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安装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昆沙宮

指数 昆沙宮

昆沙宮,俗稱下太子廟,是位於臺灣臺南市中西區的哪吒廟。.

34 关系: 中西區 (台灣)國立成功大學哪吒哪吒廟福德正神筊杯籤文萬福庵靖波門 (臺南市)許丙丁註生娘娘鳳山縣 (臺灣)開基天后宮開基玉皇宮開基武廟原正殿開基永華宮開山宮邱莉莉臺南市臺南藥王廟臺灣臺灣府城臺灣府志臺灣地震列表臺灣縣志臺灣鎮臺灣道臺灣日治時期長興里 (堡里)楊文魁沙淘宮泉町 (台南市)明鄭時期2010年中華民國縣市改制直轄市

中西區 (台灣)

中西區是臺灣臺南市轄下37區之一,二次大戰後分設為臺南市「中區」及「西區」,兩區原以西門路為界,2004年1月1日起因為行政精簡需要將其合併,合稱為「中西區」。中西區一帶為漢人在臺灣最早開發的區域,自明鄭時期以來曾作為全臺政治中心近200年,至今仍為臺南市中心,以古蹟眾多、人文歷史豐富、及新舊混雜的景觀為顯著特色。.

新!!: 昆沙宮和中西區 (台灣) · 查看更多 »

國立成功大學

國立成功大學 ,簡稱成大,是一所位於中華民國臺南市的國立大學,該校是教育部高教深耕計畫中參與全球鏈結全校型計畫的4所學校之一。前身為1931年台灣日治時期創辦的臺灣總督府臺南高等工業學校,1945年戰後改制為「省立工學院」(臺灣省僅有的三所省立學院,另二所為省立農學院、省立師範學院),1971年確立為國立成功大學。目前校總區由相互緊鄰的8大校區組成,另擁有安南校區、歸仁校區及斗六校區。.

新!!: 昆沙宮和國立成功大學 · 查看更多 »

哪吒

哪吒(漢語拼音: nézhā ,注音:ㄋㄜˊ ㄓㄚˋ,又音ㄋㄨㄛˊ ㄓㄚˋ),亦作那吒,為中國神話、印度神話人物,考據係源於佛教護法神,融入中國文化,而後也興盛於道教與臺灣民間信仰。在佛教傳說中,哪吒是一名青少年天神(原型可能是古波斯的神靈),法力高強,擁護佛法,是毘沙門天王的後裔,也是釋迦佛的弟子,稱哪吒太子、那拏天等。 在道教中,哪吒姓李,父親是托塔李天王,上有二兄金吒、木吒,排行第三。哪吒係太乙天尊的高徒,也是玉皇大帝手下的主要將領之一,統帥五營神兵。道教的頭銜為太子元帥、中壇元帥、火轮天王、通天太師、威靈顯赫大將軍、三壇海會大神等,民間一般尊稱太子爺、三太子,哪吒是華人崇敬的神靈,於很多民間故事中出現,也出現在《西遊記》、《封神演義》等多部文學作品中。 相傳哪吒割肉還母、削骨還父,後來被其恩師以蓮花化身復活,終於修成正果,香港科幻小說家衛斯理(倪匡)曾經這樣評價過哪吒:「常常羨慕哪吒三太子能夠削骨還父,割肉還母,了卻了血肉之軀,從此自由自在,再也不必受父母所生肉體的束縛。蓮花化身之後,便進入了生命的高級形態,以靈魂為主的生命形式,摒棄了百無一是的臭皮囊。.

新!!: 昆沙宮和哪吒 · 查看更多 »

哪吒廟

哪吒廟是中華各地區祭祀哪吒的廟宇,各地分布如下:.

新!!: 昆沙宮和哪吒廟 · 查看更多 »

福德正神

#重定向 土地公.

