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65 关系: 劳因根,卡塞尔市,南尼德蘭,塞巴斯蒂安·勒普雷斯特雷·德·沃邦,塔普夫海姆,多瑙韦尔特,多瑙河,多瑙河畔迪林根,多瑙河畔赫希斯特,多瑙河畔赫希施塔特,大国,奥格斯堡,奥格斯堡同盟,巴伐利亚,巴伐利亚选侯国,布林德海姆,乌尔姆,亨利五世,弗兰肯,弗朗索瓦·德·纽夫维尔 (维勒鲁瓦公爵),弗拉芒人,低地国家,利奥波德一世 (神圣罗马帝国),凡尔赛宫,兰道,因戈尔施塔特,Blindheim,Brenner pass,神圣罗马帝国,科布倫茨,約翰·丘吉爾,第一代馬爾博羅公爵,維也納,炮台,特里尔,特拉本-特拉尔巴赫,百年战争,韦因斯塔特,菲林根-施文宁根,营,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马德里,马斯特里赫特,讷德林根,贝德堡,路德维希·威廉 (巴登-巴登),路易十四,路易·约瑟夫·德·波旁 (旺多姆公爵),黑森-霍姆堡,黑森林,阿爾薩斯,... 扩展索引 (15 更多) »
- 1704年衝突
- 巴伐利亚战役
- 普魯士戰役
- 法国战役
- 神圣罗马帝国战役
- 英格蘭戰役
- 荷兰共和国战役
- 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战役
劳因根
劳因根(德语:Lauingen)是德国巴伐利亚州的一个市镇。总面积44.38平方公里,总人口10675人,其中男性5186人,女性5489人(2011年12月31日),人口密度241人/平方公里。.
查看 布伦汉姆战役和劳因根
卡塞尔市
#重定向 卡塞爾市.
查看 布伦汉姆战役和卡塞尔市
南尼德蘭
南尼德兰(Southern Netherlands)是一个历史地域,位于低地国家(Low Countries),先后被西班牙(西属荷兰;1579-1713年)、奥地利(奥属尼德兰;1713-1794年)和法国(1794-1815年)统治过。该地包括今比利时大部分地区 (不包括神圣罗马帝国自治和中立领土列日主教国(Bishopric of Liège)、斯塔沃洛-马尔默迪大公国(Principality of Stavelot-Malmedy)和布永公国(County of Bouillon)、卢森堡(包括今比利时卢森堡省)、林堡公国(今荷兰林堡省和比利时林堡省)。1678年以前,它还包括法国北部的北加莱海峡(Nord-Pas-de-Calais)地区。 Category:比利时历史 Category:西班牙歷史 Category:前尼德兰政体 el:Νότιες Κάτω Χώρες uk:Австрійські Нідерланди.
查看 布伦汉姆战役和南尼德蘭
塞巴斯蒂安·勒普雷斯特雷·德·沃邦
塞巴斯蒂安·勒普雷斯特雷·德·沃邦(Sébastien Le Prestre de Vauban)(1633年—1707年) 法國元帅,著名的軍事工程師。著有《》、《筑城论文集》等。 早年參與投石黨叛亂(1648-1653年),被政府軍俘虜後歸順,1655年成為國王的常任工程師。1658年任圍攻格拉沃利訥城的總工程師。路易十四統治時期大小戰役他無所不與。他的築城理論體系對歐洲軍事學術的影響長達一個世紀以上。 沃邦先后领导建筑要塞33座,改造300座,指挥过53次要塞围攻战。系統地改進并創新了要塞的建筑,他設計的五边形的稜堡(菱堡)在歐洲火炮逐漸盛行的十七世紀及以后影響至深。而在當時,他綜合的攻擊要塞的方法更加著名。在1673年,他用一系列平行要塞的塹壕和伸向要塞的蛇形交通壕,攻克了荷蘭馬斯特里赫特要塞。直到20世紀,這仍然是堡壘攻擊的標準方法。 槍口上插固定刺刀的辦法为他發明,改變以往每當射擊時必須取下刺刀的做法。 V Category:工程师 V V.
塔普夫海姆
塔普夫海姆(德语:Tapfheim)是德国巴伐利亚州的一个市镇。总面积44.45平方公里,总人口4005人,其中男性2000人,女性2005人(2011年12月31日),人口密度90人/平方公里。.
查看 布伦汉姆战役和塔普夫海姆
多瑙韦尔特
#重定向 多瑙沃特.
查看 布伦汉姆战役和多瑙韦尔特
多瑙河
多瑙河(德文:Donau)是欧洲第二大河,次於俄罗斯的伏尔加河,發源於德國黑森林地區,最後注入黑海,全長2857公里,流域面積81.7万平方千米Bundesministerium für Umwelt, Naturschutz und Reaktorsicherheit: Hydrologischer Atlas von Deutschland, Freiburg i.
查看 布伦汉姆战役和多瑙河
多瑙河畔迪林根
多瑙河畔迪林根(德语:Dillingen an derDonau)是德国巴伐利亚州的一个市镇。总面积75.58平方公里,总人口18120人,其中男性8908人,女性9212人(2011年12月31日),人口密度240人/平方公里。.
多瑙河畔赫希斯特
多瑙河畔赫希施塔特(德语:Höchstädt an der Donau)是德国巴伐利亚州的一个市镇。总面积37.45平方公里,总人口6486人,其中男性3208人,女性3278人(2011年12月31日),人口密度173人/平方公里。.
多瑙河畔赫希施塔特
#重定向 多瑙河畔赫希斯特.
