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三角洲系列運載火箭

指数 三角洲系列運載火箭

三角洲運載火箭是一种不可重複使用運載火箭的大家族,於1960年代開始進行美國的太空酬載任務,並發射超過300次,且成功率高達95%以上。現役有三角洲2號運載火箭及三角洲4號運載火箭,2006年起,三角洲系列運載火箭由聯合發射同盟負責建造與營運。.

62 关系: Aerojet卡纳维拉尔角空军基地17号航天发射复合体史匹哲太空望遠鏡向量天气威尔金森微波各向异性探测器希腊字母三角洲2號運載火箭三角洲4號運載火箭三角洲三號運載火箭亚拉巴马州弹道导弹信使号地球同步轉移軌道凤凰号火星探测器先进成分探测器克卜勒太空望遠鏡勇气号火星探测器固體燃料火箭四氧化二氮玻璃纖維火星全球探勘者號火星探路者火星極地著陸者號火星氣候探測者號科学美國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煤油聯合發射同盟聯氨道格拉斯飞行器公司軌道傾角近地轨道范登堡空軍基地航天飞机阿拉伯数字起源号重力回溯及內部結構實驗室英国雷神系列運載火箭電星1號陆地卫星1号H-II运载火箭RS-68火箭发动机探索者计划核武器波音泰坦4號運載火箭液氧...液態發動機深度撞击号深空一號机遇号會合-舒梅克號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灾难星尘号日地关系天文台日本擎天神-愛琴娜運載火箭曙光號2001火星奧德賽號 扩展索引 (12 更多) »

Aerojet

Aerojet,是美国传统的军火公司,主营固体、液体火箭发动机设计、制造及生产。.

新!!: 三角洲系列運載火箭和Aerojet · 查看更多 »

卡纳维拉尔角空军基地17号航天发射复合体

卡纳维拉尔角17号航天发射复合体 (SLC-17),即以前的17号发射复合体 (LC-17) 是位于美国佛罗里达州梅里特岛的一座发射场。 始建于1956年,用于PGM-17托尔导弹的发射,这是美国军工史上第一种弹道导弹。 目前该发射场发射德尔塔系列火箭,以将月球及行星探测器,太阳观测器和气象卫星送入太空。 LC-17在卡纳维拉尔角空军基地有两个发射台:17-A和17-B。 两个发射台已承担了300余次美国国防部,NASA和商业导弹和火箭的发射任务。 17-A于1957年8月3日承担首次托尔导弹发射,17-B于同年1月25日承担首次托尔导弹发射。60年代早期,两个发射台经历改造后用于发射一系列由托尔衍生而来的一次性运载器。 即德尔塔系列火箭。 35%的早期德尔塔火箭都是在1960年至1965年从17号发射复合体发射的。当时该发射场由美国空军控制。 空军在1965年将发射场移交给NASA,但是1988年空军由收回发射场以用于德尔塔二号计划。 德尔塔二号在随后十年中陆续发射,而17-B在1997年开始进行改造以用于新一代的德尔塔三号发射。 德尔塔三号于2000年8月23日在17-B首飞成功。 NASA使用该发射场进行的主要任务是探索者计划,先驱者计划,所有轨道太阳观测器,太陽極大期任務衛星,生物卫星,可视红外观测卫星(TIROS),靜止環境觀測衞星(GOES)。.

新!!: 三角洲系列運載火箭和卡纳维拉尔角空军基地17号航天发射复合体 · 查看更多 »

史匹哲太空望遠鏡

斯皮策空间望远镜(Spitzer Space Telescope,缩写为SST),是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2003年发射的一颗红外天文卫星,是大型轨道天文台计划的最后一台空间望远镜。.

新!!: 三角洲系列運載火箭和史匹哲太空望遠鏡 · 查看更多 »

向量

向量(vector,物理、工程等也称作--)是数学、物理学和工程科学等多个自然科學中的基本概念,指一个同时具有大小和方向,且满足平行四边形法则的几何對象。一般地,同时满足具有大小和方向两个性质的几何对象即可认为是向量(特别地,电流属既有大小、又有正负方向的量,但由于其运算不满足平行四边形法则,公认为其不属于向量)。向量常常在以符号加箭头标示以区别于其它量。与向量相对的概念称标量或数量,即只有大小、绝大多数情况下没有方向(电流是特例)、不满足平行四边形法则的量。.

新!!: 三角洲系列運載火箭和向量 · 查看更多 »

天气

天气是大气状态的一种表徵,反映大气是冷还是热、是乾还是湿、是平静还是狂暴、是晴朗还是多云等等。绝大多数天气现象发生在平流层之下的对流层。Glossary of Meteorology.

新!!: 三角洲系列運載火箭和天气 · 查看更多 »

威尔金森微波各向异性探测器

威爾金森微波各向異性探測器(Wilkinson Microwave Anisotropy Probe,簡稱WMAP)是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的人造衛星,目的是探測宇宙中大爆炸後殘留的輻射熱,2001年6月30日,WMAP搭载德尔塔II型火箭在佛羅里達州卡纳维拉尔角的肯尼迪航天中心發射升空。 由於宇宙間殘存著大霹靂的熱輻射(即為宇宙微波背景輻射),而WMAP的目的就是測量這些熱輻射的極小差異。這計畫由查爾斯·本內特教授及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所領導,與美國太空總署戈達德太空飛行中心及普林斯頓大學合作。WMAP太空船在2001六月30日七點46分46秒於佛羅里達升空,是COBE太空任務的繼承者之一,也是中級探索者系列衛星的一員。2003年,為了紀念曾為研究計畫一員的宇宙學家大衛·威爾金森,MAP更名為WMAP。WMAP在圍繞日-地系統的L2點運行,離地球1.5×106公里。2012年十二月20日,研究團隊發佈了WMAP九年數據及相關影像。 WMAP的測量在建立最近的宇宙標準模型(宇宙常數-冷暗物質模型,或稱ΛCDM模型)中扮演了關鍵的角色。宇宙常數-冷暗物質模型是是一種以宇宙常數型態表示的暗能量為主導的宇宙模型,這模型與WMAP數據及其他宇宙學數據吻合,並且緊密的相互趨近。在宇宙常數-冷暗物質模型中,宇宙年齡為137.72 ± 0.059億年。由金氏世界記錄鑑定,WMAP的任務使宇宙的年齡精確度優於1%。現在的宇宙膨脹速率(見哈伯常數)為69.32 ± 0.80 (公里/秒)/百萬秒差距。宇宙的組成中有 4.628 ± 0.093%的一般重子物質,有24.02+0.88−0.87%既不吸收也不放射光的的冷暗物質(CDM),有71.35+0.95−0.96% 使宇宙加速膨脹的的暗能量。而微中子在宇宙含量中佔不到1%,但WMAP的測量發現其存在。該團隊於2008年首次發現,證實了宇宙微中子背景輻射的存在,微中子的有效種類為3.26 ± 0.35。尤拉平面幾何的曲率(Ωk)為-0.0027+0.0039−0.0038。WMAP的測量在很多方面也支持宇宙是平坦的,包括平坦測量。 根據「科學」雜誌,WMAP在2003年有重大突破。這任務的成果論文榮登2003年後超熱門科學文章排行榜的第一及第二名。在 INSPIRE-HEP數據庫中,物理與天文學引用最多次的論文只有三篇是在2000年以後發表的,而這三篇皆由WMAP發佈。在2010年三月27日,貝內特、來曼、大衛榮獲2010年的邵逸夫獎,以褒揚他們WMAP對天文界的貢獻。 2010年十月,WMAP太空船經過九年的運作,終於功成身退,安息在日心軌道上。天文學及物理高級審查小組在2010年九月於美國太空總署核准了總共九年的WMAP作業,所有WMAP的數據都會仔細檢查並公諸於世。 有些宇宙標準模型的數據型態不同於一般的統計。例如極大角度的測量中,四極矩的數據可能小於模型所預測的,但此不一致性並不顯著。比較小的角度,如大的冷班點及其他數據特徵等,在統計數據上反而較為明顯,而研究將會繼續往這些方面進行。.