新!!: 昆沙宮和福德正神 · 查看更多 »

筊杯

杯(shouew、 bēi ㄒㄧㄠˊ ㄅㄟˉ 亦可讀作 jião bēi ㄐㄧㄠˇ ㄅㄟ)或洨杯,是中國民間信仰的一種尋求神靈指示的工具。筊杯在遠古民間傳統中,世人認為可以與神靈溝通的工具。原用蚌殼投擲於地,視其俯仰情形,斷其吉凶。後改用竹子或木片,做成蚌殼狀替代。名稱有時會倒過來稱之為「杯筊」,或作「杯珓」﹑「杯洨」﹑「杯教」﹑「碑珓」﹑「珓杯」﹑「珓兒」﹑「跋杯」。關於「杯珓」兩字的字源,宋代學者程大昌推論:因蚌殼可如杯子般盛水,是為「杯」;珓的發音和「敎」的發音類似,代表借用杯珓的仰俯來傳達神佛的意志以敎示人們,於是使用「珓」一字。.

新!!: 昆沙宮和筊杯 · 查看更多 »

籤文

文是指信徒求籤後得解惑用的文句。由於常以詩歌形式表達,又稱籤詩。東亞傳統宗教的廟宇常會設置給信眾問卜用籤,求籤後得相應的籤文,就是由神佛給予的「答案」。.

新!!: 昆沙宮和籤文 · 查看更多 »

萬福庵

萬福庵位於臺南市中西區,現在是間主祀齊天大聖的廟宇。其前身為明朝英義伯阮駿之夫人來臺孀居之所,在萬福庵二樓左側廂房仍供奉著阮駿與其夫人之牌位。由於現在的廟宇是民國六十一年(1972年)才改建而成的,故只有廟前保留古貌的照壁列為古蹟。.

新!!: 昆沙宮和萬福庵 · 查看更多 »

靖波門 (臺南市)

靖波門,是清朝臺灣府城十四座城門之中的小西門,是正城八門之中最晚修築的城門。日治時期昭和十年(1935年)跟大東門、大南門一起以「臺南城」的名義被臺灣總督府公告為史蹟。但戰後因為遷建過等因素,並不具文化資產身分(但夾在具古蹟地位的臺灣府城城垣小東門段殘蹟之間)。.

新!!: 昆沙宮和靖波門 (臺南市) · 查看更多 »

許丙丁

許丙丁(),字鏡汀,號綠珊盦主人,日治時期曾取日本名「本山泰若」。臺灣臺南人,南管音樂推廣與愛好者、政治人物,臺灣日治時期曾任警務人員。戰後任臺南市議會參議員、市議員,亦是著名的流行音樂家,文學家。.

新!!: 昆沙宮和許丙丁 · 查看更多 »

註生娘娘

註生娘娘,俗稱「註生媽」,又作「--」,是閩南、台灣一帶最受尊奉的生育女神,主管婦女的懷孕、生產,是許多不孕婦女或懷孕婦女的信仰寄託。註生娘娘的造像,多是左手執簿本,右手持筆,象徵其記錄家家戶戶子嗣之事。.

新!!: 昆沙宮和註生娘娘 · 查看更多 »

鳳山縣 (臺灣)

#重定向 鳳山縣 (清治時期).

新!!: 昆沙宮和鳳山縣 (臺灣) · 查看更多 »

開基天后宮

開基天后宮位於臺灣臺南市北區,是主祀媽祖的廟宇。該廟因是臺灣府城最早的媽祖廟,故以冠以「開基」之名。其別名「小媽祖廟」是與俗稱「大媽祖廟」的大天后宮相對而來,而由於位在「水仔尾」所以也稱水仔尾媽祖廟。 該廟在1985年公告為二級古蹟,後因〈文化資產保存法〉的修改而先後改為省定古蹟、國定古蹟。.

新!!: 昆沙宮和開基天后宮 · 查看更多 »

開基玉皇宮

臺南開基玉皇宮,民間俗稱舊天公廟,位於臺南市北區,昔日府城鎮北坊,建於明鄭時代,主祀玉皇上帝,乃萬天之主宰,為天界至尊之神,主宰三界,尊稱玉皇玄穹高上帝,俗稱天公、天公祖、玉帝,為臺灣最早奉祀玉皇上帝、玉皇四殿下、玉皇三公主娘之首廟。.

