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下载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司马昭

指数 司马昭

司马昭(),字子上(小说《三国演义》为子尚),河内郡温(今河南省温县)人。司马懿與張春華的次子,司马师之弟,西晋开国皇帝司马炎之父,曹魏後期著名政治家和军事家。司马昭继其父兄的權力,消灭蜀汉,取代曹魏的權力。滅蜀後一年逝世,其子司馬炎逼曹奐禪讓後稱帝,追司馬昭為太祖文皇帝。.

102 关系: 劉道薈司馬定國司馬師司馬京司馬廣德司馬延祚司馬伷司馬兆司馬倫司馬炎司馬駿司馬鑒司馬肜司馬恢司馬榦司馬機司馬永祚司馬攸司马姓司马懿夏侯玄大将军大军师司马懿之军师联盟大都督姜维婕妤岸尾大輔中国爵位东汉三国 (电视剧)三国杀三国演义三国演义 (电视剧)京兆公主張春華录尚书事侍中修容修儀修華刘禅咸熙军事家八王之乱充華光榮公司剑阁县王夫之王元姬王經...王肅王業王沈王應麟罗贯中羊祜習鑿齒真·三國無雙系列甄德相国职官鍾會西晋諸葛緒諸葛誕魏元帝诸葛瞻賈充趙翼黃奭蜀汉胡奮郭德邓艾虞世南陰平檀健次毌丘儉汉献帝河內郡 (中國)泰始 (西晋)涪城区温县成都市房玄龄文鴦文虎文欽族誅政治家曹叡曹奐曹爽曹芳曹髦曹魏晉元帝晉起居注晉明帝晋王晋朝 扩展索引 (52 更多) »

劉道薈

#重定向 十八家晉史#起居注.

新!!: 司马昭和劉道薈 · 查看更多 »

司馬定國

司馬定国,西晋宗室,河內郡溫縣人。 司馬昭第四子,晋武帝司马炎同母弟,母亲王元姬。他早早夭折,年三岁去世。咸宁初年追加封谥辽东悼惠王,二哥齐王司马攸以长子司马蕤为嗣。司马蕤薨,子司马遵嗣位。.

新!!: 司马昭和司馬定國 · 查看更多 »

司馬師

司馬師(),字子元,河内温(今河南省温县)人,三國時期魏國後期權臣,官至大將軍。西晉開國君主晉武帝司馬炎的伯父,司馬懿與張春華的長子,司馬昭的兄長。繼承父權后,先肅清內亂,又打敗東吳的諸葛恪,成功削弱他國國力並控制魏國政權。以高平陵之变有功而获封長平鄉侯,司马懿故后袭封舞陽侯。正元二年(255年),司马师在平定毌丘俭、文钦之乱后不久病逝,魏朝谥舞阳忠武侯。司馬昭受封晉王後,追尊谥为晉景王;司馬炎登位後,追尊为世宗景皇帝。.

新!!: 司马昭和司馬師 · 查看更多 »

司馬京

司馬京,字子佐,西晋宗室,河內溫縣人。司馬懿第六子,伏夫人所生(同母兄弟為司馬亮、司馬伷、司馬駿)。曹魏末以公子(司马懿追封公爵)赐爵清惠亭侯。年二十四薨逝,追赠射声校尉,以司马昭子司馬機为嗣。.

新!!: 司马昭和司馬京 · 查看更多 »

司馬廣德

司馬广德,西晋宗室,河內郡溫縣人。 司馬昭第五子,晋武帝司马炎的同母弟,母王元姬。年二岁去世。咸宁初追加封谥广汉殇王,二哥齐王司马攸以第五子司马赞继封。司马赞去世,司马攸以第二子司马寔承嗣司马广德。.

新!!: 司马昭和司馬廣德 · 查看更多 »

司馬延祚

司馬延祚,字大思,西晋宗室,河內溫縣人。 司馬昭第九子,晋武帝司马炎的弟弟,史书没有记录他母亲的姓氏。年幼时有笃疾,不任封爵。太康初年,晋武帝下诏:“弟祚早孤无识,情所哀愍。幼得笃疾,日冀其差,今遂废痼,无复后望,意甚伤之。其封为乐平王,使有名号,以慰吾心。”不久去世,无子。.

新!!: 司马昭和司馬延祚 · 查看更多 »

司馬伷

司馬伷(),字子將,三國時期魏國至西晉的將領,司馬懿之四子(一說五子),司馬師、司馬昭、司馬榦之異母弟(但据晋书本传及司马干传,司马伷年长于司马干),司馬亮之同母弟,晉元帝司馬睿之祖父,妻子是諸葛誕之女(諸葛太妃),封琅邪王,任鎮東大將軍,諡武王。.

新!!: 司马昭和司馬伷 · 查看更多 »

司馬兆

司馬兆(),字千秋,西晋宗室,河內溫縣人。 司馬昭第三子,晋武帝司马炎的同母弟,母王元姬。年十岁而夭。晋武帝即位,下诏:“亡弟千秋,少聪慧,有夙成之质,不幸早亡,先帝先后特所哀愍。先后欲绍立其后,而竟未遂,每追遗意,情怀感伤。其以皇子景度为千秋后,虽非典礼,亦近世之所行,且以述先后本旨也。”于是追加司马兆封谥城阳哀王。司马景度以泰始六年(270年)薨,晋武帝再以第五子司马宪继哀王后。司马宪薨,晋武帝再以第六子司马祗为东海王继哀王后。司马祗去世后,咸宁初年,晋武帝又封第十三子司马遐为清河王,以继司马兆后嗣。.

新!!: 司马昭和司馬兆 · 查看更多 »

司馬倫

#重定向 司马伦.

新!!: 司马昭和司馬倫 · 查看更多 »

司馬炎

晉武帝司馬炎(),字安世,河内郡温縣(今河南省焦作市温县)人,晉朝開國皇帝,諡號武皇帝。 曹魏权臣司马昭长子,魏咸熙二年(265年)十二月丙寅,晋王、相国司馬炎逼迫魏元帝禪讓,即位為帝,定有天下之号曰晉,改年號泰始。在位期间,封同姓诸王,以郡为国,置军士,希望互相维系,拱卫中央。晋武帝采取一系列经济措施以发展生产,屡次责令郡县官劝课农桑,并严禁私募佃客。又招募原吴、蜀地区人民北来,充实北方,并废屯田制,使屯田民成为州郡编户。 太康元年(280年),颁行户调式,包括占田制、户调-制-和品官占田荫客制。太康年间出现一片繁荣景象。晋武帝鉴于曹魏末期为政严苛,风俗颓废,生活豪奢,乃“矫以仁俭”,鳏寡孤独不能自存者赐谷人五斛,免逋债宿负,诏郡国守相巡行属县,并能容纳直言。还重视法律,亲自向百姓讲解賈充等人上所刊修律令,并亲身听讼录囚。但灭吳后,逐渐怠惰政事,沉迷女色,扩充后宫,荒淫无度。 鑒於曹魏宗室力量薄弱才讓其父祖有機可乘,因此他巩固皇权而大封宗室。然而诸王统率兵马各据一方,晋武帝死后,诸王为争夺权力,内讧不已,形成16年的内战,史称八王之乱。.