新!!: 三角洲系列運載火箭和威尔金森微波各向异性探测器 · 查看更多 »

希腊字母

希臘字母源自腓尼基字母。腓尼基字母只有辅音,從右向左寫。希臘語的元音发达,希臘人增添了元音字母。因為希臘人的書寫工具是蠟板,有时前一行從右向左寫完後順势就從左向右寫,變成所謂“耕地”式書寫,後來逐漸演變成全部從左向右寫。字母的方向也顛倒了。罗马人引進希臘字母,略微改變變為拉丁字母,在世界廣為流行。希臘字母廣泛應用到學術領域,如數學等。.

新!!: 三角洲系列運載火箭和希腊字母 · 查看更多 »

三角洲2號運載火箭

三角洲2號運載火箭是由美国麦道公司设计和制造的运载火箭,是三角洲系列運載火箭家族中的重要成员,在麦道被波音公司合并后,则由波音的综合防务系统分部负责生产。三角洲2號運載火箭是NASA手中的1种重要火箭,从1989年开始投入使用。三角洲2號運載火箭2包含以下几个子系列:三角洲2號6000型運載火箭(已经退役)、三角洲2號7000型運載火箭(仍在使用),以及三角洲2號7000型運載火箭的2个变种(轻型型号和重型型号)。.

新!!: 三角洲系列運載火箭和三角洲2號運載火箭 · 查看更多 »

三角洲4號運載火箭

三角洲4號運載火箭是三角洲系列運載火箭的一個型號,由波音综合国防系统集团(IDS)設計,由位在阿拉巴馬州迪凱特的聯合發射同盟(United Launch Alliance)所建造。在最後一次位於聯合發射同盟的會議上,三角洲4號運載火箭也參與美國空軍的改進型一次性運載火箭計畫(Evolved Expendable Launch Vehicle,EELV),整個計畫的宗旨在於商業化的運載火箭,並降低發射成本和提高運送到軌道的重量。三角洲4號運載火箭有五種衍生型:三角洲四號中型運載火箭,三角洲四號中型+運載火箭(內有三種衍生:(4,2)、(5,2)、(5,4),數字前者代表整流罩的外直徑,後者則代表小型固態火箭數量),還有三角洲四號重型運載火箭,多樣化的型式是為了符合特殊的酬載物尺寸,三角洲4號運載火箭是首要符合美國軍方需求的運載火箭。 三角洲4號運載火箭在水平組裝廠(Horizontal Integration Facility)進行裝配,發射地點則是在卡納維爾角LC-37B發射臺,另一座發射臺在范登堡空軍基地SLC-6發射臺。.

新!!: 三角洲系列運載火箭和三角洲4號運載火箭 · 查看更多 »

三角洲三號運載火箭

三角洲三號運載火箭為波音公司所研製的不可重複使用火箭,於1998年8月26日進行首次發射,三次飛行中,前兩次 皆失敗,第三次才成功,酬載衛星只是模擬酬載。三角洲三號運載火箭能運載3800公斤(8400磅)的衛星至地球同步軌道,約為三角洲二號運載火箭酬載量的兩倍。.

新!!: 三角洲系列運載火箭和三角洲三號運載火箭 · 查看更多 »

亚拉巴马州

阿拉巴马州(Alabama,,又译作--)是美國東南部地區一個聯邦州。北接田納西州,東鄰喬治亞州,南至佛羅里達州和墨西哥灣,西臨密西西比州。阿拉巴馬州是各州當中面積第30大以及人口第24大的州。阿拉巴馬州的全長1500英哩,是所有州份當中最長的。 阿拉巴馬州譽為「金色啄木鳥之州」,其名來自州鳥。同時阿拉巴馬州亦以「迪克西的心臟」和「棉花之州」為人所知。州樹是長葉松,而州花是山茶花。阿拉巴馬州的州府位於蒙哥馬利,按人口計算最大城市是伯明翰,該城長期都是州內最工業化的城市;按面積計算最大城市是亨茨維爾。最老的城市是莫比爾,1702年由法國殖民者建立,作為法屬路易斯安那的首府。 自南北戰爭起至第二次世界大戰為止,阿拉巴馬州與其他美國南部州份一樣遭遇經濟困難,其中一個原因是長期依賴農產品。與其他南部州份一樣,阿拉巴馬州議員在進入二十世紀時以及許多貧窮的白人。雖然工業和都市中心快速發展,白人自1901年起到1960年代一直壟斷郊區利益,市區利益和非裔美國人的代表性嚴重不足。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阿拉巴馬州將經濟由主產農業變得多元化。21世紀的州經濟是基於管理、汽車、金融、製造業、航天、提煉礦產、醫療、教育、零售以及科技。.

新!!: 三角洲系列運載火箭和亚拉巴马州 · 查看更多 »

弹道导弹

彈道飛彈(ballistic missile)是一种飛彈,通常没有翼,在烧完燃料后只能保持预定的航向,不可改变,其后的航向由弹道学法则支配。为了覆盖广大的距离,弹道导弹必需發射很高,进入空中或太空,进行亚轨道宇宙飞行;对于洲际导弹,中途高度大约为1200公里。当在太空时,不提供推力,导弹做自由落体运动。.

新!!: 三角洲系列運載火箭和弹道导弹 · 查看更多 »

信使号

信使號(英文縮寫:MESSENGER,英文全寫: MErcury Surface, Space ENvironment, GEochemistry and Ranging,意譯為「水星表面、太空環境、地球化學與廣泛探索」)是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在2004年8月3日发射的探測衛星,目的是為了研究水星表面的化學成分、地理環境、磁場、地質年代、核心的狀態及大小、自轉軸的運動情況、散逸層及磁場的分布等。 信使號是1975年水手10號任務完成之後,人類30年來首次近距離探測水星的任務。信使號具有的解析能力已大為改善,上面裝置的照相機解析度達18公尺(59英尺),與水手10號具有的1.6公里(0.99英里)相比解析度更佳。信使號是一個環繞行星軌道的任務,將使用超過一年探測整個水星表面,而水手10號則是一個行星飛越任務,只能夠觀察到半個水星。 在進入環水星軌道前,信使號執行了一系列複雜的飛越 - 總計飛越地球一次、金星兩次、水星三次,使它可以用最少的燃料做相對於水星的减速。 信使號在2011年3月18日進入環水星軌道,在3月24日重新喚醒它携帶的科學儀器,在3月29日傳回第一張從軌道拍攝的照片。信使號在2012年成功完成它的主要任務。在繼續完成兩個擴展任務之後,信使號於2015年初開始用它殘留的機動燃料執行軌道衰减。信使號任務結束後於2015年4月30日撞擊水星表面。.

