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安装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曹謹

指数 曹謹

曹謹(),原名瑾,字懷璞,後改為謹,字懷樸,號定庵,清朝政治人物,河南省懷慶府河內縣(今沁陽市)人。歷任直隸、福建、臺灣等地知縣。在擔任福建臺灣府鳳山縣知縣時,開鑿了曹公圳,擔任淡水同知時,亦曾率領士兵鄉勇擊退英國船艦,此外還有不少政績,但後遭英方控訴臺灣鎮道冒功殺戰俘,因而被奪花翎,註銷所升官階。道光廿五年(1845年)十月因病乞歸,返回故里,於家中去世,享年63歲。其事蹟收入《清史稿》循吏傳中。.

103 关系: 县令南臺灣史密吳鳳墓誌銘大甲區大挑太學生姚瑩宋湘岡山區丁日昌中華民國文化部中臺灣举人平山乾隆仕紳佐久間左馬太彰化縣 (清朝)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國立中山大學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嘉庆嘉義縣 (清朝)咸丰 (年号)兒玉源太郎国子监皇帝知府玉帝理学礼部福建福建巡抚科举竹南鎮竹塹城第一次鸦片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籍贯熊一本直隶直隸總督百姓道尹道光高屏溪高雄市高雄市政府...高雄縣魏元烺魏瀛鮑桂星鳳山區鳳山縣 (台灣)鳳山縣 (臺灣)鳳山車站鳳儀書院范學恆赤山里 (堡里)蔣允焄鄭用錫鄉勇臺南廳臺灣臺灣人臺灣府臺灣府淡水撫民同知臺灣總督臺灣銀行臺灣鎮臺灣道臺灣文獻叢刊臺灣日治時期臺鐵金門縣艋舺苗栗縣陳壽祺林樹梅李棠階楊桂森正修科技大學河南省河内县 (中国)泉漳械鬥洋銀淡水廳淡水縣清史稿清朝官员服饰清朝鳳山縣知縣列表朱元璋按察使海盗新竹市文史工作文化大革命懷慶府承宣布政使司布政使曹公廟曹公圳 扩展索引 (53 更多) »

县令

縣令,尊稱縣太爺、縣大老爺,雅稱為百里侯、邑侯、邑宰。是中國古代縣級行政區劃的最高官員名稱,掌握所管轄區域的行政、司法、審判、稅務、兵役等大權。县令下设县丞、主簿、縣尉、典史等。.

新!!: 曹謹和县令 · 查看更多 »

南臺灣

南臺灣,為臺灣南部簡稱。關於南臺灣的範圍定義有許多種,但主要通指臺灣南部地區。臺灣話諺語「頂港有名聲,下港有出名」中常稱的「下港」亦意指南部或南臺灣地區。以高雄市與臺南市兩大都會區組成雙核心結構的區域核心,並形成臺灣第三大的高雄都會區及第五大的臺南都會區,並擁有以嘉義市為核心的嘉義都會區等,共計三個都會區。.

新!!: 曹謹和南臺灣 · 查看更多 »

史密

史密,字梅叔,為中國清朝官員,本籍山東。拔貢出身的史密於1847年(道光27年)奉旨以淡水同知升任,接替仝卜年於台灣地區擔任台灣府知府。而此官職是台灣清治時期此期間,受台灣道制約的台灣地方父母官。翌年因不適任,被撤旨降回淡水同知。隨後,又被參奏革職休致。.

新!!: 曹謹和史密 · 查看更多 »

吳鳳

吳鳳(),字元輝,清朝福建省平和縣人,任臺灣清治時期之嘉義通事。因日治時期與國民政府時期,皆曾在台灣的小學課本裡描述其「為革除原住民出草的習俗而捨生取義」而廣為台灣人民熟知。嘉義現存有吳鳳廟,奉吳鳳公為神祇。 關於吳鳳「犧牲自己以革除原住民出草習俗」的故事,最早可查到清朝有文獻記載類似故事,之後在日本政府和國民政府時期開始官方宣傳,不過與鄒族口傳歷史背道而馳,內容可能被過度誇大,有鄙夷原住民的嫌疑,並造成對原住民的刻板印象,而受爭議。在原住民團體的一再抗議下,1989年教育部正式將此故事從教科書刪除。.

新!!: 曹謹和吳鳳 · 查看更多 »

墓誌銘

墓誌銘為文体名,在墳墓中或墳墓上,以死者生平事蹟所寫的一份簡介,尤其對於偉大或值得紀念的人其墓經常有墓誌銘,在中國和西方都有這種習俗的存在,另外中國古代還有祭文、行狀的寫法。但是近代中國已不流行寫墓誌銘。.

新!!: 曹謹和墓誌銘 · 查看更多 »

大甲區

大甲區,中華民國臺中市市轄區之一,位於臺中市西北角。地形主要以大甲扇狀平原為主,氣候屬於亞熱帶季風氣候。在產業發展上,農業為臺中市第二大蔬菜生產區,重要產物有芋頭與稻米等,工業則主要以金屬製品、機械設備製造與腳踏車工業所形成的產業聚落為主。每年農曆三月的大甲媽祖遶境進香活動名列世界三大宗教活動之一。.

新!!: 曹謹和大甲區 · 查看更多 »

大挑

大挑,為清朝中期以後吏部銓選舉人授官之措施。.

新!!: 曹謹和大挑 · 查看更多 »

太學生

#重定向 弟子員.

新!!: 曹謹和太學生 · 查看更多 »

姚瑩

姚瑩(),字石甫,一字明叔,號展和,晚號幸翁,安徽桐城人(今属枞阳县域),清朝政治人物,官至廣西按察使。.

新!!: 曹謹和姚瑩 · 查看更多 »

宋湘

宋湘(),字焕襄,号芷湾,广东嘉应州(今梅州市)客家人,清代政治人物、诗人 。.

新!!: 曹謹和宋湘 · 查看更多 »

岡山區

岡山區位於臺灣高雄市,北臨路竹區、阿蓮區,東鄰燕巢區、田寮區,西鄰永安區、彌陀區,南接橋頭區、梓官區,人口約9.8萬人。以蜂蜜與豆瓣醬著名,為高雄市西側平原地區北部傳統的商業金融服務、企業貿易外銷、及交通系統轉運中心,區內有岡山本洲工業區因此工商活動繁榮。臺鐵的岡山車站為臺南、高雄兩大站間僅次於新左營車站外最繁忙之車站。未來捷運系統紅線計畫自本區南端的R24南岡山站往北延伸至路竹區及湖內區,並在區內增設三個高架車站。.

新!!: 曹謹和岡山區 · 查看更多 »

丁日昌

丁日昌(),清朝洋务运动主要人物。字禹生,又作雨生,室名持静齋、清節堂、得恩堂、百蘭山館、蕉雨書屋。广东丰顺人。1875年以军功任命为琼州府学训导。后出任庐陵知县后,因太平军攻陷,遂被免职。其后为曾国藩幕僚,帮助筹办水师。在任福州船政期间提出创建北洋、东洋、南洋三支水师,分区设防的主张;还提出革新船政,延聘外国人教习技术。1876年到台湾,开办煤矿,架起中国第一条自建电报线。制订《海难救护章程》,1877年8月,因病回籍休养。1879年清政府命他专制南洋事宜,节度沿海水师官兵。1881年向总理衙门建议派人巡抚广西,加强对西南边疆的控制。他在政务之余,悉心读书,尤酷爱搜聚典籍,是清代三大藏书家之一,辑有《持静斋书目》五卷。 光緒八年(1882年2月27日),逝世于广东揭阳家中。卹如制。.

新!!: 曹謹和丁日昌 · 查看更多 »

中華民國文化部

文化部是中華民國有關文化事務的最高主管機關,負責國家各項文化振興、藝術發展、出版相關業務,以及廣播影視產業的推廣輔導工作(監理業務另由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負責)。其前身為1981年成立的「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12年升格為部。.

新!!: 曹謹和中華民國文化部 · 查看更多 »

中臺灣

中臺灣是臺灣中部的簡稱。其為臺灣西部平原的起始地帶,是臺灣的農業重鎮,同時也是臺灣中小企業與精密機械最重要的聚集地,巨大機械(捷安特)、臺中精機、寶成集團、漢翔航空工業等知名企業均以臺中市為根據地,並形成全國第二大的臺中彰化都會區。.

新!!: 曹謹和中臺灣 · 查看更多 »

举人

舉人,為一種士人的身份,等級在生員之上。雅稱「孝廉」、「發解」、「發達」、「鄉進士」、「鄉先進」、「鄉進」等對入京師參與會試的舉人雅稱為-zh-hant:公車;zh-hans:公车-。明清時俗稱「老爺」。.

