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布倫輕機槍

指数 布倫輕機槍

布倫輕機槍又稱布朗輕機槍(Bren),旧译勃然机枪,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英國軍隊的輕機槍。布倫輕機槍經過苛刻的測試,良好的作戰能力使得它的使用範圍十分廣泛。與美國的白朗寧自動步槍一樣,能夠提供壓制和支援火力。.

42 关系: 加拿大印度印度支那戰爭中印边境战争中國中国抗日战争九九式輕機槍彈鏈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國共內戰福克蘭戰爭第一次中东战争第二次中东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維克斯機槍维克斯-贝蒂埃机枪美國爱尔兰内战爱尔兰共和军白朗寧自動步槍貝莎機槍越戰麥德森輕機槍轻机枪茅茅起義開放式槍機英國皇家海軍英国英联邦FM-24/29輕機槍MG30通用機槍ZB26式輕機槍捷克斯洛伐克槍托機械瞄具步枪氣動式 (槍械)澳大利亚朝鲜战争海湾战争7.62×51mm NATO7.92 x 57毫米毛瑟

加拿大

加拿大(英语、法语:Canada,IPA读音:(英)(法))为北美洲国家,西抵太平洋,东至大西洋,北滨北冰洋,东北方与丹麦领地格陵兰相望,东部与圣皮埃尔和密克隆相望,南方及西北方与美国接壤。加拿大的领土面积达998万平方公里,为全球面积第二大国家。加拿大素有「枫叶之国」的美誉,渥太华为该国首都。 加拿大在1400年前即有原住民在此生活。15世纪末,英国和法国殖民者开始探索北美洲的东岸,并在此建立殖民地。1763年,当七年战争结束后,法国被迫将其几乎所有的北美殖民地割让予英国。在随后的几十年中,英国殖民者向西探索至太平洋地区,并建立了数个新的殖民地。1867年7月1日,1867年宪法法案通过,加拿大省、新不伦瑞克、新斯科舍三个英属北美殖民地组成加拿大联邦,其中加拿大省分裂为安大略和魁北克。在随后100多年里,其它英属北美殖民地陆续加入联邦,组成现代加拿大。 加拿大是实行聯邦制、君主立憲制及議會制的國家,由十个省和三个地区组成,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為國家元首及加拿大君主,而加拿大總督為其及政府的代表。加拿大是双语国家,英语和法语为官方语言,原住民的語言被認定為第一語言。由於位於高緯度地廣人稀,该国是世界上擁有多元化種族及文化的國家,也是移民為主的国家,约五分之一的国民出生于境外,近年來移民大部分來自亞洲。 得益於豐富的自然資源和高度發達的科技,加拿大是富裕、经济发达的国家。以国际汇率计算,加拿大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全世界排名第十六,人类发展指数排名第十。它在教育、政府的透明度、自由度、生活品质及经济自由的都名列前茅。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是联合国、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北美空防司令部、七大工業國組織、二十国集团、英联邦、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及太平洋岛国论坛的成员。.

新!!: 布倫輕機槍和加拿大 · 查看更多 »

印度

印度共和国(भारत गणराज्य,;Republic of India),通称印度(भारत;India),是位于南亚印度次大陆上的国家,印度面积位列世界第七,印度人口众多,位列世界第二,截至2018年1月印度拥有人口13.4亿,仅次于中国人口的13.8亿,人口成長速度比中國還快,预计近年将交叉。是亚洲第二大也是南亚最大的国家,面积328万平方公里(实际管辖),同时也是世界第三大(购买力平价/PPP)经济体。 印度并非单一民族及文化的国家。印度的民族和种族非常之多,有“民族大熔炉”之称,其中印度斯坦族占印度总人口的大约一半,是印度最大的民族。印度各个民族都拥有各自的语言,仅宪法承认的官方语言就有22种之多,其中印地语和英语被定为印度共和国的联邦官方语言,并且法院裁定印度没有国语。英语在印度非常流行,尤其在南印地位甚至高于印地语,但受限于教育水平,普通民众普遍不精通英语。另外,印度也是一个多宗教的国家,世界4大宗教其中的佛教和印度教都源自印度。大部分印度人信仰印度教。伊斯兰教在印度也有大量信徒,是印度的第二大宗教,信教者约占印度的14.6%(截至2011年,共有约1亿7千7百万人)。伊斯兰教是在公元8世纪随着阿拉伯帝国的扩张而传播到印度的。公元10世纪后,北印的大多数王朝统治者都是信奉伊斯兰教的,特别是莫卧儿王朝。印度也是众多正式和非正式的多边国际组织的成员,包括世界贸易组织、英联邦、金砖五国、南亚区域合作联盟和不结盟运动等。 以耕种农业、城市手工业、服务业以及其支撑产业为主的部分行业已经相对取得了进展。除了民族文化与北方地形的丰富使印度旅游业颇受欢迎之外,由于时差,大批能说英语的人才也投入外包行业(即是外国企业把客户咨询,电话答录等等服务转移到印度)。另一方面,宝莱坞电影的文化输出在英语圈乃至全球的影响力不亚于世界主流。同时印度还是很多专利过期药物的生产地,以低价格提供可靠的医疗。近年来,印度政府还大力投资本国高等教育,以利于在科学上与国际接轨,例如自主太空研究、南亚半岛生态研究等等。印度最重要的贸易伙伴是美国、欧盟、日本、中国和阿拉伯联合酋长国。.

新!!: 布倫輕機槍和印度 · 查看更多 »

印度支那戰爭

印度支那戰爭(越南語:Chiến tranh Đông Dương),是指1947年至1979年發生於印度支那半島上的戰爭。以越南為主,牽涉到老撾、柬埔寨等東南亞多國。包括以下幾場戰爭。.

