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安装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宗教經典

指数 宗教經典

宗教经典(religious texts或scripture)是被各个宗教分别视为具有神圣性,一般在宗教教义和实践中具有中心地位的文献,佔了世界文獻的一大部分。很多宗教和新紀元運動相信他們的神聖文獻是由神或超自然力量所啟示。 多數古代的宗教文獻起初是口傳,通過背誦而流傳,其後才輯錄成書。這些宗教文獻最初全都是人手編寫的,再通過傳抄方式流傳。直到公元868年,佛教的《金剛經》成為第一本可以廣為分發的印刷版本經籍。至於全世界印刷出版數量最多和譯本最多的經書是《聖經》。.

75 关系: 基督教偽經十三经印度教印刷南華經古事記古兰经吠陀塔納赫塔木德大學大智度論太上感應篇太陽星君妙法莲华经嫦娥孟子宗教尚书巴利文大藏經巴哈伊信仰上座部佛教中庸中國民間信仰云笈七签伊斯兰教佛教信經心經善書儒家儒教四书五经犹太教玉歷寶鈔琐罗亚斯德教神道神话米德拉什維摩詰所說經瑜伽師地論聖經聖訓道德經道藏道教華嚴經西昇經高上玉皇本行集經...论语诗经黄庭经阿含經锡克教金剛經耶穌基督後期聖徒教會東巴教楞嚴經楞伽經汉传佛教法句經淨土五經一論清淨道論春秋易经新約聖經新纪元运动文昌帝君陰騭文日本書紀旧约圣经早晚功課經摩爾門經悟真篇教义问答 扩展索引 (25 更多) »

基督教

基督教是信仰耶穌基督為神之聖子與救世主(彌賽亞)的一神教。發源於西亞的巴勒斯坦地區,以《聖經》為最高宗教經典,信徒稱為基督徒,基督徒組成的團體則稱為教會或基督教會。由於部分教義源流自猶太教,因而被認為是亞伯拉罕諸教之一,現今亦与伊斯兰教、佛教共同視為世界三大宗教。其分為天主教、正教會、新教等三大宗派,但因歷史發展的緣故,漢語所稱的「基督教」常專指新教,基督教整體則又另以「基督宗教」、「基督信仰」或「廣義基督教」稱之。 基督教的信仰核心認為三位一體的獨一神(漢語亦譯為上帝或天主)創造了世界,並按照神自己的形像造人,由人來管理世界,後來人犯罪墮落,帶來了死亡;聖父派遣其子耶稣 道成了肉身,在其在世33年的最後,為世人的罪被釘死在十字架上,在三天後從死裏復活而後升天,賜下聖神與信徒同在;他的死付上了罪的贖價,使一切信他的人得到拯救,並在神內有永遠的生命。 按照基督教在4世紀的歷史紀載,第一個教會在耶穌升天與聖神降臨(約公元30至33年)後由耶穌的宗徒建立,之後耶穌的宗徒及信徒們不斷向外宣教,並快速在當時管轄巴勒斯坦的羅馬帝國境內及周邊地區傳播;雖曾長期遭羅馬帝國政府迫害,但約於公元325年由君士坦丁大帝宣布合法化,狄奧多西大帝時更定為羅馬帝國的國教,至此成為西方世界的主要宗教。之後因羅馬帝國分裂後西方世界東西部的差异化发展,導致11世紀發生東西教會大分裂,形成以羅馬教宗為首的公教會、以及君士坦丁堡普世牧首为首的正教會。16世纪時,西歐又爆發了反對教宗權威的宗教改革運動,马丁·路德(路德派)、约翰·喀尔文(喀尔文派)、烏里希·慈運理等神學家與英國國王亨利八世(安立甘派)先後脫離天主教而自立教會,日後出現了許多教義相近的教會,這些教會即為後世所統稱的新教。 基督教雖起源於西亞,但在7世紀創立的伊斯蘭教興起後,今日在當地的信徒人口反而居於少數。由於基督教重視傳教事業(又稱為「大使命」),加上近代西方國家在世界經濟及文化上具有強勢的影響力,使得基督教的傳佈範圍遍及整個世界,基督教文化更成為世界許多文明的重要骨幹。粗估統計全球超過30%的人口信仰基督教,是當今世界信仰人口最多的宗教,三大宗派中又以天主教的信徒佔約半數最多;基督徒最多的國家則是美國及巴西,大約占人口的75%。.

新!!: 宗教經典和基督教 · 查看更多 »

偽經

偽經出現在兩個世界主要宗教——基督宗教與佛教,意涵有異有同,請分別參閱:.

新!!: 宗教經典和偽經 · 查看更多 »

十三经

十三經是十三部儒家經書的合稱,是儒學的核心文獻,《周易》、《尚書》、《诗经》、《周礼》、《仪礼》、《礼记》、《左传》(附《春秋》)、《公羊传》、《穀梁传》、《孝经》、《论语》、《尔雅》、《孟子》。“十三經”的整體性概念成熟於明朝(1368-1644),以萬曆十二年(西元1584年)神宗頒佈詔令欽定《十三經注疏》為完全確立的標誌;是從漢武帝(前156-前87在位)確立五經博士開始,學術潮流與政治權力不斷調整儒家經書名目的共同成果,是儒家經書的最近一次結集。 十三經的內容龐雜,來源及時代不一,主要形成於先秦,既有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之前已經長期流傳的古代文獻,也有主要由戰國(前468-前221)儒家學者编写的著述。其中一部份與孔子、早期儒家思想和其他儒家典籍的關係存在爭議,如《春秋》、《周禮》、《左傳》。更強烈的爭議是所謂的“偽書”問題,如今本《尚書》的部份篇目。 儒家經書的整理、加工、流傳與結集是一個非常複雜且漫長的過程,從孔子用當時已經很古老的文獻教育學生開始,直至十三經完全確立,已經跨越了兩千多年。時至今日,整理工作仍然持續。其間的合稱先後有比較正式的六經、五經、九經和相對隨意的七經、十二經、十四經等,各自涵蓋名目不盡相同的典籍。 儒學是中國從漢武帝到清朝(1644-1911)結束的官方意識形態、主流學術思想,其提倡的價值觀念、道德倫理是千百年來華人社會日常生活的普遍指導原則。儒學的核心是經學。經學即研究經書、闡發經義的學問。儒家經書既是經學研究的直接對象,也是不同時代各派儒學理論與相應的社會、人生主張及實踐得以成立的根基所在。十三經及其前身五經、九經等,是傳統中國社會和中華文化的“聖經”,與基督宗教《新舊約全書》、伊斯蘭教《古蘭經》在其各自社會及文化傳統中的作用與地位非常類似。.

新!!: 宗教經典和十三经 · 查看更多 »

印度教

印度教是世界主要宗教之一,是南亞次大陸佔主導地位的宗教,並包含許多不同的傳統。基於因果報應,印度教法和社會準則的“日常道德”規範,和廣泛法律的規定範圍。印度教基於一種獨有的知識或哲學觀點。它包括了濕婆教、毗湿奴派、沙克達教及其他許多的,和以業、法和社会规范為基礎的,內容是廣泛的日常道德。印度教是一套囊括各種不同的知識或是價值觀的宗教,而不是一套剛性,共同的信仰。 印度教被稱為世界上「最古老的宗教」,有些人則認為印度教是超越人類起源的「永恆的法」,“永恆的規律”或“永恆的道路”超越了人類的起源。The Concise Oxford Dictionary of World Religions.

新!!: 宗教經典和印度教 · 查看更多 »

印刷

印刷是指将影像或文字原稿迅速大量复制的一种技术。一般使用印刷机将油墨印在纸张上,它是出版的基本组成部分。印刷机是能够在承印物上印刷的机械。活字印刷术被称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可以说造纸术与印刷术这两项伟大的发明对人类文化知识的传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今天的书籍通常采用胶印的技术来印刷,有时也采用凸版印刷(主要用于报纸或目录册的印刷,但比較少有)。.

新!!: 宗教經典和印刷 · 查看更多 »

南華經

#重定向 莊子 (書).

新!!: 宗教經典和南華經 · 查看更多 »

古事記

《古事記》(こじき、ふることふみ),日本和銅四年(711年)9月18日,日本元明天皇命太安萬侶(おお の やすまろ、太安 万侶)編撰日本古代史。和銅五年(712年)1月28日,將完成的內容《古事記》獻給元明天皇,為日本最早的歷史書籍。內容大略可分成:「本辭」、「帝紀」兩個項目,以及「上卷」、「中卷」、「下卷」三個部份。全書採用漢文寫成。.