新!!: 司马昭和司馬炎 · 查看更多 »

司馬駿

司馬駿(),字子臧,西晉宗室、扶風武王、晉宣帝司馬懿第七位兒子,由伏夫人所生。他是晉景帝司馬師、以及晉文帝司馬昭同父異母的胞弟,又是晉武帝司馬炎的叔叔。.

新!!: 司马昭和司馬駿 · 查看更多 »

司馬鑒

司馬鉴(),字大明,西晋宗室,河內溫縣人。司馬昭第六子,不知母氏,初封临泗亭侯。晋武帝即位,封乐安王。武帝为司马鉴及燕王司马机高选师友,下诏:“乐安王鉴、燕王机并以长大,宜得辅导师友,取明经儒学,有行义节俭,使足严惮。昔韩起与田苏游而好善,宜必得其人。”泰始年间,拜越骑校尉。咸宁初年,以齐国的梁邹加封,之国就封,服侍中之服。元康初年,征为散骑常侍、上军大将军,领射声校尉。不久为使持节、都督豫州军事、安南将军,代清河王司马遐镇许昌,因病没有成行。元康七年去世,谥号平,子殇王司马籍立。司马籍死后无子,齐王司马冏以子司马冰为司马鉴后嗣。以济阴一万一千二百一十九户改为广阳国,立司马冰为广阳王。司马冏败,广阳国废。.

新!!: 司马昭和司馬鑒 · 查看更多 »

司馬肜

司馬肜,字子徽,西晋宗室,河內溫縣人。司馬懿第八子,张夫人所生。司馬肜在晉官至太宰、領司徒,晉惠帝即位後至司馬肜去世期間他都身居要職,不是在朝中以任宰輔要職就是出鎮關中要地。然而,期間卻無甚政績,甚至在討伐齊萬年時故意讓與其有怨的周處兵敗戰死;趙王司馬倫篡位期間司馬肜亦居其高職。故死後為博士蔡克批評。.

新!!: 司马昭和司馬肜 · 查看更多 »

司馬恢

司馬恢(),字思度,河內溫縣人。晉武帝司馬炎第十七子,武悼楊皇后所生独子。太康五年(284年)薨,时年二岁,追加封渤海王,谥号殇。.

新!!: 司马昭和司馬恢 · 查看更多 »

司馬榦

司馬榦,字子良,西晋宗室,河內溫縣人。司馬懿嫡三子,张春华所生(胞兄為司馬师、司馬昭)。妻为满宠之女,满伟之妹。 曹魏末以公子(司马懿追封公爵)赐爵安阳亭侯。后来魏帝曹髦攻打司马昭时,司马榦闻讯欲入阊阖掖门,但守门的司马昭掾属满长武、孙佑等不纳,只让他走东掖门,导致他未能及时与司马昭会合。司马昭为此要灭孙佑族,在从事中郎荀勖劝谏下免孙佑为庶人,而满长武则受刑而死,其父即司马榦的内兄卫尉满伟也被免为庶人。 迁抚军中郎将,进爵平阳乡侯。建五等爵位,改封定陶伯。晋武帝登基,封平原王,封邑一万一千三百户,给鼓吹、驸马二匹,加侍中之服。咸宁初年,遣诸王之国就藩,司马榦有疾病,所以清虚静退,简于情欲,晋武帝特诏留他在洛阳。太康末年,拜光禄大夫,加侍中,特假金章紫绶,班次三司。晋惠帝即位,进左光禄大夫,侍中如故,剑履上殿,入朝不趋。 司馬榦为王,不事王国之务,有所调补,必以才能。虽有爵禄,若不在己,秩奉布帛,都累积腐烂。阴雨天则出犊车而内露车,或问其故,对曰:“露者宜内也。”朝士造之,虽通姓名,必令立车马于门外,或终夕不见。时有得观,与人物酬接,亦恂恂恭逊,初无阙失。司馬榦的姬妾死后,入敛不钉棺,置于后空室之中,几天去看一次,有时居然对尸体行淫秽,等到尸体腐烂才安葬。 赵王司马伦辅政,以司马榦为卫将军。惠帝反正复位,又以司马榦为侍中,加太保。齐王司马冏平赵王司马伦,宗室朝士都用牛酒劳赏司马冏,只有司马榦怀揣百钱,见司马冏说:“赵王逆乱,汝能义举,是汝之功,今以百钱贺汝。虽然,大势难居,不可不慎。”司马冏辅政,司马榦到访,司马冏出迎拜。司马榦入室,踞坐床上,不让司马冏坐,对他说:“汝勿效白女兒,”意指司马伦。司马冏被杀后,司马榦恸哭,对左右说:“宗室日衰,唯此兒最可,而复害之,从今殆矣!” 东海王司马越至洛阳,去探望司马榦,司马榦闭门不纳。司马越驻车等候良久,司马榦才派人道歉送客,他自己在门后偷看。当时没人知道他的意思,有人认为他有疾病,有人认为他晦迹。永嘉五年正月庚辰日(311年2月26日)去世,时年八十。当时刘聪攻洛阳,朝廷没有来得及赠谥号。有二子,世子司马广早卒,次子司马永太熙年间封安德县公,散骑常侍,皆为善士。永嘉之乱遇难,合门被杀。.

新!!: 司马昭和司馬榦 · 查看更多 »

司馬機

司馬機,字太玄,西晋宗室,河內溫縣人。司馬昭第七子,不知母氏。清惠亭侯司馬京死后,以司馬機为嗣。泰始元年(265年),封燕王,封邑六千六百六十三户。司马机到燕国,咸宁初年被征为步兵校尉,将渔阳郡并入燕国,加侍中之服。拜为青州都督、镇东将军、假节,以北平郡、上谷郡、廣寧郡一万三百三十七户增燕国为二万户。去世后无子,齐王司马冏上表以子司马几为嗣。后司马冏失败,燕国国除。.

新!!: 司马昭和司馬機 · 查看更多 »

司馬永祚

司馬永祚,西晋宗室,河內溫縣人。 司馬昭第八子,晋武帝司马炎的弟弟,史书没有记录他母亲的姓氏。他早早夭折,《晋书》没有完整的传记。.

新!!: 司马昭和司馬永祚 · 查看更多 »

司馬攸

司馬攸(),字大猷,小字桃符,河内郡溫縣人,三国时曹魏大臣及西晉宗室。晉景帝司馬師之繼子,晉文帝司馬昭次子,晋武帝司馬炎之同母弟,八王之亂参与者之一司马冏之父。.

新!!: 司马昭和司馬攸 · 查看更多 »

司马姓

司馬姓,為漢字複姓之一,在《百家姓》中排名第410位。是中國的一個上古至中古時期的大姓,現司马姓的人口數已經大不如前。.