新!!: 曹謹和举人 · 查看更多 »

平山

平山可以指:.

新!!: 曹謹和平山 · 查看更多 »

乾隆

乾隆(z;,公元1736年至1795年)为中国清朝第六位(入關後第四位)皇帝清高宗弘历的年号。庙号“清高宗”,谥“纯皇帝”。清属蒙古尊其为腾格里特古格奇可汗。卒于嘉庆四年(1799年)葬于清东陵中的裕陵。 乾隆帝是执政时间第二长的中国皇帝,仅次于其祖父康熙帝;乾隆帝25岁登基,在位六十年,為尊敬其祖父康熙,提前讓位於嘉慶帝,之后任四年太上皇,实际行使国家最高权力长达六十四年。 嘉庆帝登基后改元嘉庆,但宫中仍用“乾隆”年号,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万岁爷进药底簿》封皮上书“乾隆六十三年”。.

新!!: 曹謹和乾隆 · 查看更多 »

仕紳

#重定向 紳士階級.

新!!: 曹謹和仕紳 · 查看更多 »

佐久間左馬太

佐久間左馬太(),長州藩出身(今山口縣),別名研海,台灣日治時期第5任總督(1906年4月11日—1915年4月30日)。曾於1874年以中佐的官位攻打牡丹社(詳見牡丹社事件),1898年晉升為大將。.

新!!: 曹謹和佐久間左馬太 · 查看更多 »

彰化縣 (清朝)

彰化縣為臺灣清治時期自1723年(雍正元年)至1895年(光緒二十一年)之間存在的一個行政區劃,1893年時人口約262,000人。臺灣日治時期原計畫設置「臺灣縣彰化支廳」接管此行政區,但後來一度改為「臺灣民政支部鹿港出張所」,後改「臺中縣鹿港支廳」。.

新!!: 曹謹和彰化縣 (清朝) · 查看更多 »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簡稱臺灣文獻館)是中華民國政府維護與保存臺灣相關史政文獻的專責機構,前身為臺灣省政府設置的「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精省後改為現名並成為國史館唯一的附屬機關。其專責辦理台灣全志之纂修,以及保存臺灣總督府檔案、專賣局檔案、臺灣拓殖株式會社檔案、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檔案、省級機關檔案、古文書、碑碣拓本、日文古籍、民俗文物等相關臺灣史料。.

新!!: 曹謹和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 查看更多 »

國立中山大學

國立中山大學,是一所於1980年在臺灣高雄市复校的國立大學,前身為1924年由孫中山在廣州成立的國立廣東大學(今中國大陸中山大學)。現設有6個學院,校園分據西子灣及東沙群島兩處用地。 該校以海洋學、管理學研究及高密度研究中心群著稱,匯聚大量智庫學者且受美日領事機構資助,亦為臺灣綜合大學系統、EUTW七校聯盟創始成員。.

新!!: 曹謹和國立中山大學 · 查看更多 »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簡稱高師大或高雄師大,共擁有和平校區和燕巢校區兩個校區,前身為1967年創立的臺灣省立高雄師範學院,臺灣三所師範大學之一,以培育中等學校師資為首要辦學目標,南部的中學教師甄試,亦長期委由高師大命題。.

新!!: 曹謹和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 查看更多 »

嘉庆

嘉庆(p;;公元1796年至1820年)为滿洲清朝第七位(入關後第五位)皇帝清仁宗颙琰的年号,公元1796年37歲(虛歲)即位,前后共二十五年。 嘉庆二十五年八月清宣宗即位沿用。.

新!!: 曹謹和嘉庆 · 查看更多 »

嘉義縣 (清朝)

嘉義縣是清朝在臺灣所設的行政區劃之一,是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時為嘉獎林爽文事件中縣民力守縣城之事而將諸羅縣更名而來。 嘉義縣成立後轄域仍有所調整,但仍維持到割臺時才被日本政府規劃改制成「臺南縣嘉義支廳」(實際上臺灣南部的臺南府城被日軍所控制時已改制臺南民政支部嘉義出張所)。.

新!!: 曹謹和嘉義縣 (清朝) · 查看更多 »

咸丰 (年号)

咸丰(a;;公元1851年至1861年七月)为中国清朝入關後第七位皇帝清文宗奕詝的年号,前后共使用11年。咸豐與道光兩個年號常合稱為道咸。.

新!!: 曹謹和咸丰 (年号) · 查看更多 »

兒玉源太郎

兒玉源太郎(),正二位勲一等功一級子爵(追封伯爵),长州藩的支藩——德山藩出身(今山口縣周南市),台灣日治時期第4任總督(1898-1906)。兒玉在總督任內,也在中央身兼數職(兼任日本內閣陸軍大臣、軍務大臣、文部大臣等職位),更領兵參與日俄戰爭,因此在台灣的時間很短。實際在台灣負責政務的人是民政長官後藤新平,被稱為「兒玉、後藤時代」。 1903年(明治36年),兒玉中将后继田村怡与造为陆军参谋次长(参谋总长为大山巖),日俄战争中兒玉源太郎升为大将调为满州军总参谋长,在203高地争夺战中支援乃木希典大将为战场总指挥。 1906年(明治39年),兒玉源太郎奉調回國,任命其任職中國東北「南滿鐵道株式會社創立委員長」。上任之後,兒玉源太郎制定了對中國東北移民50萬的計畫,以日本化東三省。任職10天後在家因腦溢血逝世。 甲午戰爭(日本方面稱為:日清戰爭)時期擔任陸軍次官,之後獲升為陸軍大將,後續也擔任過內務大臣、文部大臣,並受封伯爵。.

新!!: 曹謹和兒玉源太郎 · 查看更多 »

国子监

国子监是中国隋代以后、朝鮮半島高麗王朝、越南的中央官学,為中國古代教育體系之最高學府;同時作為當時國家教育的主管機構,隸屬禮部。國子監具有一定程度的監國功能,可以彈劾官員和國政,儘管這功能自宋朝以後已不甚明顯,而國子監自創建以來最明顯的三個功能則是:協助國家舉行科舉考核;負責對國家最優秀學子的教育工作;規管士子的德行、操守。.

新!!: 曹謹和国子监 · 查看更多 »

皇帝

皇帝是君主制國家元首的頭銜之一,意指帝國的最高統治者,通常做為最高位階的君主頭銜,凌駕在王與封爵之上。如皇帝職位由女性擔任,則稱「女皇」或「女帝」。.

新!!: 曹謹和皇帝 · 查看更多 »

知府

知府是中国古代的地方职官名,是府级行政區的地方官。 原稱“知府事”,是指有其他官職者,臨時兼任此府的長官,据古代正史职官志(百官志)记载,唐朝时已有相近的权变做法,宋朝时正式设立州府级地方长官“知府事”,明朝时才最后有了以“知府”为名的地方官职,由於好古,士人經常雅稱知府為太守、郡守、明府、府公、府君、使君、府尊、太尊等。.

新!!: 曹謹和知府 · 查看更多 »

玉帝

#重定向 玉皇上帝.

新!!: 曹謹和玉帝 · 查看更多 »

理学

学可以指:.

新!!: 曹謹和理学 · 查看更多 »

礼部

部是中國古代官署之一,南北朝北周時開始設立,在《周礼》中相当于春官,其長官禮部尚書,有时以“大宗伯”为代称。 受中國文化影響,朝鮮半島的高麗王朝也設有禮部,其首長為禮部尚書;至朝鮮王朝時期,禮部改稱禮曹,首長改稱禮曹判書。越南古代亦設有禮部的機構。.

新!!: 曹謹和礼部 · 查看更多 »

福建

#重定向 福建省.

新!!: 曹謹和福建 · 查看更多 »

福建巡抚

福建巡抚,明清時代地方軍政官員。.

新!!: 曹謹和福建巡抚 · 查看更多 »

科举

科举是一種通過考试來选拔官吏的制度,源自中國,並傳播至漢字文化圈其他國家。它是古代中国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巨大影响,直接催生不論門第、以考试產生的“士大夫”阶层。除中國科舉外,鄰近中國的亚洲國家如越南、日本和朝鮮半岛也曾引入這種制度來選拔人才 。 科举始于605年时的隋朝,发展并成型於唐朝,一直延续到清朝末年,在1905年才被廢除;在越南更遲至阮朝末年的1919年才廢除,整个科举共持续1300多年。现代社会公務員的选拔制度亦是从科举制间接演变而来。.