新!!: 三角洲系列運載火箭和信使号 · 查看更多 »

地球同步轉移軌道

地球同步轉移軌道(geostationary transfer orbit,GTO)為霍曼轉移軌道的運用之一,為橢圓形軌道,經加速後可達地球靜止軌道(GEO)。近地點多在1000公里以下,遠地點則為地球靜止軌道高度35786公里。一般而言,地球同步轉移軌道的近地點並無特別限制,但通常距地球表面數百公里,以降低ΔV(方向及速度改變量)的需求。 同步衛星的運作軌道為地球靜止軌道,由地球同步轉移軌道至地球靜止軌道轉換工作多由衛星自身動力進行,卫星在地球同步轉移軌道的远地点附近变轨时,需要增加速度及改變速度的方向。在火箭性能方面,常以地球同步轉移軌道酬載能力作為指標,該酬載能力較直接運送至地球靜止軌道的數值為大。以三角洲四號重型運載火箭為例,其GTO運載能力為12,757公斤,而GEO運載能力僅為6,276公斤。.

新!!: 三角洲系列運載火箭和地球同步轉移軌道 · 查看更多 »

凤凰号火星探测器

凤凰号()是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于2003年基于火星侦察兵计划而启动的火星探测项目,凤凰号于2007年8月4日发射,在2008年5月25日成功在火星北极软着陆。这项计划的主要目的是将一枚着陆器送往火星的北极地区,对火星的极地环境进行探测,搜索适合火星上微生物生存的环境,并研究那里的水的历史。 凤凰号任务由美国宇航局领导的喷气推进实验室和亚利桑那大学下属的月球和行星实验室负责。这项任务有包括美国,加拿大,瑞士,丹麦,德国,英国,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加拿大航天局,芬兰气象研究所,洛克希德·马丁航天系统公司和MacDonald Dettwiler&Associates(MDA)航天公司等机构参与。凤凰号任务是NASA历史上第一个由公立大学领导的火星任务,它由亚利桑那大学图森分校直接领导,喷气推进实验室对项目进行管理,洛克希德马丁公司负责项目开发。包括发射费用,凤凰号任务总耗资约3.86亿美元。 除了拍摄照片和气象观测等任务,凤凰号还搭载了長約2.3米的机械臂,它可以向下挖掘,並將挖掘所得的土壤樣本送回鳳凰號,使用搭载的科学仪器對土壤中的水冰和其他物质(例如矿物,可能的生命物质等)加以分析。.

新!!: 三角洲系列運載火箭和凤凰号火星探测器 · 查看更多 »

先进成分探测器

先进成分探测器(,ACE)是NASA研究太阳风中高能粒子、行星际物质和其他源的成分的探测计划以及太阳和空间探索任务。从ACE获得的实时数据被空间天气预测中心用于提高太阳风暴预测和预警能力 ACE发射于1997年8月25号,现在运行于接近拉格朗日点L1的利萨如轨道(位于日地之间距离地球150万公里)。观测器仍然良好运行中,拥有足够的燃料来保持轨道运行到2024年。NASA戈达德太空飞行中心管理ACE的开发和集成。.

新!!: 三角洲系列運載火箭和先进成分探测器 · 查看更多 »

克卜勒太空望遠鏡

克卜勒任務(Kepler Mission)是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設計來發現環繞著其他恆星之類地行星的太空望遠鏡。使用NASA發展的太空光度計,預計將花3.5年的時間,在繞行太陽的軌道上,觀測10萬顆恆星的光度,檢測是否有行星凌星的現象(以凌日的方法檢測行星)。為了尊崇德國天文學家-zh-cn:开普勒; zh-tw:克卜勒; zh-hk:開普勒-,這個任務被稱為克卜勒任務。 克卜勒是NASA低成本的發現計畫聚焦在科學上的任務。NASA的是這個任務的主管機關,提供主要的研究人員並負責地面系統的開發、任務的執行和科學資料的分析。克卜勒任務進度的處理是由噴射推進實驗室執行,負責克卜勒任務飛行系統的開發。 克卜勒太空船於2009年3月6日22:49:57UTC-5發射,已确认了130多个系外行星和发现了超过2700颗候选行星。 2013年5月15日,克卜勒太空望遠鏡由於反應輪故障,無法設定望遠鏡方向,因此被迫停止其搜尋系外行星任務。 同年8月15日,NASA宣布放棄兩個故障的反應輪,以替代計畫使用剩下兩個正常的反應輪重新開始工作。.

新!!: 三角洲系列運載火箭和克卜勒太空望遠鏡 · 查看更多 »

勇气号火星探测器

勇气号火星探测器,--(Spirit, MER-A),是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火星探测漫游者计划的第一部火星漫游车。火星探测漫游者计划旨在将勇气号和机遇号两部双胞胎火星车送往火星,对火星这颗红色行星进行详细考察。.

新!!: 三角洲系列運載火箭和勇气号火星探测器 · 查看更多 »

固體燃料火箭

固體火箭發動機的燃料和氧化劑是以固體狀態直接儲存在火箭發動機裡面。固態火箭使用的歷史也相當的早,中國在宋朝使用的武器當中就有現代固態火箭的雛型。目前在中小型的火箭發動機上面,固態火箭佔據很大的比例。.

新!!: 三角洲系列運載火箭和固體燃料火箭 · 查看更多 »

四氧化二氮

四氧化二氮 (N2O4) 是化學合成中有用的試劑。它與二氧化氮會形成平衡混合物 (體系處於平衡狀態時,反應物和生成物的混合物稱為平衡混合物)。四氧化二氮是一種強氧化劑,與各種形式的肼(聯氨)接觸時會自燃(自發的反應),使得這種搭配成為火箭常用的雙元推進劑。.

新!!: 三角洲系列運載火箭和四氧化二氮 · 查看更多 »

玻璃纖維

#重定向 玻璃钢.

新!!: 三角洲系列運載火箭和玻璃纖維 · 查看更多 »

火星全球探勘者號

火星全球探勘者號,或翻譯為火星全球測量者號(Mars Global Surveyor, MGS),是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的火星探測衛星,也開啟新一波的火星探測計畫,於1996年11月7日升空,並在2006年11月2日因為失聯結束任務。.