新!!: 布倫輕機槍和印度支那戰爭 · 查看更多 »

中印边境战争

中印边境战争(Sino-Indian War,भारत-चीन युद्ध Bhārat-Chīn Yuddh)是1962年10月20日至11月21日发生在中国和印度之间的一场边境战争。在中国也被称为中印边界自卫反击战。 中国与印度的边界约2000公里,分西、中、东三段。这场战争在西段和东段同时进行,又以东段由印度实际控制的“”(中国称为“藏南地区”)为主战场。由于战场处于高海拔地区,環境惡劣,雙方都有后勤補給困难的問題。中國在取得胜利目標後即撤回,印度则重新佔領絕大部分中印爭議地區,兩國皆宣布勝利。这场战争给印度造成了很大的阴影,并影响着中印关系的深入发展,并且对中苏和中美关系的走向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新!!: 布倫輕機槍和中印边境战争 · 查看更多 »

中國

中國是位於東亞的國家或地理區域,此名稱最早见于西周,用來指以洛陽盆地為中心的中原地區,與四夷相對,之後逐漸用來指稱從夏朝起延續傳承至今的各政權。其疆域隨著歷史演變而有所增減,但大多不脫以中原王朝根基所在的汉地九州為中心。民族構成上以漢族為主體,文化上透過歷代王朝政權與周邊各民族政權的交流與征戰,而融入不少周邊民族的文化。現今國際上廣泛承認代表中國的政權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國文明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之一。 新石器时期,中原地区开始出现聚落组织;公元前27世纪左右出现方国,以共主為首的制度;前20世纪开始,古代中国进入世袭的封建皇朝阶段;公元前2世紀,秦滅六國,完成中國第一次大一統。此後幾千年來,中國的政治制度以半傳統的夏代為基礎的世襲君主制以朝代更換政權運作。此後经多次擴大,破裂,重組,朝代更迭,經過數次统一与分裂交替进行。直到1911年辛亥革命後,中國废除君主制,实行共和制,清朝被1912年成立的中华民国取代。1945年第二次國共內戰爆發後,中國共產黨逐漸控制中國的大部分領土,最終於1949年10月1日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形成了中华民国與中华人民共和国双方相隔台灣海峽对峙的局面;惟做為國際關係核心場域的聯合國系統內,中華民國政府仍持擁有中國代表權,直到1971年聯合國大會2758號決議通過後,才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完全取代。 中國經濟曾经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在世界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其周期通常与王朝的兴衰与更替相對應。中國經濟史可分为几个階段:第一階段為遠古至西晉末年,其中以三國孫吳時轉變較大;第二階段為東晉至北宋末年,其中以唐安史之亂劃分為前後;第三階段為南宋建立至鴉片戰爭張家駒,《兩宋經濟重心的南移》,湖北人民出版社,1957年。工业革命後,西方國家的工業成品,無論在數量和質量上,相較於當時中国純手工業經濟出産的商品,佔有壓倒性的優勢。而且,由于明清兩代以來,中國對外政策趨於保守,並對外實行海禁,使得西方工業化的影响步伐在中国国門前站住了腳,中国在19世紀末以前,一直沒有很好地進行工業化,經濟遂落後於西方。1978年改革開放施行後,中国经济發展迅速,對世界經濟的影響也日漸顯著。 中国文化歷經上千年的歷史演變,是各區域、各民族古代文化長期相互交流、借鉴、融合的結果。其中汉文化对日本、朝鮮半島和东南亚有深远影响,形成漢字文化圈。中国的传统艺术形式有国乐、相声、戏曲、书法、国画、文學、陶瓷藝術、雕刻等,传统娱乐活动有象棋、围棋、麻将、中国武术等。茶、酒、菜和筷子等为中国的特色饮食文化,春节(舊曆新年)、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冬至等为传统节日。中国传统上是一个儒学国家,以夏历为历法,以五伦为道德准则。春秋时期孔子「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开始办私塾培养人才,汉朝时采用察举推选政府官员,隋朝起实行科举在平民中选拔人才。此外,中国歷朝歷代都设有史官,因此保存有十分详尽的历史资料,如《二十四史》、《资治通鉴》等。古代中國在科學領域上有豐厚的成就。.

新!!: 布倫輕機槍和中國 · 查看更多 »

中国抗日战争

中國抗日战争,即日本侵华战争,史稱八年抗戰,中国共产党在2017年改稱十四年抗戰。国际上又称第二次中日战争(日中戦争),指20世纪初期大日本帝国與中華民國之間發生的戰爭,為第二次世界大戰東亞戰事的主要部分,中日戰場主要位于中國境內,同時也包括缅甸北部等鄰接地區。戰爭时间若从1941年12月9日中华民国對日正式宣戰算起僅有四年;自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七七事變)算起则有八年,且宣戰文告中亦有「之前四年餘神聖抗戰」一句,因此有「八年抗戰」之稱;而若從1931年9月18日的九一八事變算起,至1945年8月20日日本投降則歷時十四年。 1931年9月18日,日軍發動九一八事變,在100天內佔領整個中國東北地區。1932年1月2日,中华民国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蔣中正發表演講,指陳宣戰之弊害。同年3月1日,日本帝國參謀本部及關東軍在東建立一新政權,定名為「满洲国」。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不久华北沦陷,中日全面开战。 1941年12月8日,日本艦隊突襲太平洋美海軍基地珍珠港,太平洋其他地區日軍亦四出攻擊,美國、英國與日本互相宣戰,中國亦正式對日本宣戰並及德國、意大利。 1943年11月,中、美、英三国元首發表《开罗宣言》,要求战後日本归还自1895年占领中国的所有领土。1945年7月26日美、英與中国對日本发出波茨坦公告,重申開羅宣言,命日本無條件投降。同年8月14日,日本天皇敕令,保證實行波茨坦公告規定之條件;9月9日,日本中國派遣軍總司令岡村寧次向中國陸軍總司令何应钦投降,中日战争告終。 中國戰場在於二次世界大戰中有顯著影響,使超過百萬的日軍主力被牽制在中國而無法北攻西伯利亞及調派軍隊支援太平洋及印度洋的戰事,減輕了英美兩國的作戰壓力;南進澳洲阻斷盟軍印度洋石油供應鏈的計畫也以失敗告終,間接促使了:一、蘇联在歐陸戰線的战局逆轉,並在大戰結束前夕使紅色勢力進佔東亞。二、美國南洋戰場的反攻以及英美在中東北非的戰事變得順利。.