新!!: 曹謹和科举 · 查看更多 »

竹南鎮

竹南鎮(臺語白話字:Tek-lâm-tìn,臺灣客家語四縣腔:zugˋ namˇ ziinˋ),是臺灣苗栗縣的一個鎮,位於苗栗縣西北部,西鄰臺灣海峽南隔中港溪與後龍鎮、造橋鄉為界(只有公館里位於中港溪以南),東接頭份市,北以鹽水港溪接新竹市香山區。因市區以及縱貫線竹南車站緊鄰頭份市,與頭份市視為雙子城的結構。居民結構為閩、客混居,比例約66:34。目前竹南鎮為苗栗縣第一大鎮(在原頭份鎮改制為頭份市後)。.

新!!: 曹謹和竹南鎮 · 查看更多 »

竹塹城

竹塹城(淡水廳城),是指臺灣在清治時代於今日新竹市中心所建的城廓,創立於雍正元年(1723年),是當時淡水廳廳治所在。現存的磚石城池完成於道光九年(1829年)。因此有時也用「竹塹城」一詞來代指新竹市。迎曦門是竹塹城現今唯一留存的城門,是中華民國國定古蹟。.

新!!: 曹謹和竹塹城 · 查看更多 »

第一次鸦片战争

一次鸦片战争(First Opium War),又称第一次英中战争(First Anglo-Chinese War),是道光十九年七月二十七日(1839年9月4日)至道光二十二年七月二十四日(1842年8月29日)期间,清朝和英国因為港脚商人以飞剪式帆船在广东沿海武装公开贩运鸦片而爆发的战争。战争的直接导火线,是道光十九年 (1839年) 清帝國钦差大臣林則徐奉道光皇帝圣旨於广东东莞收繳鴉片,先於虎门销烟,接着道光帝下旨永远断绝和英国贸易,英国为打开中国国门而发起战争。战争以英国远征舰队炮击广东九龙为起点,最后以清朝失败,及以签订《南京条约》告終。这场战争是西方国家对中国发起的第一次大规模战争,战争打开了中国的闭关大门,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郭廷以:《近代中國史綱》,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79年.

新!!: 曹謹和第一次鸦片战争 · 查看更多 »

第二次世界大战

二次世界大戰(又常簡稱二次大戰、二戰、WWII等;World War II;Seconde Guerre mondiale;Zweiter Weltkrieg;Вторая мировая война;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一次自1939年至1945年所爆發的全球性軍事衝突,整場戰爭涉及到全球絕大多數的國家,包括所有的大國,并最終分成了兩個彼此對立的軍事同盟─同盟國和軸心國。這次戰爭是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戰爭,動員了1億多名軍人參與這次軍事衝突。主要的參戰國紛紛宣布進入總體戰狀態,幾乎將自身國家的全部經濟、工業和科學技術應用於戰爭之上,同時也將民用與軍用的資源合併以方便統籌規劃。包括有猶太人大屠殺、南京大屠殺、戰爭中日軍對中國軍民進行細菌戰、以及最终美國對日本首次使用原子彈等事件,使得第二次世界大戰也是自有紀錄以來涉及最多大規模民眾死亡案例的軍事衝突,全部總計便將近有5,000萬至7,000萬人因而死亡,這也讓第二次世界大戰成了人類歷史上死亡人數最多的戰爭。 儘管早在1931年9月,日本便侵佔了中國的滿洲,而後建立了傀儡國家滿洲國。至1937年7月盧溝橋事變後中日更爆發了全面戰爭。不過大多數人仍多把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定為1939年9月1日德國入侵波蘭開始,這次入侵行動隨即導致英國與法國向德國宣戰。然而德國在入侵波蘭後開始著手嘗試在歐洲建立一個大帝國,自1939年末期到1941年初期為止,發動一連串戰爭並藉由條約的簽署使得德國幾乎佔領了歐洲絕大部分的地區,而名義上保持中立的蘇聯在和德國簽訂《德蘇互不侵犯條約》後,也跟進侵略潮流,陸續佔領或者吞併了其在歐洲邊界的鄰近6個國家,在這之中也包括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時所佔領的波蘭領土。英國以及大英國協的成員國則堅持持續與軸心國繼續作戰,並分別在北非和大西洋海上發生多次軍事衝突,而這也使得英國成了歐洲地區少數仍能繼續反抗德軍入侵的主要武力之一。1941年6月,歐洲的軸心國集團決定撕毀與蘇聯的合作約定,聯合入侵蘇聯領土,這次攻勢也開始了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地面戰爭爆發,但也在之後讓原本幾乎統轄整個歐洲地區的軸心國被迫投入大量軍力來維持作戰優勢。到了1941年12月,已經加入軸心國的大日本帝國為了能夠在亞洲及太平洋地區獲得領導地位,陸續襲擊位于太平洋的美國統轄地區和座落於與中南半島的歐洲殖民地,很快地於西太平洋和東亞戰區獲得了主導權。 到了1942年時日本開始在一系列的海戰中戰敗,位於歐洲的軸心國也陸續於北非戰役以及斯大林格勒戰役中節節敗退,這些都迫使軸心國停下進攻的腳步。1943年時,義大利法西斯政權在西西里島戰役中面對同盟國部隊嚴重失利,另一方面德軍在库尔斯克会战戰敗後失去對於東歐的領導地位,同時美國也在太平洋戰區中獲得了一連串的勝利,自此軸心國集團逐漸失去主導權並開始嘗試將佈署於各地的前線部隊進行戰略性的撤退。到了1944年時,盟軍決定登陸法國以開闢第二戰場,而蘇聯除了成功收復過去被佔領的領土外,也開始轉往進攻德國與其同盟國家的土地。在蘇聯和波蘭部隊共同攻入柏林後,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區最終在1945年5月8日德國投降的情況下宣告結束。而另一方面美國在1944年和1945年成功擊敗了日本海軍部隊並陸續佔領了數個重要的西太平洋島嶼,這使得日本列島隨時面臨同盟國部隊入侵的危機。最後在美軍分別於廣島市和長崎市投下原子彈並造成大量日本平民死亡。1945年8月8日蘇聯進攻日本控制下的中國東北地區,8月14日日本跟進宣佈願意接受無條件投降的條件,而隨著亞洲戰事的停息也意味著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式結束。 1945年時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同盟國勝利宣告結束,然而二次大戰對世界影響極為深遠,改變了往後世界的政治版圖和社會結構,特別是戰敗的軸心國集團被迫接受同盟國的安排。1945年10月24日聯合國亦宣告成立,期望能夠促進各國合作並防止未來的軍事衝突;同時戰勝的盟軍各國,也紛紛在聯合國各個機構中擔任重要職位,特別是以美國、蘇聯、中國、英國和法國5個國家為首成立聯合國聯合國安全理事會的常任理事國,主導著世界的秩序.

新!!: 曹謹和第二次世界大战 · 查看更多 »

籍贯

籍贯主要指自己家族開始發生繁衍的主要地域。中國古代所謂籍贯通常指父親與祖父的長居地,大至國或省,小至縣市或村、里等聚落均可以成为籍贯。在現代社會中則有比較寬廣的涵義,除以上定義外也可以指本人出生或長居地。.

新!!: 曹謹和籍贯 · 查看更多 »

熊一本

一本(),字以貫,號介臣,安徽六安人,清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 嘉慶十九年(1814年)二甲進士,選庶吉士,散館改刑部主事。為政簡嚴,吏不敢欺,暇治儒術,聲華籍甚。道光十四年(1834年)任臺灣府知府,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任按察使銜分巡台灣兵備道。英人之難,瘡痍未復,一本整頓書院,宏揚忠義,籌固邊陲。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一月卸職,十二月再任,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解組。.

新!!: 曹謹和熊一本 · 查看更多 »

直隶

隶,中国明、清兩朝的行政区划名词,原意指直屬中央之地。明代直隶地区的府州由中央直接管理,为直辖区,不设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和都指挥使司。终明一代,直隶地区共有南北两片,稱為南直隸、北直隸,簡稱南直、北直,俗稱南京、北京(南京亦可特指應天府,北京亦可特指順天府),雅稱南畿、北畿。與十三個承宣布政使司合稱為「兩直隸十三布政使司」、「兩京十三省」或「十五省」。.

新!!: 曹謹和直隶 · 查看更多 »

直隸總督

總督(v),正式官銜為總督直隸等處地方提督軍務、糧饟、管理河道兼巡撫事,是清朝9位最高級的封疆大臣之一,總管直隸的軍民政務,总督署驻直隶省保定府城(今保定市莲池区)。而由於直隸省地處京畿要地,因此直隸總督被稱為疆臣之首。直隸總督例兼兵部右尚書右都御史,可直接上奏皇帝。.