新!!: 三角洲系列運載火箭和火星全球探勘者號 · 查看更多 »

火星探路者

火星拓荒者號(英文:MESUR Pathfinder)是一艘在1997年攜帶探測車登陸火星且建立基地的美國太空船。它包括命名為卡爾薩岡紀念站的登陸者和一輛重量很輕(0.6公斤/23磅)、命名為旅居者號的輪型機器人火星車 。 這艘太空船於火星全球探勘者號發射一個月之後的1996年12月4日由德爾它 II發射,並於1997年7月4日於火星上稱為歐克西亞沼區的克里斯平原阿瑞斯谷著陸。然後登陸者展開,露出裡面的火星車,在火星表面進行了許多實驗。 這項任務攜帶了一系列的科學儀器來分析大氣層、氣候、地質和岩石與土壤的組成。它是NASA在嶺導人丹尼爾·戈爾丁倡議更快、更好、更便宜的座右銘下,主要是使用低成本的太空船和頻繁發射的發現計畫的第二個專案。這個任務是NASA負責的火星探測,由噴射推進實驗室和加州理工學院的分部指導,專案經理是噴射推進實驗室的東尼·史佩爾 (Tony Spear)。 這次任務是包括火星車的一系列任務的第一次,並且是自1976年兩次維京號登陸紅色行星之後第一次的成功著陸。蘇聯雖然在1970年代的月球步行者計畫中成功的讓登月車著陸,但是它企圖讓火星車登陸火星的火星計畫卻失敗了。 除了科學目標,火星拓荒者號任務也是各種創新技術的概念証明,像是安全氣囊 - 間接著陸和自動迴避障礙,這兩項在後續的火星車任務都在採用。相對於其它的無人火星探測器任務,火星拓荒者的低成本也是很顯著的。起初,這個任務只是做為第一個火星環境測量 (Mars Environmental Survey,MESUR) 計畫。.

新!!: 三角洲系列運載火箭和火星探路者 · 查看更多 »

火星極地著陸者號

火星極地著陸者號(Mars Polar Lander)是美國太空總署的火星探測衛星,也是火星探測98計畫(Mars Surveyor '98 mission)的一部份,於1999年發射。火星極地著陸者號也搭載深太空二號(Deep Space 2)探測器升空,預計登陸火星南極。火星極地著陸者號後來在登陸火星的過程中失去聯絡,任務失敗。失敗原因很可能是程式發生錯誤,所以逆噴射引擎在距離地表40公尺的地方關閉 Youtube - NASA 3: Mission Failures,導致火星極地著陸者號墜毀在火星表面。.

新!!: 三角洲系列運載火箭和火星極地著陸者號 · 查看更多 »

火星氣候探測者號

火星氣候探測者號(Mars Climate Orbiter)是美國太空總署的火星探測衛星,也是火星探測98計畫的一部份(火星極地著陸者號為另一個探測火星的任務),於1999年發射升空。天文學家計畫利用火星氣候探測者號來研究火星大氣層、火星氣候及火星地表,並幫助火星極地著陸者號與地球來通訊。不過火星氣候探測者號後來在1999年9月23日在進入火星軌道的過程中失去聯絡,最終任務失敗。.

新!!: 三角洲系列運載火箭和火星氣候探測者號 · 查看更多 »

科学

科學(Science,Επιστήμη)是通過經驗實證的方法,對現象(原來指自然現象,現泛指包括社會現象等現象)進行歸因的学科。科学活动所得的知识是条件明确的(不能模棱两可或随意解读)、能经得起检验的,而且不能与任何适用范围内的已知事实产生矛盾。科学原仅指对自然现象之规律的探索与总结,但人文学科也被越来越多地冠以“科学”之名。 人们习惯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把科学划分为不同的类别,传统的自然科学主要有生物學、物理學、化學、地球科學和天文學。逻辑学和数学的地位比较特殊,它们是其它一切科学的论证基础和工具。 科学在认识自然的不同层面上设法解决各种具体的问题,强调预测结果的具体性和可证伪性,这有别于空泛的哲学。科学也不等同于寻求绝对无误的真理,而是在现有基础上,摸索式地不断接近真理。故科学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偏差的纠正史。因此“科学”本身要求对理论要保持一定的怀疑性,因此它绝不是“正确”的同义词。.

新!!: 三角洲系列運載火箭和科学 · 查看更多 »

美國

#重定向 美国.

新!!: 三角洲系列運載火箭和美國 · 查看更多 »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

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tional Aeronautics and Space Administration,縮寫为NASA)是美国联邦政府的一个独立机构,负责制定、实施美国的民用太空计划、與开展航空科學暨太空科學的研究。1958年7月29日,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签署了《美国公共法案85-568》,创立了國家NASA航空和太空管理局,取代了其前身美國國家航空諮詢委員會(NACA)。於1958年10月開始運作。自此,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負責了美國的太空探索,例如登月的阿波羅計劃,太空實驗室,以及隨後的航天飞机。自2006年2月,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愿景是“開拓未來的太空探索,科學發現及航空研究”。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使命是“理解并保护我们依賴生存的行星;探索宇宙,找到地球外的生命;启示我们的下一代去探索宇宙”。在太空计划之外,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还进行长期的民用以及军用航空航天研究。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被广泛认为是世界范围内太空机构中執牛耳者。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透過地球觀測系統提升對地球的了解,透過太陽科學研究計劃精進太陽科學。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注重於利用先進的機械任務探索太陽系中的的所有天體並利用天文觀測台及相關計劃研究天體物理學中的主題,例如大爆炸理論。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與許多美國國內及國際的組織分享其研究數據。.

新!!: 三角洲系列運載火箭和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 · 查看更多 »

煤油

--(俗稱--,舊稱火油;美式英語:Kerosene;英式英語:paraffin)是一种通过对石油进行分馏后获得的碳氢化合物的混合物。由于煤油的组成成分可能不同,因此不同地方产的煤油的特征可能区分很大。比起汽油来,煤油比较粘稠,也比较不易燃。其闪点在55至100°C之间。煤油蒸汽比空气重得多,与空气混合可能形成爆炸气。在分馏石油时煤油的沸点在汽油和柴油之间,约在160至280°C。.

新!!: 三角洲系列運載火箭和煤油 · 查看更多 »

聯合發射同盟

#重定向 聯合發射聯盟.

新!!: 三角洲系列運載火箭和聯合發射同盟 · 查看更多 »

聯氨

聯氨、聯胺、二氮烷或肼(hydrazine)(分子式:N2H4、H4N2或H2N-NH2),是無色的劇毒化合物。致死量為小鼠口服LD50为59mg/kg,静脉注射LD50为57mg/kg。其一水合物N2H4·H2O称作水合联氨或水合肼。 常態下呈無色油狀液體。氣味類似氨,溶於水、醇、氨等溶劑,常用於人造衛星及火箭的燃料、鍋爐的抗腐蝕劑、炸藥與抗氧化劑等。 联氨有吸湿性,在空气中发烟。燃烧會呈紫色火焰。液体中分子以二聚体存在。有强还原性和腐蚀性,能侵蚀玻璃、橡胶、皮革、软木等。.

新!!: 三角洲系列運載火箭和聯氨 · 查看更多 »

道格拉斯飞行器公司

道格拉斯飞行器公司(Douglas Aircraft Company)由唐纳德·威尔士·道格拉斯于1921年7月创建。1924年第一次环球飞行由道格拉斯飞行器公司的飞机完成。 其最著名的飞机为DC-3型运输机,这种飞机也被认为是飞行史上最重要的运输机。道格拉斯为美国特别是美国海军制造了大量的飞机。.

新!!: 三角洲系列運載火箭和道格拉斯飞行器公司 · 查看更多 »

軌道傾角

軌道傾角通常是參考平面和另一個平面或軸的方向之間的夾角。軸傾斜的表示法是行星的自轉軸和通過行星的中心垂直於公轉軌道平面的線之間所夾的角度。.

