效果優異,是美國最受歡迎的狩獵、競賽用彈。北约国家军队通用的7.62×51毫米北约弹就是从308弹基础上研发出来的中间型威力枪弹。.

查看 李-恩菲爾德步槍和.308 Winchester

.45 ACP

.45 ACP(11.43 x 23毫米、Automatic Colt Pistol,即柯爾特自動手槍子彈)C.I.P.命名.45 Auto(.45自動手槍彈),是一种由約翰·白朗寧在1904年設計的無底緣手槍彈,研發初時用於柯爾特(Colt)的試驗型手槍上,後來這种手槍改良成M1911並被美國陸軍在1911年採用成制式武器,而.45 ACP亦成為多种手槍及衝鋒槍所使用的彈种,直至現在。.45 ACP彈的特點是擁有一枚圓鈍的重彈頭(標準FMJ彈頭重230格令,合14.9g)和較低的初速(亞音速),能夠對無防護的目標造成嚴重殺傷,且適合有滅音器的武器使用(亞音速彈頭不會產生音爆易於滅音且彈頭較重能夠保持亞音速飛行下的殺傷力)。.

查看 李-恩菲爾德步槍和.45 ACP

2011年利比亞內戰

#重定向 2011年利比亚内战.

查看 李-恩菲爾德步槍和2011年利比亞內戰

7.62×51mm NATO

7.62×51毫米北约弹(7.62×51mm NATO cartridge),简称7.62北约弹(7.62 NATO),是一款口径的无缘瓶颈式全威力(Full-powered)步枪子弹,通常配备的铜甲铅芯弹头。7.62北约弹研發於1950年,為步槍與機槍所設計,使用於包括M14自動步槍、M60通用機槍與M134迷你砲機槍在內的許多美國系統的槍械,亦是北约成员国的標準用彈。其前身是.308溫徹斯特。 7.62x51 NATO和.308溫徹斯特在尺码及装药量有非常微小的差异,大致上可以通用,不过需要注意枪管耐压是否能够承受7.62×51 NATO的67,500 psi膛压,308 Winchester膛压仅有62,000 psi。.

查看 李-恩菲爾德步槍和7.62×51mm NATO

7.92 x 57毫米毛瑟

#重定向 7.92×57毫米毛瑟彈.

查看 李-恩菲爾德步槍和7.92 x 57毫米毛瑟

另见

英國二戰步兵武器

亦称为 L42A1,SMLE,李-恩菲尔德,李-恩菲尔德短步枪。

警察越戰茅茅起義阿富汗阿富汗戰爭 (1978年至今)阿富汗戰爭 (1979年)蘇聯膛線自由法國英属印度英國軍隊英国英联邦FN FAL自動步槍M1903春田步槍M1加兰德步枪柬埔寨內戰槍托步枪毛瑟毛瑟Kar98k步槍泰国法越戰爭澳大利亚朝鲜战争朝戰新南威爾士州新西兰日本意大利愛爾蘭國防軍扳機護環手動槍機.22 LR.30-06春田步槍彈.308 Winchester.45 ACP2011年利比亞內戰7.62×51mm NATO7.92 x 57毫米毛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