新!!: 曹謹和直隸總督 · 查看更多 »

百姓

百姓,字面意為一百個姓氏,引申指一般平民,如「老百姓」、「平民百姓」。 古代百姓常用黔布(黑布)作為頭巾,故亦稱黔首,而又因著麻布衣裳,又稱布衣。百姓也稱為閭閻,出處為《史记·平准书》:「守闾阎者食粱肉,为吏者长子孙,居官者以为姓号。」中国古代以廿五家为一闾,而阎指里巷的大门。 Category:社會階層.

新!!: 曹謹和百姓 · 查看更多 »

道尹

#重定向 道員.

新!!: 曹謹和道尹 · 查看更多 »

道光

道光(a;;1821年—1850年)是清宣宗旻宁的年号,共使用三十年。 道光三十年正月清文宗即位沿用。.

新!!: 曹謹和道光 · 查看更多 »

高屏溪

屏溪,舊名下淡水溪,位於臺灣南部為中央管河川,長度僅次於濁水溪。主流河長171.00公里,為全台第二長河;流域面積廣達3,256.85平方公里,分佈於南投縣南端、嘉義縣東端、台東縣西端,及高雄市、屏東縣的23個鄉鎮市區 上有關高屏溪水系流經的行政區包括高雄市林園、大寮、大樹、六龜、內門、甲仙、茂林、桃源、三民、杉林、旗山、美濃等12個區,及屏東縣新園、萬丹、九如、里港、鹽埔、高樹、三地門、瑪家、霧台、屏東市等10個鄉鎮市,合計22個鄉鎮市的資料是錯誤的,因為實際上還包括南投縣信義鄉(南端)、嘉義縣阿里山鄉(東半部)、台東縣卑南鄉(西北端)與屏東縣長治鄉(西半部)。另外有 上所謂流經高屏24個鄉鎮市區,係將屏東縣麟洛鄉也計入。然而麟洛鄉西北角與長治鄉、屏東市交界的廣安圳原本雖屬於高屏溪水系,經整治後已於省道台1線橋南方偏西約300公尺處改道,轉而注入東港溪水系,故目前麟洛鄉全境皆不屬於高屏溪水系。,流域面積為全台第一大河。 高屏溪主流荖濃溪,源流位於南投縣信義鄉南端,發源於玉山東峰,先向東北流,至八通關轉東南,匯集分別源自秀姑巒山西南坡及大水窟山西坡的支流後,轉向南南西進入高雄市境,流經梅山、桃源、寶來、六龜,轉向南流至大津,納東側流入之濁口溪後,轉向西南流至里港,納東南方流入之隘寮溪,名為二重溪,續流至嶺口與來自北方之旗山溪(楠梓仙溪)合流後,始稱高屏溪。本流轉向南經大樹、九曲堂、上寮、鯉魚山,於東汕注入台灣海峽,此河段長約38公里楊萬全,高屏溪流域和屏東平原的水資源,台灣水文論文集,2000年5月,第559至562頁。 旗山溪為高屏溪水系主流(含荖濃溪)之外的最大支流,發源於玉山主峰西南坡標高約2,700公尺處,主流河長118公里,流域面積842平方公里。 隘寮溪、濁口溪為荖濃溪的前兩大支流,其河長、流域面積雖均小於旗山溪,但因上游集水區屬多雨區,水量反較旗山溪豐富,均為高屏溪農業、民生用水之重要來源之一。 高屏溪流域內平均雨量每年達3046公厘,平均年逕流量高達84億5500萬立方公尺。平均年輸砂量是3561萬噸,每平方公里流域面積輸送10934噸,居全世界第11位。.

新!!: 曹謹和高屏溪 · 查看更多 »

高雄市

市是中華民國的直轄市,臺灣三大都市之一,位於臺灣西南部。其轄域東北至中央山脈及玉山主峰,西南至南海上之南沙太平島、中洲島、東沙群島。順時針方向與臺南市及嘉義縣、南投縣、花蓮縣、臺東縣、屏東縣、澎湖縣(隔海鄰接)等縣市相鄰。面積達2,952平方公里;設籍人口277.4萬人,為臺灣人口排名第三的城市。高雄市自19世紀末開港,舊稱「打狗」,是高雄「たかお」(Takao)的日文發音,來自於竹林的平埔語Takou音譯近似於閩南語的「打狗」,於是漢人便以「打狗」稱之。日治時代發展為重工業林立的港埠城市與軍事要地,素有「港都」之稱,並在20世紀中葉後成為臺灣南部政治和經濟及交通中樞,並於2018年4月28日成為中華民國海洋委員會的所在地,為臺北地區以外第一個設立中央部會的地區。.

新!!: 曹謹和高雄市 · 查看更多 »

高雄市政府

市政府是中華民國高雄市的最高行政機關,在中華民國政府架構中屬於直轄市政府位階,由行政院直接監督。.

新!!: 曹謹和高雄市政府 · 查看更多 »

高雄縣

縣,是中華民國臺灣省於1945年12月6日至2010年12月25日存在的一個縣級行政區,位於台灣西南部,與臺南縣、臺南市、高雄市、屏東縣、臺東縣、花蓮縣、南投縣、嘉義縣相鄰,包圍著高雄市。北緣嘉南平原,西濱台灣海峽,東南邊以高屏溪和屏東縣為界。 2009年6月23日,中華民國內政部審查通過「高雄縣市合併改制直轄市」案,高雄縣於2010年12月25日併入新成立之高雄市。.

新!!: 曹謹和高雄縣 · 查看更多 »

魏元烺

魏元烺(),字實夫,號麗泉,直隸永平府昌黎縣(今河北)人,清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

新!!: 曹謹和魏元烺 · 查看更多 »

魏瀛

魏瀛(),字葵臣,湖南衡陽縣上峰乡人,中國清朝官員。 嘉慶十二年(1807年)舉人。历任山东定陶、泗水、菏泽、潍县等县知县。道光十五年(1835年),調署臺灣府鳳山縣知縣。道光十九年(1839年)接替龍大惇,任台灣府淡水撫民同知,并兼统鹿港防务。.

新!!: 曹謹和魏瀛 · 查看更多 »

鮑桂星

鮑桂星(),字雙五,號覺生,安徽歙縣人。清朝官員,文學家。.

新!!: 曹謹和鮑桂星 · 查看更多 »

鳳山區

鳳山區是臺灣高雄市的一個行政區,為高雄市政府鳳山行政中心(昔高雄縣政府)及高雄市議會的所在地。位於高雄市內西南方,北面與鳥松區接壤,西面與三民區、苓雅區、前鎮區比鄰,東面、南面則為大寮區、小港區等工業重鎮,屬於東高雄。人口約35.9萬人,為高雄市人口最多的轄區。 鳳山區氣候屬於熱帶季風氣候區,高溫多雨,年均溫為攝氏23度,降雨量全年約1,500~2,000公釐。其為昔日高雄縣之縣治,因地理環境緊鄰高雄市中心,因此在1960年代至1990年代間發展非常快速。該區1980年代前與高雄市中心間,尚存過渡區農地,在高速公路開通後縣市區界已逐漸模糊,並以高雄市區為主進行消費及移動,成為高雄都會區的衛星城市之一。 鳳山區目前從北到南共有三個主要商業活動集中區:赤山、鳳山、五甲,各自有自己的消費生活圈。赤山為近年來高雄新興之住宅區,並有「文山特區」一稱號,區域範圍為青年路二段起至澄清路交叉口,南至建國路三段、西至澄清路;鳳山則是傳統政治中心,政府機關與古蹟林立;五甲地區比鄰於前鎮區,人口密集,商業繁榮。值得注意的是,這三個生活圈在清季皆已發展為有規模的聚落,歷經日治時期與國民政府遷台之後,分別有著不同歷史淵源、發展歷程,使本區的街景呈現多元交融的樣貌。另一方面,由於本區東南側設有三所軍事學校:陸軍官校、中正預校、步兵學校,伴隨而生的軍事用品商店與眷村文化更加豐富了本區的文化內涵。.

新!!: 曹謹和鳳山區 · 查看更多 »

鳳山縣 (台灣)

臺灣歷史上曾出現過兩個鳳山縣:.

新!!: 曹謹和鳳山縣 (台灣) · 查看更多 »

鳳山縣 (臺灣)

#重定向 鳳山縣 (清治時期).