新!!: 宗教經典和古事記 · 查看更多 »

古兰经

《古蘭經》(,,字面上解作「誦讀」)是伊斯蘭教的最重要的經典,又稱《--》。穆斯林相信《古蘭經》是真主阿拉的啟示,它被廣泛認為是最優秀的阿拉伯語書寫文學作品,《古蘭經》的篇章被稱為蘇拉,節句則被稱為阿亞。 穆斯林相信《古蘭經》的內容是真主透過天使加百列(賈布里勒)口頭傳授給先知穆罕默德,始自公元609年,直至穆罕默德在632年逝世為止,歷時23年。穆斯林認為《古蘭經》是輔助穆罕默德奉行使命的奇跡,證明他的先知身份,而他亦是自亞當以來最後一位接收啟示的先知。 根據傳統的說法,穆罕默德的多位同伴充當抄寫員,負責把真主的啟示記錄下來。這些同伴在穆罕默德逝世後不久根據這些記錄及他們的記憶進行編撰整理。由於出現各種不同的版本,哈里發奧斯曼於是制訂了一個被稱為「奧斯曼本」的範本,一般都被認為是當今《古蘭經》的原型。不過,鑑於《古蘭經》有不同的讀法,大部分讀法相互之間有細微的差異,而有些讀法則與其他的讀法有頗大的差異,加上早期的阿拉伯文本根本就無法發音,故此奧斯曼本與當今的《古蘭經》及當初穆罕默德所得的啟示之間的關聯性仍然不明確。 《古蘭經》的內容與猶太教及基督教經典記載的主要故事有相似之處,但有些只是概括論述,有些則加以引申詳述,有時會提供額外的資料及對事件加以解讀。《古蘭經》把自身定位為一部指導性的典籍,很少詳盡地記載具體的歷史事件,而是經常強調事件當中的道德價值觀念,而不是本身的故事性。《古蘭經》及聖訓都是制訂伊斯蘭教法的依據。在禮拜期間只能以阿拉伯語誦讀古蘭經。 能夠背誦整部古蘭經的人被稱為哈菲茲,有些穆斯林用朗誦的方式閱讀古蘭經的經文,這種方式被稱為泰吉威德。在賴買丹月,穆斯林按照慣例在泰拉威禮拜誦讀整部古蘭經。大部分穆斯林在理解經文意義的時候會用上塔夫細爾(《古蘭經》的注釋)。.

新!!: 宗教經典和古兰经 · 查看更多 »

吠陀

吠陀(梵語:वेद;拉丁转译为Veda,又译为韦达经、韦陀经、围陀经等),是婆罗门教和现代的印度教最重要和最根本的经典。“吠陀”意思是“知识”、“启示”。 广义的“吠陀”文献包括很多种性质不同的经典,即吠陀本集、梵书、森林书和奥义书。.

新!!: 宗教經典和吠陀 · 查看更多 »

塔納赫

《塔納赫》(תנ״ך,轉寫:Tanakh,有譯作《泰納克》),是犹太教正统版本的《希伯來聖經》,是猶太教的第一部重要經籍,后来的基督教称之为“希伯来圣经”或“旧约圣经”,但在犹太人来说,Tanakh显然并不是“旧的约”,而是始终如一的。 源自תנ״ך的音譯,这是三个单词开头字母的缩略字。《塔納赫》由三個部份組成,分別:.

新!!: 宗教經典和塔納赫 · 查看更多 »

塔木德

《塔木德》(希伯来文:,,為教導或學習之意)是猶太教中認為地位僅次於《塔纳赫》的宗教文献。源於公元前2世紀至公元5世紀間,記錄了猶太教的律法、條例和傳統。其內容分三部分,分別是密西拿(Mishnah)——口傳律法、革馬拉(Gemara)——口傳律法註釋、米德拉什(Midrash)——聖經註釋。 由於《革馬拉》分為以色列與巴比倫兩個版本,因此《塔木德》也分為《耶路撒冷塔木德》(或稱《巴勒斯坦塔木德》)及《巴比倫塔木德》。.

新!!: 宗教經典和塔木德 · 查看更多 »

大學

大學是提供教學和研究條件和授權頒發學位的高等教育機構。現代的大學通常包括授予學士學位的一個本科生院,下設不同學院及學系,以及授予碩士和博士學位的研究生院或研究所。.

新!!: 宗教經典和大學 · 查看更多 »

大智度論

大智度論(Mahāprajñāpāramitāśāstra;Great Treatise on the Perfection of Wisdom),簡稱《智度論》、《智論》、《大論》,亦稱《摩訶般若釋論》、《大智度經論》、《大慧度經集要》、《摩訶般若波羅蜜經釋論》,是大乘佛教中觀派重要論著,为论释《大品般若经》之作。.

新!!: 宗教經典和大智度論 · 查看更多 »

太上感應篇

《太上感應篇》,作者不詳,中國道教善書,托稱太上老君所授,是流傳最廣的善書。其內容主要取自於東晉葛洪所著的《抱朴子》,起源時間不詳,最早可知的記錄來自於南宋。.

新!!: 宗教經典和太上感應篇 · 查看更多 »

太陽星君

太陽星君,為道教的太陽神,主掌太陽。道教尊稱「日宮炎光太陽星君」,又稱「大明之神」,俗稱「太陽帝君」、「太陽公」。.

新!!: 宗教經典和太陽星君 · 查看更多 »

妙法莲华经

《妙法蓮華經》(梵文:सद्धर्मपुण्डरीकसूत्र ),簡稱《法華經》,法華三部經之一,其餘兩部經為《無量義經》與《觀普賢菩薩行法經》。梵文 Sad-dharma,中文意為「妙法」。Puṇḍárīka 意译為「白蓮花」,以蓮花(蓮華)出淤泥而不染,比喻佛法的洁白、清净。Sūtra 意為「經」,故此經之全名為《妙法蓮華經》。 《妙法蓮華經》說一乘圓教,表清淨了義,究竟圓滿,微妙無上。全文共二十八品,前十四品說一乘之因,後十四品說一乘之果。《法華經》是佛陀釋迦牟尼晚年所說的教法,佛陀弘法《法華經》和《涅槃經》共八年,屬於開權顯實的圓融教法,大小無異,顯示所有眾生皆可成佛之一乘了義。在天台宗五時教判中,屬於法華、涅槃之最後一時。.

新!!: 宗教經典和妙法莲华经 · 查看更多 »

嫦娥

嫦娥,原稱姮娥、常娥,是中國神話人物,美貌非凡,溫柔賢慧,風流仙子,為后羿之妻。神話中為了保持年輕美貌偷食西王母賜予后羿的不死藥而奔月。.

新!!: 宗教經典和嫦娥 · 查看更多 »

孟子

孟子()名轲,鄒國(今山東省鄒城市)人。東周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字號在漢代以前的古書沒有記載,但曹魏、晉代之後卻傳出子車、子居、子舆等三個不同的字號,字號可能是後人的附會而未必可信。生卒年月因史傳未記載而有許多的說法,其中又以《孟子世家谱》上所記載之生於周烈王四年(前372年),卒於周赧王二十六年(前289年)較為多數學者所採用。 孟子之弟子萬章與其餘弟子著有《孟子》一书。继承并发扬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亞聖」之尊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新!!: 宗教經典和孟子 · 查看更多 »

宗教

宗教(英语:Religion)是联系人与超自然神明或超验主义的文化体系,可分为多神论、泛神论、一神论和无神论等多种体系,包括个人行为、传统仪式、价值观念、世界观念、经典作品、朝拜圣地、道德规范或社会团体等形式。宗教信仰是人们对其中某个体系的共识和崇敬。人类学家克利福德·格尔茨(Clifford Geertz)声称与神话和哲学相辅相成,宗教相当于人文社科中的一门包罗万象的“生存之道”。 不同宗教可能包含不同元素,包括但不限于神性,圣物,信仰,超自然存在(一个或多个),给予信徒规范或力量的终极性或超验性生命体验。宗教的表现形式包括仪式,讲道,纪念或崇拜神明,牺牲,节日,节庆,殡葬服务,婚姻服务,祷告,音乐,艺术,舞蹈,公共服务或其他文化形式。宗教可能通过神圣历史、叙述(可能通过神圣经文保存)、符号意义和圣地,来记录生命、宇宙或其他事物的起源、并以此表达生命的意义。传统意义上,信仰被认为是宗教信念的来源。全世界大约有10000个不同宗教 ,大约84%的人口附属于5个最大宗教之一,基督教、伊斯兰教、印度教、佛教或不同形式的民俗宗教。.

新!!: 宗教經典和宗教 · 查看更多 »

尚书

尚書可以指:.

新!!: 宗教經典和尚书 · 查看更多 »

巴利文大藏經

#重定向 巴利三藏.