新!!: 三角洲系列運載火箭和軌道傾角 · 查看更多 »

近地轨道

近地轨道(Low Earth orbit),又称低地轨道,是指航天器距离地面高度较低的轨道。近地轨道没有公认的严格定义。一般高度在2000公里以下的近圆形轨道都可以称之为近地轨道。由于近地轨道卫星离地面较近,绝大多数对地观测卫星、测地卫星、空间站以及一些新的通信卫星系统都采用近地轨道。.

新!!: 三角洲系列運載火箭和近地轨道 · 查看更多 »

范登堡空軍基地

范登堡空军基地(Vandenberg Air Force Base)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州聖巴巴拉縣的一个空军基地和航天发射中心,以前美国空军参谋长霍伊特·范登堡的名字命名。主要任务是發射軍事和商業衛星,以及測試洲際彈道導彈。美国空军的航天联合機能構成司令部(Joint Functional Component Command for Space, JFCC SPACE)即以此基地為總部。.

新!!: 三角洲系列運載火箭和范登堡空軍基地 · 查看更多 »

航天飞机

航天飞机(英語:Space Shuttle),是一種為穿越大氣層和太空的界線(高度100公里的卡門線)而設計的火箭動力飛機。航天飞机結合了飛機與航天器的性質,像有翅膀的太空船。 迄今只有美國與前蘇聯曾經製造能進入近地轨道的航天飞机,並曾實際成功發射並回收,而美國是唯一曾以太空梭成功進行載人任務的國家。其他國家發展的類似計畫則尚未有實際發射並進入軌道的紀錄。.

新!!: 三角洲系列運載火箭和航天飞机 · 查看更多 »

阿拉伯数字

阿拉伯数字是西方语言或欧洲形式的印度-阿拉伯数字。印度-阿拉伯数字系统是由古代印度的婆罗米人发明,后经由阿拉伯传入西方。很多语言都引用了此系统,但是都根据自己语言的字体要求而改造,所以实际上现在有很多种被称为“阿拉伯数字”数字字符。此条目是关于汉语里通称的“阿拉伯数字”,也是当代世界最通用的阿拉伯数字,也就是欧洲文字所改造的印度-阿拉伯数字。.

新!!: 三角洲系列運載火箭和阿拉伯数字 · 查看更多 »

起源号

起源号探测器(Genesis)是美国2001年发射的一个空间探测器,主要目的是搜集太阳风粒子,以解开有关太阳系的起源和演化等方面的问题,总投资约2.6亿美元。 起源号探测器的主要装备是5个六边形的硅化玻璃盘,作为太阳风粒子的采集板,每个10厘米大小,由高纯度的蓝宝石、金刚石镶嵌而成,并有硅和金涂层。发射后能够对准太阳风吹来的方向,在探测到太阳表面喷发的时候打开,以捕捉太阳风物质。 起源号探测器在大部分时间内工作在离地球150万公里的L1拉格朗日点附近,这里位于地球磁层之外,避免了地球磁场对太阳风粒子的污染。 大事记:.

新!!: 三角洲系列運載火箭和起源号 · 查看更多 »

重力回溯及內部結構實驗室

重力回溯及內部結構實驗室(Gravity Recovery and Interior Laboratory, GRAIL,或翻譯為重力重建與內部結構實驗室,也有依照縮寫翻譯為聖杯號)是美國NASA的發現任務中的月球探測任務;該任務將精確探測並繪製月球的重力場圖以判斷月球內部構造。該任務使用兩個小型探測器 GRAIL A(Ebb,退潮)和 GRAIL B(Flow,漲潮),已於2011年9月10日以德尔塔-2运载火箭最強力的型號 7920H-10 發射。GRAIL A 在發射後 9 分鐘從火箭分離,之後經過 8 分鐘 GRAIL B 也從火箭分離。兩台探測器分別於2011年12月31日和2012年1月1日進入軌道。.

新!!: 三角洲系列運載火箭和重力回溯及內部結構實驗室 · 查看更多 »

英国

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简称联合王国(United Kingdom,缩写作 UK)或不列颠(Britain),中文通称英国(中文世界早期亦称英联王国),是本土位於西歐並具有海外領地的主權國家,英國為世界七大國之一,位于欧洲大陆西北面,由大不列颠岛、爱尔兰岛东北部分及一系列较小岛屿共同组成。英国和另一国家唯一的陆上国境线位于北爱尔兰,和爱尔兰共和国相邻。英国由大西洋所环绕,东为北海,南为英吉利海峡,西南偏南为凯尔特海,同爱尔兰隔爱尔兰海相望。该国总面积达,为世界面积第80大的主权国家及欧洲面积第11大的主权国家,人口6510万,为全球第21名及歐洲第3名。 英国为君主立宪国家,采用议会制进行管辖。其首都伦敦为全球城市A++级别和国际金融中心,大都会区人口达1380万,为欧洲第三大和欧盟第一大。现在位英国君主为女王伊丽莎白二世,1952年2月6日即位。英国由四个构成国组成,分别为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和北爱尔兰,其中后三者在权力下放体系之下各自拥有一定的权力。三地首府分别为爱丁堡、加的夫和贝尔法斯特。附近的马恩岛、根西行政区及泽西行政区并非联合王国的一部分,而为王冠属地,英国政府负责其国防及外交事务。 英国的构成国之间的关系在历史上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英格兰王国通过1535年和1542年的《联合法令》将威尔士纳入其领土范围。1707年的条约使英格兰和苏格兰王国联合成为大不列颠王国,而1801年后者则进一步同爱尔兰王国联合成为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1922年,爱尔兰的六分之五脱离联邦,由此便有了今日的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亦有14块海外领地,为往日帝国的遗留部分。大英帝国在1921年达到其巅峰,拥有全球22%的领土,是有史以来面积最大的帝国。英国在语言、文化和法律体系上对其前殖民地保留了一定的影响力,因而吸引許多以前英聯邦的移民前來居住。 英国为发达国家,以名义GDP为量度为世界第五大经济体,以购买力平价为量度为世界第九大经济体。英国同时还是世界首个工业化国家,在1815年-1914年为世界第一强国,现今仍是強國之一,在全球范围内的经济、文化、军事、科技和政治上有显著影响力。英国为国际公认的有核国家,其军事开支位列全球第五 (IISS)。自1946年以来,英国即为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而自1973年以来即为欧洲联盟(EU)及其前身欧洲经济共同体(EEC)的成员国,同时还为英联邦、欧洲委员会、七国财长峰会、七国集团、二十国集团、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和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国。2016年英國脫離歐盟公投中,英国民众决定脱离欧盟,但因間接影響全球經濟,所以並未得到多數國家支持。.

新!!: 三角洲系列運載火箭和英国 · 查看更多 »

雷神系列運載火箭

托爾系列運載火箭(Thor)是美國開發的一次性使用運載系統,1958年首次發射。.