新!!: 昆沙宮和開基玉皇宮 · 查看更多 »

開基武廟原正殿

没有描述。

新!!: 昆沙宮和開基武廟原正殿 · 查看更多 »

開基永華宮

開基永華宮,或稱臺南永華宮,全稱臺南市府城六合境柱仔行全臺開基永華宮,位於臺灣臺南市中西區府前路,在臺南孔廟附近,為主祀廣澤尊王的廟宇,香火頗盛。為目前臺灣最早唯一的「軟身廣澤尊王」金身,亦是廣澤尊王在台灣的開基祖廟之一。.

新!!: 昆沙宮和開基永華宮 · 查看更多 »

開山宮

#重定向 開基開山宮.

新!!: 昆沙宮和開山宮 · 查看更多 »

邱莉莉

邱莉莉,臺灣政治人物,臺南人。為民主進步黨黨籍,為省轄市臺南市議會第14、15、16屆議員,自2010年起擔任直轄市臺南市議會議員迄今。邱莉莉曾經擔任民主進步黨臺南市黨部主委、民進黨中執委和中評委,亦曾任2008年謝長廷、蘇貞昌競選總統臺南市執行總幹事。政治色彩屬於扁系成員,為一邊一國連線成員。2014年12月30日宣布退出一邊一國連線,痛批一邊一國連線在少數政客把持下淪為擴張個人政治勢力的工具。2015年4月1日,在民進黨臺南市第三選舉區立法委員初選敗給陳亭妃。2016年擔任民進黨發言人,2018年擔任民進黨臺南市市長初選黃偉哲陣營發言人。.

新!!: 昆沙宮和邱莉莉 · 查看更多 »

臺南市

臺南市是中華民國的直轄市,位於臺灣西南部的都市,其西面臨臺灣海峽、東面臨阿里山山脈、北面與嘉義縣鄰接 、南面與高雄市鄰接。面積約2,191.65平方公里,為平原區比例最大,地形最平緩的城市,設籍人口約188.5萬人,為中華民國六個直轄市之一。臺南市區的建城歷史可上推至1620年代,為臺灣最早建立的城市。爾後從荷治時期到清治末期將巡撫衙門遷至臺北為止,臺南一直都是臺灣的首府,遂有「古都」之稱;清代設臺灣府治於此得名「府城」,臺南市在19世紀時為臺灣的政治、經濟、金融中心。現今則為南臺灣學術、教育之中心,包括中央研究院、國家圖書館、科學園區南部分址均位在臺南。依據平面媒體民調,台灣縣市競爭力排名,臺南市已連續3年高居全台第二名。現以小吃、夜市商圈、旅遊度假、古蹟文化、娛樂流行吸引觀光人潮。並以宜居、樂活城市著稱。.

新!!: 昆沙宮和臺南市 · 查看更多 »

臺南藥王廟

臺南藥王廟是昔日臺灣府城七寺八廟之一,也是全臺藥王廟的開基祖廟,主祀藥王大帝,位於台南市中西區。不過現在的建築是重建後的鋼筋水泥建築,不過仍保留了舊廟的一些木構建以及道光十一年(1831年)的楹聯、香爐及同治八年(1869年)的籤桶。 另外在藥王廟的右前方有祭祀一尊榕松公,據說是一顆已有三百年歷史的老樹。.

新!!: 昆沙宮和臺南藥王廟 · 查看更多 »