新!!: 布倫輕機槍和中国抗日战争 · 查看更多 »

九九式輕機槍

是大日本帝國陸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所使用的一種輕機槍。.

新!!: 布倫輕機槍和九九式輕機槍 · 查看更多 »

彈鏈

彈鏈(belt)是把大量子彈以串聯方式連著的彈藥,主要提供給全自動發射機槍或機砲,以達到持續火力的效果。.

新!!: 布倫輕機槍和彈鏈 · 查看更多 »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North Atlantic Treaty Organization,縮寫为NATO;Organisation du Traité de l'Atlantique Nord,縮寫为OTAN),简称北约组织或北约,是歐洲及北美洲國家为实现防卫合作而建立的国际组织。1949年3月18日,美国、英國及法國公开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于同年4月4日在美国华盛顿签署《北大西洋公约》后正式成立。为与以前苏联为首的东欧集团国成员相抗衡。及至苏联解体,华沙条约组织宣告解散,北约就成为一个地区性防卫协作组织。北约的最高决策机构是北约理事会。理事会由成员国国家元首及政府高層、外长、国防部长组成。总部设在比利時的布鲁塞尔。最新成员蒙特內哥羅于2017年6月5日加入,至此北约总共有跨域欧洲和北美的29个国家组成。北約軍事開支占世界國防開支的70%,成员国国防开支占该国GDP的2%左右。 公约第5条规定成员国受到的攻擊一旦被确认,其他成员国将作出即时反應。该条款被理解为各国部队将自动参战,并不再次需要各国政府的参战授权。但这一條條款在九一一事件之前,一直都未有動用過 。北约曾协助反海盗行动(counter-piracy operations),在联合国要求下打击亚丁湾、非洲之角和印度洋的海盗,并在2011年根据联合国安理会1973号决议将利比亚上空设为禁飞区。.

新!!: 布倫輕機槍和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 查看更多 »

國共內戰

#重定向 国共内战.

新!!: 布倫輕機槍和國共內戰 · 查看更多 »

福克蘭戰爭

#重定向 马岛战争.

新!!: 布倫輕機槍和福克蘭戰爭 · 查看更多 »

第一次中东战争

一次中东战争(英语:The first Middle East War,希伯来语: מלחמת העצמאות,阿拉伯语: النكبة)是1948年以色列为巴勒斯坦地區和阿拉伯国家之间发生的大规模战争,当时阿拉伯国家联合主动攻击以色列,它使以色列成为一个独立的国家,将巴勒斯坦託管地的剩余地区分成分别由埃及和外约旦控制的地区。战争中有960,000名巴勒斯坦人逃离家园並沦为难民,战争激化了阿拉伯国家和以色列,以及阿拉伯国家和美、英的矛盾,从此中东战乱不断。.

新!!: 布倫輕機槍和第一次中东战争 · 查看更多 »

第二次中东战争

苏伊士运河危机英文常用蘇伊士運河危機(Suez Crisis)、蘇伊士運河戰爭(Suez War)或1956年戰爭指稱此次事件,阿拉伯世界則常以三方衝突()稱呼之,其它名稱尚有西奈戰爭(Sinai war)、蘇伊士-西奈戰爭(Suez-Sinai war)、1956年以阿戰爭(1956 Arab-Israeli War)、第二次以阿戰爭(Second Arab-Israeli War)、蘇伊士運河戰役(Suez Campaign)、西奈戰役(Sinai Campaign)、卡德墟戰役(Kadesh Operation)或火槍手行動(Operation Musketeer),也被称为苏伊士运河战争、第二次中东战争、西奈战役或卡代什行动,是一次于1956年发生在埃及的国际武装冲突,当时埃及与英国、法国和以色列的军队爆发战争。英、法、以三国的结盟是一种利益的接合:英法两国对苏伊士运河有着贸易利益,而以色列则需要打开运河,以让以色列船隻得以通航。.

新!!: 布倫輕機槍和第二次中东战争 · 查看更多 »

