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在努力恢复Google Play商店上的Unionpedia应用程序
传出传入
🌟我们简化了设计以优化导航!
Instagram Facebook X LinkedIn

宇宙号运载火箭

指数 宇宙号运载火箭

宇宙号运载火箭(Ко́смос)苏联研制的几种非常不同的运载火箭的统称。 被称为“宇宙号”的火箭包括以下几种,请分别参见其主题条目:.

目录

  1. 16 关系: 宇宙-1运载火箭宇宙-2运载火箭宇宙-3运载火箭宇宙-3M宇宙-3MU中程弹道导弹二氟二氯甲烷弹道导弹俄罗斯米哈伊尔·库兹米奇·杨格尔美国国会美国国防部运载火箭苏联R-14R-14U

  2. 火箭系列
  3. 蘇聯運載火箭

宇宙-1运载火箭

宇宙-1运载火箭(俄语:Ко́смос-1)苏联在R-14中程弹道导弹(北约代号SS-5“短剑”)基础上研制的轻型运载火箭。美国国防部对这种火箭的代号是“SL-8”,美国国会的谢尔顿命名法(用于识别火箭的衍生型号)则称其为“C-1”。它与宇宙-3火箭有亲缘关系,后者是在R-14导弹的增程型R-14U基础上研制的;但它与宇宙-2火箭则没有关系,后者是在R-12导弹(北约代号SS-4“凉鞋”)基础上研制的。 R-14导弹的设计单位是著名火箭专家扬格利领导的OKB-586(第586特种设计局,即后来的乌克兰南方设计局)。该局也是R-12和宇宙-2的设计者。他们以65S3为开发代号开始了将R-14改进为运载火箭的研究(R-14的生产代号是8K65,而预定使用的上面级的代号是S3)。1961年4月,OKB-586完成了这种两级运载火箭的初步设计。新火箭利用R-14导弹作为第一级,代号为“S3”的上面级则需要从头开始研制。阿列克谢·米哈伊洛维奇·伊萨耶夫(飞毛腿导弹发动机的设计者)提供了第二级所需的发动机11D49。另外,为了适合于航天发射,调整了第一级的氧化剂箱结构。 1961年10月末苏联政府正式批准研制65S3火箭,作为“流星”号和“箭” 号卫星的发射工具。1962年,OKB-586将已接近于完成的研究工作转交给了位于东西伯利亚的OKB-10(由列舍特涅夫领导)。火箭的首次试射在拜科努尔的NIIP-5导弹靶场进行。列舍特涅夫和伊萨耶夫发展了一种被称为“上升”的综合发射系统,他们将原用于发射R-16洲际导弹的设施改装成了这种发射系统,作为65S3的发射台(拜科努尔的41号发射阵地,第15发射工位)。 1964年8月18日,第一枚65S3从拜科努尔发射成功,将三颗模拟卫星(分别编号为宇宙-38~宇宙-40)送入轨道。虽然苏联官方媒体将65S3火箭称为宇宙-1,但它的开发进度实际上晚于宇宙-2,后者在1961年就进行了第一次发射。到1965年退役时为止,宇宙-1总共发射了8次,其中失败一次;所执行的几乎都是一箭多星的任务。 宇宙-1从未投入批量生产。1965年12月28日发射宇宙-103卫星之后,这种火箭被停止使用。R-14家族中唯一被量产的型号是宇宙-3M火箭(生产代号11K65M),可以认为宇宙-1只是宇宙-3M最后定型之前的一种过渡型号。.