臺灣

臺灣,舊稱福爾摩沙,是位於亞洲東部、太平洋西北側的島嶼,地處琉球群島與菲律賓群島之間,西隔臺灣海峽與中国大陆相望,周圍從3點鐘方向以順時鐘排序分別為太平洋(菲律賓海)、巴士海峽、南海、臺灣海峽、東海所環繞,為東亞島弧中一島。面積約3.6萬平方公里,為世界第38大島嶼,其中七成為山地與丘陵,平原則主要集中於西部沿海,地形海拔變化大。因北回歸線貫穿,氣候介於熱帶與亞熱帶地帶之間,北回歸線以北為副熱帶季風氣候、以南為熱帶季風氣候,自然景觀與生態系資源相當豐富而多元。全島現今人口約2,331萬人,超過七成集中於西部的五大都會區,其中以行政中心臺北為核心的臺北都會區最大,總人口達700萬。族群構成以漢族、原住民族為兩大民族:原住民族由多個屬於南島民族的部族組成,漢族則依民系及移民年代的不同而分為河洛(閩南)、客家與外省族群,其中河洛為臺灣最大族群。 臺灣自古為原住民族世居之地,台湾原住民在17世紀中葉來自中國大陸的漢人移民潮開始前居於主體民族地位;但隨著漢族不斷移入、持續向內陸開墾、以及與平埔族原住民通婚,漢族遂取代原住民族成為臺灣的最大民族。自有信史記錄以來,歷史上曾經歷大肚王國、荷西時期、明鄭時期、滿清時期、日本時期等多次政權遞嬗,最近一次為1945年10月後由中華民國統治。1949年兩岸分治後,中華民國的有效統治範圍限縮至臺澎金馬與部分南海島礁,臺灣自此實質上成為中華民國的主要領土,並延續至今。 歷經1860年臺灣開港以來至日治時期所打下的現代化基礎、以及中華民國政府遷臺後運用美援所進行的一系列的經濟建設,臺灣自1960年代起在經濟與社會發展上突飛猛進,締造舉世聞名的「臺灣奇蹟」,名列亞洲四小龍之一;之後在1990年代躋身已開發國家之列,目前無論人均所得或人類發展指數均具世界先進國家水準。臺灣擁有蓬勃的製造業及尖端科技,在半導體、資訊科技、通訊、電子精密製造等領域執牛耳。貿易方面主要透過高科技產業賺取外匯,經濟發展上以高科技產業與服務業為中心,亦朝向文化產業及觀光業發展。 隨著解嚴以來政治上的自由化與民主化,以泛藍與泛綠為首的政黨政治、統一與獨立議題、以及公民社會的形成,臺灣逐漸捨棄過往戒嚴時代形塑的中國史觀,發展出臺灣主體性與多元文化主義,使得臺灣文化呈現多元並立、兼容並蓄的面貌。.

新!!: 昆沙宮和臺灣 · 查看更多 »

臺灣府城

臺灣府城是臺灣歷史上清朝臺灣府的府城,1887年後因行政區改制而改稱臺南府城,又因為臺灣縣衙與後來的安平縣衙位於此城內,亦可視為1887年前的臺灣縣城與之後的安平縣城。該城始建於雍正年間1723年,初建木柵城,後改以三合土為材,共有城門十四座。臺灣割日後,城池逐漸傾毀,臺灣日治時期的市區改正期間有部分城牆拆毀後於原址闢建新式道路,到1917年左右已大致遭到拆除,歷時約194年,但仍有部分殘存至今。 臺灣府城的範疇主要為現今臺南市中西區西門路以東的範圍以及附近的東、南、北區的小部分,而西門路以西至安平區舊聚落(一鯤鯓)之間則是昔日的臺江內海。.

新!!: 昆沙宮和臺灣府城 · 查看更多 »

臺灣府志

《臺灣府志》為自1685年起、1764年迄所記載台灣歷史之官方地方志。總計7個版本,實際刊行6個版本。分別為:蔣志、高志、周志、劉志、范志、余志等六志。.

新!!: 昆沙宮和臺灣府志 · 查看更多 »

臺灣地震列表

這是一個關於台灣歷史上主要地震的列表,台灣位在地震活躍區環太平洋火山帶中,菲律賓海板塊和歐亞板塊交界上。菲律賓海板塊以每年平均82mm朝西北碰撞歐亞板塊,因此地震頻繁。.

新!!: 昆沙宮和臺灣地震列表 · 查看更多 »

臺灣縣志

《臺灣縣志》是清朝臺灣縣的方-志-,於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完成,主修者是時任臺灣府海防補盜同知兼攝臺灣縣事的王禮,為清朝臺灣最初三縣中最晚完成的「縣志」。全書共有十卷。.