新!!: 曹謹和鳳山縣 (臺灣) · 查看更多 »

鳳山車站

#重定向 鳳山站.

新!!: 曹謹和鳳山車站 · 查看更多 »

鳳儀書院

鳳儀書院位在臺灣高雄市鳳山區,緊鄰鳳山城隍廟,於民國七十四年(1985年)11月13日公告為三級古蹟,是臺灣現存規模最大的書院。.

新!!: 曹謹和鳳儀書院 · 查看更多 »

范學恆

范學恒,字繼修,直隸東明縣(今河北)人,清代官員。 范學恒為附貢生。道光十七年(1837年)任嘉義縣知縣。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接替劉繼祖,擔任台灣府淡水撫民同知。.

新!!: 曹謹和范學恆 · 查看更多 »

赤山里 (堡里)

赤山里,是台灣南部自清治時期至日治初期的一個行政區劃,其範圍包括今高雄市的鳥松區全部、鳳山區北部及三民區東部。 赤山里北邊為半屏里、觀音下里,東邊及東南邊小竹上里,西南邊為大竹里,西北邊為興隆內里。.

新!!: 曹謹和赤山里 (堡里) · 查看更多 »

蔣允焄

蔣允焄(),字為光,號霞峯,又號金竹,貴州貴筑人,清朝政治人物,同進士出身。.

新!!: 曹謹和蔣允焄 · 查看更多 »

鄭用錫

鄭用錫(Tīnn Iōng-sik;),譜名文衍,又名蕃,字在中,號祉亭,清朝政治人物,臺灣淡水廳竹塹(今新竹市)人,祖籍福建省同安縣浯江(今金門縣)。道光初以科舉入仕,有「開臺進士」之譽。官至禮部員外郎,後因功誥授二品通奉大夫,葬於竹子坑。.

新!!: 曹謹和鄭用錫 · 查看更多 »

鄉勇

鄉勇是指清代臨時招募的地方武裝輔助部隊,隨軍戰守,各自成營,稱勇營。.

新!!: 曹謹和鄉勇 · 查看更多 »

臺南廳

臺南廳為台灣日治時期行政區劃,設立於明治三十四年(1901年),臺灣總督府以辦務署負責地方政務,而縣及廳介於總督府與辦務署之間,造成行政事務上的欠缺靈活 ,而廢止「三縣四廳」,設「二十廳」之行政單位,「廳」下設「支廳」,臺南廳下轄下轄安平、車路乾、大目降、灣裡、關帝廟、噍吧哖等六支廳,後廢止車路墘支廳。 明治42年(1909年)10月,台灣總督府將原有之二十廳,廢止合為十二廳,台南廳合併鳳山廳及鹽水港廳的一部分(麻豆、六甲、蕭壟、北門嶼等地)為台南廳。範圍包括廳直轄(今臺南市東、中西、北、南與仁德區)以及灣裡、麻豆、蕭壠、北門嶼、六甲、噍吧哖、大目降、關帝廟、阿公店、楠梓坑、打狗、鳳山等12支廳。 File:1901 Taiwan.svg|1901年臺南廳位置,南側黃色地區 File:1909 Taiwan.svg|1909年臺南廳位置,亮藍色地區.

新!!: 曹謹和臺南廳 · 查看更多 »

臺灣

臺灣,舊稱福爾摩沙,是位於亞洲東部、太平洋西北側的島嶼,地處琉球群島與菲律賓群島之間,西隔臺灣海峽與中国大陆相望,周圍從3點鐘方向以順時鐘排序分別為太平洋(菲律賓海)、巴士海峽、南海、臺灣海峽、東海所環繞,為東亞島弧中一島。面積約3.6萬平方公里,為世界第38大島嶼,其中七成為山地與丘陵,平原則主要集中於西部沿海,地形海拔變化大。因北回歸線貫穿,氣候介於熱帶與亞熱帶地帶之間,北回歸線以北為副熱帶季風氣候、以南為熱帶季風氣候,自然景觀與生態系資源相當豐富而多元。全島現今人口約2,331萬人,超過七成集中於西部的五大都會區,其中以行政中心臺北為核心的臺北都會區最大,總人口達700萬。族群構成以漢族、原住民族為兩大民族:原住民族由多個屬於南島民族的部族組成,漢族則依民系及移民年代的不同而分為河洛(閩南)、客家與外省族群,其中河洛為臺灣最大族群。 臺灣自古為原住民族世居之地,台湾原住民在17世紀中葉來自中國大陸的漢人移民潮開始前居於主體民族地位;但隨著漢族不斷移入、持續向內陸開墾、以及與平埔族原住民通婚,漢族遂取代原住民族成為臺灣的最大民族。自有信史記錄以來,歷史上曾經歷大肚王國、荷西時期、明鄭時期、滿清時期、日本時期等多次政權遞嬗,最近一次為1945年10月後由中華民國統治。1949年兩岸分治後,中華民國的有效統治範圍限縮至臺澎金馬與部分南海島礁,臺灣自此實質上成為中華民國的主要領土,並延續至今。 歷經1860年臺灣開港以來至日治時期所打下的現代化基礎、以及中華民國政府遷臺後運用美援所進行的一系列的經濟建設,臺灣自1960年代起在經濟與社會發展上突飛猛進,締造舉世聞名的「臺灣奇蹟」,名列亞洲四小龍之一;之後在1990年代躋身已開發國家之列,目前無論人均所得或人類發展指數均具世界先進國家水準。臺灣擁有蓬勃的製造業及尖端科技,在半導體、資訊科技、通訊、電子精密製造等領域執牛耳。貿易方面主要透過高科技產業賺取外匯,經濟發展上以高科技產業與服務業為中心,亦朝向文化產業及觀光業發展。 隨著解嚴以來政治上的自由化與民主化,以泛藍與泛綠為首的政黨政治、統一與獨立議題、以及公民社會的形成,臺灣逐漸捨棄過往戒嚴時代形塑的中國史觀,發展出臺灣主體性與多元文化主義,使得臺灣文化呈現多元並立、兼容並蓄的面貌。.

新!!: 曹謹和臺灣 · 查看更多 »

臺灣人

臺灣人是由多數族群所構成,包含原居台灣的台湾原住民族,後依時期有17世紀左右漢族移民的閩南裔和客家裔,戰後時期移民的外省裔,以及1990年代後移民的臺灣新住民等族群,其中漢族閩南裔人數為大宗,約占七成。 17世紀前葉,葡萄牙、西班牙及荷蘭等西歐海權國家普遍以福爾摩沙之名稱呼臺灣本島,而居住於島上的人民則被歐洲人稱為福爾摩沙人(Formosan),此稱呼本指涉為原住民族,後隨移民族群加入與在地認同而成為臺灣人的自稱,並在至戰後時期之前,一直被國際社會所使用。直至解嚴之後,臺灣主體意識逐漸高漲,則逐漸以臺灣人自稱。.

新!!: 曹謹和臺灣人 · 查看更多 »

臺灣府

臺灣府於臺灣清治時期始設的府。永曆十五年(西元1661年)鄭成功設承天府,永曆三十七年(西元1683年)鄭克塽獻國歸順大清,翌年康熙二十三年(西元1684年)改承天府為臺灣府。1885年臺灣建省之前,臺灣府實為清治時期之臺灣地方行政的內政最高統治官署衙門,位於今天的臺南市,所以,台灣亦即是台南的舊名,時至今日,台南人還是以府城自居。 1875年設臺北府後,臺灣府縮小管轄範圍至中臺灣與南臺灣;1885年臺灣建省,1887年設臺南府後,臺灣府縮小管轄範圍至臺灣中部,並將其事務轉移至福建臺灣承宣布政使司。 臺灣府的主官為臺灣知府,建省前後分別受臺灣道、福建臺灣布政使及福建臺灣巡撫等官職制約。1895年,臺灣被清朝政府依照《馬關條約》割讓予日本後,臺灣府不再設置。.

新!!: 曹謹和臺灣府 · 查看更多 »

臺灣府淡水撫民同知

臺灣府淡水撫民同知前身為臺灣府淡水捕盜同知,又稱「淡水同知」。該官職隸屬於臺灣道之臺灣府,為台灣清治時期的重要地方官員,自1731年(雍正九年)更名,官職品等則為正五品。淡水同知官職專司負責北台灣內政行政中心 新竹市,為駐守於淡水廳的地方父母官。因為當時淡水廳管轄區域為台灣基隆至新竹,因此實為北台灣的實際統治者。直至1876年1月16日(清光緒元年12月20日)沈葆楨奏請新設臺北府,設立時將淡水廳分割成淡水縣、基隆廳與新竹縣《臺灣文獻叢刊》〈臺灣輿地彙鈔〉,台灣省文獻委員會(今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96年重印,第113-116頁,《清朝續文獻通考》卷315,劉錦藻,〈臺灣省輿地考〉乙文,而其官職設置台北府知府才予以縮減調整。.