新!!: 宗教經典和巴利文大藏經 · 查看更多 »

巴哈伊信仰

巴哈伊信仰(fa Bahá'iyyat, بهائية Bahá'iyya ;或称巴哈伊教,简称巴哈伊,旧译「大同教」),其基本教义可概括为“上帝唯一”、“宗教同源”和“人类一体”。1863年,巴哈伊信仰由巴哈欧拉创立于伊朗,并在中东地区开始传播。巴哈伊也可以指代接受巴哈伊信仰并按其准则生活的人,他们在提升和完善自身的同时也竭尽所能地促进他人及社会的福祉。巴哈伊信仰目前拥有500至700万信徒, 遍布于世界大部分国家和地区,在印度和伊朗的集中度最高。世界上人數最多的新興宗教是摩門教,但世界上分布最廣的新興宗教是巴哈伊教。 巴哈伊教创始人为巴哈欧拉,其名意為「上帝之榮耀」,由此产生教名。根据巴哈伊的教义,宗教的历史是神差遣先知对人类进行教化的进化过程。神派遣列代圣使亚伯拉罕、摩西、佛陀、琐罗亚斯德、基督、穆罕默德和巴孛,巴哈欧拉是其中最新的一位。 巴哈伊教是个新的独立宗教。巴哈伊教没有神职人员和地方教堂;现在每个大洲建有一个灵曦堂,分别位於美洲美国伊利诺州威尔米特、大洋洲澳大利亚悉尼、非洲乌干达坎帕拉、欧洲德国法兰克福、中美洲巴拿马、亚洲印度新德里、太平洋萨摩亚、南美洲智利圣地亚哥。每座庙宇都有九面,每面有一大门,代表可以从各方向加入巴哈伊信仰。庙宇中不出售纪念品、不接受馈赠,宗教经费只来源于教徒的捐赠。礼拜仪式非常简单,没有固定的地点,在灵曦堂中可朗诵任何天启宗教的经典作品。 巴哈伊教有自己的历法,每年19个月,每月19天,年末增加4天(闰年加5天)。每年公历3月21日(春分前後)为巴哈伊教曆新年,称为诺露兹节。每天从日落时开始。 由于巴哈伊教义的简单和普遍性,在世界各地发展很迅速,是一种生机勃勃的宗教。 1935年,清华大学校长曹云祥开始翻译巴哈伊教经典时,认为其社会主张与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世界大同」理想相通,故将其翻译为「大同教」,这个名字一直沿用到1990年代初期。1991年正式更名为「巴哈伊信仰」。.

新!!: 宗教經典和巴哈伊信仰 · 查看更多 »

上座部佛教

上座部佛教(थेरवाद,IAST:;स्थविरवाद ;僧伽羅文:ථෙරවාද ),佛教宗派,現今流行於斯里蘭卡、緬甸、泰國、柬埔寨、寮國等地,還有一些古印度傳承殘存在孟加拉吉大港山區、尼泊爾連同印度米佐拉姆邦、中國雲南傣族聚居區;與大乘佛教並列為現存佛教最基本的兩大派別。 因其尊奉巴利三藏,以巴利語為聖典語言,因此又稱巴利語系佛教、巴利佛教。因其由印度南傳至錫蘭與東南亞一帶,又稱南傳佛教;與北傳至中亞、東亞、藏區的北傳佛教(包括漢傳、藏傳)相對。現今上座部佛教,源自斯里蘭卡上座部分別說系赤铜鍱部傳承。.

新!!: 宗教經典和上座部佛教 · 查看更多 »

中庸

《中庸》是儒家經典的《四書》之一。原是《小戴禮記》第三十一篇,作者不詳,可能是由儒家学者在戰國寫成。宋朝學者對《中庸》非常推崇,而將其從《禮記》中抽出獨立成書,朱熹則將其與《論語》、《孟子》、《大學》合編為《四書》。 《中庸》在字面上的解釋即是“中道及常理”之意。而執中又當求「中和」,在一個人還沒有表現出喜怒哀樂時的平靜情緒為「中」,表現出情緒之後經過調整而符合常理為「和」。其主旨在于修養人性。其中關聯及學習的方式(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做人的規範如「五達道」(君臣、父子、夫婦、昆弟(兄弟)、朋友之交)和「三達德」(智、仁、勇)等。中庸所追求的修養的最高境界是「至誠」。而三字經--:「中不偏,庸不易。」 《中庸》提出,“天”賦予萬物“性”。“性”是萬物之所以存在的“理”。按“理”而生活,完成天所賦予的使命,就是“道”。《中庸》指出道對於人來說是各有不同的。區別,調整各種不同的使命,使之成爲大家都遵守的原則,被稱爲“修道”,即“教”。“性”、“道”、“教”之論指出了人被“天”賦予使命以及使命的重要性。這也是全篇的宗旨。強調「誠」的重要,誠即是《大學》中所述說的「誠意」。「誠」是人先天的本性,“明”是與“誠”相生的。由誠而達到明,再由明至於誠。「不誠無物」,至誠的人才能充分的發揮本性與感化人群,進而成為人們的最高典範。朱熹特將中庸重新編訂,分成三十三章,稱為中庸章句,大致是論述下列三重點:(1)首言道出於天,而道的本體備於己而不可離,遵此道而修是為教。(2)次言存養省察之要,重在戒慎恐懼以慎獨。(3)終言天地育養萬物,聖神功化之極的至高境界-無聲無臭。《中庸》一文中多次引用孔子的言論及《詩經》的篇章以解釋其理念。.

新!!: 宗教經典和中庸 · 查看更多 »

中國民間信仰

#重定向 中国民间信仰.

新!!: 宗教經典和中國民間信仰 · 查看更多 »

云笈七签

《雲笈七籤》,道教类书,全书122卷。北宋宋真宗天禧年间(1017-1021)张君房编。内容主要有道教的教理教义、本始源流、经法传授、秘要诀法、诸家气法、金丹、方药等,有“小道藏”之称。后被收于《正统道藏》太玄部。 道教称书箱为“雲笈”,分道书为“三洞四辅”七部(三洞: 洞真、洞玄、洞神, 四辅:太玄、太平、太清、正一),此书题名《雲笈七籤》即掇取七部精英之意。《云笈七籤》收集了北宋以前的道教的珍贵的材料,可以帮助读者把握前期道教的概况、发展脉胳和基本史实。《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其书“类例既明,指归略备,纲条科格,无不兼该。”.

新!!: 宗教經典和云笈七签 · 查看更多 »

伊斯兰教

伊斯蘭教(الإسلام, al-’islām;)--、清真教、回回--教、天方教、大食法、大食教度,是以《古蘭經》和聖訓為教導的一神教宗教,也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古蘭經》被伊斯蘭信徒(穆斯林)視為造物主安拉命天使給其使者逐字逐句的啟示,而聖訓为造物主最后的先知穆罕默德的言行錄(由同伴們轉述收集)。伊斯蘭这一名称來自《古兰经》,源自閃语字根S-L-M,意為「顺从(造物主)」;实际上穆斯林(伊斯兰教徒)的名字也來自這個字根,意為「順從者」。 穆斯林信仰獨一且無與倫比的安拉,并认为人生的唯一目的是崇拜或顺从安拉;伊斯兰教认为阿拉在人类历史长河派遣了众多先知給全人類,历代各个民族都有先知,包括易卜拉欣(亞伯拉罕)、穆薩(摩西)、爾撒(耶穌)等,先知穆罕默德是最後一位,古兰经載有他所得的訊息。伊斯蘭教的基本功修包括五功,是為「念、礼、齋、課、朝」,五功是穆斯林需要奉行的五個義務。伊斯兰教还拥有自己的一套宗教法律,该法律實際觸及生活及社會的每一個層面,由飲食、金融到戰事以及福利等各方面。 在先知穆罕默德逝世後,伊斯蘭帝國持續擴張,佔據着大片的地區,促使哈里發國的誕生,傳教活動亦刺激更多人改信伊斯蘭教。早期哈里發的宗教政策、穆斯林的經濟及商貿開拓及後來奧斯曼帝國的擴張都使伊斯蘭教從麥加向大西洋及太平洋的方向擴散,形成穆斯林世界。 絕大多數的穆斯林屬於遜尼派(75%-90%)及什叶派(10%-20%)两大派别,另外两派中均有人同时信仰伊斯兰神秘主义。伊斯蘭教是中东、中亚、东南亚主要部分及非洲的大部分的主流宗教。在法国、德国、中国西北部、俄罗斯西南部及加勒比地區都可找到龐大的穆斯林社群。穆斯林最多的國家是印度尼西亚,這裡居住著全球穆斯林總數的15%。南亞、中東及撒哈拉以南非洲的穆斯林分別佔全球總數的25%、20%及15%。皈依伊斯蘭教的穆斯林幾乎可在世界的每個角落都可找到。截至2010年,全球約有16億穆斯林,佔23.4%人口。在信徒人數上,伊斯蘭教是世界第二大宗教,被認為是世上增長得最快的宗教。.