第二次世界大战

二次世界大戰(又常簡稱二次大戰、二戰、WWII等;World War II;Seconde Guerre mondiale;Zweiter Weltkrieg;Вторая мировая война;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一次自1939年至1945年所爆發的全球性軍事衝突,整場戰爭涉及到全球絕大多數的國家,包括所有的大國,并最終分成了兩個彼此對立的軍事同盟─同盟國和軸心國。這次戰爭是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戰爭,動員了1億多名軍人參與這次軍事衝突。主要的參戰國紛紛宣布進入總體戰狀態,幾乎將自身國家的全部經濟、工業和科學技術應用於戰爭之上,同時也將民用與軍用的資源合併以方便統籌規劃。包括有猶太人大屠殺、南京大屠殺、戰爭中日軍對中國軍民進行細菌戰、以及最终美國對日本首次使用原子彈等事件,使得第二次世界大戰也是自有紀錄以來涉及最多大規模民眾死亡案例的軍事衝突,全部總計便將近有5,000萬至7,000萬人因而死亡,這也讓第二次世界大戰成了人類歷史上死亡人數最多的戰爭。 儘管早在1931年9月,日本便侵佔了中國的滿洲,而後建立了傀儡國家滿洲國。至1937年7月盧溝橋事變後中日更爆發了全面戰爭。不過大多數人仍多把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定為1939年9月1日德國入侵波蘭開始,這次入侵行動隨即導致英國與法國向德國宣戰。然而德國在入侵波蘭後開始著手嘗試在歐洲建立一個大帝國,自1939年末期到1941年初期為止,發動一連串戰爭並藉由條約的簽署使得德國幾乎佔領了歐洲絕大部分的地區,而名義上保持中立的蘇聯在和德國簽訂《德蘇互不侵犯條約》後,也跟進侵略潮流,陸續佔領或者吞併了其在歐洲邊界的鄰近6個國家,在這之中也包括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時所佔領的波蘭領土。英國以及大英國協的成員國則堅持持續與軸心國繼續作戰,並分別在北非和大西洋海上發生多次軍事衝突,而這也使得英國成了歐洲地區少數仍能繼續反抗德軍入侵的主要武力之一。1941年6月,歐洲的軸心國集團決定撕毀與蘇聯的合作約定,聯合入侵蘇聯領土,這次攻勢也開始了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地面戰爭爆發,但也在之後讓原本幾乎統轄整個歐洲地區的軸心國被迫投入大量軍力來維持作戰優勢。到了1941年12月,已經加入軸心國的大日本帝國為了能夠在亞洲及太平洋地區獲得領導地位,陸續襲擊位于太平洋的美國統轄地區和座落於與中南半島的歐洲殖民地,很快地於西太平洋和東亞戰區獲得了主導權。 到了1942年時日本開始在一系列的海戰中戰敗,位於歐洲的軸心國也陸續於北非戰役以及斯大林格勒戰役中節節敗退,這些都迫使軸心國停下進攻的腳步。1943年時,義大利法西斯政權在西西里島戰役中面對同盟國部隊嚴重失利,另一方面德軍在库尔斯克会战戰敗後失去對於東歐的領導地位,同時美國也在太平洋戰區中獲得了一連串的勝利,自此軸心國集團逐漸失去主導權並開始嘗試將佈署於各地的前線部隊進行戰略性的撤退。到了1944年時,盟軍決定登陸法國以開闢第二戰場,而蘇聯除了成功收復過去被佔領的領土外,也開始轉往進攻德國與其同盟國家的土地。在蘇聯和波蘭部隊共同攻入柏林後,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區最終在1945年5月8日德國投降的情況下宣告結束。而另一方面美國在1944年和1945年成功擊敗了日本海軍部隊並陸續佔領了數個重要的西太平洋島嶼,這使得日本列島隨時面臨同盟國部隊入侵的危機。最後在美軍分別於廣島市和長崎市投下原子彈並造成大量日本平民死亡。1945年8月8日蘇聯進攻日本控制下的中國東北地區,8月14日日本跟進宣佈願意接受無條件投降的條件,而隨著亞洲戰事的停息也意味著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式結束。 1945年時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同盟國勝利宣告結束,然而二次大戰對世界影響極為深遠,改變了往後世界的政治版圖和社會結構,特別是戰敗的軸心國集團被迫接受同盟國的安排。1945年10月24日聯合國亦宣告成立,期望能夠促進各國合作並防止未來的軍事衝突;同時戰勝的盟軍各國,也紛紛在聯合國各個機構中擔任重要職位,特別是以美國、蘇聯、中國、英國和法國5個國家為首成立聯合國聯合國安全理事會的常任理事國,主導著世界的秩序.

新!!: 布倫輕機槍和第二次世界大战 · 查看更多 »

維克斯機槍

維克斯機槍(Vickers),是第一次世界大戰與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英國軍隊所使用的中型機槍。基於維克斯機槍優異的設計,使它成為世界上著名的戰爭武器之一。.

新!!: 布倫輕機槍和維克斯機槍 · 查看更多 »

维克斯-贝蒂埃机枪

维克斯-贝蒂埃(VB)式轻机枪是维克斯-阿姆斯特朗公司一战前根据一款法国设计制成的轻机枪。 1925年英国维克斯公司取得了生产许可,用来代替路易士机枪。也用来取代同公司的水冷式维克斯机枪。它和布伦轻机枪用了很相似的导气倾斜枪机,有可更换枪管。1933年为印度陆军采用。.

新!!: 布倫輕機槍和维克斯-贝蒂埃机枪 · 查看更多 »

美國

#重定向 美国.

新!!: 布倫輕機槍和美國 · 查看更多 »

爱尔兰内战

爱尔兰内战(英语:Irish Civil War,爱尔兰语:Cogadh Cathartha na hÉireann,1922年6月28日—1923年5月24日),是一场1921年12月6日签署的建立了爱尔兰自由邦(今天的爱尔兰共和国的前身)的英爱条约的支持者与反对者之间的冲突。条约的反对者反对保留英国与爱尔兰之间的宪政联系和北爱尔兰六郡未被包括于自由邦之内。内战伤亡远大于之前的爱尔兰独立战争之伤亡,并在爱尔兰社会留下深刻裂痕,它对今日爱尔兰政治的影响仍显而易见。.

新!!: 布倫輕機槍和爱尔兰内战 · 查看更多 »

爱尔兰共和军

爱尔兰共和军(英文:Irish Republican Army,簡稱IRA;愛爾蘭語:Óglaigh na hÉireann),曾为爱尔兰独立,後为统一北爱尔兰而战斗的组织。中文圈常指臨時派愛爾蘭共和軍,但以下組織皆稱為愛爾蘭共和軍:.

新!!: 布倫輕機槍和爱尔兰共和军 · 查看更多 »

白朗寧自動步槍

白朗寧自動步槍(Browning Automatic Rifle,簡稱:BAR),是美军在20世纪上半叶使用的一种自动步枪。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軍隊參戰後發現,在歐洲大陸環境惡劣的塹壕戰中,他們缺乏密集的火力。1917年由武器設計師約翰·白朗寧設計的一種可半自動或全自動步槍很快被軍方選中,迅速投產,並被軍方正式命名編號為M1918,白朗寧自動步槍雖名為自動步槍但在使用時卻往往作為輕機槍。.