大国
大國(Great power),又稱強權、強國,是指在國際體系中,在權力資源上擁有較高優勢的國家及被認為具有施加在全球範圍內的影響力的能力和專長。大國特有的具有軍事和經濟實力,以及外交和軟實力的影響力,這可能導致中或小的國家採取自己的行動之前考慮大國的意見。「綜合國力」,包括一國對他國施加影響所必備的物質性權力,如軍事能力、經濟實力;以及非物質性權力,如目前廣泛使用的概念——「軟國力」所包含的文化、價值觀、制度、生活方式的吸引力。 大國(強權)也可以分成幾種,常見的分類有二:「主要大國」(major great power)及「超級大國」(superpower),超級大國指「主要大國」中具有同時擊敗兩個以上其他同級強權實力者。另有地域大國(Regional power)的用法,指在某個洲或地區中,權力資源最具優勢的國家,但這些國家未必是整個國際體系的「主要大國」,例如阿根廷、伊朗。.
查看 布伦汉姆战役和大国
奥格斯堡
奥格斯堡(Augsburg,又譯奧古斯堡)是一座位於德国南部、巴伐利亚西南的城市。在神聖羅馬帝國時代奧格斯堡就被劃定是一帝國自由城市,直屬於皇帝。今日的奧格斯堡除了是施瓦本行政区的地区政府所在地之外,也是奥格斯堡县的县府。 奥格斯堡自称是继特里尔之后德国第二古老的城市,其名称来源于前15年罗马皇帝屋大维统治时期建立的古罗马兵营奥古斯塔-温德利科伦(Augusta Vindelicorum),而該兵營的命名由來則是屋大維的稱號「奧古斯都」。 2015年12月31日奥格斯堡有286,374名居民,是巴伐利亚州继慕尼黑和纽伦堡后第三大城市。1906年奥格斯堡的人口数量超过十万人,在德国属于大城市。它是巴伐利亚的23个地区中央之一。其附近的大城市有慕尼黑(东南约57千米)、纽伦堡(北约121千米)和斯图加特(西北约133千米)。奥格斯堡的都市地区在巴伐利亚也是第三大的,其总人口约为83万。 奥格斯堡是德国唯一一座有自己的官方节日的城市:8月8日是奥格斯堡和平节,因此奥格斯堡是德国节假日数量最高的城市。 奥格斯堡是天主教主教的驻地。.
查看 布伦汉姆战役和奥格斯堡
奥格斯堡同盟
奥格斯堡同盟是反对法国国王路易十四的欧洲诸国在1686年7月9日在德国奥格斯堡建立。1689年後改稱「大同盟」,奧格斯堡同盟反而變成非正式名稱;同盟前後維持了24年。 建立国家是:.
巴伐利亚
巴伐利亞自由邦(Freistaat Bayern),簡稱巴伐利亞(Bavaria),是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东南部的一个联邦州,其面積位居德国第一(占全国面积1/5)、人口第二(次于北莱茵-威斯特法伦),首府位於慕尼黑。 巴伐利亚州的西北部与巴登-符腾堡、图林根、萨克森、黑森诸州接壤,东部与捷克,南部与奥地利接壤。州府慕尼黑为其最大城市;北部中弗兰肯行政区纽伦堡为该州第二大城市,北拜仁的最大城市;第三大城市是西南部的奥格斯堡,一座古罗马时代就已存在的当时的古罗马国家的边境城市。 巴伐利亚的文化与德国其他州,尤其与北方不同,主要为宗教信仰(天主教为主)和语言(三大方言)差异。巴伐利亚为德国乃至欧洲的一强劲经济体,许多德国企业总部均位于巴伐利亚境内,诸如宝马、奥迪、西门子、英飞凌、彪马、阿迪达斯等。.
查看 布伦汉姆战役和巴伐利亚
巴伐利亚选侯国
巴伐利亚选侯国()是神圣罗马帝国内部一个独立的世袭选帝侯国,国祚从1623年持续到1806年,并在其后被提升为巴伐利亚王国。 选侯国最早是由维特尔斯巴赫王朝的幼系分支所统治的巴伐利亚公国,该支系在1777年还继承了家族长系分支的普法尔茨选侯国。长系分支的族长,即普法尔茨行宫伯爵,是神圣罗马帝国内根据1356年金玺诏书确立的七大选帝侯之一,但是幼系分支的族长即巴伐利亚公爵则不是。1621年,普法尔茨选帝侯腓特烈五世被处以帝国制裁令,以惩罚他参与了波西米亚人叛乱,该叛乱旨在反对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斐迪南二世。帝国制裁令剥夺了腓特烈五世的选帝侯地位,将其权利,与对上普法尔茨的统治权,一并交与对皇帝保持忠诚的幼系分支族长,即巴伐利亚选帝侯马克西米利安一世。尽管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最终恢复了腓特烈五世的儿子的普法尔茨选帝侯地位,但马克西米利安一世及他的的后裔能继续保有已继承的选帝侯地位,直到1777年幼系分支绝嗣。幼系绝嗣后,维特尔斯巴赫王朝的长幼两系终于重新统一,巴伐利亚与普法尔茨两个选侯国也形成了共主邦联,直到神圣罗马帝国解散。1805年签署的普雷斯堡和约将原先的选帝侯马克西米利安升格为巴伐利亚国王,称巴伐利亚国王马克西米利安一世。而神圣罗马帝国则在第二年宣布解散。.
布林德海姆
布林德海姆(德语:Blindheim)是德国巴伐利亚州的一个市镇。总面积26.39平方公里,总人口1710人,其中男性872人,女性838人(2011年12月31日),人口密度65人/平方公里。.