新!!: 宗教經典和伊斯兰教 · 查看更多 »

佛教

佛教起源於古印度河流域迦毗羅衛國(现在的尼泊尔和印度邊界中間,較為靠近尼泊爾)的太子悉達多·喬答摩(古譯:瞿曇)(佛號屎嘎懶覺泥)在大約西元前6世紀對於佛弟子所開示的教導,後发展为宗教。全世界约有5億佛教徒.

新!!: 宗教經典和佛教 · 查看更多 »

信經

《信經》(英語是或Articles of Faith,源自拉丁文credo,意為「我信」)是傳統天主教的權威性基本信仰綱要。源頭可以追溯至初期大公教會的信仰準則(regula fidei),當時教會對外面臨逼迫,對內面對異端的攪擾,特別是諾斯底派。於是當時的辯道士透過「教條神學」(theologia dogmatica)發展出信仰摘要,藉之說明信仰原委並澄清信仰內容。信經就是在這種情況下發展出來的。簡單來說是教條式的信仰摘要。不過,信經主要表徵天主教信仰的道統,不是對信仰內涵的絕對定義,因此可能出現附加條款的情形。以尼西亞信經為例,原版和修訂過的信經是對特定的涉嫌有錯誤解說的異端學說做出隱含的譴責。當新的學說出現,之後被認定為異端時,這時就會有新附加的語句出現在信經裡頭,有如憲法或是一般法律條文的附加條款那樣。信經附加語句的變動顯示出神學在歷史上的發展。 在古代,大多數人承認接受的大公教會信經一共有四個,分別《使徒信經》、《尼西亞信經》、《阿塔拿修信經》和《迦克墩信經》。現代基督教稱的「三大信經」分別是《使徒信經》、《尼西亞信經》和《阿塔拿修信經》。 並不是所有的宗教有著信經的概念。對希臘、羅馬或是舊歐洲的異教徒,以及印度教、佛教徒來說,信經的存在對他們來說是無法想像的。伊斯蘭教則有清真言作為信仰告白。.

新!!: 宗教經典和信經 · 查看更多 »

心經

#重定向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新!!: 宗教經典和心經 · 查看更多 »

善書

善書,意為“勸善書---”,是流傳於中國民間以勸人為善為宗旨的書籍。 善書種類多不勝數,其神示可能來自神明託夢、顯靈等,但多由扶乩所成,出自有降神扶乩的結社,並多在善堂發行。而編纂、注解、印刷善書的人另稱「善人」。善書多由信徒捐贈和協助出版,並免費贈送。信徒相信,通過贈送善書,可以改善自身運氣,積德轉運。 善書通常與中國道教或佛教有關,具備三教合一的風格(一貫道的善書則倡五教合一)。主旨通常是宣揚輪迴轉世、因果報應與傳統儒學或宗教價值觀,以勸人為善為核心。 流傳最廣的善書是《太上感應篇》,此書在南宋時推廣開來,為後世善書典範,在傳統社會幾乎無人不曉。在清代,《太上感應篇》、《文昌帝君陰騭文》及《關聖帝君覺世真經》合稱「三聖經」。其他著名善書,有《了凡四訓》、《玉歷寶鈔》、《俞淨意公遇灶神記》等。著名的善書匯編,有清代劉山英(1733-1806)於1789年編訂的《信心應驗錄》,匯集善書百餘種。 佛教、道教、一貫道等宗教團體,都有自己印行的善書,一些新興宗教,也會印行書籍贈送。在台灣,贈送善書的風氣很興盛,許多廟宇及公開場所,都陳列善書,供免費取閱。.

新!!: 宗教經典和善書 · 查看更多 »

儒家

儒家,又稱儒學、孔孟思想、孔儒思想,是起源於中國並同時影響及流傳至其他周遭東亞地區國家的文化主流思想、哲理與宗教體系。前5世紀由孔子創立,脫胎自周朝禮樂傳統,以仁、恕、誠、孝為核心價值,著重君子的品德修養,強調仁與禮相輔相成,重視五倫與家族倫理,提倡教化和仁政,輕徭薄賦,抨擊暴政,力圖重建禮樂秩序,移風易俗,保國安民,富於入世理想與人文主義精神。 儒家尊崇孔子為聖人,以四書五經為經典,得孟子、荀子、董仲舒、韓愈、二程、朱熹、王陽明、顧炎武、朝鮮李退溪、日本山崎闇齋等等大儒加以發揚,歷久而猶新,對東亞政治文化與道德教育都有重大貢獻。20世紀中國內憂外患,國力衰弱,儒家普遍受到知識份子及一般民眾的批評和唾棄,遭受前所未有的打擊和破壞(如「打倒孔家店」、迂腐且「吃人的禮教」)。儒家失去可供託身的制度或組織,脫離於平民百姓的生活,僅獲新儒家等少數學者仍獻身和發揚。這也導致現代中國人在生活經驗中實際甚少接觸儒家價值,也很難有參與儒學的機會,使得相關教育沒有寄身之所,其價值觀也和日常生活越來越疏遠。海外華人接觸儒家,來自書本亦遠多於來自生活經驗。現代儒家趨向學術轉型,學者多著重探討儒家究竟屬於什麼形態的宗教或哲學,以及現代人怎樣才能在儒學中安身立命。學者一般推斷儒家在現代世界中勢必難以重拾昔日光輝,但其倫理思想對東亞乃至世界的文化教育經濟發展仍將有所貢獻。 主要負責推動執行教育 《漢書藝文志》記載:「儒家者流,蓋出於司徒之官,助人君順陰陽明教化者也。游文於六經之中,留意於仁義之際,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宗師仲尼,以重其言,於道最為高。」儒家初出現時聲勢微弱,起初僅是諸子百家中不甚起眼的學派,經過幾百年的發展,自百家中脫穎而出,成為中國學術思想主流和官方意識形態,逐漸滲透到專制政治的各個層面和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此段說明正可代表其發展歷程。 儒家在秦代大受迫害,自漢代起卻得到朝廷獨尊,成為官學與國教,掌握文化教育與入仕之途,奠定儒家在中國歷史文化的崇高地位。在兩晉南北朝和唐代,儒家與佛、道二家並稱三教,儒學一度失去在哲理思想領域的領導地位,繼後經宋儒重新闡釋,形成理學,發展心性之學,儒家得以重振聲勢,倫理思想滲透到中國社會各個層面,並流傳到朝鮮、日本、越南、琉球等地,大受尊崇,成為東亞一大學術思想體系,在朝鮮尤其深入民心,其流佈較在中國本土更為普及。.

新!!: 宗教經典和儒家 · 查看更多 »

儒教

*儒家.

新!!: 宗教經典和儒教 · 查看更多 »

四书五经

四书五经是四书和五经的合称,是中国儒家的经典书籍。四書又稱為四子書,是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是《詩經》、《尚書》、《礼记》、《周易》和《春秋》。 在戰國時原有「六經」的說法,為《詩》《書》《禮》《樂》《易》《春秋》,排列顺序为《庄子》的《天下》《天运》两篇的文内顺序,被出土郭店楚简所记“六经”名与顺序印证。秦始皇焚书,除《周易》作为术数之书得以幸免,其余四种皆毁。汉初,汉儒凭记忆与民间幸存之书恢复内容,汉武帝接续文景时已定官学的三种,将其全部定为官学,设立“五经博士”,五经之名正式确定。汉代整理的“五经”,如果按《汉书·艺文志》“六艺略”排列,六种为《易》、《书》、《诗》、《禮》、《樂》、《春秋》,以及《论语》、《孝经》、《小学》(汉代习称“五”,一般不包含“《乐》”)。六經中的《樂經》很早就亡佚了,《樂經》在汉代是否存在至今有争议,《漢書·藝文志》中無此書的記載。.

新!!: 宗教經典和四书五经 · 查看更多 »

犹太教

犹太教(יהדות ),中文曾俗稱挑筋教或一赐乐业教,是在公元前西亞地區的遊牧民族希伯來人中产生的,是猶太人的信仰、價值觀和生活方式。犹太教是一神論的宗教,其主要經典是包括妥拉(摩西五經)在內的塔納赫(即希伯來聖經,基督教稱為舊約聖經),以及包括口傳律法(密西拿)、口傳律法註釋(革馬拉)以及聖經註釋(米德拉什)在內的塔木德,對信奉犹太教的犹太人而言,犹太教是和以色列人立約的關係。 犹太人是一種See, for example, Deborah Dash Moore, American Jewish Identity Politics,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2008, p. 303; Ewa Morawska, Insecure Prosperity: Small-Town Jews in Industrial America, 1890-1940,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9.