新!!: 司马昭和司马姓 · 查看更多 »

司马懿

司馬懿(),字仲達,后世称赞其为冢虎,河內郡溫縣(今河南省焦作市溫縣)人,三國時期魏國权臣、政治家、軍事家。曾抵禦蜀漢丞相諸葛亮的北伐軍,堅守疆土。歷經曹操、曹丕、曹叡、曹芳四代君主,晚年發動高平陵之變,掌握曹魏的政權。 嘉平三年(251年),魏朝谥舞陽宣文侯;次子司馬昭稱晉王後,追尊谥為晉宣王;孫司馬炎稱帝後,追尊為高祖宣皇帝《晋书·卷一 帝紀第一(中华书局点校本)》:“宣皇帝諱懿,字仲達,河內溫縣孝敬里人,姓司馬氏。……(嘉平)三年……秋八月戊寅,崩於京師,時年七十三。……九月庚申,葬于河陰,諡曰文,後改諡宣文。……晉國初建,追尊曰宣王。武帝受禪,上尊號曰宣皇帝,陵曰高原,廟稱高祖。”(中华书局点校注:“諡曰文後改諡宣文”各本皆作“諡曰文貞,後改諡文宣”。考異:“按禮志,魏朝初諡宣帝為文侯,景帝為武侯。文王表不宜與二祖同,於是改諡宣文、忠武。然則初諡文,無‘貞’字也。禮志及文帝紀並稱舞陽宣文侯,宋書禮志同。此云‘文宣’,亦轉寫之誤。”今據改。),故也称晉高祖、晋宣帝。.

新!!: 司马昭和司马懿 · 查看更多 »

夏侯玄

夏侯玄(),沛國谯郡(今安徽亳州)人,字泰初,一作太初。三國時代曹魏政治人物,夏侯尚之子,嗣其爵,为夏侯霸的侄子辈。其妻李惠姑被道教尊為女真仙。其母德阳乡主是曹爽父曹真之妹,故与曹爽为表兄弟。另外他是早期的玄学领袖,有《夏侯玄集》,今已佚失。因反對司馬師,被滅族。.

新!!: 司马昭和夏侯玄 · 查看更多 »

大将军

大將軍是一種頭銜:.

新!!: 司马昭和大将军 · 查看更多 »

大军师司马懿之军师联盟

#重定向 大军师司马懿.

新!!: 司马昭和大军师司马懿之军师联盟 · 查看更多 »

大都督

大都督,亦稱都督中外诸軍事,中國古代武官,為全國最高之軍事统帥。一品,不常置,屬加官。加此官者,頒予黄钺以節制持節將軍等高级将领。.

新!!: 司马昭和大都督 · 查看更多 »

姜维

姜维,字伯約,涼州天水郡冀縣(今甘肅省天水市甘谷縣)人。三國時期蜀漢著名軍事家。原为曹魏天水郡中郎將,後降蜀漢,深受諸葛亮器重。諸葛亮死後,姜維總領蜀漢軍权,並先後11次伐魏。其後,司馬昭滅蜀漢,姜維在劍閣防守鍾會。鄧艾出奇兵從陰平小路歷經艱辛,突然出現在成都附近,諸葛亮子諸葛瞻戰死,後主劉禪降魏,蜀漢滅亡。姜維打算利用鍾會野心復國,而降鍾會。但因事敗,死於亂軍之中,享壽六十二歲。.

新!!: 司马昭和姜维 · 查看更多 »

婕妤

婕妤是中國及越南妃嫔称号, 拼音为“jié yú”。亦写作“倢伃”。其名之意,据《汉书·外戚传》颜师古注,“倢,言接幸于上也。伃,美称也。”.

新!!: 司马昭和婕妤 · 查看更多 »

岸尾大輔

岸尾だいすけ()是日本男性聲優,出生於三重縣松阪市,在愛知縣小牧市成長,血型B型。本名與舊藝名為岸尾大輔,於2007年6月1日更名現在藝名岸尾 だいすけ(日語讀音相同)。原屬於東京俳優生活協同組合,2010年10月起约满成为自由身。2012年6月起加入Horipro。2014年2月1日起约满成为自由身。2014年4月起加入青二Production。.

新!!: 司马昭和岸尾大輔 · 查看更多 »

中国爵位

爵位,又称封爵、世爵,是古代皇族、贵族的封号,用以表示身份等级与权利的高低。世爵从夏商时期开始,到中华民国建立后结束。.

新!!: 司马昭和中国爵位 · 查看更多 »

东汉

东汉(25年-220年)是由刘秀建立的中国古代的一个朝代,与西汉合称兩漢。東漢与西漢之間为新朝,後为東漢所取代。西汉建都长安,東漢建都洛陽,故而得名。東漢是當時世界上的強大國家,而前期六十多年的光武中興和明章之治,亦是中國史上的盛世之一。 由於東漢中後期的帝王普遍壽命不長,而且不少是幼年即位,導致汉和帝以后至汉末近百年间,外戚及宦官轮流执政,成為固定的惡性循環,兩派互相残杀,把东汉朝廷弄得十分腐败。東漢中平六年(189年),外戚大將軍何进遭宦官十常侍所殺,後军阀董卓引兵到雒陽,除十常侍,废少帝刘辩,杀何太后,立汉献帝。长期左右东汉皇室的外戚、宦官一起被消灭,但卻引起了各地諸侯群雄割據的局面,漢廷不再握有實權,漢献帝從此成為傀儡,其后被曹操控制,最後汉室被曹魏取代。 東漢在文化、军事等方面亦有显著成就。著名的有班超出使西域,在西域長駐了三十多年,先後擊破了被匈奴控制的西域諸國,不但令西域諸國一一歸順漢朝,並開拓了東西文化的交流。期間他還派出甘英出使西域的大秦國,雖未有成功,但足跡已達今日波斯灣諸國。 另外,东汉在91年灭北匈奴。南匈奴内附漢朝。216年,南匈奴最后一個呼厨泉单于去邺城拜见曹操,曹操分南匈奴为五部,匈奴汗国不复存在,困扰汉朝数百年的北方外患終告一段落。 同時佛教也在這段期間傳入中國。根據記載,汉哀帝元壽元年(前2年)博士弟子景盧出使大月氏,其王使人口授《浮屠經》。到了東漢永平十年(67年),漢明帝派人去西域,迎來兩位高僧,並且帶來了許多佛像和佛经,用白馬駝迴首都雒陽,皇帝命人修建房屋供其居住,翻譯佛經。也就是現在的白马寺。.

新!!: 司马昭和东汉 · 查看更多 »

三国 (电视剧)

是中国大陸于2010年播映,是一部大型史詩電視劇。以三国为主题的电视连续剧,剧情主要取材自《三国演义》、《三国志》及野史等,同時亦融合了製作者的理解与现代理念所創作而成。劇中展现了三國時期的人文哲思、军政战略、内外策谋及兵法阵法等。構思歷時6年,於2008年9月开始拍攝,2009年7月殺青,耗資1.5億人民幣(其中5千萬人民幣是於開始拍攝前3個月因為已經超支而追加的)。 在第45届美国“休士頓国际电影节”(该电影节与旧金山、纽约并称北美三大电影节),新三国荣获电影节最高奖“大雷米奖”。.