新!!: 曹謹和臺灣府淡水撫民同知 · 查看更多 »

臺灣總督

臺灣總督是指台灣受大日本帝國統治時,由日本天皇所指派的總督。大清帝國因為甲午戰爭戰敗,在1895年將台灣割讓給日本。1945年日本於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戰敗,日本放棄對台統治,台灣日治時期結束。在1895年到1945年之間的半個世紀當中,日本政府共派任了19個總督,可以依其對台統治原則來劃分為以下三個時代:前期武官總督、文官總督時代以及後期武官總督。 實際上,無論是前期以軍人為主的武官總督,或是大正及昭和年代初期來台的文官總督,還是後期軍人當政的日本內閣所派任的總督,一般來說,當時在台灣,台灣總督就是擁有行政權、軍事力量和立法權的絕對權力者。透過台灣總督府官署系統,日治時期的台灣總督幾乎掌控所有行政資源。此外,總督尚可隨意任命和左右法官、檢察官並鎮壓島內反對力量。雖說是以殖民心態經營台灣,但歷任總督或總督府官署系統中,仍出現不少稱職的技術官僚;因此,大日本帝國統治台灣的五十年之間,對於台灣整體環境,有著十分重大的改善。 19位總督中,第2至5任的桂太郎、乃木希典、兒玉源太郎、佐久間左馬太與第11任的上山滿之進皆出身原為長州藩的山口縣(出身該縣的日本首相數亦位居各都道府縣之冠),共統治臺灣將近21年。 雖然在台日軍(第十方面軍)於1945年10月25日在台北公會堂向盟軍投降,但臺灣總督府官制至1946年5月31日才正式廢止。.

新!!: 曹謹和臺灣總督 · 查看更多 »

臺灣銀行

臺灣銀行(簡稱臺銀)是中華民國銀行之一,也是臺灣第一家銀行,創立於1899年,全球分行計有176間。其在1949年至2000年間,受中華民國中央銀行委託發行在臺灣地區通用的法定貨幣——新臺幣。 2007年7月1日,配合中華民國政府金融改革政策,中央信託局與臺銀合併,臺銀為存續銀行;而在2008年1月1日,中華民國政府成立臺灣金融控股公司,臺銀成為其旗下的主要子公司。值得一提的是,20世紀初,日資的臺灣銀行曾於大清國廣州英租界,以及中華民國上海外灘設有分行。.

新!!: 曹謹和臺灣銀行 · 查看更多 »

臺灣鎮

臺灣鎮,又稱福建臺灣鎮,初設於1684年,為臺灣清朝時期的臺灣清朝統治區最高軍事單位,其主官是臺灣鎮總兵。臺灣鎮總兵受臺灣道(建省前)及福建臺灣巡撫(建省後)節制,初期統轄鎮標中營,兼轄臺灣北路協、臺灣水師協、臺灣城守營與臺灣南路營等營。依照1728年《臺灣府疆域圖》所示,澎湖水師營2,017名、臺灣水師營2,532名、臺灣鎮本部連同標中營2,633名、北路營898名和南路營898名,駐臺官兵合計8,978名。1733年,澎湖水師營改制為澎湖水師協,其後又略有增減。而一般而言,掌管兵力約於10,000名至15,000名之間。兵力分配方式,約如乾隆年間奏章所奏:「臺灣澎湖水陸兵丁12,176名。除水師兵4,163名外,南北兩路共兵8,003名。.

新!!: 曹謹和臺灣鎮 · 查看更多 »

臺灣道

臺灣道為1727年-1885年清代臺灣212年間的最高官衙之一,另外還有臺灣府,而後者才是正式的清代行政區劃。「道」,本是清代的「省」(福建省)之派出機構,不算是正式地方行政區劃,所以清代臺灣前期,福建省管轄的臺灣府,才算是清代臺灣的正式行政區劃。但清中後期,「道」的權力漸增,全清朝內地各省轄區的各「道」皆然,「道」逐漸成為介於清代的「省」與「府州」之間的新一層「準行政區劃」,這不獨臺灣道為特例,然而臺灣道也因此逐漸凌駕於臺灣府之上,但同樣都還是受福建省節制管轄。 臺灣道前身為1684年—1727年的臺廈道。1885年臺灣建省,但因為福建與臺灣仍有相當密切的行政體系關係,因此臺灣省的正式名稱仍為「福建臺灣省」。然而臺灣建省後,臺灣道的編制仍在,所以也曾造成淮軍系的臺灣巡撫劉銘傳與湘軍系的臺灣道道員劉璈彼此不合,相互爭權。.

新!!: 曹謹和臺灣道 · 查看更多 »

臺灣文獻叢刊

《臺灣文獻叢刊》,年代上自唐、宋、元、明、清,下至日治時期的臺灣方志、明鄭史料、清代檔案、私家著述、私人文集、南明史籍、詩文輯錄,以及臺灣之歷史、地理、風俗、民情、政治、經濟、社會、文化、法制等文獻資料。.

新!!: 曹謹和臺灣文獻叢刊 · 查看更多 »

臺灣日治時期

#重定向 台灣日治時期.

新!!: 曹謹和臺灣日治時期 · 查看更多 »

臺鐵

#重定向 台灣鐵路.

新!!: 曹謹和臺鐵 · 查看更多 »

金門縣

金門縣是中華民國福建省的一個縣,轄區包含金門群島的金門島、烈嶼及代管的烏坵等島嶼,通行閩南語(烏坵通行莆仙語)。也是中华民国福建省政府所在地,縣治所在地位於金城鎮。.

新!!: 曹謹和金門縣 · 查看更多 »

艋舺

艋舺(巴賽語:Bangka;台羅:Báng-kah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又稱文甲,屬大加蚋堡,清末與臺北城、大稻埕並稱臺北三市街之一,即今萬華之前身。十七世紀荷蘭的古地圖中,艋舺位置標示為Handelsplaasts,就是交易場所的意思,足見其商業傳統之古老。 艋舺為台北市發源地,亦為當時台湾原住民商聚之地,其最古老市街在「紗帽廚社」的故址「大溪口」,即今之貴陽街與環河南路口。平埔族驱船与汉人交易,因称船为Bangka,而被闽南语转称此地为“艋舺”。台灣日治時期,因臺灣話發音的「艋舺」,與佛典中日語发音的「萬華」(banka)相似,「艋舺」因此被當時日本政府易字為「萬華」,今日臺灣閩南語猶稱其「艋舺」,但是在地人的定義認為「艋舺」並不等於「萬華區」。.

新!!: 曹謹和艋舺 · 查看更多 »

苗栗縣

苗栗縣(官方中文羅馬字名稱:Miaoli County,Biâu-le̍k-koān;hlhp),是中華民國臺灣的縣,有山城之別稱,於臺灣本島中部,東倚雪山山脈,西濱臺灣海峽,北部中港溪地帶與新竹縣市接壤形成竹苗生活圈,南部大安溪地帶與臺中市相鄰互動頻繁,領域範圍雖然方整適中,但由於地勢崎嶇多山地阻隔,交通廊道受限而各鄉鎮交流不易,在發展上有諸多挑戰。 在地緣關係上,苗栗縣介於臺灣本島的中部與北部交界地帶,不同的單位會依據其需求而將本縣歸屬到中部或北部。例如行政院國發會將本縣劃歸為臺灣中部區域;而交通部中央氣象局則將本縣劃歸為臺灣北部區域,此外本縣於2006年1月時加入「北臺區域發展推動委員會」,並簽署了《北臺區域合作宣言》,2016年1月則與中部縣市簽署《中彰投苗區域治理宣言》。.

新!!: 曹謹和苗栗縣 · 查看更多 »

陳壽祺

寿祺(),字恭甫,号左海,晚号隐屏山人,福建侯官人。 生于清高宗乾隆三十六年,世代務農,父陈鹤书是贡生。陈寿祺五岁開始读书,“不饮,不弈,樗蒲不入座,惟手不释卷”,嘉庆四年(1799年)进士,改庶吉士。道光九年(1829年),福建通志局重修《福建通志》,聘寿祺总纂《福建通志》。晚年主講於泉州清源书院、鳌峯书院。藏书10万卷,藏书楼名“小馆”,書不外借。卒于宣宗道光十四年,年六十四岁。著有《左海文集》十卷,《左海骈体文》三卷,《绛趺堂诗集》六卷等。有子陈乔枞。.