新!!: 宗教經典和犹太教 · 查看更多 »

玉歷寶鈔

《玉--寶鈔》,又作玉--寶鈔,为宋朝淡痴道人所著,最流行的版本是清朝时据宋本增广,是在清朝廣為流傳的著名民間宗教善書,對中國民間的地獄、因果報應觀念影響頗大。有人怀疑该书为伪托,但经清朝人李宗敏考证,淡痴道人为辽国人,该书成与辽圣宗太平十年庚午(1030年),宋神宗熙宁元年戊申(1068年)由淡痴道人传给弟子勿迷道人并在宋哲宗绍圣五年(1098年)刊行。.

新!!: 宗教經典和玉歷寶鈔 · 查看更多 »

琐罗亚斯德教

瑣羅亞斯德教(波斯文:زرتشتی‌گری),伊斯兰教诞生之前中东和西亚最具影响力的宗教,古代波斯帝国的国教。因信徒在火前祷告而又得名为拜火教,在中国称为「--教」或「白頭教」。 琐罗亚斯德教的思想屬西方理論定義下的二元论,有學者認為它對犹太教以及后来的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影响深远。琐罗亚斯德教的神“密特拉”也进入到罗马帝国以及印度的佛教的宗教之中,现今西方圣诞节即为密特拉节。目前此教在伊朗偏僻山区和印度孟买一带的帕西人(又譯作巴斯人)中仍有很大的影响力。 此教的创始人是琐罗亚斯德,出身于米底王国的一个贵族骑士家庭,20岁时弃家隐居,30岁时聲稱受到神的启示,破斥当时的多神教,宣说拜火教,但受到当时的多神教祭司的迫害。直到42岁时,阿契美尼德帝國的宰相娶他女儿为妻,将他引见国王,琐罗亚斯德教才在波斯迅速传播,77岁时他在一次战争中,在神庙中被杀身亡。另有說法琐罗亚斯德的生存年代要更早,瑣羅亞斯德教也非他首创,有源自更遠古的繼承。.

新!!: 宗教經典和琐罗亚斯德教 · 查看更多 »

神道

道是日本的原生傳統宗教,為日本人(大和民族)的,奠基於日本自古以來的民間信仰與自然崇拜,屬於泛靈多神信仰。其特色是將世間萬物中令人敬畏及崇拜的均視為神,從山、海之類的自然界物體或現象、祖靈、傳統神話中的的神祇與英雄、乃至各種幽靈等皆是,數量之多可以「八百萬神」來形容。與其他民間信仰相似,神道沒有統一的信仰組織,旗下分為數個流派。.

新!!: 宗教經典和神道 · 查看更多 »

神话

在民俗学上,神话是指关于人类和世界变迁的神圣故事。Dundes, Introduction, p. 1在广义上,“神话”可以指任何古老传说, 藉由故事的形式來表達民族的意识形态。 神话来源于原始社会时期,人类通过推理和想象对自然现象作出解释。但是由于这时的知識水準非常低下,因此经常笼罩着一层神秘的色彩。 神话是人们借助于幻想企图征服自然的表现。神话中神的形象大多具有超人的力量,是原始人类的认识和愿望的理想化。 许多民族的原始社会的历史,都是从神话故事开头的。神话中的人物大多来自原始人类的自身形象。狩猎比较发达的部落,所创造的神话人物大多与狩猎有关;农耕发达的部落所创造的神话人物多与农业有关。神话中的英雄也以刀斧、弓箭为武器。从神话中,可以看到先民的一些事迹。 不论是世界文明发生最早地区的原始社会民族,还是当今世界上还处在原始社会的民族,他们流传的许多神话故事都大同小异。 神话也是文学的先河,是人类最早的幻想性口头散文作品。例如《庄子·應帝王》中说:“泰氏,其卧徐徐,具觉于于,一以己为马,一以己为牛。” 神话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和区域性,不同的文明或者民族都有自己所理解的神话含义。.

新!!: 宗教經典和神话 · 查看更多 »

米德拉什

《米德拉什》(或译作《米德拉西》、《密德拉西》,英语:Midrash),是猶太教對律法和倫理進行通俗闡述的宗教文献,為猶太法師知識的研究與猶太聖經的詮釋。《米德拉什》是希伯來文מדרש的音譯,意思是解釋、闡釋,即《聖經註釋》。雛形在公元2世紀時已出現,全部在公元6至10世紀成書。猶太拉比們通過《米德拉什》將不同的觀念引入猶太教,聲稱乃揭示早已存在經卷內的觀念。 全書按《塔納赫》的卷序編排而講解,稱呼是在每書卷加上「米德拉什」,例如《出埃及記》的解釋,稱呼為“出埃及記米德拉什”。《米德拉什》的內容分為兩部分:《哈拉哈》(Halachah)和《哈加達》(Haggadah),但兩者的主題思想並不是嚴格劃一。 《哈拉哈》意為規則,是猶太教口傳法規的文獻,為闡釋經文的律法、教義、禮儀與行為規範,說明其生活應用。《哈加達》則意為宣講,是闡述經文的寓意、歷史傳奇和含義等,並對逾越節的儀式和祈禱進行指導。約在公元2世紀,《哈加達》的內容已見雛形,而最早的單行本則出現於8世紀。.

新!!: 宗教經典和米德拉什 · 查看更多 »

維摩詰所說經

《維摩詰所說經》(विमलकीर्ति निर्देश सूत्र・・༄༅འཕགས་པ་དྲི་མ་མེད་པར་གྲགས་པས་བསྟན་པ་ཞེས་བྱ་བ་མདོ།།།・維摩経 ゆいまきょう/ヴィマラキールティ・ニルデーシャ・スートラ)。漢文大藏經中曾翻譯七遍,而目前僅剩三種版本:三國時代之支謙譯本/魏晉南北朝時之鳩摩羅什譯本/初唐朝時之三藏法師譯本。目前流通的版本中,由'''鳩摩羅什'''所翻譯的版本為《維摩詰所說經》最為通行,而有玄奘的版本則名為《不可思議解脫經》或《淨名經》,是初期大乘佛教經典於吐蕃僧諍記於吐蕃王朝的三耶寺中支那的大乘和尚和天竺的寂護論師和其弟子蓮花戒論師的激變過程,共歷時二年。本部經典的發生地點為今日的藏區,也就是吐蕃王朝的第一間中印風格的佛教寺院,更可以追溯到阿含經中的周利槃陀伽在大乘佛法傳至東方藥師琉璃佛國的中華疆域之具體菩薩相。 本经典的梵文转写本於西元2001年於布达拉宫中发现,被判定为12世纪左右的事情,由聖嚴法師的母校大正大學的團隊發現。 在中國的甘肅省的敦煌石窟中,有許多維摩詰的變經圖畫,而以前在吐蕃統治敦煌時期時僧人也以演繹的方式來吸引觀眾,可以說是佛法世俗與大眾化的開端和鼻祖。本經也是少數在法會時不使用,但反而以文學作品流傳於世的佛教文學經典,胡適將它說是「最美的佛典文學」。 『維摩』代表「無垢」,為鳩摩羅什的音譯,而後玄奘所翻譯的『無垢』則為「維摩」意譯。羅什所翻經名中之『詰』字在梵文為 “Nirdésa",意在「解說」和「宣說」,英文應可翻譯為 "EXPOUND",而玄奘則就用『說』字來翻譯。就三種版本中,只有羅什將佛經的主角歸於維摩詰本身,而支謙和玄奘還是將佛經的主角放在佛陀身上。.

新!!: 宗教經典和維摩詰所說經 · 查看更多 »

瑜伽師地論

《瑜伽師地論》(梵語:),舊名《十七地論》,簡稱《瑜伽論》,是佛教瑜伽行唯識學派的根本大論,也是大乘佛教瑜伽行者修行所依循的根本論典。.

新!!: 宗教經典和瑜伽師地論 · 查看更多 »

聖經

《聖經》(ביבליה;Βίβλος;Biblia; Bible,原意「書」)是猶太教與基督宗教(包括新教、天主教、東正教)的經典。猶太教的圣经是《塔納赫》(被基督宗教称为旧约)。基督宗教的圣经是舊約與新約。.

新!!: 宗教經典和聖經 · 查看更多 »

聖訓

聖訓(al-ḥadīth或aḥadīth(複數)),意為“敘述”,是伊斯蘭教先知穆罕默德的言行錄,由後人所編。圣训形成于8至9世纪,其主要内容是先知对教义、律例、制度、礼仪及日常生活各种问题的意见主张。也包括他的行为准则和道德风范。圣门弟子谈论宗教、经训和实践教理等的言行,凡经他认可和赞许的也被列为圣训的范围,但有的属于伪托。伊斯蘭傳統的教法學派皆認為聖訓是用來落實遜奈(或譯聖行,即穆罕默德的言行)的重要工具。圣训是伊斯兰教的重要文化遗产之一。.