新!!: 司马昭和三国 (电视剧) · 查看更多 »

三国杀

三国杀是主要流行于中国大陆、台灣與港澳的桌上纸牌游戏。该纸牌游戏以杀人纸牌(Bang!)为原型,以中国的三国时代及演义文学为背景,拥有不同类型的身份牌、武将牌、体力牌、游戏牌(包括基本牌、锦囊牌、装备牌)等。游戏玩家数量为2-10人。三国杀游戏由游卡桌游(Yoka Games)开发,于2008年9月18日在北京、上海和厦门三个城市同步面市。三国杀游戏的核心为三国杀标准版,可以配合各种扩展包以增加游戏性。 三国杀游戏现有四种标准版:2008年发售的“三國殺標準版”、2013年发售的“三國殺標準版(2013新版)”、2015年发售的“三國殺標準版(2015新版)与2014年发售的“三國殺標準版界限突破”。目前官方已发行「神话再临」扩展包(包括「軍爭篇」、「風」、「火」、「林」、「山」),由玩家设计武将组成的「一將成名」、「一將成名2012」、「一將成名2013」、「一將成名2014」、「一將成名2015」、「原创设计2016」、「原创设计2017」扩展包以及通过杂志《桌游志》赠送的部分SP武将。在2010年游卡桌游还推出过无障碍入门的“初出茅庐”版本,在2014年游卡桌游还推出了增强武将的“界限突破”版本。 2011年推出了新包装的标准版、神话再临合集以及珍藏版,对游戏说明、卡牌描述进行改良,并更改了游戏牌的背面图案。2013年推出了“三国杀2013新标准版”,其中更换了3名武将的技能与插画,并新增了2名新武将。2012年通过代理商在台湾发售了繁体中文标准版。同年7月发行了「国战」版本。其在线游戏版本为《三国杀Online》。.

新!!: 司马昭和三国杀 · 查看更多 »

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全名为《三國志通俗演义》,又稱作《三國志傳》、《三國全傳》、《三國英雄志傳》,是中国第一部长篇歷史章回小说。作者一般被認為是元末明初的罗贯中演義以史为据,强调「忠义」;着重描写战争,講述汉末黃巾之亂至魏、蜀及吴三国鼎立,到西晋统一近百年间历史,刻画了众多英雄人物。该书叙事“据正史,采小说,证文辞,通好尚。”《百川书志》。虚实结合,曲尽其妙,是四大名著中唯一根據歷史事實改編之小說,但也让许多人误以为《三国演义》的内容就是三国正史。明末清初文學家、戲曲家李渔有言曰:“演义一书之奇,足以使学士读之而快,委巷不学之人读之而亦快;英雄豪杰读之而快,凡夫俗子读之而亦快。”.

新!!: 司马昭和三国演义 · 查看更多 »

三国演义 (电视剧)

《三国演义》是一套根据中国四大名著中的《三国演义》改编的電視劇,是中国中央电视台四大名著电视剧计划中的第三部,前两部先后是《西游记》和《红楼梦》。於1990年開始製作,1994年播映,耗資1.7億人民幣。 亞視购买了该剧版权,配上粵語,並請來馮兩努為劇集主持點評節目《三國啟示錄》,幫助觀眾理解名著,播出後廣受歡迎。.

新!!: 司马昭和三国演义 (电视剧) · 查看更多 »

京兆公主

京兆公主,后封长廣公主,晋朝公主,司马昭与王元姬之女,晋武帝司马炎的姐姐。 魏明帝之女曹淑夭折后和文昭甄皇后的侄孙甄黄冥婚。将明元郭皇后的堂弟郭德过继给甄黄为子,即甄德,封平原侯。司马师把女儿嫁给甄德,此女死后,司马昭又把自己的女儿嫁给甄德,就是京兆公主。晋武帝在位时,京兆公主和常山公主想让晋武帝留下齐王司马攸,不让他出京。.

新!!: 司马昭和京兆公主 · 查看更多 »

張春華

張春華(),河内郡平皋县(今河南省焦作市温县)人,追尊晋宣帝司馬懿夫人。.

新!!: 司马昭和張春華 · 查看更多 »

录尚书事

錄尚書事是中國東漢章帝時開始設置的職位。它不是一個獨立職位,需附加其他朝廷重要官職之下。如195年(東漢獻帝興平2年),曹操官拜鎮東將軍、錄尚書事,221年(蜀漢建安26年、章武元年)蜀漢諸葛亮官拜丞相、錄尚書事等。至東漢末年時,錄尚書事已是掌握實權重臣的必要條件。.

新!!: 司马昭和录尚书事 · 查看更多 »

侍中

侍中是中國的官職名稱,秦始置,之后很多朝代都有设立,但是其地位与职能有过很大的变化。.

新!!: 司马昭和侍中 · 查看更多 »

修容

修容是中國、越南帝王妃嬪称号。始於中國三國時代,魏文帝开始设置修容之号,爵比亭侯。.

新!!: 司马昭和修容 · 查看更多 »

修儀

修儀是中國、越南帝王妃嬪称号。始於中國三國時代,魏明帝开始设置修儀之号,爵比关内侯。.

新!!: 司马昭和修儀 · 查看更多 »

修華

修華是中國帝王妃嬪称号。 晋武帝开始设置修華之号,位列九嫔,视为九卿。历南朝沿袭晋朝制度,依然为九嫔。隋炀帝时,为正二品,列九嫔。唐朝后宫二品是九嫔包括昭仪、昭容、昭华、修仪、修容、修华、充仪、充容、充華。.

新!!: 司马昭和修華 · 查看更多 »

刘禅

劉禪(),字公嗣,又字升之。蜀漢昭烈帝劉備之子,蜀漢最後一位皇帝,史學家称蜀漢後主,223年—263年在位,歷時四十一年,是三國在位最長之皇帝。.

新!!: 司马昭和刘禅 · 查看更多 »

咸熙

咸熙(264年五月-265年)是三国时期曹魏的君主魏元帝曹奂的第二个年号,共计2年。这也是曹魏政权的最后一个年号。 咸熙二年十二月,曹奂被迫禅位于司马炎。曹魏灭亡,晋朝建立。.

新!!: 司马昭和咸熙 · 查看更多 »

军事家

軍事家(英文:Strategist),為具有能對軍事活動實施正確指引或者是擅長具體負責軍事行動實施的人。依所擅長之不同,可以再細分為戰略家和戰術家及軍事理論家。.

新!!: 司马昭和军事家 · 查看更多 »

八王之乱

八王之乱是發生於西晋末年元康元年(291年)至光熙元年(306年)間的政治動亂,是一场由西晋皇族為争夺中央政权而引发的动乱,為中国历史上一場極为严重的皇族内乱,共持续16年。西晋皇族中参与这场动乱的王不止八个,但八王为主要参与者,且《晉書》将八王彙為一列传,故史称“八王之乱”。 这场动乱从宫廷内权力斗争开始,进而引发战争,祸及全社会,造成大量破坏,也加剧西晋的统治危机,成为西晋迅速灭亡的重要因素。八王之乱期間,北方主要少数民族匈奴、羯、鲜卑、羌及氐等五族的各个部族趁西晋政权内部空虚,纷纷起兵脫離晉朝控制,並陸續建立割据政权,入驻中原,最後導致建興四年(316年)西晉滅亡。之后晋室遗族走避中原、至江南地區建立王朝,設都建康,史称东晋。 北方的中原地区则由汉族以及非汉族的各游牧民族部族政权割据,前后建立十六个国家,其中以鲜卑族建立的一系列政权影响力最广。因为鲜卑属于上古华夏族同时期的北方游牧民族东胡族后裔,所以这五个少数民族被南方王朝统称作“五胡”,中国古代史进入五胡十六国时期。南北分裂的局面从東晉十六國一直持续到南北朝,直到589年隋滅陳之戰后,隋朝正式成為統一的王朝。.