查看 宇宙号运载火箭和宇宙-1运载火箭

宇宙-2运载火箭

宇宙-2运载火箭(俄语:Ко́смос-2)苏联在R-12中程弹道导弹(北约代号SS-4“凉鞋”)基础上研制的轻型运载火箭。美国国防部对这种火箭的代号是“SL-7”,美国国会的谢尔顿命名法(用于识别火箭的衍生型号)则称其为“B-1”。它包括三种型号:63S1,63S1M和63SM,其中前两种都是未经量产的试验型号。 在用由R-7洲际导弹改装而成的卫星号火箭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之后,苏联各部门都对开发一种比R-7小的运载火箭有兴趣。扬格利(与科罗廖夫和切洛勉齐名的苏联第一代火箭设计师)的R-12导弹被认为是最适合的改装素材。早在1956年,苏联国防工业部部长乌斯季诺夫就命令第586特种设计局(1962年改称南方设计局,总设计师即扬格利)研究将R-12改装为航天运载工具的可能性。开始的进展很慢,因为多数资源被用于支持科罗廖夫的R-7,而扬格利当时又有更重要的课题:R-16洲际弹道导弹。1960年8月,政府才正式决定让扬格利领导研究轻型火箭。 OKB-586以63S1为开发代号开始了这项研究。直接利用R-12作为火箭的第一级是很容易的,几乎不需要对导弹做任何改动。所需研制的只是将航天器送入轨道的上面级,该上面级还得能补偿第一级发动机比冲低的缺点。上面级发动机的研制工作交给了由火箭发动机专家格鲁什科领导的OKB-456。格鲁什科提供了一种单推力室发动机RD-119,它作为上面级的动力装置具有许多优点。63S1的级间分离系统是另一个研究难点,最后采纳的方案几乎与科罗廖夫的R-7相同。在卡普斯京亚尔为这种两级火箭改装了一个原用于发射R-12导弹的地下井。 按照政府的命令,第一批次制造了两枚63S1火箭。1961年10月26日,63S1进行了第一次发射,载荷为DS-2卫星。发射失败了,因为飞行控制系统出了故障。12月21日又进行了一次发射,开始时一切正常,但当卫星准备入轨时第二级发动机提前关机。直到1962年3月16日,63S1才进行了首次完全成功的飞行。这次发射的载荷还是DS-2,不过苏联媒体称其为宇宙1号卫星,火箭也因此得名为宇宙号。宇宙1号是世界上最庞大的一个航天器系列宇宙号系列中的第一个成员。63S1最后一次发射是在1967年12月。 由于63S1可靠性太差(总共发射38次,失败12次),苏联军队要求对它进行改进。改进版的开发代号为63S1M,也在卡普斯京亚尔发射,于1965年10月9日首飞。与此同时,在普列谢茨克发射场为宇宙-2修建了第一座地面发射台。这套发射设施被称为“虹”,是专为宇宙-2设计的,因为采用地下井发射的宇宙-2发射时可容忍的最大风速不超过10米/秒。63S1M在1966年4月26日发射宇宙-116卫星后停止使用,只发射了5次。 在63S1M的设计被军方认可后,与“虹”地面发射设施配套的最终定型产品63SM完成了。63SM与63S1M没有任何区别,只是代号不同。这是唯一一种投入批量生产的宇宙-2,生产代号为11K63。11K63于1966年5月24日在卡普斯京亚尔进行了第一次发射,载荷为宇宙-119卫星;第一次使用普列谢茨克的“虹”则是在1967年3月16日,载荷为宇宙-148卫星。在接下来的10年里,宇宙-2(指11K63)共发射了122次,其中失败9次。 1977年,宇宙-2执行了最后一次任务,将宇宙-918卫星送入轨道。此后该火箭退役。 注意宇宙-2与宇宙-3是完全不同的两种火箭。宇宙-3(开发代号65S3)是在R-14导弹基础上研制的轻型火箭,拥有更大的运载能力,它基本上取代了宇宙-2。.

查看 宇宙号运载火箭和宇宙-2运载火箭

宇宙-3运载火箭

宇宙-3运载火箭(俄语:Ко́смос-3)苏联在R-14U中程弹道导弹(北约代号SS-5“短剑”)基础上研制的轻型运载火箭。美国国防部对这种火箭的代号是“SL-8”,美国国会的谢尔顿命名法(用于识别火箭的衍生型号)则称其为“C-1”。它与宇宙-1火箭(由R-14导弹改进而成)有亲缘关系,可视为后者的改进型号。 1964年扬格利领导的第586特种设计局(0KB-586)与列舍特涅夫领导的第10特种设计局(0KB-10)在R-14基础上研制了宇宙-1。后来又用R-14U(R-14导弹的改进型号)研制了一种新的火箭,准备定型投入生产(生产代号为11K65),苏联媒体将这种火箭称为宇宙-3。1966年11月16日,新火箭进行了首飞。 宇宙-3(指11K65)进行了小规模生产,但很快发现这种火箭存在严重缺陷,总共发射6次失败3次。于是被迫对火箭进行改进。改进后的版本被命名为宇宙-3M(生产代号11K65M)。11K65在1968年8月27日发射宇宙-236卫星后被停止使用,它发射过的载荷全部是“箭”系列军事通信卫星。11K65M则开始进入大批量生产,这是冷战时期苏联最主要的发射工具之一。 关于11K65M的具体情况,请参见其主题条目:.