新!!: 宗教經典和聖訓 · 查看更多 »

道德經

#重定向 老子 (書).

新!!: 宗教經典和道德經 · 查看更多 »

道藏

《道藏》(拼音:Dàozàng)是一部汇集收藏大量道教经典及相关书籍的大丛书,它按照一定的编纂意图、收集范围和组织结构,将许多道教经典(包括周秦以下道家子书)编排起来。在当代,习惯上,《道藏》是明朝明英宗正统十年出版的《正统道藏》和明神宗万历十五年出版的《万历续道藏》合印本的简称。 《道藏》所收典籍广泛,既有道教经典论著、科仪方术、仙传道史,也有医药养生、天文史地、诸子百家书籍,还有不少有关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著作,是研究道教的经典依据,也是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珍贵资料。现存最早的《道藏》是明朝的《正统道藏》版本,一部原来收藏在北京的白云观,现在由中国国家图书馆收藏;另一部現存日本宫内厅书陵部。.

新!!: 宗教經典和道藏 · 查看更多 »

道教

道教是中国的本土宗教,最早可以上溯到原始社会时期中国人的祭天、祭祖等崇拜活动,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产生了方仙道,與道家、陰陽家的「五行」「陰陽」和等思想合併形成黃帝學派,在漢朝時融合老子的學說形成黃老道,後逐漸演變成現在的道教。 道教是一個崇拜諸多神明的多神教原生的宗教形式,主要宗旨是追求長生不死、得道成仙、濟世救人。在古中國傳統文化中佔有重要地位,在現代世界的也積極發展。道家雖然從戰國時代即為諸子百家之一,道教把原為「以『道德』为核心概念」的哲學家神化了。直到漢朝中後期才有教團產生。张陵在益州(今四川省)的鹤鸣山修道,创立了天師道,信奉老子為太上老君,建立二十四治作为传教区域。至南北朝时道教宗教形式逐渐完善唐大潮,《中國道教簡史》,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年,ISBN 7-80123-229-1。唐代尊封老子,說老子(太上老君)是唐室先祖。 道教以“道”为最高信仰,认为“道”是化生中原万物的本原。在中华传统文化中,道教(包括道家、術士等)被认为是与儒学和佛教一起的一种占据着主导地位的理论学说和尋求有關实践練成神仙的方法。 现在學術界所说的道教,是指在中国古代宗教信仰的基础上,承袭了方仙道、黄老道和民间天神信仰等大部分宗教观念和修持方法,逐步形成的以“道”作为最高信仰。主要是奉太上老君为教主,並以老子的《道德经》等为修仙、修真境界主要经典,追求修炼成为神仙的一种中國的宗教,道教成仙或成神的主要方法大致可以歸納為五種,服食仙藥,外丹等,煉氣與導引,內丹修煉,並藉由道教科儀與本身法術修為等儀式來功德成仙,常見後來的神仙多為內丹修煉和功德成神者與道術的修練者。.

新!!: 宗教經典和道教 · 查看更多 »

華嚴經

《华严经》,全名《大方广佛华严经》(mahā-vaipulya-buddhâvataṃsaka-sūtra),是大乘佛教修学最重要的经典之一,被大乘诸宗奉為「諸經之王」、「諸經中寶」。據稱是释迦牟尼佛成道后,在禪定中为文殊菩萨、普贤菩萨等上乘菩萨解釋無盡法界時所宣講,被認為是佛教最完整世界觀的介紹。.

新!!: 宗教經典和華嚴經 · 查看更多 »

西昇經

《西昇經》,道教经典,全称《老子西升经》,作者不详,其著作年代亦不可定,晋朝葛洪《神仙传》中提到此经,故推测该经约成书於晉朝之前。一说为关尹子据老子所述而著。内容主要是阐发《道德经》要义,并继承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为楼观道所重。《正统道藏》洞神部玉诀类收宋朝陈景元《西升经集注》六卷,洞神部本文类收宋徽宗御注《西升经》三卷;经文均为三十九章,但文字不完全相同。.

新!!: 宗教經典和西昇經 · 查看更多 »

高上玉皇本行集經

上玉皇本行集經,簡稱《玉皇經》。撰人不詳,成書於唐代或宋代,收入《正統道藏》洞真部本文類,為元始天尊演說玉皇修道證仙故事,以及奉持玉皇經咒的功德果報。 本書自宋元以來廣為流行,為道士舉行齋醮和道門功課之必誦經文。此經為玉皇根本經典,不但道士常誦此經作為功課,其它有關玉皇的朝、懺、燈儀等也以此為依據,對道教和民間信仰都有很大的影響。.

新!!: 宗教經典和高上玉皇本行集經 · 查看更多 »

论语

《論語》是一本以記錄春秋時期思想家孔子言行為主的言論匯編,在古書中又別以論、語、傳、記等字單稱,為儒家重要經典之一,在四庫全書中為經部。“論”通行的读音为“ㄌㄨㄣˊ(lún)”,為論纂、編纂的意思,「語」為談說的意思,如《國語》之類,合起來指言论的汇编。東漢班固的《漢書·藝文志》稱:「《論語》者,孔子應答弟子、時人,及弟子相與言而接聞於夫子之語也。當時弟子各有所記,夫子既卒,門人相與輯而論纂,故謂之《論語》。」 《論語》涉及多方面內容,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後,它被尊为“五经之輨轄,六艺之喉衿”,是研究孔子及儒家思想尤其是先秦儒家思想的一手資料。南宋時朱熹將《大學》、《論語》、《孟子》、《中庸》合為「四書」,使之在儒家經典中的地位日益提高。元代延佑年间,科举开始以“四书”开科取士。此后一直到清朝末年推行洋务运动,废除科举之前,《论语》一直是学子士人推施奉行的金科玉律。.

新!!: 宗教經典和论语 · 查看更多 »

诗经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溯自西元前11到前6世纪,原本叫《诗》,共有诗歌305首(除此之外还有6篇有题目无内容,即有目无辞,称为笙诗六篇,题目分别是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和由仪),又称《诗三百》。从汉朝起儒家将其奉为经典,遂也称之谓《诗经》,而正式使用《诗经》一名,应该起于南宋初年。早期诗经版本众多,其中最为著名也是流传至今的,是汉朝毛亨、毛苌注释的《诗经》,因此该版本又称为《毛诗》。《诗经》中的诗的作者,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其所涉及的地域,主要是黄河流域,西起山西和甘肃东部,北到河北省西南,东至山东,向南也远及江汉流域。.

新!!: 宗教經典和诗经 · 查看更多 »

黄庭经

庭經指《太上黄庭内景玉經》和《太上黄庭外景玉經》,約出於魏晉之際,收入《正統道藏》洞玄部本文類,大旨在於服氣以養精神。主張固守精神,則身形可以長存。《内景經》乃道教上清一脈修習要典,據傳為上清仙真降授於南嶽魏華存,後來成為宋元内丹家修炼内丹的重要典籍。有學者認為《外景經》則與早期天師道關係密切,較內景早出,而為內景經的源流,也有相反意見主張內景經較為早出。 黃庭外、内二經,《外景經》一百九十六句,分為上中下三經或二十四章,《内景經》四百三十七句,分爲三十六章,均是規整的七言韻語,各版本異文甚多,句之多少、有無及次序先後,各有不同。 是書以韻語描述人體五官、五臟、六腑以及全身八景諸神二十四真形象與作用,旨在存神內觀,固精練氣,填滿黃庭,久而行之,則五臟生華、色返孩童,最後臻至長生久視之境。.

新!!: 宗教經典和黄庭经 · 查看更多 »

阿含經

阿含(梵文和巴利文:),又譯作阿鋡、阿含暮、阿笈摩,為部派佛教依循的根本經典,構成了部派佛教時期的經藏,在巴利三藏中稱為《尼柯耶》()。 漢譯四部《阿含經》是在公元四至五世紀時由天竺或西域來華的僧人誦出翻譯而來,和皆出自於銅鍱部的巴利經藏有所不同,而是來自於說一切有部、法藏部、大眾部等各種不同的佛教部派。此外,還有部份的阿含經保存在藏文大藏經以及殘留的梵語、犍陀羅語文獻當中。 漢譯阿含經與南傳巴利語記載的《尼柯耶》有對應關係。現代原始佛教研究者重建佛陀本初教義亦以阿含經為基礎之一。其內容多為當時佛與弟子、王公及外教人士等的言談,為最接近佛陀時代的記錄。.