新!!: 司马昭和八王之乱 · 查看更多 »

充華

充華是中國帝王妃嬪称号。 晋武帝开始设置充華之号,位列九嫔,视为九卿。历南朝依然为九嫔。隋炀帝时,为正二品,列九嫔。唐朝后宫二品是九嫔包括昭仪、昭容、昭华、修仪、修容、修华、充仪、充容、充华。後改為充媛。.

新!!: 司马昭和充華 · 查看更多 »

光榮公司

#重定向 光荣.

新!!: 司马昭和光榮公司 · 查看更多 »

剑阁县

任县长:党浩洋(2001-) 剑阁县位于四川省北部偏东,隶属广元市,是甘肃、四川之间的交通要道。剑阁县内雄险的剑门关现在是一座森林公园。当地出产的茶叶品质甚佳,林产品和中药材产品比较丰富,剑阁手杖是四川知名特产。.

新!!: 司马昭和剑阁县 · 查看更多 »

王夫之

王夫之(,即万历四十七年-康熙三十一年),字而农,号薑斋、又号夕堂,或署一瓢道人、双髻外史,晚年隐居于形状如顽石的石船山,自署船山病叟、南岳遗民,学者遂称船山先生。湖广衡阳县人,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明末清初大儒。与顾炎武、黄宗羲并称明清之际三大思想家。.

新!!: 司马昭和王夫之 · 查看更多 »

王元姬

王元姬(),王朗之孙女,王肃之女,司马昭之妻,晋武帝之母。.

新!!: 司马昭和王元姬 · 查看更多 »

王經

王經,字彥緯(一字承宗),冀州清河郡(治所在今山東省聊城市臨清市東)人,三國時代曹魏大臣。.

新!!: 司马昭和王經 · 查看更多 »

王肅

王肃可指:.

新!!: 司马昭和王肅 · 查看更多 »

王業

王業可以是下列意思:.

新!!: 司马昭和王業 · 查看更多 »

王沈

王沈可以是下列人物:.

新!!: 司马昭和王沈 · 查看更多 »

王應麟

王應麟(),字伯厚,號深寧,慶元府鄞縣县城(今属宁波市海曙区)人,南宋末年的政治人物和經史學者以及文字學家。.

新!!: 司马昭和王應麟 · 查看更多 »

罗贯中

罗贯中(),名本,字彥直,另一字貫中,以字行,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通俗小说家,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的作者。但他的籍贯在文学界和学术界一直存在争论,一说是东原(今山东东平),一说是太原(今山西太原) ,一说是庐陵(江西吉安),一说是钱塘(今浙江杭州),后两者不可确考。近年雖由於在山西省祁县河湾村发现了罗贯中之家谱,以及个人使用的印章,但並未說明其人為三國演義的作者。据最新研究,山西太原确有罗贯中,却是另一个杂剧家罗贯中(约1323年-约1397年) ,而《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最为可能是山东东平人。 关於罗贯中太原说,主要见于明朝贾仲明的《录鬼簿续编》,其他史书不见记载。有研究说《录鬼簿续编》不是贾仲明所写;也有研究说《录鬼簿续编》存在抄写错误,将"东原"抄成"太原",而且历史上有一段时间今济南长清为中心毗连东平的一带正叫做「东太原」。有关他的许多事蹟多为民间传说,因而一直以来众说纷纭。对于太原说实有一个致命缺陷,如果罗贯中是山西人,在《三国演义》中为何对山东境内的琐屑历史人物如此熟悉和感兴趣。有研究认为作者对“东平府”和“太原府”熟悉、认知乃至热情的程度是很不一样的,《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对“东原”有某种“故土”情结。 一般认为,《水浒传》也是由罗贯中帮助整理修改的。另外一种说法是,《水浒传》的后半部是他写的曹晋杰,朱步楼,施耐庵新证,学林出版社,1987年4月。《水浒传》的后半部,在一百回版本是三十回,包括了招安,征契丹和征方腊,在一百二十回版本还包括征田虎、征王庆。《水浒传》的后半部有时也称之为《征四寇》,比较吻合罗贯中的“忠君”思想。.

新!!: 司马昭和罗贯中 · 查看更多 »

羊祜

羊祜(),字叔子,泰山郡南城县(今山东省新泰市)人。曹魏晚期與西晋早期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一代名將。羊祜出身泰山名门望族羊氏家族,家族人才辈出,東漢名臣蔡邕為其外祖父,世代皆有人在朝为官。他的祖父羊续曾任南阳太守,父亲羊衜曾任上党太守;其胞姊羊徽瑜為晉景帝司馬師的皇后。.

新!!: 司马昭和羊祜 · 查看更多 »

習鑿齒

習鑿齒(),字彥威。襄陽(今湖北襄陽)人。東晉史學家。.

新!!: 司马昭和習鑿齒 · 查看更多 »

真·三國無雙系列

是由日本光榮特庫摩(原光荣)旗下Omega Force开发,光榮特庫摩发行的动作砍杀游戏系列。2000年首作於PS2平台上發行。.

新!!: 司马昭和真·三國無雙系列 · 查看更多 »

甄德

德,字彦孙,出身西平郭氏。曹魏、西晋大臣,明元郭皇后的堂弟,司马师、司马昭的女婿。 甄德原姓郭,是郭立的儿子,魏文帝黄初年间,西平郡叛乱失败,郭德伯父郭满的女儿郭氏没入宫中。226年,魏文帝死后,魏明帝即位,郭氏受宠,册封夫人。郭夫人的叔父郭立任骑都尉。232年,魏明帝的爱女曹淑夭折,与魏明帝母亲文昭甄皇后已故的侄孙甄黄举行冥婚。郭德过继给甄黄、曹淑夫妇,改名甄德,封平原侯。238年,魏明帝立郭夫人为明元皇后。239年,曹芳即位,尊郭皇后为皇太后。以郭立为宣德将军,封列侯。甄德和弟弟临渭县公郭建掌管宿卫禁军。司马师把女儿嫁给甄德。司马师的女儿早亡,娶司马昭的女儿为继妻。魏元帝咸熙初年,甄德担任镇军大将军,封广安县公。晋武帝司马炎建立晋朝,甄德加特进,转宗正,升任侍中。甄德的妻子初封京兆公主,改封长广公主。甄德虽无才学,但为人贞素,恭谨谦顺,且是皇帝姐夫,所以贵显当世。甄德请求留大司马、齐王司马攸辅政。晋武帝任甄德为大鸿胪,加侍中、光禄大夫。甄德卒後,追赠中军大将军,谥恭。子甄喜承爵,为辅国大将军、广安公。.