新!!: 昆沙宮和臺灣縣志 · 查看更多 »

臺灣鎮

臺灣鎮,又稱福建臺灣鎮,初設於1684年,為臺灣清朝時期的臺灣清朝統治區最高軍事單位,其主官是臺灣鎮總兵。臺灣鎮總兵受臺灣道(建省前)及福建臺灣巡撫(建省後)節制,初期統轄鎮標中營,兼轄臺灣北路協、臺灣水師協、臺灣城守營與臺灣南路營等營。依照1728年《臺灣府疆域圖》所示,澎湖水師營2,017名、臺灣水師營2,532名、臺灣鎮本部連同標中營2,633名、北路營898名和南路營898名,駐臺官兵合計8,978名。1733年,澎湖水師營改制為澎湖水師協,其後又略有增減。而一般而言,掌管兵力約於10,000名至15,000名之間。兵力分配方式,約如乾隆年間奏章所奏:「臺灣澎湖水陸兵丁12,176名。除水師兵4,163名外,南北兩路共兵8,003名。.

新!!: 昆沙宮和臺灣鎮 · 查看更多 »

臺灣道

臺灣道為1727年-1885年清代臺灣212年間的最高官衙之一,另外還有臺灣府,而後者才是正式的清代行政區劃。「道」,本是清代的「省」(福建省)之派出機構,不算是正式地方行政區劃,所以清代臺灣前期,福建省管轄的臺灣府,才算是清代臺灣的正式行政區劃。但清中後期,「道」的權力漸增,全清朝內地各省轄區的各「道」皆然,「道」逐漸成為介於清代的「省」與「府州」之間的新一層「準行政區劃」,這不獨臺灣道為特例,然而臺灣道也因此逐漸凌駕於臺灣府之上,但同樣都還是受福建省節制管轄。 臺灣道前身為1684年—1727年的臺廈道。1885年臺灣建省,但因為福建與臺灣仍有相當密切的行政體系關係,因此臺灣省的正式名稱仍為「福建臺灣省」。然而臺灣建省後,臺灣道的編制仍在,所以也曾造成淮軍系的臺灣巡撫劉銘傳與湘軍系的臺灣道道員劉璈彼此不合,相互爭權。.

新!!: 昆沙宮和臺灣道 · 查看更多 »

臺灣日治時期

#重定向 台灣日治時期.

新!!: 昆沙宮和臺灣日治時期 · 查看更多 »

長興里 (堡里)

長興里,是台灣南部自明鄭時期至清治時期的一個行政區劃,其範圍約為今台南市的永康區南部偏東及仁德區北部。 長興里為1664年(南明永曆十八年)明鄭時期始設的四坊二十四里之一,其西邊及西北邊為永康里,東北邊為廣儲里,東邊為保大里,南邊為仁德里。 長興里後來分拆為長興上里、長興下里。.

新!!: 昆沙宮和長興里 (堡里) · 查看更多 »

楊文魁

楊文魁為中國清朝武官官員,屬正黃旗,本籍則為盛京。1684年(康熙23年)他被大學士巴泰保舉前往台灣,擔任台灣鎮總兵。是台灣清治時期此階段的台灣地區最高軍事首長,並受台灣道制約。 擔任首任台灣總兵的楊文魁處事公開,最大功績為弭平蔡機功起事,另外,他也力阻清朝奪民田施行屯兵制的政策。1687年,三年任期屆滿的楊文魁秩滿後陞本旗副都統,不久,旋即擢昇都統。.

新!!: 昆沙宮和楊文魁 · 查看更多 »

沙淘宮

沙淘宮,又名沙陶宮,俗稱頂太子廟、上太子宮,是位於臺灣臺南市中西區的太子廟。.

新!!: 昆沙宮和沙淘宮 · 查看更多 »

泉町 (台南市)

泉町為台灣日治時期台南市之行政區,範圍為清治時期舊街名下太子。泉町之下並無分區(當時稱為『丁目』)。.