新!!: 宗教經典和阿含經 · 查看更多 »

锡克教

锡克教(旁遮普语:ਸਿੱਖੀ ,意解「信徒」;英语:Sikhism)是一種萬有在神論的印度宗教,以《古魯·格蘭特·薩希卜》為經典。錫克教在15世紀末發源自旁遮普地區,是現存其中一個最年輕的宗教,目前在全世界有2500萬教徒,大部分居住在印度旁遮普邦。.

新!!: 宗教經典和锡克教 · 查看更多 »

金剛經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又譯《佛說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vájra-cchedikā-prajñā-pāramitā-sūtra),简称《金剛經》,是大乘佛教般若部重要經典之一。南北朝時代的開善智藏,持誦該經,多有靈驗感應,加之以禪宗後來大力弘揚,使得金剛經成為出家及在家佛教徒最多人日常早晚課誦的佛經。 早期天台宗和華嚴宗皆視金剛經為不了義的經典,唐朝以後的僧人,則多將該經視為闡揚佛性密意的經典,民間則極尊此經,認為讀通之後可以成就佛果,就是單純念誦時也能感召八大金剛護法。明朝末年的祕密宗教大力推崇金剛經,將「空」等同於「道」,視之為能源出萬物的「真空家鄉」。 20世纪初出土于敦煌的《金刚经》,为唐代咸通(868年)年間印刷,世界最早的印刷品之一,藏于大英图书馆。.

新!!: 宗教經典和金剛經 · 查看更多 »

耶穌基督後期聖徒教會

耶穌基督後期聖徒教會或大部分的人較熟悉的摩门教会(Latter Day Saint movement或Mormon Church 是一个信奉耶穌基督的教会,总部位于美国犹他州盐湖城,分支遍及世界。教会成員相信该教会复原了耶稣最初建立的教会。据该教会统计,该教会拥有70000所修道院, Mormon Newsroom, April 1, 2017.

新!!: 宗教經典和耶穌基督後期聖徒教會 · 查看更多 »

東巴教

东巴教起源于原始巫教,同時具有原始巫教和宗教的特徵,創立者為東巴什羅。經文講師被視為東巴什羅的傳人,因而称作东巴,故名东巴教。东巴教為中國西南地區的纳西族所普遍信奉。 东巴教属原始多神教,主要有祖先崇拜、鬼神崇拜、自然崇拜。宗教活動形式有祭天、丧葬仪式、驱鬼、禳灾、卜封等。 《东巴经》是东巴教的主要經書。 Category:中国傳統宗教 Category:各種宗教宗派及運動.

新!!: 宗教經典和東巴教 · 查看更多 »

楞嚴經

《楞嚴經》(Śūraṃgama-sūtra),全名《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又名《中印度那爛陀大道場經》,简称《大佛頂首楞嚴經》、《大佛頂經》、《首楞嚴經》,大乘佛教經典。據傳說,由般剌密諦在唐朝時傳至中國,經懷迪證義,房融筆受,譯成漢文。印順法師認為它與《圓覺經》、《大乘起信論》屬於晚期如來藏真常唯心--的作品。 在明朝與清朝後,《楞嚴經》長期被漢傳佛教人士高度推崇,曾有:「自從一讀楞嚴後,不看人間糟粕書!」的詩句。《楞嚴經》梵文原本未傳世,從面世開始,因未被列入正式譯經目錄,對於它的真偽,就有了經久不息的爭議,佛教學者認為它是在唐代的中國所寫作,再偽託為印度傳入的作品。.

新!!: 宗教經典和楞嚴經 · 查看更多 »

楞伽經

楞伽經(Lankāvatāra-sūtra),漢譯為《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入楞伽經》、《大乘入楞伽經》。是大乘佛法中综合了‘虚妄唯识系’及‘真常唯心系’之重要经典,亦即说明唯心、如来藏及阿赖耶识之教义。屬於如來藏學派,與《解深密經》同為論述唯識思想的重要經典。 《楞伽经》是禅宗的重要经典,也是法相宗(唯识宗)所依据的根本经典之一,在中国佛教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本经的主要内容,是佛开示的五法、三自性、八识和二种无我。五法是指名、相、妄想、正智、如如;三自性是缘起自性、妄想自性和成自性;八识是眼耳鼻舌身意六识,加上末那识和阿赖耶识;二种无我是人无我和法无我。这就是楞伽法门的主要内容。.

新!!: 宗教經典和楞伽經 · 查看更多 »

汉传佛教

漢傳佛教,指以漢字記載經典或漢字文化圈的佛教,與南傳佛教、藏傳佛教形成世界上現存的三大佛教傳統。漢傳佛教主要流傳於中國大陸、朝鮮半島、台灣、日本與越南等地。 印度的聲聞佛教與大乘佛教經西域傳入中原地区,再經由中國傳播至朝鮮半島、日本與越南等地,形成以漢譯經典為本的汉传佛教。漢傳佛教以大乘佛教為主流,是形塑大乘佛教面貌的主要力量之一;自唐密在汉地消亡后,漢傳佛教的宗派以顯宗為多,與藏傳佛教之顯密並重不同。漢傳佛教和其他各系佛教最大的差別主要是口稱南無阿彌陀佛、素食、戒疤,南傳佛教不認同「南無阿彌陀佛」之用語,素食和戒疤也是漢傳佛教獨有,並非印度佛教的戒律。.

新!!: 宗教經典和汉传佛教 · 查看更多 »

法句經

法句經(Dharmapada;印度俗語、-pi धम्मपद ),又譯為曇鉢經、曇鉢偈,為佛教重要典籍;是佛陀所說偈頌的合集,也是傳播廣泛,相當知名的佛教經典。根據傳統說法,這些是佛陀在不同場合中所說的偈頌,其內容涉及有關佛教戒律和修行的清淨生活,為教導佛法戒、定、慧的言說,後來再經由佛教僧侶編定而成。 上座部佛教巴利三藏的《小部》保有 Dhammapada 的早期版本,計有26品423頌,由了參法師在1953年時譯成中文。漢文大藏經則收有從說一切有部譬喻師所編輯的33品梵語 Dharmapada 譯出的《法集要頌經》,以及支謙等人所譯,混編巴利語系和梵語系等不同版本的《法句經》,計有39品758頌。另外,還有穿插故事的《法句譬喻經》以及《出曜經》。.

新!!: 宗教經典和法句經 · 查看更多 »

淨土五經一論

淨土宗修行原先按照的經典為三經一論: 淨土三經即為三部《彌陀經》的合稱:.

新!!: 宗教經典和淨土五經一論 · 查看更多 »

清淨道論

清淨道論(巴利文:Visuddhimagga),共三卷,五世紀錫蘭僧人覺音(梵 Buddhaghosa)所著,為上座分別說部赤銅鍱系大寺派之重要論著,在南傳佛教有崇高之地位,有「修行者的百科全書」之譽。地位等同於說一切有部的《大毗婆沙論》。 本書對修行的前期準備工作、修習技巧、及每個階段都有明確的闡釋(見七清淨、十六觀智),對修行者來說,可說是很實用的「地圖」。這本書的體裁與無畏山派的《解脫道論》相近,但對它的見解多所評破。.

新!!: 宗教經典和清淨道論 · 查看更多 »

春秋

春秋可以指:.

新!!: 宗教經典和春秋 · 查看更多 »

易经

《易经》是中国漢族最古老的文獻之一,並被儒家尊為「五經」之始;一般说上古三大奇书包括《黄帝內经》、《易经》、《山海经》,但它们成书都较晚。《易经》以一套符号系统來描述状态的简易、变易、不易,表現了中国古典文化的哲学和宇宙观。它的中心思想,是以阴阳的交替变化描述世间万物。《易经》最初用於占卜和預報天氣,但它的影响遍及中国的哲学、宗教、医学、天文、算术、文学、音乐、艺术、军事和武术等各方面,是一部無所不包的巨著。自从17世纪开始,《易经》也被介绍到西方。在四庫全書中為經部,十三經中未經秦始皇焚書之害,它是最早哲學書。自從十七世紀開始,《易經》也被介绍到西方。 《易》原有三種版本:《连山》、《归藏》和《周易》,《连山》和《归藏》已经失传,一般所称《易經》即源於《周易》发展而來。 《易經》包括狭义的《周易》與《易传》。《周易》相传是依循周文王主編《易》的著述而來,成書大約在西周時期。由於隨時代演變,《周易》文字含義到了春秋戰國時代已經不便讀懂,因此孔子撰寫了「十翼」,後世又稱為《易传》並列入《易經》。.