查看 布伦汉姆战役和布林德海姆
乌尔姆
乌尔姆(Ulm)是德国巴登-符腾堡州的一座城市,位于多瑙河(Danube)畔。它附近的大城市有东南部约70公里远的奥格斯堡和130公里远的慕尼黑和西北约100公里远的斯图加特。乌尔姆与与其隔岸相望的属于巴伐利亚州的新乌尔姆一起是这个地区的文化和商业中心。.
查看 布伦汉姆战役和乌尔姆
亨利五世
有多位历史人物可以译为亨利五世:.
查看 布伦汉姆战役和亨利五世
弗兰肯
弗兰肯(Franken或Frankenland,Franconia),或译为法兰克尼亚,是德国的一个历史地区,大致范围是巴伐利亚州北部、图林根州南部、以及巴登-符腾堡州一小部分。巴伐利亚部分是由三个行政区域构成的,分别是上弗兰肯,中弗兰肯,下弗兰肯。 弗兰肯的名字来源于法兰克民族,但由该民族创建的法兰克帝国在极盛时期只包含弗兰肯的一小部分,即弗兰肯的东部边界处。在1803年,由于巴伐利亚和拿破仑的结盟,现在的弗兰肯大部成为巴伐利亚的一部分,尽管二者的文化上存在差异。 Category:德國地區.
查看 布伦汉姆战役和弗兰肯
弗朗索瓦·德·纽夫维尔 (维勒鲁瓦公爵)
弗朗索瓦·德·纽夫维尔 第二代维勒鲁瓦公爵(François de Neufville, 2ème duc de Villeroy) 法国军人。.
查看 布伦汉姆战役和弗朗索瓦·德·纽夫维尔 (维勒鲁瓦公爵)
弗拉芒人
#重定向 佛拉芒人.
查看 布伦汉姆战役和弗拉芒人
低地国家
低地国家(de Lage Landen,les Pays-Bas),又譯低地諸國,是對歐洲西北沿海地區的稱呼,廣義包括荷蘭、比利時、卢森堡,以及法國北部與德國西部;狹義上則僅指荷蘭、比利時、卢森堡三国,合稱“比荷卢”(Benelux)或「荷比盧」。 地理學家們在有關歐洲的地理著作,常把比、荷放在一起敍述。由於比、荷瀕臨北海和英吉利海峽,同盧森堡以及北部的部分地方稱為荷蘭(即“低地”)所以1830年比利時脫離荷蘭獨立後,人們仍稱比、荷為“低地國家”。.
查看 布伦汉姆战役和低地国家
利奥波德一世 (神圣罗马帝国)
利奥波德一世(Leopold I,),全名利奥波德·依格纳茨·约瑟夫·巴尔塔萨·费利西安(Leopold Ignaz Joseph Balthasar Felician),哈布斯堡王朝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1658年—1705年在位)及匈牙利和波希米亚国王(1657年-1705年)。他是皇帝斐迪南三世的次子,母为西班牙公主(奥地利的)玛丽亚·安娜,出生于维也纳。 利奧波德在位時最著名的事蹟,就是他在在東部抵擋奧斯曼帝國並反擊成功;在西部與法王路易十四競爭,在他死後,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雖然未能繼承西班牙王位,但靠著盟友英國、荷蘭的幫助,依然瓜分了龐大的西班牙帝國,獲得大量領土並擊潰路易大帝的霸權和野心。 經過十多年與鄂圖曼土耳其的戰爭之後,因為獲得天才將領歐根親王的效力,利奧波德終於打贏大土耳其戰爭(1683-1699年),在1687、1699年獲得輝煌的勝利。在1699年終結大土耳其戰爭的卡爾洛夫奇條約,奧斯曼帝國必須割讓特蘭西瓦尼亞、摩里亞、波多利亞及幾乎整個匈牙利中部予奧地利。奧斯曼帝國在歷史上首次承認神聖羅馬帝國與奧斯曼帝國的地位相等。利奧波德等於是把匈牙利王國從1526年第一次摩哈赤戰役後所強加的土耳其枷鎖給除去,並徹底統一了匈牙利。 利奧波德對法國打了三場戰爭:法荷戰爭、大同盟戰爭和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最後一戰爭中,利奧波德試圖讓他的小兒子查理六世繼承整個西班牙帝國,而不理會已故西班牙國王查理二世的遺囑(傳位給法國王室腓力五世)。為此,他發動了席捲歐洲大部分國家的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 戰爭前期奧地利獲得相當亮眼的成績,特別是1704年布倫海姆戰役等一連串勝利。但是,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的固執讓戰爭遇到瓶頸(1711年查理六世繼承奧地利大公兼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成為轉捩點,英、荷失去讓查理六世繼承西班牙王位的作戰意願)。1705年利奧波德去世,戰爭在無止盡的拉鋸中被奧地利硬是拖到1714年才結束,這時奧地利已失去最佳的談判時機。當1714年和平來臨時,奧地利雖然獲得大量的領土與人口,但戰果卻充滿遺憾(失去西班牙王位),不如大土耳其戰爭結局那樣的巨大勝利。.
凡尔赛宫
凡尔赛宫(Château de Versailles)位于法国巴黎西南郊外伊夫林省省会凡尔赛镇。1682年至1789年是法国的王宫及政治中心。1979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查看 布伦汉姆战役和凡尔赛宫
兰道
兰道(Landau in der Pfalz)是德国莱茵兰-普法尔茨州的一个直辖市,同时也是南魏恩斯特拉瑟县的首府。总面积82.96平方公里,总人口43957人,其中男性20802人,女性23155人(2011年12月31日),人口密度530人/平方公里。.
查看 布伦汉姆战役和兰道
因戈尔施塔特
#重定向 英戈尔施塔特.
Blindheim
#重定向 布林德海姆.
Brenner pass
#重定向 布伦纳山口.