新!!: 三角洲系列運載火箭和雷神系列運載火箭 · 查看更多 »

電星1號

Telstar是第一颗人造的通讯卫星和第一颗被设计来传送电话和高速数据通讯的卫星。今天多颗电视广播卫星取名为Telstar。 最早的Telstar则是两颗几乎一样的试验性卫星:Telstar1于1962年7月10日升天,运行到1963年2月21日,Telstar2于1963年5月7日升天,运行到1965年5月16日。 在其运行期间Telstar1首次通过太空转播了电视图像、电话和电传图像,完成了首次跨大西洋电视实播。.

新!!: 三角洲系列運載火箭和電星1號 · 查看更多 »

陆地卫星1号

陆地卫星1号(Landsat 1)是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于1972年7月23日发射的一颗遥感卫星。它是NASA的一项长期遥感卫星计划——陆地卫星计划的第一个成员。该人造卫星属于最早的地球资源卫星之一,对后来各国发射的一系列类似卫星有很大影响。 这颗卫星原被命名为地球资源技术卫星1号(ERTS-1),但在1975年发射了第二颗相同任务的卫星后,该卫星被改名为“陆地卫星1号”(1月14日正式宣布)。相应的,第二颗卫星被称为陆地卫星2号。 陆地卫星1号的星体采用了较成熟的、雨云4号气象卫星的平台,但经过必要改进。卫星拥有2块太阳能电池板,约重950千克。卫星运行于近地轨道。 陆地卫星1号的星载设备包括:(1)一台返束光导摄像管摄像机(RBV),安装于卫星底部,用于探测可见光和近红外信号;(2)一台4通道多光谱扫描仪(MSS),用于接收地表的电磁辐射;(3)一个数据收集系统,用于向地面接收站发回有用信号。通过这些设备,陆地卫星1号每天向地球发回188桢图象。 根据NASA的相关规划,它邀请了包括加拿大、巴西、意大利等其他一些国家参与陆地卫星计划的实施(主要是在这些国家修建地面接收站)。这些国家因此可以有偿获得陆地卫星1号发回的遥感图象。 陆地卫星1号在探测地表资源、监视森林火灾等方面发挥了一些作用。1978年1月6日,她由于设备过热损坏而停止工作。.

新!!: 三角洲系列運載火箭和陆地卫星1号 · 查看更多 »

H-II运载火箭

H-II运载火箭( H-II )是日本的卫星发射运载器,在1994年至1999年间发射了七次,成功五次。由NASDA研发,用于满足日本90年代发射大型卫星的需要。是日本第一次采用自主技术研制的液態燃料火箭。它由于可靠性和成本问题而被H-IIA取代。.

新!!: 三角洲系列運載火箭和H-II运载火箭 · 查看更多 »

RS-68火箭发动机

RS-68(即英语:Rocket System 68的缩写)是目前推力最大的氢氧火箭发动机。它的海平面推力达到663,000 磅力(2.9 MN),真空推力达到751,000磅力(3.3 MN),两个数据都是发动机在102%工作状态下测得的。发动机研发于90年代至21世纪初,设计目标是要降低生产成本。.

新!!: 三角洲系列運載火箭和RS-68火箭发动机 · 查看更多 »

探索者计划

探索者计划是美国首个将人造卫星送入太空的成功计划,起源是美国军方提议在国际地球物理年之际将一颗人造卫星送入轨道。该计划因美国海军已有了前锋计划而遭到否决。而1957年10月4日,苏联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史普尼克1号。美国为了追赶苏联而将军方的计划当做应急方案。1958年1月31日,探索者1号发射升空,成为美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并发现了范艾伦辐射带。.

新!!: 三角洲系列運載火箭和探索者计划 · 查看更多 »

核武器

--,也叫--或原子武器,簡稱核武,是利用核反应的光热辐射、電磁脈衝、冲击波和感生放射性造成杀伤和破坏作用,以及造成大面积放射性污染,来阻止对方军事行动以达到战略目的的大杀伤力武器。主要包括核分裂武器(第一代核武,通常稱為原子弹)和核融合武器(亦稱為氫彈,分为两級及三級式)。亦有些还在武器内部放入具有感生放射的轻元素,以增大辐射强度扩大污染,或加強中子放射以殺傷人員(如中子弹)。 除此以外,核武器還可以根據用途而細分為戰略核武器及戰術核武器,前者是一般意義上的核武器範疇,為大當量的核武器和遠射程,後者則屬於小當量和近射程。其中,後者可用於戰爭前線。戰術核武器的概念以及發展相對戰略核武器為遲緩,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後多年才逐步形成的,而戰術核武器需要對核能技術的要求亦較高以及複雜,其前提是要擁有戰略核武器。 有紀錄的核武器的研發始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由納粹德國率先提出方案,美國方面的計畫則晚了數個月。但由於當時錯誤的實驗方向與發展,令希特勒認為開發核武器的費用將會過於龐大,加上原先德國有興趣的是核子反應所能提供的能源而並非核武,因此放棄開發核武器。 當1945年納粹德國投降後,大量的德國科學家分散至各國持續研究,進一步幫助了西方國家與蘇聯在核能方面的技術發展。.

新!!: 三角洲系列運載火箭和核武器 · 查看更多 »

波音

波音公司(The Boeing Company)是美國一家開發、生產及销售固定翼飛機、旋翼机、运载火箭、导弹和人造卫星等產品,為世界最大的航天航空器製造商。於1997年併購麥克唐納-道格拉斯後,現在為美國境內唯一製造民航用廣體客機的公司,與歐洲空中巴士公司同為世界僅有的兩個大型民航機製造商,彼此瓜分市場。它也提供租赁及产品售后服务。波音公司總部設於伊利諾州芝加哥,在民用航空市场上擁有頗高的佔有率。 波音同時是全球第二大國防承包商,軍售武器量僅僅次於洛克希德·馬丁,產值則高於全球第三的英國航太。單單2014年,該公司國防部門銷售總額達到290億美元,佔波音公司總收入的32%-35%左右。.

新!!: 三角洲系列運載火箭和波音 · 查看更多 »

泰坦4號運載火箭

泰坦四號系列運載火箭(包括四A型及四B型)為美國空軍所屬的火箭,發射地點有佛羅里達州的卡納維爾角空軍基地及加利福尼亞州的范登堡空軍基地。 泰坦4號運載火箭於2005年除役,倒數第二次任務(B-30)於2005年4月29日從卡納維爾角空軍基地發射,而最後一次任務於2005年10月19日由范登堡空軍基地發射。.