新!!: 曹謹和陳壽祺 · 查看更多 »

林樹梅

林樹梅(),字瘦雲,又字歗雲,號歗雲子、鐵笛生,金門人,本姓陳,父親為陳春甫,後過繼給林廷福。曾做過臺灣鳳山知縣曹謹幕僚,而後因有籌畫長才為世所知,被閩浙總督鄧維廷、顏伯熹、興永泉道劉耀椿、汀漳泉道徐繼畬、龍溪知縣曹銜達先後徵詢或招聘,林則徐亦曾邀請林樹梅協助事務。 曾參與過《金門志》的編輯,著有《嘯雲文抄》十四卷、《詩抄》八卷、《文章寶筏》一卷、《詩餘》二卷、《沿海圖說》、《戰船占測》、《雲影集》、《詩文續抄》、《歗雲日記》等若干卷。.

新!!: 曹謹和林樹梅 · 查看更多 »

李棠階

李棠階(),字樹南,號文園,又號強齋,河南河內縣(今溫縣)人,晚清大臣,著名理學家。.

新!!: 曹謹和李棠階 · 查看更多 »

楊桂森

楊桂森,原名楊汝達,字蓉初,是一位出身雲南石屏州的清朝官員。他是臺灣民間傳說「楊本縣敗地理」的主角。.

新!!: 曹謹和楊桂森 · 查看更多 »

正修科技大學

正修科技大學(Cheng Shiu University)是一所位於臺灣高雄市鳥松區的私立科技大學。民國54年(1965年)創校,時為「正修工專」,由鄭駿源、龔金柯、李金盛等對教育有熱忱之人士,擇定高雄澄清湖畔創建本校,取《大學》「正心」「修身」之宏旨,特定校名為『正修』,並以「止於至善」為校訓。民國79年增設商業類科而更改校名為「正修工商科學專校」。民國87年設立附設進修專科學校。民國88年改制為「正修技術學院」,民國89年設立附設進修學院,民國92年改名「正修科技大學」,105年更名為「正修學校財團法人正修科技大學」。.

新!!: 曹謹和正修科技大學 · 查看更多 »

河南省

河南省简称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一级行政区,省会郑州市。其大部分土地位于黄河中下游以南地区,故名河南。河南地处中国中部,承东启西,古称天地之中,被视为中国之处而天下之枢,是中国经济自东向西梯次推进发展的中间地带,以河南省为主体的中原经济区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版块,以河南省为核心的中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源头和核心组成部分。河南地势西高东低,北部、西部、南部分别分布着太行山、伏牛山、桐柏山和大别山,中部和东部为大面积的冲积平原,西南部为南阳盆地。黄河穿北境而过,淮河水系和海河水系以及汉水的支流丹江也流经河南。全省面积16.7万平方公里,面积排名全国第17位。人口9480万,仅次于广东和山东位列第三位。2015年全省生产总值3.7万亿元,位居第五位。.

新!!: 曹謹和河南省 · 查看更多 »

河内县 (中国)

河內縣,中國舊縣名,春秋晉野王邑,秦始皇徙衛君角於此,漢置野王縣;隋開皇十六年改河內縣;明、清皆為河南懷慶府治;民國2年改為沁陽縣。治今河南沁陽市。.

新!!: 曹謹和河内县 (中国) · 查看更多 »

泉漳械鬥

泉漳械鬥或稱漳泉械鬥是發生在18世紀中到19世紀末的台灣(台湾清治時期),祖籍福建的两大閩南語族群(泉州人與漳州人)間的武裝衝突。漳州移民主要居住在中部平原地帶、北部沿海地區及蘭陽平原,故漳州話被稱為內埔腔;泉州移民主要居住在中部沿海地區、臺北盆地,故泉州話被稱為海口腔,南部則為泉漳混合區。故「泉州人居住在海濱,漳州人居住在內陸平原」的說法,僅在臺灣中部地區符合此一分布。 清代官員李逢時(生卒:1829-1876,字泰階,噶瑪蘭廳人)於1860年代,特作七言古詩〈漳泉械鬥歌〉,表達對台灣歷來許久漳泉火拼現象的感慨。 〈漳泉械鬥歌〉詩云:「漳人不服泉州驢,泉人不服漳州豬。終日紛紛列械鬥,田園廬舍相侵漁。臺灣自昔稱樂土,漳人泉人久安處。邇來強悍風氣殊,更望何人固吾圉。甯長敬,林國芳,挾富挾貴無王章。艋川搖動鯨鯢竄,蟲沙猿鶴罹奇殃。我聞干豆有古寺,土人於此驗災異。今年鐵樹又開花,械鬥從中有天意。天意冥冥不可解,紅羊換劫總堪駭。殺人如草死如眠,骷髏屯積血飄灑。君不見,漳人泉人鷸蚌持,粵人竟得漁人利,漳人是豬泉亦豬。又不見,長敬國芳號令行,漳泉各受二人制,泉人是驢漳亦驢。.

新!!: 曹謹和泉漳械鬥 · 查看更多 »

洋銀

#重定向 銀圓.

新!!: 曹謹和洋銀 · 查看更多 »

淡水廳

淡水廳,初設於1723年(雍正元年),為台灣清治時期的行政區劃,北台灣政經中心,將原諸羅縣轄區虎尾溪以北設彰化縣,同時設置臺灣府淡水捕盜同知負責稽查北路,兼督捕務。1731年(雍正9年),始正式分割大甲溪以北至雞籠劃為轄區,專歸淡水同知管理,改官職為台灣府淡水撫民同知。 淡水廳隸屬於台灣府,廳治初期暫設於彰化縣的彰化縣城,1731年遷至同縣的沙轆(今沙鹿區),1733年(另說1756年)始遷入廳治竹塹城(今 新竹市),自此之後,竹塹城成為北台灣政經文化教育的中心。廳城初期並無城牆,僅在四週遍植莿竹。1806年,因民亂之故築起土圍。1829年建成磚石城垣,名為淡水廳城,又名竹塹城。 淡水廳首長為台灣府淡水撫民同知,不得攜眷,任滿昇轉。職責明定為上承欽部憲件,下理錢糧,清丈土地,治刑補盜。1876年1月16日(清光緒元年12月20日)以台北艋舺地方增設台北府,管轄大甲溪以北直達後山,而原淡水廳以頭重溪為界,以北至遠望坑新設淡水縣為台北府首縣,以南至大甲溪為界。竹塹城地方,改設新竹縣,淡水廳終止,歷時144年。.

新!!: 曹謹和淡水廳 · 查看更多 »

淡水縣

淡水縣為台灣清治時期之台灣行政區劃之一。另外, 在台灣接管計劃綱要地方政制中,淡水縣也是國民政府計劃在台灣設立的行政區之一。.

新!!: 曹謹和淡水縣 · 查看更多 »

清史稿

《清史稿》是中華民國北京政府所設清史館纂修的清史未定稿,體例依照之前的正史,分「紀、志、表、傳」四部分。 民国三年(1914年),清史馆设立,此後編修工作歷時十餘年。到1927年,主持纂修工作的清史館馆长趙爾巽見全稿已經初步成形,擔心時局多變及自己時日無多,遂決定将各--以《清史稿》的名稱刊行,以示其為未定本。因匆忙付梓,致使體例不一、繁簡失當。「然此書成稿於遺老之手,刊行於匆促之中,謬誤屢見,用時不免戒慎,唯恐誤入歧途。」由於編修者多為清朝遺老,《清史稿》書中對清朝歌功頌德,貶低辛亥革命。國民政府北伐後,将《清史稿》定為禁書,禁止刊印及發售;後来解禁。 到目前為止,因尚無依中國傳統正史體例編寫的清史,加上《清史稿》本身史料豐富,其價值仍不可忽視。有的將其列入「二十五史」或「二十六史」。.

新!!: 曹謹和清史稿 · 查看更多 »

清朝官员服饰

清朝官员服饰是指在清朝政府中有正式职位官员的官方着装,分为礼服、吉服、常服、行服、雨服。清政府对官员的办公着装有着明确的限制,不同品级有不同的着装,不能自行更改装束。后金天命六年(1621)初定补服制度,顺治年间有改动,至乾隆朝定制无改。补服形式比袍短又类似褂但比褂要长,其袖端平,对襟,所以或称“外褂”、“外套”、“马褂”。补服都是玄色(因避玄燁諱稱石青色),衣料为云缎。清代官服是對襟馬褂,前胸的補子一分為二。皇帝、皇子、亲王、郡王、贝勒、贝子、固伦额附及其皇太后下至七品命妇皆为圆补,镇国公以下及文武百官皆为方补。.