查看 宇宙号运载火箭和宇宙-3运载火箭

宇宙-3M

#重定向 宇宙3號M型運載火箭.

查看 宇宙号运载火箭和宇宙-3M

宇宙-3MU

#重定向 宇宙3號M型運載火箭.

查看 宇宙号运载火箭和宇宙-3MU

中程弹道导弹

中程弹道导弹(英语:medium-range ballistic missile,缩写:MRBM),是弹道导弹的一种,它的射程比短程弹道导弹大,但是比远程弹道导弹小,不同的国家对中程弹道导弹的射程有不同的定义,例如美国国防部的定义为射程在1000公里至3000公里之间的弹道导弹。 中程弹道导弹与短程弹道导弹一起构成了战区弹道导弹(theatre ballistic missiles,TBM),目前中国、美国、俄罗斯等国针对战区弹道导弹都在积极研发战区导弹防御系统(Theater Missile Defense System,缩写:TMD)。.

查看 宇宙号运载火箭和中程弹道导弹

二氟二氯甲烷

二氟二氯甲烷(R-12),商品名氟利昂-12,分子式CF2Cl2,是一種氯氟烴無色氣體,常作為冷媒或使用。.

查看 宇宙号运载火箭和二氟二氯甲烷

弹道导弹

彈道飛彈(ballistic missile)是一种飛彈,通常没有翼,在烧完燃料后只能保持预定的航向,不可改变,其后的航向由弹道学法则支配。为了覆盖广大的距离,弹道导弹必需發射很高,进入空中或太空,进行亚轨道宇宙飞行;对于洲际导弹,中途高度大约为1200公里。当在太空时,不提供推力,导弹做自由落体运动。.

查看 宇宙号运载火箭和弹道导弹

俄罗斯

俄罗斯联邦(a,缩写为РФ),簡稱俄罗斯(a),是位於欧亚大陆北部的聯邦共和國,國土横跨欧亞两大洲,为世界上土地面积最大的国家,拥有超过1700万平方公里的面积,占地球陆地面积八分之一;它也是世界上第九大人口国家,拥有1.47亿人口,77%居住于其较为发达的欧洲部分。俄罗斯国土覆盖整个亚洲北部及东欧大部,横跨11个时区,涵盖广泛的环境和地形。拥有全世界最大的森林储备和含有约世界四分之一的淡水的湖泊。俄罗斯有十四個陸上鄰國(從西北方向起逆时针序):挪威、芬兰、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波蘭、白俄罗斯、乌克兰、格鲁吉亚、阿塞拜疆、哈萨克斯坦、中国、蒙古和朝鲜(其中立陶宛和波蘭僅與俄羅斯外飛地加里寧格勒州接壤),另外與阿布哈茲和南奧塞梯兩個只有俄羅斯承認的非聯合國會員國接壤。同時,俄羅斯還與日本、美国、加拿大、格陵蘭(丹麥)、冰島、瑞典、土耳其隔海相望。俄羅斯北部和東部分別為北冰洋和太平洋包圍,西北和西南則分別可經由波羅的海和黑海通往大西洋。 俄罗斯历史始于欧洲的东斯拉夫民族,聚集区域自公元3世纪至8世纪逐渐扩大。在9世纪,源自北欧的瓦良格人武士精英建立了基辅罗斯这个中世纪国家并开始统治。公元988年,国家从拜占庭帝国采纳了东正教会,随后由此开始,千年拜占庭与斯拉夫文化的融合成为了今日的俄罗斯文化。基辅罗斯最终解散分化为众多公国,被蒙古人逐一击破,并均在13世纪成为了金帐汗国的一部份。莫斯科大公自14世纪起逐渐崛起并统一周边俄罗斯诸侯国,在15世纪成功从金帐汗国独立,且成为了基辅罗斯文化和政治的继承者。16世纪起伊凡四世自称沙皇,自詡「第三羅馬」。在18世纪,俄罗斯沙皇国通过征服、吞并和探索而擴張。彼得一世稱帝成立了俄罗斯帝国,最終成為史上領土第三大帝国,疆域最大曾自中欧的波兰连绵至北美的阿拉斯加。 1917年俄国革命后,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个宪法意义上的社会主义国家,并成为随后成立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主体和其最大的加盟共和国。二战时期,苏联为同盟国的胜利扮演了决定性的角色。在战后其崛起成为公认的超级大国,并在冷战时期与美国互相竞争。苏联时期产生了20世纪的许多最重要的科技成就,其中包括世界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以及首次将人类送入太空。在1990年,苏联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且拥有世界上最多的常备军人以及最多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库存。1991年苏联解体后,包括俄罗斯在内的15个共和国从原苏联独立;身為原蘇聯最大的加盟共和国,俄羅斯通过修宪改制为俄罗斯联邦,成为原苏联的唯一法理继承国家,政體採用聯邦制、民主共和制及半总统制。 截至2015年,俄罗斯根据国民生产总值为世界第13大经济体,根据购买力平价为世界第六大经济体。俄罗斯拥有世界上最大储量的矿产和能源资源,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和天然气输出国.