新!!: 司马昭和甄德 · 查看更多 »

相国

国,漢朝廷臣最高职务。 战国時代称为「相邦」,如秦国呂不韋。汉高祖劉邦即位,为避諱「邦」字,改稱「相国」。汉朝相国最初由蕭何担任,蕭何死后,曹参继任。曹参之后,不设相国,以王陵为右丞相,陳平为左丞相,所以漢代「相国」一称,幾乎成为萧曹二人代名詞。《史記》蕭何、曹参的传記为《蕭相国世家》、《曹相国世家》。 其實呂后的侄兒吕产一度担任相国,但不久之後周勃、陳平、劉章等大臣發動兵變殺死,而不為眾所熟知,直到东汉末年董卓就任相国。篡位的权臣多喜自命為「相国」。 后代对担任宰相的官员,也敬称相国。明清对于内阁大学士也雅称相国。 日本实行律令制,以太政官最高职位太政大臣的唐名为相国。比如平清盛称为「入道相国」,德川将軍的法名常作「正一位大相国○○院殿」,因为幕府将軍或者生前就任太政大臣,或者死後朝廷追贈太政大臣。.

新!!: 司马昭和相国 · 查看更多 »

职官

职官是指在国家机构中担任一定职务的官吏,其内容包括职官的名称、职权范围、品级地位等。这个词一般特指東亞古代的官职设置制度。 在原始社会是没有官的。那时的氏族和部落虽然有首领,但是其性质和国家产生以后的官是不同的。而关于中国夏朝以前的一些官职的描述,一般认为是缺少可信度的。因此也就是说,职官是从夏朝开始出现的。 職官制度也見於一些與中国頻繁交往國家,例如古代日本、朝鮮、越南、琉球等。.

新!!: 司马昭和职官 · 查看更多 »

鍾會

鍾會(),字士季,潁川郡長社县(今中国河南省長葛東部)人,三国時期曹魏大臣,官至司徒。曹魏太傅鍾繇的小兒子、異母兄鍾毓也在曹魏官至後將軍。是滅亡蜀漢的曹魏將領之一,同時也有玄學家、書法家的一面。入蜀後發動叛變,最後死於亂軍之中。.

新!!: 司马昭和鍾會 · 查看更多 »

西晋

西晋(265年2月4日-316年12月11日),是古代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個大一統的时期,乃於265年由晋武帝司马炎取代曹魏政权而建立。國號為「晉」,定都洛陽,後世稱「西晉」,為晉朝的一部分。這大一統時期為時僅51年,倘由滅吳始計,則僅37年。西晉先定都洛陽,後以長安為陪都。實行两京制。.

新!!: 司马昭和西晋 · 查看更多 »

諸葛緒

諸葛緒(生卒年不詳),琅邪郡陽都縣人,三國時魏國人。.

新!!: 司马昭和諸葛緒 · 查看更多 »

諸葛誕

諸葛誕,字公休,中国三國時期琅邪郡陽都(今山東臨沂)人,三國時曹魏後期的重要將領,官至征東大將軍,諸葛豐之後,諸葛亮和諸葛瑾的堂弟,是青龍年間中原名士“四聰八達三豫”中“八達”之一,與夏侯玄、鄧颺等人並列;後於壽春發動叛亂,兵敗被殺。.

新!!: 司马昭和諸葛誕 · 查看更多 »

魏可以是指:.

新!!: 司马昭和魏 · 查看更多 »

魏元帝

#重定向 曹奂.

新!!: 司马昭和魏元帝 · 查看更多 »

诸葛瞻

諸葛瞻(),字思远,琅邪阳都(山东沂南县)人,诸葛亮的长子,三國時期蜀漢的重臣,是書法家和畫家。曾为骑都尉和出任羽林中郎将,最終官至衛將軍。.

新!!: 司马昭和诸葛瞻 · 查看更多 »

賈充

贾充(),字公闾,平阳郡襄陵县(今山西襄汾县)人,曹魏豫州刺史贾逵之子,是三国時代仕於魏國和西晋兩個朝代的大臣。西晉建國功臣,司馬昭和司馬炎的心腹,其女兒賈褒及賈南風分別嫁予司馬炎弟司馬攸及兒子司馬衷,與皇室結為姻親,地位顯赫,諡號武公。.

新!!: 司马昭和賈充 · 查看更多 »

趙翼

趙翼(),字雲崧,號甌北,江蘇常州府陽湖县(今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人。清朝文學家、史學家。.

新!!: 司马昭和趙翼 · 查看更多 »

黃奭

黃奭(1809年-1853年),本名黃錫麟,字右原。清代輯佚家,江苏甘泉人。原籍浙江。.

新!!: 司马昭和黃奭 · 查看更多 »

蜀汉

蜀漢(221年-263年,自稱季漢)為中国历史上三國時期西南方的一個政權。於221年由昭烈帝稱帝開始,至263年曹魏攻入蜀地,後主投降為終,共經過43年,二帝統治。漢昭烈帝劉備、漢丞相武鄉侯諸葛亮的統治下,政治清明,為蜀漢建國、北伐奠定基礎。 刘备以延续汉代劉氏皇室政权,称国号为“漢”,自稱「季漢」。不過,魏晉政權皆不承認季漢政權承繼漢室、國號為「漢」,而因其主要領土古稱蜀地,而稱之為「蜀」,「蜀」遂成為其俗稱。由於季漢為曹魏所滅亡,晉又取代魏國,所以《三國志》作者陳壽(季漢出身,季漢滅亡後仕西晉)為保持政治正確,以「蜀」稱呼其國號,而不使用正式國號「漢」;資治通鑑稱其為「漢」。後來歷史為區別西漢和東漢,稱劉備政權為「蜀漢」、「季漢」。.

新!!: 司马昭和蜀汉 · 查看更多 »

胡奮

胡奮(),字玄威,安定臨涇人。魏晉三國時期晉國武將。車騎將軍胡遵的兒子,胡烈之兄。.

新!!: 司马昭和胡奮 · 查看更多 »

郭德

#重定向 甄德.

新!!: 司马昭和郭德 · 查看更多 »

邓艾

鄧艾(),字士载,義陽棘陽(今河南新野)人,三國時曹魏後期名將。本名鄧範,字士則,後因與同鄉人同名而改名。鄧艾多年在曹魏西邊戰線防備蜀漢姜維,後來偷渡陰平,逼使蜀帝劉禪投降,建立滅蜀奇功,獲封太尉。可是戰后被鍾會聯合監軍衛瓘誣陷,鄧艾帳下軍官打算營救鄧艾,衛瓘怕受鄧艾報復,便遣田續先行殺死鄧艾,其子鄧忠亦同殉此難。.

新!!: 司马昭和邓艾 · 查看更多 »

虞世南

虞世南(),字伯施,是唐朝政治人物、文学家、诗人、书法家。越州(浙江省)餘姚人。善書法,与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合称“初唐四大家”。日本学界称欧阳询、褚遂良、虞世南为“初唐三大家”。其所编的《北堂书钞》被誉为唐代四大类书之一,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类书之一。.

新!!: 司马昭和虞世南 · 查看更多 »

陰平

#重定向 阴平郡.