神圣罗马帝国
圣罗马帝国,亦被稱為德意志第一帝國,1512年以后的全称为德意志民族神圣罗马帝国或日耳曼民族神圣罗马帝国(Heiliges Römisches Reich deutscher Nation;Sacrum Romanorum Imperium nationis Germanicae),是962年至1806年在西欧和中欧的一个封建君主制帝国。帝国的版图以德意志地区为核心,包括一些周边地区,在巅峰时期包括了意大利王国和勃艮第王国。在帝国历史的大部分时间里,它由数百个更小的附属单位组成,其中有侯国、公国、郡县,帝国自由城市和其他区域。神圣罗马帝国早期是由擁有實際權力的皇帝統治的封建君主制国,中世纪時演变成承认皇帝為最高权威的公国、侯国、宗教贵族领地和帝国自由城市的政治联合体。.
科布倫茨
科布倫茨,依粵語又譯高本斯(Koblenz,源於拉丁語Confluentes,匯流的意思)。臺灣議會之父林獻堂於二十世紀初造訪此地時,曾在所著《環球遊記》一書中,將此城名譯為科不林士,是德國重要的觀光都市。位於德國莱茵兰-普法尔茨州,摩泽尔河與萊茵河交匯處。兩河匯流之處,稱德意志角,為當地名勝。人口 113.000 (2017),是莱茵兰-普法尔茨州第四大城市,排在美茵茲、路德維希港,以及特里爾之後。科布倫茨所在的萊茵河谷於2002年被列入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
查看 布伦汉姆战役和科布倫茨
約翰·丘吉爾,第一代馬爾博羅公爵
#重定向 第一代馬爾博羅公爵約翰·丘吉爾.
維也納
維也納(Wien;奧地利德語:Wean)是奧地利共和國首都和維也納州首府,人口172.3萬人,都會區約240萬人,佔奧地利人口四分之一以上。維也納是歐洲著名的都會區之一,拥有许多重要的国际组织,OPEC的總部也設於此。同時,維也納與美國紐約和瑞士日內瓦同為聯合國僅有的駐地城市。位於北緯48度12分5秒、東經16度22分38秒。具“世界音樂之都”美譽。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前是領域曾遍及除德意志以外的中東歐大部分地區的奧匈帝國首都。按照市区人口,它是欧盟第七大城。在20世纪初以前,它是德語圈最大的城市,奥匈帝国分裂之前,該市已经擁有200萬人口。時至今日,它仍是德语圈第二大城市,僅次於柏林。該市位於奥地利東部,靠近捷克、斯洛伐克和匈牙利边界。其市中心古城區被列為世界遺產。.
查看 布伦汉姆战役和維也納
炮台
台,又作砲台,是指裝備火炮的軍事建設。作為永久形式的炮台,通常作為防禦性工事,且較為堅固,並主要装备大口径、远射程火炮,其中沿岸建設,發揮岸防作用的炮台,又被稱為沿岸炮台。然而,亦有為數不少的炮台形式與此相反,例如17世紀的歐洲曾出現用作進攻要塞,軍隊只用土堆、堡籃建設而成的炮兵陣地。.
查看 布伦汉姆战役和炮台
特里尔
特里爾,依粵語又譯堤雅(Trier,Trèves),德國最古老的城市,位于莱茵兰-普法尔茨州西南部,摩泽尔河岸,靠近卢森堡边境。開埠於公元前16年,曾为罗马帝国四帝共治制时期西部恺撒(副皇帝)的驻节地。特里尔不是唯一声称最古老的德国城市,但它作为“城市”有超过两千年的历史,而不是作为殖民地或者军队驻扎地,这在德国确实是最古老的。 特里尔位于莱茵兰-普法尔茨州西南部的摩泽尔河谷中,两岸是低缓的红砂岩山丘,布满葡萄田,属于著名的摩泽尔-萨尔-乌沃(Mosel-Saar-Ruwer)葡萄酒产区。 特里尔是最早的基督教在阿尔卑斯山北侧的主教教区。中世纪,特里尔大主教是一个重要的教会诸侯;他管辖的主教辖区控制了从法国边界到莱茵河的大片地区。特里尔大主教也是神圣罗马帝国的7个选帝侯之一。 特里爾也以马克思誕生地而闻名。.
查看 布伦汉姆战役和特里尔
特拉本-特拉尔巴赫
特拉本-特拉尔巴赫(德语:Traben-Trarbach)是德国莱茵兰-普法尔茨州的一个市镇。总面积31.35平方公里,总人口5881人,其中男性2890人,女性2991人(2011年12月31日),人口密度188人/平方公里。.
百年战争
年戰爭(Hundred Years' War;Guerre de Cent Ans) 1337年至1453年,交戰雙方是英格蘭王國和法蘭西王國;後來勃艮第公國等國亦加入戰爭。它是世界最長的戰爭之一,長達116年,最後由法方勝出,不少新的戰術和武器因而發明。.
查看 布伦汉姆战役和百年战争
韦因斯塔特
韦因斯塔特(德语:Weinstadt)是德国巴登-符腾堡州的一个市镇。总面积31.71平方公里,总人口26429人,其中男性12870人,女性13559人(2011年12月31日),人口密度833人/平方公里。.
查看 布伦汉姆战役和韦因斯塔特
菲林根-施文宁根
菲林根-施文寧根是德國巴登-符騰堡州最西南端弗賴堡行政區施瓦爾茨瓦爾德-巴爾縣的首府,也是縣內最大的城市。在中世紀是奧地利貴族的領地。在宗教改革的時期,居民仍然保持信奉天主教。1858年才有第一間工廠。.