新!!: 昆沙宮和泉町 (台南市) · 查看更多 »

明鄭時期

明鄭時期是指1662年-1683年間,由奉大明正朔的延平王鄭成功于南臺灣所建立之政權統治時期。明郑時期前後歷經鄭成功、鄭經及鄭克塽三世統治21年。 明末,战乱频起,内有流寇犯上作乱,外有满清虎视眈眈窥视中原。1644年,北京被李自成农民军占领,江南地区的明朝宗室建立南明政权。1645年,弘光政权瓦解,不久之后鄭芝龙家族在福建拥立隆武帝与清兵抗争。郑芝龙降清后,其子鄭成功高举反清复明大旗,继续斗争,后因北伐失利,退守东南沿海地区。随着清军的不断“围剿”,鄭成功的势力范围也逐步缩小,为了寻找反清复明的基地,1661年郑成功东征,佔领荷属台湾。 明鄭為臺灣歷史上第一個漢人(閩南民系)政權,鄭成功登陸臺灣後將該地改名為「東都」,仿照大陆的郡县制,将赤崁地方更名“东都明京”設置承天府為地方府治行政中心,作为臺灣最高的行政机构,效仿明朝中央官制,设六官;府城分为东安、西安、宋南、镇北四坊,各设首领,管理事务;府之下设二县,承天府以北叫天兴县、以南叫万年县,同时各种民生工作也逐步展开,例如:查户口、报田产、征劳力、纳税银等。鄭成功抵臺一年後即病逝,世子鄭經與其弟鄭世襲發生政爭戰役,其間鄭經於沒有皇帝的冊立之下,接受眾臣擁立為「世藩」。 鄭經嗣位之爭後,鄭經以「世藩」身分主政,改东都为「東寧」,建都安平鎮於熱蘭遮城,經過加以翻修稱之後稱為「王城」。对内奉南明永历帝正朔,对外与占据大陆的清朝互不统属,所谓“东宁建国,别立乾坤”,始有开国长治之想,经营成效斐然。明鄭政權的有效統治地區僅限於臺灣西南部地區,其他地方則有大肚王國、大龜文王國、瑪家王國等原住民政權管轄。 郑经去世后,明郑内部爆发权力之争,馮錫範借口监国郑克臧不是郑经亲生子,拥立自己的女婿郑克塽为延平王,聯合刘国轩發動東寧之變,殺害了郑克臧,最终大权旁落,民心涣散,明郑从此一蹶不振。1682年,施琅师法郑成功收台之法,攻克澎湖岛,於1683年占领台湾,明郑结束。為防止台灣的東寧遺民以東寧王室的名義反叛,康熙帝下令将鄭成功、鄭經等郑氏在台王室陵墓悉数崛起迁葬中国内陆。 鄭成功受封明朝爵位「延平王」,在正式文告中皆謹守藩王的身份,多自稱「本藩」(Pun Poin;Pumpuan;Pún-phoan),曆法上,始終奉南明永历帝的永曆年號為其正朔,因此,永曆帝死後亦持續使用;於現存對其他政權的諸多外交文書中皆以「大明招討大將軍」的官職與「延平王」的爵位(鄭經則稱世子)作為其官方身分号召恢复明朝,有人指出明郑应为南明的延续;亦禮遇眾多流寓明朝宗室,如寧靖王朱術桂、魯王世子朱弘桓等人,並於重要冊封儀式中邀請明朝宗室於旁觀禮以維持宗藩體統。 但實際上,明郑未再拥立明朝宗室為皇帝或监国,國家元首即是延平王,是一個獨立行政、以延平王為實際領導者的政治實體,即使對內、外遵行明朝體制禮法的鄭經也曾經自認東寧從來不內屬中土,而是另新闢的海外領土。明太祖祖訓曾提到不征之國,要求後世不可征服內容中的藩屬國,其中台灣列屬藩屬國中的小琉球。而清世宗雍正提到乃是其父將台灣拓入中國版圖等語。.

新!!: 昆沙宮和明鄭時期 · 查看更多 »

2010年中華民國縣市改制直轄市

2010年中華民國縣市改制直轄市,俗稱五都改制、五都升格、或逕稱為縣市合併,為中華民國政府調整其行政區劃,將原臺灣省轄部份縣市改制、合併改制或與原有直轄市改制為新直轄市的措施,於2010年12月25日實施。這也是臺灣在1950年設置5市16縣後,首次大規模的行政區劃調整。.

新!!: 昆沙宮和2010年中華民國縣市改制直轄市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下太子廟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