新!!: 布倫輕機槍和白朗寧自動步槍 · 查看更多 »

貝莎機槍

貝莎機槍(Machine Gun, BESA)是英國在二戰初期以捷克斯洛伐克的ZB Vz.37(又名ZB-53)授權改進而成的中型機槍,由英國伯明翰輕兵器公司(Birmingham Small Arms Company,BSA)生產,因此以其名字縮寫而命名。 貝莎機槍原意是為了取代維克斯機槍,但由於戰場對機槍的需求很大,維克斯機槍一直服役至1960年代。.

新!!: 布倫輕機槍和貝莎機槍 · 查看更多 »

越戰

#重定向 越南战争.

新!!: 布倫輕機槍和越戰 · 查看更多 »

麥德森輕機槍

麥德森輕機槍是一挺由丹麥朱利葉斯·A·拉斯穆森(Julius A. Rasmussen)和延斯·特奧多·斯考博(Jens Theodor Schouboe)所設計、時任丹麥戰爭部陸軍大臣威廉·赫爾曼·奧盧夫·麥德森(Vilhelm Herman Oluf Madsen)協助擬議採用,並於1902年獲丹麥軍隊正式採用的轻机枪。這也是全世界上第一種大量生產的真正實用化的輕機槍。正因如此,麥德森得以將其製成12種不同的口徑並且銷售至全世界超過34個不同的國家,在歷史當中被發現它在超過100年之間參與了大量的戰鬥。Kokalis, Peter.

新!!: 布倫輕機槍和麥德森輕機槍 · 查看更多 »

轻机枪

輕機槍(Light machine gun,簡稱LMG)是相較於通用機槍輕型的一種机枪,可以由一個士兵所操作使用,由於輕機槍一般裝備到步兵分隊或步兵班,有些國家軍隊定位為班用機槍。.

新!!: 布倫輕機槍和轻机枪 · 查看更多 »

茅茅起義

茅茅起義(Mau Mau Uprising、Mau Mau Revolt),又译矛矛起义、毛毛起义、茂茂起义,英國稱為肯尼亚危机(Kenya Emergency)、茅茅叛乱( Mau Mau Rebellion),在英國殖民政府時期,肯尼亚於1956年至1960年間,發生的军事冲突。举事的反殖民主义团体称为茅茅,成员多是基庫尤人。与之对抗的是英军与当地亲英武装。Anderson (2005).

新!!: 布倫輕機槍和茅茅起義 · 查看更多 »

開放式槍機

開放式槍機(Open bolt)是指槍機在准备开火时处于后方、扣動扳機後槍機被放開前進,將子彈由彈匣推上膛並且將子彈發射出去。这种设计多用於衝鋒槍與機關槍。由于扣扳机后子弹才被推上膛,这种动作机制也被称为“开膛待击”。相对地,在扣扳机前先进行子弹上膛及枪机闭锁的动作、扣扳机后才真正击发的原理称为“闭膛待击”。.

新!!: 布倫輕機槍和開放式槍機 · 查看更多 »

英國皇家海軍

皇家海军(Royal Navy,縮寫为 RN),亦称英国皇家海军或英国海军,是英国的首要海上作战部队。9世纪时阿尔弗雷德大帝首先开始使用海上军队,而自14世纪初起英格兰海军开始参与海战。现代皇家海军可追溯至16世纪初,为英国三军中最为古老的军种。正是如此,皇家海軍是三軍中地位最崇高的,其尊稱為「高級軍種」(Senior Service)。 自17世纪中期起至18世纪,皇家海军同荷兰皇家海军和法国海军对制海权展开争夺。自18世纪中期起其为全球最为强大的海军力量,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为美国海军所超越。皇家海军于19世纪和20世纪上半叶大英帝国崛起成为超级大国的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由于其历史地位显赫,人们(包括英国人)时常略去“英国”部分,直称其为“皇家海军”。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皇家海军规模大幅度缩减,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其仍为全球规模最大。至战争结束时美国海军已发展成为世界最大。在冷战期间,皇家海军转变角色为反潜力量,主要于GIUK缺口搜索苏联潜艇。苏联解体之后,皇家海军重新成为远征作战部队,活跃于全球范围,并仍旧是世界最为强大的蓝水海军之一。 皇家海军拥有诸多科技先进的舰船和潜艇,包括一艘航空母艦、一艘、两艘、四艘弹道导弹潜艇(维持英国的)、七艘核动力舰队潜艇、六艘、13艘巡防舰、15艘反水雷舰船及22艘巡逻舰船。截至2017年12月26日,皇家海军共有78艘现役舰艇(包括潜艇),9艘(RFA)舰艇、以及5艘根据合同可为辅助舰队使用的舰艇。辅助舰队对皇家海军进行海上补给,通过其三艘船提升皇家海军的两栖作战能力,并取代过去巡防舰的职责,同皇家海军一同进行巡逻任务。皇家海军的总排水量达到近400,000吨(包括辅助舰队和皇家海军陆战队则达676,000吨)。 皇家海军與皇家海军陆战队共同組成。海军的軍種指揮官为第一海務大臣兼海軍參謀長(1SL/CNS),上将军衔,亦为成员。国防委员会将海军管理职责下放至海軍部委員會,由国防大臣领衔。皇家海军目前于英国境内拥有三个海军基地:朴次茅斯、和,其中第三者为西欧最大的海军基地。.