新!!: 三角洲系列運載火箭和泰坦4號運載火箭 · 查看更多 »

液氧

液氧(常用缩写LOX或LO2表示)是液态的氧气。它在航天、潜艇和气体工业上有重要应用。 液氧为浅蓝色液体,并具有强顺磁性。它的主要物理性质如下:通常气压(101.325 kPa)下密度1.141 g/cm³,凝固点50.5 K(-222.65 °C),沸点90.188 K(-182.96 °C)。 液氧具有广泛的工业和医学用途。工业上制造液氧的方法是对液态空气进行分馏。液氧的总膨胀比高达860:1,因为这个优点它在现代被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和军事方面。 由于它的低温特性,液氧会使其接触的物质变得非常脆。液氧也是非常强的氧化剂:有机物在液氧中剧烈燃烧。一些物质若被长时间浸入液氧可能会发生爆炸,包括沥青。 在航天工业中,液氧是一种重要的氧化剂,通常与液氢或煤油(二者作为还原剂)搭配使用。一些最早期的弹道导弹采用液氧作为氧化剂,如V2(液氧-酒精)和R-7(液氧-煤油)。在作为推进剂时,液氧能为发动机提供很高的比冲;另外,相对于另一种常见的推进剂组合四氧化二氮-偏二甲肼,液氧的几种搭配形式更清洁环保(肼类物质有剧毒)。 早期的洲际弹道导弹也曾采用液氧,但这种配置很快被放弃了,因为液氧难于贮存,必须在发射前注入导弹燃料箱。这导致导弹的反应速度降低,并容易被敌方发现。美国采用了固体火箭发动机来代替使用液氧的液体发动机,而苏联则在其液体导弹中使用了有毒但可贮存的肼(聯胺)类燃料。但由于液氧及其搭配推进剂的清洁高效,现在的运载火箭仍然大量使用液氧作为氧化剂,包括航天飞机的主发动机和阿丽亚娜5号的第一级主发动机。 在露天爆破中可以采用液氧炸药,但这种做法正逐渐被淘汰,因为液氧炸药存在相当的危险性,容易引发事故。.

新!!: 三角洲系列運載火箭和液氧 · 查看更多 »

液態發動機

#重定向 液体火箭发动机.

新!!: 三角洲系列運載火箭和液態發動機 · 查看更多 »

深度撞击号

深度撞击号(Deep Impact)是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彗星探测器,设计用于研究坦普尔1号彗星核心的成分。探测器于2005年1月12日成功发射,同年7月3日释放撞击器,并于2005年7月4日05时44分(UTC時間)成功撞击坦普尔1号彗星的彗核,地球在8分钟后接收到撞击事件的发生。 此前针对彗星的太空任务,如乔托号和星尘号都是飞掠任务,仅仅进行拍摄和远距离彗核探测。深度撞击号是第一个激起彗星表面的物质的探测任务。任务引发了公众媒体、科学家和业余天文爱好者的广泛关注。在主要探测任务结束后,深度撞击号被EPOXI任务用于研究地外行星和哈特雷2号彗星。 美國太空總署2013年9月20日宣佈深度撞擊號因軟件故障,未能控制太陽能板正對太陽,搭載的電池消耗殆盡,寒冷的氣溫破壞機載設備,基本上凍結它的電池和推進系統。在失去聯絡一個月後,美國太空總署唯有將彗星研究任務結束。.

新!!: 三角洲系列運載火箭和深度撞击号 · 查看更多 »

深空一號

深空一號(Deep Space 1)是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探測小行星與彗星的計畫,於1998年發射升空。在2001年之後,科學家決定讓深空一號繞行太陽。.

新!!: 三角洲系列運載火箭和深空一號 · 查看更多 »

机遇号

机遇号(Opportunity),亦稱為--或火星探测漫游者-B(MER-B),是一個於2004年進行火星探測任務的地表漫遊車;它是NASA目前火星探測漫遊車任務的兩輛中的其中一輛。它在2003年從地球發射,並於2004年1月25日地表UTC時間05:05(大約當地時間13:15)降落在子午線高原 ,差不多也是在姐妹號精神號降落在另一個地方的三周後。 機會號已經連續有效運作了超過原本設計(90個日子)30倍的任務時間;由於太陽能發電板被清潔乾淨,它因此能夠繼續執行大量對火星岩石的地質分析和地表描繪。 任務的重點包括了完成90個火星日的任務,發現了火星上的第一個隕石隔熱罩岩(在子午線高原),以及超過兩年的時間研究維多利亞撞擊坑。機會號驚險的在2007年的沙塵暴中存活了下來,現在正朝向奋斗撞击坑前進。 位于帕萨迪纳的噴射推進實驗室(JPL),是加州理工学院的一个下属部门,现负责管理火星探测漫游者计划。.

新!!: 三角洲系列運載火箭和机遇号 · 查看更多 »

會合-舒梅克號

會合-舒梅克號(Near Earth Asteroid Rendezvous - Shoemaker)是美國太空總署的太空探測衛星,會合-舒梅克號這個名稱則是為了紀念天文學家尤金·舒梅克(Eugene M. Shoemaker)而命名的。會合-舒梅克號計畫主要目標是已超過1年的時間研究愛神星,並傳回愛神星內部構造、組成、礦物學、質量分布及磁場等數據。次要目標則包括研究風化層的特性、小行星與太陽風的相互作用、小行星表面可能出現的地質活動(例如塵埃或氣體)及小行星的自轉狀態。這些數據將幫助科學家理解小行星的普遍特徵,隕石和彗星之間的關係及太陽系早期的情況。為了達成這些目標,太空船配備一臺X光/伽瑪射線光譜儀、近紅外線成像光譜儀、裝有CCD成像探測器的多重光譜照相機、雷射測距儀和一個磁力計。科學家也使用近距離追踪系統進行無線電科學實驗來估計小行星的重力場。儀器的總重量為56公斤,並需要81瓦特的電源來運轉。會合-舒梅克號也是第1艘登陸小行星的探測器。.

新!!: 三角洲系列運載火箭和會合-舒梅克號 · 查看更多 »

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灾难

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灾难发生于美国东部时间1986年1月28日上午11时39分(世界標準時間16时39分):在美国佛罗里达州上空剛起飛73秒的挑戰者號太空梭发生解體,機上7名機組人員喪命。解體後的殘骸掉落在美國佛罗里达州中部的大西洋沿海處。 挑战者号太空梭升空后,因右侧固体火箭助推器的O型環密封圈失效,使得原本應該是密封的固体火箭助推器內的高壓高熱氣體泄漏。這批氣體影響了毗邻的外儲箱,在高温的烧灼下结构失效,同時也讓右側固体火箭助推器尾部脫落分離。最後,高速飞行中的航天飞机在空气阻力的作用下于发射后的第73秒解体,机上7名機組人員無一倖免。挑战者号的残骸則散落在大海中,在之後被远程搜救队打捞了上来。儘管無法確切知悉機組人員的罹難時間,現在已知在太空梭初步解體時仍有幾個倖存者。但無論如何,沒有完善逃生措施以及事發所處環境仍使得7名機組人員全數罹難。 这次灾难性事故导致美国的航天飞机飞行计划被冻结了长达32个月之久。同時美国总统罗纳德·里根下令組織一個特別委員會——罗杰斯委员会,負責此次事故的调查工作。罗杰斯委员会发现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组织文化与决策过程中的缺陷与错误成了导致这次事件的关键因素。他們發覺自1977年開始,NASA的管理层事前已经知道承包商所设计的固体火箭助推器在O型環處存在著潜在的缺陷,但卻未曾提出過改进意见來妥善解決這一問題。他们也忽视了在當天清晨時,工程师对于低温下进行发射的危险性发出的警告,且未能充分地将这些技术隐患报告给他们的上级。最後罗杰斯委员会向NASA提出了9项建议,并要求NASA在继续航天飞机飞行计划前贯彻这些建议。 值得注意的是,在该事故中遇难的宇航员是太空教学计划的第一名成员。她原本准备在太空中向学生授课,也因此有许多学生也观看了挑战者号的发射直播。这次事故的媒体報導的覆盖面也極為的广,一项民意调查的研究報告显示有85%的美国人在事故发生后一个小时内,就已经听闻这次事件的新闻。同時,挑战者号灾难也成为此后工程安全教育及工程倫理教育中的一个常见案例,並在之後許多安全研究討論中被提起。.