营
營是现代陸軍、海軍陸戰隊等軍種的编制,由若干个连组成。日語及朝鮮漢字等又把此級單位称为大队,約300-800人,中華民國國軍中也有部份單位將「營」稱為大隊,差異僅在編裝較為簡略,另外,主官(中隊長)編階中校的中隊,也視同營級單位。 譬如在三三制的編制下,一個營是由三個連加上直屬單位共同組成。在现代军队编制中,营作为一个战役战术单位,一般用于完成特定战斗中的军事或勤务任务。在编制上通常由多个技术兵种混合编成。 营的指揮官由军官担任,称为营长,军衔一般是中校或者少校。中華民國國軍的營級主官編階都是中校。 在空軍的體系中,中隊與營相當,中隊長軍銜通常是中校。.
查看 布伦汉姆战役和营
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
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1701年 - 1714年)是因為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絕嗣,法兰西王國的波旁王室與奧地利的哈布斯堡王室為爭奪西班牙帝國王位,從而引發的一場歐洲大部份君主制國家參與的大戰。.
马德里
德里(Madrid)是西班牙首都及最大都市,也是马德里自治区首府,其位置處於西班牙國土中部,曼薩納雷斯河貫穿市區。市內人口約340萬,都会区人口則約627.1萬(2010年),均佔西班牙首位。其建城於9世紀,是在摩尔人边贸站「马格立特」旧址上发展起来的城市;1561年,西班牙国王腓力二世将首都从托莱多迁入於此,由于其特殊的地位而得到迅速的发展,成為往後西班牙殖民帝國的運籌中心,現今則與巴塞罗那並列為西班牙的兩大對外文化窗口。.
查看 布伦汉姆战役和马德里
马斯特里赫特
斯特里赫特(,;林堡語:,)是位于荷兰东南部林堡省的一座城市,也是该省的首府,人口121,573人(2005年)。城市位于在默兹河(荷兰语为马斯河) 在荷兰的东南部比利时列日和德国阿亨之间。城市的名字从它的拉丁命名Trajectum Ad Mosam (默兹河穿过) 得来。 马斯特里赫特和奈梅亨谁是荷兰最古老的城市多年来都有争议。奈梅亨是荷兰在罗马的城市命名规则下建立的第一个城市。马斯特里赫特是第一个以中世纪城市规则下建立的城市,这个规则后来演变现今的城市命名规则。不过不管标准如何下,马斯特里赫特毫无疑问是荷兰的第一个居民点。 马斯特里赫特有包括马斯特里赫特大学,荷兰林堡省政府和Bonnefanten艺术馆等景点。城内的知名企业包括ENCI (荷兰第一个水泥企业)、 沃達豐 、-zh-cn:奔驰; zh-hk:平治; zh-tw:賓士; zh-sg:宾士-、Sappi 、惠普等。 在城市的南部有一个名为的小山,山上有一个古老的堡垒和内部网络交织的山洞。洞内长期恒温10摄氏度,是蝙蝠冬眠之所。这些洞穴是因起先在山上挖掘开采泥灰土盖房子而形成。后来它们成为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抵抗组织经常使用的隐藏处所。之后ENCI开始利用石灰泥生产水泥,他们对石灰泥的开挖削去了原有小山的一边。开采--的废料堆积起来成为了一座新的小山。他们在挖掘石灰泥的过程中多次意外发现化石。其中最为著名是1870年发现的沧龙化石。学术界因此以城市的名字将这一化石所处的六千万年前的纪元命名为“马斯特里赫特阶” 。.
讷德林根
讷德林根(德语:Nördlingen)是德国巴伐利亚州西部的一个市镇,总人口19048人(2011年12月31日),位于一个巨大的撞击坑的中间,也是三十年战争期间讷德林根战役的所在地。今天,这里是仅有的三座完全为城墙环绕的城市之一,另外两座是罗滕堡 (陶伯河)和丁克爾斯比爾。 這個小鎮特別之處是建立在一個1500萬年前直徑1.5公里的隕石坑中,是個獨一無二的隕石坑古鎮。這個隕石坑是地球上現存最大的隕石坑之一,坑洞面積大再加上千萬年的大自然風雨侵蝕和人類的開墾,所以感覺不到走在巨大的隕石坑洞裡。 古罗马城堡的遗址已经在地下发现。1998年,该市庆祝建城1100周年。.
查看 布伦汉姆战役和讷德林根
贝德堡
贝德堡(德语:Bedburg)是德国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的一个市镇。总面积80.33平方公里,总人口24608人,其中男性12240人,女性12368人(2011年12月31日),人口密度306人/平方公里。.
查看 布伦汉姆战役和贝德堡
路德维希·威廉 (巴登-巴登)
巴登藩侯路德维希·威廉(Markgraf Ludwig Wilhelm von Baden,),1677年至1707年任神圣罗马帝国巴登-巴登藩侯,是一位在与土耳其的战争中战功赫赫的地区首领,一生共征战57场从未战败,绰号“土耳其人路易”(德语:Türkenlouis),土耳其人称他为“红色国王”(德语:Roten König),因为他经常身披红色战袍出现在疆场上。.