查看 宇宙号运载火箭和俄罗斯

米哈伊尔·库兹米奇·杨格尔

米哈伊尔·库兹米奇·杨格利 (Михаил Кузьмич Янгель;1911年11月7日-1971年10月25日是苏联导弹设计领军人。 1937年从莫斯科航空学院毕业后,开始了他的职业生涯,先后担任过著名飞机设计师尼古拉·谢苗诺夫·波利卡尔波夫和阿尔乔姆·伊万诺维奇·米高扬的助手,然后转入弹道导弹领域,负责制导系统,曾做过谢尔盖·帕夫洛维奇·科罗廖夫的助手,他在乌克兰第聂伯罗建立了一个火箭推进中心,后来在1954年成立的南方设计局前身。杨格尔为大规则生产和发展洲际导弹首先解决了可贮藏推进剂问题,他的部门设计了可用于宇宙航行的R-12德维纳河导弹、R-16洲际弹道导弹和R-36火箭。现今的旋风系列运载火箭、第聂伯运载火箭仍才使用之中。1960年杨格利曾险些丧生于R-16开发过程中的"涅杰林灾难"(Nedelin catastrophe)。 扬格利设计局隶属于谢尔盖·纳西耶夫所领导的苏联通用机械工业部。由于杰出的工作表现,他剖于1960年和1967年分别被授于列宁奖和苏联国家奖。他曾4次被授于列宁奖、十月革命勋章以及无数次的其它奖章 。1971年于莫斯科去世。 以杨格利的名字命名的主要地方:.

查看 宇宙号运载火箭和米哈伊尔·库兹米奇·杨格尔

美国国会

美国国会(United States Congress)是《美国宪法》规定的立法机構,位於國會大廈。根据《美国宪法》,美国是一个三权分立的国家,其中立法权力归国会;行政权力归美国总统;司法权力归美国联邦法院。国会由經直接選舉產生的參議院议员與眾議院议员组成,每个议员代表其选区内的选民,但是作为一个整体,国会议员代表整个国家的选民,通过立法来规范政府與人民的行为。.

查看 宇宙号运载火箭和美国国会

美国国防部

美国国防部(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Defense,簡稱DOD或DoD)是美國聯邦行政部門之一,主要負責統合國防與陸海空軍(美軍),其總部大樓位於五角大楼(The Pentagon),因此人们也常用五角大楼作為美國國防部的代稱。国防部的行政首長是國防部長,依照美国法律由文官擔任。美國國防部設有三個軍事部門:陆军部、海军部與空軍部,涵蓋除海岸防衛隊外的所有美國軍隊。除此之外,美國國防部亦設有若干國防幕僚與研究單位,同時管轄各軍校。 1947年,美国政府將軍隊管理中央化,將軍事指揮權統一交由新成立的「國家軍事機構」(National Military Establishment),除了將陆军部與海军部交由其管轄之外,同时将美國陸軍航空軍升格为独立的美國空軍,建立一个直屬於該機構的空军部。至1949年8月10日,國家軍事機構才更名為國防部。美国国防部现在的组织是按照美国国会通过的1986年的《戈德华特-尼科尔斯国防部改组法》(Goldwater-Nichols Act of 1986)。按照这个法案,军事命令是从美国总统通过美国国防部长直接到美国战区司令官。參謀長聯席會議有责任管理美国武器和後备军人,参谋长聯席會議主席也担任总统和国家安全委员会的首席军事顾问,但是参联会没有指挥权。.