新!!: 曹謹和清朝官员服饰 · 查看更多 »

清朝鳳山縣知縣列表

本表按年代列出了清朝臺灣鳳山縣歷任知縣。清朝自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將臺灣納入版圖,至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割讓臺灣割讓給日本為止,共有一百三十七任鳳山縣知縣。.

新!!: 曹謹和清朝鳳山縣知縣列表 · 查看更多 »

朱元璋

明太祖朱元璋(),或稱洪武帝,明朝開國皇帝,漢族,朱姓,讳元璋。曾名朱兴宗、朱重八,投军被郭子兴取名元璋,字国瑞,生於濠州钟离县 。廟號「太祖」,谥號「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統稱「太祖高皇帝」。在位三十一年,因年号洪武也俗稱洪武帝。太祖之後的皇帝除明英宗(二度在位)、清太宗(改國號)外,皆實行一世一元制。 朱元璋出身贫农家庭,幼时贫穷,曾为地主放牛。1344年,入皇觉寺为僧据说法号如净。 25岁(1352年)时,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反抗蒙元政权。先後击败了陈友谅、张士诚等其他起义军,统一南方,後北伐灭元,建立大一統的皇朝,国号“大明”。在位期间,下令农民归耕,奖励垦荒;大興移民屯田和军屯;组织各地农民兴修水利;大力提倡种植桑、麻、棉等经济作物和果木作物;下令解放奴婢;减免賦稅。派人到全国各地丈量土地,清查户口等等。经过洪武时期的努力,社会生产逐渐恢复和发展了,史称「洪武之治」。同时立《大明律》,用严刑峻法管理百姓与官僚,禁止百姓自由迁徙,严厉打击官吏的贪污腐败,设立锦衣卫等特务机构,清洗权贵势力及他認為對他的朝廷有威脅的人、並废中书省,由皇帝直領各部,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驾崩後传位于嫡长孙朱允炆為明惠宗。 太祖的生活儉樸、工作勤奮,在南京的皇宮內,沒有設立“御花園”,只有“御菜園”,其中種滿蔬菜,使得皇宮自給自足。.

新!!: 曹謹和朱元璋 · 查看更多 »

按察使

按察使,是中國、日本、朝鮮官职,明清時為正三品。“按察使”一名始見於唐朝。原為監察性質的官職,近於御史,後逐漸偏向司法官。.

新!!: 曹謹和按察使 · 查看更多 »

海盗

海盜或稱海賊,是海上的強盜。指在沿海或海上搶劫其他船隻財產的人,是一門相當古老的犯罪行業。海盜大部分被認定為犯罪行為,但也有部分的人認為海盜是維護國家主權的英雄,歷史上許多海盜船長亦跟當代政府有關聯。.

新!!: 曹謹和海盗 · 查看更多 »

新竹市

新竹市(Sin-tik-tshī)是位於臺灣北部的都市,中華民國臺灣省的三個市之一,地處新竹平原上,為新竹都會區的中心城市。全市劃分為3個區,總面積104.1526平方公里,其西面臺灣海峽,南鄰苗栗縣,北邊、東北邊與新竹縣相連。全境除南半部屬竹東丘陵外,其餘為地勢低平的平原。古名竹塹,最早是平埔族道卡斯族「竹塹社」的所在地,又名「風城」,因九降風特別強盛而得名。 新竹市是臺灣高科技代工產業的重鎮,1936年代成立的台灣總督府第一個科研所。1970年代成立的工業技術研究院及1980年代初期成立的新竹科學工業園區,吸引大批國內與國際廠商的投資及許多高科技人力移居,因此有「臺灣矽谷」之稱。.

新!!: 曹謹和新竹市 · 查看更多 »

文史工作

文史工作是指從事有關文化、歷史資料的蒐集、調查與研究的工作。從事文史工作的團體或個人,稱為文史工作者。.

新!!: 曹謹和文史工作 · 查看更多 »

文化大革命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通称文化大革命,简称文革,是一场於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间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内所发生的政治運動。文革是由時任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主席的毛澤東與中央文化革命小組,自上而下動員成千上萬紅衛兵在中國大陸進行全方位发动的階級鬥爭。在此期間以四大指導原則為藉口,普及的批鬥、抄家、告密等行为文化,使中國傳統文化與道德淪亡,整体经济受严重影响,受害人數以千萬計,亦有數不清的文物在1966年6月1日的破四旧中慘遭红卫兵的蹂躪。時任國家主席劉少奇、十大元帥的彭德懷和賀龍等領導人被迫害致死,鄧小平、陳雲等黨內高層亦在此期間被下放。 1981年,这场运动遭到《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的中共官方公開全盘否定。因其时间长达十年之久,故也随后被称为“十年动乱”或“十年浩劫”。这场运动当时也影響了阿爾巴尼亞、北韓、法國、埃塞俄比亞和智利等世界上一系列左翼勢力強大的地區。 广义上,一般認為文革正式開始於1966年5月16日「五一六通知」出台,是毛澤東在1958年前后的三面紅旗的挫敗後、以及在反蘇修、反美帝等口號的情况下,以革命名義攻擊溫和派(當時衊稱走資派)並重回黨核心的嘗試,並在日後一兩年達到高潮,右派人物的影響力則多遭到剝奪,而當權派亦有內鬥,並導致了原定接班人林彪的死亡。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文革结束及經過包括粉碎四人帮等一連串政治鬥爭后,中共中央形成了以邓小平为首的第二代领导核心人物,并推动了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和改革开放,逐渐消减毛泽东时代的极左派色彩;也由於藉毛澤東權勢推動文革的極左派多被整肅,使中國社會經濟復苏并順利地由计划经济走向市場經濟。不過為了確保共產黨治理的一致性,文革平反後中共認為改革開放是完成对社会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改造,并认为改革开放後中國直接步入长期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籍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一詞來擋駕路線變動。其允許資本再度开始活躍的做法,也令中國經濟回到了發展軌道上,讓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的經濟增長成為可能。1981年6月2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当局针对1966年至1976年文革阶段给予的立场和态度是,将其定性為「由領導者錯誤發動、被反革命集團利用,給黨、國家和人民帶來嚴重災難的內亂,造成全面而嚴重的危害」。至今,文化大革命在中国大陆地区仍然具有极大的争议性,中国官方和自由派人士认为文化大革命是错误的,自由派人士甚至认为毛泽东要对此负主要责任。但极左派仍支持文化大革命的“正当性”,认为邓小平等“走资派”成功篡夺了党和国家权力,建立起了修正主义国家。.

新!!: 曹謹和文化大革命 · 查看更多 »

懷慶府

怀庆府,明朝时设置的府,隶属河南承宣布政使司。 元朝,稱為怀庆路,属于中行省。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十月,设立,领六县:河内县、济源县、修武县、武陟县、孟县、温县。清朝初期沿袭明制,下领六县,后割开封府的原武县、阳武县来隶,共领八县河内县、济源县、原武县、修武县、武陟县、孟县、温县、阳武县。考评:冲,繁。辛亥革命后,全国废府。.

新!!: 曹謹和懷慶府 · 查看更多 »

承宣布政使司布政使

--,簡稱布政使,俗稱方伯、藩台、藩司。是中国、越南古代官名。.

新!!: 曹謹和承宣布政使司布政使 · 查看更多 »

曹公廟

曹公廟位於臺灣高雄市鳳山區的一座廟宇,供奉對當地民生頗有貢獻的清代臺灣鳳山縣知縣曹謹,目前隸屬水利會管轄。該廟在1992年11月1日以前原稱曹公祠,因據稱玉皇大帝降旨而升格更名。清朝時原是在鳳儀書院建祠祭拜,臺灣日治時期才改於今址重建祠堂。廟前有曹公紀念亭與一座收有七座古碑的碑林。.

新!!: 曹謹和曹公廟 · 查看更多 »

曹公圳

曹公圳,位于臺湾南部高雄平原,由曹公舊圳、曹公新圳、鳳山圳、大寮圳、林園圳等五個水圳灌溉系統構成,灌溉範圍涵蓋大高雄所有農業精華區所在,是高雄地區最重要的水圳。.

新!!: 曹謹和曹公圳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懷璞曹公曹懷樸曹懷璞曹瑾曹谨怀璞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