路易十四
路易十四(法語:Louis XIV,),全名路易·迪厄多內·波旁(Louis-Dieudonne),自號太陽王(法語:le Roi Soleil),1680年更接受巴黎市政會獻上的「大帝」(le Grand,路易大帝)尊號。他是波旁王朝的法國國王和納瓦拉國王,從1643年至1715年在位,長達72年110天,是在位時間最長的君主之一,也是有确切记录在世界历史中在位最久的独立主权君主。 路易十四是法王路易十三的长子,出生于法国圣日耳曼昂莱,王弟奥尔良公爵菲利普則於1640年出生。登基之初,由他的母亲奥地利的安娜攝政,直到1661年法國宰相红衣主教马萨林死后他才真正开始亲政。 在红衣主教阿尔芒·让·德·普莱西·李希留和马萨林的外交成果的支持下,路易十四在法国建立了一个君主專制的中央集權王国。他把大貴族集中在凡爾賽宮居住,将整个法国的官僚机构集中于他的周围,以此強化法国国王的军事、财政和机构的決策權。他建立起的這一絕對君主制一直持續到法國大革命時期。 在他親政期間(1661-1715年),法國發動了三次重大的戰爭:法荷戰爭、大同盟戰爭、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和兩次小規模的衝突——遗产战争和重盟战争。法荷戰爭和兩次小衝突讓他建立霸權,使他在1680年開始成為至高無上的歐洲霸主;後兩場大戰對上荷-英-奧的三強聯盟,大同盟戰爭因雙方厭戰而和解,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最後由法國王孫繼承王位,但戰爭負擔也使國庫日漸空虛,使法國國力在他死後日漸下滑。.
查看 布伦汉姆战役和路易十四
路易·约瑟夫·德·波旁 (旺多姆公爵)
路易·约瑟夫·德·波旁,旺多姆公爵(Louis Joseph de Bourbon, duc de Vendôme,),大同盟戰爭和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期間,法國國王路易十四的主要將領之一。法国元帅和第三代旺多姆公爵。 他是旺多姆公爵第二路易之子,生于巴黎,母亲劳拉·曼奇尼(Laura Mancini)是奥林匹娅·曼奇尼(萨伏伊的欧根亲王的母亲)的姐姐,1672年進入法國陸軍,大同盟戰爭(1689∼1697)爆發時已升為中將(1688年)。在卢森堡公爵指挥的斯特恩刻爾克(Steenkirke)大捷(1692)和尼古拉·卡蒂纳指挥的马沙里亚(Marsaglia)战役中立有功勳。1695年任駐加泰罗尼亚司令官,兩年後攻占巴塞罗那。 1702年在意大利指挥法国和西班牙军队,卡尔奇纳托战役胜利后他随即被派往佛兰德,在1707年讓反法主帥的約翰·邱吉爾陷入困境;但卻因為年少氣盛的上司——路易十四長孫勃艮第公爵的錯誤行動,九萬法軍在1708年的奥德纳德戰役被八萬聯軍擊敗,為了挽救王室名譽,他一人挑起責任而辭職。 他的继任费迪南·德·马尔森(Ferdinand de Marsin)和奥尔良的菲利普(Philip of Orléans)被完全击败,讓他重新被起用。在西班牙布里韦加和比利亚维西奥萨战役他在那里赢得了最后一次的胜利,战争结束前,他突然病逝于Vinaròs,葬在西班牙的El Escorial。 旺多姆是法国军队历史上最出色的战士之一,法国18世纪将领中仅次于克洛德·路易·赫克托尔·德·维拉尔。 他和妻子玛丽·安内·德·孔代(Marie Anne de Condé:1678-1718年,孔代亲王亨利三世·朱尔·德·波旁之女)两人没有孩子。.
黑森-霍姆堡
黑森-霍姆堡在1622年形成一个单独的伯爵地位,屬於黑森-达姆施塔特家族的旁支。1806年神聖羅馬帝國滅亡之後,黑森-達姆城家族的地位被提升為黑森大公國。 黑森-达姆施塔特當局在1815年维也纳会议后国家被迫承认黑森-霍姆堡的独立性。 黑森-霍姆堡伯爵爵位由两塊領地组成:霍姆堡在莱茵河右侧的区域,以及在同一条河流左侧的迈森海姆。 1866年黑森-霍姆堡由黑森大公继承,迈森海姆則割让给普鲁士。同年晚期这些领土又回到黑森-达姆施塔特,最後普鲁士兼併伯爵的地位,结合黑森-卡塞尔,拿紹公国和法兰克福自由市,形成了普魯士治下的黑森-拿骚省。.
黑森林
黑森林(德语:Schwarzwald )是德国最大的森林山脉,位于德国西南部的巴登-符腾堡州。黑森林的西边和南边是莱茵河谷,最高峰是海拔1493米的菲尔德山(Feldberg)。 黑森林大部分被松树和杉木覆盖,其中一部分是经济林。人们之所以称其为“黑森林”,是因为山上林区内的森林密布,远远望去显得黑压压的一片。但上世紀的玻璃工業對木材需求巨大,加上農業開發,整個黑森林地區的森林比率曾由羅馬時代的100%下降至10%左右,到近年人們開始著重環保後森林比率得已回復至60%左右。 黑森林是德国的旅游胜地,因布谷鸟钟、黑森林蛋糕、黑森林火腿、蜂蜜和猪肘等而出名。.
查看 布伦汉姆战役和黑森林
阿爾薩斯
#重定向 阿尔萨斯.
查看 布伦汉姆战役和阿爾薩斯
阿金库尔战役
阿金庫爾戰役(,又譯亞金科特戰役、亞琴哥特戰役;)发生于1415年10月25日,是英法百年战争中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在亨利五世的率领下,英军以由步兵弓箭手为主力的军队于此击溃了法国由大批贵族组成的精锐部队,为随后在1419年收服了整个诺曼底奠定基础。这场战役成为了英国长弓手最辉煌的胜利,也是一场在战争史有重要影响的战役—以弓箭手作为主力对抗重装骑士的胜利。.
蒙德尔斯海姆
蒙德尔斯海姆(德语:Mundelsheim)是德国巴登-符腾堡州的一个市镇。总面积10.20平方公里,总人口3163人,其中男性1597人,女性1566人(2011年12月31日),人口密度310人/平方公里。.