查看 宇宙号运载火箭和美国国防部

运载火箭

运载火箭是航天运载工具的一种,是将有效载荷按照预定的速度和方向送入太空的火箭。运载火箭一般属于一次性使用运载系统,将有效载荷送入轨道,完成任务后,运载火箭被抛弃。运载火箭是航天技术发展中重要的一部分。 按照所用的推进剂来分,运载火箭包括固体火箭、液体火箭和固液混合型火箭三种类型。 按照级数来分,运载火箭包括单级火箭和多级火箭两种类型;多级火箭又可分为串联型、并联型和串并联混合型三种。.

查看 宇宙号运载火箭和运载火箭

苏联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简称苏联(),是一個存在於1922年至1991年的聯邦制社會主義國家,也是當時世界上土地面積最大的國家,佔有東歐的大部分,以及幾乎整個中亞和北亞;陸地與挪威、芬蘭、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羅馬尼亞、土耳其、伊朗、阿富汗、中国、蒙古及朝鮮接壤;而與瑞典、日本、美國及加拿大隔海相望。 蘇聯起源自1917年的俄國革命,俄羅斯帝國的沙皇政府被推翻後,臨時政府成立,但僅執政了不到8個月,布爾什維克便很快從臨時政府手中奪取政權並於選舉後武力解散俄國立憲會議,史稱十月革命及一月劇變;之後俄國發生內戰,布尔什维克党領導的紅軍擊敗了白軍以及協約國的武裝干涉。1922年12月,俄羅斯、白俄羅斯、烏克蘭和外高加索等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合併,成立首個以社會主義為理念的國家——蘇聯。 第一任蘇聯領導人弗拉基米尔·列宁於1924年去世後,约瑟夫·斯大林從一連串的權力鬥爭中勝出,取得了領導權。斯大林以計劃經濟作保障,在歐美經濟危機期間推行驚人的大規模重工業化,但也進行多次大清洗,導致逾百萬人在政治鬥爭中被整肅或被殺。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蘇聯先是与纳粹德国结盟,於1939年和德國共同瓜分了波蘭、将波罗的海国家纳入版图、割占罗马尼亚领土,将流亡苏联的德国政治难民交还纳粹判決。不過很快兩者關係破裂,1941年6月22日,苏联遭到德國等軸心國入侵,歷經了4年激烈的戰事後取得了勝利,與美國一同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兩個國家,被稱為超級大國,同時因出兵击退入侵德军,并得以控制了東歐大部分國家。 蘇聯而後與衛星國組成的華沙条約組織(華約),與以美國為首的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北約)對峙,這兩大軍事集團在冷戰時期於全世界展開意識形態的對立和政治鬥爭,但在1980年代初期,石油以及初級資源價格回落,此時的蘇聯大力施行福利國家政策,致经济增长速度变慢,加上政治欠乏改革,基本的人民自由也陷入壓抑,苏联的国力已经落后于美国。 在1980年代末,蘇聯領導人米哈伊爾·戈爾巴喬夫試圖進行改革政策,將國家自由化和民主化,放寬對東歐等其他衛星國的控制,却导致蘇聯在1991年解體,在政治斗争中获胜的葉爾欽所領導的俄羅斯聯邦繼承了蘇聯主要的軍事、經濟和國際地位,但人口損失近半的情況下,蘇聯建立的紅色秩序已經不復存在。 儘管苏联宪法規範苏联是一個联邦制国家,由15个平等权利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加盟共和国)按照自愿联合的原则组成,但其联邦特性不高,因為中央政府權力高度集中,並奉行世界上第一個完全的社會主義制度及計劃經濟政策,由蘇聯共產黨一黨執政。在1945年苏联16个加盟共和国中应有2个(乌克兰、白俄罗斯)应作为联合国创始会员国,因为苏联是联邦制国家,所以苏联在联合国历史上是唯一一个“一国三票”的主权国家。.

查看 宇宙号运载火箭和苏联

R-14

R-14“丘索瓦亚”(俄语:Р-14 Чусовая,丘索瓦亚是俄国一条河的名字;工程代号:8K65)苏联在冷战时期研制的一种中程弹道导弹。这种导弹的北约代号为SS-5“短剑”(Skean)。该导弹的任务是进行核打击。.

查看 宇宙号运载火箭和R-14

R-14U

#重定向 R-14.

查看 宇宙号运载火箭和R-14U

另见

火箭系列

蘇聯運載火箭

亦称为 宇宙号火箭。