新!!: 司马昭和陰平 · 查看更多 »

檀健次

檀健次(),广西北海人,艺名健次,中国大陸流行歌手和特约演员,是男子乐队MIC男团最年轻的歌手,于2010年10月20号正式出道。.

新!!: 司马昭和檀健次 · 查看更多 »

毌丘儉

毌丘儉(),字仲恭,複姓毌丘(「毌」音--;為「貫」的本字,常被誤認為讀作--的「毋」),河東聞喜(今山西聞喜縣)人,三國時期曹魏後期的重要将领,征討高句麗;及後發動反司馬政權叛亂戰爭失敗,被平民射殺後,梟首送入洛陽。.

新!!: 司马昭和毌丘儉 · 查看更多 »

汉献帝

漢獻帝刘协(),字伯和,是东汉政權最后一位皇帝,189年至220年在位,其正式諡號為「孝獻皇帝」,後世省略「孝」字稱「漢獻帝」。.

新!!: 司马昭和汉献帝 · 查看更多 »

河內郡 (中國)

河内郡,是漢代畿郡、名郡,位於今日河南北部、河北南部和山東西部。 中國古以黃河以北為河內。戰國時河內為魏國領土。秦末民变时司馬卬被項羽封為殷王,都城在河內。漢高祖即位時設置殷國,次年改名為河内郡,位於太行山東南與黃河以北。與河東郡、河南郡合稱三河,领县十六:汲县、共县、林虑县、获嘉县、修武县、野王县、州县、怀县(郡治)、平皋县、河阳县、沁水县、轵县、山阳县、温县、朝歌县、武德县。漢武帝時,河內郡守王溫舒“令郡具私馬五十疋為驛,自河內至長安”,可知河內當時有大量養殖牲畜。 西漢官員在河內推動了許多防洪工程。西漢末期,中國的經濟重心和基本經濟區,已從關中轉移到河內一帶。光武帝劉秀起兵,把河內委托給最信賴的部下寇恂,令他準備和轉運軍糧。.

新!!: 司马昭和河內郡 (中國) · 查看更多 »

泰始 (西晋)

泰始(265年十二月-274年)是西晋皇帝晋武帝司馬炎的第一个年号,共计10年。这也是西晋的第一个年号。.

新!!: 司马昭和泰始 (西晋) · 查看更多 »

涪城区

涪城区是中国四川省绵阳市所辖的一个市辖区。总面积597平方公里,2002年人口59万人。.

新!!: 司马昭和涪城区 · 查看更多 »

温县

温县是河南省北部的焦作市南側的一個縣,總面積462平方公里。溫縣東側鄰武陟縣、西側為孟州市,北部為博愛縣與沁陽市,南瀕黃河與鄭州、洛陽兩市相鄰。該縣以境內溫泉而得名.

新!!: 司马昭和温县 · 查看更多 »

成都市

成都市(四川话国际音标:;汉语拼音:),别称“蓉城”、“锦官城”,简称“蓉”,位于四川省中部,地处四川盆地西部的成都平原腹地,为中国国家中心城市之一,四川省省会、副省级城市。成都是中国西南地区物流、商贸、金融、科技、文化、教育中心及交通、通信枢纽,国家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2015年常住人口1465.8万,居副省级城市首位。 作为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成都自古被誉为“天府之国”,是中国开发最早、持续繁荣时间最长的城市之一。据史书记载,大约在公元前5世纪中叶的古蜀国开明王朝九世(前367年)时将都城从广都樊乡(双流)迁往成都,构筑城池,截止2018年已有2385年历史;但依据现实挖掘的金沙遗址看来,成都建城史可以追溯到距今3200年前。成都自古以来就是中国西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自建城伊始到现代数千年历史中,除白莲教时期几十年外,均保持着高度繁荣和发达,是全国生活最富庶的地区之一。成都自古为西南重镇,曾是成家、蜀汉、成汉、前蜀、后蜀五个政权的都城,文化遗存丰富,秦汉以来,成都就以农业、手工业兴盛和文化发达著称,历代都是中国西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长江流域的重要城市。汉代成都与洛阳等并列为五大都会之一。唐代商贸繁荣,与扬州齐名,称为“扬一益二”。如今,成都所在的成渝经济区是中国西部经济最领先的区域。 成都市于2007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旅游局与世界旅游组织命名为“中国最佳旅游城市”。2009年,世界优秀旅游目的地城市中心正式授予成都“世界优秀旅游目的地城市”称号,成都是亚洲首个获此殊荣的城市。201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成都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全球创意城市网络,授予成都“美食之都”称号,成为亚洲第一个世界“美食之都”。.

新!!: 司马昭和成都市 · 查看更多 »

房玄龄

房玄龄(),名乔,字玄龄,以字行,其神道碑则作名玄龄,齐州临淄(今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北)人,房彦謙之子。唐朝初年名相、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

新!!: 司马昭和房玄龄 · 查看更多 »

文鴦

文鴦(),字次騫,本名文俶,鴦是小名,沛國譙縣人,魏末晉初名將,歷仕魏、吳、晉勢力。初時隨父文欽反叛司馬氏當權下的魏國,後兵敗與父和弟投奔東吳。文欽在諸葛誕叛亂中,與諸葛誕意見分歧而被殺,文鸯因而投降返回魏。晉時期大破鮮卑、羯有功,291年被東安王司馬繇誣害,在八王之亂中被夷滅三族。.

新!!: 司马昭和文鴦 · 查看更多 »

文虎

文虎可以指:.

新!!: 司马昭和文虎 · 查看更多 »

文欽

文欽,字仲若,豫州譙郡人,曹魏前將軍、揚州刺史、山桑侯,東吳譙侯。.

新!!: 司马昭和文欽 · 查看更多 »

族誅

族誅是一種將受刑人連坐其族處以死刑,為古代社會的殘酷刑罰。而族就是有血緣關係的親屬之合稱。此刑法亦針對以家庭為本位傳統社會,例如古時的中國。當其中一位家庭成員犯下通敵叛國、欺君犯上、密謀造反等滔天死罪時,當權者為免除後患、斬草除根就會對犯事者施行此嚴刑以鞏固自身政權。 與中國同屬儒家文化圈的朝鮮、日本和越南,亦曾使用這一種刑罰。而朝鮮制度中對「族」的定義與中國制度中的定義是幾近一樣。 在中國歷史中,族誅始於商朝。當時被稱為劓殄,乃族誅的初形,斬殺犯罪者及其後代之刑。秦朝时發展為誅三族、五族、七族。隋朝时被隋文帝廢除,但在隋煬帝復行並擴至誅九族。.

新!!: 司马昭和族誅 · 查看更多 »

政治家

政治家(statesman),在中文裡是一個正面的名詞,用於正面肯定的用法,與具有貶意的「政客」一詞的用法不同。「政治家」一般是指從事或积极投入政治的人,且其有理想,能為國家與人民著想,其動機著眼於民眾的福祉、世界的和平與發展。許多人確實在政治上相當有建樹,堪稱國之棟樑,或為後世之楷模。他们通常對政府管理事務非常熟練,或者在促進國民福祉及全體利益上有重大的影響力。.