英国
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简称联合王国(United Kingdom,缩写作 UK)或不列颠(Britain),中文通称英国(中文世界早期亦称英联王国),是本土位於西歐並具有海外領地的主權國家,英國為世界七大國之一,位于欧洲大陆西北面,由大不列颠岛、爱尔兰岛东北部分及一系列较小岛屿共同组成。英国和另一国家唯一的陆上国境线位于北爱尔兰,和爱尔兰共和国相邻。英国由大西洋所环绕,东为北海,南为英吉利海峡,西南偏南为凯尔特海,同爱尔兰隔爱尔兰海相望。该国总面积达,为世界面积第80大的主权国家及欧洲面积第11大的主权国家,人口6510万,为全球第21名及歐洲第3名。 英国为君主立宪国家,采用议会制进行管辖。其首都伦敦为全球城市A++级别和国际金融中心,大都会区人口达1380万,为欧洲第三大和欧盟第一大。现在位英国君主为女王伊丽莎白二世,1952年2月6日即位。英国由四个构成国组成,分别为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和北爱尔兰,其中后三者在权力下放体系之下各自拥有一定的权力。三地首府分别为爱丁堡、加的夫和贝尔法斯特。附近的马恩岛、根西行政区及泽西行政区并非联合王国的一部分,而为王冠属地,英国政府负责其国防及外交事务。 英国的构成国之间的关系在历史上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英格兰王国通过1535年和1542年的《联合法令》将威尔士纳入其领土范围。1707年的条约使英格兰和苏格兰王国联合成为大不列颠王国,而1801年后者则进一步同爱尔兰王国联合成为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1922年,爱尔兰的六分之五脱离联邦,由此便有了今日的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亦有14块海外领地,为往日帝国的遗留部分。大英帝国在1921年达到其巅峰,拥有全球22%的领土,是有史以来面积最大的帝国。英国在语言、文化和法律体系上对其前殖民地保留了一定的影响力,因而吸引許多以前英聯邦的移民前來居住。 英国为发达国家,以名义GDP为量度为世界第五大经济体,以购买力平价为量度为世界第九大经济体。英国同时还是世界首个工业化国家,在1815年-1914年为世界第一强国,现今仍是強國之一,在全球范围内的经济、文化、军事、科技和政治上有显著影响力。英国为国际公认的有核国家,其军事开支位列全球第五 (IISS)。自1946年以来,英国即为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而自1973年以来即为欧洲联盟(EU)及其前身欧洲经济共同体(EEC)的成员国,同时还为英联邦、欧洲委员会、七国财长峰会、七国集团、二十国集团、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和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国。2016年英國脫離歐盟公投中,英国民众决定脱离欧盟,但因間接影響全球經濟,所以並未得到多數國家支持。.
查看 布伦汉姆战役和英国
欧根亲王
弗朗索瓦-欧根,萨伏伊-卡里尼昂亲王(François-Eugène, Prince of Savoy-Carignan,意大利语:Principe Eugenio di Savoia,德语:Prinz Eugen von Savoyen,),哈布斯堡王朝的伟大将领之一,神圣罗马帝国陆军元帅。他與英國的約翰·邱吉爾、法國的維拉爾元帥,並列為歐洲18世紀前期最優秀的天才將領。.
查看 布伦汉姆战役和欧根亲王
欧根亲王 (萨伏伊)
#重定向 欧根亲王.
汉诺威
汉诺威(Hannover)位于莱納河畔,德国下薩克森-zh-hans:州; zh-hant:邦;-的首府,位于北德平原和中德山地的相交处,既处于德国南北和东西铁路干线的交叉口,又濒临中德运河,是个水陆辐辏的交通枢纽。汉诺威是工业制造业高度发达的城市,是德国的汽车、机械、电子等产业中心。此外第三产业已占就业人数的2/3,除商业、金融、保险业外,汉诺威最著名的就是会展业和旅游业,欧洲最大的旅游企业途易的总部就设在这里。当地每年将举办全世界最大的信息技术展览CeBIT,2000年,这里还举办了世界博览会,另外,一年一度的汉诺威射手节也是全世界类似节日中最大规模者。.
查看 布伦汉姆战役和汉诺威
法国君主列表
法国君主列表从第一位法兰克人之王法拉蒙德开始列起。法兰西君主(monarque de France)自中世纪开始统治法兰西,其正式头衔起先是“王”(Roi),拿破仑一世增加了“皇帝”(Empereur)的称号,一直到1870年法兰西的君主制被彻底推翻,法兰西歷代君主的统治才告终结。Sullivan, William.
温斯顿·丘吉尔
溫斯頓·伦纳德·斯宾塞-邱吉尔爵士,KG,OM,CH,,,FRS,PC (Can),RA(Sir Winston Leonard Spencer-Churchill;),英國政治人物、演說家、軍事家和作家,曾於1940年至1945年首次出任英国首相,任期內领導英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聯合美國等国家對抗德國,并取得了最终胜利,並自1951年至1955年再度出任英国首相。 邱吉爾被認為是20世紀最重要的政治领袖之一,對英國乃至於世界均影響深遠。此外,他在文学上也有很高的成就,曾於195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在2002年,BBC舉行了一個名為「最偉大的100名英國人」的調查,結果邱吉爾排在第一位。.