新!!: 宗教經典和易经 · 查看更多 »

新約聖經

《新約聖經》(Ἡ Καινὴ Διαθήκη;New Testament)是基督教所认为的“《聖經》全書”裡继《旧约圣经》之后的其余部分的常用稱呼。.

新!!: 宗教經典和新約聖經 · 查看更多 »

新纪元运动

新時代運動(New Age Movement),是一種去中心化的社會現象,起源於1970至80年西方的社會與宗教運動。新紀元運動所涉及的層面極廣,涵蓋了神秘學、替代療法,並吸收世界各個宗教的元素以及環境保護主義。它對於培養精神層面的事物採取了較為折衷且個人化的途徑,排拒主流的觀念。另外,自我心靈(self-spirituality)、新心靈(New spirituality)以及身-心-靈(Mind-body-spirit)等詞彙指的都是新紀元思想 J Gordon Melton, Director Institute for the Study of American Religion.

新!!: 宗教經典和新纪元运动 · 查看更多 »

文昌帝君陰騭文

#重定向 文昌帝君#.E6.96.87.E6.98.8C.E5.B8.9D.E5.90.9B.E9.99.B0.E9.A8.AD.E6.96.87.

新!!: 宗教經典和文昌帝君陰騭文 · 查看更多 »

日本書紀

《日本書紀》是日本留傳至今最早之正史,六國史之首,原名《日本紀》,-舍-人親王等人所撰,於西元681年至720年(養老4年)完成。記述神代乃至持統天皇時代的歷史。全三十卷,一和二卷讲神代,三到三十卷从神武天皇讲到持統天皇,採用漢文編年體寫成。系譜一卷,如今已亡佚。.

新!!: 宗教經典和日本書紀 · 查看更多 »

旧约圣经

《舊約聖經》是基督教對《聖經》全書的前一部分的常用稱呼。舊約聖經原是猶太教主要經籍《塔納赫》。《圣经》本身显示《旧约》从摩西带领以色列人出埃及时开始撰写,直到耶稣降生前大约500年完成,前后经历大约1000年左右。有学者认为是由巴比伦之囚时期开始直到公元前一世纪,在此段约240年的时间写成,后来被基督宗教全盘收納為《聖經全書》的前部分。 伊斯兰教的《古兰经》很多内容也相同。不同的基督宗教所承認的《舊約聖經》略有不同,天主教版本承認46--;東正教版本承認50--;基督新教版本則為39--。 《舊約聖經》通常被分类为摩西五經(又稱律法书)、历史书、诗歌智慧書和先知书四部分。舊約聖經全在耶稣诞生之前已寫成及被輯錄成書,在基督教的教義看来與耶稣诞生后成書的《新约圣经》相承。.

新!!: 宗教經典和旧约圣经 · 查看更多 »

早晚功課經

早晚功課經,為道士每日早晚兩次上殿念誦的經文寶誥,大約在明代中晚期成型,至明末清初,宮觀道士才普遍以早晚功課作為一種修持形式。明代正續《道藏》沒有早晚功課經,清代全真道(一說天仙派)編纂的《道藏輯要》才收有《清微宏範道門功課》和《太上玄門功課經》。 由於道觀所屬宗派不同,加上所在地區的差別、時代的變遷,各地《功課經》所收的經文寶誥可能略有出入。.

新!!: 宗教經典和早晚功課經 · 查看更多 »

摩爾門經

《摩爾門經》(英語:The Book of Mormon)耶穌基督後期聖徒教會的四部標準經文之一。接受啟示翻譯此書的約瑟.斯密稱之為「全世界最正確的一本書」,並見證摩爾門經是「我們宗教的拱心石」,摩爾門經在1830年3月26日首次公開發行,僅僅11天後,耶穌基督後期聖徒教會就在1830年4月6日成立了。 自2007年起,新的中文官方譯名由原本的《摩門經》改為《摩爾門經》。 根據其教會創始人约瑟·斯密(Joseph Smith Jr.)的自傳:1820年,在他十四歲的那年,他因家鄉有宗教的騷動,有許多的教會,不同的牧師講的不一樣,甚至在街上吵起來。他去不同的教會遊走,想知道那一個教會才是真實的。他自己讀到《聖經》的雅各書一章五節 (雅一5:你們中間若有缺少智慧的,應當求那厚賜與眾人、也不斥責人的神,主就必賜給他),解答了他的困惑而令他覺得要到家附近的樹林中向神禱告,求問到底那個教會才是神真實的教會。隨後他宣称天父與耶穌向他顯現,并告訴他當時沒有一個教會是神真實的教會。之后,他又宣称天使摩羅乃于1823年9月21日半夜向他揭露摩爾門經原稿(封印在地底的金頁片)的現藏位置。他得到原稿後在上帝的幫助下把其上的文字——所謂改良埃及文翻譯成英文,並宣稱這是上帝繼舊約新約後另一部為基督作證的約書。藉著隨後的啟示,约瑟·斯密以耶穌基督的名宣稱復興了神真實的教會。 约瑟·斯密是後期聖徒運動的創始人,他於1830年3月於美國紐約州 Palmyra (拋邁拉)出版《摩爾門經》,相信《摩爾門經》與否成為了耶穌基督後期聖徒教會之信仰和傳統基督教信仰各宗派的分界線。相信《摩爾門經》的通常被外界稱為摩門教徒或後期聖徒,但相信該信仰者彼此互稱成員(member)或弟兄/姊妹,也自稱是基督徒。此書堅稱它紀錄了三個古代美洲的文明,並且其中之一的拉曼人被認為是「今日美洲的印地安人的主要先祖」。最早的文明是西元約2000年前在巴別塔時期來到美洲,稱做雅列人。(摩爾門經以帖書)此書宣稱它的目的是要透過早先約公元前625-575年間從古代以色列來到西半球的先知的寫作來見證耶穌是基督,是救世主,祂已復活。它宣稱它是由先知/歷史家 Mormon (摩爾門),和他的兒子 Moroni (摩羅乃)在第5世紀的時候為了讓「猶太人和外邦人能夠相信耶穌是基督,是永生之神的兒子」而寫的。约瑟·斯密據傳是由神聖的烏陵和土明的幫助下由金頁片中翻譯這些紀錄,後來金頁片由天使摩羅乃收回。 後期聖徒們相信《摩爾門經》和翻譯正確的《聖經》(英文是James King version,中文暫用和合本)都是天父的話語,後期聖徒教會們也都將《摩爾門經》列為教會正典。今日後期聖徒運動中最大的宗派是耶穌基督後期聖徒教會,他們接受翻譯正確的《聖經》、《摩爾門經》、《無價珍珠》和《教義和聖約》。在1982年耶穌基督後期聖徒教會加入了副標題「耶穌基督之另一部約書」幫助並強調了《摩爾門經》的目的。.

新!!: 宗教經典和摩爾門經 · 查看更多 »

悟真篇

《悟真篇》是北宋道士张伯端在熙宁八年(1075年)所作的一部论述内丹修炼的著作,是道教内丹丹法的主要经典之一,其丹经地位与魏伯阳的《周易参同契》相仿。全书由诗词歌曲等体裁写成。 《四库全书总目》称:“是书专明金丹之要,与魏伯阳参同契,道家并推为正宗。”《悟真篇》一书在《宋史·艺文志》、宋马端临《文献通考》、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明《道藏》及清《古今图书集成》中皆有著录。其传世本很多,作注者不乏其人。 全书以诗词形式论述内丹修炼,包括七言四韵16首,绝句64首,五言1首,续添西江月12首。总结了北宋以来的内单方术,继承了钟离权、吕洞宾的性命双修学说,并且对陈抟《无极图》中“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等思想作了进一步发挥。 16首七言律诗为总论,指出修炼内丹才是得道成仙的唯一途径,各种旁门小术难以得道成仙。并且指出了内丹修炼需要注意的一些地方。 64首绝句详细讲述了内丹修炼的过程和方法,指明了需先立鼎器、再捡药物,后明火候。 1首五言说明功法的全过程。12首西江月多重复前面诗词的论述。 卷末还附有《歌颂诗曲杂言》32首,用禅宗修炼来辅助说明内丹修炼。.

新!!: 宗教經典和悟真篇 · 查看更多 »

教义问答

教义问答(Catechism,源自κατηχέω),又譯為教理問答,古譯為探題,是教义(Doctrine)的概要与阐释,传统上用于基督宗教的宗教教育,从新约时代一直到现在。教理问答为带有答案的问答形式的教义手册,采用的问答形式已在非宗教或世俗领域使用。 教義問答的传道员,是从事这样宗教教育的人员,通常是接受口授教义培训的世俗教理老师,並非神父。.

新!!: 宗教經典和教义问答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宗教典籍宗教經書宗教经典宗教聖書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