新!!: 布倫輕機槍和英國皇家海軍 · 查看更多 »

英国

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简称联合王国(United Kingdom,缩写作 UK)或不列颠(Britain),中文通称英国(中文世界早期亦称英联王国),是本土位於西歐並具有海外領地的主權國家,英國為世界七大國之一,位于欧洲大陆西北面,由大不列颠岛、爱尔兰岛东北部分及一系列较小岛屿共同组成。英国和另一国家唯一的陆上国境线位于北爱尔兰,和爱尔兰共和国相邻。英国由大西洋所环绕,东为北海,南为英吉利海峡,西南偏南为凯尔特海,同爱尔兰隔爱尔兰海相望。该国总面积达,为世界面积第80大的主权国家及欧洲面积第11大的主权国家,人口6510万,为全球第21名及歐洲第3名。 英国为君主立宪国家,采用议会制进行管辖。其首都伦敦为全球城市A++级别和国际金融中心,大都会区人口达1380万,为欧洲第三大和欧盟第一大。现在位英国君主为女王伊丽莎白二世,1952年2月6日即位。英国由四个构成国组成,分别为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和北爱尔兰,其中后三者在权力下放体系之下各自拥有一定的权力。三地首府分别为爱丁堡、加的夫和贝尔法斯特。附近的马恩岛、根西行政区及泽西行政区并非联合王国的一部分,而为王冠属地,英国政府负责其国防及外交事务。 英国的构成国之间的关系在历史上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英格兰王国通过1535年和1542年的《联合法令》将威尔士纳入其领土范围。1707年的条约使英格兰和苏格兰王国联合成为大不列颠王国,而1801年后者则进一步同爱尔兰王国联合成为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1922年,爱尔兰的六分之五脱离联邦,由此便有了今日的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亦有14块海外领地,为往日帝国的遗留部分。大英帝国在1921年达到其巅峰,拥有全球22%的领土,是有史以来面积最大的帝国。英国在语言、文化和法律体系上对其前殖民地保留了一定的影响力,因而吸引許多以前英聯邦的移民前來居住。 英国为发达国家,以名义GDP为量度为世界第五大经济体,以购买力平价为量度为世界第九大经济体。英国同时还是世界首个工业化国家,在1815年-1914年为世界第一强国,现今仍是強國之一,在全球范围内的经济、文化、军事、科技和政治上有显著影响力。英国为国际公认的有核国家,其军事开支位列全球第五 (IISS)。自1946年以来,英国即为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而自1973年以来即为欧洲联盟(EU)及其前身欧洲经济共同体(EEC)的成员国,同时还为英联邦、欧洲委员会、七国财长峰会、七国集团、二十国集团、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和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国。2016年英國脫離歐盟公投中,英国民众决定脱离欧盟,但因間接影響全球經濟,所以並未得到多數國家支持。.

新!!: 布倫輕機槍和英国 · 查看更多 »

英联邦

-- 英联邦(Commonwealth of Nations)是一個國際組織,由53個主權國家(包括屬地)所組成,成員大多為前英國殖民地或者保護國。英聯邦元首為伊麗莎白二世女王,同時身兼包括英國在内的16個英聯邦王國的國家元首,此16國構成了一個現代版的共主邦聯。基於其歷史淵源,雖然其正式名稱直譯是“國家聯邦”,漢語中一般仍稱為“--”(中國大陸、香港、澳門)或“--”(臺灣)或“--”(新馬地區)。英語裏,一般通稱為“the Commonwealth”(“聯邦”),此外在非英聯邦國家亦稱為“British Commonwealth”(“不列顛聯邦”),用以區分世界其它聯邦或邦聯。部分人士认为英联邦是大英帝国体系的继承,但是英国在英联邦裏的影响力远不及19世纪和20世纪其对殖民地的影响力。 2018年4月21日,伊麗莎白二世女王於大英國協高峰會中提到下一任大英國協元首繼任者希望是威爾斯親王查爾斯王子,在53個會員國領袖討論之下同意下一任大英國協由查爾斯王子接任。.

新!!: 布倫輕機槍和英联邦 · 查看更多 »

FM-24/29輕機槍

FM-24/F.M. Mle 1924(fusil-mitrailleur modèle 1924)是1924年裝備法國軍隊的輕機槍,以取代舊式的FM1915机枪。.

新!!: 布倫輕機槍和FM-24/29輕機槍 · 查看更多 »

MG30通用機槍

MG30是德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為了逃避凡爾賽條約當中有關重機槍的限制而授權瑞士索羅通(Solothurn)和奧地利Steyr-Daimler-Puch生產的通用機槍。其設計者是路易士-斯坦格(Louis Stange),他也是MG13機槍的設計者,後來由此發展出以下的機槍:.

新!!: 布倫輕機槍和MG30通用機槍 · 查看更多 »

ZB26式輕機槍

ZB26式輕機槍(Lehký kulomet vz.)是捷克國營兵工廠所生產的一款轻机枪。此槍外表最大特色是其20發裝彈匣在槍身上方,這令其瞄準基線要移向彈匣左側,而其輪型表尺也是其外貌特徵之一,ZB26顯見的另一項特點是快拆槍管,其槍管上的提把不單方便更換槍管同時也方便持槍。此槍當時曾廣銷各国,英國採購其設計重製成布倫輕機槍,而後德國合併捷克後改稱之為MG26 (t)輕機槍(t 是指 捷克)。.

新!!: 布倫輕機槍和ZB26式輕機槍 · 查看更多 »

捷克斯洛伐克

捷克斯洛伐克(捷克文/斯洛伐克文:Československo),是一个存在於1918年至1992年的欧洲国家,解体後演變為两个独立國家──捷克共和国和斯洛伐克共和国。.

新!!: 布倫輕機槍和捷克斯洛伐克 · 查看更多 »

槍托

枪托(gunstock、shoulder stock,简称stock)是冲锋枪、步枪、机枪等长管枪械结构的一部分,与(非浮置的)枪管、机匣和弹匣相連。在用枪时,枪托与射击者的肩膀相抵,使得射击者能够稳定地持握枪械并能更轻松地进行瞄准,还能在射击时将后坐力传导给射击者的身体来分担冲击力。在近身肉搏时,枪托的后托部分也可以被当做钝兵器使用。.