海德堡
海德堡(Heidelberg)是德国巴登-符腾堡州的城市,位于斯图加特和法兰克福之间。2002年城市方圆109平方千米内有人口140,000。 海德堡坐落于内卡河畔。内卡河在此处由狭窄而陡峭的歐登瓦德山山谷流向莱茵河河谷,并与莱茵河在海德堡西北20千米的曼海姆交汇。著名的海德堡城堡位于高出内卡河200米的王座山上,俯视狭长的海德堡老城。著名诗人歌德曾经漫步环绕城堡的公园。 海德堡是一个充满活力的传统和现代混合体。过去它曾是科学和艺术的中心,如今的海德堡延续传统,在城市内和城市附近建有许多研究中心。 海德堡不仅有着引以为荣的中世纪城堡,欧洲最古老的教育机构之海德堡大学亦座落其中。曾在海德堡大学学习和工作的著名思想家有黑格尔、诠释学哲学家伽达默尔、社会学家哈贝马斯以及語言哲學家。於1817年发明自行车的也是海德堡大学的学生。.
查看 布伦汉姆战役和海德堡
海牙
海牙(Den Haag;),官方亦稱s-Gravenhage()是荷蘭南荷蘭省的省會,擁有人口52.6萬(2017年),也是繼阿姆斯特丹和鹿特丹之後的荷蘭第三大城。海牙連其周邊的其他八個市鎮形成大海牙地區(Haaglanden),是鹿特丹–海牙都會區和蘭斯台德(Randstad)城市群的一部份。海牙市徽是鸛鳥徽。 海牙是荷蘭唯一一個鄰海的大城市,擁有十一公里長的海岸線,及兩個海灘度假勝地:席凡寧根和凱克敦。也因為位臨北海帶來便利的交通,海牙自十九世紀以來便是國際觀光勝地。 儘管海牙不是荷蘭的首都,但它是荷蘭的政治中心,中央政府、議會、與外國使館皆坐落於此地,也是荷蘭王室的居住地。此外,海牙也是許多國際組織的所在地,包括國際法庭和國際刑事法院。.
查看 布伦汉姆战役和海牙
斯特拉斯堡
斯特拉斯堡(Strasbourg;StraßburgAdrian Room - - McFarland, 2006, p. 359.
查看 布伦汉姆战役和斯特拉斯堡
施罗本豪森
施罗本豪森(德语:Schrobenhausen)是德国巴伐利亚州的一个市镇。总面积75.26平方公里,总人口15995人,其中男性7758人,女性8237人(2011年12月31日),人口密度213人/平方公里。.
查看 布伦汉姆战役和施罗本豪森
拉登堡
拉登堡(Ladenburg)是位于德国巴登-符腾堡州莱茵-内卡尔县的一个城市,地处上莱茵低地和内卡河畔,拥有一个中世纪晚期的老城。人口11300。工业以化工为主。市内现保存有古罗马建筑。.
查看 布伦汉姆战役和拉登堡
普魯士
普鲁士(Preußen;普鲁士语:Prūsa;Prusy;Prūsai;Borussia或Prutenia)乃中世紀至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為止,存在於中北部歐洲的一個國家或地區,在歷史上是德意志统一以及德意志帝國立國的主要力量。此名稱之涵義在不同時期有變遷。.
查看 布伦汉姆战役和普魯士
普魯士王國
普魯士王國(Königreich Preußen)是一個位於現今德國和波蘭境內的王國,存在於1701年至1918年,同時也是從1871年至一戰戰敗前,領導德意志帝國的政治實體,其領土囊括整個帝國的三分之二。王國名字是繼承普魯士而來的,雖然它的權力基礎是從勃蘭登堡得來的,曾屬於神聖羅馬帝國的一部分。.
查看 布伦汉姆战役和普魯士王國
另见
1704年衝突
巴伐利亚战役
普魯士戰役
- 亞眠戰役 (1870年)
- 凡爾登戰役 (1792年)
- 凱撒斯多夫會戰
- 包岑戰役
- 博克施道夫戰役
- 埃劳战役
- 大耶格尔斯多夫战役
- 巴特朗根萨尔察战役 (1866年)
- 布拉格戰役
- 布拉格攻城
- 庫勒斯道夫戰役
- 德勒斯登戰役
- 托爾高戰役
- 曹恩道夫戰役
- 滑铁卢战役
- 漢斯戰役 (1814年)
- 瓦爾密戰役
- 科林戰役
- 索爾戰役
- 羅布西茨戰役
- 色当会战
- 莫爾維茨會戰
- 莱比锡战役
- 霍克齊戰役
- 馬克森戰役
- 馬爾普拉凱戰役
法国战役
- 亞伯拉罕平原戰役
- 亞眠戰役 (1870年)
- 伊夫里战役
- 伊斯利战役
- 八里橋之戰
- 別列津納河戰役
- 包岑戰役
- 博热战役
- 卡薩諾戰役 (1799年)
- 史塔卡赫戰役 (1799年)
- 圖爾寬戰役
- 埃劳战役
- 大象島海戰
- 奠邊府戰役
- 布汶战役
- 帕维亚之战
- 弗里德蘭戰役
- 張家灣戰役
- 德勒斯登戰役
- 德南戰役
- 德廷根战役
- 提康德羅加堡戰役 (1759年)
- 斯摩棱斯克戰役 (1812年)
- 比利亞維西奧薩戰役
- 浙江之战
- 温特图尔战役
- 滑铁卢战役
- 漢斯戰役 (1814年)
- 特雷比亞戰役 (1799年)
- 福尔诺沃战役
- 科爾馬包圍戰
- 第二次大沽口之战
- 维多利亚战役
- 罗克鲁瓦战役
- 色当会战
- 莱比锡战役
- 蒙泰貝洛戰役 (1859年)
- 薩塔諾夫卡戰役
- 西仔反
- 解放巴黎
- 金字塔戰役
- 金马刺战役
- 鎮南關之役
- 阿尔马河战役
- 阿爾克戰役
- 馬爾普拉凱戰役
- 馬真塔戰役
- 马里尼亚诺战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