新!!: 三角洲系列運載火箭和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灾难 · 查看更多 »

星尘号

星尘号(Stardust)是一个美国发射的行星际宇宙飞船,主要目的是探测维尔特二号彗星。首次完成从彗星采样返回任务。 1999年2月7日由NASA发射升空。返回舱于2006年1月15日在美国犹他州着陆。主探测器于2011年2月15日飞掠坦普尔一号彗星,3月24日停止工作。.

新!!: 三角洲系列運載火箭和星尘号 · 查看更多 »

日地关系天文台

日地关系天文台(Solar Terrestrial Relations Observatory,缩写为STEREO)又译日地关联天文台,是美国宇航局和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联合研制的两颗太阳探测卫星,于2006年发射升空,分别位于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前方和后方,目的是在不同的角度对太阳进行立体观测,拍摄太阳的三维投影。 日地关系天文台是在2006年10月26日世界时間0点52分在美国佛罗里达州的卡纳维拉尔角由德尔塔Ⅱ型火箭发射的,轨道是椭圆形,远地点到达月球以外。两颗卫星在结构上有细微的差别。运行在地球轨道前方的卫星叫做STEREO-A,运行在后方的叫做STEREO-B。2007年4月23日,美国宇航局发布了日地关系天文台拍摄的首批太阳三维图像。 日地关系天文台每颗卫星的重量大约为642千克,设计寿命至少为2年。卫星上搭载的主要仪器有:.

新!!: 三角洲系列運載火箭和日地关系天文台 · 查看更多 »

日本

日本國(),是位於東亞的島嶼國家,由日本列島、琉球群島和伊豆-小笠原群島等6,852個島嶼組成,面積約37.8万平方公里。國土全境被太平洋及其緣海環抱,西鄰朝鮮半島及俄罗斯,北面堪察加半島,西南為臺灣及中國東部。人口達1.26億,居於世界各國第11位,當中逾3,500萬以上的人口居住於東京都與周邊數縣構成的首都圈,為世界最大的都市圈。政體施行議會制君主立憲制,君主天皇為日本國家與國民的象徵,實際的政治權力則由國會(參眾兩院)、以及內閣總理大臣(首相)所領導的內閣掌理,最高法院為最高裁判所。 傳說日本於公元前660年2月11日,由天照大神之孫下凡所生之後代磐余彥尊所建,在公元4世紀出現首個統一政權,並於大化改新中確立了天皇的中央集权體制。至平安時代結束前,日本透過文字、宗教、藝術、政治制度等從漢文化引進的事物,開始衍生出今日為人所知的文化基礎。12世紀後的六百年間,日本由武家階級建立的幕府實際掌權。17世纪起江户幕府頒布锁国令,至1854年被迫開港才結束。此後,日本在西方列強進逼的時局下,首先天皇從幕府手中收回統治權,接著在19世紀中期的明治维新進行大規模政治與經濟改革,實現工業化及現代化;而自19世纪末起,日本首先兼併琉球,再拿下台灣、朝鮮、樺太等地為屬地。進入20世紀時,日本已成為當時世界的帝國主義強權之一,也是當時東方世界唯一的大國。日本後來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軸心國之一,對中國與南洋發動全面侵略,但最终於1945年戰敗投降。日本投降至1952年《旧金山和约》生效前,同盟国军事占领日本,並監督日本制定新憲法、建立今日所見的政治架構,日本轉型為以國會為中心的民主政體,天皇地位虛位化,並依照憲法第九條放棄維持武装以及宣戰權。而日本雖在法律上實施非武裝化,出於自我防衛上的需要,仍擁有功能等同於其他國家軍隊的自衛隊。 日本是世界第三大經濟體,亦為七大工業國組織成員,是世界先進國家之一,主要奠基於日本經濟在二戰後的巨幅增長。現時日本的科研能力、工業基礎和製造業技術均位居世界前茅,並是世界第四大出口國和進口國。2015年,日本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依國際匯率可兌換成為三萬二千,人均國民收入則在三萬七千美元左右,人類發展指數亦一直維持在極高水平。.

新!!: 三角洲系列運載火箭和日本 · 查看更多 »

擎天神-愛琴娜運載火箭

擎天神-愛琴娜是美國從SM-65擎天神飛彈發展出來的一次性發射系統,它是擎天神火箭家族的成員,從1960年迄1978年共進行了119次的軌道發射。 擎天神-愛琴娜是二節半的火箭,使用一節半的擎天神飛彈做為第一節,並且以RM-81愛琴娜火箭做為第二節。起初,是使用改良的擎天神D飛彈,代號為LV-3,做為第一節,但不久就被標準型的擎天神SLV-3和後續發展的SLV-3A和3B取代。最後,擎天神-愛琴娜發射使用的是擎天神E/F。 發射的進行都在卡納維爾角空軍站的LC-12、LC-13、LC-14等綜合發射台,和范登堡空軍基地的SLC-3和SLC-4。.

新!!: 三角洲系列運載火箭和擎天神-愛琴娜運載火箭 · 查看更多 »

曙光號

--(Dawn),也稱為--,是美國太空總署的無人太空探測船,於2007年9月27日發射升空,目的是探索小行星帶最大的兩顆原行星:灶神星與矮行星穀神星,是第一架環繞矮行星的探測器,也是首架在任務期間成功進入兩顆太陽系天體軌道(不含地球)的探測器。 曙光號花了四年左右的時間抵達灶神星,2012年9月5日結束灶神星的探測任務後前往穀神星。2014年12月1日曙光號开始持續傳回穀神星的高解析度影像,而後在2015年3月6日進入穀神星軌道並繞行至今。根據統計,曙光號任務自2007年執行至今已傳回6萬9000多幅影像,以及超過132GB的數據。.

新!!: 三角洲系列運載火箭和曙光號 · 查看更多 »

2001火星奧德賽號

2001火星奧德賽號(2001 Mars Odyssey)是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的火星探測衛星,由洛克希德·馬丁製造衛星,花費約2.97億美金。主要任務是尋找水與火山活動的跡象,同時也是火星探測漫遊者和鳳凰號火星探測器和地球通訊的中繼衛星。於2001年升空。這次任務的名稱是根據電影《2001太空漫遊》來命名的。 2001火星奧德賽號在2001年4月7日在卡納維拉爾角空軍基地由三角洲二號運載火箭發射成功,2001年10月24日2:30 a.m. UTC到達火星軌道,進行氣阻減速以進入環繞火星軌道。2002年1月氣阻減速完成,同年2月19日開始科學任務。.

新!!: 三角洲系列運載火箭和2001火星奧德賽號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三角洲火箭三角洲系列火箭三角洲系列运载火箭三角洲運載火箭德尔塔火箭德尔塔系列运载火箭德爾它火箭德爾它系列火箭德爾它系列運載火箭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