新!!: 布倫輕機槍和槍托 · 查看更多 »

機械瞄具

機械瞄具是一種金屬製的觀測設備,可用於將物件定位在同一直線上,輔助物件對準特定目標,可應用於槍械、十字弓、或望遠鏡。但應用光學原理的照準器(透鏡式或反射式皆然)則不在此定義範圍。 典型的機械瞄具由兩個組件構成:照門—靠近觀測者,垂直安裝於瞄準線上;準星—靠近觀測目標,型態有柱狀、珠狀或環狀。開放式瞄具的照門為凹槽狀,覘孔式瞄具的照門則是小圓孔。民用、狩獵用與警用槍械通常採取開放式瞄具;多數軍用戰鬥步槍則用覘孔式瞄具。 最早的機械瞄具是固定式的,且不易調整;現在多數機械瞄具都設計為可調式,可做風偏與彈道修正。 為求更精準的射擊(如狩獵或狙擊),機械瞄具常被瞄準鏡取代,但仍與其他瞄準設備並存,甚至與光學瞄具整合在一起,當作備用。.

新!!: 布倫輕機槍和機械瞄具 · 查看更多 »

步枪

步枪(Infantry firearm),或称为步--、步铳、步兵铳,是步兵使用的制式长管枪械。现今步枪多指來福槍(rifle),即枪膛内壁锻有膛線、配有枪托用于抵肩精准射击的单兵轻武器。历代战场上出现的步枪有:.

新!!: 布倫輕機槍和步枪 · 查看更多 »

氣動式 (槍械)

气动操作(gas operating)又稱氣體作動式(gas action)是一種槍機運作的原理與方式,其原理為利用子彈中的發射藥於擊發後所產生的高壓氣體經過槍管上的導孔來推動連結槍機的結構,例如活塞與活塞連桿,或者是導管與增壓器,以完成槍機的開鎖/閉鎖,退殼與進彈。換言之,子彈產生的高壓气就是槍枝與槍機自動/半自動運作的來源;近代自動槍械多數採用氣動式系統。另兩種自動槍械運作方式分别是後座作用與反沖作用。.

新!!: 布倫輕機槍和氣動式 (槍械) · 查看更多 »

澳大利亚

澳大--利亚联邦(Commonwealth of Australia),通称澳大--利亚(Australia,缩写为 AU、AUS),中文环境下(尤其是臺灣、香港等地)常使用「澳--洲」代替“--”,是全球面积第六大的国家,大洋洲最大的国家和南半球第二大的国家。澳大利亚国土包括澳大利亚大陆,塔斯曼尼亚岛及数个海外的岛屿,面积和美國本土相似,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国土覆盖整个大陆的国家。與隔海相望的东南近邻是紐西蘭,西北是印度尼西亚,北边是巴布亚新几内亚、西巴布亚及东帝汶。澳大利亚的首都位于堪培拉,最大城市为悉尼。 澳大利亞一詞源於拉丁語,意思為“未知的南方大陸”(terra australis incognita)。其所在的地理位置通常稱作澳洲大陆,是地球上最小的大陆板塊。澳大利亚人均擁有國土面積0.353平方公里,是世界最廣闊的國家之一。有多樣的自然景觀,包括熱帶雨林、別稱為“紅色中心”的沙漠、吸引很多旅客的海濱及馳名遐邇的自然遺產大堡礁及烏魯汝Davison, Hirst and Macintyre, pp.

新!!: 布倫輕機槍和澳大利亚 · 查看更多 »