新!!: 司马昭和政治家 · 查看更多 »

曹叡

魏明帝曹叡(),字元仲,是曹魏的第二位皇帝,从226年到239年在位,享年35岁。曹叡能诗文,惟文学成就远不及曹植和曹丕。曹叡是曹魏最後一位擁有實權的皇帝,自從曹叡崩後,曹爽掌权,魏帝自此淪爲傀儡。再後曹爽被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变斬殺,魏國大權完全落入司馬氏家族手中。.

新!!: 司马昭和曹叡 · 查看更多 »

曹奐

#重定向 曹奂.

新!!: 司马昭和曹奐 · 查看更多 »

曹爽

曹爽(),字昭伯,小字默,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人,曹真之子,曹操侄孫。官至大將軍、錄尚書事,明帝遺詔與司馬懿共同輔政。後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將曹爽斬殺,夷三族。.

新!!: 司马昭和曹爽 · 查看更多 »

曹芳

曹芳(),字蘭卿,是三国時曹魏第三代皇帝。在《三國志》中與曹髦、曹奐合稱三少帝。 曹芳虽是曹魏在位最久的君主,但也是曹魏第一位傀儡皇帝,實權先後由曹爽、司馬懿和司馬師掌握。.

新!!: 司马昭和曹芳 · 查看更多 »

曹髦

曹髦(),字彥士,三國時期曹魏第四位皇帝(254年-260年在位),曹霖之子,魏文帝曹丕孙。.

新!!: 司马昭和曹髦 · 查看更多 »

曹魏

魏(220年12月10日-266年2月8日,史称曹魏、魏朝)。是中國漢朝末期三國之中据有北方及中原的政權。始於220年曹丕逼迫漢獻帝劉協禪讓帝位,篡漢為魏,因承繼漢朝,故具法統地位。至265年魏又被司馬炎篡奪,改號為晉。 曹操受封魏公時,治所在東漢時期魏郡所在地的鄴,因此漢獻帝封他為「魏公」建立诸侯国——魏国,且如同汉朝初期诸侯王制度可以设置丞相以下百官,之后又进封「魏王」并以卞氏为魏国王妃,以曹操之女为魏国公主,后来曹操之子曹丕篡漢时便以「魏」為國號。又因为是曹氏政权,故史稱「曹魏」,以區別於其他名「魏」的政權。 魏是三國時期最為強大,領土最遼闊的政權,灭蜀汉前疆域達到近300萬平方千米。263年,魏軍攻滅蜀汉,同年佔領廣州,至此曹魏疆域達到全盛,约400萬平方千米。由於曹魏盤踞中原,所以這區人口也是最多。期間最重要的政治改革有陳群的九品中正制,對魏晉時代之政治產生深遠影響。.

新!!: 司马昭和曹魏 · 查看更多 »

晉元帝

晉元帝司馬睿(),字景文,東晉建立者。司馬懿的曾孫、琅邪武王司馬伷之孫、琅邪恭王司馬覲之子,母為琅邪王妃夏侯光姬。.

新!!: 司马昭和晉元帝 · 查看更多 »

晉起居注

#重定向 十八家晉史#起居注.

新!!: 司马昭和晉起居注 · 查看更多 »

晉明帝

晉明帝司馬紹(),字道畿,東晉的第二代皇帝,晉元帝司馬睿長子。母親是豫章郡君荀氏。在位不足三年,但在位期間平定了王敦之亂。.

新!!: 司马昭和晉明帝 · 查看更多 »

晋王

晋王作为中國爵位系统中反复出现的一個封號,以晋地为名,以王爵为等。.

新!!: 司马昭和晋王 · 查看更多 »

晋朝

晋朝(265年-420年)是中國歷史的朝代之一,上承三国,下启南北朝,因晉朝皇室姓司馬,所以又稱司马晋。晋朝又分為兩個時期,即西晉(265年-316年)与東晉(317年-420年),合称“两晋”。西晋为晋武帝司马炎所建立,首都為洛陽;东晋为晋元帝司马睿所建立,首都為建康(今江蘇省南京市)。兩晉的政治體制為世族政治,政治制度由漢代的三公、九卿制向隋唐的三省六部制过渡。 晉室先祖在三国時期為曹魏世族,在高平陵之变後剷除曹氏皇親,掌握實權形成霸府政治。265年,晉王司馬炎脅迫魏元帝曹奐禪讓帝位,改國號曰「晉」,定都洛陽,是為晉武帝,史稱西晋。280年,西晋滅孫吳而統一天下,但和平稳定的局面只维持了短短十几年。晉惠帝繼位後,朝廷漸亂,領有軍權的諸候王紛紛動亂,史稱八王之乱。晉朝元氣大傷後,內遷中原的諸外民族乘機舉兵,造成五胡亂華的局面,大量百姓與世族開始南渡。316年,西晉灭亡,北方從此進入五胡十六国時期。 317年,晋室皇族司马睿於建康称帝,定都建康(即今南京),是為晋元帝,史稱东晋,据有華南地區的领土。中原的世族及百姓陸續南遷,形成華北地區的侨民和南方土著共同聚居的局面。东晋初期,王導等人採取鎮之以靜策略,穩定局勢。東晉皇權衰落,朝廷大權主要由世族掌握,由於軍權外重內輕,朝廷控制力弱,不少藩镇心懷野心,先後发生了王敦之乱、蘇峻之亂及桓温專政。雖然部分士族当权者有恢复之心,前后发动几次北伐,但是朝廷擔心野心家藉此擴張勢力,大多消極支持。383年,前秦出動舉國之師,意圖滅亡東晉。面對亡國之禍,東晉君臣一心,憑藉淝水之戰奠定胜局。谢玄等将领乘胜追击,成功的收復大批失土,致使前秦崩解,引发了北方军事和政治格局的变化。然而,东晋後期又發生朋黨相爭及桓玄作乱。平民負擔沉重,又發生孫盧之亂。譙縱亦據蜀地自立。最後刘裕崛起,平定諸亂,凭借军事力量奪得帝位,建國號「宋」,是為宋武帝,史稱刘宋,中國從此進入南北朝時期。 经济方面,东晋莊園經濟的比例比西晉更大。由於農業技術提升等因素,在僑姓世族與吳姓世族密集開發下,江南獲得全面发展而繁榮興盛,中國的經濟重心也逐漸南移,後來才有大運河的出現。此外,手工業和商业方面也有長足進步。 晉朝雖為漢末以來中國文化中衰之時期,但在哲學、文學、藝術、史學、科技等等方面也有新的發展。漢代以前,政治主權完全在華夏族,而他族則作为被統治者而同化,漢代以後,政治主權不全在華夏族,而他族或以征服華夏族者而同化,邊疆民族帶來的草原遊牧文化也融于中原文化。時天下大亂,士族文人多不以道義為重,儒學中衰。曠達之士,目擊衰亂,不甘隱避,則托為放逸,遂開清談之風。晉室之興,世亂未已,向秀之徒,益尚玄风。玄学與印度東傳之佛教交汇,中國文化逐漸转变为儒釋道融合 柳翼謀:《中國文化史》之状况。.

新!!: 司马昭和晋朝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司馬昭晉文帝晋太祖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