朝鲜战争

朝鲜战争,是朝鮮半島上的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与大韓民國之间,自1950年6月25日开战至1953年7月27日签署停战协定的一场战爭,因未有和平協議,战争在理论上上仍未結束。 朝鲜半岛自1910年起被日本统治,直至1945年二战结束。1945年8月,苏联对日宣战,随后根据与美国协议以北纬38度线为界分别接受日本投降,占领朝鲜半岛。在1948年,南北两占领区内分别成立两个政府。南北双方均自认为全朝鮮半島的唯一合法政府,同时对整个朝鮮半島声称主权,拒绝承认以北纬38度线划分的苏美对日受降分界线为边界。在冷战初期的紧张国际形势背景下,南北双方都企圖武力統一朝鮮半島,沿三八线两边各自囤积大量军队,苏美占领军撤军后,自1949年1月起双方频繁發生小規模武装衝突,至朝鮮在充足准备后發動大规模攻势。它是冷战的第一场大規模“热战”。 朝鲜在1950年6月25日以反擊為理由越过三八线,一般以此為韩战(韩国内战)/朝鲜战争(朝鲜半岛战争,联合国当时用语)/朝韩内战(现今用语)之起点。于1945年成立的国际组织联合国隨即介入,当时苏联、美国、中华民国为联合国成员,而朝鲜、韩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均非联合国成员。联合国只承认美国支持的大韩民国为朝鲜半岛上唯一合法政府,不承认苏联支持的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合法性,而认为是前者领土内的地方政治军事力量。25日,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蘇聯因為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國席位問題而抵制出席會議,大韩民国向联合国控诉受到入侵,联合国安全理事会通过第82号决议,声明此举为北朝鲜部队对大韩民国的武装攻击,并敦促其立即停火。6月27日,联合国安理会又通过第83號決議,要求北朝鲜军队撤回38度線,“建议联合国会员国给予大韩民国以击退北朝鲜武装攻击及恢复该区内国际和平与安全所需之援助”。随后1950年7月7日聯合國安理會通过第84号决议,由21个会员国组成“联合国军”参战,包括美国、英国等16个国家的军队,外加瑞典、印度、丹麦、挪威、意大利5个国家派遣的医疗队或医疗船,其中美国提供88%的战斗人员,占据主导地位。这支部队不听命于秘书长,而是受美国统一指挥,联合国要求由美國提交戰鬥行動報告。由此,以保卫和平的名义,韓戰演变为捲入数十个国家的国际武力争端。随后苏联空軍开始秘密參戰,而中方則譴責、呼籲雙方停火并保持一定中立。 朝鲜人民军在战争首兩個月占尽优势,三日內攻陷韩国首都汉城,韩国国军遭受巨大损失,不断后撤。至8月,朝鲜军队已抵达釜山环形防御圈。美军于9月15日在仁川登陸後迅速扭轉戰局,朝鲜军队後路被切斷,陷入不利地位,金日成向苏联集團請求協助,苏联也积极施压中国参战。随后,中国政务院总理周恩来发出警告,指出若聯合国軍越過38度线侵入北方,其中立政策可能改變;还谴责美国飞机进入中国领空,抗议美国飞机轰炸中国丹东的文物市场。 10月初,聯合國軍逆轉戰情,向北開進,越過38度線,終促使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決定出兵介入。10月1日,韩国国軍越过三八線,美军则于10月8日正式越过三八线。10月19日,联合国军奪取包括平壤在内的朝鲜大部分地区,逼近中朝边境。同日晚,首批中国人民志願軍也秘密越過鴨綠江,開始激烈的攻防战斗。中国人民志愿军于参战后长驱直入,在第一次战役、第二次战役、第三次战役中连续击败联合国军,将战线推回三八线,并于1951年1月4日一举攻占韩国首都汉城。其后,1951年1月13日,联合国提出停战建议,但战争双方均未对此有进一步回应,战争继续进行。联合国军在此后的第四次战役和第五次战役中阻滞志愿军的进攻,使戰線在開戰一年後再次回到三八线并陷入胶着。蘇聯首先主張停火,而中、美双方均表贊同并开始停战谈判,但双方边打边谈,构筑堑壕,并在上甘岭和金城等地展开拉锯,双方皆有重大损失。 1953年7月27日,参战方三边——中国人民志愿军、朝鮮人民军、联合国军——在板门店签署朝鲜停战协定,宣布停战。协定建立朝韩非军事区作為緩衝區,并就战俘遣返问题作出安排。随后,朝韩双方仍继续保持外交冲突和军事对峙,持续至今。由于李承晚的反对,大韩民国国军并未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而以1950年7月李承晚将大韩民国国军指挥权交给联合国军为由,于金城战役后,在行动上遵守了朝鲜停战协定。因朝韩之间未直接签署停战协定或和平协议,韩国名义上自1953年后军队指挥权仍归联合国军而停止作战,所以理论上朝韩双方仍然处于战争状态,战争並未正式結束。至2018年4月27日,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国务委员会委员长金正恩与大韩民国总统文在寅,签署《为促进韩半岛和平、繁荣、统一的板门店宣言》,其中提出将在2018年年内宣布结束战争状态。 朝鲜战争結束后及中美關係正常化後,隨著冷戰緩和,各方重新考慮在朝鲜半岛的政策,联合国和大多数國家逐渐改变为同时承认以停战分界线划疆而治的朝鲜、韩国两个政权,而不介入双方的领土争端。联合国于1991年同时首次接纳朝韩为会员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则于1992年与韩国建交。.

新!!: 布倫輕機槍和朝鲜战争 · 查看更多 »

海湾战争

海灣戰爭是指1990年8月2日至1991年2月28日期間,以美國為首的由34個國家組成的联军和伊拉克之間發生的一場局部戰爭。1990年8月2日,伊拉克軍隊入侵科威特,推翻科威特政府,並宣布科威特的「回歸」以及大伊拉克的“统一”。以美國為首的多國部隊在取得聯合國授權後,於1991年1月17日開始對科威特和伊拉克境內的伊拉克軍隊發動軍事進攻,主要戰鬥包括歷時42天的空襲、在伊拉克、科威特和沙特阿拉伯邊境地帶展開的歷時100小時的陸戰。多國部隊以輕微的代價取得決定性勝利,重創伊拉克軍隊。伊拉克最終接受聯合國安理會第660號決議,並從科威特撤軍。 这次戰爭是美軍自越南戰爭後主導參加的第一場大規模局部戰爭,也是第一場聯合國會員國之間的戰爭。在戰爭中,美軍首次將大量高科技武器投入實戰,展示了壓倒性的制空、制電磁優勢。通過海灣戰爭,美國進一步加強了與波斯灣地區國家的軍事、政治合作,儘管強化了美軍在該地區的軍事存在,卻未能同時剷除--,為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埋下了伏筆。.

新!!: 布倫輕機槍和海湾战争 · 查看更多 »

7.62×51mm NATO

7.62×51毫米北约弹(7.62×51mm NATO cartridge),简称7.62北约弹(7.62 NATO),是一款口径的无缘瓶颈式全威力(Full-powered)步枪子弹,通常配备的铜甲铅芯弹头。7.62北约弹研發於1950年,為步槍與機槍所設計,使用於包括M14自動步槍、M60通用機槍與M134迷你砲機槍在內的許多美國系統的槍械,亦是北约成员国的標準用彈。其前身是.308溫徹斯特。 7.62x51 NATO和.308溫徹斯特在尺码及装药量有非常微小的差异,大致上可以通用,不过需要注意枪管耐压是否能够承受7.62×51 NATO的67,500 psi膛压,308 Winchester膛压仅有62,000 psi。.

新!!: 布倫輕機槍和7.62×51mm NATO · 查看更多 »

7.92 x 57毫米毛瑟

#重定向 7.92×57毫米毛瑟彈.

新!!: 布倫輕機槍和7.92 x 57毫米毛瑟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布伦式轻机枪布朗式轻机枪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